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

鲁北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鲁北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论文文献综述)

陈飞飞[1](2020)在《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以及雾霾天气等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羁绊。国内外展开了对生态产业园的研究探索,并期望通过建设生态产业园来实现对物质、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但就我国而言,在生态产业园研究地域方面,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对西部落后地区缺乏关注;在理论体系方面,缺乏从多学科视角对产业园进行研究,尤其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视角,对生态产业园具体的规划路径和方法还缺少研究探索。因此,论文从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设计视角切入,融合了产业共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理论,采用了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现场调研、层次分析以及实证案例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评价三部分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设计,提出了需要遵循的4个构建原则并认为其构建方法应按照“关键产业确定——主导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共生产业的横向耦合——区域层面的循环共生”这4个步骤依次进行以形成生态产业园的循环共生产业链网。其中关键产业选择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地区优势产业科学筛选,为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合理构建奠定基础。(2)针对生态产业园的规划设计,提出在园区建筑设计方面,应增强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并强调在建筑功能与形态设计上体现人文关怀;在道路交通组织方面,应综合考虑园区道路的生产、运输以及人行需求,合理设计;在园区景观设计方面,提出了景观系统的设计策略,并引入生态性和景观性都较为突出的4类景观元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应加大新能源开发与使用力度,建立园区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水循环利用工程,并建立园区信息、技术共享平台。(3)针对生态产业园规划后期评价,提出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园区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生态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及定性指标隶属度,采用半梯度函数来确定定量指标隶属度,最后选用加权平均算子,利用Matlab软件做模糊合成计算,以得出产业园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综合以上研究,形成了一种全面、新颖的产业园规划路径,改进和完善了传统产业园规划过程。并以西部落后地区华池县生态产业园为例作实证推演。最终得出以下主要观点:(1)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研究可以有效提高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2)在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指导下,基于城乡规划视角提出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可以进一步降低产业园污染排放,节能减排,美化园区景观环境,有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3)在规划后期,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产业园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量化园区评价结果,并能得出园区各级评价指标的评价值,能够实现对产业园建设效果的监控与反馈,并及时做出调整,有利于园区管理建设。此外该方法系统科学、简单易行,值得推广。通过进行生态产业园研究,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扩充了生态产业园的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上来说,可以为特定地区-西部贫困地区的生态产业园建设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卞伟[2](2019)在《促进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新驱动成为引领发展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间,东营市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总抓手,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高新技术产业是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意义重大。近年来,东营市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持续优化全市创新环境,密集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但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也有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完善。本文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以公共治理理论、产业政策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式,立足东营发展现状和实际,阐述了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实施和效果情况,分析东营市公共政策中的问题不足,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的经验做法,提出促进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本文研究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必须发挥其应有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应根据各地实际和产业不同阶段而变化调整。就目前来讲,东营市应在外部环境、政府职能、产业规划、科技投融资、载体平台、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中介服务、人才及专利等方面优化完善政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3](2018)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鲁政发[2018]7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8年2月13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精神,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

雷曙光[4](2018)在《开发区扶持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上海市开发区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不是依靠照搬照抄“外部(西方)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按照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渐达成国家的机制体制转变。假如采用制度变迁的视角来审视和考察“中国模式”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来开拓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道路,即“中国模式”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逐步建立的“内生制度”,也就是:中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当中的“内生制度安排”。其中,开发区扶持政策就是“中国模式”的一种生动体现。作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举措,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政府陆续批准设立了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开发区,各类开发区成为我国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开发区成为地方政府吸引投资的重要载体,提升了开发区内企业的生产效率,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我们在肯定这一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全国大规模的开发区扶持政策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有些开发区产出效率低,土地资源浪费、创新效率低下等。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上海市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9年至2015年上海108家开发区宏观层面时间序列数据,从经济规模、发展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服务环境和综合发展能力五个方面对上海目前开发区绩效和发展阶段进行评估。我们发现仅有张江高科、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上海康桥工业区三家开发区已经进入了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当然还有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际汽车城和嘉定工业开发区等多家开发区已经实现了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阶段,正在从旧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这些开发区往往已经开始呈现出主导产业更迭,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所以会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抢占新的主导产业。但即使是这两类开发区,在上海也仅有16家。其余的大部分开发区仍然处在产业集聚初期甚至仍处在依靠土地要素驱动的阶段。当然,上海市大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开发区如何转型升级,如何进行政策设计从而推动开发区企业的发展必须在严谨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制度改革,脱离经济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政策往往很难起到有效作用,甚至会制约发展,成为进一步增长的制度障碍。为此,我们从1998年至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库中筛选出上海地区的工业企业,对于开发区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结果来看,开发区内的企业的确TFP显着高于开发区外的企业,这符合我们日常的观察。这一方面是优质的企业才能进入开发区所致,另一方面,进入开发区后,在土地、金融支持、技术外溢等多方面的便利和优势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基于文献和理论分析,开发区之所以对于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有着强烈的支持作用,主要有五个渠道,即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力资本优势、良性竞争环境和政府直接补贴。这五种渠道是目前中开发区扶持政策对企业影响渠道中最为重要的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在上海地区,这五种渠道中,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力资本优势、良性竞争环境四个渠道较为显着,而政府补贴渠道并没有在开发区企业中发挥作用,甚至很多开发区内开发区企业受到的补贴较之开发区外更少。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四个效果显着的影响渠道也与产业特征、开发区所处阶段有着密切联系。不同政策在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开发区所起到的作用甚至可能相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常见的政策组合往往无法起到“政策组合拳”的作用。多种政策工具并举的方式会分散资金支持、集聚效应等从而无法起到很好的政策效果。因此,面面俱到的多政策组合在现实中未必有良好的实施效果。我们的发现一个很自然的推论即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普适政策,也无法通过多种政策互补的方式推动企业发展,根据开发区自身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针对性的采用精准的政策工具是现阶段上海市开发区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基于以上发现,我们以仍然处于要素驱动阶段的宝山工业园区为例,基于调研获得的宝山工业园企业层面微观数据,在前文的分析框架下,深入分析上海地区发展滞后园区背后的制度障碍及对策。通过数据,我们发现,虽然上海地区落后工业园区拥有者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发展模式滞后,看重政府补贴,缺乏有力、高效的园区管理能力是这类园区无法实现专项升级,技术赶超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这类园区在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在金融支持、人力资本集聚、营造良性竞争环境三方面重要渠道未能发挥有效作用,而在政府补贴方面也造成了要素的严重扭曲。可以说,这是上海地区目前发展滞后的工业园区的共性。转变过去补贴等传统政策思路,借助上海全国金融中心的重要地位,通过以产业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各类金融扶持政策是以宝山工业园区为代表的落后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结合数据分析和上海地区的优势和不足,我们针对上海地区发展阶段滞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工业园区,以充分发挥上海市金融市场发达的既定优势,通过多种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疏通金融支持渠道,并辅以配套政策的政策设计为目前尚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工业园区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本文的政策设计以学理为基础,数据为支撑,力求使各区县的开发区成为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新经济的有力抓手。

胡晓芬[5](2017)在《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文中提出循环化改造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园区循环化改造就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打通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流通渠道,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废弃物及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优化整个园区产业共生体系,将传统工业园区打造成绿色低碳的循环型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要求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必须减少资源的过度依赖。因此,本研究以甘肃华亭煤炭资源型工业园区为例,对华亭园区循环化改造进行多维测度。首先,对其进行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测度,阐述了华亭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的发展水平以及提升园区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其次,通过建立生命周期评价模型,分析园区核心产业链“原煤—甲醇—聚丙烯”产业链全过程的环境影响,探寻园区循环化改造生产阶段环境影响分布规律,针对园区循环化改造环境影响值较大的生产环节,在构建园区产业共生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七条循环化改造路径,并对其进行共生绩效分析,得出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效果显着;最后,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全国41个循环化改造园区进行综合效率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定量评价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的综合效率水平。基于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尝试性的给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构建多层次整合效率测度方法,华亭工业园区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资源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线性趋近,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逐渐趋远;从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的关系模型可以看出提高园区资源效率是提升园区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途径。Granger检验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带来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升,而生态效率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人均GDP增长。(2)将GaBi6软件引入煤化工产业链生命周期评价,得出制甲醇阶段造成的环境影响最大,且主要来源于制甲醇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的环境影响最大,且主要来源于制甲醇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在构建华亭工业园区产业共生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七条循环化改造路径,通过改造路径共生绩效分析,得出华亭工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共节能9814.98TJ,消除全球变暖环境影响130.79万吨,消除酸化效应环境影响4183.50吨,消除富营养化效应环境影响22.20吨。通过预测分析认为园区循环化改造对于提高园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有着明显的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3)采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华亭工业园区与全国其他40个循环化改造园区进行综合效率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得出:20112015年间,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建设促进了园区综合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华亭工业园区在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中的资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说明华亭园区在资源配置、园区管理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空间。

柳楷玲[6](2016)在《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工业园区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我国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30年来为国民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工业园区内密集的工业活动所造成污染的集成效应也越来越严重,已经威胁了所在社区的环境质量和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工业园的生态化建设和转型不仅可以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的关键问题,而且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由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型。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工业园的生态化建设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园区生态化改造和建设的状态和进程,规范园区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工业园生态化建设为研究背景,以生态系统健康为主线,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引入生态工业园定量化评价研究当中,提出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作为评判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程度的标准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界定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构建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模型,建立了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学领域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环境管理与生态管理的主要目标。现有的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聚焦于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本文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引入生态工业园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在分析了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群健康的关系基础上,结合工业园复合生态系统的特征,界定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指出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包涵了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的全部内容和目标,是评估和监测工业园生态化进程的有效工具。对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经典三维理论模型——即Vigor(活力)-Organization(组织)-Resilience(恢复力)模型进行了适当调整和改进,从经济活力、物质减量、恢复力、相邻环境影响、公众健康五个维度构建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框架,拓展了生态工业园的研究领域。在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框架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各指标要素之间的权重,运用模糊数学法的原理建立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数理模型,形成了一套包括指标体系、权重、评价标准与数学模型的完整的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最后,本文以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综合类工业园中具有代表性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2005-2009年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系统经历了一个由病态到不健康再到临界状态的等级转变。影响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优势要素是活力和园区公众健康,劣势要素是物质减量、恢复力和相邻区域环境影响三个要素。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共生链不完善和环境监管执法不到位。针对园区管理方(政府)层面,本文给出的主要建议是:严格建立企业环境准入制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工业园区大数据库平台,明确制定园区发展的控制性规划,加强公众监督。本文运用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研究了工业园生态化建设定量化评价的热点问题,系统分析了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方法,为我国工业园的生态设计和决策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和研究视角,并为现有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评价方法。

张诗超[7](2015)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经济、环境、资源等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要受到环境、资源系统的制约。人类社会数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的掠夺式发展对环境与资源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导致21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检讨和反思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企业)、中观层面(工业园区)和宏观层面(区域、国家)。中观层面即以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中国工业园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虽然高新区已取得巨大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要看到,目前,绝大多数高新区总(?)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聚集不够,生态化水平不高。虽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是高新技(?)产业,但高新技术企业同样会有污染,而且一些高科技污染或许会以更隐蔽的方(?)对生态环境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是污染的更高形式。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探索式案例与理论假设、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实际,遵循"探索性案例研究——生态化改造的理论分析——初始假设性命题——生态化改造的主要因素——评价变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的研究思路,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研究,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框架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发展转型的战略选择,进行生态化改造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衡量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亟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丰富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理论,促进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国高新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促进我国不同类型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与管理。本章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即: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以企业和园区为二元主体(企业是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主导),以投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产业共生与循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出(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为作用机制。(2)第二章是文献回顾和述评。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产业演进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通过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涵义,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高新技术产业污染通常被忽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研究产业演进理论可以看出,从传统制造产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产业生态化,是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得到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对生态工业园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包括生态工业园的内涵、理论基础、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发展现状等,通过总结生态工业园在园区生态化改造方面的理论贡献,提出综合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演进和生态工业园相关理论,构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作为本文的基本理论视角。其后,对国家、地方、文献中的生态工业园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回顾。最后,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综合现有文献存在的空白,发现本研究的切入点。(3)第三章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探索式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既与普通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有相同之处.又因其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需治理高新技术污染而有特殊之处,尤其是对实现产业共生与循环,即高新技术产业生态链建设要高度关注。通过研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特点,并选取三个典型高新区样本——南昌高新区、合肥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对它们进行生态化改造的具体案例进行探索式分析,找出其共性,通过上述案例研究,得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初步的理论判断,即高新技术污染治理是关键,产业共生与循环是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支撑,企业是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园区管理部门是生态化改造的主导。根据这些理论判断,本文提出了17个假设命题,并构建了初始理论框架,同时分析了企业和园区管理部门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成本和绩效无差异曲线,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奠定基础。(4)第四章是问卷调查和分析。为验证上章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命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熟悉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被调查者对假设命题的认同度来验证。首先对回收问卷的统计结果做一个简单的描述统计分析,并就其是否符合所对应的假设命题作一阐述。其次应用以灰色关联法对所列各项因素指标进行处理,以便探究前述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结果的具体情况,更好地将其归类,之后根据各问卷指标间的灰色关联系数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影响因素划分为五大部分: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部分、产业共生与循环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分、生态化改造效益部分、生态化改造满意度部分,各部分皆有相对应的命题对应,以初步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5)第五章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构建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指导。生态工业园子系统众多,层次结构错综复杂,关联关系纵横交错,要科学描述和定量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必须建立由多个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对评价对象立体、全面、动态的反映,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园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因此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在指标设计时应注重统筹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动态性与静态性原则,最终建设一个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原则,在初始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按照证实的理论命题,从国家指标、地方指标、文献指标三个方面遴选符合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特征的指标,来构建一套简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目标层,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水平的评价作为总体目标;第二层是准则层;第三层为指标层,将每个变量具体化为若干个指标,共计26个,其中统计定量指标25个,评估定量指标1个。选取定量指标主要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尽量选取通用的统计指标;设计定性指标主要考虑能否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关键特征,是否具有代表性。该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注重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既注重生态工业园普遍性指标的设计,又兼顾高新区的特点,尤其突出了生态化特征,内在逻辑性得到加强。该指标体系既可为各高新区如何进行生态化改造提供改进的思路,又可衡量各高新区现在生态化改造的达标情况,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状况。(6)第六章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通过从相关政府部门、数据库所得数据,以南昌、合肥、西安三地的高新技术园区为研究对象,以层次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三个园区生态化改造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三个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综合评价依次为合肥、西安、南昌。(7)第七章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指出其现状及不足,主要是生态产业链尚未建立起来,基于此,重点构建了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有色金属深加工、光机电一体化资等五大主导产业及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产业链,并根据其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起到指导作用。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其评价的研究有了一定的创新,主要的创新点在于:(1)从研究视角来看,现有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及评价研究未考虑到高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殊性,且主要局限于建设效果及其绩效评价,本文以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视角,对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体因素和作用机制作了深入剖析,从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理论,设计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链,为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提供借鉴和参考。(2)从研究范式来看,本文以典型高新区生态化改造作为探索性案例研究,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提出初步理论判断并提出命题假设,然后以问卷调查实证对命题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据此设计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之后以层次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前述三个典型高新区相关数据代入评价模型,作为解释性案例,并专门针对南昌高新区分析其生态化改造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相联,不落俗套,脱离了以往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窠臼。(3)从研究观点来看,本文以高新技术污染治理作为关键,以产业共生与循环作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以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作为评价尺度,构建了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当前影响高新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重要因素,构建一套可操作性较强、反映高新区生态化改造鲜明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科学评价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及构建生态产业链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是一个包含复杂内容的系统工程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展开研究。由于作者时间、自身水平及研究基础所限,本文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国家环保部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工业园统计制度,信息不完全,导致收集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相关数据难度很大,因此未能对目前已列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的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进行统一的量化评价并排序。(2)目前对高新区这一特殊区域生态化改造的关注度还不高,对高新技术产业所造成的污染如何进行治理还研究得不够深入,有待于今后结合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生态工业园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3)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如何进行高新技术污染治理,通过顶层设计、制度激励、行政约束等手段来促进园区生态化改造没有涉及,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日臻完善。(4)对南昌高新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本文从主导产业生态化改造入手设计了生态产业链,如果能收集到其龙头企业的内部数据,运用具体数据深入研究其内部循环系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建议则会使得研究更为完善,笔者曾经尝试这样做过,但企业在这方面数据不全,收集工作难以开展,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李楠[8](2015)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而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其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为了更加明确的论证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进行理论分析,界定了高技术、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概念,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十大特征进行了阐述;同时通过对集聚的形成、演进和合作机理的理论介绍,并初步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产生的三个经济效应:规模效应、分工效应和外部效应;对于实证部分,首先在介绍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现状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通过区位熵和集中系数两个指标对山东省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的测定,得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聚的结论,进而建立模型,选取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回归方程后又进行相应的检验,最终得出了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促进作用的结论,同时也分析得出各个不同的集聚因子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政策建议,更好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形成集聚应该重点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潜在优势产业,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抓住良好机遇同时加大实施人才战略力度;更好发挥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效应应该扩大经济效应,形成创新产业集群模式、加强政策引导与实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良性集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统筹发展、发挥园区的经济带动效应。

付丽娜[9](2014)在《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及生态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摘要:我国的生态工业实践进度比较快但起步较晚。虽然目前有数十家工业园区得到国家批准命名的生态工业园,然而与国外一些发展成熟的生态工业园相比较,这些园区还只能算是处于雏形或形成阶段。而更多的传统工业园正在经历着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实践。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如何有序地促进工业园成功实现生态化转型的目标,促使其名副其实地达到生态工业园的标准同时满足两型社会建设理念对其赋予的新的要求,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内动力明显不足,处于生态化雏形阶段的工业园内产品链和废物交换链的培育严重不足,园内各参与主体或要素间关系的协调较为困难,如此等等。而目前的理论研究没有为以上种种问题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鉴于此,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园区创业现状及转型动因探讨—园区转型的内在机理分析—园区生态效率评价—园区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生态化改造策略设计”的思路对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及生态效率展开研究。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且得到相关结论:(1)以两型理念和生态效率思想为引导构建了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动因模型,并基于重要性程度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全体动力因素进行了归类、分层。首先,对工业园的前期(一次和二次)创业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前期创业的动因进行了评述,指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推动其前期创业的动力核心要素。其次,突破前期创业时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和思路,指出工业园在二次创业基础上的生态化转型的战略性导向应该是生态效率,它既是一种测量工具又是一种管理哲学;进而从企业、技术、市场、政府等几个角度探讨了推动工业园实现生态化转型发展的动因模型,特别突出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等制约因素的关键性。最后,按重要性对全体动力因素进行聚类并探讨了各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动力是推进生态化改造进而促使园区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对动力的分析也开启了本研究的起点。(2)探究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分析。首先,明确实施生态化转型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分析工业园成功实现生态化转型的过程机制。采用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一个分支—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工业园系统要实现转型升级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过程子机制,并且借助熵流分析法研究了系统要形成耗散结构需要满足的数理条件,即构建了工业园系统达到耗散结构状态的识别标准。再次,运用描述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logistic方程分析了园区系统转型升级的实现机制,即通过企业共生实现1+1>2的协同共生效应、产生协同剩余,从而促成系统转型目标的实现。最后,分析了园区系统实现转型的保障机制,着重从沟通、信任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来探讨。本章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把握确保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内在机制,为进一步探讨园区的综合绩效(或生态效率)奠定基础。(3)实证测度了具体园区系统的生态效率综合水平。首先,对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效率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和总结,最终选择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超效率DEA法作为园区生态效率综合水平的评价方法。其次,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创新引领-人文发展”为概念框架构建了适用于虽被国家批准为生态工业园但尚需进一步深入开展生态化改造的综合类工业园(尤其是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型工业园)生态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再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超效率DEA方法分别对泰达工业园和湘潭九华工业园的生态效率进行了实证测度。评价的结果对于相关园区认清自身现状、寻找差距、确定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国同类型其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章的研究结果将为后续旨在提升园区生态效率综合水平的对策出台提供有力实证支撑。(4)实证分析了影响园区生态效率的若干因素,并验证了相关中介变量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首先,基于所研究问题的特点选择结构方程模型法作为研究方法。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阅读与归纳,构建了各类因素对园区生态效率影响的概念模型,并且提出若干研究假设。再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测量量表的相应数据,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后基于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拟合、调整和修正,最终获得通过验证的体现各潜变量之间以及潜变量与相应指标之间关系的最优模型。研究表明:企业、工业共生体、园区管理、政府、市场与文化等层面因素对园区的生态效率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直接影响,且还通过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着园区的生态效率水平。本章为寻找促进生态效率改善的有效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撑。(5)深入探讨了实现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目标的手段,即生态化改造。具体地,分别从企业、工业体系、园区管理三个层面来展开深入分析。企业层面主要是从技术上推广和应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及从文化上培育员工和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工业体系层面主要是对初具雏形的产业生态链进一步稳固和发展;园区(包括地方政府)层面主要是管理系统的优化,比如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物料交换系统的构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等。进一步地,本章结合湘潭九华工业园的实际情况,探讨了该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推进园区转型升级的特定措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10](2013)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政发[2013]21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3年8月28日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

二、鲁北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北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生态产业园研究综述
        1.2.1 生态产业园内涵
        1.2.2 生态产业园相关理论
        1.2.3 生态产业园案例实践
        1.2.4 生态产业园综合评价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2章 生态产业园产业链网构建
    2.1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实质内涵
    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原则
        2.2.1 生态环保原则
        2.2.2 生态多样性原则
        2.2.3 功能导向原则
        2.2.4 增加就业原则
    2.3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的构建方法
        2.3.1 关键产业选择
        2.3.2 纵向延伸
        2.3.3 横向耦合
        2.3.4 区域联合
第3章 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
    3.1 规划思路及其框架
    3.2 园区建筑设计策略
        3.2.1 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3.2.2 建筑设计思路
    3.3 园区道路交通规划
        3.3.1 交通特征分析
        3.3.2 道路结构
        3.3.3 道路等级
        3.3.4 道路横断面
        3.3.5 道路景观
    3.4 园区生态景观设计
        3.4.1 景观系统设计
        3.4.2 景观生态性营造
    3.5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3.5.1 能源系统工程
        3.5.2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3.5.3 水循环利用工程
        3.5.4 信息共享中心建设
第4章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4.1 生态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基本思路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1 指标体系建立目标及原则
        4.2.2 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4.2.3 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4.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4.3 指标层隶属度的确定
        4.3.1 定性指标隶属度确定
        4.3.2 定量指标隶属度确定
    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业园进行评价
第5章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实践
    5.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综合现状
    5.2 产业园循环共生产业链网构建
        5.2.1 关键产业选择
        5.2.2 循环共生产业链网
    5.3 产业园规划设计
        5.3.1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建筑设计策略
        5.3.2 产业园道路交通规划
        5.3.3 产业园生态景观设计
        5.3.4 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5.4 产业园可持续发展评价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4.3 评价分析
    5.5 产业园实施策略研究
        5.5.1 实现政府指导到政府服务的角色转变
        5.5.2 完善基础设施的集成共享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国家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名单
附录 C 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说明
附录 D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关键产业选择判断矩阵
附录 E 华池县生态产业园定性指标评价表
附录 F Matlab层次分析法程序代码

(2)促进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高新技术产业
        2、公共政策
    (二)理论基础
        1、公共治理理论
        2、产业政策理论
        3、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实施情况及评述
    (一)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2、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3、载体集聚效应初显
        4、科技合作不断提升
    (二)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实施情况
        1、公共政策基本情况
        2、公共政策情况评析
    (三)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主要成效
        1、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
        2、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3、推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4、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四、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部环境和产业导向问题
        2、政策主体和中介服务问题
        3、科技投入和金融融资问题
        4、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问题
        5、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问题
        6、科技人才和知识产权问题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管理理念保守滞后
        2、目标导向忽略轻视
        3、框架体系缺欠失调
        4、内容构成质弱量少
        5、评估机制尚未建立
五、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经验借鉴
    (一)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经验
        1、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
        2、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
        3、德国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
    (二)国内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经验
        1、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
        2、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
        3、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政策
六、完善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建议
    (一)优化外部创新环境,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1、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2、调整产业发展规划
    (二)找准政府角色定位,提升中介组织水平
        1、转变政策主体职能
        2、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三)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拓宽金融支持方式
        1、改进财政投入办法
        2、优化企业扶持政策
        3、探索金融联动机制
    (四)优化创新载体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格局
        1、构建园区创新体系
        2、完善孵化器运行机制
        3、提升科技平台研发能力
    (五)提高科技合作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1、优化产学研合作制度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六)重视科技人才工作,发挥专利支持作用
        1、健全人才管理体系
        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3、优化专利政策措施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开发区扶持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上海市开发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本文的数据、研究方法和内容
        1.2.1 本文的数据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2.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贡献
第二章 开发区政策与企业生产率相关研究
    2.1 开发区扶持政策研究
        2.1.1 开发区的定义与要素
        2.1.2 开发区研究的相关理论
        2.1.3 我国开发区扶持政策作用的相关研究
    2.2 开发区对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率作用的相关研究
    2.3 开发区扶持政策绩效的综合评价研究
    2.4 既有文献评述
第三章 开发区扶持政策与企业生产率:理论与研究假说
    3.1 政策有效性假说
    3.2 政策工具有效性假说
    3.3 园区异质性假说
    3.4 政策组合假说
第四章 上海市开发区综合绩效分析
    4.1 我国开发区政策的历史沿革
        4.1.1 我国开发区的产生与发展
        4.1.2 我国开发区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
    4.2 上海市开发区发展历程
        4.2.1 上海市开发区发展的历史沿革
        4.2.2 上海市开发区分布与发展规模
        4.2.3 上海市开发区发展阶段分析
    4.3 上海市开发区绩效量化分析
        4.3.1 上海市开发区主要指标体系
        4.3.2 上海市开发区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3.3 上海市开发区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4.3.4 上海市开发区绩效分析结果
    4.4 上海市开发区发展的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发区扶持政策与企业生产率:实证检验
    5.1 数据来源、企业生产率计算与描述性统计
        5.1.1 数据来源
        5.1.2 企业生产率计算
        5.1.3 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模型和结果
        5.2.1 实证模型假设
        5.2.2 基准回归结果
        5.2.3 稳健性检验
        5.2.4 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异质性分析
    5.3 开发区扶持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5.3.1 税收优惠机制
        5.3.2 金融支持机制
        5.3.3 人力资本优势机制
        5.3.4 产业竞争效应机制
        5.3.5 政府贴补机制
        5.3.6 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机制
    5.4 开发区扶持政策组合与企业生产率
        5.4.1 通过政策组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5.4.2 通过政策组合提高企业动机创新
        5.4.3 通过政策组合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发区扶持政策与企业生产率:案例分析
    6.1 案例背景介绍与数据说明
    6.2 案例园区的扶持政策分析
        6.2.1 宝山工业园区企业生产率
        6.2.2 宝山工业园区主要政策渠道
        6.2.3 政策渠道分析
    6.3 案例园区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发展建议
第七章 结论、评述与制度设计研究
    7.1 本文主要结论与评述
    7.2 政策建议与制度设计
        7.2.1 金融支持
        7.2.2 其他配套政策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概述
    2.1 工业园区基本概念及特征
        2.1.1 工业园区的基本内涵及其演变
        2.1.2 工业园区的基本特征
    2.2 中国工业园区的具体实践
        2.2.1 园区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2.2.2 政府决策及制度保障
    2.3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2.4 中国工业园区的研究进展
    2.5 中国工业园区的类型判断及发展方向
        2.5.1 工业园区的发展类型判断
        2.5.2 资源型工业园区特征及发展方向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3.1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概念内涵
    3.2 园区循环化改造理论基础
        3.2.1 一般系统论
        3.2.2 产业生态学
        3.2.3 循环经济理论
    3.3 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内外研究综述
        3.3.1 循环化改造国外研究进展
        3.3.2 循环化改造国内研究进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生态经济效率测度
    4.1 案例区选择及概述
        4.1.1 华亭工业园区概述
        4.1.2 华亭工业园区产业定位及其发展阶段
    4.2 研究方法
        4.2.1 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4.2.3 工业园区能值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4.3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生态经济效率测度
        4.3.1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测度模型
        4.3.2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模型分解
        4.3.3 华亭工业园区生态经济效率测度结果
    4.4 相关性检验
        4.4.1 单位根检验
        4.4.2 协整检验
        4.4.3 Granger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生命周期评价
    5.1 研究方法
        5.1.1 生命周期评价内涵
        5.1.2 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5.1.3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5.1.4 LCA分析工具
    5.2 煤化工产业链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5.2.1 华亭工业园区煤化工项目概述
        5.2.2 煤化工边界
        5.2.3 清单分析
        5.2.4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5.2.5 环境影响评价
    5.3 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分析
        5.3.1 华亭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
        5.3.2 园区资源流共生网络框架
        5.3.3 循环化改造路径优化
        5.3.4 路径优化共生绩效分析与环境影响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综合效率测度
    6.0 我国循环化改造园区概述
    6.1 循环化改造园区技术效率测度
        6.1.1 DEA模型
        6.1.2 Malmquist生产指数模型
    6.2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循环化改造园区综合效率特征分析
        6.3.2 循环化改造园区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循环化改造对策及建议
        7.2.1 加大边远地区产业链政策补贴
        7.2.2 建设产业链接的风险分担与保障体系
        7.2.3 建立循环化改造基础技术支持
        7.2.4 建立循环化改造评价与考核制度
    7.3 创新总结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2011-2015 年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公示名单
附件二:华亭工业园区能值指标解析图
附件三:生命周期CML2001模型环境影响评价分解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2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文献评述
    2.1 研究对象界定
    2.2 工业园生态化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生态工业园理论
        2.2.2 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的实践
        2.2.3 工业园评价研究现状及述评
    2.3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综述
        2.3.1 概念缘起和发展历程
        2.3.2 概念分类与评析
        2.3.3 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
        2.3.4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
        2.3.5 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2.4 能值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2.4.1 传统能量分析方法的困境
        2.4.2 能值分析的优越性及应用
    2.5 现有文献研究评析
3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概念框架
    3.1 健康概念的演变
        3.1.1 健康概念的内涵演变
        3.1.2 对本文的几点启示
    3.2 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3.2.1 生态系统健康的要素
        3.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分析
        3.2.3 人类健康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关系分析
        3.2.4 本研究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界定
    3.3 工业园生态化的内涵
        3.3.1 工业园生态系统的特点
        3.3.2 工业园生态化的目标和内容
        3.3.3 工业园生态化的特征和基本模式
    3.4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
        3.4.1 工业园生态系统的经济活力
        3.4.2 工业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3.4.3 工业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减量
        3.4.4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
        3.4.5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与公众健康
        3.4.6 本研究对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界定
    3.5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框架
    3.6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与工业园生态化的关系
    3.7 小结
4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4.1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4.3 工业园能值分析
        4.3.1 绘制工业园能值流动图
        4.3.2 工业园能值分析指标
        4.3.3 工业园生态系统能值分析的热力学基础
    4.4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4.4.1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4.4.2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理论模型的构建
        4.4.3 指标体系层次划分及指标说明
        4.4.4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4.4.5 评价标准的确定
    4.5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模型构建
        4.5.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4.5.2 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6 小节
5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5.1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取
        5.1.1 案例研究对象简介
        5.1.2 案例研究对象选择的意义和局限
    5.2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2.1 基础数据的获取
        5.2.2 HDA能值分析
        5.2.3 HDA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5.2.4 基于模糊数学的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3 HDA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2005-2009年HDA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
        5.3.2 2005-2009年HDA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发展趋势分析
        5.3.3 经济活力要素分析
        5.3.4 物质减量要素分析
        5.3.5 恢复力要素分析
        5.3.6 相邻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5.3.7 公众健康要素分析
        5.3.8 系统优势要素与不利要素分析
    5.4 提升HDA生态系统健康的驱动力分析
    5.5 存在的问题
    5.6 政策建议
        5.6.1 企业层面的建议
        5.6.2 园区管理方层面的建议
    5.7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核心观点
    1.4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的回顾
    2.1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研究
    2.2 关于产业演进理论研究
    2.3 关于生态工业园研究
        2.3.1 关于生态工业园理论基础研究
        2.3.2 生态工业园建设研究
    2.4 生态工业园评价研究
        2.4.1 生态工业园评价原则
        2.4.2 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5 关于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研究
    2.6 现有研究评述
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探索性案例研究及理论分析
    3.1 国家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案例研究
        3.1.1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情况
        3.1.2 合肥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情况
        3.1.3 西安高新区生态化改造情况
    3.2 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命题假设
        3.2.1 高新技术污染治理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关键
        3.2.2 实现产业共生与循环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核心
        3.2.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支撑
        3.2.4 企业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体
        3.2.5 园区管理部门是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主导
        3.2.6 生态化改造效益和满意度是衡量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重要标尺
    3.3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主体因素的理论分析
        3.3.1 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的成本无差异曲线
        3.3.2 高新技术园区管理部门生态绩效无差异曲线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问卷调查和分析
    4.1 问卷设计和发放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发放
    4.2 问卷分析
        4.2.1 描述性分析
        4.2.2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问题分类
        4.2.3 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评价体系
    5.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5.1.1 构建原则
        5.1.2 构建程序
    5.2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5.2.1 基本框架
        5.2.2 评价指标释义
        5.2.3 与国家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高新技术园区生态化改造综合评价模型
    6.1 生态化改造评价体系中各层指标权重的确定
    6.2 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
    6.3 各层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6.4 综合评价模型
    6.5 评价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7.1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1.1 南昌高新区资源环境现状
        7.1.2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有关措施
        7.1.3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7.2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设计
        7.2.1 生态产业链构建是生态化改造的核心环节
        7.2.2 南昌高新区生态产业链总体设计
    7.3 南昌高新区生态化改造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1.2.1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1.2.2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1.2.3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展
        1.2.4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之处
2 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理论
    2.1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内涵
        2.1.1 高技术
        2.1.2 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
        2.1.3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范围
    2.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机理与经济效应分析
    3.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机理
        3.1.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
        3.1.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演进机理
        3.1.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合作机理
    3.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分析
        3.2.1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模效应
        3.2.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分工效应
        3.2.3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外部效应
4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现状及评估
    4.1 山东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条件
        4.1.1 优越地域特点
        4.1.2 丰富资源引导
        4.1.3 基础设施完善
        4.1.4 产业基础条件良好
    4.2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中的问题
        4.2.1 高新区与经济开发区混杂
        4.2.2 空间布局协调性差
    4.3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分布状况的评估
        4.3.1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分析—集中系数
        4.3.2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产业分布分析—区位熵
5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5.1 实证分析模型
    5.2 选取数据指标
    5.3 分析方法和思路
    5.4 回归分析
        5.4.1 单位根检验
        5.4.2 协整检验
    5.5 结论
6 实现山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的途径
    6.1 山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6.1.1 重点发展优势高新技术产业
        6.1.2 壮大潜在优势产业,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6.1.3 抓住良好机遇
        6.1.4 加大实施人才战略力度
    6.2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推进山东经济增长的建议
        6.2.1 合理布局高新技术产业
        6.2.2 扩大经济效应,形成创新产业集群模式
        6.2.3 加强政策引导与实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良性集聚
        6.2.4 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统筹发展
        6.2.5 发挥园区的经济带动效应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附录

(9)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及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园区系统形成与发展动因研究现状
        1.3.2 工业园生态化建设研究现状
        1.3.3 生态效率评价的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相关理论与实践基础
    2.1 两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
        2.1.1 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
        2.1.2 “两型”理念对工业园生态化转型发展的要求
    2.2 工业生态学理论
    2.3 循环经济理论
    2.4 清洁生产与共生理论
        2.4.1 清洁生产理论
        2.4.2 工业共生理论
    2.5 耗散结构理论
    2.6 国外生态工业园建设实践
        2.6.1 国外生态工业园典型实践
        2.6.2 各国生态工业园实践特征比较分析
        2.6.3 国外经验对我国工业园生态化转型发展的启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工业园的创业现状及转型动因分析
    3.1 工业园的前期创业及其动因简析
        3.1.1 工业园的两次创业实践
        3.1.2 工业园前期创业的动因分析与评述
    3.2 “二次创业”基础上的生态化转型
    3.3 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动因模型构建
        3.3.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生态效率思想
        3.3.2 模型的构建及解析
    3.4 对动力因素的评价:排序与分层
        3.4.1 评价方法的确立
        3.4.2 评价的具体实施流程
        3.4.3 评价结果的获得及讨论
        3.4.4 动力因素内部相互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分析
    4.1 转型的基石:主体或要素间关系的协调
    4.2 转型的基本路径及机制界定
        4.2.1 生态化转型的基本路径:“点-线-面”三步骤
        4.2.2 转型机制的内涵界定
    4.3 园区系统生态化转型的过程机制
        4.3.1 基础性过程子机制
        4.3.2 临界条件机制
    4.4 园区系统生态化转型的实现机制:基于Logistic方程
    4.5 园区系统生态化转型的保障机制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园生态效率的评价
    5.1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5.1.1 单一比值法
        5.1.2 综合模型法
        5.1.3 评价方法评述与选择
    5.2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方法设计及具体实证
        5.2.3 结果的分析与进一步讨论
    5.3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评价
        5.3.1 传统DEA模型的改进
        5.3.2 指标选择与实证测度
    5.4 对基于两种方法评价结果的进一步说明
    5.5 本章小结
6 工业园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的选择:结构方程模型
    6.2 理论模型的确立:各类影响因素与生态效率的关系
    6.3 若干待验假设的提出
    6.4 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检验
        6.4.1 问卷设计与说明
        6.4.2 调查对象确立
        6.4.3 数据的整理及检验
    6.5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5.1 初始模型的构建
        6.5.2 对初始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5.3 调整一次后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6.5.4 待验假设的验证情况
    6.6 对研究结果的讨论与说明
    6.7 本章小结
7 工业园生态化转型的实现:生态化改造
    7.1 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总体思路
    7.2 工业园生态化改造的具体策略
        7.2.1 企业层面的改进:清洁技术应用及文化培育
        7.2.2 工业体系的调整:工业共生网络的构建
        7.2.3 园区管理系统的优化
        7.2.4 园区外部环境的营造与改善:地方政府的支持
    7.3 例子:湘潭九华工业园的生态化改造策略
        7.3.1 企业层面的改进: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7.3.2 工业体系调整:构建和培育生态产业链
        7.3.3 园区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与信息集成平台的建设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工业园生态化转型动因调查问卷
附录2:工业园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鲁北成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共生理念下的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与评价研究[D]. 陈飞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2]促进东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 卞伟. 新疆大学, 2019(12)
  • [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06)
  • [4]开发区扶持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上海市开发区的比较研究[D]. 雷曙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5]资源型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多维测度及路径优化策略[D]. 胡晓芬. 兰州大学, 2017(03)
  • [6]工业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 柳楷玲.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6)
  • [7]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化改造研究[D]. 张诗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15(06)
  • [8]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李楠. 贵州大学, 2015(03)
  • [9]工业园的生态化转型及生态效率研究[D]. 付丽娜. 中南大学, 2014(12)
  •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3(20)

标签:;  ;  ;  ;  ;  

鲁北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