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制作邮票

用文字制作邮票

一、用Word制作图章(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1](2020)在《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方式得以不断完善和改进,但是对于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却研究不足。本文首先分析了2018版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和要求,并针对这些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韩欣[2](2020)在《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计算思维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计算思维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更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Scraino(思科瑞诺)为代表可视化编程工具的出现,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中小学开展计算思维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文献检索与梳理,发现国外在中小学计算机科学课程中开展计算思维的教育正位于空前高度,而国内当前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如何组织和设计教学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信息技术Scraino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斯腾伯格的思维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杜威做中学理论等观点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在Scraino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对计算概念的掌握、计算实践的能力和计算观念的养成有待提升。因此,本文立足于Scraino教学开展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结合计算思维的核心实践模型,构建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型,包括确定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前情、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和形成教学评价五过程。其中,根据斯腾伯格的思维教学理论将设计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熟悉问题、识别和定义问题、运用认知工具形成抽象、再创作计算作品、测试和调试计算作品五环节,以实现计算思维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然后,通过行动研究法将初步构建的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型应用于教学实践,开展三轮行动研究并对每一轮行动结果进行反思与修订。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作品分析的评价方法从计算思维的计算概念、计算实践、计算观念三个维度对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验证模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后续信息技术Scraino教学开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所得研究成果主要有:首先,本研究针对信息技术学科和计算思维培养进行研究,探寻出Scraino可以作为二者桥梁,构建了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型。然后,将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型进行实践应用,确定了其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对计算概念的掌握、计算实践的应用和计算观念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得以发展。

张姗姗[3](2019)在《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以石河子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通过加大课时量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并不可行。如何在保持现有课时量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和桑代克练习律均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步骤开展练习,根据练习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强化,能够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上述理论,及时通过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强化教学显现出必要性。由于批改并分析测试试卷需要耗费的巨大工作量和师资短缺现实的情况之间存在矛盾,石河子某中学在过往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综合反馈教学法完成教学时间为2个学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该方法仅在第2学期开学初进行一次综合测验,通过综合测验反馈的情况,在第2学期学习新课程的同时复习第1学期的易错知识点,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该课程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上阅卷及试卷分析系统的投入使用,为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解决方案。该方法的特征在于,将一段时间的教学任务细分为若干阶段,在每阶段结束时进行阶段测试,通过阶段测试整理出该阶段的易错知识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反馈教学集中讲解易错知识点,并在下一阶段的测试中加入对上一阶段易错知识点的考核。本文将分阶段反馈教学法运用于石河子某中学2018级卓越班、自强班和平行班3类学生第1学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易错知识点的得分的变化情况、调查问卷及综合测试的得分情况评价该方法的教学效果。对卓越班、自强班和平行班的研究结果均表明:(1)分阶段反馈教学法加深了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学生对分阶段反馈教学法持正面评价;(3)与综合反馈教学法相比,分阶段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知,将分阶段教学法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不增加课时量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刘圆圆[4](2019)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否积极参与到课堂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也是衡量一节课的重要指标。学生参与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看似学生积极参与的背后其实存在很多问题,而教学策略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研究表明学生参与主要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编制学生参与现状调查问卷,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方面分析学生参与现状的不足,并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征、初中生的特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提出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本研究主要的工作有:1.通过文献梳理有关学生参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学生参与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确定其理论依据。2.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现状调查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学生在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三个维度中存在的不足,并梳理影响学生参与的因素,结合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征和初中生的特点作为制定策略的依据,从而提出提升学生参与的策略。3.将提出的策略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得出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行为参与中钻研程度有待提高、参与时间有限;在认知参与中运用浅层次策略较多、依赖性较强;在情感参与中存在一定的消极情绪,积极性有待提升。2.根据学生参与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学生参与影响因素、信息技术学科特征和初中生的特点,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策略。提高行为参与的策略包括精选教学素材的策略和合理分配时间的策略;提高认知参与的策略包括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策略;提高情感参与的策略包括创设任务情境的策略。选取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在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不足,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邱元阳,刘宗凡,倪俊杰,杨磊,谭剑仪[5](2018)在《微课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处理(中)》文中认为微课的制作过程,并不仅仅是录制一下视频就完成了,它还涉及录制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作品、成果、材料,以及相配套的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导学资料、素材、课件及辅助性教学资源等,因此在制作之前,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素材资料,将其加工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或半成品。微课素材的加工处理获取到素材之后,有时还不能直接使用,往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加工。邱元阳去除背景去除图片和视频的背景,是经

吕丽丽[6](2018)在《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导学案教学模式是由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发展而来,又由杜郎口中学发扬光大,其后众多学校纷纷效仿。现有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合作交流能力,但是,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种开卷作答的试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其引导学习的功能渐渐变成了导向做题的作用,并没有达到这一模式希望达到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导学案教学模式在校园网的支持下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我国的教育水平尚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关系紧密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是差距明显,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而现行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没有办法完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加以完善并引入信息技术课,可以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先是对研究的背景做以简略描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是符合时代变化的新环境、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课程改革的新浪潮的,因导学案教学模式尚不完善和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并通过文献法,研读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相关的文献,总结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相关概念做以界定,并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其后通过分析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分析说明该模式的优势及价值,对校园网环境做了说明,构建了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简述该模式的实施要素和注意事项。而后在本人任教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上开展了实践教学研究,通过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实践效果良好。学生的成绩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该模式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虽然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由于本人的水平和时间范围的受限,本研究的实践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还需要不断实践和改进。

王彤心[7](2017)在《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设计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普及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给各领域带来了创新性变革,在教育教学方面影响颇大。现今,人们对育儿的观念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人类未来的希望,新生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学习和掌握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是为人父母的第一堂重要课程。经过调研,发现新生儿护理的教学方法及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为了满足现在学习者的需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本课题开发一套具有交互功能的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将琐碎的护理知识内容进行梳理,重新构架知识结构体系,通过文字浏览、三维动画演示、图片演示、视频演示、游戏互动及测试等新的教学手段,为新生儿护理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文章详细说明了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中,教学展示实现的全部过程。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研究了多媒体的技术和应用,将固有的知识内容与数字技术结合,创造出新的教学思路。文章阐述了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设计的功能特性,论证了本课题研究的三个革新点。首先,是运用数字化技术,把新生儿护理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展现,使各内容模块之间形成关联、互动,体现数字技术的创新性;其次,对新生儿护理教学中难理解的内容进行三维动画演示观摩学习,通过鼠标控制各种角度及360度无盲点观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直观有效的互动教学目的,体现教学的直观性;最后,设计了互动游戏,引导学习者在游戏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避免了学习过程中枯燥乏味的感觉,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能够使学习者在学习中感受到愉悦,体现了该系统的趣味性。本系统的设计开发是对新生儿护理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尝试,制作完成后,进行了运行测试及效果评价,由于受限于制作水平、制作周期等多方面原因,该系统还需继续丰富完善,使之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新生儿护理的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为需求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方便的学习途径。

沈雪梅[8](2016)在《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因其教学的突出效果被广泛传播。2012年,翻转课堂随着课改的大潮涌入我们的视野。几年来,国人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并做了适应本土的应用和尝试,翻转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本文着眼于翻转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全面阅读近五年来国内主要期刊中与翻转课堂主题相关的文献,对翻转课堂的早期实践、发展过程、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体分析,把握其研究的主题、范围、焦点和主要观点。通过对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现状文献的查阅,找出其研究的不足,提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的研究问题,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以大连市第四十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结合前期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自然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为新学期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以及现实的条件,本研究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两个单元进行准实验研究。第一单元做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实验,验证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的有效性;第二单元做任务驱动下的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在新授课的应用研究,探索出了适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驱动下的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流程,并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了教学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经过两个单元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互助次数、完成视频的数量、视频所用的时间、教师每课视频的制作数量等的情况记录,分析得出结论: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可以提高学生课堂作业的完成率;学生的学习速度与微视频的内容、数量、时间有很大关系;学生交流互动的频率与课的类型有关;多任务形成了分层教学,实现了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转变。

王勋倩[9](2016)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自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工作领域,从国家科研开发到金融数据管理,从军事科技武装到医药信息学,信息技术已经从根本改变了一切。在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不仅指导教师培养信息化思维,更专注教师积极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规范我国教师信息化建设,由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关注度推上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同年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更是对教师培训内容的严谨概况,为更新一轮的教师培训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纲领。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基本应用力,学科教学力和自我持续发展力为目标培养信息社会创新人才为目的,逐步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教育队伍。由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来看,仍然出现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陈旧等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考察,了解潜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培训现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提出相应的新型培训模式,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微信公众平台为技术支撑,以解决教师教学实际问题为宗旨,通过对分析问卷、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并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制定不同培训模块的培训内容,并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特有功能,详细的提出不同时期的具体培训策略以提高教师的培训积极性,并配以大量真实学习案例供教师学习研讨,并在培训结束之后持续不断的提供培训后的学习服务。在培训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建立讨论区实现教师自我知识的建构和发展,以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培养了教师的探究能力,在培训中期为特定的培训内容设计微问卷来快速获得教师学习情况,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对培训前后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教师学习态度、学习完成情况、自身能力提升、培训后续支持等方面进行总结: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是较为实用的,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有成效的。

樊庭平[10](2016)在《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中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已屡见不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会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学变革的重要主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有些情况没有办法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尤其高校学习者面临的教育信息化的冲击更大,更需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知识技能与实践操作技能并重的必修课程,而且实践操作技能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在课下进行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达到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习者需要。因此,本研究试图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结合《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并依据该教学设计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本研究尽可能多的搜集国内外有关翻转课堂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已有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也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其次,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翻转课堂学习过程设计、课前自主学习资源的设计、小组活动设计、作业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学习资源上传到QQ群共享空间或者其它云平台,根据前期相关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实施。最后,在实验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形式获得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兴趣、学习参与度,学习能力、课程学习掌握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情况,以及翻转课堂教学认可调查情况,来分析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总结实验结论。本实验的结论是:应用翻转课堂理念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习者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效果不太显着。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有显着的学习效果。

二、用Word制作图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Word制作图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技术课作业的要求
    (一)课内作业要注重知识的探究和应用
    (二)课下作业要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2018版新课标相对于旧版课标的改变
    (一)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理念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层次有所提高
    (三)开放性更强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生活性和开放性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层次性
    (四)作业设计要注重发展性、评价性

(2)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计算思维
        2.1.2 计算思维三维框架
        2.1.3 Scraino
    2.2 理论基础分析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杜威做中学理论
        2.2.3 斯腾伯格思维教学理论
第3章 Scraino教学中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问卷内容设计
        3.1.2 问卷试测
        3.1.3 问卷正式发放
    3.2 调查数据统计
        3.2.1 学生基本情况
        3.2.2 计算概念的掌握情况
        3.2.3 计算实践的能力现状
        3.2.4 计算观念的养成情况
        3.2.5 Scraino课程学习态度
    3.3 调查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4.1 计算思维核心实践模型对计算思维培养的启示
    4.2 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原则
    4.3 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型
        4.3.1 确定教学目的,关切计算思维
        4.3.2 分析教学前情,明确培养目标
        4.3.3 设计教学过程,贯穿思维提升
        4.3.4 组织教学活动,培养计算思维
        4.3.5 形成教学评价,实现思维发展
第5章 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行动研究
    5.1 行动研究方案设计
        5.1.1 教学内容选择
        5.1.2 教学对象选择
    5.2 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
        5.2.1 具体教学流程
        5.2.2 实施情况反馈
        5.2.3 第一轮教学反思
    5.3 第二轮教学行动研究
        5.3.1 具体教学流程
        5.3.2 实施情况反馈
        5.3.3 第二轮教学反思
    5.4 第三轮教学行动研究
        5.4.1 具体教学流程
        5.4.2 实施情况反馈
    5.5 行动研究小结
第6章 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效果分析
    6.1 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
        6.1.1 调查设计与实施
        6.1.2 调查结果分析
    6.2 学生作品评价
    6.3 教学实践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之处
    7.4 研究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以石河子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理论基础
    2.1 桑代克的练习律
    2.2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3 程序教学论
    2.4 理论基础在研究中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创新点
    3.5 研究工具
    3.6 教学实施过程比较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阶段反馈教学法实施过程
    4.1 阶段测试1实施及反馈
    4.2 阶段测试2实施及反馈
    4.3 阶段测试3实施及反馈
    4.4 综合测试实施与反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阶段反馈训练教学效果评价
    5.1 分阶段反馈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对策和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可以改进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参与
        2.1.2 学生参与维度划分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2.3 主体教育理论
第三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3.1 研究工具设计
        3.1.1 编制调查问卷
        3.1.2 设计访谈提纲
    3.2 调查问卷实施
        3.2.1 调查问卷试测与修正
        3.2.2 信度检验
        3.2.3 效度检验
        3.2.4 调查问卷正式实施
    3.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4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策略的制定
    4.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策略的制定依据
        4.1.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影响因素
        4.1.2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特征
        4.1.3 初中生的特点
    4.2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生参与的策略
        4.2.1 提高行为参与的策略
        4.2.2 提高认知参与的策略
        4.2.3 提高情感参与的策略
第五章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策略的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5.1 教学实验设计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变量
        5.1.4 实验内容
    5.2 教学实验实施
        5.2.1 实验前测
        5.2.2 实验实施
        5.2.3 课堂教学案例应用策略分析
        5.2.4 实验后测
        5.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四 教学案例
致谢

(5)微课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处理(中)(论文提纲范文)

●微课素材的加工处理
    邱元阳
        去除背景
        1.图片背景的去除
        2.视频背景的去除
    谭剑仪
        去除LOGO和水印
        1.图片水印的去除
        第一种方法:识别删除法。
        第二种方法:借助修复画笔工具修补。
        第三种方法:仿制内容法。
        2.视频水印的去除
    倪俊杰
        声音降噪和人声消除
        1.声音降噪
        2.人声消除
●微课素材的格式转换
    杨磊
        同类素材的格式转换
        1.音频格式转换
        2.视频格式转换
        3.文本格式转换
        4.图片格式转换
    刘宗凡
        不同类素材的格式转换
        1.视频转音频
        2.文字转音频
        3.声音转文字
        4.图片转文字
        5.PPT转MP4
        6.视频转GIF
        7.动画转视频
        8.动画转GIF
●结语

(6)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1.2.3 关于导学案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设计
    3.1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前期分析
        3.1.1 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
        3.1.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分析
        3.1.3 校园网环境的分析
    3.2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设计
        3.2.1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3.2.2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设计
第四章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与效果
    4.1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实验设计
        4.1.1 实践样本的选取
        4.1.2 提出的实验假设
        4.1.3 实验的设计
    4.2 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验实施与效果
        4.2.1 实验的实施
        4.2.2 实验的效果分析
    4.3 实验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设计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论文结构
第2章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技术需求
        2.1.1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对平面设计软件技术的需求
        2.1.2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对三维软件技术的需求
        2.1.3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对Unity3D引擎技术的需求
        2.1.4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对视频剪辑技术的需求
    2.2 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教学需求
        2.2.1 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教学
        2.2.2 新生儿护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3 新生儿护理知识的教学创新
    2.3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用户体验的需求分析
        2.3.1 直观性需求
        2.3.2 创新性需求
        2.3.3 愉悦性需求
    2.4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设计的功能需求
        2.4.1 新生儿护理知识教学内容体系化的需求
        2.4.2 新生儿护理知识互动式教学形式的需求
        2.4.3 新生儿护理知识数字化教学系统的需求
    2.5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平台需求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设计
    3.1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总体设计
        3.1.1 系统设计的流程
        3.1.2 教学的内容选定
        3.1.3 系统的交互结构设计
    3.2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视觉及听觉设计
        3.2.1 色彩的设计
        3.2.2 界面的设计
        3.2.3 动画的设计
        3.2.4 图片的设计
        3.2.5 文字的设计
        3.2.6 声音的设计
        3.2.7 视频的设计
    3.3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交互设计
        3.3.1 封面进入主界面的交互设计
        3.3.2 内容页面之间的交互设计
        3.3.3 知识模块展示过程中的交互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实现
    4.1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素材的制作
        4.1.1 二维平面素材的制作
        4.1.2 二维动画及特效素材的制作
        4.1.3 三维建模及动画素材的制作
        4.1.4 视频录制及剪辑素材的制作
    4.2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界面的交互功能实现
        4.2.1 封面交互功能的实现
        4.2.2 内容界面交互功能的实现
    4.3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教学演示的功能实现
        4.3.1 浏览文字功能的实现
        4.3.2 三维演示观看及各角度操控功能的实现
        4.3.3 图片展示功能的实现
        4.3.4 视频文件及播放暂停功能的实现
        4.3.5 背景音乐播放、暂停、音量调节大小的制作步骤
    4.4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互动测试的功能实现
        4.4.1 游戏互动的功能实现
        4.4.2 判断题互动的技术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测试及应用
    5.1 系统的运行及运行效果的测试
        5.1.1 运行的测试
        5.1.2 效果的测试
    5.2 系统测试应用效果的评价
    5.3 系统满足设计及开发应用的要求
    5.4 系统存在的问题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对教师的要求
        1.1.2 翻转课堂在国内掀起的热潮
        1.1.3 翻转课堂在实践应用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1.4《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需要翻转课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准实验研究法
        1.6.3 调查问卷法
    1.7 论文结构及创新
        1.7.1 论文结构
        1.7.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翻转课堂在国外研究的情况
        2.1.1 翻转课堂的早期实践
        2.1.2 翻转课堂的发展过程
    2.2 翻转课堂在国内研究的情况
        2.2.1 翻转课堂国内文献检索
        2.2.2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翻转课堂
        3.1.2 常态化
        3.1.3 翻转课堂的常态化
        3.1.4 导学案
        3.1.5 任务驱动
    3.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建构主义理论
        3.2.2 罗杰斯人本主义
        3.2.3 学习金字塔理论.
        3.2.4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3.2.5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4章 翻转课堂常态化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可行性分析
    4.1 样本学校介绍
    4.2 课程安排介绍
    4.3 教材介绍
    4.4 样本学生介绍
    4.5 任课教师介绍
    4.6 环境介绍
第5章 翻转课堂常态化教学的教学设计
    5.1 第一单元对比实验
        5.1.1 设计思路
        5.1.2 教学设计
        5.1.2.1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5.1.2.2 学生分析
        5.1.2.3 教学重难点
        5.1.2.4 教学目标
        5.1.2.5 教学实践
        5.1.3 实验效果对比
        5.1.3.1 教学效果对比分析
        5.1.3.2 学生作业质量及作业的完成率对比分析
    5.2 第二单元任务驱动下的翻转课堂的常态化教学
        5.2.1 设计思路
        5.2.2 设计流程图
        5.2.3 教学设计
        5.2.3.1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5.2.3.2 学生分析
        5.2.3.3 教学过程
        5.2.3.4 教学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5.2.4 教学效果分析
        5.2.4.1 学生作业完成率有所提高
        5.2.4.2 学生学习速度与微视频的内容、数量、时间有很大关系
        5.2.4.3 学生交流互动的频率与课的类型有关
        5.2.4.4 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5.3 翻转课堂结束后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学生个人及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附录B:学生个人及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前测)
附录C:翻转课堂结束后学生调查问卷(后测)
附录D:第一单元一、二课的导学案
附录E: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导学案
附录F: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导学案
附录G: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导学案
附录H: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导学案
附录I: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导学案
附录J: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导学案
附录K: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导学案
附录L:教学内容、微视频、作业及部分作品截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混合式培训研究现状
        1.3.2 国外混合式培训研究现状
        1.3.3 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现状
        1.3.4 国内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现状
        1.3.5 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与技术综述
    2.1 混合式学习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活动理论
        2.2.2 成人学习理论
        2.2.3 认知负荷理论
        2.2.4 库伯经验圈学习理论
        2.2.5 泛在学习理论
    2.3 微信公众平台
        2.3.1 微信公众平台简介
        2.3.2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
        2.3.3 微信公众平台与其他常见培训平台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调查
    3.1 基本情况分析
        3.1.1 教师培训方式的调查
        3.1.2 教师培训现状调查
        3.1.3 微信基本使用情况调查
    3.2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
        3.2.1 基本情况分析
        3.2.2 技术素养模块分析
        3.2.3 计划与准备模块分析
        3.2.4 组织与管理模块分析
        3.2.5 评估与诊断模块分析
        3.2.6 学习与发展模块分析
第四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建构
    4.1 混合式培训模式设计原则
        4.1.1 培训目标实用化
        4.1.2 培训目标精细化
        4.1.3 培训过程参与化
    4.2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设计
        4.2.1 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设计思路
        4.2.2 混合式培训内容的分析
        4.2.3 混合式培训线上培训活动设计及实施策略
        4.2.4 混合式培训线下培训活动设计及实施策略
第五章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式教师培训模式的设计应用
    5.1 混合式培训前的准备
        5.1.1 创建活动学习小组
        5.1.2 走进微信公众平台
    5.2 混合式培训的实施
        5.2.1 活动子内容和子目标的设计
        5.2.2 具体培训活动实施
    5.3 混合式培训的效果评价
        5.3.1 关注对象分析
        5.3.2 平台满意度分析
第六章 研究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1.1 本研究总结
        6.1.2 本研究的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2:潜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混合式培训效果访谈提纲
    附录3:活动子内容—创设情境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4:教师混合式培训平台应用效果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翻转课堂研究综述
        2.1.1 国内外翻转课堂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实践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翻转课堂相关案例分析
    2.2 翻转课堂内涵
    2.3 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掌握学习理论
        2.3.3 “学习金字塔”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
    3.1 学习者分析
        3.1.1 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3.1.2 学习者的初始情况分析
    3.2 课程分析
        3.2.1 课程简介和内容分析
    3.3 教学过程设计
        3.3.1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过程活动图构建
        3.3.2 课前教学资源设计
        3.3.3 小组活动设计
        3.3.4 作业的设计
    3.4 教学评价设计
    3.5 实验方案设计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对象
        3.5.3 实验假设
        3.5.4 实验数据源
        3.5.5 问卷的设计与信效度检测
        3.5.6 研究方法
        3.5.7 操作知识“图文混排”翻转课堂方案过程
        3.5.8 理论知识“计算机常用的数制”翻转课堂方案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4.1 实验效果分析
        4.1.1 实验班与对照班课程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4.1.2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调查问卷分析
    4.2 研究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不足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前期调查
        一. 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 初始学习情况的调查
    附录2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前后测调查
    附录3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调查
    附录4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方式认可情况调查
致谢

四、用Word制作图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信息技术作业设计探析[J]. 李艳. 天津教育, 2020(23)
  • [2]基于Scraino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教学设计研究[D]. 韩欣.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分阶段反馈教学法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以石河子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张姗姗.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D]. 刘圆圆.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微课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处理(中)[J]. 邱元阳,刘宗凡,倪俊杰,杨磊,谭剑仪.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21)
  • [6]基于校园网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D]. 吕丽丽.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7]交互式新生儿护理知识系统的设计实现[D]. 王彤心.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8]翻转课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沈雪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6)
  • [9]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的设计与应用[D]. 王勋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研究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D]. 樊庭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用文字制作邮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