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FIX经颈后路入路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

APOFIX经颈后路入路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

一、用APOFIX经颈后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论文文献综述)

杨启远,李英博,罗小丽,冯敬,李丽芳,雷超,杨雯栋,冯志[1](2020)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21~72岁,平均49.6±8.8岁。所有病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四肢麻木及乏力症状,术前经颈椎动力位片及持续颅骨牵引判定12例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13例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25例患者均行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融合术。通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thopaedic Associas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和延髓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评估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8年,平均随访1年6个月。JOA评分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3.7±1.4、14.8±1.6、15.2±1.3分,较术前9.1±1.5分明显改善(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寰枢椎脱位复位满意,ADI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3±0.3mm、2.3±0.5mm、2.4±0.6mm,均较术前(6.5±0.9mm)明显改善(P<0.05)。CMA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153.9°±7.3°、153.4°±7.6°、152.7°±7.8°,均较术前(121.8°±5.1°)明显改善(P<0.05)。1例患者随访发现线缆对寰椎后弓有部分切割,但未断裂。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结论: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固定牢固,安全可靠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董春科[2](2020)在《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是随着病程的延长,寰枢关节周围韧带、关节囊等、肌肉瘢痕挛缩导致患者经过严格的颅骨牵引(即使在全身麻醉下)也不能复位的一类寰枢椎脱位。一直以来,IAAD是外科手术治疗的热点和难点。过去,经口咽入路(Transoral approach,TOA)前路齿状突切除能够对脊髓腹侧进行直接减压,而被认为是治疗IAAD的标准术式。然而此入路通常伴随口咽部感染、腭咽功能障碍、吞咽困难、气管切开等严重并发症,而且由于齿状突位置深在,减压时容易引起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后,国内外学者提出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内固定方式治疗IAAD,此方式创伤不大、出血少,通过松解后使得寰枢关节复位而解除脊髓压迫,预防鹅颈畸形出现。虽然减少了脑脊液漏的发生,但其仍然避免不了经口咽途径带来的术后并发症。2005年,随着Kassam等首次采用经鼻内镜入路(Endoscopic Endonasal Approach,EEA)行齿状突切除手术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此方式能够降低口咽感染发生率、减少术后气管切开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术后恢复经口饮食等。然而,有研究表明,EEA入路下术中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要显着高于TOA入路,这可能与EEA下齿状突切除技术的学习曲线长相关,而且在内镜下行硬膜修补术是相对困难的。我们认为,EEA入路下行前路寰枢椎松解是可行的。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EEA下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IAAD,并与TOA前路松解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方式的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以期提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手术方式。第一部分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经鼻内镜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固定和经口咽前路松懈联合后路融合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I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前路松解联合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根据前路松解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EEA组和TOA组。采用JOA 17分评分法和ASIA神经损伤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ADI、SAC、CMA评估两组患者复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拔管时间、恢复经口饮食时间、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TOA组18例,EEA组1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4个月(21~6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EA组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TO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27.94±16.70和4.39±2.55天,均多于EEA组的18.76±7.5和1.22±1.0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组气管拔管时间和恢复正常口服饮食时间分别为4.07±2.46和5.98±2.66天,多于EEA组的1.07±0.92和1.73±0.9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解剖复位和临床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JOA评分、ADI、SAC、C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A前路松解和TOA前路松解治疗IAAD,均能获得满意的复位和神经功能改善;与TOA入路相比,EEA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气管拔管早、住院/重症监护时间短等优势。第二部分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并比较不同颈椎角度下经鼻内镜暴露范围的下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二部收治的30例于我院放射科行颈椎中立位、过伸位、过屈位颈椎+颅底三维CT重建扫描的IAAD患者。测量患者硬腭长度(LHP)、鼻骨最低点和前鼻棘的距离(LNA)。分别测量在三种颈椎角度下N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PLC、NAx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NAxLC、RPL线同颈椎前缘交点至HPL的距离DRPLC、寰枢椎侧块关节至HPL的距离DLMHP。将患者分为颅底凹陷组和非颅底凹陷组,探讨其对显露范围的影响。结果:不同颈椎角度下所预测的EEA显露下限值DNPLC、DNAxLC、DRPLC均大于DLMH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EEA下行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不同颈椎体位下DNPLC、DNAxLC、DRPLC、DLM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颈椎角度对EEA显露下限范围影响不大。三种颈椎角度下BI组患者DLMHP值均小于NBI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EA显露下限受到LNA、LHP长度和∠NAH大小的影响,并且与LHP和∠NAH的大小呈负相关,和LNA大小呈正相关。结论:经解剖学测量,EEA下前路松解是可行的,且不受颈椎角度的影响。对于合并颅底凹陷的患者,EEA下前路松解要更容易到达寰枢侧块椎间隙。第三部分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系统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性,为临床中医医师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循证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1日,检索对象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evman 5.3和Stata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由2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刷选及数据提取。研究数据包括:JOA评分、总有效率、痊愈率、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等。结果: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文献共19篇,共计1266例患者,均为中文文献。治疗组均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常规,对照组均为西医治疗常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JOA评分、ASIA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指标中补阳还五汤联系西医治疗常规组均优于西医治疗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显着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改善残留神经的症状,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武鹏[3](2020)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1).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及正常成人上颈椎薄层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成人上颈椎(C0-C3)模型,验证该上颈椎模型的有效性。(2).在正常成人上颈椎模型(C0-C3)的基础,分别建立单纯C2椎弓根螺钉固定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传统内固定组)及C2椎弓根螺钉联合Ω形横连固定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新型内固定组),测量两种不同内固定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上颈椎活动度、椎弓根螺钉最大应力及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在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1).成功建立正常成人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了有效性验证,可用于上颈椎生物力学分析。(2).上颈椎活动度:传统内固定组与新型内固定组上颈椎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均相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旋转(左+右)方向上,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较传统内固定组分别减小7.02%、6.09%、0.32%、0.40%。(4).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在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方向上,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较传统内固定组分别减小27.2%、18.6%、1.1%,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在旋转(左+右)方向上的轴向拔出力与传统内固定组基本相同,差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C2椎弓根螺钉联合Ω形横连新型内固定方式对上颈椎生理性活动度的影响同传统内固定方式相似,均可最大程度上保留上颈椎活动度。(2).新型内固定方式较传统内固定方式可减小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有助于提高螺钉的抗疲劳性能,降低断钉的风险。(3).新型内固定方式较传统内固定方式可减小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降低螺钉退钉的风险,更有利于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更为理想的内固定组合。

李腾[4](2019)在《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寰枢椎脱位(AAD)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疾病,通常由外伤、肿瘤或先天性畸形引起。因其所处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脊柱手术的难点。先天畸形所导致的AAD,通常与颅颈交界区的各种骨骼异常、关节畸形相关。当寰椎枕化存在时,因为存在椎动脉的走行异常导致AAD治疗起来更加困难,医生面临着如何在术中处理或避免椎动脉损伤等问题。同时变异椎动脉可致C2椎弓根狭窄无法正常置钉,这时需要采用不同替代技术完成C2固定。另外,C1侧块C2椎弓根钉棒固定(C1LC2PS)技术的稳定性仍存在一定争议,因此选择何种C2替代技术如何增强C1LC2PS固定技术的稳定性亟待解决。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进行椎动脉解剖变异走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横连辅助C1LC2PS技术对寰枢椎运动范围的影响。最后比较不同C2替代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效能,为AAD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我们首先回顾性分析了 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寰椎枕化患者3D-CTA数据,使用SFOF-VR和Mimics软件重建,对椎动脉解剖变异走行进行3D解剖分析和测量研究。然后利用影像动作捕捉系统辅助六自由度机器臂对离体人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分析。首先在1.5 Nm力矩下按顺序对完整标本,旋转脱位标本,标准C1LC2PS固定组,标准C1LC2PS+单横连组,标准C1LC2PS+双横连组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最后在1.5 Nm力矩下对C2椎弓根螺钉组(C2PS),C2椎板螺钉组(C2TLS),C2下关节突螺钉组(C2IAPS)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分析。结果:(1)椎动脉走行变异可分为七种不同类型。Ⅰ型(26.7%),椎动脉在寰椎后弓上走行并经椎动脉沟进入颅腔;Ⅱ型(53.3%),椎动脉在入颅前走行于同化的寰椎侧块枕髁复合体形成的骨管中。Ⅲ型(11.7%),椎动脉在枢椎关节面以上或在寰椎侧块以下形成弯曲,然后经同化的枕骨下缘下方进入颅内。Ⅳ型(1.3%),椎动脉椎板下进入椎管。Ⅴ型(31.3%),在颈2峡部形成高跨椎动脉。Ⅵ型(2.9%),在寰椎后弓处形成开窗椎动脉。Ⅶ型(4.2%),一侧缺如型椎动脉。Ⅱ型椎动脉管下壁到寰椎侧块后平面的垂直距离5.51 ±2.17mm,意味着寰椎侧块通常可以安全插入3.5 mm螺钉。中线平面到Ⅲ型椎动脉与同化枕下缘交叉点的距离为13.50±4.35mm,说明椎动脉变化的中线迁移特性。Ⅴ型峡部高度和宽度的降低表明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增加。(2)与完整状态和旋转不稳模型相比,三种治疗方式干预组C1-C2ROM在每个加载运动工况上都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与完整和未加横连结构相比,单横连和双横连结构旋转ROM均明显减小(P<0.001),双横连与单横连结构在各个运动工况ROM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3)在轴向旋转和前屈-后伸过程中C2TLS与C2IAPS相比ROM显着降低(P<0.05)。在轴向旋转过程中C2TLS与C2PS相比ROM显着降低。在前屈-后伸过程中C2IAPS与C2PS相比ROM显着降低(P<0.05)。结论:(1)新的椎动脉分类和相关的解剖参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椎动脉变化过程和颅颈交界区解剖之间的三维关系,这对于减少寰椎枕化致AAD患者术中椎动脉损伤的风险至关重要。(2)横连装置可以有效减小了 AAD患者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旋转活动度;横连的数量在辅助减小各个运动工况活动度上没有差异。(3)在C2椎体出现变异导致椎弓根狭窄时,C2TLS和C2IAPS都可做为C2PS的替代方式。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发现,在轴向旋转和前屈-后伸过程中C2TLS相比C2IAPSROM更低,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熊墨梁[5](2018)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辅助治疗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应用3D打印技术设计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手术导航模板,探讨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9月—2015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19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7.5岁。根据患者是否采取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分为两组(实验组13例、对照组6例),实验组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下行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对照组行常规徒手置钉置入,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颈椎320排CT平扫,将实验组CT扫描的数据通过Mimics 17.0软件制作出3D打印导航模板,然后术中使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下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置钉;对照组采取传统徒手方式行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置钉;术后两组患者复查颈椎CT,再根据CT检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置钉精确率。同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以及手术时间。结果:19例患者均接受后路椎弓根钉C1-2融合手术内固定术,手术均为同一手术团队完成。其中,13例行3D导航模板辅助下经后路椎弓根钉C1-2融合手术内固定术,6例行传统后路椎弓根钉C1-2融合手术内固定术。最终两组19例患者共置入76枚椎弓根螺钉,其中寰椎置入椎弓根螺钉38枚,枢椎置入椎弓根螺钉38枚,术中C臂机透视显示两组螺钉均达到满意效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没有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术后复查CT并根据Marcus Richter等的评价标准提示实验组52枚螺钉精确率一级为51枚(98.1%),二级为1枚(1.9%),优良率为100%。对照组24枚螺钉精确率一级为21枚(87.5%),二级为2枚(8.3%)和三级为1枚(4.1%),优良率为95.8%,3枚侵入椎管的螺钉侵入均≤2 mm,其他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骨皮质内。两组置钉优良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手术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伤口引流量与对照组术后伤口引流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医源性神经损伤症状。实验组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0例,C级0例,D级3例,E级10例;对照组患者末次随访Frankel分级:A级0例,B级0例,C级0例,D级1例,E级5例,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实验组患者疼痛VAS平均为(1±1)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为(1±1)分,术前与术后VAS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辅助治疗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手术置钉精确率较传统徒手置钉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伤口引流量均较常规手术少,是一种精确的、安全的、快速的辅助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柯柯,姚蒙蒙,张英东,莫少东,夏虹,吴增晖,马向阳,章凯,艾福志[6](2018)在《新鲜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新鲜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7-06采用手术治疗的33例新鲜不稳定寰椎骨折。采用自制寰椎骨折评分系统(AFS)评估骨折情况,AFS>1分且≤3分的18例行单纯骨折复位内固定,AFS≥4分的15例行骨折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8.7(339)个月。除1例经口咽前路JERP钢板内固定者术后第7天因内固定松动行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外,其余患者骨折复位满意且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所有患者颈项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7.1±1.1)分改善至(1.8±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34,P<0.001)。未植骨融合者术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改善,寰椎骨折均愈合,动力位X线片显示寰枢椎稳定性良好;植骨融合者寰椎骨折均愈合,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新鲜不稳定寰椎骨折可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及合并损伤情况采用AF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上颈椎稳定性,骨折愈合良好。

赵建军[7](2018)在《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枢椎齿状突骨折在所有类型的颈椎骨折中约占10-15%[48,49],而且骨折常合并寰枢椎不稳、横韧带损伤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颈髓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四肢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50,51]。因为齿状突骨折的愈合及预后与骨折的部位、移位程度以及患者的自身条件有很大关系,所以对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应全面综合分析骨折的特点、移位的方向和角度、合并的损伤及患者的身体特征等因素,同时合理的骨折分型标准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分型标准就是依据骨折部位分类的Anderson-D’Alonzon分型。对于单纯的Anderson-D’Alonzon Ⅰ型和Ⅲ型齿状突骨折,不合并横韧带损伤或寰枢椎不稳,属于稳定骨折,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行外固定保守治疗往往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远期功能恢复良好[52,53]。而对于Ⅱ型或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属于不稳定骨折,行颈部外固定保守治疗骨折不愈合率高,远期治疗效果差,手术是更好的治疗选择[54,55]。手术治疗的重点是骨折的复位及愈合,骨折端不愈合远期会出现颈部疼痛、寰枢椎不稳,甚至脱位,引发脊髓的迟发型损伤。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坚强的固定是齿状突骨折愈合的重要前提。近些年来,经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在齿状突骨折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此类手术对颈部稳定结构损伤小,而且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颈部屈伸及旋转功能,远期功能恢复良好,受到了广大临床手术医师的青睐,目前也成为了齿状突骨折首选的手术治疗方式。然而,该类手术适应症有限,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齿状突骨折,如齿状突粉碎性骨折、横韧带断裂导致寰枢椎不稳、骨折端复位困难或不能复位、长斜行骨折(骨折线由后上到前下)、陈旧性骨折(>3W)或患者驼背及颈部过短不能后仰等,经前路螺钉固定困难或固定效果欠佳,不能对骨折端进行加压,也不能解决寰枢椎不稳的问题,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属于该类手术的禁忌症[56,57]。对于不能行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患者,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58]。该类手术的思路是通过固定寰枢椎,间接稳定骨折端,恢复并保证上颈椎及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因此在骨折愈合前需要内固定物有足够的力量维持寰枢椎的稳定。后路手术的固定方式从最早的后路缝合固定、寰枢椎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逐步发展经历了椎板夹固定术、Magerl螺钉固定术等,在1994年,由Goel和Laheri首先报道了应用的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C1LM-C2P)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术[59]。于2001年,由Harms和Melcher将该手术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并逐渐开始流行起来[60]。由于其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广泛的适应症,目前,应用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行后路寰枢椎固定已经成为临床上治疗寰枢椎不稳或齿状突骨折最为常用的后路手术固定方式。螺钉的准确置入是该手术的关键步骤,螺钉位置的优劣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及远期手术疗效密切相关。相关文献报道在传统X线透视下辅助行上颈椎螺钉置入,置钉准确率仅为76.3%,有25%以上的螺钉穿出率。2013年,杨[61]等人进行了在传统的二维C型臂透视下应用C1LM-C2P螺钉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远期治疗效果满意,但部分患者出现了螺钉穿出、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该手术方式在螺钉置入过程中,因手术部位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丰富,钉道范围狭小局限,在传统二维C型臂透视辅助下行螺钉置入,尽管术中反复透视确认螺钉位置,但得到的图像是体内各种组织重叠的平面图像,假阴性率较高,手术风险大,置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螺钉偏离、穿出,甚至损伤血管、神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59]。这些缺陷限制了该手术方式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开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62]。由于3D导航突破了传统X线透视的局限性,通过术前扫描,图像重建,在术中能够提供即时三维多层面图像,通过虚拟影像合并定位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手术器械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距离,极大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且在术中不用对患者进行反复透视,因此在骨科手术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各类的临床研究报道显示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可以优化手术过程,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内置物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2015年,杨永良等报道了在计算机3D导航辅助下应用Magerl螺钉行寰枢椎融合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可以显着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降低手术中透视时间和术中出血量[59]。然而,目前为止,关于应用计算机3D导航辅助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C1LM-C2P)置入行寰枢椎融合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我们本项研究的内容就是对我院收治的12例不能行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的Ⅱ型或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骨折特点属于前路手术禁忌症),术中应用Orbic-3D导航辅助引导置入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C1LM-C2P)螺钉,通过钉棒系统并植骨行寰枢椎固定融合治疗,术中进行技术分析,术后通过影像学检查及颈部功能评估,分析该手术方式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性与先进性,并评估3D导航辅助置钉的技术优势,分析其存在的缺陷,为进一步改进导航系统在手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上与技术上的支持。目的:分析在orbic-3D导航辅助下应用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经后路行寰枢椎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评估该手术方法的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对我院收住的其中12名Ⅱ型或者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7.4岁,患者骨折特点为均不宜行前路螺钉内固定),经颈椎后路在orbic-3D导航辅助下置入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应用钉棒系统行寰枢椎固定进行手术治疗。术中除1例年轻患者(18岁)外,其余患者均行寰枢椎后弓自体松质骨植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并发症、螺钉置入后的位置作为评估技术可行性的指标。术后随访周期为12个月到24个月,平均为19.2个月。随访内容包颈部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用以评估手术的有效性。颈部功能指标包括ASIA功能评分、NDI和VAS评分,影像学检查用以评估骨折愈合程度及寰枢关节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92-146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17.3±15.5 min,术中出血量统计在110-410毫升之间,平均出血量为255.8±87.4毫升,术中透视时间为30-78s,平均透视时间为41.2±13.3s。所有病人共打入48枚螺钉,其中46枚螺钉(95.8%)位置良好,没有穿出骨皮质,2枚螺钉轻微穿透骨皮质,分级为Grade 1级。术后均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或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在最后的随访中,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齿状突骨折愈合率为83.3%(2例患者骨折未愈合)。其中未行自体骨植骨的年轻患者齿状突骨折愈合良好。未愈合的齿状突骨折断端稳定,无相对活动,所有患者寰枢椎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都明显缓解。术前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75.5 ±6.88%,在最后的随访中,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17.5 ± 6.72%,术前与术后患者的NDI评分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10名齿状突骨折愈合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17.4±7.36%(6%-30%),而2名骨折未愈合患者的NDI平均得分为18.0 ±2.82%(16%,30%)。骨折愈合组与未愈合组之间的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患者术前和最后随访时的VAS平均评分分别为6.4±0.79分和2.3±0.78分。二者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骨折愈合患者与未愈合患者最后随访VAS平均评分分别为2.3±0.82和2.5±0.71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7),说明所有患者颈部功能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骨折愈合组与未愈合组颈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Ⅱ型或者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在3D导航引导下应用C1侧块螺钉及C2椎弓根螺钉行后路寰枢椎固定治疗安全有效,术后颈部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寰枢椎融合后齿状突骨折端不愈合对颈部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3D导航引导相比于传统C型臂透视,能够提供三维即时图像,实时监测钉道轨迹,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成功率,但应注意导航系统仍存在一定技术上的缺陷,在以后的手术应用中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王欢,刘齐[8](2016)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概述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了给中国的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枢椎骨折治疗方面最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耗时11个月,在学习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2002年发布的《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1]和2013年修订版《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2]的基础上,借鉴其制定方法,基于对已发表的有关成人枢椎骨折治疗的中英

黄威,蔡贤华,徐峰,黄勇,康辉,李彦锦[9](2013)在《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术式的选择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15例;年龄1855岁,平均36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49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n分型:Ⅱ型30例,Ⅲ型24例;合并寰椎前脱位12例,寰椎后脱位12例,无明显脱位30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16例,E级31例。其中30例患者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术(A组),8例患者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B组),16例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寰椎脱位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A组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示骨折不愈合,A组其他患者和B、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个月骨折愈合。无螺钉松动、断钉、退钉发生。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46例。结论上述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首选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此方法不合适时可考虑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寰枢椎融合术。

黄卫兵,蔡贤华,陈庄洪,徐峰,黄勇,魏世隽[10](2013)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11年10月使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56例,男43例,女13例;年龄1771岁,平均38岁。1例患者脊髓神经完全损伤,29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症状,26例伴有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C级10例,D级16例;ASIA评分5090分,平均(78.5±9.3)分。其中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32例,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表面植骨。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24例,在寰椎前弓下缘和齿状突基底部之间植骨。结果 1例颈脊髓神经完全损伤患者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他55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9年(平均16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齿状突Ⅱ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并植骨,齿状突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其余植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26例脊髓神经不全损伤患者术后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13例)和评分[(92.5±8.6)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可靠,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的有效手段。

二、用APOFIX经颈后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APOFIX经颈后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论文提纲范文)

(1)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寰枢椎脱位的分型
    3.2 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法探讨
    3.3 该技术的创新点和技术优点
    3.4 该技术的要点、适应证及禁忌证

(2)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综述一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前路手术的研究进展
    1. 寰枢椎脱位的常见分型方法
    2. 经口咽前路手术
        2.1 标准经口咽入路
        2.2 扩大经口咽入路
        2.3 经口咽前路松解
        2.4 内镜辅助下经口咽入路
        2.5 经口咽前路内固定术
    3. 经鼻内镜前路手术
        3.1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
        3.2 经鼻内镜入路的解剖学限制
        3.3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显露范围比较
        3.4 经口咽和经鼻内镜术后并发症比较
    4. 经颈入路
        4.1 高位颈前咽后入路
        4.2 内镜辅助下经颈前入路
    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鼻内镜下颅颈交界区手术的研究进展
    1. EEA手术发展历程
    2. EEA至颅颈交界区重要解剖学标志
        2.1 中鼻甲和后鼻孔
        2.2 咽鼓管及咽鼓管咽口
        2.3 鼻咽粘膜
    3. EEA入路解剖学限制
        3.1 Nasopalatine line,NPL线
        3.2 Naso-axial line,NAxL线
        3.3 Rhinopalatine line,RPL线
    4.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临床运用
    5. EEA入路至颅颈交界区手术面临的问题
        5.1 镜下止血
        5.2 硬膜修补
        5.3 学习曲线
        5.4 稳定性重建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操作
        1.3 术后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围手术期结果
        2.3 神经功能改善
        2.4 影像学结果
        2.5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形成机制及定义
        3.2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治疗策略
        3.3 EEA和TOA松解治疗IAAD效果对比
        3.4 IAAD前路松解后稳定性重建
        3.5 本研究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鼻内镜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影像学测量研究
    前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在不同颈椎体位下预测EEA显露下限结果以及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和HPL线的距离
        2.2 三种颈椎体位下颅底凹陷和非颅底凹陷DLMHP比较
        2.3 LHP、LNA和∠NAH对EEA显露下限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补阳还五汤治疗脊髓损伤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评价与数据提取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4 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正常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Hangman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寰椎枕化患者椎动脉变异的三维评估及分型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C2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横连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内容
    2.4 数据和统计分析
    2.5 结果
    2.6 病例介绍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C2椎弓根螺钉替代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及内容
    3.4 数据和统计分析
    3.5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辅助治疗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入院常规检查
    2.1 辅助检查设备
    2.2 常规检查
        2.2.1 X线检查
        2.2.2 CT检查
        2.2.3 MRI检查
        2.2.4 椎动脉血管造影
    2.3 术前常规检查
第三章 颅骨牵引术及护理
    3.1 颅骨牵引术步骤
    3.2 颅骨牵引术后护理
    3.3 牵引后复查
第四章 实验分组及各组患者一般信息
    4.1 分组
    4.2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信息
        4.2.1 两组患者术前Frankel分级
        4.2.2 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
        4.2.3 手术方法
    4.3 两组患者一般信息比较
    4.4 统计学方法
    4.5 纳入本次研究患者的标准
    4.6 本次实验研究患者的排除标准
第五章 CT数据导入及设计导航模板
    5.1 CT数据导入
    5.2 模拟置钉
    5.3 打印导航模板
第六章 手术治疗
    6.1 术前准备
    6.2 实验组手术方法
    6.3 对照组手术方法
    6.4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
    6.5 椎弓根钉置入精确率评价
    6.6 统计分析
第七章 结果
    7.1 实验组结果
    7.2 对照组结果
    7.3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结果对比研究
第八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新鲜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自制寰椎骨折评分系统 (AFS)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前言
    1 寰枢椎及齿状突
        1.1 寰椎解剖特点
        1.2 枢椎及齿状突解剖特点
        1.3 齿状突骨折相关力学机制
        1.4 齿状突骨折的症状表现及诊断
        1.5 齿状突骨折的分类
    2 3D导航技术
        2.1 导航原理
        2.2 导航的组成、分类及优势
        2.3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骨科的应用
    3 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
        3.1 保守治疗
        3.2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图与附表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

四、用APOFIX经颈后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不稳(论文参考文献)

  • [1]后路悬臂梁支撑线缆提拉复位固定治疗可复性及难复性寰枢椎脱位[J]. 杨启远,李英博,罗小丽,冯敬,李丽芳,雷超,杨雯栋,冯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0(07)
  • [2]经鼻内镜和经口咽前路松解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对比研究[D]. 董春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武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D]. 李腾.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5]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辅助治疗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熊墨梁. 厦门大学, 2018(07)
  • [6]新鲜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手术策略及疗效分析[J]. 李柯柯,姚蒙蒙,张英东,莫少东,夏虹,吴增晖,马向阳,章凯,艾福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05)
  • [7]3D导航引导下颈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赵建军. 山东大学, 2018(12)
  • [8]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J]. 王欢,刘齐. 中华外科杂志, 2016(10)
  • [9]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术式的选择及疗效观察[J]. 黄威,蔡贤华,徐峰,黄勇,康辉,李彦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09)
  • [10]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J]. 黄卫兵,蔡贤华,陈庄洪,徐峰,黄勇,魏世隽.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07)

标签:;  ;  ;  ;  ;  

APOFIX经颈后路入路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