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日光温室设计通过专家鉴定

高效日光温室设计通过专家鉴定

一、高效日光温室设计通过专家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龙[1](2020)在《低夜温下番茄环式电子传递光保护机制及NaCl和褪黑素的增效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越冬生产时低夜温现象普遍存在,低夜温能够导致光抑制的发生,进而引起叶片光合效率的降低。PGR5(Proton Gradient Regulation 5)/PGRL1(Proton Gradient Regulation Like 1)途径介导的PSI的环式电子传递(CEF)对于植物叶片的光保护十分重要,一些代谢物质如褪黑素也能缓解植物遭受逆境损伤以及加强光合效率。因此PGR5/PGRL1复合物以及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光合作用的调控值得探索。本文首先分析了PGR5/PGRL1的功能及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光保护的调节,然后研究了CEF在盐-低温交叉胁迫适应性中的作用,最后研究了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光合作用的调控。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PGR5/PGRL1依赖的CEF在调节光保护中的作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番茄PGR5和PGRL1突变体植株,并获得PGR5和PGRL1过表达和RNAi沉默T1代材料;PGR5/PGRL1功能缺陷植株均表现出极弱的长势,光合同化速率大幅降低,PSⅠ和PSⅡ受到严重的光抑制,且对PSⅠ影响更明显,叶片CEF维持在极低水平,表现出几乎完全抑制Y(ND),而在强光下PSⅡ仍能保持较高的NPQ,表明PGR5/PGRL1依赖的环式电子传递途径具有重要的光保护作用。2.PGR5/PGRL1复合物介导的CEF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的光保护作用低夜温处理后,WT的Pn、E和GH2O显着低于PGR5-OE和PGRL1-OE,叶绿体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缓解低夜温对叶绿体质量造成的损伤;PGR5-OE、PGRL1-OE显着提高了低夜温下番茄叶片PSI和PSⅡ活性,以及ETR(I)、ETR(II)和CEF,通过增强Y(ND)和Y(NPQ)缓解了低夜温光抑制程度;表明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通过加强光保护作用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叶片光合性能的抑制。3.PGR5/PGRL1途径诱导番茄转录和蛋白质重塑以响应低夜温常温下,与PGR5-RNAi相比,PGR5-OE上调890个基因,下调301个基因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在防御反应和蛋白磷酸化条目富集的基因数最多,系统性获得抗性、PSI捕光天线蛋白富集度最高,大量的差异蛋白富集在光合作用和叶绿体有关的条目,KEGG代谢通路富集最多的也是光合作用;低夜温下,与WT相比,PGR5-OE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核、叶绿体、蛋白激酶活性以及防御响应,差异表达蛋白在细胞成分中富集最多的是类囊体,KEGG富集最多的是抗坏血酸等次级代谢。暗示PGR5/PGRL1依赖的CEF可以诱导大量光合和叶绿体质量以及逆境响应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以响应低夜温胁迫。4.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CEF光保护的Na Cl增效作用盐-低温交叉胁迫的结果表明,Na Cl处理后番茄叶片CO2同化速率降低,光化学反应效率降低,同时诱导了PSⅠ和PSⅡ处的非光化学淬灭,然而Na Cl预处理能够增强随后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光合同化能力,显着提高PS(II)和PS(I)活性,Y(I)和Y(II)以及线性和PSI环式电子传递速率。Na Cl预处理的植株经历低温胁迫时较高的CEF在调节光能在光系统之间的分配、平衡光保护和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5.褪黑素预处理下低夜温对番茄光合性能的影响外源褪黑素处理显着降低了低夜温下番茄叶片MDA含量、提高了POD活性,光合气体交换速率、光系统活性和电子传递显着提高;褪黑素预处理诱导大量光合作用和叶绿体质量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其中423个基因上调,115个基因下调表达,主要富集在逆境响应以及碳水化合物、萜类、多酮类物质代谢和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77个蛋白质上调,49个下调表达,主要与黄酮类物质的生物合成、叶绿体外被膜、叶绿体肽链内切酶Clp复合物以及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黄酮和维生素代谢有关。获得番茄褪黑素分解酶基因M3H的过表达T1代材料,M3H过表达叶片Fv/Fm和Pm在常温和低夜温下均显着低于WT,且低夜温处理后MDA含量和SOD活性大幅增加,M3H过表达的光合色素含量显着降低,且Y(I)、Y(Ⅱ)、ETR(I)、ETR(Ⅱ)以及CEF均显着降低,表明过表达M3H降低了番茄光化学反应效率。6.PGR5/PGRL1介导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褪黑素预处理显着提高了PGR5、PGRL1沉默植株Y(I)、Y(Ⅱ)以及ETR(I)、ETR(II)和PSI环式电子传递,其中对ETR(I)影响最明显;褪黑素预处理显着降低了PGR5-RNAi和PGRL1-RNAi沉默植株的Y(NA)和Y(NO),显着提高了Y(ND)和Y(NPQ),表明PGR5/PGRL1途径介导褪黑素通过调节PSⅠ供体侧和受体侧限制以及提高NPQ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光合机构造成的抑制。综上,PGR5/PGRL1是番茄中的主要CEF途径,通过调节PSI供体侧和受体侧限制以及NPQ等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叶片的光合抑制;CEF在植物对盐-低温交叉胁迫抗性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褪黑素能够通过调节光合效率提高番茄低夜温抗性。

赵婉婷[2](2019)在《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番茄在辽宁省日光温室中连作栽培现象非常普遍,其根围土壤线虫的变化尤其是植物病原线虫的积累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明确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的群落特征和时间空间分布对有效控制番茄线虫病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2018年间在辽宁省各地区采集了171份番茄根围土壤线虫标样,其中对标样中的寄生线虫种类多样性进行了鉴定,并研究了土壤线虫群落在日光温室番茄土壤中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结果如下:1.明确了辽宁省不同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根围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种类有12种: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马舒德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mashhoodi)、尤因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ewingi)、饰环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nnulatus)、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钩状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hamatus)、普通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vulgaris)、蛟河拟盘旋线虫(Pararotylenchus jiaohensis)、无唇环盘旋线虫(Rotylenchus calvua)、尾侧尾腺口盘旋线虫(Rotylenchus caudaphasmidius)、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和伞菌拟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agarici)。其中南方根结线虫较为常见,在全省不同地区的温室所采集的36个土样中均有发现,是辽宁省日光温室中分布较为普遍的重要植物寄生线虫。对所有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中的根结线虫进行了特异性分子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有土壤样本中的根结线虫均为南方根结线虫。2.明确了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的土壤线虫种群及在温室土壤中的空间分布情况,共鉴定出土壤线虫14科30属,番茄成熟期和温室中心处根结线虫种群数量最大。分别在番茄定植前期、盛果期以及成熟期采集0 cm到10 cm、10cm到20 cm和20cm到30 cm深度的土壤。研究结果表明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小杆属(Rhabditis)和原杆属(Protorhabditis)为土壤中的优势属,植物寄生线虫营养类群在番茄整个生育期都是优势营养类群;主成分分析和交互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上番茄成熟期为土壤线虫群落数量的高峰期,番茄盛果期和成熟期根结线虫属的线虫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空间上靠近日光温室中心处,根结线虫属的线虫数量最多;番茄定植前期不同土层深度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GR)差异性显着,番茄盛果期不同土层之间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λ)、丰富度指数(GR)、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MI)、植物寄生线虫成熟度指数(PPI)和瓦斯乐斯卡指数(WI)差异性显着,番茄成熟期只有富集指数(EI)在010 cm土层中显着高于2030 cm土层,其他生态指数差异不显着,说明番茄定植前期和盛果期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相对比较丰富,但成熟期由于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激增使EI指数差异明显,食物网结构较单一。本研究明确了辽宁省各地区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并进一步证明了试验中所鉴定的主要病原线虫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揭示了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群落和优势属根结线虫属的时空分布,为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的生物学及线虫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张鹏[3](2019)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文中提出设施农业是指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其显着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收效。本文在对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现状及现有资源条件等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设施农业园区运营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SWOT分析,对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1.调查结果: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产销衔接不好的问题。2.针对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产业现状,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结合国内外及内蒙古发达地区经验,提出以下对策。(1)发展布局:利用现有发达的物流服务体系,合理分配资源并建立复合型产业园区,鼓励企业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进行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善覆盖生产、农资、销售等各环节的保险体系;(2)软件升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引进条件,加强与高校及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3)市场拓展:努力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等。3.通过调研找出制约当地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配套集成日光温室蔬菜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提供依据,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凡[4](2018)在《MED隐种烟粉虱抗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属半翅目,粉虱科,小粉虱属,是一个由至少40个隐种组成的物种复合体,在非洲、中东、美国等多个国家地区发生为害。在已发现的隐种中,以MEAM1隐种(B型)和MED隐种(Q型)为代表的烟粉虱入侵隐种为害最严重。烟粉虱除了通过刺吸植物汁液、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还能传播植物病毒为害农作物、蔬菜和观赏花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当前烟粉虱的主要防治措施是化学药剂防治,大量使用会导致抗药性发生、农药残留、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为了解烟粉虱隐种的地理分布及遗传分化,明确山东地区田间种群对常用农药的抗性水平,本研究通过采集山东不同地区烟粉虱地理种群样本,对烟粉虱隐种的种类、分布及种群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同时进行了烟粉虱对新烟碱类、阿维菌素等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抗性生化机理方面的研究。在室内连代筛选了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系统评估了MED隐种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风险、交互抗性及抗性生化机理。为解决生产上防治烟粉虱存在的突出问题,还研究了以物理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20162017年山东省6个地区采集的烟粉虱隐种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个地点(青岛、济南、泰安和德州种群)采集的样品全部为烟粉虱MED隐种;其它2个地点(潍坊种群和临沂种群)的烟粉虱MED隐种所占比例大于94.3%,MEAM1隐种比例均低于5.7%。田间调查显示烟粉虱MED隐种已在山东基本取代MEAM1隐种成为绝对优势种群。2.比较了室内饲养的相对敏感烟粉虱MEAM1种群(SS-B)和MED种群(SS-Q)对8种杀虫剂(阿维菌素、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吡虫啉、吡蚜酮、吡丙醚和毒死蜱)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SS-Q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LC50值均高于SS-B种群。与SS-B种群相比,SS-Q种群对烯啶虫胺和吡虫啉的抗药性最高,抗性倍数分别为3.95倍和3.57倍;对吡蚜酮的抗性倍数最小,仅为1.06倍,表明在敏感状态下,SS-Q种群比SS-B种群具有较高的耐药性。3.为明确山东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水平,以室内饲养的SS-Q种群为对照,测定了6个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吡虫啉、噻虫嗪、烯啶虫胺、啶虫脒、毒死蜱、吡丙醚和吡蚜酮的抗性。结果表明,6个田间种群对阿维菌素仍处于敏感状态,LC50值均低于0.8mg/L。对吡蚜酮的抗性与敏感种群抗性倍数差异不大,LC50范围为148.68 mg/L439.59mg/L,只有泰安种群(TA)出现敏感性下降情况(3.27倍)。吡丙醚对不同烟粉虱种群卵的毒力效果不同:临沂、青岛和济南种群处于敏感状态,LC50范围为15.28mg/L29.91 mg/L;德州和泰安种群表现为敏感性下降(3.89和4.48倍),潍坊种群已达到低抗水平(5.55倍)。对烟碱类杀虫剂各个地方种群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于吡虫啉,6个地理种群产生了敏感性下降到中水平的抗性(4.2916.56倍);4个地理种群对噻虫嗪产生了低到中水平的抗性(8.3915.81倍);4个地理种群对啶虫脒出现敏感性下降或低抗水平(4.108.35倍);潍坊和济南种群对烯啶虫胺出现低水平抗性(5.87倍和6.79倍)。对传统杀虫剂毒死蜱,德州和潍坊种群出现敏感性下降(3.44和4.80倍),济南达到低抗水平(6.74倍)。因此,推荐使用阿维菌素、吡蚜酮与烟碱类杀虫剂交替或轮换使用,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4.为明确抗性生化机理,测定了田间种群的解毒代谢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烟粉虱种群的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随种群抗性水平的增高而增强。青岛种群的羧酸酯酶活力最高,其次为潍坊种群,德州、济南、泰安、临沂种群却出现略低于敏感种群的现象。田间种群抗药性升高与多功能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升高有关。5.用吡蚜酮对相对敏感SS-Q种群进行了连续18代抗性筛选,获得了MED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R-F18)。在筛选的前10代(R-F1R-F10)抗性发展非常缓慢,抗性只增长至2.16倍,第11至18代,抗性增长速度加快,由第11代的4.19倍增长到第18代的10.70倍。抗性风险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抗性现实遗传力h2为0.1158,假设在田间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显示遗传力为实验室估计值的一半,即h2为0.0579,若田间杀死率为70%90%时,预计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320代,烟粉虱对吡蚜酮存在产生抗性的风险。6.以敏感SS-Q和吡蚜酮抗性筛选过程中的R-F11和R-F18为试虫,通过交互抗性和解毒代谢酶活力测定,分析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生化机制。交互抗性结果表明,抗性品系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啶虫脒、烯啶虫胺和吡虫啉均表现有交互抗性,交互抗性倍数分别为10.43、6.22、4.64和3.61倍,对吡丙醚、毒死蜱和阿维菌素无交互抗性。表明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对上述烟碱类杀虫剂有潜在抗性风险。与SS-Q品系相比,R-F11和R-F18的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分别升高了1.88和2.77倍,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增强是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7.采用3种不同处理方式:在常规番茄日光温室(CK)的前通风口和上通风口罩以60目防虫网、80目防虫网和80目防虫网加后墙通风管(分别称为Ⅰ、Ⅱ、Ⅲ),研究了不同网目防虫网及后墙通风管对温室温湿度、烟粉虱虫量及番茄褪绿病毒病的影响。结果表明,80目防虫网对烟粉虱阻隔为98.4%,且相对100目防虫网有更好的通风效果,推荐田间使用。2014年试验发现,温室Ⅱ虽烟粉虱虫量和番茄发病率低于其它处理温室,但罩网会提高温室内温度,80目增温更明显。20152016年试验中,经过后墙凿洞处理,使得防虫网温室温度明显降低。2015年8月25日2015年10月29日每日10:0016:00时间段的平均温度,温室Ⅲ为26.55℃,比温室Ⅱ低7.27℃,2016年8月20日2016年10月29日每日相同时间段的平均温度,温室Ⅲ为27.11℃,比温室Ⅱ低5.63℃;温室Ⅲ与温室Ⅱ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差别不大。同时,温室Ⅲ能有效的控制烟粉虱虫量和番茄发病率,使得ToCV发病率仅为6.67%。因此,日光温室前、上通风口罩80目防虫网阻隔烟粉虱,加后墙通风管降温,可有效降低烟粉虱数量和防治ToCV发生危害,此技术推荐在日光温室使用。

穆大伟[5](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赵景文,张艳红,李凯,刘晓明,郭建业,闫子双,潘张磊[6](2016)在《北京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调研》文中提出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4种形式,对蔬菜与农机管理部门、蔬菜与农机技术装备应用单位、农机生产及服务部门、蔬菜与农机技术装备研究与推广部门进行调查、访问。全面了解关于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政策及发展方向,摸清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及社会化服务情况,分析了北京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全面提升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张朝文[7](2014)在《黄土区高效农业模式及其效应 ——以黄瓜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以设施栽培为主的蔬菜生产其栽培面积在我国广大地区迅速发展,设施农业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而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导致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深入研究蔬菜的水分管理对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黄瓜为例,同时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以期能对农业生产中的节能减排提供参考。以津春四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日光温室(G),露地(O)﹞及土壤水分条件﹝土壤含水率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W1)、70%~80%(W2)和90%~100%(W3)﹞对黄瓜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合特性、土壤呼吸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栽培方式,低水条件下,植株根冠比较大,但生物量、产量较低。耗水量会随着土壤含水率上升而增加,较低的土壤含水率利于WUE提高;较低的土壤含水率利于提高果实的品质,其维生素C(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会较高;高水处理虽然能获得较高产量,但是品质降低。低水处理的品质虽然较好,其产量比较低。因此保持70%-80%的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更为适宜;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日光温室内植株根冠比较小,生物量和产量要高于露地;从营养品质上相比较,露地栽培的黄瓜品质要优于日光温室。(2)从光合日变化来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随之增加;中水以及高水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为双峰曲线,而低水处理却呈现单峰曲线。于11:00达到第一峰,下午15:00出现第二峰;说明相对于温室栽培,露地栽培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较高,黄瓜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与净光合速率均呈现一致性。(3)在整个生长季内,当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时,土壤呼吸速率也随之增高。可见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土壤水分,当土壤含水量为90%-100%时,土壤呼吸速率最高。温室和露地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都出现在7月7日。从总体上看,露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要高于温室;露地栽培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明显,下午14:00出现峰值,呈现为单峰曲线,温室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的趋势与露地相似,呈现一致性。(4)在日光温室和露地条件下,通过对土壤呼吸速率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呼吸速率与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5cm处)呈现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现负相关;通过对土壤呼吸与产量、耗水量和根系生物量之间的分析,得出土壤呼吸速率与产量呈现负相关,而与耗水量和根系生物量之间呈现正相关。

本刊编辑部[8](2011)在《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省着名水稻育种专家,湖南省第六届党代会和人大代表,全国先进工作者(2000年),湖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1年),湖南省优秀专家(2002年),衡阳市首届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5年),衡阳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

喻景权[9](2011)在《“十一五”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和科技进展及其展望》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发展极其迅速,生产面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形成了不同区域特色的设施类型、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本文分析了近五年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特点,并从设施装备研发、设施蔬菜生物学与基因功能研究、设施蔬菜育苗技术、资源高效利用与连作障碍克服技术、抗逆与调控技术、优质与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最后在分析我国当今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今后设施蔬菜产业和科研的发展方向。

高寿利[10](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二、高效日光温室设计通过专家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日光温室设计通过专家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低夜温下番茄环式电子传递光保护机制及NaCl和褪黑素的增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设施低夜温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1.1 设施内低夜温环境特征
        1.1.2 低夜温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 植物的光合逆境适应机制及调节
        1.2.1 光能的捕获和电子传递过程
        1.2.2 PSI和 PSⅡ光抑制的发生
        1.2.3 植物光保护机制
    1.3 光合环式电子传递对植物的光保护作用
        1.3.1 PSI环式电子传递途径
        1.3.2 环式电子传递对植物的光保护作用
        1.3.3 PGR5/PGRL1复合物介导的环式电子传递途径
        1.3.4 环式电子传递在调节植物逆境响应中的生理功能
        1.3.5 PSI环式电子传递对质子动力势的调控
        1.3.6 PSI环式电子传递速率的主要评估方法
    1.4 植物光合作用维持与叶绿体质量控制
        1.4.1 叶绿体是植物的环境感受器
        1.4.2 叶绿体的质量控制
    1.5 褪黑素对植物抗逆性的调节
        1.5.1 植物褪黑素的合成与分解途径
        1.5.2 褪黑素在植物抗逆性中的调节作用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夜温下PGR5/PGRL1介导的番茄光合CEF光保护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系统进化树构建、跨膜结构域预测与eplants基因表达绘制
        2.1.2 双分子荧光互补
        2.1.3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2.1.4 番茄PGR5和PGRL1基因过表达与RNAi沉默的遗传转化
        2.1.5 低夜温处理
        2.1.6 光合气交换参数的测定
        2.1.7 PSⅠ和PSⅡ光化学反应效率测定
        2.1.8 电致变色(ECS)信号分析
        2.1.9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10 转录组测序
        2.1.11 蛋白质组测序
        2.1.12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番茄PGR5和PGRL1基因进化、特性及互作分析
        2.2.2 PGR5/PGRL1调控番茄叶片光合效率和光系统活性的作用
        2.2.3 PGR5/PGRL1调控番茄叶片光能分配及电子传递的作用
        2.2.4 PGR5/PGRL1对番茄光合低夜温胁迫的光保护效应
        2.2.5 PGR5/PGRL1调控番茄低夜温胁迫叶片基因表达的分析
        2.2.6 PGR5/PGRL1调控番茄低夜温胁迫蛋白质表达的分析
    2.3 讨论
        2.3.1 PGR5/PGRL1途径在番茄中是一条主要的PSI环式电子传递途径
        2.3.2 PGR5/PGRL1依赖的CEF在 PSI供体侧和受体侧调控PSI的光保护
        2.3.3 调节Y(NA)与Y(ND)之间的平衡是PSI光保护的重要策略
        2.3.4 PGR5/PGRL1依赖的CEF通过诱导NPQ对 PSII也具有光保护作用
        2.3.5 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缓解低夜温导致的番茄叶片光抑制
        2.3.6 PGR5/PGRL1依赖的CEF能够在转录和蛋白质水平控制叶绿体质量
    2.4 小结
第三章 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CEF光保护的Na Cl增效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与处理
        3.1.2 气交换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3.1.3 叶绿素荧光的快速诱导动力学曲线和P700的氧化还原动力学曲线测定
        3.1.4 同时测量PSⅠ和PSⅡ的能量转换和电子传递速率
        3.1.5 电致变色(ECS)信号分析
        3.1.6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气体交换和光系统活性的NaCl调控作用
        3.2.2 低温胁迫下番茄光能分配的NaCl调控作用
        3.2.3 低温胁迫下番茄光合CEF的 Na Cl调控作用
        3.2.4 低温胁迫下番茄叶片质子动力势的NaCl调控作用
    3.3 讨论
        3.3.1 CEF介导的光保护涉及盐诱导的低温交叉耐受性
        3.3.2 质子动力势是诱导交叉耐受性的一种光保护机制
        3.3.3 叶绿体离子转运与盐胁迫诱导的低温光保护有关
    3.4 小结
第四章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光合CEF光保护的褪黑素增效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外源喷施褪黑素后低夜温胁迫处理
        4.1.2 外源褪黑素喷施PGR5-RNAi、PGRL1-RNAi材料后进行低夜温处理
        4.1.3 褪黑素分解酶基因过表达M3H-OE的遗传转化
        4.1.4 光合荧光的测定
        4.1.5 转录组测序
        4.1.6 蛋白质组测序
        4.1.7 MDA、POD、CAT、SOD测定
        4.1.8 q RT-PCR测定
        4.1.9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及气孔观察
        4.1.10 统计分析
    4.2 结果
        4.2.1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光合气体交换和光系统活性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2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光能分配和电子传递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3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叶片基因表达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4 低夜温胁迫下番茄叶片蛋白表达的褪黑素调控作用
        4.2.5 PGR5/PGRL1介导外源褪黑素调控番茄光保护的效应
    4.3 讨论
        4.3.1 外源褪黑素处理能够缓解低夜温对番茄叶片光合效率的抑制
        4.3.2 褪黑素通过诱导相关基因和蛋白质表达调节低夜温下番茄光合效率
        4.3.3 PGR5/PGRL1介导外源褪黑素对低夜温下番茄光合作用的调控
        4.3.4 过表达褪黑素分解酶基因能抑制光合效率并降低光合色素含量
    4.4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1 土壤线虫的分类及危害
        1.1.1 土壤线虫分类系统
        1.1.2 植物寄生线虫分类系统演化
        1.1.3 植物寄生线虫的危害
    1.2 土壤线虫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土壤线虫的多样性
        1.2.2 植物寄生线虫的多样性研究
        1.2.3 日光温室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
        1.2.4 其它土壤线虫多样性研究
    1.3 土壤线虫分类鉴定方法
        1.3.1 形态学鉴定方法
        1.3.2 生物化学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4 研究展望
第二章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及分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样来源与采集
        2.1.2 线虫的分离、杀死和固定
        2.1.3 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
        2.1.4 线虫分子鉴定方法
        2.1.5 线虫描述采用的英文缩略语和符号意义
    2.2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植物寄生线虫分类鉴定结果
        2.2.1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植物寄生线虫分布概况
        2.2.2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植物寄生线虫形态描述
        2.2.3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结线虫种类分子鉴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根围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标样来源
        3.1.2 标样的采集
        3.1.3 土壤线虫生态指数计算方法
        3.1.4 土壤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特征
        3.2.2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的优势属分析
        3.2.3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的生态指数
        3.2.4 日光温室番茄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描述
        3.2.5 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相关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辽宁省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植物寄生线虫种类及分布研究
    4.2 日光温室番茄不同生育期根围土壤线虫空间分布研究
    4.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3)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综述
        1.2.1 国内产业现状
        1.2.2 国外产业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调研
    2.1 气候特征
        2.1.1 2017年1~12月份日照时数
        2.1.2 2009年~2018年乌兰浩特市各年日照时数
        2.1.3 乌兰浩特市2017年各月份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
        2.1.4 1989~2017年近20年内平均气温
        2.1.5 月平均降雨量
    2.2 设施农业发展阶段及面积布局的演变
    2.3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2.4 乌兰浩特市日光温室构型
    2.5 日光温室作物种类及种植比例
    2.6 温室蔬菜周年生产技术模式及生产效益
    2.7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三新”技术应用情况
    2.8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8.1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1 乌兰浩特市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
        3.1.1 区位优势
        3.1.2 资源优势
        3.1.3 劳动力资源丰富
        3.1.4 自产蔬菜供不应求,市场销售优势明显
    3.2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的劣势
        3.2.1 基础设施薄弱
        3.2.2 从业人员年龄老化
        3.2.3 持续资金投入不足
        3.2.4 市场信息掌握不好,收益不稳
        3.2.5 市场建设落后
    3.3 乌兰浩特市发展设施农业的机遇
        3.3.1 优质农产品需求量不断加大
        3.3.2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
        3.3.3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3.4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遇到的威胁
        3.4.1 周边地区知名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冲击
        3.4.2 来自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压力
        3.4.3 服务体系不完善
        3.4.4 信贷规模小、融资渠道窄、融资环境较差
4 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4.1 砖混结构日光温室性能优化及冬春茬果菜促早栽培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温室
        4.1.3 供试品种
        4.1.4 试验方法
        4.1.5 升温7d后连续7d内日光温室气温、地温变化情况
        4.1.6 升温17 d后24 h内日光温室气温变化情况
        4.1.7 温室整改后对黄瓜产量、效益的影响
        4.1.8 试验结论与讨论
    4.2 新型日光温室设计(太阳能水循环蓄热温室)
    4.3 乌市温室蔬菜周年高效生产技术模式探索
        4.3.1 模式制定原则
        4.3.2 制定依据
        4.3.3 生产茬口的确定
        4.3.4 温室配套设备
        4.3.5 品种应用
        4.3.6 适时定植
        4.3.7 高垄栽培
        4.3.8 整枝落蔓
        4.3.9 “四控”措施
        4.3.10 增温补光
        4.3.11 增施CO_2气肥
        4.3.12 病虫害绿色防控
        4.3.13 采收期
        4.3.14 产量目标及经济效益
5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发展战略与矩阵分析
    5.2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5.2.1 坚持六个基本原则,搞好建设与管理
        5.2.2 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贡献率
        5.2.3 建立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具有兴安盟特色的设施农业
        5.2.4 突出品牌,开拓市场,进一步抓好产品销售服务工作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MED隐种烟粉虱抗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烟粉虱概况
        1.1.1 起源和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寄主范围
        1.1.4 取食行为
        1.1.5 寄主危害
    1.2 烟粉虱的分类地位
        1.2.1 烟粉虱生物型的研究
        1.2.2 烟粉虱隐种的研究
        1.2.3 烟粉虱隐种鉴别方法
    1.3 烟粉虱传播病毒病情况
        1.3.1 双生病毒简介
        1.3.2 番茄褪绿病毒
    1.4 烟粉虱抗药性现状
        1.4.1 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
        1.4.2 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1.4.3 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
        1.4.4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的抗性
    1.5 吡蚜酮研究概况
        1.5.1 吡蚜酮作用特点
        1.5.2 吡蚜酮作用机制
    1.6 烟粉虱抗药性机制
    1.7 烟粉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1.7.1 虫情监测和预报
        1.7.2 农业防治
        1.7.3 物理防治
        1.7.4 生物防治
        1.7.5 化学防治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基于mtDNA COI基因的烟粉虱隐种鉴定方法
        2.2.2 抗药性监测方法
        2.2.3 烟粉虱种群吡蚜酮抗性选育
        2.2.4 抗性现实遗传力(h2)的估算与抗性风险评估
        2.2.5 吡蚜酮筛选种群的交互抗性谱测定
        2.2.6 样品蛋白含量测定
        2.2.6.1 蛋白标准曲线绘制
        2.2.6.2 待测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2.2.7 解毒酶活性测定
        2.2.7.1 羧酸酯酶(CarE)活力测定
        2.2.7.2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测定
        2.2.7.3 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测定
        2.2.8 利用防虫网防控温室番茄烟粉虱及番茄褪绿病毒病的技术研究方法
        2.2.8.1 不同网目防虫网对烟粉虱隔离试验
        2.2.8.2 试验温室处理
        2.2.8.3 日光温室温湿度记录
        2.2.8.4 日光温室中烟粉虱种群动态及番茄褪绿病毒病发生情况调查
        2.2.8.5 疑似感病植株室内带毒情况检测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东省各地烟粉虱MEAM1 隐种与MED隐种比例
    3.2 相对敏感品系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3.3 山东省不同烟粉虱种群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3.4 不同地区烟粉虱种群解毒酶活性测定结果
    3.5 烟粉虱MED隐种对吡蚜酮抗性风险及生化机理
        3.5.1 吡蚜酮对烟粉虱室内抗性筛选结果
        3.5.2 烟粉虱MED隐种对吡蚜酮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分析
        3.5.3 烟粉虱MED隐种对吡蚜酮的抗性风险评估
        3.5.4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对不同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3.5.5 烟粉虱解毒酶在抗性筛选中作用
    3.6 利用防虫网防控温室番茄烟粉虱及番茄褪绿病毒病研究结果
        3.6.1 田间使用防虫网网目筛选结果
        3.6.2 罩网对日光温室温湿度的影响
        3.6.3 后墙增加通风管对日光温室温湿度的影响
        3.6.4 不同处理后日光温室内烟粉虱种群数量情况
        3.6.5 不同处理后日光温室内番茄ToCV发病情况
4 讨论
    4.1 烟粉虱MED隐种取代MEAM1 隐种的竞争取代机制
    4.2 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情况
    4.3 烟粉虱田间种群生化抗性机理
    4.4 烟粉虱对吡蚜酮的抗性风险
        4.4.1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筛选
        4.4.2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交互抗性
        4.4.3 烟粉虱抗吡蚜酮品系的生化机理
    4.5 利用防虫网防控温室番茄烟粉虱及番茄褪绿病毒病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都市农业
        1.2.2 设施农业
        1.2.3 立体绿化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2.1 有农建筑
        2.1.1 垂直农场
        2.1.2 有农建筑
    2.2 产能建筑
        2.2.1 被动房
        2.2.2 产能房
    2.3 生产型建筑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结论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2.4 结论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
        4.3.4 结论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5.1.1 覆土种植
        5.1.2 栽培槽
        5.1.3 栽培块
        5.1.4 栽培箱
        5.1.5 水培
        5.1.6 栽培基质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5.2.5 砂栽培的特点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5.3.1 研究现状
        5.3.2 材料与方法
        5.3.3 结果与分析
        5.3.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6.1 品种选择原则
        6.1.1 研究现状
        6.1.2 品种选择原则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7.1 温室
        7.1.1 日光温室
        7.1.2 现代温室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7.2.1 研究现状
        7.2.2 农业光伏电池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7.2.4 光伏温室设计
        7.2.5 实践案例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7.3.1 材料与方法
        7.3.2 结果与分析
        7.3.3 结论
    7.4 屋顶温室
        7.4.1 研究现状
        7.4.2 实践案例
        7.4.3 屋顶温室类型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7.5.2 屋顶日光温室
        7.5.3 屋顶现代温室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7.6.4 自给率分析
        7.6.5 结果与讨论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7.7.2 建筑能耗模型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7.7.5 能耗模拟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黄土区高效农业模式及其效应 ——以黄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效农业的主要类型与评价指标
        1.1.1 高效农业及其模式的代表类型
        1.1.2 高效农业的评价指标
    1.2 发展设施农业模式的重要性及生产中的问题
        1.2.1 发展设施农业的意义
        1.2.2 设施蔬菜栽培中水分管理的重要性
    1.3 栽培方式和水分对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呼吸特性的影响
        1.3.1 栽培方式对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
        1.3.2 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3.3 水分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1.3.4 水分对蔬菜品质的影响
        1.3.5 栽培方式和水分对蔬菜土壤呼吸特性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思路
        1.5.1 栽培方式和土壤水分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1.5.2 栽培方式和土壤水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1.5.3 栽培方式和土壤水分对黄瓜光合特性的影响
        1.5.4 栽培方式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特性的影响
        1.5.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供试品种
    2.3 试验设计
    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2.4.1 补水量的确定
        2.4.2 产量及生物量的测定
        2.4.3 品质的测定
        2.4.4 光合速率的测定
        2.4.5 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测定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对黄瓜产量品质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结果与分析
        3.1.1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条件下黄瓜产量与耗水量的变化
        3.1.2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3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对黄瓜干重及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3.1.4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3.1.5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特性的影响
    4.1 结果分析
        4.1.1 不同处理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
        4.1.2 土壤呼吸变异性分析
        4.1.3 不同处理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
        4.1.4 土壤呼吸与产量、耗水量和根系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9)“十一五”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和科技进展及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一五”期间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概况
2“十一五”期间我国设施蔬菜主要科技进步
    2.1 设施装备的研发与环境控制研究进展
    2.2 设施蔬菜生物学与基因功能研究进展
    2.3 设施蔬菜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2.4 资源高效利用与连作障碍克服技术研究进展
    2.5 抗逆机制与设施蔬菜抗逆生产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2.6 蔬菜优质与安全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3 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和科研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4 发展方向

(10)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1 国外设施发展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2.1 研究方法
    2.2 研究内容
    2.3 塑料大棚温室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2.4 日光温室
        2.4.1 日光温室概述
        2.4.1.1 萌芽期
        2.4.1.2 发展期
        2.4.1.3 全面发展期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2.4.2.1 西北地区
        2.4.2.2 华东地区
        2.4.2.3 东北地区
    2.5 现代化温室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2.5.5 小结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结果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3.3.3.1 华北地区
        3.3.3.1.1 北京
        3.3.3.1.2 河北
        3.3.3.1.3 河南
        3.3.3.1.4 天津
        3.3.3.2 西北地区
        3.3.3.2.1 陕西省
        3.3.3.2.2 甘肃省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3.3.3.2.4 新疆
        3.3.3.3 华东地区
        3.3.3.3.1 山东省
        3.3.3.3.2 上海市
        3.3.3.3.3 江苏省
        3.3.3.4 华南地区
        3.3.3.4.1 广东省
        3.3.3.4.2 福建省
        3.3.3.4.3 广西省
        3.3.3.4.4 海南省
        3.3.3.5 西南地区
        3.3.3.5.1 云南省
        3.3.3.5.2 贵州省
        3.3.3.5.3 四川省
        3.3.3.5.4 重庆市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内容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4.2.3.1 社会条件
        4.2.3.1.1 经济条件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4.2.3.1.3 地域优势
        4.2.3.2 自然条件
        4.2.3.2.1 温度条件
        4.2.3.2.3 光照条件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4.2.3.3.2 温室建设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4.2.3.4.1 作物习性
        4.2.3.4.2 作物选择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1.1 陕西省
        5.1.2 甘肃省
        5.1.3 西北其他地区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2.1 北京市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5.3.2.1 四川地区
        5.3.2.2 重庆地区
        5.3.2.3 贵州地区
        5.3.2.4 西藏地区
        5.3.2.5 云南地区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4.1 山东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4.2 上海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5.5.1 广东省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内容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标准的分类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6.3.2.3 产品标准化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高效日光温室设计通过专家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夜温下番茄环式电子传递光保护机制及NaCl和褪黑素的增效作用[D]. 杨小龙.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日光温室番茄根围土壤线虫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D]. 赵婉婷. 沈阳农业大学, 2019
  • [3]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设施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D]. 张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MED隐种烟粉虱抗性监测、抗性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研究[D]. 王凡.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5]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
  • [6]北京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调研[J]. 赵景文,张艳红,李凯,刘晓明,郭建业,闫子双,潘张磊. 农业工程, 2016(S1)
  • [7]黄土区高效农业模式及其效应 ——以黄瓜为例[D]. 张朝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8]衡阳农业的一颗金星——记衡阳市农科所水稻育种专家林芳仕研究员[J]. 本刊编辑部. 农业科技通讯, 2011(08)
  • [9]“十一五”我国设施蔬菜生产和科技进展及其展望[J]. 喻景权. 中国蔬菜, 2011(02)
  • [10]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高效日光温室设计通过专家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