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介绍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介绍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内容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1](2020)在《TB 10002—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主要修订内容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满足铁路桥涵建设和发展需要、统一设计标准、提高设计水平、保障安全与质量,TB 10002—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建设、设计、施工、运营及科研单位的意见,经反复修改完善修订而成。该规范在TB 10002.1—2005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客货共线铁路及重载铁路桥涵建设、运营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扩充,多条条款也有较大修订。介绍该规范的修订背景、主要修订内容,对较为重要的修订条款进行解读,以期为相关人员准确理解与应用提供帮助。

赵远征[2](2020)在《6082-T6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及可靠度分析》文中指出铝合金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维护简便、外形优美等特点。6×××系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值接近甚至高于Q235钢,但密度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因此该系列铝合金构件在工程和建筑结构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目前,国内现行《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GB 50429-2007的相关规定,主要是基于6061-T6铝合金构件的试验数据与研究成果所制定,然而对于6×××系铝合金中较新且强度较高的牌号——6082-T6铝合金构件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探索。另外,国内在偏压和受弯构件的稳定与受力性能、铝合金构件的承载力可靠度分析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试验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补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多种截面6082-T6铝合金偏压和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数值仿真以及承载力分析,总结出铝合金构件的失稳破坏规律,并研究了长细比、截面尺寸、偏心率等因素对构件偏压和受弯稳定承载力的影响。对中国规范的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了精度验证,而后开展构件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此外也对美国和欧洲铝合金规范以及直接强度法、连续强度法,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可靠度评估,并与中国规范进行了对比,以期为后者的修订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偏心受压构件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分析开展了59根6082-T6铝合金偏心受压构件的试验研究,包括13根矩形截面构件(rectangular hollow section,简称RHS),16根角型截面构件(L-type),11根方型截面构件(square hollow section,简称SHS)和19根圆管构件(circular hollow section,简称CHS),获得了偏压构件的稳定承载力及变形能力;正则化长细比?较小构件易出现局部屈曲失稳破坏,?较大构件则只发生整体屈曲失稳。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4种截面偏压构件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绝大多数构件的承载力模拟误差低于5%,且荷载—位移(应变)曲线吻合程度极好;同时分析了初始弯曲幅值、网格大小等因素对承载力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开展扩大参数分析获得了3850个模拟结果;随着构件?的增大,其端部轴力—弯矩曲线斜率越低,构件的失稳破坏由端部轴力控制向端部弯矩控制转变。(2)简支受弯构件试验及有限元模拟分析进行了47根6082-T6铝合金简支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包括10根RHS构件、10根SHS构件、10根工字型截面构件(H-type)和17根CHS构件,根据构件的截面类型设计了不同的支座与加载装置,获得了构件跨中和四分点处的挠度、应变及端部转动能力随受弯承载力的变化特征。长细比y?较小的RHS和SHS构件及径厚比D/t较大的CHS构件易出现局部屈曲现象,反之构件易发生强度破坏失效;H-type构件均发生整体弯扭屈曲失稳。基于ABAQUS建立了受弯构件的有限元模型,受弯构件的承载力模拟误差控制在5%以内,且荷载—位移(应变)模拟曲线基本与试验曲线基本重合;同时考察长细比、截面宽厚比、径厚比等因素对构件受弯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通过扩大参数分析获得2400个模拟结果,RHS、SHS和CHS构件的受弯稳定承载力随截面柔度系数λl的增大呈下降趋势,H-type构件承载力则随弯扭稳定相对长细比bt?的增大而降低。(3)偏压、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对比与验证对中国(GB 50429-2007)、欧洲(Eurocode 9)和美国(AA-2015)等三本铝合金结构设计规范的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将直接强度法(Direct Strength Method,简称DSM法)和连续强度法(Continuous Strength Method,简称CSM法)引入到铝合金构件的承载力计算中,提出了基于两种方法的偏压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并考虑了构件的有效形心偏移。利用本文6082-T6铝合金构件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评估并对比了以上5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其中中国规范的偏压和受弯稳定承载力计算结果偏于保守,平均误差分别约为25%和30%。基于评估结果,分别修正了中国规范中构件偏压和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相关参数,修正后公式的计算精度提高了10%~40%不等。(4)轴压、偏压、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的可靠度分析收集整理了截至2019年,国内所有公开发表的铝合金构件试验数据,建立了不同铝合金型号、截面类型和受力条件的试验数据库,得到了国产铝合金构件材料强度和几何尺寸不定性的统计参数;确定了5种承载力计算方法的计算模式不定性所服从的最佳概率分布类型,多数服从Lognormal和Normal分布,并有少数服从Weibull和Gumbel分布。建立了能同时考虑构件材料强度、几何尺寸和计算模式不定性的统计参数及概率分布的功能函数,并基于5种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了铝合金轴压、偏压与受弯构件的承载力可靠指标,开展了多目标参数的可靠指标敏感度分析;美国规范的整体可靠度水平最低,中国和欧洲规范水平相近并处于中等位置,DSM法和CSM法的可靠度水平最高。针对刚颁布实施的2018版《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18,分析了标准中有关荷载分项系数与荷载效应组合的修订内容,对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指标计算结果的影响;进行了中国规范抗力分项系数R?的修正,建议6061-T6和6082-T6铝合金构件的R?分别取值1.30和1.25,可保证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靠指标满足目标要求。

金新阳,陈凯,唐意[3](2019)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编制修订的发展历程,总结归纳各版本的主要内容及技术特点。该规范自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共有5个主要的修订版本。1954年发布的最初版本(结规-1-54)以引进吸收国外标准为主。我国自主研编的1974年版本(TJ 9-74)内容基本本地化且较为完整。1987年版本(GBJ 9-87)采纳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荷载调查和活荷载组合方法研究,使本标准进入国际先进标准的行列。现行的2012年版本(GB 50009—2012)不仅针对大跨和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求补充完善了大量风荷载、雪荷载内容,还新增了温度作用和偶然荷载,规范的适应性和技术水准显着提升。根据国家工程标准改革的部署,该规范内容将纳入正在编制中的全文强制规范中,适用范围扩展到工程结构,取值水准也将适当提高,以提升我国的结构可靠性水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陈棋浩[4](2019)在《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历程与制约因素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式建筑是现今建筑行业的热点,它有很多优势非常突出。装配式建筑有较为先进的建造模式,是往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标准规范对装配式建筑影响很大。通过整理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特点,发现现行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存在问题,对标准规范的发展与应用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进行历史进程、制约因素、实践应用的探讨。根据不同的历史进程的标准规范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提炼出发展过程中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接着阅读相关的文献及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提取出了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紧接着充分的考虑各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利用AHP法对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进行探究,进行权重占比的排列分析。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成果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在实践中的应用及制约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正视装配式建筑标准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将过去的经验沉淀成理论基础,进而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得出发展规律,必将为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总之,在当今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大趋势下,对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过往历程、制约因素、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分析,能够让我们冷静反思,并为未来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础,让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发展之路走得更踏实。

赵基达,徐有邻,白生翔,黄小坤,朱爱萍[5](2015)在《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技术进步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60年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研究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编制方面的工作业绩和取得的成就,对各时期研究工作的进展和规范的编制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着重介绍了各版规范的技术特点和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修订原则及主要修订内容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对下一步配合规范修订应进行的研发工作进行了探讨。

赵基达,徐有邻,白生翔,黄小坤,朱爱萍[6](2013)在《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技术进步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60年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研究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编制方面的工作业绩和取得的成就,对各时期研究工作的进展和规范的编制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着重介绍了各版规范的技术特点和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修订原则及主要修订内容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对下一步配合规范修订应进行的研发工作进行了探讨。

赵朝林[7](2013)在《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建筑抗震规设计范》(GB50011—2010)的颁布和实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与《建筑抗震规设计范》(GB50011—2010)的主要差别和新规范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备受人们的关注。所以研究新旧规范的差别和这种差别对实际工程的影响对于及时的把握新规范的修订的实质、及时的发掘、解决问题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作为《建筑抗震规设计范》(GB50011—2010)研究的一系列的内容之一,着重以下面两个方面展开叙述:一是新旧抗震规范主要变化条文的对比,主要目的在于总结新旧规范条文的主要修订内容以及这些修订这些内容的背景;二是通过实际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在新旧规范下的设计,而后进行计算结果的分析和对比,主要目的在于发现和挖掘新旧抗震规范下对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各方面的影响,进而试图发现这样的变化规律,以待指导结构设计。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旧抗震规范进行对比:抗震设计思想和原则,抗抗震规范的适用范围,抗震设计基本要求,抗震设计中的场地和地基,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等。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条文的细致对比,发现和列举新旧规范之间的重大变化,并试图分析由此带来的对结构的影响。本文的第二部分引用实际的工程,用PKPM(2005版)及PKPM(2010版)分别进行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即用新旧规范对实际工程进行预设计,最后对比计算结果。分别对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下述几个方面内容的对比,主要包括:①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内力变化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间弹性位移的变化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榀框架内力对比分析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柱设计内力的变化⑤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柱配筋量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体配筋量变化

李凤臣,张丽娜,徐驰,易萍华[8](2013)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探讨》文中提出针对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要点进行探讨,通过与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比分析,详细阐述其修订或删减的主要依据,并对新版规范的修订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的新要求。

滕延京,王曙光[9](2012)在《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解读》文中指出介绍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修订背景、修订原则,对主要修订内容及应用本规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进行了介绍及解读。

董立坤[10](2012)在《2010版规范修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2010版规范修订过程中,为检验修订规范的适用性,规范组组织部分单位按送审稿编制的程序对各类结构进行了试设计,分析了计算分析结果及配筋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随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等结构设计规范的正式颁布和实施,研究规范修订对混凝土结构配筋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2010版规范中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修订要点,对混凝土结构构件配筋以及常见混凝土结构类型的工程实例进行了整体计算分析和配筋量变化的数量分析,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整理了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沿革和2010版规范中混凝土结构设计的修订要点,综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建筑结构CAD分析软件的发展。2)结合规范中板、梁、柱、墙各类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规定的主要修订内容,主要包括不同跨厚比楼板配筋分析、楼板最小配筋率、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柱内力调整、柱轴压比限值及最小配筋率、墙截面设计及构造等,通过条文分析和算例对比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了新旧规范各类构件设计的不同及配筋量的差异,绘制相应数据图表,给出了构件配筋数量的一般变化规律。指出了结构设计中实现“强柱弱梁”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3)结合国外规范,对新旧规范结构二阶效应计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针对原规范与新规范在计算P-δ效应时对结构侧移考虑的不同,提出计算P-δ效应的改进计算方法。4)为研究高强钢筋的应用效益,对多个常见混凝土结构类型工程实例采用不同强度等级钢筋进行了设计,给出了楼板、梁、柱、墙钢筋用量变化的一般规律。5)建立了一种通过中间通用的结构模型数据描述实现不同结构分析程序模型数据转换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编写了将PKPM结构模型转换为ETABS模型e2k格式输入文件的接口程序,通过工程实例的质量、结构竖向反力、顶点位移、地震内力和构件内力配筋的比较,验证了模型转换方法的可行性与模型的转换的正确性。6)使用多种结构分析软件对框架结构、排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共10个工程实例进行了不同程序整体计算分析,对比表明不同程序分析的整体力学特性指标基本一致;着重计算统计出各工程不同设计方案钢筋用量差异,并对引起用钢量数值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本文中工程配筋变化结论:各工程由于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材料、抗震等级等有所差异,钢筋用量变化有所不同。当钢筋材料采用相同钢筋强度等级时,按新旧规范计算,工程钢筋用量稍有波动,其中楼板钢筋用量略有减少,减少幅度基本上在2.5%以内,当采用HRB400时可能减少较多;多数梁纵筋用量稍有减少,箍筋增加5.0%左右;柱纵筋用量增加明显,但不同结构类型增加幅度差异较大,一般情况下,框架结构在10.0%-15.0%,其他结构类型柱纵筋配筋量增加百分比一般在8.0%以内;墙体钢筋用量各工程变化差异有些分散,一般在±10.0%范围内。采用高强钢筋替换低强度钢筋时,剪力墙结构用钢量减少5.0%左右,其他结构类型减少幅度基本在10.0%以上,总体上结构用钢量明显减少。综合上述,本文针对2010版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对混凝土结构配筋的影响进行了条文的定性分析与工程算例计算和数值变化的定量分析,通过数据图表给出了按新旧规范计算结构钢筋用量的差异,以及高强钢筋的应用效益,并分析了引起配筋差异的主要因素,可为结构设计和研究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内容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内容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TB 10002—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主要修订内容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修订背景
2 主要修订内容
3 部分规定解读
    3.1 铁路列车荷载图式应用
    3.2 无缝线路纵向力力学性质及组合原则
    3.3 (1+μ)公式中参数α的修订
4 结束语

(2)6082-T6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及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铝合金材料的分类与特点
        1.1.2 铝合金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
    1.2 铝合金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材料本构关系
        1.2.2 偏压构件受力性能
        1.2.3 受弯构件受力性能
        1.2.4 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
        1.2.5 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6082-T6铝合金偏心受压构件稳定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6082-T6铝合金本构关系
        2.2.1 Ramberg-Osgood本构模型
        2.2.2 铝合金材料拉伸试验
        2.2.3 力学参数统计及本构模型验证
    2.3 偏压构件设计
    2.4 初始缺陷测量
    2.5 试验方案
        2.5.1 加载控制系统和加载制度
        2.5.2 刀铰支座
        2.5.3 测量内容及方法
    2.6 试验加载过程及结果分析
        2.6.1 箱型截面(RHS)构件
        2.6.2 角型截面(L-type)构件
        2.6.3 方型截面(SHS)构件
        2.6.4 圆管(CHS)构件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铝合金偏心受压构件有限元模拟与参数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ABAQUS软件在铝合金构件模拟中的应用
        3.2.2 材料属性
        3.2.3 边界条件与荷载
        3.2.4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3.2.5 初始弯曲及局部缺陷的引入
    3.3 有限元模型验证
        3.3.1 失稳模式和稳定承载力对比
        3.3.2 荷载-变形曲线对比
    3.4 有限元建模参数影响分析
        3.4.1 初弯曲幅值
        3.4.2 网格尺寸大小
        3.4.3 构件端板厚度
    3.5 偏压承载力参数分析
        3.5.1 参数设置
        3.5.2 承载力参数分析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6082-T6铝合金受弯构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受弯构件设计
    4.3 试验加载装置
        4.3.1 SHS和RHS构件
        4.3.2 CHS构件
        4.3.3 H-type构件
    4.4 测量系统和加载制度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箱型截面(RHS)构件
        4.5.2 方型截面(SHS)构件
        4.5.3 圆管(CHS)构件
        4.5.4 H型截面(H-type)构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铝合金受弯构件有限元模拟和参数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5.2.1 材料属性
        5.2.2 边界条件与荷载
        5.2.3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5.2.4 初始缺陷的引入
    5.3 有限元模型验证
        5.3.1 失效或失稳模式和稳定承载力对比
        5.3.2 荷载-变形曲线对比
    5.4 模型参数影响分析
        5.4.1 截面高宽比的影响
        5.4.2 截面宽厚比(径厚比)的影响
        5.4.3 构件长细比的影响
    5.5 受弯承载力参数分析
        5.5.1 参数设置
        5.5.2 承载力参数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偏压、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设计理论
        6.2.1 偏压构件理论分析
        6.2.2 受弯构件理论分析
    6.3 偏压、受弯构件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
        6.3.1 中国规范(GB50429-2007)
        6.3.2 欧洲规范(Eurocode9)
        6.3.3 美国规范(AA-2015)
        6.3.4 直接强度法(DSM)
        6.3.5 连续强度法(CSM)
        6.3.6 DSM法和CSM法在铝合金构件设计中的应用
    6.4 承载力计算方法的验证结果对比
        6.4.1 中国规范(GB50429-2007)
        6.4.2 不同设计方法验证结果对比
    6.5 中国规范参数修正建议
        6.5.1 偏压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
        6.5.2 受弯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修正
        6.5.3 修正结果汇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度分析
    7.1 引言
    7.2 可靠度分析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7.2.1 可靠度指标
        7.2.2 目标可靠指标
        7.2.3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
    7.3 试验数据库的建立及不定性参数统计
        7.3.1 国产铝合金构件试验数据库建立
        7.3.2 抗力不定性参数统计分析
        7.3.3 荷载不定性参数统计分析
        7.3.4 轴压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
    7.4 国产铝合金构件承载力可靠指标计算
        7.4.1 可靠指标的计算方法
        7.4.2 中国规范可靠指标计算结果
        7.4.3 不同设计方法可靠指标对比
    7.5 中国规范可靠度水平的深入分析
        7.5.1 新标准修订内容对可靠度水平的影响
        7.5.2 可靠指标敏感度分析
        7.5.3 抗力分项系数修正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欧规、美规、DSM法和CSM法验证结果
    A.1 欧洲规范(Eurocode9)
        A.1.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1.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2 美国规范(AA-2015)
        A.2.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2.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3 直接强度法(DSM)
        A.3.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3.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4 连续强度法(CSM)
        A.4.1 偏压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A.4.2 受弯构件承载力验证结果
附录B 不同设计方法的计算模式不定性KP
    B.1 欧洲规范(Eurocode9)
    B.2 美国规范(AA-2015)
    B.3 直接强度法(DSM法)
    B.4 连续强度法(CSM法)
附录C 不同工况下可靠指标计算结果
    C.1 欧洲规范(Eurocode9)
    C.2 美国规范(AA-2015)
    C.3 直接强度法(DSM法)
    C.4 连续强度法(CSM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初始版本结规-1-54
    1.1 版本概况
    1.2 主要内容特点
2 自主编制的版本TJ 9—74
    2.1 修订背景及研编概况
    2.2 TJ 9-74主要修订内容与特点
3 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版本GBJ 9-87
    3.1 修订背景及研编概况
    3.2 GBJ 9-87主要修订内容及特点
4 21世纪版本GB 50009—2001
    4.1 修订背景
    4.2 主要修订内容
        (1)修订荷载基本组合。
        (2)修订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组合。
        (3)调整部分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4)调整屋面均布活荷载。
        (5)修改吊车工作级别。
        (6)修订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
        (7)修订地面粗糙度。
5 现行版本GB 50009—2012
    5.1 修订背景
    5.2 主要修订内容
6 荷载规范最新进展

(4)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历程与制约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方法
        1.4.3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
    2.1 国外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2.1.1 美国
        2.1.2 欧洲
        2.1.3 日本
    2.2 国内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2.1.1 大陆地区
        2.1.2 香港地区
        2.1.3 台湾地区
第3章 我国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探究
    3.1 时代划分的说明
    3.2 1950年-1976年—建筑工业化初期
        3.2.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2.2 制约因素及特点分析
    3.3 1976年-1995年—建筑工业化起伏期
        3.3.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3.2 制约因素及特点分析
    3.4 1996-2015年—发展提升期
        3.4.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4.2 制约因素及特点分析
    3.5 2015年至今—装配式建筑的全面发展期
        3.5.1 标准规范发展情况
        3.5.2 制约因素与发展特点
第4章 基于AHP方法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的制约因素评价
    4.1 发展历程中的制约因素探究
    4.2 选择层次分析法的原因及其介绍
        4.2.1 选择层次分析法的原因
        4.2.2 层次分析法概述
    4.3 制约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4.3.2 初步识别制约因素
        4.3.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4 制约因素指标说明
    4.4 制约因素的分析
        4.4.1 构造层次结构模型
        4.4.2 AHP问卷调查样分析说明
        4.4.3 模型分析
第5章 案例实践与制约因素探究
    5.1 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概述与案例概述
        5.1.1 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概述
        5.1.2 案例概况
    5.2 标准规范应用
        5.2.1 标准规范应用索引及适用条款分析
        5.2.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5.3 制约因素探究
第6章 结语
    6.1 技术总结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5)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技术进步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1 混凝土结构研发工作的起步
    2.2 探索编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阶段
    2.3 制定首部适合我国国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10—74
    2.4 开展系统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性能基础研究
    2.5 自主研发、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2.6 提出结构整体性、适当提高安全储备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7 完善提高、强化高强钢筋应用与结构整体性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修订内容
    3.1 完善结构设计内容, 提高结构安全性
    3.2 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完善设计计算方法
    3.4 改进基本构造要求
    3.5 完善各种构件的构造设计
    3.6 加强预应力设计
    3.7 抗震设计与协调
4 有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4.1 发展应用高强钢筋, 建立科学合理的钢筋应用系列
    4.2 加强高强混凝土应用研究, 提高结构用混凝土强度等级
    4.3 进行混凝土结构间接作用研究, 减少混凝土超长结构的裂缝
    4.4 加强防连续倒塌研究, 提高混凝土结构抗灾性能
    4.5 进行构件复合受力性能研究, 完善复杂受力构件的设计要求
    4.6 开展预制装配化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 推进建筑工业化
5 结语

(6)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技术进步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1 混凝土结构研发工作的起步
    2.2 探索编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阶段
    2.3 制订首部适合我国国情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J 10-74)
    2.4 开展系统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性能基础研究
    2.5 自主研发、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
    2.6 提出结构整体性、适当提高安全储备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2.7完善提高、强化高强钢筋应用与结构整体性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主要修订内容
    3.1 完善结构设计内容,提高结构安全性
        (1)强调“结构方案”的重要性
        (2)完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3)增加防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4)增加既有建筑结构再设计的基本原则
        (5)完善耐久性设计
        (6)补充完善结构分析的内容
        (7)P-Δ二阶效应计算方法
    3.2 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混凝土强度等级
        (2)提高钢筋强度等级
        (3)补充钢筋综合性能的要求
    3.3 完善设计计算方法
        (1)简化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调整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3)复合受力状态计算
        (4)受冲切承载力计算
        (5)调整裂缝宽度-挠度的验算
    3.4 改进基本构造要求
        (1)适当放宽伸缩缝最大间距控制
        (2)调整钢筋保护层厚度
        (3)控制钢筋的锚固长度
        (4)钢筋连接设计
        (5)最小配筋率调整
    3.5 完善各种构件的构造设计
        (1)板的构造要求
        (2)梁中控制裂缝的构造配筋
        (3)梁柱节点配筋构造
        (4)墙的设计与构造
        (5)装配整体式结构设计
    3.6 加强预应力设计
        (1)加强预应力构件设计
        (2)增补无粘结预应力的内容
        (3)完善预应力的配筋构造
    3.7 抗震设计与协调
        (1)与抗震规范的分工协调原则
        (2)有抗震性能要求的钢筋
        (3)框架柱抗震设计
        (4)框架柱箍筋
        (5)连梁的配筋形式与构造要求
        (6)板柱节点抗震设计
4 有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4.1 发展应用高强钢筋,建立科学合理的钢筋应用系列
        (1)重点加强配置500MPa级高强钢筋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2)补充配置400MPa、500MPa级高强钢筋基本构件的性能研究
        (3)配置600MPa级高强钢筋基本构件的性能探索研究
        (4)开展混凝土结构中合理配筋技术与综合经济指标研究
    4.2 加强高强混凝土应用研究,提高结构用混凝土强度等级
        (1)提高C80高强混凝土结构的延性
        (2)C90、C100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研究
    4.3 进行混凝土结构间接作用研究,减少混凝土超长结构的裂缝
        (1)混凝土收缩应变对结构裂缝影响的研究
        (2)混凝土徐变机理与作用的研究
    4.4 加强防连续倒塌研究,提高混凝土结构抗灾性能
    4.5 进行构件复合受力性能研究,完善复杂受力构件的设计要求
    4.6 开展预制装配化混凝土结构研究与应用,推进建筑工业化
5 结语

(7)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我国抗震规范的沿革
    1.3 过去几本规范的主要特点
    1.4 10规范修订的背景
    1.5 新规范推行中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新旧抗震规范主要条文对比及分析
    2.1 概述
    2.2 关于总则
    2.3 术语和符号
    2.4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4.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2.4.2 地震影响
        2.4.3 场地和地基
        2.4.4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2.4.5 结构体系、结构分析及非结构构件
        2.4.6 结构材料与施工
        2.4.7 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
    2.5 场地、地基和基础
        2.5.1 本章主要修订的内容
        2.5.2 关于场地的修订
        2.5.3 关于天然地基、基础、液化土和软土地基的修订
    2.6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2.6.1 本部分主要修订内容
        2.6.2 关于一般规定的修订
        2.6.3 关于水平、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以及截面抗震验算的修订
        2.6.4 关于抗震变形验算的修订
    2.7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2.7.1 关于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的修订
        2.7.2 关于计算要点的修订
        2.7.3 关于框架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的修订
        2.7.4 关于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的修订
        2.7.5 关于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的修订
    2.8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
    2.9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房屋
    2.10 单层工业厂房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概况
    3.1 多层框架结构
    3.2 高层框架结构
第四章 实例对比分析
    4.1 概述
    4.2 PKPM软件简介
        4.2.1 PMCAD简介
        4.2.2 SATWE简介
    4.3 对比分析
        4.3.1 关于场地划分的类别对结构的影响对比分析
        4.3.2 规范修订前后对混凝土结构框架内力影响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5.1.1 主要条文的对比后得出结论
        5.1.2 工程简介结论
        5.1.3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按新旧规范设计后指标对比分析结论
    5.2 展望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8)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版规范关于结构材料强度的修订
    (一) 混凝土强度的修订
    (二) 钢筋强度的修订
二、新版规范关于基本设计规定的修订
三、新版规范关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调整修订
    (一)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修订
    (二)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的修订
四、新版规范关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的调整修订
    (一) 裂缝控制验算的修订
    (二) 挠度验算的修订
五、新版规范关于构造规定的调整修订
    (一)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规定的修订
    (二) 关于钢筋锚固长度规定的修订
六、新版规范在混凝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新要求
七、结语

(9)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修订情况简介
2 修订背景及修订原则
    1)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的新问题
    2) 耐久性设计带来的新问题
    3) 面向未来的地基基础设计要求
    4)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3 修订的主要内容简介
    1) 增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中基坑工程的相关内容
    2) 地基基础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3) 增加泥炭、泥炭质土的工程定义
    4) 增加回弹再压缩变形计算方法
    5) 增加建筑物抗浮稳定计算方法
    6) 增加当地基中下卧岩面为单向倾斜, 岩面坡度大于10%, 基底下的土层厚度大于1.5m的土岩组合地基设计原则
    7) 增加岩石地基设计内容
    8) 增加岩溶地区场地根据岩溶发育程度进行地基基础设计的原则
    9) 增加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方法
    10) 增加扩展基础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的设计要求
    11) 增加当扩展基础底面短边尺寸小于或等于柱宽加两倍基础有效高度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要求
    12) 对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经统计分析, 调整了沉降经验系数
    13) 增加对高地下水位地区, 即当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 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基坑工程, 应进行地下水控制专项设计的要求
    14) 增加对地基处理工程的工程检验要求
    15) 增加单桩水平载荷试验要点, 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要点
4 应用本规范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 与相关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2) 变形控制原则
    3) 耐久性设计原则
5 结语

(10)2010版规范修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
    1.2 国内建筑结构CAD分析软件的发展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概述
第2章 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要点
    2.1 材料
    2.2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2.3 荷载和地震作用
    2.4 结构计算分析
    2.5 构件承载能力计算
    2.6 结构及构件的抗震措施和构造要求
        2.6.1 结构
        2.6.2 梁
        2.6.3 柱
        2.6.4 板
        2.6.5 墙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构件设计配筋计算对比分析
    3.1 概述
    3.2 楼板配筋计算分析
        3.2.1 不同跨厚比楼板配筋分析
        3.2.2 楼板最小配筋率
    3.3 梁配筋计算对比分析
        3.3.1 不同跨度梁采用各强度等级钢筋配筋分析
        3.3.2 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3.3.3 裂缝宽度和挠度计算
    3.4 结构的二阶效应
        3.4.1 重力二阶效应
        3.4.2 无侧移偏压构件挠曲二阶效应规律
        3.4.3 国外结构二阶效应的弯矩增大系数法
        3.4.4 我国规范结构二阶效应的计算方法
        3.4.5 二阶效应的计算讨论与建议
    3.5 柱配筋计算对比分析
        3.5.1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内力调整
        3.5.2 柱的基本抗震构造措施
    3.6 墙配筋对比分析
        3.6.1 墙体稳定验算
        3.6.2 截面设计及构造
    3.7 高强钢筋的应用及建议
        3.7.1 钢筋用钢量变化一般规律
        3.7.2 结构设计建议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PKPM与ETABS结构模型数据接口开发
    4.1 引言
    4.2 建筑结构模型数据描述及转换基本框架设计
    4.3 模型转换接口的实现
    4.4 模型转换接口的正确性验证
        4.4.1 某框架结构实例验证
        4.4.2 某剪力墙结构实例验证
        4.4.3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实例验证
        4.4.4 构件内力及配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框架结构、排架结构配筋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结构分析设计说明及参数设置
    5.3 某框架结构办公楼对比分析
        5.3.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5.3.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5.3.3 钢筋用量对比
    5.4 某框架结构教学楼对比分析
        5.4.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5.4.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5.4.3 楼梯构件对框架结构整体分析及构件内力的影响
        5.4.4 钢筋用量对比
    5.5 某板柱结构对比分析
        5.5.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5.5.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5.5.3 钢筋用量对比
    5.6 某排架结构单层厂房对比分析
        5.6.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5.6.2 排架柱内力分析及配筋对比
        5.6.3 吊车梁计算对比
    5.7 结构分析结果与用钢量变化分析
        5.7.1 结构分析结果分析
        5.7.2 不同抗震等级结构用钢量变化
        5.7.3 用钢量变化因素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剪力墙结构配筋对比分析
    6.1 引言
    6.2 某剪力墙结构住宅对比分析
        6.2.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6.2.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6.2.3 钢筋用量对比
    6.3 某剪力墙结构商住楼对比分析
        6.3.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6.3.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6.3.3 钢筋用量对比
    6.4 结构分析结果与用钢量变化分析
        6.4.1 结构分析结果分析
        6.4.2 不同抗震等级结构墙体用钢量变化
        6.4.3 用钢量变化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配筋对比分析
    7.1 引言
    7.2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办公楼对比分析
        7.2.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7.2.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7.2.3 钢筋用量对比
    7.3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商住楼对比分析
        7.3.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7.3.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7.3.3 钢筋用量对比
    7.4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多层厂房对比分析
        7.4.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7.4.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7.4.3 钢筋用量对比
    7.5 某框架-筒体结构办公楼对比分析
        7.5.1 工程简介及设计条件
        7.5.2 结构计算分析对比
        7.5.3 钢筋用量对比
    7.6 结构分析结果与用钢量变化分析
        7.6.1 结构分析结果分析
        7.6.2 用钢量变化因素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内容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TB 10002—2017《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主要修订内容解读[J]. 张莉. 中国铁路, 2020(09)
  • [2]6082-T6铝合金偏压、受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及可靠度分析[D]. 赵远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J]. 金新阳,陈凯,唐意. 建筑结构, 2019(19)
  • [4]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历程与制约因素探究[D]. 陈棋浩. 华侨大学, 2019(01)
  • [5]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技术进步与展望[J]. 赵基达,徐有邻,白生翔,黄小坤,朱爱萍.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5(07)
  • [6]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技术进步与展望[J]. 赵基达,徐有邻,白生翔,黄小坤,朱爱萍. 建筑科学, 2013(11)
  • [7]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D]. 赵朝林.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8]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探讨[J]. 李凤臣,张丽娜,徐驰,易萍华. 高等建筑教育, 2013(02)
  • [9]新《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解读[J]. 滕延京,王曙光. 工程质量, 2012(12)
  • [10]2010版规范修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影响研究[D]. 董立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2(02)

标签:;  ;  ;  ;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修订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