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林场分级管理评价

八达岭林场分级管理评价

一、八达岭林场的分类经营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洪鑫[1](2020)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公益林在保护全球的生态安全、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上有不可否认的地位。二十世纪末以来,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逐一实施,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断推进,人工纯林、中幼龄林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经营管理不到位,质效水平不高,亟待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本研究使用第四次森林二类资源调查数据,在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质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量和生态服务效益水平进行评价;依据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划分了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并提出了各类低质低效林的提质增效对策,以期为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湖北省林地面积为983.1万hm2,生态公益林的面积为352.06万hm2,蓄积量为16877.78万m3。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主要分布在宜昌市、十堰市、恩施州,共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67.64%,生态公益林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湖北省有国家级生态公益林179.88万hm2,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09%;省级生态公益林75.02万hm2,占21.31%;市级生态公益林5.03万hm2,占1.43%;县级生态公益林面积为92.13万hm2,占26.17%。有特殊生态公益林110.87万hm2,占31.49%;重点生态公益林93.77万hm2,占26.64%;一般生态公益林147.39万 hm2,占 41.87%。(2)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中,纯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68万hm2(52.38%),混交林为109.20万hm2(24.06%),灌木林为100.91万hm2(22.44%),无立木林地为11.06万hm2(2.44%)。林种结构以水土保持林为主,面积与占比为298.25万hm2(63.63%),水源涵养林为109.48万hm2(23.35%),自然保护林为40.26万hm2(8.59%)。乔木林中幼龄林的面积与占比为237.04万hm2(66.30%),中龄林为104.08万hm2(29.11%),近熟林为10.02万hm2(2.80%)。马尾松林的面积与占比为70.79万hm2(15.10%),栎类林为48.28万hm2(10.30%),杉木林为13.60万hm2(2.90%)。在树种结构中,灌木类面积与占比为93.76万hm2(20.00%),硬阔树种组为73.80万hm2(15.74%),阔叶混交树种组为56.26万hm2(12.00%)。其他地类、林种和树种的面积均较小。(3)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目标层中森林资源质量的权重为0.7092,远大于森林生态服务效益的权重0.2908。准则层中以森林稳定性(0.3904)、林分生长(0.3189)的权重较高,而水土保持(0.1239)、生物多样性(0.1204)、固碳释氧(0.0464)的权重较低。指标层中,群落结构(0.2538)、,森林健康等级(0.1365)、龄组等级(0.1192)的权重均大于0.1。可见目标层的森林资源质量、准则层的森林稳定性和林分生长、指标层中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及龄组等级是影响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的关键指标,也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关键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包括促进林分生长以提升龄组等级、改善群落结构和森林健康状况以提高森林的稳定性。(4)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表明,综合质效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0.12%和15.14%,小班数量共占39.39%;综合质效等级为好和较好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33.13%和20.03%,小班数量共占49.22%;综合质效等级为一般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1.58%,小班数量占11.39%。湖北省近65%面积的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在一般以上,总体质效较好。其中,森林资源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25.68%和10.54%,小班数量占40.11%;生态服务效益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公益林面积分别占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5.18%和11.42%,小班数量占23.97%。可见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质效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从指标层来看,绝大多数指标的质效等级以好和较好为主,但龄组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73.61%,小班数量占70.56%;群落结构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36.89%,小班数量占41.9%;腐殖质厚度级等级为极差的公益林面积占总生态公益林的82.19%,小班数量占82.73%。这些结果表明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的中幼龄面积大、龄组等级偏低,群落结构单一,腐殖质较薄、立地条件普遍较差,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的重点。(6)指标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乔木蓄积量在第一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生长状况;下木植株体积、灌木层覆盖度、群落结构在第二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反映了林分结构特征;土壤厚度、坡度、草本层盖度在第三主成分荷载量较高,可反映林地的立地条件;森林健康等级、自然度、腐殖质厚度在第四主成分的荷载量较高,主要反映了林分健康状况。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个互不相关的指标类型,是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类型划分和经营对策制订的依据。(7)根据4个主成分指标类型,结合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指标和提升重点指标分析,将湖北省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分为林分生长不良型、结构不良型、立地不良型、健康不良型4个类型。针对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确定了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分析了不同类型导致低质低效的原因与判断标准,并以问题为导向参照相关技术规程提出了不同低质低效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蒋九华[2](2019)在《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为研究对象,为核算和评价该工程实施五年来的生态效益,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北京市地方标准规范,构建了适合评价该工程生态效益的指标体系。基于连续的121个标准样地调查数据、工程作业设计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选取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和植被多样性保护等6项功能类别14个评价指标,运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类型、林分类型最为全面的2015年典型工程每年度的生态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核算和评价了 2013—2017年工程的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工程在2015—2017年共调节水量4442.69万m3,固土 22.52万t、保肥1.26万t,固碳12.41万t、释氧28.77万t、植被滞尘85.78万t、吸收污染物4221.93t、产生负离子7998.85×1019个,积累营养物质1732.54t;三年间累计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2.95亿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和植被多样性保护总价值为11.03亿元,占生态效益总价值的85%,是该工程三年间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各工程类型中三年间累计生态效益价值为:低效林改造工程3.79亿元、人工造林工程2.80亿元、封山育林工程6.36亿元;各区、林场中,门头沟区、密云区和延庆区是该工程的主要受益区域,三年间生态效益总价值占比44.6%;各林分类型中单位面积年均生态效益价值最高的是油松-侧柏-阔叶混交林,达3.84万元/hm2·a,最低的是灌木林,仅为2.83万元/hm2·a,所有林分类型单位面积年均生态效益平均价值为3.27万元/hm2·a。2013—2017年期间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共调节水量12996.62万m3、固土 67.81万t、保肥3.92万t、固碳35.42万t、释氧81.90万t、滞尘270.49万t、吸收污染物1.51万t、产生负离子量22354.70×1019个、积累营养物质4392.11t;截止到2017年,该工程总生态效益价值为37.68亿元,各年工程的生态效益价值分别为2.60亿元、4.67亿元、12.95亿元、11.22亿元、6.23亿元;五年间各功能类别累计生态效益价值分别为:涵养水源13.14亿元、固碳释氧12.44亿元、保育土壤1.03亿元、净化大气4.25亿元、积累营养物质0.62亿元、植被多样性保护6.20亿元。该工程五年间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为了确保后期工程生态效益,建议适当提高工程建设的投资标准、完善管护责任制巩固现有建设成果,在后期造林改造过程中注重针阔混交林建设以优化林分结构。

孙庆林[3](2017)在《基于GF-2的八达岭林场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京市八达岭国有林场为实验区,以GF-2卫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以及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方式,并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开展基于GF-2卫星影像的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主要森林类型分类过程中分别选取不同的尺度做分割实验,并针对不同的提取对象选取合适的分割与合并阈值。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方式选择40作为分割与合并阈值,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选择50作为分割与合并的阈值效果较好。2、主要森林类型分类实验中运用了面向对象的森林类型分类方法,对比分析了同一分类算法不同分割方式的精度。在相同样本情况下,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法分类总体精度为62.43%,KAPPA系数为51.99%,基于区域多尺度分割法的分类总体精度为为71.68%,KAPPA系数为64.54%。3、对比分析了相同样本情况下,相同分割方式,不同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随机森林法的总体精度为75.43%,KAPPA系数为68.63%,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的总体精度为71.68%,KAPPA系数为64.54%。4、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阔叶林有比较多的混淆现象;油松林和阴影中的阔叶林也有较多混淆现象。

花圣卓[4](2016)在《北京山区主要林分类型空间生态特征与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每年都会进行大范围的植树造林,但由于对森林林分的空间生态结构和特征了解不够,致使造林后的经营和管理不到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的发挥。本研究以北京市第七次、第八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首都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辅助站数据及科研样地调查数据,通过点、面结合的数据融合方法,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信息系统、马尔科夫链等数据处理方法,对北京山区主要林分适应性、优势度、发展潜力、生长状况、生态效益发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提高北京山区森林质量、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提供前期准备,为北京山区林业生产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北京山区主要林分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在龄组分布方面:北京山区侧柏林、华北落叶松林、柞树林和山杨林以中、幼龄林为主;油松林以幼、中、近熟林为主;白桦林以中、近熟林为主;刺槐林以幼、成熟林为主。在海拔分布方面:北京山区侧柏林、油松林、刺槐林和山杨林主要分布在海拔0-1000m范围之内;华北落叶松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1-1500m范围之内;白桦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001-2000m范围之内;柞树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1-1000m范围之内。在立地级分布方面:北京山区侧柏林和刺槐林多分布于立地级Ⅳ、Ⅴ级;油松林和柞树林多分布于立地级IV级;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多分布于立地级Ⅲ、Ⅳ级。(2)不同龄组林分平均生长量与各立地因子间呈明显的线性相关,基本模型为Y=aX1+bX2+cX3+dX4+eX5+fX6。不同类型林分生长因子对不同立地因子的反映差异显着;同一林分类型同一生长因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对立地因子反映也存在一定差异性。(3)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林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其发展潜力差异显着。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林在海拔0-500m范围内,发展潜力较大;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在海拔1000m以下,发展潜力较大;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林在海拔 1001-1500m 范围内,发展潜力较大;柞树(Quercus acutissima)林在海拔501-1000m范围内,发展潜力较大;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在海拔0-500m范围内,发展潜力较大;山杨(Papulus davidiana)林在海拔501-1000m范围内,发展潜力较大。在优势度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林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其优势度差异显着。在阳坡、半阳坡,侧柏、刺槐林优势度较高;在阴坡、半阴坡,油松、柞树、华北落叶松林优势度较高;在土层厚度为11-30cm中,侧柏、刺槐林占优势,在土层厚度为21-30cm中,油松、华北落叶松林占优势,在土层厚度为21-40cm中,柞树林占优势。(4)各林分在优势分布范围内,生长过程、株数密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立地条件下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生物量生长差异显着,低海拔生长比高海拔要好,但林分株数密度变化不大。本研究采用了对数曲线方程(y=aln(x)+b)进行了各生长指标拟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模型拟合相关性较高。(5)不同林分类型单位面积各生态功能有所差异。单位面积山杨林在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三方面物质量均高于其它林分;单位面积柞树林在水源涵养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物质量高于其它林分;白桦林单位面积净化大气环境物质量优于其它林分。(6)不同林分类型在不同影响因子下各生态功能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二次曲线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生物量、密度和龄组这三个因子对林分各生态功能影响程度不同。生物量对水源涵养、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影响都较大;密度对水源涵养功能、净化大气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影响较大;龄组对保育土壤功能、固碳释氧功能和营养物质积累功能影响较大。

张艳[5](2016)在《八达岭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经营类型的组织作为森林经营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影响着森林经营管理的效果和水平。本文以北京市八达岭林场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45个标准地实测数据,分析了八达岭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并开展了森林经营类型的组织和相应的经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八达岭林场林地资源的现状将其分为乔木林和灌木林进行经营。然后将乔木林利用Type Ⅲ方差分解法分析了影响林分生长的因子,选取差异性显着的地形因子,结合林分起源、三级林种、地类、龄组、优势树种等作为乔木林经营类型划分的依据,并进行了经营类型的划分。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灌木林经营类型进行的组织,从而形成了八达岭林场乔木林灌木林经营类型组织体系。(2)共将八达岭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为乔木林39种,灌木林5种。其中乔木林经营类型包括15种油松林经营类型,3种侧柏林经营类型,3种落叶松经营类型以及18种阔叶林经营类型。(3)对乔木林各经营类型根据其林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经营措施主要包括抚育、人工补植促进天然更新。选取标准地调查的郁闭度大小、株数密度、灌草多样性、枯落物持水性数据及直径结构确定林分的抚育方法及抚育强度。经营类型郁闭度>0.85,灌草多样性高时将根据经营目的设计生态疏伐或卫生伐或透光伐。选择经营类型现有的更新树种及更新株数密度确定更新树种、更新强度。当经营类型郁闭度<0.5,或更新树种株数密度<3000株/hm2,人工进行补植幼苗,以乡土树种为主。灌木林经营主要“以封为主,封育结合”为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采取割灌,保护更新,适量进行补植。

邱实,赵广亮,杨华,王玲,王妍[6](2014)在《基于景观指数的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2004年和2009年2期的八达岭林场林相图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Arcgis 9.3软件平台上进行空间信息建立和处理,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半变异函数方法从不同尺度分析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为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规划提供基本依据。结果表明,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和灌木林始终是八达岭林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中阔叶林面积减少,针叶林的生态效用逐渐增加,各景观类型趋向于更加均匀合理的方向发展。在1km尺度下,香农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林场的中部,并向外呈现出依次递减的环状扩展模式,空间相关性明显提高,随机因素对总体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减小,景观多样性空间分布不平衡,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

邱实,赵广亮,杨华,王玲,李艳丽[7](2014)在《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文中指出以2004年和2009年两期的八达岭林场林相图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Arcgis9.3软件平台上进行空间信息建立和处理,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转移矩阵法分析了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未来10年(至2019年)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为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规划提供基本依据。结果表明: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为阔叶林面积总量减少,针叶林和混交林面积总量增加,疏林地类型消失;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各景观类型趋向于更加均匀合理的方向发展;预计至2019年八达岭林场灌木林仍然占主导地位,阔叶林会继续减少。

邱实[8](2014)在《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认为以2004年和2009年两期的八达岭林场林相图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ArcGIS9.3软件平台上进行空间信息建立和处理,对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类型进行了分类,运用景观指数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多尺度对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马尔可夫模型对林场未来十年(至2019年)的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预测,为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规划提供了基本依据。结果表明:(1)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和灌木林始终是八达岭林场的优势景观类型,其中阔叶林和非林地面积减少,疏林地类型消失,其他类型面积增加,针叶林的生态效用逐渐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各景观类型趋向于更加均匀合理的方向发展。(2)在1km尺度下,香农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出现在林场的中部,并向外依次递减,空间相关性明显提高,随机因素对总体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减小,景观多样性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平衡。(3)林场阔叶林、针叶林与混交林之间转化面积较大,阔叶林面积大幅减少的同时针叶林和混交林面积增加较多,疏林地面积因无转化来源而消失,其余类型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移。预计至2019年,在保持现有的森林经营条件下,林场灌木林面积仍然最大,针叶林保持适度增长,混交林会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阔叶林会继续减少。

赵学明,刘东兰,郑小贤[9](2010)在《北京八达岭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八达岭林场多功能评价中的应用,筛选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观赏游憩功能的评价因子,建立一套适合八达岭林场的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专家打分确定不同的评价因子对小班功能的影响程度,制作林场森林功能区划图。结果表明:划分为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小班呈面状分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8%;划分到水土保持功能区的小班呈零星点状分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6%;划分到观赏游憩功能区的小班主要沿道路线分布,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5.6%。该研究可为八达岭林场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参考。

赵学明[10](2010)在《基于GIS北京山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八达岭林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森林的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观赏游憩等。不同自然条件和区域的森林发挥着不同的主导功能,为了使森林更好的发挥其主导功能,很多研究者都通过选取不同的指标因子对森林的功能进行评价,以确定其主导功能。本文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对森林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评价,研究森林在经营单位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用定量方法构建北京山区的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影响森林功能持续发挥的主要限制因子,对森林的主导功能区进行区划,提出具可操作性的北京山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八达岭林场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典型的代表性,故选其作为研究对象来构建北京山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生态学原理以及森林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首先筛选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观赏游憩功能的评价因子,建立一套适合八达岭林场的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ArcGIS9.2为平台,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林场的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因子进行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确定不同的评价因子对小班功能的影响程度,对其评价值进行标准化,比较评价结果,进行林场主导功能区划分,制作林场森林功能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林场的水源涵养功能区面积290.48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9%;水土保持功能区面积153.25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4%;观赏游憩功能区小班主要沿道路呈线状分布,面积94.96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6%。区划结果符合林场的经营目标,同时,也符合水源涵养林成片、水土保持林点状分布和观赏游憩林呈线状分布的特点。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的方法引进到森林功能评价中,为森林功能的评价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使得对森林多功能的评价更加便捷和准确。

二、八达岭林场的分类经营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达岭林场的分类经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公益林的概念与内涵
        1.2.2 生态公益林的资源分布及结构研究
        1.2.3 生态公益林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4 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森林资源现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4 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等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5.1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2.5.2 评价指标的含义及等级划分标准
        2.5.3 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计算与等级划分
    2.6 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对策研究方法
        2.6.1 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划分
        2.6.2 生态公益林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及结构分析
        3.1.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总量及其分布
        3.1.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事权等级和保护等级分析
        3.1.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地类和林种结构分析
        3.1.4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龄组与树种结构分析
    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等级评价
        3.2.1 生态公益林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3.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综合质效指数等级评价
        3.2.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指标的等级分析
    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对策研究
        3.3.1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经营目标与原则
        3.3.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划分与判断标准
        3.3.3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低质低效类型的提质增效对策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公益林评价的应用前景
        4.2.2 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质效评价结果应用前景
        4.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3.1 森林生态效益的内涵
        1.3.2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
        1.3.3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3.4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类别
        1.3.5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4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相关研究进展
        1.4.1 相关研究进展
        1.4.2 现有研究特点
        1.4.3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2 气候特征
    2.3 水文水资源条件
    2.4 土壤特性
    2.5 植被情况
    2.6 社会经济情况
    2.7 工程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数据采集
    4.1 指标选取原则
    4.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 采集评价指标数据
    4.4 具体指标计算公式及参数确定
        4.4.1 指标计算公式
        4.4.2 指标参数的依据和确定
5 典型工程各项生态效益评价—2015年工程
    5.1 涵养水源效益
        5.1.1 调节水量
        5.1.2 净化水质
    5.2 保育土壤效益
        5.2.1 固土量
        5.2.2 保肥量
    5.3 固碳释氧效益
        5.3.1 植被固碳
        5.3.2 植被释氧
        5.3.3 土壤固碳
    5.4 净化大气效益
        5.4.1 植被滞尘
        5.4.2 植被吸收污染物
        5.4.3 产生负离子
    5.5 积累营养物质效益
    5.6 植被多样性保护效益
    5.7 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5.7.1 总物质量评价
        5.7.2 总价值量评价
6 各年工程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6.1 各年工程生态效益
        6.1.1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3年工程
        6.1.2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4年工程
        6.1.3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6年工程
        6.1.4 工程生态效益一2017年工程
    6.2 二期工程生态效益总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价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建议
        7.2.1 讨论
        7.2.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基于GF-2的八达岭林场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类体系
        2.2.2 GS融合算法
        2.2.3 影像分割算法
        2.2.4 影像分类
        2.2.5 精度评价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气候
    3.3 地质地貌与土壤
    3.4 植被
4 GF-2数据特征分析及预处理方法
    4.1 GF-2数据特征分析
    4.2 GF-2遥感影像统计特征分析
    4.3 GF-2遥感影像数据获取
    4.4 GF-2数据预处理
        4.4.1. 研究区DEM的提取与分析
        4.4.2 快速大气校正
        4.4.3 正射校正
        4.4.4 影像融合
5 结果与分析
    5.1 影像分割方法
        5.1.1 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
        5.1.2 基于区域的多尺度分割
        5.1.2.1 植被指数
        5.1.2.2 尺度选择
    5.2 影像分类方法
        5.2.1 分类对象特征的分析
        5.2.2 分类样本的选择
        5.2.2.2 分类样本检验
        5.2.2.3 分类样本属性选择
    5.3 树种分类结果
        5.3.1 支持向量机法
        5.3.2 随机森林法
        5.3.3 分类精度评价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北京山区主要林分类型空间生态特征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林分类型研究进展
    1.2 林分空间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1.2.1 空间生态研究进展
        1.2.2 林分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1.2.3 林分年龄结构研究进展
    1.3 森林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3.1 涵养水源功能
        1.3.2 固碳释氧功能
        1.3.3 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1.3.4 保育土壤功能
        1.3.5 净化空气功能
        1.3.6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1.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4.1 存在问题
        1.4.2 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北京山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1.5 森林资源概况
        2.1.6 水文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研究地点与实验样地基本情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调查与测算
        3.3.1 调查内容
        3.3.2 调查及测算方法
    3.4 数据处理
        3.4.1 数据来源
        3.4.2 数据分析
4 主要林分类型空间分布特征
    4.1 侧柏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4.1.1 侧柏林不同龄组分布
        4.1.2 侧柏林不同海拔分布
        4.1.3 侧柏林不同立地级分布
    4.2 油松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4.2.1 油松林不同龄组分布
        4.2.2 油松林不同海拔分布
        4.2.3 油松林不同立地级分布
    4.3 华北落叶松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4.3.1 华北落叶松林不同龄组分布
        4.3.2 华北落叶松林不同海拔分布
        4.3.3 华北落叶松林不同立地级分布
    4.4 白桦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4.4.1 白桦林不同龄组分布
        4.4.2 白桦林不同海拔分布
        4.4.3 白桦林不同立地级分布
    4.5 柞树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4.5.1 柞树林不同龄组分布
        4.5.2 柞树林不同海拔分布
        4.5.3 柞树林不同立地级分布
    4.6 刺槐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4.6.1 刺槐林不同龄组分布
        4.6.2 刺槐林不同海拔分布
        4.6.3 刺槐林不同立地级分布
    4.7 山杨林分空间分布特征
        4.7.1 山杨林不同龄组分布
        4.7.2 山杨林不同海拔分布
        4.7.3 山杨林不同立地级分布
    4.8 小结
5 主要林分类型空间适应性
    5.1 侧柏林分空间适应性
        5.1.1 基于生长的适应性
        5.1.2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适应性
    5.2 油松林分空间适应性
        5.2.1 基于生长的适应性
        5.2.2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适应性
    5.3 华北落叶松林分空间适应性
        5.3.1 基于生长的适应性
        5.3.2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适应性
    5.4 白桦林分空间适应性
        5.4.1 基于生长的适应性
        5.4.2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适应性
    5.5 柞树林分空间适应性
        5.5.1 基于生长的适应性
        5.5.2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适应性
    5.6 刺槐林分空间适应性
        5.6.1 基于生长的适应性
        5.6.2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适应性
    5.7 山杨林分空间适应性
        5.7.1 基于生长的适应性
        5.7.2 基于空间分布格局的适应性
    5.8 小结
6 主要林分类型空间优势度与潜力
    6.1 主要林分类型优势度
        6.1.1 基于龄组结构的优势度
        6.1.2 基于蓄积结构的优势度
    6.2 主要林分类型潜力
        6.2.1 基于龄组结构的潜力
        6.2.2 基于林龄的面积变化潜力
    6.3 小结
7 主要林分类型空间生长特性
    7.1 侧柏林分空间生长特性
        7.1.1 胸径总生长量
        7.1.2 树高总生长量
        7.1.3 株数变化
        7.1.4 蓄积量总生长量
        7.1.5 生物量变化
    7.2 油松林分空间生长特性
        7.2.1 胸径总生长量
        7.2.2 树高总生长量
        7.2.3 株数变化
        7.2.4 蓄积量总生长量
        7.2.5 生物量变化
    7.3 华北落叶松林分空间生长特性
        7.3.1 胸径总生长量
        7.3.2 树高总生长量
        7.3.3 株数变化
        7.3.4 蓄积量总生长量
        7.3.5 生物量变化
    7.4 白桦林分空间生长特性
        7.4.1 胸径总生长量
        7.4.2 树高总生长量
        7.4.3 株数变化
        7.4.4 蓄积量总生长量
        7.4.5 生物量变化
    7.5 柞树林分空间生长特性
        7.5.1 胸径总生长量
        7.5.2 树高总生长量
        7.5.3 株数变化
        7.5.4 蓄积量总生长量
        7.5.5 生物量变化
    7.6 刺槐林分空间生长特性
        7.6.1 胸径总生长量
        7.6.2 树高总生长量
        7.6.3 株数变化
        7.6.4 蓄积量总生长量
        7.6.5 生物量变化
    7.7 山杨林分空间生长特性
        7.7.1 胸径总生长量
        7.7.2 树高总生长量
        7.7.3 株数变化
        7.7.4 蓄积量总生长量
        7.7.5 生物量变化
    7.8 小结
8 主要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空间特征
    8.1 主要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特征分析
        8.1.1 水源涵养功能
        8.1.2 保育土壤功能
        8.1.3 固碳释氧功能
        8.1.4 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8.1.5 净化大气环境功能
        8.1.6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8.2 主要林分类型生态功能模型分析
        8.2.1 不同龄组功能模型分析
        8.2.2 不同立地级功能模型分析
        8.2.3 不同密度功能模型分析
        8.2.4 综合因子模型分析
    8.3 主要林分类型生态功能空间分析
        8.3.1 水源涵养功能
        8.3.2 保育土壤功能
        8.3.3 固碳释氧功能
        8.3.4 积累营养物质功能
        8.3.5 净化大气功能
        8.3.6 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
    8.4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八达岭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公益林类型的研究
        1.2.2 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组织的依据
        1.2.3 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组织的方法
        1.2.4 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研究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林场资源现状分析
        3.1.2 经营类型的组织
        3.1.3 林分特征分析与经营技术设计
    3.2 研究方法
        3.2.1 方差分析
        3.2.2 聚类分析
    3.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1 数据采集
        3.3.1.1 标准地设置
        3.3.1.2 标准地调查
        3.3.2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 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 森林资源分布及特点
    4.2 林地资源
    4.3 林木资源
        4.3.1 林种结构
        4.3.2 树种结构
        4.3.3 优势树种结构
        4.3.4 龄组结构
5 经营类型组织
    5.1 经营类型组织原则
        5.1.1 目的性原则
        5.1.2 科学性原则
        5.1.3 差异性显着原则
        5.1.4 可行性原则
    5.2 因子选择
        5.2.1 因子影响分析
        5.2.2 因子分类标准
    5.3 乔木林经营类型组织
        5.3.1 指标组合
        5.3.2 立地因子筛选
    5.4 灌木林经营类型组织
6 主要经营类型林分特征分析与经营技术
    6.1 油松林经营类型组
        6.1.1 林分特征分析
        6.1.2 存在问题
        6.1.3 主要经营技术
    6.2 侧柏林经营类型组
        6.2.1 林分特征分析
        6.2.2 存在问题
        6.2.3 主要经营技术
    6.3 落叶松林经营类型组
        6.3.1 林分特征分析
        6.3.2 存在问题
        6.3.3 主要经营技术
    6.4 阔叶林经营类型组
        6.4.1 林分特征分析
        6.4.2 存在问题
        6.4.3 主要经营技术
    6.5 灌木林经营
        6.5.1 林分现状
        6.5.2 主要经营技术
7 结论和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标准地基本信息表
附表2 经营类型统计表
附表3 油松林经营措施表
附表4 侧柏林经营措施表
附表5 落叶松林经营措施表
附表6 阔叶林经营措施表
附表7 灌木林经营措施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基于景观指数的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方法
        1.2.1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
        1.2.2 景观指数选择
        1.2.3 半变异函数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森林景观类型基本特征
    2.2 森林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2.3 森林景观格局多样性指数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7)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森林景观类型的划分
    2.3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2.4 景观格局动态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一景观类型变化分析
    3.2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
    3.3 森林景观类型转移分析与预测
4 结论与讨论
    4.1 景观格局变化现状
    4.2 未来景观格局预测

(8)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景观与森林景观
    1.2 景观格局与分析
        1.2.1 景观指数分析
        1.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1.2.3 地统计分析
        1.2.4 趋势面分析
        1.2.5 小波分析
    1.3 景观动态与模拟
        1.3.1 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
        1.3.2 景观模拟模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资源
    2.2 社会发展条件
    2.3 林场经营概况
        2.3.1 森林经营
        2.3.2 灾害防治
        2.3.3 生态监测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1 数据来源与应用软件
        3.3.2 数据处理
        3.3.3 森林景观类型划分
    3.4 研究方法
        3.4.1 景观指数选择与计算
        3.4.2 地统计分析
        3.4.3 马尔可夫分析与预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与分析
        4.1.1 森林景观基本特征变化分析
        4.1.2 森林景观斑块类型动态分析
        4.1.3 森林景观水平动态分析
        4.1.4 小结
    4.2 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空间自相关性研究
        4.2.1 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自相关性分析
        4.2.2 多样性指数空间插值分析
        4.2.3 小结
    4.3 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要素转移分析与预测
        4.3.1 森林景观类型转移分析
        4.3.2 森林景观格局变化趋势预测
        4.3.3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北京八达岭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驱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及数据预处理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2.1 构建的原则
        1) 科学性。
        2) 可操作性。
        3) 相对独立性。
        2.2.2 构建的思路
        2.2.3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级
        2.2.4 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2.2.5 标准化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10)基于GIS北京山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八达岭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森林功能与结构的研究
        2.1.1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与结构的研究
        2.1.2 森林保持水土功能与结构的研究
        2.1.3 森林观赏游憩功能与结构的研究
    2.2 森林多功能评价的研究
    2.3 GIS在森林多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2.4 小结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
        3.1.4 气候
        3.1.5 水文
        3.1.6 植被状况
    3.2 森林资源概况
    3.3 社会经济条件
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4.2.1 研究的技术路线
        4.2.2 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
5. 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5.2.1 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评价指标
        5.2.2 森林保持水土功能的评价指标
        5.2.3 森林观赏游憩功能的评价指标
        5.2.4 小结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 研究资料及数据分析
    6.1 资料的收集
    6.2 数据的处理
        6.2.1 数字高程模型的构建
        6.2.2 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
        6.2.3 矢量河流网的提取
        6.2.4 交通道路网的提取
        6.2.5 建立小班空间数据库
    6.3 评价指标的分析
        6.3.1 坡度的分析
        6.3.2 林分生物量的分析
        6.3.3 土壤因子的分析
        6.3.4 河流因子的分析
        6.3.5 道路因子的分析
    6.4 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
    6.5 标准化
    6.6 研究结果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八达岭林场的分类经营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及质效评价[D]. 洪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2]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林业工程生态效益评价研究[D]. 蒋九华.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基于GF-2的八达岭林场主要森林类型分类方法研究[D]. 孙庆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北京山区主要林分类型空间生态特征与功能研究[D]. 花圣卓.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 [5]八达岭林场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研究[D]. 张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6]基于景观指数的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 邱实,赵广亮,杨华,王玲,王妍. 河南农业科学, 2014(11)
  • [7]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 邱实,赵广亮,杨华,王玲,李艳丽.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03)
  • [8]八达岭林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 邱实.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9]北京八达岭林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赵学明,刘东兰,郑小贤. 林业资源管理, 2010(03)
  • [10]基于GIS北京山区森林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以八达岭林场为例[D]. 赵学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八达岭林场分级管理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