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未来鸡肉市场广阔

日本未来鸡肉市场广阔

一、日本未来鸡肉市场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安玉莲[1](2020)在《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肉口感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是人们喜爱的佳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鸡肉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伴随着鸡肉需求量和产量的快速增长,鸡肉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也影响着肉鸡养殖行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鸡肉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看,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活动不规范,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间不能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是关键。本文依据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借鉴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课题组(1)前期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系统分析、统计分析、结构方程计量模型分析、熵变模型分析、微分博弈分析和数据模拟仿真等方法,在论证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质量协同控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现状描述性分析、影响因素计量分析、形成与实现机制、实现条件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的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依据鸡肉的生产工艺流程,阐明了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标准与关键特性,提出并论证了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目标与标志、层次与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供应链是一种纵向一体化与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鸡肉具有产品整体属性,其质量标准除具有食品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外,还有品类指标、营销指标、诚信指标和服务指标;为保障鸡肉质量,必须开展覆盖从养殖到屠宰加工最后到销售环节的全过程质量协同控制;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内容涉及环境维护、投入品来源、检疫检验、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和设施配置等方面。利用来自于9省的836份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质量控制水平现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对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认知协同水平较高,对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用的质量标准协同状况较差;屠宰加工企业的在环境维护等6个方面的质量控制水平总体上优于肉鸡养殖场(户),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状况较差。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水平受经营特征、环境特征和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显着的正向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的标准认知特征、经营特征、决策者特征及环境特征对协同控制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影响;肉鸡养殖场(户)经营特征和决策者特征对标准认知特征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运用因果分析、图析分析和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剖析了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施质量协同控制的动力来自于降低风险、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信息流和价格发挥传导作用,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成熟的消费理念、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自主的行业协会发挥促进作用,健全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质量标准、充分的信息共享、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监管体系发挥保障作用。动力机制和传导机制构成主导机制,促进机制和保障机制构成辅助机制;增加负熵流和减少正熵流是促进两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水平不断提高、实现质量协同控制效应的根本途径。借鉴供应链质量控制问题相关研究成果,考虑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形成的动态性,运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数据模拟仿真技术,分析并验证了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双方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最优质量控制水平,明确了双方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模式下,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水平与鸡肉供应链的最优值函数均大于分散博弈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最优值函数;当且仅当供应链总体利润分配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肉鸡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的个体利润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实现质量协同控制。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从肉鸡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和消费者五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肉鸡养殖场(户)与屠宰加工企业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肉鸡养殖场(户)应该提高自身文化水平,提升经营特征,完善企业制度,同时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的沟通和交流;屠宰加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惩罚机制和协同度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行业支持政策,尽快完善鸡肉产品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理顺监督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追溯制度;行业协会应出台协会质量标准,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督职能;消费者应该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提高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意识。

侯晶[2](2019)在《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国际运行经验来看,契约农业在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链接、降低农户市场风险、节约交易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户增收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学者们对中国契约农业的现实考察发现,在契约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契约参与率低、违约率高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契约关系稳定性方面令人堪忧。“参与率低”和“履约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也凸显了当前“龙头企业+农户”契约模式的推广对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再次引发人们的思考:龙头企业带动型契约农业为何在中国难以有效实施?影响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中国农业产业化政策需回答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发现,影响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的因素包括农户的特征、所处的交易环境、与农户特征和交易环境相关的交易特性以及产品属性和契约形式等。然而,已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市场风险、交易成本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农户的个体内在特征(即代理人的行为偏好、贴现、风险态度等因素)。由于心理特征测量的困难性,尚缺乏从个体内在偏好等微观视角的专门分析,特别是没有基于农户行为动机背后的心理因素对农户契约参与和违约行为等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事实上,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等行为决策本质上可以视为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经济行为决策,其中心理因素是行为发生的内因,对于行为决策的产生过程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要深入探究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等行为的决策机制,需要融合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来构建其整体分析框架。行为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仍将成本收益分析视为基本的逻辑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心理“认知偏差”来分析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试图在统一的逻辑分析框架下,探究心理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综合作用机制,能够较为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行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提高经济学模型的现实解释力。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立足于行为经济学视角,以时间偏好理论、前景理论及有限理性下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为基础,通过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探究农户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违约行为与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与路径,剖析异质性农户的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解释中国契约农业实践中的农户契约参与及契约关系稳定性问题,为政府和龙头企业促进农户契约参与率、降低农户违约率、提高契约关系长期稳定性和保障农户收入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契约机制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按照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契约关系的发展过程,从契约签订、契约执行、契约延续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农户违约行为、农户长期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进而建立了“个体偏好一契约参与—违约一续约”这一研究路径,为系统研究基于农户个体偏好视角的契约农业参与及契约关系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逻辑分析框架。随后,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并构建贴现效用模型测量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围绕农户契约决策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从而深入系统地阐释了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相应研究结论归纳如下。(1)在对中国肉鸡产业链生产环节及契约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当前契约农业模式对肉鸡养殖农户绩效的影响。首先在从总体层次上分析契约农业的农户收入效应,其次采用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契约农业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绩效影响的差异性,为深入理解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行为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该部分的研究结论显示:契约农业在整体上能够显着提升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水平,但对不同收入层次农户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性,即契约农业仅对低收入层次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对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明显。此外,在生产合同模式下,龙头企业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对契约农户的收入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测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首先分别设计农户的时间偏好实验与风险偏好实验,然后构建融合前景理论和准双曲线贴现理论的贴现效用模型,采用最大似然估计共同估算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进而对基于实验获取的偏好特征与农户现实中契约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对农户时间与风险偏好的估计结果发现:从总体上看,中国肉鸡养殖农户缺乏耐心且存在短视认知偏差、农户通常无法准确评估概率事件、并倾向于规避风险和损失;但是农户之间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异质性较为明显。具体而言,与契约农户相比,独立养殖户整体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即更加缺乏耐心并富有冒险精神;与履约农户相比,违约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以及与具有长期续约意愿的农户相比,不愿意续约的农户具有,更高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程度。(3)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契约参与行为决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探讨不同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类型的农户其契约参与决策的差异性。此外,进一步运用多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即农户的短视认知偏差越小、耐心程度越高,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评估概率事件越准确,则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可能性越大。②农户契约参与行为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农户在做出契约参与决策时具有正相关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了农户行为决策的同群性。③考虑农户偏好异质性后发现,市场风险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契约参与行为具有显着影响。即对于短视程度与冒险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市场风险越大,农户参与契约农业的概率越大。④针对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影响农户对契约条款的选择偏好。具体而言,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短期契约;而风险规避程度和损失规避程度越高的农户,更加偏好于具有固定价格条款及固定补贴方式的契约。(4)采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违约和销售阶段违约的影响,并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异质性偏好农户的违约行为决策的差异特点。此外,进一步基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群体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农户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农户短视认知偏差越大、耐心程度越小,以及农户的风险规避程度越低,则农户违约的概率越大;并且与销售阶段的违约行为相比,农户生产阶段的违约行为受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的影响程度更明显。②考虑农户偏好的异质性后发现,交易成本和专用性资产仅对时间偏好程度和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农户的违约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这表明农户的短视态度和风险倾向削弱了交易成本、专用性资产等传统机制对契约稳定性的作用。③考虑农户交易成本异质性后发现,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不同交易成本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相对而言,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近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风险偏好的影响较大,而养殖场距离龙头企业较远的农户,其违约行为决策受到时间偏好的影响较大。(5)在考虑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感知价值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变量——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和分析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理,并考虑了感知价值在农户个体偏好与续约决策之间的中介作用。此外,进一步以农户的生产规模特征为调节变量,通过分群组结构方程模型深入挖掘农户续约决策的差异。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显着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具体而言,农户对契约农业参与绩效的感知程度越高,以及对契约农业参与成本或风险的感知程度越低,则其续约意愿越强烈;且与感知利益相比,农户对契约参与的风险感知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②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显着负向影响农户的续约意愿,表明农户的短视程度和冒险程度越高,则越不倾向于长期续约。并且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对感知利益的影响均显着,表明农户的感知利益对个体偏好和续约意愿间的关系产生中介作用。③进一步的分群组分析结果发现,时间偏好、风险偏好和家庭禀赋潜变量显着影响中小规模农户的续约意愿,但对大规模农户的作用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加强对契约执行的监管力度、提高契约条款的透明度,引导龙头企业制定有利于农户的具有多样化属性的契约;基于农户的时间偏好和风险偏好特性完善契约农业的履约约束机制,设计有利于增加农户当期履约收益和短期违约成本的制度等;加强欠发达地区契约农业宣传,提高小规模农户对契约农业的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契约农业的示范作用,发挥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积极扶持和推进契约农业组织模式创新和发展,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和风险分担机制,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并提出相关具体政策建议。

黄金宇[3](2018)在《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多边体制的支持者,但最近十多年来日本明显加快了签署FTA的步伐。截止到2018年7月,日本已经完成了17个FTA的签署,8个FTA正在谈判,其中日本-哥伦比亚FTA实质性达成一致,RCEP、日本-加拿大FTA均表示要在2018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土耳其FTA和中日韩FTA正加紧谈判,实际上只有与海合会和韩国的谈判陷入停滞之中,尤其是日本-欧盟FTA的签订使日本从落后的状态迅速成为东亚地区的“排头兵”,与韩国并肩领跑。在FTA谈判中,农业议题是非常重要和敏感的领域。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农产品贸易进行保护。随着FTA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浪潮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面对日本这样巨大且贸易保护水平很高的农产品市场时FTA谈判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当前国际贸易自由化大潮中,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面临着巨大考验,在不断加强的保护中日益衰落的日本农业已经无力经受自由化的冲击。日本FTA谈判在两难困境下取得了显着效果,既推动了本国FTA谈判进程,又较好地保护了农产品市场,因此对其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文章以日本FTA进程中的农业议题谈判模式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运用“双层博弈”模型总结了五种谈判模式的建立、构成和推广,分析了五种模式产生的历史和经济、外交、政治等方面的现实根源,在对谈判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日本2006-2015年十年间的农业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形成了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经验。文章认为,日本深入地思考并灵活运用关税手段,通过设置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文章提出了中国在FTA进程中农业议题谈判以及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的建议,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最重要的对象国,中国耕地少、农产品竞争力弱等特点与日本类似,如何借鉴日本谈判模式推进FTA值得思考,做到有的放矢,占据有利地位,既保证谈判结果有利于中国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有利于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文章分为7章展开。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研究意义和目的,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梳理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简要评价。第二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制定等相关理论,建立了FTA协定签署或不签署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国际政治学关于“国家利益至上”理论要求保护农业贸易与国际主流经济学要求建立自由贸易体系之间的摩擦与矛盾,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建立了双层博弈模型分析了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第三章是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梳理了日本FTA的签订过程,总结了日本FTA的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等五个主要特点,并从历史文化传统、国内政治决策体制之间的分歧、国际上的美日同盟以及日本农业保护现状等方面对日本FTA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的谈判模式分析。归纳了日本十多年来在外务省、经产省、农水省等纲领性文件指导下,在FTA具体谈判实践中的五种谈判模式,即: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在双层博弈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上述模式的建立、“赢集”的构成、谈判的探索与实现及复制与推广。第五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日本悠久的农业保护政策构成了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持续低迷、粮食依赖进口、利益集团博弈等经济、外交、政治因素是现实根源。通过对全球化、区域化两个阶段分析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的三个FTA农产品贸易降税模式的比较,直观地说明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讨了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第六章是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和实证分析。在建立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对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日本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若做出较大让步将面临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和政治风险,因此遵循着尽量不做让步、尽量保护农业核心利益、尽力争取到政治、经济、外交、战略安全等方面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实证方面,利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日本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中国、东盟等12个国家或地区在2006-2015十年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实证分析了关税、人口规模、贸易距离、人均GDP、实际GDP增长率、农产品生产总额、汇率、物价增长率、是否同盟国、FTA是否生效对日本农产品贸易额和对日本农产品进口额的影响。在分析中发现关税税率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既对进口价格、数量产生影响,又对进口、出口产生影响,尤其是与FTA是否生效交互发生影响。分析表明农业议题尤其是关税谈判在FTA进程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日本通过复杂的关税减免模式既保护了本国农业又推进了FTA,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谈判经验。第七章是启示与建议。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总结了中国FTA进展现状和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比较详尽地提出了中国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同时就推动RCEP和中日韩FTA谈判进程分别提出了建议。

张伟文[4](2018)在《从神明到世俗—云南石林彝族牛崇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牛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与牛生活在一起。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每一个民族都离不开牛。本文着重探讨牛在彝族社会生活关系的演变及其规律,以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依存,阐发个人的浅见,提供引玉之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资料、历史文献、田野考察、神话传说、对云南石林为中心的彝族牛崇拜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进行进行描述及阐释。本文首次将彝族与牛的关系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从远古到唐代,将牛做为神灵顶礼崇拜,彝族将牛作为保护神膜拜;唐代牛作为农业耕作的主要蓄力,与人在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求得农业生产的丰收,牛的饲养十分重要,形成农耕时代的牛崇拜;现代社会,随着现代化农耕的发展,耕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渐减弱,在社会上形成斗牛的风俗。斗牛在节日、旅游中逐渐成为重要的消费活动。斗牛与赌博结缘,赌博成为斗牛发展的重要动力。斗牛将远古以来对牛的神灵崇拜蜕化为商业化世俗化的金钱崇拜。本文通过对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为主的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中,牛的形象甚多,这反映了牛在滇人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滇人对牛的崇拜既有将牛视为保护神的象征,又有祈求生育繁衍的意义。自牛成为农耕的主要蓄力后,对牛的神灵崇拜与精心养护并重。牛崇拜逐渐趋向实用、务实。衍生出来的牛文化大多与精耕细作、踏实勤劳、坚忍不拔相关。人类牛崇拜的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凡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或民族,该地区及民族的牛崇拜现象就越典型,其相应的牛文化亦越丰富。盖牛对于生活于这一地区的民族或族群而言,牛实乃维系该民族或族群生存及发展须臾不可或缺之极为重要之工具。当机器已替代牛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时,牛只有走下神坛,成为该地区民族的食物或玩物。这在当代云南彝族群体中得到了较为清晰的体现。牛具有性情温顺、吃苦耐劳、健壮有力、坚忍不拔等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亦为人类所需要及推崇。在彝族对牛的崇拜中,也有自强不息,坚持不懈,英勇不屈的理念,成为重要的民族性格与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彝族牛崇拜,不仅仅只是对牛的单一崇拜,也是对整个大自然的崇拜,与“天人合一”及“道法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从牛的具象敬畏崇拜,衍生为对自然的敬畏崇拜。从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发展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价值取向,这是彝族牛崇拜的核心。本文研究认为:彝族先民的牛崇拜及牛文化与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彼此作用及反作用,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或现象。作者考察后认为:从历史演变过程看,彝族牛崇拜及牛文化经历了如下一个历程:即由发生、发展到鼎盛,而后渐趋衰落,及至当下呈现再度复兴之态势。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政治及经济因素的干扰。本文并首次对这一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了初步划分。本研究认为:在工业文明之后,人类不可避免地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态理念为当代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先哲深刻洞察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指出人与自然同根同源,同为一体,“天人合一”,故对自然的尊重,也就是对人的尊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如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容共生、互利共赢及共同发展。“竭泽而渔”、“焚薮而田”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会造成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严重毁坏,也会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及发展造成严重伤害。这些闪耀着深邃智慧光芒的生态理念,充分反映出中国先哲对人与自然关系独到而深刻的认识。对当代人类而言,实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容共生的和平世界的强大思想渊源和坚实基础。

刘芳[5](2018)在《中蒙鸡肉贸易的现状及前景》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鸡肉产品的贸易不仅仅只是关系到国家的经济效益问题,而且还关系到一条产业链上几千万人的就业生存问题;在中国,肉鸡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收入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中国鸡肉产量排名世界第三。与产量相比,中国的鸡肉出口量却始终没有大的突破,近十年来始终保持在年出口量40万吨上下;其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出口量约占总出口量的94%,而亚洲市场又以日本市场为主,约占总量的43%;其次为香港,占总量的37%。因此拓展新渠道,发展新市场在整个肉鸡产业中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蒙贸易现状,论证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该市场会成为中国冷冻鸡肉出口的主要市场。蒙古国市场作为中国近年来拓展的一个新的鸡肉出口市场,从表面上看,拥有300多万人口的市场,其规模并不大;但是鉴于蒙古国人民的肉食消费习惯,该市场内在潜力不容小觑。2017年度,中国对蒙鸡肉出口量已经达到9,197吨;综观当前中国冷冻生制鸡肉出口市场,年出口量能达到上万吨的屈指可数,对蒙出口量已位居前五名之内。本文通过描述性分析、统计分析、事例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研究了影响中蒙鸡肉贸易的具体因素,同时又使用竞争力指数法分析了竞争国的情况;最后通过引力模型,使用面板数据从宏观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国鸡肉出口的因素,以及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并且根据研究结果,相对应提出了针对不同层面的发展建议。中国对蒙的鸡肉贸易,只要根据不同市场层次的需求、不同消费习惯进行差异化营销,深挖现有市场潜力,不断开发新产品促进消费,其贸易量一定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王哲[6](2017)在《东北传统豆酱制作工艺及酱文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朝历代都将农业视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与支柱。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积淀了先进的耕种制度、丰富的物产资源以及众多的生产、加工技术。传统发酵技术是源自中国的一种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食品、饮品的加工技术,在蒸熟的谷物中以“曲”为媒介发育形成。传统发酵技术被认为是中国膳食体系的支柱,广泛应用于大豆、小麦、稻米加工中,并形成了庞大的发酵食品家族。其中,豆酱及各类酱制品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制酱、食酱均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酱文化。由于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及社会背景差异,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风格与内容的酱文化。本研究以此为契机,选定东北地区为地域范围,以豆酱为研究目标,广泛调查收集相关资料、文献、文物、技术流程,全面梳理其相互关系及技术发展和传播路线,系统地论述其起源、传统制作工艺及在制酱和食酱过程中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与各环节的相互作用,以及其最终形成的特色酱文化。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一方面发掘传统制作工艺承载的深层内涵;另一方面揭示其对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的影响。并通过归纳总结,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建言献策,以期提供全面、客观的可借鉴意见和启发性思路。主体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概况。自古以来,东北就形成了完整的地理单元,并且相对封闭独立。从地理区位的环境条件、历史变迁入手,展现东北地区的社会历史风貌。通过农业生产概况分析其作物种植结构分布,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大豆的最主要产区,为东北豆酱的制作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通过对东北地区的饮食生活介绍,彰显豆酱作为调味品在人们日常饮食结构中的地位。第二部分包括两章,对东北豆酱的起源及其传统制作工艺展开论述。首先,从我国豆酱起源入手,对秦汉前的“醯”和“醢”与西汉后的“酱”进行比较研究,得出“酱”是西汉后酱制品的统称。文献记载中,东北地区最早的大豆发酵调味品出现不晚于唐代,而官方史料记载以大豆制成的酱出现不晚于宋金时期,说明东北豆酱是我国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制作技术角度来看,东北豆酱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制作原料大豆的种植,二是发酵工技术中关键环节“曲”的发明。同时,还需要一个契机使豆酱得以发明。其次,对东北地区传统制酱工艺进行研究。制酱工艺从其产生到成熟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其详细记载首次出现在《齐民要术》中,亦成为日后工艺流传的范本,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随后制酱工艺在唐代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曲”的制作上,改进后整个制酱流程更为简洁,制酱周期也大为缩短。制酱工艺在元代进行创新,主要体现在酱曲的制作采用了全新的“原料全部制曲法”。至明清时期基本稳定成型。东北地区至今仍沿用传统制作工艺,在制酱时间的选择上沿用了《齐民要术》中的规定;在制酱思想上延续唐代“农闲制曲,农忙制酱”的理念;在酱曲制作上采用原料全部制曲技术,形态上沿用元代的“团曲”法。通过文献法与田野调查法相结合,对制酱工艺进行展示,力求全面、具体、真实、生动地呈现制酱全部过程。在此基础上,从制酱时间选择、制曲工艺及制酱原料的选择三个方面对东北地区传统制酱工艺的独特性进行论述分析。第三部分是东北豆酱对人们饮食生活和民俗生活产生的影响。在饮食生活中的酱文化,是从豆酱的主要食用方法、对发酵蔬菜制品的影响以及对生活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生活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从地域环境、物产资源两个方面对东北地区丰富的酱文化成因进行了探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中所形成的酱文化,从岁时民俗、语言民俗、服饰民俗、宗教民俗四个方面分析。提示豆酱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从生产制作到食用以及其中相关的各要素,对东北地区文化生活都产生了诸多影响,并体现在生活日常的一处处小细节。第四部分是酱文化传播交流。东北地区制酱、食酱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酱文化,其影响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东北地区,还传播至朝鲜半岛及日本等东北亚地区国家。东北地区同朝鲜半岛接壤,朝鲜半岛同日本隔海相望,历史上在农业、文化及贸易等方面有着频繁的往来,基于此,本论文对可能推动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之间酱文化交流传播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可能早在唐代东北的酱类发酵调味品就已经作为“文化使者”,传播至东北亚各国,并对其可能的传播路线进行分析。同时,对以上地区、国家中豆酱传统制作工艺、食用方法和在制作中的一些禁忌活动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佐证了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国家间的酱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不断的交流融合,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的中转站,为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第五部分是对传统制酱工艺在现代的保护与发展进行探讨。东北豆酱是采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作而成,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属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本论文以时间为轴线,在纵向上选取“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来全面分析其所具有的价值。但在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影响下,东北地区传统豆酱制作工艺却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因此,本论文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平衡点、注重经济利益、重视文化功能、提升大众认同感及多途径记录工艺,为包括东北豆酱传统制作工艺在内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形成保障。传统工艺是前人留给我们的遗产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多形成于农耕社会,是对过去历史生活岁月的再现,更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传统食品加工中发酵技术是一个伟大的发明,豆酱、酱油等咸味发酵类调味品,是亚洲特色食品的典型代表,更在人类饮食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高寒[7](2016)在《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肉鸡生产和消费大国,肉鸡出口存在巨大的潜力。但是受贸易壁垒限制和禽流感疫病的影响,我国肉鸡出口企业发展不断受到限制。因此出口企业要加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优化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青岛JL集团是一家集种禽繁育、肉鸡养殖、饲料生产、善宰冷藏、熟食制品加工、印刷包装、出口贸易等为一体的大型肉鸡生产企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JL集团是全国唯一自繁自养自宰,严格按日本、欧盟标准饲养加工的企业,出口量占全国四分之一,2015年销售额为79亿元,上缴税金5671万元,出口创汇1.427亿美元。本文首先分析了JL集团肉鸡产品出口状况及国际肉鸡市场营销环境。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肉鸡产业的现状,并对JL集团的行业竞争对手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市场营销学的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理论对国际肉鸡市场进行了细分,确定了JL集团的目标市场,并提出了新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本文的研究虽然只是针对JL集团的营销策略,但JL集团在中国肉鸡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它代表了国内同类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普遍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其它肉鸡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宝维[8](2013)在《展望未来禽产品产业》文中研究说明"H7N9禽流感"事件发生后,我国禽产品价格暴跌,市场低迷,产品积压异常严重,肉禽产品无人问津;养殖企业、场户深度亏损,周转资金链断裂;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对禽产品产业发展前途产生了怀疑,甚至失去了信心。本论文针对目前形势,系统阐述了国内外禽产品生产现状、养殖模式、经营模式、前景和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以促进禽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详实阐述了针对产业发展的对策,期望对同行们准确定位禽产品的未来有所启示。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9](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指出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张凤娟[10](2013)在《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家禽生产、消费大国,家禽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家禽出口发展缓慢,在世界家禽市场中出口地位日益下降。本文以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采用统计描述、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家禽出口贸易基本状况、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提高中国家禽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采用统计描述和贸易指数测定法对中国家禽出口贸易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规模小,出口比例较低,出口波动性强;在世界出口市场中地位日益下降;出口产品以禽肉及制品为主,羽绒羽毛类产品为辅,禽蛋类产品出口较少,主要出口产品种类与世界主要进口需求种类的匹配性较差;中国家禽产品75%出口到亚洲,前四大市场分别是日本、香港、美国、欧盟,合计占出口总额85%以上。无论从增长率还是从绝对份额上看,中国家禽产品出口市场与世界进口市场的匹配性程度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上述研究揭示出中国家禽出口贸易格局总体特征:规模较小而波动性强、出口结构过于集中、与世界进口需求的配性水平较低,贸易结构不合理。基于中国家禽出口规模小而波动性强的特征,运用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其出口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家禽出口的主要因素是进口需求效应、出口竞争力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其中进口需求是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出口竞争力效应和贸易结构效应在多数时期制约着出口贸易增长,并且制约程度逐步增强。因此,分别针对上述三效应对中国家禽出口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采用贸易指数测定和定性分析法对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不断下降,整体竞争力低于美国、巴西和泰国。出口竞争力下降直接原因是产品质量安全达不到进口国要求,同时出口价格优势逐步消失;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家禽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不强。运用相关系数法和地区方差分解模型对中国家禽出口市场集中与出口不稳定性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具有一定的正向相关关系,扩大出口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出口不稳定。基于中国家禽出口引力模型的计量分析表明影响家禽出口市场结构的因素依次是:空间距离、拥有共同边界、APEC制度安排、WTO制度安排、中国畜牧业产值、进口国经济规模、双方人均收入绝对差距。采用相关系数、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世界进口需求与中国家禽出口之间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世界进口需求与中国家禽出口具有因果关系,长期内,世界进口额每增长1%,中国家禽产品出口额就会相应的增长0.554%。充分利用世界家禽进口需求空间和增长潜力,中国应重点以最具吸引力和吸引力较大国家为目标市场,加大市场研究和市场开拓力度。基于上述研究提出:要促进中国家禽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必须以培育家禽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为核心;以世界进口需求为导向,优化家禽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政府要加强国内支持和出口促进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家禽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检验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二、日本未来鸡肉市场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未来鸡肉市场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2 食品(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3 鸡肉供应链质量控制研究
        1.2.4 已有观点与主要不足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2.1 鸡肉供应链
        2.1.1 鸡肉整体产品概念
        2.1.2 鸡肉的质量标准与关键质量特性
        2.1.3 鸡肉供应链的结构、特征
    2.2 供应链环境下鸡肉质量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2.2.1 鸡肉质量的形成过程
        2.2.2 鸡肉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养殖和屠宰加工环节在鸡肉质量形成中的作用
        2.3.1 肉鸡养殖场(户)的作用
        2.3.2 屠宰加工企业的作用
    2.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基本问题
        2.4.1 质量协同控制的概念与内涵
        2.4.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内容
        2.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目标与标志
        2.4.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策略的含义与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描述性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数据来源
        3.1.3 样本数据特征
    3.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分析思路与判断依据
        3.2.1 质量协同控制认知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2.2 质量协同控制活动比较分析的思路及判断依据
    3.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认知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质量控制标准重要性的认知比较
        3.3.2 质量控制标准了解程度的比较
    3.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
        3.4.1 采用质量标准的比较
        3.4.2 环境维护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3 投入品来源质量控制的协同状况
        3.4.4 检疫检验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5 动物福利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6 档案管理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4.7 设施配置质量协同控制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1 理论分析
        4.1.2 研究假说
        4.1.3 变量说明
    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1 信度检验
        4.2.2 效度检验
    4.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4.4 模型最终估计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与实现机制分析
    5.1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形成机制分析框架
    5.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主导机制
        5.2.1 动力机制
        5.2.2 传导机制
    5.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形成的辅助机制
        5.3.1 保障机制
        5.3.2 促进机制
    5.4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机制
        5.4.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5.4.2 熵变模型构建
        5.4.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过程分析
        5.4.4 减少系统内部正熵,逐步实现质量协同控制目标
        5.4.5 增加负熵流,实现促进机制
        5.4.6 减少正熵流,实现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分析
    6.1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微分博弈模型
        6.2.1 Nash非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2 屠宰加工企业主导的Stackelberg主从微分博弈模型
        6.2.3 协同合作微分博弈模型
        6.2.4 比较分析
    6.3 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与模拟仿真
        6.3.1 质量协同控制的实现条件
        6.3.2 质量协同控制的模拟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质量协同控制的对策建议
    7.1 肉鸡养殖场(户)自身的对策建议
        7.1.1 提高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
        7.1.2 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经营特征
        7.1.3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质量行为
        7.1.4 加强与屠宰加工企业交流沟通
    7.2 屠宰加工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协同
        7.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7.2.3 制定质量协同控制评估体系
    7.3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7.3.1 加大行业政策支持,改善外部环境
        7.3.2 健全法律体系,确保有法可依
        7.3.3 理顺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水平
        7.3.4 完善鸡肉质量可追溯制度
    7.4 行业协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7.4.1 制定协会质量标准
        7.4.2 加强协会信息披露的职能
        7.4.3 加强监督和行业内部惩罚制度
    7.5 消费者层面的对策建议
        7.5.1 培养成熟的消费理念和安全购买能力
        7.5.2 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
        7.5.3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养殖场(户)
附录二 :鸡肉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调查问卷:屠宰加工企业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具体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研究主体
        1.2.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1.6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现代契约理论
        2.1.3 行为经济学
        2.1.4 实验经济学
        2.1.5 感知价值理论
        2.1.6 简要评述
    2.2 文献综述
        2.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2.2 契约关系稳定性、农户违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2.3 契约农业对农户绩效的影响研究
        2.2.4 简要评述
3 理论分析框架
    3.1 逻辑分析思路
    3.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参与、违约、续约决策的影响机制分析
        3.2.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机制
        3.2.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机制
        3.2.3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机制
    3.3 数据来源
        3.3.1 微观调查数据
        3.3.2 宏观统计数据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发展现状及实施效果分析
    4.1 中国契约农业的发展、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契约农业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4.1.2 契约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
    4.2 肉鸡产业的生产与发展状况考察
        4.2.1 世界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4.2.2 中国肉鸡生产与贸易情况
        4.2.3 江苏省肉鸡产业的生产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肉鸡产业契约农业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形式
    4.4 契约农业对肉鸡养殖农户的收入效应分析
        4.4.1 理论机制与计量模型设定
        4.4.2 自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4.3 实证结果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4.5 进—步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测度: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
    5.1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实验设计
        5.1.1 时间偏好实验设计
        5.1.2 风险偏好实验设计
        5.1.3 实验补充说明
    5.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概念框架
    5.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估计方法
    5.4 偏好参数的估计结果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4.1 农户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的总体估计结果
        5.4.2 契约农户和独立养殖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5.4.3 履约农户和违约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5.4.4 不同续约意愿农户的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
    6.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变量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6.2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实证分析
        6.2.1 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的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6.2.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分析
        6.2.3 潜在内生性讨论
        6.2.4 稳健性检验
    6.3 进一步讨论: 农户对契约属性的选择偏好研究
        6.3.1 变量说明
        6.3.2 计量模型设定
        6.3.3 农户契约属性选择偏好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研究
    7.1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
        7.1.1 计量模型设定
        7.1.2 变量选取
    7.2 样本描述性统计
    7.3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农户违约行为的实证分析
        7.3.1 农户违约行为的双变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7.3.2 基于异质性偏好的农户违约行为分析
        7.3.3 潜在内生性讨论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违约行为的影响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研究
    8.1 理论模型构建
    8.2 变量设计与样本特征分析
        8.2.1 变量设计
        8.2.2 样本特征分析
    8.3 计量模型设定
    8.4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农户续约意愿的实证分析
        8.4.1 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8.4.2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8.4.3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8.5 时间偏好、风险偏好与感知价值对异质性农户续约意愿的影响
        8.5.1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检验
        8.5.2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涵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FTA进程研究
        1.2.2 日本FTA农业贸易问题研究
    1.3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
        2.1.1 博弈论
        2.1.2 国际贸易谈判理论
        2.1.3 博弈论与国际贸易谈判的联系
    2.2 国家利益理论与农业保护
        2.2.1 国家利益理论
        2.2.2 关于农业贸易的相关经济学理论
    2.3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2.3.1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2.3.2 农业贸易政策的制定
第3章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3.1 日本FTA战略的发展历程
    3.2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特点
        3.2.1 立足东亚,精选谈判对象
        3.2.2 迅速扩张,由双边EPA向巨型FTA转变
        3.2.3 先易后难,采取EPA形式取代FTA
        3.2.4 提高标准,力争主导规则
        3.2.5 维护安全,力保战略资源稳定进口
    3.3 日本FTA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
        3.3.1 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3.3.2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3.3.3 来自美国因素的影响
        3.3.4 农业保护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4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分析
    4.1 主要政府部门对FTA战略谈判的纲领性文件
        4.1.1 外务省关于FTA战略的指导方针
        4.1.2 经产省关于FTA战略的基本原则
        4.1.3 农水省关于FTA战略的谈判要点
    4.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一个双层博弈模型
    4.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主要模式的形成及推广
        4.3.1 完全排除农产品的谈判模式
        4.3.2 保护最敏感产品的谈判模式
        4.3.3 利益交换的谈判模式
        4.3.4 “外交优先”的谈判模式
        4.3.5 全盘考量国家利益的谈判模式
第5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根源分析
    5.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历史根源:农业保护政策
        5.1.1 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2 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日本农业保护政策
        5.1.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一个横向对比
    5.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2.1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的特点
        5.2.2 日本农业保护政策对农业议题谈判的影响
    5.3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现实根源:经济、外交、政治
        5.3.1 农业持续低迷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经济根源
        5.3.2 粮食依赖进口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外交根源
        5.3.3 利益集团博弈是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政治根源
    5.4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的未来将促进农业改革
第6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及实证分析
    6.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效果分析
        6.1.1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评价标准的建立
        6.1.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效果的评价
    6.2 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实证分析
        6.2.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的说明
        6.2.3 实证分析过程
        6.2.4 主要结论
    6.3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经验
第7章 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7.1 中国FTA战略进展情况
        7.1.1 中国FTA战略现状
        7.1.2 中国农业贸易保护现状
    7.2 对中国继续推进FTA战略的启示与建议
        7.2.1 在农业贸易保护及农业议题谈判方面的建议
        7.2.2 推动RCEP进程的建议
        7.2.3 推动中日韩FTA进程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从神明到世俗—云南石林彝族牛崇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学术意义
        (三) 现实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国内有关云南彝族牛文化的研究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彝族牛崇拜的历史渊源及演变历程
    第一节 云南石林县概况
    第二节 远古时期彝族的牛崇拜
    第三节 历史时期彝族牛崇拜的演变
第二章 走向世俗的彝族牛崇拜
    第一节 当代石林彝族牛崇拜活动
    第二节 当代彝族牛文化背后的“财神”
    第三节 当代彝族牛文化活动背后的“手”
第三章 彝族牛文化的再解析
    第一节 政治与彝族牛文化之关系
    第二节 经济与彝族牛文化之关系
    第三节 文化与彝族牛崇拜之关系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彝族牛文化之关系
第四章 彝族文化及其他
    第一节 彝族民间信仰的变迁
    第二节 对彝族文化的再认识
        一. “相匹配”的万物观
        二. “均衡“的世界观
    第三节 彝族传统生态理念的现代价值
        一. 彝族传统生态理念与森林的存在与发展
        二. 彝族传统生态理念与自然环境的保护
        三. 彝族传统生态理念与现代经济发展
        四. 彝族传统农业生产的现代价值
        五. 彝族聚居地区未来发展之展望
第五章 彝族文明、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一节 对人类文明历程的回顾
    第二节 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
    第三节 工业文明的弊端与生态文明的萌发
    第四节 生态文明的构建
    第五节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再认识
结语
    一. 中国古代先贤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 中国古代先贤生态理念的当代意义
    三. 本次研究的基本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中蒙鸡肉贸易的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动物疫病对鸡肉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1.4.2 比较优势理论
        1.4.3 引力模型
第2章 中蒙鸡肉贸易现状
    2.1 鸡肉产品类别定义
        2.1.1 冷冻鸡肉产品
        2.1.2 热加工鸡肉制品
    2.2 中国鸡肉贸易情况综述
    2.3 蒙古国鸡肉生产状况
    2.4 蒙古国鸡肉贸易现状
    2.5 中蒙两国鸡肉贸易现状
        2.5.1 2012年中国对蒙出口鸡肉情况
        2.5.2 2017 中国对蒙出口鸡肉情况
    2.6 中蒙鸡肉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2.7 中蒙鸡肉贸易价格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影响中蒙鸡肉贸易的因素
    3.1 经济环境的的影响
    3.2 SPS措施的影响
        3.2.1 动物疫病方面的影响
        3.2.2 药物等化学性污染的影响
        3.2.3 微生物等生物性污染的影响
        3.2.4 中国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
    3.3 价格因素的影响
        3.3.1 从鸡肉需求角度分析
        3.3.2 从鸡肉供给角度分析
        3.3.3 供求理论的验证
        3.3.4 价格趋势的影响
    3.4 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
        3.4.1 主要竞争国的影响
        3.4.2 本国出口企业竞争的影响
    3.5 社会因素的影响
    3.6 小结
第4章 中国对蒙鸡肉出口潜力研究
    4.1 引力模型在贸易流量中的应用
    4.2 中国鸡肉出口贸易的引力模型
        4.2.1 模型的构建
        4.2.2 样本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模型的验证和数据分析
    4.4 市场潜力分析
    4.5 影响中蒙鸡肉贸易潜力的因素
        4.5.1 宏观因素分析
        4.5.2 关键因素实证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中蒙鸡肉贸易前景
    5.1 “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提供可供发展的有利环境
    5.2 从贸易成本分析中蒙鸡肉贸易更具优势
        5.2.1 先天的地理位置优势降低了运输成本
        5.2.2 直接用人民币结算降低了汇兑成本
        5.2.3 政策壁垒少降低了交易成本
        5.2.4 中国鸡肉价格更具竞争优势
    5.3 蒙古国鸡肉消费量的增长提升了贸易空间
        5.3.1 人口的增长带动了鸡肉需求的增加
        5.3.2 饮食结构的变化提升鸡肉的消费
        5.3.3 西式快餐引领了鸡肉消费潮流
    5.4 结论与展望
        5.4.1 结论
        5.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及建议
附录: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东北传统豆酱制作工艺及酱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主要内容体系
    四、资料来源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东北地区历史地理与农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环境条件
        一、自然环境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概况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
        二、传统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
        三、农业生产的近代化
    第三节 东北地区饮食概况
        一、食物原料由“简”及“繁”
        二、饮食结构逐渐丰富,日趋合理
第二章 东北地区豆酱起源
    第一节 豆酱的历史渊源
        一、秦汉以前的酱
        二、西汉以后的豆酱
    第二节 东北地区豆酱的起源
        一、豆酱发明所必备的条件
        二、唐代的“栅城之豉”
        三、宋金时期“以豆为酱”
第三章 东北地区豆酱的传统制作工艺
    第一节 豆酱制作工艺的演变
        一、北魏首次出现制酱工艺记载
        二、唐代制酱技术获得突破
        三、元代制酱技术发生革新
        四、明清时期制酱技术趋于成熟
    第二节 东北地区传统豆酱的制作
        一、制大酱法
        二、制盘酱法
        三、其他种类豆酱的制作
        四、传统酱油的制作
    第三节 东北地区传统制酱工艺特征
        一、传统工艺中历代制酱技术的体现
        二、传统工艺独特性的表现
第四章 东北地区饮食生活中的酱文化
    第一节 豆酱的食用方法
        一、蘸食蔬菜
        二、烹饪中调和五味
    第二节 酱对蔬菜发酵制品的影响
        一、各类酱渍菜的制作
        二、东北地区酱菜的特点及其成因
    第三节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中的酱文化
        一、满族的酱文化
        二、锡伯族的酱文化
        三、朝鲜族的酱文化
    第四节 东北地区酱文化成因分析
        一、受地域因素影响
        二、丰富的大豆资源
第五章 民风民俗中的酱文化
    第一节 岁时民俗中的酱文化
    第二节 语言民俗中的酱文化
        一、民间故事中的酱文化
        二、谚语中的酱文化
        三、制酱中的禁忌活动
        四、地名民俗中的酱文化
    第三节 服饰民俗中的酱文化
        一、酱文化对服饰中配饰的影响
        二、颜色中的酱文化
    第四节 民俗宗教中的酱文化
        一、满族萨满教的神话
        二、民间祭祀活动
第六章 东北地区酱文化同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交流
    第一节 酱文化交流的背景
        一、悠久的大豆栽培历史
        二、相似的饮食消费习惯
        三、同处于发酵饮食文化圈
    第二节 东北亚酱文化的传播路线
        一、唐代以“栅城”为中心传至朝鲜半岛地区
        二、从我国东北地区传至日本的“黄酱”之路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酱文化异同比较
        一、食用酱的种类
        二、传统制酱工艺的异同
        三、主要食用方法的异同
    第四节 日韩酱文化现代发展对我国酱文化发展的启示
        一、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酱文化
        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三、在现代拓宽其应用的广度
第七章 传统制酱工艺的发展和传承
    第一节 东北传统制酱工艺的价值探讨
        一、“过去时”价值
        二、“现在时”价值
        三、“将来时”价值
    第二节 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到工业化、城市化的冲击
        二、在现代面临“消失”的危险
    第三节 东北传统制酱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与经济利益相结合
        三、深入研究,注重对其文化功能的保存
        四、改变“匠人”思想,提升大众的认同与参与
        五、通过多种途径,客观、完整地记录工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设计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2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2.1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2.1.1 国际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理论
        2.1.2 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2.1.3 国际市场竞争策略
        2.1.4 SWOT分析方法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市场营销研究
        2.2.2 国内肉鸡产业研究
3 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1 JL集团概述
        3.1.1 集团概况
        3.1.2 发展目标
    3.2 出口现状
        3.2.1 国内销售状况
        3.2.2 出口订单
        3.2.3 市场分布
    3.3 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3.1 国内出口环境分析
        3.3.2 国际市场环境分析
        3.3.3 肉鸡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3.3.4 JL集团SWOT分析
4 JL集团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产品定位
    4.1 国际市场细分
        4.1.1 地理区域市场细分
        4.1.2 代理商客户群市场细分
    4.2 国际目标市场的选择及产品定位
        4.2.1 巩固传统出口市场
        4.2.2 扩大欧美市场
        4.2.3 开发新兴市场
5 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5.1 产品策略
        5.1.1 提高产品质量
        5.1.2 实现肉鸡产品多元化
        5.1.3 产品品牌策略
    5.2 定价策略
        5.2.1 降低生产成本
        5.2.2 产品差别定价法
    5.3 渠道策略
        5.3.1 升级销售渠道
        5.3.2 营销渠道的短与快
        5.3.3 加强对营销渠道的管理
    5.4 促销策略
        5.4.1 产品推介
        5.4.2 广告促销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2.1 事件概述
        2.2 事件起因
        2.3 事件经过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2.4 事件结果
        2.5 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3.1 事件概述
        3.2 事件动因
        3.3 事件经过
        (1) 四大争议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2) 法理博弈
        a.反对
        b.支持
        (3) 熊场开放日
        3.4 事件后续
        3.5 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5.1 品牌自身建设
        (1) 靠文化勾“魂”
        (2) 以技术创“心”
        (3) 凭国际开“眼”
        5.2 社会参与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5.3 法律保护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1. 引言
        2.1 事件概述
        2.2 事件起因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2.3 事件经过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2.4 事件结果
        2.5 后续发展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2.6 事件点评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1. 引言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1京东商城
        2苏宁易购
        3国美电器
        4消费者
        5供应商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节前造势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1. 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注册商标
        (2) iPad商标转让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4) 初次交锋
        (5) 案件升级
        (6) 最终结果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发现问题
        (2) 了解情况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2) 电影《人在囧途》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1.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2.4事件后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4.1事件概述
        4.2事件起因
        4.3事件经过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2) 林书豪中国行
        4.4事件结果
        4.5事件点评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1. 引言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2.6事件点评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2) 过分依赖广告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2.1事件概述
        2.2事件由来
        2.3事件经过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2.6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3.1事件概述
        3.2事件由来
        3.3事件经过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3.4事件结果
        3.5后续发展
        3.6事件点评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1. 引言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2.4事件结果
        2.5后续发展
        2.6事件点评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1. 引言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2.1事件概述
        2.2事件起因
        2.3事件经过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2.4事件结果
        2.5事件点评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3.1事件概述
        3.2事件起因
        3.3事件经过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3.4事件结果:
        3.5事件点评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10)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及理论阐释
    2.1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2.2 理论阐释
3 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分析
    3.1 中国家禽产业发展特征
    3.2 中国家禽出口总体规模
    3.3 中国家禽出口产品构成
    3.4 中国家禽出口市场分布
    3.5 内部出口区域分布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4.1 模型简介及基本形式
    4.2 CMS 模型的改进和修正
    4.3 中国家禽产品总体出口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4.4 中国家禽产品在日本市场出口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4.5 中国禽肉产品出口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
    5.1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
    5.2 中国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5.3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素
    5.4 家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深层次影响因素
    5.5 本章小结
6 关键影响因素之二 家禽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6.1 中国家禽出口贸易结构合理性
    6.2 出口市场集中与中国家禽产品出口波动性关系
    6.3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家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因素及增长潜力
    6.4 本章小结
7 关键影响因素之三 世界家禽进口需求
    7.1 世界家禽产品进口需求总体特征
    7.2 中国家禽出口与世界家禽进口需求相关性分析
    7.3 家禽出口与世界家禽进口需求因果关系的计量分析
    7.4 世界家禽进口需求类型划分---以鸡肉产品为例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日本未来鸡肉市场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肉供应链中养殖与屠宰加工环节的质量协同控制机制研究[D]. 安玉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2]农户契约农业参与行为及契约关系稳定性研究 ——基于时间偏好与风险偏好实验的实证分析[D]. 侯晶.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3]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 黄金宇. 辽宁大学, 2018(05)
  • [4]从神明到世俗—云南石林彝族牛崇拜研究[D]. 张伟文. 云南大学, 2018(04)
  • [5]中蒙鸡肉贸易的现状及前景[D]. 刘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6]东北传统豆酱制作工艺及酱文化发展研究[D]. 王哲.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JL集团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高寒. 青岛科技大学, 2016(08)
  • [8]展望未来禽产品产业[J]. 王宝维. 中国畜牧杂志, 2013(16)
  • [9]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10]中国家禽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张凤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日本未来鸡肉市场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