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期肺癌22例手术治疗

Ⅲ期肺癌22例手术治疗

一、Ⅲ期肺癌手术治疗22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铭[1](2021)在《pN0期肺癌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对患者术后预后及生存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肺癌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是最多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在我国癌症中均位于前列。目前肺癌的治疗方式逐渐趋向于多样化和个体化,以手术、放化疗、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为主体的综合治疗方式已获得认可。但对于评估后的可切除肺癌,其首要选择的治疗方式仍为手术切除。对于术后辅助治疗决策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主要以术后肿瘤的病理TNM分期为依据,而对术前的临床分期关注较少。部分肺癌患者的淋巴结引流区域存在术前影像学或术中发现的淋巴结肿大,但术后的病理检测为淋巴结阴性,即术后分期为pN0期。这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其对患者预后、生存和远处转移的影响暂时还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索与pN0期患者淋巴结肿大有关的因素及淋巴结肿大对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是否具有参考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行肺癌根治性切除术且为pN0期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淋巴结大小,血常规、肝肾功指标,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数量等基本信息,并随访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OS)及转移情况。所获得的数据采取SPSS 22.0进行分析,依据术前淋巴结大小将其分为淋巴结肿大组与非肿大组,采用t检验及χ 2检验行影响患者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生存曲线的绘制运用Kaplan-Meier法,并采取Cox风险回归模型来分析对患者预后存在影响的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5例pN0期肺癌患者,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T分期(P=0.011)、清扫淋巴结总数(P=0.036)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P<0.001)与引流区淋巴结的肿大相关,其中术前低水平的白蛋白是肺癌患者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64,95%CI 1.034-1.311,P=0.012)。术前引流区淋巴结肿大组患者的复发率高于非肿大组,引流区淋巴结肿大(P=0.045)以及患者的年龄(P=0.001)、肿瘤 T 分期(P=0.027)、术前 WBC(P<0.001)、PLT(P=0.002)、NEU%(P=0.001)、NLR(P<0.001)均为影响患者术后DFS的因素;肿瘤T分期(P=0.006)、患者年龄(P<0.001)、肿瘤位置(P=0.039)、WBC(P=0.005)、PLT(P=0.039)、NEU%(P=0.016)、NLR(P<0.001)为肺癌患者术后 OS 的影响因素,其中年龄为OS的独立影响因素(HR=3.79,95%CI 1.244-11.540,P=0.019)。术前WBC(P=0.016)与肿瘤最大径(P=0.018)为影响患者远处转移的因素。研究结论:pNO期肺癌患者引流区淋巴结肿大与DFS相关,存在淋巴结肿大的pNO期患者DFS较短,且淋巴结肿大组的复发率高于非肿大组,但对OS无明显影响。术前影像学或术中可疑的淋巴结肿大对pN0患者的辅助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寅[2](2020)在《53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含PD-1抑制剂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肺癌常年占据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首位,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是其主要的病理类型。2018年6月以来,免疫疗法成为继手术、放化疗之后的重要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肺癌是我国的特色,具有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等优势。本研究描述首次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并通过对患者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疗效评价探讨与中医证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中医药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前瞻及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桓兴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等五家医院首次使用PD-1抑制剂治疗,且时间不少于2个月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采集基础信息、病史、中医证型、症状、疲乏评分、KPS评分及相关检查等基本资料,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素、证型、症状、疲乏评分、KPS的变化,分析疗效、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与中医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疗效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57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脱落4例,脱落原因为拒绝随访,纳入统计的病例共53例。1.一般情况①年龄范围为41岁至86岁,平均年龄63.81±9.31岁,中位年龄62岁;男性42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3.81:1。②病理类型中腺癌患者26例(49.05%);鳞癌患者25例(47.17%);大细胞癌患者1例(1.89%),腺癌联合大细胞癌1例(1.89%)。③临床分期中ⅢA期8 例(15.09%);ⅢB期 5 例(9.44%);ⅢC期4 例(7.55%);Ⅳ期36例(67.92%)。④吸烟史中既往不吸烟患者21例(39.62%);吸烟20年患者3例(5.66%);吸烟30年患者7例(13.21%);吸烟40年患者18例(33.96%);吸烟50年4例(7.55%)。⑤治疗方案为单用PD-1抑制剂的患者16例(30.19%);PD-1抑制剂联合化疗26例(49.06%);PD-1抑制剂联合靶向5例(9.43%);PD-1抑制剂联合化疗及靶向(以下称多药联合组)6例(11.32%)。2.整体情况舌脉:治疗前以淡红、淡白、红、裂纹为主要舌质,薄白、白腻、黄腻为主要舌苔,细、滑、弦脉为主要脉象。治疗后淡红舌、白厚苔减少,红舌、裂纹、薄黄苔、无苔增多,滑脉减少,细脉、数脉增加。证素及证型: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血虚、阴虚、痰热证及复杂证素(三种及三种以上证素)增多,气虚、痰湿、血瘀及两种证素的减少,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血虚证增多,血瘀证减少;证型方面,治疗后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包括痰湿血瘀及痰热血瘀)、气虚痰阻(包括气虚痰湿及气虚痰热)、阳虚血瘀证减少,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证增加。相关性:证素方面,各证素与疗效、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疗效方面,临床分期与疗效有相关性,而病理类型与疗效无相关性。症状及评分: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患者大部分症状表现都有好转,但如痰血、饮食减少等表现较用药前增多,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疲乏量表方面,治疗后轻度及无疲乏患者增多,中度疲乏患者减少,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后疲乏积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KPS方面,治疗后评分为80分及90分人增多,60分患者增多,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后KPS积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3.单用PD-1抑制剂舌脉:治疗前患者舌质以淡白、淡红及红为主,舌苔以薄白、黄腻为主,治疗后患者舌质方面无明显变化,舌苔方面薄白、黄腻苔减少,白腻、薄黄苔增多。脉象方面显示,治疗前后脉象方面变化不显着。证素及证型: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阴虚、阳虚及两种证素减少,复杂证素增多;证型方面,治疗后气虚血瘀、气虚痰阻证(主要为气虚痰湿证)增加,阳虚血瘀、气阴两虚证减少。相关性:证素方面,各证素与临床疗效、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临床疗效方面,疗效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症状及评分: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患者大部分症状表现好转,饮食减少及口咽干燥较治疗前稍多,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疲乏量表方面,前后比较发现疲乏程度较治疗前加重1例,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后疲乏积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KPS方面,整体KPS评分较稳定,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后KPS积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4.PD-1抑制剂联合化疗舌脉: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舌质方面,患者淡红、淡白舌减少,红舌、裂纹舌增多;舌苔方面,薄白、黄腻增多,白厚苔减少;脉象方面,数脉增多,滑脉、弦脉减少。证素及证型:治疗前后相比,证素方面,治疗后气虚、痰湿、血瘀证减少,阴虚、痰热证增多;证型方面,治疗后患者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虚痰阻证减少,气阴两虚证增加。相关性:证素方面,各证素与疗效、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均无相关性。临床疗效方面,疗效与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症状及评分:在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患者气促、口干咽燥及便秘症状明显减轻,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在疲乏量表方面,治疗后患者疲乏情况明显好转,无恶化情况,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后疲乏积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KPS方面,整体KPS评分较稳定,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前后KPS积分改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总体证型特点基于本研究结果概括出含PD-1抑制剂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型,治疗前后均以气虚、痰湿、血瘀为主要证素,但治疗后血虚、阴虚、痰热证及复杂证素增多,气虚、痰湿、血瘀及两种证素减少,其中变化最明显的是血虚证增多,血瘀证减少。证型方面,治疗前后均以气虚血瘀、痰瘀互结及气虚痰阻为主要证型,经治疗后三组证型减少,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证增加。结合舌脉推测含PD-1抑制剂治疗伤阴、耗血。2.分层特点单用PD-1抑制剂组中,证素方面,治疗前后均以气虚、痰湿、血瘀为主要证素,治疗后阴虚、阳虚减少。证型方面,气虚血瘀、气虚痰阻证(主要为气虚痰湿证)增加,阳虚血瘀、气阴两虚证减少,结合舌脉推测单用PD-1抑制剂治疗后增加中医寒证。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中,证素方面,治疗后气虚、痰湿、血瘀证减少,阴虚、痰热证增多。证型方面,治疗后患者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气虚痰阻证减少,气阴两虚证增加,故PD-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后患者以气阴两虚为主要变化趋势,有伤阴内热的倾向。3.其他方面在相关性方面,含PD-1抑制剂在整体疗效方面与临床分期有相关性,结合临床实践考虑,患者临床分期越早疗效越好。中医证素与疗效、临床分期及病理类型均无相关性。在症状、KPS评分以及疲乏量表方面,治疗后总体情况表现为稳定或改善。在单用PD-1抑制剂组中,所有症状评价为有效或稳定且疗效评价为SD的患者有5人,占该组总人数31.25%;在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中,所有症状评价为有效或稳定且疗效评价为PR或SD的患者有18人,占该组总人数69.23%,故PD-1抑制剂联合化疗较单用PD-1抑制剂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获益率更高。

胡秋霞[3](2020)在《循环肿瘤DNA浓度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的浓度及变化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探讨ctDNA定量分析评估晚期NSCLC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南华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病区按照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收入22例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确诊为IIIbIV期的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并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对于入组患者均实行含铂双药联合化疗方案,于化疗前1周内、化疗2周期后、化疗4周期后于空腹时采集肘静脉血各5ml,分离血浆标本,应用磁珠法提取ctDNA进行定量。在实施化疗前行胸部CT检查,记录当时肺部肿瘤的最大截面积作为化疗前肺部肿瘤基线值;化疗结束1月后,再次CT检查获取化疗结束后肿瘤最大截面积。计算肿瘤消退率R([化疗前肺肿瘤基线值-化疗结束后肺肿瘤最大截面积]/化疗前肺肿瘤基线值)评估近期的化疗效果。通过随访获得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评估化疗的远期疗效。分析ctDNA浓度及变化与消退率的相关性,PFS在不同临床特征、肿瘤消退率及化疗4周期后ctDNA浓度下降值间的差异,以评价ctDNA定量分析评估NSCLC化疗疗效的价值。应用SPSS 22.0软件,对化疗前后ctDNA浓度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化疗前后ctDNA浓度及差值与肿瘤消退率R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对消退率与一般临床特征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我们结合WHO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定义R<50%为疗效稳定组(SD组),R≥50%为疗效缓解组(PR组);同时定义化疗4周期后较化疗前基线值ctDNA浓度的下降值D在以2ng/μl为界,D≥2ng/μl为化疗高反应组,D<2ng/μl为化疗低反应组。用T检验统计分析SD组与PR组ctDNA浓度的差异。对全组患者不同性别分组、年龄分组(以65岁为界)、吸烟史分组、病理类型分组及化疗4周期后ctDNA下降值分组、消退率分组的PFS均数水平进行组间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2例NSCLC患者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4周期后的ctDNA浓度整体比较的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统计量F=35.949,P=0.00,化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ctDNA浓度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不同时间点测量的ctDNA浓度分别进行统计描述: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4周期后的ctDNA浓度均数水平分别为5.49±1.17、7.19±1.13、4.0±4.95ng/μl。化疗前至化疗2周期后的ctDNA浓度呈上升趋势,化疗2周期后至4周期后的ctDNA浓度呈下降趋势。2.将22例NSCLC患者按肿瘤消退率进行分组,其中PR组7例,SD组15例,消退率在0.020.77之间。对PR、SD组的ctDNA浓度及变化值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化疗前及化疗2个周期后的ctDNA浓度水平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832、0.347);化疗4周期后的ctDNA浓度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2周期后与化疗前的ctDNA浓度差值(一次差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与化疗4周期后的ctDNA浓度差值(二次差值和三次差值)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30)。其中PR组化疗前、化疗2、4周期后以及一、二、三次差值ctDNA浓度的均数分别为:5.573±0.846、6.854±0.820、3.136±0.220、1.281±0.438、2.438±0.758、3.718±0.659ng/μl;其中SD组化疗前、化疗2、4周期后以及一、二、三次差值ctDNA浓度的均数平均分别为:5.455±1.326、7.352±1.237、4.466±0.860、1.897±0.751、0.988±0.985、2.886±0.826ng/μl。综上所述:化疗4周期后的ctDNA浓度水平PR组明显小于SD组;化疗2周期后两组ctDNA浓度均呈上升趋势,上升程度PR和SD组无明显差异;化疗4周期后与化疗前及化疗2周期后ctDNA浓度比较,两组ctDNA浓度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下降程度PR组均明显大于SD组。3.肺部肿瘤消退率与NSCLC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及病理学分型均无相关性。化疗前ctDNA浓度水平与化疗前肺部肿瘤的最大截面积呈显着正相关性(r=0.582,P=0.004)。肺部肿瘤消退率与化疗前ctDNA浓度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而消退率与化疗2周期后及化疗4周期后的ctDNA浓度均呈显着负相关性(化疗2周期后r=-0.584,P=0.004;化疗4周期后r=-0.922,P=0.000)。与化疗前ctDNA浓度比较,化疗2周期后ctDNA浓度上升程度与消退率呈负相关性(r=-0.499,P=0.018);化疗4周期后ctDNA浓度下降程度与消退率呈正相关性(r=0.511,P=0.015)。与化疗2周期后相比,化疗4周期后ctDNA浓度下降,其下降程度与消退率无明显相关性。4.化疗后22例NSCLC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分组的PF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组的PFS均数水平为10.57±1.46,SD组PFS均数水平为4.00±1.60,PR组PFS均数水平大于SD组,P=0.000,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化疗高反应组PFS均数水平为9.44±2.47,化疗低反应组PFS均数水平为4.18±2.34,化疗高反应组PFS均数水平大于化疗低反应组,P=0.000,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ctDNA浓度水平与NSCLC的肿瘤负荷呈正相关;2.ctDNA浓度的变化趋势与晚期NSCLC化疗疗效相关,监测化疗期间ctDNA浓度的变化可能早期预测化疗疗效。

王婧[4](2019)在《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伴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症状的住院患者进行干预,评价其改善患者CRF症状、睡眠质量、焦虑抑郁情绪、消化道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效果,为缓解肺癌化疗患者CRF症状提供临床思路,并进一步推广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发展和弘扬中医护理。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选择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就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Ⅲ期肺癌化疗伴CRF症状的82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RF一般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疗法,从化疗第1日开始干预,每日1次,共干预21d。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PFS-R)、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化疗消化道症状量表(Chemotherapy 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wentory,CGISI)、肺癌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lung,FACT-L)在干预前、干预第3d、10d、21d分别评价患者的CRF症状、焦虑抑郁情绪、消化道症状、生活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在干预前、干预第21d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38例(剔除2例,脱落1例),对照组39例(剔除1例,脱落1例)。1.PFS-R评分:试验组在干预第3d、10d、21d的PFS-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第3d的PFS-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第10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第10 d(P<0.05)。2.PSQI评分:除催眠药物使用情况部分外,试验组干预第21dPSQI总分及其余部分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第21dPSQI总分及其余部分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3.HADS评分:试验组干预第10d、21d焦虑得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在干预第3d、10d、21d抑郁得分、HADS总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焦虑得分、抑郁得分、HADS总分在干预第3d均高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第10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第10d(P<0.05)。4.CGISI评分:试验组干预第3d、10d、21dCGIS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GIS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第3d均高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降低,干预第10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 d以上指标均低于干预第10 d(P<0.05)。5.FACT-L评分:试验组干预第3d、10d、21d FACT-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试验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结果显示,FACT-L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干预第3d均低于干预前(P<0.05),此后逐渐升高,干预第10d以上指标均高于干预前及干预第3d(P<0.05),干预第21d以上指标均高于干预第10d(P<0.05)。结论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的CRF症状,改善其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消化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使用。

卢伟[5](2019)在《T1a期肺腺癌不同基底段切除范围的近期疗效对比》文中指出目的:结合T1a期肺腺癌不同基底段切除范围的临床数据资料,对比研究全基底段切除与部分基底段切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合相关研究指标及文献,进一步探讨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本次研究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病例,将整个基底段切除列为对照组,部分基底段切除包括前内、后、外侧基底段及联合段切除列为研究组。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胸外科2016年01月-2018年01月手术治疗T1a期肺腺癌患者56例,其中研究组34例,对照组22例。研究组中后基底段切除4例,外基底段切除16例,前内侧基底段切除7例,后外侧基底段切除7例。资料统计来源于门诊、住院病历及电话随访结果,收集这些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站数、淋巴结转移站数、术后3天胸引总量、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率等。结果:(1)两组所有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结节大小及位置等,比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大于0.05)。早期肺腺癌以女性、无吸烟者高发,且发病倾向年轻化。(2)两组术后各项指标中,研究组术后3天胸引总量[(602.05.33±175.82)ml]、术后带管时间[(3.77±0.75)d]、术后住院时间[(4.59±0.50)d]与对照组术后3天胸引总量[(765.29±189.39)ml]、术后带管时间[(4.24±0.82)d]、术后住院时间[(5.41±0.99)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手术时间、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站数未见差异(P>0.05)。(3)术后并发症对比中:两组在肺漏气、肺不张、肺炎、心律失常、心梗、肺梗比较上未见差别(P>0.05)。所有13例并发症中出现肺漏气者8例(占61.5%),为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但两组比较P=0.911>0.05。(4)预后相关指标:56例患者中,其中7例失访(对照组2例,研究组5例),另外49例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及肿瘤相关性死亡。而术后肿瘤标记物较术前增高(两者均大于正常值)的比较上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5)所有磨玻璃结节中非浸润性腺癌32例(71%),所有实性结节中浸润性腺癌10例(91%),两者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实性结节以浸润性腺癌为主,磨玻璃结节以非浸润性腺癌为主。术后两组中出现淋巴结转移例数共5例,其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腺癌,其中以腺泡型为主占4例,附壁结构型为主1例,淋巴结转移与结节实性成分及病理类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即存在关联。结论:两组肺段切除对比在术后3天胸引总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别,而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站数、淋巴结转站数、术后肿瘤复发转移上无差异。整体而言,对于T1a肺腺癌,行部分基底段切除存在优势,在近期疗效上安全有效。

潘旭峰[6](2018)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文中指出背景:肺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名列前茅。目前对于早期周围型肺癌,标准的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术式而言,微创手术被认为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患者能更快接受后续治疗和回归正常生活、获得更佳的术后生活质量,同时和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相似的肿瘤学效果,因此电视胸腔镜胸部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在近30年快速发展并成为最为普及的肺癌微创外科手术方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平台是新兴的外科手术操作平台,相对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具有更佳的3-D视野、高清的10倍放大镜头、独特的内关节技术等,这些优势使得机器人手术暴露更加清晰,也更加具备可操作性。但是机器人手术相对于传统胸腔镜手术而言价格昂贵,是否有必要对于早期肺癌采用机器人手术,我们在此对机器人与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在安全性、彻底性、患者恢复和生存情况等方面作一下对比分析。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从201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 1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按照标准入选和排除之后的所有临床I期原发性肺腺癌行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共102例;同时利用R软件作倾向性匹配,按照1:1匹配得到同时间段内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病例102例。对比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彻底性(淋巴结清扫的程度、淋巴结升期率等)、恢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等)、术后生存情况(总体生存期、无疾病生存期)、费用等。结果:机器人手术组和胸腔镜手术组的总体死亡率(0%vs0%,P=1.00)和总体并发症率(16.67%vs 15.69%,P=1.00)没有显着差异。手术操作时间(99.26 vs 107.31 分钟,P=0.133)、中转开胸率(1.96%vs 1.96%,P=1.00)、术中大出血率(1.96%vs 1.96%,P=1.00)没有显着差异。机器人组的术后住院天数(4.94 vs 6.25天,P<0.001)和胸管天数(3.68 vs 4.82天,P<0.001)显着短于胸腔镜手术组。两组的淋巴结清扫站数没有显着差异(5.95 vs 5.75站,P=0.345),但是机器人组的淋巴结清扫个数(11.56vs 9.08个,P<0.001)、淋巴结清扫个/站比(1.95vs1.58,P<0.001)显着高于胸腔镜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在不同术侧的淋巴结清扫站数也没有显着差异(左,6.02vs 5.49 站,P=0.100;右,5.89vs5.95 站,P=0.863),但是淋巴结清扫个数(左,11.07vs8.42 个,P<0.001;右,11.95vs9.60 个,P=0.007)和个/站比(左,1.84vs 1.60,P=0.002;右,2.04vs 1.58,P<0.001)方面机器人组显着高于胸腔镜组。在总体淋巴结升期(cN0-pN1-2)的分析中,机器人与胸腔镜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11.77%vs 9.80%,P=0.822),N1 升期(8.82%vs7.84%,P=1.000)和N2升期(6.86%vs 5.88%,P=1.000)也没有显着差异。在实性结节(26.82%vs 21.95%,P=0.798)和混合型结节(1.64%vs 1.64%,P=1.000)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率也没有显着差异。在CT2cm以上(13.46%vs 15.00%,P=1.000)和2cm及以下(10.00%vs6.45%,P=0.509)结节的亚组分析中,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升期也没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中,机器人组的3年总体生存率与胸腔镜组为88%和91%,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358)。机器人和胸腔镜组的3年无疾病生存率为88%和68%,两组生存曲线无显着差异(P=0.218)。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显示 TNM 分期(HR,16.80;95%CI,5.48-51.52;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TNM分期(HR,6.53;95%CI,2.32-18.43;P<0.001)和 pT 分期(HR,4.19;95%CI,1.43-12.25;P=0.009)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术相比传统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淋巴结清扫上有一定优势,而且能够使患者缩短住院时间、恢复更快;但是行机器人辅助肺叶切除和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没有影响。背景:肺癌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均位列前茅。对于周围性早期肺癌,微创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其安全性、可靠性在许多报道中已经得到了确认。对于中央型肺癌,尤其是需要行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患者,目前开胸手术仍然是首选的手术方式。从文献报道来看,有一些在胸腔镜下开展的支气管袖切或者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切肺癌根治术的报道,但是基本上都是小样本,甚至是个案报道。其原因除了手术难度高之外,还与传统胸腔镜平台的劣势有关。二维的手术视野对于解剖深浅层次反应存在一定缺陷、长柄操作器械精细操作困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胸腔镜下支气管袖切等一些高难度术式的开展和普及。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是新兴的外科手术平台,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三维的手术视野、高清10倍的放大镜头和先进的内关节技术,这些使得解剖结构暴露更加清晰之外,缝合等精细操作也更加方便且符合人体操作习惯。我们在前期开展了一部分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的手术案例,在此总结其技术要点,了解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据文献报道来看本研究是目前为止最大的机器人袖切手术报道。另外本研究中还对行机器人支气管袖切与同时期进行的开胸支气管袖切病例作对比分析,比较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手术效果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篇机器人袖切同开放袖切进行对比分析的报道。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纳入2014年9月1日到2015年9月30日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的21例机器人袖切(包括4例支气管联合肺动脉双袖)和86例开胸支气管袖切的病例。首先评估机器人下袖切的总体安全性和可行性,总结其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其次在机器人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的对比分析中,比较其安全性(并发症、死亡率等)、恢复情况(住院天数等)、术后存活(总体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等。结果:在手术可行性的评估方面:21例机器人袖切组中,死亡1例,死亡率为4.8%;平均操作台操作时间为120.4±37.3分钟,平均手术时间为158.4±42分钟,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57.1±97.8ml,中转开胸1例,无术中大出血(≥800ml),无术中死亡;总体并发症率为19.0%,主要以皮下气肿(14.4%)为主;切端阴性率为90.5%;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为10.7±7.6天。在其中17例机器人支气管单袖切和开胸支气管单袖切的病例对比分析中:手术时间(155.06 vs 150.30分钟,P=0.709)、术中失血(164.71 vs 233.73ml,P=0.188)、术中大出血(0%vs 3.5%,P=1.000)、清扫淋巴结个数(15.76 vs 16.03个,P=0.861)、清扫淋巴结站数(7.24 vs 7.20 站,P=0.954)、切端阳性率(5.9%vs 10.5%,P=1.000)、总体并发症率(23.5%vs 25.6%,P=1.000)、住院30天内死亡率(5.9%vs 2.3%,P=0.426)、胸管引流天数(9.24 vs 6.59天,P=0.260)、术后住院天数(11.24 vs 9.50天,P=0.417)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单因素分析中,机器人和开胸袖切手术方式的总体生存期(P=0.598)和无疾病生存期(P=0.164)没有显着差异。COX多因素生存分析中,T 分期(HR,4.788;95%CI,2.448-9.365;P<0.001)、ICU住院天数(HR,1.231;95%CI,1.124-1.348;P<0.001)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大小(HR,1.846;95%CI,1.404-2.431;P=0.001)、术后放疗(HR,4.088;95%CI,1.872-8.931;P<0.001)是影响患者无疾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机器人辅助支气管(或联合肺动脉)袖切在技术上可行,是安全可靠的微创外科手术方式,我们在此确立了机器人袖切的一些关键技术要点。机器人辅助支气管袖切和开胸支气管袖切术式在安全性、患者恢复和短中期预后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

宋紫临[7](2016)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氩氦刀控制ⅢB-Ⅳ期肺癌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SCIENCE))在庆祝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第76个为肿瘤的控制比治愈是否更容易?在西医外科临床实践中:外科医生普遍认为根治性手术至今仍是唯一有可能使早期肺癌患者获得治愈的治疗方式。对于晚期肺癌,控制疾病发展,将癌症转变为慢性病进行治疗是目前的治疗大趋势。氩氦靶向消融系统(Endocare Cryocare System)自引入我国以来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现代技术为手段的肿瘤治疗新模式正逐渐形成,并渐趋成熟。但运用中医理论指导氩氦刀冷冻技术更好的实现肿瘤疾病控制这一领域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冰球覆盖率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探讨中医基础理论与氩氦刀冷冻技术的相关性,为控制ⅢB期-Ⅳ期肺癌患者病情发展提供最佳治疗策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于东方医院肿瘤科行氩氦刀冷冻消融术的ⅢB期-Ⅳ期的74例晚期肺癌患者,通过记录一般资料、氩氦刀术中的影像学信息、患者术后生存期以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球覆盖率与患者生存期及安全性关系。[研究结果]1总体分析74例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4[4.3,12.6]月,冰球覆盖率<70%组为8.6[3.1,14.1]月,冰球覆盖率>170%组为8.3[2.9,13.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0.0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将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等协变量送入方程(P=0.035<0.05),以冰球覆盖率分层,取协变量为均值处的生存曲线,综合多因素后,<70%组可获得更长生存期,提示冰球覆盖率<70%可更好控制肿瘤发展。2具体分析2.112例<3cm患者生存期统计12例<3cm患者中,冰球覆盖率≥70%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0.533[0,44.842]月,比74例患者的8.4[4.3,12.6]月有明显优势。2.2边缘显着资料统计肿瘤为3-5cm时,<70%组有更长术后生存期,差异边缘显着P=0.086(0.05<P<0.1);鳞癌组,<70%组有更长术后生存期,差异边缘显着P=0.071(0.05<P<0.1);腺癌组,<70%组有更长术后生存期,差异边缘显着P=0.102≈0.1(0.05<P≤0.1);对于小细胞肺癌,≥70%组有更长术后生存期,差异边缘显着P=0.073(0.05<P<0.1);2.3无统计差异资料统计可能由于样本量过少等因素,致使在5-7cm组、≥7cm组、周围型肺癌、中央型肺癌、ⅢB期及Ⅳ期肺癌的比较中,<70%组与≥70%组无明显差异。2.4不良反应统计<70%组在疼痛、发热、咳血、胸腔渗液亚组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而在咳嗽、气胸亚组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两组不良反应均在2周内消失。[研究结论]1、总体分析,冰球覆盖率<70%组疾病控制情况优于冰球覆盖率≥70%组;2、具体分析,肿瘤<3cm,冰球覆盖率多≥70%;肿瘤为3-5cm、腺癌、鳞癌患者冰球覆盖率<70%组对疾病控制更理想;对于小细胞肺癌患者,冰球覆盖率≥70%组对疾病控制更理想;安全性方面:<70%组较≥70%组不良反应少。3、中医基础理论讲求辩证论治,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下的氩氦刀冷冻微创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同理应当辩证施治,根据患者正气、邪气、病势、护场等诸多因素综合分析,最终制定合理有效治疗策略,控制疾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余书翰,陈俊辉[8](2013)在《射频消融在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肺癌射频消融(RFA)是利用频率为460 kHz的电磁波直接灭活肿瘤组织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具有肿瘤灭活效果好、微创安全、可重复进行等优点。在早期肺癌,RFA可以使病灶完全灭活,达到无病生存;对于中晚期肺癌和肺转移瘤,RFA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瘤负荷,延长无疾病进展时间。RFA作为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并与放疗、化疗或生物靶向治疗相结合,以取得综合疗效。

李竟长,刘德森,黄耀元,左传田,黄鼎铭,潘泓,潘琪[9](2009)在《Ⅰ期肺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5年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肺叶切除治疗Ⅰ期肺癌的临床远期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Ⅰ期肺癌应用VATS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淋巴结清扫,评价其远期疗效。结果:随访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1%、86.36%。结论:VATS肺叶切除、系统淋巴结清扫术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对心肺功能影响小,符合肿瘤切除原则,临床效果好,可作为Ⅰ期肺癌标准手术方式之一,值得进一步推广。

张晓羽[10](2007)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78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疗效及中医证候的观察,总结其规律,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的治疗探索一种更成熟的治疗方案,以丰富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通过总结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优势所在,为中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肺癌(包括肺转移癌)氩氦刀手术病人78例,分析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临床症状、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生存期等的影响。研究结果:[1]影像学评价:①术中CT影像监测结果78例病人,冷冻消融瘤灶共计91个,冷冻后病灶毁损区CT值均见明显降低,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23个,占25.27%;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5%~95%者59个,占64.83%;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5%者5个,占5.49%;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4例占4.39%。总有效率达95.6%。②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CT监测被消融病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术后3月的有效率为81.82%;术后6月的有效率为83.33%;术后12月的有效率为58.33%;术后18月的有效率为55.88%;术后24月的有效率为42.86%。③实体肿瘤疗效评定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CR+PR),术后3月有效率18.84%,术后6月有效率20.83%,术后12月有效率20.69%,术后18月有效率16.67%,术后24月有效率0%。[2]行为状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术后1~6月改善较明显,而6~24月行为状况提高+稳定率下降,而下降率逐渐上升。氩氦刀术后1~6月生活质量良好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而术后12月、18月、24月的良好率较术前没有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3]临床症状变化术后7天咳嗽、咯痰、咳血、胸痛、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症状较术前有所增加,以胸痛、咯血加重较明显;术后14天各种症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多患者感觉乏力;术后1~3月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较明显改善,以咳嗽、咯痰、乏力、咯血改善最显着,胸闷憋气、食欲不振次之。术后6~12月胸痛、乏力、胸闷憋气症状均较术前有改善。咳嗽、咯痰、咳血较术前无明显改善。而气短、食欲不振有所加重。术后12~24月咳嗽、咯痰、咳血、胸痛、乏力、胸闷憋气、气短、食欲不振均有所加重。[4]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是虚实夹杂,临床主要表现为虚证(气虚、气阴两虚)、痰证(痰湿、痰热)、血瘀证。术后3天气虚、阴虚、血瘀、痰证明显增加,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患者在痰证基础上出现热证表现,表现为痰湿证减少,痰热证增多。术后2周证候与术前比较痰证、血瘀证有一定程度改善趋势,但不明显,虚证较术前无明显改善。[5]生存期、生存率分析①术后生存期所有病人中术后生存期最短1月,最长已超过30月。术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8.46%、65.38%、42.22%、24.58%、10.24%,其中原发性肺癌的术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7.14%、61.42%、41.46%、23.22%、11.61%。②总生存期自发病之日开始计算到最后一次追访之日(2007年1月31日)止,总生存期超过1年的有46例(65.13%),超过2年的有17例(31.15%),超过3年的有10例(21.99%),超过5年的有4例(13.19%)。[6]手术耐受情况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普遍存在,但症状轻微恢复快。结论:[1]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消融局部病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2]氩氦刀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病人的耐受程度好,适应人群广。[3]气虚、血瘀、痰证是患者氩氦刀术前术后的主要证候。中药具有“扶正”、“减毒”、“攻毒”作用,能够改善患者术前的整体状况、促进术后恢复;能够减轻术后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痛苦;长期使用,能够稳定瘤灶,抑制复发转移。[4]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方法是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联合,可以优势互补,不但疗效显着而且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肺癌治疗新方案。

二、Ⅲ期肺癌手术治疗2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Ⅲ期肺癌手术治疗22例(论文提纲范文)

(1)pN0期肺癌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对患者术后预后及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展望与不足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53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含PD-1抑制剂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一、基于西医诊断的中医证型研究
        1. 病名与病机
        2. 病理类型与中医证型
        3. TNM分期与中医证型
        4. 基因突变与中医证型
    二、基于西医治疗的中医证型研究
        1. 手术前后中医证型研究
        2. 化疗前后中医证型研究
        3. 放疗前后中医证型研究
        4. 靶向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研究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治疗现状与进展
    1. PD-1/PD-L1作用机制
    2. PD-1/PD-L1临床研究
    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生物标志物
    4. 不良反应与对策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案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评价标准
    6. 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
    一、入组情况
        1. 病例分布
        2. 基线资料
    二、中医四诊信息
        1. 舌脉
        2. 症状
        3. 中医证型分析
        4. 其他
    三、治疗方案分层情况
        1. 单用PD-1抑制剂组
        2.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
        3. PD-1抑制剂联合靶向及多药联合组
讨论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与年龄
        1.2 病理类型
        1.3 吸烟史
        1.4 西医治疗
        1.5 舌脉
        1.6 证素与证型
        1.7 症状及评分
    2. 免疫治疗与中医证型
        2.1 单用PD-1抑制剂组
        2.2 PD-1抑制剂联合化疗组
    3. 临床疗效及相关性
    4. 生物标志物
    5. 创新点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循环肿瘤DNA浓度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临床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ctDNA检测血浆样本的获取
        2.3.2 ctDNA的提取及定量
        2.3.3 肿瘤最大截面积测量及消退率
        2.3.4 化疗疗效评估方法
        2.3.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22例NSCLC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2 22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肺部肿瘤最大截面积及消退率。
    3.3 22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ctDNA浓度及ctDNA变化值
    3.4 22例NSCLC患者PR与 SD组三次ctDNA浓度水平分析
    3.5 22例NSCLC患者肺部肿瘤消退率R与 一般临床特征及ctDNA浓度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6 22例NSCLC患者不同一般临床特征、消退率及化疗4周期后ctDNA下降值组间PFS的 T检验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4)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癌因性疲乏(CRF)的概述
    二、穴位贴敷疗法及其研究现状
    三、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肺癌诊断标准
        (三)癌因性疲乏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干预方案
        (五)观察指标和测评工具
        (六)资料收集方法
        (七)不良反应的处理、记录、报告
        (八)质量控制
        (九)科研伦理
        (十)统计学处理
        (十一)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病例完成情况
    二、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
        (一)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相关资料比较
        (二)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观察指标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观察指标比较
        (一)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PFS-R得分比较
        (二)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PSQI得分比较
        (三)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HADS得分比较
        (四)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CGISI得分比较
        (五)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FACT-L得分比较
        (六)安全性指标评价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一)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二)穴位贴敷治疗肺癌化疗伴患者CRF症状的理论依据
        (三)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CRF症状
        (四)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睡眠质量
        (五)穴位贴敷可有效减轻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负性情绪
        (六)穴位贴敷可有效改善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消化道症状
        (七)穴位贴敷可有效提高Ⅲ期肺癌化疗伴CRF患者的生活质量
        (八)安全性指标
    二、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5)T1a期肺腺癌不同基底段切除范围的近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研究方法
结果
    3.1 术前临床资料比较
    3.2 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3.3 术后并发症比较
    3.4 患者预后比较
    3.5 实性成分及病理类型对术式影响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肺段切除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早期周围性肺癌手术中的价值
    1 绪论
    2 病人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央型肺癌行达芬奇机器人袖切的可行性研究
    1 绪论
    2 病人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7)中医理论指导下氩氦刀控制ⅢB-Ⅳ期肺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冷冻治疗技术的发展概述
        1. 低温应用的萌芽与变迁
        2. 冷冻外科手术登上历史舞台
        3. 冷冻外科手术第一次飞跃
        4. 冷冻治疗发展出现分水岭
        5. 冷冻外科手术的“文艺复兴”
        6. 冷冻治疗在我国的发展
        7. 冷冻治疗前沿资讯
        8. 我的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在肺癌治疗中的价值概述
        1. 中医肺癌概念
        2. 病因病机
        3. 辨证分型及治法
        4. 中医药在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特色价值
        5. 中医外治独特价值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结果
    讨论
        1. 科学问题的提出
        2 中医理论指导氩氦刀实现“Control”科学性分析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射频消融在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过程与治疗原理
2 RFA在原发性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2.1 对早期肺癌达到无病生存
    2.2 RFA对中晚期肺癌的作用
3 RFA在肺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
4 结 语

(9)Ⅰ期肺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5年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3 讨 论

(10)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综述一:肺癌微创治疗现状
综述二:肺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临床研究
    1 前言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肺癌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4.2 术中 CT 影像监测评价标准
        4.3 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 评价标准
        4.4 行为状况评价标准
        4.5 生活质量(QOL)评价标准
        4.6 症状变化评价标准
        4.7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4.8 生存期及生存率
    5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5.1 临床资料
        5.2 治疗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近期疗效评价
        6.2 远期疗效评价
        6.3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
        6.4 中药应用情况
    7 讨论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7.2 本研究的特点
        7.3 研究结果分析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7.5 手术前后主要中医证候变化及病机分析
        7.6 氩氦靶向冷冻技术治疗肺癌的特点
        7.7 中药在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
        7.8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
        7.9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8 问题和展望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四、Ⅲ期肺癌手术治疗2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pN0期肺癌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对患者术后预后及生存的影响[D]. 高铭. 山东大学, 2021(12)
  • [2]53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含PD-1抑制剂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研究[D]. 王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循环肿瘤DNA浓度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 胡秋霞. 南华大学, 2020(01)
  • [4]穴位贴敷对Ⅲ期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干预效果研究[D]. 王婧.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T1a期肺腺癌不同基底段切除范围的近期疗效对比[D]. 卢伟.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6]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价值[D]. 潘旭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7]中医理论指导下氩氦刀控制ⅢB-Ⅳ期肺癌策略研究[D]. 宋紫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射频消融在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 余书翰,陈俊辉. 医学综述, 2013(09)
  • [9]Ⅰ期肺癌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5年临床疗效评价[J]. 李竟长,刘德森,黄耀元,左传田,黄鼎铭,潘泓,潘琪.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02)
  • [10]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D]. 张晓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Ⅲ期肺癌22例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