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教师如何教好体育

论青年教师如何教好体育

一、试论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体育教学课(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1](2021)在《一位高中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肖乡子[2](2020)在《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法规针对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与劳动进行保护,《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体育教师工作量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对于体育教师工作量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界定,其中课堂教学、早操课间操、课余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作为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相关政策对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也做出了要求,尤其提出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应当享有同等的待遇。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于当代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不合理的工作量以及劳动保护落实不到位情况的出现势必会造成诸多影响,即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教学质量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以及学校体育的长期发展,更加不利于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通过查阅知网,搜集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收集、甄别、梳理现有的文献;运用问卷调查法向河南省五个地市发放问卷,同时通过与专家老师的访谈,针对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发现目前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工作量过大、劳动保护实施执行不到位的现象,具体如下:(1)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过长、任务重、工作量没有得到合理的计算。(2)学校管理部门不重视体育教师劳动保护,学校体育法以及劳动法相关规定落实情况不到位。(3)法律法规保障措施难以落实,学校以及有关部门对除体育课外的其他工作量没有相应的补贴等问题大量存在。(4)学校及社会对初中体育教师关注度低,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存在同工不同酬、晋升滞后等不公平现象。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河南省初中学校的基础管理,制定合理衡量体育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法。(2)加强政府和社会联动,多方联合制定合理的保障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的政策条令。(3)加大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的执行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督导制度,对落实不到位的学校、直接责任人采取有效的惩戒措施。(4)加强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普及学校体育优良理念,贯彻落实体育强国战略,推广健康中国理念,重塑体育教师地位,提高对体育教师的尊重与保护。

董星胜[3](2020)在《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不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教学模式、手段上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快现代教育模式的创新。体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教育过程。而体育教学是学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它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的体育技能,最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活动。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由于在教授内容、方式和场景上的特殊,体育技能动作的教授大多依靠教师的详细讲解和亲身示范。但在实际教学中,示范动作过程短暂,学生在示范后的模仿仅能依靠自己初步印象,遗忘的速度相对较快。特别是对于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体育技术动作组合,实际教学中往往没有办法或很难做到分解教授,教师只能重复的进行动作技能的示范,结果导致一节课只能讲授一个知识点或者甚至多节课都讲授同样的知识点,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针对这一问题,互联网运用于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完整详细的了解某一套技术动作组合和分解技术动作,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能随时随地巩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如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资源在山东省潍坊市部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互联网体育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小,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学甚至还没有涉及到利用互联网的体育资源。2.网上的体育教学资源全面丰富,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使用,但体育资源质量优劣不等,存在体育资源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易用性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3.学校虽然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体育,仍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使用互联网学习,且使用互联网的学生更多集中于体育娱乐搜索上,很少通过体育资源学习体育技能。4.教师已经可以有效地将互联网资源与备课结合起来,丰富备课的内容,但方法手段单一,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在课上的优势。5.家长的网络监督意识强,但与教师的沟通相对较少且很少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发展对策:1.促进学校互联网体育教学专业化,提高普及率。2.加快互联网体育教学资源的归纳和整合。3.学校加强投资建设,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创新体育教学,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4.教师要提升网络素质,运用互联网优势,分析学生运动状况并针对教学。5.家长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主动参与,统一家校教育影响。

唐善云[4](2020)在《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是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将成为“脱贫”任务的重中之重,同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促使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体育逐渐成为“双重战略”实施的聚焦之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永州贫困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因此,本研究在疏理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的基础上,结合永州实情进行实证研究,助力该地区教育健康发展和全面小康。本文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重要论述的指导下,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师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场地器材和经费、体育观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进行了调查研究,着重针对现状问题和发展困境进行了客观地分析探讨并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显示:1.体育教师学历基本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要求,体育师资整体结构不优素养不高,职称偏低,女性体育教师数量和教师职后教育较少,贫困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影响师资结构和教师素养的改善。2.体育课开设达到《湖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的相关要求,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边缘化,体育课被挤占的频率较高,体育教学未严格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实施,长期贫困的生活状态,导致“重智育轻体育”的落后观念。3.课间操开展情况很好,但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足,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未达标,课余体育训练较少,竞赛项目单一,受贫困农村多元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较少。4.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发令枪、秒表、实心球、皮尺、跳绳配备率高,但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缺乏器材老化,体育经费不足,区域内经济贫穷落后,影响贫困农村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主要受落实政策法规存在一定偏差、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应试教育观念、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低因素的影响,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体育师资整体结构不优素养不高、部分学校体育场地缺乏器材老化、体育教学未严格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实施、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较少。为此,本文提出:1.优化师资结构,保证教育公平。优化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制定向贫困农村倾斜的职称评定政策;积极开展体育教研竞赛,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和水平;大力引进体育人才,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改善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2.大力发展贫困县经济,拓宽体育经费渠道。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财税收入;加大体育经费预算支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化多渠道筹集体育资金;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3.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学校体育功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完善体育课程考试制度;规范体育教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4.彻底改变落后观念,树牢全面发展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和重视,营造良好体育氛围;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牢正确的教育观和体育观。

阮福华[5](2020)在《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多样的社会环境中,体力活动的减少,使人们健康受到影响,此问题在当代青少年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相应文件指出,我国教育事业中薄弱的环节是学校体育,并且城乡间体育发展存在不平衡,应改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本研究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通过比较分析城乡中学在体育组织领导、重点任务建设、体育师资状况以及初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剖析城乡中学之间体育教育存在的差异与不足,寻求缩小差距的措施,为城乡中学做好学生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福建省龙海市城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运动参与现状为研究内容,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龙海市城乡初中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同时针对学校体育重点任务的落实、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教学现状及学生运动参与度等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龙海市城区中学和农村中学两者在推进与落实体育政策方面情况较为乐观。但城乡中学两者的学校体育风险保障体系建设依然不够完善,其中,安全教育资源投入不足、风险责任不明确、学生体育安全事故协调应急措施不健全均是城乡中学两者体育风险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二)龙海市城乡中学均有充足的体育经费,但城乡中学两者经费投入均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体育教师进修和培训、场地器材维修方面投入较少。在体育设备和资源的配置上,城区中学要优于农村中学,农村中学体育场地与设施相对落后,表现出了城乡中学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三)初三年级课时开展等情况均符合相关意见要求,但初一、初二年级因不需要体育中考以及体育师资不足,部分城乡中学存在体育课时开展不足的情况;城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以易开展的基础项目为主,“三大球”及其它项目的训练较少,同时学校组织课余体育竞赛情况,城区中学优于农村中学,体现了龙海市学校体育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四)龙海市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学理念、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等评价内容上,城区中学体育教师普遍要优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体现了城乡间师资配备不协调问题。此外,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对校园课外体育的辅导均不够重视。(五)在参与认知上,城区中学生优于农村中学生。动机方面,城乡中学生参与运动出发点各不相同。在体育教学方面,参与方式、内容及强度城乡中学生无显着差异。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参与方式城区中学比农村中学更具多样性;参与内容、频率及强度城乡中学生均大致相似;参与时间农村中学生优于城区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城乡中学生在参与方式、内容和时间上,均大致相同;体育训练参与频率,农村中学生稍低于城区中学生,竞赛参与频率则相反;体育训练强度城区中学大于农村中学,竞赛强度城乡中学生不存在差异性。(六)影响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情况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与引导对农村中学生运动参与影响比较明显;城乡中学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上,均存在一定欠缺;农村中学受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影响较为显着;城区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对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较大;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是影响城区中学生运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城区中学生受自身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体育运动过程中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较弱等。针对上述结论,得出以下建议:城乡中学均应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完善事故协调办法,为促进学生运动参与保驾护航;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且当地政府体育经费的支出应向农村中学倾斜,以支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城乡中学应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重点任务建设,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热情;注重城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城乡教师管理水平,激发教师教学投入力度,保障课外体育辅导;城乡中学两者应重视教育引导、创新参与方式、丰富参与内容,从而改善学生运动参与现状;城乡中学均应重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切实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陈海晏[6](2019)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昭通市永善县是一个位于金沙江畔的小城,被江河切割后,地势支离破碎,区内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因位于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变,导致当地过去经济非常贫穷落后,本县区内有海拔较高的高寒少数民族地区,有低海拔的江边乡野,县城海拔较低,气候炎热。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以及大型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的修建,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思想意识转变:重视教育、重视健康、爱好运动等意识提高,以至于对优质体育资源的需求增大。尤其是乡镇中学体育资源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为实现城乡中学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发展,资源共享,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永善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中学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城乡多方面差异的存在,使得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状态表现出不均衡化现象,资源共享不足,如人力资源配置数量与质量存在城区多而优、乡村不足,场地器材资源的配置、经费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城区都处于优势状态,如今,乡镇中学体育资源配置在不断改善,但即使有改善,与城区中学比较相对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且在资源的共享方面推行力度小,协同不到位,落实不到位。其他还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将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结合当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并提出了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资源共享不足的对策措施。进而促进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均衡化发展。本文对于永善县城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共享不足的状况下,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现状作了调查,尝试分析并提出建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运行既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也需要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导。使其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体育运动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更上一层楼

张晓玲[7](2018)在《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文中认为教师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教学的知识,则是教师学会教学的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厘清体育教师教学知识脉络,可以有效回应“体育教师究竟需要什么知识才能学会教学”的时代追问。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教学知识的核心,它影响教师的教学理解和教学实践。因此,本研究立足PCK视角,探讨中小学体育教师学会教学的知识基础。在理论上,可以丰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在实践中,可以为体育教师教学专业成长提供路径支持。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从体育教师PCK内容结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成长环境几方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PCK展开研究。从研究路径看,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形式。在量化研究部分,运用统计的方法验证了体育教师PCK的理论假设,对性别、学校层次、教龄、教学奖项、学历、毕业院校和职业认同是否对体育教师PCK有影响进行检验,并描述了体育教师PCK的成长环境。在质性研究部分,选取21节体育名师课及其相应文件资料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和分析,同时对18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并按照扎根理论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由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教师PCK由内容知识、教学知识、学生知识和情境知识,相互作用整合而成。2.体育教师PCK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特征,在一定条件作用下,可以通过知识转移习得或减退。3.体育教师PCK受教龄、教学奖项、职业认同的影响,而性别、学校层次、学历、毕业院校无显着影响。4.体育教师PCK成长环境中,体育教师自我成长动机至关重要;同时,外界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也是体育教师PCK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上述结论,研究建议:1.体育教师在教学专业成长历程中,应不断积累结合反思的教学经验。具体而言,应该重视教学经验案例库的开发,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教法研究,为职前体育教师,提供丰富教学经历的机会。2.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中,应重视体育学科教学类课程建设。具体而言,在理念上,正确认识学科教学类课程的重要作用。在行动上,整合、更新既有学科教学类课程体系。3.在丰富体育教师PCK成长平台的过程中,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

卢伯春[8](2013)在《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了开拓体育名师研究,致力于培养上海市中小学体育高端人才,探索培养体育名师的新模式,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建构主义、课程开发、成人学习等理论,在分析了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过程优化的策略,为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实施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建议,为落实上海市学生健康促进工程,改善上海市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提供体育人才资源。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缘由,研究意义、方法及设计,对论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规约,并对就与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进行说明,阐明教育中建构主义的理论、课程开发理论等对体育名师培养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非体育学科名师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梳理并归纳国内有关体育名师及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第三章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对体育名师的概念、内涵重新进行界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名师应有坚定的体育教师职业信念,广博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体育专业能力等素养;体育名师要有榜样作用、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体育名师的成长主要分为五阶段:职前启蒙期、入职关键期、在职突破期、成名后分流期、思想沉淀期。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表现为外部培养和内部驱动的作用力在体育名师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培养的方向由注重运动训练、教学、科研能力,向注重体育教学、科研转变。第四章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调查表明,体育名师基地在培养基地学员职业信念、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教学设计能力、听评课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不够,部分学员教学反思水平不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科研能力有待继续提升等。影响学员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地学员自身因素、基地培养过程中的导师团队聘用问题、培养方案的执行问题,以及对学员学习结果监督不力。第五章基于对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和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思考,提出了优化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策略,1)要转变基地培养的价值观、教学观、时空观;2)培养方案要向培养目标多元化、培养内容多样化、评价制度科学化方向发展;3)要注重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4)关注基地学员的个性化发展需求;5)培养方式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培养组织形式和导师指导下的学员自主学习法,批判性反思的质变学习法、导师与学员互动的研讨法、发挥基地学员特长的示范法等培养方法;6)建立对学员学习效果的常态化监督机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体育名师基地的管理制度,确保培养方案有效、精准执行。

马思远[9](2012)在《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其下降的严重性、危害性,扭转其下降的紧迫性,国家公布其调查结果的局限性、模糊性以及对其下降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以我国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为背景,运用文献资料法、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和多学科理论,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进行研究,结论如下:一、综合分析1985-2010年中小学生主要体质指标呈现以下特征:1、反映其耐力、速度、力量和肺活量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未出现“止跌”、“好转”、“继续提高”的迹象;2、反映其视力、肥胖和超重的健康指标检出率均呈逐年严重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3.3%,超过WHO公布10%的“安全临界点,2010年城市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超过80%,且趋向低龄化。二、学生身体素质指标1985-1995年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主要因为:经济发展,学生营养逐步改善和快节奏生活方式尚未形成;学校重视体质教育和业余体育训练,体育教师积极性高;第一代独生子女刚入学,应试教育激烈竞争程度还不高,其学习压力较小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较好等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形成正面耦合效应,有效促进其体质健康。1995年之后各种因素形成负面的耦合效应,导致其体质下降。三、体育教师的能动性,对执行体育教学大纲,开展体育教学,降低体育安全风险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起着积极作用。而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质量、体育安全问题和应试教育对体育教师又分别起着:指导其体育教学,衡量并督促其体育工作,影响其能动性发挥,边缘化其教育地位。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作用于学生体质,影响其健康。四、经济快速发展,学生营养充足,导致其超重和肥胖,同时也加速生活方式的变迁,形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为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实行独生子女与经济发展政策也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不良生活方式,不健康饮食环境和观念,体质教育的困境等。这些不良因素形成叠加效应,加剧对其体质的影响。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缺失,社会过分追求经济效应,形成急功近利等不良氛围,扭曲了社会的价值、人才、教育及道德等观念,这些影响折射到教育环境中,加剧学生学习、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折射到体育管理环境中,产生有令不行,行而无果的尴尬现状,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形成如今的困局。

赵进[10](2011)在《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文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之于学校体育亦然。回顾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绝非不证自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是基于对体育教师专业性与时俱进的把握,是体育教师实现其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并超越以往“自然成长”专业发展模式,从而推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抉择。从国际上看,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标准本位”的体育教师教育尽管也曾受到非议,但其仍居于主流地位的事实充分证明了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在专业发展中的核心指导作用。国际上一些国家早已实施了自己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教育也显得颇为成熟,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及体育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实践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已经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制约,教师资格制度亟待改革、补充与完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多囿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义及现状介绍,对于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研究以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与体育教师教育的关系研究,尚相对薄弱。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结合教育学、社会学、体育学等学科知识,对中学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进行了基础理论分析与初步的构建。相关结果及结论如下:1.学校体育课程的出现诞生了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专业发展较为成熟学科相比(尤其是法学、医学专业)、与他国体育教师专业较高发展程度相比,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体育教师的学科地位及社会地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实施则能促成体育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立是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备条件。2.教师专业标准制度已经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肯定,国外早期执行标准的部分国家其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比较成熟完善,在体育教师教育方面也已取得显着效益,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于体育教师教育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公认。当前我国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尚付阙如,相关研究较少,体育教师教育也缺乏相应的标准依据,其研制工作迫在眉睫。我国现有的有关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研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同的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对应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内容,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应该是一套包含初任、胜任、资深、专家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系列标准体系,未来我国应建立多维的学校教育标准体系,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应先指向初任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研究。3.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应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体育教师专业性和体育教师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构建。研究认为,第一,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与非相邻行业相比,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教育性和师范性上;从教育学视角来看,与相邻行业的师范教育其他学科的相比,体育教育专业具有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与相似行业(如教练员)相较,体育教育专业义有它教学方面的特殊性。“师范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基础,“学科的专业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内核,“社会性”是体育教师的专业价值。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必须基于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分析,透彻了解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才能把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标准,进而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二,体育教师观应包含“师德观”、“学生观”、“职业职责观”、“职业素质观”、“体育教学观”、“专业发展观”等方面,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应符合体育教师观的要求。第三,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是集中在四个维度的标准体系,即:“专业教学策略”、“专业基本属性”、“专业知识”、“专业协调能力”,包含了25项的二级指标,这与国际上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维度的划分基本一致,基本涵盖了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必备要素。4.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制订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高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最终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体育教师教育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则为体育教师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指导方向。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与体育教师教育互动发展的经验事实对认知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出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在职前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同质化;学生对“术科”认识与实践有失偏颇;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匮乏。在职后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对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监管;缺乏明确的目标;行政化干预过重,走入了“专业化”误区。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教育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职前教育能改变以往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化程度不高、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同时也能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则可以使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由目标不明的自然、无序状态到目标明确、步骤清晰的有序状态转变。

二、试论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体育教学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体育教学课(论文提纲范文)

(2)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需要:体育教师工作性质的重要性
        1.1.2 理论依据:体育教师工作任务的艰巨性
        1.1.3 价值逻辑: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与工作量相关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3.1.1 性别情况分析
        3.1.2 年龄情况分析
        3.1.3 职称情况分析
        3.1.4 职务情况分析
    3.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与工作量相关的基本情况
        3.2.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本职工作量概况
        3.2.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其他工作量概况
    3.3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制度制定及实施情况
        3.3.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政策情况
        3.3.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劳动保护制度执行情况
    3.4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存在的问题
        3.4.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劳动保护执行力度弱
        3.4.2 法律制度保障缺乏,教师劳动保护落实能力弱
        3.4.3 社会普遍关注度弱,教师劳动保护矛盾突出
    3.5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影响因素根源分析
        3.5.1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执行机制影响分析
        3.5.2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执行资源因素的制约
        3.5.3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执行主客体因素的制约
    3.6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与劳动保护问题的对策
        3.6.1 强化学校主阵地的基础管理
        3.6.2 加强政府和社会的辅助调节
        3.6.3 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刚性保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3)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选题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1.1 体育教学
        1.4.1.2 互联网资源
        1.4.1.3 网络教学
        1.4.1.4 网络教学平台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2.1 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
        1.4.2.2 互联网+体育教学的研究
        1.4.2.3 家长参与互联网体育教学的研究
        1.4.2.4 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
        1.4.3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3.1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2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互联网资源现状分析
        3.1.1 互联网资源的类型
        3.1.2 互联网资源的特征
        3.1.2.1 可调节性特点
        3.1.2.2 交互性特点
        3.1.2.3 广泛性特点
    3.2 学校互联网相关教学设备的配置现状
    3.3 学生应用互联网的学习现状
        3.3.1 学生查找互联网体育资源的现状
        3.3.1.1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体育资源的人数情况
        3.3.1.2 学生对运用互联网学习体育的态度
        3.3.1.3 学生查找体育资源的工具分析
        3.3.1.4 学生查找体育资源的原因
        3.3.2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的评价
        3.3.2.1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丰富性的评价
        3.3.2.2 学生对互联网查体育资源满意度的评价
        3.3.2.3 学生对互联网体育资源难易度的评价
    3.4 教师应用互联网资源教学的现状
        3.4.1 互联网体育教学教师群体分析
        3.4.1.1 不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学教师的分析
        3.4.1.2 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学教师的分析
        3.4.2 体育课堂状况分析
        3.4.2.1 体育教学课前分析
        3.4.2.2 体育教学课上分析
        3.4.2.3 体育教学课后分析
        3.4.3 教师应用互联网体育资源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3.4.3.1 体育教师运用互联网能力薄弱
        3.4.3.2 互联网平台及软件使用少
        3.4.3.3 体育教师对流行体育文化的关注少
    3.5 家长对互联网资源应用到体育教学的态度
        3.5.1 家长对应用互联网体育资源教学的态度分析
        3.5.1.1 家长对体育教师应用网络资源教学的态度
        3.5.1.2 家长对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学习体育的态度
        3.5.2 家长对学生使用互联网体育资源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3.5.2.1 家长对学生上网的监督
        3.5.2.2 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体育资源的分析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4.2 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4)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1.4.2 关于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1.4.3 关于贫困县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现状的研究
        1.4.4 国外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
    1.5 理论依据
        1.5.1 教育公平理论
        1.5.2 治理理论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师资情况
        3.1.1 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
        3.1.2 体育教师专业结构
        3.1.3 体育教师年龄结构
        3.1.4 体育教师性别结构
        3.1.5 体育教师工作量和工资待遇
        3.1.6 体育教师科研和培训
        3.1.7 体育教师专、兼职情况
    3.2 体育场地器材经费和体育观念情况
        3.2.1 体育场地
        3.2.2 体育器材
        3.2.3 体育经费
        3.2.4 体育观念
    3.3 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3.3.1 执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3.2 教案编写与执行
        3.3.3 体育课开设与挤占
        3.3.4 体育课程开发
        3.3.5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
        3.3.6 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
        3.3.7 体育教学评价
    3.4 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情况
        3.4.1 早操和课间操
        3.4.2 每周课外体育活动次数
        3.4.3 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3.4.4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
        3.4.5 课余体育训练
        3.4.6 课余体育竞赛
        3.4.7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3.5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审视
        3.5.1 贫困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影响师资结构和教师素养的改善
        3.5.2 长期贫困的生活状态,导致“重智轻体”的落后观念
        3.5.3 受贫困农村多元因素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少
        3.5.4 区域内经济贫穷落后,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物质条件的改善
    3.6 影响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6.1 落实政策法规存在一定偏差
        3.6.2 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
        3.6.3 应试教育观念
        3.6.4 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收入较低
    3.7 改善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3.7.1 优化体育师资结构,保证教育公平
        3.7.2 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3.7.3 转变观念健全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3.7.4 加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体育经费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调查问卷(教师)
附件2 调查问卷(学生)
附件3 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件4 访谈提纲(体育教师)
附件5 访谈提钢(学校领导)
附件6 访谈提纲(教育主管部门)
附件7 访谈提纲(专家)
附件8 访谈对象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5)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地调查法
        五、数理统计法
        六、比较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龙海市城乡初中对学校体育组织建设所采取的措施分析
        一、城乡初中体育组织领导的现状
        二、城乡初中保障落实学校体育重点任务的现状
    第二节 龙海市城乡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
        三、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技能水平
        四、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运用
        五、体育教师组织校园课外体育辅导
    第三节 龙海市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学生运动参与认知
        二、初中学生运动参与动机
        三、初中学生运动参与方式
        四、初中学生运动参与内容
        五、初中学生运动参与时间
        六、初中学生运动参与频率
        七、初中学生运动参与强度
    第四节 对龙海市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校体育教育与引导
        二、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
        三、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
        四、学生课业压力
        五、学生之间的同伴行为
        六、学生自身因素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课题选题依据
        1.3.1 政策依据
        1.3.2 经济发展依据
        1.3.3 文化依据
        1.3.4 社会现实依据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本课题研究现状
        1.4.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总结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比较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城乡的经济、社会、文化情况的发展变化
    3.1 永善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变化
    3.2 永善县城乡社会的发展变化
    3.3 永善县城乡文化的发展变化
    3.4 城乡的发展变化映射出体育资源需优化配置
第4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中学的数量、规模、结构、性质的差异
    4.1 永善县城乡中学的数量与结构
    4.2 永善县城乡部分中学的规模与性质
第5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研究
    5.1 体育人力资源
        5.1.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情况
        5.1.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数量、性别和年龄
        5.1.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专业情况
        5.1.4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数量、性别和年龄
        5.1.5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统计
        5.1.6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专业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现状
        5.1.7 永善县中学体育体育教师大学学习体育专项技能情况以及对本区域中学体育教学的潜在影响
        5.1.8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永善县中学体育体育教师科研、共享、考核、继续教育学习状况分析
        5.1.9 体育教师工作量
        5.1.1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城区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与非体育专业教师现状差异的原因、变化与发展
    5.2 场地器材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2.1 体育场地现状
        5.2.2 体育器材资源配置现状
    5.3 课程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4 经费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5 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6 学生对体育资源配置相关情况与态度分析
第6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分析
    6.1 城乡体育经费投入不均
    6.2 资源配置中的倾向性政策
    6.3 体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6.4 城乡体育场地与器材配置不均衡且欠缺
    6.5 体育资源配置存在浪费
    6.6 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
    6.7 相关因素制约学生体育参与度
第7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7.1 力行改革,推动转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发展机制
    7.2 以城带乡,有效整合和配置城乡学校体育资源
    7.3 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反哺城市
    7.4 大力发展经济,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比例
    7.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5.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7.5.2 增加教师数量、加强科研、教研引导
        7.5.3 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7.6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7.6.1 改革规定课程
        7.6.2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7.6.3 校外课程资源建设
        7.6.4 校内课外资源建设
        7.6.5 建设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7.6.6 建立城乡基础课程联盟
    7.7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与加强政策、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下,乡镇对体育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
        8.1.2 经济落后、政策倾向、配置机制体制不合理等致使乡镇中学优质体育资源配置比城区中学差
        8.1.3 乡镇中学综合体育资源配置仍落后与城区中学,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8.1.4 乡镇体育资源的不足致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低于城区中学
        8.1.5 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尽力实现资源相对一体化发展
    8.2 建议
        8.2.1 根据国家体育资源相关配置标准,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8.2.2 城区应大力支持农村,农村应反哺城区,双向交流,联动互助
        8.2.3 政府、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保障政策,并建立监督机构,使相关投入落实到位,保障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专家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C 教师问卷
附录D 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实践困惑:体育教师如何才能学会教学?
        1.1.2 理论关注:学会教学体育教师需要什么知识?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基本概念界定
2 文献综述
    2.1 PCK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2.1.1 PCK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2.1.2 PCK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
        2.1.3 小结
    2.2 PCK在各学科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3 PCK在体育教师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2.3.1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
        2.3.2 体育教师PCK组成部分
        2.3.3 体育教师PCK来源
    2.4 总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步骤
4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内容结构
    4.1 PCK内容结构划分的理论依据
    4.2 PCK量表的选择与修订
    4.3 PCK量表的检验
    4.4 分析与讨论
        4.4.1 体育教师PCK的内容结构划分
        4.4.2 教学知识维度中的“教学时间效能”
        4.4.3 学生知识维度中的“学生学习兴趣”
5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生成机制
    5.1 资料分析过程
        5.1.1 资料分析方法
        5.1.2 开放式编码
        5.1.3 轴心编码
        5.1.4 选择性编码
    5.2 分析与讨论
        5.2.1 体育教师PCK动态结构
        5.2.2 体育教师PCK内在特征
        5.2.3 体育教师PCK成长条件
    5.3 总结
6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影响因素
    6.1 PCK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检验
    6.2 不同背景的体育教师PCK发展差异
        6.2.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2 不同学校层次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3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4 不同教学奖项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5 不同学历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2.6 不同毕业院校体育教师PCK差异分析
    6.3 职业认同对体育教师PCK的影响
    6.4 分析与讨论
        6.4.1 性别
        6.4.2 学校层次
        6.4.3 教龄
        6.4.4 教学奖项
        6.4.5 学历
        6.4.6 毕业院校
        6.4.7 职业认同
7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环境
    7.1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能动性
    7.2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轨迹
    7.3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平台
    7.4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成长保障
    7.5 分析与讨论
        7.5.1 PCK成长能动性
        7.5.2 PCK成长轨迹
        7.5.3 PCK成长平台
        7.5.4 PCK成长保障
    7.6 总结
8 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反思
    8.1 如何让你懂我?——对学生的研究
    8.2 我们在教学吗?——真实的教与虚假的教
    8.3 教龄越长教得越好吗?——有意义的教学经验与无意义的教学经验
9 结论
10 建议
11 研究创新、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件1]《体育教师PCK调查问卷》(预试)
[附件2]《体育教师PCK调查问卷》(正式)
[附件3] 访谈提纲
[附件4] 访谈接触摘要单
[附件5] 访谈转录稿(节选)
[附件6] 课堂教学视频转录稿(节选)
[附件7] 课堂教学设计文本资料(节选)
[附件8] 质性资料分析过程中“备忘录”笔记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规约及理论基础
        一、 相关概念规约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一、 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信度和效度
        三、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名师的本体论研究
        一、 名师概念的研究
        二、 名师作用的研究
        三、 名师特征的研究
    第二节 名师的成长论研究
        一、 名师成长阶段研究
        二、 名师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三、 名师成长路径研究
        四、 名师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节 体育名师、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一、 体育名师的研究现状
        二、 优秀体育教师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及启示
第三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节 体育名师的内涵
        一、 名师的内涵
        二、 体育名师的内涵
        三、 特级教师与体育名师之辨
    第二节 体育名师的素养
        一、 体育名师的职业态度
        二、 体育名师的知识结构
        三、 体育名师的专业能力
    第三节 体育名师的作用
        一、 体育名师的示范作用
        二、 体育名师的辐射作用
        三、 体育名师的引领作用
    第四节 体育名师培养的向度
        一、 体育名师成长阶段中的培养向度
        二、 体育名师演变中的培养向度
第四章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现状的分析
    第一节 体育名师基地基本情况分析
        一、 体育名师基地建立的背景分析
        二、 体育名师基地人员结构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取得的成效分析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取得的成绩
        二、 体育名师基地成功的培养经验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 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的短板
        二、 对体育名师基地学员发展中短板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优化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的培养策略
    第一节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观念的优化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价值观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的教学观
        三、 体育名师基地的时空观
    第二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案的优化
        一、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评价制度的科学化
    第三节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过程的优化
        一、 体育名师基地导师团队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化
        三、 体育名师基地培养方式的优化
        四、 体育名师培养基地的学员管理制度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质概念的研究
    2.2 国外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2.2.1 美国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2.2.2 日本对学生体质的研究
        2.2.3 欧洲对学生体质研究
    2.3 国内对中小学生体质的研究
        2.3.1 对中小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2.3.2 对影响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因素的研究
        2.3.3 对解决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对策的研究
    2.4 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研究的不足
        2.4.1 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缺乏成因研究
        2.4.2 学生体质下降研究视角的局限性
    2.5 本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2.5.1 本研究的难点
        2.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法
        3.2.3 历史研究法
        3.2.4 定性和定量分析法
    3.3 社会成因的操作性定义
    3.4 研究影响因素的选取和时间跨度的界定
        3.4.1 研究影响因素的选取
        3.4.2 研究时间跨度界定
4 分析与讨论
    4.1 1985~2010年中小学生部分主要体质指标的研究分析
        4.1.1 学生肺活量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2 学生50米跑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3 学生立定跳远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4 学生耐力素质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5 学生力量指标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6 学生超重和肥胖不良检出率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7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均值变化趋势分析
        4.1.8 小结
    4.2 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教育因素分析
        4.2.1 中小学体育师资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2.2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2.3 中小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2.4 学校体育安全问题对中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4.2.5 应试教育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4.2.6 小结
    4.3 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
        4.3.1 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3.2 独生子女政策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3.3 营养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4.3.4 小结
    4.4 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管理因素分析
        4.4.1 体育政策执行力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硏究成果

(10)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三、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案
        (一) 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 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核心概念及其关系阐释
        (一) 体育教师资格
        (二) 体育教师职业
        (三) 体育教师专业化与专业标准
        (四) 体育教师教育
        (五)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国外教师及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第一节 美日两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一、美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二、日本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第二节 其他主要国家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一、英国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二、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三、新西兰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四、德国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五、荷兰教师专业发展及其标准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一、加强体育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化
        二、建立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促进体育教师职后教育
        三、建立多维的学校教育标准体系
第二章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体育教师职业的依托——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综略
        二、学校体育的演变及体育教师职业的确立
    第二节 我国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萌生与演进
        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发展及其缺陷
        二、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
第三章 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基本含义
        一、专业性
        二、教师专业性
        三、体育教师专业性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性的内涵解析
        一、基于非相邻行业的比较——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二、基于相邻行业的比较——体育教师专业性分析的教育学视角
        三、体育教师的职业职责的特殊性
第四章 体育教师观
    第一节 教师观与体育教师观回溯
        一、教师与体育教师的历史价值
        二、教师观与体育教师观厘析
    第二节 当代体育教师观
        一、师德观
        二、学生观
        三、职责观
        四、素质观
        五、教学观
        六、发展观
第五章 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初步构建的认识论前提
        一、明确对象系统
        二、明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的性质
        三、明确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科学认知
        四、明确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初步构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可操作性原则
        四、普适性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
    第三节 体育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程序及结果
        一、理论分析
        二、问卷的生成
        三、问卷调查与样本构成
        四、被调查者统计学特征
        五、因子分析及其结果
        六、信度系数
        七、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标准本位"下的体育教师教育
    第一节 美日两国体育教师教育与专业标准的互动发展
        一、"标准本位"下的美国体育教师教育标准
        二、"标准本位"下的日本的体育教师教育
    第二节 "标准本位"下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发展
        一、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研究回顾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现状
        三、我国未来体育教师教育展望
结语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试论青年教师如何上好体育教学课(论文参考文献)

  • [1]一位高中体育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王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河南省初中体育教师工作量及劳动保护研究[D]. 肖乡子. 河南大学, 2020(02)
  • [3]互联网资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D]. 董星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永州市贫困县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唐善云.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5]城乡初中学生运动参与现状的比较研究 ——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D]. 阮福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海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小学体育教师PCK研究[D]. 张晓玲.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8]中小学体育名师的培养研究 ——以上海市体育名师基地为例[D]. 卢伯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9]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 马思远.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10]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D]. 赵进.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论青年教师如何教好体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