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马祖香客乘兴而返(论文文献综述)
郑佳颖[1](2021)在《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营营[2](2019)在《俞德邻《佩韦斋文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俞德邻,字宗大,号太玉山人。宋末元初着名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乡间,有《佩韦斋文集》二十卷。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三章,对俞德邻其人以及其着作进行全面的考察。第一章,对俞德邻家世、生平以及交游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旨在考证俞德邻早年随父亲迁居镇江的具体时间;第二节是俞德邻生平研究,主要论述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以及宋亡后俞德邻的游历轨迹;第三节以文集中的赠答诗以及题跋书序为线索,叙述俞德邻的交游情况。第二章是对《佩韦斋文集》几个常见版本的评述。第三章对《佩韦斋文集》中的诗文进行全面的研究。分两节,第一节从俞德邻的人生经历入手,探索他的诗歌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原因;第二节从宋末元初的文学风气入手,研究俞德邻文章创作所受的影响,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叙述俞德邻文章创作的艺术风格。另外,因为已有硕士论文研究过俞德邻的诗歌,所以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的重点将放在俞德邻的文章研究之上,又因为杭州师范大学李佳臻对俞德邻《佩韦斋辑闻》较为深入全面,所以本论文不再单独研究《佩韦斋辑闻》,仅将其作为研究俞德邻之生平、诗文的材料。论文的下编为校注部分,校注将选取元刊本为底本,以傅增湘校跋本和四库本作为参校本,对《佩韦斋文集》中的一些字词、地名、人名、典故、名物、官职名、引语等进行注释。希望通过对俞德邻个案的研究,稍稍还原宋末元初之际底层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转变。
三米深[3](2018)在《方山问茶记》文中研究说明一唐元和年间(806-820),福州方山寺有个名叫怀恽的和尚,奉旨进京为宪宗皇帝讲经说法。长安城万里无云,怀恽和尚神清气爽,在麟德殿上出口成章。唐宪宗龙颜大悦,当庭赐饮御茶。御茶伺候的是天子的胃,按理说是普天之下最好的茶了。可怀恽一饮而尽,却并不解渴,他告诉皇帝:"圣上,您的茶还没有我们福州方山的好啊。"福建距离京都千万里路,身在异乡的怀恽,
吴玉琴[4](2018)在《朱松《韦斋集》注》文中指出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歙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父。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尉,调南剑州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除秘书省正字,累迁承议郎。绍兴十年,因反对宋金和议,忤秦桧,出知饶州,未就,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年卒。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已佚。一、《韦斋集》十二卷,宋、元、明皆有刊本,现存最早而刊刻较精者为明弘治刻本,其后刊本、钞本众多,而未有精校本。《韦斋集》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邝璠刊《韦斋集》为底本,清康熙程嵦刊本(简称程本)、雍正朱玉刊本(简称玉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郑镳抄本(简称郑本,藏南京图书馆)为参校本,并参校《石仓历代诗选》(简称诗选)、《宋诗钞》及补(简称诗钞、钞补)、《新安文献志》。文章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刻本》为底本,清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简称康熙本)、雍正六年朱玉刻本(简称雍正本)为参校本。另辑得佚文两篇,附于卷末。虽学界已对《韦斋集》进行了点校和整理,但迄今为止,并未出现注本,笔者不揣谫陋,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韦斋集》进行研究和论述。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论述朱松的家世、行年、《韦斋集》版本源流、《韦斋集》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韦斋集》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及其对子朱熹的教育影响。第二,注释部分。对《韦斋集》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校勘和整理,对集中的典故、史实、官职、名物、地理以及疑难字词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韦斋集》经历了朝代更替带来的散佚和遗失,消失在世人眼中,对朱松《韦斋集》研究和注释,将有助于填补其一直缺席于历史文化正流的遗憾。同时对朱松做一个深入、全面的个案研究,有助于分析其创作特色与思想理念,揭示其作品的独有价值,亦有助于朱熹研究的深入。
刘兰芬[5](2018)在《灵岩寺石刻及其反映的历史》文中提出灵岩寺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县万德镇之东的灵岩山,始建于东晋时期,之后历各朝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千载之中,僧人、地方官吏、文人墨客等在寺内留下诸多碑铭文字。这些石刻大多记载了修建灵岩寺佛教建筑的始末,讴歌了灵岩寺优美的风景,载录了知名僧人的生平事迹等,涉及灵岩寺管理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即以这些碑刻材料为基本史料,探索了灵岩寺管理制度、寺院经济、高僧大德等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分作以下四部分:首先,着重探究了灵岩寺碑刻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并按照形制、内容对灵岩寺碑刻加以分类,从而得出这样结论:在目前所知的这些碑刻中,就数量而言,以宋代最多,明代次之;从形制上来看,可分作碑碣、墓塔、摩崖、石造像、经幢等类型;由内容上而论,可分成赞颂碑刻、哀诔纪念碑、诗歌散文碑、石经等细类。其次,主要讨论了晋代至清代中央与地方僧官制度,重点借助碑刻材料分析了灵岩寺僧官制度和主持承替制度,进而得出如此认识:基层僧官制度,在唐初实行三纲制,寺职有寺主、上座、维那;唐中期以后,逐渐转变成丛林两序制,这种制度在宋元时期一直实施。至于住持承替制度,唐朝时为甲乙徒弟制,北宋至清末系十方制,其中,北宋熙宁二年前后已改成一般十方寺,熙宁三年时践行敕差十方寺。再者,侧重于论述灵岩寺经济来源和消费支出情况等。其经济收入方式比较多,如可经营土地、手工业、邸店、高利贷、店铺以及慈善布施等;消费支出亦不少,如日常生活消费、生产消费、宗教活动消费、寺院建筑营建与维修、接待性消费、社会慈善,尤其以建造和修葺建筑物的花费最多。最后,主要梳理了对灵岩寺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高僧。基于碑刻材料可有这样理解:灵岩寺开山祖师法定禅师始建灵岩寺,为以后灵岩寺的辉煌奠定了基础;北宋时仁钦住持将云门宗教义发扬光大,妙空禅师担任住持期间,募捐兴建了灵岩寺僧人公墓;元代肃公禅师是曹洞一派的重要传人,亦是在灵岩寺传播曹洞宗的首位高僧;在灵岩寺修禅的释藏师引导下,学禅之人饮茶提神,于是各地所见者竞相效仿,喝茶逐渐成为北方一种风俗习惯。
王海男[6](2017)在《周永年与《吴都法乘》研究》文中指出明末吴江人周永年编纂的《吴都法乘》,是苏州佛教文献集大成之作,自成书以来,没有针对该书的专门研究。该书中的部分文献,被学术界反复引用、研究,而今区域文学与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典籍研究逐步深入,因此,完整地、全面地研究该书,是顺应学术发展的需要。本论文从作者研究入手,以文本研究为依托,力图理清全书脉络,探究在一个特定的文学—文化区域中,文学与佛教文化现象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促进的复杂关系。全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阐述选题的基本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方法。正文部分有7章,包含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从志书角度研究,主要解决周永年的生平、思想及其与《吴都法乘》编纂之间的关系。周永年经历简单,但思想非常驳杂,所存关于他的资料少而分散,这部分以考证工作为主,在此基础上分论其佛学、史学、文学思想与本书的关系。周永年编纂《吴都法乘》是有明确的谋篇布局意识的,而身后的流传中又出现诸多问题,因此这也是志书研究中予以深入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文学研究,《吴都法乘》的韵序,具有内容提示与结构编排双重意义,是理解每一篇内容的关键,综合起来,可以形成对全书框架结构的认识。士僧间的文学互动,如彼此赠答等,反映了文学作为一种手段,在沟通僧人之间,僧人与文人之间所能展示的宽度与深度,通过赠答文学等的分析,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僧人群体的日常起居、喜怒哀乐,同时,也能感受到在异质文化的影响下,文学展现出的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风貌。在佛寺的发展过程中,文学有时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本论文以寒山寺为个案,分析其走向世俗的过程中,诗文所起到的各种作用。其三是文化研究,探讨吴地佛教千余年来平稳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结合“尚文尚佛”主题,把这种文化因素归纳为和合理念,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分析和合理念对佛教文化、佛教文学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以具体的篇章比对为基础,揭示《吴都法乘》一书所具有的的史料价值、版本价值,对部分文献在辑佚、校对等方面的价值,进行说明。同时,对编纂者周永年的诗文情况进行整理,便于对周永年以及《吴都法乘》一书的深入研究。由于《吴都法乘》一书所涵盖范围的广大,本研究只限于文学及文化方面,至于经济、建筑、民俗、宗教等方面的问题,偶有涉及,但不属范围之内。结语,总结已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从纵、横两个角度,联系实际,探讨对《吴都法乘》研究的新方向。
李常生[7](2017)在《苏轼行踪考》文中提出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大文豪,创新的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憎恶假道学的人,静坐冥想者,诗人,和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还不是苏东坡的全貌。我可以这麽说来作个最好的终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称许的笑容。」九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艺术,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完整的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行程。要追踪与研究苏轼的行踪,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由於缺乏苏轼行走各地的考证,因此,历代有关研究苏轼的论文、书籍当中,总会因此而造成一些误刊和缺憾。特别是方向、位置、时间上的错误。在正式研究苏轼的学问以前,首先必须要研究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且必须循路线跟随苏轼走一遍,才能深入了解苏轼的一生。有了《苏轼行踪考》这个研究以後,也比较容易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全程走过一遍苏轼一生所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并且经过考证与研究其确实的位置,然後,写出这本《苏轼行踪考》,除了作为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作为准备,也希望给其他研究苏轼的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参考用途。
李文慧[8](2016)在《《习苦斋画絮》考释》文中认为戴熙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后期,这一时期既有太平天国运动导致的内乱纷起,又有列强入侵的外患猛增,政治、经济、艺术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当时的画家一面在清初四王创造的摹古遗风中苦苦挣扎,一面不断的反思突破原有的禁锢,开辟新的局面,戴熙就是这一时期的卓越代表,他与同时代的汤贻汾被称为“四王后劲”。戴熙的绘画学习四王而又自成一家,形成了清腴雅致的小景山水,为四王的追随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稍后海派画家的崛起起到了指引作用。后人所作的绘画史在谈及清朝时却只介绍“四王”、“四僧”等绘画情况,对之后的画家如汤、戴等人只是一笔带过,没有给与充分的重视,这对于研究清中后期绘画艺术和理论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本文从戴熙的日记类绘画题跋着作《习苦斋画絮》出发,通过注释的途径,详细的梳理戴熙的生平、交游、绘画风格特点、嬗变、美学观点等,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文章以《习苦斋画絮》为切入点,结合前代和同时期的大量文献资料详尽的注释《习苦斋画絮》,较为完整的展现《习苦斋画絮》的全貌,深入的分析了戴熙的绘画艺术特点。论文共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综述戴熙的生平和《习苦斋画絮》的版本考证。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从《习苦斋画絮》来看戴熙绘画艺术观点。此部分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为师古仿古,不拘泥于古。从三个方面论述戴熙效法古人的绘画观点,即清初四王对戴熙绘画观点的影响、恽寿平对戴熙绘画观点的影响、宋元诸家对戴熙绘画观点的影响。第二小节为师法造化,形为心役。主要从戴熙师法自然,并从中领会到四季观、四美观等美学观点来论述。第三部分为《习苦斋画絮》原文断句、添加标点符号和注释。以惠年版《习苦斋画絮》为基础,参考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中已经录入断句后的惠年版《习苦斋画絮》为基础添加标点符号。注释则主要依靠《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和中国基本古籍库来完成。文章后添加附录,收录了《习苦斋画絮》中待考人物名单和戴熙年表。虽然戴熙及其《习苦斋画絮》的研究仅仅是清代画家、画论研究的一个具体个案,但透过个案研究,可以看到隐藏在其下的一个地区的文化、交游圈,以及一个时代的文人画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清代晚期文人山水画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晓燕[9](2016)在《《习苦斋诗集》整理与考释》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为清中晚期画家的个案研究,以这一时期画家戴熙的艺术成就和思想状态为切入点,通过对戴熙诗文集《习苦斋诗集》的整理与考释来研究其艺术主张与画学画理。《习苦斋诗集》以诗文为内容,反映了他同文人的往来,交游,鉴赏,绘画及日常感悟之事,以题画诗的形式阐发前人作品意境格调,画家风格、流派等方面的观感与品鉴,有着独到的领悟之处,见解深刻,颇具创新,与同时期的画家相比甚有所异,甚至大相径庭,同时侧面的阐述和体现着他独特的绘画思想,是对画学着作《习苦斋画絮》中美学观点的重要补充,《习苦斋诗集》的整理与考释,对于我们理解山水画的绘画思想和画学画理有着良多的启发性意义,是我们研究戴熙绘画艺术的重要理论依据。
毛华松[10](2015)在《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文中提出公共园林是城市风景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研究公共园林的文化背景、目标功能、营建途径、审美范式等,对于补充完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智慧经验,指导当前传统城市风景的保护与创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公共园林在宋代城市文明的演变下迎来鼎盛,并在地方官府主导下形成了显明的政治经济目标取向和空间体系化、功能兼容性、营建定式化的特点,且内涵与城市水利、社会教化、风水格局等共融的生态智慧经验,奠定并影响了元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园林的基本建设特征。从20世纪90年逐渐兴起的公共园林历史研究,已普遍关注到宋代公共园林在数量、类型上的蓬发,但以典型城市、个案园林为主的研究现状,缺乏从系统层面把握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整体特点及优秀经验,且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以及特点等研究结论上有明显差异。因而,采用“文明演进概括——系统案例分析——阶段特征归纳”的技术路线,以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的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极意义。论文分基础研究、实证分析、理论归纳三个层次展开。在基础研究方面,首先通过宋代文记、诗词及方志中的文献资料普查,融合文化地理、城市史、建筑史的交叉学科成果,采用文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建构宋代城市的社会生活图景,概括城市文明演进的关键影响因子。并纵向对照上古、秦汉、隋唐以及明清时期公共园林发展概况,指出城市文明演变带来的市民化居民结构、街市制时空自由、娱乐性空间布局,促进了作为大众游赏地的公共园林普遍建设,并在官方的鼓励和推动下,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理标识;其次通过园林文记、方志城建记载及历史舆图、考古资料、文化遗迹的图像学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建设目标的定性定量统计分析,指出宋代公共园林在保民生、成教化、兴风物方面的多元建设途径,提出基于民生经济发展的城市水利、交通设施、城防工程,基于社会教化的名贤纪念、放生池、射圃以及基于地方集体意识培育的风水裁成、城市八景、亭台楼榭等是公共园林建设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实证分析方面,根据公共园林在建设、管理、开放上的不同特点,结合宋代史料中对不同园林的历史称谓及归类记载,以园林的营建管理特征为实证的观察、分类方法,将城市公共园林分为湖山风景区、城市园圃、城市风景点三大类,并结合大量案例定量分析各类园林在选址、建设管理、游赏组织上的特点。指出湖山风景区依托于宏观的山水自然风景,是用地权属、园林类型、建设方式最为复杂的公共园林,并因其宽宏的空间尺度及丰富的游赏活动形式,成为宋代及后世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并根据景区不同的风景资源基础,又分为山林型风景区、湖泊型风景区、湖山型风景区等三小类进行阐述。城市园圃建设于官方全额权属的用地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园林建设质量,常以封闭式的园圃建设方式,并在节庆时向大众开放,呈现“亦公亦私”的功能属性;并根据园圃选址、主题的不同,分为郡圃、别圃、纪念性园圃三小类进行了分别阐述。城市风景点包括眺望揽胜型、日常生活型、尊礼崇教型三小类,并结合相应的景观资源散布于城内外,虽在建设管理上呈现以官方主导、乡绅僧道参与的多元化状态,但也是两宋城市公共游赏记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归纳方面,在综合评价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发展阶段基础上,提出两宋城市公共园林显着的政治经济取向及建设体系化、兼容性、范式化等四个主要特点。概括了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在调和社会矛盾、普及主体政治追求、带动城市经济上的政治机器特点。归纳了公共园林与城市等级、功能分区、时节游赏上的体系化分布,并指出公共园林建设在用地权属、功能分区、游赏组织上的高度兼容性。同时强调在山水审美艺术渐趋成熟的宋代,公共园林的蓬发进一步推动了城市风景建设的范式化,成为西湖、八景、楼亭苑等风景范式成熟、定型的关键历史阶段,并持续影响后世甚至汉文化圈内的城市风景建设。论文具有以下创新见解:①提出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社会教化和风景体系建设上紧密相融的智慧经验;②补充完善了公共园林的定义和类型分析,首次指出公共园林是地方官府调和阶级矛盾、强化社会教化、培育集体记忆的综合性载体,并结合公共园林营建管理特征细化了其历史分类;③归纳整理了西湖、八景、楼亭苑等宋代城市公共园林、风景建设的典型范式及其相应建设要点、特征。
二、马祖香客乘兴而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祖香客乘兴而返(论文提纲范文)
(2)俞德邻《佩韦斋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研究现状 |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价值 |
| 上编 |
| 第一章 俞德邻的生平及交游 |
| 第一节 俞德邻迁居时间辨析 |
| 第二节 俞德邻的生平 |
| 一、“从师谩学屠龙技,报国元无汗马功”——宋亡前的入世经历 |
| 二、“聊种邵平瓜,且植渊明菊”——入元后的隐者生涯 |
| 第三节 俞德邻的交游 |
| 一、名臣 |
| 二、文人名士 |
| 三、方外之士 |
| 第二章 《佩韦斋文集》版本评述 |
| 一、元刊本 |
| 二、清初抄本 |
| 三、《宋百家诗存》本 |
| 四、四库全书本 |
| 五、傅增湘校跋本 |
| 六、黄丕烈藏本 |
| 七、十万卷楼藏本 |
| 第三章 俞德邻诗文研究 |
| 第一节 俞德邻诗歌研究 |
| 一、俞德邻诗歌的主题 |
| 二、俞德邻诗歌的艺术特色 |
| 第二节 俞德邻文章研究 |
| 一、俞德邻的韵文创作 |
| 二、俞德邻的散文创作 |
| 总结 |
| 下编 |
| 凡例 |
| 佩韦斋文集序 |
| 卷一 |
| 古意五首 |
| 吴郡斋遣怀 |
| 龚圣予号翠岩晚岁更号岩翁为赋 |
| 闲居遣怀三首 |
| 闻角 |
|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 |
| 石门洞 |
| 灵乌 |
| 赠成雷师 |
| 寿沿江黄制置七首 |
| 题刘同知所藏春山访隐图 |
| 赠雷岩赵相士 |
| 题补跖翁图 |
| 为马受益题韩滉画子母牛图 |
| 甲戌游盱江,六月二十二日发武林 |
| 甲戌秋过丫头岩有感 |
| 甲戌六月十四日月食过半,七月十四日抵广信月岩有感而作 |
| 仙人岩即事 |
| 为孟希圣题孛落鹤鹑画扇 |
| 吴江夜泊 |
| 过钓台 |
| 兰溪臾 |
| 龙门岭 |
| 丽阳祠 |
| 前哀哉行 |
| 后哀哉行 |
| 卷二 |
| 秋夜杂兴三首 |
| 常州天庆观画龙二,世传仙笔一点睛,乘雷电飞去,一经兵火亦不复存 |
| 独孤桧 |
| 春怨 |
| 鹁鸪词 |
| 送丹山林秀才 |
| 次韵陈静佳治中九日见寄 |
| 题寒江听雨图 |
| 聂道录和王寅甫外郎雪诗因次韵仍依白战体 |
| 望夫石 |
| 三五七言诗 |
| 次韵陈彦实游罗汉寺 |
| 陈登夫再和用韵奉答共说江南社禅 |
| 次韵陈登父风雨枕上书怀 |
| 舟行 |
| 题郭元德所藏龚圣予瘦马图 |
| 京口遣怀呈张彦明刘伯宣郎中并诸友一百韵 |
| 宿高邮露筋祠 |
| 次韵答王国华 |
| 赠朐山孙画师 |
| 双清堂诗为石民瞻赋 |
| 山阳客中杂言四首 |
| 以竹院逢僧为韵,集杜工部句赠鹤林老别流禅师四首 |
| 题王谢燕游图为杨少监作 |
| 卷三 |
| 暇日饮酒辄用靖节先生韵积二十首 |
| 课仆诣田所偶用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韵 |
| 连雨独坐旅楼有作 |
| 为郭元德题和靖探梅图 |
| 次韵萧静安元夕书感 |
| 小楼诗为汤计议作 |
| 郭元德席上赋红牡丹,分韵得粉字五言十韵 |
| 赠月蓬戴相士 |
| 跋韩仲文所藏史共山草书 |
| 古意八首 |
| 赠丹阳邢尉 |
| 猫燕行 |
| 沽酒行 |
| 陪赵明叔侍御游茅山次韵二首 |
| 次韵麟洲龙仁夫游三茅山 |
| 次韵龙仁夫种菊二首 |
| 题白廷玉所藏白马图 |
| 次韵陈彦寔醉中杂言 |
| 水墨兰 |
| 病中谢亲友四首 |
| 卷四 |
| 金山寺 |
| 曲肱 |
| 舟过桐庐作 |
| 陈索郎滩 |
| 行寿昌道中 |
| 庚午(1270)读邸报 |
| 闻筑鹿门 |
| 金陵板桥别弟 |
| 古寺 |
| 秋月客中 |
| 书斋 |
| 赠静斋赵使君淮 |
| 常山道中 |
| 鹭鸶林 |
| 白兔山庵 |
| 次韵朱子厚九月十一日见寄三首 |
| 登六和塔 |
| 客中别友 |
| 次韵简黄监簿淳宗三首 |
| 次韵碧窗聂道录 |
| 雪 |
| 哭涂移愚教授 |
| 春日苦雨二首 |
| 金坛邑中作 |
| 次韵陈登父桃花 |
| 赠蒋文学三首 |
| 记梦 |
| 午睡 |
| 泛湖 |
| 金坛郊外 |
| 八月十五夜 |
| 观潮 |
| 古琴一张,徽弦不具,持赠刘汉卿经历因赋 |
| 闲居即事 |
| 次韵陈登父小楼述怀 |
| 通津田舍 |
| 游鹤林寺 |
| 客怀 |
| 夜坐 |
| 次韵陈登父送春有感 |
| 臂疾示儿 |
| 闲居遣兴 |
| 次陈登父中秋游古竹院韵 |
| 秋残 |
| 养拙 |
| 无题二首 |
| 正月十日理发三首 |
| 送王舍人之燕山 |
| 游宣慰载酒泛溪即席有感作 |
| 陪游宣慰游霅归赋 |
| 次韵简林绍先诸友三首 |
| 客窗夜雨 |
| 息寮王教授挽词二首 |
| 梅雨 |
| 老病 |
| 遣怀 |
| 卷五 |
| 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 |
| 次韵崔郎中游西湖 |
| 范仲山以碉谷居自号为赋二首 |
| 山房遣兴 |
| 游灵岩 |
| 次韵赵提举二首 |
| 山林乐四首 |
| 淮楚绝无行乐地万柳池边有开元小寺稍洁因载酒约淮上翁荀桂叔林绍先诸友同游 |
| 次韵夏楚材登山阳故城有感 |
| 初度留山阳 |
| 答淮上翁二首 |
| 怀林绍先三首 |
| 寓山阳天庆馆作 |
| 次韵陈教授见寄二首 |
| 送程道大归新安兼简宪使卢处道学士四首 |
| 次韵程道益见赠二首 |
| 病中三首 |
| 故舶使知泉州赵公挽词五首 |
| 秋壑堂 |
| 怀聂道録二首 |
| 病愈出游 |
| 舟行欲访三茅践许宗师鹤会之约 |
| 夜卧旅邸梦入三茅山,一道士病一道士鼾睡因作诗纪其概云 |
| 人日 |
| 郭朝奉挽词二首 |
| 悼俞仁则 |
| 吴门逢友人 |
| 送张师道 |
| 送道士孙雪房 |
| 送董左丞二首 |
| 卷六 |
| 闲居遣怀 |
| 为汤提刑赋南园玉绣球花二首 |
| 次韵陈静佳咏梅 |
| 古寺 |
|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
|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
| 次韵陈教授见寄二首 |
|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
| 秋泊吴门寄友 |
| 次韵薛晚翁教授 |
| 闲境 |
| 小园漫兴四首 |
| 怀萧道夫 |
| 泊阎桥有怀 |
| 戏简友人二首 |
| 次郭元德二首 |
| 次韵郭元德旅怀 |
| 偶题 |
| 村居即事二首 |
| 赠良常山人 |
| 富安田舍二首 |
| 田家喜雪 |
| 除夕二首 |
| 次韵郭元德闲居二首 |
| 后平叔母夫人挽辞二首 |
| 饯杨少监 |
| 杨刚中分教京口,有司以冗员罢去,诗为别就次韵以饯其行二首 |
| 赠程秀才 |
| 姑苏有赠 |
| 天竺山 |
| 游金山寺次壁间韵 |
| 醉中偶书 |
| 甘露寺火后登多景楼故基有作 |
| 卷七 |
| 金陵道 |
| 晓行沙上 |
| 客中雨 |
| 寻春 |
| 春日山行 |
| 晚醉 |
| 何山白水田 |
| 题米友仁远景 |
| 为石民瞻题风雨溪桥手卷 |
| 访徐叔咏教授山庵迷道而作 |
| 到徐叔咏居 |
| 次韵周遗直京城苦雨五首 |
| 六言 |
| 题瘦马图 |
| 为徐彦昌题画扇 |
| 为陈登父题画扇 |
| 题兰亭图 |
| 戏题王吉甫居壁二首 |
| 游鹤林即席分韵,代率上人赋日字 |
| 广信道中留别故人二首 |
| 题明皇卧吹箫图二首 |
| 闲居遣怀六言四首 |
| 过高邮新开河 |
| 淮阴侯庙三首 |
| 漂母墓二首 |
| 淮安天庆观夜坐 |
| 感事二首 |
| 梅花三首 |
| 扬州天庆观作 |
| 癸未(1283)游杭作口号十首,因事怀旧,杂以俚语,不复诠释 |
| 谨题丞相赵忠靖公墨梅为张宣参作 |
| 次韵张受益六言,兼戏方使君二首 |
| 题古木寒泉手卷 |
| 题叶劝农对山楼次韵二首 |
| 赠武当山孙道士二首 |
| 桐庐县作 |
| 泊东馆 |
| 郊居 |
| 访三茅,舟至金沙,雨阻,因游龙山书院 |
| 村舍 |
| 次韵山人见寄 |
| 闲居 |
| 泊湖头 |
| 卷八 |
| 荽茗赋 |
| 斥穷赋并序 |
| 佩韦斋箴并序 |
| 鲁瑑铭并序 |
| 蟠室铭并序 |
| 蒙泉铭 |
| 止斋铭 |
| 熟斋铭并序 |
| 靖节先生画像赞 |
| 清凉居士赞并序 |
| 无文颂并序 |
| 瞶阜 |
| 书杨东里诗集后 |
| 域民、固国、威天下如何论 |
| 卷九 |
| 郊行记 |
| 济南张氏万卷堂记 |
| 梦牛亭记 |
| 困学斋记 |
| 镇江路儒学成德堂记 |
| 代重修大成殿记 |
| 颐贞斋记 |
| 卷十 |
| 竹间俚语序 |
| 送寻贤相士序 |
| 北村诗集序 |
| 送陈茂叔序 |
| 纪德纬诗序 |
| 送刘伯宣尚书序 |
| 山鸡自爱集序 |
| 奥屯提刑乐府序 |
| 刘媪搏虎图诗序 |
| 送牛子明序 |
| 曹之才诗序 |
| 卷十一 |
| 双莲图诗序 |
| 送韩仲文赴安丰序 |
| 送王国华归东平序 |
| 葛元白诗序 |
| 赠京口外医戚君序 |
| 梅南诗稿序 |
| 送王应夫序 |
| 龙兴样符戒坛院分韵诗序 |
| 送盛元仁序 |
| 宋宣慰文集序 |
| 卷十二 |
| 送蒋守文序 |
| 盛童子遗稿序 |
| 李侍郎母夫人庆寿诗序 |
| 刘悦心诗序 |
| 薙草说 |
| 左近仁字说 |
| 李御史二子名字说 |
| 张圣瑞字说 |
| 义猫说 |
| 祭两浙运使闲邪李公文 |
| 代祭祖龚常卿文 |
| 代祭叔龚朝奉文 |
| 卷十三 |
| 贺郊祀庆成表 |
| 谢郊礼庆成肆赦表 |
| 谢赐新历表 |
| 谢赐历日表 |
| 贺生皇子表 |
| 谢生皇子肆赦表 |
| 诞皇孙贺皇帝表 |
| 贺皇太子笺同前 |
| 圣节进贺礼物表 |
| 蝗不为灾谢御笔奖谕表 |
| 彗星肆赦谢表 |
| 明堂礼成加食邑谢表 |
| 谢赐腊药表 |
| 册皇太子妃贺皇帝表 |
| 贺皇后笺同前 |
| 贺皇太子笺同前 |
| 周国公主下嫁礼成贺皇帝表 |
| 贺皇后笺同前 |
| 贺东宫笺同前 |
| 谢知镇江府兼淮东总领到任表 |
| 谢皇太后表同前 |
| 知镇江府到任谢表 |
| 辞免知镇江府申省状 |
| 再辞免知镇江府申省状 |
| 卷十四 |
| 贺王左相启 |
| 贺礼部冯尚书兼给事中同修国史启 |
| 贺刑部陈侍郎仍兼宗正卿兼修史启 |
| 贺鲍殿院启 |
| 贺陈司谏启 |
| 贺工部危侍郎兼修国史启 |
| 贺太府徐少卿兼侍讲启 |
| 贺淮阃加宝文学士升大使启 |
| 贺淮阃边事撤警启 |
| 贺讼江吴制置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启 |
| 通贺镇江赵徽猷启 |
| 贺宁国文知府启 |
| 贺池州李守改知江州启 |
| 贺赵吏侍兼侍读启 |
| 贺陈秘监兼侍立修注官启 |
| 贺冯侍郎除右侍郎兼国史启 |
| 贺浙西洪提刑启 |
| 回镇江蒋教授启 |
| 卷十五 |
| 贺镇江赵徽猷启 |
| 贺卢戎监兼侍立修注启 |
| 贺吕都承正除兵侍启 |
| 贺步帅徐节度使总统军马启 |
| 贺常运使除检正兼户部侍郎启 |
| 上赵宪求易削启 |
| 再上赵宪启 |
| 贽见讼海陈制置启 |
| 上京尹潜尚书启 |
| 谢潜京尹易削合颖启 |
| 谢孟提刑举改官亲民任使启 |
| 谢洪尚书举升陟启 |
| 代上平章启 |
| 卷十六 |
| 回淮阃李大使贺生辰劄子 |
| 答台郡贺生辰札子 |
| 送物贺汪守易镇潭州劄子 |
| 元正贺宫使赵制置劄子 |
| 元正贺平章劄子 |
| 元正贺淮阃劄子 |
| 元正回汪守送物劄子 |
| 元正答送本府官劄子 |
| 元正府官免往复劄子 |
| 答董总干袖启求荐劄子 |
| 答寿词不受札子 |
| 回郭漕使元正送物札子 |
| 回王安抚贺正札子 |
| 回元正寄居贺札子 |
| 回汪守贺正札子 |
| 元正送物总卿札子 |
| 冬至送物郡守札子 |
| 冬至总所免往复札子 |
| 冬至回寄居札子 |
| 冬至回都统免往复札子 |
| 贺雪与郡守札子 |
| 镇江路罗汉寺募缘建水陆堂疏 |
| 镇江天庆观化修造疏 |
| 南高峰烟霞山清修院化缘疏 |
| 镇江妙善尼寺化缘疏 |
| 赵庵化缘疏 |
| 为封秀才求赙疏 |
| 镇江天庆观修正殿藏殿疏 |
| 镇江还京门外修街疏 |
| 鹤林禅寺塑金刚榜 |
| 无锡富安乡化城庵行者募缘披剃疏 |
| 卷十七 |
| 原序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二十八 |
| 二十九 |
| 三十 |
| 三十一 |
| 三十二 |
| 三十三 |
| 三十四 |
| 三十五 |
| 三十六 |
| 三十七 |
| 三十八 |
| 卷十八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二十八 |
| 二十九 |
| 三十 |
| 三十一 |
| 三十二 |
| 三十三 |
| 三十四 |
| 三十五 |
| 三十六 |
| 卷十九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卷二十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方山问茶记(论文提纲范文)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4)朱松《韦斋集》注(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朱松家世和行年 |
| 第一节 朱松的家世 |
| 第二节 朱松的行年概述 |
| 第二章 《韦斋集》版本流传概况 |
| 第一节 《韦斋集》版本源流概述 |
| 第二节 《韦斋小集》、《韦斋诗集》与《韦斋集》的关系 |
| 第三章 《韦斋集》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
| 第一节 诗歌内容 |
| 第二节 “清新洒落”的诗歌艺术特色 |
| 第四章 《韦斋集》的文章内容及艺术风格 |
| 第一节 文体分类 |
| 第二节 “汪洋浑浩”的文章艺术风格 |
| 第五章 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影响 |
| 第一节 “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的读书习惯 |
| 第二节 “父子主恩,君臣主义”的爱国熏陶 |
| 第三节 “推本中庸,为己之学”的四书教育 |
| 第四节 “探赜六经,以浚其源”的诗文指点 |
| 结语 |
| 《韦斋集》注 |
| 凡例 |
| 卷之一 古诗 |
| 睢阳谒双庙 |
| 谒普照塔 |
| 晓过吴县 |
| 陪馀杭张无隅先生饮 |
| 于潜道中 |
| 度芙蓉岭 |
| 信州禅月台上 |
| 送深师住妙香寺元住云溪 |
| 坐睡 |
| 游山光寺 |
| 送建州徐生 |
| 赠觉师 |
| 休宁村落间,有奇石如弹子涡,所出宜养石菖蒲,程德藻许以馈我以诗督之 |
| 效渊明 |
| 酬冯退翁见示之什 |
| 戏答胡汝能 |
| 谒吴公路许借论衡复留一日戏作 |
| 新秋 |
| 道中得雨 |
| 道中 |
| 陈伯辨为张氏求醉宾轩室 |
| 书窗对月 |
| 宿野人家 |
| 度石栋岭 |
| 用退之韵赋新霁 |
| 送金确然归弋阳 |
| 至节日建州会詹士元 |
| 用前韵答翁子静 |
| 微雨 |
| 寄题叔父池亭 |
| 赠谢彦翔建安人,九岁异人与药,至今不食。建安有梅子真升仙处 |
| 考亭陈国器,以家酿饷吾友人卓民表,民表以饮予,香味色皆清绝不可名状,因为制名曰武夷仙露仍赋一首 |
| 久旱新岁乃雨 |
| 春日与卓民表陈国器步出北郊 |
| 蔬饭 |
| 戏赠吴知伯 |
| 送僧 |
| 招民表 |
| 秋怀十首 |
| 和谢绰中观澜亭 |
| 寄题陈国器容膝斋 |
| 约金确然不至 |
| 确然雪中见过 |
| 卷之二 古诗 |
| 书僧房 |
| 题芦雁屏 |
| 题临赋轩 |
| 答保安江师送米 |
| 陈德瑞馈新茶 |
| 次韵希旦喜雨 |
| 古风二首寄汪明道 |
| 建安道中 |
| 书事呈元声如愚起华三兄 |
| 寄题起华家义轩 |
| 梅花 |
| 十一月十九日与仲猷大年绰中美中饮于南台 |
| 春社斋禁连雨不止赋呈梦得 |
| 次韵梦得见示长篇 |
| 久雨短句呈梦得 |
| 牡丹酴醾各一首呈周宰 |
| 次韵梦得浅红芍药长句 |
| 宿禅寂院 |
| 诗约范直夫游万叶寺观瀑泉 |
| 次韵梦得见示之什 |
| 送瓯宁魏生赴武举 |
| 陈仲仁止止堂 |
| 送志宏西上 |
| 有怀舍弟逢年时归婆源以诗督之 |
| 九月十七日夜度蔡道岭宿弥勒院 |
| 游郑圃 |
| 女贫苦难妍 |
| 溪南梅花 |
| 再和溪南梅花柬首座 |
| 奉酬令德寄示长句 |
|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 |
| 上丁馀膰置酒招绰中德粲德懋逢年 |
| 用绰中韵送正臣,正臣欲归隐而无资,故广其意以告识者云尔 |
| 秋怀六首 |
|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 |
| 与陈彦时会华严道人偶书 |
| 书拼榈院壁 |
| 次志宏韵督成寿置酒 |
| 内弟程十四复亨归省用绰中韵作二章送之 |
| 卷之三 古诗 |
| 三月十日游报国院小轩颇幽胜为名曰双清仍书此诗 |
| 次韵谢绰中游报国寺诗 |
| 丁未春怀舍弟时在京师 |
| 五言杂兴七首 |
| 游西峰院留别友人 |
| 饮梅花下赠客 |
| 次韵和吴骏卿 |
| 求道人自尤溪来三山出示同徐侯游龙门洞长篇因次其韵送之时以檄走诸隘 |
| 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
| 次韵邓天启游南国 |
| 徐侯以诗送山药次韵 |
| 次韵酬求道人 |
| 求道人示诗,粲然有江湖间道人风味,盖尝得句法于东溪可。今以其韵作诗送之,时将如瑞峰期朝夕还吉祥云 |
| 赠永和西堂道人 |
| 彦时过永和见和拙句辄复次韵以发一笑 |
| 甲辰七月二日宿永和寺用旧诗韵 |
| 寄陈蹈元 |
| 次韵张漕茶山喜雨 |
| 沙溪口望梨山 |
| 寄仁王求首座 |
| 江彦允见和约游东山作荔枝次韵 |
| 止戈堂 |
| 侏儒 |
| 中秋赏月 |
| 记草木杂诗七首 |
| 月桂花 |
| 萱草 |
| 紫竹 |
| 茱菊 |
| 吉贝 |
| 芭蕉 |
| 菖蒲 |
| 海上 |
| 送祝仲容归新安 |
| 次韵彦继用前辈韵三首 |
| 馈岁 |
| 别岁 |
| 守岁 |
| 奉同胡德辉八月十四日夜玩月次韵 |
| 岩桂花 |
| 中秋夜雨 |
| 夜坐 |
| 秋怀二首 |
| 围棋 |
| 谈命 |
| 吴江曲 |
| 梨 |
| 卷之四 律诗 |
| 解汲舟 |
| 淮南道中微雪 |
| 送沈昌时赴宁海令兼叙别二首 |
| 西湖泛舟 |
| 和舜明晚雨 |
| 赠言命张生 |
| 东阳社日泛舟观竞渡 |
| 熊积道桂轩 |
| 宿延庆寺 |
| 赠僧 |
| 三峰长老送纸被 |
| 盆中梅花 |
| 月下 |
| 留别卓民表 |
| 寒食 |
| 延福寺观酴醾 |
| 寄吴及之 |
| 答卓民表送茶 |
| 和人游仙峰庵三首 |
| 寄金确然 |
| 次韵菊坡 |
| 芦槛 |
| 春晚五言寄梦得 |
| 再答诸公 |
| 黄邦则求茶轩诗次韵 |
| 送仲猷北归二首 |
| 寄吴致一 |
| 四月十五上元道中 |
| 送黄彦武西上 |
| 林丈挽诗 |
| 有怀黄元声时闻在建上诗中所记建上旧游也 |
| 书室述怀奉寄民表兄是日得民表书 |
| 答人留别之什 |
| 七月四日宿丹溪道中 |
| 求道人自尤溪来还冷斋有诗次其韵 |
| 送刘道醇归乌石 |
| 题白鹿庵壁 |
| 与求道人同之福唐 |
| 次韵李尧端见嘲食蕨 |
| 次韵尧端试茶 |
| 送友生 |
| 赠范直夫 |
| 招友生 |
| 辛亥中秋不见月 |
| 次韵罗源谢成章作不烹鸣鸡诗 |
| 次徐谢韵还江公诗卷 |
| 次韵汪彦允见寄 |
| 与吴昌国同游灵水院二首 |
| 赠吴昌国二首 |
| 孔生示二诗答一篇 |
| 寄江少明 |
| 次韵刘仲高怀外舅家梅花 |
| 送景思奉祠之温州 |
| 次韵郑德与归舟中感怀 |
| 李似表取告归晋陵 |
| 致政宣教魏公挽诗二首 |
| 刘氏挽诗 |
| 次钊彦仲傅茂先韵 |
| 建安道中 |
| 送蔺廷彦之衡州 |
| 商羊 |
| 次张演翁林元惠韵 |
| 公相起犁锄 |
| 卷之五 绝句 |
| 太康道中二首 |
| 灯夕时在泗上五首 |
| 松江三首 |
| 翠碧 |
| 赋王伯温家酴醾 |
| 王彦行送樱桃 |
| 芍药二首 |
| 月岩去上饶十里山有侧穴腹背皆洞如月 |
| 蝉 |
| 寄湛师 |
| 答汪明道见示画雪梅诗 |
| 夹路天宁谒僧不遇 |
| 野步 |
| 报恩寺 |
| 铅山僧斋假山 |
| 石门寺四首 |
| 竹斋 |
| 将宿松溪罗汉舟小不果渡乃宿资寿二首 |
| 将还政和 |
| 以研墨送庐师予 |
| 灯夕在试院用去年韵 |
| 春晚二首 |
| 南溪道中 |
| 送周时用自别业还永嘉 |
| 午憩龙山上方 |
| 观张上达家惠崇芦雁图二首 |
| 示谢彦翔 |
| 示金确然 |
| 游妙峰庵二首 |
| 招谢居安 |
| 梅花 |
| 社日游南台 |
| 雨二绝句 |
| 招卓民表来白云寺 |
| 宿石龙寺二绝句 |
| 惠匀送粟既归其直作偈 |
| 寄人 |
| 书护国上方 |
| 元声许茶绝句督之 |
| 谢人寄茶 |
| 与匀道人蔬饭作两绝句 |
| 匀道人之玉山戏作两小诗送之 |
| 宿鹅湖寺和同行匀道人 |
| 题廓见亭 |
| 梅花 |
| 书钊家园壁 |
| 南浦五小诗迎劳二弟 |
| 和几叟秋日南浦十绝句简子庄寄几叟 |
| 答子庄见和 |
| 答国镇见迓之什 |
| 次韵答梦得送荆公墨刻 |
| 与许簿同游南山二首 |
| 游报国院用壁间韵示同游二首 |
| 溪桥纳凉晚归小景 |
| 水精念珠颂 |
| 卧疾初起示逢年兼简绰中德粲五首 |
| 以月团为十二郎生日之寿戏为数小诗 |
| 卷之六 绝句 |
| 宿灵感院二首 |
| 游南峰赠长老 |
| 小偈呈元声求博山炉 |
| 徐彦猷寄示诗数章,皆隐约世外语,诗律深妙岂胜叹仰!辄次韵和呈彦猷,素富学未壮而弃场屋,故诗中极道江湖放浪之乐,以动荡其心志而卒反之以古人出处之义,当有隐君子弄舟烟雨之外,倚其声而歌之,亦可以一笑也 |
| 送求道人永福谒同参二首 |
| 绝句 |
| 怀刘园作 |
| 和求道人 |
| 徐侯寄示古风为别作三绝句往资一笑 |
| 某与徐侯有卜居村落之约,每诵杜子美白沙翠竹江村路,相送柴门月色新之句必相劝亟归同飨此乐。侯今已迁居浮流,仆亦寻屋一区,冀必得之。庶几遂践旧约之言乎,因作二诗以广子美之意 |
| 次韵团练君侯新居二诗 |
| 题蛟弯小庵二绝 |
| 次雪峰二小诗韵 |
| 宣和乙已题野人陈氏之馆 |
| 书永和寺壁 |
| 示僧 |
| 九日送僧归龙山 |
| 牛尾狸二首 |
| 牡丹花二首 |
| 种竹报恩院示僧二首 |
| 洗儿二首 |
| 五言小诗三首 |
| 梅花三首 |
| 芍药二首 |
| 春日二首 |
| 夏夜梦中作 |
| 杂小诗八首 |
| 立春日雷 |
| 次韵江谢送花倡酬三首 |
| 寄吴大卿二首 |
| 吴山道中三首 |
| 三峰康道人墨梅三首 |
| 溪上 |
| 送辉云际二首 |
| 九日 |
| 夜坐 |
| 蓼花 |
| 桃花 |
| 渔父用儿甥韵 |
| 送山老住三峰寺 |
| 戏代作送住郎 |
| 寄范伯达 |
| 试笔 |
| 篁竹笋 |
| 冬日桃李华 |
| 题范才元湘江唤舟图用李居仁韵 |
| 题赵守中江行初雪图 |
| 卷之七 奏议 |
| 上皇帝疏一首 |
| 论时事札子 |
| 参堂札子 |
| 上宰相论淮西事 |
| 上赵丞相札 |
| 代人札子 |
| 卷之八 策 |
| 试馆职策一道 |
| 策问八首 |
| 卷之九 书 |
| 代人上郡守书 |
| 答庄德粲秀才书 |
| 上唐漕书 |
| 上赵漕书 |
| 上李丞相书 |
| 上胡察院书 |
| 上李参政书 |
| 上谢参政书 |
| 上赵枢密书 |
| 卷之十 序记题跋 |
| 录曾祖父作诗后序 |
| 送程复亨序 |
| 送日者苏君序 |
| 富沙驿记 |
| 建安县敕书楼记 |
| 尊胜院佛殿记 |
| 清轩记 |
| 跋山谷食时五观宣和四年五月 |
| 戒杀子文 |
| 卷之十一 表疏启 |
| 代谢奖谕表 |
| 代贺冬表 |
| 代贺道君皇帝表 |
| 代贺天申节表 |
| 代进银状 |
| 又 |
| 代谢赐对衣金带表 |
| 代进哲宗皇帝实录表 |
| 天宁节功德疏 |
| 天申节功德疏 |
| 谢福州祈雨疏 |
| 代请水白马鳝溪庙疏 |
| 谢林郎中启 |
| 贺中书胡舍人启 |
| 贺福州张参政启 |
| 贺程待制知温州启 |
| 谢谢参政启 |
| 贺谢参政除万寿侍读启 |
| 上綦翰林启 |
| 谢馆职启 |
| 代魏侍御谢提刑启 |
| 代陈参政回李丞相谢转官启 |
| 谢宫观启 |
| 问候张丞相启 |
| 谢人书启 |
| 谢人诗启 |
| 定婚启为甥丘肖 |
| 卷之十二 行状墓志铭祭文 |
| 先君行状 |
| 杨遵道墓志铭 |
| 承务郎致仕卓公墓志铭 |
| 谒庙文 |
| 代福州祷雨诸祠文 |
| 又代福州祷雨诸祠文 |
| 代谒先圣祝文 |
| 代谒诸庙文 |
| 告赠官文 |
| 焚黄文 |
| 祭丘君文 |
| 代郑德与祭龟山先生文 |
| 祭郑龙岩文 |
| 与外父祝公书 |
| 省费疏 |
| 近体乐府跋绍兴元年二月 |
| 辑佚诗歌一篇,文两篇 |
| 送五二郎读书诗 |
| 张元干幽岩尊祖事实跋绍兴十二年十月 |
| 井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5)灵岩寺石刻及其反映的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一)对灵岩寺碑刻的着录与研究 |
| (二)据碑刻资料对灵岩寺所作的研究 |
|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五、本文特色和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灵岩寺碑铭概况 |
| 第一节 空间和时间分布 |
| 一、空间分布 |
| 二、时间分布 |
| 第二节 灵岩寺石刻分类 |
| 一、依形制划分 |
| 二、按内容分类 |
| 第二章 灵岩寺寺院管理制度 |
| 第一节 晋代以降中央和地方僧官制度 |
| 第二节 灵岩寺僧官制度 |
| 一、唐朝时灵岩寺的三纲制 |
| 二、宋金元时期灵岩寺的两序执事管理制度 |
| 三、灵岩寺住持承替制度 |
| 第三章 灵岩寺寺院经济 |
| 第一节 寺院经济收入 |
| 一、土地收入 |
| 二、手工业收入 |
| 三、商业收入 |
| 四、慈善布施 |
| 第二节 寺院消费支出 |
| 一、生活、生产消费 |
| 二、宗教活动消费 |
| 三、寺院建筑营建和维修 |
| 四、接待性消费 |
| 五、社会慈善 |
| 第四章 灵岩寺高僧大德 |
| 第一节 开山祖师法定 |
| 第二节 重要住持 |
| 一、北宋仁钦住持 |
| 二、宋金之际妙空住持 |
| 三、元代肃公禅师 |
| 第三节 知名高僧 |
| 一、降魔藏禅师 |
| 二、广琛长老 |
| 三、普觉长老 |
| 结语 |
| 附录:灵岩寺碑刻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6)周永年与《吴都法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本研究选题的基本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晚明思想激荡与周永年的思想成长 |
| 第一节 周永年的生平考述 |
| 第二节 周永年诗文辑佚 |
| 一、诗歌 |
| 二、词 |
| 三、散文 |
| 第三节 周永年的佛学归向 |
| 第四节 其佛学、史学思想对《吴都法乘》编纂的影响 |
| 一、佛学思想对《吴都法乘》编纂的影响 |
| 二、史学思想对《吴都法乘》编纂的影响 |
| 第二章 《吴都法乘》的独特性质和传播方式 |
| 第一节 别具特色的地方佛教史料长编 |
| 一、书名的含义 |
| 二、时间断限 |
| 三、卷数 |
| 四、“事类相对”的材料编排方法 |
| 五、《吴都法乘》的性质 |
| 第二节 辗转相抄的传播方式 |
| 一、成书 |
| 二、《吴都法乘》抄本是未定稿 |
| 三、流传 |
| 四、关于《吴都法乘》的附益 |
| 第三章 《吴都法乘》韵序研究 |
| 第一节 韵序含义发微 |
| 第二节 体大思精的全书结构 |
| 第四章 居游赠处:江南佛寺背景中的士僧互动 |
| 第一节 韩愈送文畅和尚诗文的“文眼”价值 |
| 第二节 士僧互动的主要内容 |
| 第五章 枫桥夜泊:寒山寺及寒山寺诗歌与城市认同 |
| 第一节 文学记忆在寺院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
| 一、从聚讼争论中看寒山寺古史真相 |
| 二、文化研究中的原生态与新常态思考 |
| 第二节 文学记忆在寺院发展中的聚合作用 |
| 一、明代的寒山寺已经与寒山拾得融合为一 |
| 二、论寒山寺诗咏及其套板反应倾向 |
| 第三节 文学记忆在寺院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
| 一、明代寒山寺的世俗化 |
| 二、寺院功能的延伸——文人乐游之地 |
| 第六章 尚文尚佛:南朝以来吴地文化与佛教特色 |
| 第一节 苏州佛教成长的和合之路 |
| 一、“和合”是苏州佛教文化发展的核心理念 |
| 二、佛教与苏州世俗社会的和合 |
| 三、佛教与苏州自然环境的和合 |
| 四、苏州社会与佛教散圣的和合 |
| 第二节 苏州佛教对外交往的和合之道 |
| 一、吴越佛教交往略论 |
| 二、吴越地区佛教互动中的“争聘”现象 |
| 第七章 《吴都法乘》的文献价值 |
| 第一节 《吴都法乘》的史料、版本价值 |
| 一、史料价值 |
| 二、版本价值 |
| 第二节 诗文校补举隅 |
| 一、辑佚 |
| 二、补段落 |
| 三、校字句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着作 |
| 致谢 |
(7)苏轼行踪考(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上册 |
| 第一篇 绪论 |
| 第一章 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
| 第五章 完成“苏轼行踪考”後的後续研究 |
| 第二篇 苏轼源乡及先祖 |
| 第一章 苏轼源乡 |
| 第二章 眉山 |
| 第三章 苏轼族系 |
| 第三篇 眉山苏轼 |
| 第一章 苏轼出生时与出生地考 |
| 第二章 苏轼十岁前纪事 |
| 第三章 苏轼十一至二十岁纪事 |
| 第四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 |
| 第四篇 第一次进京 |
| 第一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赴京 |
| 第二章 嘉佑二年(1057) 丁酉 |
| 第五篇 母丧回乡 |
| 第一章 嘉佑二年(1057)丁酉,母丧回乡 |
| 第二章 嘉佑三年(1058)戊戍 |
| 第三章 嘉佑四年(1059)己亥 |
| 第六篇 三苏南行行踪考 |
| 第一章 南行前集行踪考 |
| 第二章 南行後集行踪考 |
| 第三章 总结 |
| 第七篇 第二次进京 |
| 第一章 嘉佑五年(1060)庚子 |
|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 |
| 第八篇 陕西凤翔倅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赴凤 |
| 第三章 嘉佑七年(1062)壬寅 |
| 第四章 仁宗嘉佑八年(1063)癸卯 |
| 第五章 治平元年(1064)甲辰 |
| 第六章 结论 |
| 第九篇 第三次入京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治平二年(1065)乙已 |
| 第三章 治平三年(1066)丙午 |
| 第十篇 父丧回乡守丧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治平四年(1067) 丁未 |
| 第三章 熙宁元年(1068)戊申 |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 第十一篇 第四次入京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熙宁二年(1069)己酉 |
| 第三章 熙宁三年(1070)庚戍 |
| 第四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
| 第五章 本篇小结 |
| 第十二篇 任杭州倅 |
| 第一章 宋代杭州 |
| 第二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
| 第三章 熙宁五年(1072)壬子 |
| 第四章 熙宁六年(1073)癸丑 |
| 第五章 熙宁七年(1074)甲寅 |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 第十三篇 山东知密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熙宁七年(1074)曱寅 |
| 第三章 熙宁八年(1075)乙卯 |
| 第四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
| 第五章 本篇结论 |
| 第十四篇 江苏知徐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
| 第三章 熙宁十年(1077) 丁已 |
| 第四章 元丰元年(1078)戊午 |
| 第五章 元丰二年(1079)戊午 |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 下册 |
| 第十五篇 江苏知湖与乌台诗案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行踪考 |
| 第三章 乌台诗案纪事 |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 第十六篇 贬谪黄州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丰三年(1080)庚申 |
| 第三章 元丰四年(1081)辛酉 |
| 第四章 元丰五年(1082)壬戊 |
| 第五章 元丰六年(1083)癸亥 |
| 第六章 元丰七年(1084)甲子 |
| 第七章 本篇结论 |
| 第十七篇 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丰七年(1084)曱子 |
| 第三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 |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 第十八篇 第六次入京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离登赴京 |
| 第三章 元佑元年(1086)丙寅 |
| 第四章 元佑二年(1087) 丁卯 |
| 第五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 |
| 第六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 |
| 第七章 本篇结论 |
| 第十九篇 浙江知杭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苏轼离京赴杭 |
| 第三章 元佑五年(1090)庚午 |
| 第四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
| 第五章 本篇结论 |
| 第二十篇 第七次进京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
| 第三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入京城後纪事 |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 第二十一篇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苏轼离京赴颍 |
| 第三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 |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 第二十二篇 第八次进京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离扬後 |
| 第三章 元佑八年(1093) |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 第二十三篇 河北知定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佑八年(1093)苏轼出京赴定 |
| 第三章 绍圣元年(1094)甲戍 |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 第二十四篇 贬谪惠州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绍圣元年(1094)曱戍,苏轼贬惠 |
| 第三章 绍圣二年(1095)乙亥 |
| 第四章 绍圣三年(1096)丙子 |
| 第五章 绍圣四年(1097) 丁丑 |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 第二十五篇 贬谪儋州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绍圣四年(1097)丁丑,苏轼贬儋 |
| 第三章 元符元年(1098)戊寅 |
| 第四章 元符二年(1099)己卯 |
| 第五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 |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 第二十六篇 北归常州,埋骨郏县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北归 |
| 第三章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已 |
| 第四章 本章 结论 |
| 第二十七篇 结论 |
| 第一章 新发现与新理解的阐述 |
| 第二章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
| 第三章 继续解决难题的方法 |
| 附件 |
| 主要参考文献 |
| 後记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8)《习苦斋画絮》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戴熙与《习苦斋画絮》 |
| 1.1 戴熙的生平 |
| 1.2 《习苦斋画絮》版本考证 |
| 第2章 戴熙《习苦斋画絮》中的绘画观点 |
| 2.1 师古仿古,不拘泥于古 |
| 2.1.1 “清四家”对戴熙绘画观点的影响 |
| 2.1.2 恽寿平对戴熙绘画观点的影响 |
| 2.1.3 宋元诸家对戴熙绘画观点的影响 |
| 2.2 师法造化,形为心役 |
| 第3章 《习苦斋画絮》原文及注释 |
| 3.1 《习苦斋画絮》卷一原文 |
| 3.2 《习苦斋画絮》卷一注释 |
| 3.3 《习苦斋画絮》卷二原文 |
| 3.4 《习苦斋画絮》卷二注释 |
| 3.5 《习苦斋画絮》卷三原文 |
| 3.6 《习苦斋画絮》卷三注释 |
| 3.7 《习苦斋画絮》卷四原文 |
| 3.8 《习苦斋画絮》卷四注释 |
| 3.9 《习苦斋画絮》卷五原文 |
| 3.10 《习苦斋画絮》卷五注释 |
| 3.11《习苦斋画絮》卷六原文 |
| 3.12 《习苦斋画絮》卷六注释 |
| 3.13 《习苦斋画絮》卷七原文 |
| 3.14 《习苦斋画絮》卷七注释 |
| 3.15 《习苦斋画絮》卷八原文 |
| 3.16 《习苦斋画絮》卷八注释 |
| 3.17 《习苦斋画絮》卷九原文 |
| 3.18 《习苦斋画絮》卷九注释 |
| 3.19 《习苦斋画絮》卷十原文 |
| 3.20 《习苦斋画絮》卷十注释 |
| 3.21《习苦斋画絮》跋 |
| 3.22 《习苦斋画絮》跋注释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习苦斋诗集》整理与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1章 戴熙其人 |
| 1.1 生平学养及时代背景 |
| 1.2 戴熙艺术成就及时代背景 |
| 1.3 《习苦斋诗集》版本略考 |
| 第2章 画学思想概述——四美观 |
| 2.1 阴美观—"闲则功力厚" |
| 2.2 四美观—"静则智慧足" |
| 2.3 四美观—"淡则旨趣别" |
| 2.4 四美观—"远则气味长" |
| 第3章 《习苦斋诗集》及注释 |
| 3.1 习苦斋诗集:卷一及注释 |
| 3.2 习苦斋诗集:卷二及注释 |
| 3.3 习苦斋诗集:卷三及注释 |
| 3.4 习苦斋诗集:卷四及注释 |
| 3.5 习苦斋诗集:卷五及注释 |
| 3.6 习苦斋诗集:卷六及注释 |
| 3.7 习苦斋诗集:卷七及注释 |
| 3.8 习苦斋诗集:卷八及注释 |
| 结论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宋代城市公共园林研究的提出 |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内容 |
| 1.3 核心概念与相关研究 |
| 1.3.1 核心概念界定 |
| 1.3.2 研究现状分析 |
| 1.4 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素材与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框架 |
| 2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游赏蓬发 |
| 2.1 唐宋变革下的宋代城市文明演变 |
| 2.2 商贸娱乐型的城市结构形态 |
| 2.2.1 市民化的城市居民结构 |
| 2.2.2 街市制的时空开放结构 |
| 2.2.3 娱乐性的功能布局结构 |
| 2.3 城市公共游赏的炽热 |
| 2.4 小结 |
| 3 整体环境观下的公共园林多元建设途径 |
| 3.1 宋代城市建设整体环境观形成 |
| 3.2 保民生——朴素的绿色基础设施理念 |
| 3.2.1 城市水利及其园林化 |
| 3.2.2 城市路桥及其园林化 |
| 3.2.3 城墙城门及其园林化 |
| 3.3 成教化——园林社会教育功能的凸显 |
| 3.3.1 名贤祠庙及其纪念性园圃建设 |
| 3.3.2 名贤遗迹及其纪念性景点建设 |
| 3.3.3 放生池亭、射圃的选址与建设 |
| 3.4 兴风物——从幽赏到胜览的城市审美 |
| 3.4.1 风水思想的世俗化与风水裁成 |
| 3.4.2 风景的集体意识与胜览景点建构 |
| 3.5 小结 |
| 4 多元途径下的公共园林分类及营建途径 |
| 4.1 多元途径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类型分析 |
| 4.2 湖山风景区的特点与园林营建 |
| 4.2.1 湖山风景区的园林特点与类型组成 |
| 4.2.2 山林型风景区的园林营建 |
| 4.2.3 湖泊型风景区的园林营建 |
| 4.2.4 湖山型风景区的营建途径 |
| 4.3 城市园圃的特点与园林营建 |
| 4.3.1 城市园圃的园林特点与类型组成 |
| 4.3.2 郡圃园林的营建管理 |
| 4.3.3 别圃园林的营建管理 |
| 4.3.4 纪念性园圃的营建管理 |
| 4.4 风景点的园林特点与营建 |
| 4.4.1 风景点的园林特点 |
| 4.4.2 风景点的类型组成 |
| 4.5 小结 |
| 5 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发展特点 |
| 5.1 公共园林显着的政治和经济取向 |
| 5.1.1 政定民安的政治取向 |
| 5.1.2 社会礼治的实践场所 |
| 5.1.3 游赏服务产业的经济作用 |
| 5.2 公共园林群体建设的体系化 |
| 5.2.1 公共园林在城市等级上的建设系统 |
| 5.2.2 公共园林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系统 |
| 5.2.3 公共园林在游赏活动上的组织系统 |
| 5.3 公共园林建设的兼容性 |
| 5.3.1 公共园林中的多类型园林共融 |
| 5.3.2 公共园林中的空间层次兼容 |
| 5.4 宋代城市风景名胜战略及建设范式化 |
| 5.4.1 凸显形象识别的风景名胜新阶段 |
| 5.4.2 西湖风景范式及其历史意义 |
| 5.4.3 城市八景定型及其文化内核 |
| 5.4.4 楼亭苑范式及其风景特质 |
| 5.5 小结 |
| 6 研究探新总结 |
| 7 后记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B.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 C.奖励 |
| D.附表文献摘录整理 |
四、马祖香客乘兴而返(论文参考文献)
- [1]嘉兴府志所见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D]. 郑佳颖.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俞德邻《佩韦斋文集》研究[D]. 王营营. 广西大学, 2019(12)
- [3]方山问茶记[J]. 三米深. 闽都文化, 2018(04)
- [4]朱松《韦斋集》注[D]. 吴玉琴. 广西大学, 2018(01)
- [5]灵岩寺石刻及其反映的历史[D]. 刘兰芬.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6]周永年与《吴都法乘》研究[D]. 王海男. 苏州大学, 2017(04)
- [7]苏轼行踪考[D]. 李常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习苦斋画絮》考释[D]. 李文慧.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9]《习苦斋诗集》整理与考释[D]. 李晓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10]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D]. 毛华松. 重庆大学,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