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地区不同人群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

海岛地区不同人群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

一、海岛地区不同群居区域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许传先,杜春晓,吴国荣,郭冰冰[1](2021)在《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了解我国儿童高血压患病情况。方法检索CNKI、Wanfang、CBM、VIP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利用Stata 11.0软件合并患病率,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39篇文献纳入本研究,总样本量796 512人,男405 479人,女391 033人。中国儿童高血压合并患病率为9.1%(95%CI:7.4%~10.7%)。影响儿童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肥胖(OR=5.78,95%CI:3.69~9.05)、居住地(OR=1.18,95%CI:1.06~1.31)、年龄(OR=1.71,95%CI:1.28~2.27)。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较高,肥胖、居住地、年龄是儿童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

张瑞[2](2021)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温州市洞头区中心街社区电影院策划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项目是浙江大学-洞头建筑与城乡发展联合中心洞头城市更新及风貌改造试点工程的一部分,由导师担任主创设计师,带领研究团队共同完成。本策划设计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在此时此地进行建筑的在地性设计,二是如何进行社区电影院的策划与设计。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扩大,发展重心转移,原本处于城市核心地段的老城出现设施落后、人气流失等问题。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浙江省作为拥有长三角南部主要海岸线的地区,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温州市洞头区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范围南翼边缘,应当把握机遇,主动对接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需求,统筹海岛资源,成为高质量的“海上花园”。洞头老城作为洞头区曾经最繁华的区域,拥有宝贵的旅游资源,将在洞头区全域旅游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次城市更新活动将承担老城经济复苏、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以及社区建设等重要使命。本项目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统筹老城特质性条件以及当地居民需求,融入城市整体发展的城市拼图。通过调研,认识到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空间形态上的连续性,同时还伴随着功能业态的延贯性。本文从物质形态与功能业态两个角度出发来解决建筑在地性设计问题:以尊重的态度,衔接旧城肌理,将建筑融入街道空间;通过补充功能业态,为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针对社区电影院的策划与设计,本文主要阐述的是探索在多厅化、小厅化发展趋势下的社区级电影院的策划设计方法。在策划阶段,本文通过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确定社区电影院的服务人群、服务范围、规模配置、档次定位、混合业态内容。设计阶段,对案例以及规范内容进行分析比对,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针对社区电影院的适应性做法,并选择先进的放映技术进行适用,为观众带来更高品质的观影体验。

郑月珍[3](2021)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育部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以来,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便成为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的主旋律。Scratch编程软件因其操作简单便捷,界面设计符合当前小学生认知特征,因此逐渐被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尽管该软件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实际教学中众多一线老师沿用传统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枯燥无趣、学生作品完成率低、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随之出现,进而导致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不理想。信息技术课堂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处在学龄期的小学生,在教师、家长的监护之下,加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信息意识、创新、责任方面的核心要素,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较好发展,计算思维成为小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内容。游戏化能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游戏化教学实践成为本研究的主题。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下,以改善当前信息技术课堂Scratch课程现状为出发点,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游戏机制、游戏化教学、Scratch编程软件等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围绕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主线,分析、设计、开发《海娃丁丁》主题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活动。依据行动研究法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等步骤展开《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实施与评价。主题游戏共设置四个关卡,共32个课时的脚本设计及资源开发。基于游戏化学习理论、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及Scratch软件特色,构建“畅所欲言,主题确定”、“各抒己见,小组合作”、“思维碰撞,问题解决”、“思维碰撞,展示交流”、“妙手生花,作品创作”、“自评他评,回顾总结”教学六环节。经第一轮行动实践,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教学反思,经过修正迭代后重新构建“回顾情节,启发游戏精神”、“动手编程,编辑游戏脚本”、“试玩游戏,修改游戏漏洞”、“小组合作,分享创作经验”、“师生评价,总结游戏成果”教学五环节进行第二轮行动实践。行动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编程思想等计算思维方面能力,以课堂观察的过程性评价为主,辅以计算思维水平测试、游戏化教学前后测、小组活动评价、学生有效作品统计、学生作品Dr.Scratch评析等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多角度评价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发展,以验证游戏化教学的行动效果。经量化评价数据分析,得知行动前后学生计算思维水平测试平均分提高了22.93分,学生计算思维水平提升;小组活动评价所获星级评分均值提高8.3分,中位数升为259.5,学生作品完成率稳定上升;计算思维水平由基础阶段提升为发展阶段。综上,《海娃丁丁》主题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

马晓婷[4](2021)在《公众参与视角下岱山县双合村社区空间营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吕艳[5](2021)在《中国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等重要恙螨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恙螨是恙虫病的唯一传播媒介,其中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是我国最重要的两大媒介恙螨。中国西南地区是恙虫病流行的重要区域,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藏5个省(市、自治区)。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2001-2019年采集的地里纤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6种主要恙螨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系统研究了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在云南南部的季节消长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地里纤恙螨等6种主要恙螨在西南地区的分布规律及相关生态研究1.1宿主捕获及恙螨采集情况在2001-2019年的“面上调查”中,从我国西南地区91个调查点共捕获小兽宿主19,375只,其中19,300只鉴定到了“种”,隶属于6目12科41属84种。从捕获的19,375只小兽体表采集恙螨170,945只,其中166,925只鉴定到了“种”,隶属于1目2科3亚科26属308种。在308种恙螨中,数量最多的6种恙螨占全部恙螨的33.91%(56,610/166,925),依次为:小板纤恙螨(10.55%,17,617/166,925)、中华纤恙螨(6.25%,10,438/166,925)、地里纤恙螨(5.08%,8,479/166,925)、密点纤恙螨(4.18%,6,982/166,925)、西盟合轮恙螨(4.15%,6,927/166,925)和攸氏无前恙螨(3.69%,6,167/166,925)。在这6种主要恙螨中,地里纤恙螨是我国恙虫病的第一大传播媒介,小板纤恙螨是我国恙虫病的第二大传播媒介。小板纤恙螨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量存在,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只是地里纤恙螨一种主要媒介,提示我国西南地区可能同时并存两大恙虫病主要传播媒介。1.2六种主要恙螨的地点分布在所调查的91个县(市)中,仅有14个调查点采集到地里纤恙螨,其中有12个来自云南且45.87%的地里纤恙螨采自云南景洪,22.17%的该螨采自贵州榕江,仅景洪和榕江2个调查点所采集的地里纤恙螨的构成比高达68.04%。结果提示,地里纤恙螨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全境的优势螨种,可能仅是某些局部地区的优势螨种和主要媒介,这与传统认为的地里纤恙螨是广大南方地区(包括西南大部)的优势恙螨种类以及恙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的观点有所不符。在91个县(市)中,有19个调查点采集到小板纤恙螨,其中72.31%来自云南大理。这一结果显示,此前普遍认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小板纤恙螨在我国西南地区大量存在,该螨可能是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的优势螨种和传播媒介。中华纤恙螨和西盟合轮恙螨在大理的采集数量也较多,构成比分别为95.39%和75.16%。密点纤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分布较均匀,这两种恙螨并没有大量集中于某一个调查点,提示这两种恙螨适宜生存的地理环境较广。1.3六种主要恙螨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在不同纬度分布上,地里纤恙螨主要分布在21~23°N低纬度地带,且该螨的感染率和平均多度随着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在北纬28°以北地区的3,250只小兽体表未采集到该螨。纬度对地里纤恙螨的影响较大,该螨偏好纬度较低的地区。除地里纤恙螨外的5种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和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主要集中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但它们在北纬29°以北的地带分布数量极少。在经度水平上,除攸氏无前恙螨主要分布在97~99°E外,其余5种恙螨大多数分布于99~101°E经度地带,但各恙螨的数量并未随经度变化形成明显规律性改变,提示经度跨度对这6种恙螨感染的影响不明显。从不同海拔的垂直分布来看,80.80%的地里纤恙螨来自海拔1000m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且该螨感染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提示地里纤恙螨偏好低海拔地区。74.18%的小板纤恙螨采自于2000~2500m高海拔地区,且该螨感染率和平均多度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提示海拔高差对其影响较为明显。除小板纤恙螨外,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也主要采自中高海拔地区,其中西盟合轮恙螨的感染率和平均多度也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1.4六种主要恙螨的地理景观及生境分布在地理景观分布上,地里纤恙螨明显倾向分布在坝区景观,其在坝区的各感染指标均较高(P<0.05)。其余5种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和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在山区景观的数量远高于坝区,其感染率和平均多度也高于坝区(P<0.05)。在生境选择上,6种恙螨均大量来自室外生境,除密点纤恙螨外,其余5种恙螨在室外的感染率和平均多度均比室内生境高(P<0.05)。结果提示,在恙虫病媒介监测和防控中,应同时做好平原坝区地里纤恙螨和山地山区小板纤恙螨等媒介恙螨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减少或避免恙虫病从鼠类向人类传播。1.5六种主要恙螨的宿主选择地里纤恙螨等6种恙螨均可同时寄生多种小兽,宿主特异性低,跨“目”和跨“科”寄生现象明显。这6种恙螨在不同科目宿主的感染情况差别较大,但在啮齿目动物体表采集到的数量最多,这除了恙螨对啮齿目宿主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倾向外,还可能与啮齿目小兽捕获的数量大有一定关系。黄胸鼠是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的优势宿主,大绒鼠是小板纤恙螨和西盟合轮恙螨的优势宿主,大绒鼠和树鼩是中华纤恙螨的优势宿主,大绒鼠和齐氏姬鼠是密点纤恙螨的优势宿主,黄胸鼠和社鼠是攸氏无前恙螨的优势宿主。这6种恙螨在所对应主要宿主的不同个体间均呈聚集型分布。地里纤恙螨等6种恙螨均倾向选择成年宿主。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和密点纤恙螨倾向选择雄性宿主,其在雄性宿主的感染率及平均多度均高于雌性(P<0.05),宿主动物身体参数(体重、体长)对6种恙螨感染的影响不明显。1.6六种主要恙螨的种间关系及宿主生态位地里纤恙螨等6种主要恙螨在其优势宿主体表的种间关系显示,除小板纤恙螨与中华纤恙螨之间协调系数较高(V=0.568)外,其余各螨种间的协调系数值较小,协调关系微弱,提示它们在宿主选择上的相互依赖或相互排斥倾向不明显。在所捕获的84种宿主动物中,地里纤恙螨、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和攸氏纤恙螨寄生的宿主种类数依次为34种、24种、22种、31种、23种和23种,各螨种的宿主生态位均较宽,宿主特异性低。6种主要恙螨生态位宽度指数最高的是攸氏无前恙螨(Bi’=6.735),其余5种恙螨生态位宽度指数差异不大,其中生态位宽度指数最低的是地里纤恙螨(Bi’=2.113)。通过对6种恙螨在84种宿主的选择进行聚类分析,发现西盟合轮恙螨和攸氏无前恙螨最先聚为一类,表明这两种恙螨在宿主选择上较为一致,生态位重叠高。接着是小板纤恙螨、中华纤恙螨和密点纤恙螨聚为一类,表明这三种恙螨在宿主选择上较为相似。地里纤恙螨与其他5种恙螨在宿主选择上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重叠很低)。2.云南南部地里纤恙螨及小板纤恙螨的季节消长在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景哈乡连续12个月的定点调查中,共捕获鼠类等小兽宿主2,434只,其中有2,424只被鉴定为4目5科10属15种。在所有捕获的宿主动物中,斯氏家鼠数量最多(84.35%,2,053/2,434)。从斯氏家鼠体表采集恙螨99,221只,隶属于1科2亚科12属102种。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是斯氏家鼠体表的优势螨种,构成比分别为19.02%(18,867/99,221)和3.83%(3,798/99,221)。地里纤恙螨全年均有出现,该螨种季节消长呈夏秋型,7月出现第一个高峰,也是全年最高峰,10月出现第二个小高峰。小板纤恙螨从12月份开始急剧升高,至次年1~2月份达到高峰,于4月份降至一个较低水平,4~11月份偶有该螨出现,但数量极少,该螨属冬春型季节分布,温度是该螨活动和繁殖的主要因素,呈负相关(P<0.05)。综上所述,地里纤恙螨不是我国西南地区全境的优势螨种,仅是北纬28°以南部分低纬度、低海拔和炎热潮湿坝区的优势螨种。此前普遍认为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小板纤恙螨可能是我国西南地区中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区域的优势螨种和传播媒介,在这一区域内,地里纤恙螨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小板纤恙螨取代。中华纤恙螨、密点纤恙螨、西盟合轮恙螨及攸氏无前恙螨也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和中高海拔地区的山区地带,特别是山区的室外生境。地里纤恙螨等6种主要恙螨均可同时寄生多种小兽,宿主特异性低。地里纤恙螨全年均有出现,种群季节消长属于夏秋型,有两个繁殖高峰。小板纤恙螨种群季节消长属于冬春型。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这两大媒介恙螨季节消长的关键因素。该论文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西南地区恙虫病媒介的监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马莹莹[6](2021)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其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间的联系,对该人群当前的健康素养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为建设健康大理,全方位提高当地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今后少数民族居民的健康素养研究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2019版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对大理地区白族农村中15~69岁的常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和影响因素的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文献资料、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人口学特征,健康素养和健康结局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健康素养与健康结局间的联系,通过AMOS 24.0实现。结果:本研究发放并回收问卷1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5.4%。具体结果如下:1.健康素养水平及慢性病情况:健康素养水平为16.2%;3维度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基本知识和理念21.7%,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25.3%,基本技能27.9%;6维度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科学健康观43.8%,传染病防治33.5%,慢性病防治14.1%,安全与急救68.0%,基本医疗16.9%,健康信息27.9%。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17.7%,以高血压为主,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0.1%。2.影响因素: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及各维度健康素养水平在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性别差异只体现在基本技能(P=0.028)、传染病防治(P=0.002)、安全与急救(P=0.015)、基本医疗(P=0.017)这4类健康素养中。健康素养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降低,随着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增高而提升。职业对健康水平的影响主要与文化程度相关,医生、学生、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较高,农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最低。3.结构方程模型:人口学特征、健康素养、健康结局三者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人口学特征对健康素养有直接效应,对健康结局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而健康素养对健康结局有直接效应。结论:1.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尤其是基本知识和理念维度。2.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但性别这一特征仅影响部分健康素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程度。3.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较低,健康自评情况较好,但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仍是高血压,饮酒是该人群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4.健康素养水平对健康结局有直接影响作用,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可以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

何妤如[7](2021)在《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渔业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解决了“捕鱼难”、“养鱼难”及“吃鱼难”等问题,奠定了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关治理手段也不断完善。渔业领域主要矛盾已从基本温饱和生计问题,转向更高层次的生境、人权、产权和公平等维度。然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渔业伦理研究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我国现代渔业治理体系中更强调管理和法律等“硬”手段,忽视了伦理道德的“软法”作用。当前政府和民间推行的多项渔业活动已呈现出鲜明的伦理特征,现代多目标治理场景需要引入价值判断加以权衡。如果说关涉伦理的讨论在中国过去的渔业治理中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那么到了新时代,伦理研究就好比是万事俱备下的那股“东风”。传统渔业管理关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制度突破。政策和法律固然重要,但不能包治百病,尤其是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病”。它可以将电鱼、毒鱼、偷渔者绳之以法,却无法强制要求渔民必须善待生态环境、关心鱼类福祉。它可以明示、预防、规范和校正渔业的行为和后果,却无法指导渔业利益相关方的道德行为选择。它可以为失海渔民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却无法弥合渔民海洋纽带被切断后的心理创伤。它可以依照科学模型和数据制定总可捕量(TAC)目标,却无法对渔家妇女在职业、情感和生活上的遭遇加以同情和关心。正如决定技术的往往是非技术因素,涉渔法律和政策不应被指望能解决所有问题。倘若文化、伦理不能发挥价值规训作用,那么政策和法律也终将失范。当前,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公正已为时代大势所趋,现代渔业治理不仅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便从战略全局高度推进治理措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实际上,人们的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会渗透到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可持续、负责任渔业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具有明确性的规则指引,在治理中开展价值性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国内外渔业资源的衰退趋势,以及不断涌现的现代性社会问题,让形而上学的价值回溯变得更为必要而迫切: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是什么?伦理判断有哪些原则和标准?何种治理才是伦理意义上具备正当性和合法性的治理?如何破解渔业治理中存在的伦理困境?中国怎样利用已有道德资源和智慧应对渔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基于此种认识,本文从伦理视角出发,反思当前出现渔业生态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尝试建构渔业伦理的理论体系,详述渔业伦理的由来、定义、主要原则和类别。将抽象的伦理考量运用于对治理问题的具体分析,提出符合渔业价值的治理范式,从渔业治理的“元层次”,谈到相关现代治理理论,再到针对治理实践的分析评估。现代渔业治理在追求各类目标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本文针对治理实践中的普遍问题,提出“应然”层面的解决方案。伦理分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我国现代渔业治理。因此,文章结合中国本土的涉渔道德资源和渔业实际状况,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治理路径,以渔业领域的价值尺度和伦理基础为导向,为推动渔业的“天人合一”和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和新思路。伦理学是哲学中关于道德的价值系统。生态伦理学的兴起从根本上触及了“为什么要对鱼谈伦理?”这一问题。“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论辩突破了传统伦理学的“人伦”语境,让“渔业”和“伦理”的结合有了学理上的支撑。道德共同体得到拓展,将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纳入道德考量范畴。但完全以生态为中心又会减损人类福祉,人与自然应当被视作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整体。“为己利TA”的价值取向既能为己谋福,也能在此基础上考虑利TA(既有属人的“他/她”,又有属自然的“它”)因素,因而是渔业伦理所追求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善。渔业资源是渔业存在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波动性、竞争性、整体性、多样性等五大特性。从价值构成上看,它在使用、生态和选择等层面具有功效价值,在政治、社会、哲学、宗教、伦理、文化等层面具有非功效的内在价值。对渔业资源价值的充分认识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而鱼类为人类所提供的多元价值是人类养护渔业资源的基础。养护伦理强调的是如何科学人道地利用水生动植物资源。鱼类是否能够成为道德主体、权利主体甚至是诉讼主体成为环境伦理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鱼的道德地位与福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渔业的伦理维度涉及“渔业”和“伦理”的互动关系。鱼类依次满足了人类基本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类在享受水生动物开发权利的同时,理应履行与之对等的责任和义务。为了人类自身和生态系统的长期福祉,须建立一套指导渔业行为、受到大众认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渔业伦理规范。渔业伦理以渔业现象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为研究对象,是指导渔业行为的规范和原则的总和。涉渔法律和伦理可共同为基于价值的渔业治理策略提供依据。渔业伦理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得到普遍认可并经过实践检验的道德原则,对渔业行为的善恶是非开展事前指导和事后评判。在渔业伦理中,渔业正义是最高原则;渔业福祉、渔业自由和渔业公平是三大基本原则;而以《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为代表的伦理性国际文书,以及符合国家/地区具体渔况的纲要构成了具体原则。根据渔业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属性和所涉问题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分为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产业伦理和科技伦理四大类别,这四大类在伦理要求上存在差异、各具特色,但都应服从上述伦理原则。将伦理原则和要求融合进现代渔业战略管理过程,可能会产生“为善者诸事顺”的良心效应,从而实现治理的最终目的——“善治”。为克服多元价值冲突带来的治理障碍,元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研究治理现象背后的治理逻辑,寻求协同发展科层、市场和网络治理组合的最优解:当参与式治理导致监管过于复杂、进入无休止协商状态时,就启动科层模式;当科层模式无法触及所有渔业问题或获得渔业利益相关方广泛接受时,就开启市场或参与式模式;在此过程中,政府应当承担起作出最终决策的元治理者的角色。可持续渔业治理研究中涌现出诸多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其中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管理和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管理成为研究热点,前者主要聚焦渔业生态系统方法、预防性原则等整体思维,而后者主要涉及管理策略评估,正当性理论,系统治理等理念工具。在构建起理念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新生物技术的实践伦理发展出的伦理分析矩阵,以及Rapfish评估工具,促进了对伦理原则遵守情况的考察,有助于为负责任渔业实践提供“良善之策”。现代渔业治理时常陷入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困境,众渔业利益相关方不得不在多项行动方针之间艰难行使选择权。遵循特定伦理原则选择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涉及违反其他某项伦理原则。可持续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出现在追求“天时”、“地利”、“人和”三大目标的决策选择过程之中。如何平衡现代人和未来人的资源利益是最首要、最核心的议题;渔业所涉水陆空间差异和相关社会生态问题构成了空间正义研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人际关系中整体、长远利益与个体、短期利益的冲突影响到资源的公平分配,渔家妇女和小型渔业等弱势参与方应当得到更多的道德注意力。导致上述困境的原因既有人与人因抢夺野生资源所导致的公地悲剧或囚徒困境,又有在人与鱼道德地位孰高孰低的辩难中掉入的激进环保主义陷阱,还有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执行障碍。上述困境的破解之道不仅具有制度属性,也深刻地蕴含着价值属性。从制定目标,到开展决策,再到执行、监督和评估,伦理视角可渗透至治理的全部流程。治理者和被治理者可从制定伦理目标和开展伦理决策着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增进民生福祉。我国的渔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丰富道德资源的支持。生态方面,我国渔业治理史就是一部鱼类资源养护史,古今实践中折射出关怀鱼类福利、师法自然等生态感悟。社会方面,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里蕴含着包括群体意识和互助伦理、涉渔组织的参与式伦理在内的道德及礼俗规范。“三渔”问题是中国渔业发展面临的伦理性挑战,其本质是渔业的过密化,渔民的过溺化,以及渔村的过疏化。为解决渔业渔民渔村的问题,新中国开展了各项改革措施。新中国绿色渔业治理制度体系构建历程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探索、改革攻坚与走向成熟三大阶段。在气候变化、疫情冲击、渔业资源衰退、全球不确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背景下,我国渔业治理者迎难而上,实现生计型治理→发展型治理→可持续治理的价值飞跃,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伦理的中国特色可持续渔业发展道路,培育出政府元治理者主导下,科层、市场和参与式治理协同开合的多元治理形态,形成了顺应自然、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立体复合、科技导向、体系健全、应兜尽兜的发展模式。随着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不断提升,中国渔业发展在收获伟大果实的同时,也为未来可持续、负责任渔业发展积累了大量可贵的实践经验。在今后的渔业治理中,我国各渔业利益相关方应本着福祉、自由和公正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渔业的绿色转型发展。

陆露[8](2021)在《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王逢贤(1928-2013),辽宁省大连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德育专家、知名学者。任何教育思想的生成都具有历史性和社会现实性,有其深刻的生成基质和复杂影响因素,探究王逢贤教育学思想,不仅要探究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同时也要对思想产生的机理加以深入阐析,以达到最终揭示思想者思想形成的辩证之路。将微观史学的研究范式应用到对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研究中,探究其所处的历史时代以及自身经历的特殊阶段,探查王逢贤在不断接受思想洗礼的过程中,其思想嬗变的历程。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何以为优质教育之思再到如何使之落地为优质之教,也是教育本质与规律所应呈现的具体形式。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认为,话语不仅仅是语言,一种话语就是一种调控权力之流的规则系统。话语一旦形成,它就为分析提供了一个领域,而这种分析是我们进行自我认识的一个中心部分。话语在一种持续界面中相互交叉和关联。在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其思想演进的历史顺序进行系统分析,概括总结其教育观点的精髓所在,实际是一种挖掘知识的深层、对现行知识做进一步解构的思想史方法。思想体系的构成与思想本身一样具有双重性,将本研究做微观史学审视,将隐匿于王逢贤个人成长经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中,与其思想变化发生链接的具体事件与经验描述出来,寻踪觅迹,呈现出他的教育思想的聚成事实,为我国教育学思想史谱系建构添枝增叶,丰富、充盈、拓展宏大历史叙事的整体理论框架和综合研究。王逢贤的忧思是科学地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积极、乐观、理性的教育理论思维活动,在此种思维活动的导向下,创生出与之契合的规范教育则是一种必然。在科学的教育学思想指导下的规范教育的表达和生成,应该可以回答最令人满意的教、最好的教育这一重要议题。王逢贤规定了最好的教育就是优质教育简称“优教”。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学可能涉及历史、政治、地理、人文、经济、心理等诸多学科要素,由此造成教育学沦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教育学的边界”亦变得很模糊。很少有一门科学如教育学这般有着模糊的面影,这是科学乃至其作为学科独立存续所面对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在于含混模糊的学科边界对其论哉的清晰性乃至知识有效性的消极影响,教育学模糊的学科边界直接对其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批判力产生严峻的质疑和巨大的挑战。教育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性质上面临的质疑和巨大挑战,并不能成为阻碍教育学研究和发展的因素,也不能成为教育学者们停滞不前的借口,可能也正是因为赫尔巴特未尽之事,为广大教育学研究者们留下无数思考和研摩的空间,王逢贤就是众多学者们之一,对教育学本质规律探寻和追求成为他教育学研究的动力与燃点。本研究利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整体展示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阶段发展脉络下得以最终呈现。个人思想形成必然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这是思想源流,也是思想得以形成的条件背景,更是个人与社会权力分配博弈的结果,其思想的形成必然体现了思想者的话语权,也是其思想在话语权实践中所处地位的表现。教育思想形成于教育思想者头脑中的认知世界,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以及外部世界的摄入,并着落于教育思想者所专注的个人事业上,通过对个人从事的事业的认知加工,以个人思想形式内在的生成,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教育思想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前瞻性、继承性等特征。教育思想有助于人们认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绩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任何教育思想的形成都是复杂的,都是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都有其来源的客观性和形成的主观性。王逢贤的教育思想诞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生成于曲折多舛的个人经历与源流多重的文化思想交互过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但却始终坚守着同一的教育信念。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唯一途径,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教育经验的审视、可以揭示教育本质与教育规律的存在,使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成为可能是王逢贤终其一生所执着的思与教的思想嬗变之过程。关于教育的探讨中,已经涉及到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定义、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教育与人的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从其追寻真理、探究真知的实然之路起航,着落于其一生思想的核心观点,从如何为优教之思再到何以使之落地为教的不懈探索。王逢贤对于教育原理的重审,主要是辨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王逢贤的观点是要在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在教育目的的定位上,王逢贤认为必须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目的不二之选,对于如何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王逢贤认为必须要摒弃异化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复归,认知自我使人之为人成为可能,最后在社会深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因此,王逢贤认为教育的实践取向必须指向如何实现为社会服务,否则教育必然会脱离教育的本体追求,而出现异化的趋向,在这一维度上,王逢贤认为,应该以教育的超前性面向社会未来,以教育的前提性推动社会实践,以教育的现代性驱动社会发展,以教育的本体性抵制社会异化。教育的任务是对人的教育,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因此,道德教育成为教育实践的必然选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取向要求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有整体的系统性,应该从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中国教育的发展从西方接受了很多的思想,但是本土化研究取向是中国教育研究的必然选择,必须要做到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教育研究本土化是一个认识过程。中国教育理论体系必然是以国家发展需要、政治需求为导向的政治话语权力主导下,同时受国外教育领域话语实践、学术态势和社会发展等的学科话语权力参与构建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政治话语权力和学者话语权力共同主导的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表征与特质,其鲜明特征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即政治话语实践在先,学者话语实践在后的,凸显中国特色的理论生成并指导实践的基本逻辑。王逢贤毕生挚爱研究的事业所体现的必然之意就是希望中国的教育能成为有特色的、质量高的,能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充分发展、潜能充分发展的优质教育。基于这一着眼点,王逢贤的教育学思想都围绕如何实现教育发展、教育先行、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时代意义在于指明中国教育现在的实践取向和未来的目标指向,这包括教育研究必须坚持理论根基,内容包括运用马克思人的学说,扩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教育研究必须坚守本土意识,内容包括让社会为教育做后勤,坚守教育的本真角色,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性。教育研究必须直面规律的复杂性,内容包括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研究必须以人为问题基点,内容包括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先进性是任何教育思想都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否则教育思想就不可能具有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功能。王逢贤有着中国传统教师最典型的体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位教师的风骨、风范、品格与情怀。如果不能体悟、通感他的教育学思想,便无法知晓新中国教育理论从无到有,在荆棘中跋涉的探索历程,也就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当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未来去向与实践向度。这些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形成的过程都是后辈学子需要认真挖掘的宝藏,思想可以武装我们的头脑,让受洗礼者变得睿智,而感悟思想形成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在研学之路上懂得如何精进学识,达到提升思想高度的目的。任何一位教育学者都会有一探教育规律的内在动因,这是一位有着思想意识和职业追求的教育思想者潜在的驱动力。再审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可以更加清晰的理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理论特征与思想风格,王逢贤不仅是一位有独特思想的教育家,也是始终走在中国教育实践最前沿的拓荒者与探索者。王逢贤教育学思想是老一辈教育家光辉形象的延伸和价值的延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镜鉴,是为教育现代化探索合理化,科学化路径的最好手段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王蕾[9](2020)在《文学内外的求索: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文中研究说明韩少功,作为新时期中国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湖南作家,他凭借对现实人生的真切体验以及对文学创作地不断深入,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反思,使自己的文学创作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论文试图去解读韩少功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过程和价值追求,以及在具体的创作指向中把握他独特的精神世界。韩少功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这其中,鲁迅、沈从文以及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成为了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精神向导。因此,论文将通过上述几位作家与韩少功的精神联结,分别从韩少功的文化启蒙、文学寻根、文学思想建构的开放性与多样性等方面来进行阐释和论证,以深度剖析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具体来说,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是在他坚持不懈的人文关怀、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以及知行合一的文化实践之中完成的。因此,论文的四个章节也将从上述几个维度来进行展开。论文的第一章将主要分析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缘由。第一部分以韩少功人生历程中的四个主要阶段为时间纵轴,阐释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具体路径。韩少功丰富的人生体验以及文学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特定文化语境,既是他独特的创作心理和写作方式形成的重要来源,也是他创作思想形成的外部条件。第二部分将具体解读韩少功对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定位。第三部分将侧重分析韩少功创作思想形成的构成之源、主要内涵和突出特征。一方面他受“经世致用”、“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的浸染,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坚守着公共知识分子的精神之责。另一方面,鲁迅、沈从文、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理论对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性的精神导向作用。第二章到第四章将对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及价值追求的具体表现作详细的论述。第二章将集中论证韩少功在鲁迅精神指引下文化“启蒙”意识的自觉形成。本章的第一节将鲁迅生存意义上的价值选择“火与剑”式的激烈批判与韩少功“中和”式的坚持与抵抗进行比较,分别从不同的历史语境中阐释他们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及价值立场的坚守。第二节将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和韩少功笔下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和前途命运进行关注,试图去审视不同时代背景下知识群体生存境遇的异同。章节的最后,对鲁迅与韩少功在文化“启蒙”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方式进行比较,将“国民性”批判作为鲁迅与韩少功的精神联结,重点突出韩少功对鲁迅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继承与开拓。第三章将“寻根”作为本章的论述基点。沈从文对“生命优根”的执着追寻,对韩少功的文学“寻根”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第一节将对“寻根”母题进行简要探析,解读传统寻根视域下“优根”与“劣根”之选所产生的不同文化意义,并分析“寻根”视域下湖湘文化与巫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节与第三节将分别论述沈从文的“乡下人”寻根与韩少功的“外乡人”寻根,在比较他们各具特色的“寻根”路径中,重点分析韩少功新时期文学“寻根”所产生的时代意义。第四章将重点分析韩少功在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指引下个人创作思想的建构以及具体表达。八十年代中期,韩少功译介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至中国内地并引起强烈反响,韩少功本人也深受昆德拉创作思想的影响。从对“存在”的找寻、文体试验的践履,到拒绝“媚俗”坚守住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立场……韩少功在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中一次次智慧地完成生命的独行之路,“倔强”地守候一份人文知识分子的“初心”。总之,本论文意在超越以往有关韩少功研究的单一路径和思维范式,主要采用综合归纳与比较分析、微观研究与宏观阐述结合一体的方法,对韩少功的文学实践和创作思想的价值追求做全面的阐释与解读,并以此为基点,借以能够拓宽学界对韩少功研究的路径。如此,或许能够获得更多的学术空间和理论启示。

李苏豪[10](2020)在《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无法忽视的现实,这一难题的出现极大地挑战了人类的智慧。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机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服务,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随着养老机构越来越向专业化、人性化、品质化发展,康复景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并不断得到关注和认可。康复景观从最初理论阐述、科普宣传转向对作用机制与构建体系更深层次的研究。上海作为我国最早步入老龄化的城市,养老机构经历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发展,机构中的康复景观也有了一定的实践和积累,我国在养老机构中对认知症老人这类特殊人群专类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认知症专区的康复环境评估体系尚且空白。为了让康复景观能够更好地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并进一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对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提供评价标准及指导,与各方面专家组成了跨学科团队并尝试制定认知症专区环境设计的行业标准。针对这一课题,本文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介绍了康复景观和循证设计两大概念。系统地介绍了发展历史和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与康复景观相关的园艺疗法。同时围绕上海老龄化这一话题,对上海养老机构的设施、绿地景观的现状、发展趋势展开调查,探求目前上海养老机构中康复景观设计和建造中存在的问题。从自然助益机制的相关理论着手寻找对老人其积极作用的自然因子,解释自然因子对生理状况的改善机制,分析自然环境对于人心理和身体的改善作用。借助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研究老人因园艺而聚集在一起的状况,明确老人间关系,剖析“社会交换理论”作为探索中国养老问题的核心理论是如何通过园艺活动建立起来的群际关系对老人提供的“支持性交换”的,避免以往只针对养老机构园艺疗法的开展研究而忽视以老人作为主体,针对活动中老人的研究。针对上述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理论展开说明。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与上海市养老业务主管部门沟通交流后挑选了12家运营良好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从中再选出5家作为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对其精神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对康复景观的康复性量化评估。作为上海认知症改造督查组成员,走访了全市所有认知症专区改造的养老机构。根据改造前后对比,对使用效果与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普通自理老人与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景观模型,对已调研完的35家机构进行数据化综合比对分析,综合考量创建了可以客观量化的《改造成效及运营成效评价模型》、开发出对机构可以进行打分评价的《2018年认知症照护床位改造项目改造成效评价评分表》。初步总结出了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类型和选址,康复景观植物布局与植物配置,阐述了康复景观设计中植物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技术。第三部分为设计研究。根据改造成效和运营成效进行模块化雷达图中每家机构在改造及运营模块中在不同评价维度上的侧重点和不足之处,综合反映出各评价模块的综合表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未来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设计、建造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用实际案例和使用后评价对设计的方法和要点进行进一步阐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设计的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不断日益有规律的园艺活动使老人的身体受到刺激影响,其作用不仅仅限于清醒时,睡眠期间也会受到影响。2、康复景观与园艺活动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认知症老人与健康老人同样适用。3、体验型康复景观的使用让老人涉身其中,园艺互动感受到了情感、情感依恋和好感。群际关系功能性开始弱化,情感支持作用日益增强,获得情感性被支持感的老人,有更好的精神健康。本文中所有研究数据与图片均为本人于2014年-2019年多次现场调研取得。希望通过设计康复景观能对认知症干预治疗起到一定作用,让康复景观来促进康复而应相得益彰,让各学科知识与景观设计的有机结合,让多领域学科知识更好的指导康复景观设计。

二、海岛地区不同群居区域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岛地区不同群居区域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1.3 文献质量评价
    1.4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特征及质量结果
    2.3 中国儿童高血压患病率
    2.4 亚组分析
    2.5 影响因素META分析结果
    2.6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3 讨 论

(2)城市更新背景下温州市洞头区中心街社区电影院策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1.1.2 电影院发展见证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方式的转变
        1.1.3 社区电影院助力城市更新
        1.1.4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社区电影院相关概念
        1.3.1 社区的概念
        1.3.2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
        1.3.3 社区电影院的概念
        1.3.4 社区电影院的类型及选址
        1.3.5 社区电影院的规模
        1.3.6 社区电影院的服务对象
        1.3.7 社区电影院的功能业态
    1.4 文献综述
        1.4.1 城市更新研究
        1.4.2 电影院改造研究
        1.4.3 电影院建筑设计研究
        1.4.4 观影文化研究
        1.4.5 社区电影院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2 洞头区老城社区调查研究
    2.1 基础条件认知
        2.1.1 区位条件
        2.1.2 历史沿革
        2.1.3 旅游资源
        2.1.4 商业模式
        2.1.5 社区氛围
        2.1.6 建筑形式
    2.2 民众意愿调查
        2.2.1 改造意愿
        2.2.2 旅游开发
        2.2.3 业态需求
        2.2.4 社区配套设施
        2.2.5 社区文化服务
    2.3 本章小结
3 中心街社区电影院策划
    3.1 策划目标
    3.2 策划条件
        3.2.1 上位政策
        3.2.2 区位条件
        3.2.3 功能业态
        3.2.4 旅游价值
        3.2.5 文化价值
        3.2.6 产权结构
        3.2.7 市场条件
    3.3 策划结果
        3.3.1 功能业态
        3.3.2 电影院规模
    3.4 本章小结
4 中心街社区电影院设计
    4.1 总体设计
        4.1.1 边界控制
        4.1.2 高度控制
        4.1.3 容量控制
        4.1.4 出入口与外部流线
    4.2 立面设计
        4.2.1 材料
        4.2.2 门廊
    4.3 功能布局
        4.3.1 功能配置
        4.3.2 柱网设计
    4.4 日常流线设计
    4.5 公共空间设计
    4.6 消防设计
    4.7 工艺设计
        4.7.1 观众厅设计
        4.7.2 放映技术应用
        4.7.3 视线设计
        4.7.4 隔音设计
        4.7.5 观众席设计
    4.8 适老化设计
    4.9 本章小结
5 设计图纸部分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洞头老城区中心街调研问卷(居民)
    附录2 洞头老城区中心街调研问卷(商户)
    附录3 洞头老城区中心街调研问卷(消费者)
    附录4 中心街沿街业态内容
    附录5 广东大地院线2020年7月-2021年2月新开影院
    附录6 电影院案例整理
作者简历

(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心素养提升是增强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1.1.2 游戏化教学符合小学生认知特征
        1.1.3 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1.1.4 计算思维是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1.1.5 Scratch是计算思维培养的极佳工具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计量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课堂观察法
        1.5.4 行动研究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学生核心素养
        1.6.2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1.6.3 计算思维
        1.6.4 游戏与游戏机制
        1.6.5 游戏化教学
        1.6.6 Scratch2.0简介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1.1 国外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1.2 国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2 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2.2.1 国外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2.2.2 国内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2.3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2.3.1 国外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2.3.2 国内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2.4 Scratch教学研究现状
        2.4.1 国外Scratch教学研究现状
        2.4.2 国内Scratch游戏化教学研究现状
第3章 游戏化教学理论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学习成就感理论
        3.1.2 多元智能理论
        3.1.3 心流理论
        3.1.4 游戏化学习理论
        3.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游戏化教学设计原则
        3.2.1 目标性原则
        3.2.2 系统性原则
        3.2.3 发展性原则
        3.2.4 共同体学习原则
第4章 《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设计与开发
    4.1 游戏化教学行动分析
        4.1.1 行动计划时间设定
        4.1.2 教学目标分析
        4.1.3 行动教学策略运用
    4.2 《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过程设计
        4.2.1 游戏化教学指导思想
        4.2.2 游戏化教学开发思路
        4.2.3 游戏化框架设计
        4.2.4 游戏化教学环节设计
    4.3 小学生计算思维评价体系设计
        4.3.1 计算思维水平测试设计
        4.3.2 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能力变化
        4.3.3 学生访谈评价
        4.3.4 Dr.Scratch学生作品评析
        4.3.5 游戏化教学其他评价方式
    4.4 各关卡游戏化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1 “白玉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2 “青云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3 “花梨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4.4.4 “紫檀令”关卡内容设计及脚本开发
第5章 《海娃丁丁》主题游戏化教学实施与评价
    5.1 《海娃丁丁》主题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实施
        5.1.1 教学硬件条件
        5.1.2 教学对象基本学习情况
        5.1.3 教师Scratch课程教学所面临问题
        5.1.4 学生计算思维水平前测
        5.1.5 行动说明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传承剪纸》游戏化教学为例
        5.2.1 行动实施过程
        5.2.2 《传承剪纸》游戏化教学化设计
        5.2.3 行动结果分析
        5.2.4 第一轮游戏化教学问题反思
        5.2.5 第一轮行动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5.2.6 第一轮行动研究尚存的问题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走出迷宫》游戏化教学为例
        5.3.1 行动实施过程
        5.3.2 《走出迷宫》游戏化教学设计
        5.3.3 行动结果分析
        5.3.4 行动问题反思
        5.3.5 第二轮行动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5.3.6 第二轮行动研究尚存的问题
    5.4 两轮游戏化教学行动对比分析
        5.4.1 游戏化教学实施前后教学效果分析
        5.4.2 班级小管家调查反馈
        5.4.3 学生计算思维水平后测
        5.4.4 学生计算思维水平测试对比分析
    5.5 学生计算思维总评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与成果
        6.1.1 游戏化教学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6.1.2 游戏化教学能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现状
        6.1.3 游戏化教学有助于改良教学方式
        6.1.4 游戏化教学能为校本课程提供参考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1 对象的局限性
        6.2.2 研究时间相较短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计算思维能力测试卷
    附录2:小组活动评价表
    附录3: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Scratch编程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5:信息技术社团Scratch编程游戏化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6:学生作品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中国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等重要恙螨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恙螨的分类地位及生活史
    2 恙螨的分布
    3 恙螨的宿主选择
    4 恙螨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调查资料及恙螨采集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现场调查地点筛选及调查设计
        1.3 主要器材及试剂
        1.4 恙螨幼虫的采集及宿主鉴定
        1.5 恙螨幼虫标本制作与分类鉴定
        1.6 数据录入与筛选
    2 数据分析
        2.1 常规统计分析
        2.2 空间与时间分布格局分析
        2.3 营养生态位分析
        2.4 种间关系分析
        2.5 Pearson相关分析
        2.6 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章 结果
    第一节 地里纤恙螨等6 种恙螨在西南地区的分布规律及相关生态研究
        1 小兽宿主动物捕获情况及恙螨采集情况
        2 地里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2.1 地里纤恙螨采集情况
        2.2 地里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2.3 地里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2.4 地里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2.5 地里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2.6 地里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小板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3.1 小板纤恙螨采集情况
        3.2 小板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3.3 小板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3.4 小板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3.5 小板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3.6 小板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 中华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4.1 中华纤恙螨采集情况
        4.2 中华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4.3 中华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4.4 中华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4.5 中华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4.6 中华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5 密点纤恙螨的分布规律
        5.1 密点纤恙螨采集情况
        5.2 密点纤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5.3 密点纤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5.4 密点纤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5.5 密点纤恙螨的宿主选择
        5.6 密点纤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6 西盟合轮恙螨的分布规律
        6.1 西盟合轮恙螨采集情况
        6.2 西盟合轮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6.3 西盟合轮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6.4 西盟合轮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6.5 西盟合轮恙螨的宿主选择
        6.6 西盟合轮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7 攸氏无前恙螨的分布规律
        7.1 攸氏无前恙螨采集情况
        7.2 攸氏无前恙螨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水平分布
        7.3 攸氏无前恙螨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
        7.4 攸氏无前恙螨在不同地理景观和不同生境的分布
        7.5 攸氏无前恙螨的宿主选择
        7.6 攸氏无前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8 六种主要恙螨的种间关系分析
        9 六种恙螨的宿主生态位分析
        9.1 六种恙螨生态位宽度分析
        9.2 六种恙螨生态位重叠及系统聚类分析
    第二节 云南南部地里纤恙螨及小板纤恙螨的季节消长
        1 宿主动物及恙螨采集情况
        2 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的季节消长
        3 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季节消长与气候因子波动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1 地里纤恙螨等6 种主要恙螨的医学意义及媒介地位
    2 六种恙螨的地理分布
    3 六种恙螨的宿主选择
        3.1 六种恙螨在不同宿主(科、属、种)的感染情况分析
        3.2 六种恙螨在宿主体表的空间分布型
        3.3 不同宿主参数(性别、年龄、体重、体长)下6 种恙螨的感染情况分析
        3.4 六种恙螨宿主选择相互重叠分析
    4 六种恙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5 地里纤恙螨和小板纤恙螨季节消长规律
第五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注释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1.2 国内少数民族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1.2.1 少数民族健康素养文献的发表情况
        1.2.2 少数民族健康素养文献的地区分布
        1.2.3 文献研究内容特点
        1.2.4 少数民族健康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价值
        1.3.2 研究的实用价值
        1.3.3 研究的可及性探讨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质量控制
        1.4.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统计方法
    2.2 问卷信效度检验结果
    2.3 调查结果
        2.3.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分布
        2.3.2 3 维度健康素养水平
        2.3.3 6 维度健康素养水平
        2.3.4 健康素养水平及3 维度健康素养水平的单因素差异分析
        2.3.5 6 维度健康素养水平的单因素差异分析
        2.3.6 健康素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2.3.7 3 维度健康素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2.3.8 6 维度健康素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2.3.9 慢性病特征分布
        2.3.10 吸烟饮酒习惯对慢性病的影响
    2.4 讨论
        2.4.1 健康素养水平
        2.4.2 3 维度健康素养水平
        2.4.3 6 维度健康素养水平
        2.4.4 性别对健康素养的影响
        2.4.5 年龄对健康素养的影响
        2.4.6 文化程度对健康素养的影响
        2.4.7 职业对健康素养的影响
        2.4.8 家庭年收入对健康素养的影响
        2.4.9 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所患慢性病的现状
    2.5 建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1 研究背景
        3.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范围
        3.1.2 结构方程模型的组成
        3.1.3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过程
        3.1.4 提出假设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研究资料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与建议
        4.1.1 结论
        4.1.2 建议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
综述 我国少数民族居民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框架
第二章 渔业伦理的理论建构
    2.1 渔业伦理的立论基础
        2.1.1 逻辑起点
        2.1.2 资源养护
        2.1.3 可持续利用
    2.2 渔业伦理的概念、地位和原则
        2.2.1 概念溯源及研判
        2.2.2 学科关联
        2.2.3 相关原则
    2.3 基本分类
        2.3.1 渔业生态伦理
        2.3.2 渔业社会伦理
        2.3.3 渔业产业伦理
        2.3.4 渔业科技伦理
第三章 基于伦理的渔业治理范式分析
    3.1 渔业治理的元层次
        3.1.1 合法性与正当性
        3.1.2 渔业元治理
    3.2 符合伦理的现代渔业治理理论
        3.2.1 基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治理理论
        3.2.2 基于“价值平衡原则”的治理理论
    3.3 渔业伦理分析和评估
        3.3.1 伦理分析矩阵
        3.3.2 伦理评估工具
第四章 现代渔业治理的伦理进程
    4.1 可持续渔业中的维度指向
        4.1.1 时间维度
        4.1.2 空间维度
        4.1.3 人际维度
    4.2 渔业治理之伦理难题
        4.2.1 人与人的博弈
        4.2.2 人与鱼的博弈
        4.2.3 知与行的脱节
    4.3 渔业治理之伦理突围
        4.3.1 制定渔业伦理目标
        4.3.2 开展渔业伦理决策
第五章 中国渔业治理的伦理议题
    5.1 中国渔业道德基础与现代问题
        5.1.1 中国传统智慧中的渔业伦理元素
        5.1.2 中国现代渔业问题的伦理之维
    5.2 中国现代渔业治理的绿色转型
        5.2.1 发展阶段与模式进化
        5.2.2 基于伦理的转型实践
        5.2.3 未来发展的伦理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语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致敬先贤:对思想的追根溯源
        (二)挖掘思想:领悟先生学术精妙
        (三)后辈仰止:在企首中追寻足迹
    二、研究问题
        (一)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生成的内在机理
        (二)王逢贤教育学思想内隐的教育意蕴
        (三)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的现实价值指向
    三、文献综述
        (一)厘清研究个人思想的方法
        (二)一位德育专家的思想脉络
        (三)对后辈学生德育研究之引领
        (四)学界同仁对先生思想之评述
        (五)后生晚辈对先生品格之追忆
    四、研究方法
        (一)微观历史法
        (二)个人访谈法
第一章 逻辑辨析:思想呈现的科学进路
    一、教育学研究逻辑的反思
        (一)教育学元认知的批判
        (二)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
    二、教育学科学逻辑的继承
        (一)寻找教育学史中的教育学体系
        (二)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学逻辑起点
    三、教育学逻辑结构的建构
        (一)教育社会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二)教育认识现象学的逻辑表达
第二章 条件追因:思想生成的实然之路
    一、社会与个人的互动机理
        (一)沉与浮的交织经历
        (二)学与教的思想洗礼
    二、思想演变的历史脉络
        (一)思想的聚合与积淀(1935-1956)
        (二)思想的沉淀与凝练(1957-1977)
        (三)思想的焕发与升华(1978-2000)
        (四)思想的总结与反思(2000 年以后)
    三、恒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一)国家与个人的共在中寻找教育之美
        (二)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中达成教育之善
        (三)现代与后现代统整中追求教育之真
第三章 本体挖掘:探寻教育规律的应然之旨
    一、教育原理的重审——教育本质的辩证
        (一)从教育逻辑上把握同一性
        (二)在社会情境中界定教育范畴
        (三)于社会生产二重性揭示本质
    二、教育目的的定位——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是基础:对教育目的的审思与锚定
        (二)人的复归:对异化的批判与摒弃
        (三)人能为人:对自我的认知与觉察
        (四)发展程度:体现社会进步纵向度
    三、教育功能的展开——教育先行的战略
        (一)服务社会:教育的自觉功能
        (二)人才培养:实现的前置条件
        (三)指向未来:教育发展的构想
        (四)正确逻辑:教育与社会的互动
    四、教研方法的确定——教育研究本土化
        (一)教育研究扎根于本土的现实环境
        (二)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实现保障
        (三)教育研究本土化的方法论要求
    五、教育任务的剖析——学校德育系统论
        (一)多维度考察整体界说德育
        (二)对人的培养是德育的本质
        (三)在联系中把握德育实践
        (四)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第四章 向度阐释:对现实指导的必然之意
    一、理论根基:教育研究的生成基点
        (一)坚守哲学基础本根
        (二)坚持教育就是教育自身
    二、本土意识:教育研究必须扎根
        (一)教育发展要有社会的保障
        (二)不能将教育做成产业
        (三)学校是教育实践的关键
        (四)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
    三、复杂规律: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过程机理
        (一)在宏观层面把握教育规律
        (二)在微观层面挖掘教育规律
        (三)在实践层面尊重教育规律
    四、人为基点:教育研究的逻辑肇始
        (一)教育以满足人的需要为起点
        (二)教育以情境陶冶为教学手段
        (三)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点
第五章 意蕴生发:对先生精神之检视
    一、弘毅明德:在探索与思考中开创再立
    二、修己安人:在为学与治学中彰显品格
    三、忧国忧民:在为人与为师中抒发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王逢贤生平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手稿资料
    附录四:实物照片
后记

(9)文学内外的求索: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价值
第一章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及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
    第一节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形成路径
        一、走向文学:启蒙、困惑与寻找
        二、南下海岛:寻找“自由”
        三、回归自然:进步的回退
        四、“知青”岁月的回望:记忆的价值
    第二节 韩少功知识分子身份的定位
        一、从“士”到“现代知识分子”
        二、韩少功: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
    第三节 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及其内涵、特征
        一、韩少功创作思想的构成之源
        二、韩少功创作思想的内涵:仍有人仰望星空
        三、韩少功创作思想的精神特质:不确定性和实践性
第二章 困乏时代下的文化“启蒙”
    第一节 鲁迅与韩少功的价值立场比较
        一、鲁迅:一个“异数”的存在
        二、韩少功:坚持与抵抗
        三、“在”而“无所属”之下的价值抉择
    第二节 对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命运的关注与审视
        一、从“呐喊”到“彷徨”的知识分子
        二、从“日夜书”到“修改过程”的知识青年
        三、特殊历史语境下对知识群体命运流转的审视与思索
    第三节 “破”与“立”之间的文化探索
        一、鲁迅的“摧毁”与“重塑”
        二、韩少功的“反思”与“重构”
        三、“摧毁-重塑”与“反思-重构”中的文化探寻
    第四节 困乏时代的沉思者
        一、“国民劣根性”书写下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二、韩少功对“审美化人生信仰”的开拓
第三章 回返路径中的“寻根”之思
    第一节 “寻根”母题的透视
        一、“寻根”母题探析
        二、“寻根”视域下的巫楚文化
    第二节 沈从文:“乡下人”的回望
        一、自我寻找之路——巫楚文化浸染的“乡下人”
        二、故土难舍之沈从文的“精神还乡”
        三、人类远景的凝眸之“自为生命”的坚守
    第三节 韩少功:“外乡人”的回溯
        一、回返路径中的“外乡人”
        二、对“初心”的回溯之“实践还乡”
        三、东方文化的寻找与重造
    第四节 “敢为人先”的寻根之思
        一、“乡下人的实践还乡”与“外乡人的精神还乡”
        二、韩少功:敢为人先的寻根人
第四章 “遇见”昆德拉:思想构建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第一节 诗与思:存在视野下的沉思
        一、叩问存在
        二、语言“勘探”下的存在
        三、诗意栖居背后的“存在”
    第二节 诗与史:文学的“泛政治化”基色
        一、“政治”与“泛政治化”意识的指向
        二、文学与政治的“相遇”
        三、“泛政治化”记忆的书写
    第三节 、拒绝“媚俗”的价值立场表达
        一、何谓“媚俗”?
        二、韩少功对“媚俗”的拒绝及实践表达
        三、“不确定性智慧”下的“出世之心”与“入世之事”
余论(兼结语) 一个独行的智者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术背景
        1.1.2 社会背景
        1.1.2.1 上海市老年人口与养老机构状况
        1.1.2.2 上海市养老政策与支持措施
        1.1.2.3 围绕上海养老机构景观研究、设计与服务脱节
    1.2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
        1.2.1 研究范围
        1.2.1.1 场地选择
        1.2.1.2 方法选择
        1.2.2 相关概念
        1.2.2.1 景观康复性研究
        1.2.2.2 园艺疗法
        1.2.2.3 群际关系研究
        1.2.2.4 环境-行为心理-健康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2.1 理论意义
        1.3.2.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综述总结
    1.5 研究方法
        1.5.1 具体方法
        1.5.2 资料收集方法
        1.5.3 资料分析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7.1 论文框架
        1.7.2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
        1.7.3 循证设计技术路线
第2章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
    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理论基础
        2.1.1 自然助益机制
        2.1.1.1 恢复性环境理论
        2.1.1.2 亲生物性假说
        2.1.1.3 感觉统合理论
        2.1.2 园艺社会学相关理论
        2.1.2.1 园艺社会学
        2.1.2.2 群际交换理论
        2.1.2.3 社会支持理论
        2.1.3 小结
    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与特点
        2.2.1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分类
        2.2.1.1 依据康复景观存在的场所进行分类
        2.2.1.2 依据康复景观针对的人群进行分类
        2.2.1.3 依据康复景观的性质进行分类
        2.2.1.4 依据康复景观的参与方式进行分类
        2.2.2 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特点
        2.2.2.1 老年人身体行为特点与设计
        2.2.2.2 老年人心理情感特点与设计
        2.2.2.3 养老机构庭园使用与设计
        2.2.2.4 养老机构环境景观设计
        2.2.3 小结
    2.3 养老机构康复花园设计案例
        2.3.1 国外案例
        2.3.1.1 爱因斯坦医疗中心康复花园
        2.3.1.2 艾卡米诺医院康复花园
        2.3.1.3 汉诺威医院花园
        2.3.2 国内案例
        2.3.2.1 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2.3.2.2 上海颐和苑
        2.3.2.3 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
        2.3.2.4 塘桥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2.3.2.5 徐汇区第三老年福利院
        2.3.3 小结
    2.4 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2.4.1 康复景观理论基础
        2.4.2 循证设计理论基础
        2.4.3 康复景观与循证设计的结合
        2.4.4 小结
第3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
    3.1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的重点与模型
        3.1.1 上海养老康复景观的重点
        3.1.1.1 从身心特点与康复花园空间特征等方面研究
        3.1.1.2 康复花园的身心灵康复作用研究
        3.1.1.3 康复花园使用状况研究
        3.1.2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研究模型
    3.2 基于研究方法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流程
        3.2.1 实验地点选择
        3.2.1.1 调研机构初步分析比较
        3.2.1.2 共性特征
        3.2.1.3 不同之处
        3.2.2 被实者选择
        3.2.3 数据采集
        3.2.3.1 个人背景数据
        3.2.3.2 庭园空间特征数据
        3.2.3.3 身体康复数据
        3.2.3.4 心理康复数据
        3.2.4 实验流程
        3.2.5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身心健康促进效果
        3.3.1.1 身体康复效果
        3.3.1.2 心理康复效果
        3.3.1.3 康复的差异性
        3.3.2 影响身心康复的因素
        3.3.2.1 影响身体康复的因素
        3.3.2.2 影响心理康复的因素
        3.3.3 庭园使用状况
        3.3.3.1 庭园使用频率
        3.3.3.2 庭园使用的影响因素
        3.3.3.3 庭园使用偏好
        3.3.3.4 庭园空间特征评价
    3.4 讨论及设计建议
        3.4.1 讨论
        3.4.1.1 庭院对身心康复影响因素
        3.4.1.2 提高庭园使用因素
        3.4.2 设计建议
        3.4.2.1 重视康复景观设计规划
        3.4.2.2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使用率
        3.4.2.3 提高康复景观设计功能性
        3.4.2.4 关注老年人特殊需求设计
        3.4.3 小结
第4章 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
    4.1 调研方法
        4.1.1 组建专业队伍
        4.1.2 开发评价工具
        4.1.3 注重反馈最优证据
    4.2 项目回访概览
    4.3 循证设计模型
        4.3.1 自理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3.2 失智老人养老机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模型
    4.4 养老机构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 一般老人庭园的研究内容
        4.4.1.1 康复性研究
        4.4.1.2 适老化设计
        4.4.1.3 老年人庭园使用状况
        4.4.2 失智老人与庭园研究
        4.4.2.1 老年人失智症研究
        4.4.2.2 失智老人庭园研究
    4.5 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 一般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1.1 场地设计的多样性
        4.5.1.2 可达性、普适性和安全性
        4.5.1.3 植物的丰富度
        4.5.1.4 设计依据的完善
        4.5.2 认知症老人康复庭院设计依据与完善
        4.5.2.1 鼓励认知症老人到庭院活动
        4.5.2.2 被动活动区
        4.5.2.3 主动活动区
        4.5.2.4 无风险花园与风险假定花园
    4.6 评估及评估结果分析
        4.6.1 评估方法
        4.6.1.1 指示型用后评估
        4.6.1.2 调查型用后评估
        4.6.1.3 诊断型用后评估
        4.6.2 评估分析与指标
        4.6.2.1 评价指标
        4.6.2.2 评价量表
        4.6.3 调研机构评估结果分析
        4.6.3.1 康复景观功能渗入养老领域
        4.6.3.2 完善和强化了养老机构服务功能
        4.6.3.3 园艺疗法维护和再生了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
        4.6.3.4 调动和吸引了各类为老服务主体
        4.6.3.5 存在问题
    4.7 设计建议
        4.7.1 类型和选址设计建议
        4.7.1.1 一般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建议
        4.7.1.2 认知症老人照护环境设计建议
        4.7.2 康复景观植物配置
        4.7.2.1 植物布局
        4.7.2.2 植物的选择
        4.7.3 认知症专区调研典型案例
        4.7.3.1 标识系统
        4.7.3.2 康复活动
        4.7.3.3 康复景观设计
        4.7.3.4 适认知症化设计
        4.7.4 设计原则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数据分析结果:康复景观对身心康复有显着影响,作用时间不仅仅限于清醒
    5.2 深入调查结果:康复景观有促进熟悉感再记忆功能,对失智老人与健康老年人同样适用
    5.3 行为心理视角分析:园艺疗法建立的群际关系显着有利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海岛地区不同群居区域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META分析[J]. 许传先,杜春晓,吴国荣,郭冰冰. 现代预防医学, 2021
  • [2]城市更新背景下温州市洞头区中心街社区电影院策划设计[D]. 张瑞. 浙江大学, 2021(02)
  • [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Scratch课程游戏化教学研究[D]. 郑月珍.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4]公众参与视角下岱山县双合村社区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 马晓婷.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5]中国西南地区地里纤恙螨等重要恙螨分布规律研究[D]. 吕艳. 贵州大学, 2021(01)
  • [6]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理地区白族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D]. 马莹莹. 大理大学, 2021(09)
  • [7]渔业伦理视角下的现代渔业治理研究[D]. 何妤如.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8]优教与忧思 ——王逢贤教育学思想研究[D]. 陆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文学内外的求索:韩少功创作思想的追求[D]. 王蕾.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循证视角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康复景观设计[D]. 李苏豪. 天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海岛地区不同人群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