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

人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

一、人文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论文文献综述)

许雪林[1](2021)在《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视域下的科塞功能冲突论批判及当代借鉴》文中提出马克思是社会冲突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观的创立,不仅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真正得到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也彻底揭示了社会冲突的深刻根源、核心、形式、作用以及化解途径。马克思对社会冲突的研究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上升到哲学高度,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结构,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鞭辟入里的分析,证明了彻底的阶级斗争是消除对立、化解冲突困境的根本手段,指明了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的根本路径和最终指向。科塞作为一个现代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学者,其冲突理论深受马克思的影响,却又蕴含着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具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在当时资本主义面临的社会危机之下,科塞独辟蹊径选择正视冲突。他将社会冲突置于一个预先设想的框架中,分析了群体结构的人格投入与社会结构的僵硬程度对于社会冲突的重要影响;区分了现实性冲突与非现实性冲突、冲突的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以整合之道为社会冲突的化解构建风险保障机制,以此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转。基于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视域对科塞功能冲突论进行批判性解读,我们可以发现,科塞通过将安全阀制度引入冲突化解途径、将现实实践引入冲突理论、将社会学引入历史唯物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内涵。但是在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审视下,其理论仍有无法摆脱的局限性,如部分命题有失偏颇、弱化物质性根源、回避阶级斗争等。始终不可忽略的是,尽管西方社会学理论家在某种程度上承继并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但是他们掩盖了为维护资本主义而着书立说的实质,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的原意,具有放弃革命立场的不彻底性,本质上是对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核心之偏离。因而也不能够真正为化解社会冲突寻找出路。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科塞功能冲突理论,我们能够发现其独特的时代价值,也能够对社会冲突的化解和当代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创新运用提供一定启发。伴随大规模剧烈冲突的减弱,利益诉求千变万化,社会结构纵横交错,社会问题纷繁复杂,诸多矛盾暗流汹涌。中国社会转型与全球变革引发的冲突“牵一发而动全身”,维持社会秩序良性运行亟需在对现代社会冲突理论的批判中进一步丰富创新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因此,化解当下的冲突困境,有必要重视社会冲突理论:在坚持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同时借鉴科塞功能冲突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深化理论研究。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和治理方式,重建社会秩序,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和实现人类解放打下坚实基础。

徐瑞萍,吴选红,刁生富[2](2021)在《从冲突到和谐: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人机关系的伦理重构》文中提出在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人机关系,不同于以往工业革命时代的人机关系。机器智能愈来愈逼近人类智能,甚至有超越人类智能的势头,人机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因受到人类理性的滥用、利益的零和博弈、智能机器的奴役,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异化的渗透,导致人机关系的矛盾冲突愈来愈明显,需要从技术文化哲学的视角辨别人机关系的伦理本质,以期从敢于批判与重塑现实、对人机伦理进行赋值、对非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在拥抱理性选择中坚守"帕累托最优法则"、以社会规范弥补伦理失范加固伦理根基、以文化和谐超越文化冲突等维度,对人机关系进行伦理解构与伦理重构,从而走向人机关系的和谐之境。

林琳[3](2020)在《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文中认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与物联网等技术对各领域的全谱渗透,前现代、现代、解构性后现代与建设性后现代的交汇通融,科学与人文在长期的对垒后趋向有机融合等,都对教育包括本科教育产生着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自201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如何在扩大高等教育受教育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水平,这是普及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当下,在中美激烈竞争的背景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技术的打压,人才交流的封锁等都要求中国更加急迫地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水平大学,真正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质量监测与保障举措,对打造高水平本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直接关乎我国本科教学的定位与本科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由此,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重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对于确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新使命、新方案、新标准、新策略,具有重要的先导性意义。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有机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在人民日报《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中论述到中国的确在走向生态文明,并提出怀特海的思想极富启迪。“怀特海的全集翻译与研究”被列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的研究方向,可见怀特海有机哲学思想的深刻性与洞见性越来越引起国人的关注。本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与怀特海都立足有机、整体与过程,他们都诉诸感性活动主体。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在主体性方面颇具特色,其根植于自身融合式的哲学体系,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具有启示意义。本研究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和研究综述主要从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从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国外内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三大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以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第二部分,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出发,阐释怀特海本人的“是其所是”及其价值理论的“在其所在”,即怀特海价值理论产生的背景。其次,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本体意义,即价值是事件的内在实在性;价值尺度涉及“强度”、“满足”与“秩序”价值包含一种对“重要性”的判断;价值存在于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之中;价值具有具体性;道德价值:道德在于支配过程;价值的三重图式包括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价值的多重维度包括:善、真、美、冒险及平和;在其评价理论中认为评价是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并具有三重特征。最后阐述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第三部分,在对怀特海的价值理论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Nvivo12软件对国家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词频分析、对国家审核评估标准中的要素进行一级编码并标明参考点。对29个地方政府的审核评估标准中与教育部颁发文件不同的8个省份的审核评估标准进行文本分析,阐释其特点。对随机抽样的33所高校的审核评估标准及其自评报告进行文本分析。通过四个自编问卷《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求《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所调查内容之间的关系。基于怀特海的价值理论对调查问卷的现状及各人口学变量进行差异分析并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教学评估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上存在极其显着的相关。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对于本科教学评估认知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之间的关系机制产生调节作用。即高需求水平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强于低需求下本科教学评估认知对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预测作用。针对问卷的不足采用访谈研究法,对25名被访者按照审核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人文性与关系性等问题进行访谈,基于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分析。第四部分,通过对审核评估标准文本的内容研究及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现状的调查研究,在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包括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学生、教师主体的缺位;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使得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内在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内容本身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对价值的分割,即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第五部分,在怀特海价值理论视域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整合旨趣。其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其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有机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第二,本科教学审核标准价值关系应走向有机追求。首先,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包括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高校管理者、政府机构人员、社会第三方评估人员等审核评估利益相关者。其次,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最后,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通过研究学校标准变革的逻辑,有利于确立理性化的标准变革目标与对策,同时这也是确保审核评估标准变革有效性的前提。第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矛盾的化解。在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中,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矛盾应达到有机的统一。具体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第四,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包括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以及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李慧勇,王翔,高猛[4](2020)在《社会冲突研究二十年:学术图景、理论动态与视域前瞻》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国内社会冲突研究大致经历了"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引入、介绍—本土化社会冲突理论探索与尝试—本土化社会冲突理论反思与成熟"3个议题演变阶段。当下和今后国内社会冲突治理之道和研究方向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遵循、以法治建设为依托、以大数据治理和协同治理为抓手,推动社会冲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外,还应深入推进本土化研究,挖掘和提炼中国特色治理经验,进而为国际社会冲突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陈迁美[5](2020)在《团练制度下的基层解纷机制研究(1912-1935) ——以会理县档案为中心》文中提出在民国初年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会理县因其川滇交界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彝汉杂居的人文地理环境,出现了“军阀混战,匪患纵横”的局面,团练便趁机勃兴,并随局势的变化而发展,逐渐由“团练”发展成“团务”,其在基层行政事务管理方面的权力从无到有、由小而大。民国十六年(1927)团务改革之后,刘文辉在其防区内建立起了军政合一的管理体系,团务系统兼具治安、行政和民政的职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文章除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对民国时期会理县的基层治理制度——团练制度的介绍,第二章是对团练制度下的基层解纷主体的分析,第三章是对团练制度下的基层解纷场所——讲理公所的梳理,第四章是对基层解纷方式——理讲的阐述。第一章为基层治理制度:团练制度。第一节对民国时期盛行于会理县的团练制度进行了介绍,会理县的团练制度经过几次改革,其在管理基层行政事务方面的权力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的变化过程;第二节介绍了团保系统与基层司法的关系,团保系统本就可以起到“排难解纷以息讼累”的作用,也会“因公成讼而滋讼端”,因为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所以这主要取决于被公推之“绅粮”这一群体的个人修养。第二章为基层解纷主体:绅粮。这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对“绅粮”的解纷传统进行了回顾。第二节为绅在基层社会中的角色,分别介绍了作为“局绅”的团务人员(局长、团总、团正),作为乡绅的乡约、客长,以及讲理员(亦称评议员)这几个群体。实质上,这些角色的参与者,绝大多数都为“绅粮”这一乡村精英群体。可见,由于会理县较为闭塞的地理环境,“绅粮”这一群体在民国前期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影响力一仍沿袭前清,他们在基层纠纷解决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鼠牙雀角之细故的理息,免去了很多场民间械斗。第三章为基层解纷场所:各类公所。这些公所包括:讲理公所(城内讲理公所、城外讲理公所、各地方之讲理公所),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团务公断处和民事公断处。其中,城内讲理公所对应城内团务公断处,城外讲理公所对应城外团务公断处,地方之讲理公所对应地方之民事公断处。该制度是由前清的乡约制度发展而来的,在“排难解纷,以息事宁人”、“解除民众纠纷,免滋讼累”这个层面上的作用,与传统的乡约制度如出一辙。第四章为基层解纷方式:理讲。民国成立之后,会理县并未立即建立起新式法院,而是沿用旧有的县知事兼理司法模式,据会理县地方法院志的记载,其于民国三十年建立。而本文的时间节点是川政统一之前,在此时段内,会理县的基层解纷方式都是以理讲为主,审判为辅。对于理讲,大多数时候并非强制,所以当事人可以选择向当地首人投报,向团务局、实业局、公安局等报告,或者直接向县署具控,但对于田土细故、婚姻家庭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等“细微”之事,局署大多会批示报告人报经地方理剖息事。这便是官批民调式的互动。另外,还有地方辅助官府查明案件情况或者缉拿凶犯的互动模式。结语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提炼。总体上来讲,民国时期会理县的基层解纷方式是理讲与审判相结合的。因为县知事并非地方选举产生,所以县知事更换频繁,县级司法的黑暗程度甚至超过其他地方。而团务人员由地方公推,多为地方之绅粮,相对稳定,这或许是由“绅粮”这个群体本身的稳定性所决定的。这就使得人们更愿意将纠纷报经地方理息(或凭团理息,或报首人,或诉诸公所),所以在实践中,理讲解决的案件数量远超过审判解决的案件。

董晓宇[6](2020)在《比较视域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城郊村X村和城中村D村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是重要的基层组织治理和管理单元,在新时代承载着自治、管理、服务等功能越来越多,当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村庄突出问题,实现村庄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国家宏观政策要求乡村治理体制改革向多元化和融合性方向发展,探索有效的治理方式。学术界基于中国的复杂性,提出应该走差异化的道路。不同地区的村庄在改革实践中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不同的体制改革路径探索。从国家政策中的因地制宜到学术界的差异化道路再到现实乡村多样化改革实践,对于我国村庄治理体制改革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和定论。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差异性路径形成原因和是否呈现出一定的共性规律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对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未来建立城乡生活共同体具有借鉴意义。基于此,论文旨在探讨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形成及其一般性规律问题。通过比较的和实践调研的方法选取与农村城市化进程发展最接近的城中村和城郊村两种类型的村庄进行研究,且选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虽然不能代表整个乡村社会的治理体制改革情况,但是可以有针对性的从中寻找规律和思路。在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制定写作框架,选取领导体制、自治体制、经济发展体制和管理服务体制四个维度,对两个案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运行效果进行横向比较,总结两者在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积极和不足效果,进而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特征进行分析,为之后的思考与反思提供内容和材料铺垫。最后在两个案例村庄的治理体制改革比较的基础上,思考影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因素,反思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形成原因,并最终归属到差异性的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应该遵循的一般性规律,为未来的村庄治理体制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理论来源于实践,将学术理论与农村现实考察相结合,通过比较的视角下,可以对不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中发现其差异性原因与一般性规律进行探讨与分析,认识当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要在遵循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握当前和今后不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思路,为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

江明瑶[7](2019)在《论麦卡锡《天下骏马》中的和谐主题》文中指出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是美国当代着名的小说家,因其小说中丰富的主题和独具特色的语言,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其西部小说作品《天下骏马》(All the Pretty Horses,1992)是《边境三部曲》中的开创篇,它融合了英雄传奇经历和自然壮观景致,描写了一个不断追寻和谐关系的西部英雄形象。目前国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虽然已经起步并呈增长之势,但总体研究不多。国外学者注意到了小说中的历史和身份等主题,但对其和谐主题的研究并不多见。和谐是一个传统又永恒的主题,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崭新的内涵。文学伦理学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伦理形态定义为“文化伦理”,其核心思想就是内外和谐。通过挖掘文本中伦理关系的冲突与和谐,来研究隐藏在其后的社会变迁。而《天下骏马》中描述了主人公约翰·格雷迪与自我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与他人和自然的外部关系,从冲突与对抗最后经历一番成长后变为和谐统一。本文将分析《天下骏马》中主人公约翰·格雷迪与自我、他人和自然这三层伦理关系由冲突到和谐的过程。第一章论述格雷迪与自我的和谐。在科技理性精神的冲击下,以自由和谐为主的西部牛仔精神已被侵蚀。一心想成为牛仔的主人公格雷迪面临着自我实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坚持本善与以恶制恶之间的冲突,在一系列挣扎和打击后,他最终在现代精神荒原中找回了内心的平衡。第二章论述格雷迪与他人的和谐。美国西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离,缺乏家庭温暖的格雷迪选择离开西部。而在墨西哥,他仍不能逃脱人际关系的逐趋利益化和现实化,但最后归乡途中的经历又重燃了他对和谐人际关系的信仰。第三章论述格雷迪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揭示主人公格雷迪田园理想的虚假来揭露人类对荒野的掠夺和驯化,通过唤醒格雷迪的生态责任意识和荒野内在价值对人类的互补性来重构格雷迪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说明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通过探析《天下骏马》中主人公约翰·格雷迪对和谐伦理关系的追寻,看出人与自我、他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是变动不居的,经历了从冲突到和谐的变化。麦卡锡用这三种伦理关系反观现代工业侵袭下传统西部的伦理状况,展示了西部牛仔的生存困境,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冲突和精神危机。格雷迪对和谐的追寻不仅体现了已经边缘化的西部牛仔这一群体对现代化的抵抗,也展现了麦卡锡的和谐观和人文主义关怀。

孙至璞[8](2019)在《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基于N社区的实地调查》文中提出西藏山南地区正在经历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并且,西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藏传佛教深入藏族民众内心,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在国家力量与民间力量的双重建构下呈现出现有面貌。双重力量对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有时并不能一直按照预想呈现出人们预期的结果。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出现了运行混乱、统一性法律与地方性知识不衔接、机制运行分工不明确、机制中的人员专业性水平待提高等问题。本文依据国家与社会相关理论,结合实证调研,提出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既离不开国家,也离不开社会。在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建构过程中要以国家统一法律为向导,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找到着力点,对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本文基于前人对纠纷解决机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且基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提出可能的建构路径和方法。本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与问题、研究综述与方法、田野点介绍及本文构成;第一章是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概述;第二章是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实际运行,并且分析了影响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建构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宗教因素;第三章是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建构方向;第四章是具体的建构路径和方法;结语部分提出研究展望。

乔旗[9](2019)在《小学图画书教学的文化互动研究 ——以深圳市R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致力于在以图画书为载体的学习活动基础上,探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互动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叙事研究,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现场调查,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分析。本研究在明确了研究图画书文化互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具备相关理论做支撑的前提下,对文化互动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界定,进而对文化互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详细解读。通过研究发现,图画书区别于我们日常的印象和认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在不同层次上也凸显着自身的教育学独特价值与魅力,从各方面多维度促进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提升,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发展。但当下的图画书文化互动的学习活动所表现的特征说明其进行仍存在一定局限,并由此提出了该活动在当下教育教学理念倡导下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更高要求。本研究报告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概念界定、研究途径等。第二部分是调研学校R小学的文化状态分析。首先,笔者对R小学的历史发展、校风校训以及学校教育理念进行了梳理,从而为R小学开展这一活动进行了文化背景的支撑。接着,笔者分析了H老师就职于R小学前后的学校建设对比。然后,对R小学目前的文化理念及独特文化传递进行了总结概括。R小学的整体文化状态支持着图画书文化互动过程的产生和发展。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图画书的特点以及选用图画书的原因及标准问题。此部分以图画书的三个特点作为图画书被选择的基础,在进一步分析选用图画书原因之上,结合了图画书领域的优秀教师对其开展这一活动之前对书籍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访谈,明确了图画书何以进入这一文化互动过程的开展中。第四部分主要是解读图画书分析文化互动得以产生的条件和不同互动域。一是笔者以成人他者分析图画书文化,内容涉及整本书的文化设计、图画中的表达以及文字中的文化韵味。二是教师经知识提取、习惯引导、能力培养和精神升华进行成人主体的图画书文化解读。三是儿童视野中的图画书文化——设计好玩、图画有趣、故事生动。不同元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于文化有不同解读理解,从而在不同文化域中产生互动。第五部分是对文化互动过程进行做详细分析。主要涉及群体亚文化互动类型表现及互动内容表现,呈现出不同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特色。在这一具体互动的进行之后,互动的儿童主体经由成人主体的引导、内容意义的挖掘及互动过程中的内化习得,最终以符号化行为的表达进入文化互动的微观互动域——个体文化性活动的呈现。第六部分是对于个体文化性活动行为的分析解读。主要是以学生不同方面的作品解读、创作呈现等进行文化互动效果达成的观察分析。语言和文字、图画等可观察和感知的元素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是个体的文化特质,以此为切入进行文化互动功能效果的理解是必要而有效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互动的结果做了较好的反馈。最后对于图画书文化互动这一学习活动产生的教育学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说明,同时反思了这一活动中文化互动的特点并对教师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更高要求。

张华[10](2019)在《国内外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研究述评》文中认为国外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研究表现出两种形式:一种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研究;另一种是西方社会学或政治学中的所谓社会冲突论者如达伦多夫、科赛等人对此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则从整体视野、要点阐释、价值论域、发展趋势、理论比较等不同角度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展开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今后应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从多学科综合视角不断推进。

二、人文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文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视域下的科塞功能冲突论批判及当代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十九世纪以来社会冲突理论的历史演进
    2.1 古典社会冲突思想阶段
    2.2 现代社会冲突理论阶段
3.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和科塞功能冲突论的内容概述
    3.1 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3.1.1 物质利益是社会冲突的真正根源
        3.1.2 阶级冲突是社会冲突的核心所在
        3.1.3 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两大冲突表现形式
        3.1.4 社会冲突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质、量之变
        3.1.5 以阶级斗争为根本路径的冲突化解方式
    3.2 科塞功能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3.2.1 社会冲突的形式
        3.2.2 社会冲突的原因
        3.2.3 社会冲突的功能
        3.2.4 社会冲突的化解
4.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视域下科塞功能冲突论的理论贡献与理论缺陷
    4.1 理论贡献:科塞功能冲突论对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内涵之拓展
        4.1.1 提供冲突暂缓之道:将安全阀制度引入冲突化解途径
        4.1.2 促进研究重心转移:将现实实践引入社会冲突理论
        4.1.3 推动跨学科接轨:将社会学引入历史唯物主义
    4.2 理论缺陷:科塞功能冲突论对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核心之偏离
        4.2.1 从理论总结到经验推导:部分命题有失偏颇
        4.2.2 从剥夺感到认同感:弱化物质性根源
        4.2.3 从革命到整合:回避阶级斗争
5.简析科塞功能冲突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5.1 当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困境
    5.2 科塞功能冲突论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5.2.1 正视并合理利用冲突“双刃剑”
        5.2.2 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疏导释放敌意情绪
        5.2.3 完善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均衡机制
        5.2.4 构建高度凝聚社会共识的合法性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2)从冲突到和谐: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人机关系的伦理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机冲突的问题表征
    1.智能机器的优势使人处于不自在的状态
    2.“人本主义”在与“机器中心主义”的对抗中不断处于下风
    3.人的异化使人机冲突异常化
    4.人机关系的冲突源于人类的不妥协
二、人机冲突的问题肇因
    1.感性吞噬理性误导理性滥用
    2.私欲攻心造成利益的零和博弈
    3.单向度的人不断演化甘愿沦为机器的奴隶
    4.人的异化催生机器的异化
    5.“两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人机关系的疏离
三、人机和谐的伦理重构
    1.敢于批判与重塑现实
    2.对非理性主义的批判不得不为
    3.人机伦理赋值通往人机和谐
    4.在拥抱理性选择中坚守“帕累托最优法则”
    5.社会规范弥补伦理失范加固伦理根基
    6.从文化冲突到文化和谐

(3)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呼唤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变革
        (二)本科教学改革迫切需要对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价值取向分析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启示意义
        (四)个人对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的兴趣与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学
        (二)审核评估标准
        (三)价值
        (四)评价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评估研究反思
    二、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综述
        (一)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文献统计概览
        (二)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三)国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进展
        (四)国内外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研究反思
    三、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一)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二)我国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三)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的文献数量统计概览
        (四)国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进展
        (五)国内外怀特海价值理论研究反思
第二章 怀特海的价值理论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形成的“在其所在”
        (一)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主义诗篇激发了怀特海的灵感
        (二)自然科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割裂的历史背景
        (三)怀特海对新康德主义价值理论批判的诠释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作为主体性的价值
        (二)价值的三重图式:自我、他者及整体的关系
        (三)价值的多种维度:善、真、美、冒险及平和
        (四)评价理论:价值世界的内在活动
    三、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及局限
        (一)怀特海价值理论的价值
        (二)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局限
第三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历史与文本分析
    一、我国本科教学评估标准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本科教学评估标准的研究和准备(1985-1990年)
        (二)开展本科教学评估标准试点和探索(1990-2001年)
        (三)开展水平评估标准的阶段(2002-2008年)
        (四)依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审核评估标准(2009年-至今)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文本分析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特点
        (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的词频及编码分析
        (三)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审核要点的价值关系分析
第四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现状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的意义
    二、调查的对象、程序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的程序与方法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教学评估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二)审核评估标准认知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三)审核评估标准需求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四)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五)调查内容的关系机制分析
    五、调查结果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部分讨论
        (二)相关分析讨论
        (三)结构方程模型讨论
第五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
    一、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选择的取向问题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的实用倾向对情感的忽视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选择技术化倾向对伦理性的忽略
    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制定的价值主体缺位
        (一)学生与教师主体的缺位
        (二)审核评估标准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混淆
        (三)审核评估标准中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关系错位
    三、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矛盾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矛盾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矛盾
    四、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与价值的分割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割裂审核评估标准的实践与评价
        (二)事实评估与价值评估的分野
        (三)体美劳三育维度与德智维度的疏离
第六章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改进
    一、正确定位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选择
        (一)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目标选择应重视价值理性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现价值手段的选择应结合技术性与伦理性
    二、确定本科教学审核标准的价值追求
        (一)融入审核评估标准以多元价值主体
        (二)重梳自我、他者与整体性的价值关系
        (三)尊重审核评估标准变革中的逻辑
    三、处理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内容中的价值冲突
        (一)审核评估标准内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接纳
        (二)审核评估标准内容多样与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接受
    四、实现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的价值融合
        (一)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融合
        (二)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结合
        (三)审核评估标准实践与评价中五育评估维度的交融
结论
    一、对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价值研究的总结
    二、对未来审核评估标准改进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本科教学评估认知问卷
    附录2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认知问卷
    附录3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满意度问卷
    附录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需求问卷
    附录5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协议
    附录6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访谈提纲
    附录7 国家及各省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8 抽样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列表
    附录9 访谈情况记录表
    附录10 文本及调查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社会冲突研究二十年:学术图景、理论动态与视域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冲突研究:宏观脉络与整体图景
二、社会冲突研究的多重面向:结构性特征与理论反思
    (一)理论基础与内涵发展
    (二)表现特征与演化逻辑
    (三)价值转向与治理观念
    (四)治理策略与方法选择
三、社会冲突研究的议题演变与发展逻辑
四、结语

(5)团练制度下的基层解纷机制研究(1912-1935) ——以会理县档案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层治理制度:团练制度
    第一节 民国会理县团练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
        一、团练制度的建立
        二、团练制度的发展
    第二节 团保系统与基层司法的关系
        一、排难解纷以息讼累
        二、因公成讼而滋讼端
        三、“军-绅”政权下的息讼与滋讼
第二章 基层解纷主体:绅粮
    第一节 基层社会中的绅与粮
        一、绅粮的定义
        二、集众议举的绅粮
        三、排难解纷的绅粮
    第二节 绅在基层社会中的角色
        一、局绅:团务人员
        二、乡绅:乡约、客长
        三、职绅:讲理员
        四、角色转换与兼任
第三章 基层解纷场所:各类公所
    第一节 讲理公所
        一、讲理公所的建立
        二、讲理公所的发展脉络
        三、讲理公所的组织架构
    第二节 公断处
        一、团务公断处
        二、民事公断处
        三、公断处与讲理公所的关系
    第三节 其他公所
        一、团甲公所
        二、乡镇公所
第四章 基层解纷方式:理讲
    第一节 会理县档案中的理讲
        一、理讲的主体
        二、理讲的范围
        三、理讲的效果
    第二节 理讲与审判的互动
        一、民间理剖后告官府
        二、官府批回民间调处
        三、民间辅助官府办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6)比较视域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城郊村X村和城中村D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所在及是否存在一般性规律?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样本介绍
        1.选择城中村与城郊村作为样本的原因
        2.两个案例村庄的基本情况概述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村庄治理体制
        2.村庄治理体制改革
    (二)理论基础——治理理论
    (三)村庄治理体制改革路径的争论及何为有效的治理体制改革
        1.学界对村庄治理体制改革道路的争论
        2.何为有效的治理体制改革
    (四)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考察维度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动力比较
    (一)村庄经济发展——各自经济发展难题需解决
        1.城郊村X村:村办企业发展困境及村庄经济负债
        2.城中村D村:底不清与账不明造成干群经济矛盾
    (二)村庄治理结构——党领导下的治理结构需创新
        1.城郊村X村:“政经合一”难以保障村民的各类权益
        2.城中村D村:村庄自治缺乏有效监督及干部腐败
    (三)村庄管理与服务——管理与服务难落实
        1.城郊村X村:因利益带来的村民矛盾纠纷多及服务不到位
        2.城中村D村:村民多样性强带来的管理与服务难度大
    小结
三、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比较
    (一)领导体制:构建党建引领型体制
        1.城郊村X村:村社融合型党组织领导体制
        2.城中村D村:村庄服务型党组织领导体制
    (二)自治体制:创新多层次型自治体制
        1.城郊村X村:构建社区—村庄—小组的自治体制
        2.城中村D村:构建村两委—村民小组及代表—村民的自治体制
    (三)管理服务体制:强化功能及主体多元的管理服务体制
        1.城郊村X村:管理上提与服务下放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制
        2.城中村D村:“一站四会”与群众参与的管理服务体制
    (四)经济发展体制:建立集体经济股份化运行体制
        1.城郊村X村:以经济实体及租赁为主的集体经济运行体制
        2.城中村D村:以出租及租赁为基础的集体经济运行体制
    小结
四、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效果比较
    (一)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积极效果
        1.治理结构及体制层面:社区治理转型VS自治结构完善
        2.管理服务层面:管理服务社区化VS干群协同管理服务
        3.经济层面:解决负债实现增收VS保障村民经济权益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不足之处
        1.治理结构及体制层面:政经关系仍旧模糊VS自治权力过度集中
        2.管理服务层面:形式化显着VS矛盾未消且服务缺失
        3.经济层面:缺乏风险防控VS经济增收受限
    小结
五、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共性特征及差异性特征分析
    (一)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共性特征
        1.通过政经分离构建村庄社区生活共同体
        2.重构党领导下的多层次村庄治理结构
        3.细化管理强化服务成为村庄转型的重要内容
        4.实施集体产权改革实现多种类股份化经济运行方式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特征
        1.多村联合型社区治理VS强化原有村庄自治
        2.投资经济实体VS强化集体资产监管
        3.以社区为核心综合服务供给VS村庄党群协同服务供给
    小结
六、思考与总结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何以形成及改革的一般性规律
    (一)影响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因素思考
        1.经济发展条件
        2.村庄形态与原有治理基础
        3.农村文化与认同
        4.地方政策推动
    (二)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性路径形成原因
        1.国家宏观政策为改革的差异性探索提供自主性空间
        2.村庄差异性使得治理体制改革呈现特色实践逻辑
        3.村庄内生力量影响农村治理体制改革的差异化推进
    (三)村庄治理体制改革的一般性规律
        1.改革理念: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核心
        2.治理结构: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结构
        3.运行方式:建立开放性和市场化的政经分类运行机制
        4.发展方向:构建公共生活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型社区治理体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7)论麦卡锡《天下骏马》中的和谐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Harmony between Grady and Self in All the Pretty Horses
    1.1 Inner Struggle between Self-actualization and Reality
    1.2 Inner Balan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Chapter Two Harmony between Grady and Others in All the Pretty Horses
    2.1 Escape from Estranged Family Relationship
    2.2 Restoration of Belief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hapter Three Harmony between Grady and Nature in All the Pretty Horses
    3.1 Depred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Wilderness
    3.2 The Reconciliation in the Wilderness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cknowledgements
Informative Abstract in Chinese
Résumé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

(8)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基于N社区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问题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田野点介绍
    (五) 本文的构成
一、纠纷解决机制的形成
    (一) 藏族民众生活与民间纠纷
    (二) 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概述
    (三) 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特点
二、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
    (一) 藏族民众对纠纷解决机制的选择
    (二) 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运行过程
    (三) 宗教因素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影响
    (四) 国家力量对纠纷解决机制的影响
三、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与建构方向
    (一) 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问题
    (二) 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建构方向
四、纠纷解决机制设置的路径与方法
    (一) 以国家法律为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导向
    (二) 在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之间找到着力点
    (三) 对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进行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图画书教学的文化互动研究 ——以深圳市R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身边小朋友对图画书的接触
        (二)专业背景对这一教学媒介的感知
        (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对于文化互动及文化胜任力的倡导
    二、研究的问题、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问题及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有关图画书教学的研究
        (二)关于教学和文化互动的研究
        (三)对图画书及教学与文化互动研究的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图画书(绘本)
        (二)文化
        (三)文化互动
    五、研究途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过程
第一章 R小学文化状态
    一、R小学文化积淀
        (一)学校历史发展
        (二)学校校风校训
        (三)学校教育理念
    二、H老师就职后的学校建设
        (一)校园建设
        (二)教师建设
        (三)课程建设
    三、目前学校的文化理念以及独特的文化传递呈现
第二章 图画书:文化选择的独特魅力
    一、图画书的特点
        (一)合:儿童身心发展特征
        (二)异:其他教学媒介特质
        (三)应: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二、选用图画书的原因
        (一)以儿童为主体的文化设计
        (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文化传递方式
    三、选用图画书的标准
        (一)王者加冕:专业人士认可下的诞生
        (二)因地制宜:课程学情出发下的考量
        (三)洋为中用:书籍文化把握下的确认
第三章 文化互动前的图画书文化解读
    一、“我”:以成人他者分析图画书文化
        (一)整本书的文化设计
        (二)图画中的文化表达
        (三)文字中的文化韵味
    二、教师:以成人主体解读图画书文化
        (一)知识的提取
        (二)习惯的引导
        (三)能力的培养
        (四)精神的升华
    三、学生:以儿童主体理解图画书文化
        (一)形态各异的设计真好玩
        (二)五颜六色的图画真有趣
        (三)引人入胜的故事真生动
第四章 图画书教学中的群体亚文化互动呈现
    一、群体亚文化互动的类型表现
        (一)教师——学生互动
        (二)家长——孩子互动
        (三)教师——家长互动
    二、群体亚文化互动的内容表现
        (一)物质文化符号系统的互动
        (二)行为文化符号系统的互动
        (三)制度文化符号系统的互动
第五章 文化互动后的个体文化性活动表达
    一、我是小小欣赏者
        (一)设计的品读
        (二)插图的观赏
        (三)内涵的体悟
    二、我是小小创作家
        (一)原创作品设计
        (二)话剧创作改编
        (三)情景话剧表演
第六章 图画书文化互动的意义与反思
    一、文化互动的教育功能表现
        (一)核心素养的习得
        (二)阅读生态的建构
        (三)自发阅读的深入
    二、文化互动过程的反思
        (一)文化互动过程的特征反思
        (二)学生读图能力建构的反思
        (三)教师跨学科视域素养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10)国内外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外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多角度研究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
    (二) 西方社会学或政治学学者的研究
二、 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 整体视野研究
    (二) 要点阐释研究
    (三) 价值论域研究
    (四) 发展趋势研究
    (五) 理论比较研究
三、 推进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二) 结合中国现实研究
    (三) 多学科综合研究

四、人文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社会冲突理论视域下的科塞功能冲突论批判及当代借鉴[D]. 许雪林. 浙江大学, 2021(01)
  • [2]从冲突到和谐:智能新文化环境中人机关系的伦理重构[J]. 徐瑞萍,吴选红,刁生富.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21(04)
  • [3]我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怀特海价值理论的审思[D]. 林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社会冲突研究二十年:学术图景、理论动态与视域前瞻[J]. 李慧勇,王翔,高猛. 东南学术, 2020(05)
  • [5]团练制度下的基层解纷机制研究(1912-1935) ——以会理县档案为中心[D]. 陈迁美.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6]比较视域下村庄治理体制改革实践研究 ——基于城郊村X村和城中村D村的考察[D]. 董晓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7]论麦卡锡《天下骏马》中的和谐主题[D]. 江明瑶. 湘潭大学, 2019(02)
  • [8]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基于N社区的实地调查[D]. 孙至璞. 云南大学, 2019(03)
  • [9]小学图画书教学的文化互动研究 ——以深圳市R小学为例[D]. 乔旗.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国内外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研究述评[J]. 张华.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标签:;  ;  ;  ;  ;  

人与自然:从冲突到和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