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IANCE自动分析仪测定烟草及制品中的挥发性碱

ALLIANCE自动分析仪测定烟草及制品中的挥发性碱

一、ALLIANCE自动分析仪测定烟草及制品中的挥发碱(论文文献综述)

谷月[1](2016)在《发酵法制备口用型烟草制品烟丝及其品质变化研究》文中提出口用型烟草制品是新型无烟气草制品的一种,在国际控烟环境下,新型烟草制品的研发已经成为各烟草公司的新的战略取向,由于口用型烟草制品吸食方式与传统烟草制品有很大的不同,烟丝直接放入口中会产生较大的辛辣味和刺激性而不适于直接制作口用型烟草制品。本文旨在利用外源微生物对烟丝进行发酵的方法来改善烟丝品质,制备适用于口用型烟草制品的烟丝原料,并初步探究该方法下烟丝品质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市场上常见的口用型烟草制品及烟丝原料并对其基本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口用型烟草制品水溶性总糖含量明显偏低,在1.41%2.43%之间;总植物碱含量比烟草原料相对偏低,在1.57%2.33%之间,烟草原料和口用型烟草制品总氮量均在1.5%4.0%之间,口用型烟草制品水分含量高达50%左右,烟草原料和口用型烟草制品单糖组成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口用型烟草制品盐分干基含量在11%15%之间,湿基含量在5.5%7.5%之间。从嗅香、满足感、口感特征、异味、口腔余香五个方面对发酵烟丝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发酵的结团情况,对烟丝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米曲霉发酵烟丝的最优工艺为:接种为万分之五,淀粉糖浆和促发酵肽添加量分别为10%和0.3%,发酵时间为15天。醋酸菌发酵烟丝的最优工艺为:接种为十万分之五,淀粉糖浆和促发酵肽添加量分别为15%和0.3%,发酵时间为15天。(2)利用优化后的米曲霉烟丝发酵工艺对烟丝进行发酵,初步探究该发酵过程中烟丝品质的变化。米曲霉发酵烟丝发酵过程中总糖、还原糖呈快速下降趋势,总植物碱和总氮呈缓慢下降趋势,发酵过程中pH值上升,挥发性碱含量增加,挥发性酸含量迅速增加,所得到的米曲霉发酵烟丝,入口时劲头较充足,使烟草使用者得到满足。米曲霉发酵烟丝游离氨基酸总量呈整体下降趋势,鲜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在69%以上,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的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米曲霉发酵烟丝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出现68种挥发性化合物。使烟草香气更为醇和的棕榈酸甲酯、以及影响烟丝劲头的挥发烟碱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具有清香但带有刺激性的新植二烯相对含量有所降低。(3)利用优化后的醋酸菌烟丝发酵工艺对烟丝进行发酵,初步探究该发酵过程中烟丝品质的变化。醋酸菌发酵烟丝发酵过程中总糖、还原糖呈快速下降趋势,总植物碱和总氮呈缓慢下降趋势,发酵过程中pH值降低,挥发性碱含量降低,挥发性酸含量迅速增加,所得到的醋酸菌发酵烟丝具有独特的发酵香,入口刚开始时劲头释放缓慢,但劲头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醋酸菌发酵烟丝游离氨基酸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鲜味氨基酸含量约为米曲霉发酵烟丝的2倍,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升高。醋酸菌发酵烟丝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出现共66种挥发性化合物。在发酵15天内,香柏酮、大马酮和3-羟基-β-紫罗兰酮等酮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均在发酵过程中有所增加,醇类物质中具有玫瑰花香的香叶醇相对含量有所增加,香气成分中新植二烯的相对含量有所降低,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包括苯乙酸甲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等。

林顺顺[2](2016)在《基于风格特征剖析的上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碱(尼古丁)作为一种强烈的初始强化剂,它对人体的作用变化(吸烟者从反感→强化→依赖)是吸烟成瘾的关键因素,同时烟碱也是许多与吸烟相关疾病的致病因素。自从2001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表了“净烟”报告,鼓励发展潜在有害物减少的产品(potential reduced-exposure products,PREPs)用于减少烟草对吸烟者特别是那些不能戒烟的消费者的危害。目前,各种各样的技术用于减少烟草及烟草制品中的有害物质。但是,许多低危害卷烟产品并没有得到稳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与传统卷烟在吸食品质上存在显着差异。多年以来,解决烟草及其制品“降低烟碱”与“吸食品质”的冲突问题一直是烟草研究人员及企业的研究方向和需求。本文建立了烟草有机酸非衍生化提取的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GC-Tri Q-MS)测定方法,及基于电子鼻和PLSR分析的烟草八种生物碱含量的数学预测模型,为烟叶的降低烟碱提质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典型优、劣单料卷烟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典型低质烟叶(邵阳B2F)的主要缺陷;采用加料/酶解等生物醇化技术,建立了低质烟叶降低烟碱和提质的显着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了该方法实现卷烟感官显着改善的原因,同时找到了对烟气挥发性成分具有显着影响的烟叶成分;模拟卷烟燃吸过程,对处理烟叶在不同温度(300℃,600℃和900℃)下的裂解产物以及其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了烟气烟碱及各类型挥发性成分的主要形成途径,以及生物醇化技术实现卷烟降低烟碱提质的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GC-Tri Q-MS,采用优化的SRM扫描模式,包括母子离子对和碰撞能参数的优化,对烟叶中20种有机酸进行测定,降低了背景干扰,提高了分析的选择性和准确度(回收率为80111%,精密度RSD<10%)。该方法样品前处理采用非衍生化处理,提取过程简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GC-Tri Q-MS的SIM扫描模式,对42种单料烤烟烟叶中的八种生物碱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叶位间烟叶生物碱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电子鼻传感器的最大强度(INmax)和斜率(K)与烟叶生物碱含量呈显着相关。尼古丁预测模型的校准参数(Rcal=0.99,R2cal=0.98)和验证参数(Rval=0.97,R2val=0.94)表明,尼古丁预测模型被成功建立。通过未知样品验证,所建立预测模型对烟叶尼古丁含量的预测能力达96%。其它生物碱(除二烯烟碱)的预测模型也表现出较满意的预测效果。该结果证明电子鼻可以用于烟草生物碱水平快速监控。通过对典型优、劣单料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属性的方差分析及PLSR分析,找到了影响典型低质烟叶(邵阳B2F)质量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a,水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偏低;b,烟碱含量显着偏高,糖碱比例不协调;c,蛋白质含量偏高;d,感官表现为抽吸刺激大,杂气重,劲头大,烟气协调性不好。对烟叶关键组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葡萄糖、游离氨基酸(缬氨酸)、有机酸(异丁酸,丁酸,2-甲基丁酸等)显着贡献于感官香气属性,同时对增加卷烟的透发性和柔细度、降低刺激性、改善余味等具有显着效果(P<0.05);而总氨基酸、大部分高级脂肪酸对感官具有负面影响,该结果为后续针对低质烟叶(邵阳B2F)的降低烟碱和提质修饰研究提供指导方向。以邵阳B2F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酶解、加料等单因素试验,以及加料/酶解复合处理添加试验,经专家感官评定,选出对感官具有显着改善效果的处理方案,并对其进行常规化学成分、生物碱水平等综合评价,筛选出对降低烟碱和感官改善均具有显着效果的方案,即“葡萄糖+柠檬酸+肽”和“葡萄糖+酸性蛋白酶+柠檬酸+木聚糖酶”添加处理。同时考察了不同添加配方及处理工艺中的热处理温度(110℃和150℃)对卷烟感官品质、常规化学成分、氨基酸及生物碱组分的影响,分析发现,经加料/酶解处理后,烟叶中的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增加(P<0.05),蛋白质、总植物碱及焦油显着减少(P<0.05);烟叶及烟气中生物碱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150℃热处理相比,110℃热处理工艺更易降低卷烟生物碱水平。对不同处理卷烟(TBs)主流烟气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GC-MS分析及保留指数定性,共鉴定出114种挥发性成分。通过PLSR分析发现,其中有41种成分对卷烟感官品质具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它们大多是卷烟烟气中具有特征香气的化合物;与加料处理(葡萄糖+柠檬酸+肽)相比,酶解处理(葡萄糖+酸性蛋白酶+柠檬酸+木聚糖酶)的卷烟烟气中表现出较多的香气成分;110℃热处理样品的烟气香气成分显着高于150℃热处理样品。进一步PLS1分析发现,在41种香气成分中,有22种成分对增加感官香气、改善谐调性、降低刺激性和杂气,降低劲头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具有显着效果(P<0.05)。它们是加料/酶解处理方法显着改善卷烟感官品质的主要贡献者。通过对烟叶基础成分与烟气特征贡献成分的PLSR分析,发现主流烟气22种特征香气与烟叶中各氨基酸成分的游离氨基酸与对应总氨基酸比值(R-氨基酸)显着相关。烟叶中还原糖/水溶性总糖,及部分氨基酸如天冬氨酸,丙氨酸,苏氨酸及缬氨酸等中的一种或几种对大部分烟气特征香气成分具有显着贡献(P<0.05)。对烟叶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及保留指数定性,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有41种烟叶挥发性成分对主流烟气22种特征香气成分中的一种或几种具有显着贡献(P<0.05)。研究了不同处理卷烟主流烟气中酸性成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主流烟气中的苯甲酸和2-呋喃甲酸与感官香气呈显着正相关(P<0.05);亚油酸可显着加剧卷烟的感官刺激性和杂气(P<0.05);丁酸、辛酸、癸酸对增加卷烟劲头,2-呋喃甲酸对降低卷烟劲头具有显着作用(P<0.05)。同时研究了烟气有机酸与烟叶有机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卷烟烟气中的丙酸、戊酸、己酸、庚酸、癸酸等有机酸主要与烟叶中低分子有机酸(C2C10)的挥发性显着相关(P<0.05);烟气中的乙酸、2-甲基丁酸、苯甲酸、2-呋喃甲酸等有机酸除了与烟叶中低分子有机酸的挥发性显着相关外,还与高级脂肪酸的降解显着相关(P<0.05)。研究了不同处理卷烟主流烟气生物碱、烟叶生物碱及感官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烟叶生物碱与主流烟气生物碱呈显着正相关(P<0.05);烟气及烟叶中大部分生物碱与感官香气和谐调性属性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感官刺激性、杂气及劲头属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通过Py-GC/MS,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烟叶裂解产物的影响,结果显示,烟气中的大部分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是源于卷烟燃吸时的燃烧区和裂解区,而烟碱主要源于蒸发区。加料/酶解处理可显着降低/减少裂解产物中的烟碱、肼、腈及稠环芳烃类等化合物的含量,显着增加酮类、酯类、酸类、呋喃类等化合物的含量(P<0.05)。卷烟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温度对烟叶的裂解产物具有显着影响(P<0.05)。在300℃和600℃裂解时,110℃热处理烟叶的烟碱含量及裂解产物总量显着低于80℃处理和150℃热处理烟叶(P<0.05)。不同处理对烟叶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显示。与未处理烟叶相比,处理后,烟叶中的水分更容易进入烟气,这对卷烟的感官质量是有利的。酶解处理阻滞了烟叶成分的裂解和燃烧,减少了烟叶失重损失。适当的热处理(如110℃)有利于促进这种阻滞效果。

黄媛婧[3](2015)在《近红外光谱结合剑桥滤片用于烟气有害成分的定量检测》文中研究说明卷烟烟气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目前可以检测到的组分已达4000多种,其中大多数组分对人体是有害的。传统的卷烟烟气检测方法多为色谱法,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进样及分析过程耗时,无法实现大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化学试剂,对环境造成污染。近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烟草行业中受到了广泛关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非破坏性、低消耗、无污染等特点。而且卷烟烟气的近红外光谱包含了卷烟烟气中多个有害组分的特征信息,结合多元校正方法可实现大批量样本中多组分的同时定量检测。卷烟烟气中有害成份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实现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在烟草行业内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品牌近红外光谱仪器之间,以及不同检测条件下的共享和有效利用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论文旨在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剑桥滤片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的有害成分的释放量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建立卷烟主流烟气成分智能检测运维系统,通过该系统实现卷烟烟气中有害成份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在烟草行业内的广泛共享。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了剑桥滤片捕集到的主流烟气粒相物的傅立叶近红外光谱与卷烟主流烟气中苯并芘和亚硝胺释放量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定量模型能准确地预测不同卷烟样本的卷烟主流烟气中苯并芘和亚硝胺的释放量,其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在7%~10%之间,实现了卷烟烟气中有害成分苯并芘和亚硝胺释放量的快速准确定量检测。2)巴豆醛作为卷烟烟气有害成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现有的烟草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步骤繁琐,耗时长。本论文建立了 2,4-二硝基苯肼处理过的剑桥滤片捕集的主流烟气粒相物的近红外光谱与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释放量之间的定量分析模型。试验结果表明:该定量分析模型能准确地预测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的释放量,其平均相对预测误差约为8%,达到了烟草行业对卷烟烟气中巴豆醛释放量的定量检测的要求。3)为了使建立的卷烟烟气中有害成份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能够在烟草行业内共享,且长期使用,本论文在本实验室发展的模型转移理论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可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卷烟主流烟气成分智能检测运维系统。该系统可以在烟草行业内各实验光谱仪器和检测条件存在显着差别的情况下实现卷烟烟气中有害成份的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在烟草行业内的广泛共享。本论文发展的卷烟主流烟气中苯并芘、亚硝胺和巴豆醛释放量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预测结果准确度高的特点,可以实现大批量卷烟样本的主流烟气中多组分的快速检测,有望成为烟草行业中实现产品质量监控的可靠工具。

邱晔[4](2013)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研究与相关检测技术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造纸法再造烟叶(Paper-process reconstituted tobacco)在卷烟减害降焦、强化卷烟风格特色、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原料消耗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造纸法再造烟叶已成为卷烟重要而不可或缺原料。论文就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及相关检测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影响和决定产品品质最为关键的加料暨核心配方技术为目标,率先研究并建立了国产造纸法再造烟叶加料技术体系,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具典型代表性的烤烟型、混合型、薄荷型、不同吸湿性等一系列风格、特点、吸味、功能不一的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及其加料配方;针对产品品质提升的需要,试验筛选了30余种安全可靠、效果显着的造纸法再造烟叶加料料基调配单体与多种助溶剂,并通过试验研究分别确定了其功能、添加效果与适宜添加量;开发了造纸法再造烟叶加料制备的三级连续逆流提取生产工艺、单双效结合真空减压浓缩技术,以及辊涂、浸涂相结合的加料涂布方式与相应的高效涂布机,以该方式进行造纸法再造烟叶片基的加料具有涂布均匀、料液渗透好、涂布量大等优势。2、将微波冶金中的谐振微扰测试技术,应用于造纸法再造烟叶的检测,开发了一种样品水分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表明,该水分检测方法的精度与所选用的微波参数校准模型有关,但均可满足行业烟草制品的水分检测要求;当采用较佳的校准模型(输出电压/带宽~水分含量)时,其水分测定的误差小于0.33%,而检测的响应速度仅为0.1毫秒级。3、针对目前烟草行业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检测(评价)方面存在部分方法空白、以及现有一些检测方法不适用的问题,重点进行了以下相关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1)基于造纸法再造烟叶重组加工与加料涂布液主要由热水可溶物构成的原理,提出并开发了一种以造纸法再造烟叶及其片基的水溶物提取率的差值来表征成品涂布率的方法,解决了应用企业对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这一重要参数长期无法监控的问题;2)根据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的自身特性及其卷烟应用特性,研究并建立了造纸法再造烟叶感官质量技术指标和产品感官质量评价方法;3)对造纸法再造烟叶现有的定量、厚度、抗张强度、耐破度等物理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优化了相关的测试条件。4、从物理特性、纤维形态、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常规烟气成分,主流烟气七种化学成分及危害性指数、感官质量等多方位对64种国内外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与差异性比较,同时还深入分析了各类检测、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造纸法再造烟叶的9对物理指标间、20对化学指标间呈极显着的相关性,而常规烟气与化学成分之间则有16对指标、主流烟气的七种化合物与产品的化学成分之间有9对指标、产品感官质量评价指标与理化指标之间有11对指标呈极显着的相关性。以上研究对系统判断国产造纸法再造烟叶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差异和差距、改进和提高国内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品质和加工工艺有积极意义。5、经中试卷烟应用试验验证:1)自主开发的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在各项理化指标、抽吸品质上与进口样品较为接近,在吸味上更适合中式卷烟风格特征,具有良好的降焦、降耗、调节卷烟抽吸品质的功效,在制丝时可顺利通过所有的工艺环节,其制丝加工性能与利用价值高于膨胀烟丝和梗丝;2)卷烟的CO释放量与其造纸法再造烟叶掺配比例无明显相关性,但其主流烟气的CO/Tar比值与造纸法再造烟叶掺配比例有良好相关性;国内外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自身的CO释放量均较高,基本与烟丝相当,研究认为其主要与片基中纤维素类物质含量较高有关;3)首次提出CO/Tar比值是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该比值与其在卷烟配方中的掺配利用价值密切相关,并指出低CO/Tar比值的产品应作为国内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开发的努力方向。

朱立军,王鹏,施丰成,唐士军,薛芳,戴亚,李东亮[5](2012)在《基于化学成分的卷烟类型逐步判别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12个卷烟样品的20种化学成分为指标,采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类型卷烟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并建立判别函数.研究结果表明:挥发碱、还原糖、总植物碱、pH值、草酸、苹果酸、柠檬酸、亚油酸、石油醚提取物和芸香苷等10个化学成分进入判别函数,并建立判别模型.用自身验证法和交互检验法对原样品进行回判,回判准确率均为100%,新样品的判别准确率达到100%,判别效果良好.

林樱楠,郭承芳,王暖春,郭先锋,曹鹏云,鲁世军,张义志[6](2012)在《连续流动分析仪在烟草分析领域的应用》文中认为介绍了连续流动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构造、各部分组件及其作用,以及在烟草分析领域的应用,并讨论了连续流动分析仪的应用效果及应用前景。

胡皓月[7](2011)在《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文中指出以我国主产烟区291份烤烟样品为材料,分析了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分布状况;分析了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在不同烟区、省份、部位、年份、品种、香型间的变异特点;探讨了烤烟挥发酸、挥发碱与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气物质及评吸品质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我国烤烟挥发酸和挥发碱含量的数量特征。我国烤烟挥发酸含量中等偏低,平均值为0.24%,变幅为0.11%0.46%,有52个样本(占样本总数的17.9%)的挥发酸含量处于适宜范围(>0.30%)之内。烤烟挥发碱含量平均值为0.27%,变幅为0.12%0.49%,有38.5%的烟叶样品挥发碱含量处于适宜范围(0.30%0.6%)之内。2、分析了我国烤烟挥发酸和挥发碱含量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1)烤烟挥发酸含量在不同烟区、省份、年份间存在着显着差异,而在部位、品种、香型间的差异不显着。烟叶挥发酸含量在5大烟区间表现为:北方烟区烟叶挥发酸含量(0.21%)显着低于其余4个烟区,4个烟区之间烟叶挥发酸含量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在省份间表现为:湖南最高(0.29%),河南、黑龙江次之,其余省份间相差不大;在年份间的表现为:2000年挥发酸含量(0.31%)显着高于20022005年挥发酸含量。(2)烤烟挥发碱含量在不同烟区、省份、部位、香型之间均存在着显着差异,在品种和年度间的稳定性较好。烟叶挥发碱含量在烟区间表现为:黄淮烟区烟叶挥发碱含量偏低,东南烟区、长江中上游烟区较适宜,平均值均为0.31%,但与北方烟区烟叶差异不显着;在省份间表现为:湖南、福建、江西、重庆烟叶挥发碱含量较适宜,平均值约0.32%0.37%,且显着高于其余省份,但四者间差异不显着,河南和黑龙江烟叶挥发碱含量显着偏低,仅为0.21%;在部位间表现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在香型间表现为:浓香型烟叶的挥发碱含量(0.30%)最高,清香型(0.29%)次之,中间香型(0.26%)最低,浓香型与清香型烟叶之间挥发碱含量的差异不显着。3、分析了烤烟挥发酸和挥发碱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相关关系。(1)烤烟挥发酸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烤烟上部叶挥发酸含量与还原糖、总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中部叶挥发酸含量与钾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pH呈显着负相关;下部叶挥发酸含量与各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不显着。(2)烤烟挥发碱与常规化学成分的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烤烟上部叶挥发碱含量与钾、石油醚提取物总量、总植物碱、总氮、蛋白质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淀粉、还原糖、总糖、pH呈极显着负相关;中部叶挥发碱hl与总植物碱、氯、总氮、石油醚提取物总量、蛋白质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淀粉、还原糖、总糖、pH呈极显着负相关;下部叶挥发碱含量与总植物碱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总氮、石油醚提取物总量呈显着正相关。4、采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苯丙氨酸降解产物外,其他几类中性香气物质在不同挥发酸含量类群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随着挥发酸含量的增加,苯丙氨酸降解产物含量呈上升趋势,尤以中等挥发酸含量(0.23%0.30%)烟叶苯丙氨酸降解产物含量最高。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挥发酸水平下,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与挥发酸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新植二烯、中性香气物质总量与挥发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在中、高挥发酸水平下,烟叶挥发酸含量与各类中性香气物质的相关性不显着。(2)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西柏烷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以及中性香气物质总量在不同挥发碱含量类群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随着烟叶挥发碱含量的增加,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类西柏烷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的含量以及中性香气物质总量不断增加,尤以高挥发碱含量类群(0.34%0.49%)烟叶的各类中性香气物质含量最高。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挥发碱水平下,苯丙氨酸降解产物与挥发碱呈极显着正相关,类西柏烷降解产物与挥发碱呈显着正相关;在中挥发碱水平下,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与挥发碱呈显着正相关;在高挥发碱水平下,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新植二烯、中性香气物质总量与挥发碱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5、采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除燃烧特性外,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口感特性和评吸总分在不同挥发酸含量类群之间均未达到显着水平。随着挥发酸含量的增加,燃烧特性的分值显着升高,尤以高挥发酸类群烟叶的分值最高(11.72)。此外,挥发酸与燃烧特性的回归方程达到了显着水平。除燃烧性外,烟叶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劲头、浓度、余味、刺激性、灰色在不同挥发酸含量类群间的差异不显着。随着挥发酸含量的增加,燃烧性的分值呈升高趋势,在高挥发酸类群中的得分(6.30)最高。此外,挥发酸与浓度、燃烧性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显着水平。(2)烟叶的烟气特性、口感特性、燃烧特性在不同挥发碱含量类群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香气特性和评吸总分未达到显着水平。另外,随着烟叶挥发碱含量的增加,烟气特性的分值不断增加,在高挥发碱含量达到0.38%时,烟气特性的分值最高(11.77);口感特性和燃烧特性的分值则随着挥发碱含量的增加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另外,挥发碱与口感特性、燃烧特性和烟气特性的回归方程均达到了显着水平。香气量、劲头、浓度的分值随着挥发碱含量的增加呈升高的趋势,在高挥发碱含量类群中得分最高,依次为5.97、5.78、5.99;灰色分值随着挥发碱含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挥发碱类群中得分最高(5.50);杂气、刺激性、燃烧性的分值则随挥发碱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另外,挥发碱分别与烟叶香气量、杂气、劲头、浓度、余味、刺激性、灰色、燃烧性所建立的回归方程,经F测验均达到显着水平。

黎洪利,朱立军,王鹏,兰中于,戴迎雪,杨俊[8](2010)在《烤烟烟叶部分化学成分与平衡含水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烤烟烟叶平衡含水率与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测定了50个有代表性烤烟烟叶样品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条件下的平衡含水率及其部分主要化学成分指标,并对各平衡点下的平衡含水率与这些化学成分进行了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对烟叶平衡含水率影响最大的化学成分为总糖或还原糖;②通过烤烟烟叶的部分化学成分能预测其在一定温湿度下的平衡含水率。

王鹏,朱立军,戴迎雪,尚军,吕祥敏,戴亚,施丰成[9](2010)在《国内外不同卷烟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的差异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索国内外卷烟中总挥发酸、总挥发碱含量的差异,采用流动分析法测定了国内外112个卷烟样品中总挥发酸、总挥发碱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和国外卷烟总挥发酸、总挥发碱含量均存在变异;国内烤烟型卷烟总挥发酸与国内混合型、国外烤烟型卷烟差异显着,国外烤烟型和混合型卷烟总挥发碱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国内不同价位卷烟间总挥发酸、总挥发碱含量变化不大。

杜启云,蔡继宝,陈广平,杨志鑫,单凯[10](2010)在《化学常规指标评价烟丝掺配均匀性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定量分析软件、应用化学常规指标评价叶丝、梗丝和薄片丝掺配均匀性的方法。通过连续流动分析法对叶丝、梗丝和薄片丝中总糖、总碱、氯、钾、总氮和挥发碱的测定,用Unscrambler定量分析软件将叶丝、梗丝和薄片丝的含量(百分比)与其对应的常规化学成分相关联,建立了叶丝、梗丝和薄片丝含量的回归模型,评价叶丝、梗丝和薄片丝的掺配均匀性。本方法操作简便、效果理想,可为卷烟生产的工序质量评价提供一种参考技术手段。

二、ALLIANCE自动分析仪测定烟草及制品中的挥发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LLIANCE自动分析仪测定烟草及制品中的挥发碱(论文提纲范文)

(1)发酵法制备口用型烟草制品烟丝及其品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口用型烟草制品概述
        1.1.1 口用型烟草制品的起源与发展
        1.1.2 口用型烟草制品的特点与分类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的品质评价
        1.2.1 烟草及烟草制品的感官评价
        1.2.2 烟草的化学组分
    1.3 发酵法在烟草加工中的研究现状
        1.3.1 自然发酵
        1.3.2 人工发酵
        1.3.3 微生物发酵及添加酶发酵
    1.4 本课题的立体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体依据和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口用型烟草制品的成分测定及烟丝发酵工艺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口用型无烟气烟草制品及烟草原料基本成分分析
        2.3.2 烟丝发酵工艺的优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口用型无烟气烟草制品及烟草原料基本成分分析
        2.4.2 烟丝发酵工艺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米曲霉发酵烟丝发酵过程中烟丝品质的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米曲霉发酵烟丝样品的制备
        3.3.2 水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3.3.3 还原糖的测定
        3.3.4 总植物碱的测定
        3.3.5 总氮的测定
        3.3.6 pH值的测定
        3.3.7 总挥发性酸的测定
        3.3.8 总挥发碱的测定
        3.3.9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3.10 香气成分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米曲霉发酵烟丝水溶性总糖的变化
        3.4.2 米曲霉发酵烟丝还原糖的变化
        3.4.3 米曲霉发酵烟丝总植物碱的变化
        3.4.4 米曲霉发酵烟丝总氮的变化
        3.4.5 米曲霉发酵烟丝pH值的变化
        3.4.6 米曲霉发酵烟丝挥发性酸的变化
        3.4.7 米曲霉发酵烟丝挥发性碱的变化
        3.4.8 米曲霉发酵烟丝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4.9 米曲霉发酵烟丝香气物质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醋酸菌发酵烟丝发酵过程中烟丝品质的变化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醋酸菌发酵烟丝样品的制备
        4.3.2 水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4.3.3 还原糖的测定
        4.3.4 总植物碱的测定
        4.3.5 总氮的测定
        4.3.6 pH值的测定
        4.3.7 总挥发性酸的测定
        4.3.8 总挥发碱的测定
        4.3.9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3.10 香气成分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醋酸菌发酵烟丝水溶性总糖的变化
        4.4.2 醋酸菌发酵烟丝还原糖的变化
        4.4.3 醋酸菌发酵烟丝总植物碱的变化
        4.4.4 醋酸菌发酵烟丝总氮的变化
        4.4.5 醋酸菌发酵烟丝pH值的变化
        4.4.6 醋酸菌发酵烟丝挥发性酸的变化
        4.4.7 醋酸菌发酵烟丝挥发性碱的变化
        4.4.8 醋酸菌发酵烟丝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4.4.9 醋酸菌发酵烟丝香气物质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2)基于风格特征剖析的上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绪论
    1.1 卷烟的“降低烟碱提质”
        1.1.1 卷烟“减害”研究进展
        1.1.2 卷烟“降低烟碱提质”的客观需求
    1.2 烟叶调制在烟草加工中的应用
        1.2.1 添加剂在烟草加工中的应用
        1.2.2 酶解处理在烟草加工中的应用
    1.3 烟草固有化学成分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1.3.1 碳水化合物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1.3.2 蛋白质、氨基酸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1.3.3 有机酸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1.3.4 中性香气成分与烟草香吃味的关系
    1.4 卷烟品质的鉴定与分析方法
        1.4.1 卷烟品质的感官评定
        1.4.2 烟草有机酸分析
        1.4.3 电子鼻分析
        1.4.4 烟草Py-GC/MS和TG分析
        1.4.5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1.5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烤烟有机酸的GC-TriQ-MS分析及生物碱预测模型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烟草有机酸的GC-MS测定
        2.2.2.2 准确度和精密度验证
        2.2.2.3 生物碱组分的GC-MS分析
        2.2.2.4 烟叶样品的电子鼻分析
        2.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烟草有机酸的GC-TriQ-MS分析
        2.3.1.1 有机酸的定性及母子离子对的选择
        2.3.1.2 碰撞能量的优化
        2.3.1.3 测定方法的评估及烟草有机酸的结果分析
        2.3.2 烟草生物碱的GC-MS检测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2.3.2.1 烟草生物碱组分分析
        2.3.2.2 烟叶电子鼻分析
        2.3.2.3 烟叶生物碱与电子鼻响应的相关性分析
        2.3.2.4 烟叶生物碱预测模型的建立
        2.3.2.5 烟叶生物碱预测模型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料卷烟化学组成及感官关系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单料卷烟感官评定
        3.2.2.2 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的捕集
        3.2.2.3 烟叶及烟气样品的电子鼻分析
        3.2.2.4 烟叶常规化学指标分析
        3.2.2.5 烟叶氨基酸组成分析
        3.2.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卷烟感官的PCA分析
        3.3.2 卷烟样品的电子鼻分析
        3.3.3 常规化学成分的差异性分析
        3.3.4 常规化学成分及感官指标等变量的共线性诊断
        3.3.5 常规化学成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3.3.6 常规化学成分对各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3.3.7 烟叶关键化学组分(水溶性糖)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3.3.8 烟叶关键化学组分(氨基酸)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3.3.9 烟叶关键化学组分(有机酸)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方法的建立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卷烟样品的处理方法
        4.2.2.2 卷烟样品的感官评定
        4.2.2.3 卷烟常规指标分析
        4.2.2.4 烟叶氨基酸组成分析
        4.2.2.5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生物碱分析
        4.2.2.6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酶解处理卷烟的感官描述分析
        4.3.2 不同加料处理卷烟的感官描述分析
        4.3.3 加料/酶解复配处理卷烟的感官分析
        4.3.4 加料/酶解复配-热处理卷烟的感官分析
        4.3.5 TBs卷烟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4.3.6 TBs卷烟“降低烟碱”效果分析
        4.3.7 处理方法对卷烟烟叶组分的综合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不同处理的卷烟风格剖析及形成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烟叶常规指标分析
        5.2.2.2 烟叶氨基酸组成分析
        5.2.2.3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5.2.2.4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有机酸的测定
        5.2.2.5 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生物碱的测定
        5.2.2.6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Bs卷烟主流烟气中关键组分(中性香气成分)分析
        5.3.1.1 卷烟主流烟气中性挥发性成分的分析
        5.3.1.2 影响TBs卷烟感官品质的代表性化合物筛选
        5.3.1.3 卷烟主流烟气代表性化合物分析
        5.3.1.4 卷烟主流烟气香气成分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5.3.1.5 对卷烟感官有显着贡献的烟气香气成分分析
        5.3.1.6 烟叶基础化学成分对烟气特征香气的贡献性分析
        5.3.1.7 烟叶挥发性成分对烟气特征香气的贡献性分析
        5.3.2 TBs卷烟主流烟气中关键组分(酸性成分)分析
        5.3.2.1 TBs卷烟烟叶及主流烟气中有机酸含量分析
        5.3.2.2 TBs卷烟主流烟气有机酸与感官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5.3.2.3 对卷烟感官有显着贡献的烟气有机酸成分分析
        5.3.2.4 烟叶有机酸对卷烟主流烟气有机酸的贡献性分析
        5.3.3 TBs卷烟主流烟气中关键组分(生物碱成分)分析
        5.3.3.1 烟草生物碱与卷烟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5.3.3.2 烟草生物碱组分对卷烟感官属性的贡献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卷烟烟叶的裂解机制及热力学性质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2.2.1 试样烟丝样品的制备
        6.2.2.2 裂解-GC/MS分析
        6.2.2.3 热重(TG)分析
        6.2.2.4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3.1 加料/酶解处理对烟叶裂解产物的影响
        6.3.1.1 不同配方处理对烟叶 300℃裂解产物的影响
        6.3.1.2 不同配方处理对烟叶 600℃裂解产物的影响
        6.3.1.3 不同配方处理对烟叶 900℃裂解产物的影响
        6.3.1.4 处理方式及裂解温度对烟碱含量的影响
        6.3.1.5 处理方式及裂解温度对裂解产物总量的影响
        6.3.2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裂解产物的影响
        6.3.2.1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 300℃裂解产物的影响
        6.3.2.2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 600℃裂解产物的影响
        6.3.2.3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 900℃裂解产物的影响
        6.3.2.4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裂解产物总量的影响
        6.3.3 加料/酶解处理对烟叶的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6.3.3.1 不同处理烟叶的TG分析
        6.3.3.2 葡萄糖、果糖、肽的TG分析
        6.3.4 热处理温度对烟叶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附表

(3)近红外光谱结合剑桥滤片用于烟气有害成分的定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烟草烟气成分
        1.1.1 烟草和烟气成分简介
        1.1.2 烟草和烟气中的主要有害成分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简介
        1.2.1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及特点
        1.2.2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的化学计量学
        1.2.3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烟草行业中的应用
    1.3 模型转移
        1.3.1 光谱分析模型转移研究进展
        1.3.2 常见模型转移方法
    1.4 本课题的来源、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2章 烟气中苯并芘和亚硝胺的定量检测
    2.1 卷烟主流烟气中苯并芘的定量检测
        2.1.1 烟草及烟气中苯并芘的存在
        2.1.2 苯并(a)芘的检测现状
        2.1.3 实验部分
        2.1.4 建模及结果讨论
        2.1.4.1 建模方法
        2.1.4.2 光谱数据预处理
        2.1.4.3 结果与讨论
    2.2 卷烟主流烟气中亚硝胺释放量的测定
        2.2.1 烟草及烟气中亚硝胺的存在
        2.2.2 TSNAs的检测现状
        2.2.3 实验部分
        2.2.4 建模及结果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主流烟气中羰基化合物的定量检测
    3.1 卷烟主流烟气中羰基化合物释放量的测定
        3.1.1 烟草及烟气中羰基化合物的存在
        3.1.2 羰基化合物的检测现状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样品处理
        3.2.3 烟气中羰基化合物-巴豆醛的测定
    3.3 建模及结果讨论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草成分智能检测光谱模型运维系统
    4.1 研究背景
    4.2 系统概述与技术选型
        4.2.1 需求分析与数据处理
        4.2.2 详细设计方法与工具
    4.3 系统构架
        4.3.1 离线客户端
        4.3.2 中央服务器
        4.3.3 在线客户端
        4.3.4 本地服务器
    4.4 系统详细设计
        4.4.1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2 离线客户端
        4.4.3 中央服务器
        4.4.4 在线客户端
        4.4.5 本地服务器
    4.5 系统界面详细设计
        4.5.1 登录界面及验证设置
        4.5.2 云服务系统数据上传及计算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研究与相关检测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再造烟叶概述
        1.1.1 再造烟叶产品及加工工艺
        1.1.2 造纸法再造烟叶功能概述
        1.1.3 中国再造烟叶发展概况
    1.2 国内外造纸法再造烟叶加工技术
        1.2.1 加工工艺概述
        1.2.2 法国LTR公司加工技术
        1.2.3 美国RJR公司加工技术
        1.2.4 奥地利PTC加工技术
        1.2.5 中国造纸法再造烟叶加工技术
    1.3 卷烟及再造烟叶加料技术概述
    1.4 产品检测与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1.5 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加料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1 加料技术体系研究
        2.1.1 加料组份框架设计
        2.1.2 基料研究
        2.1.3 料基与溶助剂
    2.2 加料配方设计与产品开发
        2.2.1 烤烟型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2 混合型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3 薄荷型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4 低焦油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5 不同烟碱含量的产品开发
        2.2.6 不同吸湿性能的产品开发
    2.3 生产加料技术开发
        2.3.1 基料制备
        2.3.2 加料调配
        2.3.3 生产加料
    2.4 小结
第三章 产品检测方法与相关技术开发
    3.1 微波快速水分检测方法
        3.1.1 微波冶金中的微波谐振微扰水分测试技术
        3.1.2 微波检测原理研究
        3.1.3 材料与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2 成品涂布率测定方法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产品感官质量评价方法
        3.3.1 评价指标与方法确定
        3.3.2 结果和讨论
    3.4 成品定量检测方法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产品厚度检测方法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成品抗张强度检测方法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结果与讨论
    3.7 产品耐破度检测方法
        3.7.1 材料与方法
        3.7.2 结果与讨论
    3.8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对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物理性能指标分析与比较
        4.2.2 纤维形态分析与比较
        4.2.3 常规化学成分分析与比较
        4.2.4 致香成分分析与比较
        4.2.5 常规烟气与主流烟气危害性
        4.2.6 感官质量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应用研究
    5.1 产品比较及卷烟应用研究
        5.1.1 理化性能指标检测与分析
        5.1.2 制丝工艺研究
    5.2 造纸法再造烟叶CO问题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2 已授权与申请的国家专利
    7.3 期间项目获奖与研究课题

(5)基于化学成分的卷烟类型逐步判别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数据的特征分析
    2.2 4种类型卷烟的化学成分的判别分析
        2.2.1 判别函数的建立
        2.2.2 判别效果的检验
        2.2.3 判别决策
3 结论

(6)连续流动分析仪在烟草分析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续流动分析仪的原理及基本构造
    1.1 原理
    1.2 基本构造及其功能
2 连续流动分析仪在烟草化学分析领域的应用
3 展望
    3.1 向简单便携式分析仪转变
    3.2 向毛细管微通道转变
    3.3 向无害化分析转变
    3.4 向操作系统更加人性化、简易化转变
    3.5 向多通道检测或单通道检测多项的方向转变

(7)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草挥发酸研究进展
        1.1.1 烟叶挥发酸的种类和特性
        1.1.2 烟叶挥发酸的测定方法
        1.1.2.1 水蒸气蒸馏酸碱滴定法
        1.1.2.2 同时蒸馏萃取与 GC/MS 相结合的方法
        1.1.2.3 固相微萃取与 GC/MS 相结合的方法
        1.1.2.4 加速溶剂萃取与 GC/MS 相结合的方法
        1.1.2.5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法
        1.1.2.6 自动化学分析法
        1.1.2.7 近红外光谱法
        1.1.3 影响烟草挥发酸含量的主要因素
        1.1.3.1 基因型
        1.1.3.2 产地
        1.1.3.3 成熟度
        1.1.3.4 陈化和醇化
        1.1.3.5 人工发酵
        1.1.3.6 其他因素
        1.1.4 挥发酸与烟草品质的关系
    1.2 烟草挥发碱研究进展
        1.2.1 我国烟叶挥发碱含量状况
        1.2.2 烟叶挥发碱的测定方法
        1.2.2.1 水蒸气蒸馏酸碱滴定
        1.2.2.2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测定法
        1.2.2.3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
        1.2.2.4 近红外光谱
        1.2.2.5 自动分析仪
        1.2.2.6 流动分析仪
        1.2.3 影响烟草挥发碱含量的主要因素
        1.2.3.1 产地
        1.2.3.2 降水
        1.2.3.3 施肥
        1.2.3.4 打顶
        1.2.3.5 成熟度
        1.2.3.6 陈化和醇化
        1.2.3.7 人工发酵
        1.2.3.8 其他措施
        1.2.4 挥发碱与外观质量的关系
        1.2.5 挥发碱与其他化学成分的关系
        1.2.6 挥发碱与pH 的关系
        1.2.7 挥发碱与烟气成分的关系
        1.2.8 挥发碱与感官质量的关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来源
    3.2 取样步骤及要求
    3.3 分样与制样方法
    3.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4.1 挥发酸、挥发碱
        3.4.2 常规化学成分
        3.4.3 中性香气物质
        3.4.4 感官质量
4 结果与分析
    4.1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数量特征
        4.1.1 烤烟挥发酸含量的分布状况
        4.1.2 烤烟挥发碱含量的分布状况
    4.2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分析
        4.2.1 不同烟区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4.2.2 不同省份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4.2.3 不同部位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4.2.4 不同年份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4.2.5 不同品种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4.2.6 不同香型间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的变异
    4.3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与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
    4.4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4.4.1 烤烟挥发酸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4.4.2 烤烟挥发碱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4.5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4.5.1 烤烟挥发酸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4.5.2 烤烟挥发碱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5 结论与讨论
    5.1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状况及其变异
    5.2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
    5.3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中性香气物质的关系
    5.4 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与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8)烤烟烟叶部分化学成分与平衡含水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烟叶常规化学成分、平衡含水率的测定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烟叶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范围
    2.2 各指标间的简单相关性
    2.3 主成分回归分析
3 小结

(10)化学常规指标评价烟丝掺配均匀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1.1.2 仪器
    1.2 样品的制备
    1.3 总糖(TS)、总植物碱(NIC)、氯(CL)、钾(K)、总氮(TN)和挥发碱(VB)的测定
        1.3.1 精称称取0.1000克烟末于250 ml三角瓶中。
        1.3.2 精称烟末样品0.1000克,0.1g氧化汞及1.0g硫酸钾,加入5ml浓硫酸。
        1.3.3 标准曲线的制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方案设计及测试结果
    2.2 模型的建立
    2.3 模型的验证
        2.3.1 模型内部验证
        2.3.2 模型外部验证
3 结论

四、ALLIANCE自动分析仪测定烟草及制品中的挥发碱(论文参考文献)

  • [1]发酵法制备口用型烟草制品烟丝及其品质变化研究[D]. 谷月.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2]基于风格特征剖析的上部烟叶降低烟碱提质研究[D]. 林顺顺. 江南大学, 2016(02)
  • [3]近红外光谱结合剑桥滤片用于烟气有害成分的定量检测[D]. 黄媛婧. 湖南大学, 2015(05)
  • [4]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研究与相关检测技术开发[D]. 邱晔.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5]基于化学成分的卷烟类型逐步判别分析[J]. 朱立军,王鹏,施丰成,唐士军,薛芳,戴亚,李东亮.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6]连续流动分析仪在烟草分析领域的应用[J]. 林樱楠,郭承芳,王暖春,郭先锋,曹鹏云,鲁世军,张义志.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3)
  • [7]烤烟挥发酸、挥发碱含量分布特点及与品质指标的关系[D]. 胡皓月. 河南农业大学, 2011(06)
  • [8]烤烟烟叶部分化学成分与平衡含水率的相关性[J]. 黎洪利,朱立军,王鹏,兰中于,戴迎雪,杨俊. 烟草科技, 2010(10)
  • [9]国内外不同卷烟总挥发酸和总挥发碱的差异性分析[J]. 王鹏,朱立军,戴迎雪,尚军,吕祥敏,戴亚,施丰成. 贵州农业科学, 2010(07)
  • [10]化学常规指标评价烟丝掺配均匀性的研究[J]. 杜启云,蔡继宝,陈广平,杨志鑫,单凯.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0(05)

标签:;  ;  ;  ;  ;  

ALLIANCE自动分析仪测定烟草及制品中的挥发性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