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分析

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分析

一、对大学生上体育课满意度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义[1](2021)在《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青少年群体是人口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的质量。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体育锻炼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乐商是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且两者受个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全面认识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乐商的基本状况,正确把握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乐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的提升路径,对于有针对性的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水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积极青少年发展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采用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体育锻炼行为量表和快乐能力问卷等测评工具,共发放问卷1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343份,使用Excel2010、Spss26.0、Amos23.0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发现:1、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总体较好,位于中等偏上水平。体育锻炼以小锻炼量为主,多进行中等强度较激烈持久的运动,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多集中在21至30分钟。乐商处于中等水平,并没有表现出很高的乐观能力。2、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家庭支持维度、体育锻炼行为以及强度和时间维度、积极应对能力和品味能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所在地的青少年在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各维度、乐商总体水平以及快乐感受力、快乐感染力和品味能力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青少年在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体育锻炼行为及其各维度、乐商及其各维度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3、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三者之间两两相关,领悟社会支持正向预测体育锻炼行为和乐商,体育锻炼行为正向预测乐商。4、领悟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乐商具有正向积极作用,体锻炼行为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建议如下:1、构建“家-校-社-人”社会支持体系,增强青少年领悟支持能力。2、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锻炼,发挥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3、重视培养青少年乐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褚昕宇[2](2021)在《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文件和政策的问世也推动着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提供了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保障,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计划,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青少年只有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目标。从近日发布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和国内外研究数量的不断增加不难看出,国内外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度日益增加;运动不足成为了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锻炼习惯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获取青少年锻炼习惯相关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回归、层次聚类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社会建构理论相结合,揭示了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中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及特征,提出了干预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策略,为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整体情况有待改善,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趋于多元。青少年自我感觉健康状况良好,但由于久坐、屏幕依赖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多数青少年未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其中女生差于男生;青少年体育课内外身体活动量不够;青少年有一定的参与锻炼的意识和认知,但在锻炼主动性和知识方面有所欠缺。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受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为了探究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其权重,构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揭示出包含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四个方面的32条目的影响因素,通过专家赋权的AHP模型建构,为揭示青少年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提供测量工具。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方法验证了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结果显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因素模型各因素(25条目)均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学校因素高于其他影响因素,鉴于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对其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3)运用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问卷和SRHI量表进一步分析模型中各条目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程度,显示个人因素中的享受乐趣、舒缓压力,实现目标的满意感,体育活动主动性有助于青少年产生并保持体育锻炼习惯;家庭因素中,父母体育知识和运动习惯、家庭体育锻炼氛围和父母对体育运动的态度是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因素中,学业压力、体育老师指导水平、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同伴们参与体育锻炼,对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亦有其不可或缺的地位;社会因素中,政府大型体育活动、城市运动设施易得性和政府推广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较重要因素。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各模块的影响因素之间均有复杂性的联系。学校因素目前可能在对个人的在体育中感受的乐趣或个人满意感和学业压力等方面有负向的影响。社会因素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系数较高并且均是正向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和体育锻炼习惯均存在显着性差异,男性明显优于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分析显示,年龄越小,体育锻炼习惯受到家庭影响越明显,随着年龄的增加,受学校影响越明显,16-18岁阶段受学校因素影响达到峰值,随着青少年的不断成长,社会因素的影响逐步显现。(4)揭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即通过情景线索、激励和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锻炼意识和情景线索是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影响因素作用的关键。社会层面作用机制体现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效应和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机制的特点表现为:体育锻炼习惯促进的早期性,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奖励作用的动态性和习惯养成的长期性。(5)根据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予以青少年锻炼习惯干预,应该进一步关注认知-意向-行动-保持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注重锻炼意识诱导和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和促进社区、学校、家庭的体育锻炼促进网络体系建立的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干预策略。

徐野[3](2021)在《CrossFit在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确立了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念,其中高中体能教学是这次改革的亮点,不仅把体能教学放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位置,而且设置为必修必学内容,进一步明确了高中体能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体能模块课程的设立有利于改变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当前如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体能模块教学,高效并寓教于乐地提升学生体能已成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自新课标实施三年以来,体育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Cross Fit练习体系是21世纪初源于美国的一种新型的体能练习体系,目的是在有效的时间内更有利于增强身体的健康,自其推广以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认可。基于此,本研究尝试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促进高中女生体能发展的角度出发,将Cross Fit练习理念应用在高中体能模块教学中,探索Cross Fit对于高中女生体能发展的影响。本论文通过实验法,在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主校一、二、三、四班,在四个班中随机抽取两个班(主校三、四)29名女生作为实验组,两个班(主校一、二)29名女生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安排9周,每周2节课,对体能模块教学课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Cross Fit练习和常规练习干预下参与体能模块教学,对比两组学生9周体能模块教学后各体能测试指标的变化差异。同时,也通过参照高中女生体育学习兴趣量表,调查两组学生体能模块教学后对体育学习兴趣态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高中体能模块教学练习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负荷监控手段单一,教师对体能模块教学满意度整体偏低,对体能模块教学内容了解不够深入。(2)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两个维度,筛选出Cross Fit三大训练元素的练习手段并设计实验方案。(3)9周体能模块教学实验后,体能评价指标中,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BMI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肺活量指标中实验组更好,呈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身体素质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提升,其中50米跑呈显着性差异(P<0.05);(4)9周体能模块教学实验后,在体育锻炼兴趣评价指标中,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呈极显着差异(P<0.01),实验组的兴趣提升更明显。研究结论:本研究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在遵循体育教学实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专家访谈两个维度,设计一套以Cross Fit为基础的适合我国高中女生体能教学的练习方案,并将其与常规的练习方案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一个体能模块教学,实验组的练习方案可有效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实现了改善学生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同时实验组练习方案也能较大地激发学生参与体能练习的兴趣。

王锃璞[4](2020)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发布的《国际体育运动章程》第一条第2款明确指出:“体育是所有人类的权利,尤其对身心障碍者而言,体育更是促进其健全人格的教育方式。”揭示了适应体育对特殊群体的重要价值。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对部分人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表明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便利和系统可持续的适应体育课程的开发,对特殊群体的运动参与十分重要。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保障高校特殊群体身心健康,需要向其开设特殊群体的体育课程,来保障其能够进入更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中。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亿,在2018年的全国在校本专科生数量统计中,河南郑州以99.3万的在校本专科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根据国家政策和数据统计显示,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进行体育课程开展,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校特殊群体、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师、相关专家等进行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并调查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的现状、主要问题、相关政策和体育课程与其学校适应的相关内容,对河南省内已经面向特殊群体学生开设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8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体育课内容设置、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期末考试评定方式和课堂时间设置等方面与特殊群体学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运用数理统计法,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河南省高校不同性别的高校特殊群体在学校适应得分上差异较小,且都处于合格水平以上;不同的体育课程开展方式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各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具有相关性;不同的体育课程开展方式在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具有差异,分数高低不同。(2)理论课加实践课的课程内容设置更能促进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学习适应能力发展,多人参与的项目对促进这个群体的学校适应能力有更好的作用;调查对象参与课程时间越长,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越高,课程课时设置为120分钟的调查对象在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得分最高;体育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为按兴趣组合的调查对象在学校适应里的情绪适应、满意度、人际关系适应、校园适应和学习适应等5个维度的得分最高,调查对象参与课程期末考试评定方式为日常考勤加考试成绩的在学校适应各维度得分最高。(3)制约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开展的因素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教学理念没有形成体系,体育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等。研究建议如下:(1)建议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教育理念,促进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改革和规划,制定和实施特殊群体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2)体育课程项目内容设置应更加全面,体育课程应重视多人参与项目的开展;应保障体育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延长体育课程的开展时间;体育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注重学生兴趣,多元化发展;课程评定方式应更加全面。(3)重视和改进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师的培训,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全面提高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关政府部门和大学应加大对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的投入,并以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发展特殊体育教育,扩大场所和更换装备。

蓝永城[5](2020)在《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调查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的状况,进行分年级随机抽样调查,以此了解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的状况。结论如下:(1)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在体育学习性投入中学业挑战度水平较高、积极高,能主动的去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为达到课堂要求愿意付出更多努力。(2)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中等偏上,但在对体育理论学习与体育相关赛事和节目的关注度较少,参与体育锻炼时长整体较短。(3)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中的生师互动水平较高,学生与教师和同学关系融洽,体育课参与积极性高,同学与老师交流频繁但学生们缺少与老师专业知识的交流。(4)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中的教育经验丰富度水平较高,但对自己能否胜任某一项运动的裁判时显得不太自信。(5)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在教育环境支持度方面整体水平较高,学生对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运动器械、场地开放度、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及环境建设等方面都持肯定态度。(6)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整体体育学习性投入水平较高,学生对自己获得的体育知识较为满意,但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建议如下:(1)加大对体育赛事、体育文化、体育新闻、体育节目的宣传力度,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2)多组织以普通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赛事活动,多让学生充当裁判,锻炼学生对赛事的组织能力和掌控能力,扩大学生的运动规模和运动氛围。(3)针对体育学习性投入水平较低的专业,加大体育活动宣传、广泛利用学校网站、广播及校报等传播媒介,营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对体育相关动态的兴趣。(4)鼓励学生运用体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延长运动时长。针对不同个体特征之间存在体育学习性投入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以此提高江苏省普通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的整体水平。

吴桐[6](2020)在《高校学生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对待体育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作者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其反馈的报告进行细致的整理与分类,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发现大部分都是站在宏观角度和改善措施进行研究,缺少实际访谈调研,其普及性以及可操作性较为欠缺,大部分的学习满意度量表都是以其的构建方式进行研究的,没有更深入细致的去研究其他的变量之间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宏观角度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但实践性不高,若想深入探究必须从基础层面出发,从直接受众出发,因此从高等学校学生的对于运动热情的变量角度出发,对于高校体育课的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阐释这一方面重要因素,更能丰富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并进行深入的探析。通过对五所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的421份,有效回收的调查问卷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以及统计并加以分析得到下面的结论:(1)关于正常的本科学校中的体育“运动热情量表”、体育课“学习满意度”这2个量表经过反复的推敲,推敲的方式有对项目的分析、信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素等等,通过采用统计学分析的步骤,,验证了本文所用两个量表有这良好的稳定性、有效性以及可靠性,能够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人群实证研究的有效途径。(1)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各方面问答与体育“运动热情”各项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明显,体育“运动热情”能够清楚的展现出体育课“学习满意度”中存在35.5%的方差变异量,证明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有中等程度的预测效果。具体为运动热情两个维度能联合预测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其中有调和式运动热情与偏执型运动热情(P<.05),两个维度均能显着正向预测学生体育课学习满意度。(2)调查的学生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不同项目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不同性别上不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域学生上不存在差异,在学校学科中的性质和这个学校中他的办学层次上面存在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性。(3)通过此次的调研,通过数据的统计与计算,所得分数都大大超过了不高不低的水平,表明了高校的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学习“满意度”总体呈较好的状态。

李晟堂[7](2020)在《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以高校公共体育课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即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体育合作学习能力以及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为异步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术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篮球课的两个班学生为实验对象,对照班34人、实验班38人。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一学期(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实验,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照班的实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与讨论,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实验后实验班身体素质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即实验后实验班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与对照班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没有明显区别。说明异步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后实验班篮球基本技术与对照班篮球基本技术测试结果相比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一分钟定位投篮方面差异性非常显着(P<0.01)。说明异步教学法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3)实验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测试结果为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在实验后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说明应用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4)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课满意度分析中,实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增进同学友谊感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三方面有着明显的提升,即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这三方面也明显优于实验后对照班;从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方面来看,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后也明显优于对照班的学生。在满意度分析中,异步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具有突出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异步教学法的应用对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并不十分明显;(2)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掌握具有显着性的提升且效果明显;(3)学生对异步教学法的满意度要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说明学生对应用异步教学法的篮球课更有学习兴趣;(4)异步教学法对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产生有利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综合以上几方面异步教学法是可以应用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的,甚至可以尝试其他项目的体育教学。然而,传统教学也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并不代表异步教学法可以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应在二者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李海波[8](2020)在《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及取向特征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人才培养观念越来越注重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学习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终身体育是人类获得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不能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体育锻炼的恰适性。高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交接点,也是学校体育学习直接作用的最后一站。要让学生终身参与体育、终身享受体育、终身受益于体育,这个时期的体育学习是对其进行体育知识的传授、体育技能掌握、体育习惯习得,以及初步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的黄金时期。通过研究高校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现状,主观取向性特征,了解如何促动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终身参与体育学习,这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其体育参与态度、习惯与能力。针对类型不同的学生对象,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探讨与实践,分析得出的思路与方法,将进一步促进学生透过有效体育学习提升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组织能力。为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及取向特征进行调查梳理、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全文研究共分五大部分:绪论、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在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分析了体育学习的取向特征对于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育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评述,分析了目前学术界对于体育学习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对象与方法部分,以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在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数据,对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知与态度、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运动项目现状与取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频率现状与取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动机特征与取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德育价值取向进行论述。进一步地研究提出了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的引导与培养策略,应从体育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学习策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营造校园多元体育学习育人环境、构建校园多样化体育学习模式等方面进行。在结论与建议部分,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学习的取向在设计学类专业学生的体育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建议。

白音[9](2020)在《兴安盟蒙古族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还是我国首个足球试验基地,在特色学校和蒙古族学校发展体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了解兴安盟蒙古族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以及兴安盟蒙古族初中生的体育锻炼和生活满意度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为兴安盟蒙古族初中体育教育、为少数民族初中学校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初中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田野调查、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来进行了研究。1.田野调查:2019年10月9日至10月16日,到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的6所蒙古族初中进行田野调查。2.访谈:与6所学校的体育老师进行访谈调查。3.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有:“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体育锻炼运动量量表(PARS-3)”,总共发放了800份问卷,最后得到的有效问卷是591份。4.数据分析:对得到的591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调查中了解到,兴安盟蒙古族初中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方面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应用。根据运动等级评分的标准,小运动量的学生有199人,占总人数的33.7%;中等运动量学生有201人,占总人数的34%;大运动量的学生有191人,占总人数的32.3%,兴安盟蒙古族初中学生的“小、中、大”三个运动等级,人数基本接近。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来看,加入心理资本变量之前,体育运动对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4,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加入心理资本变量之后,体育运动对心理资本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06,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此时,心理资本对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336,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体育运动对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31,该回归系数不显着(P>0.05)。结论:1.学校教学方面、场地器材、组织的体育活动、课余训练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2.体育锻炼运动量与生活满意度和心理资本具有正相关;3.没有加入心理资本之前初中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对生活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入心理资本之后体育锻炼运动量通过心理资本影响着生活满意度,心理资本在体育锻炼运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中心理资本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

李敏[10](2020)在《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背景下不同人格特质学生提升体育课满意度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较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在体育方面面临的体质、运动兴趣与技能发展等问题,2016年上海市教委正式启动大学公共体育课程“个性化”改革试点工作。本研究基于上海市大学生体育个性化改革的背景下,通过考察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体育课满意度的影响以及验证特质流畅的中介效应及体育课困难度的调节效应,来研究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提升体育课满意度的机制。通过分析大学生人格特质对体育课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帮助探索更多提升体育课满意度的渠道,以利于开拓促进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的方向。研究工具: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特质流畅量表、体育课满意度量表和体育课困难度量表对上海市个性化改革的10所大学里876名公体课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主要运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检验、项目分析和相关分析,并通过Hayes编制的SPSS宏中Model 4(简单的中介模型)、Model 59(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建模检验;运用AMOS 2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研究结果:大学生的人格、体育课锻炼过程的流畅感、体育课困难度和体育课满意度四者有影响显着,特质流畅是大五人格与体育课满意度关系的中介变量,中介过程的前后路径以及直接路径,都受到体育课困难度的调节。根据研究结果和分析,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人格特质对体育课满意度有预测作用,其中开放性、严谨性、宜人性、外向性这类高大五人格特质对体育课满意度正向影响显着,神经质这种低大五人格特质对体育课满意度负向影响显着。2.人格特质会通过特质流畅的中介作用对体育课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3.体育课困难度调节方式通过中介变量特质流畅对体育课满意度影响显着。人格特质对体育课满意度的直接预测效应及特质流畅的中介效应均会受到体育课困难度的调节。4.大学生体育课满意度的差异可能源于个体独特的人格特质;从特质流畅和课程的困难度上改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同时发展积极人格特质(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严谨性)、缓解神经质倾向,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大学生体育课满意度的一个有效策略。

二、对大学生上体育课满意度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学生上体育课满意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2 领悟社会支持概述
        2.2.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2.2.2 领悟社会支持的结构与测量
        2.2.3 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2.2.4 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2.3 体育锻炼行为概述
        2.3.1 体育锻炼行为的概念
        2.3.2 体育锻炼行为的社会生态学模型
        2.3.3 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2.3.4 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心理效益
    2.4 乐商概述
        2.4.1 乐商的概念
        2.4.2 乐商的结构与测量
        2.4.3 乐商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3.1 研究假设
    3.2 理论模型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数理统计法
        4.2.4 逻辑分析法
5 研究设计与数据处理
    5.1 研究被试与程序
    5.2 研究工具
    5.3 信效度检验
    5.4 共同方法偏差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现状
        6.1.1 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1.2 体育锻炼行为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1.3 乐商的总体特征与人口统计学差异
    6.2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相关分析
    6.3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3.1 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
        6.3.2 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3.3 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回归分析
    6.4 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7 讨论
    7.1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基本情况
        7.1.1 领悟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
        7.1.2 体育锻炼行为的基本情况
        7.1.3 乐商的基本情况
    7.2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及乐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1 领悟社会支持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2 体育锻炼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2.3 乐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7.3 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关系
        7.3.1 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的关系
        7.3.2 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7.3.3 体育锻炼行为与乐商的关系
    7.4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在领悟社会支持与乐商之间的中介效应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对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的关注日益增加
        1.2.2 运动不足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直接因素
        1.2.3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成为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主要手段
        1.2.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关键问题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6 研究技术路线、思路与创新点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研究思路
        1.6.3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习惯
        2.1.1 习惯的定义
        2.1.2 习惯的心理学机制
    2.2 体育锻炼习惯
        2.2.1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及其特征
        2.2.2 体育锻炼习惯的产生-保持-打破
        2.2.3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2.4 体育锻炼习惯测量方法
        2.2.5 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与体育锻炼习惯相关研究
        2.2.6 体育锻炼习惯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2.2.7 体育锻炼习惯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相关理论基础
    3.1 体育锻炼行为相关理论模型
        3.1.1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3.1.2 跨理论模型
        3.1.3 自我决定理论
        3.1.4 社会认知理论
    3.2 习惯的双系统理论
        3.2.1 双系统理论——目标与习惯
        3.2.2 双系统模型的建构
        3.2.3 双系统模型的控制
    3.3 本章小结
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调查与访谈
    4.1 现状调查与访谈的意义
    4.2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问卷的发放
        4.2.1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
        4.2.2 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
        4.2.3 问卷发放情况
    4.3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4.3.1 健康情形和生活方式
        4.3.2 身体活动量
        4.3.3 学校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4.3.4 青少年健康意识
        4.3.5 体育锻炼习惯和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4.4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访谈
        4.4.1 访谈对象简介
        4.4.2 访谈内容主题结构检验
        4.4.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与养成过程访谈结果
    4.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4.5.1 青少年对自己的健康现状较满意
        4.5.2 久坐和屏幕依赖的不良生活方式值得关注
        4.5.3 有一定的健康意识但锻炼知识有所欠缺
        4.5.4 男生体力活动情况优于女生
        4.5.5 体育课和课外体育社团有待进一步加强
        4.5.6 亟待环境改变促进锻炼习惯养成
    4.6 本章小结
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建构与验证
    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模型建构的意义
    5.2 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阐释
        5.2.1 影响因素模块划分
        5.2.2 影响因素条目与AHP赋权方法
        5.2.3 量表与问卷发放
        5.2.4 层次聚类分析
        5.2.5 验证性因素分析
    5.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5.3.1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与优化
        5.3.2 专家对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赋权
        5.3.3 赋权前后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和SRHI回归分析
        5.3.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与自我报告习惯指数量表调查结果
    5.4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数据结果讨论
    5.5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路径理论分析
        5.5.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5.5.2 聚类因子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5.5.3 个人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4 家庭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5 学校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5.6 社会因素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5.6 不同性别、年龄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探析
        5.6.1 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2 不同年龄段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5.6.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个案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
    6.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作用路径探讨
    6.2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影响因素机制阐释
        6.2.1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的机制理论基础
        6.2.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作用特点探析
        6.2.3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个体层面作用机制
        6.2.4 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社会层面作用机制
    6.3 体育锻炼习惯干预策略
        6.3.1 认知-意向-行动-保持
        6.3.2 锻炼意识的诱导
        6.3.3 促进体育锻炼习惯持续的线索提示
        6.3.4 促进社区、学校与家庭体育网络体系的建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一 学生健康、体能活动及生活习惯问卷
    附录二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问卷(32 条目)
    附录三 锻炼习惯自我报告系数量表
    附录四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 AHP 专家问卷
    附录五 青少年锻炼习惯养成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六 访谈对象名单及基本信息
    附录七 个案分析材料
10 致谢
11 博士就读期间研究经历

(3)CrossFit在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课标中学生体能的重要性
        1.1.2 高中体能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1.1.3 高中女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1.4.3 我国高中生体能教学研究
        1.4.4 国外高中生体能教学研究
        1.4.5 国内关于Cross Fit体能练习研究
        1.4.6 国外关于Cross Fit体能练习研究
        1.4.7 已有研究现状与不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现状
        3.1.1 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能教学的认知
        3.1.2 高中体能模块教学的实施
        3.1.3 体育教师对体能模块教学实施状况的满意度
        3.1.4 高中体能模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与手段
    3.2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的实验设计思路
        3.2.1 Cross Fit练习理念切合高中女生体能教学实践
        3.2.2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3.2.3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实验设计的原则
    3.3 高中女生体能练习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3.1 实验方案设计流程
        3.3.2 体能练习的阶段安排
        3.3.3 体能练习的内容安排
        3.3.4 体能练习的负荷安排
    3.4 实验效果分析
        3.4.1 实验前两组女生各项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3.4.2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身体形态测试结果对比与分析
        3.4.3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肺活量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3.4.4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对比分析
        3.4.5 实验前后两组女生心理量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表
附件2 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附件3 高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附件4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5 访谈对象详细信息
附件6 受试者须知
附件7 实验注意事项及同意书
附件8 运动能力诊断疾病调查表
附件9 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及方法
附件10 实验组练习手段使用说明
附件11 高中女生体能教学实验方案

(4)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教育问题
        1.1.2 高校特殊群体备受关注
        1.1.3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的必要性
        1.1.4 良好的学校适应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个人素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普通高校
        1.3.2 高校特殊群体
        1.3.3 体育课程
        1.3.4 学校适应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假设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的基本情况
        3.1.1 特殊群体性别分布情况
        3.1.2 特殊群体参与体育课程累计时间情况
        3.1.3 特殊群体年级分布情况
        3.1.4 特殊群体生理情况
        3.1.5 特殊群体学习态度情况
        3.1.6 特殊群体对体育课程开展的满意度情况
    3.2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
        3.2.1 项目设置情况
        3.2.2 课程时间设置情况
        3.2.3 组织形式情况
        3.2.4 师资配备情况
        3.2.5 场地器材情况
    3.3 河南省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
        3.3.1 不同性别在学校适应量表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3.3.2 内容项目设置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3.3.3 课程时间设置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3.3.4 组织形式对特殊群体学校适应的影响分析
    3.4 改善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适应影响的举措
        3.4.1 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3.4.2 增强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师资力量
        3.4.3 加快特殊群体体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完善场地器材和设备
        3.4.4 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更加全面
        3.4.5 体育课程的开展应重视多人参与的项目
        3.4.6 延长体育课程开展的时间长度,保证体育课程开展的连续性
        3.4.7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应注重学生兴趣,向多元化发展
        3.4.8 体育课程的期末评定方式向统评化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调查
    附录 B 大学生学校适应调查量表共51题
    附录 C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状况的整体分析
    3.2 不同个体特征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差异分析
    3.3 改善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水平的对策研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高校学生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文献综述
    2.1 运动热情
        2.1.1 运动热情概念界定
        2.1.2 运动热情的分类及测量
        2.1.3 运动热情的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1.4 运动热情的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
        2.2.1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概念界定
        2.2.2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分类及测量
        2.2.3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4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流程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热情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2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4.3 运动热情、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描述性统计
    4.4 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5 运动热情与体育课学习满意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4.6 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4.7 运动热情角度提高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策略建议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7)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以国家相关政策为依据
        1.1.2 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1.1.3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1.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的重点
        1.3.2 研究的难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异步教学法的概念
    2.2 异步教学法在体育领域以外的研究
    2.3 国内有关异步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2.4 国外有关异步教学法的研究
    2.5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大学体育公共选修课的概念
        2.5.2 高校篮球公选课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统计结果分析
        4.1.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4.1.3 异步教学法训练对学生篮球技术的研究分析
    4.2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4.2.1 应用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研究分析
    4.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体育课满意度分析
        4.3.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体育课满意程度的研究分析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 异步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的提高不明显
        5.1.2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
        5.1.3 异步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5.2 建议
        5.2.1 将异步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中进行推广
        5.2.2 加大篮球教学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负荷
        5.2.3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及取向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与取向分析
        4.1.1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知与态度
        4.1.2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运动项目的现状与取向
        4.1.3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频率现状与取向
        4.1.4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动机特征与取向
        4.1.5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德育价值取向
    4.2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取向的引导与培养策略
        4.2.1 体育课程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2.2 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学习策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
        4.2.3 营造校园多元体育学习育人环境,激发体育学习情感与态度
        4.2.4 构建校园体育多样化体育学习模式,提升体育美育素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体育学习取向调查问卷
附录二 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体育学习取向访谈提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兴安盟蒙古族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体育教育
        3.1.2 民族体育
        3.1.3 学校体育
        3.1.4 体育教学
    3.2 内蒙古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相关文献
    3.3 内蒙古民族体育教育历史变化
        3.3.1 民族体育教育起步时期
        3.3.2 民族体育教育的徘徊时期
        3.3.3 民族体育教育的复兴、调整与提升时期
        3.3.4 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速发展时期
        3.3.5 内蒙古民族体育教育的发展
    3.4 兴安盟体育教育政策相关文献
        3.4.1 兴安盟全民健康教育工程的实施
        3.4.2 兴安盟促进学校体育计划的实施
        3.4.3 关于保障学校体育法
    3.5 体育锻炼运动量和生活满意度与心理资本的关系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田野调查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访谈法
        4.2.4 数据统计法
5 研究结果
    5.1 兴安盟蒙古族初级中学学生基本情况
        5.1.1 学生上学方式
        5.1.2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5.1.3 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5.1.4 学生的体育兴趣
        5.1.5 学生上的体育课种类
        5.1.6 学生平时观看的体育比赛
        5.1.7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
        5.1.8 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训练班
        5.1.9 家长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期望
        5.1.10 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师
        5.1.11 学生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械满意度调查
        5.1.12 学生每周上的体育课
        5.1.13 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5.2 兴安盟蒙古族初中学生心理资本得分
        5.2.1 男女学生心理资本得分
        5.2.2 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资本得分
        5.2.3 学生不同体育锻炼运动量心理资本的得分
        5.2.4 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资本得分
    5.3 兴安盟蒙古族初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
        5.3.1 男女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
        5.3.2 不同年龄的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
        5.3.3 不同运动等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
        5.3.4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
    5.4 兴安盟蒙古族初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得分
        5.4.1 男女学生生活满意度得分
        5.4.2 不年龄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
        5.4.3 不同运动等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
        5.4.4 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分
    5.5 兴安盟蒙古族初中学生心理资本各维度和生活满意度与体育锻炼运动量的关系
    5.6 兴安盟蒙古族初中学生的中介效应检验
6 分析与讨论
    6.1 学校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6.2 学生心理资本
    6.3 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
    6.4 学生生活满意度
    6.5 体育锻炼运动量、心理资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6.6 中介效应检验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10)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背景下不同人格特质学生提升体育课满意度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
2 研究综述
    2.1 人格特质综述
        2.1.1 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2.1.2 人格的测量工具
        2.1.3 国内对大五人格的研究现状
        2.1.4 国外对大五人格的研究现状
    2.2 体育课困难度综述
        2.2.1 体育课困难度的概念
        2.2.2 体育课困难度的测量工具
        2.2.3 国内对体育课困难度的研究现状
        2.2.4 国外对体育课困难度的研究现状
    2.3 流畅体验综述
        2.3.1 流畅体验的概念
        2.3.2 流畅体验的测量工具
        2.3.3 国内对流畅体验的研究现状
        2.3.4 国外对流畅体验的研究现状
    2.4 体育课满意度综述
        2.4.1 体育课满意度的概念
        2.4.2 体育课满意度的测量工具
        2.4.3 国内对体育课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2.4.4 国外对体育课满意度的研究现状
    2.5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与模型
        3.1.1 研究假设
        3.1.2 研究模型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3.1 大五人格量表
        3.3.2 体育课满意度量表
        3.3.3 特质流畅量表
        3.3.4 体育课困难度量表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体育课满意度现状
    4.2 四个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4.3 大五人格与体育课满意度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4.4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 分析与讨论
    5.1 大学生体育课满意度现状基本特点
    5.2 大五人格和体育课满意度:特质流畅的中介作用
        5.2.1 大五人格对体育课满意度的影响
        5.2.2 大五人格对特质流畅的影响
        5.2.3 特质流畅对体育课满意度的影响
    5.3 大五人格和体育课满意度的关系:体育课困难度和特质流畅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7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的局限性
    7.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对大学生上体育课满意度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领悟社会支持、体育锻炼行为与青少年乐商的关系研究[D]. 张庆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 褚昕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CrossFit在高中女生体能模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野.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4]河南省高校特殊群体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与学校适应的调查与分析[D]. 王锃璞. 河南大学, 2020(06)
  • [5]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学习性投入的研究[D]. 蓝永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高校学生运动热情对体育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 吴桐.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7]异步教学法在高校篮球公共体育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 李晟堂.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四川师范大学设计学类专业学生体育学习现状及取向特征的调查研究[D]. 李海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兴安盟蒙古族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研究[D]. 白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大学体育个性化改革背景下不同人格特质学生提升体育课满意度的机制研究[D]. 李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大学生体育教学满意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