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温室养蚕技术

冬暖温室养蚕技术

一、冬暖式大棚养蚕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新,曹娟娟[1](2017)在《脱贫路上的4次“产业革命”》文中指出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顺合店村是偏远传统农业村,全村163户476人,村集体收入仅靠集体土地承包,是市级贫困村。早在1998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同祥为改变现状,开始了产业调整之路。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南下江苏、深圳考察,探寻养蚕之路,发动30余户群众种植桑树260亩,一年下来,养蚕户就能创收200余万元。到2002年,由于连年种树,桑树出现小叶病,没有找到防治的法子,导致养蚕业走到了尽头。2003年,张同祥又启动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发展大田菜椒种植,户户都种蔬菜。"最多时,全村种

魏晨[2](2015)在《要素整合:农民合作有效实现形式的物质基础 ——基于山东省东平县孟庄村的实地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特有的土地集体产权和乡村治理,特别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合作对实现农村社会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当下土地股份合作社作为农民合作的代表形式正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使传统农民“善分不善合”的局面得以彻底改观,其背后的逻辑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位于我国山东省东平县的孟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要素整合为切入点,希望以此来尝试探讨农民合作的一般规律。在实践中,该村构建了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主体,瓜菜产销合作社、劳动力资源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模式。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使该村整合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而创造了农民合作的持久动力。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部分:一是资金要素的整合,政策性资金是其它要素得以整合的纽带;二是土地要素的整合,土地要素不仅是农村社区的最大资源,也是其他要素得以整合的基础;三是劳动力要素的整合,农村富余劳动力何以有效转移与利用。本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合作的物质基础,即要素整合如何得以实现;其又对农民合作有何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孟庄村三个合作社的形成与发展等整个动态过程的考察,笔者得出结论:要素整合程度决定合作质量。而通过政府推动、能人引导、建构载体等途径,要素整合是有可能实现的。

赵德健[3](2015)在《乡村治理视角下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与影响 ——以鲁西南六个村庄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是学界对于经济与政治关系的一般看法。对此,本论文不是一般的研究政治与经济或乡村经济与乡村治理的关系,而是尝试从乡村治理的角度,以农民合作的不同个案为基础,研究土地股份合作崛起的乡村治理背景、土地股份合作崛起中治理因素的作用、土地股份合作崛起所产生的治理绩效及其面临的新挑战,以此回应和探讨乡村治理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本论文的研究认为,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乡村治理往往将治理视为独立的系统而束之高阁,就治理谈治理。本论文通过六个村庄案例的研究,发现农村经济状况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农村经济的薄弱,使农民利益关联难以有效建立,农民合作难以有效达成,治理资源严重受限,乡村治理往往陷入困境。而土地股份合作所推动的村庄经济发展,不仅促进了农民与村集体经济条件的改善,更构建了村庄共同利益,增强了村集体治理能力,带来了良好的治理绩效。特别是,崛起后的土地股份合作对农村单一主体治理、地域性治理等传统治理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良性发展。本论文认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治理并非消极无为,也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反作用,而是积极主动地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过往的农民合作研究对乡村治理的因素重视不够,甚至排斥了乡村治理的因素。本论文通过对六个土地股份合作崛起案例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农民合作,特别是欠发达的农业地区的农民合作过程中因为缺乏巨大的现实利益诱导,很难如发达地区因为土地用途转换能够带来巨大现实利益而自生自发自愿合作,因此特别需要乡村治理的介入,推动农民合作的达成。同时,乡村治理通过发挥其村级整合、能人带动、政府支持、利益协调、管理创新等因素的积极作用,既为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也为乡村治理的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王立学[4](2011)在《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首要工作,青州市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有82.1%的人口都生活在农村,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内部存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职能定位不准确、不及时,很多问题亟需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青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青州市政府如何对自己的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提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最佳方案,做大做强青州特色优势农业,对推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构建小康青州、和谐青州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总结了国内外农业结构调整经验与教训,以青州历年的《青州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青州年鉴》及青州市农业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州农业机构的演变历程,对青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基于政府层面的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与分析,针对青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青州市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措施及建议,为今后青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经验。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点等方面。第二章是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主要从农业产业经营化理论,农业结构调整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干预理论,政府职能理论等方面阐述,为青州市政府职能定位提供丰富、可靠的理论依据。第三章是对青州农业机构调整情况、青州市农林渔牧的发展现状和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做法进行详细阐述,为第四章分析基于政府层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打下基础。第四章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例证分析及比较分析等方法,重点分析了基于政府层面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青州市农业的五大支柱产业层面进行分析。第五章是新形势下青州市农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论文先对青州总体产业结构进行总体职能定位,然后分别对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方案进行研究,每项产业的规划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预期目标和详细的规划,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第六章是促进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从青州市各个农业发展及升级的视角出发,制定六条相关政策达到完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王玄瑜[5](2011)在《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茧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蚕茧产业生产规模和蚕茧产量不断增加,主导着世界蚕丝产业的发展。蚕茧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千万农民的增收致富,也为工业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原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是,蚕茧产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市场的不适应,蚕茧产业生产和经营中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造成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严重制约着蚕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单靠技术手段已经很难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蚕茧产业组织作为蚕茧产业运行的有效载体,其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蚕茧产业进行分析研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以产业组织理论和经济学及管理学为基础,运用SCP分析框架,对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探讨,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根源,探究合理生产规模、区域布局、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建议,为我国蚕茧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全文共分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产业的基本特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产业政策六大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具体包括:(1)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理论基础。本部分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范式SCP框架进行介绍分析。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理论基点。(2)中国蚕茧产业的基本特性与发展历程。本部分在界定蚕茧产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本研究对象仅限于具有农产品属性的蚕茧产品,分析蚕茧产业特征与生产经营的风险性,梳理我国茧丝绸行业特别是蚕茧产业的发展历程,剖析目前我国茧丝绸产业发展状况。这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起点。(3)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本部分主要研究目前我国蚕茧产业的养蚕业、蚕茧收烘业、销售业的市场结构,分析蚕茧产业的区域布局、生产集中度、规模经济、市场流通等基本问题。(4)中国蚕茧产业市场行为的分析。本部分主要分析当前我国蚕茧产业养蚕户、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行为,研究揭示目前我国蚕茧产业市场主体的行为机理及其特性,剖析市场行为产生的原因。(5)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本部分研究我国目前蚕茧产业养蚕业、蚕茧收烘企业的市场绩效,建立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我国蚕茧产业利润较低、蚕农增收困难的原因,构建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是研究中国蚕茧产业组织问题的核心和重点。(6)中国蚕茧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管理。在对我国目前蚕茧产业组织政策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蚕茧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促进我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政策与建议;并根据我国蚕茧产业的行业管理状况,提出完善行业管理的措施建议。产业组织政策和行业管理是优化中国蚕茧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结论可概括为:(1)中国蚕茧产业是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比较效益高,生产技术仍有很大发展空间。(2)目前我国鲜茧生产的小规模、大群体的组织特征,由此形成了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而鲜茧收购市场呈现局部区域垄断性特点,从而影响蚕茧产业市场的健康发展。(3)蚕茧产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趋向提高,但仍很低,未达到最佳规模经济要求,导致产业资源利用率低下。(4)蚕茧产业市场绩效低下,人工成本、蚕茧价格、收烘加工企业生产能力、产业链长度是主要影响因素。(5)蚕茧产品具有同质性,很难形成产品差异。通过建立品牌、规范生产方式和原产地认证等途径逐步形成产品差异,可以取得更高的产业经济效益。(6)蚕茧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都很低,随着蚕业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其进入和退出壁垒会不断提高,其中行政壁垒是阻碍其进入和退出的重要因素。(7)通过蚕茧产业组织间的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并购行为,整合营销渠道,建设一体化的营销渠道,平衡各参与者的利益分配,使各参与主体博弈的结果利于蚕业的良性发展,提高我国蚕茧产品的营销效率,增加蚕茧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培育大的具有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8)针对蚕茧产业行业自律性困难,蚕茧产业市场秩序不规范等现象,政府加强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培育和发展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是提高蚕茧产业乃至茧丝绸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李春梅,王鑫[6](2004)在《蚕桑规模经营模式初报》文中提出

薛志成[7](2003)在《冬暖式大棚养蚕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贾亚洲,贾丽侠,杜懿[8](2003)在《甘肃陇南试行“3+1”大棚养蚕的投资效能分析》文中指出

盛红雁[9](2002)在《多路并举促增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宁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70多万农业人口。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宁阳县委、县政府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为总结宁阳县农民增收的经验,笔者专程到该县作了调查,总结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几条有效的路子。 第一,内调结构,土里增收。宁阳县委、县政府认为,要推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农业结构调整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该县确立了“调高、调大、调优”的目标。调高,即把高值田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县里确定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重点抓好以“菜园、果园、桑园”为内容的”三园”建设,全县冬暖式大棚达到了1.5万个,四面采光棚1.6万个,养蚕养蘑菇多用棚6000个,全县5000元以上的高值田达到1.333万公顷。在调整布局上,东部乡镇大力发展早春覆膜土豆生产;西部平原,在以冬暖式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大白菜、萝卜、洋葱等大面积

周金钱[10](2002)在《大棚养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二、冬暖式大棚养蚕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暖式大棚养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要素整合:农民合作有效实现形式的物质基础 ——基于山东省东平县孟庄村的实地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
        (一) 关于农民合作实现条件或基础的研究
        (二) 关于要素理论研究
        (三) 文献综述小结
    三、核心概念
        (一) 农民合作
        (二) 要素整合
        (三) 物质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
        (一) 村庄历史演变
        (二) 社会文化特征
        (三) 政治经济情况
第二章 合作缘起:在夹缝中寻求突破
    一、农民的呼声:不断增强的流转意愿
        (一) “种粮挣不了几个钱”:村民的无奈
        (二) “自己种,不如让别人种”:村民的尝试
    二、村委的努力:村干带头走上合作路
        (一) 废小组,分田地
        (二) 村民有想法,干部有干劲
        (三) 操作成难题,寻求上级帮忙
    三、政府的推动:发展思路的开拓创新
        (一) 农业现代化的长期规划
        (二) 移民资金使用的新纪元
        (三) 先进招商模式的再复制
    四、小结
第三章 合作落地:资金要素的整合
    一、资金变项目
    二、资金变股权
        (一) “出租不如入股”:再前进一步
        (二) “谁来承接股金”:入股成难题
        (三) “都应参与其中”:嫁接老平台
    三、资金变资本
        (一) 落实股份,合作达成
        (二) 初见分红,投资获益
    四、小结
第四章 合作延续:土地要素的整合
    一、打消疑虑,村民间形成共识
    二、促进沟通,与大户达成协议
    三、实现入股,合作效益始突显
        (一) 发起倡议
        (二) 建章立制
        (三) 农民增收
    四、小结
第五章 合作扩展:劳动力要素的整合
    一、大户有要求:生产急需劳动力
    二、再建合作社:村委出面解难题
        (一) 升级服务队
        (二) 用工标准化
    三、配合渐默契:大户与农民共赢
    四、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个案村庄要素整合路径分析
    二、要素整合与农民合作的逻辑关系
        (一) 合作效益的实现是农民合作的前提
        (二) 合作效益的实现需要打破要素整合壁垒
        (三) 要素整合程度决定合作质量
    三、要素整合的实现条件
        (一) 政府外力
        (二) 能人引导
        (三) 组织载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乡村治理视角下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与影响 ——以鲁西南六个村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学界已有研究梳理
        (一) 合作社崛起的条件研究
        (二) 合作社与乡村治理的关系研究
        (三) 土地股份合作与乡村治理的关系研究
    三、问题意识与研究假设
        (一) 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
        (二) 乡村治理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个案介绍与研究思路
    五、关键词的界定
        (一) 土地股份合作
        (二) 乡村治理
        (三) 治理绩效
第二章 村级整合:后村的土地股份合作
    一、后村落后:历史变迁与现实困境
        (一) 村级整合的历史与变迁
        (二) 村级整合的缺位与问题
        (三) 村级整合的主体与形式
    二、后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
        (一) 动议
        (二) 筹备
        (三) 成立
        (四) 注册
        (五) 经营
    三、土地股份合作中的村级整合
        (一) 赢取社会权威
        (二) 村级整合尝试
        (三) 借助市场力量
    四、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与新情况
        (一) 土地股份合作中的村级整合
        (二)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
        (三)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经验
        (四)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新情况
    五、小结
第三章 能人带动:安村的土地股份合作
    一、安村不安:村庄治理的困境
        (一) 村民的贫困
        (二) 村集体薄弱
        (三) 治理的窘境
    二、安村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
        (一) 能人回村
        (二) 筹备动员
        (三) 建章立制
        (四) 建立合作社
    三、土地股份合作中的能人带动
        (一) 清“三资”,立威信
        (二) 建设施,聚民心
        (三) 引产业,建基地
    四、土地股份的治理绩效及新情况
        (一)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
        (二)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启示
        (三) 乡土能人的特征与功能
        (四) 能人带动值得注意的问题
    五、小结
第四章 政府支持:孟村的土地股份合作
    一、“孟村无梦”:治理困境
        (一) 孟庄土地股份合作的现实难题
        (二) 孟庄土地股份合作的发展优势
    二、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
        (一)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二) 成立瓜菜产销合作社
        (三) 成立劳动力资源合作社
    三、土地股份合作崛起中的政府支持
        (一) 农民的呼声:不断增强的合作需求
        (二) 政府的推动:移民资金的使用创新
    四、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与新情况
        (一)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
        (二)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启示
        (三) 土地股份合作的新情况
    五、小结
第五章 农民主体:南堂村的土地股份合作
    一、“南堂难题”:治理困境
        (一) 资源低效利用的村庄
        (二) 经营能力受限的农民
    二、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
        (一) 机构设置
        (二) 股权配置
        (三) 经营管理
        (四) 利润分配
    三、土地股份合作崛起中的农民主体
        (一) 乡土能人:农民主体性的激活
        (二) 筹建景区:利益诱发下的农民主体性
        (三) 专业合作社:组织撬动的农民主体性
    四、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及新情况
        (一)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
        (二) 土地股份合作中的农民主体
        (三) 土地股份合作中的治理启示
    五、小结
第六章 利益协调:周林村的土地股份合作
    一、周林不宁:治理困境
        (一) 衰落的集体经济
        (二) 艰难的农业生产
        (三) 低下的农民生活水平
    二、土地股份合作崛起中的利益协调
        (一) 一人经营到一群人经营
        (二) 一群人经营到成立专业合作社
        (三) 从专业合作社到土地股份合作社
    三、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及新情况
        (一)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
        (二)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启示
        (三)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新情况
    四、小结
第七章 管理创新:西流村的土地股份合作
    一、“西流放任”:治理困境
        (一) 由“合”到“分”的村庄
        (二) “看天吃饭”的农民
    二、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
        (一) 能人出场,坐稳位置
        (二) 寻找出路,瞄准新产业
        (三) 力排众议,说服村民
        (四) 合作社成立,唤起新希望
    三、土地股份合作崛起中的管理创新
        (一) 不在村的“资本家”
        (二) 受委托的村干部
        (三) 坐享收益的股民
    四、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和新情况
        (一) 土地股份合作的治理绩效
        (二) 土地股份合作的新情况
    五、小结
第八章 乡村治理与土地股份合作的关联性探索
    一、研究假设的回应与理论发现
        (一) 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必要的经济基础
        (二) 乡村治理在乡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土地股份合作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关联
        (一) 土地股份合作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二) 土地股份合作中的乡村治理要素
    三、土地股份合作兴起后重构乡村治理格局
    四、研究的局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政府职能的相关理论
    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2.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点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
    2.2 农业结构调整理论
        2.2.1 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原则
        2.2.2 市场经济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科技进步理论
    2.3 市场失灵理论
    2.4 政府干预理论
    2.5 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章 青州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的做法
    3.1 青州市农业行政管理机构调整状况
        3.1.1 青州市原有农业结构调整演变过程
        3.1.2 改革开放以来新建农业机构调整演变过程
    3.2 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分析
        3.2.1 农业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
        3.2.2 青州市各农业产业的变化情况
    3.3 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做法
        3.3.1 粮食单产面积逐步提高,加大各种补贴政策扶持力度
        3.3.2 瓜菜生产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和有机化
        3.3.3 花卉逐步走向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3.3.4 果品向乡土特色,产业化方向发展
        3.3.5 畜牧正快速稳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第四章 基于政府层面的青州市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分析
    4.1 政府未充分重视农业基础产业,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产生矛盾
    4.2 花卉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4.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4.2.2 市场建设相对滞后
        4.2.3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专业化与规模化受阻
        4.2.4 人才缺乏、创新不足
    4.3 瓜菜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4.3.1 政府引导不利,基础设施不完善,相应技术配套
        4.3.2 规划和引导力度不够,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进程受阻
        4.3.3 知名品牌建设滞后,优质的农产品未能优价销售
        4.3.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亟需进一步完善
    4.4 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4.4.1 政府对果业种植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有待于进一步建设
        4.4.2 科技推广力度不大,栽培管理水平低,技术水平落后
        4.4.3 缺少龙头带动,产业化程度低
    4.5 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4.5.1 政府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加工产业发展滞后
        4.5.2 政府对畜牧业投入资金缺乏,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
        4.5.3 技术力量薄弱,推广力度不大
第五章 新形势下青州市发展农业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5.1 新形势下政府在青州市发展农业中的总体职能定位
        5.1.1 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5.1.2 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力度
        5.1.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5.1.4 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
    5.2 青州市政府在发展各产业中的具体职能定位
        5.2.1 粮食产业
        5.2.2 瓜菜产业
        5.2.3 果品产业
        5.2.4 花卉产业
        5.2.5 畜牧产业
第六章 促进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建议
    6.1 加强组织领导
    6.2 密切协作配合
    6.3 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6.4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6.5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6.6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1.2.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状况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之处
        1.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蚕茧产业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1.1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哈佛学派
        2.1.3 产业组织理论的修正——芝加哥学派
        2.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新产业组织理论
    2.2 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体系——SCP结构框架
        2.2.1 市场结构
        2.2.2 市场行为
        2.2.3 市场绩效
        2.2.4 产业组织政策
    2.3 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况
3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与我国蚕茧产业发展历程
    3.1 蚕茧产业基本特性
        3.1.1 蚕茧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3.1.2 蚕茧产品的属性
        3.1.3 中国蚕茧产业特征
    3.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历程
        3.2.1 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 年)
        3.2.2 飞跃发展阶段(1979-1994 年)
        3.2.3 下降调整阶段(1995-2000 年)
        3.2.4 恢复发展阶段(2001-至今)
    3.3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现状
        3.3.1 中国蚕茧产业的总体情况
        3.3.2 中国蚕茧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
        3.3.3 中国蚕茧产业的国际地位
        3.3.4 中国蚕茧产业的管理体制
        3.3.5 中国蚕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结构分析
        4.1.1 养蚕业的养殖规模分析
        4.1.2 养蚕业的集中度分析
        4.1.3 养蚕业的进入壁垒分析
        4.1.4 养蚕业退出壁垒分析
        4.1.5 养蚕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4.2 中国蚕茧收烘加工业市场结构分析
        4.2.1 鲜茧收烘加工业规模分析
        4.2.2 蚕茧站的集中度分析
        4.2.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
        4.2.4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产品差异分析
    4.3 中国蚕茧营销业市场结构分析
        4.3.1 鲜茧收烘站营销活动分析
        4.3.2 养蚕户营销活动分析
        4.3.3 蚕业合作社营销活动分析
        4.3.4 茧贩营销活动分析
5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1 中国养蚕户的市场行为分析
        5.1.1 养蚕户的市场行为特点及基础分析
        5.1.2 养蚕户的价格行为分析
        5.1.3 养蚕户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1.4 养蚕户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5.1.5 养蚕户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5.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5.2.1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特点分析
        5.2.2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2.3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非价格行为分析
        5.2.4 鲜茧收烘加工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5.3 中国蚕茧营销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5.3.1 蚕茧营销企业类型分析
        5.3.2 蚕茧产品营销企业的价格行为分析
        5.3.3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及存在问题
        5.3.4 蚕茧产品营销渠道发展的趋势
6 中国蚕茧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6.1 中国养蚕业市场绩效分析
        6.1.1 全国养蚕业的总收益、平均价格、总成本、净利润和利润率分析
        6.1.2 主产省蚕茧价格、每亩桑园蚕茧的产量、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6.1.3 全国每亩桑园的产值、成本、净利润分析
        6.1.4 全国每亩地蚕茧收益与其他农产品比较分析
        6.1.5 养蚕业技术进步绩效分析
    6.2 中国鲜茧收烘加工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6.3 中国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较低的原因分析
        6.3.1 现行的土地制度和养蚕业的生产模式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6.3.2 蚕茧产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6.3.3 蚕茧收烘加工业的生产方式
        6.3.4 蚕茧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6.4 建立蚕茧产业市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7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行业管理
    7.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7.1.1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现状
        7.1.2 蚕茧产业现有产业政策分析
        7.1.3 蚕茧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目标
        7.1.4 蚕茧产业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7.2 中国蚕茧产业发展的行业管理
        7.2.1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性质和职能
        7.2.2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的需求分析
        7.2.3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现状分析
        7.2.4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原则
        7.2.5 蚕茧产业行业协会发展和完善的措施
8 结论及研究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6)蚕桑规模经营模式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建园模式
    1.1 低杆密植型
    1.2 桑树栽培
    1.3 桑园间作
2 大棚养蚕
    2.1 大棚建造采取两种形式
    2.2 家蚕饲养
        2.2.1 养蚕前
        2.2.2 蚕儿进棚时间
        2.2.3 养蚕形式
        2.2.4 给桑方法(条桑育)
        2.2.5 蚕期中消毒
        2.2.6 眠起处理
        2.2.7 上簇及簇中管理
    2.3 大棚非蚕期的利用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3.1.1 养蚕效益
        3.1.2 桑园间作效益
        3.1.3 食用菌栽培效益
    3.2 社会效益

(7)冬暖式大棚养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造设蚕床
2 闷棚杀菌
3 棚顶遮阳
4 消毒驱蚁
5 蚕上床
6 上蔟
7 温度及湿度调控

(8)甘肃陇南试行“3+1”大棚养蚕的投资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3+1"大棚的建造成本
2 “3+1"大棚的生产效益
3 “3+1"大棚的经济效能
    3.1 超产增值,以净收入3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3.2 省本节工,相对增加了生产纯收入
    3.3 大棚养蚕,有利于提高蚕茧品质
    3.4 大棚的综合利用,再度发挥生产效能

四、冬暖式大棚养蚕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脱贫路上的4次“产业革命”[J]. 李荣新,曹娟娟. 山东农机化, 2017(01)
  • [2]要素整合:农民合作有效实现形式的物质基础 ——基于山东省东平县孟庄村的实地观察[D]. 魏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2)
  • [3]乡村治理视角下土地股份合作的崛起与影响 ——以鲁西南六个村庄为例[D]. 赵德健.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4]山东省青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D]. 王立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6)
  • [5]中国蚕茧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D]. 王玄瑜.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9)
  • [6]蚕桑规模经营模式初报[J]. 李春梅,王鑫. 当代生态农业, 2004(01)
  • [7]冬暖式大棚养蚕技术[J]. 薛志成. 蚕学通讯, 2003(04)
  • [8]甘肃陇南试行“3+1”大棚养蚕的投资效能分析[J]. 贾亚洲,贾丽侠,杜懿. 北方蚕业, 2003(04)
  • [9]多路并举促增收[J]. 盛红雁.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12)
  • [10]大棚养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周金钱. 中国蚕业, 2002(03)

标签:;  ;  ;  ;  ;  

冬暖温室养蚕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