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可能推迟成立

“银监会”可能推迟成立

一、“银监会”成立时间可能暂延(论文文献综述)

王馨,王营[1](2021)在《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金融是促进绿色创新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双重背景下,本文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检验了《绿色信贷指引》实施前后、绿色信贷限制行业相对于非绿色信贷限制行业的绿色创新表现,以此分析绿色信贷政策对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指引》实施后,相对于非绿色信贷限制行业,绿色信贷限制行业的绿色创新表现更加活跃,但绿色创新质量提升不明显。这得益于绿色信贷政策的代理成本降低作用和投资效率提升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地区环境执法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强,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的作用增强。最后,绿色创新既能够显着提升环境和社会绩效,也能够显着提升财务绩效,但对后者的改善具有迟滞性。如何更好地实现绿色金融与绿色创新的有效结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本文最直接的政策含义。

陈亮博[2](2020)在《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是经营信用的市场主体,建立在市场信任基础上的良好声誉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银行业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命脉,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核心部分。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政府对商业银行实施声誉风险监管是维护我国金融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社会舆论日趋开放化、多元化、复杂化,大大增加了声誉风险的不可控性、破坏性。而对于我国而言,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还是一个前沿课题,缺少相关理论基础,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和科学的管理工具。面对国内外激烈竞争环境、自媒体引发的舆论变革,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颇具挑战。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声誉风险理论进行阐述,介绍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概念入手,分析声誉风险的诱因、特性及与其他风险的关联关系,简述利益相关者理论、金融监管理论,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声誉的公共属性、商业银行的不完全竞争、声誉风险的外部性、舆论传播环境的变化,指出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的必要性。其次,梳理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现状,总结当前取得的成效,指出声誉风险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监管效果难以判定、基层监管整体偏弱等问题。再次,通过重点分析对比国际上较为先进、成熟的几种银行业声誉风险监管模式,得出对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的启示。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实际,就深化声誉风险监管理念、健全声誉风险监管制度、明确声誉风险监管要素、强化声誉风险监管措施等提出具体对策。

肖子鹏[3](2018)在《跨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流程研究 ——以G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施工企业响应国家号召踏出国门对外建设施工,给跨国施工行业带来机遇,但同时由于其他综合因素,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加,对于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基于这一因素,为实现对外施工项目安全实施、规范管理、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职能来实现这一目的。本文将以内部审计中的组织形式和流程作为出发点,运用风险导向理论,结合对外施工企业的特点,设计合适的审计流程。而对于审计流程的设置最重要的前提是组织机构,在本文中也同时考虑。本文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等,提出研究的依据。第二部分,相关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对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风险导向及标准化等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研究综述,为对外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流程优化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分析,从风险导向理论入手,指出内部审计中组织形式和内审业务流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及可以优化的地方,组织形式考虑结构层次中内审职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结合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组织架构;重点在审计流程上,以计划、实施、报告、后续审计的流程阶段,基于风险导向的思想对各个阶段中的子阶段进行优化,同时为解决标准化流程在跨国企业实施的问题,根据跨国施工企业特点,新增后续评价阶段,运用平衡计分卡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最终形成计划、实施、报告、后续审计和后续评价等五个阶段。第四部分,结合相关理论,针对案例公司的问题提出对内部审计优化的方案,为内审组织形式和审计流程提供相应优化。同时为配合该方案的实施,提出保障内审业务实施的方法。

王涛[4](2018)在《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型的私营企业经营压力都非常大,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压力更大,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企业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基于这种强大的资金需求,小额贷款应运而生,各保险公司也应势推出贷款保证保险。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的应时而出,给所在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带来了资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但是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其自身的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对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因此如何识别风险,如何对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目前已成为极为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本文基于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并且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S公司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运用鱼骨图分析法分析出S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为:风险管理意识不足、文化宣导不到位、以利润为主导及信息交流不畅。接下来,第四章结合S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构建适用于S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后,结合所构建的风险管理体系,对S公司风险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保护和保持价值。本文旨在改善S公司风险管理现状的同时,为同行业遇到类似风险管理问题的机构提供可借鉴的风险管理模型,从而为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杨晔[5](2017)在《法人名誉权及其侵权责任法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人名誉权是我国《民法通则》《民法总则》明确规定的一项法人人格权,但它在我国理论中有尚存争议与研究不足的两类问题。尚存争议的问题是:法人名誉利益是否为人格利益,其价值是否与自然人名誉利益相同以及法人名誉与商誉之间的关系。法人名誉权被归为人格权的证成与这些争议性问题相关。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其一,法人成员及工作人员的名誉与法人名誉之间的关系,前者名誉受到损害,亦可能对法人名誉造成影响,因此当言论表达内容针对的是法人成员、工作人员而非法人时,法人可否以自身名义提起诉讼以维护法人的名誉权?其二,法人的类型多样,其从事或经营的目的事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当公众就此发表言论时,应当如何平衡法人名誉利益与公众的表达自由尚待明确。上述问题说明,法人名誉权这项权利仍需进一步研究,其中具体的法律问题为,法人名誉利益的内涵、价值及范围,法人名誉权的具体内容与性质,法人名誉权的主体范围,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法人的名誉,是法人获得的社会评价,与自然人名誉的概念无异;但存在争议的是,自然人名誉的法律保护源自于人的尊严价值,法人是否也具有尊严价值。根据纯粹法理学理论,法人与自然人均是权利与义务的人格化。自然人是调整“同一个人”的“行为规范综合体”的人格化,法人是调整“一些人”行为的“秩序”的人格化,因此法人是秩序规则。法人的权利义务是指这些权利义务被“间接”给予个人,而此“间接给予”的“中介秩序规则”即是法人,法人是这种“秩序”的人格化。法人的权利义务是人的集体权利义务,只是这些人拥有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于其不经法人秩序调整时的权利义务。由此可推知,保护法人权利中的利益,是以间接方式保护人的利益,而此利益受保护之价值仍源自于人。这使得个人伦理性与“人之集合”的伦理性具有了连贯性;从而可以解释法人同样可以具有旨在维护尊严的人格权,法人名誉权维护的是人以集体形式存在时的尊严,正如国家尊严一样。对法人的尊重是对经法人秩序调整的人的尊重。同样根据上述理论,法人的行为,始终是人的行为,只是法律需要解释人的行为在何种情况下被归于法人。法人的名誉,也由人的行为而产生,因此法人与其成员、工作人员名誉无法截然分离。当有损名誉的评价指向的是法人成员、工作人员而非直接指向法人时,不能仅以人格独立作为此情形下法人名誉权是否受到损害的判断标准,而应当结合言论是否与法人的目的事业相关,其成员、工作人员对于法人的重要程度,以及公众对法人及其成员、工作人员从事事业的相应社会角色期待加以综合判断。法人名誉利益范围的另一问题是其与商誉的关系。考察“商誉”在我国法律规定中的使用语境,可将其归为如下类型:其一为税法中的资产计量,其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商誉诋毁;其三为除商业诋毁外的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侵害商标、企业名称、专利等行为。法人名誉与商誉的第二种使用语境“商业诋毁”具有一致性。根据霍菲尔德基本法律概念及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法人名誉权的核心法律关系是请求(right)-义务(duty)关系,且法律只规定了一种请求内容,即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法人名誉权。与请求具有矛盾关系的基本法律概念是特权或自由(privilege),即他人的表达自由。以此方式分析法人名誉权可以明确的是,第一,法人名誉权的权利属性。法人名誉权的基本法律关系不包括以利用名誉为内容的义务,或者转让此利益的权力(power)。财产权的基本法律概念关系中,都包括转让的权力,这是人格权与财产权区分的核心,再结合对法人名誉利益尊严价值的肯定,可以解释法人名誉权为人格权的合理性。第二,明确侵害法人名誉权与相关侵害行为之间的关系。侵害法人名誉权与商业诋毁,二者的基本法律关系内容一致,后者为前者的特殊规定。其他与名誉或商誉相关的侵害行为,如仿冒行为,是对名誉的不当利用,但未被以赋予权利的名誉权规则所规定。第三,法人名誉权与侵权责任法保护之间的关系。法人名誉权核心法律关系是请求(right)-义务(duty),对法人名誉权中义务的违反进行规制的法律,规定于我国侵权法与名誉权司法解释中,其认定规则与侵权法一般过错责任相同。因此,名誉利益与表达自由两项权利各自范围的认定,即请求(right)与自由(privilege)矛盾关系的解决须在侵权法规则中实现。根据《民法通则》《民法总则》的规定,所有法人都具有名誉权,但以机关法人为代表的,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特定类型法人的名誉权,应当受到限制,以保证公众对公共事业发表言论的自由。限制这些法人名誉权的方式可以通过侵权法规则实现,而非必须否认其具有名誉权。最后,法人名誉权权利及侵权责任理论,须在有关法人名誉权的特殊问题中应用,以解释并解决其中的具体利益平衡问题。法人不具有生活领域,其行为易与公众关切的事项相关,侵权法规则应当平衡法人名誉在哪些事项上让步于表达自由,让步的程度与实现方式。侵权法规则若要实现兼顾双方利益的功能,便不能仅注重对名誉的保护。我国应当借鉴域外法对言论性质的区分,即对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的区分,并分别根据不同标准对表达行为的违法性进行判断。对法人名誉权的侵权法保护的基本结构是,在对言论进行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区分的基础上,以正当利益为核心判断前者的违法性,而以真诚确信为核心判断后者的违法性,在不同的纠纷类型中再细化具体的判断标准。营利法人,同样是对其名誉的侵害,消费者与竞争对手的正当利益与真诚确信标准均不相同。非营利法人与特别法人均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它们应当承担事实真实的证明责任,责任形式以恢复名誉为主。本文创新之处首先是对权利、法人权利的认识方式,即以实证分析法学中的基本法律概念理论分析权利,能够明确回应上述理论中的全部问题。其次在于,对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法人名誉权纠纷案件进行实证考察,并区分不同纠纷类型,将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理论应用于其中。

李岸[6](2017)在《“中心—外围”结构下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研究》文中提出截至2016,中国股市在全球股市市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6%,规模超越整个欧洲股市,但股市“大而不强”,对其他经济体股市影响力不足。伴随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经济形势持续动荡,国际股市联动性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近几年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上升,供给侧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不确定性、金融风险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股票市场的国际联动性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防控全球传染的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心-外围”模型:当满足一系列前提假设时,原先对称的两个地区会逐渐转变,即某个地区的微小优势将持续积累,直至成为产业集聚中心,而另一个地区则转变为外围地区。基于“中心-外围”结构理论和复杂网络方法,本文从实证出发,选取全球40支主要股票指数日收盘价,建立绝对相关系数收益率复杂网络,运用多种方法和理论对世界股市联动性进行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去验证国际股市的“中心-外围”结构,论证现有股票市场的世界格局。以股票市场真实存在的“中心-外围”结构研究中国股市联动性影响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一)国际中心股市对外围股市具有单向的溢出和传染效应。主要表现:(1)主要股票指数收益率联动和波动率联动逐渐增强,主要股指联动存在明显的地理聚集效应。(2)金融危机前,法国、英国、荷兰是欧洲地区的中心节点,香港、日本是亚洲中心节点,美国、加拿大是美洲地区中心节点;金融危机时,美国成为绝对的中心节点;金融危机后,法国、美国和香港分别成为各个地区的中心节点,而中国一直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3)美国、香港与法国分别为美洲、亚太、EMEA三大区域的中心节点,对相对区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是股票联动收益率波动的溢出国家。(二)中国股市联动效应由割裂状态转向为“外围”状态转化。通过有向关联网络发现中国股市既不接受影响也不施加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上升、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在金融市场传染、市场一体化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国股市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进入外围位置,开始受到其他国家股市波动的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加深,但中国股市的波动几乎不会对中心国家产生影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一带一路”的大力开展,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日益增加,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股市与周边国家股市的联动逐步增强。(三)聚焦基本面驱动、由金融市场传染以及由监管体制改革引起的联动效应。从静态的空间维度和动态的时间维度结合国际贸易网络及国际投资网络的多个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实证。进一步对股市联动关系、贸易、以及投资传导网络动态进行分析,将视角聚焦于溢出、传染、政策股市联动传导机制。(四)影响中国股市联动因素具有多元化。考虑金融一体化、贸易联系程度、汇率波动、经济周期协同以及金融危机对国际股票市场收益率联动性的影响,建立面板回归模型。我国金融市场抑制削弱资本市场影响力,人民币被动依附国外资本,商品国际贸易可替代性高,缺少国际市场定价权,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足,是中国股市影响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五)中国股市国际联动外围结构的风险分析。选取28个指标共12年(2003至2014年)的年度数据进行金融风险指数的合成,分析股市可通过金融危机传染、金融全球化和国际货币政策变化等路径影响金融风险。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从金融行业外部经济环境和金融业自身运行两个角度,构建评价体系的—级指标。将经济环境细分为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并从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及政策环境分析国内金融环境。总结股市联动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动态演化过程,并且深入挖掘了中国股市国际联动结构特征。从贸易、货币、资本、大宗商品以及文化的“中心—外围”结构入手,分析股市结构的内在原因,得出中国“中心—外围”结构的全球股市联动网络的地位。通过研究中国股市和发达股市之间的联动效应和发展趋势,并以此探讨供给侧改革和“一带一路”等“走出去、去产能、去库存”宏观调控对中国股市的影响,给出提高中国股市地位保障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陆琪,邓建鹏,赵鹞,王志峰[7](2016)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兴起以来,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随之爆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互联网手段与金融服务相结合产生的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本质上仍然属于金融的范畴。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仍然不完善,金融服务需求长期得不到充分供给满足,互联网金融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在当前间接融资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传统银行又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崔巍[8](2016)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我国新生的基础性金融制度,其重要作用在于维护银行体系稳定,这一机制除了作用于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的风险处置,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防范银行挤兑与风险传染的职能。个别银行破产挤兑并不可怕,可怕是挤兑以及其他金融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大范围的银行间风险传染往往是引发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前奏。而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并不能完全阻断银行问风险传染。因此本课题重在研究我国现行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上将有何作用,在该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潜在机理是什么以及如何防范与治理。文章在文献梳理、概念解析和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首先借鉴历史经验事实,观察并总结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危机的关系,寻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国际经验证据并总结经验教训。然后根据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现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分析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银行业影响,再以此为背景,从理论上研究了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潜在渠道和影响因素。文章认为,现行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大范围的银行挤兑风险传染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是无法有效阻止其他金融风险通过不同的渠道在银行间传染。在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主要通过内部与外部两种渠道传染,分别是由银行间资金支付清算与银行间信用拆借构成的内部渠道和资本市场与信息渠道构成的外部渠道。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激励、银行间网络结构、贷款业务同质化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会对银行间风险传染强度产生重要影响。之后利用我国16家银行同业拆借数据,运用矩阵法对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进行模拟。实证结果显示,基于银行间拆借市场,共同风险业务暴露和以大型银行为中心的银行网络结构加剧了我国传染的可能性。最后,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处置这三个层面提出了有关防范与治理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对策建议。

张萌[9](2015)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与“系统性风险监管”是目前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面临的两大战略性课题。研究在稳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对于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然而在现有研究中,系统性风险与货币国际化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理论体系,探究二者间联系的文献较少,尽管部分文献关注了货币国际化的风险,但是缺乏对风险理论内涵的详尽论述。另外,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也缺乏系统化、动态化视角,而且,研究方法过度偏重宏观理论与经验分析,缺乏微观基础与实证计量分析。鉴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演绎过程,主要通过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研究:首先,深入梳理“系统性风险”与“货币国际化”两大理论体系,通过“风险传导机制”这一理论纽带建立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构建统一的分析框架。其次,在货币国际化视角下对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性理论规律、实证依据、中国特殊规律进行逐步探讨。最后,基于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规律,对中国的系统性风险依次进行评估与管理研究。作为开篇导论,第一章对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进行介绍,从全局视角展现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第二章通过理论演绎探究货币国际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一般规律。第一节梳理了系统性风险的涵义、识别、成因以及传导机制等理论要素,研究表明系统性风险是指某种冲击通过一定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在企业或金融机构之间广泛传播,引发一系列连锁失败反应,导致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陷入动荡或瘫痪的可能性,主要包括货币风险、银行风险、经济增长风险、主权债务风险4种形式。“冲击→传导→全面性危机”是风险演绎的主要特征,冲击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构成风险传导机制。第二节回顾了货币国际化的涵义、条件、过程等相关理论,研究表明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演进过程,包括贸易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驻锚货币4个发展阶段,货币国际化涉及的条件是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冲击因素。第三节论述了货币国际化4个阶段的系统性风险演绎过程,研究表明汇率定价扭曲是主要冲击因素,贸易与投资货币两个阶段的冲击具有外生性;储备与驻锚货币两个阶段的冲击具有内生性。另外,随着货币国际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系统性风险的传导途径更加丰富,作用机理更加复杂,最终危机形式更加丰富、危害性也更加强烈。第三章通过国际经验分析与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为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结论寻求实证依据。第一节系统回顾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过程中,国内经济失衡、金融动荡的经验,探讨二者之间联系,研究表明英镑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化经验,符合储备货币与驻锚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欧元与牙买加体系下美元的国际化经验,符合驻锚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日元国际化经验符合贸易货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第二节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国际化程度与货币风险、银行风险、经济增长风险、主权债务风险之间的联系,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稳定联系,但是,这些联系在国际间存在差异。第四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从时间维度分析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规律。第一节分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全球外汇储备领域中人民币使用情况,发现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贸易货币初期且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第二节通过建立DSGE模型,刻画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条件下宏观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对DSGE模型进行稳态与转移动态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贸易品外币与本币价格、非贸易品价格、人民币汇率等冲击因素通过国际贸易途径传导;二是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利差等冲击因素通过国际金融、银行信贷、财政与货币政策规则等途径传导。另外,从经济系统长期与短期稳定性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均衡发展路径都明显优于非均衡的发展路径。第五章从产业与银行两重空间维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特殊规律。第一节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建立国民经济系统17个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找出国民经济系统中易受贸易冲击的5大系统重要性产业。这5个产业通过产业间供求关联效应将初始冲击传导至众多产业,导致国民收入剧烈波动。第二节基于银行间同业联系建立16家上市银行的双边资产负债关联矩阵,并以流动性监管要求为约束条件,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找出银行空间中5大系统重要性机构。另外,研究表明存放同业款项与拆出资金;现金与中央银行存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3类资产是流动性冲击传导的主要载体;同业资产违约效应、挤兑效应以及资产抛售折价效应在冲击传导中发挥主导影响。系统性风险监管包括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两部分。第六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背景,评估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状况。第一节全面梳理系统性风险评估的相关文献,在比较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基础上,选择指标预警法作为本文的评估方法。第二节在提出系统性风险评估目标与评估指标设计原则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第三节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5-2014年的系统性风险综合水平、结构分布、预警结果进行实证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12年3季度以来系统性风险综合水平进入持续上升期,风险管理极为必要。另外,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类别包括经济增长方式风险、资产价格波动风险、银行体系稳定风险、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人民币投机风险、产业结构风险等6大类,而且,各类风险的演绎过程不尽相同。第七章根据系统性风险“冲击→传导→全面性危机”的演绎规律,针对各个风险演绎环节设计管理策略。第一节通过合理设计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规划与短期制度安排两条路径,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冲击源头管理。第二节分别针对系统性风险在宏观经济系统内部、金融系统内部,以及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的传导机制设计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传导过程管理。第三节分别针对系统性风险演绎终端——货币危机、经济危机、银行危机、主权债务危机,设计相应的管理策略,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终端管理。

张瀚清[10](2014)在《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解决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等问题,国务院和相关部委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举措,这些措施对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具有利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以及商业银行受到资本流动性的影响,将会重点选择盈利性好的目标客户,而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收益较高,其现已成为各家银行争先抢占的市场。但各家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市场采取粗放式的开发模式,通过发放贷款获取高额的利差收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根据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现状,并采用SW0T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分析了其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市场竞争,研究了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试图通过创建新型渠道、优化创新担保方式、实施利率浮动制、监控结算资金、建立银企交流平台、用活政府支持政策等措施,优化平安银行海口分行现有管理模式,帮助其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并把控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另一方面,也帮助小微企业降低贷款利息成本和隐性成本,以及便利地获得贷款融资。并加强小微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促进银企之间的合作,发挥银行在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帮扶作用。本文将通过分析平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努力推动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探寻高效的批量销售小微企业贷款模式,研究可靠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把控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和成本高的问题。

二、“银监会”成立时间可能暂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监会”成立时间可能暂延(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绿色信贷与绿色创新
    (二)《指引》增进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
    (三)《指引》增进绿色创新的调节机制
    (四)《指引》增进绿色创新的经济效应
三、研究设计与统计性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二)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三)统计性分析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平行趋势假设检验
    (二)基准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五、《指引》增进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分析
六、《指引》增进绿色创新的调节机制分析
    (一)环保执法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七、进一步讨论:《指引》增进绿色创新的经济效应分析
八、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2)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声誉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
        2.1.2 舆情与网络舆情
    2.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特性
        2.2.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诱因复杂
        2.2.2 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存在关联关系
        2.2.3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具有溢出效应
        2.2.4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难度较大
    2.3 相关理论依据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2 金融监管理论
    2.4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2.4.1 商业银行声誉的公共属性
        2.4.2 商业银行的不完全竞争
        2.4.3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负外部性
        2.4.4 舆论传播环境日益复杂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现状
    3.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概况
        3.1.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制度体系初步建立
        3.1.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组织架构已见雏形
        3.1.3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处置机制逐步完善
        3.1.4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与其他风险监管相结合
    3.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取得的成效
        3.2.1 妥善处置一批声誉事件
        3.2.2 应对国外“唱空”成效显着
        3.2.3 主动开展舆论引导效果明显
第四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滞后原因
    4.1 当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4.1.1 商业银行声誉事件数量高居不下
        4.1.2 尚未形成系统性与实施性的监管举措
        4.1.3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效果难以判定
        4.1.4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基层监管整体偏弱
    4.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滞后的原因
        4.2.1 监管制度不够健全
        4.2.2 缺乏量化监管指标
        4.2.3 监管工具开发不足
        4.2.4 奖惩机制作用不足
        4.2.5 部门协同不够紧密
        4.2.6 监管研究十分有限
第五章 国际银行业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经验及其借鉴
    5.1 国际银行业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经验
        5.1.1 美国:严格的内控约束与审计监督
        5.1.2 英国:健全的声誉风险监管体系
        5.1.3 加拿大:完善的声誉风险监管流程
        5.1.4 中国香港:持续有效的日常监管
    5.2 对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的启示
        5.2.1 健全声誉风险监管制度及标准
        5.2.2 探索声誉风险定量测度手段
        5.2.3 搭建有效的日常监管体系
第六章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的对策
    6.1 健全完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制度
    6.2 明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要素
        6.2.1 确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内容
        6.2.2 明确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职能
        6.2.3 确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标准
    6.3 强化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措施
        6.3.1 充分发挥现有监管工具效用
        6.3.2 创新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监管手段
        6.3.3 充分整合运用优质系统资源
    6.4 深化声誉风险监管理念及监管研究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跨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流程研究 ——以G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行业背景
        1.2.1 行业业务量逆势发展
        1.2.2 行业转型升级
        1.2.3 经营风险提高
        1.2.4 技术标准差异
        1.2.5 税务风险增大
        1.2.6 政治政权风险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企业提升内控管理、防范风险的需求
        1.3.2 有利于审计标准化在跨国环境中的实现
        1.3.3 能够弥补我国对此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对内部审计的研究
    2.2 对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研究
    2.3 对内部审计流程优化的研究
    2.4 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
    2.5 跨国施工企业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2.6 对标准化流程的研究
3 跨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3.1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现状
        3.1.1 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
        3.1.2 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
        3.1.3 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
        3.1.4 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模式
    3.2 内部审计业务流程现状
        3.2.1 审计准备阶段
        3.2.2 审计业务实施(审计实施阶段)
        3.2.3 报告业务结果(审计报告阶段)
        3.2.4 监控业务结果(后续审计阶段)
4 G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分析与优化
    4.1 G公司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问题
        4.1.1 G公司内部审计的风险
        4.1.2 G公司内审组织机构现状
        4.1.3 G公司内审业务流程现状
        4.1.4 G公司内部审计的其他问题
    4.2 对G公司内部审计的设计与优化
        4.2.1 G公司组织机构的设计
        4.2.2 G公司内审流程的优化
    4.3 G公司内部审计组织形式与流程的实施
    4.4 内部审计评价
    4.5 对G公司内部审计的其他保障措施
        4.5.1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配备
        4.5.2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能力
        4.5.3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5 研究结论和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贷款保证保险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2.1.1 贷款保证保险的定义
        2.1.2 贷款保证保险的特征
        2.1.3 贷款保证保险的功能
    2.2 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关系型贷款理论
        2.2.4 信息甄别理论
        2.2.5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2.3 风险管理工具
        2.3.1 吉贝克评分系统
        2.3.2 人人信大数据
        2.3.3 FICO评分系统
        2.3.4 国家公示系统
        2.3.5 聚信立报告
第3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现状
    3.1 S公司概况
    3.2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发展现状
        3.2.1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运作流程
        3.2.2 现有产品大纲及所存在的风险点
        3.2.3 S公司风险管理现阶段结果
    3.3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风控流程缺乏统一规范
        3.3.2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3.3.3 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缺乏
        3.3.4 员工考核制度不完善
    3.4 S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
        3.4.2 风险管理文化宣导不到位
        3.4.3 公司片面追求以利润为主导
        3.4.4 信息交流不畅
第4章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4.1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体系概述
        4.1.1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4.1.2 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4.1.3 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本质
        4.1.4 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
    4.2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4.2.1 建立风险识别与评估体系
        4.2.2 建立风险评价与计量体系
        4.2.3 建立风险应对与控制体系
        4.2.4 建立风险监测与报告体系
第5章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的改善措施
    5.1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的内部改善对策
        5.1.1 优化面签流程
        5.1.2 加强企业文化及风险管理意识宣导
        5.1.3 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5.1.4 改进激励约束机制
    5.2 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的外部保障措施
        5.2.1 灵活运用微信和支付宝等通讯工具
        5.2.2 同业间的信息共享
        5.2.3 鼓励借款人购买借款人意外伤害险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法人名誉权及其侵权责任法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第一章 法人名誉权保护的利益
    一、法人名誉的概念与价值
        (一)法人名誉的概念
        (二)法人名誉的价值
    二、法人名誉范围的界定
        (一)法人名誉与法人成员、法人工作人员名誉
        (二)法人名誉与商誉
第二章 法人名誉权的内容与性质
    一、法人名誉权的内容
        (一)法人名誉权的内容构成
        (二)霍菲尔德权利理论下的法人名誉权
    二、法人名誉权的性质
        (一)法人名誉权的性质之争
        (二)法人名誉权性质的厘定
第三章 法人名誉权的主体及其限制
    一、法人名誉权主体范围限制的学说
        (一)既有学说梳理
        (二)既有学说的理论反思
    二、特定类型法人名誉权的限制
        (一)特定类型法人名誉权的限制方式
        (二)特定类型法人名誉权限制方式的选择
第四章 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
    一、我国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法保护现状
        (一)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构成
        (二)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形式
    二、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法保护的域外法比较
        (一)大陆法系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
        (二)普通法系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法保护
        (三)域外法对我国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法保护的借鉴意义
    三、我国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法保护的完善
        (一)营利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法保护的完善
        (二)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名誉权侵权责任法保护的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附录

(6)“中心—外围”结构下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中心-外围”现有研究
        1.3.2 股市联动发展脉络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中心-外围”结构下国际股市联动理论分析
    2.1 “中心-外围”理论解释
    2.2 “中心-外围”结构下的国际股市
        2.2.1 国际股市“中心-外围”结构的内涵
        2.2.2 国际股市“中心-外围”结构的成因
        2.2.3 国际股市“中心-外围”结构的变迁
        2.2.4 中国股市“中心-外围”结构的格局
    2.3 “中心-外围”结构下网络联动传导机制
        2.3.1 中心股市对外围股市网络溢出机制
        2.3.2 中心股市对外围股市网络传染机制
        2.3.3 中心股市对外围股市网络政策机制
    2.4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的影响效应
        2.4.1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的溢出效应
        2.4.2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的传染效应
        2.4.3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的政策效应
    2.5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对金融安全的路径分析
        2.5.1 国际股市联动性影响金融安全的外部路径
        2.5.2 国际股市联动性影响金融安全的内部路径
    2.6 本文主要假说
第3章 国际股市联动描述性统计
    3.1 数据选取说明
        3.1.1 全球股票数据选取说明
        3.1.2 发达国家与金砖国家数据说明
    3.2 国际股市联动统计分析
        3.2.1 国际股市联动收益率度量指标
        3.2.2 国际股市联动波动率度量指标
    3.3 国际股市联动变量分析
        3.3.1 全球股票市场收益率联动性均值
        3.3.2 全球股票市场变量基本情况
第4章 “中心-外围”结构下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设计
        4.1.1 网络拓扑性质
        4.1.2 绝对相关系数收益率联动网络构建
        4.1.3 基于DCC-MGARCH模型的波动率联动网络构建
        4.1.4 有向关联联动网络构建
    4.2 国际股市收益率联动网络分析
    4.3 国际股市动态波动率联动网络分析
    4.4 国际股市有向关联联动网络分析
    4.5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外围”结构的原因分析
    5.1 中国国际股市联动影响因素
    5.2 研究方法设计
        5.2.1 计量模型
        5.2.2 变量计算
    5.3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外围结构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本OLS回归结果分析
        5.3.2 内生性检验与工具变量回归
        5.3.3 2SLS回归
    5.4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外围结构主要因素
        5.4.1 金融市场抑制削弱资本市场影响力
        5.4.2 人民币国际地位不高
        5.4.3 商品国际贸易可替代性高
        5.4.4 缺少国际期货市场定价权
        5.4.5 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股市国际联动外围结构的风险分析
    6.1 金融安全指数
        6.1.1 金融安全的界定
        6.1.2 国内外关于金融安全的研究方法
    6.2 研究方法设计
        6.2.1 构建原则
        6.2.2 金融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6.3 金融安全实证分析
        6.3.1 金融安全指数分析
        6.3.2 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我国股市地位防范金融风险政策建议
    7.1 提升中国贸易国际地位
        7.1.1 加强自主创新
        7.1.2 提升价值链分工地位
    7.2 深化资本市场国际联动
        7.2.1 推动金融对外开放
        7.2.2 完善我国商品期货市场
    7.3 推动人民币国际话语权
        7.3.1 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
        7.3.2 积极参与货币体系改革
    7.4 控制我国股市联动风险
        7.4.1 稳中求进的货币政策
        7.4.2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银行间风险传染理论研究
    二、银行间风险传染实证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二、银行分类与本文银行间定义
    三、银行间风险传染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金融脆弱性假说
    二、银行挤兑理论
    三、资产价格波动理论
    四、风险传染理论 第二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国际经验分析
第一节 银行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1930年代的银行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二、1980-1990年代的银行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较快发展
    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飞速发展
    四、小结
第二节 次贷危机期间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国际经验证据
    一、信贷传染经验证据
    二、信贷衍生品渠道传染经验证据
    三、存款者挤兑传染经验证据
    四、同业市场传染经验证据
第三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经验总结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能防范大规模挤兑传染,但不能彻底消除
    二、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的共同风险暴露是引发风险传染的主因
    三、金融业的资产证券化放大了银行间风险传染
    四、银行间市场是风险传染的关键桥梁 第三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设计
    二.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的影响
第二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潜在渠道
    一、内部传染渠道
    二、外部传染渠道
第三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激励的风险放大与渠道转移效应
    二、银行间网络结构
    三、贷款业务同质化
    四、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
第四节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机理与特点
    一、传染机理
    二、传染特点总结 第四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一、实证方法比较
    二、实证方法与数据选择
第二节 实证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建立及求解
    二、风险传染过程模拟
    三、模型运算
第三节 矩阵法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及结果
    一、数据收集
    二、双边风险敞口矩阵测算
    三、银行间风险传染模拟分析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防范银行间风险传染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健全存款保险机制,降低道德风险激励的影响
    一、差别费率的确定
    二、设立独立性较强、协调性较好的的存款保险机构
    三、建立银行间风险传染预警机制
第二节 加强银行间风险传染阻断机制,完善事中监管体系
    一、加强银行信息披露
    二、健全大型银行监管制度
    三、加强银行间风险传染渠道监管
    四、及时控制小型银行风险资产暴露规模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
    一、减少银行退出冲击
    二、完善银行破产法律体系
    三、建立银行破产问责机制 第六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贸易主线综述
        1.2.2 国际金融主线综述
        1.2.3 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能的创新
第2章 货币国际化与系统性风险传导的理论演绎
    2.1 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内涵
        2.1.1 重要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2.1.2 系统性风险的识别
        2.1.3 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2.1.4 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2.2 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内涵
        2.2.1 国际货币与货币国际化的概念
        2.2.2 货币国际化条件
        2.2.3 货币国际化过程
        2.2.4 货币国际化与外部冲击形成
    2.3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演绎
        2.3.1 贸易货币阶段
        2.3.2 投资货币阶段
        2.3.3 储备货币阶段
        2.3.4 驻锚货币阶段
        2.3.5 主要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3.1 国际经验分析
        3.1.1 英镑经验
        3.1.2 美元经验
        3.1.3 日元经验
        3.1.4 欧元经验
        3.1.5 主要结论
    3.2 面板数据分析
        3.2.1 模型设计
        3.2.2 计量结果与分析
        3.2.3 模型稳健性检验
        3.2.4 主要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研究:时间维度
    4.1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4.1.1 人民币国际化背景
        4.1.2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市场的使用情况
        4.1.3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使用情况
        4.1.4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使用情况
        4.1.5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的基本结论
    4.2 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的DSGE模型
        4.2.1 DSGE模型简介
        4.2.2 本文DSGE模型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假设
        4.2.3 各经济主体的行为方程
        4.2.4 各市场的出清条件
    4.3 DSGE模型中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4.3.1 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定性分析
        4.3.2 模型的稳态与转移动态路径求解
        4.3.3 模型的参数校准
        4.3.4 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
        4.3.5 主要结论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研究:空间维度
    5.1 产业空间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5.1.1 理论基础
        5.1.2 产业空间的理论模型构建
        5.1.3 实证分析
        5.1.4 主要结论与启示
    5.2 银行空间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5.2.1 理论基础
        5.2.2 银行空间的理论模型构建
        5.2.3 实证分析
        5.2.4 主要结论与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评估研究
    6.1 相关研究综述
        6.1.1 指标预警法
        6.1.2 前瞻性市场分析法
        6.1.3 情态转换法
        6.1.4 相关研究综述小结
    6.2 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6.2.2 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6.2.3 评估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与指标解释
        6.2.4 评估指标体系的预警机制设计
        6.2.5 评估指标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6.3 系统性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2005—2014
        6.3.1 主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
        6.3.2 数据样本说明
        6.3.3 实证分析结果
        6.3.4 主要结论与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民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管理研究
    7.1 系统性风险冲击源头的管理策略
        7.1.1 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战略规划路径
        7.1.2 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制度安排路径
    7.2 系统性风险传导过程的管理策略
        7.2.1 宏观经济系统内部的管理策略
        7.2.2 金融系统内部的管理策略
        7.2.3 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的管理策略
    7.3 危机管理策略
        7.3.1 货币危机管理策略
        7.3.2 经济危机管理策略
        7.3.3 银行危机管理策略
        7.3.4 主权债务危机管理策略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微企业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1.1.2 利率市场化将使小微企业金融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1.1.3 政策扶持力度较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推动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
        1.2.2 探寻高效的批量销售小微企业贷款模式
        1.2.3 探寻可靠的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把控模式
        1.2.4 最大限度地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分析法
        1.4.2 SWOT 方法
        1.4.3 实证分析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国内外小微企业贷款定义及研究现状
    2.1 小微企业贷款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2.1.1 小微企业贷款的涵义和模式
        2.1.2 小微企业贷款的基本理论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对小微企业融资特点的研究
        2.2.2 对小微企业融资障碍成因的研究
        2.2.3 对小微企业融资障碍的对策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从银行视角研究的状况
        2.3.2 从小微企业本身视角研究的状况
        2.3.3 从民间融资视角研究的状况
3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的历程回顾与现状分析
    3.1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历程回顾
        3.1.1 发展萌芽阶段(2008-2010年)
        3.1.2 初步发展阶段(2010-2011年)
        3.1.3 迅速发展阶段(2011-2013年)
        3.1.4 扩张发展阶段(2013年-今)
    3.2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的现状分析
        3.2.1 业务规模
        3.2.2 业务结构
        3.2.3 业务理念
        3.2.4 人员配置
        3.2.5 市场竞争
    3.3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3.1 小微企业贷款的获客方式以散户为主
        3.3.2 小微企业贷款担保方式单一
        3.3.3 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较高
        3.3.4 小微企业贷款贷后管理难度较大
        3.3.5 银行与小微贷款企业信息交流不畅
    3.4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机遇和挑战
        3.4.1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面临的机遇
        3.4.2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面对的挑战
4 国内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模式与经验借鉴
    4.1 我国民生银行模式及经验
        4.1.1 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状况
        4.1.2 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模式
        4.1.3 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规划
    4.2 我国包商银行模式及经验
        4.2.1 包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状况
        4.2.2 包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模式
        4.2.3 包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特色
    4.3 美国富国银行模式及经验
        4.3.1 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状况
        4.3.2 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主要历程
        4.3.3 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模式
5 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加强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创建“商圈、产业链、协会”渠道模式,批量销售小微企业贷款
        5.1.1 “商圈、产业链、协会”定义
        5.1.2 “商圈、产业链、协会”渠道模式的优势
        5.1.3 研究“圈链会”经营状况,掌握小微企业经营特征
        5.1.4 根据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定制批量授信方案
        5.1.5 判定“圈链会”风险,把控批量小微企业贷款风险
    5.2 实施贷款产品优化管理,开发多样化的担保方式
        5.2.1 优化“保证类”担保方式的贷款产品
        5.2.2 改进“信用类”担保方式的贷款产品
        5.2.3 整合“组合类”担保方式的贷款产品
    5.3 引入利率浮动机制,根据设定标准调节利率
        5.3.1 根据小微企业资金结算状况调节利率
        5.3.2 依据小微企业主资产状况调节利率
        5.3.3 参考小微企业还款状况调节利率
    5.4 开展资金结算监控,整体把控企业经营状况
        5.4.1 监控小微企业支出项目,把控小微企业经营状况
        5.4.2 管理小微企业收入项目,把控小微企业经营状况
        5.4.3 对比分析小微企业结算状况,把控小微企业经营状况
    5.5 建立银企交流平台,确保供需信息顺畅交流
        5.5.1 组建小微企业俱乐部,传递银行服务信息
        5.5.2 建立“圈链会”联络人制度,及时掌握企业信息
        5.5.3 依托中小企业局,确保银企信息顺畅交流
    5.6 用好用活政府的支持政策,加强小微企业的全方位服务
        5.6.1 共同搭建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5.6.2 联合举办小微企业培训班
        5.6.3 支持重点帮扶企业
        5.6.4 依托贷款贴息政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银监会”成立时间可能暂延(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信贷政策增进绿色创新研究[J]. 王馨,王营. 管理世界, 2021(06)
  • [2]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陈亮博. 河北大学, 2020(03)
  • [3]跨国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流程研究 ——以G公司为例[D]. 肖子鹏. 暨南大学, 2018(01)
  • [4]S公司贷款保证保险风险管理研究[D]. 王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18(01)
  • [5]法人名誉权及其侵权责任法保护研究[D]. 杨晔. 吉林大学, 2017(03)
  • [6]“中心—外围”结构下中国股市国际联动性研究[D]. 李岸. 湖南大学, 2017(06)
  • [7]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A]. 陆琪,邓建鹏,赵鹞,王志峰.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5年研究课题汇编, 2016
  • [8]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银行间风险传染问题研究[D]. 崔巍.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9]货币国际化视角下的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与监管策略研究[D]. 张萌. 云南大学, 2015(09)
  • [10]平安银行海口分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管理研究[D]. 张瀚清. 海南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银监会”可能推迟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