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连环蛋白与结直肠癌

β-连环蛋白与结直肠癌

一、β-Catenin与大肠癌(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晶[1](2021)在《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半枝莲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半枝莲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Colorectal cancer stem cells,CR-CSCs)体内外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1.大肠癌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应用侧群(Side population,SP)细胞分选结合无血清悬浮培养法,从人源大肠癌细胞SW480和HCT116中分离、富集大肠癌干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实验验证其干性标志物Nanog、OCT4和SOX2蛋白的表达。2.半枝莲体内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瘤体生长的影响:构建大肠癌干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按初始瘤体体积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6)和半枝莲组(n=6),计算瘤体体积和重量以检测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瘤体生长的影响;计算裸鼠平均体重以评估半枝莲对体重的影响。3.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用不同浓度半枝莲干预大肠癌干细胞24 h,(1)CCK-8检测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增殖的影响;(2)克隆球形成实验检测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3)裸鼠致瘤性实验检测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致瘤性的影响;(4)划痕实验检测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干性标志物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用不同浓度半枝莲干预大肠癌干细胞24 h,(1)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干性标志物Nanog、OCT4和SOX2蛋白的表达以评估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干性的影响;(2)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和Twist1蛋白的表达以评估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EMT特性的影响。5.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用不同浓度半枝莲干预大肠癌干细胞24 h,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大肠癌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Wnt1、p-β-catenin、胞质β-catenin及核β-catenin表达的影响。结果:1.大肠癌干细胞的分离和鉴定:与亲本大肠癌细胞比较,富集的大肠癌干细胞中干性标志物Nanog、OCT4和SOX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2.半枝莲体内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的瘤体生长的影响: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半枝莲组裸鼠瘤体体积和重量明显变小(P<0.05),且对裸鼠体重无明显影响。3.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1)半枝莲明显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的增殖(与0 mg/m L组比较,P<0.05);(2)半枝莲显着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可见克隆球的数量明显减少(与0 mg/m L组比较,P<0.05);(3)半枝莲显着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的致瘤性(与对照组比较,P<0.05);(4)半枝莲明显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的迁移能力(与0 mg/m L组比较,P<0.05)。4.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干性标志物和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1)半枝莲明显下调大肠癌干细胞中干性标志物Nanog、OCT4和SOX2蛋白的表达(与0mg/m L组比较,P<0.05);(2)半枝莲明显抑制EMT调控因子Twist1蛋白的表达,上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调间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与0 mg/m L组比较,P<0.05)。5.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半枝莲可显着下调大肠癌干细胞中Wnt1蛋白的表达,促进β-catenin的磷酸化,并降低胞质β-catenin及核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与0 mg/m L组比较,P<0.05)。结论:半枝莲体内干预具有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瘤体生长的作用,半枝莲体外干预具有抑制大肠癌干细胞增殖、自我更新、致瘤性和迁移的作用。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可能是半枝莲调控大肠癌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机制之一。

孙一涵[2](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韩琴[3](2020)在《ATP-柠檬酸裂解酶对肝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第六位,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第四位。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75%-85%)和肝内胆管癌(占10%-15%)是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类型。手术切除、肝移植或原位消融等治疗对早期HCC患者有效,但由于肝癌的高复发率,病人五年生存率很低。对于进展期病人,现有靶向治疗药物的疗效也非常有限。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索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优化肝癌预防和治疗策略、减少肝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于大多数正常组织和细胞主要依赖于外源摄入脂质来满足需求,肿瘤细胞则偏好于从头脂肪酸合成,这种代谢重编程作为肿瘤的特征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脂肪酸合成代谢在体外肿瘤细胞增殖和存活中的重要意义已经多次被证明,但在体内复杂的微环境尤其是代谢环境下是否有同样的意义仍待继续研究。伴随肿瘤中加强的从头脂肪酸合成的是一系列脂肪酸合成代谢的酶在肿瘤中的表达升高,比如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乙酰Co 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和ATP-柠檬酸裂解酶(ATP-citrate lyase,ACLY)。ACLY是连接糖/谷氨酰胺代谢与从头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其在胞质裂解柠檬酸生成乙酰Co A和草酰乙酸。研究显示,ACLY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生长相关。其催化产物乙酰Co A是脂肪酸从头合成和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因此干扰ACLY或抑制其酶活性,导致细胞增殖所需原料脂肪酸和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可抑制肿瘤生长。同时乙酰Co A还是组蛋白乙酰化及非组蛋白乙酰化时乙酰基团的供体,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DNA复制和DNA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ACLY通过改变乙酰Co A丰度,调节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可特异性调控某些基因位点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和粘附等,此外,还可通过产生乙酰Co A促进组蛋白乙酰化从而调控同源重组介导的DNA修复和在HBV诱导HCC过程中促进脂肪酸合成。但目前为止,ACLY对肝癌生长及转移等的具体作用和相关机制尚未见报道。肿瘤起始细胞(tumor-initiating cells,TICs,又常被称为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学说是肿瘤起源的重要理论之一。肿瘤起始细胞是指肿瘤中存在的少量具有和正常组织干细胞相似的特征即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自1994年Tsvee Lapidot等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首次证明肿瘤干细胞的存在以来,越多越多的研究者在不同类型肿瘤中,证实了CSC的存在。多个研究表明,在肝癌中存在肝癌起始细胞(liver tumor-initiating cells,LTICs),其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复发和治疗抵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靶向LTICs将可能有效解决导致HCC病人死亡的转移、复发和治疗抵抗。本课题旨在探索ACLY对肝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在明确ACLY在人HCC肿瘤组织表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ACLY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及疾病进展情况的关系;通过实验研究了ACLY表达对LTICs的调控作用,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并探索了相关的机制。这些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为肝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标。研究方法1、下载并整理分析公共数据库HCCDB中ACLY的信使RNA(messenger RNA,m RNA)表达情况;并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ACLY在HCC癌组织的m RNA和蛋白水平;2、根据m RNA表达水平将HCCDB数据库中HCC癌组织样本分为ACLY高表达组和ACLY低表达组,分别比较两组总体生存期、死亡风险比以及TNM分期和门静脉侵犯的比例差异;3、利用不同方法富集LTICs,分析ACLY在其中表达情况;检测组织芯片中ACLY与CD133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相关性;通过si RNA和sh RNA慢病毒建立稳定干扰细胞系,研究ACLY沉默对常见肝癌细胞系Huh7及HCC-LM3的CD133+细胞比例及自我更新的影响;4、在体外,用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方法检测ACLY沉默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体内研究ACLY沉默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5、运用Transwell迁移、划痕和Transwell侵袭实验体外研究ACLY沉默对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的影响;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建立肝癌细胞系Huh7的肺转移模型,研究ACLY沉默对肝癌肺转移的影响;6、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TOP-Flash分别检测干扰和过表达ACLY对β-catenin介导的转录活性的影响,并通过q RT-PCR和WB检测ACLY表达变化对β-catenin及其靶基因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运用核浆抽提检测核内β-catenin表达情况,以研究干扰ACLY表达对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影响;7、运用环己酰亚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研究ACLY沉默引起β-catenin蛋白降低的机制,通过抑制β-catenin去乙酰化研究乙酰化对β-catenin蛋白表达影响,并用免疫共沉淀检测干扰ACLY表达对乙酰化β-catenin(Lys49)表达水平以及乙酰转移酶CBP和p300与乙酰化β-catenin(Lys49)结合的变化;8、检测干扰ACLY后常见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标志物的m RNA表达并进一步WB验证,利用β-catenin突变激活质粒过表达激活β-catenin观察对下调的间质标志物(Vimentin、Fibronectin和N-cadherin)的影响;9、研究Wnt/β-catenin通路再激活是否能逆转ACLY沉默导致的LTICs特性的抑制及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降低。结果1、ACLY在肝癌组织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与肝癌组织中ACLY低表达组相比,ACLY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期明显降低,死亡风险明显升高,早(I、II)期患者比例锐减,而晚期(III、IV)患者比例增加,门静脉侵犯率显着增高;3、ACLY在LTICs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亚群细胞;肝癌组织中,ACLY高表达组其CD133高表达比例明显高于ACLY低表达组;沉默ACLY表达后,Huh7及HCC-LM3中CD133+细胞亚群比例和自我更新能力均明显降低,且LTICs标志物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4、干扰ACLY对Huh7、HCC-LM3肝癌细胞系的短期群体性增殖能力未见明显影响,但影响其克隆形成能力;体内实验表明,ACLY表达影响肝癌细胞小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干扰ACLY组肿瘤形成率降低、生长速度减慢、肿瘤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少;5、干扰ACLY表达后,肝癌细胞系体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减弱;肺转移瘤模型中,ACLY沉默组肝癌细胞的肺定植能力也显着降低;6、ACLY表达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转录激活因子β-catenin介导的转录活性,影响其下游靶基因m RNA及蛋白表达,影响β-catenin蛋白表达;7、干扰ACLY表达影响β-catenin蛋白稳定性,抑制蛋白酶体降解逆转β-catenin表达下调;乙酰化修饰调控β-catenin蛋白表达,干扰ACLY表达下调乙酰化β-catenin(Lys49)水平,降低p300和CBP与乙酰化β-catenin(Lys49)结合;8、干扰ACLY导致肝癌细胞部分EMT标志物(Vimentin、Fibronectin和N-cadherin)表达下调,过表达突变激活β-catenin部分逆转ACLY沉默诱导的间质标志物下调;9、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再激活逆转ACLY沉默诱导的LTICs干性抑制,部分逆转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下调。结论ACLY在肝癌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ACLY高表达与更差的总体生存期、更高的TNM分期和门静脉侵犯相关。干扰ACLY表达明显抑制LTICs比例和自我更新能力,抑制肝癌细胞体外长期存活和小鼠体内生长能力,抑制肝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及体内肺转移瘤形成能力。机制上,干性和肿瘤关键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可被ACLY表达调控,ACLY表达可通过影响β-catenin乙酰化(Lys49位点)从而影响β-catenin稳定性,过表达激活β-catenin可部分逆转上述表型和分子改变。我们的研究明确了ACLY在肝癌生物学功能中的作用,并第一次发现了其通过影响特定蛋白翻译后修饰而调控肿瘤关键信号通路,进一步丰富了代谢分子与肿瘤之间的联系。

黄艳洁[4](2020)在《miR-15a-5p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大肠癌多药耐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上治疗中晚期大肠癌仍以化疗作为辅助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肿瘤多药耐药的发生,常常会影响化疗疗效,因此寻找化疗药物的耐药靶点是提高大肠癌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多药耐药是指肿瘤细胞不仅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而且对作用机制和化学分子结构均不同的其他药物也产生交叉耐药。肿瘤产生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多药耐药基因1(multidrug resistance 1 gene,MDR1)编码的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过度表达,P-gp是三磷酸腺苷结合盒式(ATP-binding cassette,ABC)结构转运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可以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在化疗药物尚未发挥细胞毒性作用时就将其泵出到细胞外,从而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大量研究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参与调节多种肿瘤的多药耐药,并且发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控P-gp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的多药耐药。micro RNA是一类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可以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其中miR-15a-5p是miR-15家族的成员,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可以通过靶向结合多种编码基因m RNA的3’UTR,抑制靶m RNA的翻译或促进靶m RNA的降解,对基因进行转录后调控。但目前关于miR-15a-5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大肠癌多药耐药的关系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5a-5p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大肠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机制。目的:在组织水平检测miR-15a-5p与P-g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在细胞水平研究miR-15a-5p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Wnt3a、β-catenin及P-gp表达的影响,探讨miR-15a-5p在大肠癌多药耐药中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5a-5p和MDR1 m RNA在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15a-5p和MDR1 m 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5a-5p在大肠癌细胞HCT-116及大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细胞中表达情况。3.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Wnt3a、β-catenin、P-gp在大肠癌细胞HCT-116及大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细胞中表达情况。4.通过细胞转染,将HCT-116/LOHP细胞分为五组:空白对照组、转染miR-15a-5p mimics NC的对照组、转染miR-15a-5p mimics的实验组、转染miR-15a-5p inhibitor NC的对照组、转染miR-15a-5p inhibitor的实验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5a-5p的表达,MTT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在不同浓度奥沙利铂下的增殖情况并计算其生长抑制率、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耐药指数(RI)。5.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转染后各组Wnt3a、β-catenin、MDR1m RNA的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Wnt3a、β-catenin、P-gp的表达情况。结果1组织水平1.1 miR-15a-5p及MDR1 m RNA在大肠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的表达情况miR-15a-5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0.51(0.25),明显低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1.17(2.95)。MDR1 m 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2.21(4.0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肠黏膜组织1.13(2.28),(P均<0.05)。1.2大肠癌组织中miR-15a-5p表达与MDR1 m RNA表达的相关性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大肠癌组织miR-15a-5p表达与MDR1m R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343,P<0.05)。2细胞水平2.1 MTT实验验证HCT-116/LOHP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奥沙利铂对HCT-116细胞和HCT-116/LOHP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3.51±2.62)μg/ml和(103.08±12.29)μg/ml(P<0.01),计算得出耐药指数RI为7.63。2.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5a-5p在HCT-116细胞和HCT-116/L-OHP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和0.1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 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CT-116/LOHP细胞中Wnt3a、β-catenin及P-gp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HCT-116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后各组miR-15a-5p的表达情况,空白对照组、转染miR-15a-5p mimics NC的对照组、转染miR-15a-5p mimics的实验组、转染miR-15a-5p inhibitor NC的对照组、转染miR-15a-5p inhibitor的实验组中miR-15a-5p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1.08±0.10、277.01±20.81、1.07±0.12和0.38±0.04。转染miR-15a-5p mimics组HCT-116/LOHP细胞中miR-15a-5p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F=527.82,P<0.001),转染miR-15a-5p inhibitor组HCT-116/LOHP细胞中miR-15a-5p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F=79.93,P<0.001)。2.5 MTT实验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情况,奥沙利铂对miR-15a-5p mimics NC对照组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0.35±10.57)μg/ml,miR-15a-5p mimics实验组为(40.78±2.4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奥沙利铂对miR-15a-5p inhibitor NC对照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02.08±5.95)μg/ml,miR-15a-5p inhibitor实验组为(132.77±7.9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奥沙利铂对空白对照组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99.98±2.63)μg/ml,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HCT-116/LOHP细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6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HCT-116/LOHP细胞转染miR-15a-5p mimics实验组与转染miR-15a-5p mimics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P-gp表达均降低(P<0.05),空白对照组与转染miR-15a-5p mimics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P-gp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2.7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发现,HCT-116/LOHP细胞转染miR-15a-5p inhibitor实验组与转染miR-15a-5p inhibitor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P-gp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与转染miR-15a-5p inhibitor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P-gp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2.8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HCT-116/LOHP细胞转染miR-15a-5p mimics实验组与转染miR-15a-5p mimics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MDR1m RNA表达均降低(P<0.05),空白对照组与转染miR-15a-5p mimics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MDR1m 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2.9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显示HCT-116/LOHP细胞转染miR-15a-5p inhibitor实验组与转染miR-15a-5p inhibitor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MDR1m RNA表达均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与转染miR-15a-5p inhibitor NC对照组相比Wnt3a、β-catenin与MDR1m RNA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1.miR-15a-5p在大肠癌组织中低表达,MDR1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在组织水平证明二者表达呈负相关关系。2.miR-15a-5p在大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敏感细胞HCT-116,Wnt3a、β-catenin及P-gp在大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细胞HCT-116细胞,miR-15a-5p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大肠癌多药耐药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3.上调miR-15a-5p表达可显着提高大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而下调miR-15a-5p表达可显着降低大肠癌耐药细胞HCT-116/LOHP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表明miR-15a-5p参与调控大肠癌多药耐药。4.上调miR-15a-5p表达能显着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表达,如Wnt3a、β-catenin及其下游P-gp的表达,而下调miR-15a-5p表达则显着增加Wnt3a、β-catenin及P-gp的表达,miR-15a-5p通过影响Wnt/β-catenin通路的活性,介导转运蛋白P-gp的表达从而参与调控大肠癌多药耐药。

宋卿[5](2019)在《丹参酮ⅡA通过β-arrestin1介导的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EMT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探讨β-arrestin1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作用,并深入研究丹参酮ⅡA抑制大肠癌EMT及转移的作用机制,为丹参酮ⅡA抗大肠癌转移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GSE41258数据库分析大肠癌患者原发灶及肝肺转移灶中β-arrestin1的表达和大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2)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β-arrestin1的作用靶点和作用途径,构建“β-arrestin1-作用靶点”的生物网络。(3)通过免疫组化分析β-arrestin1蛋白在大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探讨β-arrestin1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4)构建β-arrestin1基因干扰和过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并筛选获得β-arrestin1基因稳定干扰和过表达的大肠癌细胞株。(5)采用Transwell、细胞划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等方法,研究β-arrestin1对大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的影响;包括Western blot检测β-arrestin1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下游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β-catenin在大肠癌细胞的定位与表达等。采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标记的慢病毒感染上述细胞株,构建sh RNA/β-arrestin1/Luc、over/β-arrestin1/Luc的HCT-116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裸鼠人大肠癌肺转移模型,观察β-arrestin1对肿瘤转移和荷瘤鼠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肺转移瘤中EMT关键基因的表达,包括E-cadherin、N-cadherin、Snail及Vimentin蛋白等。(6)采用丹参酮ⅡA干预人大肠癌HCT-116及Lo Vo细胞后,应用Transwell、细胞划痕、Western blot等实验技术,观察丹参酮ⅡA通过β-arrestin1/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大肠癌细胞EMT及侵袭转移的影响。并用荧光素酶Luciferase标记的HCT-116细胞建立裸鼠人大肠癌肺转移模型,采用丹参酮ⅡA干预,观察丹参酮ⅡA对肿瘤转移和荷瘤鼠生存时间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转移瘤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及β-catenin下游c-Myc、Cyclin D1蛋白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β-arrestin1 m RNA的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密切相关。在收集的GSE41258数据中,大肠癌肺转移的患者β-arrestin1的表达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患者。并且从我们医院大肠癌及肺转移手术标本中检测同样发现β-arrestin1在肺转移中明显高于原发灶。说明β-arrestin1高表达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呈正相关。对GSE41258数据库中筛选出200例具有生存期数据的大肠癌患者,数据发现β-arrestin1的高表达与生存期呈负相关。我们利用pathway common、KEGG、GO及dbemt数据库分析β-arrestin1的作用途径及调控方向,结果显示β-arrestin1与Wnt信号通路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对Snail、E-cadherin、Vimentin以及MMP2、MMP9等肿瘤转移和EMT相关蛋白存在相互作用关系。(2)β-arrestin1能促进人大肠癌HCT-116及Lo Vo细胞EMT和侵袭转移,抑制E-cadherin的表达,促进N-cadherin、Snail、Vimentin的表达,上调MMP2、MMP9蛋白的表达,增加大肠癌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3)β-arrestin1能够促进裸鼠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和肺转移,影响荷瘤鼠的生存期。β-arrestin1调控大肠癌EMT和转移的机制是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实现的,下调GSK-3β蛋白的表达,促进β-catenin胞浆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细胞核,激活β-catenin下游基因c-Myc及Cyclin D1的表达。(4)丹参酮ⅡA能够显着抑制大肠癌细胞的EMT及侵袭转移,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时间,低、中、高剂量的丹参酮ⅡA对荷瘤鼠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8.73%、19.09%和34.63%。丹参酮ⅡA通过抑制β-arrestin1介导的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来调控,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下调N-cadherin、Snail、Vimentin的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丹参酮ⅡA还可以抑制细胞侵袭迁移的能力,下调MMP2、MMP9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降解,抑制大肠癌侵袭转移。结论(1)从大肠癌及肺转移患者手术标本中发现β-arrestin1蛋白的表达具有差异性,β-arrestin1的表达与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进一步生存分析发现β-arrestin1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β-arrestin1可作为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潜在预测指标。(2)β-arrestin1可以促进人大肠癌EMT及侵袭转移,其机制是激活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下调GSK-3β蛋白表达,抑制β-catenin降解,当β-catenin在胞内大量累积后进入胞核,促进β-catenin下游关键基因c-Myc、Cyclin D1的表达,上调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下调N-cadherin、Snail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3)丹参酮ⅡA通过β-arrestin1/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来调节Snai/E-cadherin的表达,从而抑制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这可能是丹参酮ⅡA抑制大肠癌侵袭转移的机制之一。

孙红梅,武金宝[6](2019)在《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的过程,是当下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癌症统计结果显示,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结直肠癌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4位[1]。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不是很高,50 %以下[2]。纵然近些年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有了提高和进步,可是因为大肠癌早期临床症状如排便习惯的改变与粪便性状的改变相对比较隐匿,得不到患者的充分重视,

林书瀚[7](2018)在《大病理切片下大肠癌浸润转移的组织形态和生物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大肠癌大病理切片下的细胞和组织形态研究目的:通过结直肠癌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大病理切片的细胞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探讨大肠癌原发灶及其不同转移灶组织和细胞形态改变的特点和细胞分布的规律;探讨其生物学性状及行为的特点与组织及细胞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通过组织及细胞形态学的观察研究,反映肿瘤的生物学性状和行为现象,进一步揭示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可能相关的机制。方法:本研究共选取了52例III-IV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淋巴结转移52例、肝转移11例、卵巢转移6例。完整收集患者原发灶、肝转移灶、淋巴结转移灶和卵巢转移灶组织,分别制成大病理切片并进行常规HE染色,通过EVOS auto智能全自动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对病理大切片进行全层和多层扫描,获得大病理切片全景和局部放大图。为了便于对比观察,原发灶根据细胞分布的情况分为肿瘤主体病变区(低倍镜下肿瘤性组织和结构最集中的部分)、肿瘤外围病变区(低倍镜下主体病变区肿瘤性组织和结构连续性外延的区域)、肿瘤延展病变区(低倍镜下肿瘤性组织和结构连续性外延终端外,肿瘤的组织和细胞呈散在性、非连续性的分布区域)和正常组织区四个区域。重点观察原发瘤各个区域、淋巴结、肝转移灶和卵巢转移灶、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区等细胞分布和组织结构的形态特点和规律,测量相关径线的数据。观察其细胞形态及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本研究中统计学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来描述,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严重偏态的数据则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edian[IQR])的形式来描述,两个指标间比较则使用Mann-Whitney检验,三个指标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若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本文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原发灶:绝大部分标本都可以看到肿瘤细胞呈四个区分布的规律性;主体病变区粘膜底层结构明显破坏,细胞聚集明显、呈多种形态并向粘膜表层和深部肌层拓展,甚至完全破坏粘膜表层形成溃疡区;至肿瘤外围病变区交界处粘膜底层的结构逐渐恢复可辨,但粘膜底层细胞存在明显恶性形态学改变,其附近组织中有大量连续分布的肿瘤细胞,常累及部分粘膜表层。越靠近肿瘤的延展区,表面的正常粘膜越厚,病变的细胞逐渐集中于粘膜底层,这一区域肌层的浸润也较轻,肿瘤细胞明显呈散在性分布,细胞或各个小癌灶之间相互不连贯,从整体形态结构的改变来看,肿瘤从主体区向周边沿着粘膜底层拓展延伸的形态学特征明显可见。以粘膜底层的走向为轴线进行测量发现,肿瘤沿粘膜底层病变延伸的长度,远大于主体病变区的宽度,P<0.05。而就肿瘤细胞在粘膜底层上下两侧分布的宽度而言,在延展区明显呈鼠尾状,主体病变区的上下径明显大于延展区,P<0.05;在延展区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处的粘膜底层,易见异型细胞和细胞渐变的形态学表现,其异型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其它区域,P<0.05。但完全看不到有肿瘤细胞对正常结构产生整体性挤压、推移的形态学特征。(2)肝转移灶:大部分肝转移灶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区与原发灶明显不同,存在环绕转移灶主体的纤维组织结构,形成类似包膜样的结构,纤维组织结构邻近肝组织可见到散在分布的肿瘤细胞或异型细胞;主灶细胞呈巢状分布,无分布的规律性和方向性,形态上接近于原发灶肿瘤,细胞大小和形态的一致性好于原发灶主体病变区,仅从细胞形态学的情况无法区分其与原发灶细胞及淋巴结转移灶细胞的差别。(3)卵巢转移灶:本组卵巢转移灶都分布于卵巢实质内,肿瘤细胞在卵巢实质内呈巢状分布,形态上类似于肿瘤原发灶的主体区,癌巢周围没有纤维组织环绕,常见散在性分布的异型细胞,且癌巢周围的边界不清晰,卵巢病变区的组织形态与肝及淋巴结转移灶相比明显混乱,细胞形态呈多样性,常见小圆细胞,难以鉴别细胞的来源和形态特征,与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灶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4)淋巴结转移灶:肿瘤细胞主要也呈巢状分布,形态类似于原发灶主体区,癌巢周围无纤维组织环绕,可见散在分布的肿瘤细胞或异型细胞,与正常的淋巴细胞及异型细胞间杂分布,肿瘤细胞的形态与原发灶及肝转移灶接近,无法靠形态学区分,细胞大小和形态的一致性较好。结论:本组以上大肠癌不同病灶大病理切片形态学观察研究的结果提示:(1)大肠癌不同病灶的组织和细胞形态学改变有一定的规律,且可反映不同病灶肿瘤细胞各自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和行为特点;(2)肿瘤细胞在大肠癌原发灶的不同区域和不同的病灶中存在行为学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产生可能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和多向分化传代有关;(3)肿瘤的浸润、转移及生长发展方式可能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状有关,而细胞增殖可能是大肠癌各转移灶和原发灶主体病变区的主要生长方式;(4)卵巢转移灶形态学的明显差异提示,大肠癌的卵巢转移可能不仅仅是细胞事件,可能与卵巢自身特殊的生物结构环境和肿瘤的全身环境有关。第二部分干细胞诱导实验及原发灶和转移灶三种分子蛋白表达的检测目的:在大病理切片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发灶不同区域及不同转移灶蛋白表达情况的对比检测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的观察,进一步综合了解和揭示肿瘤原发灶不同区域及相关转移灶肿瘤细胞生物学性状差异的情况,初步判断多向分化潜能细胞在特定生物环境下被诱导生长的可能性,进一步说明肿瘤不同区域组织形态学特点的差异可能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性状差异有关。方法:(1)大病理切片特殊染色分析:在前述大病理切片基础上,分别对原发灶及不同部位的转移灶组织进行P53、VEGF和β-catenin的免疫组化染色,通过EVOS auto智能全自动荧光显微成像系统对切片进行全层和多层扫描,获得切片全景和局部放大图,由两位资深(副高以上)病理科医生分别读片,原发灶按前述分区,分别观察记录三种检测指标在不同病灶和区域的表达情况和数据,意见不一致时二人会诊讨论决定。(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观察:把经过质检的同一来源批次和数量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标准培养液加健康血清,实验组用标准培养液加晚期结直肠癌病人去细胞癌性腹水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别于培养后24和48小时对细胞生长情况和细胞形态学情况进行观察,计数和记录。本研究中统计学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形式来描述,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严重偏态的数据则使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edian[IQR])的形式来描述,两个指标间比较则使用Mann-Whitney检验,三个指标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若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本文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原发灶不同区域及不同转移灶蛋白表达情况:(1)原发灶:P53在原发灶的各区均有表达,但以肿瘤主体病变区最为明显;VEGF在肿瘤的各个区域也均有表达,但肿瘤的外围区及延展区表达明显高于主体病变区;而β-catenin在肿瘤的外围区表达最为明显,主体病变区、延展区及正常组织区也有表达;结果提示,原发灶肿瘤主体区、肿瘤外围区、延展区及正常组织区P53、VEGF和β-catenin的表达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亦显示,任意两个区的P53、VEGF表达情况,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转移灶:三种蛋白表达物的表达与其他病灶也存在差异,VEGF主要在肝转移灶的周边区表达率较高(8/11,73%),但P53则呈整体表达。(3)卵巢转移灶:P53、VEGF和β-catenin蛋白在卵巢转移灶均呈较高表达表达但其表达强度仍存在不同的差异。(4)淋巴结转移灶:三种蛋白表达物在淋巴结转移灶的表达与卵巢转移灶的表达情况较接近,但与原发灶不同区域的表达对比存在明显差异。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观察结果:观察结果提示,诱导培养前后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明显发生变化,诱导培养前细胞的形态均一,细胞扁平,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分布均匀,排列有序。诱导培养24和48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MSCs的细胞形态均发生显着变化,细胞变圆变短,细胞核增大。同时,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增殖速率显着提高,增殖曲线上移,并随着腹水比例的增加而显着上升。结论:根据本组大肠癌原发灶及不同转移灶免疫组化检测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观察所见,结合前述常规大病理切片研究的结果,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1)大肠癌原发灶不同区域的细胞确实存在生物表达的差异,说明其生物学性状存在差异,也可以初步说明其行为学及相应组织形态差异的可能原因。(2)大肠癌原发灶不同区域以及各转移灶之间的生物表达存在差异,提示不同的转移灶细胞可能来源于原发灶的不同区域或细胞。(3)大肠癌原发灶和不同转移灶细胞生物学性状及行为的异质性,可能与大肠癌原发灶中细胞的多向分化有关。(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的结果提示,肿瘤性的生物环境,极有可能对具有分化潜能的细胞产生生物诱导作用,是否对肿瘤的转移、浸润机制具有生物学意义,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

金雯,王波,陈顺华,尹玉,张聪,曹立宇[8](2018)在《β-连环蛋白与大肠癌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大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它的发病率更高。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经过多步骤多阶段并由多基因参与的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癌基因、抑癌基因的改变与它有很大关联。在诸多研究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与大肠癌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通路已经成为公认的肿瘤发生关键的信号通路。它的过度激活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相当密切,Wnt信号通路在调控细胞生长发育及细胞分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异常激活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赵敬坤[9](2017)在《CXCL5/CXCR2趋化因子轴促进大肠癌进展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肿瘤转移是大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对大肠癌的进展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肿瘤微环境中的趋化因子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的机制尚未被完全了解。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使用趋化因子ELISA阵列筛选了肿瘤和癌旁正常组织中趋化因子的表达,构建了趋化因子表达谱,发现CXCL5在肿瘤组织中过表达。并采用RT-PCR及免疫印迹法证实了CXCL5的过表达。其次,我们分析了包括78对大肠癌样本在内的组织微阵列中CXCL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了CXCL5与大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的关系。我们发现CXCL5与大肠癌患者的肿瘤分期以及预后不良相关。此外,我们探讨了CXCR2对大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34例接受微创手术的大肠癌患者,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了CXCR2表达。结果表明CXCR2的高表达与Dukes期、肿瘤侵袭和肝转移有关。高CXCR2表达水平是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风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即使在低风险组(I+II)中,CXCR2高表达的患者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也较差。这表明CXCR2可以帮助改善大肠癌患者个人风险分层。此外,我们发现CXCR2及其配体CXCL5的组合在预测大肠癌患者预后方面比单个CXCR2因子具有更重要的价值。接下来,我们还发现CXCL5的过表达以CXCR2依赖性方式通过激活ERK/Elk-1/Snail信号通路诱导EMT促进大肠癌细胞迁移。我们发现与对照组相比,CXCL5的过表达可促进大肠癌细胞迁移并可诱导间质细胞的梭形形态和E-cadherin和ZO-1的低表达,以及N-cadherin和Vimentin的上调。CXCR2的抑制能够逆转CXCL5对大肠癌转移的促进作用及对EMT的诱导。大肠癌细胞中异位CXCL5的表达可以激活ERK和AKT信号通路。研究结果表明,抑制ERK通路可以改变细胞形态,并逆转CXCL5对迁移的影响,而抑制AKT通路则无这种改变。表明CXCL5可能通过激活ERK通路促进迁移。同时,ERK信号通路的抑制降低了pElk-1和Snail的表达。表明CXCL5/CXCR2轴可能通过激活ERK/Elk-1/Snail通路诱导EMT促进大肠癌细胞迁移。最后,我们评估了CXCL5/CXCR2轴对大肠癌细胞侵袭的影响。CXCL5的异位表达能够促进细胞侵袭,CXCR2的敲低可以降低入侵细胞的数量。此外,CXCL5的过表达可以增强β-catenin向细胞核的易位。CXCL5可以CXCR2依赖的方式激活AKT通路增加大肠癌细胞中的β-catenin和MMP7水平。这表明,CXCL5/CXCR2能够激活AKT/GSK3β/β-catenin/MMP7促进大肠癌细胞侵袭。在体内裸鼠实验中,CXCL5的表达升高也可以增强大肠癌细胞肝转移。总之,CXCL5/CXCR2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分子。并可通过激活ERK/Elk-1/Snail和AKT/GSK3β/β-catenin/MMP7通路促进大肠癌迁移和侵袭。

林晓露[10](2017)在《NOX4与SPOCK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NADPH oxidase 4(NOX4),是体内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不断有研究发现NOX4涉及肿瘤发生发展的各自方面,但是NOX4与大肠癌的关系研究甚少。本课题首先通过检索国际公认的数据库—Oncomine癌症微阵列数据库,发现有6个数据集高度一致提示NOX4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量远远高于相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因此,异常高表达的NOX4在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本课题皆在研究NOX4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NOX4在CRC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1)分别运用RT-R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我院CRC临床标本(癌、癌旁)中NOX4基因的m RNA、蛋白表达水平;2)通过对CRC的组织芯片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从GEO以及TCGA数据库下载CRC基因表达谱资料,研究NOX4的表达与CR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3)基因富集分析(Gene score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方法预测NOX4在CRC中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4)根据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分别用两条si RNA沉默CRC细胞系HCT116和LOVO中的NOX4,研究NOX4可能参与CRC哪些细胞学功能。5)分别用两条si RNA沉默HCT116和LOVO中的NOX4,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GSEA分析中相关基因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1)在公共数据库基础上,我们亦发现CRC组织中NOX4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CRC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X4与CRC患者的T分期、N分期以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TCGA临床数据资料分析结果同样提示NOX4与CRC的T分期高度相关。另外,NOX4低表达可以明显改善CRC患者的生存及预后,这与GEO数据库中两个检测集数据(GSE14333,GSE17536)结果相一致;3)GSEA分析结果提示与细胞增殖、凋亡、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以及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在NOX4高表达组显着富集;4)将NOX4敲低后,上述两个CRC细胞系的增殖及迁移侵袭能力受到抑制,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且CRC细胞凋亡数显着增加;5)NOX4通过GSEA分析中相应的基因以及通路来影响上述生物学功能。结论:NOX4可能成为CRC临床预后有效的预测工具或者治疗的新靶点。

二、β-Catenin与大肠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Catenin与大肠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半枝莲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常用药物及试剂的配制
        2.2 细胞培养
        2.3 大肠癌干细胞的分离、富集和鉴定
        2.4 皮下移植瘤实验
        2.5 CCK-8 检测法
        2.6 克隆球形成实验
        2.7 裸鼠致瘤性实验
        2.8 划痕实验
        2.9 Western blot实验
    3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
    1 大肠癌干细胞的分离、富集和鉴定
    2 半枝莲体内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瘤体生长的影响
    3 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3.1 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3.2 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
        3.3 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致瘤性的影响
        3.4 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迁移的影响
    4 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干性标志物和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1 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干性标志物蛋白表达的影响
        4.2 半枝莲对大肠癌干细胞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 半枝莲体外干预对大肠癌干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肿瘤干细胞影响癌症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材料
    第二章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ATP-柠檬酸裂解酶对肝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试剂和耗材
    二、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一、ACLY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二、ACLY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及疾病进展情况的相关分析
    三、ACLY在肝癌起始细胞中表达及对其调控
    四、ACLY沉默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五、ACLY沉默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体内转移能力
    六、ACLY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七、ACLY调节β-catenin蛋白乙酰化从而影响其稳定性
    八、ACLY沉默部分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引起了EMT间质标志物的下调
    九、ACLY沉默部分通过Wnt/β-catenin通路引起肝癌起始细胞功能抑制和肝癌细胞迁移能力下调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miR-15a-5p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大肠癌多药耐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与大肠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丹参酮ⅡA通过β-arrestin1介导的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EMT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人大肠癌组织标本中β-arrestin1 的差异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β-arrestin1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 临床大肠癌手术标本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β-arrestin1 生物学信息分析
        2.2 β-arrestin1 对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2.3 β-arrestin1 作用靶点分析
        2.4 β-arrestin1 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3.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β-arrestin1 对大肠癌细胞EMT及侵袭转移的影响
    1.材料
        1.1 细胞株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方法
        2.1 人大肠癌细胞株 HCT-8、Caco-2、HT-29、SW620、RKO、HCT-116及 Lo Vo 的培养
        2.2 慢病毒感染及筛选
        2.3 RT-PCR 检测 HCT-8、Caco-2、HT-29、SW620、RKO、HCT-116及 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 m RNA 的表达
        2.4 Western blot 检测人肠癌细胞 HCT-8、Caco-2、HT-29、SW620、RKO、HCT-116 及 Lo Vo 中β-arrestin1 蛋白的表达
        2.5 RT-PCR 检测干扰及过表达 HCT-116 及 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mRNA 的表达
        2.6 Western blot 检测干扰及过表达 HCT-116 及 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蛋白的表达
        2.7 免疫荧光检测干扰及过表达 HCT-116 及 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 蛋白的表达和定位
        2.8 Western blot检测中β-arrestin1对人大肠癌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Snai及 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2.9 免疫荧光检测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细胞中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和定位的影响
        2.10 Transwell 检测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和 Lo Vo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11 细胞划痕检测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和 Lo Vo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2.12 Western blot检测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细胞中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2.13 β-arrestin1 对裸鼠大肠癌肺转移及EMT的影响
        2.1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人大肠癌 HCT-8、Caco-2、HT-29、SW620、RKO、HCT-116 及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 mRNA 的表达
        3.2 人大肠癌 HCT-8、Caco-2、HT-29、SW620、RKO、HCT-116 及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 蛋白的表达水平
        3.3 干扰和过表达β-arrestin1 对 HCT-116 及 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mRNA 表达的影响
        3.4 干扰和过表达β-arrestin1 对 HCT-116 及 Lo Vo 细胞中β-arrestin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干扰和过表达各组中β-arrestin1 蛋白的表达和定位
        3.6 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及 Lo Vo 细胞 EMT 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7 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及 Lo Vo 细胞中 E-cadherin 及Vimentin 表达和定位的影响
        3.8 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及 Lo Vo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9 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及 Lo Vo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10 β-arrestin1 对人大肠癌细胞中MMP2及MMP9 蛋白表达的影响
        3.11 β-arrestin1 对裸鼠大肠癌肺转移及EMT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β-arrestin1 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大肠癌EMT的机制
    1.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Western blot检测β-arrestin1对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2.2 Western blot检测β-arrestin1 对胞内、胞浆及胞核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免疫荧光检测β-arrestin1 对癌细胞β-catenin 表达和定位的影响
        2.4 Western blot检测ICG001对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Western blot检测ICG001对E-cadherin、N-cadherin、Snai及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β-arrestin1对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及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β-arrestin1 对胞内、胞浆及胞核β-catenin 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β-arrestin1 对大肠癌细胞中β-catenin 表达和定位的影响
        3.4 ICG001 对 GSK-3β/β-catenin 信号通路及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ICG001对E-cadherin、N-cadherin、Snai及 Vimen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分析与讨论
第四部分 丹参酮ⅡA通过β-arrestin1介导的GSK-3β/β-catenin通路调控大肠癌EMT和侵袭转移
    1.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CCK-8 检测Tan IIA对 HCT-116及Lo Vo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Transwell检测丹参酮ⅡA对人大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2.3 细胞划痕检测丹参酮ⅡA对人大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2.4 Wertern blot 检测丹参酮 IIA 对 EMT 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Wertern blot 检测丹参酮 IIA 对 MMP2 和 MMP9 表达的影响
        2.6 Wertern blot检测丹参酮IIA对对β-arrestin1/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2.7 丹参酮IIA对裸鼠大肠癌肺转移的作用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丹参酮ⅡA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和 Lo Vo 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3.2 丹参酮ⅡA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和 Lo Vo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3 丹参酮ⅡA 对人大肠癌 HCT-116 和 Lo Vo 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4 丹参酮IIA对 EMT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丹参酮IIA对 MMP2、MMP9 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丹参酮IIA对β-arrestin1/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3.7 丹参酮IIA对裸鼠大肠癌肺转移的作用
    4 分析与讨论
第五部分 创新点
第六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The role and mechanisms of β-arrestins in cance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References
附录二
附录三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等

(6)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cadherin
    1.1 E-cadherin 的结构
    1.2 E-cadherin 与大肠癌
2 β-catenin
    2.1 β-catenin的结构
    2.2 β-catenin与大肠癌
3 Vimentin
    3.1 Vimentin的结构
    3.2 Vimentin与大肠癌
4 TGF-β1
    4.1 TGF-β1的结构
    4.2 TGF-β1与大肠癌
5 PAK1
    5.1 PAK1的结构
    5.2 PAK1与大肠癌
6 小结与展望

(7)大病理切片下大肠癌浸润转移的组织形态和生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概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大肠癌大病理切片下的细胞和组织形态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干细胞诱导实验及原发灶和转移灶三种分子蛋白表达的检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总结
展望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β-连环蛋白与大肠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β-连环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 β-连环蛋白与大肠癌的关系
    2.1 Wnt/β-catenin通路
    2.2 β-catenin的异常表达
    2.3 β-catenin与大肠癌的复发和转移
3 基于β-catenin的大肠癌治疗

(9)CXCL5/CXCR2趋化因子轴促进大肠癌进展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章 大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表达谱筛选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二章 CXCL5/CXCR2 在大肠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及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CXCL5/CXCR2 促进大肠癌转移及EMT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首页

(10)NOX4与SPOCK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NOX4基因在大肠癌中的异常高表达及其促癌作用
    前言
    第一章 NOX4在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NOX4在大肠癌中的功能及相关的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SPOCK1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SPOCK1在大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SPOCK1在大肠癌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四、β-Catenin与大肠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半枝莲抑制大肠癌干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D]. 张晶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ATP-柠檬酸裂解酶对肝癌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韩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miR-15a-5p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大肠癌多药耐药的研究[D]. 黄艳洁.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5]丹参酮ⅡA通过β-arrestin1介导的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大肠癌EMT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 宋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J]. 孙红梅,武金宝.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03)
  • [7]大病理切片下大肠癌浸润转移的组织形态和生物机制研究[D]. 林书瀚.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8]β-连环蛋白与大肠癌研究进展[J]. 金雯,王波,陈顺华,尹玉,张聪,曹立宇.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8(02)
  • [9]CXCL5/CXCR2趋化因子轴促进大肠癌进展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D]. 赵敬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NOX4与SPOCK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林晓露.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β-连环蛋白与结直肠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