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抑郁症治疗

以人为本的抑郁症治疗

一、抑郁症的个人中心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慧渊[1](2021)在《基于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有下肢肌力受损康复产品功能单一、体验感差、使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以及下肢康复辅具多关注物理实效,忽视患者精神情绪对康复效果影响的问题,本文从用户情绪和康复体验角度出发,采用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技术,重点关注患者康复中的负向情绪并通过舒缓功能进行情绪调节,帮助患者尽早实现物理与心理整体康复目标。首先,结合具身认知理论,以情绪为切入点,将多模态生理情绪监测技术应用到下肢康复理疗仪的产品设计中。然后,对下肢生理结构、关节施力特征进行分析,利用人机工程学对产品功能结构以及人机尺寸进行约束。其次,对现有下肢康复产品,从功能、造型、色彩、人机交互等方面分析问题,构建用户画像和体验地图深入挖掘用户情感需求,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功能要素。接着,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设计要素筛选,确定功能创新点。随后,结合产品造型意象理论知识,从造型、色彩、材质等方面完善产品设计方案,并构建APP交互平台的相关界面。再次,通过视频诱发情绪的方式,利用下肢实验样本在静坐、被动、主动康复三种模式下,对用户悲伤、烦躁、中性及喜悦的四种情绪进行血压、心率的生理参数变化的实验研究。最后,对产品及APP设计进行用户满意度评估,并利用有限元Ansys仿真软件对最终设计方案中的座椅及下肢康复结构进行受力分析,验证产品的合理性、可行性。结合具身认知理论,将多模态生理情绪识别技术应用在下肢康复理疗仪中,对拟定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以及调整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有重要意义,通过舒缓功能来多维度提升患者在使用康复产品中的体验感,对相关医疗产品设计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

Yu-Lun Gerke Yang[2](2021)在《器乐表演心理与生理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器乐舞台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奏、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从而来传达情感、展现生活的一种艺术。乐器演奏的实质是演奏者将乐谱予以记忆理解后,通过长时间的思想意志和身体功能的训练,对乐曲进行思想上的二次加工后,用神经控制身体局部或部分肌肉,最终使乐曲一种更为完美的形态展示出来的过程。演奏者将生理和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时,再加上演奏前反复研究音乐作品的内在含义,深刻体会其情感表达内容,才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表情等传达给观众。演奏生理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动力方法、存在人本主义方法、认知行为法和整合法入手,让演奏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演奏生理与心理本质,并在演奏实践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到器乐舞台表演艺术研究中,从生理与心理角度,探讨演奏者演奏技巧训练方法、演奏者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演奏者表演行为分析和提升方法、演奏者身心损伤的外部干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器乐表演者获得保持身体、心理健康,并以独特的个性,更加自信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

佟思恩[3](2020)在《中小学生自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团体辅导研究》文中提出自尊是个体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之一,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是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学业成绩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检验方式之一。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虽然目前对于中小学生自尊水平和学业成绩相关性的研究有许多,但是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甚至存在对立的结果,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呈正相关,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无相关性,还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呈负相关。所以,有必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研究。本文共包含两个研究:研究一,自尊与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元分析研究。该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是元分析方法,该方法以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中小学生,共101202人为被试对象,90篇原始文献进行分析。主要探讨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究竟如何;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受国籍、文章类型、测量工具、年级、社会经济地位、性别等变量的调节作用。研究二,自尊提升团体辅导研究。该研究主要探讨自尊提升团体辅导的策略是否能显着提高学生自尊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否随自尊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该研究采用实验法,以锦州市某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40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20人,对照组20人,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考察自尊水平的变化是否引起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发表类型、测量工具、社会经济地位、自尊类型和出版年份显着调节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未发现国内外、所属洲、被试群体、性别、城乡和成绩科目对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显着调节作用。3.本研究设计的自尊提升团体辅导方案可以显着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4.学生在自尊水平显着提升的同时其学业成绩也有显着提升。

田开扩[4](2020)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出院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对出院抑郁症患者的干预效果。通过评估干预前后患者的健康状况、临床症状、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复诊次数、再入院次数等指标来探讨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复发方面的效果及优势。方法:本研究为类实验性研究,选取在2019年3月到4月份期间,经治疗出院后符合入组标准的70名抑郁症患者,按照一般资料情况相近或相似的的方式,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干预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出院时抑郁与焦虑症状等方面均衡。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接受常规随访,即每月一次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病情、按时服药情况、居家生活状态等,对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或指导;干预组患者除接受医院常规随访外,运用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远程干预,即通过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运用微信公众号(心畅舒)推送疾病相关知识、健康与康复指导、患者不良症状自测等。通过微信群(心畅舒)与患者保持实时联系,对其出院后的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使出院患者仍能得到延续的护理服务。采用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评估工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情况、抑郁和焦虑症状、复诊次数、再入院次数等方面进行评估,来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时各指标的统计学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方法比较两组在各时间点的差异。结果:(1)SF-36评分变化,生活质量总分在3个月和6个月的的组间效应显着(F=57.652,P=0.00),其中除生理机能维度在组间效应作用不显着,(F=2.03,P=0.159),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分维度得分上均显着;生活质量总分的时间效应达到显着水平(F=91.346,P=0.00),P<0.05,其各分维度也均达到显着水平;生活质量总分的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明显(F=101.411,P=0.00),P<0.05,其各分维度也均显着;经简单效应分析:3个月时,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总分上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各分维度得分相比均具有差异;6个月时,两组患者各个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2)MMAS-8评分变化,3个月、6个月时的服药依从性总分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41.56,P=0.00),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11.094,P=0.00),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30.259,P=0.00)。经简单效应分析:3个月时,干预组得分为(7.58±0.87),对照组得分为(4.09±2.00),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相比于对照组得分较高;6个月时,干预组得分为(7.95±0.10),对照组得分为(5.66±1.39),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得分相比于对照组得分较高。(3)SSRS评分变化,3个月、6个月时的社会支持总分在组间效应作用显着(F=9.899,P=0.002),其分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得分在此效应上均具有显着作用;社会支持总分在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69.817,P=0.00),其各分维度也达到显着水平;社会支持总分在干预与时间交互作用显着(F=69.974,P=0.00),其各个分维度也具有显着。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的社会支持总分第3个月为(42.51±6.54),第6个月为(43.23±6.40),对照组的社会支持总分第3个月为(36.29±6.24),第6个月为(36.57±5.73),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6个月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4)SDS得分变化,3个月、6个月时的抑郁总分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75.968,P=0.00),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44.242,P=0.00),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75.926,P=0.00),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的抑郁得分在第3个月为(40.03±5.12),第6个月为(32.86±4.57),对照组的抑郁得分在第3个月为(58.06±9.43),第6个月为(51.17±8.07),干预组的抑郁自评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抑郁自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5)SAS得分变化,3个月、6个月的焦虑得分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37.149,P=0.00),P<0.05,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191.855,P=0.00),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26.506,P=0.00),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3个月时,干预组焦虑得分为(47.23±4.53),对照组焦虑得分为(51.09±6.47),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得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时,干预组焦虑得分为(30.26±3.89),对照组焦虑得分为(43.60±5.65),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焦虑自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复诊次数比较,3个月、6个月时,复诊次数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15.267,P=0.00),P<0.05,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2505.310,P=0.00),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6.230,P=0.007),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的复诊次数在第3个月时为(3.00±0.00),第6个月时为(5.71±0.62),对照组的复诊次数在第3个月时为(2.74±0.56),第6个月时为(5.17±0.78),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的复诊次数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干预组的复诊次数大于对照组。(7)再入院次数比较,3个月、6个月时,再入院次数在干预效应作用明显(F=9.568,P=0.003),P<0.05,时间效应作用显着(F=9.070,P=0.002),P<0.05,干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显着(F=9.070,P=0.002),P<0.05。经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再入院次数在第3个月为(0.00±0.00),第6个月为(0.00±0.00),对照组再入院次数在第3个月为(0.37±0.77),第6个月为(0.43±0.78),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6个月时,其再入院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的再入院次数少于对照组。结论:以微信平台为媒介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提高了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避免抑郁症复发。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社会支持、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均有显着的改善。

艾婷[5](2020)在《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文中提出高中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高中生面临着学习、人际、适应等多重压力,压力过大往往成为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如若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会产生不良情绪情感甚至自杀意念。本研究从资源保存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中介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干预研究。研究一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接纳问卷》《生活满意度量表》和《青少年焦虑抑郁量表》对武汉市一所高中的788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的现状,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接纳是否在这一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为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实证依据。研究二以研究一为基础,从研究一中筛选24名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自我接纳水平低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12名高中生进行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干预,而对照组不接触相关内容,以分析和探讨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是否具有显着效果。具体结果如下:1.高中生的自我接纳水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存在显着性别差异,男生自我接纳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女生,内化问题得分低于女生;负性生活事件不存在性别、年级、选科、生源地区差异,但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着差异,非独生子女的负性生活事件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和内化问题在年级、是否独生和生源地区上差异不显着。2.高中生的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生活满意度与内化问题之间,均呈现两两显着相关关系,负性生活事件可以显着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显着正向预测内化问题,自我接纳对生活满意度有显着正向预测作用,而对内化问题有显着负向预测作用。3.自我接纳在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为:①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②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内化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针对负性生活事件得分较高、自我接纳得分较低的高中生进行自我接纳的团体辅导,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接纳水平,且能显着减少高中生内化问题。

耿俊怡[6](2019)在《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交互式训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凸显,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因为痴呆病症如阿尔茨海默症引发的记忆力衰退、语言表达能力下降等认知能力全面下降的问题愈发影响老年人正常生活,也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的问题之一。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作为正常老化向阿尔茨海默症转化的过渡阶段的轻度认知障碍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病症和研究的热点。文章中在如何针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特点进行训练设计中,以认知心理学为研究的重要方法,具体研究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损害部位及认知特点,将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系统图进行扩展并总结出相关影响变量,通过对患者的具体实验研究,得出认知训练的相关设计要素。通过比对得出的设计要素得出现有训练方式的不足之处,结合交互设计的方法提出对系统平台和搭载硬件训练产品的设计原则与策略。设计出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病情发展特征具有针对性的交互式认知训练产品。

李摇摇[7](2019)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工作内容也逐步丰富,其中,医务社会工作有明显的发展和进步,迎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各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相关服务内容越来越重视。一方面,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关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也不断发展。通过在重庆市XX康复医院的实习,笔者对该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有所了解,同时由于实习期间长期与病人和家属接触,对偏瘫患者的医务社会工作介入有了一定的思考,不仅仅只从病人自身的优势视角出发,发挥病人自身潜能,帮助解决自身的问题,还从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院区、社区、社会文化制度等各个方面对病人康复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康复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本文从实际生活出发考虑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的介入。本文首先讨论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设计,再通过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回顾医务社会工作和相关研究情况,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收集资料,同时也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增加对偏瘫患者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偏瘫患者康复现状、问题和原因,再从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介入实践分析医务社会工作介入情况,并以一个个案为例,显示医务社会工作对患者的介入过程。最后是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的总结、建议和反思。全文以调查问卷、访谈资料和实习实践为基础,运用定量加定性的研究方法,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分析总结影响患者康复的原因,并结合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服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客观评估、制定介入方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知识技巧,减缓案主的心理压力,利用优势视角、增能理论、认知行为疗法从各方面出发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从而探讨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的介入情况,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蒋政[8](2019)在《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中职新生主要来自初中阶段的后进生,普遍表现出学业水平差、学习积极性低、问题行为多发等特点;加之中职学校的办学模式与初中和普高相去甚远,中职新生所面临的学校适应问题更为复杂。本研究旨在探索能解决中职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团体辅导干预方案。在运用《高中生学校适应问卷》对581名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针对学校适应不良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选择30名学校适应不良的学生进行干预,有效改善其学校适应状况,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开展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教育提供依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总体较差,其中学习适应最差,学校态度和师生关系亲密次之。2.本文设计实施的《中职新生学校适应辅导》具有针对性,能有效地改善中职新生的总体学校适应状况。3.在学校适应的七个维度中,《中职新生学校适应辅导》对同伴关系的干预效果最为显着,其次是学校态度和集体适应。干预效果相对较差的是师生关系冲突和学习适应。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改善中职新生适应状况的建议学校和教师应引起重视,将学校适应性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体系;健全中职新生的心理档案,关注追踪重点对象的适应水平;点面结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共同干预学校适应不良。

张成璐[9](2019)在《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为存在产后抑郁情绪或产后抑郁发生风险的孕产妇提供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在线咨询指导以及自我情绪状态监测,实现孕产期情绪的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我调适,以提高孕产妇的社会支持,降低产后抑郁发生风险,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提高孕产妇自我效能,增进母婴身心健康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于2017年12月-2018年7月在安徽省合肥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的孕晚期(孕28周+)女性中,选取有产后抑郁情绪(EPDS≥10分)或存在产后抑郁发生风险(PDPI-R-C产前版本≥4.5)的孕妇共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产检时间的先后顺序入组,干预组37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接受孕期常规产检及健康指导、住院分娩期间常规健康指导、产后常规家庭访视和产后42天常规健康检查。干预组在对照组进行产前、产后常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使用。两组孕产妇接受基线调查后,分别于产后两周进行产后及新生儿一般情况、产后抑郁情绪,产后抑郁发生风险、一般自我效能水平的评价;于产后四周分别进行产后抑郁情绪、产后抑郁发生风险、一般自我效能水平以及小婴儿气质的评价。其中干预组自入组后每两周进行一次产后抑郁情绪的自我测评。结果(1)干预后两组产后两周抑郁情绪得分、抑郁发生风险得分、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干预后两组产后四周抑郁情绪得分、抑郁发生风险得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一般自我效能水平在产后四周的比较两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婴儿气质水平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基线、产后两周以及产后四周抑郁情绪得分的比较显示,干预组产后抑郁情绪得分的降低趋势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5,P<0.01)。(4)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基线、产后两周、产后四周抑郁发生风险得分的比较显示,干预组在产后抑郁发生风险的干预主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干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基线、产后两周、产后四周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的比较显示,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呈上升趋势,时间因素与干预间存在交互作用(F=5.02,P<0.05),控制时间因素后,干预对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75,P>0.05)。(6)干预组每两周产后抑郁情绪测评结果显示,产后抑郁得分呈逐渐下降趋势。(7)对干预组进行个体化访谈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给孕产妇带来较好的使用体验,有助于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调整,提高育儿信心和技能,增强社会支持,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操作使用不便捷,具体内容设置较少。结论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可为孕产妇提供科学的产前、产后公共及个体化的信息指导,情感支持、在线咨询以及情绪的动态评估,可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

朱训龙[10](2019)在《中医学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干预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整理中医学中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应用技术,实现传统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知识形态的现代转变与体系建构;基于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完形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创新一种具有中医文化特色的完形治疗方法,并初步观察该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患者及其身体不适与未竟事务正向干预的效果。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与跨文化比较法,梳理与总结了中医心理学中的完形心理学思想,其次在新技术形成初期及中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的方法下,采用小样本单一被试中跨被试多探测实验设计,运用创新的中医完形技术对三位具有抑郁情绪的成年人进行了初步的干预性实验,干预过程分为基线期、介入期和维持期三阶段完成,并运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CL-90中的“躯体分量表”及UFB未竟事务解决量表来评估中医完形技术对抑郁情绪者及其躯体不适与未竟事务问题的改变效果。成果:本研究认为传统中医学与西方完形心理学理论在人性观、整体观、变易观、动态平衡观等基本观点上具有许多的一致性,并发现中医学与完形心理学在治疗原则和治疗技术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如辨证施治与关注此时此刻、皆得所愿与了结未竟事务、病为本与消除阻抗、观其志意与调动能量等方面。本研究还基于中医心理学与西方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完形心理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将中医心理学与完形心理治疗技术进行创新性结合,提出了包含基本态度与三阶段技巧的中医完形心理学技术,即阴阳法、形神流变法与天地人三才法的综合应用,并发现中医完形心理技术可以使三位具有抑郁情绪的被试在干预期与维持期的抑郁情绪、身体不适程度及未竟事务解决程度方面都有显着的改善。结论:传统中医心理学与完形心理学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在治疗技术方面也具有许多共性和相通之处,说明中西医和心理学具有相互交流和结合的巨大空间;本研究证明传统中医心理学可以吸收西方完形心理学进而创新转化为现代可行的中医完形技术。研究数据显示,该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的抑郁情绪、身体不适和未竟事务的解决具有正向改变的效果。

二、抑郁症的个人中心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郁症的个人中心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康复辅具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康复辅具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内康复辅具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概述
    2.1 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
        2.1.1 具身认知
        2.1.2 具身认知理论发展应用
        2.1.3 具身认知与心理情绪的关系
    2.2 多模态概念及应用
    2.3 情绪识别监测技术分析
        2.3.1 情绪分类
        2.3.2 情绪模型建立
        2.3.3 生理特征分析
        2.3.4 基于生理特征的情绪识别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下肢运动肌理研究与产品功能结构分析
    3.1 人体下肢结构分析
        3.1.1 下肢生理学解剖分析
        3.1.2 下肢肌力分析
        3.1.3 下肢关节角度运动特征分析
    3.2 下肢康复原理与康复方案分析
        3.2.1 人体下肢康复原理及方法研究
        3.2.2 下肢康复训练方案
    3.3 下肢康复理疗仪机构分析
        3.3.1 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分析
        3.3.2 人体坐姿参数分析
        3.3.3 下肢康复理疗仪人体尺寸应用分析
        3.3.4 下肢康复理疗产品功能结构模块划分
        3.3.5 康复理疗仪机构人机尺寸分析
    3.4 下肢关节驱动原理及方式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肢康复理疗仪人机感知交互体验研究
    4.1 下肢康复理疗仪人机交互体验分析
        4.1.1 下肢康复训练产品分析
        4.1.2 下肢患障人群特征分析
    4.2 用户画像及体验地图分析
        4.2.1 用户画像及故事场景构建
        4.2.2 用户体验地图分析
    4.3 下肢康复理疗仪用户使用需求总结
    4.4 下肢康复理疗仪用户需求功能分析
        4.4.1 设计要素提出
        4.4.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5 基于用户需求的下肢康复理疗仪功能整合分析
    4.6 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人机交互实验
        4.6.1 实验目的与意义
        4.6.2 实验工具及流程设计
        4.6.3 结果分析与实验意义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下肢康复理疗仪产品方案设计
    5.1 情感体验分析
    5.2 产品造型意象分析
        5.2.1 康复理疗仪感性词汇收集与筛选
        5.2.2 下肢康复理疗产品样本的元素选取
        5.2.3 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风格确定
        5.2.4 品牌文化植入
    5.3 草图绘制及方案确定
        5.3.1 前期草图绘制
        5.3.2 方案优化设计
    5.4 产品虚拟模型输出
        5.4.1 三维模型建立
        5.4.2 渲染仿真效果展示
    5.5 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说明
        5.5.1 使用场景及流程说明
        5.5.2 主要结构设计说明
        5.5.3 色彩、材质及加工工艺说明
        5.5.4 产品尺寸说明
    5.6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6.1 手机APP界面设计
        5.6.2 界面使用流程模拟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下肢康复理疗仪产品方案评估检验
    6.1 下肢康复理疗仪产品方案满意度评估
    6.2 下肢康复理疗仪有限元Ansys受力检验
        6.2.1 座面支撑结构的Ansys分析
        6.2.2 下肢康复部件Ansys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器乐表演心理与生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重要性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范围、方法
        (一)本选题研究内容
        (二)本选题研究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器乐演奏过程中生理变化过程研究
    第一节 器乐演奏过程中肢体变化的运动程序
        一、器乐演奏基本过程概述
        二、器乐演奏过程中的肢体运动过程概述
        三、器乐演奏过程中的神经控制系统
    第二节 器乐演奏过程中的呼吸控制
        一、器乐演奏过程中呼吸的概述
        二、气息运用的具体操作范式
        三、呼吸的练习方法
        四、器乐演奏过程中的学习与记忆
    第三节 反直觉组块视角下肢体变化的应用研究
        一、乐器演奏与学习记忆的关联性
        二、演奏者学习记忆模型及其结果运用
        三、反直觉组块的实践研究
第二章 演奏者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研究
    第一节 演奏者的渐进放松训练
        一、渐进放松训练概述
        二、分阶段进行渐进放松训练
    第二节 演奏者的系统脱敏训练
        一、系统脱敏疗法概述
        二、心理分析师帮助演奏者进行舞台脱敏的步骤如下
    第三节 演奏者的模拟训练
        一、模拟训练概述
        二、模拟演出的实践准备
    第四节 演奏者的表象训练
第三章 演奏者表演行为的生理问题阐释与解决路径
    第一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生理问题类型分析
        一、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的类型
        二、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的处置方式
        三、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自我调节
    第二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实践研究
        一、演奏者表演行为中导致不适的问卷调查结果概述
        二、演奏者表演行为中导致不适的问卷调查具体图表分析
    第三节 缓解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生理损伤的途径
        一、正念减压疗法
        二、中国特色正念治疗方法
        三、缓解演奏者生理损伤的自我意识训练疗法
    第四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综合治疗案例分析
第四章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心理问题阐释与解决路径
    第一节 演奏者表演行为中的心理问题类型分析
    第二节 提升演奏者舞台自信方法的理论解析
        一、演奏者舞台自信理论模型
        二、演奏者舞台表演自信的培养
        三、演奏者自信缺失的治疗性补足
    第三节 提升演奏者舞台自信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舞台自信提升低自尊案例分析
        二、童年创伤案例分析
        三、后现代主义短期焦点治疗案例分析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小学生自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团体辅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依据
        1.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自尊
        1.自尊的定义
        2.自尊的分类
        3.自尊的影响因素
        4.自尊的测量工具
        5.自尊的提升策略
    (二)学业成绩
        1.学业成绩概述
        2.学业成绩影响因素
    (三)自尊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概述
    (四)元分析概述
三、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提出
        1.已有研究不足
        2.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3.元分析方法
四、自尊和学业成绩之间关系的元分析研究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方法和选取标准
        2.文献编码
        3.统计量计算
    (二)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检验
        3.主效应检验
        4.调节效应检验
    (三)讨论
        1.自尊与学业成绩相关的主效应
        2.自尊与学业成绩相关的调节效应
    (四)小结
五、自尊提升团体辅导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实验法
    (五)研究工具
        1.Rosenberg自尊量表
        2.学业成绩
    (六)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
        1.设计原则
        2.理论基础
        3.主要形式
        4.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过程
        5.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过程
        6.效果评估方法
    (七)结果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检验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检验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检验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检验
        6.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成员的反馈分析
        7.团体心理辅导的延迟回访
    (八)讨论
        1.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性讨论
        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讨论
        4.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性讨论
        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与对照组前后测差异的差异性讨论
        6.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实施讨论
    (九)小结
六、总讨论与结论
    (一)总讨论
    (二)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三)结论
七、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出院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延续性护理理念
        1.2.2 国外精神科延续性护理现状
        1.2.3 国内精神科延续性护理现状
        1.2.4 微信延续性护理模式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理论框架
        1.4.1 知信行理论模式
        1.4.2 研究概念框架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
    2.3 干预内容与方法
        2.3.1 对照组干预措施
        2.3.2 干预组组干预措施
    2.4 研究指标及工具
        2.4.1 一般情况资料调查表
        2.4.2 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
        2.4.3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
        2.4.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2.4.5 抑郁自评量表(SDS)
        2.4.6 焦虑自评量表(SAS)
        2.4.7 复诊次数
        2.4.8 再入院次数
    2.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6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原则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干预前后比较
        3.2.1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及其各维度得分比较
        3.2.2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服药依从性得分比较
        3.2.3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得分比较
        3.2.4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抑郁自评、焦虑自评得分比较
        3.2.5 两组患者的不同时间点的复诊次数和再入院次数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4.3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的影响
    4.4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焦虑的影响
    4.5 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的复诊与再入院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的局限性
    5.4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
        2.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2.1.2 心理健康的理论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2.1.4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2 负性生活事件
        2.2.1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2.2.2 压力的理论基础
        2.2.3 负性生活事件的结构及其测量
        2.2.4 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接纳
        2.3.1 自我接纳的概念
        2.3.2 自我接纳的结构和测量
        2.3.3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2.4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4.1 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2 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4.3 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2.4.4 三者之间的相关研究
    2.5 团体辅导
        2.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2.5.2 团体辅导理论基础
        2.5.3 与自我接纳相关的团体辅导
    2.6 问题提出
        2.6.1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2.6.2 问题提出
3 研究一: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心理健康水平的基本情况
        3.4.2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4.3 心理健康与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的相关分析
        3.4.4 中介效应分析
    3.5 讨论与分析
        3.5.1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分析
        3.5.2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3.5.3 心理健康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自我接纳的关系
        3.5.4 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分析
    3.6 结论
4 研究二: 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
    4.1 设计依据
    4.2 研究目的与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团体辅导实验设计
        4.3.4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设计
    4.4 数据统计方法
    4.5 结果分析
        4.5.1 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性比较
        4.5.2 干预后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4.5.3 干预后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性比较
        4.5.4 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差异比较
        4.5.5 干预后前后测增值的差异检验及心理健康分类
    4.6 讨论与分析
        4.6.1 团体辅导的效果
        4.6.2 干预有效的原因分析
        4.6.3 团体成员反馈与感受
        4.6.4 领导者的观察评估与反思
5 总讨论
    5.1 自我接纳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5.2 团体辅导干预及效果分析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和教育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调查问卷
    附录2 团体辅导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团体协议书及成长日志
后记

(6)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交互式训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轻度认知障碍研究现状
        1.2.2 认知干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认知心理学及老年轻度认知障碍认知损害分析
    2.1 认知心理学
        2.1.1 认知心理学概述及发展
        2.1.2 认知心理学核心理论
        2.1.3 情绪认知理论
        2.1.4 具身认知理论
        2.1.5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2 认知心理学与交互设计
        2.2.1 交互的因素
        2.2.2 认知心理学与交互设计的联系
    2.3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分析
        2.3.1 生理损害
        2.3.2 认知损害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特性及需求研究
    3.1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特性分析
        3.1.1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感觉器官特性
        3.1.2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注意力特性
        3.1.3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情绪特性
        3.1.4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具身行为特性
    3.2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调研分析
        3.2.1 调研过程
        3.2.2 调研结果分析
    3.3 相关影响变量及设计要素分析
        3.3.1 相关影响变量分析研究
        3.3.2 设计要素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认知训练方式现状及设计策略
    4.1 大脑认知可塑性与认知训练
        4.1.1 大脑认知可塑性与认知训练
        4.1.2 常用认知训练方法分析
        4.1.3 其他方式总结
        4.1.4 现有训练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认知训练模块设计策略
        4.2.1 针对刺激输入端
        4.2.2 针对注意加工部分
        4.2.3 针对主体情绪
        4.2.4 针对具身行为
    4.3 交互式认知训练设计原则
        4.3.1 难易度适宜性原则
        4.3.2 趣味性原则
        4.3.3 互动性原则
    4.4 交互式认知训练设计策略
        4.4.1 针对搭载产品的设计策略
        4.4.2 针对交互层面的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交互式训练设计实践
    5.1 设计方向的提出
        5.1.1 现状问题分析
        5.1.2 设计定位
        5.1.3 认知训练内容设计
        5.1.4 具身训练内容设计
        5.1.5 训练频率设置
    5.2 认知训练系统架构设计
        5.2.1 患者端架构设计
        5.2.2 医生端架构设计
        5.2.3 患者家属端架构设计
        5.2.4 信息传递关系
    5.3 认知训练系统用户端设计
        5.3.1 用户端设计原则
        5.3.2 功能细分
        5.3.3 原型设计
        5.3.4 视觉设计
    5.4 认知训练系统搭载硬件设计
        5.4.1 设计方案
        5.4.2 产品效果图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7)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理论指导和介入优势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偏瘫概述
        2.2.2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2.2.3 医务社会工作相关介入研究
        2.2.4 简要评述
    2.3 理论基础
        2.3.1 相关理论概述
        2.3.2 理论间的关系
    2.4 解析医务社工明确介入优势
        2.4.1 医务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专业方法
        2.4.2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康复服务领域中的优势
第3章 偏瘫患者健康现状与康复服务需求
    3.1 偏瘫患者的康复现状调查
        3.1.1 在重庆市XX康复医院实施的调查过程
        3.1.2 重医康复医院患者的基本情况
    3.2 偏瘫患者康复服务需求分析
        3.2.1 基本情况
        3.2.2 访谈资料的分析与结果
    3.3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生理健康层面
        3.3.2 心理健康层面
        3.3.3 社会支持层面
第4章 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介入实践:基于个案访谈资料
    4.1 接案:与案主及其家属沟通,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4.2 预估:案方信息采集,评估问题及需求
        4.2.2 问题评估
    4.3 计划:明确介入目标,制定服务方案
        4.3.1 确定目标
        4.3.2 制定方案
    4.4 介入:实施服务方案
        4.4.1 生理康复层面
        4.4.2 心理情绪方面
        4.4.3 社会支持方面
    4.5 结案:介入成效评估
        4.5.1 医务社工自评
        4.5.2 案主(家属)评估
        4.5.3 前后数据对比
        4.5.4 结案
第5章 医务社工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的总结、建议及反思
    5.1 总结
        5.1.1 介入服务实施总结
        5.1.2 医务社会工作对偏瘫患者康复服务可以发挥显着作用
    5.2 反思
        5.2.1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5.2.2 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的反思
        5.2.3 社会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态度反思
    5.3 建议
        5.3.1 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的建议
        5.3.2 对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发展建设的建议
        5.3.3 对构建完善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现状记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8)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适应
        1.2 学校适应
        1.3 团体心理辅导
    2 研究现状
        2.1 学校适应
        2.2 团体心理辅导
        2.3 团体辅导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2.4 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研究总体设计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法
        3.2 准实验
        3.3 访谈法
        3.4 观察法
第四章 研究一: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中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
        4.2 中职新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比较
        4.3 是否是学生干部的中职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4 不同入学意向的中职新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4.5 其他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中职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
    5 关于中职新生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的讨论
        5.1 中职新生的学校适应总体水平较低
        5.2 不同类型的中职新生在学校适应水平上的差异
第五章 研究二:对适应不良群体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过程
    4 研究结果
        4.1 团辅前访谈结果
        4.2 关于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问卷调查结果
        4.3 关于团体辅导干预效果的访谈结果
        4.4 团辅实施者的观察评估
    5 团体辅导对中职新生学校适应干预效果的讨论
        5.1 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水平
        5.2 团辅干预效果总体分析
        5.3 团辅效果产生的机制
第六章 针对中职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学校和教师应引起重视,将学校适应性教育纳入常规工作体系
        1.1 成立学校适应工作小组,在中职开设始业教育班
        1.2 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法指导
        1.3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营造和谐校园环境
        1.4 关心爱护学生,有针对性给予指导帮助
    2 健全中职新生的心理档案,关注追踪重点对象的适应水平
    3 点面结合,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共同干预学校适应不良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创新、不足与展望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总体思路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4 操作性定义
第一部分 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的效果研究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伦理学考虑
    4 质量控制
    5 研究结果
        5.1 干预组和对照组样本流失情况
        5.2 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5.3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结局指标的比较
        5.4 网络平台使用情况
第二部分 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的优化
    1 访谈目的
    2 访谈对象和抽样方法
    3 访谈流程和提纲
    4 资料分析
    5 研究的信效度
    6 访谈结果
    7 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的优化措施
讨论
    1 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降低了孕产妇产后抑郁情绪
    2 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降低了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3 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有助于改善孕产妇自我效能水平
    4 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在改善小婴儿气质水平中的作用
    5 产后抑郁网络平台需强大的专业支撑和技术支持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中医学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干预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中医心理学发展的SWOT分析
        (二) 完形心理学本土化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工作假设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工作假设
    三、研究方法、工具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工具
        (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医心理学与完形心理文献研究及技术进展
    一、中医心理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一)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
        (二) 中医心理学疗法
        (三) 中医心理治疗的疗效观察
    二、完形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一) 完形心理学的理论
        (二) 完形心理学的技术
        (三) 完形心理治疗的疗效观察
第三章 中医学理论与完形心理学基本观点的比较
    一、中西人性观的同与异
        (一) 中医学与现象学
        (二) 中医学与存在主义
        (三) 小结
    二、整体观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 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 心神与躯体的关系
        (四) 小结
    三、变易观
        (一) 变易的概念
        (二) 辨证施治
        (三) 变动与健康
        (四) 小结
    四、动态平衡观
        (一) 动态平衡概念
        (二) 平衡方式
        (三) 平衡与健康
        (四) 小结
第四章 中医心理学疗法与完形心理疗法的比较
    一、辨证施治与关注此时此刻
        (一) 因人而异
        (二) 因时因地
    二、皆得所愿与了结未竟事务
        (一) 邪留而未发
        (二) 顺志疗法
    三、病为本与消除阻抗
        (一) 病为本与助人自助
        (二) 祝由与现象场
    四、观其志意与调动能量
        (一) 调神
        (二) 补中益气
    五、小结
第五章 中医完形技术的创新及初步应用
    一、技术创新
        (一) 创新的思路与目标
        (二) 中医完形疗法治疗方案设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三、实施过程
        (一) 跨被试实验三阶段
        (二) 咨询主要程序
    四、研究结果
        (一) 被试S1之测量结果
        (二) 被试S2之测量结果
        (三) 被试S3之测量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一) 跨被试施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二) 跨被试施测结果的综合讨论
    六、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七、结语
        (一) 创新
        (二) 不足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抑郁症的个人中心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模态生理特征分析的下肢康复理疗仪设计[D]. 高慧渊. 燕山大学, 2021(01)
  • [2]器乐表演心理与生理行为研究[D]. Yu-Lun Gerke Yang.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1)
  • [3]中小学生自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团体辅导研究[D]. 佟思恩. 渤海大学, 2020(05)
  • [4]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在出院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D]. 田开扩. 河北大学, 2020(08)
  • [5]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及其干预[D]. 艾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交互式训练设计研究[D]. 耿俊怡.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偏瘫患者康复服务研究[D]. 李摇摇.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8]中职新生学校适应性调查及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 蒋政. 温州大学, 2019(01)
  • [9]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产后抑郁网络干预平台效果评价[D]. 张成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10]中医学的完形心理学思想与创新技术对抑郁情绪个案干预的初步研究[D]. 朱训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以人为本的抑郁症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