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使用 Leuca japonica 作为牛饲料

在澳大利亚使用 Leuca japonica 作为牛饲料

一、银合欢在澳大利亚做为牛饲料的采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涛[1](2018)在《瘤胃微生物重塑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采食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四个试验探究了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DMI、采食频率、机体代谢以及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微生态重塑对DMI、采食频率以及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瘤胃和直肠中细菌OTU丰度对奶牛DMI和采食频率的预测及调节机制。试验一研究了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DMI、采食频率和机体代谢的影响。选取20头体重(BW)、体况评分(BCS)和预产期相近的干奶期健康二胎奶牛,采用自动采食槽饲喂系统(RIC)和GC-TOF/MS分析系统测定了奶牛产后第7d(围产后期)和第50d(泌乳高峰期)的采食量、采食频率以及血清代谢组。结果表明:第7 dDMI(12.322 kg/头·d)和采食频率(50.560次/头·d)极显着低于第50 dDMI(22.132 kg/头·d)和采食频率(63.152次/头·d),说明奶牛产后第7 d的食欲明显比产后第50 d差(P<0.01);第7 d和50 d机体代谢存在极显着差异(P = 0.002),且第50 d机体代谢明显比第7 d旺盛(FDR<0.05)。可能由于围产后期奶牛受到分娩、日粮转换、环境改变和机体免疫、炎症等方面的应激,致使此阶段奶牛的进食欲望、采食行为和机体代谢明显受到抑制。试验二研究了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同试验一,基于16S rRNA对奶牛产后第7 d和50 d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第7d瘤胃中细菌群落α-多样性极显着低于第50d(P<0.01),而直肠中细菌群落α-多样性较第50 d没有明显差异(P>0.05);瘤胃以及直肠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核心菌群分布较第50 d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优势菌门的丰度较第50 d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核心菌群丰度较第50 d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奶牛瘤胃和直肠中存在固有的核心菌群,部分核心菌群的种类和分布可以随着日粮、生理时期和环境变化而改变,但核心菌群丰度始终稳定,可能由于这些细菌群落结构改变使得围产后期奶牛表现出进食欲望、采食行为和机体代谢的抑制。试验三研究了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微生物重塑对DMI、采食频率以及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将10头体重、体况评分和预产期相近并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干乳期健康二胎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 = 5)和微生物移植组(MT,n = 5),选取5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高峰期健康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牛(Donor组)。采用RIC系统测定了 CON组和MT组奶牛产后1-28 d的采食量和采食频率,基于16S rRNA对围产期和瘤胃液供体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群落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MT组DMI和采食频率极显着高于CON组(P<0.01),且在产后1-28 d MT组DMI和采食频率比CON组分别高3.752 kg/头·d和12.129次/头·d;通过主坐标分析显示,CON组和MT组瘤胃液和粪便中细菌群落生态结构逐渐靠近Donor组,且MT组到Donor组的距离较CON组到Donor组近(产后第7 d,MT组瘤胃液中细菌群落生态结构几乎与Donor组重合);围产前期CON组和MT组瘤胃液以及粪便中细菌群落成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围产后期MT组显着高于CON组(P<0.05);围产后期CON组瘤胃以及直肠中细菌群落组成在门和属分类水平上较MT组均存在极显着或显着差异(P<0.01或0.05)。因此,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微生物重塑后,瘤胃和直肠中微生物生态结构和相对成熟度迅速接近泌乳高峰期奶牛,说明了移植泌乳高峰期奶牛瘤胃液给围产后期奶牛成功地重塑了其瘤胃微生物群落,有效的改善了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和直肠微生态结构,使得奶牛的食欲增强,采食行为变得积极,从而改善了机体代谢,有利于此阶段奶牛健康。试验四探究了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调节机制。试验动物和试验设计同试验三。结果表明:(1)围产后期奶牛前肠(瘤胃)中筛选出的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的预测率分别为69.88%和54.08%。后肠(直肠)中筛选出的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的预测率分别为68.91%和55.23%。(2)围产后期奶牛前肠(瘤胃)中细菌群落调节DMI和采食频率的机制为:DMI随着瘤胃中28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29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降低或升高(P<0.05)。采食频率随着瘤胃中18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7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降低或升高(<0.05)。DMI和采食频率随着OTU25、OTU665和OTU779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同时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OTU739、OTU612、OTU3340、OTU2889和OTU622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同时显着降低或升高(P<0.05)。围产后期奶牛后肠(直肠)中细菌群落调节DMI和采食频率的机制为:DMI随着直肠中5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P<0.05)。采食频率随着直肠中6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升高或降低,随着10个细菌OTUs的丰度升高或降低而显着降低或升高(P<0.05)。围产后期奶牛前肠(瘤胃)和后肠(直肠)中细菌群落调节DMI和采食频率的可能路径是:微生物-大脑-分泌细胞轴。因此,本研究直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对采食量和采食频率的调节,它是反刍动物采食量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肠道微生物调节机制比物理和化学调节理论能更好的解释围产后期奶牛DMI和采食频率降低的原因,对反动物采食量调节理论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高琪[2](2017)在《柠条等几种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饲用价值与饲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沙生灌木是沙区改善环境的主要植物,资源量大,饲草化开发可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研究以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柠条(小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沙柳、杨柴、花棒和紫穗槐为材料,测定了养分含量、饲料消化率。配制了灌木粗饲料配方,进行饲养试验。测定了绵羊增重、饲料成本和采食、消化率等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筛选灌木饲料配方。以期为沙生灌木饲草化开发提供基础依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灌木饲料营养价值评价(1)柠条锦鸡儿和紫穗槐CP较高,高于10%,柠条上下不同部位间以及月份间差异小于紫穗槐,即时空变化小。杨柴和花棒时空变化大,高营养部分较少。沙柳CP最低,不到5%,WSC含量最高。柠条和沙柳EE最高,在7%-8%。5种灌木ADF在35%-50%,NDF在50%-70%,柠条和紫穗槐ADF、NDF相对较低。(2)小叶锦鸡儿CP达6.58%-17.29%,超过一般禾本科牧草和作物秸秆,EE约6%,纤维性物质含量也很高,ADF约50%-60%,NDF约60%-70%。细嫩枝条营养价值高于粗老枝条。平茬可以获得鲜嫩的再生枝条,营养价值以平茬1年>平茬2年>未平茬,在7-9月差异不显着,9-10月下降明显,采收应在10月前。(3)揉丝、粉碎、制粒和发酵状态饲料纤维性物质降低。相同状态饲料,柠条CP和EE高于玉米秸秆,ADF和NDF相反。IVDMD与ADF、NDF显着负相关,与CP正相关。2.以沙生灌木为主的粗饲料配方柠条为唯一粗料,占日粮70%时,能维持绵羊生长;占日粮约55%时,可使绵羊增重接近育肥。沙柳适口性差,日粮中比例不宜太高。消化率与增重成正比。筛选优化了几个粗饲料以灌木为主,精料均以玉米面和豆粕为主的配方:(1)高投入高产出(增重最高,投入成本高,单位成本增重高):精料30%,粗料70%,其中柠条35%,沙柳10%,玉米秸秆25%;(2)质优价廉(增重次高,投入成本次低):A.精料20%;粗料80%,其中柠条55%,沙柳]0%,玉米秸秆15%;B.精料30%;粗料70%,全部为柠条。(3)低成本的维持性饲料配方(维持体重,成本消耗低):精料20%;粗料80%,全部为灌木,其中柠条60%,沙柳20%。

霍平慧[3](2014)在《耐抑菌剂根瘤菌筛选及耐药菌株制备菌剂抑杂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用根瘤菌剂在贮藏期间常面临有效活菌数低、污染率高等问题,致使菌剂不耐贮藏,且施用到田间后难以在与土着根瘤菌的竞争过程中形成高效结瘤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通过向根瘤菌剂添加植物源或稀土盐类抑菌剂,筛选抗抑菌剂菌株,探讨抑菌剂对植株生长的影响,评价两类抑菌剂不同剂型的抗污染效果。在此过程中,采用三亲本杂交法对目标菌株进行荧光蛋白基因标记,以获得的标记菌株作为示踪工具探讨目标菌和杂菌在菌剂中的数量动态。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供试材料中所有初筛选根瘤菌对植物源类抑菌剂的耐受效果较稀土盐类抑菌剂好。低浓度(0.4mg mL-1)的稀土盐类抑菌剂在尚未对空气和土壤中杂菌起到较强抑制作用时即可抑制多数根瘤菌的生长,而在含有0.6mg mL-1苦参碱的平板中,绝大多数空气源和土壤源杂菌的生长被抑制,却仍有根瘤菌可以耐受。2.通过测定荧光蛋白标记根瘤菌的抑菌剂耐受性发现,荧光蛋白标记并未对筛选根瘤菌的抑菌剂耐受性产生明显影响,表明该方法可用作根瘤菌的示踪方法。3.0.6mg mL-1的苦参碱抑菌剂的添加对苜蓿植株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植株的各项生理及形态指标均显着低于不接菌的对照处理。而通过回接添加了相同浓度抑菌剂的根瘤菌液,发现宿主植株的所有生理及形态指标均不再低于不接菌的对照。而在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根系活力、根长及体积、株高、单株叶片数及结瘤数、根瘤等级等指标中,处理植株均达到了与接种对照及参比根瘤菌株相同的程度。表明向耐苦参碱根瘤菌剂中添加苦参碱抑菌剂,虽对部分植株指标产生一定影响,但总体上对回接植株仍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这也更进一步证实了将苦参碱抑菌剂用作根瘤菌剂添加剂的可行性。4.各稀土盐抑菌剂对空气和土壤中杂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对根瘤菌的抑制效果与杂菌相似,因此不利于耐药根瘤菌的筛选。同时因为稀土盐类物质化学性质活泼,与多数培养基成分及pH调节剂均可发生反应,对后续菌株的培养工作造成困难,因此不适合作为根瘤菌剂的添加剂。5.除虫菊素在短期内的抑杂菌效果较好,但随着时间的延迟,其抑菌效果急剧下降,且达到较好抑菌效果所需的活性物质含量较高,并要求低温避光的贮藏条件,本身市场价格也高,与较低浓度即可达到较好抑菌效果且价格便宜、有效作用期长的的苦参碱抑菌剂比,除虫菊素不适于用作菌剂长期贮藏时的添加剂,而苦参碱更适用于用作根瘤菌剂的添加剂。6.通过对添加苦参碱抑菌剂的液体和固体根瘤菌剂抗污染效果及杂菌率的检测发现,苦参碱抑菌剂的添加可有效降低被污染处理的液体菌剂杂菌数和固体菌剂杂菌率,同时对固体菌剂pH值的维持也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可将苦参碱用做液体和固体根瘤菌剂的添加剂。

温跃戈[4](2013)在《世界国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属于花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古今中外对国花的产生原因、确定方式和精神内涵等研究极少,尤其对国花文化领域的研究更加薄弱。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国花,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国花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急需对国花进行深入研究,统一认识。为了探求国花现象的本质所在,寻找中国国花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对世界各国的国花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作者查阅了来自33个国家的相关文献,对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部分会员组织的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了洛阳、菏泽、南京、武汉、无锡、成都、上海、青岛等牡丹或梅花的主要栽培地区;就世界各国国花文化现象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关联比较了42个国家国花的种类、数量、生活型、来源、自然花期、栽植区域等,总结出国花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世界各国国花的基本特征,据此提出了国花的定义和对中国国花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本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世界国花,弥补了国花研究空白,对增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中国国花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世界上195个国家之中,共有127个国家拥有国花,占所有国家总数的2/3。这些国家大多选择1种或2种花卉作为国花,其中一国一花的国家101个一国两花的国家24个,一国三花的国家1个,一国四花的国家1个;127个国家拥有国花的总数为156个,被选为国花的花卉种类的总数为122个,分别属于50个科、101个属。(2)国花一般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由民间约定俗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被确定为国花的花卉大多原产本国,具有丰富的观赏价值,自然花期内一般包含本国重大节日,能在本国广泛栽植,在世界范围普遍推广(3)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国花定义如下:国花是指通过民间约定、政府确定或法律确立等各种形式得到确认,并最终被本国民众广泛认可的可以作为国家和民族文化象征的花卉。国花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与其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世人脑海中能够建立起对应联想,提起它就会联想到这个国家。国花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载体,不仅能够在本国民众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在国际上也能得到普遍认可。(4)与国旗、国歌和国徽相比,国花的文化性和稳定性更为突出。国花一经选定,一般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政体改变而改变,至今没有国家否定原有国花的先例;国花多为民间约定俗成,不写入宪法;一个国家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花卉作为国花。(5)牡丹和梅花原产中国,在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牡丹在清代(1903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110年;梅花在民国时期(1928年)被确定为国花,距今已有85年。多年来,牡丹和梅花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和长期传承,至今没有任何文献资料提出过否定牡丹和梅花是中国国花的充分理由。根据世界国花产生发展的普遍规律,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在尊重中国历史、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应当继续以牡丹和梅花作为中国国花。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由官方权威机构将牡丹和梅花已在历史上被确定为中国国花并应继续作为中国国花的事实通告全国,统一认识;广泛宣传牡丹和梅花的国花文化,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可贵民族精神传播海内外;进一步挖掘国花文化内涵,提升牡丹和梅花作为国花的社会经济价值。

王涛[5](2012)在《温度和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合欢是一种豆科Leguminosae银合欢属Leucaena多年生常绿的灌木至乔木,是热带地区重要的高蛋白质饲料作物,除饲用外,还具有肥料、薪炭、用材、水土保持和防风林等多种用途。银合欢在其生长过程中受多种害虫侵袭,其中银合欢豆象Acanthoscelides macrophthalmus (Schaeffer,1907)是一种重要的害虫,其主要危害银合欢的种子,被银合欢豆象蛀食过的种子通常失去了生活力,降低了种子的质量。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银合欢豆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本研究重点开展了温度和湿度对银合欢豆象各虫态的影响相关研究,得出了银合欢豆象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测定了不同温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影响效果;研究了湿度对其发育和繁殖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银合欢豆象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52℃和12.79℃;有效积温分别为126.91日度、500.36日度和115.17日度;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左右,完成未成熟期的有效积温为742.44日度。银合欢豆象的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与温度大致成二次抛物线关系,其中,在理论温度30.75℃时内禀增长率的理论最大值是0.02971,而周限增长率的理论最大值在温度31.75℃时为1.0374。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有较大影响,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银合欢豆象的各个虫态的死亡率也升高,在55℃和60℃两种温度条件下处理1小时以上,银合欢豆象的各个虫态的死亡率均达到了100%。高温对各虫态死亡率影响有差异,其中银合欢豆象的蛹期对高温条件的抵御能力较强,明显强于其卵、幼虫和成虫期对高温条件的抵御能力。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卵、幼虫和蛹三个阶段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影响效果不如对成虫的影响那么明显;对成虫寿命的影响较大,在RH30%的时候,银合欢豆象的成虫期明显短于其他湿度条件。湿度对银合欢豆象成虫的产卵也有较大影响,随着湿度的升高,产卵量逐渐增多,在RH30%的时候,平均产卵量仅为12.11粒,而在RH70%的时候,平均产卵量达到了23.45粒。

石杰[6](2009)在《利用紫花苜蓿和根际有益微生物修复库区低肥力土壤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安置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国家投资了上亿元资金,在库区200~800m海拔高程开垦荒坡地10多万亩。但由于绝大部分新垦土地所处的自然利生态环境条件恶劣,新垦地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水平极低,影响新移民的移入。同时,在库区非移民区,由于农业人口密集,还存在大量过渡种植、地力低下耕地,影响库区农业发展。针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缺乏问题,分离、选育特征和功能各异的根际有益微生物(PGPR)及其混合培养物,研制能提高退化农业土壤地力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培肥方法,并配合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是建立三峡库区农业土壤质量定向培育利地力调控技术体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分别以酸性退化土壤、库区退化和新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退化土上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研究种植紫花苜蓿并配合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根际有益微生物培肥低肥力土壤的方法。结论主要如下:1.紫花苜蓿是极端酸敏感豆科植物。土壤pH值低于5.7,苜蓿产量会随着pH值的下降而迅速下降。酸雨和土壤淋溶正日益加剧着我国西南地区耕地土壤的退化进程。一个生长季节的小区试验表明,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土上的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的影响明显,其差异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其中,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后,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显着增加,而细菌、真菌稍增加,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施Ca2+仅对细菌数量有显着性增加,而对其它微生物未产生显着性影响。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酸性土壤中土壤的养分状况也有所改善,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和施Ca2+5mmaol·L-1对土壤氮有明显的影响。对苜蓿植株瘤重、根鲜重、株高、植株上部鲜重、全氮含量利酸性土壤中根瘤菌定殖的影响显并。说明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改变了根际营养成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了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了苜蓿植株的营养条件,促进了苜蓿根系的生长和代谢,进而促进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土壤的微生念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加速土壤养分的积累,提高了土壤的肥力。2.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恢复库区退化土壤(退化土样)的化学肥力指标和提高微生物数量与活性有显着地作用,尤其是对提高退化土样的有效磷含量有重要作用。对有机质和全氮的改善有促进作用,但不能提高退化土样的有效钾含量。施用5mL·kg-1联合固氮菌菌悬液明显促进退化土样的碱解氮的增加:施用5mL·kg-1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一个月就使退化土样有效磷水平达到正常偏高水平,比原样提高五倍多;施用硅酸盐细菌对提高退化土样的化学指标没有显着作用:施用5mL·kg-1纤维素分解菌菌悬液对增加退化土样的有效磷有显着作用,但总体上,苜蓿原位土沤熟对退化土样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反作用。3.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退化土样的微生物数量的提高非常迅速,且会逐渐达到动态平衡,不会因再次加入根际有益微生物而再次增加。在未达平衡状态之前,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越多,退化土样的细菌总数也增加得越快。施用5mL·kg-1联合固氮菌菌悬液在第一个月基本上就使退化土样的细菌数量、固氮菌数量、硅酸盐细菌数量达到最高值;各处理对退化土样的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显着;空白处理的各个微生物指标虽然随后也达到了和其他处理相似的水平,但其形成的微生态系统非常不稳定。施用2.5mL·kg-1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对退化土样固氮菌数量、根瘤菌数量、真菌数量的迅速提高有显着作用。施入纤维素分解菌对退化土样的微生物生态的平衡没有严重的破坏作用。4.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后,库区新垦土壤样品质地变得松软、易翻耕。施用灭菌的固氮菌菌悬液对保持新垦土样全氮含量有显着作用。施用5mL·kg-1固氮菌菌悬液在第一个月使新垦土样的碱解氮含量提高72.56%,之后保持稳定增长;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新垦土样的有效磷含量的提高程度低于退化土样;对有效钾含量的增加作用也只停留在启动期。施用5mL·kg-1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对保持新垦土样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提高沤熟后有机质含量有显着作用;施用5mL·kg-1硅酸盐细菌菌悬液可以显着增加新垦土样各个时期的有效磷含量。施入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加速沤熟作用,对增加新星土样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有显着提高的作用,对新垦土样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只有减少的趋势。5.新垦土壤样品的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硅酸盐细菌数量在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后缓慢逐月增加。施用5mL·kg-1固氮菌菌悬液对新垦土样根瘤菌、硅酸盐细菌数量的提高有显着促进作用,施用2.5mL·kg-1固氮菌菌悬液显着提高新垦土样固氮菌数量。5mL·kg-1的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可以显着提高新垦土样的真菌数量。2.5mL·kg-1硅酸盐细菌菌悬液对快速增加新垦土样固氮菌、硅酸盐细菌数量有显着作用。2.5mL·kg-1纤维素分解菌菌悬液和固氮菌有相互促进。6.库区非酸性退化和新垦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在处理后都显着地增加了。有些甚至增加了六倍以上。其中以处理7(接种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5mL·kg-1、灭菌联合固氮菌2.5mL·kg-1、硅酸盐细菌悬液5mL·kg-1和纤维素菌悬液2.5mL·kg-1)的对增加二土样的微生物量氮的作用比较稳定。处理5(接种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2.5mL·kg-1、联合固氮菌2.5mL·kg-1、硅酸盐细菌悬液5mL·kg-1和灭菌的纤维素菌悬液2.5mL·kg-1)对二土样的微生物量碳的作用比较稳定。

张学军[7](2008)在《苜蓿根瘤菌耐受酸性胁迫的生理、遗传和共生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紫花苜蓿为豆科苜蓿属多年生牧草,具有生长迅速、饲草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适口性好等特点,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誉,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栽培利用。苜蓿喜中性或微碱性土壤,pH6~8为宜,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近年来,随着苜蓿产业化进程加快和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紫花苜蓿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南方苜蓿种植已经成为苜蓿产业化的重要方面。然而,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分布广、面积大,耐酸苜蓿根瘤菌资源缺乏。为此,筛选耐酸苜蓿根瘤菌,对其耐受酸性胁迫的生理、遗传和共生特征进行研究,对促进苜蓿在酸性土壤上的广泛种植十分重要。本研究对筛选到的3株能在pH4.8的YMA固体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根瘤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生长特性,与紫花苜蓿共生结瘤的影响:通过测定16SrDNA序列,根据所测得的序列构建数值分类树状图,确定其在系统发育学上的地位:对菌体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和在酸性胁迫下的生理特性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小区试验,验证其与紫花苜蓿共生状况。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3株根瘤菌在Fahraeus无氮营养液中进行回接结瘤试验,每株分别接种在6个pH梯度(7.0,6.0,5.5,5.2,5.0,4.8)的试管中,每支试管3株幼苗,3次重复。培养30对结瘤数、株高和植株鲜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无论在中性还是在酸性条件下,接种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生长作用显着。比较接种不同菌株处理,pH在5.5-7.0,数据规律不明显;pH5.2-4.8,接种菌株91532的苜蓿结瘤数、株高和植株鲜重均明显高于接种91512和91522。2.对各菌株16SrDNA扩增片段测序,91532菌株已经测出,根据所测得的序列构建数值分类树状图,菌株91532与苜蓿中华根瘤菌EF201802相似性达到99.5%。由此可断定91532为1株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3.Elizabeth J.和Watkina W.等对耐酸根瘤菌的研究结果表明:扫描电镜下,耐酸菌株在酸性液中细胞将变短小,而酸敏感菌株无明显变化。对耐酸能力相对较强的91532菌株和典型的耐盐碱菌株96489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91532菌体4.平均长度为2.110um,宽度为0.657um,酸性条件下生长的菌体平均长度为1.1887um,宽度为0.6267um.。而96489菌株在中性条件下菌体平均长度为1.539um,平均宽度为0.613um,在酸度为5.5时菌体平均长度为1.539um,平均宽度为0.616um,长度和宽度与中性条件下的几乎一致。在酸性条件下,91532菌体的长度约为中性条件下的1/2,而宽度变化不大。5.为了探讨菌株的耐酸机制,进行了质子通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经过酸(pH5.2)诱导,酸敏感菌株96489和3株耐酸菌株,16Min内pH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但酸敏感菌株96489未经诱导和诱导处理间的pH变化幅度高于3株耐酸菌株。处理前后各菌株的存活率显示,无论诱导与否,3株耐酸菌株的细胞存活率均达到75%以上;而酸敏感菌株96489经过诱导,其细胞存活率达63%,比未诱导的高32%,差异达到显着水平。酸性诱导使96489产生了ATR反应,使菌体细胞膜有效抵挡外界H+的侵入,提高菌体在强酸环境中的存活能力。而3株耐酸苜蓿根瘤菌对酸性诱导不起作用,其细胞膜本身具有阻止H+进入细胞的能力,是长期生存在酸性土壤中形成的稳定遗传性状。6.在缙云山酸性土上种植紫花苜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接种情况为:3株耐酸菌株、酸敏感菌株和对照,3次重复,共15个小区。经收获植株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酸敏感和耐酸菌株)对紫花苜蓿生长作用显着,接种耐酸菌株与对照和接种酸敏感菌株比较,株高、根瘤数、植株地上部分鲜重和植株全氮均呈显着相关。对各小区的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根瘤菌)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上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的微生物定植有显着提高作用;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与不接种对照和接种酸敏感菌株对土壤中微生物的定殖差异显着。

陈学福[8](2006)在《岷山红三叶草化学成分及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三叶草为豆科三叶草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它最初被北美洲当地的土着人用来治疗百日咳、痛风和毒瘤;后来人们也用它来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咳嗽、香港脚、湿疹、牛皮癣等病症。目前研究发现,三叶草属植物中含有多种异黄酮类物质,这些成分可以很好的预防“富贵病”例如:动脉硬化,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是一种极有开发前景的天然药物,国外已把红三叶草植物的提取物作为功能性保健食品增补剂在国际市场上销售。而我国的红三叶草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多只用作牧草,开发利用率相当低,因此研究我国当地的红三叶草化学成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甘肃岷县植物岷山红三叶草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常规萃取分配,硅胶柱层析和薄层制备等层析分离手段,从岷山红三叶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种化合物,运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检测方法,结合一定的化学方法、物理常数的测定以及与标准品对照,共鉴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正二十四烷(Ⅰ),十四烷酸(Ⅱ),β-谷甾醇(Ⅲ),胡萝卜苷(Ⅳ),芒柄花素(Ⅴ),鹰嘴豆芽素A(Ⅵ),芒柄花苷(Ⅶ),L-甲肌醇(Ⅷ)。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Ⅳ、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其次,对岷山红三叶草中所含异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种提取溶剂比例优化和富集方法的对比研究,最终确定采用二步法提取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其最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步,采用乙醇加热回流的提取方法,得到最佳提取条件:乙醇体积分数为80%;乙醇用量(固液比)1∶15;提取温度85℃;提取时间2h。第二步,采用混合溶剂萃取的富集方法,得到最佳萃取富集条件:氯仿∶乙酸乙酯=2∶1。经过该工艺方法提取后,浸膏中异黄酮含量的均大于5O%。从而筛选优化出一种简单有效的纯化富集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

陈志彪[9](2005)在《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文中提出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人类对环境的压力,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生态的恢复与重建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而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亚热带分布广泛的花岗岩侵蚀山地的生态重建问题以及重建后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展开研究,目的是为了寻求合适的生态重建途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惟有二者紧密结合,方能有效。研究工作正是以此为立足点,以大量的第一手的监测资料、调查资料、具体的实践资料为基础,进行分析和理论上的提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系统分析和总结了花岗岩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退化的特征和过程,指出花岗岩生态系统存在若干退化过程阶段,不同的阶段应采用不同的重建方法;(2)生态重建途径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3)应用“3S”技术,可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生态重建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4)进行各种恢复与重建措施后的土壤、植物群落、小气候等生态环境的研究,认为生态恢复与重建后的生态环境效应是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重建效果的基础。

宋书巧[10](2004)在《矿山开发的环境响应与资源环境一体化研究 ——以广西刁江流域为例》文中提出矿山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矿山开发所遗留的环境问题构成了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矿山资源与环境问题,探讨污染治理的技术和路线。广西刁江流域的源头地带是我国着名的大厂矿区,较典型地反映了矿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本研究重点解剖了刁江流域矿山资源开发的环境响应,探讨了尾砂资源化、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等若干个治理矿山环境问题的技术环节,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论了矿山资源环境一体化思路的必要性和做法。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比较全面地调查了矿山废弃地类型、自然定居植物的种类、生境,分析了它们的重金属含量; (2)利用手持GPS 和1:1 万地形图调查了刁江流域矿山废弃地分布与面积; (3)利用南方n200GPS 定位系统测量了刁江沿岸重点污染区历史洪水位,与传统的土壤采样分析相结合,分析洪水淹没区与土壤污染区的关系; (4)在刁江沿岸设置了12 个采样断面,采了近200 个土壤样,分析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与分布规律; (5)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刁江流域矿山开发与环境监测资料; (6)在车河坑马尾砂库上进行了一年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野外试验; (7)在温室内进行了半年的尾砂、垃圾肥和P 肥的不同组合对银合欢生长的影响研究。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认识: (1)上游的矿山开发已造成刁江流域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矿区范围,影响到了距矿区200 多公里以外的下游地带,主要影响区域包括矿区、上游的拉么溪、平村河、车河河和刁江干流沿岸历史洪水淹没区。(2)在刁江流域上游地带存在大量矿山废弃地。包括随意堆放的尾砂、废石、尾砂库、废弃了的采矿与选矿场及因受污染而废弃了的耕地。这些废弃地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稳定性不好,是刁江流域最大的安全隐患和次生污染源。废弃地上自然定居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高于一般植物,有可能对矿区生态系统构成长期危害。(3)刁江河水被严重污染,河床上沉积了大量尾砂。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破坏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曾造成刁江中上游河段鱼虾绝迹。河床上的尾砂沉积范围广、厚度深,重金属As、Pb、Zn、Cd 含量非常高,除了直接危害了水环境质量外,还造成河道泄洪能力下降和洪水淹没范围的扩大,构成对沿江土壤环境和生态环

二、银合欢在澳大利亚做为牛饲料的采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合欢在澳大利亚做为牛饲料的采用(论文提纲范文)

(1)瘤胃微生物重塑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采食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围产期奶牛代谢特点
        2.2 围产期奶牛采食量调节机制
        2.3 消化道微生物调节宿主采食量机制
        2.4 奶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及影响因素
        2.5 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群落变化特点
        2.6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奶牛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2.7 瘤胃微生物群落移植研究进展
        2.8 小结
    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采食量、采食行为和机体代谢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试验二 不同泌乳时期对奶牛瘤胃和直肠微生物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试验三 瘤胃液移植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采食行为以及瘤胃和直肠微生物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试验四 围产后期奶牛瘤胃和直肠中细菌OTU丰度对DMI和采食频率调节机制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创新
    1 本研究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2)柠条等几种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饲用价值与饲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几种常见沙生灌木植物简介
        1.3.1 柠条(锦鸡儿属植物)
        1.3.2 沙柳
        1.3.3 岩黄芪属植物杨柴、花棒
        1.3.4 紫穗槐
    1.4 粗饲料
        1.4.1 粗饲料营养指标
        1.4.2 反刍动物粗饲料营养需求概述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
        1.5.1 国内灌木利用研究进展
        1.5.2 国外木本饲料利用研究进展
        1.5.3 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灌木饲料营养价值评价--养分测定
        2.1.1 供试材料的采集与制备
        2.1.2 营养指标及测定方法
    2.2 灌木饲料饲用价值评价--体外消化试验
        2.2.1 瘤胃液的采集
        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3 灌木饲料来源
        2.2.4 消化率的测定
    2.3 灌木饲料饲用价值评价--饲养试验
        2.3.1 试验羊的选择与分组
        2.3.2 饲养管理
        2.3.3 指标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库布齐几种沙生灌木的营养物含量
        3.1.1 几种沙生灌木粗蛋白含量
        3.1.2 几种沙生灌木粗脂肪含量
        3.1.3 几种沙生灌木酸性洗涤纤维含量
        3.1.4 几种沙生灌木中性洗涤纤维含量
        3.1.5 几种沙生灌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
        3.1.6 几种沙生灌木相对饲用价值
        3.1.7 讨论与小结
    3.2 四十里梁小叶锦鸡儿营养价值与动态变化
        3.2.1 径级对小叶锦鸡儿枝条营养价值的影响
        3.2.2 平茬对小叶锦鸡儿枝条营养价值的影响
        3.2.3 月份间及平茬年限间小叶锦鸡儿养分动态
        3.2.4 小叶锦鸡儿植株营养产量动态变化
        3.2.5 四十里梁小叶锦鸡儿不同高度刈后再生植株养分含量
        3.2.6 讨论与小结
    3.3 和林格尔小叶锦鸡儿营养价值
        3.3.1 和林格尔小叶锦鸡儿营养价值与动态变化
        3.3.2 和林格尔小叶锦鸡儿不同高度刈后再生植株养分含量
        3.3.3 讨论与小结
    3.4 灌木饲料养分含量与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3.4.1 几种加工形式灌木饲料的营养物含量
        3.4.2 饲料的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3.4.3 几种营养成分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相关性分析
        3.4.4 灌木饲料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与营养成分的回归关系
        3.4.5 讨论与小结
    3.5 沙生灌木粗饲料配方筛选与饲用价值评价
        3.5.1 第一期配方饲用价值评价
        3.5.2 第二期配方饲用价值评价
        3.5.3 主成分分析评估饲料配方饲用价值
        3.5.4 讨论和小结
4 总体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几种沙生灌木营养价值
        4.1.2 小叶锦鸡儿不同月份与枝龄间营养动态
        4.1.3 柠条、沙柳灌木饲料对绵羊的饲用价值
    4.2 结论
    4.3 论文创新点
    4.4 存在的不足及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耐抑菌剂根瘤菌筛选及耐药菌株制备菌剂抑杂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根瘤菌研究现状
        1.1.1 根瘤菌分类及共生结瘤特性
        1.1.2 根瘤菌侵染结瘤能力及固氮效率
        1.1.3 根瘤菌标记技术研究现状
    1.2 抑菌剂研究现状
        1.2.1 抑菌剂种类及研究进展
        1.2.2 生物源类活性抑菌物质的抑菌机理
        1.2.3 稀土盐类抑菌物质的抑菌机理
    1.3 根瘤菌剂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2 根瘤菌剂的种类、剂型及应用现状
        1.3.3 耐抑菌剂根瘤菌筛选及抑杂菌型根瘤菌剂研制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抑菌剂对空气和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及抑菌剂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抑菌剂材料
        2.1.2 供试植物种子
    2.2 试验方法
        2.2.1 抑菌剂溶液制备及灭菌
        2.2.2 含抑菌剂平板的制备
        2.2.3 抑菌剂及浓度对土壤和空气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测试
        2.2.4 不同浓度苦参碱胁迫下的苜蓿种子发芽试验
        2.2.5 数据统计
    2.3 结果
        2.3.1 抑菌剂对土壤及空气中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浓度苦参碱抑菌剂浸种对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耐抑菌剂根瘤菌筛选及荧光标记根瘤菌构建
    3.1 根瘤菌筛选鉴定及抑菌剂抗性测试
        3.1.1 供试植物材料及试验地概况
        3.1.2 苜蓿根瘤的分离与处理
        3.1.3 根瘤菌的筛选鉴定
        3.1.4 含抑菌剂平板的制备及初筛根瘤菌的抑菌剂抗性测试
    3.2 荧光标记根瘤菌的构建
        3.2.1 供试原始菌株的活化及受体菌感受态制备
        3.2.2 cfp 荧光标记根瘤菌的构建
        3.2.3 标记根瘤菌株的荧光活性、遗传稳定性及抑菌剂耐受性检测
    3.3 结果
        3.3.1 根瘤菌的分离过程
        3.3.2 初筛根瘤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及抑菌剂耐受性
        3.3.3 荧光标记根瘤菌株的抑菌剂耐受性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耐苦参碱荧光标记根瘤菌回接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及回接植物材料
        4.1.2 培养基及 Hoagland 营养液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液制备
        4.2.2 种子表面处理
        4.2.3 盆栽处理
        4.2.4 各处理植株形态及生理指标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筛选根瘤菌及抑菌剂对回接苜蓿植株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4.3.2 根瘤菌回接对接苜蓿植株根系、根瘤生长及植株含氮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耐苦参碱荧光标记根瘤菌剂制备及抑杂菌效果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及培养基
        5.1.2 供试载体基质
        5.1.3 载体基质的加工处理
    5.2 试验方法
        5.2.1 根瘤菌发酵液的制备和抗污染效果检测
        5.2.2 含抑菌剂高竞争型固体菌剂的制备及抗污染效果检测
        5.2.3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各处理液体菌剂的抗污染效果
        5.3.2 贮藏后不同基质载体固体菌剂的有效菌数、杂菌数及杂菌率
        5.3.3 贮藏 150d 后各固体菌剂的 pH 值变化
        5.3.4 菌剂粒径、外观、含水量及气味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项目来源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世界国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花相关研究文献分析
        1.1.1 中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2 外国国花相关研究文献
        1.1.3 网络资源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中国国花溯源
    2.1 牡丹——清代确定的国花
    2.2 梅花——民国时期确定的国花
    2.3 当代中国国花的推选
    2.4 小结
3. 世界国花调查
    3.1 亚洲
        3.1.1 日本——樱花和菊花
        3.1.2 韩国——木槿
        3.1.3 朝鲜——迎红杜鹃和天女花
        3.1.4 老挝——白鸡蛋花
        3.1.5 马来西亚——扶桑
        3.1.6 菲律宾——茉莉花
        3.1.7 泰国——腊肠树和睡莲
        3.1.8 印度——荷花
        3.1.9 新加坡——卓锦万代兰
        3.1.10 印度尼西亚——茉莉花、美丽蝴蝶兰和大花草
        3.1.11 亚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2 欧洲
        3.2.1 英国——狗蔷薇、苏格兰刺蓟、黄水仙和白车轴草
        3.2.2 荷兰——郁金香
        3.2.3 德国——矢车菊
        3.2.4 法国——香根鸢尾
        3.2.5 葡萄牙——薰衣草和香石竹
        3.2.6 奥地利——高山火绒草
        3.2.7 意大利——雏菊
        3.2.8 保加利亚——突厥蔷薇
        3.2.9 欧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3 美洲
        3.3.1 美国——月季
        3.3.2 加拿大——糖械
        3.3.3 墨西哥——仙人掌和大丽花
        3.3.4 阿根廷——鸡冠刺桐
        3.3.5 智利——智利钟花
        3.3.6 美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4 非洲
        3.4.1 埃及——齿叶睡莲
        3.4.2 塞内加尔——猴面包树
        3.4.3 非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5 大洋洲
        3.5.1 澳大利亚——密花金合欢
        3.5.2 新西兰——四翼槐和银蕨
        3.5.3 大洋洲其它国家的国花
    3.6 小结
4. 世界国花比较与分析
    4.1 国花的特征
    4.2 国花的产生原因
        4.2.1 反映民族情感
        4.2.2 纪念特殊人物
        4.2.3 追忆历史事件
        4.2.4 象征宗教信仰
        4.2.5 代表王室标志
        4.2.6 符合产业需要
    4.3 国花的确定形式
    4.4 国花的价值体现
        4.4.1 观赏价值
        4.4.2 产业价值
        4.4.3 精神内涵
    4.5 小结
5. 讨论
    5.1 国花的定义
    5.2 国花的属性
    5.3 国花的名录
    5.4 关于中国国花问题
        5.4.1 中国的国花应为牡丹和梅花
        5.4.2 充分发挥牡丹和梅花的国花作用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表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温度和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银合欢
        1.1.1 银合欢的种类
        1.1.2 银合欢生长的地理分布
        1.1.3 银合欢的用途
    1.2 银合欢豆象
        1.2.1 银合欢豆象的外观
        1.2.2 银合欢豆象的分布
        1.2.3 银合欢豆象的研究进展
        1.2.4 银合欢豆象的防治
        1.2.5 温度和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1.3 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饲料
        2.1.3 供试工具
        2.1.4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适温区内的温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2.2.2 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死亡率的影响
        2.2.3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2.3 数据分析
        2.3.1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2.3.2 内禀增长率
        2.3.3 周限增长率
        2.3.4 校正死亡率
        2.3.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适温区内的温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3.1.1 适温区内的温度与银合欢豆象发育历期的关系
        3.1.2 银合欢豆象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3.1.3 适温区内的温度对银合欢豆象存活率的影响
        3.1.4 适温区内的温度对银合欢豆象繁殖的影响
        3.1.5 适温区内的温度对银合欢豆象种群增长的影响
    3.2 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3.2.1 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卵的影响
        3.2.2 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幼虫的影响
        3.2.3 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蛹的影响
        3.2.4 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成虫的影响
        3.2.5 高温处理对银合欢豆象各个虫态的影响
    3.3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3.3.1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发育历期的影响
        3.3.2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存活率的影响
        3.3.3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繁殖的影响
        3.3.4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的综合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适温区内的温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4.1.2 高温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4.1.3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
    4.2 讨论
        4.2.1 适温区内的温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4.2.2 高温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4.2.3 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的影响在实际中的应用
        4.2.4 温度和湿度的综合作用
        4.2.5 需要继续加强研究的方面
资助项目
研究生期间参加和学术活动与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6)利用紫花苜蓿和根际有益微生物修复库区低肥力土壤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退化概述
        1.1.1 我国土壤退化的现状
        1.1.2 土壤退化的影响因素
    1.2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新垦地情况
        1.2.1 三峡库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
        1.2.2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情况
        1.2.3 三峡库区新垦土地情况
    1.3 土壤生物修复和培肥技术研究现状
        1.3.1 植物修复技术
        1.3.2 土壤微生物修复和培肥技术
    1.4 生物措施修复库区低肥力十土的可行性
        1.4.1 利用紫花苜蓿修复低肥力土壤的原理及生态意义
        1.4.2 利用紫花苜蓿修复低肥力土壤的经济意义
        1.4.3 根际有蕊微生物(PGPR)修复低肥力土壤的研究进展
    1.5 提高库区退化农业土壤地力的可行性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范围和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土壤和植物材料
        3.1.3 培养基平和植物营养液
    3.2 试验设计
        3.2.1 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土上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
        3.2.2 种植紫花苜蓿和配施根际有益微生物对退化土样和新垦土样的影响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3.1 各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3.3.2 土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3.3.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修复酸性退化土壤的生态和经济意义研究
        4.1.1 各小区紫花苜蓿生长苗数的统计和成苗系数的计算
        4.1.2 施钙和接种耐酸根瘤菌后苜蓿根际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
        4.1.3 施钙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利用酸性土中全氮和交换性钙的影响
        4.1.4 施钙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后土壤微生物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4.1.5 施钙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根瘤菌在酸性土壤中定殖的影响
        4.1.6 施钙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对紫花苜蓿各农艺性状的影响
        4.1.7 瘤重与紫花苜蓿上部鲜重、根鲜重、株高和全氮含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4.2 种植紫花苜蓿配合施用联合固氮菌对低肥力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1 施用联合同氮菌对退化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2 施用联合固氮菌对新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 种植紫花苜蓿配合施用巨大芽孢杆菌对低肥力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1 施用巨大芽孢杆菌对退化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3.2 施用巨大芽孢杆菌对新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4 种植紫花苜蓿配合施用硅酸盐细菌对低肥力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4.1 施用硅酸盐细菌对退化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4.2 施用硅酸盐细菌对新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5 施用纤维素分解菌对低肥力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5.1 施用纤维素分解菌对退化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5.2 施用纤维素分解菌对新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6 各种配合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趋势
第5章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1.1 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修复缙云山酸性退化土壤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5.1.2 种植紫花苜蓿并配合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退化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1.3 种植紫花苜蓿并配合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新垦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1.4 种植紫花苜蓿并配合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低肥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5.2 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7)苜蓿根瘤菌耐受酸性胁迫的生理、遗传和共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紫花苜蓿研究现状
        1.1.1 紫花苜蓿应用现状
        1.1.2 紫花苜蓿种植现状
        1.1.3 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研究进展
    1.2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2.1 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
        1.2.2 根瘤菌新属新种的确立
        1.2.3 苜蓿根瘤菌系统发育进展
    1.3 紫花苜蓿耐酸研究概述
        1.3.1 酸性土壤形成原因及我国酸性土壤利用现状
        1.3.2 紫花苜蓿耐酸研究进展
    1.4 苜蓿根瘤菌耐酸研究进展
        1.4.1 苜蓿根瘤菌耐酸菌株的筛选
        1.4.2 耐酸根瘤菌接种效果
        1.4.3 根瘤菌耐酸性机理的探讨
        1.4.4 共生系统对酸、铝的耐受性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2.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植物材料和供试小区土壤理化等指标
        3.1.4 植物营养液
        3.1.5 钙溶液
        4.1.6 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回接结瘤
        3.2.2 菌株16Sr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5 质子通量试验
        3.2.6 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土壤上紫花苜蓿的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3.1 紫花苜蓿无菌幼苗的准备
        3.3.2 根瘤菌株的准备
        3.3.3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苜蓿根瘤菌数量的测定:稀释平板计数法
        3.3.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3.3.5 苜蓿根瘤菌生长的测定:
        3.3.6 紫花苜蓿植株全氮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水培回接结瘤试验
    4.2 菌株16SrDNA片段测序
        4.2.1 16S rDNA扩增
        4.2.2 16S rDNA同源性分析
    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4 耐酸苜蓿根瘤菌菌株耐酸特性检验结果
    4.5 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土壤上紫花苜蓿的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5.1 各小区紫花苜蓿生长苗数的统计和成苗系数的计算
        4.5.2 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各农艺性状的影响
        4.5.3 瘤重与紫花苜蓿上部鲜重、根鲜重、株高和全氮含量的相关分析
        4.5.4 不同小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统计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致谢

(8)岷山红三叶草化学成分及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天然药物研究概况
    1.2 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1.2.1 国外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1.3 天然药物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天然药物研究前景
        1.4.1 天然药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1.4.2 天然药物新剂型的开发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第2章 豆科三叶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2.1 豆科植物研究概况
    2.2 三叶草属植物研究进展
    2.3 三叶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2.3.1 黄酮类化合物
        2.3.2 异黄酮类化合物
        2.3.3 挥发性化合物
        2.3.4 其他化学成分
    2.4 三叶草属植物药理作用
        2.4.1 抗癌作用
        2.4.2 抗肿瘤作用
        2.4.3 防治骨质疏松作用
        2.4.4 雌激素调节作用
        2.4.5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2.4.6 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过敏和选择性抗痉挛作用
        2.4.7 抗辐射、防晒作用
        2.4.8 其它作用
    2.5 小结
第3章 岷山红三叶草化学成分研究
    3.1 红三叶草研究概述
        3.1.1 红三叶草简介
        3.1.2 红三叶草研究现状
    3.2 岷山红三叶草乙醇提取物中化学成分分析
        3.2.1 结果与讨论
        3.2.2 实验部分
        3.2.3 鉴定及光谱数据
第4章 崛山红三叶草中总异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4.1 原料与仪器
    4.2 方法
        4.2.1 岷山红三叶草中总异黄酮定量方法建立
        4.2.2 岷山红三叶草中异黄酮不同提取方法的研究
        4.2.3 加热回流法提取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工艺条件的选择
    4.3 岷山红三叶草异黄酮的富集
        4.3.1 富集方法选择
        4.3.2 溶剂萃取法富集
    4.4 结果和讨论
        4.4.1 岷山红三叶草总异黄酮的提取方法
        4.4.2 岷山红三叶草总异黄酮的富集方法
    4.5 经济效益估算
        4.5.1 岷山红三叶草总异黄酮提取率
        4.5.2 生产成本估算
        4.5.3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1 背景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形成基础
        2.2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2.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2.4 “3S”技术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2.5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后的生态环境效应
    3 特色和创新点
第一章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形成基础
    1 概述
    2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2.1 花岗岩的特征
        2.1.1 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剖面结构
        2.1.2 风化壳粒度和土体微结构
        2.1.3 风化壳内部软弱结构面
        2.1.4 花岗岩的成岩矿物的热力学特性
        2.1.5 富含稀土元素
        2.1.6 花岗岩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2.2 生态环境特征
        2.2.1 气候特征
        2.2.2 植被特征
        2.2.3 人文特征
    3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
        3.1 生态系统退化的概述
        3.1.1 生态系统退化的概念
        3.1.2 生态系统退化的类型
        3.2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
        3.2.1 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3.2.1.1 植被群落特征的变化
        3.2.1.2 系统物质循环的变化
        3.2.1.3 系统能量流动的变化
        3.2.1.4 系统的生产力下降
        3.2.2 系统的抗逆性和稳定性的变化
        3.2.3 系统景观特征的变化
        3.2.4 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3.3 花岗岩山地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驱动因子
        3.3.1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类型
        3.3.2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阶段
        3.3.3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成因
        3.3.3.1 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干扰
        3.3.3.2 生态系统退化的人为干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途径
    1 生态恢复与重建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研究进展
        1.3 退化山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目标
        1.4 恢复与重建的理论依据
        1.5 主要途径
    2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社会经济问题
        2.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辩证关系
        2.1.1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的恢复与重建的正效应
        2.1.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负效应
        2.2 投资主体与生态恢复与重建
        2.2.1 投资主体的历史演变
        2.2.2 投资主体的类型及特点
        2.2.3 土地的权属问题
        2.3 在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程中协调“三大效益”
        2.3.1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
        2.3.2 “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2.3.3 生态恢复与重建中“三大效益”的协调模式
    3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几种模式
        3.1 地被物的快速覆盖模式
        3.1.1 模式的理论依据
        3.1.2 恢复与重建方法实例一:条沟—草块模式
        3.1.2.1 恢复与重建区概况
        3.1.2.2 生物与工程措施
        3.1.2.3 管理措施
        3.1.2.4 结果分析
        3.1.3 恢复与重建方法实例二:象草的快速覆盖模式
        3.2 种草促林模式
        3.2.1 恢复与重建区概况
        3.2.2 模式的理论依据
        3.2.3 恢复与重建方法
        3.2.3.1 生物与工程措施
        3.2.3.2 管理措施
        3.2.3.3 结果分析
        3.3 低效林改造模式
        3.3.1 花岗岩区低效林的特点
        3.3.2 模式的理论依据
        3.3.3 恢复与重建方法
        3.3.4 结果分析
        3.4 封禁治理模式
        3.4.1 模式的理论依据
        3.4.2 恢复与重建方法
        3.5 生态农业模式
        3.5.1 模式的理论依据
        3.5.2 恢复与重建方法
        3.5.3 结果分析
        3.6 乔灌草混交模式
        3.6.1 模式的理论依据
        3.6.2 恢复与重建方法
        3.6.2.1 实例一:八十里河及水东坊乔灌草混交模式
        3.6.2.2 实例二:根溪河小流域的乔灌草混交模式
        3.6.3 结果分析
        3.7 崩岗治理模式
        3.7.1 模式的理论依据
        3.7.2 恢复与重建方法
        3.7.2.1 集水坡地的治理
        3.7.2.2 崩积体的治理
        3.7.2.3 崩岗沟底(通道)的治理
        3.7.2.4 崩岗冲积扇的治理
        3.7.3 结果分析
        3.8 采矿迹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3.8.1 模式的理论依据
        3.8.2 恢复与重建方法
        3.8.2.1 采矿迹地的土壤整治与改良
        3.8.2.2 工程措施
        3.8.2.3 生物措施
        3.8.3 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2 传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所面临的困惑
    3 景观生态学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系
        3.1 空间尺度的匹配性
        3.2 景观格局与景观异质性的应用
        3.3 干扰理论的应用
    4 土壤侵蚀景观格局的特征分析
        4.1 景观格局的度量指标
        4.1.1 景观多样性指标
        4.1.2 景观空间构型指标
        4.1.3 斑块特征指标
        4.2 根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指标度量结果及分析
        4.3 罗地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的时间变化分析
        4.3.1 小流域概况
        4.3.2 土壤侵蚀景观分布
        4.3.3 流失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
        4.3.4 流失景观的转移矩阵和转移概率
        4.3.5 原因分析
    5 小流域景观生态设计
        5.1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及依据的原理
        5.2 退化山地系统景观生态设计的特点
        5.3 根溪河小流域景观生态设计
        5.3.1 设计指导思想
        5.3.2 设计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3S”技术在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
    1 概述
    2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以长汀县为例
        2.1 调查工作流程
        2.1.1 数据源的收集
        2.1.1.1 遥感图像
        2.1.1.2 土地利用图
        2.1.1.3 县级行政界线图
        2.1.1.4 地形图、坡度图
        2.1.1.5 植被覆盖度图
        2.1.1.6 其它资料收集
        2.1.1.7 野外作业
        2.1.2 土壤侵蚀信息提取与表示
        2.1.3 土壤侵蚀分类系统
        2.1.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
        2.1.5 图像判读、矢量图生成
        2.1.5.1 生成2000年土壤侵蚀现状草图
        2.1.5.2 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变化分析的数据准备
        2.1.5.3 土壤侵蚀类型及强度变化的图像判读
        2.1.5.4 矢量图生成
        2.2 土壤侵蚀现状分析
        2.2.1 土壤侵蚀类型和强度
        2.2.2 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
        2.2.3 土壤侵蚀的行政区分布
        2.2.4 各地类的土壤侵蚀状况
        2.2.5 野外验证
    3 小流域GIS空间分析—以长汀河田的根溪河流域为例
        3.1 小流域概况
        3.2 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
        3.2.1 海拔的空间分布
        3.2.2 坡度的空间分布
        3.2.3 坡向的空间分布
        3.3 小流域的侵蚀特征分析
        3.3.1 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特征
        3.3.2 崩岗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1 面积与分布
        3.3.2.2 形态特征
        3.3.2.3 朝向特征
        3.3.2.5 活动状况
        3.3.3 水土流失与海拔的关系
        3.3.4 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
    4 “3S”技术的优势与展望
        4.1 “3S”技术的优势
        4.1.1 多源数据祸合的技术平台
        4.1.2 信息动态提取
        4.1.3 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
        4.2 展望
        4.2.1 “3S”技术的融合
        4.2.2 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
        4.2.3 关于二次开发问题
        4.2.4 传统手段与“3S”的融合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后的生态环境效应
    1 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
        1.1 研究方法
        1.1.1 植物种类及样地调查方法
        1.1.2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依据
        1.2 植物的生长分析
        1.3 生物多样性
        1.3.1 植物种类的历史对比分析
        1.3.2 群落的植被区系组成
        1.3.3 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
        1.3.4 不同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下的植物群落特征比较
        1.3.5 不同侵蚀类型植物多样性对比
    2 土壤环境的变化
        2.1 长汀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性状综述
        2.2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及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养分特征
        2.3 土壤侵蚀程度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2.4 植被覆盖度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5 土壤团聚体及分散性分析
        2.6 土壤侵蚀量分析
        2.7 土壤微生物
        2.7.1 不同草被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
        2.7.2 不同果园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
        2.7.3 土壤微生物类群随土壤深度的变化
        2.7.4 不同侵蚀程度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
        2.7.5 不同重建模式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比较
        2.7.6 土壤微生物的构成比例随植被的恢复而改变
        2.7.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土壤肥力特征
    3 小气候环境效应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植被重建区的小气候效应分析
        3.3.2 相同重建措施其不同坡向的小气候效应分析
        3.3.3 相同重建区措施其重建时间长短的小气候效应分析
    4 生态环境效应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启示
        4.1 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艰巨性与时间尺度
        4.2 植被的选择
        4.3 施肥的重要性
        4.4 关于对生态恢复与重建效果的评估问题
    参考文献
附表1 长汀县水土流失调查区植物名录
附表2 长汀县水土流失调查区土壤取样点信息
中文详细摘要
致谢

(10)矿山开发的环境响应与资源环境一体化研究 ——以广西刁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矿山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评述
    1.1 矿山资源开发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矿山资源开发及科学问题
    1.3 矿山资源开发中环境科学及工程问题
    1.4 矿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第二章 刁江流域环境概况
    2.1 刁江流域自然环境
    2.2 刁江流域社会经济环境
第三章 刁江流域矿产资源分布与特点及开发状况
    3.1 矿产资源分布与特点
    3.2 采矿与选矿
第四章 刁江流域矿山尾砂物质成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4.1 尾砂物质成分
    4.2 尾砂对环境的影响
    4.3 尾砂资源化途径
第五章 刁江流域矿山开发的水环境响应
    5.1 废水排放量与浓度
    5.2 河水水质变化
    5.3 河床上的尾砂沉积
    5.4 对水生生物和水利工程的影响
第六章 刁江流域矿山开发的土壤环境响应
    6.1 土壤污染区分布
    6.2 土壤污染现状
第七章 刁江流域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7.1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与方法
    7.2 刁江流域矿山废弃地分布
    7.3 刁江流域矿山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调查
    7.4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野外试验
    7.5 温室盆栽实验
第八章 矿山资源环境一体化理论框架
    8.1 矿山资源环境一体化内涵
    8.2 矿山清洁生产
第九章 刁江流域矿山开发与环境整治一体化对策研究
    9.1 历史遗留资源与环境问题综合评价与整治
    9.2 矿山资源环境一体化体系下的矿山开发对策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致谢
    附录3 论文原创性声明

四、银合欢在澳大利亚做为牛饲料的采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瘤胃微生物重塑对围产后期奶牛采食量和采食行为的影响[D]. 蒋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2]柠条等几种北方干旱地区沙生灌木饲用价值与饲用研究[D]. 高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1)
  • [3]耐抑菌剂根瘤菌筛选及耐药菌株制备菌剂抑杂菌效果研究[D]. 霍平慧.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4]世界国花研究[D]. 温跃戈.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0)
  • [5]温度和湿度对银合欢豆象生长发育、繁殖及种群增长影响的研究[D]. 王涛. 海南大学, 2012(01)
  • [6]利用紫花苜蓿和根际有益微生物修复库区低肥力土壤的可行性研究[D]. 石杰. 西南大学, 2009(10)
  • [7]苜蓿根瘤菌耐受酸性胁迫的生理、遗传和共生特征研究[D]. 张学军. 西南大学, 2008(09)
  • [8]岷山红三叶草化学成分及异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D]. 陈学福. 兰州理工大学, 2006(09)
  • [9]花岗岩侵蚀山地生态重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 陈志彪.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8)
  • [10]矿山开发的环境响应与资源环境一体化研究 ——以广西刁江流域为例[D]. 宋书巧. 中山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在澳大利亚使用 Leuca japonica 作为牛饲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