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胃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

扶胃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

一、敷脐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宇[1](2020)在《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主要研究小儿伤食泻,平胃保安丸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平胃散及清代《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之保安丸化裁而成,古方新用,在把握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观察、统计、分析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伤食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将古方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为临床上小儿伤食泻的诊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住院部及儿科门诊中于2019.02~2020.01就诊并诊断为泄泻~伤食泻的患儿按照就诊顺序进行单双号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予免煎汤剂平胃保安丸治疗,对照组选用中成药保和丸(水丸)治疗,治疗5天后来院复诊,记录患儿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止泻具体时间,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共收集的伤食泄泻患儿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实验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试验组有31例,对照组有30例。以下为实验分析结果:在31例试验组中有18例痊愈,4例有效,9例显效,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100%;在30例对照组中有8例痊愈,3例有效,17例显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经过SPSS秩和检验发现,在治疗伤食泻的总有效率上,两组药物统计结果为P≤0.01,说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试验组药物要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两组药物在止泻时间的比较上,P<0.01,表明试验组药物在止泻时间上比较明显比对照组药物短。在改善症状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结果,P<0.05,表明在改善小儿伤食泻症状体征等方面,试验组药物优于对照组药物,尤其是在其改善患儿大便性状、增加患儿食量、改善患儿精神状况及矢气嗳气等症状上。结论:整体疗效方面,试验组要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及止泻时间等方面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在治疗小儿伤食泻过程中平胃保安丸有明显的临床疗效,除此之外,其没有毒副作用,且价格低廉,因此可以在临床治疗小儿伤食泻方面进行推广。

林丹丹[2](2019)在《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选取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及中医症状作为观察指标,观察研究对象对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的疗效,通过与常规针刺治疗的疗效对比,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将符合要求的60例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分为2组。2.操作方法: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对选定穴位常规消毒后进针,在有得气感后对患者行补法。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实验组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选取腹部穴位:神阙、天枢、关元行隔姜灸治疗。具体操作:在腹部穴位上涂抹适量万花油以保护皮肤在隔姜灸过程中不被烫伤。放置姜片及艾柱并点燃,待患者无法忍受皮肤热感时及时撤下艾柱,稍等片刻后重复重置新的艾柱,所有穴位每穴燃烧3壮艾柱。治疗组及实验组均每周治疗2次,3周为一疗程。3.治疗前、治疗后根据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表、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0L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填写临床症状记录表,统计结果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适当统计分析,以评价两组疗效。结果:1.根据数据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治疗组及对照组基线情况良好,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程度的差异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根据两组患者中医症候在完成相应治疗后的改善的程度,患者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及总中医症状积分均呈现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恶寒肢冷症状的改善程度方面,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根据分析IBS生活质量量表评分,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均有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为优(P<0.05)。4.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程度来判定疗效,治疗组痊愈及显效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8.97%。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姜灸结合针刺治疗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与单纯针刺治疗效果比较,前者的疗效更佳,能更大程度改善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患者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赵娜,杨文佳,于心同,陈云飞[3](2018)在《近5年神阙穴位敷贴治疗疾病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穴位敷贴治疗疾病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进行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物效应,具有穴位和药物的双重功效;神阙穴因其特殊的解剖特点,成为临床上进行穴位敷贴常选用的穴位,该文通过对近5年神阙穴位敷贴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疾病拓宽新的思路。

王跃旗[4](2017)在《枫寥肠胃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动力及氯离子分泌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枫蓼肠胃康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治疗作用并从离体结肠平滑肌收缩及结肠黏膜氯离子分泌探讨及其疗效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以下四个实验:一、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的治疗作用;二、枫蓼肠胃康颗粒对正常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及机制探讨;三、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四、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粘膜氯离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具体方法如下:实验一:1 日龄无特定病原体级(SpecificpathogenFree,SPF)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枫蓼肠胃康高剂量组、枫蓼肠胃康中剂量组、枫蓼肠胃康低剂量组、阳性对照药组(匹维溴铵组)。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其余各组采用母婴分离联合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D大鼠模型。60日龄造模结束并进行模型评价。以粪便情况(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内脏敏感性(结直肠球囊扩张刺激时腹外斜肌肌电曲线下面积比值(areaunderthecurve,AUC(%))的变化及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变化)为模型评价指标。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枫蓼肠胃康高、中、低剂量组每天每100克大鼠体重分别给予枫蓼肠胃康生药量0.47克、0.95克、1.89克;匹维溴铵组每天每100克大鼠体重给予2.1毫克匹维溴铵;各组均通过灌胃给药的方式,药物组每100克大鼠体重给药1毫升,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天。灌胃结束后,以粪便情况(粪便颗粒数、粪便含水量)和内脏敏感性(AWR评分变化和AUC(%))评价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实验二:以SPF级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制备正常大鼠离体纵行结肠平滑肌肌条(coloniclongitudinalsmoothmusclestrips,CLSMSs),以通有混合气体(95%O2和5%C02)的Krebs液为CLSMSs的外营养液,以无辅料的枫蓼肠胃康干膏和Krebs液制备不同浓度的枫蓼肠胃康溶液,通过离体组织灌流系统进行观察对比:1.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枫蓼肠胃康对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的影响;2.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枫蓼肠胃康对不同刺激引起CLSMSs收缩的影响。3.以自身前后作为对照,探讨枫蓼肠胃康抑制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机制。实验三:将1日龄SPF级SD雄性大鼠分为三组:模型组、正常组、枫蓼肠胃康组,参照实验一的方法造模与给药,灌胃结束后,制备各组大鼠的CLSMSs,并通过离体组织灌流系统研究对比:1.观察枫蓼肠胃康对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的影响;2.观察枫蓼肠胃康对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影响;3.枫蓼肠胃康抑制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机制探讨。实验四:参照实验三中的分组、造模与给药方法,制备剥除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后的离体结肠粘膜标本,并通过体外短路电流技术观察对比:1.观察枫蓼肠胃康对基础状态下跨上皮电压、短路电流及跨上皮电阻的影响;2.观察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短路电流的变化(short-circuit current,AIsc)的影响;3.氯离子离子替代后观察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AIsc的影响;4.枫蓼肠胃康抑制结肠黏膜氯离子分泌的机制探讨。结果实验一:1.IBS-D大鼠模型评价:(1)排便频率和粪便含水量增加:母婴分离结合束缚应激结束后,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粪便颗粒数增多(P<0.01)、粪便含水量增高(P<0.01);(2)内脏敏感性增高:AUC(%)及AWR评分高于正常组(结直肠内球囊压力在40、60毫米汞柱时(P<0.01)、80毫米汞柱时(P<0.05))。2.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1)改善粪便情况:①降低粪便含水量: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高剂量组、中剂量组粪便含水量均降低(P<0.01)。②减少排便频率: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中剂量组的粪便颗粒数减少(P<0.05)。(2)改善内脏高敏感性:①降低AUR(%):与模型组相比,枫蓼肠胃康高、中剂量组AUR(%)均降低(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40、80 mmHg时枫蓼肠胃康高、中剂量组(P<0.01);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60mmHg时枫蓼肠胃康高剂量组(P<0.01),中剂量组(P<0.05))。②降低AWR评分:与模型组相比,枫蓼肠胃康高、中剂量组AWR评分均降低(在结直肠扩张压力为40、60、80 mmHg时(P<0.05))。实验二:1.枫蓼肠胃康可抑制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与对照组相比,从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30 μg/ml开始,CLSMSs收缩的基础相对张力和振幅呈剂量依赖性降低。(1)基础相对张力:当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3000 μg/ml时(P<0.05),10000 μg/ml时(P<0.01)。(2)基础相对振幅:当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 μg/ml及以上时(P<0.01)。2.枫蓼肠胃康可抑制不同刺激引起的CLSMSs收缩:与对照相比,从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 μg/ml开始,不同刺激引起的CLSMSs收缩呈剂量依赖性降低:(1)乙酰胆碱(0.1mmol/L):当其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 μg/ml时(P<0.05),3000、10000μg/ml 时(P<0.01);(2)氯化钾(20mmol/L):当其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μg/ml及以上时(P<0.05)。(3)胞内钙库耗竭后胞外钙离子内流:当其累计加药浓度达到1000 μg/ml及以上时,(P<0.01)。3.枫蓼肠胃康对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抑制作用可被抑制剂部分阻滞:(1)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methylene blue,MB,10 μmol/L):当枫蓼肠胃康累计加药浓度达到300 μg/ml以上时,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相对振幅仍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但高于对照(当其累计加药至1000 μg/ml及以上时(P<0.05))(2)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NG-nitro-L-arginine methyl ester,L-NAME,100 μmol/L):当枫蓼肠胃康累加加药浓度达到1000μg/ml以上时,肌条收缩振幅仍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但高于对照(当其累加加药浓度达到 1000 μg/ml 时(P<0.05),3000、10000 μg/ml 时(P<0.01));(3)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阻滞剂(4-aminopyridine,4-AP,50 μmol/L):从枫蓼肠胃康累积加药浓度达到3 μg/ml开始,肌条收缩振幅虽呈剂量依赖性降低,但高于对照(当其累积加药浓度达到 1000 μg/ml 时(P<0.01),3000、100000μg/ml 时(P<0.05))。实验三:1.枫蓼肠胃康可抑制基础状态下CLSMSs收缩: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组基础平均张力下降(P<0.01)。2.枫蓼肠胃康可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CLSMSs收缩:与模型组比较,枫蓼肠胃康组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平均张力下降(P<0.05)。3.枫蓼肠胃康对乙酰胆碱引起CLSMSs收缩的抑制作用可被抑制剂部分阻滞:分别应用L型钙离子通道拮抗剂(nifedipine,10 μmol/L)、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100μmol/L)、胞内钙池拮抗I剂(3,4,5-trimethoxybenzoic acid 8-(diethylamino)octyl ester hydrochloride,TMB-8,20μmol/L)、电压依赖性钾通道阻断剂(4-AP,50 μmol/L)、鸟苷酸环化酶抑制剂(MB,10μmol/L)孵育后,各组由乙酰胆碱引起的平均收缩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四:1.各组基础状态跨上皮电压、基础短路电流、跨上皮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枫蓼肠胃康组有下降趋势。2.枫蓼肠胃康抑制毛喉素引起的氯离子分泌:与模型组相比,枫蓼肠胃康组由毛喉素引起的AIsc降低(P<0.05)。3.氯离子替代后,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的氯离子分泌抑制作用可被部分阻滞:三组间由毛喉素引起的ΔI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枫蓼肠胃康对毛喉素引起的氯离子分泌抑制作用可被抑制剂部分阻滞:分别应用非选择性氯离子通道阻滞剂(diphenylamine-2-carboxylate,DPC,1 mmol/L,顶膜侧)DPC、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cystic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TFR)抑制剂格列本脲(1 mmol/L,顶膜侧)、钠钾氯共转运体(Na-K-Cl cotransporter,NKCC)抑制剂布美他尼(100 mmol/L,基底膜侧)孵育后,三组间由毛喉素引起的ΔI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枫蓼肠胃康颗粒可以有效缓解IBS-D大鼠的腹泻症状,改善其内脏高敏感性;2.枫蓼肠胃康颗粒可浓度依赖性的抑制正常大鼠及IBS-D模型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收缩,其解痉机制可能与阻滞钙离子通道、一氧化氮-鸟苷酸环化酶-环鸟氨酸通路及电压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有关;3.枫蓼肠胃康颗粒可以抑制结肠粘膜上皮氯离子分泌,其止泻机制可能与阻滞顶膜侧氯离子通道(包括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蛋白)及基底膜侧钠钾氯共转运体有关。

沈洋[5](2016)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指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也是一种胃动力缺乏性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胃瘫发病率国内报道为0.6%-7%,国外报道为5%-10%。消化系统肿瘤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同时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早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手术后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期,不适的症状和漫长的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术后生活信心的恢复造成不良影响。现代医学治疗PGS的疗效有限。传统中医药治疗PGS的国内报道较多,不管采用中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其治疗有效率普遍在80%以上,中医与西医治疗该病有效率差异明显。通过检索CNKI文献库与Pubmed文献库发现,尽管中药治疗PGS的中文报道较多,其缺点是诸多的研究结论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仅为病例回顾分析研究或简单的病例对照研究;而Pubmed上目前仍检索到外用中药治疗PGS的任何研究报道。因此,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中药治疗PGS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PGS的治疗现状,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课题组前期对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的中医证型规律进行研究,局部辨证以“寒证”为主,以“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治法自拟“胃瘫外敷方”,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RCT临床课题设计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以期为中医中药治疗肿瘤术后PGS增加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继而使国内外更多的患者受益。[研究目的]1.探讨“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2.评价“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安全性。[研究方法]本课题应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并且整个研究过程接受课题管理部门北京市科委所安排的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进行第三方实时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会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同时通过四个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进行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培训四个分中心的研究者,统一安排药物购入,制剂室根据循证医学中心提前审定的盲底筹备制作药品(包括试验药和安慰剂药)。随后根据入组标准招募肿瘤术后PGS患者,完成入组前筛选,包括胃肠镜、消化道造影、胸腹部CT或腹部立位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潜血检查、心电图等检查。根据患者入组次序分发每个中心已经完成设盲的药物,记录患者治疗第1、3、5、7、14天的胃动力恢复时间、胃瘫症状评分、胃引流及呕吐量,记录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完成后进行出组检查(与入组时检查项目相同)后出组,同时按照患者愿望无偿领取2周的“胃瘫外敷方”真药继续治疗。所有病例数据录入后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锁定数据,在课题负责人和循证医学中心、第三方岐黄研究中心监察人员三方在场下揭盲,完成数据统计分析。最后明确“胃瘫外敷方”治疗肿瘤术后PGS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课题从启动、实施、完成到最后揭盲,均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完成,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整个课题所开展并全部完成的质控项目有:伦理申报、上会讨论及审批、循证医学中心根据盲法要求设盲、药物统一购买、全程质量控制、制剂室根据研究项目书编写药品制备流程、在国际网站上进行临床试验登记注册、对内四个中心所有研究者进行培训、对外多渠道进行患者招募、第三方监察单位进行每月质量监察并出具报告、病例数达标后进行循证医学数据管理、两次标准化揭盲。细致规范的质控过程保证了该课题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2.本课题按要求招募120例肿瘤术后PGS患者入组,历时24个月,其中2例因不良反应事件提前终止试验,1例违背试验方案退出试验,12例受试者自动退出,共计105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疗程为14天。基线分析示试验药组和安慰剂组在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术后留置鼻胃管、中药治疗史、术后胃瘫分级、胃瘫症状分级、肿瘤类型、肿瘤转移部位、手术名称、手术切口类型方面,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人口学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入组检查包括两组病人在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离子水平和心电图等方面,疗效基线分析方面包括入组时是否留置鼻胃管与入组胃瘫症状评分,以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两组PGS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3.根据课题设定的临床有效标准,FAS集中60例试验组患者中41例为临床有效,有效率为68.33%;60例安慰剂组患者中25例临床有效,有效率为41.67%,FA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3)。PPS集为全部与试验方案相符、依从性好、试验期内未服禁止药、顺利完成研究方案规定的随访过程、同时完成CRF表规定填写内容的病例,试验药组为45例,安慰机组为43例,其中试验药组有效35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7.78%;安慰机组有效19例,无效24例,有效率为44.19%,PPS集中两组病人在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有效率高于安慰剂组(P=0.001)。扣除中心效应后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的临床疗效与安慰剂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2)。4.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两组治疗有效时间、鼻胃管引流量变化、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胃瘫症状评分变化,研究发现①治疗有效时间使用生存分析比较两组差异。FAS集(P=0.017)和PPS集(P=0.006)中两组病人在治疗有效所需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试验药组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组。②鼻胃管引流量变化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组间差异,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管引流量上无统计学差异。③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两组病人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前后变化上有统计学差异,其余症状无统计学差异。④胃瘫症状评分变化方面,FAS集和PPS集中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5.试验药组发现3例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在53例试验药患者(不含脱落的7例)中发生率为5.66%;安慰剂组未发现不良反应中止治疗的患者。试验药组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4)。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和心电图等检查出现异常值的发生率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结论]1.在试验研究前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本次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课题设计严密、实施过程严谨,第三方监管严格,为循证医学提供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寒热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外敷能够提高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患者的临床有效率,胃瘫外敷方与安慰剂治疗PGS的临床有效率有显着差别,胃瘫外敷方疗效确切。3.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胃瘫主要症状(不能正常量的进餐、餐后极度饱胀感)改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而在“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这7个症状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在不同时间的胃瘫症状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病人在胃瘫症状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治疗后的鼻胃管引流量变化方面、治疗后“恶心、干呕、呕吐、胃部胀满、没有食欲、腹部胀大、胃或腹部明显增大”7个症状控制方面以及治疗后的胃瘫症状评分改善方面,不能认为胃瘫外敷方优于安慰剂。4.中药外敷治疗方式可以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使用“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皮肤过敏反应(1例中度干性脱皮水疱瘙痒,1例轻度皮肤瘙痒)发生率为5.66%,与安慰剂组比较未发现显着性差异(P=0.244)。与安慰剂相比,未发现“胃瘫外敷方”治疗PGS患者时增加患者血常规、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离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心电图、胃镜、肠镜、消化道造影、腹部立位片、CT检查等指标的恶化风险。5.本研究证实“胃瘫外敷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PGS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安慰剂,治疗有效所需时间小于安慰剂,“胃瘫外敷方”可以让消化系统肿瘤术后属“寒证”的PGS病人获益。

冯果,陈继婷,杨毅,何前松,刘文[6](2014)在《幼泻停敷脐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幼泻停敷脐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得舒特组、幼泻停敷脐散高剂量组、幼泻停敷脐散中剂量组、幼泻停敷脐散低剂量组。观察大鼠的活动状况、粪便性状及颗粒数;测定粪便的含水量、血浆中VIP及5-HT含量的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行动活跃、精神良好、皮毛润泽、饮食不减、实验后体重高于实验前,模型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活动明显减少,大便松散、稀便;模型对照组大鼠排便量比正常组显着增多,P<0.05。幼泻停敷脐散高剂量、中剂量组及得舒特组的排便量减少,粪便含水量降低,与模型对照组大鼠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幼泻停敷脐散高、中剂量组及得舒特组的VIP、5-HT含量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幼泻停敷脐散能抑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排便量,减少粪便含水量,能抑制血浆中VIP、5-HT含量异常升高,幼泻停敷脐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何川,孙年怡,何宇,王鹏琴[7](2014)在《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指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便秘)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指标异常等)的证据[1]。根据罗马III标准[2],并基于大便性状,分为腹泻型IBS(IBS-D)、便秘型IBS(IBS-C)和混合型IBS(IBS-M)3个亚型[3]。研究显示IBS典型症状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患病率为14%24%,而男性为5%19%,男女患病率之比1︰11︰2.85。在欧洲和北

陈松娟[8](2013)在《四逆四君汤联合黛力新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项研究采用临床试验,观察四逆四君汤联合黛力新对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探讨其治疗作用的机理。方法:①纳入试验标准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人,对照组30人,治疗组给予中药四逆四君汤,分早晚2次等分温服,同时给予黛力新,1片/次,qd;对照组给予参倍固肠胶囊,4粒/次,tid,同时给予黛力新,1片/次,qd,八周为一疗程。②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治疗后综合疗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后精神情绪状态、复发率等分别做出综合评定。结果:①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在缓解焦虑抑郁方面、腹泻次数、腹痛程度及食欲增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缓解(p﹤0.05),但治疗组在缓解这些方面更具优势(p﹤0.05)。③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结论:四逆四君汤联合黛力新是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安全有效且无毒副作用的疗法,值得大家在临床试用与推广。

卞彩茹[9](2013)在《热敏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明显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的症候群,主要靠症状的综合特点并排除器质性病变以诊断,临床上按大便的性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三种。目的:观察热敏灸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严格将60例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热敏灸疗法,对照组采用电针疗法,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治疗,1周5次为1疗程,共3疗程。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均需患者如实填写观察量表,最后将所有临床数据资料汇总,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得出结论。结果:GSRS量表疗效比较:热敏灸组与电针组治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与3个月后的随访比较,P>0.05,所有患者病情未出现反复;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时,P>0.05,两组临床疗效相当,在随访后、治疗后与随访差值2项中,P<0.01,热敏灸组远期疗效优于电针组。中医单症状量表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症状的积分均有下降,除电针组的大便次数P=0.014外,其余单症状(P<0.01)疗效相当;治疗后与随访组内比较,电针组的食欲不振、舌苔2项P<0.05,症状有反复,热敏灸组中医单症状均未见复发;治疗后、随访后及治疗前后差值的组间比较时,热敏灸治疗大便性状疗效显着,改善大便次数上更为突出。热敏灸组的愈显率为80%,电针组愈显率为43.3%。结论:热敏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属脾胃虚弱型),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电针组对比后,前者在改变大便性状、大便次数以及远期疗效上疗效优于电针组。且热敏灸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无副作用、疗程短、愈显率高,是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的治疗方法。

蔡玮凌[10](2012)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典籍文献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中医典籍文献中寻找有关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论治方法,并加以列举、比较及整合,之后把近代中医学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与与之整理,并分析中医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分型治疗的规律性与一致性,归纳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型与论治方法,使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论治能够趋向统一性,希望从中寻找更好、更有效的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与治疗方法。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腹痛」、「腹泻」、「便秘」等为关键词搜索资料库全文,找寻相关典籍及文献。将找到的典籍及文献加以整理、分类,并按年代排序。详读全文,互相对照比较,且加以整理、记录、分析有关肠易激综合征从古至今各种不同的辨证论治及所使用的方药。与老师跟诊,搜集有关肠易激综合征之最新病历。将所有资料再次整理、分析、统计、记录,并归纳出结果。依据资料里得出的结果加以探讨、研究,并得出结论。结果:在中医学的古典医籍之中,虽然未见肠易激综合征一词,但其中对于泄泻、便秘、腹痛等肠胃病的症状描述,有些却与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多有相似,因此其所用之治疗方法及所使用之中药方剂至今仍适用于一些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上,更有些俨然己成为现今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常用方,例如“痛泻药方”。纵观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的中医典籍文献,有许多对于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对于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极高的参考价值。在《黄帝内经》及《难经》里头探讨了脾、胃、肝、肾、心、肺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泄泻、便秘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虽未论及方药的部分,却为后世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与方药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开始,已有方药的施治,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与方药的使用,对后世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影响深远,其中所使用的理中汤、甘草泻心汤、厚朴三物汤等亦是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方。到了隋代的《诸病源候论》相较于过去的医家论及腹泻多只注重脾胃,巢氏注重肠腑的病因病机所导致的腹泻,对于之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除了治脾胃以外,也可以从大肠着手,使用一些归大肠经的中药治疗,提供了一项全新的思考方向,其对腹泻、便秘的病因病机描述详细,也提供后世对于肠易激综合之征辨证论治深厚的基础。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带出了脏腑辨证的思维,在方药治疗上也多有创新,如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之常用方如健脾丸、温脾汤等,即是出自于此。宋元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脾胃论》即是此一时期的代表作,对于后世“治病首当顾护脾胃”的这一思想奠下极深的基础,当然这对属于消化系统疾病的肠易激综合征也有深远的音响,在《脾胃论》里头的补中益气汤、润肠丸等更为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代表用药之一。元代朱丹溪除了承袭前人顾护脾胃的思想,更独创滋阴理论,常于方药中添加熟地、知母、白芍等滋阴养血,使其补而不燥,升阳滋阴能相互兼顾,在《丹溪心法》更创现今肠易激综合征最常用的一经典名方——“痛泻要方”,此方加入了防风,体现了朱丹溪“泄泻从湿治有多法”、“风药发郁”、“风能胜湿”的理念,再依其滋阴理论加入白芍,除养血柔肝止痛外,也缓和风药之燥性,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明清时期在医学理论与临证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多有创新,明代《医贯》完整论述了“命门学说”,深究脾肾关系,对于肠易激综合征属脾肾阳虚型,出现五更泻的患者,有套完美的参考依据。《景岳全书》为中医学史上一代表明着之一,里头当然也论及有关肠易激综合征的泄泻与便秘等问题,其许多治疗观点与方药对现今肠易激综合征治疗影响深远,例如张氏认为“分利法”虽能治泻,但必须明辨病证之虚实,以免重伤其本;对于饮酒过量导致的泄泻,提出当分辨湿热证与寒湿证;在便秘方面将其简单分为“阴结”与“阳结”,这对于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治疗提供了清晰、简化且直接的思考方向,除此,张氏亦创许多现今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方剂,如胃关煎、右归丸、济川煎等等。清代叶天士创“胃阴学说”,提倡之脾胃分治,继东垣脾胃学说以来的又一大创新。另外还有提出“久病入络”等理论,为后世医学有深远影响。结论:现在临床上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论治基本以肝郁脾虚型为辨证方向,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上对党参、白术、茯苓的使用率偏高,可见其对于脾胃之气的重视,以此补脾健胃、燥湿止泻;在防风的使用上也很频繁,体现了“痛泻要方”的精神,以风药升阳燥湿、舒达肝气,并常与白芍搭配,缓其燥性:对于有寒证的患者,多添加附子干姜、炮姜等温热之品;对于久泻多年的患者,常加入一些收涩剂,如诃子肉、乌梅炭。

二、敷脐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敷脐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论文提纲范文)

(1)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理论研究
    1.祖国医学对小儿泄泻病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治疗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于小儿泄泻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婴幼儿腹泻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家对婴幼儿腹泻病治疗的认识
二、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历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实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疗效观察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分析
三、讨论
    1.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分析
    2.导师“运脾为健”学术思想浅析
    3.立题依据
    4.方义分析
        4.1 对照组药物保和丸(水丸)方义分析
        4.2 试验组药物平胃保安丸方义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小儿腹泻病中医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技术路线图
附录 2 小儿泄泻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 3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 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关于功能性腹泻的文献研究
        一、功能性腹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功能性腹泻的诊断
        三、功能性腹泻的西医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关于功能性腹泻的文献研究
        一、功能性腹泻的病名及病因病机
        二、功能性腹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病例收集情况
        二、一般情况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隔姜灸选穴处方依据
        二、隔姜灸治疗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中西医机制
        三、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3)近5年神阙穴位敷贴治疗疾病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科疾病
    1.1 呼吸系统
    1.2 消化系统
    1.3 神经系统
    1.4 免疫系统
    1.5 泌尿生殖系统
    1.6 其他疾病
2 外科疾病
3 妇科系统
4 儿科系统
5 五官系统
6 结语

(4)枫寥肠胃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动力及氯离子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常用方药
        4 外治法
        5 心理疗法
        6 不足与展望
    综述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定义与诊断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4 治疗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治疗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二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正常大鼠离体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三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实验四 枫蓼肠胃康颗粒对IBS-D大鼠结肠上皮氯离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5 讨论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的存在的不足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 检查与诊断
        4. 治疗
        5. 文献阅读体会
    (二)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1. 概述
        2. 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概况
        3. 文献阅读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试验
    (一) 前言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试验药物的制备
        3. 研究方法
        4. 结局指标
        5. 研究程序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8. 研究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 课题实施的质量控制
        1. 课题启动阶段
        2. 课题实施阶段
    (二)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1. 病例入组及揭盲情况
        2. 入组病人的中西医诊断、分级及治疗史(FAS集)
        3. 疗效指标基线分析
        4. 脱落患者入组情况描述
        5. 小结
    (三)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临床有效率)
        1. 临床有效率总体分析
        2. 中心效应评价分析
        3. 符合方案数据分析集分析
    (四)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1. 治疗有效时间
        2. 鼻胃管引流量变化
        3. 胃瘫主要症状前后变化程度
        4. 胃瘫症状评分变化
    (五) 安全性评价
        1. 因不良反应患者情况分析
        2. 检查结果分析
        3 安全性评价小结
讨论
    (一) 科学假说的提出
        1. 现代医学治疗PGS疗效有限
        2. 中医治疗PGS的国内报道疗效显着
        3. 循证医学时代,期待高质量的RCT研究推广中医药
    (二) 为什么使用“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PGS?
        1. 中医对术后胃瘫的认识
        2. 精准辨证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3. 为什么选用“穴位贴敷”的中医外治法
        4. 为什么选用“温阳散寒、行气化瘀”为本病的治法
        5. “胃瘫外敷方”的选方用药依据
    (三)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1.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2.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3. “胃瘫外敷方”安全性评价分析
    (四) 对本研究的思考
        1. “胃瘫外敷方安慰剂”改善胃瘫症状的“安慰剂效应”分析
        2. 本研究采用中医循证医学研究方法有什么启示?
        3. 中医药治疗术后并发症可以成为未来快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药外敷的机理阐释
    (五) 小结
        1. 创新点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六) 本课题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各分中心研究合同(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附件2. 研究中心伦理批文(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为例)
    附件3. 本研究的国际注册信息(来自ISRCTN官方网站)
    附件4. 研究者工作手册
    附件5: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患者指导于册
    附件6.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7. 药品编盲操作程序及编盲记录
    附件8. 药物外敷操作规范培训视频
    附件9. 病例报告表(CRF)
    附件10. 岐黄监察课题进展报告(第17次)(本研究为课题3-1)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幼泻停敷脐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
    1.3 药品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动物模型建立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4.1 观察大鼠粪便颗粒数
        2.4.2 测定粪便的含水量
        2.4.3 血浆VIP、5-HT的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模型动物证候特征
    3.2 幼泻停敷脐散对各组大鼠排便颗粒数的影响
    3.2 粪便含水量的变化
    3.3 幼泻停敷脐散对各组大鼠血浆VIP含量的影响
    3.4 幼泻停敷脐散对各组大鼠血浆5-HT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7)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
2 灸法
3 针刺配合艾灸
4 穴位埋线
5 穴位注射
6 中药穴位敷贴
7 耳穴治疗
8 诸法联用
9 小结

(8)四逆四君汤联合黛力新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诊断标准及评分标准
        (二)试验病例标准
        (三)一般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一)治疗药物及注意事项
        (二)疗程
        (三)治疗结果:观察指标与方法
    三、治疗结果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精神情绪状态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及结果分析
        (三)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四)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五) 两组复发率比较
        (六)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
        1.精神因素
        2.感染因素
        3.饮食因素
        4.遗传因素
        5.药物因素
        6.环境因素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消化道动力异常
        2.内脏痛觉过敏
        3.脑肠互动异常机制
        4.结肠分泌和吸收改变
        5.肠道菌群失调
        (三)现在医学对肠易激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
    二、中医关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
        (一)病因认识
        (二)治则治法
        (三)辨证分型及治疗
    三、四逆四君汤方药分析
        (一)四逆四君汤的立方依据
        (二)组方分析
        (三)四逆四君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四)黛力新的理化成分及药理作用
        (五)四逆四君汤联合黛力新的作用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详细摘要

(9)热敏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1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的研究
        1.1.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研究
    1.2 祖国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2.1 历史沿革
        1.2.2 中医对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对泄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疗效评价指标
        2.2.4 病人依从性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一般资料分析
        2.3.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GSRS比较
        2.3.3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中医单症状比较
        2.3.4 不良反应观察
    2.4 讨论
        2.4.1 理论依据
        2.4.2 结果分析
    2.5
        2.5.1 研究中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致谢

(10)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典籍文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1. 西医学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历史
    2.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解释
        2.1 胃肠动力学异常
        2.2 内脏感知异常
        2.3 炎症和免疫功能紊乱
        2.4 脑肠交互作用
        2.5 精神因素
    3.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4. 西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4.1 一般治疗
        4.2 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
        4.3 心理及行为治疗
        4.4 微生态治疗
    5.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神经官能症
第二部分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历史
    2.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解释
        2.1 病因
        2.1.1 外邪入侵
        2.1.2 情志失调
        2.1.3 饮食失宜
        2.1.4 体质虚弱
        2.2 病机
        2.2.1 肝失疏泄
        2.2.2 肝脾不和
        2.2.3 脾气亏虚
        2.2.4 肾阳不足
        2.2.5 气滞血瘀
    3.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型分类
        3.1 肝郁脾虚型
        3.2 脾虚湿困型
        3.3 脾胃虚弱型
        3.4 脾肾阳虚型
        3.5 气滞血瘀型
        3.6 寒热错杂型
        3.7 阴虚肠燥型
    4.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论治
        4.1 疏肝健脾法
        4.2 健脾益胃法
        4.3 温肾健脾法
        4.4 健脾渗湿法
        4.5 健脾育阴和胃法
        4.6 化瘀通络法
    5. 中医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所用方剂
        5.1 治疗肝脾不调型方剂
        5.2 治疗脾虚湿盛型方剂
        5.3 治疗脾肾阳虚型方剂
        5.4 治疗气滞津枯型方剂
        5.5 治疗阳明热结型方剂
    6. 现今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6.1 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6.1.1 从肝立论
        6.1.2 从脾立论
        6.1.3 从肝脾立论
        6.1.4 从肾立论
        6.1.5 从血瘀、痰湿立论
        6.2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内治法的经验与研究
        6.2.1 刘沈林教授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6.2.2 梁乃津老中医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6.2.3 吴成胜等从肝脾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6.2.4 周福生教授治肠易激综合征的心胃相关理论
        6.2.5 张书生从肺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6.2.6 王德明以心肾不交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6.2.7 焦君良等以平肝熄风法治肠易激综合征
        6.2.8 郭汉卿从风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6.2.9 张艳国等以活血通络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6.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外治法的经验与研究
        6.3.1 针灸治疗
        6.3.2 其他针法治疗
        6.3.3 穴位刺激治疗
        6.3.4 推拿治疗
        6.3.5 中药灌肠治疗
        6.3.6 火罐治疗
第三部分 中医典籍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辨证论治之相关记载
    1. 先秦时期
        1.1 《黄帝内经》
    2. 秦汉时期
        2.1 《难经》
        2.2 《伤寒论》
        2.3 《金匮要略》
    3. 晋唐时期
        3.1 《诸病源候论》
        3.2 《千金要方》
        3.3 《外台秘要》
    4. 宋元时期
        4.1 《三因极—病证方论》
        4.2 《脾胃论》
        4.3 《丹溪心法》
    5. 明清时期
        5.1 《医贯》
        5.2 《景岳全书》
        5.3 《临证指南医案》
第四部分 临床病案分析
    1. 病案一
    2. 病案二
    3. 病案三
    4. 病案四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敷脐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胃保安丸治疗小儿泄泻病(伤食泻)的临床研究[D]. 张鹏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脾阳虚型功能性腹泻的疗效观察[D]. 林丹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近5年神阙穴位敷贴治疗疾病临床研究进展[J]. 赵娜,杨文佳,于心同,陈云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2)
  • [4]枫寥肠胃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动力及氯离子分泌的影响[D]. 王跃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胃瘫外敷方”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胃瘫(寒证)的临床试验[D]. 沈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幼泻停敷脐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影响的实验研究[J]. 冯果,陈继婷,杨毅,何前松,刘文.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03)
  • [7]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概况[J]. 何川,孙年怡,何宇,王鹏琴.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04)
  • [8]四逆四君汤联合黛力新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D]. 陈松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热敏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卞彩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10]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论治 ——典籍文献分析研究[D]. 蔡玮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扶胃散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7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