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我用什么来约束你的信用?

社会:我用什么来约束你的信用?

一、社会:我拿什么约束你的信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威[1](2018)在《网购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普及,一种新型的购物模式—网络购物应运而生。网络购物具有传统购物不可比拟的优势,商家和顾客都通过互联网各取所需,极大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符合了现代人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消费诉求。目前,网购已经成为大学生人群中主流消费方式,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离不开淘宝、京东、亚马逊等购物平台。网络购物为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应看到,网购风靡校园的同时也导致一些大学生网购的非理性行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过度消费的问题层出不穷,长期以往将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本文通过揭示大学生在网购中出现的消费观问题及原因,进而探讨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对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文一共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主要对网购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研究的选题缘由做了说明,并且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做评析;第二部分,本文对网购和消费观的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三部分,笔者在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基础上,对网购背景下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大学生消费中存在消费心理不健康、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行为不理性、消费习惯不科学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出现的消费问题可从自身、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同辈群体六个方面进行归因;第四部分,基于以上分析的大学生消费问题和原因,笔者主要从自身、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同辈群体六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育措施。

聂增民[2](2016)在《企业道德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面对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利益格局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企业治理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加之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疏于“软实力”培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缺德经营等问题。也有些企业在道德实践上存在着形式主义或虚无主义现象。因此,有必要对企业道德实践作专门研究,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打造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厚植发展优势,推进企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基于我国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新常态,提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思路。为此,本文运用管理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道德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旨在为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入,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本文首先阐释了企业道德实践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道德实践是指在企业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坚持“德利合一”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并以提升“软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其次,明确了“企业道德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使用。由于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它是精神的,但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意识的精神层面,必须实际践行,所以说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是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统一。再次,在阐明企业道德实践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统一性,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战略性资源,有助于形成奋发向上、崇德扬善的正能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水平。中外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为道德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秉承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等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以义兴利为前提,以诚实无欺为核心开展商企道德实践;在西方,工商经济发展早,市场经济发达,经济伦理思想丰富,西方经济伦理主要基于理性、崇尚科学知识,追求贸易自由,强调契约公平,尊重人权、重视“功利”,肯定经济与道德的内在关联。但存在价值冲突以及神、人二元问题,存在道义与功利两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理论等,为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新常态下的企业道德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企业道德实践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就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而言,它涉及到企业道德实践主体、企业道德规范、企业道德客体及环境等基本要素。企业道德实践主体指涉作为独立法人的企业及其内部所有成员。企业主体是企业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践行者,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首要因素。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不但要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还要讲道德,并且对企业行为的选择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企业道德规范是企业道德实践不可或缺的要素,它是企业道德实践的准绳。我国企业道德规范包括一般规范和具体规范。一般规范基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规范旨在讨论企业以怎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团队意识、公平公正、德利并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等;企业道德环境也是企业道德实践的重要因素。企业道德实践环境主要指涉企业道德实践的社会环境,即企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内外部社会条件的总和。企业道德环境影响企业道德实践,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不断地改变着企业道德环境。就企业道德实践内容的层次结构而言,主要涉及到企业发展道德实践、企业交往道德实践、企业运行道德实践和企业管理道德实践。企业道德实践层次与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企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企业道德实践系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企业道德实践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企业经营观和价值观,塑造以“诚信”为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推进企业和谐有序、可持续发展。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现实需要是理论的原动力,问题与需要促使人们思考并寻找求解路径,因此,对企业道德实践现状的考察和问题分析非常必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企业道德实践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如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实践转变,从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转变,社会责任的履行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等等。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道德实践基于“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存在疏于“软实力”培育、价值取向偏离,以及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诟病和道德教育乏力等症结,也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有些企业利润至上,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严重影响了企业自身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使得道德实践难以发挥范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企业道德实践认知不到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极端利己主义的影响,企业道德理论和道德教育与企业实践脱节。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企业道德实践也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企业道德实践“模式”需要从“主体”本位向“交往”本位转变,从“依法治企”模式向“德法并举”模式转变,从被动行动过程向主动行动过程转变,最终推进企业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将企业道德力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认识方法上,企业要基于系统方法透视企业道德实践,并探求分形理论在企业道德实践系统认识中与系统方法的互补性问题;在实践上,企业要加强企业道德实施规划的管理,探寻企业道德实践运行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企业道德实践纳入企业战略管理、有助于推进企业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将企业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打造富于价值创造力的“名牌企业”,将企业道德实践具体化为企业的责任担当、推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经济运行新形势新要求,要加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培育,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努力打造企业经济发展新坐标。同时,要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努力塑造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徐静[3](2015)在《认同·权力·资本: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情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游戏的流行已经成为21世纪网络世界不争的事实。网络游戏正在进入全世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网络文化景观和集体行动。网络游戏历时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行为轨迹的同时,也塑造了这个群体更为复杂的“游戏世代”的总体特征。但是,围绕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整个社会存在普遍性的迷思。网络游戏同时被描绘成“魔鬼”和“天使”,褒贬不一。青少年网络游戏的行为表征往往又会加剧社会整体的误解。本文认为,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结构纷繁复杂,情感体验丰富多彩。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情感互动研究应该能够帮助我们解除迷思。本文尝试基于情感理论视野,以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情感互动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文本分析方法,从自我认同、文化资本、网际权力三个基本层面,对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情感互动的虚拟社会实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解释青少年网络游戏中自我认同实现的情感动力机制、文化资本以及网际权力获得、积累、转换、运作等的情感互动实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概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问题意识、研究意义和研究架构,梳理和界定了本研究运用的主要概念,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讨论。第二章主要梳理并比较分析了近年来网络游戏研究中对网络游戏玩家自我认同、文化资本、网际权力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反思。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运用“自我认同”的理论探讨青少年玩家如何通过情感互动在网络游戏中完成自我认同的目标。本章研究发现,诸如“成就感”、“高兴”、“愉悦”、“幸福”、“向往”等积极情感给青少年玩家带来“自我认同”的动力。第四章探讨了情感互动与网际权力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游戏社区秩序建立、游戏机制维护、玩家自我认同实现以及文化资本积累中的作用。第五章借助文化资本的理论考察青少年玩家在网络游戏互动中,如何获得、积累、转让文化资本从而在游戏社区或团队获得更多的情感、文化资本,进一步确立和强化自我认同。第六章是结论与讨论。本章基于情感理论视野,讨论了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社会互动的情感性特征和情感化趋势以及情感文明建构问题。

陈鹏[4](2013)在《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野下的业委会研究——以B市商品房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业委会的兴起给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的治理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本文基于B市的社区民族志调查,从国家—市场—社会的三维视野出发,结合多中心治理理论,探讨和解析了业委会在实践运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组织面相。论文通过对业主"维权"和"自治"阶段的区分,将业委会划分为"斗争型业委会"和"常规型业委会"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这种概念区分,论文进一步描述和分析了斗争型业委会和常规型业委会所呈现出的组织形象及其背后的治理机制和认知逻辑。研究认为,物管体制、领袖特质、制度供给和政府干预这四个变量是影响"斗争型业委会"向"常规型业委会"转变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业委会概念模型的提出,有助于从微观社区层面更好地理解转型期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下一步研究有待从深度个案和定量数据收集方面进行完善。

杨玲玲[5](2010)在《名人广告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新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换代,企业和产品普遍的同质化导致市场竞争加剧,也促成了广告业的迅猛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商家便不惜出重金聘请名人代言来大打广告战,试图通过名人与广告的契合来消除消费者与广告的心理壁垒,最终实现销售。但在这场愈演愈烈的名人广告大战中,名人广告这把有力武器频频暴露出它的严重弊端,严重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影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此同时,名人广告伦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被关注起来。本文立足于我国名人广告出现的诸种伦理问题进行逐层梳理、归纳、分析,以寻求更好的解决对策。本文共分四章,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简要阐述了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等。第二章为从现实入手,界定了名人广告伦理问题的相关概念,归纳了名人广告应用中存在的种种伦理问题。问题的表现是从五个方出现面展现的:即虚假、不良价值导向、性别歧视、滋生分配不公、降低政府和媒体公信力。第三章、第四章结合理论和现实,分析名人广告出现伦理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并据此探讨解决名人广告伦理问题的对策。针对名人广告出现的种种问题,本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相关法律制度缺位、社会监督力度不够、性别观念陈规定性、业内伦理意识淡漠、受众自身意识薄弱是造成名人广告出现伦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规范名人广告活动,本文提出了出台名人广告道德规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社会监管机制;强化性别平等观念;塑造主体道德人格;加强广告受众教育等治理对策,以期名人广告在正确的观念引导下健康有序的发展。通过分析,认为只有从根本上端正名人广告主体的道德观念,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工作力度,还有消费者自身要多多学习相关知识以增强对真假良恶的辨识能力、强化维权意识,才能使名人广告回归诚信、公平、文明健康、艺术即真、善、美的发展轨道上来。

柴玲[6](2010)在《水资源利用的权力、道德与秩序 ——对晋南农村一个扬水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晋南农村一个扬水站区域社会为例,结合社区研究与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一个世纪以来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地方道德互动所形成的水资源利用秩序及其变迁。权力在文中指国家凌驾于地方之上实行其意愿的能力;道德为某一社区所共享的行为准则,该社区的成员可以面对面的互动,人们依据这些准则衡量他人和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秩序则专指由国家权力与地方道德互动形成的水资源利用的状态。从19世纪末到2007年,根据政治体制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集体化时代(1949年之前)、集体化时代(1950年代-1970年代)、后集体化时代(1980年代至今)。笔者认为,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经济社会控制自19世纪末开始加强,在集体化时代达到极致,后集体化时代国家权力则慢慢退出地方社会。晋南扬水站地方社会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社会单位包括个人、家户、宗族、村庄、社队、村组、扬水站、县政府、省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等。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因国家权力进入地方社会的方式及程度不同,各个不同社会单位扮演了不同角色,以扬水站为中心的晋南农村水资源利用也依次呈现出不同的秩序:差序秩序、条块秩序、原子秩序。本文第一章为是导论部分,笔者通过对国家与地方在水资源利用中的文献回顾提出了研究问题,并结合文章题目选择了社区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本文主体部分由三章构成。在第二章中,笔者描述了1949年之前的扬水站区域社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国家与地方在国家加强对地方经济社会控制的过程中呈现的关系,通过地方社会水井和求雨两个案例的分析指出这一阶段的水资源利用秩序是以“生存伦理”和“差序原则”结合的差序秩序。在第三章中,笔者论述了国家如何通过把日常生活问题化和向自然开战实现对当地社会和自然的双重改造。国家依循血缘和地缘形成的自然聚落边界、以社队组织深入到当地农村社会,村民的血缘和地缘身份被整合进入正式的社员身份中。扬水站建成后很快陷入水源匮乏的困境中,它在集体时代的运营表现为“条条联系、块块团结”和“人情例外”为特点的“条块秩序”。第四章介绍后集体化时代国家在渐渐退出地方社会的过程中当地水资源利用呈现“横向联系薄弱,在横向关系外取得额外水资源的”原子秩序。通过对农村灌溉工程和饮水工程的现状分析,笔者指出,灌溉用户的流失,既是农村中农业衰败的表现,也是村组干部作为国家盈利型代理得不到用水户信任的结果;国家对灌溉水资源垄断供应和经营的条件下,国家权力的退出却以地方社会道德的破碎为结果;对国家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的竞赛性承包过程中,地方精英将各种横向社会关系工具化,成为双面盈利型代理,当地农村得到了有形的国家工程,却进一步丧失了无形的社区团聚力;灌溉和饮水工程的技术一体化已经使提水工程陷入了“生产传动机制”中的“经济增长的合题”而难以自拔。本文最后一章为总结与反思。通过对前文的总结,本文认为,水资源利用秩序的变迁,是以民族主义、工业主义、科学主义为特点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以社群主义、保守主义、自然主义为特点的地方社会道德进行改造的结果。在地方水资源卷入到国家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国家权力以地方道德体系为媒介深入地方,地方社会的道德被压抑和扭曲;国家在退出地方社会水资源利用的直接控制后,地方社会的道德重建支离破碎、困难重重。以扬水站和农村饮水工程为代表的农村水利工程,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社会延伸的表征。农村灌溉用水和饮用水因提水技术的使用也彼此合成一体,连为一片。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发生了从人力为动力向以电力为动力的转变,越来越呈现资本密集化、能源密集化的趋势。农村提水工程已经陷入生产的传动机制,造成当地社会的生态破坏,并为未来的经济发展设下了障碍。

达理[7](2008)在《不再承诺》文中提出第一章独立日长周末的行程早就定好了。许琴没有去过纽约,林汉升为新婚妻子安排了一次非常紧凑而精彩的纽约之旅。去百老汇听歌剧,看芭蕾舞;去第五大道购物,参观大都会博物馆;

郭凤鸣[8](2008)在《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丙中洛”成为本论文的选题样本,源于其区域内多元文化共处的典型性。这里自然环境优美,自然为人提供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人们自觉维护着自然的生态平衡;怒族、傈僳族、藏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相互和睦相处,诚信友爱;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在这里相互相安无事。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充满着活力。和谐,是丙中洛各民族遵循的准则。和谐是多元文化共处的良好状态,它是通过规矩协调的结果。规矩为文化与人所养,亦能养人。规矩包括显性的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隐性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少数民族习惯法在人类社会中纵向的时间跨度与横向的覆盖面在民间都大于显性的国家法律法规,关注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于思考如何以规矩促进多元文化和谐的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少数民族习惯法如何通过“养人”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是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丙中洛能够创造多民族多宗教和谐共存的人间奇迹,与这里诸民族成员生长过程中必需的规范性文化之一——少数民族习惯法有密切关系。作为民族成员处理人际关系,维持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价值准则的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把民族规范根植于民族的心理,指导着人们的言行。考察丙中洛的文化生态环境,探讨丙中洛诸民族如何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建立务实而开放的生存法则,如何定位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传承民族规范以促进人的生长与发展,是本论文的研究逻辑。本论文首先就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考察了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生存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环境;探析了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成因是源于丙中洛典型而复杂的地理环境、贫穷滞后的经济影响以及该地区独特的神灵信仰与价值体系;结合田野考察资料与文献资料,整理了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尽管丙中洛民族众多,但任何一个民族规范行为的习惯法大都包括强制性规范、自愿性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及约束性规范。这些规范,都与人们的行为紧密联系着,常常从人们的行为方式中以可视的外显层面表现出来,或以“集体无意识”的内隐层面折射出来。在这些习惯法规范的教育下,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与规律性。本论文通过实地考察后,结合文献研究发现,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是在人的可教育性原则基础上促进人的生长与发展。人的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和谐发展,即天地人和谐,人己和谐,群己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过神判惩罚式、说教式与文书式等育人方式,来传达其道德规范、农耕礼仪、善待自然、以及宗教教规教义的教育内容。人在有序的社会中得以生长的过程是通过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其教育的多层面来实现的。这些教育依其性质的积极性而定依次为,寓教于惩的威慑教育,寓教于导的劝导与引导教育,寓教于信的信奉教育。在丙中洛,通过对民族成员实施少数民族习惯法教育后,能够促使民族成员经过良知和理智的选择,内化并生长出一种能促进社区和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使他们以“一种行动的意识”,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设计与选择,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维护与促进社会的和谐秩序。从教育就是培养人这一特定含义来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对民族成员施以教育的功能因其载体(如人、事、生产场景或宗教生活场景)的性质和特征而有别于现代教育体系中制度化、规范化的学校教育,这个意义上的少数民族习惯法对人的教育就是一种非制度化、非规范化教育。在国家法律远离少数民族地区的时代,少数民族习惯法通过对人的教育,对于当时当地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的调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维系制度化、规范化的少数民族教育秩序的少数民族教育法的建设,是否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示呢?本论文认为,少数民族教育法制建设首先要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考虑确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要与少数民族教育价值取向相符;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要作到原则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本论文对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探讨,多是以一种“历时和共时”的方式切入的。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没有哪一块土地,即使丙中洛这样的净土,也不能再遗世而独立。作为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当一种相对封闭与相对原生态的文化面临着强势的现代观念的涌入时,人们的心理必然会产生各样变形。于是,如何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来理解丙中洛“现在时”的复杂性,如何理解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文化留存的关系,是隐藏在丙中洛现象背后的更深的教育问题。

郝亚明[9](2007)在《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 ——内蒙古四村追踪研究》文中认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及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一直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以蒙古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家体制、政策作为主要线索来描述和解读蒙古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问题。本文是基于十年前的一项研究而进行的追踪研究。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四个不同类型的蒙古族村落社区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文献资料与调查资料的衔接,形成这一地区社会变迁的完整图景;另一方面通过两次调查结果的纵向追踪和横向对比,着重展现这一地区十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过程与特征,并从国家体制政策变化的角度对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解释。蒙古族地区的社会变迁是全方位的。变迁首先体现在生产方式上。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导致了蒙古族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上的变化。蒙古族地区的这种社会文化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如民族杂居格局、生产生活中的频繁交往以及民族通婚等。在具体社会变迁过程中,作为外部动因的国家体制政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和主要的推动力。蒙古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可以看成是内外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以国家——社会视角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依据调查材料,从国家力量与基层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理解蒙古族社会变迁的过程。通过对这些蒙古族村落社区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由于内部发展动因的缺乏,国家体制政策对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性要高于其他地区。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国家体制政策的适用性存在疑问。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在给这一地区的发展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国家在民族地区的政策应具有针对性。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论述了研究主题和研究假设,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对调查区域和调查点的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论文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以历史文献资料和村落史访谈资料为基础,结合各个时期的国家体制政策,对调查区域社会文化发展变迁的历程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以两次调查的问卷资料为依据,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的对比分析展示了这一地区十年来人口、婚姻、家庭、生产、消费及日常生活的变迁。第四章侧重于访谈资料的分析,主要关注点是近期国家在农村土地政策、分配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客观影响以及居民对它的主观感受。第五章在前三章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探讨,对国家体制政策在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中的重要性及蒙古族社会变迁的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国家体制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问题进行了反思和展望。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本研究试图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现这一地区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以追踪调查和对比研究的方式来展示其发展变迁的特征与前景,回应人们对蒙古族地区发展变迁问题的关注。从理论意义上来讲,本研究试图以村落研究的模式来探求体制政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这样一个场景中探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与蒙古族社会发展变迁的相关理论进行对话。

杨生恒[10](2002)在《社会:我拿什么约束你的信用?》文中研究说明 上周末,房东给我来电话了,一连串友好的问候之后,她问我接下来的半年是不是继续住这里,如果住的话,又该交房租了。这是今年我和房东进行的第二次对话。每次都这样,我们只在交接房租(半年一次)时才匆匆见一面,由于房东对我非常"放心",我们之间省去了很多麻烦,平日里,她决不来打扰我,我因此在现在的寓所居住了将近3年了,并且打算继续住下去。

二、社会:我拿什么约束你的信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我拿什么约束你的信用?(论文提纲范文)

(1)网购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写作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写作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网购与大学生消费观的概述
    2.1 网购的相关理论
        2.1.1 网购的含义及特点
        2.1.2 网购的发展阶段
        2.1.3 网购的优势
    2.2 大学生消费观的相关理论
        2.2.1 消费与消费观的定义
        2.2.2 大学生消费及其特点
        2.2.3 大学生消费观的含义及类型
        2.2.4 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因素
    2.3 研究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消费理论
        2.3.2 中华民族传统的节俭消费思想
        2.3.3 西方消费理论
    2.4 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
        2.4.1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4.2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客观需要
        2.4.3 建立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现实诉求
        2.4.4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应有之义
第3章 网购背景下大学生消费现状
    3.1 大学生消费特点
        3.1.1 考虑实际适度消费
        3.1.2 丰富多彩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结合
        3.1.3 追求时尚个性化消费
        3.1.4 追求务实理性消费
    3.2 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3.2.1 消费心理不健康,滋生攀比炫富行为
        3.2.2 消费结构不合理,重物质轻精神
        3.2.3 消费行为不理性,资源浪费严重
        3.2.4 消费习惯不科学,网络购物成瘾
    3.3 大学生消费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大学生自身不良因素的影响
        3.3.2 家庭教育的缺失
        3.3.3 高校教育引导的缺位
        3.3.4 社会整体非理性网购热潮的冲击
        3.3.5 网络相关监管制度不完善
        3.3.6 同辈群体不良消费观影响
第4章 培育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途径
    4.1 进行个人自我教育
        4.1.1 提高自制力,自觉抵御网购诱惑
        4.1.2 转变消费方式,养成良好消费习惯
        4.1.3 积极参与实践,充实课余生活
        4.1.4 平衡消费心态,力求理性消费
    4.2 发挥家庭教育监督作用
        4.2.1 合理控制网购花销,关注孩子消费动态
        4.2.2 教育从小抓起,引导正确消费观
        4.2.3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良好家风
    4.3 加强学校教育引导
        4.3.1 加强三观教育,弘扬正确消费观
        4.3.2 增设消费观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财
        4.3.3 加强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营造健康消费氛围
        4.3.4 密切师生联系,随时关注学生成长
    4.4 改善社会消费环境
        4.4.1 强化媒体舆论导向力,引导社会理性消费
        4.4.2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号召力量
        4.4.3 净化社会消费风气,倡导绿色消费观
    4.5 加大网络监管执行力度
        4.5.1 完善网络相关立法,杜绝虚假宣传
        4.5.2 优化网络技术,设置网络支付限制
        4.5.3 加强对电商监管和教育,规范网购秩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企业道德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思路
        (一)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 本文的创新点
    四、本文研究的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方法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四)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
        (五) 案例分析方法
第一章 企业道德实践内涵及价值
    一、道德实践概念的解读
        (一) 道德实践的词源解析
        (二) 道德实践的学理解读
    二、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厘定
        (一) 企业道德实践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二) 企业道德实践的特征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本质
        (一) 企业道德实践是主体性活动
        (二) 企业道德实践是贯彻“实践精神”的活动
        (三) 企业道德实践是义利共生的活动
    四、企业道德实践的价值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与企业效益具有内在统一性
        (二) 企业道德实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企业道德实践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章 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及其理论依据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思想资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商企思想资源
        (二) 国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
        (三) 国内外企业道德实践思想资源的思考
    二、企业道德实践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
第三章 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及层次结构
    一、企业道德实践的要素
        (一) 企业道德实践主体
        (二) 企业道德规范
        (三) 企业道德实践客体及环境
    二、企业道德实践层次结构
        (一) 企业发展道德实践
        (二) 企业交往道德实践
        (三) 企业运行道德实践
        (四) 企业管理道德实践
第四章 我国企业道德实践现状分析
    一、企业道德实践新变化
        (一) 企业道德实践突出正向价值追求
        (二) 企业员工道德素质培养向能力提升转变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践履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二、当前企业道德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急功近利
        (二) 企业在道德实践上知而不行
        (三) 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担当缺失
        (四) 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
    三、企业道德实践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未能合理把握近期与远期利益的关系
        (二) 未能正确区分义与利的价值关系
        (三) 企业道德实践“虚无化”的根源
        (四) 企业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脱节
第五章 企业道德实践路径
    一、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改进
        (一)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思考
        (二) 企业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二、企业道德实践有效运行的方法创新
        (一) 企业道德的实践规划设计
        (二) 企业道德实践方法探究
    三、企业道德实践的管理与调控
        (一) 将道德实践纳入战略管理
        (二) 将道德实践融入过程管理
        (三) 将道德实践具体化为责任担当
        (四) 完善企业道德实践管控机制
    四、企业道德实践文化“软实力”的培育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企业道德实践进路
        (二) 突出道德素质养成,唱响崇德扬善正能量
        (三) 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
        (四) 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企业道德的价值引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认同·权力·资本: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情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问题、架构与方法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文献探讨
        1.2.1 研究框架
        1.2.2 概念界定:基于文献分析的概念梳理
    1.3 研究对象、场域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与场域
        1.3.2 研究取向与研究方法
        1.3.3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2 失落的情感:网络游戏研究综述
    2.1 网络游戏的一般互动研究
    2.2 网络游戏情感研究
    2.3 网络游戏自我认同研究
    2.4 网络游戏资本研究
    2.5 网络游戏情感与权力研究
    2.6 网络游戏玩家动机及游戏类别研究
3 自我认同与情感互动
    3.1 角色认同与情感
        3.1.1 角色扮演与认同
        3.1.2 游戏叙事与认同
        3.1.3 游戏机制与认同
    3.2 个人认同
        3.2.1 任务目标与个人认同
        3.2.2 情绪处理与个人认同
    3.3 集体认同与情感
        3.3.1 归属感与集体认同
        3.3.2 胜任感与集体认同
        3.3.3 整合感与集体认同
    3.4 社会认同
        3.4.1 荣誉感与社会认同
        3.4.2 浪漫情感与社会认同
4 网际权力与情感互动
    4.1 个人权力与情感互动
        4.1.1 流动的身份:个人权力与情感互动
        4.1.2 信息的空间:个人权力与情感互动
        4.1.3 重建的阶层:个人权力与情感互动
    4.2 社会权力与情感互动
        4.2.1 技术权力精英:社会权力与情感互动
        4.2.2 技术权力螺旋:社会权力与情感互动
    4.3 想象的权力与情感互动
        4.3.1 想象的天堂:游戏社群的权力与积极情感互动
        4.3.2 虚拟的地狱:想象的权力与消极情感互动
5 文化资本与情感互动
    5.1 身体化资本与情感
        5.1.1 知识、技能与情感互动
        5.1.2 情感资本与情感互动
    5.2 客观形态资本与情感互动
        5.2.1 虚拟财富与情感互动
        5.2.2 收集物与情感互动
    5.3 制度形态资本与情感
        5.3.1 个体化制度形态资本与情感互动
        5.3.2 集体性制度形态资本与情感互动
6 结论与讨论:网络游戏世界社会互动的情感化与情感文明
    6.1 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社会互动的情感化
    6.2 游戏世界情感文明的建构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 读学位期间的学术工作与巧究成果

(4)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野下的业委会研究——以B市商品房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2 业委会的多重组织面相:一个国家-市场-社会的三维视角
    2.1 业委会的两种基本类型:“斗争型业委会”和“常规型业委会”
    2.2 社会的视角:“维权的代言人”VS“自治的领头羊”
        2.2.1 维权的代言人:“哪里乱, 哪里才有业委会”
        2.2.2 自治的领头羊:“让一部分社区先民主起来”
    2.3 市场的视角:“利益的争夺者”VS“共赢的合作者”
        2.3.1 利益的争夺者:“业委会是要抢钱夺权”
    2.4 国家的视角:“麻烦的制造者”VS“社区管理抓手”
        2.4.1 麻烦的制造者:“哪里有业委会, 哪里就乱”
        2.4.2 社区管理抓手:“以业委会为抓手, 搞好物业管理”
    2.5 归纳与比较:一个理想类型学的构建
        2.5.1 纵向关联分析
        2.5.2 横向关联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研究结论
    3.2 讨论与展望

(5)名人广告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引言
2 名人广告伦理问题及其表现
    2.1 名人广告伦理问题
    2.2 名人广告伦理问题的表现
3 名人广告伦理问题的原因
    3.1 相关法律制度缺位
    3.2 社会监督力度不够
    3.3 性别观念陈规定性
    3.4 业内伦理意识淡漠
    3.5 受众自身意识薄弱
4 名人广告伦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4.1 出台名人广告道德规范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3 健全社会监管机制
    4.4 强化性别平等观念
    4.5 塑造主体道德人格
    4.6 加强广告受众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水资源利用的权力、道德与秩序 ——对晋南农村一个扬水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水资源利用中的国家与社会
        一、水资源利用中的国家
        二、水资源利用中的地方社会
        三、水资源利用中的国家与社会
        四、跨越边界的"水利共同体"和"地域水利社会"
        五、现代大水利工程研究
        六、水的复合产权
    第三节 关键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关键概念
        二、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安排
        一、社区研究的方法论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文章结构安排
第二章 1949年之前的地方社会及其水秩序
    第一节 生态、生计与村落社会形态
        一、生态环境
        二、生计与村落社会形态
    第二节 村落与外部世界
        一、国家、市场与村庄
        二、趋向封闭的村庄
    第三节 地方道德规训的水秩序
        一、饮水井:生存伦理
        二、求雨:差序秩序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权力覆盖与道德底色:扬水站的建立和初期运营(1950年代——1970年代)
    第一节 国家权力的扎根与乡村社会的卷入
        一、国家权力的扎根
        二、村落的纵向敞开与横向封闭
    第二节 会战:扬水站的建设
        一、向自然开战:自然、科技与人类社会
        二、国家领导与地方跟从
    第三节 国家权力指导下的水资源条块秩序
        一、灌溉秩序中的条块秩序
        二、灌溉秩序中的人情例外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权力退场与道德变迁:后集体时代扬水站区域社会水资源利用(1980年代——2007年)
    第一节 权力退场与村落开放
        一、权力退场
        二、村庄:寻求正义的开放
    第二节 市场化导向中的农村水利工程
        一、扬水站:卖水的苦衷
        二、扬水站:买水的尴尬
        三、饮水工程
        四、提水工程的生产传动机制
    第三节 国家资源与地方实践
        一、水权争议中的国家与社会
        二、权力退场与道德变迁:水资源利用的原子秩序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范壁扬水站简介
附录2. 范壁扬水站规章制度——灌溉配水试行办法
附录3. 访谈个案
附录4. 一个串连青年对范壁的回忆
后记

(8)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缘由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理解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问题:“人养规矩”
    2.1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生存的文化环境
        2.1.1 怒族文化环境
        2.1.2 傈僳族文化环境
        2.1.3 藏族文化环境
        2.1.4 独龙族文化环境
    2.2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成因
        2.2.1 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2.2.2 贫穷滞后的经济状况
        2.2.3 独特的神灵信仰与价值体系
        2.2.4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最终形成
    2.3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主要内容与演变
        2.3.1 强制性规范
        2.3.2 自愿性伦理道德规范
        2.3.3 约束性规范
        2.3.4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演变
    2.4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性
        2.4.1 民族性
        2.4.2 社会性
        2.4.3 集体性
        2.4.4 相对稳定性
    小结
第3章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规矩养人”
    3.1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3.2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目的
        3.2.1 “和谐”的需要
        3.2.2 “共存”的需要
    3.3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方式
        3.3.1 “神判”惩罚式
        3.3.2 说教式
        3.3.3 文书式
    3.4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内容
        3.4.1 道德规范的教育
        3.4.2 农耕礼仪的教育
        3.4.3 善待自然的教育
        3.4.4 宗教教规教义的教育
    3.5 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本质
        3.5.1 寓教于惩的威慑教育
        3.5.2 寓教于导的劝导与引导教育
        3.5.3 寓教于信的信奉教育
    小结
第4章 对丙中洛少数民族习惯法育人功能的思考
    4.1 自然地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
    4.2 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3 少数民族教育立法从中得到的启示
    小结
第5章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贡山和丙中洛的地理位置图

(9)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 ——内蒙古四村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主题的确立
    第二节 调查区域与调查点的选择
        一、调查区域
        二、调查点的选择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叙述框架
        一、研究设计
        二、叙述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的方法
        二、资料处理的方法
    第五节 文献回顾
        一、村落研究
        二、追踪研究
        三、蒙古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第六节 理论分析框架
        一、国家—社会分析框架
        二、文章主题与分析框架的结合
    第七节 基本研究假设
第二章 历史视野中的村落变迁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村名的由来
    第二节 行政区划及所属的演变
    第三节 半农半牧经济文化形态的形成
    第四节 解放后的体制与社会生活变迁
        一、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体制及生活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体制及生活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体制与生活
第三章 现实场景中的村落生活:比较的视角
    第一节 人口
        一、人口变动
        二、人口的民族构成
        三、人口的文化程度
        四、蒙汉语言使用能力
    第二节 家庭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规模
    第三节 婚姻
        一、婚姻状况
        二、通婚范围
        三、婚姻途径
        四、蒙汉通婚
    第四节 经济生活
        一、经济结构
        二、收入结构
        三、种植结构
        四、白村经济个案研究
        五、白村家庭经济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第五节 消费结构
        一、总体消费的支出构成
        二、生活消费的支出构成
        三、食品消费的支出构成
        四、主食与肉食的消费支出构成
        五、生产支出
    第六节 日常生活
        一、房屋
        二、耐用消费品和主要财产拥有情况
        三、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 体制政策与村落生活:村民的视角
    第一节 土地制度:二轮土地承包及其完善
        一、白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沿革
        二、村民眼中的二轮土地承包
    第二节 分配制度:农村税费改革
        一、税费改革之前的村民负担
        二、税费改革后的村民生活
        三、税费改革后的村政与公共事务
    第三节 管理体制:机构改革
        一、白村所在区域的政府机构改革
        二、机构改革与村落生活
    第四节 一个知情者眼中的村落生活
        一、基层债务与农民负担
        二、基层抬款行为
        三、“统一经营管理”政策
        四、税费改革后的嘎查干部
        五、税费改革后的村民权力
        六、农村合作医疗
    第五节 白村“先行者”的遭遇
        一、创业经历与发展期望
        二、现实的困境与不满
        三、对国家政策的不同感受
第五章 体制政策与社会变迁:理论探讨
    第一节 体制政策在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性
        一、体制政策与游牧时代蒙古社会变迁
        二、体制政策与农耕时代蒙古社会变迁
    第二节 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的现状与特征
        一、全方位的变迁
        二、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淡化
        三、民族交往日益深化
        四、外力推动下的变迁
    第三节 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力量的分析
        一、国家政策制定者—中央政府
        二、国家政策执行者—地方政府
        三、国家政策针对者—乡村社会
    第四节 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政策建议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典型个案访谈记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四、社会:我拿什么约束你的信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购背景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育研究[D]. 陈威. 吉林大学, 2018(01)
  • [2]企业道德实践研究[D]. 聂增民.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3]认同·权力·资本:青少年网络游戏中的情感研究[D]. 徐静. 浙江大学, 2015(01)
  • [4]国家-市场-社会三维视野下的业委会研究——以B市商品房社区为例[J]. 陈鹏. 公共管理学报, 2013(03)
  • [5]名人广告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杨玲玲. 新疆师范大学, 2010(02)
  • [6]水资源利用的权力、道德与秩序 ——对晋南农村一个扬水站的研究[D]. 柴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 [7]不再承诺[J]. 达理.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08(06)
  • [8]云南贡山丙中洛乡少数民族习惯法的育人功能研究[D]. 郭凤鸣. 西南大学, 2008(09)
  • [9]体制政策与蒙古族乡村社会变迁 ——内蒙古四村追踪研究[D]. 郝亚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10]社会:我拿什么约束你的信用?[J]. 杨生恒. 时代潮, 2002(01)

标签:;  ;  ;  ;  ;  

社会:我用什么来约束你的信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