经口咽前路次全切除椎管

经口咽前路次全切除椎管

一、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论文文献综述)

董春科[1](2020)在《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肌肉瘢痕挛缩导致患者经过严格的颅骨牵引(即使在全身麻醉下)也不能复位的一类寰枢椎脱位。一直以来,IAAD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过去,经口咽入路(Transoral approach,TOA)前路齿状突切除能够对脊髓腹侧进行直接减压,而被认为是治疗IAAD的标准术式。然而此入路通常伴随口咽部感染、腭咽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气管切开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由于齿状突位置深在,减压时容易引起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后,国内外学者提出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内固定方式治疗IAAD,此方式创伤不大、出血少,通过松解后使得寰枢关节复位而解除脊髓压迫,预防鹅颈畸形出现。虽然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但其仍然避免不了经口咽途径带来的术后并发症。2005年,随着Kassam等首次采用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行齿状突切除手术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此方式能够降低口咽感染发生率、减少术后气管切开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经口饮食等。然而,有研究表明,EEA入路下术中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要显着高于TOA入路,这可能与EEA下齿状突切除技术的学习曲线长相关,而且在内镜下行硬膜修补术是相对困难的。我们认为,EEA入路下行前路寰枢椎松解是可行的。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EA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IAAD,并与TOA前路松解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式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以期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手术方式。第一部分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鼻内镜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固定和经口咽前路松懈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前路松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EA组和TOA组。采用JOA 17分评分法和ASIA神经损伤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ADI、SAC、CMA评估两组患者复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TOA组18例,EEA组1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4个月(21~6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E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TO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27.94±16.70和4.39±2.55天,均多于EEA组的18.76±7.5和1.22±1.0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气管拔管时间和恢复正常口服饮食时间分别为4.07±2.46和5.98±2.66天,多于EEA组的1.07±0.92和1.73±0.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和临床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JOA评分、ADI、SAC、C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A前路松解和TOA前路松解治疗IAAD,均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神经功能改善;与TOA入路相比,EEA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气管拔管早、住院/重症监护时间短等优势。第二部分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颈椎角度下经鼻内镜暴露范围的下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二部收治的30例于我院放射科行颈椎中立位、过伸位、过屈位颈椎+颅底三维CT重建扫描的IAAD患者。测量患者硬腭长度(LHP)、鼻骨最低点和前鼻棘的距离(LNA)。分别测量在三种颈椎角度下N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PLC、NAx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AxLC、R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RPLC、寰枢椎侧块关节至HPL的距离DLMHP。将患者分为颅底凹陷组和非颅底凹陷组,探讨其对显露范围的影响。结果:不同颈椎角度下所预测的EEA显露下限值DNPLC、DNAxLC、DRPLC均大于DLM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EEA下行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不同颈椎体位下DNPLC、DNAxLC、DRPLC、DLM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角度对EEA显露下限范围影响不大。三种颈椎角度下BI组患者DLMHP值均小于NB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A显露下限受到LNA、LHP长度和∠NAH大小的影响,并且与LHP和∠NAH的大小呈负相关,和LNA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经解剖学测量,EEA下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且不受颈椎角度的影响。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的患者,EEA下前路松解要更容易到达寰枢侧块椎间隙。第三部分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为临床中医医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检索对象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刷选及数据提取。研究数据包括:JOA评分、总有效率、痊愈率、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文献共19篇,共计1266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治疗组均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常规,对照组均为西医治疗常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JOA评分、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指标中补阳还五汤联系西医治疗常规组均优于西医治疗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显着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改善残留神经的症状,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蓝思彬[2](2018)在《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上颈椎畸形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常引起神经功能损害,手术是阻止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方法,其关键是充分的减压及可靠的内固定。对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目前主流的手术方案为经口咽松解后行后路枕颈融合固定,手术创伤大,且术中翻身过程中可能造成致命损伤。近年来,治疗颅底凹陷症的手术技术不断发展,为颅底凹陷症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我们在前期的临床工作中证实经口咽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进行支撑的可行性,因此我们将设计一种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系统,降低手术难度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改善远期疗效。研究目的通过收集采用经口咽寰枢椎复位内固定技术(TARP技术)治疗的颅底凹陷伴难复性脱位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临床疗效,为设计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系统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中国成人标本的寰枢椎解剖学测量及影像学测量,为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装置的研制提供数据参考。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课题组前期已完成的22例颅底凹陷症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的影像学数据及临床评估数据。影像学测量数据包括:(1)O-C2角:通过手术前后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McGregor线与枢椎椎体下缘的交角;(2)dO-C2角:dO-C2角=术前O-C2角—术后O-C2角;(3)dCL:dCL=术前CL—术后CL(CL:CT矢状位上齿突尖至Chamberlianline线的垂直距离);(4)寰齿间隙(ADI)。临床疗效评估包括:神经功能改善率=(术后JOA—术前JOA)/(17-术前JOA)×100%。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将22例患者分为A组(神经功能改善率<50%)和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50%)。第二部分对48具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和50例寰枢椎CT三维重建片进行测量相关的测量参数如下所示:①寰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②寰椎侧块关节面横径;③寰椎进钉长度;④寰椎进钉角度:寰椎进钉头倾角度(α1),寰椎进钉外倾角度(α2);⑤枢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⑥枢椎侧块关节面横径;⑦枢椎进钉长度;⑧枢椎进钉角度:枢椎进外倾角度(β1),枢椎进钉尾倾角度(β2);⑨寰枢关节间隙。研究结果第一部分A组包括5例患者,B组17例患者,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获得改善。A、B两组的ADI、CL、dCL、O-C2角、dO-C2角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程(106±68个月)明显长于B组(45±4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术后行MRI检查提示脑干仍存在持续压迫,予二期经口齿突切除伴后路内固定翻修术,症状无显着缓解。未发现内固定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第二部分经过标本解剖学与影像学测量,确定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系统的寰椎进钉点为:寰椎侧块关节面前缘与寰椎前弓交界点向上2mm处,出钉点为寰椎椎弓根的中心线与后弓交点。枢椎的进钉点为枢椎侧块关节面前缘与齿状突基底部交界点向下2mm处,出钉点为枢椎椎弓根的中心线与椎板的交点。寰椎标本测量结果:寰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为17.12±1.29mm,寰椎侧块关节面横径为15.76±1.16 mm,寰椎进钉长度为27.51±1.85 mm。枢椎标本测量结果:枢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为17.46±1.55 mm,枢椎侧块关节面横径为15.79±1.11 mm,枢椎进钉长度为28.24±1.59 mm。寰椎CT测量结果:寰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为17.34±1.26mm,寰椎侧块关节面横径为15.95±1.15mm,寰椎进钉长度为27.74±1.84mm。寰椎进钉方向为:头倾角13.42°±1.00°,外倾角12.67°±0.66°。枢椎CT测量结果为:枢椎侧块关节面矢状径为17.71±1.52mm,枢椎侧块关节面横径为16.02±1.10mm,枢椎进钉长度为28.45±1.57mm。枢椎进钉方向:外倾角12.53°±0.29°,尾倾角15.40°±0.31°。寰枢关节前间隙高3.24±0.53mm,寰枢关节后间隙高2.60±0.53mm。研究结论寰枢关节间撑开技术治疗颅底凹陷症是有效的,不伴齿突切除的寰枢关节间撑开技术能有效下移齿突、复位寰椎并充分减压椎管;通过解剖学与影像学测量证明了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系统一体化系统研制的可行性。

李修恩,王兵,陈凌强,杜开利,张梦芸,李根涛,路秋安,罗旺,龚志强,杨晋[3](2017)在《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共收治并随访57例伴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复杂枕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持续颅骨牵引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此类畸形,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时行JOA评分和颈椎X线片、CT、MR检查,并测量齿状突超过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CMA)、寰齿前间隙(ADI)、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所有患者根据手术前后JOA、VAS、NDI评分和测量影像学相关径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 h,术中出血量62220ml,术中置钉良好,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术后鼻饲37 d,2周出院。术后无口咽部感染病例,枕颈部感染2例,经清创VSD负压吸引后均治愈。术前JOA评分612分,VAS评分07分,NDI评分840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1017,VAS评分04分,NDI评分51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复查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稳定,植入骨块达骨性融合,术后齿状突超过腭枕线距离-10.006.90 mm;CMA 137.00°159.50°,ADI值1.705.80 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25.7032.90 mm,分别与术前齿状突超过腭枕线(Chamberlain线)距离5.3016.70 mm;CMA 109.00°129.80°,ADI值5.309.10 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6.0018.80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枕颈畸形采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可使齿状突明显下移,纠正寰枢脱位,解除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李修恩[4](2017)在《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难复性复杂枕颈畸形病例,探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共收治并随访57例伴难复性寰枢脱位的复杂枕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持续颅骨牵引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此类畸形,术前、术后1月、3月、6月及12月随访时行JOA、VAS、NDI评分和颈椎X线、CT、MR检查,并测量齿状突超过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CMA)、寰齿前间隙(ADI)、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所有患者根据手术前后JOA、VAS、NDI评分和测量影像学相关径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小时,术中出血量62~220ml(146±37ml),术中置钉良好,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术后鼻饲3~7天,2周出院。术后无口咽部感染病例,枕颈部感染2例,经清创VSD负压吸引后均治愈。术前 JOA 评分 6~12 分(8.281 ± 1.688),VAS 评分 0~7 分(3.158± 1.320),NDI评分8~40分(28.088±7.422),分别与术后12月JOA评分10~17分(15.228± 1.389),VAS 评分 0~4 分(1.316±0.929),NDI 评分 5~19 分(12.702±2.73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207,24.823,23.353,P<0.05)。术后复查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稳定,植入骨块达骨性融合,术后齿状突超过腭枕线距离-10.00~6.90 mm(3.956mm±2.453),CMA 137.00~159.50°(147.991±5.418°),ADI 值 1.70~5.80mm(3.640±0.947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25.70~32.90mm(29.918±1.792mm),轴位脊髓空洞最大直径0~5.32mm(1.720±1.316),分别与术前齿状突超过腭枕线(Chamberlain线)距离5.30~16.70mm(11.149±2.604),CMA 109.00~129.80°(120.774±5.859°),ADI 值 5.30~9.10mm(7.205±1.008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 6.00~18.80mm(13.419±3.374mm),轴位脊髓空洞最大直径 2.37~9.42mm(6.727±1.9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167,-163.512,189.485,-76.191,11.263,P<0.05)。[结论]难复性复杂枕颈畸形采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可使齿状突明显下移,纠正寰枢脱位,解除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刘振华,牛国旗,王祥,周建生,刘泉,王远松,刘扬[5](2009)在《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初步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重建钢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 应用经口咽松解复位重建钢板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9例。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4例, 陈旧性寰枢关节脱位3例, 先天性游离齿突2例。9例患者均有脊髓病或脊髓损伤表现。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脊髓功能, 并行X线、CT三维扫描和MRI检查。结果: 9例患者平均随访11(8~30)个月。按JOA评分法和影像学脊髓受压评定标准, 颈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0.6±2.95, MRI寰枢椎的受压指数平均为0.67, 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76.8%。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再脱位, 3~6个月均骨性融合。MRI显示, 术后即刻脊髓减压改善率91.2%, 终访时改善率为92.8%。1例术后发生严重的口疱疹经治痊愈, 2例出现一过性枕颈部疼痛, 对症治疗后缓解。无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经口咽前路松解重建钢板复位固定一期植骨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手术方法安全, 复位固定可靠, 近期临床疗效明显。

吕国华[6](2009)在《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内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研究一.内镜辅助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解剖学研究目的研究探讨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方入路进行寰枢椎手术的解剖层次、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解剖20具本土成人经福尔马林固定尸标本,(1)测量颌下腺、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舌下神经等分别与切口的位置关系,测量颈动脉三角区固有的神经血管肌肉间隙形成的潜在解剖学通道内外口大小,研究该入路解剖层次、建立内镜工作通道的路径及可行性。(2)观测寰枢椎及侧块关节的形态及与椎动脉、C2神经根、脊髓等结构的毗邻关系,研究寰枢椎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手术的安全范围及有效性。结果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可以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为手术切口定位标志,经颌下腺下方,甲状腺上动脉(喉上动脉)、气管食管间分离至二腹肌下方、舌骨大角外侧、颈外动脉内侧间隙,切开内脏筋膜到达咽喉间隙寰枢椎前方,沿该路径建立通道,通道外口内切圆半径左侧3.24±0.35mm,右侧3.52±0.29mm,外接圆半径左侧8.01±1.15mm,右侧7.94±0.60mm;通道内口内切圆半径左侧2.50±0.18mm,右侧2.68±0.17mm,外接圆半径左侧5.29±0.47mm,右侧5.53±0.40mm,认为满足放置内镜工作套管的需要。通过平移或偏转工作通道可以到达不同操作部位,有的放矢地彻底清除前纵韧带、椎前肌群、关节囊的挛缩瘢痕组织和异常骨性连接。侧块外缘重要结构有椎动脉及C2神经根,与侧块外缘关系紧密,距离中线分别为24.58±1.90(22.05—26.44)mm及26.50±1.01(22.82—28.40)mm。侧块松解操作宽度宜在11mm以内,深度不宜超过12mm,内窥镜下经颈动脉三角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安全区域为不超过中线两侧20mm。结论经颈动脉三角区建立内镜通道解剖层次清晰,对重要神经血管牵拉、影响较小,可以到达寰枢椎手术操作部位,损伤小,对局部解剖结构显露清晰,操作精细、安全,可以作为临床上处理寰枢椎病变的一种方法。二、脊柱颈胸段胸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及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前路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并为此手术提供相关的解剖学依据和数据。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颈胸段标本20例。胸腔镜入路:自胸骨炳上3cm到胸骨柄的中部切开一个6-8cm的皮肤切口,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切断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于左颈总动脉于气管食管之间隙暴露上纵隔,左、右第二肋间隙可以通过套管置入胸腔镜和抽吸器。观察每个切口的内部结构,探求入路的可行性,安全性,操作难易度;胸骨柄上切迹中点至各重要解剖结构的距离,手术操作区域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骨柄后方血管的走行,长度,管径;测量主动脉弓分支、上腔静脉分支的走行、长度、夹角、管径、测量并记录胸椎骨的长、宽、深;测量并记录胸导管的走行、注入静脉的部位、管径;颈胸段主要神经的管径及走行;左甲状腺下动脉的管径及走行。胸膜顶超出锁骨中内1/3处的高度;以上结果均做SPSS12.0统计分析(Mean±2std Error(MinMax))。主要结果:手术操作区域的长62±5.10(53.10~84.48)mm宽:38.56±3.59(26.62-48.59)mm,深:34.63±3.45(21.74~47.87)mm,胸廓内动静脉距胸骨外缘的距离:LA2:10.12±1.41(4.2016.29)mm,RA2:10.49±1.35(6.1817.00) mm,LV2:8.58±1.45(3.2914.23)mm,RV2:9.06±1.62(5.2616.66)mm.胸骨柄上切迹到各重要结构距离:E(喉返):41.59±4.00(32.9952.29)mm:F(心上):41.55±4.38(35.5555.60)mm:I(胸导管):44.43±3.94(33.4250.27)mm.。胸膜顶高出锁骨中内1/3处:左:21.71±1.87(12.9128.66)mm,右:22.78±2.06(12.8929.76)mm。结论:1.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可行的。2.前路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行颈胸段脊柱手术是安全的。3.此手术入路具有切口小,不需切断胸骨、锁骨,不易损伤胸廓内动静脉,不易损伤胸膜,不易感染,和对于T2—T3操作视野清晰的优点,确具推广价值。三、下腰椎前路腹腔镜椎体间融合术的血管应用解剖目的对下腰椎(L3~S1)前路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分析其变异情况并探讨下腰椎前路腹腔镜下椎体间融合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腹主动脉的分叉点及髂总静脉的汇合点位置,以及动静脉血管的椎前走向;测量上述分叉点与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的距离;测量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即平椎间隙右髂总动脉与左髂总静脉之间的距离);记录骶正中动脉的起始点,骶正中静脉汇入点及二者的走向。结果腹主动脉分叉点、髂总静脉汇合点分布在L4~L5之间,腹主动脉行走于椎体左前方,下腔静脉行走于椎体右前方;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3.7cm,女性平均3.4cm;骶中动脉均起源于腹主动脉分叉部后壁,在骶前沿中线左或右侧下行,骶中静脉多与之伴行。结论腹主动脉分叉点与髂总静脉汇合点均高于L5椎体下缘,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腹腔镜下前路L5/S1椎间隙融合术是可靠及安全的;由于血管的遮盖,L3/4、L4/5椎间隙经腹膜前路融合术没有足够的血管分离及牵开是无法进行的。四、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腰椎手术的可行性及腰椎不同节段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人路。方法:解剖30例成人尸体标本(男15例、女15例),记录腰椎前主要毗邻血管的解剖学参数;取家猪40只,均分为两组,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膜后人路和经腹膜腔人路显露L2~S1椎体和椎间盘,比较两种人路的有效性、安全性。结果:尸体解剖发现腹主动脉分叉点变异较多,髂总静脉汇合点相对恒定;腹主动脉分叉角度男性平均54.9°,女性平均59.0°,髂总静脉汇合角度男性平均61.4°,女性平均64.9°;腹主动脉分叉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3.5cm,女性平均3.6cm;髂总静脉汇合点到L5椎体下缘距离男性平均2.2cm,女性平均2.4cm;L5/S1椎间隙手术窗大小男性平均3.7cm,女性平均3.4cm。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经腹腔显露L6/S1满意,而经腹膜后显露L2-L5满意。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腰椎手术是可行的,该技术具有重复性好,对组织损伤小,术野内解剖结构清晰,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显露下位腰骶椎以经腹腔人路为宜,而显露上位腰椎以经腹膜后间隙人路为宜。第二部分内镜微创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一.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并观察手术疗效。方法:12例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16~48岁,平均31.6岁;病程24~48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齿状突不连3例,横韧带松弛症3例,齿状突短小合并寰枕融合畸形1例。术前颈脊髓功能JOA评分平均9.3分。在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寰椎、枢椎松解,清除寰枢椎前方挛缩瘢痕组织(或骨)连接,颅骨牵引复位,一周颈后行后路内固定融合手术。结果:前路平均手术时间70分钟,出血量150ml。松解术后有11例获得解剖复位,行寰枢椎固定。1例部分复位,行枕颈融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手术切口感染和内固定失败。术后JOA评分平均15.2分,术后功能改善率76.6%。结论: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创伤小、术野清晰、安全有效。二、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技术探讨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咽后入路重建技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7年5月间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治疗的15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5~63岁,平均37.5岁。病理类型:颅底凹陷症7例,枢椎椎体肿瘤6例,枕颈融合假关节形成2例。均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前路手术应用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行齿状突切除、肿瘤病灶清除、脊髓减压和/或植骨重建内固定;同期行后路枕颈或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分析操作技术、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单纯齿状突与寰椎前弓切除7例,齿状突切除+自体髂骨重建结合内固定8例;后路手术中枕颈融合9例,C1-C3短节段内固定与融合6例。术中并发症2例:口咽粘膜损伤1例,硬脊膜损伤1例;术后并发症1例,为前路手术后伤口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内固定失败,植骨均获融合,术前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末次随访均获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具有创伤小、显露充分、术野清晰、操作精确的优点,能安全有效地完成上颈椎前方的病灶清除、松解、减压和植骨内固定。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抉择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选择策略。方法2000年6月~2007年4月间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7岁。均为单一椎体骨折,骨折部位:T118例,T1216例,L118例,平均后凸角23.8°,均为不完全性瘫痪。手术方式: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根据骨折不同位置,采取经胸腔膈肌上和胸腹联合经膈肌两种镜下入路完成前路伤椎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及内固定。结果42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板或钉棒系统固定。其中经胸腔膈肌上入路28例,胸腹联合经膈肌入路14例,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10例。平均手术时间240(160~340)min,平均出血量580(360~1250)ml,平均胸腔引流时间3.5(3~6)d,术后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8°,矫正率80%。术后并发症6例,发生率14.3%。经术后平均20.2月随访,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均获1级以上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手术安全、有效的微创选择,但临床应用有其适用范围,且需要根据膈肌解剖特点和骨折病理来选择合理的入路与手术方式。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进行脊柱前路重建的60例胸椎结核病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9~68岁,平均47.4岁。病变累及T4-T12椎体。50例有明显椎旁脓肿,17例合并胸膜炎,硬膜囊受压42例。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29.2°(18°~42°)。术前神经系统功能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D级19例;E级30例。结果60例手术顺利完成。均采用钉棒内固定。其中自体髂骨植骨32例,钛网28例。平均手术时间230 min(180~320),平均出血量570(350~1200)ml,平均胸腔置管引流时间3.6d(3~5d)。临床疗效优良率91.7%。术后融合节段后凸角度平均18.5°(16°~33°),矫正率36.6%。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经术后2~6年,平均3.4年随访,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30例末次随访术后神经功能获1~3级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为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简易、安全、有效、实用的脊柱微创手术方法。五.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放前路重建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比较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开放前路重建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5年3月病变累及T4-T12的122例胸椎结核病例。A(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59例,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47.4±4.1岁,29例伴脊髓神经损害,术前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29.2±4.5°。B组(传统开胸术)63例,男33例,女30例,平均年龄48.3±1.5岁,31例有脊髓神经损害,术前拟融合节段后凸角平均30.3±1.5°。结果122例均采用钉棒内固定。胸腔镜小切口组平均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拔管时间少于开放组,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平均手术时间和临床优良率两组间无差别;两组之间术前、术后1周内和末次随访融合节段后凸角矫正度的比较,统计学检验无差别;两组的组内后凸角矫正度术前与术后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1。A组(29例)和B组(31例)神经系统受累者术后均获不同程度改善。A组术后并发症18例,发生率30%;B组术后并发症27例,发生率51.9%。两组经术后平均3.4和3.8年随访,无复发、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明显丢失。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不仅可获得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疗效,而且可减少创伤、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临床研究目的评价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结合传统内固定行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3月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2~30岁,平均15.8岁。主胸弯17例,胸腰弯5例,腰弯4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46.3°(41°~55°),胸腰弯平均40.6°(38°~51°),腰弯平均39.7°(36°~47°)。手术方式:采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和传统内固定行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术。对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矫正随访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23.9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04.2ml,平均术后胸腔引流量349.2ml,平均切口长度3.5cm,平均切除5.1(4~6)个椎间盘。术后冠状面Cobb角:主胸弯平均15.7°,平均矫正率66.1%;胸腰弯平均12.8°,平均矫正率68.5%;腰弯术后冠状面Cobb角平均8.3°,平均矫正率79%。术后并发症6例,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平均随访27.6(12~40)个月,平均矫正度丢失:主胸弯8.2%,胸腰弯3.4%,腰弯6.5%。1例补充后路矫形,1例术后6个月出现胸腰段背部疼痛,支具固定半年后好转,其余无内固定失败。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传统内固定进行侧凸前路矫形,具有微创、操作简便、矫形效果满意和经济等优势,配套操作器械和远期疗效需进一步研究。七.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目的:回顾性分析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收治的38例Lenke1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固定矫形21例(平均年龄14.38±1.36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4.52±6.31°;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17例(平均年龄13.82±1.85岁),术前主胸弯Cobb角53.71±6.54°。比较前、后路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术后影像学改变差异。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前路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8.52±4.78°,平均矫正率65.14±10.49%;后路椎弓根螺钉矫形组末次随访时主胸弯Cobb角平均16.71±4.54°,平均矫正率68.76±8.24%。前后路手术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主胸弯和胸腰/腰弯的Cobb角,颈7铅垂线偏移骶正中线距离,以及颈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等测量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前路手术恢复了胸椎的生理曲度,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P=0.032),较后路手术组平均减少了1.7个融合节段。结论: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能够取得和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相近的手术效果,且明显恢复了胸椎后凸,对顶椎的去旋转效果要优于后路组,同时在减少融合节段、缩短手术切口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八、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应用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推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9年12月-2001年1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的27例腰椎疾患病人其中男1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2.5岁,腰椎滑脱症17例,椎间盘炎4例,结核3例,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不稳2例,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合并顽固性腰痛、不稳1例。前路椎间融合材料:自体髂骨10例,BAK17例,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开放手术,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结果:所有病人获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病人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菩,无感染,脑脊液漏及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影像学资料提示病变部位的腰椎均获得了良好稳定和椎间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和椎间融合器下沉与脱出,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可以在最大限度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创伤基础上,获得病变腰椎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和临床治疗效果。

王凤蕊[7](2008)在《1. 寰枢椎肿瘤切除和重建技术初步探讨 2. Pavlov比率和MRI中矢状位测量在前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中的价值 3. 棘突在颈椎病一期前后路手术中作为颈椎前路椎间植入物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寰枢椎肿瘤的切除和和上颈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总结术前的准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促进恢复的方法。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本院对12例寰枢椎肿瘤患者,9例术前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定病变性质。全身麻醉下,先行气管切开,经前、后联合入路,根据行病椎全椎切除,前路分别行异形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异形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和髂骨块植骨钛板内固定,后路行枕颈固定术,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随访6~30个月。结果8例CT引导下穿刺结果与术后病例相符合。术后所有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后1~3个月恢复,没有患者因痰液堵塞气道而至窒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仅1例脊索瘤原位复发,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3~6个月全部均达到枕颈区稳定。结论1)术前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对于明确病变性质有重要价值;2)手术入路的选择要以能够充分暴露病灶为目标,按照包膜外切除的原则切除肿瘤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3)术后重建要以达到即刻稳定为目标,异形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结合枕颈固定,同时辅以Halo-vest架外固定,在寰枢椎肿瘤切除术后能够有效的重建上颈椎稳定性,适合在寰枢椎肿瘤切除术中应用4)术前气管切开能减少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带来的不良后果。5)提前放置胃管有力于术后的营养支持。目的比较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椎间盘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节段中矢状位硬膜囊充盈程度和Pavlov比率对手术选择的价值。方法对96例相邻两节段病变且病变节段间硬膜囊充盈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进行回顾型研究。53例采用ACF法(A组),43例采用ACDF法(B组),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以及手术节段Pavlov比率、硬膜囊充盈程度与改善率神经功能改善率的相关性,随访时间3~25个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改善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手术节段的Pavlov比率、硬膜囊充盈程度与神经功能改善率没有相关性。结论对相邻两节段病变且病变节段间硬膜囊充盈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节段的Pavlov比率对术式选择没有价值,硬膜囊充盈程度对术式选择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单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内固定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从简单、安全、创伤小的角度来讲,两个节段的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更为合理。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切除的棘突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前路间盘切除、椎间棘突植骨钛板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2例,55例获得随访,采用JOA评分判定手术疗效,X线片判定融合效果;收集同期颈椎病患者30例,在颈椎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C6、C7棘突的长、宽、高。结果C6、C7棘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4.67±4.69mm、5.35±1.56mm、7.04±1.56mm和34.33±3.99mm、7.02±1.62mm、8.90±1.46mm,,随访时间12~35个月,JOA评分从术前12.02±2.86分提高到15.45±1.61分(P<0.01)。术后X线显示所有病例共73个节段全部获得椎间融合,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或螺钉松动及移位。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时,后路切除的棘突可以作为颈椎前路椎间融合的植入物。

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昌耘冰,章凯,艾福志[8](2004)在《经口咽前路枢椎椎体次全切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经口咽前路枢椎椎体次全切除椎管扩大范围减压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以C2 后方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 对 15例先天畸形或外伤 (12例先天畸形 ,3例外伤 )引起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伴高位脊髓压迫症患者 ,采用经口咽前路C2 椎体次全切除术 (11例仅行C2 椎体次全切除 ,4例行C2 椎体次全切除同时切除C1前结节和齿突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2 0个月 ,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临床总有效率 15 /15 ,显效率 9/15 ,术后影像学显示椎管减压改善率平均为 79.8%。本组无术中脊髓损伤、血管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减压充分 ,是治疗以C2 后方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较好的术式

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昌耘冰,章凯,艾福志[9](2004)在《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治疗寰枢椎脱位伴以C2后方脊髓受压为主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例先天畸形或外伤(10例先天畸形,2例外伤)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高位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经口咽前路C2椎体次全切除术,11例仅行C2椎体次全切除,1例行C2椎体次全切除同时切除C1前结节和齿突。结果:无术中脊髓损伤、血管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临床总有效率100%,显效率42%,术后影像学椎管减压改善率平均为75%。结论:该术式减压充分,是治疗以C2后方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较好的术式。

孙秀钦,廖文胜,王利民,鲍恒,王卫东,菅炎鹏[10](2014)在《前路松解与后路钉棒置入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1年随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已成为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主流治疗方法,但目前还缺乏长期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及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32例,治疗后行颈椎正侧位数字化DR及颈椎MRI影像学检查了解神经压迫解除情况和骨性融合情况;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①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寰枢关节复位和骨性融合,实现了复位与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双重目的。②所有患者治疗后脊髓受压明显减轻,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无感染、破溃等并发症发生。④影像学检查显示,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一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1. 寰枢椎脱位的常见分型方法
    2. 经口咽前路手术
        2.1 标准经口咽入路
        2.2 扩大经口咽入路
        2.3 经口咽前路松解
        2.4 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
        2.5 经口咽前路内固定术
    3. 经鼻内镜前路手术
        3.1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
        3.2 经鼻内镜入路的解剖学限制
        3.3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显露范围比较
        3.4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术后并发症比较
    4. 经颈入路
        4.1 高位颈前咽后入路
        4.2 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入路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鼻内镜下颅颈交界区手术的研究进展
    1. EEA手术发展历程
    2. EEA至颅颈交界区重要解剖学标志
        2.1 中鼻甲和后鼻孔
        2.2 咽鼓管及咽鼓管咽口
        2.3 鼻咽粘膜
    3. EEA入路解剖学限制
        3.1 Nasopalatine line,NPL线
        3.2 Naso-axial line,NAxL线
        3.3 Rhinopalatine line,RPL线
    4.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临床运用
    5.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手术面临的问题
        5.1 镜下止血
        5.2 硬膜修补
        5.3 学习曲线
        5.4 稳定性重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操作
        1.3 术后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围手术期结果
        2.3 神经功能改善
        2.4 影像学结果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形成机制及定义
        3.2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策略
        3.3 EEA和TOA松解治疗IAAD效果对比
        3.4 IAAD前路松解后稳定性重建
        3.5 本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在不同颈椎体位下预测EEA显露下限结果以及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和HPL线的距离
        2.2 三种颈椎体位下颅底凹陷和非颅底凹陷DLMHP比较
        2.3 LHP、LNA和∠NAH对EEA显露下限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评价与数据提取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寰枢椎间撑开技术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评估
    前言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分组
        1.1.5 影像学测量
        1.1.6 手术方法
        1.1.7 术后护理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3.1 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的治疗现状
        1.3.2 TARP技术的优势及疗效
        1.3.3 脊髓损伤术后的康复的影响因素
        1.3.4 TARP术后的并发症
        1.3.5 存在的问题
    1.4 小结
第二部分 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标本和测量工具
        2.1.2 测量指标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寰枢椎的应用解剖研究
        2.3.2 前后路融合器及椎板间融合器的比较
        2.3.3 经口咽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的植入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
        2.3.4 前路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下沉
        2.3.5 前路寰椎螺钉的进钉方向和角度的选择
        2.3.6 前路枢椎螺钉的进钉方向和角度的选择
        2.3.7 寰枢椎标本测量与影像学测量的差异性分析
        2.3.8 正常影像学测量与异常影像学测量的对比研究
        2.3.9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寰枢椎脱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颈椎JOA评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3.1 经口咽寰枢关节松解术
        1.3.2 颈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术
    1.4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部分 内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基础研究
    一、内镜辅助经颈动脉三角前路寰枢椎手术解剖学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脊柱颈胸段胸腔镜入路的解剖学及可行性研究
        摘要
        英文摘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三、下腰椎前路腹腔镜椎体间融合术的血管应用解剖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四、腹腔镜下腰椎前路手术入路的解剖学实验研究
        摘要
        Abstract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内镜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一、内窥镜辅助下经颈动脉三角区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内镜辅助经颈前咽后入路上颈椎重建技术探讨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三、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手术抉择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四、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椎结核前路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五、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开放前路重建手术治疗胸椎结核比较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六、胸腔镜辅助小切口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临床研究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七、Lenke 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和后路手术疗效比较——前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
        摘要
        Abstract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八、一期后路开放联合前路腹腔镜辅助下椎间融合技术在治疗腰椎疾患中的应用
        摘要
        Abstract
        临床资料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结论
综述 胸腔镜和腹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致谢

(7)1. 寰枢椎肿瘤切除和重建技术初步探讨 2. Pavlov比率和MRI中矢状位测量在前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中的价值 3. 棘突在颈椎病一期前后路手术中作为颈椎前路椎间植入物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寰枢椎肿瘤切除和重建技术初步探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正文
        前言
        一. 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 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avlov 比率和MRI 中矢状位测量在前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中的价值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正文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棘突在颈椎病一期前后路手术中作为颈椎前路椎间植入物的效果评价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正文
        前言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经口咽前路枢椎椎体次全切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3 治疗方法
        1.3.1 术前准备
        1.3.2 麻醉与体位
        1.3.3 手术步骤
        1.3.4 术后处理
2 结 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2.2 随访结果
3 讨 论
    3.1 适应证和意义
    3.2 术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2.1 体位与减压
        3.2.2 术中定位
        3.2.3 操作要点

(10)前路松解与后路钉棒置入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1年随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2 结果Results
3 讨论Discussion

四、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D]. 董春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寰枢椎融合器内固定一体化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D]. 蓝思彬.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3]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J]. 李修恩,王兵,陈凌强,杜开利,张梦芸,李根涛,路秋安,罗旺,龚志强,杨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7(15)
  • [4]经口咽松解复位后路减压融合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李修恩.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5]经口咽前路松解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初步疗效观察[J]. 刘振华,牛国旗,王祥,周建生,刘泉,王远松,刘扬. 解剖与临床, 2009(06)
  • [6]内镜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吕国华. 中南大学, 2009(02)
  • [7]1. 寰枢椎肿瘤切除和重建技术初步探讨 2. Pavlov比率和MRI中矢状位测量在前路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式选择中的价值 3. 棘突在颈椎病一期前后路手术中作为颈椎前路椎间植入物的效果评价[D]. 王凤蕊. 北京大学, 2008(08)
  • [8]经口咽前路枢椎椎体次全切在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J]. 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昌耘冰,章凯,艾福志.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4(03)
  • [9]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J]. 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昌耘冰,章凯,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01)
  • [10]前路松解与后路钉棒置入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1年随访[J]. 孙秀钦,廖文胜,王利民,鲍恒,王卫东,菅炎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13)

标签:;  ;  ;  ;  ;  

经口咽前路次全切除椎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