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您需求的电源和外壳

选择适合您需求的电源和外壳

一、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电源和机箱(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亮[1](2021)在《Back-n实验装置上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芯片集成度的提高,芯片的尺寸、工作频率以及工作电压也随着减小,从而发生单粒子效应的临界电荷也逐渐减小,使得大气中子引发半导体芯片发生的单粒子效应的概率大大增加,对于我国航空、高铁及大型计算机集群等高新领域系统中的电子设备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开展中子诱发单粒子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未来国产飞机、高铁等关键应用电子设备的发展及其稳定可靠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谱较宽,是白光中子源十分贴近地球大气中子能谱,因此基于散裂中子源开展中子诱发芯片单粒子效应研究十分有利。但目前国际上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束线较短、中子的单能性较差,因此主要对中子引发器件单粒子效应的截面进行分析,而对于单粒子效应截面与中子能量依赖性的分析,则通常采用准单能中子源进行研究。随着我国散裂中子源(CSNS)反角白光中子实验装置(Back-n)束线的建立,利用Back-n中子源长达80米的束线长度,使得在散裂中子源上测量中子单粒子效应截面与中子能量依赖关系相比准单能中子源更有优势,因此在Back-n实验装置上可以十分便利同时开展单粒子效应截面及其与中子能量依赖性的研究。本论文利用Back-n中子源的特点,开展了基于Back-n实验装置上的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的研制工作。通过对国内外单粒子效应研究现状的调研,采用模拟信号检测法的单粒子效应检测方法对数字类、模拟类芯片的单粒子效应进行检测,使用中子飞行时间法完成单粒子效应截面微分能谱分析的技术路线。基于PXIe测试测量平台,设计并实现了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包括电流检测模块(CSM)、信号调理及采集模块(SAM)和数据处理及测量模块(DPM)的硬件系统,同时开发了基于PXIe机箱控制器的数据读出软件和远端上位机DAQ软件。在实验室搭建测试平台完成了对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验证和关键性能指标的测试。通过模拟实际测试环境,对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软件和硬件进行了联合测试,验证了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的整体功能。最后使用中科院微电子所提供的声效应晶体管(VDMOS),在Back-n实验装置上对研制的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进行了联合测试,成功实现了 VDMOS单粒子效应的波形采集及单粒子效应截面的微分能谱的获取。

汪馨童[2](2021)在《基于FreeModbus的文献馆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扬越来越重视,各地政府都在尽极大努力去保护珍贵的文献资源,让我们的后代可以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馆中保留着大量的旧书籍、古典藏书、珍贵档案等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献资源,但由于保管不当,导致文献资源的破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南方地区,每年的梅雨季节会增加空气中的湿度,空气潮湿更易导致纸质文献的虫蛀,加快纸张老化等问题。因此对纸质文献,档案以及典藏的维护,整理,防潮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目前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献馆对于纸质文献资料的保存环境有一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实时监控各项环境参数的环境监控器的设计方案。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的珍贵文献保存不当而引起的文献损坏问题,通过事例让我们更加重视对纸质文献的保存,并查找国内外文献馆的文献存放标准,通过存放标准制定传感器种类、以及系统需实现的功能,进行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包括:需求分析以及系统的设计要求。其次对系统的环境监测器以及环境控制器分层进行设计介绍,环境监测器和控制器均采用了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系列芯片作为MCU。监测器上挂载了温湿度、臭氧、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传感器,以及火灾探测器和漏水报警控制器,并将参数实时地显示在LED屏上。控制器收集监测器采集的各项参数,通过与设置的各项参数阈值进行对比,若检测到的参数超过阈值,则开启相应的外部设备,使环境恢复到适合文献存放的状态。上位机与控制器之间通过有线RS-485进行数据传输,从控制器收集环境参数并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客户端的形式呈现给客户。该系统充分利用了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以保证多任务可同时进行的特点,并且移植了 FreeModbus通信协议,使其稳定传输采集到的数据。监测器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方式采用了有线RS-485通信和无线ZigBee/LoRa通信,使得监测器和控制器之间通信更加稳定。本设计可采集到实时准确的环境参数,为场馆内的纸质资料提供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最后进行系统产品化设计,包括产品机箱的设计,以及产品现场测试情况,产品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经过长期的实地现场环境的测试,本系统能够稳定地运行,并且长时间不出现异常,达到预计需求。

安兆远[3](2021)在《宽带多通道收发模块的AXIe载板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自动测试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以及测试功能需求对现场复杂被测装备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的总线很难满足自动测试系统的需求,先进的总线技术在新的测试任务种类、测试速度中迫切需要。新的自动测试系统总线标准被研发出来:基于ATCA标准建立的AXIe(Advanced TCA e Xtensions for Instrumentation and test)总线标准,PCI Express接口与LAN(网口)接口这两种形式的数据传输能同时支持,这便使得LXI或PXI测试系统可以与AXIe系统兼容性很好。本文基于以上背景,研究了AXIe标准总线测试体系架构以及仪器模块设计方法,建立了一个连接双通道宽带数据采集子模块与双通道高速波形生成子模块的AXIe仪器模块结构,并设计了载板。本文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研究AXIe协议和ATCA协议,熟悉其体系架构和电气特性,以ZYNQ 7020芯片为核心,通过背板的区域一和AXIe机箱通信,完成载板智能平台管理控制器(IPMC)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测试和验证IPMC功能以及完成载板对子模块管理。2.设计了一种AXIe载板收发子模块双向高速数据通信机制,以XCKU060芯片为核心,通过背板的区域二和AXIe机箱通信,基于PCI Express链路完成载板和AXIe机箱软件的通信,并实现上位机软件对整板高速数据流的控制;基于GTH链路和LVDS链路实现载板和收发子模块之间的通信;通过以上链路实现机箱软件和收发子模块多通道间高速数据流的通信。本文完成载板高速数据流通信模块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测试和验证数据链路的完整性。3.接收并处理AXIe机箱的时钟和触发资源,可以提供给数据采集子模块与波形生成子模块,保障AXIe机箱对单板时钟、触发和同步的控制,以及AXIe机箱对多板多通道时钟、触发和同步的控制。本文完成载板定时、触发和同步模块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测试和验证触发功能。本文最后搭建测试平台,使用示波器、矢量信号源、任意波形/函数发生器、频谱仪等仪器,共同测试载板的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载板所有模块均工作正常,符合设计目标。

但鹏[4](2020)在《融入热仿真分析模块的电脑机箱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台式电脑配置的不断升级,集成化程度变高及性能的提升导致电脑主机内部电子元件发热量急剧增加。从结构上进行散热优化对机箱进行造型设计非常有必要。本文即是面向电脑机箱的系统设计,将热仿真分析模块与产品造型设计有机融合,使设计趋于科学严谨。本文首先采用用户调研法和文献采集法对用户需求进行挖掘、对机箱基础知识深度了解;根据调研结果及文献综述,使用Solidworks进行机箱的仿真结构设计,得出三种初步的结构布局;其次基于热仿真分析原理,使用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对以上机箱结构方案进行散热仿真实验与分析,结果发现存在风量流失、空气涡流及回流等问题;对此,淘汰温度过高的常规方案和方案一,采用TRIZ理论对方案二和方案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对优化的结构再次进行散热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问题获得解决、散热效果有明显提升;最后依据优化后的结构进行机箱外观和结构设计,得到感性与理性结合且散热性能良好的创新型电脑机箱。本文在产品造型设计中有机融入热仿真分析,发现了机箱内部风道形成的主要原因;用分析结果修正结构及造型,实现了造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统一;最终得到了满足用户需求及功能需求的电脑机箱设计方案。

丁治国[5](2020)在《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水上记录系统是海洋地震勘探装备中的重要设备。当海洋拖缆的个数与采集通道数均较少时,数据记录问题较为简单,水上记录系统的软硬件无需扩展,系统采用固定结构即可。然而,随着海洋地震勘探装备规模的扩大,拖缆个数与采集通道数量成倍增长,水上记录系统对于软硬件可扩展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上,水上记录系统仅负责海洋拖缆的数据记录工作,采用固定的软硬件组织结构,很少考虑系统内软硬件整体的扩展便利性,系统内各组件的接口各异,组件间连接关系复杂,软件系统基于单机开发,难以实现灵活的系统扩展与裁剪。在日常勘探作业过程中,上述缺陷不仅会增加整个勘探装备的维护成本,而且会降低作业人员工作效率。为此,本文基于内存计算和实验室过去在海洋地震勘探系统领域的研发经验,以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为设计目标,分析了记录系统软硬件扩展能力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一种数据接口与处理相分离的水上记录系统构架。在分析归纳了新构架下记录系统的技术难点后,本文通过关键技术研究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完成了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以及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这四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在通用性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方面,本文首先借鉴虚拟仪器的设计思想,从结构化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图像化两个方面对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的设计理论展开论述。提出了“通道时间谱”这一通用的数据视角,对海洋地震勘探系统展开分析。对于实际板卡设计,本文则采用了现有产业界应用广泛的芯片级和电路板级的通用接口方案,对该节点展开具体的芯片选型、电路设计等工作。在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方面,本文则利用SerDes传输技术和GTX高速串行收发器,搭配Aurora 64B/66B IP核,以及FMC和SFP模块、PCIe数据传输链路研究了系统内各物理节点间的高速串行传输链路。在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方面,本文基于DDR内存的小读写系统,结合内存接口模块、AXI总线互联器、DMA数据传输引擎以及MicroBlaze软核等组件,研究了虚拟FIFO、拖缆数据流合并,以及节点间内存共享技术。在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方面,本文则基于Hadoop软件生态,利用现有基于内存计算的流处理软件技术框架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技术,构建出了一套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的软件系统,并结合具体拖缆数据处理任务,讨论了多种海洋拖缆数据处理方案。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本文所述的水上记录系统,不仅在通用性方面可以实现系统内主要物理节点的通用部署,而且提供了一套基于内存的拖缆数据处理软硬件模块。本文所提出的软硬件可扩展的系统构想,以及接口与处理组件相互分离的系统设计方案,在简化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入了大数据领域先进的技术方案,拓宽了海洋地震勘探装备研发领域的技术选择范围。

刘志强[6](2019)在《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波毫米波频率源是雷达、通信、电子对抗和测试测量设备等电子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其相位噪声特性、杂散抑制性能和扫频线性度等指标对系统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系统射频前端向更高频段和更宽带宽的方向发展,对频率源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实现高性能微波频率源和毫米波射频前端为目标,研究了基于Delta-Sigma调制器(Delta-Sigma Modulator,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锁相环(Phase-Locked Loop,PLL)、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DDS驱动PLL的高线性度扫频源、低相位噪声的混频PLL等频率源,以及毫米波调频连续波(Frequency-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射频前端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对频率源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扫频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杂散抑制技术、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射频前端性能的影响,以及基于相参本振源的毫米波射频前端中相位噪声抵消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内容:1、应用线性时不变连续时间模型(Linear Time Invariant Continuous Time Model,LTI-CTM),建立了基于高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DSM宽带小数N分频PLL在线性扫频状态下的相位噪声理论模型。将环路滤波器的传递函数和线性扫频稳态条件相结合,得到了PLL线性扫频稳态相位误差与环路参数的函数关系,将传统的基于低阶无源环路滤波的PLL的稳态相位误差理论模型推广应用到了宽带扫频源中更加常用的基于三阶、四阶有源环路滤波器的PLL的相位噪声分析,得出了在给定稳态相位误差情况下扫频斜率和环路参数应满足的条件。设计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技术的双频X波段频率源和C波段宽带扫频源,对其相位噪声、杂散抑制等指标进行了仿真、测试与分析。测量了宽带线性扫频状态下不同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时的小数N分频PLL分频端口输出信号的相位噪声,验证了关于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的理论模型。2、提出了一种分段采样并结合数字域Weaver接收机架构信号处理方案的宽带线性扫频信号线性度的精确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下变频技术,通过切换本振频率将高频宽带线性扫频信号变换为可直接采样的中频扫频信号,在扫频同步信号和延时采样触发信号的控制下,对指定时间长度的扫频信号采样,在数字域拟合出与采样信号扫频斜率相同的理想线性扫频信号作为Weaver接收机的第一本振,采样信号经过数字混频后变换为近似于点频的低中频信号,解决了宽带扫频信号的滤波和镜频干扰抑制问题,降低了幅度噪声和杂散对瞬时频率解调精度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测量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进行实验验证,设计了高线性度的DDS和DDS驱动的宽带整数分频PLL电路,实验结果表明频率步进、时间步进和扫频斜率是影响扫频线性度的重要因素。上述方法还应用于测量基于DSM的宽带小数N分频PLL的扫频线性度,考察了环路带宽、电荷泵增益和扫频斜率对线性度的影响。本文所提出的线性度测量方法为线性FMCW雷达研制生产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简单实用、高精度的线性度测量手段。3、在全面分析频率源和射频收发系统中的常见杂散来源的基础上,研究了包括优化频率分配和PLL环路带宽、带通/带阻滤波、吸收型滤波、优化射频方案等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杂散抑制方法,为后续研制高性能雷达、通信系统等提供了丰富、灵活的技术手段。为了减小传统波导滤波器的体积且便于与平面电路集成,基于空气填充基片集成波导(Air-Filled Substrate Integrated Waveguide,AFSIW),设计了多款新型的高性能滤波器及过渡电路。此外,基于高品质因数的AFSIW谐振器设计了一款低相位噪声振荡器,由于消除了谐振器内部的介质损耗,实现了比传统SIW振荡器低约10d B的相位噪声指标。4、深入研究了基于相参本振源架构的FMCW雷达系统的相位噪声对消机理,提出了包含本振源相位噪声与射频链路附加相位噪声的完整的相位噪声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系统中各节点的相位噪声特性及其抵消效应,讨论了系统附加相位噪声对接收机输出信号相位噪声的影响,为相参本振源设计和系统相位噪声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短毫米波人体安检主动成像雷达为应用背景,设计了一种采用混频锁相架构的C波段低相位噪声双路频率源,并成功应用于W波段FMCW收发前端中。W波段收发前端的实测相位噪声抵消比达到了17 d B以上,验证了所建立的相位噪声模型及理论分析结果。5、针对机场跑道外来物(Foreign Object Debris,FOD)检测雷达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以宽带DSM小数N分频PLL为扫频源的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的系统设计方案。根据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quivalent Isotropically Radiated Power,EIRP)、探测距离、FOD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adar-Cross Section,RCS)和分辨率等系统指标,确定了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接收输入功率范围等射频链路关键技术指标。在深入分析频率源相位噪声和扫频线性度对FMCW雷达系统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基于DSM小数N分频PLL的点频源和三角波调制线性扫频源的方案与相关指标。进行了射频前端详细方案设计,研制了关键电路模块并完成了系统集成与测试,系统具备自检、状态监测和接收保护能力。将射频前端与天线系统集成,成功实现了FOD检测雷达前端样机,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完成了多种FOD样品的探测。

徐伟凡[7](2019)在《高压脉冲电源研究及其在电除尘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空气质量问题和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而传统的处理方式弊端逐渐显露,人们也在积极寻求高效、节能的新型处理手段。脉冲功率技术,作为一种高峰值功率输出的电物理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环保、国防、高新技术研究等多个领域中。通过高压脉冲电源,将脉冲功率技术应用在环境保护领域,为水处理、烟气处理等提供新思路,并且具有处理效果好、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多个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为此本文展开了对高压脉冲电源的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本文首先对脉冲功率技术以及除尘用高压电源的发展做出介绍,并且从静电除尘领域的应用出发,详细说明了各个电脉冲参数及电极形状等对除尘效果的影响,为高压脉冲电源的参数设计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高压脉冲电源电路拓扑,之后对电路中关键器件进行选型,结合实际器件利用MATLAB对电路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分别利用磁开关、RCD吸收回路等解决了晶闸管和IGBT分别作为主开关时出现的同步触发问题、可靠关断问题、电压尖峰问题,为电路的可靠应用打下基础。进一步,通过CST软件对充电机屏蔽效能仿真,证明了整套电源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工作的稳定性,并将电路应用于实际负载上,在高重复频率、高直流基压的条件下进行试验,通过实际处理效果验证了其可靠性与可操作性,最终完成了高压脉冲电源的研制。

龙金宝[8](2019)在《基于原子干涉的可搬运重力仪的研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讲述我们的可搬运小型化原子重力仪的研制过程。原子重力仪包含探头系统和控制机柜系统两部分。本论文详细描述了大平台测试版重力仪探头系统和三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的搭建过程。通过不断的改进重力仪探头系统中的真空腔系统,磁场线圈系统,磁屏蔽系统,激光扩束系统和荧光探测系统等子系统的结构设计,最终搭建出一款性能良好,尺寸小巧,易于搬运的重力仪探头。激光光路系统方面,通过不断优化光路结构和激光的频率设计以及激光锁频方案,最终将大平台激光系统由最初的五激光器方案优化到三激光器方案。通过开发出磁场改进型调制转移光谱技术,设计独特的激光移频方案和优化拉曼锁相环的结构,重力仪的激光系统最终被简化为两激光器方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发出了两代正式可用的小型化激光光路系统。本文介绍了前后两代可搬运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的搭建过程。通过搭建第一代可搬运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重力仪控制机柜的系统构成和进一步小型化的方向得以明确。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通过优化子系统的结构设计,我们搭建了第二代可搬运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第二代控制机柜的尺寸为:680mm*560mm*720mm,基本达到了商用可搬运原子重力仪控制机柜的尺寸要求。本论文还介绍了原子重力仪探头系统和控制机柜系统组合调试测g值的详细过程。并介绍了我们在北京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后两次的重力仪比对测试结果。第一次为2017年的国际重力仪(ICAG2017)比对,参加比对的是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和第一代小型化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通过这次比对验证了装置具有很好的测量灵敏度,最好可以优于30μGal/(?)。第二次比对为2019年1月在计量院重力精测实验室进行的比对实验。参加比对的是两套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控制机柜系统,搭配的探头是第二和第三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各一套。在这次实验中,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系统误差分析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测量结果。在两次比对实验中,小型化重力仪都是通过普通汽车从科大上海研究院运输到北京计量院昌平区重力比对点进行比对实验的。运到比对点后,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简单恢复即可进行g值测量工作,由此验证了我们的重力仪具有很好的可搬运性和稳定性。

吕棋[9](2019)在《基于solidworks的1.5μm船用激光雷达的结构设计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雷达是一种主动的当代光学遥感探测技术,是传统的雷达技术与当代激光技术相连系而成的新型探测手段。在大气应用、军事运用、海洋运用、空间运用等方面已成为了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手段,而1.5μm激光雷达具有人眼安全、可以昼夜连续不断的探测、集成度高,易进行小型化设计、能够采用全光纤设计、功率耗损低、稳定性能好等优势,特别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天气环境,使此技术变成各个国家争先发展,然而1.5μm直接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尚且还处在空白的阶段,通过中国科学大学研究团队的辛勤研究探寻。1.5μm直接探测激光初步研制完成,雷达系统的进一步的优化研究和机器的制造成为主要的工作,那么怎么样将其系统优化进行机械设计封装投入到实际的运用方面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样的,该雷达生产出来将会更加精准的获取天气的情况,预防自然灾害,特别是海上船只远洋航行,通过对大气中的气溶胶分子的探测来获取周边环境的污染程度,精确找到污染源,通过对风切角的探知,从而能够使得最大效率的获取风能,避免发电机在风大情况下被破坏。将此雷达产品化尤为关键。本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1、首先熟悉雷达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光路图2、将两种功能的雷达系统及逆行机械设计封装在雷达机箱内部,特别对雷达的望远镜的水平和俯仰的旋转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水平和俯仰旋转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PLC编程3、设计过程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的解决4、对设计的机械固件进行有限元的分析,结合实际合理的进行优化5、设计过程要抓住的整体设计要轻量化,便于运输,整个机器的散热性能要好,机器体积尽可能要小。

吴逸汀[10](2019)在《低频强电磁场仿真中的时域积分方程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低频强电磁场问题的研究中,仿真、实测与数据分析是广泛采用的三步研究法。本文依托于国防专项项目,对该问题的数值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在仿真低频问题时,时域积分方程(Time-Domain Integral Equation,TDIE)方法是一种有效的仿真算法。在这类问题中,入射场频率并不高,计算复杂度和内存占用的压力得以缓解。但低频时剖分尺寸、入射场频率和时间步长设置会不匹配,另一方面,散射体的类腔体结构和激励的长持续时间,易引起解的不稳定。因此,本文首先对TDIE方法的初始条件问题、内谐振现象及解中的线性环路电流等不稳定现象进行了研究。常用的TDIE方法有两种形式:原始型TDIE和导数型TDIE。初始条件问题是基于导数型TDIE的时间步进(Marching-on-in-Time,MOT)算法所独有的问题,由初始条件的不当设置引起。本文提出了一种时间基函数的约束条件,以此避免初始条件问题的出现,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约束条件的有效性。MOT算法的内谐振现象会导致解在散射体的谐振频点处出现异常大幅值。本文研究了导数型TDIE方法解中的内谐振电流,将TDIE的内谐振现象补充完整。该电流与其在原始型TDIE解中的形式基本一致,可以通过精确计算阻抗矩阵元素和精确求解电流密度系数来缓解甚至消除。线性环路电流是一类幅度随时间线性增长的环路电流,是解无法收敛到零的主要原因。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证明了由于机器误差的存在,线性环路电流近似地属于导数型TDIE解的零空间,因而无法避免。研究还发现,线性环路电流与电流密度的空时离散误差和阻抗矩阵元素的计算误差无关,而求解电流密度系数的误差会直接影响线性环路电流的幅度。确切地,其幅度与入射场的静态分量成正比,与时间步长成反比关系,对比实验也验证了此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原始型TDIE解中的静态环路电流是线性环路电流的退化形式。阻抗矩阵元素的高效计算不仅可以提高TDIE方法的稳定性,还能加速阻抗矩阵的填充速度。本文提出了兼具普适性、高精度和高计算效率的双重面元积分方法,以应对现今多样化、复杂化和奇异化的积分内核。其中,对内层面元的积分方法包括:角域积分法(Angular Integration Scheme,AI)和改进的径向积分法(Improved Radial Integration Scheme,IRI)两种,对外层面元的积分则采用Duffy-PT方法。本文采用了半解析、半数值的积分方式,保证了 AI和IRI方法的通用性。此外,设计了合理的积分策略和高效的平滑技术,兼顾了两种方法的运算效率和积分精度。AI和IRI对内层2-D积分的积分顺序正好相反,具有不同的特性。本文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AI方法在计算复杂但分段数较少的积分时更高效,而IRI方法则更适用于分段数较多的时间基函数。两种方法不分轩轾、互有侧重,在适用性、计算效率和精度上均优于其它同类方法。通过对内层面元积分解析公式的推导与分析,本文重新设计了 Duffy-PT方法的奇异值平滑技术,将其推广到奇异性更强的时域磁场积分方程中。此外,原始的Duffy-PT方法在处理钝角三角面元积分时存在精度下降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自适应积分点重布法和场三角面元分割法。通过数值算例证明了重新设计的Duffy-PT方法对时域磁场积分方程外层积分的计算效率,也验证了两种改进方法的效果。最后利用本文改进的MOT算法、商用软件与专门设计的测试系统,采用仿真预估与实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并解决了装甲车辆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发现,脉冲电源的屏蔽机箱存在低频磁场屏蔽性能不足的问题,经过权衡,采用了更换高屏蔽效能材料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本文对比了五种金属材料的低频磁场屏蔽效能,寻找到一种满足屏蔽性能要求且价格低廉的金属材料。

二、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电源和机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电源和机箱(论文提纲范文)

(1)Back-n实验装置上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中子诱发单粒子效应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中子诱发单粒子效应机理
    1.3 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研究方法
        1.3.1 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
        1.3.2 激光脉冲模拟实验
        1.3.3 地面辐射模拟实验
    1.4 中国散裂中子源与Back-n中子束线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国内外单粒子效应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单粒子效应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2.1.1 数据回读校对检测法
        2.1.2 模拟信号检测法
    2.2 国内外单粒子效应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2.2.1 单粒子效应截面计算
        2.2.2 单粒子效应截面微分能谱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整体架构
    3.3 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3.3.1 电流检测模块设计方案
        3.3.2 信号调理及采集模块设计方案
        3.3.3 数据处理及测量模块设计方案
        3.3.4 PXIe测试测量平台
    3.4 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3.4.1 机箱控制器嵌入式软件
        3.4.2 上位机DAQ软件
第4章 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关键模块软硬件实现
    4.1 电流检测模块硬件实现
        4.1.1 跨阻放大器级电路
        4.1.2 电压放大级电路
        4.1.3 PCB设计中的一些关键点
    4.2 信号调理及采集模块硬件实现
        4.2.1 信号调理电路
        4.2.2 ADC电路
        4.2.3 时钟网络
        4.2.4 电源系统
    4.3 数据处理及测量模块硬件实现
        4.3.1 FPGA电路
        4.3.2 数据存储电路
        4.3.3 时钟网络
        4.3.4 电源系统
    4.4 FPGA逻辑固件实现
        4.4.1 ADC接口模块
        4.4.2 数据触发及飞行时间测量模块
        4.4.3 数据缓存与上传模块
        4.4.4 芯片配置模块
    4.5 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软件实现
        4.5.1 机箱控制器软件实现
        4.5.2 上位机DAQ软件实现
第5章 测试与验证
    5.1 电流检测电路测试与验证
        5.1.1 测试内容及方法
        5.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ADC性能测试
        5.2.1 测试内容及方法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飞行时间测试与验证
        5.3.1 测试内容及方法
        5.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整体性能测试与验证
        5.4.1 实验室软硬件联合测试
        5.4.2 基于Back-n实验装置的软硬件联合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基于FreeModbus的文献馆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系统的设计要求
    2.3 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FreeModbus协议的研究
    3.1 FreeModbus简介
    3.2 FreeModbus的体系结构
        3.2.1 FreeModbus协议栈
        3.2.2 FreeModbus的协议数据单元
    3.3 FreeModbus的移植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4.1.1 环境监测器功能要求分析
        4.1.2 环境控制器功能要求分析
    4.2 传感器的选型及电路设计
        4.2.1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
        4.2.2 臭氧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
        4.2.3 PM2.5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
        4.2.4 CO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
        4.2.5 CO_2传感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
        4.2.6 漏水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电路设计
    4.3 环境监测器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3.1 供电电路的设计
        4.3.2 时钟源电路的设计
        4.3.3 复位电路的设计
        4.3.4 BOOT启动电路的设计
        4.3.5 调式接口电路的设计
    4.4 系统功能的硬件设计
        4.4.1 环境数据交互设计
        4.4.2 多模式通信电路设计
        4.4.3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4.4.4 控制模块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环境监控器软件设计分析
    5.2 μC/OS-Ⅱ的移植
        5.2.1 μC/OS-Ⅱ的简介
        5.2.2 μC/OS-Ⅱ的移植
    5.3 系统功能软件设计
        5.3.1 本机信息修改任务设计
        5.3.2 LED显示任务
        5.3.3 环境设备控制任务的设计
        5.3.4 语音报警任务的设计
    5.4 环境数据通信任务设计
        5.4.1 ZigBee无线通信的设计
        5.4.2 LoRa无线通信的设计
    5.5 环境数据采集任务设计
        5.5.1 温湿度参数采集的设计
        5.5.2 O_3和CO参数采集的设计
        5.5.3 PM2.5和CO_2参数采集的设计
        5.5.4 漏水报警控制器和火灾探测器参数采集的设计
        5.5.5 环境采集数据帧结构
    5.6 本章小结
6 产品设计
    6.1 产品设计方案
    6.2 环境监测器机箱设计
        6.2.1 监测器机箱设计需求
        6.2.2 监测器机箱设计
    6.3 环境控制器机箱设计
        6.3.1 控制器机箱设计需求
        6.3.2 控制器机箱设计
    6.4 产品使用规则
        6.4.1 接线/插孔类型参数
        6.4.2 产品使用注意事项
    6.5 本章小结
7 系统测试
    7.1 硬件电路测试
    7.2 通信测试
        7.2.1 有线通信测试
        7.2.2 无线通信测试
    7.3 系统总体测试
    7.4 测试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3)宽带多通道收发模块的AXIe载板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AXIe载板总体方案设计
    2.1 AXIe机械特性
    2.2 AXIe智能平台管理总线
        2.2.1 IPMB总线时序分析
        2.2.2 IPMI指令
        2.2.3 电子键控机制
    2.3 AXIe电源模块
    2.4 载板总体方案设计
    2.5 基于ZYNQ系统的IPMC方案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架构设计
    3.1 智能平台管理控制器单元
    3.2 高速数据接口单元
    3.3 定时与触发单元
    3.4 AXIe接口单元
        3.4.1 PCIe接口信号设计
        3.4.2 LAN接口信号设计
    3.5 背板区域一和区域二电路设计
    3.6 器件选型
    3.7 载板PCB设计
        3.7.1 PCB布局
        3.7.2 PCB布线
    3.8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软件与逻辑设计
    4.1 IPMC软件设计
        4.1.1 实现目标和软件流程
        4.1.2 IPMB通信软件设计
        4.1.3 状态跳转模块设计
    4.2 基于ZYNQ双核的逻辑设计
    4.3 高速数据收发模块逻辑设计
        4.3.1 基于PCIe链路和机箱通信
        4.3.2 基于GTH链路和子模块通信
    4.4 定时与触发模块逻辑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载板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IPMC模块测试与验证
        5.2.1 IPMB总线通讯功能测试
        5.2.2 IPMC通讯测试
    5.3 定时与触发模块测试
    5.4 高速数据收发模块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融入热仿真分析模块的电脑机箱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脑机箱设计的研究现状
        1.3.2 机箱散热性仿真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2 用户调研与文献采集
    2.1 电脑机箱的用户调研
        2.1.1 用户调研的意义
        2.1.2 调查问卷的设定及涵义
        2.1.3 问卷分析
    2.2 电脑机箱相关知识
        2.2.1 机箱的功能
        2.2.2 机箱的发展历程
        2.2.3 机箱的组成及散热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电脑机箱仿真结构设计
    3.1 结构设计前期设计分析
        3.1.1 硬件尺寸
        3.1.2 设计要素
    3.2 仿真结构设计
        3.2.1 结构方案草图
        3.2.2 结构仿真模型建立
    3.3 本章小结
4 机箱热仿真分析
    4.1 热仿真分析原理及作用
    4.2 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仿真
        4.2.1 软件功能简介
        4.2.2 Flow Simulation模块中CFD运算过程
        4.2.3 仿真模拟实验涉及的传热方式
        4.2.4 Flow Simulation中的细节简化
    4.3 仿真实验
        4.3.1 预检测
        4.3.2 项目设置
        4.3.3 边界条件及材料属性
        4.3.4 全局目标及网格划分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流体温度等高线云图分析
        4.4.2 固体温度等高线云图分析
        4.4.3 空气流动迹线图分析
        4.4.4 空气流向迹线图分析
    4.5 TRIZ应用
        4.5.1 TRIZ原理应用
        4.5.2 解决模型的选用和实际解决方案
    4.6 优化结构仿真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创新型机箱设计
    5.1 外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结构实现设计的基本原则
    5.3 调研结果导入
    5.4 草图绘制
        5.4.1 头脑风暴草图—机箱样式与前面板图样
        5.4.2 草图绘制及选取
    5.5 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5.1 国外海洋地震勘探
        1.5.2 国内海洋地震勘探
        1.5.3 面向未来的地震勘探装备
    1.6 文章结构
第2章 海洋地震勘探
    2.1 地震勘探原理
        2.1.1 反射波勘探法
        2.1.2 陆地地震勘探原理
        2.1.3 海洋地震勘探原理
    2.2 海洋地震勘探数据
        2.2.1 地震数据文件格式
        2.2.2 真实的海洋地震数据
    2.3 海洋地震勘探分辨率
        2.3.1 横向分辨率
        2.3.2 纵向分辨率
    2.4 传统海洋地震勘探装备
        2.4.1 水下拖缆系统
        2.4.2 水上记录系统
        2.4.3 数据传输协议
第3章 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
    3.1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3.2 系统设计目标
        3.2.1 软件可扩展
        3.2.2 硬件可扩展
        3.2.3 软硬件可扩展意义
    3.3 系统构架分析
        3.3.1 内存计算技术
        3.3.2 数据传输协议
        3.3.3 地震数据处理
    3.4 易扩展型水上记录系统构架
        3.4.1 数据接口中心
        3.4.2 工作站
    3.5 关键技术分析
第4章 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
    4.1 通用型节点设计理论
        4.1.1 虚拟仪器
        4.1.2 数据处理模式
    4.2 通用数据视角“通道时间谱”
        4.2.1 “通道时间谱”定义
        4.2.2 “通道时间谱”应用示例
    4.3 通用型数据接口
        4.3.1 芯片级数据总线接口
        4.3.2 电路板级硬件接口
    4.4 通用型节点硬件设计
        4.4.1 FPGA选型
        4.4.2 MIFC接口电路
        4.4.3 MIFC电源电路
        4.4.4 MIFC时钟电路
        4.4.5 辅助功能电路
第5章 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5.1 SerDes传输链路
        5.1.1 GTX收发器
        5.1.2 收发器控制逻辑
    5.2 PCIe传输链路
        5.2.1 PCIe总线简介
        5.2.2 PCIe协议结构
        5.2.3 PCIe设备配置
        5.2.4 PCIe中断机制
        5.2.5 PCIe传输模式
        5.2.6 DMA/Bridge SubsystemforPCIeIP核
    5.3 FMC模块
        5.3.1 FM-S14模块
        5.3.2 FM-S18模块
        5.3.3 EES-281模块
    5.4 SFP模块
        5.4.1 光纤选型
第6章 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
    6.1 内存读写小系统
        6.1.1 内存接口模块
        6.1.2 AXI互联器
        6.1.3 DMA数据传输引擎
        6.1.4 MicroBlaze软核
    6.2 基于内存的虚拟FIFO
        6.2.1 虚拟FIFO控制器
        6.2.2 示例应用
    6.3 拖缆数据流合并
        6.3.1 有序合并
        6.3.2 无序合并
    6.4 节点间内存共享
        6.4.1 Chip2ChipIP核
        6.4.2 内存共享
第7章 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
    7.1 流处理软件
    7.2 Hadoop分布式软件生态
        7.2.1 Hadoop应用
    7.3 流处理软件系统
        7.3.1 软件框架选型
        7.3.2 Spark Structured Streaming
    7.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7.4.1 行存储VS列存储
        7.4.2 HBASE数据库系统
    7.5 工作站软件系统
        7.5.1 软件系统构架
        7.5.2 数据结构
        7.5.3 拖缆数据流处理
第8章 系统测试与讨论
    8.1 测试平台
        8.1.1 MIFC板
    8.2 系统性能测试
        8.2.1 数据接口中心性能
        8.2.2 工作站性能
    8.3 硬件扩展测试
        8.3.1 图像显示
        8.3.2 数据采集
    8.4 软件系统测试
        8.4.1 过滤
        8.4.2 统计
        8.4.3 排序
    8.5 测试工作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工作创新点
    9.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A.1 A型MIFC板
    A.2 B型MIFC板
    A.3 C型MIFC板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频率合成技术
        1.2.2 毫米波FMCW雷达系统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DSM的小数分频PLL特性分析
        2.2.1 小数N分频PLL
        2.2.2 Delta-Sigma调制器基本理论
        2.2.3 MASH调制器建模与性能分析
        2.2.4 PLL的相位噪声特性
    2.3 双频段LNB中的频率源
        2.3.1 LNB研究背景与总体方案设计
        2.3.2 基于DSM的小数N分频双频率本振源
        2.3.3 LNB模块设计与实验研究
    2.4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研究
        2.4.1 基于连续时间模型的扫频状态下相位噪声特性分析
        2.4.2 基于DSM的宽带小数分频PLL方案设计
        2.4.3 PLL性能仿真分析与电路设计
        2.4.4 点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2.4.5 扫频状态下性能测试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宽带扫频信号线性度精确测量方法与DDS驱动的锁相扫频源
    3.1 引言
    3.2 扫频线性度测量方法研究
        3.2.1 扫频信号采集方案
        3.2.2 瞬时频率计算
        3.2.3 数字信号处理方案
        3.2.4 仿真验证与分析
        3.2.5 分段测量结果的整合
    3.3 DDS电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3.3.1 DDS电路基本原理与扫频线性度分析
        3.3.2 整体方案
        3.3.3 DDS电路设计
        3.3.4 DDS电路的点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3.3.5 DDS电路的扫频性能测试与分析
    3.4 整数分频锁相环电路研究
        3.4.1 方案设计
        3.4.2 PLL相位噪声分析、仿真和电路设计
    3.5 DDS驱动的PLL性能测试与分析
        3.5.1 单频点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5.2 扫频输出性能测试与分析
    3.6 DSM小数N分频PLL扫频线性度的测试与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杂散抑制技术研究与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4.1 引言
    4.2 频率源杂散分析与抑制方法
        4.2.1 器件固有杂散
        4.2.2 变频杂散
        4.2.3 电源杂散
        4.2.4 数字与控制电路杂散
    4.3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
        4.3.1 高Q值 AFSIW谐振器设计
        4.3.2 低相位噪声振荡器设计与测试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相位噪声双路相参频率源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异频双本振架构的LFMCW雷达系统
        5.2.1 系统概述
        5.2.2 频谱特性分析
        5.2.3 相位噪声抵消特性分析
    5.3 C波段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与实验
        5.3.1 频率源性能指标分析
        5.3.2 基于混频锁相的双路频率源方案设计
        5.3.3 双路频率源性能测试
    5.4 C波段双路频率源在W波段射频前端中的应用
        5.4.1 W波段射频前端系统方案概述
        5.4.2 关键电路研制
        5.4.3 W波段射频前端相位噪声抵消实验研究
    5.5 X波段低相位噪声频率源研究
        5.5.1 频率源方案设计
        5.5.2 频率源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W波段FMCW雷达射频前端设计与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FOD检测雷达系统概述
        6.2.1 射频前端架构分析与选择
        6.2.2 FMCW雷达基本原理
    6.3 FMCW雷达系统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3.1 收发链路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3.2 频率源设计考虑与关键指标分析
    6.4 射频前端详细设计方案与实验研究
        6.4.1 射频前端总体方案
        6.4.2 本振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3 接收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4 发射链路设计与实验研究
        6.4.5 控制方案
    6.5 射频前端集成测试
        6.5.1 发射链路输出功率测试
        6.5.2 接收链路噪声系数测试
        6.5.3 接收链路输出频谱及增益测试
    6.6 FMCW雷达系统目标检测实验
        6.6.1 雷达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6.6.2 多目标探测实验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压脉冲电源研究及其在电除尘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
    1.3 静电除尘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1.4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除尘高压脉冲电源拓扑设计与分析
    2.1 电除尘高压电源的发展
    2.2 高压脉冲供电除尘的优势
    2.3 除尘关键参数的影响及确定
    2.4 脉冲电源主回路拓扑设计及原理
    2.5 脉冲电源电路关键器件的选取
    2.6 Matlab仿真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晶闸管作为主开关的应用问题
    3.1 晶闸管串联的同步触发
    3.2 晶闸管可靠关断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IGBT作为主开关的应用问题
    4.1 所用IGBT介绍
    4.2 IGBT的实际应用及RCD吸收电路
    4.3 本章小结
5 高压脉冲电源在实际负载上的应用
    5.1 电磁仿真参数设置
    5.2 电磁仿真结果分析
    5.3 电厂极板作为负载试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成果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8)基于原子干涉的可搬运重力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精度重力测量的意义
    1.2 重力仪概述
        1.2.1 经典重力仪
        1.2.2 冷原子干涉重力仪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原子重力仪研制的物理基础
    2.1 原子冷却相关技术
        2.1.1 磁光阱
        2.1.2 光学黏胶
    2.2 受激拉曼跃迁
        2.2.1 两能级结构
        2.2.2 三能级结构
        2.2.3 ~(87)Rb拉曼跃迁光频移
        2.2.4 三脉冲拉曼干涉与重力测量
    2.3 灵敏度函数与噪声评估
        2.3.1 灵敏度函数定义
        2.3.2 噪声评估
第3章 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的研制
    3.1 研制方向的选择——自由下落式原子重力仪
    3.2 大平台重力仪探头系统
        3.2.1 真空腔体的设计与搭建
        3.2.2 磁场线圈系统
        3.2.3 冷却光扩束系统
        3.2.4 探测系统
        3.2.5 磁屏蔽装置
        3.2.6 大平台重力仪探头使用小结
    3.3 第一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
        3.3.1 真空腔体的设计与搭建
        3.3.2 磁场线圈系统
        3.3.3 磁屏蔽装置
        3.3.4 真空主腔的激光扩束系统
        3.3.5 探测系统
        3.3.6 第一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使用效果评估
    3.4 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
        3.4.1 真空腔体的设计与搭建
        3.4.2 磁场线圈系统
        3.4.3 磁屏蔽装置
        3.4.4 真空主腔激光扩束系统
        3.4.5 探测系统
        3.4.6 第二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使用评估
    3.5 第三代小型化重力仪探头系统
    3.6 小结
第4章 小型化激光光路系统的研制
    4.1 大平台激光光路系统的演化
        4.1.1 最初的五激光器系统
        4.1.2 四激光器系统
        4.1.3 三激光器系统
    4.2 两激光器方案技术积累
        4.2.1 两激光器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4.2.2 参考激光源锁频技术:磁场增强型调制转移光谱技术
        4.2.3 两激光器方案激光频率设计
        4.2.4 两激光器方案拉曼锁相技术
    4.3 小型化激光光路设计与搭建
        4.3.1 Newport光学小平台测试激光光路
        4.3.2 测试版小型化激光光路的设计与搭建
        4.3.3 第一版正式可用小型化激光光路
        4.3.4 第二版正式可用小型化激光光路
第5章 磁场增强型调制转移光谱
    5.1 光谱实验装置的搭建和偏置磁场方向的选取
    5.2 实验参量的优化
        5.2.1 光偏振的优化
        5.2.2 调制频率优化
        5.2.3 调制深度优化
    5.3 锁频后线宽和稳定性分析
第6章 小型化重力仪控制机柜集成
    6.1 第一代小型化控制机柜系统构成
        6.1.1 激光光路与激光源控制器系统
        6.1.2 参考激光锁频系统
        6.1.3 拉曼激光锁相系统
        6.1.4 声光驱动系统
        6.1.5 电压源系统
        6.1.6 探测光稳光强系统
        6.1.7 时序控制系统
        6.1.8 磁场电流源系统
        6.1.9 荧光信号采集系统
        6.1.10 第一代小型化控制机柜评估
    6.2 第二代小型化控制机柜系统构成
        6.2.1 激光光路与激光源控制器系统
        6.2.2 参考激光锁频系统
        6.2.3 拉曼激光锁相系统
        6.2.4 声光驱动系统
        6.2.5 电压源系统
        6.2.6 探测光稳光强系统和时序控制系统
        6.2.7 磁场电源系统
        6.2.8 荧光信号采集系统
    6.3 控制机柜组装集成
        6.3.1 正反面激光光路的搭建和静态光功率收集
        6.3.2 时序控制系统安装与动态激光脉冲收集
        6.3.3 激光器锁定
        6.3.4 探测光稳光强系统搭建
        6.3.5 第二代小型化控制机柜评估
第7章 重力仪控制机柜和探头组合调试进行g值测量
    7.1 重力仪探头光学扩束系统组装调试
    7.2 重力仪控制机柜和探头组合分阶段调试测g值
        7.2.1 磁屏蔽筒外测试
        7.2.2 屏蔽筒内测试阶段
    7.3 两次重力比对测量实验
        7.3.1 ICAG-2017
        7.3.2 2019年1月原子干涉重力仪比对实验
第8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刀口铜圈真空密封工艺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solidworks的1.5μm船用激光雷达的结构设计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雷达机械设计的意义
    1.4 本文内容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5μm波段激光雷达
    2.1 1.5μm直接探测气溶胶激光雷达
        2.1.1 大气能见度探测
        2.1.2 1.5μm直接探测气溶胶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和核心器件
    2.2 1.5μm直接探测测风激光雷达
        2.2.1 大气风场探测
        2.2.2 1.5μm直接探测测风激光雷达的系统结构和核心器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5μm波段激光雷达封装结构设计
    3.1 1.5μm波段激光雷达的机械结构设计分析
    3.2 主体结构设计
        3.2.1 雷达望远镜系统封装结构设计研究
        3.2.2 雷达主机箱的机械结构设计
    3.3 雷达结构设计问题的解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5μm波段激光雷达结构分析
    4.1 遮光罩的有限元分析
    4.2 第二层机柜和内部支撑架的有限元分析
    4.3 第三层机柜和内部支撑架的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户外测试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6.1 小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低频强电磁场仿真中的时域积分方程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时域积分方程与经典的时间步进解法
    2.1 引言
    2.2 时域积分方程的推导
        2.2.1 矢量磁位与标量电位
        2.2.2 电磁场关于电流的表达式
        2.2.3 两种形式的时域积分方程
    2.3 表面电流的空时离散
        2.3.1 空间基函数
        2.3.2 时间基函数
    2.4 时间步进法的构造
    2.5 本章小结
3 时域电场积分方程的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1.1 连续时域电场积分方程的稳定性
        3.1.2 时间步进法与Petrov-Galerkin方法
    3.2 初始条件问题
        3.2.1 初始条件问题的起因
        3.2.2 拉格朗日与B-样条基函数的对比
        3.2.3 数值算例与分析
    3.3 内谐振现象
    3.4 线性环路电流
        3.4.1 线性环路电流的构造
        3.4.2 分段多项式型时间基函数的几个特性研究
        3.4.3 线性环路电流对解的影响
        3.4.4 线性环路电流与静态环路电流的对比
        3.4.5 数值算例与分析
    3.5 稠密剖分与低频截断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内层2-D面元积分的高效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角域积分法
        4.2.1 e(θ)和g(θ)的解析求解
        4.2.2 1/R奇异性处理方法
        4.2.3 1/R~2和1/R~3强近奇异性处理方法
        4.2.4 角域积分法的平滑技术
        4.2.5 数值算例与分析
    4.3 改进的径向积分法
        4.3.1 径向积分法
        4.3.2 改进的平滑策略
        4.3.3 改进的平滑技术
        4.3.4 数值算例与分析
    4.4 角域积分法与改进的径向积分法的比较
        4.4.1 共同特点
        4.4.2 算法效率比较
        4.4.3 选用依据
    4.5 本章小结
5 外层2-D面元积分的高效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内层2-D面元积分的精确解
    5.3 DUFFY-PT积分法
        5.3.1 外层积分的Duffy变换
        5.3.2 基于多项式变换的平滑技术
        5.3.3 多项式变换中平滑程度的选择
        5.3.4 数值算例与分析
    5.4 针对钝角三角面元的处理
        5.4.1 自适应积分点重布法
        5.4.2 场三角面元分割法
        5.4.3 数值算例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复杂电磁环境下低频强电磁场的仿真、测量与屏蔽
    6.1 引言
    6.2 脉冲电源的电磁辐射仿真
    6.3 低频电磁辐射下炮体的表面电流仿真
    6.4 复杂电磁环境低频强电磁辐射的测量
    6.5 强电磁辐射下机箱的电磁环境仿真
    6.6 低频强磁场屏蔽材料的选择
        6.6.1 低频电磁场屏蔽理论分析
        6.6.2 材料电磁参数测试与经验公式对比
        6.6.3 三种材料低频磁场屏蔽效能的CST仿真与测试
    6.7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电源和机箱(论文参考文献)

  • [1]Back-n实验装置上中子辐照单粒子效应信号采集系统研究[D]. 刘朝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基于FreeModbus的文献馆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汪馨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宽带多通道收发模块的AXIe载板设计与实现[D]. 安兆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融入热仿真分析模块的电脑机箱设计[D]. 但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丁治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6]高性能微波频率源与毫米波FMCW射频前端关键技术研究[D]. 刘志强. 东南大学, 2019(01)
  • [7]高压脉冲电源研究及其在电除尘领域的应用[D]. 徐伟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基于原子干涉的可搬运重力仪的研制[D]. 龙金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1)
  • [9]基于solidworks的1.5μm船用激光雷达的结构设计和分析[D]. 吕棋.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10]低频强电磁场仿真中的时域积分方程方法研究与应用[D]. 吴逸汀.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选择适合您需求的电源和外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