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社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一、对不良生活习惯的社区干预在脑卒中恢复期康复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艳[1](2021)在《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在脑卒中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的干预,通过对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中各项时空参数等的分析,探讨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寻求更精准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和评估方法,为临床选择和实施康复训练的运动疗法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技术实践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0年10月在山西省荣军医院入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自愿填写知情同意书情况下,随机募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25例完成试验,5例脱落),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结合常规运动疗法,13例完成试验,2例脱落)和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12例完成试验,3例脱落)。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12周后进行评估,其中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估下肢功能,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功能,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步行能力,用10米最大速度(10m WT)评估步速,用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同时进行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评估。对试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为t检验(计量数据)和秩和检验(等级数据),检验标准采用P<0.01,为非常显着性差异,P<0.05,为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平衡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Berg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Berg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平衡功能改善更明显(P<0.05)。2.下肢运动功能: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试验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3.步态时空参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均明显改善(P<0.01),且试验组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较对照组改善较明显(P<0.05)。4.步行能力: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无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均明显提高(P<0.01),且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患者步行能力提高更明显(P<0.05)。研究结论:1.常规运动疗法与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下肢运动功能,且相比较于常规运动疗法,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其改善效果更明显;2.常规运动疗法与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及步行能力,与常规运动疗法比较,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在步态适应性的干预下尝试介入减重步行训练,其对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参数(跨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及步行能力有更好的改善作用。

杨玉平[2](2021)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了解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通过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应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健康宣教,评价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效果,旨在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降低非计划再入院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健康宣教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从杭州市**医院针灸科出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宣教方法,干预组应用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方法。出院前指导自愿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与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再次让研究对象填写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在不同时间点对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评价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比较两组非计划再入院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结果1.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为(144.29±10.18)分,得分率为57.72%,各维度得分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疾病管理(45.60%)、康复管理(50.29%)、社会功能与人际管理(59.83%)、生活起居管理(59.90%)、情绪管理(65.24%)、饮食管理(65.88%)、用药管理(68.52%)。2.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干预前(T0时间点)与干预实施1个月(T1时间点)干预组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T1时间点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实施3个月(T2时间点)干预组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1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0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T1时间点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与T1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及总得分均高于T1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1时间点两组用药管理和饮食管理两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干预组其他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2时间点饮食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T2时间点其他各维度得分以及总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实施3个月,干预组非计划再次入院人次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3个月发生并发症2例,分别是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例、脑卒中后抑郁1例。结论1.脑卒中患者出院时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低等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两种健康宣教方法均可提高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提升幅度大于常规健康宣教组,验证了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健康宣教效果更好,是否可以降低患者非计划再次入院与并发症的发生有待进一步验证。

姜洋[3](2021)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其中对患者上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以期找到在临床中可操作、易行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减轻身体、心理负担,让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得到促进,协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方法:本研究采用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一护一理方法干预,运用单纯随机方法分组,将一140一例患者分为对一照组、观一察组,每组各一70例。对照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及Bobath技术,观察组一为一常规护理和Bobath技术以及石蜡疗法。两组干预时间均为3周,每周6天。在干预前、干预后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观察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护理效果。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49)<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对比患者入组后,护理干预实施前,将观一察组与对一照组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基本资料有年龄、性别、瘫痪肢体、病程时间。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49)>0.05,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一计一学差异,具有可行性分析。2肌张力比较(1)临床护理干预3周一后,一观一察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对照组干预前后的患者,通过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的肌张力上等级均有所降低。经一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49)<0.05)。(2)与对照组的肌张力水平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的临床效果更佳。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显示,(49)<0.05,有的显着性差异。3运动功能(1)3周临床护理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干预前与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所提高,且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49)<0.05,有差异显着性。(2)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数据结果分析为(49)<0.0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一组的比一较具一有可行性分析。结论:1石蜡疗法、Bobath技术在脑卒中后患者肌张力异常和运动功能下降问题上,都可以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2脑卒中后肌张力异常增高,运动功能下降方面,石蜡疗法和Bobath技术两种叠加的护理效果优于单一的Bobath技术。

胡赫其[4](2021)在《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予假针刺联合康复,所有治疗3次/周,治疗6周,共18次。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患者进行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simplified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Lower extremity,sFMA-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并计算有效率,最后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Graph Pad 8.0软件作图,并进行结果评价。结果:共纳入病例60例,脱落0例,最终完成60例。1基线资料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力、sFMA-L评分、NIHSS评分、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2.1有效率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90%、95%、7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1组与对照2组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2量表评分(1)sFMA-L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NIHSS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试验组与对照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高于对照1组但低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3)MBI评分比较:“组别*时间”对评分的交互作用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1)时间因素(组内比较):三组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的评分总体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各组3周与治疗前,6周与治疗前,6周与3周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别因素(组间比较):治疗3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1组但高于对照2组,三组评分总体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与对照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有效治疗缺血性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疗效相当;2单一针刺、针刺联合康复、单一康复均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中针刺优于康复,但与针康联合疗法改善程度相当。

付连琪[5](2021)在《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现状。(2)分析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便利抽样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神经内科(三个病区)首次被确诊为脑卒中的中青年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运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疾病感知问卷中文修订版(CIPQ-R)和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OL)分别对患者一般情况、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对搜集的相关数据通过Excel录入,以保证数据准确,运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分类变量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的两组样本均数比较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比较时采用单因素ANOVA分析或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在进行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时,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否则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青年首次脑卒中的自我管理总得分为(161.40±22.38)分,处于中下水平。其中安全用药管理得分指标最高(19.09±4.11)分,疾病管理得分最低(18.88±8.66)分。(2)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感知控制情况得分为(123.36±15.92)分,处于中下水平。其中得分最高的维度是严重后果(21.64±4.14)分,得分最低的是疾病周期性(10.06±2.37)分。(3)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得分为(168.30±44.03)分,处于中等水平。对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视觉能力影响最低,分数为(12.70±3.00)分,对患者的工作能力影响最大,分数为(6.82±4.19)分。(4)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与生活质量得分成正相关(r=0.711,P<0.05),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得分成负相关(r=-0.834,P<0.05)。结论:(1)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得分为中下水平,发现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方面有待提高。注意提高疾病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或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2)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感知控制得分为中下水平,并且患者对于疾病的严重后果方面存在一定的负性感知。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严重后果等方面的认知,减弱患者的负性感知。(3)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为中等水平,脑卒中对其工作能力影响最大,对视觉影响最小。(4)采取自我管理项目或健康管理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或减弱患者的负性感知,直接或间接提高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黄青青[6](2021)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以保护动机理论为依据,制定首发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案。研究该护理干预方案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脑卒中防治知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为临床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保护动机理论为框架,研究对于首发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干预方案,并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预实验的方式制定最终干预方案。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甲医院进行,将该院神经内科两病区住院的82名首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名患者。通过抽签方式随机选取十病区为对照组,九病区为干预组。对于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护理常规和健康教育;对于干预组患者,实施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在干预前、干预一个月、干预两个月后使用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脑卒中防治知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价。应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共79例患者参与本研究,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39例。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可比。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2个月,干预组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分别为(178.38±3.16)分、(196.85±7.81)分;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总分分别为(168.67±3.67)分、(177.77±3.95)分。干预组患者自我管理总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且在干预后的1个月、2个月,除安全用药管理得分在干预后无意义(p>0.05),自我管理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均提高,组内各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均提高,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2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分别为(69.63±7.28)分、(74.50±6.58)分,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分别为(64.87±7.02)分、(70.00±7.07)分;干预后1个月、2个月,干预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均提高,组内各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首发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和能力;加强患者对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学习;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王梦佳[7](2021)在《瑜伽休息术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构建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评价该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疲劳、康复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研究方法:1.干预方案构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依托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初步构建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咨询康复科及神经科领域专家,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后根据预试验结果进行完善,最终形成一套简单易行、安全经济的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2.干预方案实施: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康复科的脑卒中后疲劳患者66例,将患者按照SPSS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干预时间共8周: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的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在干预前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问卷(Str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SSEQ)及Barthel指数量表(Barthel Index,BI)基线资料,干预后即刻收集FSS、SSEQ及BI量表资料,采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及分析,评价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康复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研究结果:最终共64例患者完成干预方案,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2例。干预过程中共失访2例,失访率为3.03%。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计费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SS得分由(48.25±7.14)分降至(24.28±11.37)分;SSEQ得分由78.46(71.15,83.85)升至90.00(85.00,95.96),BI得分由45.00(31.25,73.75)升至70.00(61.25,85.00),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SS得分低于对照组,经非参数检验分析SSEQ和BI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构建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初稿,并在咨询相关领域专家后形成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适合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的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2.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症状,提高患者康复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陈依蒙[8](2020)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1”管理模式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脑卒中因其发病率不断增加、病死率高、后遗症严重,而受到公众关注。为了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预防重度残疾或二次卒中,本研究针对南充市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管理现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建议,探索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并进一步为制定慢性病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本次共抽取四川省南充市26家卫生机构为样本,其中包括9所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17家社区(乡镇)卫生院,通过对相关人员访谈和调查,对南充市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管理现状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本次共进行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访谈30次,社区工作人员访谈30次,患者家属访谈30次,向患者发放问卷300份,获得问卷2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回收267份,有效回收率为89%。调查结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各相关部门访谈情况,二是对脑卒中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南充市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管理状况不佳,其影响因素有:医院管理服务没有延伸、信息交流缺乏;社区职能发挥不足、管理工作形式化;家庭支持机制缺失、管理能力不足;患者病程重、康复训练知识掌握程度低、有抑郁心理等。基于调查结果,本文提出建立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1”管理模式,模式结合医院、社区、家庭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第一,构建医院延续管理体系;第二,完善社区基层治理机制;第三,强化家庭制度保障;第四,创新患者自我管理方式。该模式可较好的弥补当前脑卒中管理的不足,并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李萌[9](2020)在《云随访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梳理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自我效能、上下肢肌力以及生活质量,探究基于“壁虎E护”云随访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自我效能、上下肢肌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为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延续性护理模式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9年03月2019年10月西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脑病科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出院患者84例,按照出院先后顺序从1开始按顺序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和出院后三天、一个半月、三个月各一次的电话随访,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基于“壁虎E护”云随访平台实施为期三个月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一个半月、三个月一般自我效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指数评分的变化,并在出院前和出院后三个月对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进行测评,观察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结果:1.一般自我效能评分比较出院前试验组得分18.17±2.18,对照组得分17.86±2.96,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2,P=0.603);出院后一个半月、三个月试验组得分分别为24.63±2.79、28.17±2.12,对照组得分分别为20.08±2.19、22.22±1.38,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50,P<0.001;t=15.699,P<0.001)。对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得分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处理后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得分均有上升趋势,试验组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三个时间点的差异(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08.794,P<0.001),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法之间的差异(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67.251,P<0.001),且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法与三个不同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67.696,P<0.001)。2.肌力变化比较出院前,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464,P=0.643;Z=-0.463,P=0.644)。出院后三个月,试验组上下肢肌力变化与出院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4,P=0.019;Z=-2.156,P=0.031);试验组上下肢肌力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上下肢肌力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07,P=0.009;Z=-2.162,P=0.031),具有可比性。3.日常生活指数评分比较出院前试验组得分43.17±3.11,对照组得分42.43±4.02,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2,P=0.370);出院后一个半月、三个月试验组得分分别为51.95±3.69、67.44±8.30,对照组得分分别为48.92±4.27、60.54±5.75,两组患者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6,P=0.001;t=4.301,P<0.001)。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指数得分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进行处理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指数得分均有上升趋势,试验组得分上升幅度较大;三个时间点的差异(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54.228,P<0.001),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法之间的差异(组别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15.332,P<0.001),且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法与三个不同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11.663,P<0.001)。结论:1.云随访平台模式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有效指引随访工作者进行随访实践。2.云随访平台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可以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肢体恢复。3.云随访平台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生活质量。

杨玉玲[10](2018)在《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现状,并分析和了解不同特征的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的差异,从而加深对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现状的认识,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最终达到促进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目的。研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样,用一般资料问卷、业余运动锻炼水平问卷对193名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0.05。研究结果1.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整体的运动锻炼水平为8.1 Mets-h/week,处于几乎不运动状态。处于几乎不运动组的患者109人(56.5%),处于低水平运动组的患者43人(22.3%),处于中等水平运动组的患者31人(16.1%),处于高水平运动组的患者10人(5.1%)。患者最常参与的运动是走路、爬楼梯等易于实施、不需要太多运动技术的项目。64.8%的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长期只参与单一一种运动项目,6.7%的患者在一年中会参与三种及三种以上的运动项目。2.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运动锻炼习惯、生活自理程度的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水平有统计学差异:未上过学以及小学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低于其他文化程度的患者;无业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低于正在工作以及退休的患者;无伴侣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低于有伴侣的患者;生活自理程度较低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低于生活自理程度较高的患者。不认为运动锻炼促进康复、认为运动锻炼有很大风险、没有家人督促运动锻炼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相对较低,居住在缺乏基础运动锻炼设施社区中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相对较低。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脑卒中后有规律运动锻炼习惯以及家人督促患者运动锻炼是影响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的主要因素,这两个因素共解释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水平总变异度的33.1%。研究结论1.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不理想,处于几乎不运动状态。2.多数患者长期只参与单一的较为简单的运动,可能与运动技能的欠缺以及条件限制等有关。3.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运动锻炼习惯,生活自理程度不同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具有差异。文化程度较低、无业、无伴侣、自理程度低、以及社区基础运动锻炼设备欠缺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相对较低。4.脑卒中后有规律运动锻炼习惯以及家人督促患者运动锻炼是影响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的主要因素。

二、对不良生活习惯的社区干预在脑卒中恢复期康复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不良生活习惯的社区干预在脑卒中恢复期康复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脑卒中功能障碍概述
        1.2.2 减重步行训练
        1.2.3 虚拟现实技术
        1.2.4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训练跑台
    1.3 创新点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研究对象选择
        2.1.3 突发情况应急方案
        2.1.4 临床质量控制
        2.1.5 知情同意事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临床试验法
        2.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指标评分的比较
        3.3.1 步行功能指标---基本时空参数
        3.3.2 步行能力指标---FAC功能性步行结果比较
        3.3.3 步行速度指标---10 米步行速度(10m WT)结果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4.1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的促进作用
    4.2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
    4.3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步行参数及步行能力的促进作用
        4.3.1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步态时空参数的影响
        4.3.2 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2)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概述
    (一) 研究背景
    (二) Teach-back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四)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 研究问题
        2. 研究假设
    (五) 主要名词界定
        1. 脑卒中
        2. Teach-back法(回馈教育法)
        3. 自我管理能力
    (六) 理论基础
    (七) 技术路线图
二、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的制定
    (一) 前期准备
        1. 组建Teach-back法健康宣教小组
        2. 编写《脑卒中患者院后健康宣教手册》
        3. 设计《脑卒中患者健康宣教实施记录单》
        4. 编写Teach-back法提问用语
        5. 人员培训
        6. 制定Teach-back法测评单
    (二) 远程宣教平台构建
        1. 选择钉钉群软件作为宣教平台
        2. 建立钉钉群制定远程宣教计划
    (三) Teach-back法宣教方案制定
        1. Teach-back法实施时间及内容安排
        2. Teach-back法健康宣教实施步骤
        3. 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注意事项
    (四) 专家咨询
    (五) 预试验
    (六) 最终确定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剔除标准
        5. 样本量确定
        6. 抽样方法与分组方法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四) 观察指标
    (五) 研究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 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定量表
    (六)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七) 质量控制
        1. 课题设计阶段
        2. 研究实施阶段
        3. 数据整理阶段
    (八) 伦理原则
四、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处理
    (四) 研究结果
        1. 基线比较
        2. 干预效果评价
    (五) 研究启示
        1. 作用效果
        2. 方案可行性
        3. 待改进之处
五、结果
    (一) 基线资料
        1. 干预前两组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2. 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基线比较
    (二) 现状描述
    (三) 干预效果比较
        1. 干预组干预效果
        2. 对照组干预效果
        3. 两组干预效果比较
六、分析与讨论
    (一)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二)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现状分析
    (三) 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健康宣教方法有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
    (四) 两种干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响比较
    (五) 两种干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非计划再入院人次影响比较
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创新性
        1. 结合专家咨询,制定规范化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健康宣教手册
        2. 构建实用性、系统化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实施方案
    (三) 研究局限性
        1. 随访时间短
        2. 样本量小
    (四) 启示
    (五)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Teach-back沟通模式在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3)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2 西医在脑卒中后上肢偏瘫中的应用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质量监控
        4.1 石蜡疗法操作的准确性
        4.2 控制干预可能的偏倚性
        4.3 患者依从性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肌张力等级比较
    3 患者肌张力的临床疗效比较
    4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讨论
    1 基线资料讨论
    2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肌张力的效果
    3 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
结论
局限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1 传统中医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运动障碍的认识
    3 “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及选穴依据
    4 干预措施的选取
    5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6 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外治法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传统中医疗法
    2 现代康复疗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1 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1.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身心问题严重,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2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研究现状
        2.1 自我管理概述
        2.2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
    3 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的研究现状
        3.1 感知控制的概述
        3.2 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的影响因素
    4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4.1 生活质量的概述
        4.2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6 研究目的
    7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样本量
    3 研究方法
    4 研究工具
    5 统计方法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2.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2.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感知控制现状
        3.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感知控制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3.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4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4.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4.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5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5.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2.1 自我管理行为水平为中下等,采取措施的必要性
        2.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现状分析
        3.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负性感知
        3.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感知控制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4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分析
        4.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
        4.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5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1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5.2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的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6 创新性
结论
    1 结论
    2 建议与不足
        2.1 建议
        2.2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感知控制和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1.2.2 国外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现状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现实意义
        1.5.2 理论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干预方案构建
    2.1 成立研究小组
    2.2 理论框架
        2.2.1 威胁评估
        2.2.2 应对评估
    2.3 初步构建方案
        2.3.1 文献回顾
        2.3.2 小组讨论
        2.3.3 专家咨询
        2.3.4 预实验
    2.4 确立干预方案
        2.4.1 强化严重性与易感性
        2.4.2 弱化内部收益与外部收益
        2.4.3 增加反应效能与自我效能
        2.4.4 降低反应代价
3 干预方案的应用研究
    3.1 研究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剔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性质
        3.2.2 样本量计算
        3.2.3 抽样方法
    3.3 研究干预
        3.3.1 对照组
        3.3.2 干预组
    3.4 研究工具
        3.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3.4.2 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评价量表
        3.4.3 脑卒中防治知识问卷
        3.4.4 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
    3.5 资料收集
    3.6 统计分析
    3.7 质量控制
    3.8 伦理原则
4 研究结果
    4.1 干预前比较
        4.1.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1.2 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比较
        4.1.3 干预前两组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得分比较
        4.1.4 干预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比较
    4.2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4.2.1 干预前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4.2.2 干预后两组组间各时间点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4.3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影响
        4.3.1 干预前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脑卒中防治知识比较
        4.3.2 干预后两组组间各时间点脑卒中防治知识比较
    4.4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4.4.1 干预前后两组组内各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4.4.2 干预后两组组间各时间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5 讨论
    5.1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对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5.2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对患者脑卒中防治知识的影响
    5.3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瑜伽休息术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脑卒中研究现状
        1.1.2 脑卒中后疲劳研究现状
        1.1.3 PSF干预研究现状
        1.1.4 PSF非药物干预研究现状
        1.1.5 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的研究现状
        1.1.6 瑜伽休息术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理论依据
2 PSF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的构建
    2.1 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系统理论构建干预框架
    2.2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2.3 专家咨询及预实验
        2.3.1 咨询专家
        2.3.2 预试验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2.3 剔除标准
        3.2.4 脱落标准
        3.2.5 样本含量的计算
        3.2.6 随机分组
    3.3 评价指标
        3.3.1 一般资料
        3.3.2 主要结局指标
        3.3.3 次要结局指标
    3.4 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实施过程
        3.4.1 成立科研小组
        3.4.2 对照组干预措施为康复科每日常规护理和PSF教育
        3.4.3 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同对照组)联合瑜伽休息术干预
        3.4.4 干预方案流程及方法(详见表3.2)
    3.5 资料收集与分析
        3.5.1 资料收集方法
        3.5.2 资料分析
    3.6 质量控制
        3.6.1 选题阶段
        3.6.2 干预阶段
        3.6.3 统计阶段
    3.7 伦理原则
        3.7.1 不伤害原则
        3.7.2 有利原则
        3.7.3 尊重原则
        3.7.4 公正原则
    3.8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
    4.1 研究实施与样本流失情况
    4.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4.2.1 一般资料比较
        4.2.2 评价指标(FSS、SSEQ及 BI得分)比较
    4.3 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效果评价
        4.3.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FSS量表得分比较
        4.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SEQ量表得分比较
        4.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I量表得分比较
5 讨论
    5.1 瑜伽休息术干预方案的构建
    5.2 瑜伽休息术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的影响
        5.2.1 PSF患者疲劳症状较为严重
        5.2.2 瑜伽休息术能够有效缓解PSF患者的疲劳症状
    5.3 瑜伽休息术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康复自我效能的影响
        5.3.1 PSF患者康复自我效能水平欠佳
        5.3.2 瑜伽休息术能够有效增强PSF患者的康复自我效能
    5.4 瑜伽休息术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5.4.1 PSF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差
        5.4.2 瑜伽休息术能够改善PSF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5.5 瑜伽休息术干预过程中的体会
6 结论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6.2.1 研究创新性
        6.2.2 研究局限性
        6.2.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疲劳的心理干预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1”管理模式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
        (二)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三)卫生部门迫切需要健全管理制度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活质量
        (二)生命周期
        (三)延续性护理
    五、理论基础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理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六、研究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充市脑卒中患者管理调查设计
    一、南充市脑卒中管理工作概况
    二、访谈设计与访谈对象
        (一)访谈设计
        (二)访谈对象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对象
        (一)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
第三章 实证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访谈调查
        (一)对综合医院工作人员的访谈
        (二)对社区卫生院工作人员的访谈
        (三)对脑卒中患者家属的访谈
        (四)小结
    二、问卷调查
        (一)脑卒中患者基本情况
        (二)脑卒中患者卫生资源利用情况
        (三)脑卒中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需求情况
        (四)小结
第四章 南充市脑卒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医院脑卒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管理范围局限
        (二)医院防控体系不健全
    二、社区(乡镇)卫生院脑卒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服务站盈利化,规模小
        (二)群众不信任,日常管理走形式
        (三)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宣传不到位
    三、家庭脑卒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管理现实阻碍多
        (二)特殊家庭缺少相关政策支持
    四、患者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患病程度重,居家康复需求多
        (二)患者知识水平低,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三)患者心理抑郁,缺乏康复信心
    五、小结
第五章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1管理模式
    一、构建医院延续管理体系
        (一)加快院外急救信息化建设
        (二)延伸医院卒中单元管理范围
        (三)建立医院延续性管理体系
    二、完善社区基层治理机制
        (一)提高社区脑卒中管理水平
        (二)建立脑卒中患者电子健康档案
        (三)构建区域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
        (四)建立科学的考评督查机制
    三、强化家庭制度保障
        (一)健全困难家庭制度保障
        (二)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三)非政府组织协作参与家庭管理
    四、创新患者自我管理方式
        (一)树立康复信心,提高患者执行能力
        (二)建立脑卒中“互联网+”信息化平台
    五、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9)云随访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研究目的及目标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目标
    3 研究假设
    4 关键词及定义
        4.1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4.2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4.3 延续性护理(Transitional Care)
        4.4 “壁虎E护”云随访平台
    5 文献回顾
        5.1 延续性护理研究现状
        5.1.1 国外延续性护理研究现状
        5.1.2 国内延续性护理研究现状
        5.2 脑卒中恢复期偏瘫康复研究现状
        5.3 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脱落标准
        2.3 样本量的计算
        2.4 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
    3 研究工具
        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3.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3.3 肌力评定表
        3.4 日常生活指数评定量表
    4 研究步骤及方法
        4.1 试验组具体干预方法
        4.1.1 组建延续性护理服务小组
        4.1.2 延续性护理内容的制定
        4.1.3 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具体内容
        4.2 研究步骤
    5 资料分析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7 质量控制
        7.1 研究设计阶段
        7.2 研究实施阶段
        7.3 统计处理阶段
    8 伦理原则
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比较
    3 肌力评分比较
    4 日常生活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讨论
    1 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
    2 延续性护理促进患者肢体恢复
    3 延续性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延续性护理的可行性和不足
结论与展望
创新性与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1.1 脑卒中流行病学
        1.2 脑卒中后运动锻炼的重要性
        1.3 目前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
        1.4 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
    3.概念界定
        3.1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
        3.2 运动锻炼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样本量计算
    3.研究工具
        3.1 一般资料问卷
        3.2 脑卒中患者业余运动锻炼水平问卷
    4.统计分析方法
    5.伦理原则
    6.质量控制
    7.技术路线
结果
    1.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1.1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1.2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1.3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相关资料
    2.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情况
        2.1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
        2.2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最常参与的运动
        2.3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参与的运动项目数
    3.不同特征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
        3.1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
        3.2 不同疾病特征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
        3.3 不同运动锻炼相关特征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
    4.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1.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2.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情况
        2.1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锻炼水平
        2.2 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参与的运动锻炼种类
    3.不同特征的患者运动锻炼水平差别分析
        3.1 年龄及工作状态
        3.2 患者文化程度
        3.3 生活自理程度及主要照顾者
        3.4 运动锻炼习惯
        3.5 正确的认知
        3.6 担心运动锻炼风险
        3.7 家人支持状况及婚姻状况
        3.8 社区环境支持
        3.9 其他因素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不足之处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对不良生活习惯的社区干预在脑卒中恢复期康复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现实行走智能跑台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D]. 王晓艳. 沈阳体育学院, 2021(09)
  • [2]远程宣教联合Teach-back法对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D]. 杨玉平.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Bobath技术辅以石蜡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改善效果的研究[D]. 姜洋.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改善缺血性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D]. 胡赫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青年首次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感知控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付连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首发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研究[D]. 黄青青.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7]瑜伽休息术在脑卒中后疲劳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梦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8]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1”管理模式研究 ——以南充市为例[D]. 陈依蒙.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9]云随访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D]. 李萌.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运动锻炼现状调查研究[D]. 杨玉玲. 苏州大学, 2018(12)

标签:;  ;  ;  ;  

社区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