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致癫痫模型的构建与观察

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致癫痫模型的构建与观察

一、杏仁基底外侧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制作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烁[1](2020)在《海马下托的caspase-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癫痫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目前主要采用抗癫痫药物来控制癫痫发作,但是仍有约三分之一的癫痫患者对传统抗癫痫药物产生耐受,进一步成为难治性癫痫(也称耐药性癫痫)。针对难治性癫痫的治疗非常棘手,至今没有合适的治疗策略,即使手术切除病灶也存在着副作用大,适用病人受限等种种弊端。因此,深入研究难治性癫痫耐药形成的机制并开发有效干预策略及药物治疗靶点迫在眉睫。癫痫目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环路水平的异常,课题组前期发现,海马下托神经元过度兴奋是耐药发生的关键,但是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有研究证实癫痫患者和动物模型中均有caspase-1介导的炎症通路激活,且可显着增强神经网络的兴奋性,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形成。但是,caspase-1是否还参与了难治性颞叶癫痫耐药的形成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海马下托的caspase-1在难治性癫痫的耐药形成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我们建立了耐苯妥英钠的杏仁核电点燃大鼠难治性颞叶癫痫模型,并发现耐药的动物海马下托的caspase-1表达特异性增加;在下托过表达caspase-1可以直接诱导难治性癫痫耐药的形成,而shRNA下调下托的caspase-1可以逆转难治性颞叶癫痫的耐药。进一步利用基因敲除caspase-1小鼠发现其可以抑制海人藻酸诱导的小鼠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形成。通过电生理实验解析机制发现抑制caspase-1可以改变下托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输入的兴奋抑制平衡从而降低其兴奋性。最后,药理学实验发现caspase-1小分子抑制剂CZL80可以直接干预大鼠难治性颞叶癫痫,并且对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的病灶神经元兴奋也有抑制效果。以上结果提示,下托的caspase-1介导了难治性颞叶癫痫耐药的形成,并且可能是治疗难治性颞叶癫痫的潜在药物靶点。

张玉荣[2](2019)在《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海人酸诱导急性大发作导致的血管增生和杏仁核电点燃癫痫诱导的突触生成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血管增生、突触形成是癫痫形成过程中常见的病理变化。有研究证实,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血小板反应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在突触形成、血管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推测,TSP-1可能参与了癫痫形成和发作。鉴于TSP-1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不清楚,我们研究KA(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急性大发作模型和杏仁核电刺激诱导大鼠癫痫形成模型中TSP-1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在血管增生和突触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侧脑室注射KA诱导制备急性大发作模型,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检测等方法检测血管生成标记物VEGF/CD34的表达,检测脑内伊文氏蓝渗出含量评价血管屏障破坏情况,并通过基因干预(siRNA抑制TSP-1)或者药物干预(LSKL阻断TGF-β1的激活;PPADS/活性蓝-2阻断P2/P2Y4受体)的方法,观察TSP-1/TGF-β1/Smad2/3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变化;评估干预措施对血脑屏障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观察并分析动物行为学和脑电变化,评估干预措施对动物大发作的作用。第二部分,采用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模型,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检测等方法检测突触和兴奋性突触的标记物Synapsin-I/PSD95/GluT以及TSP-1/TGF-β1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基因干预(siRNA抑制TSP-1的合成)或者药物干预(LSKL阻断TGF-β1的激活;PPADS/活性蓝-2)分别干预P2Y4/TSP-1/TGF-β1通路的不同靶点,观察下游的分子表达变化以及对动物癫痫进程和突触生成。结果:1)KA诱导的大鼠急性大发作模型中,血管标记物VEGF/CD34和TSP-1的表达同步增加;PPADS/活性蓝-2/siRNA/LSKL干预后,减少了 Smad2/3磷酸化,减弱了血管增生和血脑屏障破坏、减轻了大发作的严重程度。2)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模型中,突触和兴奋性突触的标记物(Synapsin-I和PSD95/GluT)随癫痫进展在脑内部分区域(如海马)出现了规律的增强;并伴随着TSP-1/TGF-β1通路表达增强;药物或基因手段抑制TSP-1表达,或者抑制TGF-β1激活,突触表达增强得到部分逆转,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明显减弱。结论:P2R/TSP-1/TGF-β1通路可能参与KA诱导的急性大发作动物的血管生成/血脑屏障破坏以及杏仁核电点燃诱导癫痫模型的突触生成,适当抑制该通路可以抑制血管生成和突触形成,抑制癫痫的发展和减轻大发作的严重程度。

别会杰,于佳田,毛广通,王德广[3](2019)在《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1在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大鼠神经元中表达下调》文中指出为研究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中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1(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HCN1)表达变化,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癫痫模型2h组(EP-2 h)、癫痫模型14d组(EP-14 d)和癫痫模型35 d组(EP-35 d);采用快速电点燃刺激杏仁核方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研究了海马神经元中HCN1的免疫荧光及3,3-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S组比较,HCN1的免疫荧光显示EP各组海马部位HCN1阳性表达细胞数均减少,且EP-14 d及EP-35 d组减少最明显(P <0. 05); DAB免疫组化显示EP各组HCN1阳性表达均低于S组,且EP-14 d及EP-35 d组降低最明显(P <0. 05)。可见在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大鼠模型中,HCN1下调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和发展。

张可[4](2019)在《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黑质网状部前部电活动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癫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神经疾病,其中难治性癫痫患者通过常规的抗癫痫药物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因此,难治性癫痫的发生、发展与结束机制和关键治疗靶点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成人中最为常见的难治性癫痫之一,长期以来海马、杏仁核等边缘系统结构被认为是参与TLE的重要脑区结构。近年来,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黑质网状部前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e anterior,SNra)也在TLE的发生、发展与结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结果主要来自神经药理学研究,TLE中关于SNra的电生理研究较少。本论文采用小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结合多通道在体电极记录技术,记录电点燃小鼠的右侧背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与SNra脑区的电活动信号。我们分析了癫痫发作与发展过程中两个脑区中的神经电活动特征,计算了癫痫发作中BLA与SNra之间的信息流向变化,最后结合电损毁实验探究了SNra在杏仁核电点燃发作中的作用。本文的结果主要有:(1)在5级癫痫发作结束前的类阵挛期中,以“SNra流向BLA”的信息流向为主,然而在5级癫痫发作的其他阶段和其他级别的癫痫发作中均并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提示SNra在杏仁核电点燃5级癫痫发作类阵挛期有调控作用。(2)通过对电点燃过程中BLA和SNra中记录到的单个神经元放电频率和自相关函数(autocorrlation fuction,ACF)峰值分析发现,完全点燃小鼠BLA中记录到的神经元放电频率比未完全点燃小鼠高,但是ACF的峰值并没有明显的差别。SNra中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和ACF峰值在完全点燃的小鼠和未完全点燃小鼠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3)对于完全点燃的小鼠,电损毁SNra延长了5级发作的后放电持续时间,主要为类阵挛期的延长。阵挛期和癫痫的结束密切相关,其持续时间越长代表抗癫痫能力越弱。因此SNra在杏仁核电点燃诱发的5级癫痫发作中可能起到了抗癫痫作用。总之,本文通过电生理和计算的方法,探究了SNra在小鼠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发作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SNra在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发作中可能起到了抗癫痫作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TLE中癫痫发作传播与结束的认识,对临床难治性癫痫精准治疗靶点选择和抗痫药物研发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申法政,赵新利,金保哲,马鹏举,马继伟,常海刚,赵树鹏,王峰,孙涛[5](2018)在《特异性α5亚基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断剂对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成功点燃时间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特异性α5亚基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α5)阻断剂L-655708对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成功点燃时间的影响,探讨其对癫痫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点燃组、对照点燃组和给药点燃组,每组10只。采用A-M SYSTEMS 2100刺激器持续电刺激各组大鼠左侧杏仁核基底外侧核,检测大鼠的后放阈,按后放阈1. 5倍的强度给予刺激。正常点燃组大鼠为单纯杏仁核电点燃;点燃对照组大鼠在正常点燃组的基础上给予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每次5μL,每日2次;给药点燃组大鼠在正常点燃组的基础上侧脑室注射8μmol·L-1的L-655708,每次5μL,每日2次;生理盐水及L-655708注射均于每次电刺激开始前进行,并于大鼠电点燃成功后停止注射。采用Alpha-Lab 4通道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记录大鼠脑电活动,比较各组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成功时间。结果正常点燃组、点燃对照组和给药点燃组大鼠成功点燃时间分别为(11. 50±2. 93)、(11. 88±2. 83)、(17. 88±3. 85) d,正常点燃组与点燃对照组大鼠成功点燃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052,P> 0. 05);给药点燃组大鼠的点燃成功时间显着长于正常点燃组和点燃对照组(t=2. 901、2. 867,P <0. 05)。结论 GABAA-Rα5阻断剂L-655708可明显延长杏仁核电点燃大鼠点燃成功时间,从而延长癫痫形成时间;突触外GABAA-Rα5在癫痫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呼奶英,于佳田,别会杰,王德广[6](2018)在《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大鼠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表达变化》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中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repressor element silen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REST)表达变化。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癫痫模型2 h组(EP-2 h组)、癫痫模型14 d组(EP-14 d组)和癫痫模型35 d组(EP-35 d组);癫痫采用杏仁核快速电点燃刺激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癫痫模型成功后2 h、14 d及35 d时,灌注、固定、冰冻切片,行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REST)及神经元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 N)免疫组化学染色。结果与S组比较,EP各组大鼠海马区REST表达均上调,且EP-2 h组上调最明显(P<0.05);而EP各组大鼠海马区Neu N的表达降低,有明显的神经元丢失,35 d最明显。结论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的形成可能与REST表达上调有关。

崔志强[7](2018)在《亚甲蓝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作性、反复性、刻板性等特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各种癫痫综合征最常见的类型,以反复的自发性发作为特点,反复的癫痫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还常常造成癫痫患者并发认知功能的障碍,出现记忆力的下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心理创伤。目前,三分之二的癫痫病人可以通过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或减少癫痫发作,而剩余三分之一的患者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现阶段临床使用的大部分抗癫痫药物也仅能控制癫痫急性发作的症状,很少能延缓癫痫的形成进程,更不可能治愈癫痫。因此,寻找能够有效阻止癫痫形成并改善患者认知障碍的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癫痫发作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脑损伤,表现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加强癫痫继发神经元损伤机理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已成为癫痫防治的重要环节,引发了广泛关注。癫痫的发病机制涉及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氧化应激损伤、钙超载、能量失衡、炎症级联反应、凋亡相关蛋白的激活等,这些机制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促进了癫痫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氧化应激损伤、炎症级联反应、程序性凋亡均存在于癫痫病灶、病灶周边及远隔受损的组织中,是导致神经元功能障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级联反应及凋亡已成为保护癫痫继发脑神经元损伤的重要方面。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是一种可溶于水的吩噻秦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凋亡等多种生物活性。它凭借强大的亲脂性可快速通过血脑屏障,很容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蓄积从而发挥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证实,MB不仅对侧索性硬化、Leber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脑卒、帕金森病都有神经保护作用,还可改善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能力,成为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药物。近些年来MB在临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对癫痫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明确报导。本实验采用电刺激杏仁基底外侧核(basolateral amygdala,BLA)建立自发性癫痫持续状态(self-sustaining status epilepticus,SSSE)和慢性点燃两种模型,观察MB在急性癫痫发作、癫痫形成及癫痫继发认知障碍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对其中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新型抗癫痫药物或癫痫继发神经损伤保护剂起到补充的效果。第一部分杏仁基底外侧核电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目的:采用不同的刺激参数对BLA进行电刺激,诱发SSSE模型和BLA慢性点燃模型,观察记录大鼠的后放电、痫性发作分级及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情况,总结模型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该模型在本实验室成功率,为新型抗癫痫药物或神经保护剂研发奠定模型基础。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Control):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假手术组(Sham):BLA植入电极,但不予以刺激;慢性点燃组(EP):BLA植入电极,予以慢性点燃诱导电刺激;急性癫痫发作组(SSSE):BLA植入电极,予以SSSE诱导电刺激。在立体定位仪的协助下,将Teflon绝缘材料制作的刺激电极植入至右侧BLA(前囟后2.2mm,旁开4.7mm,深8.5mm)。电刺激诱导前24h测定后放电阈值(afterdischarge threshold,ADT),符合规定的大鼠采用不同的刺激参数诱导慢性电点燃和SSSE模型。实验1,慢性电点燃模型的建立:符合ADT标准的Wistar大鼠给予每天1次的电刺激,刺激参数为500μA恒流电流,频率60Hz,波宽1.0ms,单向方波,持续1s。癫痫发作行为学等级根据Racine分级法评定,连续3d出现5级发作即认为大鼠点燃成功。每天观察记录每只大鼠点燃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包括电极脱落、死亡、发作等级、后放电持续时间等。实验2,SSSE模型的建立:符合ADT标准的Wistar大鼠给予总共25min的电刺激,刺激参数为700μA恒流电流,波宽为1ms,频率为50Hz的双向方波连续刺激100ms,以每秒2次的频率发放。结束后立即连接EEG记录系统。SSSE诱导成功的标准为:电刺激停止后出现的高幅(>2倍基线)、高频(>8Hz)、持续时间至少5s的后放电,此类型后放电持续或间断(1-3s)出现至少15min。SSSE诱导成功后观察记录每只大鼠脑电记录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包括电极脱落、死亡、后放电发放次数、持续时间和诱导SSSE成功率等,共计12h。结果:1.Control组和Sham组大鼠全程无癫痫发作。2.EP组慢性电点燃模型:对15只大鼠ADT测定,1只大鼠未引出明显后放电,另有2只大鼠ADT超过300μA,最终有12只大鼠ADT达标,进入后序慢性点燃诱导程序。在慢性点燃期间,1只大鼠发生电极脱落,1只点燃过程中死亡,1只大鼠在点燃过程中发生颅骨感染,造成后放电消失。此3只无法完成后续点燃,排除出实验。最终有9只大鼠经过22d被成功点燃,连续3d均发生5级发作,痫性发作敏感性长期维持。3.SSSE模型:对15只大鼠ADT测定,1只大鼠未引出明显后放电,另有1只大鼠ADT超300μA,最终有13只大鼠ADT达标,进入后序SSSE诱导程序。经过25min SSSE电刺激诱导,最终有9只大鼠成功诱导出SSSE,成功率为69.23%。1只未能成功诱导出SSSE,2只发生电极脱落,1只大鼠在此过程中死亡,死亡率为7.69%。EEG记录12h后,后放电发放次数为36.22±2.67次,后放电持续时间为53.44±6.26min。第二部分亚甲蓝对杏仁基底外侧核电刺激诱导SSSE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BLA诱导SSSE急性癫痫发作大鼠模型,观察MB对SSSE大鼠急性癫痫发作次数及累计时间的影响和对海马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以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g)50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trol):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假手术组(Sham):BLA植入电极,但不予以刺激;SSSE组:BLA植入电极,予以SSSE诱导电刺激;SSSE+MB组:SSSE建立后5min给予腹腔注射1 mg/Kg的MB。Control和Sham组各有12只大鼠,SSSE和SSSE+MB组各有13只大鼠。SSSE诱导过程同第一部分。诱导结束后连续记录EEG总计12h。通过EEG典型SSSE后放电次数及累计发作时间比较各组SSSE的严重程度。24h后对大鼠海马进行取材,酶联免疫法检测MDA/GSH含量,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的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CL2及BAX的表达。结果:1.SSSE组1只大鼠在诱发程中死亡,SSSE+MB组1只大鼠诱发SSSE失败,均排除出实验。至此,每组共有12只大鼠纳入后序实验。SSSE组和SSSE+MB组之间痫性放电次数差别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累计发作时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和Sham组大鼠未有癫痫发作。2.和Control组相比,SSSE组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0.01),GSH含量明显下降(P<0.01)。和SSSE组相比,SSSE+MB组MDA水平显着降低(P<0.01),而GSH水平显着升高(P<0.01)。MDA和GSH含量在Sham组和Control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和Control组相比,SSSE组海马CA1区和CA3区锥体神经元固缩,形态欠规则,且明显稀疏,存活神经元的数量显着减少(P<0.01)。和SSSE组相比,SSSE+MB组神经元形态明显改善,神经元的丢失明显减少(P<0.01)。Sham组神经元数量和Control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和Control组相比,SSSE组海马Caspase3表达升高(P<0.05)。和SSSE组相比,SSSE+MB组海马Caspase3表达水平回落(P<0.05)。与Caspase3相反,BCL2表达在SSSE组较Control组下降(P<0.05),而在SSSE+MB组回升,和SSSE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BAX在各组大鼠中的变化趋势和Caspase3基本相同。第三部分亚甲蓝对杏仁基底外侧核慢性电点燃大鼠癫痫形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建立BLA诱导慢性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研究MB对癫痫的形成过程以及癫痫导致的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以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g)40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trol):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假手术组(Sham):BLA植入电极,但不予以刺激;慢性点燃组(EP):BLA植入电极,每天予以点燃一次;MB+EP组:每天点燃前30min腹腔注射1mg/Kg的MB。BLA慢性电点燃大鼠癫痫诱导过程同第一部分。大鼠连续3d出现5级发作认为点燃成功。每天记录大鼠的痫性发作等级及ADD,直至EP组大鼠全部点燃。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等认知能力。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两组之间发作等级存在统计学差异(0.01<P=0.042<0.05),MB处理和时间无交互作用(P>0.05),提示两组的变化趋势相同;两组之间ADD存在统计学差异(0.01<P=0.02<0.05),且MB处理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两组的变化趋势不同。最终,经过20d的刺激,EP组9只大鼠全部被成功点燃,痫性发作敏感性长期维持;而MB+EP组第20d发作等级平均为4.44级。2.定位航行实验结果表明,四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在实验的前两天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的3-5d,各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呈现比前两天缩短的趋势。与Control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相比,EP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均延长(P<0.05);MB+EP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较EP组大鼠均缩短(P<0.05),但与Control组相比仍延长(P<0.05)。Sham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和Control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空间探索实验结果表明,EP组大鼠120s内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少于Control组(P<0.01);MB+EP组大鼠120s内穿越平台的次数较EP组次数增多(P<0.05)。EP组大鼠在目标象限逗留的时间比Control组明显缩短(P<0.01)。MB+EP组大鼠逗留的时间为较EP组增加(P<0.05)。Sham组与Control组相比,大鼠的穿越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逗留的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四部分亚甲蓝影响杏仁基底外侧核慢性电点燃大鼠癫痫形成机制研究目的:建立BLA诱导慢性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研究癫痫形成过程中的炎性机制,探讨MB在癫痫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以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0-230g)36只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对照组(Control):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假手术组(Sham):BLA植入电极,但不予以刺激;慢性点燃组(EP):BLA植入电极,每天予以点燃一次;MB+EP组:每天点燃前30min腹腔注射1 mg/Kg的MB。BLA慢性电点燃大鼠癫痫诱导过程同第一部分。大鼠连续3d出现5级发作认为点燃成功。每天记录大鼠的痫性发作等级及ADD,直至点燃组大鼠全部点燃。结束后对大鼠海马进行取材,Western blot检测炎症相关蛋白NF-ΚB、IL-1β及IL-6的表达。结果:NF-ΚB在Control组海马组织中正常表达,Sham组与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和Control组相比,EP组和MB+EP组中NF-ΚB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B+EP组和EP组相比,NF-ΚB表达明显下降(P<0.05)。IL-1β及IL-6在各组的表达趋势和NF-ΚB一致。结论:1.本实验通过电刺激BLA成功建立了SSSE和慢性点燃两种模型。这两种模型都具有诱导或点燃成功率高,痫性发作稳定,可控性、重复性好等特点。痫性发作和癫痫形成过程与人类TLE类似,是研究人类TLE发病机制的理想模型。2.MB可有效缓解急性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减少神经元的丢失,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神经保护机制可能和提升机体抗氧化应激损伤和抗凋亡能力有关。3.NF-ΚB、IL-1β、IL-6等炎性因子的上调参与了癫痫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而MB可在一定程度延缓癫痫的形成并改善癫痫大鼠的认知,其神经保护作用可能和下调NF-ΚB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陈姝璇,王丽琨,伍国锋[8](2017)在《应用2种方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杏仁核电点燃法与氯化锂-匹罗卡品法制备大鼠癫痫模型的造模情况及癫痫大鼠不同时期脑电图表现。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电点燃组20只,化学点燃组20只,电点燃对照组10只和化学点燃对照组10只,电点燃组将电极植入大鼠右侧杏仁基底外侧核,7d后给予电刺激建立电点燃癫痫模型;电点燃对照组只植入电极,不给予电刺激;化学点燃组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化学点燃模型;化学点燃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电点燃组和化学点燃组大鼠癫痫模型制备成功后,采用苯巴比妥钠、苯妥英钠分别筛选出杏仁核电点燃敏感、耐药型癫痫大鼠和氯化锂-匹罗卡品敏感、耐药型癫痫大鼠。观察电点燃组和化学点燃组造模情况及癫痫大鼠不同时期脑电图表现。结果电点燃组大鼠癫痫模型成功点燃12只(60%),化学点燃组成功点燃18只(90%),化学点燃组成功率高于电点燃组(P<0.05);化学点燃组慢性期发作时脑电图频率[(19.00±2.12)Hz]明显高于急性期发作时[(14.89±1.96)Hz]和电点燃组急、慢性期发作时[(13.38±1.60)、(14.50±2.38)Hz](P<0.05),化学点燃组慢性期发作后脑电图频率[(15.89±3.69)Hz]和波幅[(139.73±43.70)μV]高于电点燃组急性期发作后[(12.75±1.03)Hz、(116.87±54.43)μV](P<0.05);给药后,化学点燃组耐药型大鼠发作前[(15.33±1.63)Hz]、发作时[(19.32±6.02)Hz]和发作后[(14.38±1.51)Hz]频率均高于电点燃组敏感型大鼠[(12.17±1.17)、(12.67±1.21)、(11.63±0.92)Hz](P<0.05);化学点燃组耐药型大鼠发作时波幅[(388.61±42.51)μV]高于敏感型大鼠[(242.82±23.81)μV]及电点燃组敏感型大鼠[(228.23±12.74)μV]和耐药型大鼠[(298.48±18.64)μV](P<0.05)。结论与杏仁核电点燃法相比,氯化锂-匹罗卡品点燃成功率高,更适合实验及临床研究需要,2种不同类型癫痫大鼠不同时期脑电图均发生相应改变。

陈中玮[9](2015)在《两种方法建立耐药性癫痫大鼠模型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杏仁核快速电点燃和匹罗卡品腹腔注射两种方式制备癫痫大鼠模型,然后用常规抗癫痫药筛选出耐药性癫痫大鼠,并对两组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和脑电图变化进行对比观察,说明其在癫痫研究方面的应用。方法:(1)癫痫模型的建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平均体重223.5±1.3g,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动物,A组(采用刺激频率16Hz、波宽1.0ms、强度0.5m A、串长10个,杏仁核电刺激方法建立癫痫模型,B组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氯化锂和匹罗卡品进行癫痫模型制备,选择制模成功的大鼠备用。(2)耐药性癫痫模型的筛选:将制模成功的大鼠用两种常见抗癫痫药进行耐药性筛选,首先用卡马西平进行筛选,然后再用后丙戊酸钠筛选,经过两种药物筛选后仍有自发癫痫行为且>10次/周的作为耐药性癫痫模型;(3)观察两组耐药动物行为表现,同时收集各组动物脑电图等资料,对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1)杏仁核电点燃组模型制作成功14只,成功率为50%,匹罗卡品模型制作成功17只,成功率为7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匹罗卡品组模型制作成功率高于杏仁核快点燃组(P=0.043);(2)两种方法建立的模型,可以观察到IV级的自发性反复发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发作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3)杏仁核耐药模型癫痫发作持续的平均时间为21.6±5.94s,匹罗卡品耐药模型癫痫发作持续的平均时间为53.0±14.83s,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9,P=0.002)。结论:与杏仁核电点燃模型相比,匹罗卡品点燃癫痫动物成功率高,所制模型动物的癫痫行为保持时间较久,能更好的为临床所应用。

陈中玮,周鑫,王丽琨,伍国锋[10](2015)在《3种癫痫模型的制备及应用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癫痫模型的制备及其在癫痫研究方面的应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杏仁核慢点燃组、杏仁核快点燃组、注射匹罗卡品组,每组20只动物,观察各组大鼠的点燃率,模型大鼠癫痫发作级别及癫痫行为Racinel评分,同时观察模型大鼠癫痫发作时的脑电图。结果:成功获得各组癫痫模型动物,各组Racin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点燃组动物持续时间较长,快点燃组出现典型癫痫行为较早,匹罗卡品组动物存活时间长。结论:与杏仁核电点燃模型相比,匹罗卡品点燃癫痫动物成功率高,癫痫行为保持时间较久,能更好的为临床所应用,但匹罗卡品所致癫痫大鼠痫性发作持续时间变异较大,这可能为临床筛药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二、杏仁基底外侧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制作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仁基底外侧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制作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海马下托的caspase-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引言
2 材料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和化学试剂
    2.3 实验气体
    2.4 主要溶液配制
    2.5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难治性颞叶癫痫大鼠下托激活的caspase-1 表达增加
        3.1.1 大鼠难治性颞叶癫痫模型的建立
        3.1.2 难治性颞叶癫痫大鼠下托的激活的caspase-1 表达水平上调
    3.2 下托过表达caspase-1 对颞叶癫痫耐药形成的作用
        3.2.1 下托过表达caspase-1 功能验证
        3.2.2 下托过表达caspase-1 诱导难治性颞叶癫痫的形成
    3.3 下调下托的caspase-1 干预难治性颞叶癫痫
        3.3.1 shRNA下调下托的caspase-1 表达功能验证
        3.3.2 shRNA下调下托caspase-1 表达逆转难治性颞叶癫痫的耐药
        3.3.3 基因敲除caspase-1对小鼠KA难治性癫痫模型的作用
    3.4 药理学手段抑制caspase-1 对难治性颞叶癫痫的作用
    3.5 抑制下托的caspase-1 对下托谷氨酸能神经元的作用
        3.5.1 基因和药理学抑制下托caspase-1 对在体下托谷氨酸能神经元发放的影响
        3.5.2 敲除caspase-1 对下托谷氨酸能神经元基本膜特性和诱发动作电位特性的影响
        3.5.3 敲除caspase-1 对下托谷氨酸能神经元突触传递输入兴奋抑制平衡的影响
    3.6 Casapase-1 抑制剂对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脑片兴奋性的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海人酸诱导急性大发作导致的血管增生和杏仁核电点燃癫痫诱导的突触生成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索引
绪论
第一部分 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KA诱导的大鼠急性大发作诱导的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方法
        1.2.3 统计分析
    1.3 结果
        1.3.1 KA诱导的大鼠急性大发作中,海马与皮层的VEGF/CD34和GFAP/TSP-1表达升高
        1.3.2 广谱的嘌呤受体拮抗剂PPADS减少TSP-1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减轻KA诱导大鼠急性大发作的严重程度
        1.3.3 药物抑制嘌呤受体P2Y4亚型,减少TSP-1的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减轻KA诱导大鼠急性大发作的严重程度
        1.3.4 siRNA干扰抑制TSP-1的表达减少Smad2/3的磷酸化,抑制血管生成,减轻KA诱导大鼠急性大发作的严重程度
        1.3.5 抑制TGF-β1激活,减少Smad2/3的磷酸化,抑制血管生成,减轻KA诱导大鼠急性大发作的严重程度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杏仁核电点燃大鼠癫痫模型中嘌呤受体调节的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突触生成中的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杏仁核点燃模型中,TSP-1表达和突触形成同步升高
        2.3.2 抑制TSP-1活性,同时减少突触形成和癫痫发作
        2.3.3 嘌呤受体拮抗剂抑制TSP-1的表达,减少突触形成和癫痫发作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癫痫发作和癫痫
    参考文献
硕士就读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得奖励
致谢

(3)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1在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大鼠神经元中表达下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癫痫模型制作
        1.2.3 灌注、取脑及冰冻切片
        1.2.4 HCN1免疫荧光染色
        1.2.5 HCN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6 图像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大鼠海马区HCN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2.2 各组大鼠海马区HCN1的D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4)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黑质网状部前部电活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癫痫
        1.1.1 癫痫介绍
        1.1.2 癫痫治疗现状
    1.2 颞叶癫痫相关脑区
        1.2.1 海马
        1.2.2 杏仁核
        1.2.3 丘脑
        1.2.4 黑质网状部
    1.3 黑质网状部在癫痫中的重要作用
        1.3.1 黑质网状部参与了癫痫的调控
        1.3.2 癫痫中黑质网状部前、后部分的差异性
    1.4 颞叶癫痫动物模型
        1.4.1 癫痫持续状态模型
        1.4.2 点燃模型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仪器和耗材
    2.3 在体多通道电极记录技术
        2.3.1 电极
        2.3.2 可调式电极帽
        2.3.3 电极埋植手术
        2.3.4 在体神经电信号记录
    2.4 杏仁核电点燃模型
    2.5 电损毁实验
    2.6 组织学检查
    2.7 数据分析
        2.7.1 数据预处理
        2.7.2 时频分析
        2.7.3 单个神经元电活动分析
        2.7.4 排列条件互信息
    2.8 统计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
    3.1 小鼠杏仁核电点燃模型建模过程
    3.2 电点燃发作局部场电位的时频特征
    3.3 电点燃过程中单个神经元电活动变化特征
    3.4 癫痫发作中杏仁核与黑质网状部前部之间的信息传递
    3.5 电损毁黑质网状部前部对癫痫发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4.1 黑质网状部参与了杏仁核电点燃发作过程的调控
    4.2 电点燃过程中单个神经元电活动变化
    4.3 排列条件互信息结果
    4.4 黑质网状部前部电损毁实验结果
    4.5 黑质网状部前、后部的差异性
    4.6 总结与展望
        4.6.1 全文总结
        4.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特异性α5亚基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断剂对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成功点燃时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动物模型制备
    1.4 大鼠脑电监测
    1.5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模型动物表现
    2.2 Sprague-Dawle大鼠的脑电图
    2.3 各组大鼠点燃成功时间比较
3 讨论

(6)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大鼠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表达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
        1.3.2 癫痫模型制作
        1.3.3 灌注、取脑及冰冻切片
        1.3.4 Neu N/RES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3.5 图像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海马区Neu 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2.2 各组大鼠海马各区RES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3 讨论

(7)亚甲蓝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杏仁基底外侧核电点燃大鼠癫痫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亚甲蓝对杏仁基底外侧核电刺激诱导SSSE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亚甲蓝对杏仁基底外侧核慢性电点燃大鼠癫痫形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亚甲蓝影响杏仁基底外侧核慢性电点燃大鼠癫痫形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亚甲蓝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应用2种方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1.2 方法
        1.2.1 分组与实验方法
        1.2.2 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制备
        1.2.3 氯化锂-匹罗卡品化学点燃癫痫模型制备
        1.2.4 电点燃组癫痫大鼠ADT监测
        1.2.5 化学点燃组敏感及耐药型癫痫大鼠筛选
        1.2.6 EEG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造模情况
    2.2 EEG
    2.3 电点燃组和化学点燃组大鼠急、慢性期EEG频率和波幅比较
    2.4 给药后电点燃组和化学点燃组敏感型和耐药型大鼠各时期EEG频率、波幅比较
3 讨论

(9)两种方法建立耐药性癫痫大鼠模型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3种癫痫模型的制备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1.2 动物模型制备
        1.2.1 杏仁核慢点燃模型
        1.2.2 杏仁核快点燃模型
        1.2.3 匹罗卡品模型
    1.3 观察指标
        1.3.1 行为学观察
        1.3.2 脑电图观察
    1.4 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动物模型结果
    2.2 行为学观察
    2.3 脑电图观察
3 讨论

四、杏仁基底外侧核电点燃癫痫模型的制作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海马下托的caspase-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烁. 浙江大学, 2020(07)
  • [2]血小板反应蛋白-1在海人酸诱导急性大发作导致的血管增生和杏仁核电点燃癫痫诱导的突触生成中的作用[D]. 张玉荣.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3]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1在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大鼠神经元中表达下调[J]. 别会杰,于佳田,毛广通,王德广.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06)
  • [4]杏仁核电点燃癫痫模型小鼠黑质网状部前部电活动特性研究[D]. 张可.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5]特异性α5亚基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断剂对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成功点燃时间的影响[J]. 申法政,赵新利,金保哲,马鹏举,马继伟,常海刚,赵树鹏,王峰,孙涛.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8(11)
  • [6]杏仁核快速电点燃癫痫大鼠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表达变化[J]. 呼奶英,于佳田,别会杰,王德广.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05)
  • [7]亚甲蓝对杏仁核电点燃癫痫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崔志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8]应用2种方法建立大鼠癫痫模型对比研究[J]. 陈姝璇,王丽琨,伍国锋.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01)
  • [9]两种方法建立耐药性癫痫大鼠模型的对比研究[D]. 陈中玮. 贵阳医学院, 2015(02)
  • [10]3种癫痫模型的制备及应用分析[J]. 陈中玮,周鑫,王丽琨,伍国锋.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5(05)

标签:;  ;  ;  ;  ;  

杏仁核基底外侧核致癫痫模型的构建与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