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和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的比较

慢性乙型肝炎和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的比较

一、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戴海梅[1](2019)在《HBV基因ntA1762T/G1764A及S蛋白I126T联合变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探究BCP区及S区变异和HBsAg、HBsAb双阳的相关性及ntA1762T/G1764A和I126T联合变异对HB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 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收集共2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测序,以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123例患者为实验组,仅HBsAg阳性的12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B基因型和C基因型之间分布的差异、BCP区nt519-853片段和S区nt1655-2014片段的突变情况及联合突变与HBsAg、HBsAb双阳的相关性。第二部分根据第一部分和前期的研究结果,以碱基位点ntA1762T/G1764A双突变和氨基酸位点aaI126T(对应ntT531C突变)突变的联合变异组为实验组,野生型、ntA1762T/G1764A双突变或aaI126T(ntT531C)突变为实验对照组,体外构建含1.2倍HBV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将目的质粒转染进肝癌细胞内表达,检测转染成功后的表达产物水平并分析结果。[结 果]1.在250例HBV感染患者中,单阳组(127例)和双阳组(123例)在年龄、病毒载量HBV-DNA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2,-1.759;P=0.801,0.08)。HBeAg阳性的比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029,P=0.082)。但两组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2,P=0.011),单阳组的女性多于男性,而双阳组的比例相反。两组之间的ALT、AST检测值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921,-2.890;P=0.003,0.004)。2.单阳组和双阳组在B和C基因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8,P=0.099)。3.在所测的基因片段中,C基因型中在单阳组和双阳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碱基突变位点为 T531C/A/G、T813G、A1762T 和 G1764A(χ2=7.23,4.81,7.57,9.70;P=0.007,0.028,0.006,0.002),其中 T531C/A/G 和 T813G 对应氨基酸变异为I126T/N/S和F220C。并且A1762T/G1764A双突变在单阳组及双阳组之间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χ2=8.25,P=0.004)。4.在所测的基因片段中,B基因型中在单阳组和双阳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碱基突变位点为A519G和A1762T(P=0.033,0.03),A519G对应氨基酸变异为K122R。G1764A和A1762T/G1764A双突变在B基因型的单阳组和双阳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2,P=0.057)。5.在本实验测序的C基因型样本中,T531C/A/G、T813C/G、A1762T、G1764A四个位点的突变及A1762T/G1764A双突变的突变率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01,0.718,0.536,0.601,0.359)。6.分析联合变异时,C基因型中,与野生型相比,531位点的突变、1762/1764双突变和联合突变组都有更高的双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FDR校正的P值分别为0.036、0.036、0.036),而各个变异组之间的双阳率差异不明显。7.设A组为T531C突变组,B组为A1762T/G1764A突变组,C组为野生型,Y组为联合突变组。两次转染实验中,联合突变的Y组在转染24小时的上清和转染48小时后的上清中HBsAg或HBeAg的检测值均比A、B、C组的检测值要高于2倍以上;而A、B、C组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不明显。联合突变的Y组细胞内HBsAg的检测值虽然也比A、B、C组的检测值高。而细胞内HBeAg在四个组中的检测值均很低(0.06~0.07 PEIU/mL)。8.两次转染实验中,Y组在转染24小时的上清和细胞内的HBV-DNA检测值比A、B、C组的检测值高,但差异不明显。A、B、C组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Y组在转染24小时的上清的HBV-DNA检测值比A、B、C组的检测值高,在转染48小时的上清中却比B、C组的低,比A组的高。[结 论]1.ALT和AST在单阳组(127例)和双阳组(123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双阳组中的肝脏炎症表现的更为严重。2.在本实验样本中,单阳和双阳的发生概率在B和C基因型患者之间没有明显不同。3.T531C/A/G、T813G、A1762T、G1764A 突变和 A1762T/G1764A 双突变在C基因型的单阳组和双阳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些突变与HBsAg、HBsAb的双阳性有关。4.双阳的发生率在T531C突变、A1762T/G1764A双突变和联合变异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5.在体外转染细胞试验中,T531C联合A1762T/G1764A突变组比野生型和单一突变组有更高的HBsAg和HBeAg检测值,说明联合变异可使HBV蛋白表达和分泌能力增强。该联合变异使HBV复制能力增强的结果不明显。

聂源[2](2019)在《HIV/HBV合并感染治疗队列HBV变异特征及其对长期HBV病毒学应答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HIV、HBV有相似传播途径,HIV/HBV合并感染常见。总体上,HIV感染者中有5%20%可同时感染HBV。HIV/HBV合并感染可相互促进疾病进程,与HBV单一感染相比,合并感染终末性肝病进程明显加快;与HIV单一感染相比,合并感染免疫重建延缓。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可同时抑制合并感染者体内HIV和HBV复制,但不能彻底清除HIV储存库和HBV储存库(肝细胞内的HBV cccDNA),终末性肝病成为目前HIV感染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HBV传播方式主要为母婴传播,基因型以B型、C型为主。鉴于我国HBV与西方不一样的流行特点和更差的预后转归,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过程中应考虑我国HBV感染的独特性。HBV基因组序列变异含有多种形式,包括PreS区缺失。PreS/S区编码翻译的多肽包含HBV多个重要的抗原表位,表位的免疫原性改变,可使病毒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而致持续的免疫反应。HBV在宿主体内复制过程中因序列变异可产生大量的错配的但不构成基因型差异的种群,其中具有逃避宿主免疫攻击的准种逐渐发展为优势准种是HBV持续感染和慢性化的重要原因。HIV/HBV合并感染治疗前PreS区准种变异特征及是否影响合并感染纵向队列治疗过程中的HBV病毒学应答及炎性反应,尚缺乏全面的研究报道。我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发现,治疗前HBV PreS准种缺失与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后免疫重建(CD4+T淋巴细胞数及CD4/CD8比值的回升)相关,提示治疗前合并感染者的HBV基因组序列变异可能对治疗效果甚至预后产生影响。已有研究发现:与HCC相关的PreS、A1762T/G1764A等HBV基因组变异在HIV/HBV合并感染中更常见,HBV基因组特定序列变异(主要包括点突变和PreS区缺失),与HBV单一感染肝硬化、HCC等终末性肝病发病率增加显着相关。那么HIV/HBV合并感染队列中的HBV序列变异是否与疾病进程加快相关?可能通过什么机制导致疾病进程加快?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依托HIV/HBV合并感染的纵向治疗队列,研究分析HIV/HBV合并感染队列治疗前HBV序列变异特征及其对治疗过程中的HBV病毒学应答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本课题目的是研究HIV/HBV合并感染队列HBV变异特征及其对长期HBV病毒学应答和宿主炎性反应的影响,以探讨HIV/HBV合并感染的疾病进程加快的可能机制。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于横断面的HBV全基因序列,分析HIV/HBV合并感染抗病毒治疗前出现的已知肝病进展相关的HBV变异的特征,从全基因组角度深度分析合并感染HBV变异及与宿主免疫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是在第一部分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HIV/HBV合并感染队列治疗前HBV PreS准种变异特征和异质性;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随访6年的HIV/HBV合并感染纵向治疗队列,从长期治疗过程中HBV病毒学应答(采用相关指标:HBV DNA、HBsAg、HBV PgRNA)和炎性反应活化(采用相关指标:sCD14、sCD163、IP-10、IL-18)角度出发,研究分析治疗前HBV PreS准种缺失对长期治疗过程中HBV病毒学应答、宿主炎性反应的影响。第一部分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前HBV全基因组变异特征研究目的深度分析HIV/HBV合并感染治疗前HBV全基因组序列变异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治疗前HBV序列变异对HIV/HBV合并感染纵向治疗队列的可能影响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HIV/HBV合并感染者、HBV单一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抗病毒前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浆中DNA,以DNA为模板进行HBV全基因组PCR扩增(nest-PCR),PCR产物经Sanger测序后,序列经Contig Express软件拼接,Bio Edit7.0软件将拼接序列与相应基因型的HBV野生株序列进行比对,比较两组HBV序列中肝病进展相关变异(A1762T、G1764A、G1896A、G1613A、C1653T、T1753V、A1846T、G1899A、Pre S1缺失、Pre S2缺失)和HBV Pre S/S表位变异发生率;以HIV/HBV合并感染CD4+T淋巴细胞数100个/ul为临界值分组,比较两组肝病进展相关变异发生率;以HIV/HBV合并感染有无Pre S缺失分组,比较两组同时发生点突变的比例。系统进化树分析使用MEGA6.0软件。统计学分析采用Office2010和SPSS19.0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多变量模型中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1.成功扩增全长基因组序列的HIV/HBV合并感染者82例、HBV单一感染者50例,性别组成、年龄、HBe Ag状态、基因型、ALT、AST、HBV DNA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除G1613A变异外,其他肝病进展相关的HBV变异发生率在HIV/HBV合并感染都较高,其中T1753V变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3.HIV/HBV合并感染有Pre S缺失组与无Pre S缺失组的肝病进展相关的点突变比例比较发现,除C1653T外,其余位点在Pre S缺失组均有较高的变异比例,其中A1762T、G1764A、G1613A、T1753V变异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HIV感染是T1753V变异发生的相关因素;HBV基因C型是A1762T、G1764A变异发生的相关因素;HBV基因B型是G1896A变异发生的相关因素;HBe Ag阴性是G1896A、A1846T、G1899A变异发生的相关因素。5.除C1653T、G1899A位点外,HIV/HBV合并感染CD4+T淋巴细胞数≤100个/ul组比CD4+T淋巴细胞数≤100个/ul组其余位点变异率较高。6.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有Pre S缺失的患者进化关系较远。HIV/HBV合并感染较HBV单一感染所有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位变异发生率均偏高,Pre S2aa1-15表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re S2 aa1-15表位缺失率也明显偏高。除Pre S2aa1-26外所有的B细胞表位和所有的Th细胞表位变异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前HBV肝病进展相关变异及Pre S区表位变异均高于HBV单一感染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HIV/HBV合并感染者有着更多的肝病进展相关变异,提示HBV的变异与宿主免疫状态相关,HIV/HBV合并感染者有着更高的肝病进展风险。第二部分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前HBV Pre S准种变异特征研究目的从准种角度出发,分析HIV/HBV合并感染者Pre S区准种变异特征、异质性及其与宿主免疫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以HIV/HBV合并感染者、HBV单一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抗病毒前外周静脉血,提取血浆中DNA,以DNA为模板进行HBV Pre S区PCR扩增(nest-PCR),选取HBV Pre S扩增阳性产物进行T-A克隆,单克隆PCR后选取阳性克隆菌液送公司菌液测序,采用Chromas2.4软件、Bio Edit7.0软件与相应基因型的HBV野生株序列进行比对,比较两组发生Pre S缺失患者数比例;Pre S准种缺失频率、异质性。异质性采用Golang语言程序包、MEGA6.0软件计算。统计学分析采用Office2010和SPSS19.0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PCR成功扩增HBV Pre S区样本分别来自HIV/HBV合并感染组(71例)和HBV单一感染组(76例),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HBe Ag状态、基因型、ALT、AST、HBV DNA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HIV/HBV合并感染组与HBV单一感染组Pre S缺失患者数比例比较发现(准种序列中出现一条HBV Pre S缺失归为有Pre S缺失的患者),HBV单一感染组中发生Pre S缺失患者数比例高于HIV/HBV合并感染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HIV/HBV合并感染发生Pre S缺失患者的Pre S缺失准种频率高于HBV单一感染组;发生Pre S1缺失的Pre S1准种频率在HIV/HBV合并感染中显着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Pre S2缺失的准种频率,HIV/HBV合并感染较高;HIV/HBV合并感染HBV Pre S区功能区域准种缺失频率较HBV单一感染较高,其中S蛋白启动子区、热休克蛋白70结合位点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4.HIV/HBV合并感染组(55例)较HBV单一感染组(32例)的HBV准种异质性较低,准种进化宽度较窄。研究结论HIV/HBV合并感染者更常发生高频率HBV Pre S1、Pre S2准种缺失,且Pre S1缺失为主;功能区域准种缺失频率普遍较高,S蛋白启动子区与热休克蛋白70结合位点准种缺失频率为着;HBV准种异质性较低,准种进化宽度较窄,提示合并HIV感染对HBV Pre S区准种变异存在明显影响。第三部分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前HBV Pre S准种缺失对治疗后HBV病毒学应答和炎性反应的影响研究目的根据第二部分研究结果,以HIV/HBV合并感染随访6年纵向治疗队列为基础,分析治疗前HBV Pre S准种缺失对HIV/HBV合并感染者长期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病毒学应答、炎性反应的影响。从病毒学、免疫学角度,研究HIV/HBV合并感染中HBV Pre S缺失可能引发致病的机制。研究方法获取纵向队列治疗前血浆(0年)及治疗后随访2年、4年、6年共4个时间点血浆,ELISA方法定量检测s CD14、s CD163、IP-10、IL-18,电化学发光方法定量检测HBs Ag、PCR-荧光探针法定量检测HBV DNA、HBV Pg RNA。依据治疗前有无HBV Pre S、HBV Pre S1、HBV Pre S2准种缺失,将HIV/HBV合并感染队列分组,分析治疗前有HBV Pre S、HBV Pre S1、HBV Pre S2准种缺失组与相应无缺失组HBV病毒学应答指标(HBV DNA、HBs Ag、HBV Pg RNA)、炎性因子(s CD14、s CD163、IP-10、IL-18)纵向变化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Office2010和SPSS19.0软件,绘图采用Graph Pad Prism 6.0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HIV/HBV合并感染有Pre S准种缺失组(42例)与无Pre S准种缺失组(29例)比较发现:(1)所有时间点的血浆HBV DNA检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有Pre S缺失组血浆HBs Ag检测值在治疗前(0年)明显低于无Pre S缺失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2年、4年、6年时间点持续趋低于无Pre S缺失组。(3)有Pre S缺失组血浆HBV Pg RNA检测值在治疗前(0年)、治疗2年与无Pre S缺失组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年、6年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HIV/HBV合并感染有Pre S1准种缺失组(34例)较无Pre S1准种缺失组(37例)比较发现:(1)所有时间点的血浆HBV DNA、HBs Ag检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有Pre S1缺失组血浆HBV Pg RNA检测值在治疗前(0年)、2年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年、6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HIV/HBV合并感染有Pre S2准种缺失组(22例)较无Pre S2准种缺失组(49例)比较发现:(1)所有时间点的血浆HBV DNA、HBV Pg RNA检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有Pre S2缺失组血浆HBs Ag检测值在治疗前(0年)明显低于无Pre S2缺失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2年、4年、6年时间点持续趋低于无Pre S2缺失组。4.HIV/HBV合并感染队列中纵向检测系列血浆炎性因子(s CD14、s CD163、IP-10、IL-18)者共59例,(1)相对无Pre S准种缺失组(27例),有Pre S准种缺失组(32例)比较发现:血浆s CD14、s CD163、IL-18检测值在治疗前(0年)明显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年、4年、6年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时间点的血浆IP-10检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相对无Pre S1准种缺失组(33例),有Pre S1准种缺失组(26例)比较发现:血浆s CD14、s CD163、IL-18检测值在治疗前(0年)偏高,其中s CD14、s CD16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且s CD163检测值在治疗2年、4年、6年有偏高趋势;治疗2年、4年、6年s CD14、IL-18检测值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时间点的血浆IP-10检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相对无Pre S2准种缺失组(41例),有Pre S2准种缺失组(18例)比较发现:血浆s CD14、s CD163检测值在治疗前(0年)偏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年、4年、6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时间节点IL-18检测值均偏高,治疗4年、6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时间点的血浆IP-10检测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HIV/HBV合并感染队列治疗前HBV Pre S准种缺失影响治疗过程中HBV病毒学应答和宿主炎性反应,尤其是Pre S2缺失,与长期HAART血浆中低水平HBs Ag及高水平IL-18相关,提示HBV Pre S缺失可能通过HBs Ag分泌异常导致炎性反应异常活化,从而加快HIV/HBV合并感染者疾病进展。

曹玲,朱凡,曾崇亮[3](2015)在《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乙肝疾病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确诊为慢性乙肝疾病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基因芯片技术测定研究对象的血清中乙肝病毒前C区A1896、A1814以及BCP区nt1762、nt1764的变异情况,对比患者临床诊断分型、乙肝病毒DNA复制程度和血清e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例研究对象中,乙肝病毒前C区A1896、A1814、BCP区nt1762和BCP区nt1764变异阳性率分别为58.5%、13.0%、55.0%、53.0%,且随着患者病情加重,乙肝病毒的变异情况发生情况逐步增多;HBeAg(-)HBeAb(+)患者或乙肝病毒DNA定量在104-106copy/ml之间时乙肝病毒变异发生率最高.结论使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肝病毒多位点变异情况对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姚佩君[4](2014)在《乙肝病毒前S基因变异与晚期乙肝肝病关联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昆明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病毒前S基因变异与晚期乙肝肝病的临床关联性。[方法]收集2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包括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5例)、41例乙肝相关性肝硬化(LC)患者(包括发生ACLF患者5例)及9例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血样标本及临床资料,提取所有血清病毒HBV DNA,使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进行HBV基因型分型,PCR扩增HBV DNA前S基因,所得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采用Chromas软件分析测序图,DNAstar软件分析测序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乙肝病毒前S区变异与晚期乙肝肝病的临床关联性。[结果]一、测序结果1、本实验71例中基因型C49例,基因型B21例,混合基因型B+C1例。基因型C和B在CHB、LC、HCC组分别为14vs7、28vs12、7vs2,三组中基因型C所占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eS区变异检出率为46.48%(33/71),其中PreS2变异19例,PreS1+PreS2变异12例,PreS1变异2例。PreS变异率在CHB(不包括ACLF)、LC、HCC三组中分别为18.75%、48.78%、66.67%,CHB组PreS区变异率低于LC组(P<0.05)和HCC组(P<0.05),而LC与HCC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并且,ACLF组PreS区变异率(80%)明显高于CHB组(18.75%)(P<0.005)。2、PreS区变异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HBV DNA≥104copies/ml比率分别为30(99.9%),19(50.0%),两组间HBV DNA≥104copies/ml比率差异显着(P<0.001),但是,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及基因型C所占比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入组患者临床资料1、CHB(不包括ACLF,16例)、LC(41例)和HCC(9例)三组间性别、年龄差异、HBeAg阳性分布及HBV DNA≥104copies/ml比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HBV相关性ACLF组(10例)与CHB组(不包括ACLF,16例)间,性别、年龄差异、HBeAg (?)日性分布及HBV DNA≥104copies/ml比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CHB、LC和HCC组的肝功能(ALT、ALB、TBIL),三组间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组较LC组、HCC组高(P<0.001),但LC组与HCC组无明显差异(P>0.05);CHB组TBIL较LC组(P<0.05)、HCC组低(P<0.05),LC组较HCC组低(P<0.05),TBIL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ALT在三组中变异度均比较大,在三组间进行比较无意义。4、入组71例患者中,抗病毒治疗率为43.66%(3I/71),在CHB组(不包括ACLF)、LC组、HCC组分别为62.5%、41.46%、22.22%,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HB组(不包括ACLF)相比,HBV相关性ACLF组抗病毒治疗率(4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昆明地区3家三级甲等医院就诊HBV感染者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其中基因型C是优势基因型。2、PreS区变异以PreS2变异最常见,PreS1变异最少。3、PreS区变异可引起高水平病毒复制;在晚期乙肝肝病中,随着病情的进展,PreS区变异检出率逐渐增高;且PreS区变异者可能更易发生ACLF。

熊云逢[5](2012)在《乙肝病毒B、C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及其他细胞因子临床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和C基因型之间IL-18及其他细胞因子水平及相关临床关系。方法:采用乙型肝炎病毒(HBV)B、C基因分型荧光检测法对103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B、C基因型检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18、IL-4、IL-12、IFN-γ水平;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及不同基因型之间IL-18及其他细胞因子表达的差异。结果:①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75例,占72%(75/103),C型17例,占17%(17/103),BC混合型4例,占4%(4/103),未分型7例,占7%(7/103);②在慢性乙肝轻度、慢性乙肝中度、慢性乙肝重度、乙肝肝硬化以及慢性乙肝重型患者组中,B基因型比例均高于C基因型,除慢性乙肝重型组C基因型高于慢性轻度组(P<0.05)外,其余各组间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分布没有显着性差别(P>0.05);③C基因型组中HBeAg阳性病例所占比例稍高于B基因型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HBeAg阳性病例在B、C基因型组间分布无显着性差异;C基因型组中血清HBVDNA水平显着低于B基因型组(P<0.05);④慢性乙型肝炎HBVDNA中病毒载量组C基因型分布高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低、中病毒载量组IL-18水平显着高于高病毒载量组(P<0.05)。⑤慢性乙型肝炎C基因型患者IL-18、IL-12、IFN-γ分泌水平显着高于B基因型(P<0.05),IL-4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7)。⑥慢性乙型肝炎各组IL-18、IL-12、IFN-γ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除慢性乙肝重度患者与乙肝肝硬化患者无差异外,其余各组随肝病加重分泌水平呈上升趋势;慢性乙肝轻度、中度组IL-4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乙肝重型患者IL-4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18、IL-12、IFN-γ水平与患者ALT、AST、TBIL呈正相关(P<0.01);IL-4水平则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以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可能更倾向分布于较为严重的肝病患者;IL-18、IL-12、IFN-γ与病情轻重、肝脏炎症活动有关,IL-4在肝脏炎症活动加剧时分泌受到抑制;慢性乙型肝炎炎性活动时C基因型患者Th1细胞免疫水平强于B基因型,而Th2细胞免疫受抑制程度可能更高。

马晓艳[6](2012)在《乙肝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LF)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ACLF患者和2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血清及临床资料,并对其中10例ACLF患者进行随访,每1周收集血清一次。依据MELD评分对ACLF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采用巢氏PCR方法扩增HBVDNA,扩增的产物直接测序,序列比对采用BioEdit(7.0.9.0)生物分析软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含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t’检验。组间变异情况采用Chi-Square Test分析、Fisher’s Exact Tes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数据分析性别:ACLF组男31例,女13例,CHB组男20例,女8例。两组性别比较无差异;年龄:ACLF与CHB组年龄分别为(51.64±10.89)vs(38.65±10.52)岁,ACLF组年龄比CHB组年龄偏大(P=0.000);肝功能:ALB、ALT、TBIL在ACLF组和CHB组的情况分别为:(26.41±3.47) vs (42.45±5.67)(g/L)、(2.08±0.47) vs (1.92±0.47)logl0(U/L)、(2.21±0.40) vs(1.09±0.66)log10(μmol/L), ACLF组ALB明显低于CHB组,而TBIL明显高于CHB组(P值均小于0.05);HBV DNA:ACLF组和CHB组HBV DNA定量值分别为:(5.47±1.20)vs(7.42±1.29)(copies/mL,log10), ACLF组较CH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BeAg:ACLF组中HBeAg(+)者19例,HBeAg(-)25例,CHB组中HBeAg(+)者21例,HBeAg(-)7例(P=0.008)。二、测序结果分析1.基因型:根据测得的s区基因序列判断HBV的基因型,ACLF组患者基因型均为C型,CHB组患者2例为B型,其余均为C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2.ACLF组和CHB组前C/BCP区变异的比较:两组患者在A1762T、G1764A, T1753V、G1896A、G1899A变异频率ACLF组高于CHB组,上述变异位点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846T、C1766T、T1768A、T1853C变异频率ACLF组高于CHB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CLF和CHB患者前C/BCP区联和变异分析A1762T+G1764A、G1896A+G1899A、T1753V+A1762T+G1764A、G1896A+G1899A+A1762T+G1764A、 A1762T+G1764A+G1896A联合变异频率ACLF组高于CHB组,差异在两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753V+A1762T+G1764A+G1896A+G1899A联合变异频率ACLF组高于CHB组,差异在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19,P=0.064)。4. ACLF和CHB患者变异情况的比较:将乙肝病毒的变异情况分为四种,分别是:前C区、BCP区均无变异,仅BCP区变异,仅前C区变异和双区变异。双区均有变异的频率ACLF组显着高于CHB组[79.55%(35/44)vs39.29%(11/2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1,P=0.001)。仅BCP区有变异的频率CHB组高于ACLF组[42.86%(12/28)vs20.45%(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57,P=0.041)。前C区、BCP区无变异的频率CHB组为17.86%(5/28),ACLF组为2.27%(1/44),CHB显着高于ACL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40,P=0.020)。两组均未出现单独的前c区变异。5. ACLF组不同MELD评分患者变异情况的比较:根据MELD评分将44例患者分为<20、20-25、>25组,分别比较了A1762T、G1764A、T1753V、G1896A、 G1899A、A1846T及A1762T+G1764A、G1896A+G1899A、T1753V+A1762T+G1764A、G1896A+G1899A+A1762T+G1764A、A1762T+G1764A+G1896A、 T1753V+G1896A+G1899A+A1762T+G1764A联合变异的变异频率,结果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10(?)(?)ACLF患者随访期间乙肝病毒变异位点和MELD评分的变化情况:10例患者入选时均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联合变异位点;G1896A、G1899A、 T1753C、A1846T变异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结论:乙肝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频率ACLF患者明显高于CHB患者,两者之间存在差异,且联合变异、前C区变异更常见于ACLF患者;不同MELD评分的ACLF患者,单个位点变异和联合变异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G1896A、G1899A、 T1753C、A1846T变异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可能与ACLF的发生相关。

徐秀鹏,李永奎,朱应[7](2011)在《乙型肝炎重症化进程中病毒学特点及其致病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乙型肝炎(乙肝)重症化过程多变、机制复杂、危害严重。本文从病毒学特征方面对乙肝重症化过程中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乙肝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张爱民[8](2011)在《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地域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HBV感染后慢性化、重症化的关系,探讨HBV基因突变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对中国HBV感染导致的155例急性肝炎(AH)、1222例慢性肝炎(CH)、296例ACLF、634例肝硬化(LC)、615例肝细胞性肝癌(HCC)进行HBV基因型检测,调查各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比较各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差异及与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的关系。另选取87(?)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52例CH患者和51例LC患者为对照。对每位患者血清标本进行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asal Core promoter,BCP)、前C区和C区13个位点的突变检测,分析HBV基因突变与ACLF的发生是否相关。结果2922例HBV感染者中,B、C、B/C、D基因型分别占15.9%、83.5%、0.41%、0.21%。北方地区C基因型占绝大多数,南方地区C基因型明显减少。与CH患者比较AH患者B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0.003),LC和HCC患者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P值均<0.001)。AH和CH组B、C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病毒载量、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LF、LC、HCC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更高(P值分别为<0.001、0.024、0.003),HCC组C基因型患者HBVDNA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25),ACLF和HCC组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胆碱酯酶更低(p值分别为<0.001、0.02)。第2部分研究CHB、LC、ACLF3组患者人均核苷酸变异检出位点分别为2.31、3.55和3.86个。在nt1753、nt1762、nt1764、nt1899 4个突变位点LC组核苷酸突变率高于CHB组;在nt1753、nt1846、nt1899、nt19134个突变位点ACLF组核苷酸突变率高于CHB组;ACLF组与LC组比较,nt1762、nt1764位点突变率LC组高于ACLF组,nt1846、nt1913位点突变率LC组低于ACLF组。基于CHB的ACLF与CHB组比较,基于LC的ACLF组与LC组比较,变异率在nt1846、nt1913位点都是ACLF组更高。突变位点≥4的患者比较,ACLF、LC、CHB分别为[57.5%(50/87)]、[47.1%(24/51)]、[21.2%(11/52)],ACLF、LC组与CHB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A1846T和C1913(A orG)联合突变在ACLF组占37.9%(33/87),在非ACLF患者中占7.8%(8/103),统计学差异显着(P<0.001)。nt1762和nt1764联合突变,nt1762、nt1764和nt1896、nt1762、nt1764和nt1753三联突变在LF组、非LF患者无统计学差异。Ba与C2基因亚型患者比较,nt1753、nt1762、nt1764三个位点变异在两组有明显差异,三个位点的突变率均为C型高于B型。A1846T、G1896A突变率均为HBeAg阴性者更高(P值分别为0.005、<0.001)。nt1753、nt1846突变型HBV DNA水平均低于野生型(P值分别为0.015、0.043)。应用二项分类的Logistic回归,因变量为是否发生ACLF,结果提示1913(C→A or G)位核苷酸突变是预测ACLF的有效指标。结论中国HBV基因型以B、C基因型为主,仅少量的B/C和D基因型。北方地区以C基因型为主,南方地区C基因型明显减少,部分南方地区以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较B基因型HBV感染者更易慢性化和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但B、C基因型不影响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轻症HBV感染者B、C基因型未显示对病情有明显影响,但重症和终末期HBV感染者C基因型较B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HBVDNA病毒载量更高,肝功能损害更严重。HBVBCP/前C/C区核苷酸突变与HBV基因型有关,并影响HBeAg阳性率和HBVDNA的病毒载量,A1846T和C1913(A或G)核苷酸突变可能与ACLF密切相关,C1913(A或G)突变是ACLF的独立预测因素

谢知兵[9](2010)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突变对CD4+、CD8+淋巴细胞及TGF-β1+TNF-α的影响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对宿主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TGF-β1、TNF-α的影响。方法:检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及HBeAg阴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1896位点突变,根据前C区1896位突变情况,将患者划分为A组(感染野生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组(感染突变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感染野生株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及D组(感染突变株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共4组,并收集20例正常健康体检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这4组患者及对照组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并检测TGF-β1、TNF-α、HA、LN、Ⅳ-C、PCⅢ水平,比较不同组别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A、B、C、D四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比较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细胞比值均显着降低(P<0.01),CD8+T细胞百分比则显着升高(P<0.01)。而A、B组患者较C、D组患者比较,CD3+淋巴细胞百分比无明显改变(P>0.05),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细胞比值均显着降低(P<0.01),CD8+T细胞百分比则显着升高(P<0.01)。前C区1896位突变患者(B组患者及D组患者)与未突变患者(A组患者及C组患者)比较,CD3+百分比无明显改变(P>0.05),而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T细胞比值均显着降低(P<0.01),CD8+T细胞百分比则显着升高(P<0.01)。且HBV前C区变异/无变异患者间病毒载量水平有显着性差异(P<0.01)。乙型肝炎患者TGF-β1和TNF-α表达水平及血清HA、LN、Ⅳ-C、PCⅢ水平均较正常健康对照组增高(P<0.01),且随着病情加重,重型肝炎患者水平较普通HBeAg阴性慢性感染患者水平增高(P<0.01);而TGF-β1和TNF-α表达水平及血清HA、LN、Ⅳ-C、PCⅢ水平与1896位突变相关,感染突变病毒患者,这些细胞因子的水平增高(P<0.01)。结论:HBV前C区变异影响宿主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并影响TGF-β1、TNF-α、HA、LN、Ⅳ-C、PC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其通过影响HbeAg的表达、增加HBV DNA载量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感染慢性化。

王静霓[10](2010)在《江苏省海门市肝癌高发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进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江苏省海门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高发市。HBV感染是海门市肝癌高发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应在肝癌防治决策时予以充分重视。在同一生存环境条件下,HBV感染可促使肝癌发病年龄提前。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有四个重叠的开放读码框架(S、C、P和X)。S基因的变异可改变HBsAg的空间结构和免疫原性,导致其抗原性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C基因变异将影响HBV病毒载量及HCC进程,其主要突变是nt 1896 G→A,使HBeAg合成终止。HBV基本核心启动子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是nt 1762 A→T、nt 1764 G→A双突变,既增强HBV复制力,又降低HBeAg合成,还增加肝细胞凋亡,从而加重患者病情。P基因变异以YMDD基序的变异(aa M552V或aa M552I,生成YVDD或YIDD)最为重要,YMDD变异伴“a”决定簇内变异时可使HBV的复制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发现的HBV已有A-J共10种基因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B和C基因型。HBV基因型与感染的预后有关,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HBV与肝癌的发病更加密切,也会导致更严重的肝纤维化结局。而不同基因型混合感染可引起携带者肝炎复燃。本研究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在充分考虑抽样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对海门市一般人群进行乙肝血清学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肝炎患病史,乙肝病毒暴露史,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等。采用ELISA检测方法定性检测HBsAg及半定量检测抗-HBs,对HBsAg阳性血清抽提DNA,并用巢氏PCR扩增HBV S基因及LA-PCR扩增HBV DNA,从而掌握当地HBV的流行规律、变异及主要基因型。本项目调查对象共计5,624人,HBsAg阳性率为6.035%。不同性别人群间的HBsAg阳性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30岁人群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30岁人群HBsAg阳性率,10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为0%。文化程度越高,HBsAg阳性率越低。医护人员的HBsAg阳性率最低,农民的HBsAg阳性率最高。长期一起生活的直系血亲中有乙肝患者人群的HBsAg阳性率远高于直系血亲中没有乙肝患者人群的HBsAg阳性率。做过手术和做过内窥镜人群的HBsAg阳性率分别高于没有做过的人群的HBsAg阳性率。献血人群的HBsAg阳性率低于没有献血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不同出生地点调查对象的HBsAg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表现为:出生于县级以上医院者<出生于乡镇级医院者<出生于家中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感染相关因素中,长期一起生活的亲人中患有乙肝、做过内窥镜是调查对象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献血是调查对象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后者可能是健康工人偏倚所致。抗-HBs滴度<10IU/ml者占43.334%;抗-HBs滴度>10IU/ml人群中,抗-HBs滴度越高所占构成比越高。HBsAg阴性人群与一般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比例相似;HBsAg阳性人群中,抗-HBs滴度<10 IU/ml者所占比例为90.845%,抗-HBs滴度位于(10,160]IU/ml者所占比例均低于1.5%,但是抗-HBs滴度>160IU/ml者所占比例为5.282%。不同性别人群间抗-HBs滴度的分布比例基本相同。年龄越低,抗-HBs滴度<10IU/ml者占该年龄段人群比例越低。抗-HBs滴度>10IU/ml人群中,小于10岁人群里位于(40,80]IU/ml者所占比例最低;[10,60)岁人群抗-HBs滴度分布与一般人群抗-HBs滴度分布相似;60岁以上人群各个抗-HBs滴度人群所占比例基本相同。不同文化程度和职业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近似于该年龄段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是否做过内窥镜(做过内窥镜者的抗-HBs滴度较低)和不同的出生地点(出生于县级以上医院>乡镇级医院>在家出生者的抗-HBs滴度)对人群的抗-HBs滴度分布比例有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乙肝感染相关因素中,是否做过内窥镜是抗-HB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的危险因素。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前出生人群的HBsAg阳性率远高于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出生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s平均滴度则表现相反。曾经在村医或个体诊所做过牙科诊疗、与家人共用牙刷和在乡镇及乡镇级以上医院出生的人群中,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前出生人群HBsAg阳性率分别高于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出生人群的HBsAg阳性率,抗-HBs平均滴度则表现相反。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检测阳性率为45.8%。B基因型占10.8%,C基因型占86.9%,B/C混合型占2.3%。C基因型HBV S基因(特别在亲水区(nt245-nt391))的变异度普遍高于B基因型。相同基因型的不同患病类型乙肝患者的HBVS基因之间并无明显分隔,而B基因型HBV S基因之间同源性更高。所有可能导致HBV的抗原性和免疫应答发生改变的样本均为C基因型,占5.38%,平均年龄为46.71±1.17岁,抗-HBs均小于10 IU/ml。海门市乙肝HBsAg主要为adrq+血清型(82.3%),其次为adw2血清型(16.2%)。LA-PCR扩增HBV DNA检测阳性率为15.4%,DNA在1814 nt-2452 nt区域相对比较保守。4例样本pre-C基因发生nt 1896 G→A单个碱基替换。B基因型HBV BCP并未发生双重突变(nt 1762 A→T和nt 1764 G→A); C基因型HBVBCP中,发生双重突变(nt 1762 A→T和nt 1764 G→A)的占全部C基因型的47.06%,仅发生nt 1762 A→T突变者占5.88%,仅发生nt 1764 G→A突变者占11.76%。海门市与黑龙江和上海的HBV平均进化距离差距最小,其次为北京、安徽、启东、台湾和西藏。海门市HBV平均进化距离与中国其他地区HBV平均进化距离的差距主要出于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所致。就C基因型HBV DNA而言,海门株之间的进化距离比较大,也大于某些地区株与海门株之间的进化距离。海门株与本地区及其他各个地区株之间的pre-C/C基因、C基因和X基因进化距离普遍小于同样地区之间的HBV DNA进化距离,而P基因的进化距离则普遍大于同样地区之间的HBV DNA进化距离。与其他地区相比,海门株之间的pre-S1/pre-S2区域序列变异程度较大,同源性较低。尽管海门市为HCC高发区,但是从海门市一般人群中筛选出的HBV DNA与其他地区的HCC患者的HBV DNA之间的同源性并不高,反而与北京等地区的慢性HBV患者的HBV DNA之间的同源性较高。经过近二十年的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工作,海门市HBV的预防工作卓有成效,HBV感染情况已经得到明显好转。青少年的HBV感染率并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上升;而随着当地成年人年龄的增长,乙肝患者体内HBV可能会被清除,或是由于HBV S基因变异所致的HBsAg假阴性。海门市HBV存在家庭内或家族聚集感染,可能是垂直传播,遗传因素,水平传播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病毒学方面看,HBV家族聚集性感染和非家族聚集感染临床类型差异不大。海门市HBV也通过内窥镜检查进行传播。仅出生地点的不同对HBV感染有影响,说明出生时所接受到的医疗水平程度对HBV感染有影响。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对于中低教育程度和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预防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乡镇及乡镇以下级别医院的牙科诊疗可能是海门市HBV社会传播的途径之一,家庭内共用牙刷可能也是海门市HBV家庭内传播的途径之一综上所述,海门市一般人群HBV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受教育程度、直系血亲中是否有人患有乙肝、是否做过内窥镜、出生地点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出生地点主要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而海门市HBV感染主要来源于垂直传播途径和通过内窥镜、牙科诊疗和家庭内共用牙刷等水平传播途径。乙肝疫苗的及时接种是阻止海门市HBV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海门市HBV S基因已经出现了能改变HBV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变异,应当密切关注以防止乙肝疫苗失效。海门市作为HCC高发区,当地HBV DNA与其他非HCC高发区HBV DNA(无论是否来源于HCC患者)的差异并不显着,X基因的差异甚至更小,提示尽管血清HBV病毒水平是HCC发生独立的预期因素,且慢性乙型肝炎炎症应答过程中逐渐累积的基因改变是HCC发生的最重要因素,但HBV的变异程度并不是海门市HCC高发的直接原因,而可能是HCC其它直接危险因素的促进因素。本研究受实验条件所限制,并未测量HBsAg阳性标本血清中的HBV DNA水平,可以在后续研究中进行近一步分析及探讨。

二、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HBV基因ntA1762T/G1764A及S蛋白I126T联合变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HBV感染患者HBV基因慢性HBV感染者S/BCP编码区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实验对象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HBV ntA1762T/G1764A与I126T联合变异重组质粒的构建及体外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及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HIV/HBV合并感染治疗队列HBV变异特征及其对长期HBV病毒学应答和炎性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前HBV全基因组变异特征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HIV/HBV合并感染者治疗前HBV PRES准种变异特征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HIV/HBV合并感染队列HBV PRES准种缺失对长期HBV病毒学应答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致谢

(3)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标本采集与处理
    1.3方法
    1.4统计处理
2结果
3讨论

(4)乙肝病毒前S基因变异与晚期乙肝肝病关联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材料
    3. 方法
三、结果
    1. DNA电泳检测
    2. PCR产物电泳检测
    3. 基因型测定
    4. PreS区测序结果
    5. 实验结果
        5.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5.2 测序结果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六、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乙肝病毒B、C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及其他细胞因子临床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选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标本采集
    2.3 试剂和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HBV B、C 基因分型分型检测
        2.4.2 IL-18、IL-4、IL-12、INF-γ检测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HBV 基因型分布构成
    3.2 不同临床类型基因分布比较
    3.3 HBV 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eAg 关系
    3.4 IL-18 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HBeAg 关系
    3.5 HBV 基因型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HBV DNA 水平关系
    3.6 IL-18 与乙肝患者血清 HBV DNA 水平关系
    3.7 B、C 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L-18 及其他 Th 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
    3.8 B、C 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HBVDNA 水平的比较
    3.9 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L-18 及其他 Th 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3.10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L-18 与肝功能各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3.11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L-18 与其他 Th 细胞因子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乙型肝炎病毒 B、C 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
        4.1.1 不同临床类型 B、C 基因型分布
        4.1.2 B、C 基因型基因突变
        4.1.3 B、C 基因型血清 HBVDNA
    4.2. IL-18 及其他细胞因子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4.2.1 HBV 感染后机体免疫
        4.2.2 慢性乙型肝炎与 IL-18 等细胞因子
    4.3. 乙型肝炎病毒 B、C 基因型与 IL-18 及其他细胞因子关系
        4.3.1 B、C 基因型细胞免疫水平
        4.3.2 IL-18 与 B、C 基因型抗病毒应答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6)乙肝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的来源配置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溶液
        1.2.3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引物及探针设计
        1.3.2 实验方法
        1.3.3 统计学方法
    1.4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HBV DNA序列扩增的敏感性与重性
    2.2 临床数据分析
    2.3 测序结果分析
讨论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乙型肝炎重症化进程中病毒学特点及其致病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蛋白的致病性与乙肝重症化的关系
2 HBV基因变异与乙肝重症化的关系
    2.2 HBV C区变异
    2.3 HBV前S2区变异
    2.4 HBV X区变异
3 HBV基因型与乙肝重症化的相关性
4 病毒载量与乙肝重症化的相关性
5 结语

(8)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VB基因突变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突变对CD4+、CD8+淋巴细胞及TGF-β1+TNF-α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及健康受试者肝功能及HBV DNA定量的比较
    2.2 PCR反应结果
    2.3 感染不同HBV病毒乙肝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2.4 感染不同HBV病毒重症乙肝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
    2.5 HBV前C区nt1896位点基因突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
    2.6 不同组别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组血清TGF-β1、TNF-α水平比较
    2.7 不同组别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健康对照组HA、LN、Ⅳ-C、PC Ⅲ水平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_HBV基因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10)江苏省海门市肝癌高发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研究方法
    1. 现场调查
        1.1. 研究地区
        1.2. 研究对象
        1.2.1. 样本含量估计
        1.2.2. 样本量分配原则
        1.2.3. 抽样原则
        1.3. 现场调查
        1.3.1. 现场调查步骤
        1.3.2. 补充调查
        1.3.3. 质量控制
    2. 实验室检测
        2.1. 试剂及仪器
        2.2. 血清分离
        2.3. ELISA检测方法
        2.4. HBV DNA抽提
        2.5. 巢氏PCR扩增
        2.6. LA-PCR扩增
        2.7.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3. 数据库建立及对接
    4. 统计学分析
    5. 基因型及核苷酸突变分析
    6. HBV氨基酸突变分析
    7. HBV血清学分析
结果
    1. 海门市人口血清学调查
        1.1. 基本情况
        1.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结果
        1.2.1. 不同特征人群HBsAg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1.2.2. 乙肝相关因素对HBsAg阳性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3.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结果
        1.3.1. 不同特征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检测结果及影响因素
        1.3.2. 乙肝相关因素对抗-HBs滴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1.4. 计划免疫前后不同人群HBsAg检测结果
    2. 海门市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进化分析
        2.1. S基因核苷酸进化分析
        2.2. S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变异程度
        2.3. HBsAg血清型
    3. 海门市乙型肝炎病毒全长序列进化分析
        3.1. 海门市HBV DNA核苷酸序列变异程度
        3.2. 海门市HBV DNA与中国其他地区HBV DNA同源性比较
        3.3. 海门市C基因型HBV进化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HBV基因ntA1762T/G1764A及S蛋白I126T联合变异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戴海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2]HIV/HBV合并感染治疗队列HBV变异特征及其对长期HBV病毒学应答和炎性反应的影响[D]. 聂源. 广州医科大学, 2019
  • [3]乙肝病毒变异检测中基因芯片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曹玲,朱凡,曾崇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08)
  • [4]乙肝病毒前S基因变异与晚期乙肝肝病关联性的临床研究[D]. 姚佩君.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5]乙肝病毒B、C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及其他细胞因子临床关系[D]. 熊云逢. 南昌大学, 2012(03)
  • [6]乙肝病毒前C区/BCP区变异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关系的研究[D]. 马晓艳.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7]乙型肝炎重症化进程中病毒学特点及其致病机制[J]. 徐秀鹏,李永奎,朱应. 传染病信息, 2011(04)
  • [8]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基因突变的研究[D]. 张爱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11(10)
  • [9]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突变对CD4+、CD8+淋巴细胞及TGF-β1+TNF-α的影响及意义[D]. 谢知兵. 中南大学, 2010(02)
  • [10]江苏省海门市肝癌高发地区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进化分析[D]. 王静霓. 复旦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慢性乙型肝炎和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的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