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一、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兵兵[1](2021)在《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与100年前相比,1981~1990年全球气温平均上升0.48℃,面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污染带来的威胁,“低碳”开始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公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其发展直接拉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科学持续发展,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总乘客量(万人)的73.91%和总货物量(万吨)的72.88%都是由公路完成。近年来,公路建设发展迅速,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公路里通车里程程达到了501.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在未来几十年里,公路网络需要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是公路建设产生的碳排放量问题,公路建设减排将会是一项重要任务。广东省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其公路网络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因此,针对广东省有关公路建设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择对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原因有:(1)公路是经济发展的载体,未来需要不断完善,减少其产生的碳排放量问题将会是一项重要任务。(2)目前有关公路碳排放的研究还比较少,是由于公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数据需求庞大且难获取,同时受到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路面工程作为公路工程的建设内容之一,其结构较为标准化,同时受地域环境等因素较小。(3)广东省典型路面结构是结合多年路面设计和使用经验制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第一,确定研究范围,选定典型路面结构,确定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系统边界以及对应的碳排放量计算公式。第二,基于《2018公路工程预算定额》计算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单位工作量产生的碳排放量并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在项目决策时如何选择机械设备类型、型号等优选建议,来减少碳排放量。第三,根据计算出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单位工作量产生的碳排放量,计算出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每米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碳排放主要来源。第四,根据调研及阅读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计算出2008年-2019年广东省典型路面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同时还根据优选建议计算出优化后的碳排放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碳排放量是优化碳排放量1.75倍,差距较大,可见合理选用机械设备类型、型号等可大幅度的降低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第五,整理总结大量有关文献研究结果,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可得性原选择原则,选取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后基于STIRPAT模型建立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利用软件SPSS19.0对分析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减排建议,结果显示,本文选取的影响因素中,常住人口对广东省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程度最大,其每增加1%,对应的碳排放量增加32.589%。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水平,积累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为往后寻找减少碳排放方法提供影响因素数据支持,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甘有良[2](2021)在《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路面混凝土,具有收缩小、早期强度高且耐久性良好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机场跑道等需要快速修补的工程以及海港码头、桥梁隧道等快速抢修抢建工程。传统的制作方法是采用道路水泥或特殊工艺,配制的路面混凝土通常早期强度低、收缩开裂严重,而且配制成本昂贵、工艺复杂。本课题旨在采用常规原材料及普通工艺,研制出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本文依托茂名市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针对桂东南丘陵山区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气候的道路修建,开发出一种低成本低收缩高早强高抗折的路面混凝土试验配合比,使之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基于路面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分别提出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细集料、粗集料、拌合水和外加剂的技术指标要求。对路面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以用水量、外加剂掺量、砂率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以坍落度测量、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通过研究表明,用水量是影响路面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配合比优化,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力学性能指标进行研究。不同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的路面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加入10%粉煤灰和12%能有效地提高路面混凝土后期力学性能。路面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与折压比随砂率的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皆先增后减,表明35%砂率能有效提高路面混凝土的抗折性能。降低水灰比有利于降低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过低的水灰比影响施工性能,经试验水灰比以0.32为准。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合料,可以减小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砂率对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影响不大,最佳值为35%。路面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由原来的145kg降低至130kg,并且增加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因此实现低收缩高早强的目的。当配合比试验水胶比为0.32,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量,砂率为35%时,其7d抗压强度超过40MPa,7d抗折强度超过5.0 MPa,360d干缩率为330~350*10-6,达到了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的设计目标要求。原施工方每方路面混凝土原材料成本为356.0元,经过改善后为315.2元,每方成本节约40.8元,为整个项目约24公里路面混凝土施工节省了两百八十多万的成本支出,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高庆华,刘亮[3](2021)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文中指出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中,施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场施工过程质量如何严重影响今后路面的使用性能。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其对现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的质量影响越来越大,以往遇到的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从而更有利于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本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进行阐述,介绍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层相关研究,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点,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突破点,望今后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陈飞宏[4](2020)在《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耐磨性和抗滑性均为路面表面功能,主要受表面砂浆层的摩擦与磨损特性控制。针对表面砂浆层石粉富集导致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难以保证的问题,本文基于摩擦学理论和磨损机理,系统研究了摩擦系数的构成,建立了磨损量与混凝土表面特性的关系,并通过平板试验验证及工程现场试验结果,提出了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耐磨抗滑工艺措施。研究了不同水灰比、砂率、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和河砂掺量对混凝土抗滑性和耐磨性的影响,以及宏观纹理对抗滑性的影响,并将抗滑性和耐磨性联系起来,对抗滑耐久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石粉提供的粘着摩擦较小,且能随表面提浆上浮于表面,是机制砂混凝土和河砂混凝土抗滑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和石粉含量是影响路面混凝土抗滑性的关键因素,降低水灰比、降低砂率、增大细度模数、减少石粉含量和增加河砂掺量均能提高抗滑性。增大槽深和槽宽、减小槽净间距均能提高抗滑性能。(2)耐磨性可用表面回弹值间接评价,在一定范围内磨损量随着水灰比降低而快速下降。(3)降低水灰比是提高机制砂路面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重要措施,机制砂路面混凝土的优化,在保证水灰比满足耐磨性要求前提下,主要优化抗滑性。通过平板试验和现场试验,对三轴式摊铺施工工艺中的摊铺、密实、成型、耐磨、抗滑和养生工艺进行了系统改进,提出了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耐磨抗滑工艺措施,以及相应的抗滑性和耐磨性的评价指标。

袁平平[5](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邓华[6](2020)在《彩色聚合物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空气水分和热量难以与地表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产生“热岛效应”以及路表水难以迅速排除的问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彩色透水水泥混凝土,对其原材料性能、硬化混凝土性能、实体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控制以及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实体工程中的泛碱现象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为确定彩色混凝土中色粉掺量,预估0.5%~3%的色粉掺量以0.5%为间隔试拌混凝土,当染色剂掺量大于1.5%时即可以显着提升染色效果,超过2%颜色无明显变化。通过混凝土7d抗压强度试验对比不同集料成型的透水混凝土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配合比条件下,采用5mm~10mm的破碎卵石为骨料拌制的混凝土试件抗压强度优于石灰岩碎石水泥混凝土。研究了聚合物类型、聚合物掺量、水泥掺量对水泥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混凝土7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加入会导致抗压强度的降低,但SBR胶乳能显着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推荐SBR的合理掺量为1.5%~2%;水泥掺量对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显着影响,通过调整水泥掺量,彩色聚合物透水水泥混凝土的强度能够达到C20混凝土,但难以达到C30,适合作为步行道路使用。其次,本文测试了透水混凝土28d、90d、180d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结果表明力学性能随龄期的延长而增大。通过渗水试验测试不同颜色透水混凝土及不同集料类型透水混凝土的渗水性能可知,采用单一粒径的集料作为骨架成型透水混凝土可以很快达到透水的目的。以透水混凝土28天未养护、标准养护、浸水养护的抗压强度来表征透水混凝土在长期浸水作用下的强度,结果表明彩色透水混凝土能经受水的长期浸泡而不会削减强度。通过测试1d~100d龄期下的彩色透水混凝土的干缩性能可知,龄期在90d内,彩色透水混凝土一直处于较为明显的干燥收缩状态,当龄期达到90d时,干缩率逐步趋于稳定,100d龄期内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干缩率最大值为0.1109%。最后,在实验室配合比基础上,根据实体工程材料调整得到实体工程的生产配合比,依托实体工程总结出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对透水混凝土在长期浸水条件下易发生泛碱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在路面结构设计时,应保证整体路面结构的排水能力,减少水在透水混凝土中滞留时间的建议。本文开发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透水性能、耐水性能和体积稳定性,可以应用在慢行道路系统路面铺装中,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叶新雨[7](2020)在《复合路面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水泥混凝土层加铺沥青混合料形成的复合路面在我国已广泛使用,不仅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更提高了道路的服务水平。目前对于复合路面的设计规程与施工规范并不成熟,在实际道路使用中仍会出现断裂、坑槽等病害问题,为寻找这些问题的来源,许多道路学者从复合路面粘结层、反射裂缝、层底应力与弯沉值等方向入手进行研究,对于复合路面刚柔结合面界面力学性能方向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分析,对实际道路施工中易产生的影响、环境因素影响,以及路面结构自身因素影响下的复合路面界面力学性能变化和失效机理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水泥混凝土层+粘结层+沥青加铺层作为复合路面的典型结构,对刚性水泥混凝土层和柔性沥青加铺层分别进行配合比设计,并确定粘结层所需的主要材料,从而完成试验所需的复合路面典型结构设计。本文采用室内45°斜剪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抗折试验,来进行不同影响因素对复合路面界面抗剪强度、界面抗弯拉强度和界面抗折强度的试验研究,分别研究粘结层不同沥青用量、沥青加铺层离析和老化、碾压强度、碾压次数、沥青加铺层厚度以及水等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到不同因素导致界面力学性能的失效机理。通过室内三种不同力学性能试验,对与界面力学性能相关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得到粘结层不同沥青用量和水的作用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粘结层对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研究;得到沥青加铺层发生不同程度的离析和老化并在水的作用下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沥青加铺层对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研究;得到路面施工中的复合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对碾压强度、碾压次数和沥青加铺层厚度进行了单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三种因素均对界面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三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得到三种因素复合作用下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且均为显着性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路面施工条件对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综合不同研究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本文对复合路面界面力学性能失效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粘结层的作用影响着复合路面水泥混凝土与沥青加铺层之间的粘结效果,沥青加铺层发生离析和老化改变了自身强度特性和路用性能,路面施工条件设计同样影响着沥青加铺层的强度特性和路用性能,且在水的作用下复合路面易发生水损害甚至降低粘结层的粘结作用。综上所述,当所有影响因素均使界面力学性能达到最差时,复合路面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会发生粘结层滑移、水泥混凝土开裂、沥青加铺层开裂等现象,直至复合路面产生滑移破坏、板底脱空、坑洞坑槽等路面病害问题,使复合路面界面力学性能彻底失效,从而降低了复合路面的使用性能和服务水平,减小了复合路面的使用寿命。本文主要对道路施工中易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道路受环境影响和自身因素影响进行研究,研究得到不同影响因素对复合路面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得出复合路面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机理,总结得出在实际道路施工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本文研究成果对复合路面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富良[8](2020)在《水泥砼路面超薄沥青混凝土罩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GT TECH超薄沥青罩面层是一种实施厚度为0.8cm~2.0cm的热拌沥青混凝土结构层。成型后路面具有良好的抗裂、抗渗水、抗滑性以及降噪功能,且造价适中,能够应用于桥、隧路面改造,公路以及城市道路路面改造和养护。本研究依托试验路段的修建,对试验路段周边的“白改黑”项目加铺常用路面结构作了对比。综述了改造前对现状水泥砼路面状况的调查以及分析,并对旧水泥路面的病害处治方案给出建议,对超薄沥青混凝土所选用的原材料技术指标要求以及试验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本研究根据超薄沥青罩面层性能要求,拟定适宜的矿料级配。以拟定的混合料级配制备标准马歇尔试件,以车辙试验来评价超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用四点弯曲梁疲劳试验来评价超薄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用浸水马歇尔试验以及冻融劈裂试验来评定超薄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用肯塔堡飞散试验来评价超薄沥青混合料内部沥青与石料间的粘结性。进而对本研究中提出的GT TECH超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评价。根据GT TECH超薄沥青罩面层在省道S352线试验段上的施工情况,本研究对超薄沥青罩面层施工机械的选择以及施工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对超薄沥青罩面层的施工工程质量验收提出具体要求。最后对铺筑后的试验路段进行现场检测,包括现场摩擦系数、构造深度、渗水系数、路面厚度、拉拔粘结强度、行车噪音等指标,得出超薄沥青罩面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值得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推广的结论。本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于在旧水泥砼路面上加铺超薄沥青罩面层的设计以及施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赵妍凝[9](2020)在《模网混凝土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荷载和交通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路面结构具有更大的承载力。通常,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强度等级一般为C30或C40,路面结构厚度大,导致路面板自重较大,损坏后难以修复。一般设计年限为二十到三十年,造价较高,限制了道路设计高程。钢筋混凝土中使用的钢材较多,造价较高,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性价比不高。为了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路面板的厚度,采用了一种新型路面结构——模网混凝土路面板。建筑模网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起着加筋作用。本文对模网混凝土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和系列性能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加入模网来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强度。首先,进行原材料试验,并配制C30水泥混凝土;其次,在确定因素和水平后,进行正交试验设计;最后,根据规范要求,对试件进行了制作、养护和性能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了验证不同厚度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性能,对不同厚度、不同结构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结论,模网在节约材料的同时,可以降低板底应力,有效地降低板厚和自重,降低路基压力,控制裂缝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模网对混凝土抗弯拉强度有一定的影响,能有效地防止板块的脆性断裂,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加入模网后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弯拉强度分别提高了19%和18%。模网结构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表明:加入模网后,板底弯拉应力可有效降低10%左右。双层模网对结构的影响大于单层模网,但不能达到单层模网的双倍效果,此时板底弯拉应力减小17%。

井彩霞[10](2019)在《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路建设事关千家万户,关系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根本利益,也是通往城市的人员及商品流动的基础通道,农村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内能耗及排放总量巨大,影响着我国公路节能减排的整体实施效果。论文研究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寿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影响,选取内蒙古地区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了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的能耗与碳排放测算,并结合环境评价模型对典型路面结构进行了比选,为内蒙古地区绿色农村公路及“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论文分析了LCA方法工程应用基本理论,查阅了LCA在公路工程领域内的相关应用,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村公路寿命周期内筑路材料生产、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运营养护、改建拆除四个阶段消耗影响因素,确定能耗计算范围,选取1km长的农村公路为单元,利用实际工程的清单用量,建立计算模型,测算结果表明模型合理正确。筑路材料生产阶段是农村公路建设期能耗最高、排放最多的阶段;由于水泥掺量较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三种路面结构中总能耗最高,但在综合考虑三种路面结构的服役寿命后,砂石路面能耗最大,水泥路面能耗最小。论文采用环境设计提出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三种路面结构在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内排放的废气划分为全球变暖、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以及酸化四类环境影响,运用标准化统一了四类环境影响中代表气体的量纲,通过加权将四类环境影响统一量纲,得出了三种路面结构的环境影响值并综合了服役寿命。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路面;农村公路在全寿命周期内会增加上述四种环境影响发生的概率,其中光化学烟雾发生的风险最高。农村公路采用水泥路面最为环保,其施工工艺相对简单,便于小体量施工,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水泥生产能耗与排放,可进一步降低环境影响。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排放量化研究
        1.2.2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面工程有关基本概念
    2.1 公路工程基本概念
    2.2 路面工程基本概念
        2.2.1 路面结构
        2.2.2 路面类型
    2.3 广东省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典型路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理论基础
    3.1 碳排放基本概念
    3.2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系统边界
    3.3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3.3.1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方法
        3.3.2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
    3.4 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清单
        3.4.1 燃料
        3.4.2 运输汽车
        3.4.3 机械设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单位工作量碳排放计算与分析
    4.1 材料运输过程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4.1.1 原材料运输过程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4.1.2 混合料运输过程碳排放分析
    4.2 机械设备作业碳排放分析
        4.2.1 材料装卸碳排放量分析
        4.2.2 材料拌和及路面铺筑碳排放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5.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计算规则
        5.1.1 广东省公路里程计算规则
        5.1.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材料运输过程计算规则
        5.1.3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机械设备作业计算规则
    5.2 广东省典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5.2.1 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2 广东省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3 广东省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4 广东省三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2.5 广东省四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 广东省典型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5.3.1 广东省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2 广东省一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3 广东省二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4 广东省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3.5 广东省四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单位碳排放量分析
    5.4 广东省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量计算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6.1.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选取
        6.1.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型模型建立
    6.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析
        6.2.1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共线性检测
        6.2.2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3 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减排建议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附录一

(2)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课题背景
        1.1.2 工程背景
    1.2 路面混凝土的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 发展趋势
        1.2.2 低收缩高早强的机理
    1.3 课题来源
        1.3.1 课题提出
        1.3.2 解决思路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2.1 实验仪器及主要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材料
    2.2 原材料测试方法
        2.2.1 水泥
        2.2.2 粉煤灰
        2.2.3 矿渣粉
        2.2.4 细集料
        2.2.5 粗集料
        2.2.6 拌合水
        2.2.7 外加剂
    2.3 配合比设计
        2.3.1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要求
        2.3.2 配合比设计参数要求
        2.3.3 配合比参数确定
第3章 路面混凝土早强分析
    3.1 引言
    3.2 正交试验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判定指标
        3.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3.1 配合比调整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路面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研究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面混凝土收缩研究
    4.1 引言
    4.2 路面混凝土的收缩
        4.2.1 路面混凝土收缩类型
        4.2.2 试验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施工工艺
    5.1 制备流程
    5.2 施工准备
        5.2.1 技术准备
        5.2.2 现场准备
        5.2.3 施工机械选型与配套
    5.3 原材料技术要求
        5.3.1 水泥
        5.3.2 粉煤灰和矿渣粉
        5.3.3 粗细集料
        5.3.4 水和外加剂
    5.4 路面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5.4.1 路基调平
        5.4.2 拌合及运输
        5.4.3 施工和养护
        5.4.4 回访与鉴定
    5.5 成本核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3)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路面基层
2 路面面层
3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3.1 施工准备、配合比设计
    3.2 摊铺设备
    3.3 路基、基层和封层的检测与修整要点
    3.4 混凝土施工技术
    3.5 路面修整、接缝处理
    3.6 路面养护
4 结束语

(4)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研究概况
        1.2.2 路面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抗滑性和耐磨性研究
    1.3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磨机理
    2.1 抗滑机理
        2.1.1 粘着摩擦
        2.1.2 形变摩擦
    2.2 耐磨机理
        2.2.1 磨损机理
        2.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磨损机理
        2.2.3 路面机制砂水泥混凝土的磨损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面机制砂混凝土抗滑性试验研究
    3.1 试验原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材料
        3.1.2 机制砂分析试验
        3.1.3 水泥混凝土相关试验
    3.2 路面机制砂混凝土抗滑性能试验
        3.2.1 水灰比对混凝土抗滑性的影响
        3.2.2 砂率对混凝土抗滑性的影响
        3.2.3 细度模数对混凝土抗滑性的影响
        3.2.4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滑性的影响
        3.2.5 河砂掺量对混凝土抗滑性的影响
        3.2.6 宏观纹理对混凝土抗滑性的影响
    3.3 路面机制砂混凝土抗滑性能的提高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面机制砂混凝土耐磨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法
    4.2 路面机制砂混凝土耐磨性能试验
        4.2.1 水灰比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
        4.2.2 砂率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
        4.2.3 细度模数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
        4.2.4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
        4.2.5 河砂掺量对混凝土耐磨性的影响
    4.3 路面机制砂混凝土耐磨性能的提高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研究
    5.1 路面抗滑耐久性的机理研究
        5.1.1 现有理论中摩擦和磨损的联系
        5.1.2 水泥混凝土路面摩擦与磨损的联系性研究
    5.2 路面机制砂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研究
        5.2.1 水灰比对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影响
        5.2.2 砂率对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影响
        5.2.3 细度模数对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影响
        5.2.4 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影响
        5.2.5 河砂掺量对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影响
        5.2.6 宏观纹理对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影响
    5.3 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的提高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耐磨抗滑工艺
    6.1 工程现场试验
    6.2 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耐磨抗滑工艺措施研究
        6.2.1 摊铺
        6.2.2 密实成型
        6.2.3 表面抗磨施工
        6.2.4 抗滑构造施工
        6.2.5 路面养生
        6.2.6 与规范的对比
    6.3 机制砂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的评价指标
        6.3.1 路面耐磨性评价
        6.3.2 路面抗滑性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混凝土配合比参数及数据换算
致谢

(5)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3.2.1 直接罩面方案
        3.2.2 机械重铺法
        3.2.3 碎石化方案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3.3.1 实施方法
        3.3.2 实施流程
        3.3.3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4.1.1 路面现状分析
        4.1.2 路面改造方案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4.3.1 项目影响分析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应用
    5.1 项目基本概况
        5.1.1 基本概述
        5.1.2 重难点分析
        5.1.3 实施必要性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投资估算分析
        5.3.2 经济评价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5.4.1 质量保障机制
        5.4.2 进度保障机制
        5.4.3 安全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彩色聚合物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彩色透水路面研究现状
        1.2.1 彩色路面研究现状
        1.2.2 透水路面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能
    2.1 集料
    2.2 聚合物
    2.3 保护层材料
    2.4 水泥
    2.5 染色剂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彩色透水混凝土性能研究
    3.1 彩色颜料合理掺量的确定
    3.2 碎石种类对彩色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2.1 材料配合比
        3.2.2 试验过程
        3.2.3 试验结果
    3.3 聚合物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聚合物种类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聚合物掺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SBR种类对彩色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水泥用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水泥用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4.2 水泥用量对彩色透水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3.5 彩色透水混凝土的表面保护层材料研究
    3.6 彩色透水混凝土长期性能研究
        3.6.1 强度随龄期变化趋势研究
        3.6.2 透水性能研究
        3.6.3 耐水性能研究
        3.6.4 体积收缩性能试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彩色透水混凝土工程实例
    4.1 项目概况
    4.2 原材料及生产配比
        4.2.1 实体工程原材料
        4.2.2 生产配合比的确定
    4.3 施工工艺
        4.3.1 彩色透水混凝土生产
        4.3.2 运输和卸料
        4.3.3 摊铺与整平
        4.3.4 混凝土养生
        4.3.5 保护层喷涂
        4.3.6 强度检测
        4.3.7 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控制与验收
        4.3.8 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的跟踪监测
    4.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4.1 社会效益分析
        4.4.2 经济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体工程路面泛碱原因及对策研究
    5.1 普通水泥混凝土泛碱现象及发生机理
        5.1.1 水泥混凝土泛碱现象
        5.1.2 水泥混凝土泛碱产生的机理
    5.2 彩色透水混凝土实体工程泛碱原因研究
        5.2.1 彩色透水混凝土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差异分析
        5.2.2 彩色透水混凝土实体工程泛碱原因的试验研究
        5.2.3 彩色透水混凝土泛碱的对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复合路面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刚柔复合式路面典型结构设计
    2.1 原材料的选择
        2.1.1 集料
        2.1.2 沥青
        2.1.3 矿粉
        2.1.4 水泥
    2.2 刚性面层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1 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2 刚性面层结构成型及养护
    2.3 柔性加铺层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3.1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2.3.2 最佳油石比
    2.4 复合路面典型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粘结层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粘结层沥青用量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3.1.1 粘结层不同沥青用量下的抗剪强度
        3.1.2 粘结层不同沥青用量下的抗弯拉强度
        3.1.3 粘结层不同沥青用量下的抗折强度
    3.2 水复合作用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方案
        3.2.2 抗剪强度
        3.2.3 抗弯拉强度
        3.2.4 抗折强度
    3.3 粘结层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加铺层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离析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沥青混合料离析级配组成
        4.1.2 离析级配沥青混合料抗弯拉强度试验
        4.1.3 界面力学性能试验方案
        4.1.4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2 沥青混合料老化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沥青混合料老化试验与抗弯拉强度试验
        4.2.2 沥青混合料老化后界面力学性能试验
        4.2.3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3 沥青加铺层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分析
        4.3.1 沥青混合料离析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分析
        4.3.2 沥青混合料老化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因素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碾压强度单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5.2 碾压次数单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沥青加铺层厚度单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复合因素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5.5 路面施工对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界面力学性能失效机理研究
    6.1 界面抗剪强度失效机理研究
    6.2 界面抗弯拉强度失效机理研究
    6.3 界面抗折强度失效机理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8)水泥砼路面超薄沥青混凝土罩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工程概述
    2.1 试验路段概况
    2.2 旧路调查
        2.2.1 初步调查
        2.2.2 详细调查
        2.2.2.1 交通调查与分析
        2.2.2.2 路面主要病害调查统计
        2.2.2.3 路面芯样试验与分析
        2.2.2.4 水泥路面板下脱空评定
        2.2.2.5 旧水泥路面路基缺陷检测
    2.3 旧路病害处理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原材料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
    3.1 原材料技术指标
        3.1.1 沥青
        3.1.2 粗集料
        3.1.3 细集料
        3.1.4 填料
    3.2 试验路段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车辙试验
        3.3.2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3.3.3 肯塔堡飞散试验
        3.3.4 浸水马歇尔实验
        3.3.5 冻融劈裂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路段施工
    4.1 沥青路面结构层比较
    4.2 旧水泥路面病害处治
        4.2.1 病害处治流程
        4.2.2 水泥路面脱空板块处治
        4.2.3 板角修补处理
        4.2.4 破碎板处理
        4.2.5 水泥路面铣刨处治
        4.2.6 水泥路面灌缝处理
        4.2.7 原水泥混凝土路面性能恢复标准
    4.3 沥青混合料施工
        4.3.1 工作面准备
        4.3.2 沥青混合料摊铺和碾压
    4.4 超薄沥青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要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路段现场检测
    5.1 摆式摩擦仪摩擦系数测定
    5.2 表面构造深度测定
    5.3 路面平整度测定
    5.4 路面渗水系数测定
    5.5 行车噪音测定
    5.6 现场厚度测定
    5.7 拉拔粘结强度测定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模网混凝土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 模网混凝土原材料
        2.1.1 集料
        2.1.2 水泥
        2.1.3 水
        2.1.4 模网
    2.2 混凝土级配设计
        2.2.1 模网混凝土对级配的要求
        2.2.2 级配理论研究
        2.2.3 集料级配组成设计
    2.3 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 本章小结
3.试验方案
    3.1 正交试验法
    3.2 试件的制备
    3.3 力学试验
        3.3.1 抗压强度试验
        3.3.2 抗弯拉强度试验
    3.4 本章小结
4.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结果分析
    4.1 模网混凝土试块的破坏形态
        4.1.1 试块受力的破坏形态
        4.1.2 试验结果处理
    4.2 力学强度试验分析
        4.2.1 抗压强度试验分析
        4.2.2 抗弯拉强度试验分析
    4.3 模网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确定
    4.4 本章小结
5.路面板力学性能数值分析
    5.1 有限元分析软件
    5.2 普通混凝土路面板三维尺寸
        5.2.1 计算模型和参数
        5.2.2 荷载类型
        5.2.3 路面板厚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5.2.4 平面尺寸对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5.2.5 普通混凝土模拟结果
    5.3 模网混凝土路面板三维尺寸的确定
        5.3.1 计算参数和模型
        5.3.2 荷载类型
        5.3.3 模网对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5.3.4 板厚对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5.3.5 模网设置间距对面层荷载应力的影响分析
        5.3.6 模网混凝土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能源及排放测算方法现状
        1.2.2 LCA研究现状
        1.2.3 LCA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寿命周期及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基础理论
    2.1 寿命周期定义
    2.2 方法论与技术框架
        2.2.1 目的和范围确定
        2.2.2 清单分析
        2.2.3 影响评价
        2.2.4 全寿命周期解释
    2.3 全寿命周期评价的优点与局限
        2.3.1 优点
        2.3.2 局限性
    2.4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基础理论
        2.4.1 对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2.4.2 清单分析
        2.4.3 影响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筑路材料环境负荷清单研究
    3.1 能源系统清单
    3.2 筑路材料清单分析
        3.2.1 沥青
        3.2.2 水泥
        3.2.3 集料
    3.3 施工机械清单分析
        3.3.1 装载机
        3.3.2 拌合站
        3.3.3 自卸汽车
        3.3.4 摊铺机
        3.3.5 平地机与拖拉机
        3.3.6 混凝土搅拌机与吸水设备
        3.3.7 压路机
        3.3.8 洒水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测算
    4.1 模板工程农村公路概况
    4.2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LCA目的和范围
        4.2.1 计算范围与边界
        4.2.2 计算模型
        4.2.3 功能单元
    4.3 农村公路筑路材料生产阶段能耗及排放计算
    4.4 农村公路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分析
    4.5 农村公路运营期养护阶段能耗及排放
    4.6 农村公路结构拆除阶段能耗及排放
    4.7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废气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5.1 清单结果分类
    5.2 特征化及影响评价
        5.2.1 全球变暖潜力(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5.2.2 富营养化潜力(Eutrophication potential, EP)
        5.2.3 光化学烟雾潜力(photochemical ozone creation potential, POCP)
        5.2.4 酸化潜力(acidification potential, AP)
    5.3 综合环境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典型路面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研究[D]. 黄兵兵.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D]. 甘有良.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分析[J]. 高庆华,刘亮. 四川水泥, 2021(03)
  • [4]机制砂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耐久性研究[D]. 陈飞宏. 广西大学, 2020(07)
  • [5]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彩色聚合物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性能研究[D]. 邓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复合路面刚柔结合界面力学性能失效机理研究[D]. 叶新雨.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水泥砼路面超薄沥青混凝土罩面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张富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模网混凝土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赵妍凝. 辽宁科技大学, 2020(02)
  • [10]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研究[D]. 井彩霞. 长安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