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泥沙研究会在三峡坝区成立

世界泥沙研究会在三峡坝区成立

一、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在三峡坝区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卫筱筱[1](2018)在《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文中认为林秉南是我国着名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水利工程学研究及治水工程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林秉南在长江治理的实践中与水利结缘,为学习先进水工技术而留美深造,1956年1月冲破重重阻碍回国,积极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建设。他提出明渠不恒定流的解法与计算,首创宽尾墩新型消能技术,为长江治理作出重要的理论创新。在泥沙治理方面,林秉南在长江三峡工程重新论证阶段临危受命,担任泥沙论证专家组组长,主持与协调三峡工程泥沙研究与论证工作。林秉南的治水实践与理论创新始于长江治理,且长期应用于治理长江。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由概述林秉南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水事业的历史进程切入,着重论述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的理论与实践成就,总结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取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之道,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理长江波澜壮阔的历史及水利工程科技精英的卓越历史贡献。

韩悦[2](2018)在《张瑞瑾治理长江泥沙和培育水利英才》文中指出张瑞瑾是我国着名的水利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长江三峡之滨与水结缘,穷毕生之力学习水利、研究水利和投身于水利事业。水利工程学科涵盖广泛,张瑞瑾则是在河流泥沙研究领域成就斐然。不仅如此,他在水利电力高等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长期主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教研工作,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水利电力高等院校。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张瑞瑾的水利人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十年来的水利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成就。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翔实的史料,概述张瑞瑾的水利人生历程,论述他在长江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建设中治理泥沙方面的贡献,以及创办、执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培育水利英才的业绩。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鉴往知今。

宫奥博[3](2016)在《智者乐水:林秉南院士二三事》文中研究说明林秉南院士是我国着名的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家,他生前长期从事水力学以及河流动力学的研究,为我国水利科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工程应用、为应对和解决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泥沙问题、为推动海内外水利科技界的学术交流和中国水利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最近阅读他的传记《智者乐水:林秉南传》,有很多体会,感动于林秉南院士赤诚的爱国之心,以及他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强国梦想奋斗的精神,特摘录一些他的事迹和读者朋友门分享。

袁博[4](2014)在《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文中提出水是一种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大禹治水起,中国历史就与水有不解之缘,在这几千年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治水放在治国的重要位置,形成治水文化。从这一角度讲,中国历史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因此关于水的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当今水资源紧迫的形势下,中央多次发布文件,号召全社会重视水、解决水问题。选题的研究可为建设提供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水文化的建设步伐。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利益的驱使下,纷至沓来。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沉睡已久的中国人。在这炮声的背后,资本主义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随之东传,与传统国人的守旧、保守思想发生碰撞和冲突,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思想的先进性。近代中国社会对水的态度、认识和利用的转变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古代历史便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水文化,不仅形成了一套管理高效的水政系统,保存了大量有关水文的记录,还涌现出诸多杰出的水利着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具有神秘力量,人们把水不断神化,形成各种水神,在日常尤其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便会祭祀、祈佑。除此之外,还形成许多关于水的哲学、文学艺术及建筑、民俗等。这些构成了传统水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鸦片战争后国门的打开,近代中国的水文化内容也日渐体现出科学、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各届政府逐步引进西方制度,形成现代化水政,对水的管理不断规范化。第二,随着教育救国论的兴起和传播,近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教育、实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因此水利教育在晚清出现后,在民国时期逐步确立并发展。不仅各级工科学校课程得到完善,还出现多所专门水利学校,为近代水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三,近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不仅近代社会普遍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还形成全社会讨论各地水利建设的现象,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水利专家,同时也推动了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第四,传统文化中的水神崇拜在科学日兴的近代中国仍继续存在,并体现出新特征。虽然水神信仰在近代逐渐式微,但由于民间信仰的依赖性和根深蒂固性,并不容易消除,从而形成了迷信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局面。第五,通过发掘近代出版的书籍、报纸、期刊、名人着作等史料,探究近代民众对水的认识的变化。由于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传入,民众对水尤其是江河湖海、瀑布等自然事物的形成、变化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解读。近代各类报纸、杂志流行,不断向民众传播各类科学常识,其中关于各种形式的水的科学知识、文学作品等改变了人们对水传统认知,也改变了生活习惯,提升了国人素质,表现了中国水学的近代化。最后,作为特殊水体的海洋在近代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中国的侵略者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这就促使了近代中国海洋意识的觉醒。加之西方海权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海防、海权思想也得到发展和完善。总之,水文化在近代中国既保留了传统社会的内容,又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内容,使水文化在“变”与“不变”中的不断发展。这体现了近代水文化对传统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先进水文化的引进与吸收;也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又体现了近代文化的先进性。在二元文化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体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科学文化等呈现出多元化、近代化的趋势,中国社会也向着现代、文明、科学的方向前进。

吴岩[5](2014)在《弯道水流结构及泥沙输移过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弯曲型河流为研究对象,基于韩其为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体系,结合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流的结构特性及泥沙输移过程。在充分考虑非均匀沙的起动低输沙率、暴露度以及弯道的水力结构导致的水面横比降、环流影响的基础上,对斜坡、弯道凹岸边壁上的泥沙建立了较清晰的物理图形,并较全面分析了各种力的作用,采用滚动平衡方式推导了斜坡、弯道凹岸边壁上泥沙起动流速公式,所得弯道凹岸边壁上泥沙起动流速公式适用于粗、细颗粒,并且概括性高,可以简化为顺直河流边壁泥沙起动,以及床面泥沙起动。基于韩其为的泥沙运动统计理论体系,将转移概率作为理论基础,充分考虑了紊流猝发对床面颗粒起悬周期的影响,对非均匀沙的参考面平衡浓度公式进行了推导。采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理想弯道的水流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水流动力轴线、纵向流速、横向流速、垂向流速的垂线分布,环流强度及其环流结构等试验数据的时均值分析;以及紊动强度、雷诺切应力、紊流猝发等试验数据的脉动值分析。采用自然模型试验的方法,在提前塑造好的初始顺直河槽中进行模型试验,通过改变流量、初始河宽、入射角等研究河流演变过程和形成机理,采用粒子跟踪技术(PTV)来进行流速测量。本文的四组试验比较好的反映了河流演变的过程,前三组研究河流成型以及从试验现象、试验后的地形、河流的平面形态等方面定性分析河流的演变过程,第四组试验主要研究弯曲河流的演变过程。试验成功塑造出顺直河流、分汊河流、弯曲河流,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浅滩、边滩、江心洲、裁弯取直等典型的试验现象。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江心洲形成过程、弯曲河流形成过程以及流量对于河型的影响等基本结论。

王伟峰[6](2009)在《心滩守护前后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心滩河段水沙运动规律较为复杂,碍航问题也较为突出,已成为制约航运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采用护心滩建筑物对心滩进行守护,以达到恢复和改善航道条件的目的。因此,研究心滩守护前后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本论文结合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长江中游心滩守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在分析典型心滩河段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沙市河段三八滩为依托进行水槽概化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心滩在未守护时以及在软体排护滩带、四面透水框架群和鱼骨坝工程守护时的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详细论述了心滩在守护前后心滩和河床的冲刷变形规律,以及护心滩建筑物对汊道分流分沙比的影响;给出了水流挟沙力和动床阻力在心滩河段汊道及滩上的沿程变化规律,并对心滩守护前后的水流挟沙力和动床阻力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对心滩守护前后滩面糙率的计算,提出软体排护滩带和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群守护心滩时将增大滩面糙率;通过对软体排护滩带、四面六边体透水框架群和鱼骨坝工程这三种护心滩建筑物护滩效果的整体分析,论证了这三种护心滩建筑物守护心滩时的优势和不足。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心滩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中,也可推广应用于其它类似河段的航道整治工程中。同时,研究成果将丰富航道整治学科的内容。

田宗伟[7](2008)在《能源资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O.1我国煤炭市场需求增速减缓10月26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濮洪九在全国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经验交流会暨高峰论坛上指出,受出口下降、宏观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煤炭相关产业产品产量下降,煤炭市场需求增速减缓。今年四季度,煤炭供需形势与前三季度相比将会发生一些变化,有继续向市场供应宽松方向发展的趋势。

田宗伟[8](2004)在《全球泥沙界的盛会——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阚京田[9](2004)在《民国时期中美合作开发三峡的研究及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民国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对三峡进行了几次认真的测勘和论证,先后提出了几种开发三峡的计划,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发动内战、资金短缺和技术落后等原因,最终使该计划落空。但是民国时期对三峡的研究和调查工作,对今天的三峡建设仍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并且还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的水利建设人才。

周赤建[10](2004)在《河流悬移质泥沙运动模拟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了平面二维非恒定、非均匀、全沙数学模型对重庆河段的水泥沙运动和河床变形进行模拟。模型中,根据涡团模式,推求出新的紊动粘性系数计算公式: 同时,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推导出河岸拓展方程。模型中还引入了张红武提出的悬移质挟沙力公式:和张俊华-张红武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对现有三峡库区数学模型进行了改进。重庆河段正态模型试验资料和原型观测资料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沿程水位、断面流速分布和河床冲淤变化与原型资料符合较好。为今后研究河流水沙运动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在三峡坝区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在三峡坝区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林秉南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治水事业的历程
    第一节 全面抗战年代与水利结缘(1938—1946年)
    第二节 留美深造学习先进水工技术(1947—1955年)
    第三节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建设事业(1956—1978年)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大显身手(1978—2014年)
第二章 林秉南在长江治理中的独创性理论成就
    第一节 明渠不恒定流计算方法的发明与创新
    第二节 首创当代中国水工新型消能技术——宽尾墩
第三章 林秉南在三峡工程溃坝问题与泥沙研究上的卓越贡献
    第一节 率先开展三峡工程溃坝问题研究
    第二节 主持与协调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与论证
余论 林秉南在治江事业中取得成就的因由与启示
附录 林秉南水利生涯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张瑞瑾治理长江泥沙和培育水利英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张瑞瑾投身水利事业的历程概述
    第一节 民国时期奠定学术基础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谱写水利新篇章
第二章 张瑞瑾与葛洲坝工程泥沙等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 葛洲坝建设的曲折及面临的泥沙问题
    第二节 解决葛洲坝工程泥沙问题的独特贡献
第三章 张瑞瑾在三峡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节 支持兴建三峡工程
    第二节 长期研究和论证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策解之道
第四章 张瑞瑾对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依据中国国情办学
    第二节 专注提高教学水平
    第三节 高度重视科学研究
余论 张瑞瑾水利人生成就卓越的成因
附录1 张瑞瑾水利生涯系年
附录2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历史沿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智者乐水:林秉南院士二三事(论文提纲范文)

倒数顽童弃文从理
为报祖国万里求学
三峡工程勇当先锋
爱国之心矢志不渝
为人师表倾其所学

(4)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水文化
    第一节 中国历代对水资源的管理
        一、历代水官
        二、历代水利法规和制度
    第二节 中国历代对水文的记录和研究
        一、先秦文献中的水文记载
        二、正史中的水文记载
        三、地理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四、历代水利专着
        五、其它着作中的水文记载
    第三节 中国历代水利与农耕文明
        一、治水传说与春秋战国时期水利事业的初步发展
        二、秦汉时期水利工程的蓬勃发展
        三、隋唐时期水利工程的普遍发展
        四、宋元时期水利事业的繁荣
        五、明至清前期的水利成就
    第四节 中国历代水崇拜
        一、水与水神家族、水神神话
        二、历代水神祭祀与水神庙
    第五节 中国历代“水”文学
        一、诸子论水
        二、诗词歌赋中的水
        三、祈雨文
    第六节 其它领域的水文化
        一、水与音乐
        二、水与绘画
        三、水与古典园林
        四、其它方面的“水”
    小结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水政
    第一节 晚清对水资源及利用的管理
        一、晚清河政变化
        二、晚清漕运
        三、晚清水政其它方面的变化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国家水政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二、水政统一之前: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三节 南京政府时期全国水利行政之统一
        一、建设委员会的努力
        二、水利行政统一之经过
        三、水政统一之后:南京政府时期的水政
    第四节 民国时期水利行政之评价与思考
        一、水利行政统一之评价
        二、水利行政建设之特点
        三、关于流域管理体制
    第五节 近代水法规
        一、晚清水法规和制度
        二、民国水法规
    小结
第三章 近代中国水教育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利教育的萌芽与确立(1875—1912)
        一、近代水利教育初露端倪
        二、晚清学制中的水利教育
    第二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确立(1912—1922)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出台
        二、实业教育体系中的水利教育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水利教育的发展(1922—1937)
        一、壬戌学制时期(1922—1927)
        二、壬戌学制颁布后相关法规的颁布和修正(1927—1937)
    第四节 抗战时期的中国水利教育(1937—1949)
        一、抗战时期水利教育的发展
        二、战后水利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五节 近代水利教育机构举例
        一、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
        二、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三、河南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小结
第四章 近代中国水利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对水利的认识
        一、近代关于水利概念之认识
        二、近代关于水利作用之认识
        三、近代关于水利建设之认识
        四、近代关于古代水利之研究
        五、近代关于西方水利之介绍
    第二节 近代全国水利建设之研究
        一、近代关于各省水利建设之研究
        二、近代关于各流域水利建设之研究
    第三节 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早期外国传教士的传播
        二、西方新技术的引进及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三、聘请国外水利专家
        四、派遣留学生
        五、近代水利技术研究机构的设立
        六、近代关于水利技术书籍的出版
    第四节 近代主要水利人物研究
        一、林则徐兴办水利
        二、左宗棠督办水利
        三、张謇倡导治淮
        四、孙中山与近代水利
        五、李仪祉与近代水利发展
        六、冯玉祥水利实践与水利思想
        七、张含英与黄河治理
        八、近代其他水利专家
    小结
第五章 近代中国的水神崇拜
    第一节 近代中国水神崇拜
        一、晚清时期的水神崇拜
        二、民国时期的水神崇拜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水旱灾害与水神崇拜
        一、近代水灾和水神崇拜
        二、近代旱灾和水神崇拜
    第三节 近代水神之治水英雄崇拜
        一、近代大禹崇拜
        二、近代李冰与二郎神崇拜
    第四节 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和文化阐释
        一、近代水神崇拜的社会功用
        二、近代水神崇拜的文化阐释
        三、传统与现代撞击下的水神崇拜
    小结
第六章 近代中国的水认知
    第一节 近代国人对“水”的认识
        一、西方传教士对“水”的宣传
        二、近代外文报纸中的“水”
        三、近代国人眼中的“水”
        四、近代关于“水”的书籍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江”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江”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扬子江”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河”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河”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黄河”
    第四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湖”、“瀑”的认识
        一、近代报刊杂志中的“湖”
        二、近代报刊杂志中的“瀑”
    小结
第七章 近代海洋文化
    第一节 近代中国海防思想
        一、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萌芽
        二、鸦片战争结束到辛亥革命前中国海防思想的发展
        三、民国时期中国海防思想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的觉醒
        一、近代国民海防意识的觉醒
        二、近代国民海权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近代中国社会对“海”的认识
        一、关于“海”的自然常识
        二、近代报刊中关于“海”的文章
    第四节 中国近代海洋科学成就
        一、近代中国海洋学发展概况
        二、近代中国的海洋调查
        三、近代中国的物理海洋学
        四、近代中国的海洋地质学与海洋地理学
    小结
结语:中国水文化之近代化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后记

(5)弯道水流结构及泥沙输移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水流及泥沙运动规律研究方法
    1.3 泥沙起动研究进展
        1.3.1 泥沙起动机理及研究方法
        1.3.2 均匀沙起动研究进展
        1.3.3 非均匀沙起动研究进展
    1.4 床面平衡浓度研究进展
    1.5 弯道水流及输沙特性研究进展
        1.5.1 弯道水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进展
        1.5.2 弯曲河流河床变形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标与章节安排
        1.6.1 研究目标
        1.6.2 章节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斜坡与弯道凹岸边壁上非均匀沙起动
    2.1 非均匀沙起动判别标准
    2.2 暴露度分析
    2.3 斜坡上非均匀沙起动
        2.3.1 斜坡上泥沙起动公式的建立
        2.3.2 斜坡非均匀沙起动流速公式验证与分析
    2.4 弯道凹岸边壁上泥沙起动
        2.4.1 弯道凹岸边壁上泥沙起动公式的建立
        2.4.2 弯道凹岸边壁上泥沙起动公式的概括性及合理性分析
        2.4.3 弯道凹岸边壁垂线起动流速确定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均匀沙参考面平衡浓度
    3.1 床面层泥沙基本状态转移概率
        3.1.1 床面泥沙的起动定义与起动概率
        3.1.2 泥沙颗粒的不止动定义与不止动概率
        3.1.3 床面泥沙的悬浮定义与悬浮概率
        3.1.4 床面泥沙的起跳定义与起跳概率
        3.1.5 床面泥沙的起悬与起悬概率
    3.2 参考面选在河底时的泥沙浓度公式的建立
        3.2.1 泥沙上扬通量 E
        3.2.2 悬沙有效沉降通量 D
    3.3 近底平衡浓度公式
    3.4 参考面平衡浓度公式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弯道水流结构试验研究
    4.1 模型装置及测量方法
        4.1.1 模型装置
        4.1.2 测量断面与垂线设置
        4.1.3 试验水流条件及试验步骤
    4.2 试验数据时均值分析
        4.2.1 水流动力轴线及不同水深平面流速分布
        4.2.2 纵向流速的垂线分布
        4.2.3 横向流速的垂线分布
        4.2.4 垂向流速的垂线分布
        4.2.5 环流强度及其分布
        4.2.6 弯道断面环流结构分析
    4.3 试验数据脉动值分析
        4.3.1 紊动强度分布
        4.3.2 雷诺切应力分布
        4.3.3 紊流猝发的 MARKOV 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弯曲河流动力演变模型试验
    5.1 自然模型法原理
    5.2 试验设备及测量方法
        5.2.1 试验场地布置与试验设备
        5.2.2 试验初始条件及目的
        5.2.3 试验步骤
    5.3 第一组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试验现象描述
        5.3.2 岸线与河宽
        5.3.3 床面地形分析
        5.3.4 底坡坡降分析
    5.4 第二组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1 试验现象描述
        5.4.2 岸线与河宽
        5.4.3 床面地形分析
        5.4.4 底坡坡降分析
    5.5 第三组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1 试验现象描述
        5.5.2 岸线与河宽
        5.5.3 床面地形分析
        5.5.4 底坡坡降分析
    5.6 第四组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6.1 试验现象描述
        5.6.2 岸线与河宽
        5.6.3 床面地形分析
        5.6.4 平面形态分析
    5.7 表面流场分析
    5.8 试验总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本文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心滩守护前后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冲积性浅滩滩性分析
    1.3 河道水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典型心滩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2.1 沙市河段基本概况
    2.2 历史演变
    2.3 近期演变
    2.4 汊道分流分沙比
    2.5 深泓变化
    2.6 洲滩演变
    2.7 演变影响因素
    2.8 河床演变机理及趋势预测
第三章 模型试验设计及护心滩建筑物模拟技术
    3.1 试验研究的目的
    3.2 概化模型试验内容
    3.3 概化模型的设计依据
    3.4 概化模型设计
    3.5 护心滩建筑物模型设计
    3.6 概化模型的率定
第四章 心滩未守护时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研究
    4.1 清水冲刷试验方案
    4.2 河床变形直观分析
    4.3 心滩及汊道变化
    4.4 典型横断面变化
    4.5 水流挟沙力分析
    4.6 水流脉动动能对泥沙运动的影响
    4.7 动床阻力分析
第五章 心滩守护后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研究
    5.1 心滩守护方案
    5.2 心滩守护后河床变形直观分析
    5.3 心滩及汊道变化
    5.4 典型横断面变化分析
    5.5 水流挟沙力分析
    5.6 滩面糙率分析
    5.7 动床阻力分析
    5.8 护心滩建筑物护滩效果整体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民国时期中美合作开发三峡的研究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0)河流悬移质泥沙运动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悬移质泥沙运动规律国内外动态综述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2 河工模型相似理论及河流泥沙数值模拟
    2.1 推移质相似理论
    2.2 悬移质相似理论
        2.2.1 H.A.Einstein相似条件
        2.2.2 Ф.И .Пикaлов 相似条件
        2.2.3 郑兆珍泥沙悬移相似条件
        2.2.4 И.И.Лeви变态模型中泥沙悬移相似条件
        2.2.5 李昌华相似条件
        2.2.6 窦国仁相似条件
        2.2.7 杨志达相似条件
    2.3 相似条件综合分析
    2.4 悬移质泥沙模型试验
    2.5 河流泥沙数值模拟
        2.5.1 一维数学模型
        2.5.2 河流动力学模型的求解方法
        2.5.3 一维数学模型存在的问题
    2.6 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3 典型河段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模型表达式
        3.1.1 基本方程
        3.1.2 补充方程
    3.2 模型定解条件
        3.2.1 初始条件
        3.2.2 边界条件
    3.3 模型的求解
        3.3.1 单元剖分及插值函数
        3.3.2 关键技术及其技术处理
4 悬移质泥沙模型相似条件及模型设计
    4.1 模型相似条件
    4.2 模型设计
        4.2.1 几何比尺
        4.2.2 模型沙选择
        4.2.3 模型比尺计算
        4.2.4 模型比尺汇总
5 数学模型的改进及物理模型的检验
    5.1 数学模型的改进
        5.1.1 附加系数
        5.1.2 非饱和系数
        5.1.3 水流挟沙力公式
        5.1.4 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5.2 试验资料对改时的数学模型的检验
        5.2.1 水流阻力验证
        5.2.2 流速分布
        5.2.3 河床冲淤检验
6 数学模型与原型资料的一致性检验
    6.1 原型河道概况
        6.1.1 河道概况

四、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在三峡坝区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林秉南与长江治理论探[D]. 卫筱筱.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2]张瑞瑾治理长江泥沙和培育水利英才[D]. 韩悦.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3]智者乐水:林秉南院士二三事[J]. 宫奥博. 今日科苑, 2016(03)
  • [4]近代中国水文化的历史考察[D]. 袁博.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5]弯道水流结构及泥沙输移过程研究[D]. 吴岩. 天津大学, 2014(05)
  • [6]心滩守护前后泥沙运动规律及冲刷变形特性研究[D]. 王伟峰.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7]能源资讯[J]. 田宗伟. 中国三峡建设, 2008(11)
  • [8]全球泥沙界的盛会——第九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田宗伟. 中国三峡建设, 2004(05)
  • [9]民国时期中美合作开发三峡的研究及影响[J]. 阚京田.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2)
  • [10]河流悬移质泥沙运动模拟方法研究[D]. 周赤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世界泥沙研究会在三峡坝区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