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卢湾职教中心助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上海卢湾职教中心助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一、上海卢湾职教中心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论文文献综述)

井文[1](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关注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应对新时代变化与挑战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如今,文化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方式的新走向,学校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文化逻辑。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力量,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被人们重视和挖掘,校园文化在学校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然而,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相关研究力量有待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亟需跟进。本研究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定位,以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预调查资料的基础之上自行编制了访谈提纲、调查问卷等调研工具。而后,本研究对上海市1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0位校园文化负责人、6位教职工和8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对178名教职工和48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又辅以实地参观和实物分析两种观察形式。在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基础之上,本研究探讨了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包括客观调查建设的基本情况、归纳总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理性解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深入探究建设的基本取向,进而,对一所校园文化建设情况良好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对该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具体案例的审视与反思,以及结合探讨出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本研究构建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六面体模型,由此总结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范式。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当前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呈现重点强调,加大投入,持续跟进,成效显着,但仍然存在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的局面。(2)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多项问题,主要集中在价值定位悬浮、建设主体单一、逻辑基础矛盾、过程实施偏颇、特色把握偏差等方面。(3)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存在地位、主体、思路、内容、特点五个方面的扭曲,具体表现在功利取向很大程度上超越自觉意识、文化建设尚未明晰建设“谁的文化”、全方位系统工程采用单线流程规划、注重文化符号创造而轻视内涵表达、特色校园文化追求上缺乏理性自觉。(4)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明确校园文化发展战略地位、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观念、确立校园文化系统建构意识、统筹校园文化关涉要素建设、打造校园文化适切鲜明特色的基本取向。(5)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培育是一项系统、综合、长效的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需要一套整体性理念和实践规划体系,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沿着理念、目标、主体、方法、结构、材料六大面向展开,做到明确文化使命,确立文化地位;铸造文化品牌,倡导特色发展;尊重文化主体,发挥师生作用;探索文化路径,厘清建构脉络;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挖掘文化资源,彰显内涵优势。

李娜[2](2019)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拥有一支优秀精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但能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而且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以大连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对“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学历、职称等总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对“双师型”参加培训情况进行分析,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访谈,充分了解“双师型”教师的待遇。本文分析了以大连市7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培训匮乏、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并从学校、教师、政府等三个层面解读了导致以上问题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措施:一是通过拓宽教师准入渠道,健全“双师型”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参与,完善宏观引领;二是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健全培训体系,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三是丰富心理内容建设,提升职业归属感,不断增强教师专业能力。本论文的撰写,更加具体地找出以大连市七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教师、政府三个层面提出优化举措。希望通过本论文研究,能为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与实践支持。

黄煜[3](2019)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研究 ——以福州跨洋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不断增大以及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中职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加之受到学历的限制,普遍面临着就业难、工资低的问题,中职学校也因此陷入了招生与就业的两难境地。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生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当前教育市场化背景下,传统的内部教学改革已经不再适用,借鉴商业领域的“品牌打造”理念能大大提升中职学校的竞争力,给院校办学和专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机遇。本论文以福州跨洋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中专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研究,探讨并总结当前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同时,运用“品牌”打造的理念,结合相关教育理论,从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具体的改造策略。最后,从“个”到“类”推广,以小放大,理清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的思路,探究出符合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品牌打造之路,希望能够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陈栋[4](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认为“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黄家周[5](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杨运齐,余茂生[6](2014)在《关于打造青年教师团队成长平台的思考和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借鉴】学校该如何帮助新教师平稳快速地渡过职业适应期?也许我们可以看看几个较为成功的案例,吸取经验,反思不足,展望未来。要确保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而师资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无疑是目前亟须关注和优化的首要问题。青年教师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后备军,他们的成长决定着学校教育事业的未来。近年来,我校以"老"带"新"的"青蓝工程"项目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着力打造青年教师成长的四大平台,助推青年教师团队步入发展快车道,从而不断强化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双师"能力,完善师资队伍梯队,深化改革和校企合作,持续提升并有效巩固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吸引力与社会美誉度。

李娜[7](2013)在《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所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资源是学校的财富。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类型,专业化是特色所在。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都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专业建设,进而影响学校的持续、良性发展。因此专业课教师资源是职校的核心力量,做好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发展职教的紧迫、重要任务,而面向农村办学的中职教育机构——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现况如何?学校发展怎样?在当前专业性人才供不应求的社会现实背景下具有非凡影响。所以本文从宏观上立足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微观层面定位近年日渐得到重视、面向农村办学的县级职教中心,研究对象为专业课教师队伍,研究问题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访谈)、比较法对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研究背景、问题、价值、意义及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理论阐释,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及职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配置标准、要求,并总结有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第三部分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包括所调研四所职教中心的发展现况及各项数据分析;第四部分问题归纳,包括实地调研中分析、比较发现各校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中各方面问题陈述;第五部分归因分析,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探究;第六部分提出相应对策,包括从制度层面、专业化层面、职前职后体系建设层面、数量层面等方面提升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乔玉丰[8](2013)在《新形势下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国各地的企业不断到内陆地区的县域发展,县域经济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河北的县域经济发展快速,在全省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像迁安这样的经济强县发展更是蒸蒸日上。迁安经济的高速发展给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提高自身质量,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是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职业教育者们也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准问题所在,探讨解决对策,把迁安的中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本文从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背景出发,介绍了迁安以创建“魅力钢城、绿色迁安”为发展目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查分析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总结经验的同时,探索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对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领导干部、师生和学生家长的访谈相关记录及学生的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加之对收集和整理的有关资料的分析,并结合自己在从事中职教育2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对当前迁安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刻的剖析。最后结合对县情和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自身情况,提出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宋立文[9](2011)在《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剪影》文中认为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小燕等10位辛劳耕耘在三尺讲坛上的优秀教师,更是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果实,他们从众多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吴少群[10](2011)在《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某五校为例》文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多层次技能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职教发展的根本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中职女教师作为中职教师的主体部分,为我国的中职教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们的职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针对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仅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忽视了职教领域的内在需求。本文以中职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在安徽省部分中职学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了解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状况、存在的困境;分析影响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通过具有代表性成功女教师的案例分析,针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在分析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安徽省五个中职学校的调查数据,探讨了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第三部分从社会文化、组织和个人三个角度剖析了影响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第四部分通过个案访谈形式研究成功中职女教师如何化解不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为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对策的提出引入实践依据。第五部分从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提出中职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

二、上海卢湾职教中心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卢湾职教中心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论文提纲范文)

(1)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是重点关注问题
        二、校园文化是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中职生源的现实情况呼唤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系统研究较缺乏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学校
        二、校园文化
        三、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校园文化研究
        二、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研究
        三、已有研究总体评价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研说明
        一、调研方案
        二、调研的技术报告
    第二节 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普遍关注
        二、校园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有成效
        四、师生员工基本满意学校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敛于心、展于行尚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价值定位悬浮: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二、建设主体单一:人员局限,群体单调
        三、逻辑基础矛盾:脉络不清,难以自洽
        四、过程实施偏颇:热闹有余,内涵欠佳
        五、特色把握偏差:或轻特色,或唯特色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功利取向很大程度上超越自觉意识
        二、文化建设尚未明晰建设“谁的文化”
        三、全方位系统工程采用单线流程规划
        四、注重文化符号创造而轻视内涵表达
        五、特色校园文化追求上缺乏理性自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取向
    第一节 明确校园文化发展战略地位
        一、引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向
        二、加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保障机制
        三、营造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良好氛围
    第二节 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观念
        一、发挥学校领导的带领作用
        二、激发教职员工的支撑作用
        三、重视中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确立校园文化系统建构意识
        一、坚持一个逻辑起点
        二、注重贯通理实体系
        三、注意表述精准考究
    第四节 统筹校园文化关涉要素建设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
        二、建设校园制度文化
        三、建设校园行为文化
        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
    第五节 打造校园文化适切鲜明特色
        一、建立重技能也重人文的价值观念
        二、构造重平实更重标志的文化符号
        三、创造重描述更重解释的文化语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审视与反思
    第一节 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
        一、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二、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三、S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第二节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导向
        一、理念面:明确文化使命,确立文化地位
        二、目标面:铸造文化品牌,倡导特色发展
        三、主体面:尊重文化主体,发挥师生作用
        四、方法面:探索文化路径,厘清建构脉络
        五、结构面:理解文化结构,实现系统内化
        六、材料面:挖掘文化资源,彰显内涵优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教职工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调查问卷(教职工卷)
    附录五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调查问卷(学生卷)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破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之需
        (二)探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之需
        (三)提升地方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实效之需
    二、研究问题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双师型”教师
        (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案例研究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研究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研究
    三、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四、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
    五、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改进对策研究
第二章 大连市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设计
        (四)访谈说明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总体情况
        (二)专业发展情况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
        (四)“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第三章 大连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师资结构不合理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有待提升
        (三)“校企合作”没有制度保障,产教无法相融合
        (四)评价机制偏颇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政府资金支持不够
        (二)学校层面:面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度不具体
        (三)教师层面:主动发展意识不足
第四章 改进大连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一)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准入渠道,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二)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
        (三)出台激励政策,推动企业参与,加强社会重视程度
        (四)深化职教改革
    二、学校层面
        (一)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体系
        (二)加强学校各部门联系,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
        (三)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
        (四)强化校企合作,优化外聘兼职教师队伍
    三、教师层面
        (一)丰富心理内容建设,提升职业归属感
        (二)不间断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创造独有专业魅力争当学科带头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研究 ——以福州跨洋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职学前教育与品牌专业打造
    第一节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品牌专业概念界定
    第二节 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当前中职学校品牌专业打造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二章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个案研究
    第一节 福州跨洋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现状考察
    第二节 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原因分析
第三章 品牌打造具体实施策略
    第一节 福州跨洋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的具体实施策略
    第二节 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的策略推广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6)关于打造青年教师团队成长平台的思考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团队建设,有力保障青年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二、全力推进“青蓝工程”实施,重点打造青年教师团队四大成长平台
    1.以“师徒结对”平台为切入点
    2.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发力点
    3.以竞赛平台为突破点
    4.以进修平台为提升点
三、取得的成效

(7)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 相关概念的阐释
    (二) 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及重要性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四)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依据
    (五) 相关研究综述
二、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 调研过程
    (二)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 调研学校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三、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
    (一)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建设问题
    (二)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数量问题
    (三) 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结构问题
四、 影响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 历史原因:普中教师直接转为专业课教师
    (二)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滞后
    (三) 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四) 教师流动性大
    (五) 教师参加培训机会差异较大
    (六) 学校的培养模式混乱
    (七) 学校的专业设置盲目
    (八) 学校的编制已满
    (九) 学校的办学投入不足
    (十) 地域经济发展差异大
五、 加强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 推进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改革
    (二) 加快职教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三) 建立健全职教教师职前、职后体系建设
    (四) 优化职教教师数量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8)新形势下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3.1 文献特征
        1.3.2 文献综述
        1.3.3 不足与创新
    1.4 研究的思路
    1.5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2 河北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
    2.1 河北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2.2 新形势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2.1 产教结合找出路
        2.2.2 内涵建设抓机遇
        2.2.3 改革创新谋发展
    2.3 河北省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3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况
    3.1 迁安经济发展蓝图呼吁与之相适应的中等职业教育
        3.1.1 迁安经济发展的特点
        3.1.2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急需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3.2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
        3.2.1 萌芽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3.2.2 政府主导、联合办学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3.2.3 暂时下滑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 2002 年)
        3.2.4 规模大力发展阶段(2003 以来)
    3.3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3.3.1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结构现状
        3.3.2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现状
        3.3.3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经费现状
        3.3.4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现状
4 目前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4.1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困难
        4.1.1 招生难,就业质量低
        4.1.2 办学规模小,办学模式单一
        4.1.3 教师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4.1.4 观念层面的问题
        4.1.5 职教经费投入不足
    4.2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教育内部因素
        4.2.2 教育外部因素
5 迁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5.1 政府必须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
        5.1.1 增加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5.1.2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
    5.2 开放办学,多元合作,为迁安中等职业教育提供广阔的平台
        5.2.1 校校联合,拓宽办学空间
        5.2.2 校企合作,搭建共赢平台
        5.2.3 校村合作,助推新农村建设
        5.2.4 行业对接,做大做强短期培训
    5.3 努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建设
        5.3.1 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各专业构建各具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5.3.2 以行动为导向,推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5.3.3 以“四个对接”为基准,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创新
        5.3.4 以创设生产性教学实践环境为重点,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5.3.5 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在评价模式改革上实现多元和实效
        5.3.6 以市场调节为根本,淘汰“弱势”专业,建立强势专业
        5.3.7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提高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5.3.8 搭建开放性、多功能社会服务平台,提升多元化社会服务能力
    5.4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
        5.4.1 提升认识,增强做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5.4.2 明确招生的目标任务,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统筹和管理
        5.4.3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整顿招生秩序
        5.4.4 扩大招生范围
    5.5 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5.6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5.6.1 制定政策,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5.6.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剪影(论文提纲范文)

讲艺术、善沟通, 用爱心铺展幸福
勤探索、重特色, 用创新书写传奇
做事业、干终身, 用坚持铸就辉煌
轻名利、舍小我, 用奉献开拓未来

(10)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某五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以某五校为例
    第一节 中职学校女教师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阶段
    第三节 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文化角度
    第二节 组织的外在因素
    第三节 个人的内在因素
第四章 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案例1
    第二节 案例2
    第三节 归纳总结
第五章 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第一节 政府政策层面上的措施
    第二节 学校环境层面上的措施
    第三节 家庭关系层面上的措施
    第四节 个人职业发展阶段层面上的措施
    第五节 加强实践能力方面的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上海卢湾职教中心帮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 井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 ——以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李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品牌专业打造研究 ——以福州跨洋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黄煜.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6]关于打造青年教师团队成长平台的思考和实践[J]. 杨运齐,余茂生. 福建教育, 2014(25)
  • [7]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3)
  • [8]新形势下迁安中等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D]. 乔玉丰. 河北师范大学, 2013(12)
  • [9]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剪影[J]. 宋立文. 中国德育, 2011(10)
  • [10]中职学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安徽某五校为例[D]. 吴少群.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6)

标签:;  ;  ;  

上海卢湾职教中心助力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