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1](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代亚芳,缪虹雨,喻晓,潘洁露,邢练军,张海燕[2](2021)在《扶正解毒散结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Fibrotouch以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评价扶正解毒散结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CHB肝纤维化患者76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试验组38例,给予对照组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抗病毒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扶正解毒散结方,观察2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及肝脏硬度值(LSM)等指标变化。结果在治疗24周末,中医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34%较对照组总有效率60.53%明显改善,肝脏硬度值、APRI评分、FIB-4指数及血清LN、HA、IV-C、PCIII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扶正解毒散结方能够缓解气虚血瘀型CHB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肝功能水平,降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抑制或延缓乙肝后肝纤维化患者疾病进展。

刘群[3](2020)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epatitis B virus-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指标,分别比较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状态的HBV-GN的特点,提高对HBV-GN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观察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行肾穿刺活检且符合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的HBV-GN患者96例。根据不同临床表现、不同血清学HBsAg状态分组,采用SPSS19.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一般情况、病理类型、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和实验室资料。结果:1、2010年10月-2019年12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肾病内科行肾穿刺活检者共3598例,其中96例明确诊断为HBV-GN,占同期肾活检的2.7%。96例包括男性68例,女性28例,男:女=2.43:1,平均年龄43.86±15.07岁。37.5%的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其余62.5%的患者以肾脏疾病表现为首发症状。2、96例HBV-GN患者中,HBsAg阳性者49例,HBsAg阴性者47例,其中血清学全阴性者9例。高病毒载量者共36例,占37.5%。所有患者均有蛋白尿,4.2%患者可见肉眼血尿,89.6%患者伴有显性水肿,79.2%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20.8%患者表现为肾炎综合征。转氨酶升高者24例,占25.0%。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者14例,占14.6%。3、96例HBV-GN患者共有3种病理类型,包括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87例(占90.6%)、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6例(占6.3%)以及继发性IgA肾病3例(占3.1%)。病理免疫荧光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其中“满堂亮”现象23例,占24.0%。4、96例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NS组76例和肾炎综合征组20例。两组均以HBV-MN为主要病理类型,肾炎综合征组继发性IgA肾病发生率高于NS组(P<0.05)。与肾炎综合征组相比,NS组血清IgG水平低(P<0.01),血清学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阳性率低(P<0.05),肾脏组织IgG沉积阳性率高(P<0.05),两组肾脏组织“满堂亮”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炎综合征组相比,NS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低(P<0.01),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低(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高(P<0.01),胆碱酯酶、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水平高(P<0.05)。两组间血肌酐、血尿酸、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高病毒载量患者比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6例患者根据血清学HBsAg状态分为HBsAg阴性组49例和HBsAg阳性组47例。两组均以HBV-MN为主要病理类型。HBV-MPGN在HBsAg阳性组的分布高于HBsAg阴性组(P<0.05),且6例HBV-MPGN患者均为血清学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并具有高病毒载量。与HBsAg阳性组相比,HBsAg阴性组血清IgG水平低(P<0.01),补体C4水平高(P<0.01),补体C3水平高(P<0.05),肾脏IgM、C1q沉积率、“满堂亮”患者比例低(P<0.01),肾脏IgA、C4沉积率低(P<0.05)。与HBsAg阳性组相比,HBsAg阴性组间接胆红素水平低(P<0.05),高病毒载量患者比例、AST、ALT、总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水平低(P<0.01),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胆碱酯酶、甘油三酯水平高(P<0.05)。两组间血肌酐、血尿酸、eGFR、白蛋白、胆固醇、LDL、H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HBV-GN患者以男性多见,膜性肾病为主要病理类型,免疫荧光可见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IgG沉积率最高,部分患者可见“满堂亮”现象。部分患者血清学HBV标志物全阴性,但肾组织可检测到HBV标志物,推荐对肾活检进行HBV标志物常规染色。2、本研究中,HBV-GN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血清学HBsAg状态间存在一定关联。病理类型为继发性IgA肾病的HBV-GN患者以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学HBsAg阳性的HBV-GN患者,尤其是“大三阳”患者更易发生HBV-MPGN。3、表现为NS的HBV-GN患者血清学HBsAg、HBeAg阳性率、肝组织炎症活动度低于表现为肾炎综合征的患者,考虑表现为NS的HBV-GN患者HBV感染的实际病程长,对于HBV-GN患者出现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即使未达到NS水平也应给予重视。4、与血清学HBsAg阴性HBV-GN患者相比,血清学HBsAg阳性者血清补体水平及尿蛋白定量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肾组织“满堂亮”患者比例高。

羊措吉[4](2020)在《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属藏医临床医技医法理论基础研究。首先通过藏区十个县地级藏医院的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出院病人诊断病例为主,通过对疾病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筛选出四十余种藏区多发病。并以《秘诀补遗》和《工竹元旦加措藏医笔记》、《新编藏医学》三大藏医着作为主要指导依据,通过拜读名着、收集经验治疗药方、专家采访、临床实地考察以及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把具有藏医特色的内服藏药及老药新用和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特别对已失传多年但近年来已恢复的藏医脉泻发等。重点研究对藏区常见病及多发病中极富成效,又顺应时代要求且经济实用的藏医药临床治疗方法中濒临失传的部分外治疗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简便化的总结。最终对这些藏区常见病的内服藏药,外治疗法的具体用药、用法、用量及疗程进行了系统且相对完整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藏医药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临床理论支撑,使其临床使用更为方便。

蔡媛媛[5](2019)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各方面综合探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解毒通利方的安全性。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因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海南中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住院或门诊经治疗的患者,将纳入本项目对象随机分为中西医组(治疗组)78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8例,最终完成本项目的患者中西医组(治疗组)76例和西医组(对照组)75例。治疗组采用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估中医证候经治疗后改善情况,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中医证候情况。采用血液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甘胆酸(CG)评估患者肝功能改善情况,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随访3月后各项指标。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 DNA)评估血液病毒频数,检测患者治疗前、随访3个月后HBV DNA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长短情况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中医证候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T-BIL、D-BIL、TBA、AST、AL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C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和随访3个月治疗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以及随访3个月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ST、ALT、C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为3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型黄疸患者中医证候、肝功能及HBV DNA改善情况满意,且安全性较好。

徐建良[6](2015)在《盛国光教授诊疗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共有3千多万发病人群。慢性乙型肝炎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易于发展成肝硬化、肝癌,每年因肝硬化、肝癌死亡人数达40万。肝癌位于恶性肿瘤病死率的第二位,每年诊断的肝癌人数高达15万,发生主要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原发性肝癌HBs Ag阳性者占80%以上,80%以上有肝硬化的背景。脂肪肝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变性,进一步发展可致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慢性肝炎患者30%发生肝硬化,大约有50%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年之内会发生腹水,转为失代偿期。腹水的发生是肝脏疾病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常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并易致腹腔感染与肾功能衰竭。有腹水者病死率明显升高,预后极差。盛国光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三十多年来致力于慢性肝病的临床诊疗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有幸跟师侍诊,纳其所授,获益颇多。通过研究总结盛师诊治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维、临证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肝病的治疗理论和学术水平。方法:秉承“拜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师承理念,通过定期临床跟师,学习中医经典,全面收集整理名老中医盛师的论文、着作、讲稿、病案资料、心得体会等资料,分析总结盛师学术渊源、辨证论治规律、慢性肝病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采用回顾性研究及信息挖掘技术,建立保存完好的7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病案数据信息库,运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分析,挖掘盛师肝硬化腹水临床诊疗规律及用药经验。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验证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0.5毫克/次(空腹),一日一次,同时给予海珠益肝加味方,临症加减,水煎300ml,日两次,分早晚温服。对照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0.5毫克/次(空腹),一日一次。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分别在治疗前、疗程结束后检测相关指标,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盛师勤求古训,博览群书,学术思想渊源于中医古籍经典理论及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主要有:1四诊合参,重视审察病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医者治病首先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所谓“治病必求其本”,只有抓住求疾病的本质,对症下药,方有良效;2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整体。立法选方,既要注重局部,更须重视整体,应通过整体调节以促进病变的恢复,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3临证肝病,注重脾胃。强调从治脾胃出发论治肝病;4用“和”的理念指导中医肝病临床。通过调节人体五脏、气血阴阳及经络的偏盛偏衰的状态,使之趋于相对平衡;5从毒痰瘀论治慢性肝病。治疗慢性肝病时,提出解毒祛瘀、扶正祛瘀、扶正解毒、化痰祛瘀、化湿祛瘀、软坚散结祛瘀等法;6注重肝病的调养。从中医养生学理论出发,重视饮食和情志调养。慢性肝病的临床经验主要有:1提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为“毒、痰、瘀、虚”。湿热疫毒侵袭人体,损肝及脾,痰湿郁滞,瘀血阻络,久病耗损正气,导致肝脾肾亏虚。确立了解毒、化痰、消瘀、健脾益气补虚的治则;2肝纤维化,分期论治。根据初、中、末期三个阶段之虚实不同进行辨治;3肝硬化腹水,益气健脾,利湿行水。肝病传脾,肝脾俱病,久病及肾,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停于腹中是鼓胀的基本病机。主张消腹水不可见水逐水,应以中焦脾为重心,牢牢抓住脾虚这个关键,健脾益气;4肝癌,扶正祛邪,重视从脾虚论治;5脂肪肝,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强调综合调治;6慢性肝病治疗,强调饮食有节,辨证调护,注重调养脾胃。信息挖掘研究:肝硬化腹水病情复杂,症状多变,从本次研究来看,常见症状有腹胀、乏力、纳差、肝区不适、胁肋胀痛、黄疸、口干、口苦等。肝硬化腹水患者可归纳为4类证型: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水停;脾肾阳虚湿阻,气滞、血瘀、水停;肝脾肾亏损,阴虚水停。每一类均为复合证候,特点为虚实共存。盛师诊疗肝硬化腹水的用药思路是理气健脾活血利水,与肝硬化腹水常见症状、舌脉及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水停证等常见证型相吻合。临床研究:研究表明,海珠益肝加味方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其中对乏力、纳差、腹胀的改善较为明显,能减轻肝脏损害,抑制病毒复制。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再次验证了慢性乙型肝炎“毒、痰、瘀、虚”的病因病机理论及治疗法则,体现了中医中药的治疗优势。结论:盛师学术思想有渊源,中医肝病理论知识丰富。在慢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腹水、脂肪肝、肝癌)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辨证施治及遣方用药上积累了独到的见解及经验,并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应积极挖掘与传承盛师诊疗慢性肝病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解毒、化痰、消瘀、补虚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大法,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马红梅[8](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刘慧敏[9](2013)在《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 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是在HBV导致的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本病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我国HBV-ACLF患者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和预后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和结局分析,疾病早期准确、客观地判断患者预后,积极探索、寻求有效的治疗措施成为HBV-ACLF研究的重要课题。[目的]1.系统了解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总体病死率及不同分期患者的病死率、生存时间的分布特点及对预后判断有价值的临床指标。2.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3.基于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过程中、不同预后及中西医治疗后患者间差异蛋白质的表达,为揭示HBV-ACLF的发病机制、寻找判断疾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以及为进一步研究解毒凉血方治疗HBV-ACLF的作用途径和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9月-2012年12月间确诊为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将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基础疾病、疾病分期、不同预后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将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HBV-ACLF患者预后相关的指标,并以前瞻性队列验证和评估该指标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2.采用开放式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按照2:1的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解毒凉血方加减,治疗8周,随访40周,评估患者治疗后和随访至48周时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3.采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死亡者和生存者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后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的表达,运用凝胶电泳法分离、去除高丰度的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用ITRAQ试剂标记各组肽段后进行质谱检测,Q-EXACTIVE质谱仪检测肽段信号,Protein Discovery软件分析质谱数据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通过生物信息库检索和分析这些差异蛋白质的具体生物学功能。[结果]1.共纳入316例HBV-ACLF患者,男女比例为5.58:1,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及抗病毒药物的不正确使用是诱发HBV-ACLF的主要原因,乙肝肝硬化继发ACLF的患者病死率高达64.12%。2.316例患者中死亡131例,发病两个月时总体病死率为41.5%,疾病早期184例,病死率为27.17%;疾病中期76例,病死率为55.26%;疾病晚期56例,病死率为69.64%。3.接受抗病毒治疗者269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47例;抗病毒组病死率为39.03%,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病死率为53.1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7)。4.单因素分析显示,基线TBIL、PTA、NC、LC、NLR和MELD评分在生存组和死亡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BIL、NLR和MELD评分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年龄、TBIL、NLR和MEL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5、0.691、0.781和0.744,NLR和MELD评分AU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45。5.回顾性队列基线NLR≤2.36为阴性临界值,NLR>6.12为阳性界值,特异度为90.1%,敏感度为91.6%;57例基线NLR≤2.36的HBV-ACLF患者中,第8周时生存率为86.0%(49/57例),61例NLR>6.12的患者生存率为19.7%(12/61例)。NLR比值介于2.36-6.12的患者生存率为61.22%(60/98例)。Log-rank检验显示三组间的生存率有显着差异(P=0.004)。6.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患者105例HBV-ACLF患者,中西医结合组64例,西医治疗组41例,治疗第48周两组总体病死率分别为21.88%和39.02%,P=0.026,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能够显着降低HBV-ACLF中期患者的病死率(中西医结合组vs西医治疗组:25%vs64.7%, x2=8.749,P=0.003)。7.治疗第8周时,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总胆红素比较(中西医结合组:64.54±79.76vs西医治疗组:168.44±114.80,P=0.04)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第4周和第6周,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比较凝血酶原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MELD评分低于22.6患者中西医结合组病死率为15.0%(6/40),西医治疗组病死率15.8%(3/1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51); MELD评分介于22.6-29.9患者,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病死率为23.81%和58.82%,(P<0.05)。9.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组比较,共鉴定出40个下调蛋白和10个上调的蛋白;HBV-ACLF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鉴定出24个上调蛋白和24个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涉及能量代谢、细胞骨架、氧化应激、转化调控等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与西医治疗组比较,治疗后出现上调的蛋白质有4种,下调的蛋白质2种,表达消失的蛋白质3种。[结论]1.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能够降低HBV-ACLF患者病死率,积极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2.基线NLR是一个简便的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指标,其cut-off值分别为2.36和6.12。3.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能够显着降低HBV-ACLF患者的病死率。特别是对于病情中期或MELD评分介于22.6-29.9之间或NLR≤6的患者,中医药应及早介入。4.在HBV-ACLF发生、发展过程中,上调或下调蛋白质涉及能量代谢、细胞骨架、氧化应激、转化调控等方面,其中:a) α1-酸性糖蛋白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及预后判断的标志。b)角蛋白可能参与了肝衰竭时肝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c)硫酸化糖蛋白在死亡组患者中显着下调,可能具有抑制肝细胞的凋亡的作用。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血清中α2-巨球蛋白高表达,提示解毒凉血方可能具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杨兰[10](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时间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2.1.1 研究类型
        2.1.2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式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中医药治疗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患者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3.3 药物治疗资料
        2.4 随访形式
        2.4.1 疗效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候分型认识
    3 治则治法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2)扶正解毒散结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案
    1.6 观察指标
    1.7 临床症状积分及疗效评定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主要疗效指标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疗效
        2.2.2 FIB-4指数
        2.2.3 APRI评分
        2.2.4 Fibrotouch肝脏硬度值分级
        2.2.5 肝纤维化指标
    2.3 安全性指标
3 讨论

(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选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分组
        3.2.2 临床指标观察
        3.2.3 临床诊断标准
        3.2.4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计算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HBV-GN患者的一般情况
        4.1.1 HBV-GN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乙型肝炎病史
        4.1.2 HBV-GN患者的临床表现
        4.1.3 HBV-GN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分析
    4.2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的HBV-GN比较
        4.2.1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4.2.2 两组间肾脏病理类型比较
        4.2.3 两组间血清学HBV标志物比较
        4.2.4 两组间血清学及肾脏组织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分析
        4.2.5 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4.3 血清学HBsAg阴性和HBsAg阳性的HBV-GN比较
        4.3.1 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4.3.2 两组间肾脏病理类型比较
        4.3.3 两组间血清学及肾脏组织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分析
        4.3.4 两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
第5章 讨论
    5.1 96例HBV-G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指标分析
    5.2 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和肾炎综合征的HBV-GN比较
    5.3 血清学HBsAg阴性与HBsAg阳性的HBV-GN比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
参考文献

(5)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乙型肝炎的研究概况
        一、乙型肝炎的概述
        二、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三、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四、乙型肝炎的传播
        五、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六、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七、黄疸的发病机制
        (一) 正常胆红素代谢机制
        (二) 肝前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三) 肝细胞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四) 肝后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八、黄疸的治疗
        (一) 肝前性黄疸的治疗
        (二) 肝细胞性黄疸的治疗
        (三) 肝后性黄疸的治疗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认识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源流
        二、慢性乙型肝炎黄疽中医病因病机
        三、慢性乙型肝炎黄疸中医辨证施治
        四、蔡敏教授对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认识
        五、解毒通利方方解及组方原则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实验设计
        (二) 样本含量及来源
        (三) 随机分组
        (四) 治疗方法
        (五) 观察时间
        (六) 观察指标
        (七) 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八) 统计学处理
    第二节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一) 年龄、病程比较
        (二) 性别比较
        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学比较
        (一)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二)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比较
        (一) T-BIL比较
        (二) D-BIL比较
        (三) TBA比较
        (四) AST比较
        (五) ALT比较
        (六) CG比较
        四、两组患者HBV DNA比较
        五、安全性检测及不良事件记录
    第三节 讨论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
        三、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四、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五、解毒通利方的组方原则及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盛国光教授诊疗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盛国光教授学术渊源
    1 盛国光教授简介
    2 盛国光教授学术渊源
第二部分 盛国光教授学术思想
    1 四诊合参,重视审察病机
    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整体
    3 临证肝病,注重脾胃
    4 用“和”的理念指导中医肝病临床
    5 从毒痰瘀论治慢性肝病
    6 注重肝病的调养
第三部分 盛国光教授诊疗慢性肝病的临证经验
    1 慢性乙型肝炎,解毒化痰消瘀补虚
        1.1 病因病机
        1.2 治疗原则
        1.3 辨证论治
        1.4 典型病例
        1.5 体会
    2 肝纤维化,分期论治
        2.1 气郁血滞,疏肝解郁活血
        2.2 气虚血瘀,解毒益气化瘀
        2.3 痰瘀互结,解毒化痰行瘀,软坚通络
        2.4 典型病例
        2.5 体会
    3 肝硬化腹水,益气健脾,化湿行水
        3.1 病因病机
        3.2 治疗法则
        3.3 典型病例
        3.4 体会
    4 肝癌,扶正祛邪,重视从脾虚论治
        4.1 病因病机
        4.2 治疗法则
        4.3 典型病例
        4.4 体会
    5 脂肪肝,祛湿化痰,活血化瘀,强调综合调治
        5.1 辨证论治
        5.2 特色疗法
        5.3 基础治疗
        5.4 典型病例
        5.5 体会
    6 盛国光教授饮食调护慢性肝病的经验
        6.1 强调饮食有节
        6.2 辨证调护,注重调养脾胃
        6.3 体会
第四部分 盛国光教授诊治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经验信息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表现
        2.2 肝硬化腹水患者舌象、脉象分布规律
        2.3 肝硬化腹水患者证型特点
        2.4 肝硬化腹水患者用药规律
    3 讨论
        3.1 名老中医病案信息挖掘在学术继承中的意义
        3.2 肝硬化腹水常见症状的分析
        3.3 肝硬化腹水中医证候要素及规律的分析
        3.4 盛国光教授诊疗肝硬化腹水用药规律的分析
        3.5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入选情况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铰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情况
        2.4 两组血清ALT、AST值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2.5 两组血清HBV DNA转阴情况
    3 讨论
        3.1 问题的提出
        3.2 海珠益肝方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3.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治规律
        3.4 海珠益肝加味方组成、功效及药理研究
        3.5 海珠益肝加味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1.1 诸家解释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2.1 肝肾关系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3.1 养血滋阴法
        3.2 滋阴温肾法
        3.3 养阴柔肝法
        3.4 滋阴清热法
        3.5 滋阴潜阳法
        3.6 常用药物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1.1 循证医学概念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5 小结
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1.2 检索来源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2.1 评价方法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结果
    1 资料收集
    2 研究类型
        2.1 研究对象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2.2 发表性偏倚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 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
        2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3.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及预后判断
    前言
    第一节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判断
        临床资料
        结果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解毒凉血法的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及疗效分析
    前言
    实验一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实验二 解毒凉血方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主要结果
创新点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10)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方案
    1.技术路线图
    2.病例来源
    3.病例选择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辨证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
        4.2 观察期限
        4.3 治疗方法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4.5 统计分析方法
    5.研究结果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6.讨论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扶正解毒散结方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评价[J]. 代亚芳,缪虹雨,喻晓,潘洁露,邢练军,张海燕.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4)
  • [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研究[D]. 刘群. 吉林大学, 2020(08)
  • [4]常见疾病的藏医治疗进展研究[D]. 羊措吉.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解毒通利方联合西药治疗慢乙肝湿热型黄疸的临床观察[D]. 蔡媛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盛国光教授诊疗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研究[D]. 徐建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08)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解毒凉血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