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污水中BOD_5与COD_(cr)相关性的探讨

城市生活污水中BOD_5与COD_(cr)相关性的探讨

一、城市生活污水中BOD_5与COD_(cr)相关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牛越,高燚,王迪迪,张景炳,陈加波,王洪臣[1](2021)在《青岛市团岛排水系统污水水质水量波动特征解析》文中认为为探究青岛市团岛片区排水系统中污水流量与污染物变化规律,对该片区3个典型居民区排水管网中的污水流量和水质指标进行了为期1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的监测,并计算了污染物的产污系数、变异系数和相关性系数。结果表明,每日污染物7:00浓度最高,这是由于夜间流量小使得污染物在管网内沉积,7:00流量增大冲刷管网从而造成污染物的累积;污染物变异系数均<15%,说明浓度较为稳定;COD产污系数为108 g/(人·d),远高于其他城市的产污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水流量与污染物COD、BOD5和SS的相关性较高,有很强的协同变化趋势,但与NH+4-N、TN和TP无显着的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氨化反应导致夜间氨氮浓度升高,且管网内无好氧、缺氧和厌氧环境的交替,TN和TP难以去除。该研究成果可为青岛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万鹏亮[2](2021)在《某城市污水厂A2O工艺沿程水质特征分析与提质增效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目标的基本达成与各地区更加严格地方排水标准的相继发布执行,表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提升将是一个必然趋势。本文以西安市某污水厂一期A2O工艺为研究对象进行工艺优化研究,提升工艺的出水水质并减少能源消耗。本文首先使用常规指标、三维荧光数据和LC-OCD对该工艺的沿程污水水质进行分析,发现该工艺中存在初沉池截留碳源、回流污泥携带过多硝态氮、回流混合液携带过多溶解氧、缺氧池碳源不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的提质增效方案取消原工艺中初沉池,使用厌缺氧池分点进水的方式解决缺氧池内碳源不足的问题,将原工艺的好氧池第4廊道改造为非曝气区和第2好氧池,在非曝气区的末端进行混合液的回流,在厌氧池、缺氧池和第1好氧池投加悬浮填料增加微生物丰度,增加一个污泥缺氧池削减回流污泥中的硝态氮。基于工艺提质增效方案,在GPS-X仿真平台建立该优化工艺的概化模型并进行模型校正。通过单因素模拟确定工艺的运行参数,最终选定DO、R、r、分段进水比例、填料填充比例、非曝气区与第2好氧池体积比、污泥缺氧池停留时间的最佳参数值分别为2.4 mg/L、160%、50%、20%、25%、6:4、30min。89天动态数据模拟结果表明,该优化工艺出水水质指标中BOD5、NH3-N、TN均稳定达到《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8)中的A标准。出水COD主要由溶解性惰性有机物贡献,生物反应无法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应辅以深度处理。TP在无化学除磷的条件下,平均去除率达到95.6%,仅在进水TP负荷较高时会出现微量超标,同时总能耗相比于原工艺降低了 13.0%。因此本文提出的工艺提质增效方案强化了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并减少了能源消耗,达到了提质增效的目的,可为同类型工艺的提质增效提供借鉴与技术参考。

阿荣汉[3](2021)在《氧化沟型A2/O工艺反应器流态及氮磷去除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2/O工艺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工艺,而实现A2/O的各单元反应器主要为多池串联的完全混合式反应器或传统的廊道式推流反应器。而氧化沟将推流式反应器和完全混合式反应器相结合,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水处理系统。氧化沟型A2/O通过氧化沟型的反应器实现A2/O工艺,是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的新的尝试。本研究以西安市第十污水处理厂的氧化沟A2/O工艺为对象,通过对进出水水质的分析,评价其运行效果;通过对沟内混合液的流速测定,分析其水力特征;通过对主要污染物(N和P)在各操作单元的沿程浓度、形态变化以及污泥活性变化,评价分析氧化沟型A2/O的脱氮除磷性能。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西安市第十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型A2/O工艺进出水水质的分析,该工艺BOD5、COD、NH4+-N、TN、TP、SS的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94.7%、93.7%、98.8%、78.5%、95.3%、96.8%。以上指标出水浓度均稳定达到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进水COD、TN和NH4+-N浓度与其出水COD、TN和NH4+-N浓度有显着正相关性影响;进水NH4+-N、TN、TP和SS浓度对出水COD浓度有显着性的正相关影响,进水COD、TP和SS与出水NH4+-N和TN呈正相关性。各指标对出水TP均无显着相关性,原因为好氧池出水口设有化学除磷设施,保证了TP的去除达标。(2)对西安市第十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型A2/O工艺沿程氮、磷分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氧化沟型A2/O工艺对城市污水中的氮、磷具有较好脱氮除磷效果。厌氧池末端PO43--P浓度相对于原水与污泥回流混合后的PO43--P浓度(1.36mg/L)增至2.39mg/L,释磷效果较好,经缺氧区后水中PO43--P的浓度降低为1.71mg/L,说明系统中存在着反硝化聚磷。缺氧区末端NO3--N浓度为3.64mg/L,说明部分NO3--N并未反硝化完全。好氧区末端的NH4+-N浓度相对厌氧池末端NH4+-N浓度(8.59mg/L)降低至4.08mg/L,硝化效果良好。(3)氧化沟型A2/O工艺中活性污泥最大释磷速率和最大吸磷速率分别为3.519mg PO43--P/(g MLVSS·h)和2.66mg PO43--P/(g MLVSS·h);乙酸吸收速率为15.952mg HAC/(g MLVSS·h),吸收单位乙酸的释磷量0.221。污泥的AOB活性(以NH4+-N计)为1.48(mg/(g VSS·h)),NOB活性(以NO2--N计)为2.88(mg/(g VSS·h)),污泥硝化活性处于正常水平(4)厌氧池及缺氧池平均矢量流速分别为0.156m/s及0.123m/s,虽然其均小于0.2m/s的污泥不淤流速,但实际上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以来,尚未发现厌氧池与缺氧池中出现污泥的沉淀现象,说明在目前的搅拌强度与推进强度下,厌氧池与缺氧池仍可正常运行。好氧池平均矢量流速为0.272m/s,可以满足不淤流速(即混合推动)的要求。A段氧化沟的稀释比αA为13.9,O段氧化沟的稀释比αO为7.02,两者均小于常规氧化沟的稀释比。但该厂原水水质水量稳定,服务区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工艺运行稳定,排放水质达标,说明目前的稀释比可以满足氧化沟型A2/O工艺的正常运行。混合液回流比β为710%,远高于常规的A2/O工艺,结合沿程测定数据分析,缺氧池出水中仍含有3.64mg/L的NO3--N,说明缺氧池中反硝化过程并不完全,从而影响脱氮效率。

宋沛[4](2021)在《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污水分散排放和缺乏有效处理的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世界上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村污水最主要的来源为日常生活和畜禽养殖生产活动。由于缺乏管网建设和适用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农村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会对周围水土环境、地下水资源、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等方面造成危害。多介质土壤层(Multi-soil-layering,MSL)系统是一种适用于处理农村地区污水的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主要由土壤混合模块(Soil mixture blocks,SMBs)和通水层(Permeable layers,PLs)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承担厌氧区域和好氧区域的功能。MSL系统独特的砖砌式搭建结构,有利于污水渗流分布和延长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sidencetime,HRT)。MSL系统的主要污染物处理过程有吸附、截留过滤、化合物沉淀、絮凝胶体吸附、微生物代谢等污染物去除过程。一般在水力负荷率(Hydraulic loadingrate,HLR)和污染负荷较高的情况下,该系统依然可以保证对有机污染物、氮、磷的有效去除。MSL系统还具有占地需求小、运维便捷、无噪无臭等特点。以往研究多采用单因素对比的实验研究方案。但还有很多新的操作因子没有被关注研究过,而且目前多因子间交互作用对MSL系统污水处理性能的影响仍不明晰。以往研究中已经将MSL系统用于处理实际农村污水,但重点关注的仅是出水水质,而未涉及过对该系统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这两方面的量化研究。除生活污水外,农村小规模的家禽养殖生产活动中排放的污水可能含有新兴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然而,MSL系统对含抗生素的污水处理效果仍未探究过。抗生素作为特殊药物,对MSL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系统内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仍是未知。针对以上问题的挑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果如下:(1)应用因子设计方法,通过运行8套MSL系统并搭载底层浸没、微生物接种、连续曝气三个因子及其不同水平,开展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性能研究,并通过析因分析方法来揭示不同操作因子及其交互组合对污水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的作用效应及其显着性。还结合逐步聚类分析(Stepwise-cluster analysis,SCA)方法建立一个污染物去除率预测模型,用于处理在MSL系统中各种污染物去除率离散数据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连续曝气因子对有机污染物降解、化学除磷反应、硝化作用是有利的,对反硝化过程与最终脱氮是不利的。在MSL系统内搭载的微生物接种这一操作因子并没有表现出对处理性能的显着改善。搭载底层浸没因子不利于MSL系统在结构稳定性与处理性能方面的表现。未搭载底层浸没因子的MSL系统水流通畅,在结构稳定性与处理性能方面的表现更好。未搭载连续曝气因子的系统依靠自然复氧也可以保证系统内的氧量消耗,且比连续曝气因子搭载的系统对反硝化过程的消极影响更小。SCA方法能够有效处理不同污染物去除过程相关的去除率离散数据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将为MSL系统的稳定运行及其对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提供有利的操作因子及水平设计参考。(2)以处理低碳氮比特征的农村生活污水为目标,主要利用实验因子设计方法,通过运行8套MSL系统并搭载外源活性污泥添加量、高分子固相碳源添加量、底部浸没区高度三个因子及其不同水平,重点进行了针对强化MSL系统中反硝化作用效能及其对硝酸盐氮(Nitrate nitrogen,NO3--N)去除,结合微生物多样性特性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析因分析方法了解不同操作因子及其交互组合对SMBs中菌种丰富度、菌群结构多样性、反硝化菌种相对丰度等特征的作用效应及其显着性。研究表明,经过长期运行,SMBs中菌种的丰富度显着增加,高于原始土壤的水平。样品菌种丰富度的高低与SMBs中外源活性污泥添加量、高分子固相碳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 butylene succinate,PBS)添加量、底部浸没区高度的因子水平高低成正比。样品菌群结构多样性的高低与底部浸没区高度的因子水平高低成正比,与高分子固相碳源PBS添加量、外源活性污泥添加量的因子水平高低成反比。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是在SMBs混合土壤样品中筛选出的科分类水平下的优势反硝化菌种。MSL系统对NO3--N的去除性能差异与反硝化菌种总相对丰度在各混合土壤样品中的水平成正比。MSL系统搭载三个因子并且均采用高水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实现SMBs内最佳的反硝化作用和最优的NO3--N去除效果。本章研究结果,将揭示强化MSL系统中反硝化过程的微生物机制,并为优化MSL系统对污水中NO3--N的去除性能提供操作条件设计参考。(3)以析因分析研究结论中的有利因子及其水平为参考,开发了以MSL系统为核心处理单元的重力流复合生态床系统(Gravity-flow integrated ecological bed system,GIEBS),并详细介绍了其单元组成、结构设计、技术原理。应用GIEBS对实际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并以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框架为基础,从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这两方面进行了量化评估。多功能厌氧酸化池(Multifunctional anaerobic acidification tank,MAAT)预处理单元对去除氮磷营养元素尤其是对提高污水的可生化降解性具有重要作用。MSL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效果最佳,且其对GIEBS的污水处理性能具有最大贡献。在GIEBS建设阶段,耗电成本仅占0.1%。农家乐运行GIEBS的成本仅为700元/年。GIEBS处理1 m3农家乐生活污水,平均运行成本仅不到0.4元。在GIEBS中,MAAT预处理单元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贡献比例最大,约91%。而MSL主处理单元和潜流人工湿地(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SFCW)后处理单元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比例很小。GIEBS在有效处理实际农村污水的同时,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具有较好效果。低成本、高效能的GIEBS可以有效地缓解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的困境。(4)应用因子设计方案,选定PLs填料种类、进水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浓度、进水pH值这三个因子,对MSL系统处理含SMX家禽养殖污水的性能影响。并结合析因分析结果确定了对MSL系统处理污水中SMX最有利的因子及水平配置。应用SCA方法处理MSL系统处理对污水中SMX的去除率和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离散数据的非线性关系,并建立SMX去除率预测模型。还通过16s 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解析了SMBs中SMX相关的潜在优势抗性菌属。研究表明,含高浓度SMX的进水对MSL系统中部分微生物生化降解去除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能力有显着的短期干扰。但MSL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并恢复改善污染物处理功能的较强机制与能力。含低浓度SMX的污水对MSL系统去除污水中COD表现为无明显影响。pH是影响MSL系统中除磷化学反应过程及含磷化学产物形态与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经过长期的酸性或碱性进水腐蚀,麦饭石样品表面形貌发生明显改变,形成了海绵状的复杂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大增加。但是,无烟煤样品的表面形貌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使用麦饭石为PLs材料的MSL系统,对污水中NH4+-N和NO3--N的去除效果要好于使用无烟煤的系统。长期使用酸性进水的MSL系统中部分反硝化菌种受到负面影响,比使用碱性进水的MSL系统中反硝化作用受到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各系统出水中,SMX浓度随着进水中SMX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酸性且含低水平SMX浓度的进水、以麦饭石为PLs填料的系统,即MSL4达到了最优的SMX去除率(91.3%)。在MSL系统实验研究中,吸附作用被确定为污水与SMBs、PLs接触的处理过程中去除SMX的关键机制。进水pH差异对各MSL系统所对应的SMBs中的菌种丰富度水平具有显着影响作用。SMX浓度的高、低水平差异对样本间菌种组成的相似程度有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因子分析、数值预测和微生物变化等方面更好地理解SMX在MSL系统中的去除机制。

宋执航[5](2021)在《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水体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慈湖河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此流域上游为典型的矿区流域。由于矿区流域的污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现有的不同评价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研流域污染物的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对流域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对传统的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可以使其更好的针对矿区小流域的特点发挥水质评价的作用。通过本研究,对慈湖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流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及数据支持。研究以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污染源调查,在此基础上,该流域的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主要污染因子,研究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水质指数法、模糊综合法以及灰色关联度法进行水质评价,并对传统的模糊综合法进行改进,将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水质评价结果。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慈湖河上游流域整体呈酸性水质,洋河支流Ⅱ与Ⅳ酸性废水污染严重,其p H分别为4.54和3.71。根据污染物浓度超标赋权计算,BOD5和氨氮是慈湖河上游流域的主要污染因子;洋河流域受BOD5,COD,氨氮污染程度严重,洋河支流Ⅱ存在重金属Cu污染情况。(2)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方面,p H、COD、BOD5、氨氮、Cd、Fe浓度主要分布于洋河支流Ⅳ,As与Cd主要分布于洋河支流Ⅲ;洋河流域的p H值、氨氮、Cd、Fe的浓度分布最高,BOD5、Cr6+、As在秀山湖流域的浓度分布最高,COD浓度在主河段流域浓度分布最高。整体上浓度分布存在上游>下游,支流>干流的空间分布规律。(3)研究区域BOD5与COD指标存在同源性,其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矿区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六价铬、镉与铜存在一定的同源性,主要来自于铜锌金属采选矿企业的工业废水污染。(4)综合考虑四种水质评价方法,单因子指数法与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较为悲观,达标率分别为14.3%和43.3%,且未考虑指标权重影响,主要原因为该流域主要污染物BOD5和NH3-N浓度很高;模糊综合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该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削弱,结合浓度超标赋权法的优点,各个指标权重分配更加合理,所有指标均符合Ⅴ类水质标准;改进的模糊综合法对水质判断差异很大的点位进行进一步的水质等级连续化判断,更加符合水质的实际情况。(5)水质评价方面,综合考虑水质评价结果,结合改进的模糊综合法,洋河流域水质等级为4.313,秀山湖为3.698,主河段为4.066;洋河支流Ⅰ的水质等级为3.968,洋河支流Ⅱ为4.172;洋河支流Ⅲ为4.148;洋河支流Ⅳ为4.494;洋河干流Ⅰ为4.382;洋河干流Ⅱ为4.722。洋河流域由北向南存在四条支流,即支流Ⅰ~Ⅳ,污染程度:洋河流域>主河段流域>秀山湖流域;支流Ⅳ>支流Ⅱ>支流Ⅲ>支流Ⅰ。(6)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水质指标可以满足生态功能需要,但洋河支流Ⅱ、Ⅳ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污染治理。

宗永臣[6](2021)在《西藏高原环境下A2/O工艺微生物特征及脱氮除磷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西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现阶段污水处理厂运行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为高海拔、大温差、强紫外线(UV)等高原环境因素严重制约了污水处理效率。本研究以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运用厌氧缺氧好氧工艺(A2/O)开展试验研究,分别对温度、溶解氧(DO)、水力停留时间(HRT)、UV照射时间等工况下的不同处理单元的运行特性开展研究,应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和代谢功能,探讨了进水水质、工艺参数及工况因子与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丰度的相关性,分析了污染物代谢转化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蛋白、主要功能基因和酶的种类和丰度变化,从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探讨高原环境下污水脱氮除磷的微生物机理。首先,研究了水温、HRT、DO、UV等工况对实验室规模污水处理运行的影响规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对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等反应器中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等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解析了西藏高原环境下A2/O工艺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污泥沉降比(SV30)和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均较低,反映出高原环境因素下A2/O工艺系统的活性污泥浓度偏低。温度工况下,15℃时COD和TN去除效果最佳,20℃时TP和NH3-N去除效果最佳;DO工况下,2.0mg/L时TN和NH3-N去除效果最好,1.0 mg/L时COD和TP去除效果最好;HRT工况下,26.25h时TN和COD去除效果最好,17.50 h时NH3-N和TP去除效果最好;UV工况下,10min时TN和COD去除效果最好,30min时TP去除效果最好,0min时NH3-N去除效果最好。从系统出水水质来看,水温20℃、DO为2.0mg/L、HRT为17.50h、UV照射10min是A2/O工艺最优工况。然后,通过对A2/O工艺系统51组活性污泥样本进行高通量分析,发现微生物的OTU数以及门和属水平下的物种种类均较低。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属于高原特殊生境下的优势菌门,衣原体门(Chlamydiae)属于高原特殊生境下特有的微生物菌门。属水平的优势菌为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腐螺旋菌属(norank_f__Saprospiraceae)、孤岛杆菌(Dokdonella)等。典型高原环境下,UV辐照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着,A2/O工艺系统活性污泥浓度低主要与其中厌氧绳菌纲(Anaerolineae)、微丝菌属(Candidatus_Microthrix)等丝状菌占比不高有关。在此基础上进行活性污泥微生物优势种群与进水水质、工艺参数和工况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进水水质中TP和COD浓度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子;MLSS和SV30是影响微生物优势群落的重要工艺参数,反映出活性污泥生物量更容易受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UV照射时间是影响微生物群落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由于不同反应器中优势菌分布不同,导致其对工况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性。对优势菌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菌群之间存在氧气、能量、磷源等方面的共生和拮抗关系。最后对活性污泥中主要功能蛋白、功能基因及相关酶的丰度、代谢途径进行了分析。不同工况下A2/O系统中主要功能蛋白的组成和丰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功能蛋白丰度最优工况分别是DO为1.5mg/L、HRT为17.50h、温度为20℃、UV为0min;不同工况下主要代谢途径的种类完全一致,其中细菌双组分调节系统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核糖核酸酶、RNA聚合酶、铁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等适冷应酶丰度较高,反映了细菌群落对高原低温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微生物优势代谢途径中的嘌呤代谢、核糖体、氧化磷酸化、嘧啶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与污水脱氮除磷密切相关;鉴定出不同工况下参与氮代谢的共有基因8种,参与磷代谢的共有基因6种,上述代谢功能基因是高原环境因素下的脱氮除磷优势基因,表明了高原地区污水处理系统微生物物种的适应性机制。

尹海龙,廉勍[7](2020)在《生活和工业融合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分析》文中认为以我国城镇化程度高和工业企业众多的江苏省部分区域为调查对象,选择6个地级市的6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分析了污水厂进水水质和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特征。受调查的污水处理厂进水COD、BOD5、SS、NH3-N、TN和TP的中位值分别为223、86.6、127、22.8、30.8和2.97mg/L,表现为进水碳源不足和含有难降解COD。难降解工业废水的接入造成污水厂进水BOD5浓度降低最为明显和相应的SS/BOD5值偏高;进水BOD5浓度最低为38.5 mg/L,SS/BOD5值最高为5.8。活性污泥系统MLVSS与MLSS比值的中位值为0.52,最低为0.32,与污水营养物不足导致的活性污泥分解和工业废水中带入的无机细颗粒物在活性污泥中累积有关。为了满足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中对污水处理厂进水BOD5的要求(BOD5≥100 mg/L),除了加强管网排查和修复外,还应对工业企业接管进行评估和实施工业废水集中处理。

谭江华[8](2020)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河水质现状及其提升途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速度,与此同时,资源的消耗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居民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催生了我国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能源的消耗、机动车保有量、居民的生活品质等在不断的增加,伴随而来的是污染物排放量的几何式增长。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污染物直接排放到水体中能够造成水体的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堆放也会随着降雨的作用使得污染物流进到水体中,而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也会随着大气的干湿沉降作用再次沉降到水体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布局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在党的十八大(2012年)报告中,至此,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当今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提出,为未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思潮。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保障,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离不开优质的水资源的供应,因此保护水资源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国又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率远低于国际人均水平,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的,这也是我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环境质量,使得人类的发展和水生态系统之间保持稳定平衡的关系,达到和谐共存的局面。为此,我们就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努力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为此,重庆市大渡口区以此为契机,着手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本文以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河为研究对象,对大渡口区内跳磴河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对跳磴河水生态文明改造的过程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本文的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2017年9月之前,跳磴河河流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水质为劣Ⅴ类;随着对跳磴河整治工作的开展,水质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为Ⅴ类水质。2、跳磴河水质污染主要受到COD(出境处,32.20±7.72 mg·L-1)、总磷(出境处,0.43±0.18 mg·L-1)、铵态氮(出境处,2.30±1.47 mg·L-1)和粪大肠菌群(出境处,24688±5443 mg·L-1)的影响,跳磴河沿岸工业废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是造成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3、调查发现,跳磴河沿岸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差,污水处理不彻底,污水处理厂不能满足当前的污水处理量,沿岸水利设施等改造工作仍未完成。4、随着重庆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推进,跳磴河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工作。同时也暴露了水环境保护上的诸多问题,如水利工程质量不能满足现今的洪涝防护、维护不够及时、群众环保意识薄弱、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完善、执法管理者的水生态文明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5、针对发现的问题,建议加大执法力度、深化水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健全并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强化水资源的配置及管理、加快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强水污染的治理。

王怀鋆[9](2020)在《基于ICM模型的重庆市渝中区合流制溢流与雨水径流污染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大范围开发建设使得城市下垫面硬化比例激增,合流制溢流(CSOs)与面源污染问题愈发突出,成为许多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开始受到普遍重视。本文以重庆市老城区典型合流制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Info Works ICM模型分析不同重现期下的溢流水量、水质变化规律,并模拟典型年降雨条件下合流制排水系统对受纳水体的污染特征;对比分析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前后污染负荷变化规律;探索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末端污水处理厂水量、水质的影响机制。最后,结合老城区实际条件提出CSOs污染控制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雨季截流井实测水质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率定期与验证期得出的COD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关系数R、相对误差δ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分别为:0.84、19.30%和0.76;NH3-N的分别为:0.88、19.98%和0.85;TN的分别为:0.88、18.56%和0.77,TP的分别为:0.84、22.64%和0.79;SS的分别为:0.71、28.13%和0.60。COD、NH3-N、TN和TP的模拟具有较高精度,SS稍差。(2)采用典型年降雨事件,模拟预测出渝中区16个溢流口年均溢流频次为3~27次,累计溢流水量281.23万m3。BOD、COD、NH3-N、TN、TP和SS污染负荷总量分别为53.71t、261.87t、5.54t、15.50t、1.78t、715.50t。合流制汇水分区面积和截流倍数是影响渝中区溢流频次、水量和污染负荷总量的主要因素。(3)在1a、3a、5a、10a、30a和50a重现期条件下分析了降雨强度对溢流水量、水质的影响,雨强愈大,溢流水量愈大,溢流初期综合污染物浓度愈高,衰减速率愈快,达到谷值浓度愈低。CSOs污染负荷总量中雨水径流污染负荷总量占比10%~40%。合流制系统中各项污染物综合浓度依次为:初期截流混合污水>旱流生活污水>溢流前期混合污水>溢流污水。(4)对比分析现状合流制排水系统分流制改造前后污染规律发现,分流制改造后较现状合流制排水系统,入河水量增加163.76%,BOD污染负荷总量增加1.10%、COD污染负荷总量增加200.20%、NH3-N污染负荷总量减少97.74%、TN污染负荷总量减少20.82%、SS污染负荷总量增加171.86%。分流制改造对NH3-N、TN和TP具有明显的削减效果,NH3-N最为显着,同时,改造后COD和SS的污染负荷总量显着增加。采取分流制改造措施存在增加污染负荷的风险,合流制排水系统对受纳水体的污染负荷不一定高于分流制。(5)小、中雨条件下合流制排水系统末端污水厂进水量与降雨强度呈现出较弱的正相关性,进水污染物浓度下降趋势不明显。对于大雨和暴雨事件,由于污水厂采取了溢流措施,进水量与降雨强度呈现出较强的负相关性,进水污染物浓度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年达标。(6)结合渝中区实际情况,提出将建筑小区地表改造为透水铺装,绿地充足的小区设置下沉绿地或雨水花园,市政道路、广场及商业街的雨水口改造为环保雨水口,滨江公园等空间充足地带修建调蓄池或城市深隧,形成“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结合,源头、中途和末端全过程径流雨水控制格局,以期有效缓解老城区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

唐夏军[10](2020)在《“猪-沼-水芹菜”循环农业模式沼液的净化效果和安全性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江西乐平某水芹菜种植基地为例,利用猪场周边的农田优势构建了“猪-沼-水芹菜”循环农业模式,将猪场产生的沼液经曝氧沟后灌溉种植水芹菜,既能利用曝氧沟和水芹菜进一步提高沼液的净化效果,又能实现水芹菜的生态种植。本文通过研究试验猪场废水处理工艺、曝氧沟和水芹菜对沼液的净化效果、水芹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安全性评价以及不同批次水芹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情况五个部分来进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推广“猪-沼-水芹菜”循环农业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效果分析—以江西乐平某猪场为例猪场对废水中SS、TN、TP、NH3-N和COD有显着的去除效果(P<0.05),出水中Cu、Zn、Cd、Cr6+浓度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但SS、TP、NH3-N、COD和BOD5浓度超标。因此,当地猪场的废水处理工艺应进一步改进优化,排放的沼液需进一步处理。2曝氧沟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分析曝氧沟对沼液中的SS、TN、TP、NH3-N、COD和BOD5去除效果显着(P<0.05),出水中Cu、Mn、Zn、Pb、Cd和Cr6+浓度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但除了COD外,出水中SS、TP、NH3-N和BOD5浓度仍超标,且SS、TN、NH3-N和COD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在曝氧沟进水口之后的40m内,TP则主要在60 m内,说明沼液仍需进一步处理。3水芹菜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分析水芹菜对沼液中的SS、TN、NH3-N、BOD5均有显着的去除效果(P<0.05),COD无显着去除(P>0.05),出水中污染物(SS、NH3-N、COD和BOD5)和重金属(Cu、Mn、Zn、Pb、Cd和Cr6+)浓度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说明在被水芹菜处理后不会对环境造成生态风险。4水芹菜、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安全性评价水芹菜中重金属的累积规律为:Cu、Mn、Zn、Cd易在根部累积,Pb易在叶部累积,Fe和Cr6+在根、茎、叶中的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迁移规律为:Cu、Fe、Mn、Zn、Pb和Cr6+易从根部向地上部迁移,Cd不易从根部向地上部迁移。富集规律为:水芹菜易从土壤中富集Fe和Cd,不易从土壤中富集Cu、Mn、Zn和Pb;土壤富集Cu、Fe、Mn和Zn的能力高于水芹菜,对沼液中重金属的去除起决定作用,但对沼液中的Pb和Cd无显着的吸收效果;通过水芹菜富集作用在实现Cu、Fe、Mn、Zn、Pb和Cd去除过程中作用并不显着(P>0.05)。土壤中的重金属属于低污染风险,所种植的水芹菜中重金属的含量处于成人和儿童的可接受范围之内,说明当地沼液灌溉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风险,所种植的水芹菜可以放心食用。5不同批次的水芹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累积情况试验周期内水芹菜中Cu、Pb和Cd的含量随种植批次的增加而增加,Fe、Mn和Zn的含量在各批次之间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土壤中Cu和Mn的含量随沼液灌溉时间的增加而出现明显累积,但Fe、Zn、Pb、Cd和As的含量在各批次之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短期的沼液灌溉并不会对水芹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造成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规模化猪场的污水处理效果,并进行沼液的资源化利用。探索了曝氧沟和水芹菜对沼液的净化效果,构建了“猪-沼-水芹菜”循环农业模式。同时对该模式中水芹菜、土壤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批次的水芹菜和土壤中的重金属累积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发现了利用“猪-沼-水芹菜”循环农业模式种植的水芹菜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可以放心食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二、城市生活污水中BOD_5与COD_(cr)相关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活污水中BOD_5与COD_(cr)相关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市团岛排水系统污水水质水量波动特征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监测点选取
    1.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1.3 分析方法
        1)产污系数。
        2)变异系数。
        3)相关系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污水水量的变化规律
    2.2 污水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
        2.2.1 COD、BOD5浓度变化规律
        2.2.2 SS浓度变化规律
        2.2.3 NH+4-N、TN浓度变化规律
        2.2.4 TP浓度变化规律
    2.3 污染物系数分析
        2.3.1 产污系数
        2.3.2 变异系数
        2.3.3 相关性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2 建 议

(2)某城市污水厂A2O工艺沿程水质特征分析与提质增效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2.2 活性污泥模型发展现状
        1.2.3 基于活性污泥模型的模拟软件发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污水与污泥
        2.1.2 实验药剂
    2.2 实验装置与仪器
        2.2.1 主要实验装置
        2.2.2 实验仪器
    2.3 仿真平台及模型理论
        2.3.1 Mantis2 模型状态变量
        2.3.2 Mantis2 模型复合变量计算
        2.3.3 Mantis2 模型反应过程
    2.4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2.4.1 三维荧光光谱测定
        2.4.2 分子量分布测定
        2.4.3 Mantis2 模型进水参数
        2.4.4 Mantis2 模型活性污泥参数
        2.4.5 其他指标检测方法
    2.5 荧光数据分析方法
        2.5.1 平行因子法(PARAFAC)
        2.5.2 荧光区域积分法(FRI)
3 A~2O工艺水质特征分析
    3.1 常规指标分析
        3.1.1 出水水质分析
        3.1.2 该污水厂A~2O工艺沿程水质基本特征
    3.2 LC-OCD分析
    3.3 荧光数据PARAFAC分析
    3.4 荧光数据FRI分析
    3.5 荧光信息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A~2O工艺概化模型构建
    4.1 污水厂工艺概况
    4.2 A~2O工艺概化模型构建
    4.3 污水水质特征化
        4.3.1 有机组分
        4.3.2 氮组分
        4.3.3 磷组分
    4.4 A~2O工艺模型动态模拟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A~2O工艺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5.1 A~2O工艺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敏感度分析原理
        5.1.2 敏感度计算与方法
        5.1.3 化学计量系数敏感度计算结果
        5.1.4 动力学参数敏感度计算结果
    5.2 敏感性参数值的确定与分析
        5.2.1 异养菌好氧产率系数Y_(Hair)
        5.2.2 异养菌好氧衰减速率b_H
        5.2.3 异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m_(μh)
        5.2.4 氨氧化菌的最大比增长速率m_(μNH)
        5.2.5 其他敏感性参数的数值拟合
    5.3 A~2O工艺校正模型的动态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A~2O工艺提质增效方案研究
    6.1 提质增效方案设计
    6.2 A~2O优化工艺单因素影响分析
        6.2.1 溶解氧(DO)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6.2.2 混合液回流比(R)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6.2.3 污泥回流比(r)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6.2.4 分点进水比例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6.2.5 填料填充比例(P)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6.2.6 非曝气区与第2 好氧池体积比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6.2.7 污泥缺氧池停留时间对响应变量的影响
    6.3 优化工艺的动态模拟与验证
    6.4 优化工艺的能耗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氧化沟型A2/O工艺反应器流态及氮磷去除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水体中氮磷的来源
    1.2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1.2.1 生物除磷原理
        1.2.2 生物脱氮原理
        1.2.3 生物脱氮除磷影响因素
        1.2.4 生物脱氮除磷中存在的问题
    1.3 A~2/O工艺的应用与发展
        1.3.1 A~2/O工艺
        1.3.2 A~2/O的改良工艺
        1.3.3 A~2/O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氧化沟型A~2/O工艺
    1.5 氧化沟流态研究现状
    1.6 西安市第十污水处理厂概况
        1.6.1 污水处理厂简介
        1.6.2 氧化沟型A~2/O工艺设计参数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流态试验与方法
        2.1.1 试验测试断面
        2.1.2 流速测定方法
    2.2 水质监测指标及测试方法
        2.2.1 监测指标及点位
        2.2.2 分析方法
    2.3 污泥活性检测方法
        2.3.1 磷活性的测定
        2.3.2 挥发性脂肪酸(VFA)测定
        2.3.3 硝化活性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氧化沟型A~2/O工艺处理效果
        3.1.1 工艺稳定运行阶段进出水水质
        3.1.2 相关性分析
        3.1.3 小结
    3.2 氮磷沿程变化
        3.2.1 磷的沿程变化
        3.2.2 氮的沿程变化
        3.2.3 小结
    3.3 污泥活性测定
        3.3.1 硝化速率试验测定结果
        3.3.2 磷活性分析
        3.3.3 小结
    3.4 流态试验
        3.4.1 流速分布测定
        3.4.2 数据计算及分析
        3.4.3 小结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附录部分
7 致谢

(4)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村地区污水处理现状
        1.1.2 农村污水分散排放的影响
        1.1.3 治理农村污水的对策
    1.2 常见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1.2.1 物理处理技术
        1.2.2 生物处理技术
        1.2.3 生态处理技术
    1.3 多介质土壤层(Multi-soil-layering,MSL)系统污水处理技术
        1.3.1 MSL系统的构型及特点
        1.3.2 国内外对MSL系统的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对MSL系统的工程应用
        1.3.4 MSL系统研究的不足与空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MSL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农村生活污水的配制
        2.2.2 因子设计实验方案
        2.2.3 MSL系统设置
        2.2.4 实验运行及水质检测
        2.2.5 SCA方法
        2.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SL系统出水DO、pH的变化
        2.3.2 MSL系统对污水中COD、BOD_5的去除
        2.3.3 MSL系统对污水中TP的去除
        2.3.4 MSL系统对污水中NH_4~+-N、NO_3~--N、TN的去除
        2.3.5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污染物去除的析因分析
        2.3.6 污染物去除率预测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SL系统强化去除农村生活污水中硝酸盐氮的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低碳氮比农村生活污水的配制
        3.2.2 MSL系统设置及因子设计实验方案
        3.2.3 实验运行及水质检测
        3.2.4 SMBs中混合土壤取样
        3.2.5 16s 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SL系统对污水中NH_4~+-N、NO_3~--N、TN的去除效果
        3.3.2 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3.3.3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微生物Alpha多样性的析因分析
        3.3.4 SMBs中与污染物去除相关的功能菌种分布
        3.3.5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反硝化菌种总相对丰度的析因分析
        3.3.6 反硝化菌种相关的冗余分析
        3.3.7 微生物Beta多样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力流复合生态床系统的污水处理性能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研究-以山东省临沂市农村地区的实际工程应用为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及重力流复合生态床系统(GIEBS)
        4.2.2 定量评估环境经济效益的生命周期系统边界
        4.2.3 GIEBS各处理单元出水水质检测
        4.2.4 温室气体排放潜力计算
        4.2.5 经济成本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清单管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IEBS及各处理单元介绍
        4.3.2 GIEBS及各处理单元的污水处理效果
        4.3.3 GIEBS的温室气体排放潜力评估
        4.3.4 GIEBS的经济成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SL系统处理含磺胺甲恶唑农村家禽养殖污水的性能、机理研究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因子设计实验方案
        5.2.2 MSL系统设置与含SMX家禽养殖污水的配制
        5.2.3 实验运行
        5.2.4 水质指标及SMX的检测
        5.2.5 SCA方法
        5.2.6 SMBs中混合土壤取样与16s 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2.7 PLs材料的表面微观形貌特征
        5.2.8 数据处理及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SL系统出水pH、DO、ORP的变化
        5.3.2 MSL系统出水中常规污染物去除率的变化
        5.3.3 MSL系统出水中SMX去除率的变化
        5.3.4 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污染物去除的析因分析
        5.3.5 SMX去除率预测模型
        5.3.6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3.7 SMBs样品中与常规污染物去除相关的功能菌种分布
        5.3.8 SMBs样品中与SMX去除相关的功能菌种分布
        5.3.9 对SMX具有优势抗性菌种相关的冗余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创新、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水体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环境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水质评价指标体系
        1.2.3 水质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污染源调查
    2.1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方法
        2.1.1 调查范围
        2.1.2 调查内容
        2.1.3 调查方法
    2.2 研究区域概况
        2.2.1 慈湖河概况
        2.2.2 自然条件概况
        2.2.3 社会经济概况
    2.3 上游流域划分
    2.4 采选矿企业概况
    2.5 污染源调查结果分析
        2.5.1 洋河流域污染源调查结果分析
        2.5.2 秀山湖流域污染源调查结果分析
        2.5.3 主河段流域污染源调查结果分析
        2.5.4 慈湖河上游流域植被现状分析
        2.5.5 慈湖河上游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3.2 水质指标的测定
        3.2.1 pH值的测定
        3.2.2 NH_3-N、BOD_5、COD的测定
        3.2.3 重金属指标的测定
    3.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3.4 水质评价方法简介
        3.4.1 单因子指数法
        3.4.2 内梅罗指数法
        3.4.3 模糊综合法
        3.4.4 灰色关联度法
第四章 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污染特征分析
    4.1 水质指标污染特征分析
        4.1.1 pH值、COD、BOD_5、NH_3-N污染特征分析
        4.1.2 重金属指标污染特征分析
    4.2 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4.3 污染来源的相关性分析
        4.3.1 COD、BOD_5、NH_3-N的相关性分析
        4.3.2 Fe及重金属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水质评价
    5.1 单因子指数法水质评价
        5.1.1 单因子指数法水质评价结果
        5.1.2 单因子指数法水质评价分析
    5.2 内梅罗指数法水质评价
        5.2.1 内梅罗指数法水质评价结果
        5.2.2 内梅罗指数法水质评价分析
    5.3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
        5.3.1 模糊综合法水质评价结果
        5.3.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改进
        5.3.3 模糊综合法水质评价分析
    5.4 灰色关联度法
        5.4.1 灰色关联度法水质评价结果
        5.4.2 灰色关联度法水质评价分析
    5.5 评价结果对比与分析
        5.5.1 四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结果
        5.5.2 四种评价方法结果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6)西藏高原环境下A2/O工艺微生物特征及脱氮除磷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A~2O工艺概述3
        1.3.2 A~2/O脱氮除磷原理
        1.3.3 A~2/O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1.3.4 A~2/O工艺的改进与优化
        1.3.5 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工况设计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备
    2.4 进水水质及污泥培养
        2.4.1 进水水质
        2.4.2 污泥培养
    2.5 水质指标及检测方法
        2.5.1 水质指标检测
        2.5.2 污泥指标检测
    2.6 微生物指标及检测方法
        2.6.1 微生物指标检测
        2.6.2 电镜扫描
    2.7 统计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高原环境因素作用下A~2/O工艺的运行特性研究
    3.1 温度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研究
        3.1.1 TN去除率变化
        3.1.2 COD去除率变化
        3.1.3 TP去除率变化
        3.1.4 NH_3-N去除率变化
    3.2 DO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研究
        3.2.1 TN去除率变化
        3.2.2 COD去除率变化
        3.2.3 TP去除率变化
        3.2.4 NH_3-N去除率变化
    3.3 HRT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研究
        3.3.1 TN去除率变化
        3.3.2 COD去除率变化
        3.3.3 TP去除率变化
        3.3.4 NH_3-N去除率变化
    3.4 UV工况下的运行特性研究
        3.4.1 TN去除率变化
        3.4.2 COD去除率变化
        3.4.3 TP去除率变化
        3.4.4 NH_3-N去除率变化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创新点
第四章 高原环境下活性污泥微生物特征分析
    4.1 微生物物种注释与评估
        4.1.1 操作分类单元(OTU)分析
        4.1.2 Alpha多样性分析
    4.2 Beta多样性分析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共现性
    4.4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差异
        4.4.1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工况间差异
        4.4.2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工况内差异
        4.4.3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丰度反应器间差异
        4.4.4 活性污泥微生物结构及丰度差异分析
    4.5 活性污泥性能分析
        4.5.1 活性污泥微生物特性分析
        4.5.2 基于扫描电镜的活性污泥性状分析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创新点
第五章 活性污泥微生物优势种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微生物优势群落与进水水质的关系
    5.2 微生物优势群落与工艺参数的关系
        5.2.1 微生物优势群落与工艺参数的趋势对应分析
        5.2.2 微生物结构与p H、污泥浓度的相关性
    5.3 微生物优势群落与工况因子的关系
        5.3.1 工况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
        5.3.2 工况因子对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5.3.3 工况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物种的相关性
    5.4 微生物优势群落之间的相关性
        5.4.1 门水平下的微生物优势群落之间的关系
        5.4.2 属水平下的微生物优势群落之间的相关性
    5.5 本章小结
    5.6 本章创新点
第六章 高原环境因素下A~2/O系统脱氮除磷机理研究
    6.1 微生物群落功能蛋白及其变化
    6.2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代谢途径
    6.3 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中的酶系及丰度
    6.4 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
    6.5 高原环境因素下A~2/O工艺物质代谢途径研究
        6.5.1 碳代谢分析
        6.5.2 氮代谢分析
        6.5.3 磷代谢分析
    6.6 高原环境因素下的脱氮除磷机理解析
    6.7 本章小结
    6.8 本章创新点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生活和工业融合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概述
2 污水厂进水水质特征分析
    2.1 总体进水水质统计分析
    2.2 进水水质指标相关性和BOD5偏低原因分析
3 污水厂活性污泥系统性能分析
    3.1 活性污泥系统总体运行数据统计分析
    3.2 MLVSS/MLSS值偏低原因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8)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河水质现状及其提升途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水环境与水生态文明
    1.2 水质评价和河流健康评价
        1.2.1 水质评价
        1.2.2 河流健康评价
        1.2.3 国内生态系统健康和河流健康评价研究现状
    1.3 城市水体污染源
    1.4 城市水污染防治技术(黑臭水体)
    1.5 城市水环境管理
        1.5.1 城市水管理的机理和原则
        1.5.2 城市水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大渡口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3.1 研究区域(大渡口区概况)
    3.2 研究河流(跳磴河)
    3.3 样品采集及分析
    3.4 评价标准
    3.5 评价方法
第4章 跳磴河水质现状分析
    4.1 跳磴河水质状况
    4.2 跳磴河水质季节性变化分析
    4.3 跳磴河水质与降水量的关系
    4.4 跳磴河水质评价
    4.5 跳磴河水污染源
    4.6 跳磴河水功能区划分
    4.7 跳磴河水环境问题分析
        4.7.1 大渡口区水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4.7.2 跳磴河水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4.7.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章 跳磴河水质提升路径分析
    5.1 总体思路
    5.2 提升路径
        5.2.1 截断水体污染源
        5.2.2 营造生态河流水岸线
        5.2.3 改善水环境质量
        5.2.4 建设水生态文明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ICM模型的重庆市渝中区合流制溢流与雨水径流污染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合流制排水系统概述
        1.2.1 .溢流的成因及特征
        1.2.2 .溢流的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溢流污染控制现状及研究进展
        1.3.1 .溢流污染控制现状
        1.3.2 .溢流污染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模型概述
    2.1 .模型研究优势
    2.2 .模型比选
    2.3 .模型计算原理
        2.3.1 .地表产流计算原理
        2.3.2 .地表汇流计算原理
        2.3.3 .管网汇流计算原理
        2.3.4 .水质模块计算原理
    2.4 .模型应用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排水模型的建立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区域区位概况
        3.1.2 .气候水文
        3.1.3 .地形地貌
        3.1.4 .现状合流制排水系统
    3.2 .研究区域排水模型的建立
        3.2.1 .建模数据准备
        3.2.2 .水力模型的建立
        3.2.3 .水质模型的建立
    3.3 .模型参数的率定与验证
        3.3.1 .溢流污水水质检测实验
        3.3.2 .模型率定
        3.3.3 .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ICM模型的CSOs污染特性研究分析
    4.1 .典型降雨年渝中区合流溢流污染预测
        4.1.1 .典型年降雨特征分析
        4.1.2 .典型年溢流频次及溢流水量
        4.1.3 .典型年溢流污染负荷总量
    4.2 .不同降雨重现期下CSOs水量、水质变化规律
    4.3 .CSOs与分流制雨水径流出流污染规律
    4.4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末端污水厂运行的影响
        4.4.1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污水厂水量的影响
        4.4.2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污水厂水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措施分析
    5.1 .雨污分流改造
    5.2 .增大截流倍数
    5.3 .海绵城市改造
    5.4 .CSOs调蓄池和城市深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猪-沼-水芹菜”循环农业模式沼液的净化效果和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我国畜禽粪污的污染现状
    3 猪场养殖废水的危害
        3.1 废水中污染物的危害
        3.2 废水中重金属的危害
    4 目前猪场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5 水芹菜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5.1 水芹菜处理废水的优势
        5.2 水芹菜处理废水的研究现状
        5.3 存在的问题
    6 课题的研究内容
        6.1 主要研究内容
        6.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规模化猪场废水处理效果分析—以江西乐平某猪场为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效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阶段污染物浓度的变化
        2.2 不同处理阶段重金属浓度的变化
    3 讨论
        3.1 不同处理阶段污染物含量的变化
        3.2 不同处理阶段重金属含量的变化
        3.3 改进措施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曝氧沟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1.3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效果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曝氧沟对沼液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2 曝氧沟中污染物的沿程变化规律
        2.3 曝氧沟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3 讨论
        3.1 曝氧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2 曝氧沟中污染物的沿程变化
        3.3 曝氧沟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芹菜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剂和仪器
        2.2 沼液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5 水质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芹菜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3.2 水芹菜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3.3 污水重金属污染评价
    4 讨论
        4.1 水芹菜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4.2 水芹菜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芹菜、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安全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试剂和仪器
        1.2 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1.5 土壤重金属评价方法
        1.6 水芹菜食用安全性评价
        1.7 水芹菜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芹菜中不同部位重金属的含量
        2.2 水芹菜地上部对土壤重金属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
        2.3 沼液排放近端与远端水芹菜中重金属含量
        2.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2.5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2.6 沼液、土壤、水芹菜茎叶中重金属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水芹菜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
        3.2 沼液排放近端与远端水芹菜中重金属含量
        3.3 水芹菜对重金属的富集、转运能力
        3.4 水芹菜食用安全性
        3.5 水芹菜田土壤重金属来源解析及污染风险评价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批次的水芹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累积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试剂和仪器
        1.3 样本的采集与预处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批次水芹菜中重金属含量
        2.2 不同批次土壤中重金属含量
    3 讨论
        3.1 不同批次水芹菜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3.2 不同批次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3.3 水芹菜中Pb含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1 猪场废水处理工艺评价
    2 曝氧沟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分析
    3 水芹菜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
    4 水芹菜、土壤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安全性评价
    5 不同批次的水芹菜和土壤中重金属积累情况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城市生活污水中BOD_5与COD_(cr)相关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市团岛排水系统污水水质水量波动特征解析[J]. 牛越,高燚,王迪迪,张景炳,陈加波,王洪臣. 环境工程, 2021(12)
  • [2]某城市污水厂A2O工艺沿程水质特征分析与提质增效方案研究[D]. 万鹏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氧化沟型A2/O工艺反应器流态及氮磷去除特性的研究[D]. 阿荣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多介质土壤层系统处理农村分散式污水的性能分析与应用研究[D]. 宋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5]慈湖河上游矿区流域水体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D]. 宋执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6]西藏高原环境下A2/O工艺微生物特征及脱氮除磷机理研究[D]. 宗永臣. 西藏大学, 2021
  • [7]生活和工业融合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分析[J]. 尹海龙,廉勍. 中国给水排水, 2020(21)
  • [8]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河水质现状及其提升途径分析[D]. 谭江华. 西南大学, 2020(05)
  • [9]基于ICM模型的重庆市渝中区合流制溢流与雨水径流污染预测研究[D]. 王怀鋆.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猪-沼-水芹菜”循环农业模式沼液的净化效果和安全性评价[D]. 唐夏军.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城市生活污水中BOD_5与COD_(cr)相关性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