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鲢鱼消化酶测定的影响

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鲢鱼消化酶测定的影响

一、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费树站,巫丽云,郭伟,刘昊昆,韩冬,金俊琰,杨云霞,朱晓鸣,解绶启[1](2022)在《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生长和脂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实验以初重为(11.33±0.03)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4%(L4)、8%(L8)、12%(L12)、16%(L16)和20%(L20)的5种等氮饲料进行为期340d的长养殖周期实验,以探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脂代谢的影响。期间共取样5次,生长阶段分为63d(D63,幼鱼期)、110d(D110,养成前期)、223d(D223,越冬期)、275d(D275,越冬后)和340d(D340,养成中后期)。实验结果显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幼鱼期D63的异育银鲫适宜脂肪水平为8%,养成前期D110的异育银鲫适宜脂肪水平为12%,而其他生长阶段饲料脂水平对增重率无显着影响。饲料脂肪水平对幼鱼期异育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着影响,脂肪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幼鱼期(D63)异育银鲫肠道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越冬期和养成中后期的异育银鲫,表明幼鱼期的异育银鲫对脂肪的利用较低。幼鱼期(D63)异育银鲫脂肪合成相关基因pparγ和fas的表达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L8组表达量最高,而脂解基因lpl和cpt1a的表达量在低脂组L4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parγ和cpt1a在越冬后期(D275)的表达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而fas表达量在L4组显着高于其他组,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异育银鲫对饲料脂肪摄入的响应策略不一致,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代谢紊乱。适宜的脂水平(8%—12%)可促进幼鱼期和养成前期异育银鲫的生长,增强脂肪利用率和脂代谢能力,而较大规格的异育银鲫对脂肪的变化不敏感。

刘永强[2](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李洋[3](2020)在《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指标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水产业的高度发展,日益紧缺的蛋白饲料资源已经成了其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各大饲料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都在探索新的、性价比合适的动植物蛋白源,但是饲料中加入成本较低的植物蛋白源会导致水产动物采食差,饲料利用率低等问题。目前探索新的复合诱食剂对改善饲料的诱食性、适口性和饲料转化率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复合诱食剂A(以大蒜素、二甲基-β-丙酸噻亭、氧化三甲胺、淀粉复配而成的大蒜素类复合诱食剂)以及不同浓度的复合诱食剂B(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核苷酸、淀粉复配而成的氨基酸类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指标以及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度、体长、体重等指标相似的吉富罗非鱼375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第1个处理组为对照组,第2、3处理组日粮中分别添加0.1%和0.2%的复合诱食剂A,第4、5处理组日粮中分别添加0.1%和0.2%的复合诱食剂B,试验结果显示:1.生长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2%复合诱食剂A的试验组显着提高了罗非鱼的采食量、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等生长性能指标(P<0.05)。添加0.2%复合诱食剂B的试验组显着降低了罗非鱼的饲料系数(P<0.05)。2.健康指标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之间在肥满度和肝胰指数方面没有显着差异(P>0.05)。但是添加0.2%复合诱食剂A试验组的肥满度指标略高于其他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诱食剂的各试验组的肝胰指数略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2%复合诱食剂A和添加0.2%复合诱食剂B的试验组显着降低了脏体比(P<0.05)。3.全鱼营养组成的分析结果显示,添加0.2%复合诱食剂B的试验组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诱食剂的四个试验组在血糖、尿酸、血清总蛋白指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添加复合诱食剂的各试验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要略高于对照组;在总甘油三酯指标方面,添加诱食剂的各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总胆固醇指标方面,添加复合诱食剂A的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添加复合诱食剂B的试验组也略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诱食剂的各试验组在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指标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5.血清免疫指标结果显示,在SOD指标方面,添加0.2%复合诱食剂A的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溶菌酶指标方面,添加0.2%复合诱食剂A的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肠道消化酶活力指标结果显示,添加复合诱食剂B的试验组在肠道蛋白酶、肠道淀粉酶以及肠道脂肪酶方面高于其他各试验组。其中,添加0.2%复合诱食剂B的试验组肠道消化酶活力最强。当吉富罗非鱼采食3小时以后,添加0.2%复合诱食剂B的试验组在肠道蛋白酶活力指标方面显着高于其他组,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0.2%复合诱食剂A可以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的采食量、特定生长率和相对增重率,显着提高了吉富罗非鱼血清溶菌酶的含量以及SOD活力,提高了肠道消化酶活性;日粮中添加0.2%复合诱食剂B降低了罗非鱼的饲料系数,显着提高了肠道消化酶活力,显着提高了吉富罗非鱼的粗蛋白含量。综合以上各种指标,复合诱食剂A对罗非鱼健康生长的作用效果要好于复合诱食剂B,对于降低饲料系数方面,复合诱食剂B的作用效果要好于复合诱食剂A。但是综合考虑各类诱食剂的成本以及吉富罗非鱼的各项指标,选择复合诱食剂A更能提高实际生产中的经济效益。

王双双[4](2020)在《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选取450尾初始体重为(85.53±2.75)g、初始体长为(13.67±0.23)cm的健康草金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脂肪水平(3.43%、6.13%、9.15%、12.42%、15.04%)的饲料,标记为Z1-Z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以期为草金鱼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1.1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脂肪水平能够提高草金鱼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以及改善草金鱼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Z2组和Z3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Z2组饲料系数最低,Z3组次之;投喂60天时,Z2组草金鱼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最低,Z3次之。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草金鱼适宜饲料脂肪水平为8.58%8.99%(养殖30天)、8.44%8.76%(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分析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Z2组和Z3组肠道健康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脂肪饲料对草金鱼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头部差异较大,Z3组草金鱼体形符合Ⅰ级标准。1.2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通过测定草金鱼肝胰脏、脾脏、头肾、中肾、鳃、脑和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发现草金鱼各组织及血清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Z2组和Z3组草金鱼抗氧化能力更优。Z3组各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显着升高,草金鱼免疫力明显提高。1.3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草金鱼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Z3组和Z4组GOT和GPT活力要高于其余组,血清中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Z3组达到最小值。血清中TG、T-CHO和HDL-C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而LDL-C含量呈下降趋势,Z3组饲料脂肪水平在促进草金鱼肝功能和调节脂质代谢效果优于其余组。2.选取450为初始体重为(35.51±1.25)g、初始体长为(6.79±0.31)cm的健康泰狮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5个蛋白水平(24.14%、28.45%、32.31%、36.24%、40.15%)的饲料,标记Y1-Y5,试验养殖周期为60天,探讨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形态特征、肠道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脂质代谢等方面的影响,旨在筛选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以期为泰狮体形改善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2.1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养殖30天和60天后,结果表明,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能够提高泰狮的生长性能、降低饲料系数、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以及改善泰狮体形和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投喂3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Y3组和Y4组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他3组(P<0.05),且Y4组饲料系数最低;投喂60天时,Y4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其他4组(P<0.05),且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其余4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做二次曲线回归方程分析,得泰狮适宜饲料蛋白水平为34.49%34.90%(养殖30天)、36.23%36.71%(养殖60天)。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后,综合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切片分析,Y4组肠道消化酶活力以及肠道组织结构要优于其余试验组。不同蛋白饲料对泰狮体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头部和躯干的差异,投喂30天时,Y3组泰狮符合Ⅱ级标准;投喂60天时,Y3和Y4组符合Ⅱ级标准。2.2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和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各试验组泰狮各组织SOD、CAT、GSH-Px和GSH活力和含量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MDA含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基本上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组织及血清中ACP、AKP、LZM、Alb和IgM活力和含量在Y3组和Y4组达到最大值,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抗氧化指标和部分免疫指标,Y4组提高抗氧化及免疫力效果较好。2.3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不论短期投喂和长期投喂,肝胰脏中GOT和GPT活力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血清GOT和GPT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Y4组达到最小值。各试验组泰狮血清脂质代谢指标无显着性差异,综合泰狮各组织及血清的肝功能及脂质代谢指标,Y4组饲料蛋白水平在促进泰狮肝功能效果优于其余试验组,本试验各试验组饲料蛋白水平没有对泰狮脂质代谢水平产生不好的影响。

何明[5](2020)在《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探究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效果及其营养提升策略。首先考察了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再采用套算法对豆粕和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营养价值进行评定,最后,在低鱼粉-高发酵豆粕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和丁酸梭菌,考察其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提升以及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改善效果。本研究所得结果可为发酵豆粕在肉食性鱼类饲料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一: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营养物质利用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分别用豆粕、发酵豆粕等蛋白替代大口黑鲈饲料中0%、15%、30%、45%和60%的鱼粉(CON、SBM-15、SBM-30、SBM-45、SBM-60、FSBM-15、FSBM-30、FSBM-45和FSBM-60)。共9组饲料,饲喂大口黑鲈(4.5±0.1g)8周。结果表明:相比于CON组,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增重率显着下降,SBM-30、SBM-45、SBM-60、FSBM-45和FSBM-60组的饲料系数显着上升(P<0.05)。当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到达30%和45%,大口黑鲈肌肉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粗蛋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全鱼的常规成分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45%和60%的鱼粉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肌肉中的天冬氨酸含量,降低了谷氨酸的含量(P<0.05)。在营养物质利用方面,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SBM-30、SBM-45、SBM-60、FSBM-45和FSBM-60组的饲料蛋白质效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SBM-60和FSBM-6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以及SBM-45、SBM-60和FSBM-60组的胆固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SBM-30和SBM-60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综上,在鱼粉含量为35%的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可以替代30%的鱼粉而不会对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产生显着影响,而豆粕的替代比例为15%。试验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切片技术、传统培养法和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SBM-60组的绒毛长度显着低于对照组,SBM-45、SBM-60、FSBM-60组的绒毛宽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基于传统培养方法的肠道微生物研究结果表明,SBM-30组的总菌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60%的鱼粉显着降低了肠道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含量(P<0.05);相比于SBM-60组,FSBM-60组的总菌含量和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含量显着增加(P<0.05)。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结果各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相比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别(P>0.05)。在属水平上,大口黑鲈的肠道微生物主要包括支原体属(Mycoplasma)、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和弧菌属(Vibrio)。豆粕替代30%的鱼粉显着提升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中鲸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P<0.05),而发酵豆粕替代30%的鱼粉显着增加支原体属细菌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发酵豆粕替代大口黑鲈饲料中45%的鱼粉不会对肠道织结构产生显着影响,而豆粕的替代比例为30%,不同比例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显着影响了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试验三: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营养价值的评定本试验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40%的基础饲料,然后将豆粕和发酵豆粕分别以10%、20%和30%的比例和基础饲料混合,配置成7组饲料,投喂大口黑鲈(35.7±1.0g)两周后收集粪便,采用套算法测定不同混合比例下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随着混合比例的增加,大口黑鲈对豆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显着下降(P<0.05),而发酵豆粕中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则变化不显着(P>0.05)。在30%的混合比例下,发酵豆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消化率分别为81.97%、84.00%、46.94%和92.25%,均较豆粕的消化率显着提高(74.71%、76.56%、23.24%和87.34%)(P<0.05)。综上,豆粕经发酵后,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着提高。试验四: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为研究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CON),并采用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40%的鱼粉,制成一个低鱼粉饲料(FSBM-40)。然后在FSBM-40中分别添加0.3%、0.6%、0.9%和1.2%的AG(AG-3、AG-6、AG-9和AG-12),共6组试验饲料,投喂大口黑鲈(7.0±0.1 g)8周。结果表明:FSBM-40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较对照组显着下降,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当添加0.9%AG时,鱼体增重率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着降低(P<0.05),达到和对照组一致的水平。不同处理组之间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和氨基酸组成没有显着差异(P>0.05)。FSBM-40组的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P<0.05),而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6%以上的Ala-Gln显着提高了干物质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肠道组织结构分析表明,FSBM-40组的绒毛宽度显着降低,饲料中补充Ala-Gln后绒毛宽度显着增加(P<0.05),FSBM-40组及各Ala-Gln添加组肠道绒毛上的杯状细胞数量较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各组之间的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Ala-Gln后,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较对照组和FSBM-40组显着提高(P<0.05),FSBM-40、AG-3、AG-6和AG-9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综上,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9%的Ala-Gln能显着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组织结构,提高生长性能。试验五: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和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为了研究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和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设计了一个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CON),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40%鱼粉制成低鱼粉饲料(FSBM-40)。然后在FSBM-40中添加0.2%丁酸梭菌(1.5×108cfu/g)、0.6%Ala-Gln以及两者混合物(CB、AG和CB-AG),投喂大口黑鲈(7.0±0.1 g)8周。结果表明:FSBM-40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相比于对照组显着下降,饲料系数显着升高(P<0.05)。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丁酸梭菌、Ala-Gln和两者混合物对生长性能没有显着改善(P>0.05)。添加Ala-Gln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对饲料中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FSBM-40组和CB组的肠道绒毛宽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AG+CB和AG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和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较FSBM-40组显着增加(P<0.05)。肠道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Ala-Gln显着提高了大口黑鲈肠道中芽孢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综上,在低鱼粉饲料中补充0.2%丁酸梭菌和0.6%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没有显着影响,补充Ala-Gln能在一定程度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组织结构,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

杨成林[6](2020)在《单环刺螠苗种基本营养需求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单环刺螠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对其育苗和养成阶段基础营养需求的研究迫在眉睫。目前对其苗种的基本营养需求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单环刺螠苗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浓度梯度法,进行为期八周的养殖实验。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脂肪水平、糖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的生长、肠道消化酶和肠道免疫力的影响,以确定单环刺螠对蛋白质、脂肪、糖及蛋能比的基本需求量,为其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基础依据。1.单环刺螠苗种蛋白质、脂肪、糖类基本需求量的研究分别以初始体重为0.318±0.006 g、0.486±0.008 g、0.493±0.003 g的单环刺螠幼虫为研究对象,分别配制6种蛋白水平(16.26%、25.03%、31.87%、38.80%、46.80%、56.57%)的等脂饲料、6种脂肪水平(1.52%、3.06%、6.15%、9.32%、12.12%、15.23%)的等氮饲料、6种糖水平(1.88%、7.35%、12.82%、18.29%、23.77%、29.24%)的等氮、等脂饲料,将单环刺螠分别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设置3个重复,每重复中60条单环刺螠,进行8周的养殖实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脂肪水平、糖水平的不断增加,单环刺螠幼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影响显着(P<0.05)。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指标,采用二次回归方程(蛋白质、脂肪)和折线模型(糖)分析,单环刺螠幼虫蛋白质最适需要量分别为50.36%、47.74%,脂肪最适需要量分别为9.08%、9.12%,糖最适需要量分别为17.95%、17.92%。综合肠道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丙二醛(MDA)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含量在31.87%~46.80%,脂肪含量在3.06%~12.12%,糖含量在12.82%~18.29%时肠道的免疫状态较好,过低和过高的蛋白、脂肪、糖含量会对肠道的不同免疫指标产生不良影响。2.单环刺螠苗种蛋能比基本需求量的研究本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初始体重为0.514±0.002g的单环刺螠幼虫,随机分成9个组,每个组中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中养殖单环刺螠60条,以3种不同的蛋白水平(36%、42%、48%)和3种不同的脂肪水平(4%、8%、12%)组成的9种不同蛋能比的实验(24.86 mg/KJ~40.91 mg/KJ)饲料。本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有显着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在G6组(蛋白42%,脂肪12%,蛋能比28.50mg/KJ)出现最大值。同时G6组的单环刺螠肠道蛋白酶活性是最高的。蛋能比水平对肠道ACP、LZM、MDA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对SOD的活性没有显着影响(P>0.05),且G6组的ACP活性是最高的,MDA活性最低。综合分析以上结果,以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为评价指标,单环刺螠幼虫对饲料中蛋能比适宜水平为28.50mg/KJ。

周莹[7](2020)在《许氏平鲉幼鱼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需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6,探究其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代谢、抗氧化、转氨酶基因表达水平、肠道菌群及消化等影响,得出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的需求量。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摘要1: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1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生长、肝脏酶活和血清生化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配制7组维生素B1实际含量分别为0.87(对照组)、1.83、2.85、4.72、8.81、16.37和30.64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35±0.06)g的许氏平鲉幼鱼9周。结果显示,随着维生素B1含量的增加,1)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有增长的趋势,但没有显着差异(P>0.05)。2)肝脏转酮醇酶(TKA)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83-30.64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8.81 mg/kg组有最大值;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85-8.81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83-30.64 mg/kg组的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维生素B1含量呈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4.72-30.64 mg/kg组显着高于0.87-2.85 mg/kg组(P<0.05);3)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85-30.64 m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1.83 mg/kg组(P<0.05),4.72mg/kg组有最低值。以肝脏转酮醇酶活性、肝脏维生素B1含量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体重36 g的许氏平鲉幼鱼维生素B1的需求量为3.29-5.61 mg/kg饲料。摘要2: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B6含量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生长、体成分、肝脏酶活、血清生化和转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确定其对维生素B6的需求量。配制6组维生素B6实际含量分别为2.08(对照组)、3.25、4.16、6.32、10.17和31.14 mg/kg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35±0.06)g的许氏平鲉幼鱼9周。结果显示,随着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1)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先升高后降低,4.16 mg/kg组达到最高。4.16 mg/kg组脏体比(VS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25-10.17 mg/kg组的肝体比(HSI)、肠体比(ISI)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3.25-31.14 mg/kg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全鱼、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先升高后降低,4.16-10.17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丙二醛含量(MDA)先降低后升高,3.25-31.14 m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维生素B6含量先升高后平稳;3.25-31.14 mg/kg组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血清中,4.16和6.32 mg/kg组的葡萄糖(GLU)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25-31.14 mg/kg组的甘油三酯(TG)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25-31.14 mg/kg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谷草转氨酶(AST)呈上升趋势,对照组有最低值,6.32-31.14mg/kg组差异不显着(P>0.05);6.32-31.14 mg/kg组的谷丙转氨酶(AL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肝脏的谷草转氨酶(GOT1和GOT2)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3.25-31.14 mg/kg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GPT1和GPT2)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均在6.32 mg/kg组达到最大值;酪氨酸转氨酶(TAT)基因相对表达量先升后降,4.16-10.17 mg/kg组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丝氨酸转氨酶(Ser C)基因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4.16-31.14 mg/kg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和3.25mg/kg组(P<0.05)。以WGR、肝脏维生素B6含量、GPT为评价指标,经折线回归分析表明,体重36 g的许氏平鲉幼鱼维生素B6的需求量为3.53-6.32 mg/kg饲料。摘要3:本实验以含有不同梯度维生素B6的饲料喂养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幼鱼,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技术手段对许氏平鲉幼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及丰度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胃肠道消化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从而研究维生素B6的含量对许氏平鲉幼鱼胃肠道消化能力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分为A、B、C、D、E、F六个组(饲料中所含维生素B6实际含量分别为2.08、3.25、4.16、6.32、10.17和31.14 mg/kg),每组3个重复,共18个样品。研究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1241940条,可归类于1649个分类操作单元(OTUs)。门水平以变形菌门在肠道群落分布中占主要地位,其次还有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Patesci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优势菌属包括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Limn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随着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F组的胃蛋白酶活性显着高于A、B组(P<0.05),D组胃蛋白酶的活性最高。B-F组的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显着高于A组(P<0.05)。肠道菌群的某些菌属(如短波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都可以产生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维生素B6含量的增加使其含量也上升,因此增加了胃肠道的消化吸收,促进了鱼体营养代谢反应的进行。

马彬恒[8](2020)在《小黄鱼幼鱼饲料蛋白质营养及棉粕替代鱼粉适宜比例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小黄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成功,其人工养殖迅速发展。但国内外对于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营养学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因而开展小黄鱼幼鱼蛋白质营养研究,是开发小黄鱼全价人工配合饲料促进小黄鱼人工养殖发展亟需开展的课题。本试验以小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小黄鱼饲料中蛋白质需求量、适宜蛋脂比以及棉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小黄鱼配合饲料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1、小黄鱼幼鱼饲料中适宜蛋白质需求研究以鱼粉、豆粕和谷朊粉为蛋白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配置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0%、35%、40%、45%、50%、55%的6种等脂饲料,分别标记为P30、P35、P40、P45、P50、P55。选取初始体重为(8.30±0.50)g的小黄鱼幼鱼320尾,随机分至16个500 L的玻璃钢桶中,每个桶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水平从30%上升到50%,小黄鱼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提高(P<0.05),而饲料蛋白水平继续上升,WGR和SGR呈下降趋势。随着饲料蛋白水平上升,小黄鱼幼鱼饲料系数(FC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下降(P<0.05)。小黄鱼幼鱼肠道总蛋白酶活性随蛋白质水平上升而显着提高,而肠道淀粉酶活性显着下降(P<0.05)。P40组的小黄鱼肝脏LPL和FAS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P35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小黄鱼幼鱼IGF-1的相对表达量先升高后降低,P50组IGF-1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余试验组(P<0.05)。P40组的肌肉GHR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以小黄鱼幼鱼增重率为参考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小黄鱼幼鱼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求量为50.62%。2、小黄鱼幼鱼饲料中最适蛋脂比的研究以鱼粉、豆粕和谷朊粉为蛋白源,鱼油、豆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采用3×3试验设计,配置九种不同水平蛋白质(43%,47%或51%)和脂肪(6%,9%或12%)的膨化饲料,标记为P43L6,P43L9,P43L12,P47L6,P47L9,P47L12,P51L6,P51L9,P51L12。选取540尾初始体重(16.02±0.50)g的小黄鱼幼鱼随机分至27个200 L的蓝色玻璃钢桶中,每个桶20尾鱼,进行51天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P47L12组小黄鱼幼鱼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最高,同时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WGR和SGR具有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小黄鱼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L12组小黄鱼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着高于L6和L9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肠道脂肪酶活性显着提高,而肠道蛋白酶活性呈相反趋势(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小黄鱼肝脏和肌肉LPL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同时P51组的小黄鱼肌肉LPL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P43和P47组(P<0.05)。小黄鱼FAS相对表达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而显着降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小黄鱼肝脏和肌肉IGF-1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P<0.05)。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GHR相对表达量具有交互作用,小黄鱼肝脏和肌肉GHR相对表达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而显着提高(P<0.05)。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7%,脂肪水平为12%(P/E比为24.55 mg kJ-1)时小黄鱼综合表现最佳。3、小黄鱼幼鱼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比例研究试验以鱼粉、棉粕、大豆浓缩蛋白和谷朊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棉粕替代鱼粉比例分别为0%、12%、24%、36%、48%和60%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标记为FM、CM12、CM24、CM36、CM48和CM60。选取初始体重为(8.70±0.50)g的小黄鱼360尾,随机分至18个网箱(50cm×50cm×40cm),每个网箱2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替代水平的上升,小黄鱼幼鱼存活率(SR)、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着下降(P<0.05),CM60组显着低于其余试验组,而饲料系数(FCR)则显着升高(P<0.05)。随着饲料棉粕替代水平的上升,棉粕组小黄鱼幼鱼全鱼水分含量显着提高(P<0.05),而全鱼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则显着下降(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FM组肠道细胞结构清晰完整,而随着棉粕替代水平的上升,小黄鱼幼鱼肠道细胞破损,细胞质内出现空泡,CM60组小黄鱼肠道结构严重破损,细胞核仁收缩。随着饲料棉粕替代水平的上升,小黄鱼幼鱼肠道LPL相对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CM24和CM36组肠道LPL相对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余试验组(P<0.05)。棉粕替代组小黄鱼肠道FAS相对表达量随着饲料棉粕替代水平的上升显着下降(P<0.05)。FM组小黄鱼肠道IGF-1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棉粕组(P<0.05)。FM组小黄鱼肝脏IGF-1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余试验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饲料中高棉粕替代比例会对小黄鱼生长、饲料利用造成不利影响,但低棉粕替代比例对于生长的影响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考虑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我们建议在小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棉粕不应超过36%。

杨雨生[9](2019)在《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选取1050尾雄性黄颡鱼为研究对象,初始体重为56.67±10.75 g,初始体长为15.86±1.23 cm,随机分养于21个养殖箱中,每箱50尾。试验共分7组,分别为对照组(T1)、姜黄素组(T2)、壳聚糖组(T3)、维生素C+维生素B2组(T4)、低剂量配伍组(T5)、中剂量配伍组(T6)、高剂量配伍组(T7),养殖试验周期为8周,探讨姜黄素、壳聚糖、(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以及四种添加剂的低、中、高剂量配伍对该鱼生长、消化、抗氧化力、脂代谢和免疫机制的影响,以期为黄颡鱼复合型功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参考。1.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养殖8周后测定该鱼生长指标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四种添加剂及其不同比例的配伍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增重率、特定增长率、蛋白质效率及存活率,其中T6组效果最好,T7组次之;各试验组肠道脂肪酶活力均不同程度高于T1组,其中T6组酶活力最高,T6组前肠、中肠和后肠酶活力分别是T1组的3.4倍、4.2倍和4.3倍(P<0.05);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T6组(P<0.05);前肠和后肠淀粉酶活力最高值均出现在T6组,活力分别是对照组的4.58和5.02倍(P<0.05),T7组中肠淀粉酶活力最高(P<0.05),T6组活力次之(P<0.05)。从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角度考虑,T6组效果较好。2.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于养殖4周和8周后取样测定抗氧化相关指标。结果表明,综合血清、肝胰脏、脾脏、心脏、脑和鳃的抗氧化指标,短期投喂(4周)后,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在提升各组织SOD、CAT、GSH、GSH-PX活性,降低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方面效果最为显着(P<0.05),而长期投喂(8周)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效果最为显着(P<0.05)。3.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分别于养殖4周和8周后取血清和部分组织测定免疫相关生化指标,同时养殖8周后取全血进行呼吸爆发活性的检测,以及对试验鱼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在提升黄颡鱼体内ACP活性方面,养殖不同周期,姜黄素(T2组)均可显着提升大部分组织的ACP活性(P<0.05),而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对提高血清ACP的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姜黄素(T2组),同时,短期投喂(4周)后,高剂量配伍(T7组)对肝胰脏ACP的提升效果好于姜黄素(T2组),中剂量配伍(T6组)对头肾ACP的作用效果要显着优于姜黄素(T2组)(P<0.05);而在提升黄颡鱼体内AKP活性方面,壳聚糖(T3组)的效果和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的效果差别不大,但两者提升大部分组织的AKP活性效果要优于姜黄素(T2组),四种添加剂的不同比例配伍(T5T7)仅对黄颡鱼血清和脾脏AKP活性的提升效果较其余各试验组显着(P<0.05);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与壳聚糖(T3组)在提升黄颡鱼体内MPO活性方面,效果大致相同,仅在血清和脾脏中表现出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的显着优势(P<0.05),但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与壳聚糖(T3组)的效果均好于姜黄素(T2组)(P<0.05),此外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对于提高肝胰脏和头肾MPO活性的效果最为显着(P<0.05),而对于提高脾脏、中肾MPO活性,则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效果最为显着(P<0.05);短期投喂(4周)后,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可显着提高血清中GM-CSF、IgM、IL-2等大部分免疫因子的含量(P<0.05),其次为壳聚糖(T3组)以及四种添加剂低剂量配伍(T5组)和中剂量配伍(T6组),姜黄素(T2组)以及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仅对少数免疫因子有显着促进效果(P<0.05),而长期投喂(8周)后,姜黄素(T2组)以及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可显着提高血清中大部分免疫因子的含量(P<0.05),但姜黄素(T2组)对大部分免疫指标的提升效果要优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T6组),此外壳聚糖(T3组)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2配伍(T4组)和四种添加剂高剂量配伍(T7组)仅对少部分免疫指标有显着促进效果(P<0.05),四种添加剂低剂量配伍(T5组)仅对血清LZM有显着促进作用(P<0.05);但综合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和抗病力的影响来看,长期投喂(8周)后,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效果(T6组)最最佳。4.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养殖8周后取血清和肝胰脏进行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脏GOT活力在T6组达到最大值,与T1组相比提高了149.21%,而肝胰脏GPT活力在T7组显着降低(P<0.05);与T1组相比,T3组、T5T7组的血清中GPT活力显着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57.98%、71.60%、80.16%、74.71%;血清中LDH活力在T6组达到最低值(P<0.05),而TBIL含量却在T4组达到最低值,且与T1组相比降低了约53.55%;配伍组(T5、T6、T7)血清中LDL-C含量与T1组相比显着下降(P<0.05),且T7组下降最为明显,下降了约53.25%;肝胰脏中TG含量在T6组达到最低值,与T1组相比下降了56.94%,而血清中TG含量最低值则出现在T7组,与T1组相比降低了57.87%;肝胰脏中T-CHO含量在T2组显着下降(P<0.05),而血清中T-CHO含量在T7组达到最低值,与T1组相比下降了63.76%;T5组和T6组肝胰脏中LPL活性分别是T1组的3.32倍和9.44倍;T6组肝胰脏中HL活性最高,是T1组的2.58倍;与T1组相比,T5组和T6组肝胰脏中TL活性显着升高(P<0.05)。总之,四种添加剂配伍对促进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效果要优于单独添加某一种添加剂,且中剂量配伍(T6)效果最佳。5.基于转录水平研究添加剂对黄颡鱼代谢调控的影响8周养殖试验结束后,取对照组(T1组)和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组(T6组)的肝胰脏组织,提取RNA并建库后,利用HiSeq 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后得到了100,895条Unigenes,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后得到53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88个,下调基因350个,从中筛选出了部分免疫和脂代谢相关的基因及其富集的通路,并初步得出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质DNA传感途径上RPB8以及吞噬体途径中CANX和COLEC12的表达来调节黄颡鱼的免疫能力,同时在调节脂代谢方面,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可能主要通过上调PPAR信号通路上CPT1A、PGAR、GyK这三个靶基因的表达来促进黄颡鱼体内脂类的代谢,从而维持其正常水平。(饲料中添加姜黄素150 mg/kg,壳聚糖4500 mg/kg,维生素709 mg/kg(总量1409mg/kg)、维生素B2 40 mg/kg(总量72 mg/kg))

夏耘[10](2019)在《乳酸乳球菌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肠道菌群和无乳链球菌抗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罗非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但近年来,高死亡率的链球菌病给罗非鱼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益生菌(尤其是拮抗益生菌)能通过竞争排斥降低宿主体内致病菌的存在、提供营养以及酶促进宿主的生长、通过免疫刺激加强宿主自身的免疫反应,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鉴于此,获得适合于罗非鱼养殖的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对于提高罗非鱼抗病力、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尼罗罗非鱼为养殖对象,将初筛获得的具有特殊拮抗活性的潜在益生型菌株应用于尼罗罗非鱼养殖中,探究其对尼罗罗非鱼的益生效果,从鱼类生长、存活、免疫、拮抗病原菌能力、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评价,为后续商业化推广和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经过初筛获得的4株拮抗菌应用于尼罗罗非鱼稚鱼期。投喂尼罗罗非鱼稚鱼(0.20±0.05 g)6周后,益生菌补充组继续投喂基础日粮(不含益生菌)1周用于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该实验在21个50L的养殖箱中进行,每箱放置60尾尼罗罗非鱼,每天两次饱食投喂。LR+LL组和LL组增重(WG)和饲料转化率(FCR)及LL组存活率显着提高(P<0.05)。LL组肠道微绒毛密度和长度及肠道溶菌酶基因(lyzc)的表达显着高于CK组(P<0.05)。LR+LL组和BC组肠道微绒毛长度显着高于CK组(P<0.05)。LL组、BC组、LR+LL组和BS+BC组对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WC1535)的抗性显着高于CK组(P<0.05),其中LL组抗病力最高。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CK组和BS组主要细菌类群为梭杆菌(Fusobacteria),其它益生菌添加组主要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细菌属水平,CK组和BS组主要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其它益生菌添加组主要细菌为根瘤菌属(Rhizobium),其中主要包括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这类细菌能产生辅酶Q10,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鱼类潜在病原菌邻单胞菌(Plesiomonas)在益生菌喂养组(除BS外)显着下降(P<0.05)。施用益生菌期间在LL组罗非鱼肠道中检测到显着增多的JCM5805的存在。停止施用益生菌一周后,各试验组肠道微生物构成与连续施用益生菌时基本保持不变,说明益生菌的停止施用没有造成宿主肠道微生物的紊乱。上述结果表明JCM5805是一株适用于尼罗罗非鱼养殖的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2、益生菌的施用剂量和频率都会影响益生菌的应用效果,本实验主要关注JCM5805不同浓度和施用频率对尼罗罗非鱼养殖的影响。结果显示:养殖第4周和第8周,除T1外各试验组末重显着高于C组(P<0.05),饵料系数显着低于C组(P<0.05),各试验组的特定增长率显着高于C组(P<0.05)。第8周时,各试验组攻毒前后皮肤粘液溶菌酶水平显着高于C组(P<0.05),其中T3最高,其次为T2和T4。第8周时,除T1外各试验组血清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血清补体活性在攻毒前后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8周时,除T1外各试验组肝脏、脾脏和头肾中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8周时,各试验组肠道消化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无乳链球菌攻毒后,除T1外各试验组存活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T3组存活率最高,其次为T2和T4。结果表明JCM5805促进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水平、改善了肠道消化酶活性水平、提高对无乳链球菌抗病力。本次实验中JCM5805以1×107cfu g-1和1×108cfu g-1间隔投喂或以1×106cfu g-1持续投喂时效果最好。3、本实验主要分析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阶段肠道细菌定植和机体免疫调控的影响。结果显示,施用益生菌第5天和10天时,T2组MyD88和IRF7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第5天、10天和15天时,T2组TLR9和IFNα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停止施用益生菌1个月后,目标基因的表达在各组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施用益生菌第15天时,T2组尼罗罗非鱼肠道TNF-α、IFN-γ、hsp70和IL-1β的表达显着高于C组(P<0.05)。施用益生菌15天后,以1×106cfu ml-1无乳链球菌进行浸泡攻毒,显示T2组存活率明显高于C组(P<0.05)。肠道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施用益生菌15天后,T2组与C组肠道细菌组成存在显着差异(P<0.05)。JCM5805在T2组的存在显着高于其它组(P<0.05),成为肠道优势细菌。虽然在停止施用益生菌5天后JCM5805已处于检测下限,但在停止施用益生菌1个月后,T2组罗非鱼肠道微生物组成仍与对照组明显不同。结果表明,JCM5805通过TLR7/TLR9-Myd88途径上调了IFNα的表达,提高了机体抗病力。JCM5805仅在连续施用益生菌期间被检测到,不是构成肠道稳定微生物群的组分。但罗非鱼早期胚胎微生物暴露影响了后期生长发育阶段肠道微生物构成。初步分析显示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与肠道中JCM5805的存在有关。4、本实验对JCM5805全基因组及其分泌抑菌物质的特性进行分析;并基于LC-QTOF平台对肠道代谢组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结合肠道代谢和微生物的联合分析,试图揭示JCM5805影响宿主生长和免疫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结果显示:JCM5805功能基因KEGG注释结果主要与碳水化合物代谢(17%)、一般代谢(13.43%)和氨基酸代谢(9.48%)等有关。参与形成多种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酶。JCM5805产生的活性物质存在于发酵液中,属于分泌型抗菌物质,且能于酸性条件下沉淀析出。拮抗活性化合物对温度、酸碱度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且对蛋白酶不敏感。同时Time-kill实验表明,无细菌粗提液中无乳链球菌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显着下降,甚至消失,表现出较强的抑菌甚至杀菌的作用。两组罗非鱼肠道样本微生物群落功能存在显着差异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核酸代谢、能量代谢、翻译等。肠道代谢物主成分分析显示,两组实验样本能较好分离,其贡献率分别为52.2%和24.1%。将差异倍数、student’s t检验的P值和OPLS-DA模型的VIP值相结合的方法来筛选差异代谢物,共获得545个差异显着代谢物,其中447个上调,98个下调。这些差异代谢物KEGG的注释结果显示主要包括代谢、有机体系、环境信息处理、人类疾病等几大类。其中主要有代谢、ABC转运蛋白、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蛋白消化与吸收等。差异代谢物中组胺、乙酰-L-半胱氨酸、L-胱氨酸的差异存在与宿主免疫及生长的调控有关。肠道代谢物与肠道菌群联合分析显示一些微生物的分布与肠道中代谢物的差异存在显着相关(正相关或负相关)。其中网络分析和协惯量分析表明Firmicutes和Proteobacteria这两类微生物是造成代谢物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目标菌JCM5805(OTU1)与代谢物L-胱氨酸在肠道的分布呈显着正相关(CC>0.90,CCP<0.01)。

二、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生长和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饲料与制作
    1.2实验鱼及饲养管理
    1.3样品采集
    1.4样品分析
    1.5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的影响
    2.2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 号”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3讨论
    3.1 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脂肪需求
    3.2 饲料脂肪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血浆生化活性的影响
    3.3 饲料脂肪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饲料脂肪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2.2.3 饲料配方
        2.2.4 饲养和管理
        2.2.5 样品的采集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3.2.3 饲料配方
        3.2.4 饲养和管理
        3.2.5 样品的采集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4.2.3 饲料配方
        4.2.4 饲养和管理
        4.2.5 样品的采集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5.2.3 饲料配方
        5.2.4 饲养和管理
        5.2.5 样品的采集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6.2.3 饲料配方
        6.2.4 饲养和管理
        6.2.5 样品的采集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 结果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3)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指标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罗非鱼概况
        1.1.1 罗非鱼的生活习性
        1.1.2 罗非鱼的食用价值
        1.1.3 中国罗非鱼的养殖品种
        1.1.4 中国罗非鱼的养殖现状
        1.1.5 吉富罗非鱼的特点
    1.2 鱼类诱食剂概况
        1.2.1 鱼类诱食剂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1.2.2 鱼类诱食剂的种类
        1.2.3 鱼类诱食剂的应用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试验动物
        2.1.3 诱食剂
        2.1.4 试验饲料配方及加工
        2.1.5 饲养管理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长性能及健康指数
        2.2.2 全鱼营养成分测定
        2.2.3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2.4 血清免疫指标测定
        2.2.5 肠道消化酶活力测定
        2.2.5.1 碱性蛋白酶活力测定
        2.2.5.2 总蛋白浓度测定
        2.2.5.3 脂肪酶活力测定
        2.2.5.4 淀粉酶活力测定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健康指数的影响
    3.3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全鱼营养组成的影响
    3.4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3.5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3.5.1 采食后不同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肠道蛋白酶的影响
        3.5.2 采食后不同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肠道淀粉酶的影响
        3.5.3 采食后不同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肠道脂肪酶的影响
        3.5.4 采食后随时间不同吉富罗非鱼肠道平均消化酶活力的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2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健康指数的影响
    4.3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全鱼营养组成的影响
    4.4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血清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4.5 日粮中添加不同类型的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5 结论、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草金鱼研究进展
    1.2 泰狮研究进展
    1.3 鱼类脂肪需求研究进展
        1.3.1 脂肪对鱼类的重要性
        1.3.2 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
        1.3.3 鱼类对脂肪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4 鱼类蛋白需求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对鱼类的重要性
        1.4.2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
        1.4.3 鱼类对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5 鱼类形态特征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2.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2.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形态特征的影响
        2.3.3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2.3.4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部分非特异免疫指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饲料不同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2.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4.3.2 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5.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2.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2.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5.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形态特征的影响
        5.3.3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3.4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3 讨论
        6.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6.4 结论
第七章 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2.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肝功能的影响
        7.3.2 饲料蛋白水平对泰狮血清脂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7.4 结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发酵豆粕的营养特点
        1.1.1 抗营养因子水平
        1.1.2 常规营养成分
        1.1.3 其他生物活性成分
    1.2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替代鱼粉的作用效果
    1.3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肠道消化功能的影响
    1.4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1.5 发酵豆粕对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5.1 鱼类的肠道微生物组成
        1.5.2 鱼类的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1.5.3 豆粕和发酵豆粕对鱼类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1.6 发酵豆粕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注意问题
    1.7 展望
第二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饲料
        2.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2.1.4 指标测定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3 讨论
        2.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2.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饲料
        3.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3.1.4 肠道组织切片
        3.1.5 肠道微生物分析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3.2.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涂板法)
        3.2.3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高通量测序法)
    3.3 讨论
        3.3.1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3.3.2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营养价值的评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饲料
        4.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指标测定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大口黑鲈对混合饲料中常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4.2.2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常规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
        4.2.3 大口黑鲈对混合饲料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4.2.4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4.3 讨论
        4.3.1 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
        4.3.2 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4.4 小结
第五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质利用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饲料
        5.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5.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5.1.4 指标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
        5.2.1 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5.2.2 Ala-Gln对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及氨基酸的影响
        5.2.3 Ala-Gln对大口黑鲈营养物质利用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5.2.4 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5.2.5 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5.3.2 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
        5.3.3 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低鱼粉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和丙氨酰谷氨酰胺对大口黑鲈生长、营养物利用、肠道组织结构和微生物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饲料
        6.1.2 试验用鱼与饲养管理
        6.1.3 样品采集与计算
        6.1.4 指标测定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
        6.2.1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6.2.2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肌肉常规成分的影响
        6.2.3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营养物质利用率和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6.2.4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6.2.5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6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6.3 讨论
        6.3.1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的影响
        6.3.2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3.3 丁酸梭菌和Ala-Gln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6)单环刺螠苗种基本营养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饲料中蛋白质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1.1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1.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蛋白质需求量
        1.1.3 水产动物蛋白质适宜需求量影响因素
        1.1.3.1 水温
        1.1.3.2 食性和种类
        1.1.3.3 试验水产动物的大小与生长阶段
        1.1.3.4 饲料蛋白源
    1.2 饲料中脂肪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2.1 脂肪的生理功能
        1.2.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脂肪需求量
        1.2.3 水产动物脂肪水平适宜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3 饲料中碳水化合物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3.1 糖类的生理功能
        1.3.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糖水平的需求量
        1.3.3 水产动物糖水平适宜需求量影响因素
        1.3.3.1 水温
        1.3.3.2 糖的种类
        1.3.3.3 投喂频率
    1.4 饲料中蛋能比水平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1.4.1 蛋能比的生理功能
        1.4.2 常见水产动物适宜蛋能比水平的需求量
        1.4.3 水产动物蛋能比水平适宜需求量影响因素
    1.5 单环刺螠的研究进展
        1.5.1 单环刺螠的生物学特性
        1.5.1.1 单环刺螠形态特征
        1.5.1.2 单环刺螠的分布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
        1.5.1.3 单环刺螠的繁殖与发育
        1.5.2 单环刺螠人工育苗的技术要点
        1.5.2.1 亲螠的选择
        1.5.2.2 单环刺螠的取卵与授精
        1.5.2.3 单环刺螠苗种的管理
        1.5.3 单环刺螠的营养成分及药学价值
        1.5.3.1 单环刺螠体壁肌的营养成分
        1.5.3.2 单环刺螠内脏的营养成分
        1.5.3.3 单环刺螠潜在的药学价值
        1.5.4 单环刺螠的养殖现状及前景、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4.1 单环刺螠的养殖现状
        1.5.4.2 单环刺螠的养殖前景
        1.5.4.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2.1 实验饲料
    2.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2.3 取样
    2.4 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
        2.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2.4.2.1 粗酶液的制备
        2.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2.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4.2.5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4.3 免疫力的测定
        2.4.3.1 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2.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2.4.3.3 溶菌酶活性的测定
        2.4.3.4 丙二醛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2.6 实验结果
        2.6.1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2.6.2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6.3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2.7 讨论
        2.7.1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2.7.2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7.3 饲料蛋白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2.8 结论
第3章 饲料中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3.1 实验饲料
    3.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3.3 取样
    3.4 实验测定方法
        3.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3.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3.4.2.1 粗酶液的制备
        3.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3.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3.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3.4.2.5 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
        3.4.3 免疫力的测定
        3.4.3.1 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3.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3.4.3.3 溶菌酶的测定
        3.4.3.4 丙二醛的测定
    3.5 数据分析
    3.6 结果
        3.6.1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3.6.2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6.3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3.7 讨论
        3.7.1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3.7.2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7.3 饲料脂肪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3.8 结论
第4章 饲料中糖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4.1 实验饲料
    4.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4.3 取样
    4.4 实验测定方法
        4.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4.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4.4.2.1 粗酶液的制备
        4.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4.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4.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4.4.2.5 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
        4.4.3 免疫力的测定
        4.4.3.1 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4.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4.4.3.3 溶菌酶的测定
        4.4.3.4 丙二醛的测定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
        4.6.1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4.6.2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6.3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4.7 讨论
        4.7.1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4.7.2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4.7.3 饲料糖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4.8 结论
第5章 饲料中蛋白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苗种生长、消化酶及免疫力的影响
    5.1 实验饲料
    5.2 实验所用动物及养殖管理
    5.3 取样
    5.4 实验测定方法
        5.4.1 生长指标的测定
        5.4.2 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5.4.2.1 粗酶液的制备
        5.4.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5.4.2.3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5.4.2.4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5.4.2.5 脂肪酶活性测定方法
        5.4.3 免疫力的测定
        5.4.3.1 酸性磷酸酶的测定
        5.4.3.2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测定
        5.4.3.3 溶菌酶的测定
        5.4.3.4 丙二醛的测定
    5.5 数据分析
    5.6 结果
        5.6.1 饲料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5.6.2 饲料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6.3 饲料蛋能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5.7 讨论
        5.7.1 饲料蛋白质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性能的影响
        5.7.2 饲料蛋白质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7.3 饲料蛋白质能量比水平对单环刺螠幼虫肠道免疫力的影响
    5.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许氏平鲉幼鱼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需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维生素
    1.2 B族维生素
        1.2.1 维生素B_1(硫胺素)
        1.2.2 维生素B_2(核黄素)
        1.2.3 泛酸
        1.2.4 烟酸
        1.2.5 维生素B_6(吡哆醇)
        1.2.6 生物素
        1.2.7 叶酸
        1.2.8 维生素B_12(钴胺素)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展望
第二章 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1需求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2.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2.1.4 指标计算及数据统计
    2.2 结果
        2.2.1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2.2.2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2.2.3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酶活及维生素B_1含量的影响
        2.2.4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形体指标和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2.3.2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酶活及维生素B_1含量的影响
        2.3.3 维生素B_1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许氏平鲉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B_6需求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3.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3.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3.1.4 指标计算及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3.2.2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3.2.3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酶活及维生素B_6含量的影响
        3.2.4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5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转氨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维生素B_6含量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的影响
        3.3.2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鱼体常规成分的影响
        3.3.3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维生素B_6含量和抗氧化酶的影响.
        3.3.4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5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转氨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肠道菌群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4.1.2 实验用鱼及饲养管理
        4.1.3 样品采集及分析
    4.2 结果
        4.2.1 高通量数据统计和OTU Venn图分析
        4.2.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2.3 门、科、属三种分类水平下的群落结构分析
        4.2.4 维生素B_6对许氏平鲉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3 讨论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小黄鱼幼鱼饲料蛋白质营养及棉粕替代鱼粉适宜比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鱼类蛋白质需求的相关研究
        1.1.1 蛋白质对鱼体的作用
        1.1.2 鱼类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1.1.3 蛋白质需求量的影响因素
    1.2 鱼类蛋白质能量比的相关研究
        1.2.1 蛋能比的含义
        1.2.2 鱼类蛋能比的研究意义
        1.2.3 鱼类蛋能比的研究方法
        1.2.4 鱼类蛋能比的研究进展
    1.3 棉粕替代的相关研究
        1.3.1 影响棉粕营养价值的因素
        1.3.2 棉粕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进展
    1.4 鱼类饲料营养对LPL和 FAS,IGF-1和GHR基因影响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设计和饲料制作
        2.1.2 试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鱼体成分分析
        2.1.5 消化酶活性测定
        2.1.6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2.1.7 计算公式
        2.1.8 统计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2.2.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全鱼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2.2.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2.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脂肪代谢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 讨论
        2.3.1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2.3.2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全鱼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2.3.3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4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5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脂肪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饲料中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设计和饲料制作
        3.1.2 试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3.1.3 样品采集
        3.1.4 全鱼体成分分析
        3.1.5 消化酶活性测定
        3.1.6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3.1.7 计算公式
        3.1.8 统计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3.2.2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全鱼体成分的影响
        3.2.3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2.5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讨论
        3.3.1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形态指标的影响
        3.3.3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全鱼体成分的影响
        3.3.4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3.5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6 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小黄鱼幼鱼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棉粕部分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肠道结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设计和饲料制作
        4.1.2 试验用鱼和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
        4.1.4 鱼体成分分析
        4.1.5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4.1.6 计算公式
        4.1.7 统计分析
    4.2 试验结果
        4.2.1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4.2.2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全鱼组成的影响
        4.2.3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4.2.4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脂肪代谢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生长性能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4.3.2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4.3.3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肠道结构的影响
        4.3.4 棉粕替代鱼粉对小黄鱼幼鱼脂肪代谢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结论
全文总结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颡鱼研究概况
    1.2 黄颡鱼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
        1.2.1 免疫增强剂
        1.2.2 促生长剂
    1.3 姜黄素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3.1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1.3.2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
        1.3.3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1.3.4 姜黄素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4 壳聚糖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5 维生素C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5.1 维生素C参与机体内羟化反应
        1.5.2 维生素C参与机体内氧化还原反应
        1.5.3 维生素C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现状
    1.6 维生素B_2的研究概况
        1.6.1 维生素B_2 的抗氧化作用
        1.6.2 维生素B_2 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
        1.6.3 维生素B_2 调节畜禽动物免疫的研究现状
        1.6.4 维生素B_2 在水产饲料中的研究现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第二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形体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试验鱼
        2.1.1.2 饲料原料
        2.1.1.3 试验试剂
        2.1.1.4 试验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饲料配制
        2.1.2.2 试验鱼管理
        2.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1.2.4 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计算公式
        2.1.2.5 常规成分的测定
        2.1.2.6 消化酶活力的测定
        2.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的影响
        2.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2.2.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2.2.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2.2.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肠道淀粉酶活力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1.1 试验用鱼
        3.1.1.2 饲料原料
        3.1.1.3 试验仪器
        3.1.1.4 试验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1.2.1 饲料配制
        3.1.2.2 试验鱼管理
        3.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2.4 血液和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3.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CAT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SOD活力的影响
        3.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GSH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GSH-PX活力的影响
        3.2.5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MDA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免疫指标和抗病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1.1 试验用鱼
        4.1.1.2 饲料原料
        4.1.1.3 试验仪器
        4.1.1.4 试验试剂
        4.1.2 试验方法
        4.1.2.1 饲料配制
        4.1.2.2 试验鱼管理
        4.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1.2.4 测定方法
        4.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
        4.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ACP活力的影响
        4.2.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AKP活力的影响
        4.2.4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MPO活力的影响
        4.2.5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活性的影响
        4.2.6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抗病力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体内部分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4.3.3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血细胞呼吸爆发和抗病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和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试验用鱼
        5.1.1.2 饲料原料
        5.1.1.3 试验仪器
        5.1.1.4 试验试剂
        5.1.2 试验方法
        5.1.2.1 饲料配制
        5.1.2.2 试验鱼管理
        5.1.2.3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1.2.4 肝功能及脂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5.1.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5.2.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5.3.2 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转录水平分析四种添加剂中剂量配伍对黄颡鱼肝胰脏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1.1 试验用鱼
        6.1.1.2 饲料原料
        6.1.1.3 试验仪器
        6.1.1.4 试验试剂
        6.1.2 试验方法
        6.1.2.1 饲料配制
        6.1.2.2 试验鱼管理
        6.1.2.3 RNA提取与测序文库构建
        6.1.2.4 测序、装配及注释
        6.1.2.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分析
        6.1.2.6 差异基因qPCR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结果
        6.2.2 测序数据和质量评估
        6.2.3 测序序列组装
        6.2.4 unigene功能注释
        6.2.5 差异表达分析
        6.2.6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6.2.6.1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6.2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
        6.2.6.3 差异基因qPCR验证结果
    6.3 讨论
        6.3.1 细胞质DNA传感途径
        6.3.2 吞噬体
        6.3.3 PPAR信号通路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10)乳酸乳球菌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肠道菌群和无乳链球菌抗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1.1 益生菌的定义
        1.1.2 益生菌的来源
        1.1.3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
        1.1.4 益生菌的施用策略
    1.2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1.2.1 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的影响
        1.2.2 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3 益生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四株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在尼罗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的筛选和生物安全性分析
        2.2.2 细菌和饲料制备
        2.2.3 饲养管理
        2.2.4 生长指标测定和采样
        2.2.5 基因组DNA提取
        2.2.6 微生物16S rRNA高通量测序
        2.2.7 恢复基础饲料一周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2.2.8 肠道形态学
        2.2.9 肠道溶菌酶(lyzc)基因表达分析
        2.2.10 攻毒试验
        2.2.11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生长指数及存活率
        2.3.2 肠道形态学
        2.3.3 肠道lyzc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2.3.4 攻毒试验
        2.3.5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2.3.6 宏基因数据统计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3 JCM5805 在尼罗罗非鱼养殖中的施用浓度和频率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JCM5805 的制备
        3.2.2 实验饲料
        3.2.3 实验设计
        3.2.4 生长参数测定及采样
        3.2.5 免疫学指标测定
        3.2.6 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
        3.2.7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2.8 攻毒试验
        3.2.9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生长指数
        3.3.2 皮肤粘液酶活
        3.3.3 血清免疫指标测定
        3.3.4 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
        3.3.5 肠道消化酶活性
        3.3.6 攻毒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4 JCM5805 对尼罗罗非鱼早期肠道菌群定植和免疫调节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方法
        4.2.1 益生菌的培养
        4.2.2 养殖和管理
        4.2.3 与靶信号通路有关的基因及肠道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4.2.4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4.2.5 实时定量PCR
        4.2.6 无乳链球菌WC1535 浸泡攻毒试验
        4.2.7 用于细菌群落分析的肠道取样
        4.2.8 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
        4.2.9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施用JCM5805 后相关靶基因的表达水平
        4.3.2 停止施用益生菌一个月后靶基因的表达分析
        4.3.3 施用益生菌对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 WC1535 浸泡攻毒
        4.3.5 肠道微生物高通量分析
        4.3.6 冗余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JCM5805 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和免疫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方法
        5.2.1 实验菌株
        5.2.2 培养时间对拮抗菌JCM5805 抑菌活性的影响
        5.2.3 抑菌物质的初步分离及抑菌效果测定
        5.2.4 温度、pH、蛋白酶和储存条件对抑菌物质活性的影响
        5.2.5 养殖和管理
        5.2.6 JCM5805 基因组注释和功能分析
        5.2.7 用于细菌群落分析和代谢组学分析的肠道取样
        5.2.8 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
        5.2.9 肠道内容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5.2.10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培养时间对JCM5805 抑菌活性的影响
        5.3.2 粗提液抑菌效果的测定
        5.3.3 抑菌物质的稳定性分析
        5.3.4 Time-kill实验结果
        5.3.5 JCM5805 基因组注释和功能分析
        5.3.6 肠道微生物组成差异
        5.3.7 肠道代谢组学分析
        5.3.8 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组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适合尼罗罗非鱼养殖的无乳链球菌拮抗益生菌筛选
    6.2 JCM5805 在尼罗罗非鱼养殖中的施用策略分析
    6.3 JCM5805 调控尼罗罗非鱼早期阶段肠道细菌定植和免疫
    6.4 JCM5805 拮抗无乳链球菌的物质基础
    6.5 JCM5805 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和代谢调节宿主生长和免疫
    6.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附录 Ⅳ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测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中科3号”生长和脂代谢的影响[J]. 费树站,巫丽云,郭伟,刘昊昆,韩冬,金俊琰,杨云霞,朱晓鸣,解绶启. 水生生物学报, 2022(01)
  • [2]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3]复合诱食剂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免疫指标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D]. 李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4]饲料脂肪水平对草金鱼和蛋白水平对泰狮生长、形态特征及健康的影响[D]. 王双双.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5]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效果及谷氨酰胺、丁酸梭菌提升其效价的营养策略研究[D]. 何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6]单环刺螠苗种基本营养需求的研究[D]. 杨成林. 鲁东大学, 2020(01)
  • [7]许氏平鲉幼鱼对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需求的研究[D]. 周莹.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8]小黄鱼幼鱼饲料蛋白质营养及棉粕替代鱼粉适宜比例的研究[D]. 马彬恒.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9]不同添加剂对黄颡鱼生长、消化、脂代谢及免疫机制的影响[D]. 杨雨生. 天津农学院, 2019(08)
  • [10]乳酸乳球菌JCM5805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肠道菌群和无乳链球菌抗性的影响[D]. 夏耘.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样品处理对罗非鱼和鲢鱼消化酶测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