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健康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卫生管理学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叶盛,潘朝杰,张慧群,林爱华,叶明[1](2019)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以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出发点,本校通过开办"统筹实验班",改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铁英,叶洋,李君荣,王强,陆荣柱[2](2018)在《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为提高临床医学类专业的预防医学课程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整合基于学生自我体验的参与型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综合协作教学模式等,探索阶梯型学生预防医学实践培养体系,以强化医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提高预防医学实践和研究技能,为培养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具有预防医学理念的现代医生打下基础。

张慧,陈滢滢,黄奕祥[3](2018)在《新型教学模式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效果及探索——基于119名学生问卷调查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评价,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研究对参与过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有62.18%的受访者认为授课教师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的讲授"很清楚";有47.90%的受访者认为"案例教学"和"课堂展示"对未来学习和工作很有帮助;关于"多媒体教学",有36.97%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必要,35.29%认为有启发性,24.37%认为可以增强趣味;有59.66%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在已有的"慕课"平台上开设这门课程,51.2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有65.5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翻转课堂"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因此,本研究表明该课程前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慕课"和"翻转课堂"在国内外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本研究的受访对象均对其抱有积极和期待的态度,未来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可进一步尝试这些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洁[4](2018)在《我国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作为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全国开设该专业教育的院校已达上百所,这是社会进步和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需求的使然。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的转变,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已逐渐表现出发展定位欠准确,培养目标落后于时代要求、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手段落后,以及社会认同与支持条件不足等弊端。目的: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研制出一套适用于测量与评价我国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为有效指导和规范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在构建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时遵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分析:通过文献分析、政策研读,全面了解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办学情况和专业建设现状,获取国内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标准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提炼,构建指标池。2、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海选适合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以及专业建设所需要的指标,完成指标的海选,在系统学习贝塔朗菲、哈蒙德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维度划分,构建专业建设标准理论框架。3、专家研讨:通过课题组讨论、专家研讨,对理论框架中的指标进行初筛,删除相关性不大、语义重复或是实际中不可操作的指标。4、德尔菲法: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对理论框架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增减,完善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指标体系。5、层次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结果:在系统的理论分析、专家研讨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理论研究和专家研讨,研制了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理论框架,包括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3个和三级指标54个。2、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专家积极系数达到96.15%,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权重赋值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76和0.292,25位专家的权威系数位于0.690-0.868范围之内,均值为0.821,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束,保留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和三级指标47个。3、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专家积极系数达到100%,专家对指标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权重赋值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54和0.437,专家权威系数均值为0.825,均在0.7以上,咨询结束后保留了6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4、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依次为目标定位(0.0401)、师资队伍(0.2763)、学生发展(0.3214)、办学条件(0.1703)、教学过程(0.1100)和质量保障(0.0818)。并且经一致性检验,准则层值为0.0705,各指标层值为0.00000.0343,均小于0.10,由此可得出构建的矩阵一致性较好,无逻辑错误。结论:本研究基于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开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教育评价理论和专家研讨以及德尔菲法,确立了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科学,具有普适性,可为我国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曾凌琳[5](2017)在《“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A校为例》文中指出目的:客观呈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下A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现状,明确成效,查找问题,探求相关影响因素,提出现阶段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的合理建议,为国家有关部门、医学院校优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可行的借鉴和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医学教育政策,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其导师、研究生院负责培养工作的老师、理论课教师、临床带教老师等进行访谈了解A校“医教协同”专业学位培养概况,收集生源信息,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A校实施“医教协同”培养改革前的2014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91人和改革后2015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79人及两年均有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50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师生交流、理论教学、科研参与、临床实践、执业医师资格考核等专业学位培养情况与师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持有的态度等,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差异性分析等方法。结果:“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得到大多数师生的赞成,认为该模式能更好地提高临床能力,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的医生,但仍需要不断完善。该培养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较好,学生临床能力较扎实,但“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不久,师生对当前下的师生交流、理论教学、科研情况、临床实践及学生时间精力配比的满意度均低于传统培养模式,多数硕士生导师更倾向于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许多师生提出临床轮转安排不合理,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时间太少的问题。结论:“医教协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节约时间、整合资源、保障生源和强化临床能力等优点,得到多数师生的认可,但也呈现出招生专业分布不均、理论教学效果欠佳、临床实践安排不够合理,实践质量不高,科研转变还不适应、师生交流不够深入、实践精力难以平衡等问题。建议:医学高等院校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面协作配合,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理论教学成效、推动临床科研转变、合理安排临床实践,促进师生互动,创新激励机制等方式促进“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王舒妍[6](2016)在《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口腔医学生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口腔医学生对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习的需求,结合口腔医师对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意见以及就诊患者和社会大众人群对口腔医师专业人文素质的评价,从口腔医学生、口腔医师、就诊患者及社会大众人群四个角度为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为制定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分别对口腔医学生、口腔医师、就诊患者及社会大众人群进行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并在调查员详细讲解后现场填写问卷。第一部分采用问卷1(附录1)分别对第四军医大学2009级-2012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及西安交通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已经学习过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口腔医学生进行现状调查。第二部分采用问卷2(附录2)于2014年对在西安和广州两地参加口腔疾病控制与预防项目培训的口腔医师进行现状调查。第三部分采用问卷3(附录3)对2014年8月25日-2014年9月5日在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7个科室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第四部分采用问卷4(附录4)进行多中心调查。由29名经过培训的口腔医学生对其家乡近一年内有口腔医疗就诊史的人群进行调查。使用foxpro6.0和spss17.0软件分别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调查一共调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共212人。其中,94.3%的口腔医学生认为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很重要,74.1%的口腔医学生认为学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例需提高;在“影响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一项上,研究生主要选择了“师资力量不够”和“学校不够重视”,本科生则主要选择了“课程任务繁重”,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调查对象希望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为“讲座”(57.1%)和“实践活动”(50.0%),课程考核方式为“实践考核”(33.5%);“口腔医学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63.7%)、“口腔卫生政策与法规”(62.7%)及“口腔医疗服务管理学”(56.6%)是口腔医学生最希望学习的课程。调查二共调查西安交通大学大学四年级和大学五年级口腔医学生(70人)及第四军医大学同年级口腔医学生(78人)。其中,92.6%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职业成长很重要,73.3%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数目开设不足。在对已开设的相应课程的调查中发现,课程的出席率和学习效果的认同率仅为68.2%和60.8%,存在知行分离现象。在“影响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一项上,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生主要选择了“课程任务繁重”和“课程内容枯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生主要选择了“课程任务繁重”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所院校口腔医学生希望学习的课程及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调查结果与调查一基本相同。第二部分共调查西安地区和广州地区150名口腔医师。其中,94.0%的口腔医师认为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对职业成长很重要,77.3%的口腔医师认为高校相应课程比例应当提高。此外,口腔医师认为高校应开设“口腔医学美学”等课程,开课时间为本科第4-5学年和岗前教育阶段;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的调查结果与第一部分基本相同。第三部分共调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就诊患者848人。其中,79.4%的就诊患者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对口腔医师更重要。调查对象认为口腔医师应当加强的专业人文素质为“口腔医患沟通学”(70.8%)、“口腔医学美学”(53.4%)和“口腔医学心理学”(43.3%);调查对象认为“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83.7%)、“加强口腔医(学)生专业人文素质教育”(49.3%)和“媒体传播正面新闻”(17.9%)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方法。第四部分共调查社会大众人群835人。其中,68.0%的调查对象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对口腔医师更重要;在口腔医疗就诊过程中,仅有66.3%的口腔医师对调查对象主动进行口腔卫生指导,56.6%的调查对象曾主动要求口腔医师对其进行口腔卫生指导。此外,“影响调查对象口腔医疗效果的因素”、“口腔医师应当加强的专业人文素质”以及“改善医患关系的有效方法”的调查结果与第三部分基本相同。结论:口腔医学生、口腔医师、就诊患者和社会大众人群均认为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很重要,但目前院校存在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课程科目有限及教学方式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口腔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丰富口腔医师的专业人文素质,应适当增加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科目并改变教学方式;同时根据专业课程安排,调整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上课时间,使课程安排呈现序贯性。除此之外,加强口腔健康宣教、优化口腔医院就诊流程、完善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及媒体传播医学科普常识和正面典范,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刘燕群[7](2016)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探索》文中指出社会医学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社会医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文探究如何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旨在构建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社会医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社会医学教学质量。

欧长波,王秋霞,郑玉姝,张艳红,余燕,马金友,胡建和,刘兴友[8](2015)在《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文中指出动物性食品卫生学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和动物检疫学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顺应时代形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验。从教学改革的迫切性、教学内容、教学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从事动物性食品卫生检疫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法律法规意识,提高学生在新形势下保障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的能力。

钱东福,黄睿彦,陆方,林振平,陈鸣声[9](2013)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对专业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的认知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对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专业学生关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认知评价进行了研究,分别对3个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构成比等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了解其对专业课程不同教学方法的课时比例和重要性的认知情况,以及对不同教学方法喜好程度的情况,并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甘仲霖,熊伟,韩知峡,张青碧[10](2013)在《中西医结合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文中提出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大卫生观和系统工程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依托《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建设和"突出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教改项目,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考核等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卫生管理学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管理学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的出发点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1. 明确培养目标
    2. 优化课程体系
    3. 更新教学内容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5. 改进评价方式
    6. 创新管理体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2)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如何体现临床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特点?
    1.1 临床医学类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1.2 理论知识的实践化和实践的可视化
    1.3 创新理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2 探索思路:如何应对健康中国2030的医学人才要求?
3 展望未来:如何提升教学改革的可持续性?
    3.1 对预防医学教育改革探索的价值
        3.1.1 将预防理念融入身边的实际健康问题, 体现其实用价值
        3.1.2 建立“室内—校内—国内—海外”阶梯型实践培养体系
        3.1.3 建立“跨学科师资团队”, 进行学科间的融合教育,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预防医学整合实践培养模式
        3.1.4 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以“学习、学问、学用”的“学”的教学模式
    3.2 存在问题

(3)新型教学模式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效果及探索——基于119名学生问卷调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1. 案例教学
    2. 课堂展示
    3. 多媒体教学
三、调查方法和数据来源
    1. 问卷设计
    2. 调查实施
四、结果
    1. 基本信息
    2. 教学内容
    3. 新教学模式
    4. 教材与考核
五、讨论
    1.“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
    2. 新型教学模式应用于“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效果
    3. 未来“卫生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六、结语

(4)我国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2.2 资料的统计与处理
    2.3 研究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卫生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指标的海选和初筛
    3.2 特尔菲法确定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指标体系
    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4 卫生管理专业建设指标体系标准值的确定
4 讨论
    4.1 该专业建设标准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2 该专业建设标准构建采用方法科学
    4.3 该专业建设标准具有普适性
    4.4 专业建设标准实施所需要的外部支持条件
    4.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1
附件 2
附件 3
附件 4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A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A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1.4.2 A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改革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2.1 访谈对象
        2.2.2 问卷调查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访谈法
        2.3.3 问卷研究法
        2.3.4 统计分析法
        2.3.5 研究的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招生情况
    3.2 理论教学
    3.3 临床实践
    3.4 学习效果
    3.5 科研情况
    3.6 学生对培养过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3.6.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6.2 师生交流情况
        3.6.3 理论教学
        3.6.4 临床实践
        3.6.5 科研情况
        3.6.6 学生对培养过程的满意度情况
        3.6.7 学生时间精力配比情况
        3.6.8 学生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持有的观点
    3.7 导师对专业学位培养过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3.7.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7.2 师生交流情况与相关满意度
        3.7.3 学生临床实践与相关满意度
        3.7.4 学生科研情况与相关满意度
        3.7.5 对学生的时间精力配比满意度及建议情况
        3.7.6 导师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持有的观点
        3.7.7 招生意向
    3.8 “医教协同”培养改革相关访谈情况
        3.8.1 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的认同情况
        3.8.2 招生情况
        3.8.3 经费保障情况
        3.8.4 临床轮转安排情况
        3.8.5 理论教学与学习效果相关情况
        3.8.6 临床能力培养及相关学习考核情况
        3.8.7 科研能力培养情况
        3.8.8 对“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相关意见与建议
4 讨论
    4.1 “医教协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优点
        4.1.1 培养目标明确
        4.1.2 节约培养时间
        4.1.3 整合培养资源
        4.1.4 保障经济待遇
        4.1.5 生源质量较好
        4.1.6 强化临床能力
    4.2 “医教协同”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呈现的问题
        4.2.1 招生专业分布不均
        4.2.2 理论教学效果欠佳
        4.2.3 轮转计划不够合理
        4.2.4 临床规培质量不高
        4.2.5 科研转变尚需磨合
        4.2.6 师生交流不够深入
        4.2.7 时间精力难以平衡
5 建议
    5.1 加强学科建设,保障招生质量
    5.2 加强理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5.3 适应培养模式变化,做好临床研究
    5.4 合理安排轮转,强化专业技能
    5.5 重视临床教学,保障规培质量
    5.6 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互动
    5.7 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热情
    5.8 关注学生健康,助力学生成才
    5.9 创建协作平台,合力推进工作
6 研究特色与不足
    6.1 特色
    6.2 不足
        6.2.1 尚未能进行长期评价
        6.2.2 有一定主观因素影响
7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6)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口腔医学生对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一 本科生与研究生对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调查二 两所医学院校口腔医学生对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口腔医师对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认识的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就诊患者对口腔医师专业人文素质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社会大众对口腔医师专业人文素质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部分 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策略
    一、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
    二、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途径与方法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 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 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4.建立 “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 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四、改革考核方法, 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8)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2 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动物性食品安全风险意识
3 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 理论教学要系统化
    3.2 实验教学增强实用性
4 考核方式多样灵活,做到学以致用
5 结语

(10)中西医结合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改革措施
2 课程改革成果

四、卫生管理学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 叶盛,潘朝杰,张慧群,林爱华,叶明. 文教资料, 2019(12)
  • [2]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王铁英,叶洋,李君荣,王强,陆荣柱. 上海预防医学, 2018(10)
  • [3]新型教学模式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效果及探索——基于119名学生问卷调查的研究[J]. 张慧,陈滢滢,黄奕祥. 教师, 2018(14)
  • [4]我国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标准研究[D]. 高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5]“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A校为例[D]. 曾凌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 [6]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及课程教学发展策略[D]. 王舒妍. 第四军医大学, 2016(03)
  • [7]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社会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 刘燕群. 考试周刊, 2016(12)
  • [8]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欧长波,王秋霞,郑玉姝,张艳红,余燕,马金友,胡建和,刘兴友.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8)
  • [9]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对专业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的认知评价研究[J]. 钱东福,黄睿彦,陆方,林振平,陈鸣声.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3(05)
  • [10]中西医结合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 甘仲霖,熊伟,韩知峡,张青碧. 现代医药卫生, 2013(11)

标签:;  ;  ;  ;  ;  

健康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