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

新世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

一、新世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论文文献综述)

宋长利[1](2019)在《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港口大国,我国港口规模连续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过程中,全球港口呈集聚化发展趋势。我国沿海港口为了提升在全球竞争范围中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五大港口群。由于港口群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港口环境,从而使得港口产生出巨大的聚集经济辐射效应,推动腹地经济不断向港口群四周及内陆扩展。聚集经济效应不仅推动了港口群自身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在我国港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如港口群区域内港口之间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分析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建设一个高效有序的港口群整体,发挥港口群聚集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关于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的经验,总结沿海港口群经济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并分析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其次,对影响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国际、国内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的效应进行分析。然后,基于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各沿海港口群主要港口的港口吞吐量等生产数据和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对各沿海港口群进行实证分析: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港口进行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对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进行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标、空间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对港口群港口进行产业集聚水平评价;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利用Geoda软件计算对港口群内各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各沿海港口群未来经济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并提出针对港口群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总体目的是总结当前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和问题,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各沿海港口群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明确我国沿海港口群发展现状、为我国沿海港口群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刘彩霞[2](2019)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网络空间格局及贸易关联性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和高度关注,该倡议不仅能够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新平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背景下为探析海运网络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区域关联现状,本文从港口、国家、区域层面分别对集装箱、原油、干散货海运网络进行详细探讨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在复杂网络分析法的基础之上,构建了集装箱、原油、干散货海运网络拓扑结构图,通过复杂网络统计指标对海运网络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集装箱、原油、干散货海运网络空间分布不均匀,存在区域集聚现象,呈现出无标度特征和小世界特征;海运网络结构表现出层次性,根据港口的中心性指标发现新加坡的裕廊岛港、吉宝港、普劳布科姆港、实笼岗港和中国的上海港、舟山港处于海运网络的最高层次。(2)利用货流外向度指数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探索集装箱、原油和干散货海运网络中港口空间货流组织模式和区域货流集中度。研究发现集装箱、原油和干散货海运网络进出口货流中内向型港口占居多,只有少数外向型港口承担着对外联系的重要任务,区域内部和临近区域之间关联性较强,区域之间关联性较弱;从区域出口和进口货流集中度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区域的外部货流分布的集中度高于总货流和内部货流,少数枢纽港口具有显着的竞争优势,其中集装箱运输网络在区域内部的竞争力最大,原油运输网络竞争力相对最低。(3)在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之间的海运联系中上海港位居中国港口的龙头,与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航运往来最多;根据首位流、显着流和联系度发现中国与东北亚和东南亚联系为主;根据综合贸易份额指数和贸易密切度指数发现中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存在较强的贸易依赖性,其依赖性超过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整体的依赖性。研究结果与海上丝绸之路政策相结合,可为港口建设,航线优化,区域贸易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钱洁[3](2018)在《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化与上海城市功能优化研究 ——历史进程、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先后出台,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发展问题再次得到关注。虽然多个规划对未来长三角区域、上海城市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做了系统阐述,但是对城市间的功能分工的描述较少,特别是不同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间,如何协作与分工涉及不多。这往往导致面对新的发展机会和投资风口,各个城市一哄而上,城市间的竞争远大于分工和协作。城市间的功能分工其实是产业分工的基础,如果不清楚在整个区域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也难以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优势产业。本文运用全球城市的理论范式,系统研究了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历史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大致研判了未来长三角区域城市的功能演化趋势,并研究了上海自身城市功能的优化和空间布局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和发现:1.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产业、交通体系、贸易体系、市镇发展的历史变迁,梳理出了在不同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交通体系、贸易体系的变迁,区域中心城市将发生变化和迁移,即从原来的农业经济,依托内河航运体系,粮食、棉纺业、丝绸等商品贸易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苏州杭州不断崛起成为双核中心。2.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上海取代了苏州和杭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开埠之后,藉由工业化发展的先机,上海迅速取代了原来的苏杭核心,结束了长三角区域双核心发展的历史,成为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独一无二的龙头和核心城市。这使上海始终成为新产业、新企业在中国选址的首选区域,城市功能由此不断集聚,上海成为了长三角乃至中国的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和信息枢纽,直至今天将“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3.在全球城市崛起的背景下,上海的城市地位不会弱化。全球城市注重城市的流量和连通性,而不仅仅是产业的能级。这就意味着,虽然苏州GDP超越了上海,深圳GDP超越了香港,但是在功能上并不能替代上海和香港。像上海和香港这样的城市,所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中介机构,为其构筑了广泛、深入而稳定的全球联系,全球城市从原来“中心—外围”模型下,中心城市注重“实物的中心和平台”转向全球城市网络模型下,全球城市注重全球联系和交互的枢纽。基于此,上海有多产业乃至城市功能的转移和疏解,并不会影响上海的城市地位,即便上海的GDP被赶超,上海不会因此而落后。4.上海全球城市崛起与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城市间的功能分化。全球城市的崛起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国际一流的公共服务水平,甚至是内涵在城市文化基因中的包容、融合。而这些因素远远超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够发展,或有条件发展的,这就为新一轮发展下,城市功能的分工和演化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将会大于竞争。5.新的分工,将会促成上海与其他城市间新的服务关系。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和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的过程,意味着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和定位需要重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心城市向全球城市转变,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关系也将从原来的引领向今后的服务转变。上海原来的城市定位和作用可以形象的形容成对内对外“两个扇面”,即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各个城市与上海形成一对一、射线状联系,而上海又与国外的各个城市形成射线状联系。这两个扇面,就是上海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描述,所有城市都要通过上海融入全球市场,而全球其他企业和城市也要藉由上海,才能进入中国市场。但是随着全球城市区域和巨型城市区域的演化发展,射线状联系将逐步演变为网络状,很多城市都已经直接链接了国外市场和全球网络。在新的城市网络中,上海的功能和作用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从原来领导型、指挥型、控制型、配套型关系,转化为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服务型关系,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是为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相配套。6.新的分工也将促进上海自身功能的优化和空间分布的再均衡。随着功能和产业集聚的是人口。上海城市人口从开埠时的20多万,到1900年超越100万,到1949年超越500万1。进而到现在,上海常住人口接近2400万,全市实有人口接近3000万,不断在逼近上海城市承载力的极限。因此,城市功能的优化和疏解逐渐成为上海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与此同时,随着运输和通信成本的降低,产业布局相对离散,城市群更加多中心的趋势也逐渐形成,上海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向外转移的动力也更大,而金融、贸易、清算等服务功能向上海集聚的动力也会变大。不仅如此,在上海城市内部,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新市镇之间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强协调,让整个城市的功能更加合理的分布在城市内部空间上。

许言庆[4](2016)在《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国际航运网络化和船舶大型化背景下,现代港口呈现出多功能化、系统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也更为复杂。欧美国家一些港口发展历程表明,沿海港口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离不开内陆经济腹地的支持,腹地的范围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活力等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动力和保障。港口与腹地之间是一个复杂地理空间系统,涉及到多个部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港口内部各种条件,也有外部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对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港口腹地空间范围测度的前提。为更好地体现港口与…….复杂空间关系,突出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可行性,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性,本研究结合因子分析法,运用拓展的哈夫概率模型(Huff‘s Model),从运输时间距离、港口内部条件与能力、外部城市支持、外贸背景、竞争港口等多层影响因素,来考察沿海20个港口,2001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腹地空间变化情况。论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分析我国港口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对经济地理和港口经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包括港口区位理论、港口体系、腹地空间关系、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港口竞争与合作等,对相关文献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综述。探讨港口-腹地空间关系主要内容,分析在腹地划分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为分析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做好理论和方法准备。(2)探讨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结合相关理论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对港口与城市之间基本关系进行梳理,分析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物流之间的关系。并以宁波-舟山港为对象,分别进行港口与城市,港口物流与直接腹地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港口和腹地之间是多维的复杂关系,受港口城市、对外开放政策、地理区位与交通运输多种因素的影响。港口与城市关系密切,相互作用。对外开放政策对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影响明显,沿海港口腹地竞争的地理范围也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拓展呈现出由东到西,由点及面的梯度特征。(3)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港口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在研究港口综合实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基础上,分析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确定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利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20个港口的城市支持度和外贸背景因素进行评价,并把分析结果作为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外部因素,对沿海20港口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得到综合规模、码头效率(码头设施)、外贸与外部物流条件等公因子。比较4年情况,发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港口因子贡献有较大差异,影响港口综合实力得分。根据得分结果,沿海20个港口可以分成4个层次与类型。(4)沿海港口的腹地空间演变实证研究。首先确定港口腹地的划分方法、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并结合前文港口综合实力研究结果,分析沿海港口的腹地在不同外贸背景下的演变,包括入世前的腹地、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金融危机恢复后的腹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腹地等。结果表明,伴随着外贸环境的变化,港口的综合实力也发生变化,港口的腹地空间因此而变,并呈现出港口类型差异和地域布局差异等特征。影响港口-腹地空间变化的因素很多,港口地理区位因素、港口与城市综合规模、外贸背景、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等影响明显。(5)依据实证分析的基本结论与研究的不足,对港口腹地研究进行展望。中国对外贸易进入相对平稳发展时期,经济转型引发的工业货流供需规模也趋平稳。长期看,港口货流需求规模不会有大幅度爆发式提升,所以沿海港口对有限的货源竞争必然越发激烈。沿海港口要探索竞争合作的新模式。在一体化背景下,航运公司战略与选择、多式联运承运人运营网络、码头运营商全球整合策略等方面将成为港口竞争的新焦点,也是港口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张梦天,王成金,王成龙[5](2016)在《上海港港区区位与功能演变及动力机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港口发展迈入了新阶段。上海港是世界大港,其发展、演变过程既具备一般性规律又不乏自身特色,对揭示单体港口的功能拓展和空间扩张具有积极意义。论述了上海港的港区区位和功能演变过程,并总结了港口的空间演化轨迹、功能拓展路径等规律,创建上海港演变模式,最后考察上海港区位与功能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港口港区区位遵循了从支流向门户、从内河向深海、从单一区位向多体系的演变规律,功能演变形成了从服务于村镇向国际区域、从渔港向综合港的演变过程,形成"河流单港区阶段→河流双向延伸阶段→工业化岸线拓展阶段→集装箱化离岸外迁阶段"的上海港演变模式。鸦片战争之前,上海港因长江流域门户港变迁规模和功能不断提升;开埠后,西方介入使港口空间和功能进一步扩展;1949年以来,工业化导致上海港向多区位系统和多元化功能演进;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全球化及政策制度等因素促使老港区外迁和功能升级。研究丰富了港口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为单体港口的优化与枢纽建设提供了借鉴。

王成金,张梦天,程佳佳[6](2016)在《离岸枢纽港口的发展模式与机理——以洋山深水港为例》文中认为以离岸枢纽港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离岸枢纽港的发展模式与机制。首先着眼于理论分析,界定了离岸枢纽的概念内涵,解析了其发展特征,总结离岸枢纽的基本空间模式,对比分析了其差异;然后以轴辐式离岸枢纽为主,着眼于实证研究,选择长江三角洲的洋山深水港作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洋山港的建设过程、吞吐量增长和航线网络拓展,从城市转型与港口功能转型的角度论述了其产生机理,并从港口建设管制、航运网络与货箱喂给、经济自组织等角度,深入揭示了离岸枢纽的发展机制与空间运营模式。

温文华[7](2016)在《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特殊的资源禀赋,其对所在城市经济增长、维持城市在区域内的经济地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港口城市虽然数量很少,但却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2013年GDP排名前20的城市中有8个为沿海港口城市,6个为内河港口城市。“以港兴市,港城共荣”已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对港口城市发展规律的一致总结,“以港立市”、“以港兴市”、“以港强市”也一直以来都是大多数港口城市制定其发展战略的基础。但是,从全国港口城市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有些港口并未能够对城市发挥出战略制定者所预期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港口与城市未能实现协调、同步的发展,阻碍了港口城市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特别对于土地、岸线资源稀缺的港口城市,迫切需要探究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的规律或机理。本文第1章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关于港口与城市经济关系、航运中心演化、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港口与城市空间布局演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定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章,通过对伦敦、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等国内外典型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找到港城协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我国港城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第3章,基于自组织理论及协同学原理构建港城协同演化及协同度模型,并利用2003年~2012年这9大港口城市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和城市GDP的历史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港城发展的协同度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第4章,建立国际航运中心自组织演化的Logisti c模型,阐述国际航运中心演化过程的混沌性。第5章,构建了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因果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深圳为例研究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及路径,结果表明船舶大型化对深圳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广州南沙深水港的竞争对深圳市经济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第6章,首先在考虑港口土地、岸线资源占用的前提下,构建了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互动因果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从集装箱港口生产运行流程出发,上构建集装箱港口低碳绿色化发展目标。第7章,在前面章节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国大多数港口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朱小檬[8](2014)在《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集装箱运输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形式。集装箱港口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对外运输成本,关系到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的数量。优质的港口基础设施会产生积聚效应,80年代我国集装箱运输业蓬勃发展催生了各地集装箱码头建设的热潮。由于集装箱港口具有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盲目追求发展枢纽港的热潮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开展对我国和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十三五期间”(至2020年)预测对我国港口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及对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海港集装箱运输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GDP及其要素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灰色关联度,人均GDP和外贸与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的贡献率,总结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特性可以表示为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属地GDP的弹性系数。为了分析GDP的三大要素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拉动作用,推导了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和相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之间的换算公式。本文分析了美国集装箱体系的演化过程,梳理了日本集装箱吞吐量数据,比较中国、美国和日本集装箱运输业发展轨迹和产生三国集装箱吞吐量差别的原因。提出不同地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也不一样,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是属地的自然禀赋、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链条中分工的位置的综合反映。进而指出: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发达国家(地区)的发展道路。为了预测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建立了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该模型用GDP数据取代时间作解释变量,为了克服非线性曲线带来的不稳定性,我们分别对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和GDP时间序列取自然对数,然后采用HP滤波技术,用GDP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拟合集装箱吞吐量时间序列的趋势分量,建立了反映国内生产总值与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因果关系的指数模型。提出我国GDP若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30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6.0%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258亿TEU。我国GDP若以年均4.5%的速度增长,2020年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95亿TEU。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决定了我国集装箱吞吐量的走势,对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预测是对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结果的诠释。我们根据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分别采用Logistic模型,指数模型和组合预测法对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宁波-舟山、青岛、大连和厦门等8个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4-2020年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在GDP平稳增长常态化的条件下,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趋势将有所减缓。对比2013年集装箱吞吐量和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占比平方和,推断我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由垄断型向竞争型发展的长期趋势。目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正在推进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位置将得以改变。科学的预测对实现我国海港集装箱港口的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芳[9](2012)在《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有效参与经济全球化并保持在国际竞争中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港口与贸易、金融、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促进关系,港口一直被看成是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产业,是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和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长三角地区的港口群是我国目前沿海五大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为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该港口群的良好运作与发展,对我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个自为政的港口发展格局,导致各港口在其发展中只考虑个体利益,呈现无序竞争的状态,各港口盲目扩大规模,竞相压低服务价格等,造成投资浪费和低效益运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港口群内部的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一是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比如中小泊位占85%,缺乏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矿石、原油等深水泊位,适应大型船舶靠泊的集装箱码头和大宗散货码头明显不足;二是港口重复建设严重,一些区域内港口盲目发展、设置过密,经济腹地重叠,码头功能雷同,一般散杂货码头明显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中小港口的规模扩张,必然带来能力的过剩,造成浪费和损失,也对港口的健康发展带来隐患;三是港口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一个有力的组织来规划各港口的功能及地位,各个港口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争相采取竞争措施,造成了地方发展与区域发展总体环境的不一致。同一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不论是在硬件设施,如航线的开辟、集装箱码头的建设等,还是软件环境,如信息的共享、相关经验的借鉴等,都不能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局面,影响港口群的总体竞争力;四是港口间无序竞争激化,港口业中地方割据势力及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各港口为了争夺货源,竞相采取恶性的压价竞争,造成以巨大的投入换得低廉回报的局面,经济效益严重滑坡,严重阻碍了港航企业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港口群的协调发展及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区域港口群的角度,着眼于市场整体的竞争机制的分析与设计,研究港口群内部的不良竞争现象及治理措施,对合理的竞争机制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优化港口群内部的竞争环境,使港口群的运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港口的协调发展。本文首先对港口经济理论、港口分工理论、政府管制与市场失灵理论、竞争合作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与主要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对国内外主要港口群发展实践的主要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长江三角洲港口的演变历史,长江三角洲港口的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进行了重点介绍,着重分析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其他港口之间的吸引辐射情况。本文重点研究了长江三角洲港口的合理分工和科学定位,以及协调发展中出现的不良竞争问题,对不良竞争现象的主要表现进行归纳剖析。文章的核心部分是对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不良竞争治理机制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主要涉及港口间不良竞争的主要变量、治理港口间不良竞争的机制模型、治理机制的实现措施等,并且就实现治理港口间不良竞争机制的制度建设提出了建议。文章提出的主要建议有:建立利益奖惩机制,包括建立新型的“利益分享机制”,客观地协调好港口政策和区域政策的关系,解决港口群发展中的公平和平衡问题。在港口政策调整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利益分享的原则,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的特点,合理地共同分享利益。此外,利益奖惩机制还包括建立新型的“利益补偿机制”,使损失的利益合理地实现补偿,通过规范的利益转移来实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制定联席会议制度来管理和规范各港口的经营行为,形成合作机制,对率先开展恶性竞争的港口,联席会议参与者即众多港口对其进行惩罚,使地区内众多港口避免恶意竞争行为,此部分提出了联席会议制度的有效条件模型,可以为地区的宏观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开展组织治理。港口群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没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协调是很难进行的。建议完善“区港互动、港港协同”的长三角港口群合作机制;并且进一步发挥长三角经济合作协商制度的功能,负责解决港口群经营中的合作与互利问题,形成可行的利益分配方案。港口群的协调发展与恶性竞争的治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且许多难点已经存在相当久远,造成这些问题的许多内部及外部的因素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操控性。因此,本文中的一些分析,主要是基于理论的研究,往往具有一定片面性,据此提出的一些相关建议,也仅仅是解决此问题的初步尝试或者设想,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吕晓燕[10](2007)在《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东北亚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使得这一地区港口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为竞争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各大港口也都在全力以赴建设软硬件环境。 自我国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来,上海港凭借强大的经济腹地,港口软硬件条件的不断建设,货物吞吐量近年来不断攀升,是东北亚地区争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强有力的竞争者。在此态势下,原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东北亚领先地位的釜山港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忧患意识。为了维护并加强其现有的地位,釜山港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发展,并在经营与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措施。可以预料,上海港与釜山港已成为未来争夺东北亚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对手。 本文对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的环境和两港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上海港与釜山港的发展沿革、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其次着重介绍了两港的集装箱发展历程,用数学方法对两港集装箱吞吐量进行了预测,并对两港的集装箱发展态势作出分析;再次对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海港与釜山港的竞争力作出评定,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的发展目标以及主要的策略建议。

二、新世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港口群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港口群发展相关理论
        2.1.1 港口群经济
        2.1.2 规模经济
        2.1.3 产业聚集与扩散
        2.1.4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港口群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3 港口群经济研究相关方法
        2.3.1 DEA绩效评价理论
        2.3.2 聚集度评价
        2.3.3 空间计量经济
第3章 我国港口群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历史沿革
        3.1.1 起步阶段(1950-1970 年代)
        3.1.2 恢复建设(1970-1980 年代末)
        3.1.3 快速发展(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末)
        3.1.4 形成港口群(2000 年至今)
    3.2 发展现状
        3.2.1 环渤海港口群
        3.2.2 长三角港口群
        3.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3.2.4 珠三角港口群
        3.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3.3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主要成因
第4章 港口群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4.1 国民经济效应
        4.1.1 港口群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1.2 港口经济效益
        4.1.3 加强港口群发展对经济促进作用的机制建设
    4.2 联动发展效应
        4.2.1 港口群经济对腹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4.2.2 腹地经济对港口群经济的促进作用
    4.3 创新发展效应
    4.4 开放发展效应
    4.5 技术创新效应
第5章 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空间经济分析
    5.1 我国沿海港口群技术效率评价
        5.1.1 港口技术效率评价意义
        5.1.2 基于超效率DEA的港口产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
        5.1.3 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
        5.1.4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技术效率实证分析
    5.2 我国沿海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评价
        5.2.1 环渤海港口群
        5.2.2 长三角港口群
        5.2.3 东南沿海港口群
        5.2.4 珠三角港口群
        5.2.5 西南沿海港口群
        5.2.6 我国港口群港口产业集聚水平总体分析
    5.3 我国沿海港口群空间经济分析
        5.3.1 港口群港口间空间经济影响模型建立
        5.3.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第6章 我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国际贸易环境
        6.1.1 国际贸易分工
        6.1.2 国际贸易变化
    6.2 “一带一路”倡议
        6.2.1 “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
        6.2.2 “一带一路”下我国的贸易发展
        6.2.3 “一带一路”下中俄贸易合作发展
    6.3 贸易协定影响
        6.3.1 中美贸易协议
        6.3.2 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6.3.3 中国—欧盟自由贸易协定
        6.3.4 TTIP贸易协定
    6.4 亚太自贸组织
    6.5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6.6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第7章 对策建议与发展展望
    7.1 对策建议
        7.1.1 明确战略定位
        7.1.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7.1.3 完善公平透明的宏观政策
        7.1.4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7.1.5 明确评价与激励机制
        7.1.6 推动港口群基础设施高效衔接
        7.1.7 构建一体化运输体制
        7.1.8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7.2 中国沿海港口群发展展望
        7.2.1 环渤海港口群——新时代东北振兴、京津冀一体化
        7.2.2 长三角港口群——长江经济带
        7.2.3 东南沿海港口群——扩大两岸合作交流
        7.2.4 珠三角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7.2.5 西南沿海港口群——一带一路、东盟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网络空间格局及贸易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港口体系研究现状
    2.2 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2.3 网络流模式研究现状
    2.4 贸易依赖性研究现状
    2.5 “海丝之路”研究现状
3 “海丝之路”海运网络空间格局分析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2 海运网络拓扑构建
    3.3 海运网络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海丝之路”区域关联性分析
    4.1 研究数据与方法
    4.2 “海丝之路”港口空间货流组织模式
    4.3 “海丝之路”区域货流集中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海丝之路”国家贸易依赖性分析
    5.1 研究数据与方法
    5.2 中国与“海丝之路”海运网络空间格局
    5.3 中国与“海丝之路”空间货流关联模式
    5.4 中国与“海丝之路”贸易依赖性分析
    5.5 中国港口的发展战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化与上海城市功能优化研究 ——历史进程、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以企业选址和产业布局为核心的城市研究
        一、农业社会背景下的城市研究
        二、工业化发展下的城市研究
        三、商业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问题研究
        四、贸易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问题研究
        五、小结
    第二节 以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研究
        一、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二、都市圈的特征
        三、都市圈的早期理论
        四、都市圈理论的提出和成熟
        五、都市圈理论的其他视角
        六、全球城市体系中大都市圈走向巨型城市区域
        七、小结
    第三节 以世界城市研究为核心的城市研究
        一、早期的世界城市理论
        二、逐步形成的世界城市理论
        三、不断发展的世界城市理论
        四、小结
第三章 农业经济背景下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演化历程——苏州和杭州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粮食为主要贸易品,推动形成一批商业性大城市
        一、中心城市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初步发育,城市间差距相对较小,还没有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主导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决定了城市发展规模有限
        三、交通和贸易体系:贸易发展促进商业城市崛起
        四、城市网络体系:市镇开始发育,为未来长三角城市分工埋下伏笔
        五、小结
    第二节 丝绸和棉布为主要贸易品,推动苏州、杭州崛起
        一、中心城市发展:苏州、杭州崛起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主导产业:棉纺织业和丝绸业成为区域性主导产业
        三、交通和贸易体系:水运体系和海外贸易的重要影响
        四、城市网络体系:市镇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载体
        五、小结
    第三节 农业经济背景下长三角中心城市功能演化规律
        一、产业结构变迁是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崛起的重要力量
        二、交通和地理因素在推动长三角城市功能变迁与分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三、长三角区域范围随着城市群的增加而扩大
        四、“中心-外围”模型的解释
第四章 工业化发展推动上海崛起成为长三角新中心——上海替代苏州和杭州的发展之路
    第一节 1840 年之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演化
        一、区域中心城市的更替
        二、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制造业集群
        三、交通和贸易体系:铁路和公路兴起,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四、城市网络体系:随交通体系的演变,城市网络也发生了变迁
        五、小结
    第二节 1949 年以后长三角城市的功能演化分析
        一、计划经济下长三角城市功能的演化分析
        二、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城市功能的演化分析
    第三节 、工业化背景下长三角中心城市功能演化规律
        一、长三角的联动与上海中心城市的崛起主要基于经济产业联系的基础
        二、在工业化大趋势下,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断叠加和强化
        三、信息化推动上海新一轮功能演化
第五章 长三角一体化下新一轮城市功能演化的实证 ——上海全球城市崛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功能演化
    第一节 全球城市区域过程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全球城市区域的基本概念
        二、全球城市区域特征一:网络联系
        三、全球城市区域特征二:动态变化
        四、全球城市区域特征三:功能多中心
        五、全球城市区域特征四:以行业专业化为前提的交互联通
    第二节 全球城市区域过程与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过程
        一、巨型城市区域的基本特征
        二、上海全球城市空间向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演化的基本条件
        三、上海全球城市发展与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过程的关系
    第三节 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和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现状
        二、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内城市功能分化的实证分析
        三、影响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未来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全球城市的演化与发展分析
        一、南京与杭州崛起成为全球城市的情景分析
        二、长三角区域的二级城市在全球城市过程中的功能演化
        三、基本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长三角一体化与全球城市崛起——上海城市功能集中、疏解与优化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上海城市功能集中、产业集聚与常住人口增长
        一、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态势分析
        二、上海常住人口增长与产业集聚分析
        三、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放缓与区域均衡发展分析
    第二节 上海城市功能优化与人口规模控制的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二、理论与模型概述
        三、实证研究
        四、上海人口增长、就业结构与全球城市功能优化分析
    第三节 全球城市崛起下上海城市功能的优化与疏解
        一、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与非核心功能内涵
        二、国内外城市功能疏解的主要经验和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历程
        三、上海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 上海城市功能集中与疏解的理论分析与结论
        一、上海城市功能疏解有内在动力,并非单纯行政行为
        二、郊区新城和新市镇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三、长三角区域是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重要区域
第七章 上海城市功能的市域空间配置——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功能的演化研究
    第一节 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改革开放后上海郊区发展的主要阶段
        二、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基本现状
        三、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上海全球城市崛起过程郊区新城和新市镇的发展趋势
        一、新城和新市镇要加快实现功能集聚
        二、新城和新市镇与主城区之间要形成网络化的功能交互
        三、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仍待进一步强化
        四、新城和新市镇要立足于逐渐融入长三角功能联动
    第三节 优化上海郊区新城功能的主要路径
        一、加快上海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的合理分工
        二、加快郊区新城的功能培育
    第四节 加快上海新市镇培育的路径分析
        一、上海新市镇发展面临的任务和约束条件
        二、全球城市崛起背景下,上海新市镇发展的基本战略
        三、上海加强新市镇发展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4)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港口发展面临的开放机遇和国际挑战
    1.1.2 理论研究与现实意义
1.2 研究对象发展概况
    1.2.1 港口与港口功能类型
    1.2.2 我国港口发展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港口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综述
    2.1.1 与港口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分析
    2.1.2 港口区位论综述
2.2 港口体系研究
    2.2.1 港口体系及影响因素
    2.2.2 港口体系形成演变
    2.2.3 研究述评
2.3 港口与腹地空间作用研究
    2.3.1 港口经济研究之缘起
    2.3.2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的演进过程
    2.3.3 国内港口与腹地关系研究的进展
    2.3.4 港口腹地研究方法与相关研究
    2.3.5 研究述评
2.4 港口物流效率与贸易研究
    2.4.1 港口物流与贸易成本研究
    2.4.2 港口物流绩效研究
    2.4.3 研究述评
2.5 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2.5.1 港口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5.2 关于港口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概述
    2.5.3 港口合作研究
    2.5.4 研究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研究
3.1 港口与腹地空间关系的作用机制
    3.1.1 物流运输是基本载体
    3.1.2 地理区位与交通网络是作用通道
    3.1.3 产业关联是内在动力
    3.1.4 港口城市是外部支撑力
    3.1.5 对外开放政策是外部环境因素
    3.1.6 竞争港口是外部阻力
3.2 港口与城市关系
    3.2.1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形成
    3.2.2 港口演变与城市发展
    3.2.3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区域差异
    3.2.4 港口与城市关系的发展趋势
    3.2.5 港口物流运输与港口城市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3.3 腹地对外经济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研究
    3.3.1 对外经济开放内涵与途径
    3.3.2 我国开放经济历程及其特点
    3.3.3 腹地贸易开放与港口互动发展
    3.3.4 腹地对外贸易与港口物流发展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因子分析的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研究
4.1 港口综合实力内涵与影响因素
    4.1.1 综合实力内涵
    4.1.2 影响港口综合实力的因素
4.2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和态势
    4.2.1 港口市场竞争结构
    4.2.2 港口竞争态势
4.3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因子分析与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3.2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
4.4 沿海港口综合实力的实证分析
    4.4.1 研究对象范围及数据来源
    4.4.2 港口城市支持度评价
    4.4.3 外贸背景因素评价
    4.4.4 港口综合实力评价
    4.4.5 分区域港口综合实力与层次比较
4.5 本章小结 5 沿海主要港口经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
5.1 港口腹地划分方法
    5.1.1 腹地划分方法综述
    5.1.2 模型选取
5.2 沿海港口腹地空间演变实证
    5.2.1 研究对象范围与数据来源及分析结果
    5.2.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腹地
    5.2.3 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腹地
    5.2.4 金融危机过后的腹地
    5.2.5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的腹地
5.3 沿海主要港口腹地演变特征
    5.3.1 干线大港腹地范围广,集中度趋高
    5.3.2 港口合并发展后综合实力提升,腹地空间扩展
    5.3.3 港口本省内直接腹地变化不够明显,省外间接腹地变化明显
    5.3.4 腹地空间逐年变化,但港口区域竞争格局基本稳定
    5.3.5 东部沿海地区腹地较稳定,内陆沿交通主干线区域变化明显
5.4 港口腹地空间演变的原因
    5.4.1 地理区位
    5.4.2 港口与城市的综合规模
    5.4.3 外贸背景
    5.4.4 港口基础设施与效率
5.5 小结 6.结 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政策启示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获得学术成果

(5)上海港港区区位与功能演变及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上海港的港区区位变迁过程
    2.1 鸦片战争之前
    2.2 鸦片战争至1949年
    2.3 1949年至20世纪末
    2.4 21世纪以来
3 上海港的功能演变过程
    3.1 港口货物构成结构演变
    3.2 港口地位与辐射范围演变
4 港口区位与功能的演变模式与规律
    4.1 港口空间演化轨迹
    4.2 港口功能拓展路径
    4.3 上海港演变模式
5 上海港区位与功能演变的动力机制
    5.1 长江流域门户港变迁与港口功能提升、规模扩张
    5.2 自然条件、技术进步与港口区位变迁
    5.3 工业化和工业布局与港口区位系统、功能演变
    5.4 政策制度和城市品质提升与老港区外迁和功能升级
    5.5 西方介入、全球化与港口区域扩张、功能扩展
6 结论

(6)离岸枢纽港口的发展模式与机理——以洋山深水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岸枢纽港的概念内涵与空间模式 1.1
    离岸枢纽的概念内涵 1.2
    离岸枢纽港的空间模式 2
    洋山离岸枢纽港的发展演化过程 2.1
    建设拓展过程 2.2
    吞吐量增长与航运网络扩张 3
    洋山离岸枢纽港的产生机理 3.1
    城市转型与港口功能转型 3.2
    技术进步与本地约束 4
    洋山离岸枢纽港的运行模式 4.1
    港口建设管制模式 4.2
    航运网络与货箱喂给模式 4.3
    经济自组织体模式 5
    结论

(7)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港口与城市经济关系研究
        1.2.2 航运中心演化研究
        1.2.3 集装箱船舶大型化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2.4 港城空间联系研究
        1.2.5 港口与城市环境关系研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港口与城市发展关系分析
    2.1 港城关系及其协同发展
        2.1.1 港城关系
        2.1.2 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
    2.2 国内外典型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1 伦敦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2 新加坡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3 香港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4 上海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2.5 深圳港口与城市发展历程分析
    2.3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我国港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2.3.1 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3.2 我国港城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港城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研究
    3.1 港城复合系统内涵及演化分析
        3.1.1 港城复合系统构成
        3.1.2 港城复合系统的演化分析
    3.2 确定港城复合系统演化的序参量
        3.2.1 港城复合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3.2.2 港城复合系统的协同演化的实证分析
    3.3 港城复合系统协发展研究
        3.3.1 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建立
        3.3.2 港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3.4 港城协同发展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4.1 Panel Data模型的选取
        3.4.2 模型检验
        3.4.3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航运中心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及其演化机理
    4.1 国际航运中心成因及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国际航运中心形成条件分析
        4.1.2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4.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国际航运中心系统演化分析
        4.2.1 国际航运中心系统演化的自组织特性
        4.2.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国际航运中心演化模型
        4.2.3 国际航运中心的混沌性分析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仿真研究
    5.1 船舶大型化的发展历程及与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5.1.1 船舶大型化发展历程
        5.1.2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5.2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5.2.2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
        5.2.3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流图构建
        5.2.4 船舶大型化与深圳经济发展系统方程建立
    5.3 船舶大型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深圳为例
        5.3.1 数据获取、处理与应用
        5.3.2 模型仿真
        5.3.3 政策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港口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6.1 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联系及空间演化机理
        6.1.1 港口与城市的空间联系
        6.1.2 港口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考虑土地资源占用的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分析
        6.2.1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结构与特征
        6.2.2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因果关系图及反馈回路分析
        6.2.3 港口空间-城市经济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构建
        6.2.4 实证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6.3 低碳绿色港口的构建
        6.3.1 集装箱港口生产运行流程
        6.3.2 低碳绿色集装箱港口建设的影响因素
        6.3.3 低碳绿色集装箱港口的构建目标
        6.3.4 集装箱港口低碳绿色化改进对策及政策保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拓展高端港航物流产业
        7.2.2 充分预留港口资源,迎接船舶大型化
        7.2.3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调整港口服务功能结构
        7.2.4 构建低碳绿色港口,促进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8)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的研究
    1.3.2 集装箱港口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
    1.3.3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腹地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1.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1.3.5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突破空间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2 名词的界定和创新点的说明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工业化发展阶段理论
2.2 要素流动——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环境
2.3 交通运输经济学相关理论
    2.3.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
    2.3.2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适应性
    2.3.3 交通运输资源的时间配置模式
2.4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集装箱运输
    2.4.1 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分类
    2.4.2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研究
3.1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3.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3.2.1 三大要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3.2.2 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
3.3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状况
    3.3.1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的蓬勃发展
    3.3.2 我国海港集装箱运输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
    3.4.1 GDP与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关联度分析
    3.4.2 人均GDP对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贡献率
    3.4.3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因果关系
3.5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相对GDP的弹性系数
    3.5.1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3.5.2 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对三大要素的弹性系数
    3.5.3 弹性系数换算公式及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估计
    3.5.4 我国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的国际环境分析
4.1 全球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4.1.1 世界经济增长趋势
    4.1.2 世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分析
    4.1.3 世界集装箱市场运力分析
4.2 美国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4.2.1 美国的集装箱港口
    4.2.2 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
    4.2.3 美国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进过程
4.3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分析
    4.3.1 日本的经济状况
    4.3.2 日本海港集装箱运输状况
    4.3.3 中日航线集装箱运输现状
4.5 中美日三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比较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5.1 建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模型面临的问题
5.2 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数学模型
    5.2.1 灰色系统法GM(1,1)模型
    5.2.2 戈珀资成长曲线法
    5.2.3 趋势外推法
    5.2.4 多项式回归方法
5.3 时间序列-因果关系结合法与关联指数模型
    5.3.1 解释变量GDP的合理变化区间
    5.3.2 t检验和拟合多项式阶数的确定
    5.3.3 基于Shapley值权重分配的组合预测
    5.3.4 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的指数模型
5.4 影响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关联模型预测结果的因素分析
    5.4.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集装箱运输业的影响
    5.4.2 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对海港集装箱预测结果的影响
    5.4.3 海运货物集装箱装箱率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沿海干线港集装箱吞吐量模型的研究
6.1 基于集装箱吞吐量变化率的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6.1.1 我国大陆五大港口群体
    6.1.2 我国集装箱干线港的分类
6.2 饱和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2.1 上海港集装箱货物运输的发展状况
    6.2.2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2.3 三和值法确定Logistic模型的初始值
    6.2.4 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程序
    6.2.5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2.6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Logistic模型
6.3 同步增长型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与GDP关联的指数模型
    6.3.1 计量经济学的Panel Data平台
    6.3.2 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6.3.3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6.3.4 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指数模型
6.4 高速增长型集装箱海港吞吐量的研究
    6.4.1 大连港现象
    6.4.2 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6.4.3 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的研究
6.5 预测结果综合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对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建设的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应用的数据
附表1 中国的投资与消费(1978-2011)
附表2 我国海港集装箱吞吐量(1981-2013)
附表3 我国沿海省市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
附表4 我国海港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附表5 沿海干线港口集装箱吞吐量
附表6 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二十位的港口
附表7 世界上部分国家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附表8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2001-2010)
附表9 美国和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集装箱吞吐量(2000-2012)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9)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与港口发展
        1.1.2 城市经济与港口发展
        1.1.3 港口竞争趋势
        1.1.4 我国港口群协调发展面临的形势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关于港口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港口的研究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港口群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劳动分工理论
        2.1.1 绝对分工理论
        2.1.2 比较分工理论
        2.1.3 要素禀赋理论
    2.2 区域经济理论
        2.2.1 产业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中心—外围”和中心地理论
    2.3 合作竞争及协调发展理论
        2.3.1 合作竞争理论
        2.3.2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4 市场与政府行为理论
        2.4.1 公共地悲剧
        2.4.2 市场失灵学说
        2.4.3 政府行为理论
    2.5 上述理论对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启示
        2.5.1 劳动分工理论对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启示
        2.5.2 区域经济理论对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启示
        2.5.3 合作竞争与协调发展理论对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启示
        2.5.4 市场失灵与政府行为理论对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启示
第3章 港口及港口群内涵辨析
    3.1 港口和港口经济
        3.1.1 港口
        3.1.2 港口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3.1.3 港口竞争与合作
        3.1.4 港口发展的模式
    3.2 港口群及其协调发展
        3.2.1 港口群
        3.2.2 港口群协调发展内涵的界定
        3.2.3 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4章 国内外主要港口群协调发展比较
    4.1 国内主要港口群
        4.1.1 珠三角港口群
        4.1.2 环渤海港口群
    4.2 国外主要港口群协调发展模式
        4.2.1 美国主要港口群
        4.2.2 欧洲港口群
        4.2.3 日本——东京湾港口群
    4.3 国内外港口群协调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4.3.1 国外港口发展值得借鉴之处
        4.3.2 国内外港口群协调发展对长三角港口群建设的启示
第5章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形成与演化
    5.1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形成
        5.1.1 长江三角洲的界定
        5.1.2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演变及发展
    5.2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发展现状
    5.3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主要港口
        5.3.1 江苏省——南京港、苏州港
        5.3.2 浙江省——宁波—舟山港
        5.3.3 上海港
    5.4 基于引力模型的长三角主要港口比较分析
        5.4.1 引力模型
        5.4.2 港口质量综合指标的计算
        5.4.3 港口群主要港口的引力分析
第6章 长三角港口群主要港口的层次布局分析
    6.1 聚类分析法
        6.1.1 聚类分析法基本原理
        6.1.2 聚类分析的方法
    6.2 基于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主要港口的实证研究
        6.2.1 类型化指标和代表性港口的选取
        6.2.2 计算及结果
        6.2.3 结论
    6.3 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的层次布局和功能定位分析
        6.3.1 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
        6.3.2 洲际性枢纽港——宁波—舟山港
        6.3.3 地区性枢纽港——苏州港
        6.3.4 重要性物流中转港——连云港港
        6.3.5 国家主枢纽港——南京港、南通港、江阴港、泰州港
第7章 长三角港口群的不协调现象及治理机制设计
    7.1 长三角港口群不利于协调发展的现象剖析
        7.1.1 区域港口整体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1.重复建设
        2.货源不足
        7.1.2 各港口定位不明确,港口群存在恶性竞争
        7.1.3 上海枢纽港货物分流严重
        7.1.4 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
    7.2 长三角港口群不协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7.2.1 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7.2.2 管理体制不健全
        7.2.3 港口规划不完善
        7.2.4 地方政府在港口发展和竞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7.2.5 大型港务集团拥有很强的低价竞争资本
    7.3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协调发展机制设计
        7.3.1 主要变量的选择
        7.3.2 不良竞争治理机制模型设计
第8章 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8.1.1 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目标
        8.1.2 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的原则
    8.2 科学分工合理定位
    8.3 利益驱动统筹平衡
        8.3.1 利益协调机制
        8.3.2 利益共享机制
        8.3.3 利益奖惩机制
    8.4 组织治理制度创新
        8.4.1 建立港口协调组织
        8.4.2 建立长三角港口群联席会议制度
    8.5 理顺关系协调定位
        8.5.1 理顺关系
        8.5.2 协调运作方式
第9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三角港口群发展大事纪要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上海港与釜山港的发展概况
    2.1 上海港与釜山港的发展沿革
        2.1.1 上海港的发展沿革
        2.1.2 釜山港的发展沿革
    2.2 上海港与釜山港的发展现状
        2.2.1 上海港的发展现状
        2.2.2 釜山港的发展现状
    2.3 上海港与釜山港的发展趋势
        2.3.1 上海港的发展趋势
        2.3.2 釜山港的发展趋势
第3章 上海港与釜山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态势分析
    3.1 上海港与釜山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3.1.1 上海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3.1.2 釜山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历程
    3.2 上海港与釜山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态势
        3.2.1 预测方法选择
        3.2.2 上海港的集装箱运输吞吐量预测
        3.2.3 釜山港的集装箱运输吞吐量预测
    3.3 上海港与釜山港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态势分析
第4章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力综合评价
    4.1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意义和原则
        4.1.2 港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案
    4.2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力综合评价
        4.2.1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4.2.2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4.2.3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力分析及评价
第5章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的主要策略
    5.1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的主要目标
    5.2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的主要策略建议
        5.2.1 上海港SWOT分析
        5.2.2 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的主要策略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四、新世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沿海港口群经济发展研究[D]. 宋长利. 辽宁大学, 2019(11)
  •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运网络空间格局及贸易关联性研究[D]. 刘彩霞.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化与上海城市功能优化研究 ——历史进程、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D]. 钱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8)
  • [4]沿海港口综合实力与腹地空间演变研究[D]. 许言庆.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5]上海港港区区位与功能演变及动力机制[J]. 张梦天,王成金,王成龙. 地理研究, 2016(09)
  • [6]离岸枢纽港口的发展模式与机理——以洋山深水港为例[J]. 王成金,张梦天,程佳佳. 经济地理, 2016(06)
  • [7]港口与城市协同发展机理研究[D]. 温文华. 大连海事大学, 2016(05)
  • [8]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联模型研究[D]. 朱小檬.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9]长三角港口群协调发展研究[D]. 罗芳. 吉林大学, 2012(08)
  • [10]上海港与釜山港竞争策略研究[D]. 吕晓燕. 大连海事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新世纪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