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凹陷安鹏深系统测井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泌阳凹陷安鹏深系统测井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一、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录井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可[1](2021)在《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南襄盆地是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台北缘块断带之上、自白垩世开始发育的多成因机制和多幕裂陷作用相叠合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前人做了大量的基础地层工作,然而,古近系地层缺乏可靠的高精度的地层年代框架。本文以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泌270井廖庄组-核桃园组和泌深1井大仓房组-玉皇顶组地层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可靠的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其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并借助泌页1井的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和镜下薄片观察来识别米兰科维奇旋回。同时,将旋回地层学与石油地质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探索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并探讨米兰科维奇旋回与层序地层的关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古近系地层保存完整的米兰科维奇周期信号(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本文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为主要的调谐周期进行天文调谐,建立了43.2 Myr的浮动年代标尺。考虑到泌阳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分界线(廖庄组顶界)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其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计算锚点,并以此建立绝对年代标尺。白垩系与古近系的分界线(玉皇顶组底界)亦是一个重大的构造界面,在盆地中央剥蚀量较小,可作为年代标尺的检验点。核一段底界为始新统与渐新统的分界线,亦可作为一个检验点。2、微观上,通过对泌页1井核三段取芯段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镜下薄片观察,本研究认为镜下的浅色纹层和暗色纹层组成的沉积纹层可能代表年纹层,受控于岁差周期。宏观上,对泌270井核三段地层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和有机碳数据进行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出1.2 Myr长斜率周期,该周期可能通过影响水深,进而影响烃源岩的发育,形成中等-优质烃源岩。3、对泌阳凹陷泌270井核三段地层,利用1.2 Myr长斜率周期进行三级层序的划分,利用405 kyr长偏心率周期进行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四级层序),以及利用100 kyr偏心率周期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五级层序)。本次研究划分出8个三级层序,~25个四级层序和~98个五级层序。4、根据建立的年代标尺,为本区的古生物化石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刻度。5、在我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中,存在着始于~50 Ma的重大构造事件或不整合事件。本文研究发现,泌阳凹陷~50 Ma的构造事件可能受太平洋板块由早期的NNW转为NW向漂移、太平洋-欧亚大陆板块的汇聚速度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全面碰撞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张鑫[2](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周永强,冉小平,冉祝荣,洪彬彬,朱红宇[3](2016)在《安棚深层系凝析气藏有效储层识别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安棚深层系凝析气藏具有储层物性差、气层厚度薄、含气井段长、储量丰度低和凝析油含量低等特征。以往凝析气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是按孔隙度5%,渗透率0.5×10-3μm2的标准确定的,随着大型压裂工艺的应用,从深层系凝析气藏部分原来解释为干层的层中获得了工业油气流。通过对安棚深层系凝析气藏有效储层识别研究,认为凝析气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2.5%,渗透率0.2×10-3μm2,并对地质储量进行了复算,凝析气储量增加4.7倍,凝析油储量增加3.8倍。根据研究成果部署了1口长水平井安HF1井,并取得较好效果。

章新文,朱景修,余浩元,余志远,刘峥君,周永强[4](2013)在《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油气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油气成藏要素分析,认为该区构造平缓,油源充足,砂体发育,储层致密,裂缝发育,源储紧密接触,油层"水锁效应"明显,具备形成致密砂岩油气藏的有利条件。通过储层再认识及油气层"四性"关系重新研究,认为该区孔隙度大于2.4%,渗透率大于0.2×10-3μm2的致密砂岩油层增储潜力为3 322×104 t,勘探开发潜力较大。综合考虑地质特点、油气层分布及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工艺水平,该区致密砂岩油气层可分为7套开发组合层系。针对该区主力开发组合层系进行储层精细研究及目标评价,优选有利区部署水平井,实施多级分段压裂,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蔡佳,王华,罗家群[5](2011)在《泌阳凹陷安棚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文中认为泌阳凹陷为一东秦岭褶皱带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箕状断陷。安棚地区位于该凹陷东南部,来自南部陡坡带的扇三角洲砂体与安棚鼻状构造配置形成以砂岩上倾尖灭为主要圈闭类型的油气藏。油气储层成岩演化阶段进入晚成岩B期,成岩作用较强,储层物性较差,具低孔低渗特征。但沿鼻状构造的轴部微裂缝较发育,改善了储层储集性能。研究认为,丰富的油源,良好的构造背景,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早期形成的圈闭等地质条件是安棚地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方锡贤,程昌茹,孟玲志,李新房,刘媛5[6](2011)在《录井技术在AS1井页岩油气解释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AS1井位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是一口以寻找页岩气为主要目的的风险探井,钻探结果证实该区页岩发育、页岩层段气测异常明显。通过对该井岩屑、岩石热解等录井资料细致分析后认为,页岩地层有机质含量、有机质丰度及厚度均满足美国富气页岩条件,但有机质成熟度处于生油阶段,结合气测录井资料,判断该井页岩地层不具气层特征,而具有油层特征。通过分析常规地质、气测、岩石热解、核磁共振各项资料后认为:2 438.02 540.0 m井段是最有希望获得工业油流的井段,后经压裂获工业油流。通过各种录井技术在AS 1井的应用分析可以看出:录井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评价页(泥)岩油气显示,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能依据钻时获得可钻性来判断砂质含量的相对高低,不能定量判断不同元素的含量,不能为压裂改造提供依据。

马义忠[7](2009)在《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泌阳凹陷位于河南省南部,是在秦岭褶皱带之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湖泊断陷,面积约1000 km2,以“小而肥”而着称。据三次资源评价:泌阳凹陷的总资源量为3.38×108t,探明率为59.2%,仍剩余有1.38×108t的资源量可供勘探。但是,泌阳凹陷经过三十多年的油气勘探,目前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面临的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要继续凹陷的深化勘探,必须解决技术瓶颈问题,而地震老资料品质差是影响凹陷深化勘探的技术瓶颈之一,分析认为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有效途径。作者以泌阳凹陷为攻关试验区,本着生产之所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针对泌阳凹陷的构造沉积特点,试图发现、研究和解决泌阳凹陷二次勘探以来所面临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难点和方法问题。论文首先对国内外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进行了述评;接着讨论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技术内涵与技术关键;在此基础上,论文详细阐述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思路与实践过程;结合泌阳凹陷勘探实例,论文对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泌阳凹陷勘探中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今后进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与设想。论文的取得的主要成果:1、以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内涵为理论基础,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沉积特点,针对本区浅、中、深层系的技术难点,研究总结了三大技术系列:泌阳凹陷北部复杂断块群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泌阳凹陷中部深层系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系列。2、论文在强调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不同技术环节的质量控制的同时,特别强调了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必须建立新的理念。在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实践中,需建立“交互地震勘探”和“一体化”的理念,即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设计论证、采集、处理与地质目标的有机结合,以及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3、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研究应用了一批新的方法和技术:首次采用基于成像效果新理念和散射技术的采集参数论证技术,以及基于表层结构精细调查的逐点设计井深技术,大幅度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品质;研究应用了剔除拟合法压制多次波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应用了基于敏感性及可行性分析的属性分析技术及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探区内砂泥岩薄互层预测精度。4、通过技术攻关,高精度地震资料的主频比原来提高10-15Hz,信噪比提高到5-6,能识别断距大于15m的各类断层,圈闭面积大于0.05km2,构造幅度大于20m的各类低幅度构造圈闭;可预测出厚度大于15m的岩性体。5、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着的勘探成果。新发现与重新落实圈闭421个,圈闭资源量15265×104t,探井成功率达49%,探明储量5060.09×104t。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论文成果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河南油田泌阳凹陷下步的深化勘探,更对国内同类型陆相断陷盆地的地震勘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昝新[8](2008)在《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及勘探目标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泌阳凹陷中南部地区是泌阳油田主力含油区,尽管勘探程度较高,但三次资源评价表明目前尚有可供勘探的剩余资源量5479×104t。因此中南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尤其是凹陷内的复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仍有挖潜能力,为了做到更准确、全面、精细地研究该区的石油地质条件,应用现代新的油气成藏理论及勘探技术对泌阳凹陷中南部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进而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开发,在预测基岩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生储盖组合特征、成藏规律等方面起指导作用。为此特开展《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及勘探目标评价》项目的研究,拓宽泌阳凹陷的勘探领域,为泌阳凹陷的油气勘探走出低谷打下坚实基础,不仅可以缓解东部老区后备储量不足的矛盾,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课题将复杂岩性油气藏和基岩油气藏作为综合研究对象,针对泌阳凹陷南部边界断裂带上下两盘不同成藏分布特点,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特别是地震方法,结合层序地层学、油气成藏动力学、含油气盆地构造力学原理等地质新理论,重点分析陡坡砂砾岩体成藏控制因素,总结砂砾岩体中油气分布规律;结合地震、露头、测井、录井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探讨基岩油气藏成藏条件、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通过新思路新方法,对该区成藏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南部断裂带砂砾岩体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对典型油气藏的解剖,总结了南部断裂带的油气分布由深层到浅层逐渐向南部断裂带退积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砂砾岩体岩性油藏的成藏模式,并在认识的基础上提供了泌310等多口井位的部署意见,取得了一定的勘探效果,并以现代油气最新理论为指导,对断裂带构造特征、储层沉积特征、油气成藏规律等问题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新、老资料对凹陷南部断裂带构造特征、储层沉积特征以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总体研究评价,首次深入系统剖析南部断裂带油气成藏条件,预测其有利勘探潜力和目标区,于2006年上缴控制石油地质储量648.42×104t,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为泌阳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整体部署起到了较大作用。

常炳章[9](2008)在《地震属性技术在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地震属性发展的历史,系统探讨了地震属性的物理基础及相应的一些算法,然后剖析各种分析方法和影响预测效果的因素。在对地震属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的储层研究。泌阳凹陷作为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富含油气的小型断陷盆地,近年来,在泌阳凹陷中部和南部随着滚动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一批以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主的隐蔽圈闭也不断有所发现,但对于南部深凹区安棚深层系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一直没有获得突破。其主要原因是安棚深层系储层物性较差、相带横向变化快,加之以往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预测结果多解性大,造成深层系隐蔽油气藏钻探成功率低。随着安棚深层系地震资料品质的改善和地质资料的不断丰富,特别是采用与以往该地区储层横向预测技术有别的合理技术研究路线和方法,深化了安棚深层系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和地震地质条件的分析认识,采用了有效的深层系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方法、精细的储层标定方法、三维速度分析方法、可视化解释技术、多井约束反演技术、多属性分析技术以及含油气性预测技术,结合安棚深层系储层特点,利用测井自然伽马数据体和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交互分析,定量确定深层系有利含油储层的地球物理特征,最终对安棚深层系含油储层进行了描述和预测,实际的钻探结果证实了预测的准确性,取得了理想的地质效果。在本课题研究中,重点研究和应用了以下关键技术:1、对安棚深层系基本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安棚深层系储层属性研究的基本地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2、确定了合理的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3、采用了有效的深层系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方法,提高了地震剖面的品质;4、利用振幅可视化分析技术,通过分析振幅在平面的分布轮廓,结合地质沉积相规律分析振幅在三维空间的变化规律,借此推断砂组的展布规律;5、分析了并解决了影响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精度的几个技术环节;6、利用测井、地震数据体交会分析技术半定性确定安棚深层系有利含油气砂组的属性特征,为准确的含油气预测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石磊[10](2008)在《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成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泌阳凹陷已进入高成熟勘探期,容易发现的油气藏日益减少,剩余待发现的油气藏隐蔽性急剧增大。相对整个凹陷而言,其核三下勘探程度较低。泌阳凹陷核三下段分布面积约1000km2,在斜坡地带核三上段大部分被剥蚀的地区,核三下段仍有较好保存,在凹陷南部核三下段发育大量的深湖、较深湖相生油岩(厚度累计达700m),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好,具有供油时期长,油源充分的条件。第三次资源评价计算泌阳凹陷油气资源量为3.38×108t,其中核三下段资源量为1.4×108t,显示核三下段仍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论文开展了核三下烃源条件研究、核三下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研究、油气成藏模式及聚集规律研究、圈闭描述与勘探目标评价等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层位综合标定的基础上,以核三下为主要目的层,完成了凹陷1000多平方千米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编制了相关反射层构造图;(2)对泌阳凹陷栗园地区与安棚地区、毕店地区240km2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井震联合反演和属性分析工作,发现并落实了一批构造岩性圈闭;(3)对凹陷内多个局部构造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相应的构造发育史;(4)完成了泌阳凹陷边界断裂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泌阳边界断裂对构造和沉积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沟扇对应的沉积模式;(5)对储层及沉积相与主要含油层位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编制了核三下段各个砂组各类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的剖面图、平面图;(6)编制了核三下段有效烃源岩厚度等值线图、核三下段有机制丰度等值线图。通过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通过核三下段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提出凹陷主要发育有三种沉积模式,即扇三角洲沉积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和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在南部寻找小型砂砾岩体油藏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凹陷地层划分与对比和典型油气藏解剖,发现核三段存在两个沉积旋回,核三下Ⅵ砂组位于第一旋回高位期,据双河上倾尖灭油气藏统计,核三下Ⅵ砂组在双河上倾尖灭油气藏所占的储量丰度达55%,表明其它地区核三下Ⅵ砂组具较大的勘探潜力。(3)总结了核三下油气富集规律,提出了南部陡坡带、王集南-孙岗地区等多个有利的勘探区带,并通过圈闭综合评价研究及勘探潜力分析,提出了一批探井钻探,发现了一些含油区块,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二、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录井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录井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旋回地层学的研究进展
        1.2.2 旋回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2.3 旋回地层学的常见研究方法
        1.2.4 旋回地层学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1.2.5 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概况
    2.3 区域油气地质条件
第三章 泌阳凹陷古近系旋回地层学研究
    3.1 研究材料
        3.1.1 测井数据
        3.1.2 有机碳和XRF数据
    3.2 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
    3.3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指示意义
    3.4 沉积速率评估
    3.5 旋回地层学分析
        3.5.1 廖庄组
        3.5.2 核一段-核二段
        3.5.3 核三段
        3.5.4 大仓房组-寺沟组上段顶部
    3.6 绝对年代标尺的建立
第四章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及定量层序地层学研究
    4.1 核三段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4.1.1 湖相地层沉积旋回特征及成因
        4.1.2 烃源岩的天文响应
    4.2 核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4.2.1 轨道周期极值点的层位标定和三级层序划分
        4.2.2 高频层序地层的划分
第五章 绝对天文年代对古生物、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约束
    5.1 古近系古生物带的时间校准
    5.2 古近系古气候和构造事件的响应
        5.2.1 古气候特征
        5.2.2 盆地沉降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响应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建议
附表1
致谢
参考文献

(2)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安棚深层系凝析气藏有效储层识别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田区域概况
2 有效储层识别
    2.1 岩性与含油气性下限
    2.2 物性下限
        2.2.1 Hobson方法
        2.2.2 含油产状数理统计法
    2.3 电性下限
3 应用效果
4 结束语

(4)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油气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条件
    2.1 宽缓的鼻状构造为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构造背景
    2.2 充足的油源为致密砂岩油气持续成藏提供优越的供烃能力
    2.3 广泛发育的致密储层为致密砂岩油气储集提供良好的条件
    2.4 优越的源储盖配置为致密砂岩油气成藏提供良好的条件
    2.5 次生孔隙及裂缝发育控制着油气的成藏与富集
    2.6 水锁及成岩作用为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油气藏提供良好的保存条件
3 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开发潜力
    3.1 安棚深层系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基础
    3.2 安棚深层系增储潜力巨大
4 水平井开发组合层系划分
5 结论

(5)泌阳凹陷安棚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特征
2 储层沉积特征及储集性能
    2.1 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
    2.2 沉积特征及沉积相类型
    2.3 储层成岩作用及储集特征
3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富集控制因素
    3.1 油气藏类型
    3.2 油气层分布特征
    3.3 油气藏流体性质及相态类型
    3.4 油气富集主要控制因素
4 结论与认识

(6)录井技术在AS1井页岩油气解释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地质概况
2 页岩油层段解释评价
    2.1 岩性法优选评价层段
    2.2 气测录井解释评价
        2.2.1 图板法
        2.2.2 幅差形态法
    2.3 岩石热解录井资料解释评价
        2.3.1 生烃能力评价
        (1) 有机质丰度评价
        (2) 成熟度评价
        2.3.2 吸附气评价
    2.4 核磁共振录井评价
3 录井评价结果及验证
4 录井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不能完全满足页岩油气层解释评价需求
    4.2 不能满足压裂选层需要
5 结论与建议

(7)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三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综述
    第一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关键
        一、空间采样与分辨率的关系
        二、观测系统设计新理念
        三、高精度激发、接收技术
        四、静校正精度分析
        五、叠前噪声衰减技术
        六、高保真处理技术
        七、高精度速度分析技术
        八、叠前偏移技术
        九、三维体解释与属性分析
        十、井地联合勘探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精度
    第三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内涵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展望
第二章 泌阳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及有利区带划分及勘探技术思路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第二节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区带划分
    第三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思路
第三章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研究与质量控制
    第一节 泌阳凹陷北部复杂断块群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一、复杂断块群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二、复杂断块群高精度采集技术
        三、复杂断块群区高精度三维处理技术
        四、复杂断块群高精度精细解释技术
    第二节 泌阳凹陷中部深层系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一、深层系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二、提高深层反射能量采集技术攻关
        三、提高深层信噪比三维地震处理技术攻关
        四、井地联合勘探提高分辨率技术
        五、中部深层系三维地震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及精细储层预测技术
    第三节 泌阳凹陷南部高陡构造带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一、南部高陡构造带勘探难点及技术瓶颈
        二、南部高陡构造带采集技术攻关
        三、高陡构造地区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
        四、南部高陡构造带三维地震解释技术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质量控制技术
        一、三维地震勘探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应用现状
        二、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
        三、采集、处理一体化技术研究
        四、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研究
第四章 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分析
    第一节 复杂断块群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第二节 高陡构造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第三节 深层油气藏勘探实例与效果分析
    第四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认识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河南油田未来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及勘探目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开题依据及目的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预期结果和意义
2 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沉积相特征
3 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作用
    3.1 边界大断裂几何特征
    3.2 断裂运动学及断裂构造变形机制分析
    3.3 陡坡带构造演化及构造样式
4 沉积与储层研究
    4.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4.2 陡坡带下降盘沉积体系研究
    4.3 陡坡带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5 陡坡带砂砾岩体预测技术与方法
    5.1 砂砾岩体成因及分布研究
    5.2 地震相识别
    5.3 相干体分析
    5.4 属性分析
    5.5 波阻抗反演及随机反演与砂砾岩体横向预测
6 基岩油气成藏条件
    6.1 基岩构造特征
    6.2 基岩的储集条件
    6.3 基岩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6.4 有利区带分析
7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
    7.1 陡坡带成藏要素
    7.2 断裂对沉积与构造的控制作用
    7.3 油气成藏作用及油气藏类型
    7.4 油气分布规律
8 结论及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震属性技术在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地震属性的分类及提取方法
    2.1 地震属性的分类
    2.2 地震属性的提取方法
        2.2.1 基于剖面的属性
        2.2.2 基于同相轴的属性
        2.2.3 基于三维地震数据体的体积属性
        2.2.4 三种属性结合
3 地震属性优化
    3.1 地震属性优化方法简介
    3.2 基于搜索算法的地震属性优化方法
        3.2.1 搜索算法
        3.2.2 最优搜索算法
4 泌阳凹陷地震属性应用的地震地质条件
    4.1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勘探成果认识
    4.2 安棚深层系地震属性研究的基本地震地质条件
        4.2.1 稀疏反演法去多次波的方法原理
        4.2.2 稀疏反演法去多次波的方法模型试验
        4.2.3 稀疏反演法去多次波的实际应用效果
5 泌阳凹陷地震属性应用的技术方法研究
    5.1 技术路线
    5.2 主要技术方法
        5.2.1 层位标定
        5.2.2 速度分析和构造解释
        5.2.3 振幅属性可视化分析
        5.2.4 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
        5.2.5 三维数据体交会
        5.2.6 含油气性预测
6 安棚深层系地震属性技术预测效果分析
    6.1 成藏条件分析
    6.2 钻探效果分析
7 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0)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核三下段勘探现状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2 基本地质特征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单元划分
    2.2 层序划分和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3 构造演化与形成机制
    3.1 构造演化
    3.2 构造特征
    3.3 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形成机制
    3.4 构造样式与评价
4 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
    4.1 物源区与沉积相研究
    4.2 有利储集区带评价
5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5.1 烃源岩特征
    5.2 储集层特征
    5.3 油气藏圈闭类型及成因分析
    5.4 油气运移输导体系
6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6.1 典型油气藏解剖
    6.2 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
    6.3 油气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录井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南襄盆地古近系湖盆旋回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地质上的意义 ——以泌阳凹陷为例[D]. 许可.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3]安棚深层系凝析气藏有效储层识别及应用研究[J]. 周永强,冉小平,冉祝荣,洪彬彬,朱红宇.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6(05)
  • [4]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致密砂岩油气综合评价[J]. 章新文,朱景修,余浩元,余志远,刘峥君,周永强.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3(06)
  • [5]泌阳凹陷安棚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主控因素[J]. 蔡佳,王华,罗家群. 四川地质学报, 2011(04)
  • [6]录井技术在AS1井页岩油气解释评价中的应用[J]. 方锡贤,程昌茹,孟玲志,李新房,刘媛5. 录井工程, 2011(03)
  • [7]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D]. 马义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8]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及勘探目标评价[D]. 昝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9]地震属性技术在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D]. 常炳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 [10]泌阳凹陷深层系油气成藏研究[D]. 石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

标签:;  ;  ;  ;  ;  

泌阳凹陷安鹏深系统测井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