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会见伊朗总统哈塔米

胡锦涛会见伊朗总统哈塔米

一、胡锦涛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论文文献综述)

蒋欣欣[1](2018)在《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文中研究指明已有研究认为,新闻媒体上的“第一夫人”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夫人”的公共活动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新闻媒体的建构方式和意图。本文采集《人民日报》1949-2018年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研究方法论,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及其变迁做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官媒重视“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其媒介形象变迁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报道数量方面,呈现出“n”形、“N”形和“M”形特征,“M”形特征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报道方式方面,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实现从“脸谱式”刻画到“生动式”呈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和中国政治发展新时代,彭丽媛的“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主要通过报道议题与报道框架表现。中国“第一夫人”独立参加公共活动时,其报道议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事务;此外,陪同性框架是建构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要框架,政策性框架、礼仪性框架和义务性框架居于次要位置。(3)彭丽媛时期媒介形象的框架在不变中有变,此阶段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媒介形象全面体现在“量”、“质”、“议题”、“框架”等角度。彭丽媛时期的“第一夫人”报道总量、年均报道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将“第一夫人”作为报道主要对象的新闻报道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第一夫人”,此时期政治外交议题有所下降,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议题大幅度提升,陪同性框架占比减少,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遵循了世界通行框架,但也突出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文化色彩。研究发现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第一夫人”活跃程度与国家发展和政治运行有关,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与他国同中有异的重要因素,个人魅力和时代背景促成了彭丽媛引发中国“第一夫人”热。研究认为要重视“第一夫人”在与最高领导人角色互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女性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在塑造“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时将要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也要做好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积极推进“‘第一夫人’外交”的制度化,给予“第一夫人”更多自主空间。

马守途[2](2009)在《政治学视野中的巴以民族冲突》文中提出巴勒斯坦位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拉伯国家的纽带。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今天的中东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黄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是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历史上的巴勒斯坦,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后,多次镇压犹太人并将大部分幸存者赶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自此,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即目前所称的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1947年分治前巴勒斯坦地区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领土面积为1.15万多平方公里。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建国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色列宣战,结果战败,以占领了上述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家的大部分土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声称自己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巴以冲突和中东问题就此产生。随着矛盾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成为当今世界自上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族和地区冲突。巴以民族冲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实质是巴以两个民族之间的领土之争,利益之争。自昔至今,巴以冲突就夹杂了民族的、宗教的和大国背景等各种因素,加之巴以民族冲突在历史长河中的嬗变,使巴以民族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巴以冲突自上世纪爆发以来,已酿成无数次冲突和五次中东战争,是当今世界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区冲突之一,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历次中东战争中,巴以双方共死伤近20万人,近200万阿拉伯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另外,在战争中屡战屡败的严酷现实使阿方感到,不可能将有美国作后盾的以色列“赶入地中海”。对以色列来说,虽然通过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扩大了战略纵深,但由于同周围的阿拉伯国家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并没有获得丝毫安全感。因此,巴以双方都清醒地意识到,战乱和流血不仅未能解决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相反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和不安之中。那么,只有通过政治途径,用和平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虽然这条和平之路被事实证明是艰难和曲折的,但它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004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抱憾离世,温和派人物阿巴斯上台。自巴以争端进入后阿拉法特时代以来,巴以重开和谈之路,中东再现和平曙光。巴以问题出现的转机,为和平解决巴以争端进而实现巴以民族和解,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是,纵观巴以民族冲突的历史脉络,历史的和现实的诸种因素的影响,都决定了巴以和谈之路荆棘丛生,全面合理公正地解决以巴勒斯坦问题为核心的巴以领土争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纵观巴以冲突的历史,分析影响解决巴以冲突的诸种因素,两个古老而优秀民族最终和解,还要走艰辛而漫长的道路。二战后的形势是,帝国主义在战后旧殖民主义体系瓦解后的殖民撤退中,绞尽脑汁维护其既得利益,企图对新兴国家继续实行控制、干涉与掠夺,保持新兴国家对原宗主国的依附性,维持旧的国际不平等关系和国际经济旧秩序。当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反抗殖民统治斗争中觉醒,激烈的反抗斗争使英美帝国主义旧有的统治秩序无法获得稳定,迫于无奈撤出军事占领,将巴勒斯坦问题交与由当时西方大国把持的联合国处理,其结果是以地区代理人实行新殖民主义,继续实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巴勒斯坦地区老殖民主义的终结,是广大阿拉伯人民日益觉醒、不懈斗争的结果。而随后新殖民主义的出现,则又是广大阿拉伯国家和整个阿拉伯民族力量不十分强大的结果。在地区新殖民主义体系中,帝国主义国家是主体,客体则是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广大中东发展中国家,而以色列则是欧美在新体系中的地区代理人。中东地区新殖民主义体系的阶级基础是——帝国主义与地区资产阶级的联盟。联想到当今的巴以冲突,说到底其是民族利益问题,是以色列人侵占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领土,这是事实,国内外有些学者曲解《古兰经》和《圣经》,从中引经据典,把巴以冲突说成是两个宗教之间的先天冲突,这不符合历史的观点,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因为,照此说,巴以冲突真是“神”的安排了?将永无和解之日了?再联想到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论”,其实质是有意夸大并敌化了思想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并对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世界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其实质是为主张美国一超独霸、构建单极主导的世界格局和希冀强化西方联盟以此成功抵制任何外来挑战制造理由,更是为当前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缝制的一块遮羞布,基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把美国和西方的军事干涉当然化。一个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多次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质的变化。资本主义从它呱呱坠地起,一贯奉行的就是经济上殖民主义剥削,政治上国际霸权专政,这一点在其走向灭亡之前永远不会变。文明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西方人过分突出文明之间的差异,臆断出这种差异的必然冲突性,是过分注重自身利益,物极必反,反而又过分担心自身的衰落及其会给其他文明体带来超越和威胁他们的机会。事实上在文明交往中,宗教文化的差异未必不可求同存异,这一点在历史上已经多次得到证明。同时,“文明冲突论”又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翻版和延伸,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经历程,不是西方的特产,不需要任何意识形态进行干预,从阿拉伯世界对现代化的态度而言,并不拒绝现代化,他们只是拒绝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因此,美伊战争根本不具有文明冲突的特征,其实质仍是美英出于自身利益和中东战略的考虑而发动的一场战争。一定人的民族,一定人的文化,一定人的宗教,因此,西方报道的美伊战争是不同宗教文化之间差异所引发的文明冲突,只是表象而已。资本主义在变化,但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没有变。帝国主义在变动,但它的本质没有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结构和帝国主义本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也没有变,它也不会变。不过和历史相比,它的形式和手法会有一些变化,这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全球民族问题的产生比较复杂,既有历史上的积怨,又有大国霸权的干预,还有现实利益的争夺。其中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统治所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与冲突,是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国际政治根源。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尤其是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下,全球化的发展对落后少数民族社会所带来的冲击,以及全球化进程中弱势者的抗争与不满,成为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最大温床。巴以问题从产生到后来的发展,都与西方的干预密不可分。我国的台湾问题,是个民族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问题,但说到底,也是美国等西方敌对势力军事干涉的结果。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利用民族问题实施“分化”、“西化”,是其一贯的伎俩。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和军事侵略、政治干预、扶持持不同政见者相比,利用民族问题达到分化、西化他国目的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最低,而效率和收益却最大。在打“民族牌”方面,西方世界能够比较娴熟地制造他国民族矛盾,又会利用他国已有的民族矛盾。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侵犯或损害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利益而产生的民族问题。这是当代全球性民族问题的突出表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今中外民族问题发展、演变规律,无不警醒我们,民族、宗教无小事,只有我们准确把握当今国际阶级斗争的新特点,从世界各种复杂矛盾的大背景出发,既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又保持足够的警备和对应措施,才能把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看得更长远、更清晰、更全面,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

闫文虎[3](2006)在《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泛伊斯兰主义为主的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不仅引发了伊斯兰国家内部的民族对立、宗教对抗、武装冲突、恐怖暴力和政府危机,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恐怖活动,对地区安全、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为理论基点,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进而从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对台军事斗争战略等高度,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安全的影响。全文除导论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论文的理论支撑点。主要讨论了国家安全的概念及传统国家安全观的理论体系,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及其特点,全球化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国家安全的几个方面,全球化条件下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和我国的新安全观,并引入全文。 第二章,全面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类型、成因、特点和趋势及对世界的影响。认为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伊斯兰恐怖主义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产物,战争也刺激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向极端化方向发展。伊拉克战争后,伊国内的恐怖主义泛滥,教派冲突不断,笔者认为这也是战争刺激下的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极端化表现。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周边地区的影响,分析了东南来、南亚、中亚、俄罗斯车臣地区及其阿富汗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发生的原因及其后果,如社会动荡、跨国犯罪、伊斯兰语境下的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等等。 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伊斯兰教在我国的主要特点和分布情况,其次,探讨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条件下,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安稳定的伊斯兰因素,分析了东突恐怖组织是理论基础、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提出东突恐怖组织是伊斯兰极端化语境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最后,分析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北穆斯林地区发生的原因。重点指出了国际伊斯兰世界包括伊斯兰极端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慈善机构和有些国出于战略上需要对我国东恐怖主义的支持,对西北地区的宗教渗透。 第五章是前四章分析后得出综合结论,主要论述了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催生下东突恐怖组织对我国西部安全稳定的影响,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对我国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影响,分析了东突组织与台湾“台独分裂势力”联系及其对未来国家对台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准备工作的战略牵制。此外,从全球化视角分析了周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泛滥对我国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打击制毒、贩毒和运毒等边境安全的影响,分析了美国以打击伊斯兰恐怖主义为由全面进驻中亚地区、重返东南亚,全面渗透南亚,控制阿富汗对我国地缘政治产生的震荡。 第六章,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历史分析中得出了几点经验教训。发展西部经济,提高包括穆斯林群众在内的物质文化水平,因为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

缪开金[4](2006)在《中国文化外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战的结束,使得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从后台走向了前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深刻阐明了当前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特征。随着文化在国际政治中作用的凸现,文化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第三维度受到学术界的空前重视。国际文化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过去以国际体系、权力制衡、经济利益等概念来看待世界的习惯,而辅之以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因素。但学术界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各国文化对其外交决策的影响,相对忽视了文化作为外交手段的研究。与理论上的缺失相比,当前文化外交作为“软权力”的运用正成为各国国际战略的重要选择,尤其是西方大国的文化外交活动方兴未艾。所以,对文化外交的研究既是对国际文化理论的深化,也是外交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多学科研究方法为经纬,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演绎出文化外交的基本概念——文化外交是一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本国文化的传播,以建立、发展和维持与外国关系的外交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机制、价值体系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中得到发扬。这个概念指出了文化外交的两重性。即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文化外交是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客观上,作为一项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外交也是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组织体系和途径方式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当前文化外交作为中国国际战略选择的具体运用,及其对中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为宣传中国革命成果、巩固和开创新中国外交局面,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文化外交作为一种战略手段,继续服务于政务外交、经济外交等传统外交,同时肩负着塑造新时期中国国际形象、培育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使命。中国在走向大国过程中,国际形象是一个需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国际社会对国际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追求权力表现到强调身份认同的过程,相应地,塑造国际形象的依赖路径也经历了一个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转变。文化外交因其注重软化的吸引力而非外部施加的心理压力,正成为各国树立国际形象的战略选择。中国也正通过文化外交来消除“妖魔化”的国

王猛[5](2006)在《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本论文以行为主义为研究基本理论,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局部与整体、个案剖析与综合概括、普遍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思路,以层次分析视角将论文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在理论应用上赞同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物质世界并不完全决定或者构成行为体所从事的行为,行为体对周围世界的解释和理解构成了一个和物质世界并列的意义与知识的世界,即结构造就行为体,行为体也建构结构:在主体选择上,将二十世纪的中国作为整体加以考虑,从发展和联系而不是人为割裂的观点回顾和总结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情况:在客体选择上,在中东概念传统“十八国”范围的基础上,把具有类似国情、相近区域的伊斯兰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期望以大中东的宽泛视角提供制定政策的便利:在文章结构上,试图以穷尽行为体参与行为的方式对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外交互动(侧重于中国方面)进行分析,并为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扩展预留空间。 第一部分以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为聚焦点,重点论述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斗争与合作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即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以及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并对这种状况从动力学、关联度、决策机制与实施策略四方面进行剖析。 第二部分则从微观领域将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众多行为体细分为9个大类,即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政党、个人、民族、国际政治运动、宗教运动与组织,试图以归纳的方式探究各类行为体在20世纪参与中东地区事务的得失,研判行为体在下一个类似情境的反应,同时注重了丰富多彩外交斗争情况的趣味性。 第三部分则重点分析两例个案。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为切入点,分析伊战后中国对中东国家外交所面临的挑战与契机;比照20世纪中国与伊朗在国家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异同,希望能勾画出中国参与中东地区事务演变轨迹。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论文得出了如下结论:1、参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和状况具有继承性,不能漠视和人为割裂这种继承性。2、参与是一个互动过程,主客体之间的利益交汇决定了双边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在碰撞中走向成熟。3、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开始全方位参与中东事务,行为体之间逐渐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复杂关系。4、文明间的冲突并不必然地导致国际关系的冲突或对抗,文明间的关系是在交往中共存,是“和而不同”。

马明良[6](2005)在《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文中指出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过去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二者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交流和交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二者只有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存共荣,才能为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交相辉映,异彩纷呈,二者的交往、对话,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 首先,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世界和平问题、恐怖主义问题、新疾病(如爱滋病)蔓延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等。 第二,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求安宁、促和平、谋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诉求,然而,世界上的许多地区仍然为战争的阴影所笼罩,核扩散和核威胁的问题依然存在。伊斯兰文明内在的和平精神和中华文明“和为贵”的思想,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一旦为更多的人们所领悟所接受,将会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巨大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第三,两大文明的交往,有助于构建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新秩序。在当前全球化趋势不断强化的形势下,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极端主义已经成为威胁人类文明健康和谐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严峻挑战。以世界十多亿人口为载体,影响遍及西亚、中亚、北非、东南亚乃至欧美许多国家的伊斯兰文明与以十多亿人口为载体影响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华人圈的中华文明的密切交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最有力的支持和保护,是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极端主义最有力的回击,是对建立“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人类文明秩序的最大贡献。

詹定方[7](2001)在《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

米立功,刘国远,蒋晓峰[8](2001)在《胡锦涛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文中提出新华社德黑兰一月七日电(记者米立功 刘国远 蒋晓峰)正在伊朗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七日前往总统府拜会哈塔米总统。宾主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 胡锦涛首先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哈塔米总统的亲切

二、胡锦涛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胡锦涛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述评与研究命题
    2.1 “第一夫人”与国家形象
    2.2 媒体与政治人物形象构建
    2.3 “第一夫人”的报道框架与议程
    2.4 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与“第一夫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论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获取
    3.4 编码规则
        3.4.1 高层次编码规则
        3.4.2 中层次编码规则
        3.4.3 低层次编码规则
    3.5 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4 高层次研究结果
    4.1 “第一夫人”报道数量呈现“N”“N”和“M”特征
    4.2 “第一夫人”报道主要对象
        4.2.1 横向:报道主要对象“是‘第一夫人’”占比较低
        4.2.2 纵向:“第一夫人”单独报道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5 中层次研究结果
    5.1 “第一夫人”报道议题
        5.1.1 横向: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领域
        5.1.2 纵向:彭丽媛时期所有报道议题比例均高于其他时期
    5.2 “第一夫人”报道框架
        5.2.1 横向:陪同性框架在报道框架中占主导地位
        5.2.2 纵向:彭丽媛时期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
    5.3 报道主要对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的交叉分析
6 低层次研究结果
    6.1 报道高频词分析
        6.1.1 主要运用陪同性框架建构“第一夫人”媒介形象
        6.1.2 陪同性框架在政治外交议题中具有差异化表现
        6.1.3 陪同性框架在王光美时期有四种特殊表现形式
    6.2 中心词社会网络分析
        6.2.1 中国“第一夫人”单独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
        6.2.2 “第一夫人”依附于最高领导人开展独立活动
        6.2.3 “第一夫人”独立参与的活动带有女性符号特性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官媒历来重视“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
        7.1.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呈现逐步“生动化”
        7.1.3 中国“第一夫人”独立承担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事务
        7.1.4 陪同性框架是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框架
        7.1.5 彭丽媛时期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
    7.2 研究讨论
        7.2.1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政治因素
        7.2.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文化因素
        7.2.3 新时代“‘第一夫人’热”的个人和时代因素
    7.3 研究启示与建议
        7.3.1 研究启示
        7.3.2 研究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和夫人*
    C.《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夫人”报道样本及编码

(2)政治学视野中的巴以民族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二、国内巴以民族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章 巴勒斯坦和中东地缘
    第一节 弹丸之地
        一、现代巴勒斯坦
        二、以色列
    第二节 多样文明汇聚的圣地
第二章 历史上的巴勒斯坦
    第一节 相煎甚急却兄弟
        一、共同祖先亚伯拉罕
        二、最古老的人种血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第二节 “留着蜜和奶的地方”却总是流着血和泪
        一、最早的入住者
        二、注定漂泊世界的民族
        三、伊斯兰教传入圣地
        四、十字军东侵:历史上的文明冲突
        五、历史上的耶路撒冷
第三章 巴以民族冲突的由来和根源
    第一节 巴以冲突是历史事变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犹太复国主义的出笼
        二、一纸宣言成为导火索
    第二节 联合国分治决议和五次中东战争
        一、雅尔塔体制下的圣地命运
        二、联合国决议的悖论:仲裁却产生战争
    第三节 艰难曲折的民族和谈进程
        一、马德里和会——开先例之和谈
        二、最成功的一例和谈
        三、边谈边打的以叙
        四、黎巴嫩:以色列眼中的“鸡肋”
第四章 巴以民族冲突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第一节 大国态度
        一、美国:唯一合法的调停人
        二、不结盟的俄罗斯
        三、中国的选择
    第二节 地区力量与巴以冲突
        一、特殊国度黎巴嫩
        二、打核武牌的伊朗
        三、势微言轻的阿拉伯传统大国
    第三节 巴以冲突是新殖民主义体系下的世界格局的组成部分
        一、新殖民主义必然开掘国家间的发展鸿沟
        二、“一超独霸”与巴以民族问题的边缘化
第五章 巴以民族冲突的政治学透视
    第一节 死结:博弈的“零和”性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一、一方所得必为一方所失
        二、既得利益怎可放弃
    第二节 “一手拿枪,一手拿经典”: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
        一、民族主义与冲突互为伴生物
        二、宗教政治化与政治性宗教
    第三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一、巴以冲突的核心是民族利益之争
        二、巴以民族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三、和平谈判是化解巴以冲突的惟一正确途径
        四、实现巴以永久和平的根本保证是全面、公正、合理的解决巴以领土争端
        五、巴以局势因双方政坛关键角色的变动而显得扑朔述离
        六、反和势力:和谈阴霾
        七、巴以民族问题的未来走向
第六章 巴以民族冲突(问题)的政治学启示
    第一节 利用民族因素操纵他国是帝国主义的惯用伎俩
        一、“占领—埋下隐患—冲突—充当调停人—攫取利益”的公式
        二、认清帝国主义“分化”图谋的当代意义
    第二节 巴以冲突是催生地区恐怖主义的主要根源
        一、恐怖主义是多种势力和思潮同向作用在一起的结果
        二、巴以冲突是地区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主要诱因
        三、永远的梦魇:美国今后将无宁日?
        四、和平宗教伊斯兰
        五、头巾和长袍背后的真实——认识阿拉伯民族
    第三节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事实
        一、文明冲突的实质是利益冲突
        二、民族文化差异并不必然导致文化冲突
    第四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话语的再认识
        一、三次民族主义浪潮评析
        二、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3)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
    第一节 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
        一、国家安全的基本概念
        二、传统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体系
        三、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四、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安全观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全球化运动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互动关系
        一、全球化运动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促进作用
        二、全球化对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阻碍作用
    第三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伊斯兰极端主义破坏国家主权和和领土完整,威胁国家军事安全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为全球性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诱发了世界性伊斯兰国际恐怖主义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的暴力恐怖活动,扰乱了所在国的经济利益,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秩序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宣传政教合一,煽动教派冲突和颠覆现政权,引发社会动荡,对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造成威胁
        五、伊斯兰极端主义对所在的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对环境安全的威胁
    第四节 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的主要安全问题及我国的新国家安全观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二、我国新安全观的主要特征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我国的安全问题
第二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国际形势
    第一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内涵及特点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主要特点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一、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失败
        二、伊斯兰世界尚未从根本上做好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心理准备
        三、二战后超级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及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激发了伊斯兰复兴运动特别是原教旨主义的兴起
        四、一些国家把宗教复兴作为进行团结人民,统一思想的有力武器
        五、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神权统治的建立把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推向高潮
        六、巨额石油收入为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世界格局的力量平衡,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为伊斯兰复兴运动提供了国际空间
        八、伊斯兰教复兴与改革的历史传统,是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内因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世界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宗教势力不断扩大,社会的宗教气氛浓厚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导致了中东伊斯兰世界的重组分化,诱发了中东地区性冲突和战争,使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的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发展迟滞
        三、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加强了泛伊斯兰国际组织的影响,为国际社会多极化进程增添了力量
        四、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使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和势力迅猛发展到世界各地
        五、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世界性伊斯兰恐怖主义,破坏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恐怖活动为美国和西方国家干涉他国内政和实行霸权政策提供了借口
        七、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还破坏了所在的历史文化,破坏了世界文明
第三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中亚局势
        一、中亚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中亚兴起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三、中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四、当代伊斯兰教复兴对中亚安全的影响
    第二节 车臣—伊斯兰极端主义催生下的民族分裂恐怖活动的“圣地”
        一、俄罗斯伊斯兰教信仰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对车臣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
        三、伊斯兰极端主义在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南亚: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诱发下的教派冲突和恐怖“天堂”
        一、南亚穆斯林的基本情况
        二、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南亚的影响
        三、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东南亚各国影响
        一、东南亚各国的伊斯兰教情况
        二、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特点
        三、东南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原因
    第五节 阿富汗—伊斯兰极端主义和世界恐怖主义的摇篮
        一、亲苏政权的建立和苏联的入侵催生了伊斯兰复兴,各种伊斯兰组织成为抵抗侵略的中坚力量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与阿富汗军阀混战相因相果,互相影响,催生了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三、塔利班极端政权的建立使阿富汗成为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摇篮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基地
        四、伊斯兰极端主义在阿富汗的泛滥,使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世界级“毒源”地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穆斯林地区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特点
        一、信教民族多,分布广,居住集中
        二、教派多,影响大,地方特色浓厚
        三、伊斯兰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四、伊斯兰教对广大穆斯林影响深远
        五、伊斯兰教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广大穆斯林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爱教爱国意识不断增强
        六、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第二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影响
        一、宗教氛围异常浓厚
        二、恢复或变相恢复的宗教封建剥削制度在一些地方开始回潮和升温
        三、教派纷争时常不断
        四、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
        五、排挤和打击爱国宗教人士,争夺寺院讲经权
        六、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猖撅
    第三节 “东突”恐怖组织—伊斯兰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
        一、东突恐怖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东突”恐怖组织活跃的四个阶段
        三、东突恐怖主义的活动特点
        四、“东突”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西部发生的原因
        一、全球性的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兴起和国际泛伊斯兰组织的渗透刺激了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升温
        二、国外各种敌对势力利用宗教问题煽风点火使西北地区的伊斯兰问题变得更加敏感复杂
        三、经济文化发展落后是非法宗教势力猖撅的原因之一
        四、民族问题引发伊斯兰极端势力的产生
        五、从文化内质上讲,伊斯兰教传统信仰文化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成为非法宗教势力产生的原因之一
        六、伊斯兰教本身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和政治参与性为极端主义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第五章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安全
    第一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地缘安全的影响
        一、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使我国周边地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泛滥,从而加剧周边地区的动荡和不安,进而影响我国边疆安全
        二、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我国的地缘环境发生不利于我国的变化,也使上海合作组织地位和作用面临挑战
    第二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一、危害社会政治稳定
        二、影响各民族的大团结
        三、使我国民族问题的解决复杂化、国际化,也使已解决的边界问题前途不明朗
    第三节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一、从我国内部环境讲,恶化了西部经济发展的安全环境,影响了外资引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从外部讲,极端伊斯兰宗教组织恐怖活动的泛滥,使得我国的能源供应的不确定因素增大
        三、伊斯兰恐怖主义兴起和我国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与美国等国家的合作,影响我国与周边地区的商品贸易、劳务输出、海外企业的正常运转及海外人员的安全
    第四节 东突恐怖势力的活动影响我国的对台做军事斗争的战略
        一、从地缘角度看,台湾与新疆位于中国薄弱边缘地带
        二、“东突”恐怖势力与“台独”势力开始联合,从战略上互相策应
        三、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挟新疆以制台海”的图谋日益显现
第六章 历史的沉思
    一、经济问题是诱发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最主要因素,也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途径
    二、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严防宗教干涉教育,杜绝伊斯兰极端思想对学校的渗透
    三、强化“阵地意识”,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监管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以抵抗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渗透
    五、加大管理,力争使我国的伊斯兰教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透明化
    六、加强国际合作,增强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力度
    七、加强基层政权和党组织建设,增强对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打击力度
    八、加强军队打击、威慑恐怖主义的能力
结论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4)中国文化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化外交研究述评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四、本文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外交概说
    第一节文化外交的概念梳理和界定
        一、文化与外交
        二、文化外交的定义
        三、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
    第二节文化外交思想的源流
        一、文化国际主义
        二、跨文化传播
        三、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四、文化力和软实力理论
        五、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第三节文化外交的作用
        一、文化外交是传统外交的有益补充
        二、文化外交是扩大经贸往来的润滑剂
        三、文化外交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维护和平的重要工具
        四、文化外交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外交概况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外交
        二、中国近代文化外交
    第二节 建国后中国文化外交(1949-1978)
        一、处理外国在华的文化、教育机构
        二、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外交
        三、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外交
        四、中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外交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1978-至今)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化外交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外交
        三、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组织体系
    第一节中国文化外交的管理机构
        一、文化外交主管机构的沿革
        二、当前文化外交主管机构
        三、中国文化外交相关职能部门
    第二节中国文化外交的社会组织
        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三、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第三节对外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途径方式
    第一节政府层面的文化外交
        一、国际组织与多边文化外交
        二、文化代表团的互访
        三、对外艺术展览
        四、友好城市
    第二节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一、留学生培养
        二、国家汉语战略
        三、设立国外文化中心
    第三节信息交流活动
        一、图书报刊
        二、广播电视电影
        三、互联网
第五章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际战略
    第一节文化外交与国际形象
        一、国际形象的内涵和功能
        二、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三、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二节文化外交与公众舆论
        一、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
        二、作为“精英”舆论的“中国威胁论”
        三、营造中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三节文化外交与国家认同
        一、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基础
        二、当前中国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六章 国际文化关系与中国文化外交
    第一节文化全球化下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交流的速度与维度
        二、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
        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各国文化外交与国际文化关系
        一、国际文化关系的不平衡性
        二、美国文化外交与国际社会文化主权冲突
        三、法国文化外交与文化保护主义兴起
        四、国际组织与文明对话
    第三节中国文化外交与对外文化关系
        一、世界文明多样性思想
        二、积极开展文明对话活动
        三、坚持开放的对外文化政策
第七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使命
    第二节 改进中国文化外交的国际借鉴
        一、建立文化外交的长效机制
        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三、加大对外文化援助的力度
        四、加强文化外交的立法工作
        五、优化文化外交人才知识结构
        六、结合公共外交,充分发挥思想库的积极性
    第三节 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一、从国际信息和交流新秩序到国际文明新秩序
        二、国际文明新秩序的必要性
        三、国际文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参与对象的分析和界定
    第一节 阿拉伯国家:战略硬实力与区域碎裂化
        一、阿拉伯国家概况
        二、阿拉伯国家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 伊斯兰世界:虚幻的一体化憧憬
        一、伊斯兰世界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二、伊斯兰世界的一体化憧憬
        三、伊斯兰世界一体化的虚幻性
    第三节 中国立场与中东范围界定
        一、“中东”概念的由来和范围界定
        二、大中东国家的宗教状况
        三、确定大中东区域范围的策略考量
第二章 多边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
    第一节 新中国的多边外交
        一、新中国多边外交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与阿盟
    第二节 胜利在1971:中国与中东国家冷战期间
        一、联合国框架内的多边关系
        二、围绕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斗争与合作
第三章 状况分析:参与中东事务的优势与限度
    第一节 中阿政治支持的结构性与议题性
        一、政治支持的结构性
        二、政治支持的议题性
    第二节 经济联系的结构性矛盾与优势互补并存
        一、能源合作的渐次加深
        二、与中东产油国的商贸往来
        三、工程承包、劳务和投资
        四、军事安全领域
    第三节 中阿文化与宗教联系的两重性
第四章 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外交分析
    第一节 国家利益:动力学分析
        一、国家利益的源起问题
        二、国家利益的内涵问题
        三、国家利益的效度问题
    第二节 继承与发展:机制分析
        一、对外决策的机制化和目标选择
        二、政策执行中的实力原则和外交折冲
        三、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美国因素
    第三节 局部与整体:关联度分析
        一、内部关联度:历史回顾
        二、外部关联度:以中美关系为例
    第四节 基点与重点:策略分析
        一、在中国-阿盟框架内加强中阿关系
        二、从全球化视角处理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
        三、以中东事务为平台处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四、趋势:向国际社会全面融入
第五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的理论与现状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的发展与应用
        一、层次分析法
        二、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国际关系行为体
        一、概念及特征
        二、行为体的分类
第六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一)
    第一节 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二、国家参与中东事务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政府间国际组织
        一、理论与现状
        二、上海合作组织
        三、中国和欧佩克
        四、中国与海合会
第七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二)
    第一节 国际非政府组织
        一、国际非政府组织概述
        二、中国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三、对外援助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
        四、现状与发展
    第二节 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的行为体意义
        二、中国公司在大中东:石油行业个案
        三、跨国公司的参与趋势
    第三节 政党
        一、政党外交
        二、七十年代以前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三、七十年代以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政党外交
        四、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的走向
    第四节 个人
        一、个人的行为体意义
        二、领袖人物在中国中东外交的作用
        三、普通民众在中国与中东国家互动中的作用
        四、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
第八章 国际关系行为体(三)
    第一节 民族
        一、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二、民族主义与中国外交
        三、中东国家民族主义思潮兴衰对中国的镜鉴
        四、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第二节 国际政治运动
        一、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谋求国际新秩序的不结盟运动
        三、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
    第三节 宗教及其组织
        一、宗教因素与国际政治
        二、伊斯兰教和中国与中东国家建交
        三、新时期中国参与中东事务中的泛伊斯兰因素
        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与西北边疆安全
第九章 理论与现实的互动:从苏丹到伊朗
    第一节 达尔富尔与中国外交转型
        一、现代政治视野中的苏丹社会和达尔富尔危机
        二、达尔富尔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
        三、中国在苏丹的海外经济权益分析
        四、达尔富尔:危机中凸显的中国发展困境
        五、达尔富尔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危机意蕴
        六、达尔富尔: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型契机
    第二节 中国与伊朗:1905-2005的百年比照与互动
        一、社会转型与现代化起步
        二、二战背景下的中伊建交和国祚分途
        三、1949-1979:巴列维伊朗与人民中国
        四、从棋子到棋手:改变在1979
        五、现代化模式:世界工厂与家庭手工作坊
        六、回归常态:1979-1997的中伊交往
        七、1997-2004:双边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从伊战走向世界大国
        一、中国之路的伊朗含义
        二、从苏丹到伊朗的自觉和自信
结论
参考书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上篇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和现实走向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
        一、伊斯兰文明的奠基时期——穆罕默德时代
        二、伊斯兰文明的巩固时期——四大正统哈里发时代
        三、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时期——伍麦叶王朝时代
        四、伊斯兰文明的全盛时期——阿拔斯王朝时代
        五、伊斯兰文明的衰落时期——近代伊斯兰世界
        六、伊斯兰文明复兴初期——现当代伊斯兰世界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
        一、中华文明的发生和定型时期——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时代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中华文明的全盛时期——隋唐时期
        四、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明清(鸦片战争之前)时期
        五、中华文明由盛而衰而兴时期——近代至现当代
中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
    第一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早期交往——唐宋元时期的政治、经贸、文化和军事交往
        一、唐宋期伊斯兰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两个文明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
        二、怛逻斯战役与造纸术西传——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暴力交往的个案
        三、蒙古人西征与伊斯兰文明东渐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深层交往——明清时期的“以儒诠经”活动
        一、学贯东西:王岱舆等几位主要穆斯林学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宇宙生成理论和认识论领域的沟通与交往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伦理道德领域的整合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在交往中表现出的异同
        五、“以儒诠经”尝试的社会影响及其对当代文明交往的启示
    第三章 近现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广泛交往——“回教新文化运动”及其它
        一、中国回教新文化运动
        二、中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
    第四章 当代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全面交往
        一、政治交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二、经贸往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三、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下篇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前景
    第一章 全球化——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的新视野
        一、全球化的特征
        二、全球化的影响
        三、全球化呼唤全球价值视野
        四、全球价值视野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
    第二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一——生态环境问题
        一、全球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
        二、解决全球生态环境的努力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第三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二——世界和平问题
        一、过往战争的灾难
        二、全球和平努力——“和平运动”
        三、当代世界战争的危险和隐患
        四、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及其当代意义
    第四章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领域之三——全球伦理问题
        一、全球性问题的凸现呼唤全球伦理
        二、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与全球伦理的构建
        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伦理资源对构建全球伦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胡锦涛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D]. 蒋欣欣. 重庆大学, 2018(04)
  • [2]政治学视野中的巴以民族冲突[D]. 马守途. 中央民族大学, 2009(12)
  • [3]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D]. 闫文虎. 西北大学, 2006(11)
  • [4]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 缪开金.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5]中国参与中东 ——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D]. 王猛. 西北大学, 2006(11)
  • [6]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D]. 马明良. 西北大学, 2005(03)
  • [7]我国对外关系大事记[J]. 詹定方. 国际问题研究, 2001(03)
  • [8]胡锦涛拜会伊朗总统哈塔米[N]. 米立功,刘国远,蒋晓峰. 新华每日电讯, 2001

标签:;  ;  ;  ;  ;  

胡锦涛会见伊朗总统哈塔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