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贫困生的转化

论素质教育中贫困生的转化

一、浅议素质教育中的差生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枫[1](2017)在《大学“绩差生”的绩差诱因及其教育转化》文中认为高校分批次招生虽然使录取的学生基本处于同等学力水平,但进入高校学习后会很快形成所谓的"绩差生"群体。科学分析"绩差生"的思想特征,找出"绩差"诱因,探索对"绩差生"的思想教育转化途径,对于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绩差"形成的不同因素,学校、教师、同学、家庭和社会应采取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四位一体协同施力,提高转化教育效能。

漆涛[2](2017)在《学生角色研究》文中认为学生,无论作为个体、群体还是要素,历来都是教育研究关注的重点话题。各教育主体关于学生的认识也深刻地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随着教育系统越发复杂、学校系统日益制度化、各种"新"教育研究不断出现,学生的概念内涵及外延都越来越复杂。因此,就有必要在这种背景下澄清学生概念,明晰学生要素在教育系统中的运作方式。据此,本研究以"学生角色"为主题,回应教育系统背景下"学生是谁"的本体论问题。其实质是以角色为视角,澄清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要素及其运作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以"观念中的学生角色"作为研究对象;以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学生作为观念的主要来源及教育系统的主体依托;以角色的概念要素为基本框架;以归纳的逻辑为基本逻辑;从学生角色概念外延的要素入手,以形式和内容为基本要点分析不同层面的学生角色。通过角色概念分析发现,若要描绘学生角色还需要从地位、关系、期待、行为四个要素入手。这四个要素也恰好能够反映自上而下的教育过程:(1)政策制定者通常侧重于以"期待"的逻辑思考学生角色,从对一般人的期待向下渗透至学生角色期待。政策文本主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内容标准(期待)进行描绘。其角色描绘方式较为稳定,但学生角色外延会随时代的发展递增。(2)教育研究者通常倾向于以"关系和地位"的逻辑思考学生角色。通过对趋于无限的关系对象的探寻和归纳发现,教育研究文本以学习、教学、课程为主要关系对象讨论学生之于关系对象之性质。学生角色在这一层面的关系和结构十分稳定,不过其具体的关系内容会随时代的发展发生较大变动。(3)教师和学生通常会以"行为"的逻辑思考学生角色。在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中,学生的行为模式主要集中于行动、物品、身份、环境、状态(以及科目、品德)等方面。教师和学生的学生角色观念具有较大一致性,其内容集中于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之中、集中于传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用品之中。教育系统中的各主体倾向于从不同要素逻辑思考学生角色,恰恰体现了学生角色从期待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教育主体观念中的学生角色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地影响学生(个体)的"客我"并使之与其"主我"互动构成学生的自我。学生(要素)在教育系统中的运作过程,其实质就是教育系统生产学生客我的过程。通过对上述过程特点的进一步分析,同时进入学校教育实践还原学生角色教育场景后发现:(1)学生角色内在的复杂性源自其不同主体间期待、关系和地位、行为的逻辑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了教育学中的诸多问题,而解决的途径也在于如何有效的消解其中的冲突,实现观念中学生角色的整合。(2)学生角色在内容上围绕着课堂中的教与学展开。课堂中的教与学也变成为了需要深入阐释学生角色的切入点。(3)学校实践对角色中的冲突和一致通常采用自上而下的、系统的行为控制进行调和,以期将学生变成学生该有的"样子"。基于以上的讨论,本研究认为学生角色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学生分析框架,并突出地反映出由学生(要素)带来的课程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内在逻辑冲突,要在实践中解决这一冲突还需要在控制和自由之间寻求平衡。

李菊英[3](2016)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生学业不良成因分析与转化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A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中,明确指出,“与学业失败问题为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极其迫切的一项任务。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追求,而从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中小学学业不良的比重达10%左右,且随年级的递增而增长。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教育水平普遍差,尤其在农村学业不良递增趋势更为突出。因此,关注并研究少数民族农村学生的学业不良问题,不仅呼应了教育部关于“健全帮扶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机制的建立,给予学习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帮助,”的若干意见,而且还能促进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当地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的考察,分析影响该地区高中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思考,尝试提出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民族地区学业不良的学生,从而确定科学的任务目标和教学策略。本文在选择和应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和设计了书面调查表,全面的对个案进行心理、行为的追踪调查与分析,试图更加具体、全面的把握云南农村高中教育面临的问题。文中以楚雄市南华县A中学为个案进行研究,参照月考成绩和课堂不良行为表现标准选取了部分学业不良的学生,有效地获得了所需的相关研究资料,通过从教师、学生、家庭教育资本、民族社区文化、学校教育方针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并面向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从政策倾向、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主动性学习等方面寻求教育转化策略,以期在各种教育通合力的作用下对学业不良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长。

苏飞飞[4](2012)在《后进生成因及转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后进生问题是当今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后进生既有他们的共性,也有他们的个性,探究造成后进生的原因,同时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陈平[5](2012)在《浅议对差生的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差生现象,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转化差生的方法,旨在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差生的关注,以促进差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徐建星[6](2011)在《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的汉语拼音Gao Xiao的首字母),是陈重穆先生、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旨在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是一项融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学教学改革实验。GX实验教学原则的“32字诀”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它是GX实验的基本理念,其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观念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影响广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减负提质要落实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与教学中,但反思当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更有必要对GX实验的教学原则进行传承与挖掘。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这些改革构成了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今天的教学创造了教学的历史,而是教学的历史造就着今天的教学。教学的传统与历史远比我们所能认识的要丰富、深厚与完整,它们是先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累积,是人类教学发展的“源”与“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理解的偏见或缺失,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简单与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忘了以前许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割裂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不前返教学改革的历史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阶梯,没有“源”与“流”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迷失正确的路向。本研究主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审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在当下教育背景下挖掘与激活GX实验的教学原则,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反思GX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GX实验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为研究基点与核心,具体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学、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教育理论与改革理论二个维度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除导言、文献综述与结语外,论文还有6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3、4、5、6章,主要参照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理论框架,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启动、实施、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研究,首先梳理本阶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力图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根据教育改革的两大构成要素:教育理论——改什么的问题;改革理论——如何改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育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当代素质教育视域下,本源性的梳理每一个发展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在每一个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是什么;其次,在改革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GX实验教学原则构思、启动、实施与提升的历程中,窥视其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两个维度的分析,系统探讨了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散到聚,由教材到教法,再到教材与教法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及其实践的方法策略。通过教学改革事件的衔接,还原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等角度系统梳理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概貌。第二个部分为第7章,主要对GX实验作一个方法上的考量。由于GX实验是一项数学的教学实验,因此把讨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把GX实验置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下来思考,从GX实验的发展路径来看,GX实验属于经验的——科学家的研究传统。从GX实验教学原则构建的路向来分析,GX实验属于数学——归纳的研究范式:二是把GX实验置于教学实验的视角下来审视,GX实验是一项自然教学环境下的准实验,通过其改革事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X实验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评价等。并试图回答人们对GX实验科学性、方法论上的追问。第三部分为第8章,主要根据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启示当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要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等。反思认为GX实验教学原则的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加强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改革史的角度,首次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尽管对GX实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有十余篇,期刊论文有一百四十余篇,但这些主要是对GX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效果、学习策略等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缺少整体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是研究中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大量的改革史料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按教学理论与改革理论两个维度,通过改革事件的续接,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发展性透视;三是通过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历史挖掘,为数学教学改革史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素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对GX实验研究史料的挖掘还不是很全面,对GX实验史料的理论提炼还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深化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当下GX实验如何再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以后将继续探讨的问题。

吕晓平[7](2011)在《后进生的谱系—影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文中提出本文运用福柯谱系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话语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关于“后进生”、“差生”这两个概念的出现、发展及其演变过程。进而探索自建国以来,影响我国教育变革的力量有哪些?在不同时期这些力量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们在整个教育变革中各起了怎样的作用?本文共分四章,前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源自于笔者研究生阶段对于谱系学和话语分析方法的学习以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最终选取了“后进生”这一话语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文章开始,首先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将其作为本文的文献综述;接下来对谱系学和话语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介绍;最后对本文的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进行了分析。本文第一章到第三章分析了“后进生”这一话语的具体演变过程。首先,它的出现是毛泽东同志的“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在教育上的一个应用。“差生”是“后进生”的口语化。这两个概念在产生之初,并没有任何歧视性色彩,而是为了更好的将“后进”变为“先进”。但学校里教师歧视差生现象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质疑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因此,一些较优秀的教师提出用“后进生”取代“差生”这一概念,因为“后进生”有后来进步的意味,认为这可以消除差生这一概念本身对差生的歧视。但是,用“后进生”取代“差生”似乎也并没有改变对差生的歧视,一些教师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纷纷建议将“差生”、“后进生”改为“学困生”、“潜能生”、“个性生”等等,以此来消除差生歧视现象。但是差生歧视现象仍然没有被消除,“5000万差生”以及“择差教育”等问题的出现就向教育界以及非教育界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学校里涌现了一批先进的教师,其中朱国虹老师的“零差生”理论影响巨大。至此,人们开始反思“抓两头带中间”这一策略是否正确,而“差生制造”和“标签理论”的出现使这一策略和将学生分类这一做法被彻底推翻了。在论文的第四章,笔者对影响我国教育变革的力量进行了分析,这也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分析了影响我国教育变革进程中各力量的构成,其中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教育理论研究者、媒体从业者、政府行政部门、教育产业投资人等。并得出结论:作为教育力量变革主体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教育理论研究者、政府部门代表着影响教育变革的三大系统:学术、政治和大众。而一项教育变革要想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必须使这三者之间沟通对话并逐渐走向融合。

王丽琴[8](2005)在《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教学秩序”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日常概念,课程与教学论的经典范畴中尚缺少这方面的专题研究。本研究选择“教学秩序”为关键词,就是想充分吸收“课堂纪律”、“课堂管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试图运用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对影响教学秩序形成与发展的诸因素做深入的梳理,并努力采用更务实的研究方法对教学秩序发生与发展的进程做真实的描摹。 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编组成:上编为针对中小学生的教学秩序而进行的田野考察,重点在“拂晓小学”、“霞光中学”等学校展开,描摹了中小学生教学秩序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如“小学阶段教学秩序的总体特征”、“中国特色的‘秩序教育’之路”等进行了讨论与反思。 下编的考察重点是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管理言行,考察方法除了倚重前文中的“现场考察”外,也把各种中小学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写作的教学随笔作为考察与分析对象,分别探讨了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特色与风格、教学管理角色与效果、教学管理能力等问题,并通过对一个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秩序的探访,对普通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差生”教育等问题进行讨论。 除了前言、主体部分之外,论文还提供了8个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个案,通过这几个典型的秩序教育故事,讨论“个性化”、“人性化”的秩序教育取向问题。

李建婕,孔永涛[9](2000)在《浅议素质教育中的差生转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研究分析新时期差生形成的原因入手 ,结合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论述了差生转化的具体措施

李久军[10](2021)在《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教育层次与普通高中教育并列,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居于中等层次,肩负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双重功能。中等职业教育在为国家培养中等应用型专业和技术人才、传承技能技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招生规模、社会地位和产教关系几经起伏,当前在理论认识和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教育功能被异化、教育行为失据和社会认同低等价值问题。此类问题产生、变化和发展是主体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认识、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归根结底由主体价值取向偏差造成。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部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人才供给需求等外部动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新理论、新思路、新方法。本文试图厘清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探究偏差形成的原因和制约价值取向的文化根源,探索实现人的尊严和中等职业教育尊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需要在其秉持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判断、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价值取向根植于文化,以价值观的形式沉淀于文化内核之中,在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和价值要素引导人的需求,形成影响人的价值认识、判断、选择和行动的力量。本研究将文化分析方法和价值理论相结合,以“观念、价值、行动和制度”文化分层结构与主体的“价值观、需要和行动”价值取向结构为基础,建立文化视野下基于“主体视角、价值观剖析、需要分析和行动探究”四个路径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分析框架。文化视野从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对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展开分析。现实的维度是文化历程的横截面以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为分析对象,历史的维度在文化历程的变迁过程以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源头为分析对象。现实的维度立足社会和个人两大主体采用文本分析和调查问卷方法,以政策文本和统计数据为载体探究社会主体“工具性”和“功利性”取向的价值观基础和教育行动方式,通过学生使命感、职业认同度和职业态度与家庭社会地位、经济和文化资本相关性分析“工具性”和“功利性”取向对个体的影响。在对社会和个人主体价值取向的深度刻画与分析基础上,从主体和价值定位两个维度提取出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人的主体性缺失”“经济主导”等价值取向失衡。历史的维度从人学观、社会职业结构和古代职业教育地位三个方面整理、分析和解读相关的学说、政策和实践透视“功利性”和“工具性”取向形成的文化源头。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从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表象、问题到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与社会、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行业的关系问题是造成价值取向失衡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都聚焦于人与教育的尊严。尊严是自尊与尊重的辩证统一,基于身份的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是尊严实现的标志。中等职业教育与人的尊严互为表里,以人的主体性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性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阶段性和独特性,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表现为职业能力要素的引入,基于职业预期在知识学习、技能传承、情感发展和道德生成过程中形成自尊和获得尊重。中等职业教育的自尊源于教育本真价值的实现,尊重立足于价值地位的独立,关键在于处理好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基础。本部分在人学、教育学、价值学和文化学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认识和分析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现实表现。本部分基于主体视角,一是依托政策文本结合统计数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功利性”和“工具性”价值取向的表现进行梳理;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人价值取向的综合影响。第三部分,问题呈现。从在社会与个人价值取向表象中提炼总结出因主体与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定位偏差造成的价值取向失衡。第四部分,文化根源。基于人、社会和教育的关系,从人性观、职业观和古代职业教育定位三个维度还原职业教育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人的真实地位”的文化原型,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形成的文化之源。第五部分,尊严实现。本部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探讨人的尊严和中等职业教育尊严的辩证统一关系,探索基于尊严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二、浅议素质教育中的差生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素质教育中的差生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绩差生”的绩差诱因及其教育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绩差生”典型案例透析
二大学“绩差生”的绩差诱因
    (一) 外部因素
    (二) 内部因素
三“绩差生”教育、转化方法
    (一) 教师谈心, 找准病因, 明确目标
    (二) 学校活动, 从被动参与, 到主动交流, 转移兴趣
    (三) 同学帮辅, 身边榜样, 前行力量
    (四) 家庭关爱不溺爱, 发现闪光点, 树立自信心
    (五) 四位一体, 跟踪管理, 及时肯定, 长抓不懈
四结束语

(2)学生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从历史发展看学生角色问题
        (二) 从人与教育学的关系看学生角色问题
        (三) 从不确定的教育实践看学生角色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溯源:角色与戏剧
        (二) 发展:角色研究科学化
        (三) 聚焦:学生角色的相关研究
        (四) 借鉴:相关领域的角色研究
        (五) 反思:角色研究的失衡与复归
    三、研究设计
        (一) 题论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思路
第一章 概念分析和理论框架
    一、学生角色概念分析
        (一) 学生
        (二) 角色
    二、角色概念各要素分析
        (一) 地位
        (二) 关系
        (三) 期待
        (四) 行为
    三、角色的实现
        (一) 格勒豪的角色实现模型
        (二) 卡恩的角色实现模型
        (三) 奥尔波特的角色实现模型
        (四) 角色实现理论中的范式融合
    四、学生角色研究逻辑论证
        (一) 研究切入点
        (二) 论证方式
        (三) 分析框架
第二章 期待解构:政策文本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与政策文本
        (一) 教育政策文本的择定
        (二) 学生角色在政策文本中的呈现逻辑
    二、学生角色描绘
        (一) 德
        (二) 智
        (三) 体、美、劳
    三、学生角色要素分析
        (一) 期待
        (二) 行为
        (三) 关系与地位
    四、分析与讨论
        (一) 恒定的角色解构方式
        (二) 指向结果的规范性角色期待
        (三) 随时代递增的角色外延
第三章 关系阐释:教育研究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与教育研究
        (一) 学生角色在教育研究中的呈现逻辑
        (二) 教育研究文本的收集与分析
    二、学生角色描绘
        (一) 学生角色关系网络探寻
        (二) 基于关系对象的学生角色分析
    三、学生角色要素分析
        (一) 关系与地位
        (二) 期待
        (三) 行为
    四、分析与讨论
        (一) 稳定角色结构下的不同时代内涵
        (二) 以学习为核心的角色认知方式
        (三)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第四章 行为汇集:师生观念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与师生观念
        (一) 学生角色在师生观念中的呈现逻辑
        (二) 师生观念的收集与分析
    二、学生角色描绘
        (一) 教师的学生角色观念
        (二) 学生的学生角色观念
        (三) 小结
    三、学生角色要素分析
        (一) 行为
        (二) 关系与地位
        (三) 期待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一致的学生角色描述方式
        (二) 指向学习行为的学生角色
        (三) 学校生活的系统描绘
第五章 结论:教育系统中的学生角色
    一、学生角色的整合与建构
        (一) 学生角色的过程性整合
        (二) 教育系统中的客我生产
    二、学生角色的冲突与一致
        (一) 前提
        (二) 冲突
        (三) 一致
    三、学生角色的调适与发展
        (一) 实践中的可能性
        (二) 学校实践中的角色教育
        (三) 指向行为控制的角色教育
结束语
    一、学生与角色:过程性的学生分析框架
    二、角色与课程:逻辑冲突中的课程反思
    三、控制与自由:教育系统中的学生何以安放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教育研究文本关键词数据清理一览表
附录二 学生、教师问卷联想词数据清理一览表
附录三 学生问卷
附录四 教师问卷
附录五 教师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生学业不良成因分析与转化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A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 研究的过程
    四、文献研究综述和基本概念
        (一) 国内外学者对“学业不良”的相关概述
        (二) 学业不良的成因与干预研究策略
        (三) 基本概念的界定
    五、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认知结构理论
        (二) 多元智能理论
        (三) 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
        (四) 成就动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二章 对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生学业不良的现状调查
    一、南华县的人文地理环境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
        (一) 追踪观察
        (二) 访谈
        (三) 问卷调查
第三章 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地理、生态经济与政治因素对民族地区学生学业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条件复杂
        二、经济生态单一
        三、相关教育政策实行滞后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社区因素对民族地区学生学业的影响
        一、社区文化动力不足
        二、对民族文化的误读
    第三节 家庭教育环境对民族地区学生学业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资本的缺乏
        二、家庭文化教育环境缺失
        三、家庭社会资本匮乏
    第四节 外部环境与学生自身因素对民族地区学生学业的影响
        一、课堂教学物理环境因素
        二、心理坏境因素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四、学生自身因素
        五、学校方面的因素
第四章 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生学业不良的转化策略探寻
    一、加强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基础建设、完善经费筹措机制
    二、加强师德教育,确立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
        (一) 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
        (二) 营造支持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气氛
        (三) 在强化个别辅导中促进转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 在学生体验成功中强化自我发展的责任意识
        (五) 尝试分层教学
    三、多渠道提高家长文化素质
        (一)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力
        (二) 成年教育与提高家长教育素质工作并进
    四、有效统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机制
        (一) 学校在家庭中的指导作用
        (二) 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 实施农科教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五、增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区域适应性
        (一) 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区域适应性
        (二) 培养民族学生坏境适应能力
        (三) 初高衔接策略
    六、开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消除文化不适应
        (一) 开发乡土教材
        (二) 教师要争先做多元文化思想理念的理解者和支持者
        (三) 发展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打破民族山村文化、经济和教育恶性循环的局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后进生成因及转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界定后进生
二后进生“差”的原因
    1.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根源
    2. 自卑心理是后进生形成的内因
三从后进生形成谈学校教育管理
四后进生转化方法
    1. 思想上重视
    2. 创造良好的环境
    3. 与家长沟通

(5)浅议对差生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树立平等教学观,用真挚的师爱去关注差生的成长
2 加强沟通,增进互信,建立差生个人成长记录,为转化差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3 关注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提高转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榜样激励

(6)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需要
    1.1.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素质教育概述
    2.1.1 素质教育的提出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2.1.3 素质教育的特征
2.2 GX实验教学原则概述
    2.2.1 教学原则概述
    2.2.2 数学教学的主要原则
    2.2.3 GX实验的数学教学原则
2.3 GX实验研究述评
    2.3.1 GX实验的经验总结性研究
    2.3.2 GX实验的理论基础研究
    2.3.3 GX实验的推广与迁移研究
2.4 GX实验的阶段划分
    2.4.1 教学改革过程的阶段性理论
    2.4.2 GX实验的四个阶段 第3章 GX实验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与重建
3.1 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
    3.1.1 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3.1.2 数学教学改革的传统
    3.1.3 数学教学内容的过度形式化
    3.1.4 数学教学过度形式化的批判
3.2 GX实验淡化形式的提出与初步形成
    3.2.1 淡化数学形式的思想溯源
    3.2.2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主要路径
    3.2.3 酝酿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教材呈现
3.3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基础
    3.3.1 丰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重建的数学基础
    3.3.2 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建的平台
    3.3.3 多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建的实践经验 第4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教材到教法的渗透与融合
4.1 教法改革启动的影响因素
    4.1.1 教材多样化的政策
    4.1.2 教师参与改革的阻力
    4.1.3 改革理念由教材到教法的发展
    4.1.4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事件的道德诱因
4.2 教材与教法融合的初步试验
    4.2.1 编写GX实验教材与启动实验
    4.2.2 初步试验的效果
4.3 教材与教学融合的改革策略
    4.3.1 关注智力、政策和精神的有机融合
    4.3.2 构建数学教学原则表达的民族话语
    4.3.3 切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施与形成
5.1 GX实验数学教学原则的实践与澄清
    5.1.1 教学改革核心观点的实践与澄清
    5.1.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之争
    5.1.3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确认
5.2 实施阶段的GX实验教学原则
    5.2.1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形成
    5.2.2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形成
    5.2.3 "开门见山,适当集中"的形成
    5.2.4 "先做后说,师生共作"的形成
5.3 GX实验教学原则实施与形成的对策
    5.3.1 构建观点澄清的多元化路径
    5.3.2 构建学导研三级互动的培训制度
    5.3.3 构建基于教学现实的改革策略 第6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1 实施后的追问
    6.1.1 追问GX实验"32字诀"的内涵
    6.1.2 追问GX实验的理论基础
    6.1.3 追问GX实验的方法
    6.1.4 追问GX实验的推广
6.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6.2.1 GX实验数学观的分析
    6.2.2 GX实验教学观的构建
    6.2.3 GX实验学习观的发展
    6.2.4 GX实验教材意涵的挖掘
    6.2.5 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认识
6.3 GX实验教学原则提升与完善的路向
    6.3.1 演绎与归纳的双向理论构建
    6.3.2 科学精神的改革导引
    6.3.3 学术传播推动改革的发展 第7章 GX实验研究的方法考量
7.1 基于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审视
    7.1.1 数学教育研究概述
    7.1.2 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
    7.1.3 GX实验的研究范式
7.2 基于教学实验方法的审视
    7.2.1 教学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7.2.2 GX实验的实验设计
    7.2.3 GX实验的实施程序
    7.2.4 GX实验的实验评价
7.3 实验方法的现实反思 第8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8.1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
    8.1.1 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
    8.1.2 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
    8.1.3 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
    8.1.4 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
    8.1.5 协调利益与力量,构建和谐改革共同体
    8.1.6 遵循实践的理性,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8.2 对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
    8.2.1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8.2.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证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1993-2008年以GX实验为主题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GX实验的博硕学位论文统计表
附录三:陈重穆先生关于GX实验的部分报告、信件、手稿
附录四:宋乃庆教授组织教材编写活动的文件
附录五:GX实验学校的实验计划
附录六:沙坪坝区实验学校考试通知、考试成绩与教师概况统计表
附录七:GX实验教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八:GX实验教研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7)后进生的谱系—影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后进生”的有关研究成果
    四、方法论
    五、技术路线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话语的出现(50 年代末)
    一、“后进生”“差生”概念的产生
    二、结论:教育改革力量分析
第二章 话语的发展(80 年代初——90 年代末)
    一、差生歧视现象的出现
    二、关于“后进生”概念的演变
    三、结论:影响教育变革的力量
第三章 话语的转变(21 世纪初——至今)
    一、“5000 万差生”与“择差学校”
    二、一些先进的教育经验
    三、结论:影响教育变革的力量
第四章 影响我国教育力量变革的图谱
    一、影响我国教育变革各力量的构成
    二、对影响我国教育变革的各力量的对比分析
结语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后记

(8)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选题缘由:一个从“私己”走向“连通”的问题
    二、主题词解: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
    三、相关研究:一片“贫瘠”而又丰饶的研究土壤
    四、研究方法:一道“流行”而又寂寞的研究旅程
上编 学“秩序”的那群孩子——中小学教学秩序的发生与发展研究
    第一章 课堂内外的秩序图景——小学新生教学秩序的主要表现形态
        一、“向40分钟要质量”:一年级的课堂并不轻松
        二、“先作业,再革命”:一年级的作业是道坎
        三、“美好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课间十分钟印象记
        四、考场初体验:站在考选起跑线上
        五、“特殊与例外”:校园生活的另一番景象
        讨论:告别“幼儿”,走向“学生”——小学生“秩序感”的基本特征及其反思
    第二章 看得见的进步——小学新生“入序”过程的主要阶段、特征及机制
        一、“渐入佳境”:新生“入序”的各个阶段及具体特征
        二、秩序的背后:新生“入序”具象后的机制
        讨论:秩序的代价——“入序”的副作用及其反思
    第三章 “你看看这些孩子!”——小学新生主要“失序”行为及成因
        一、课堂“失序”行为及相应的管理策略
        二、课外“失序”行为扫描:
        三、“不能全怪孩子”——影响新生教学秩序的主要因素
        讨论:“有序”的理由与“无序”的价值——以“举手”和“插嘴”为例
    第四章 我们不再是新生——小学生教学秩序的后续考察
        一、“小不点”长大了:跟踪二(1)班
        二、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探访五(1)班
        讨论:“小学”不小——小学阶段教学秩序的总体特征与反思
    第五章 走进中学——中学生教学秩序一瞥
        一、城市的边缘——一所转制初中新生班主任工作田野考察
        二、回望高中那三年——关于高中教学秩序的间接研究
        讨论:长大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特色的“秩序教育”之路及其反思
下编 秩序是怎样制成的?——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言行研究
    第六章 “我们有办法”——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管理方法与策略扫描
        一、“一二三、坐端正”:中小学教师眼中的“组织教学”
        二、苦口婆心:中小学教师的“说功”小议
        三、赏罚分明:中小学教师眼中的赏识与惩戒
        四、见贤思齐:榜样与偶像在“制序”过程中的作用
        五、教室里的“孟母三迁”:班级座位的编排
        讨论:明天这些办法是否依然有效?——教师教学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分析
    第七章 “办法差异的背后”——不同年级教师的教学管理特色与风格
        一、“火眼金睛”:小学教师的课堂监控与反馈能力印象
        二、“课堂骗术”:小学低年级教师的教学管理技艺
        三、“个人魅力”:高年级段教师教学管理特色
        四、“走进心灵”:中学教师教学管理的信念及其反思
        五、“顺其自然”还是“放任自流”:大学教师教学管理观一瞥
        讨论:“我不喜欢这样”——中小学教师“制序”风格的三维模型
    第八章 “县官不如现管”——不同岗位教学管理角色与效果
        一、大权在握、不堪负重:班主任的角色与作用反思
        二、“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课堂印象
        三、“我有我的美”:各种副科的课程魅力浅谈
        四、“我也是老师”:校长、主任们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五、红领巾的N种用途:少先队组织在小学教学秩序形成中的地位与价值
        六、“成长驿站”哪天开门:心理辅导员走进中小学
        讨论:我们都是教学的管理者——教师的管理者角色刍议
    第九章 从“新手”到“专家”——不同专业化发展阶段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概览
        一、新手上路,请多关照:新手时期教师教学管理状况及其困惑
        二、“我们那时候”:老中青年教师教学管理理念的比较
        三、“骨干、骨干,骨头榨干”:走近“骨干教师”的教学管理世界
        四、名、特教师教给我们什么?:特级教师课堂的“特级管理”一瞥
        讨论:教师是天生的管理者吗?——教师教学管理能力形成过程初探
    第十章 特殊的学校、特殊的秩序——“行走学校”探访记
        一、慕名而来:媒体对“行走学校”的关注
        二、目击“训练”:初识“择差教育”
        三、各抒己见:普通学校老师们的讨论
        四、与“差生”零距离:短暂而诚恳的观察与交流
        五、“仓皇”而去:离开“行走学校”后的情感历程
        讨论:“差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秩序?——兼议中小学教师的“惩戒权”及与“体罚”的界限
个案
    一、“我一分钟都坐不住,怎么办?”——小亮的故事
    二、快乐的小麻雀——小倩的故事
    三、“一二三,不坐端正”——小舟的故事
    四、“不知道”也会告状了——小静的故事
    五、徘徊于边缘的女孩——关于小丹的通信
    六、不能忽视孩子心灵深处的温泉——小杰印象
    七、爱哭的女孩——初一女生小莹的故事
    八、我们班的“笑神经”——小骏的故事
附录
参考文献
代后记:怎样爱你最合适?

(10)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价值取向危机
        (二)源于价值取向危机的尊严缺失
        (三)解决中等职业教育现实问题的理论支持
        (四)文化学与价值论的结合提供了研究方法论
    二、文献综述
        (一)价值取向研究
        (二)教育价值取向
        (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
        (四)已有研究评述
    三、核心概念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价值取向
        (三)文化分析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论
        (三)具体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理论视野
    一、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学理论
        (二)职业教育的人学视角
        (三)职业社会学理论
        (四)文化分析
    二、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
        (一)价值取向研究的切入点
        (二)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 “工具人”: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取向
        (二) “经济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取向
    二、个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从职业价值观分析学生对职业教育价值认可度
        (二)从生源结构分析家庭职业教育选择的价值基础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失衡的追问
    一、价值主体定位的偏差
        (一)社会与个人的冲突
        (二)人的主体性缺失
    二、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偏差
        (一)中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演变
        (二)价值的偏离与冲突
第四章 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失衡的文化根源探究
    一、人学观与技术观的冲突
        (一)从“身、心”关系中探究传统人学思想
        (二)对技术的误解与排斥
    二、根深蒂固的职业等级结构
        (一)职业认知的变化
        (二)职业地位的变迁
    三、职业教育变迁中的价值选择
        (一)职业教育属性的厘定
        (二)职业教育价值的固化
第五章 基于尊严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展望
    一、何为基于尊严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尊严的内涵
        (二)尊严的实现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尊严何以实现
        (一)尊严实现的核心因素
        (二)尊严实现的内部要素
        (三)尊严实现的外部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浅议素质教育中的差生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绩差生”的绩差诱因及其教育转化[J]. 刘枫. 教育现代化, 2017(40)
  • [2]学生角色研究[D]. 漆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生学业不良成因分析与转化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A中学为例[D]. 李菊英.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4]后进生成因及转化问题研究[J]. 苏飞飞. 学园(教育科研), 2012(21)
  • [5]浅议对差生的转化[J]. 陈平. 内江科技, 2012(01)
  • [6]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徐建星. 西南大学, 2011(06)
  • [7]后进生的谱系—影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D]. 吕晓平.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8]秩序校园 ——中小学教学秩序的田野考察[D]. 王丽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9]浅议素质教育中的差生转化[J]. 李建婕,孔永涛.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0(S1)
  • [10]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 李久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  

论素质教育中贫困生的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