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优雅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

论新优雅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

一、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徐盛桓,刘倩[1](2021)在《因果蕴涵理论的应用:以含义研究为例——语言学科理论创新探究之四》文中提出人文学科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通过跨学科研究以实现研究视域的变换,在含义研究中用因果蕴涵理论取代原来的蕴涵理论是研究视域的转换,是理论上的转型,是理论思维新的起点。逻辑学的蕴涵即实质蕴涵,蕴涵理论有蕴涵怪论,导致经典格氏推导机制和新格氏推导机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果蕴涵强调的是具体事件,它所涉及的因果关系是具体的,受一定的语境和说话人意向性的约束,落实为一因一果,即由唯一的原因作用而产生唯一的后果。用因果蕴涵理论建构含义推导机制,可以带来含义推导的确定性,使含义研究焕发出新活力。

贾茹[2](2021)在《莎剧《驯悍记》中译本对会话隐涵的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话隐涵指在特定语境里言者通过发出违背某些会话准则的话语而传达的没有明说的意思,或听者根据语境推导出的言者话语里没有明说的意思。莎士比亚戏剧中带会话隐涵的表达式比比皆是,然而现有中文译本中,译者要么采用直译加注释的办法,令观众无法推导出这些表达式的会话隐涵;要么将会话隐涵明说出来,牺牲这些表达式体现的文化特定隐喻,令剧本的美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一些译法忽视了语气辞在传达会话隐涵中的作用。剧本主要是为演出创作的,戏剧翻译应设法让观众通过译本瞬间推导出原剧本里的会话隐涵。本文发现莎剧《驯悍记》中具有会话隐涵的话语主要实现为赘言、谎言顺应、隐喻、谚语和反讽。其中赘言、谎言顺应和非文化特定隐喻,直译即可传达其会话隐涵;文化特定隐喻、谚语和反讽产生的会话隐涵,需要译者设法保留原文中言者违反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的各种情况,才能传达出来。可采用的汉译策略包括:(1)翻译文化特定隐喻,如译文里有对应喻体,但译文喻体不具备原文喻体的某一常规联想属性,而该联想属性恰是原文的会话隐涵,译者可直译该喻体并挑明其联想属性,如将joint-stool译为“小冷板凳”;如译文里没有对应的喻体,则可将原文喻体替换为译文里有相似内涵的喻体,如将crab(指海棠果,比喻性情乖戾的人)译为“刺球”。(2)翻译谚语,译者可适当增译原文里省略的信息,如将keep you warm增译为“你还知道天冷要加衣服啊”。(3)翻译反讽,可在译文里选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对应词或在句尾增添语气辞,如将Here’s no knavery译为“这个计策可没坏水儿哦”,提醒观众领悟剧中人物这句话的真实涵义。最后,出于对译文形式和音韵的考虑,译者可以对原文表达式做一定的变通,例如将That teacheth tricks eleven-and-twenty long译为“他教你二十条妙计、十一条秘诀”。

李玲[3](2021)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7年,格莱斯提出“合作原则”理论,它是会话含义推导机制的总规则。该理论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国内,研究者更趋于格莱斯“合作原则”的本体研究,应用方面的研究较欠缺,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用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来分析文本的现象几乎没有。基于此,本文将借助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以期及时更新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文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研究现状,对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说明。第二章:概述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理论。界定“合作原则”概念,阐述“合作原则”理论与文本解读的关系、分析“合作原则”的特征以及合作与对话的关系。第三章:厘清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现象。主要从词汇、句式、段落三方面分析,力图为策略研究提供文本依据。第四章:分析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语用效果。具体从话语色彩效果、语旨合作效果、审美和修辞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五章:探讨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策略。初步从语义、语境、意图三个层面提出解读策略。第六章实践探究。以“为了教学”为出发点,针对课例《雷雨》,提出格莱斯“合作原则”下《雷雨》的教学解读思路及设计思路,并在阅读教学中实践,总结应用的成效与不足。最后是结语,总结全文,提出展望。

郭敏[4](2021)在《《白鹿原》中的特殊会话含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存在着含有特殊会话含义的对话。本文以经典文学作品《白鹿原》中的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利用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采用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白鹿原》人物对话中的特殊会话含义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可以从更深层次探讨《白鹿原》中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剖析作品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在该部分内容中详细论述了本文以《白鹿原》中的特殊会话含义为选题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国内外关于会话含义研究的具体现状,分析了小说《白鹿原》目前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多种研究方法,阐释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并说明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对会话含义的概念、格莱斯的会话合作原则以及会话含义的分类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该部分主要从违反质准则、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及其各项次则的方面探讨了《白鹿原》中的特殊会话含义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白鹿原》中特殊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展现了人物通过特殊对话所传达的真实意图。第四部分分析了《白鹿原》中特殊会话含义的特征。主要包括:人物对话中特殊会话含义的可取消性、话语内涵的可推导性、非规约性以及话语呈现方面的通俗性。第五部分主要从塑造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细化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凸显作品的悲剧意识、展现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了《白鹿原》人物对话中的特殊会话含义的作用。第六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之后阐明了本文研究的独到之处,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并针对研究的具体实际,对未来相关论题研究提出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读者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途径,为《白鹿原》及其他相关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王梦莉[5](2021)在《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格莱斯(Grice)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其中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项准则,并指出交际的双方要采取合作态度并遵循合作原则下的相关准则。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皆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通常具有会话含义,这种含义具有可取消性、非规约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违反合作原则会话成为维译中的重难点。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现实交际场景中,因此探究一套适用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方法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在语用翻译观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从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这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进行研究,发现除关系准则外,一般情况下源语与译语违反准则的情况是一致的。译者在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进行维译时,会尽可能的忠实原文保留会话含义,在可以直译的情况下则采用直译法,当直译后的译文不符合译语读者表达习惯,存在语序、表达层次上的障碍时,则从形式上对译语进行调整;当直译后的译文让读者出现理解偏误或难以理解时,则从意义上对译语进行调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语用翻译观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研究,探究出了一套适应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模式。其中包括重构、糅合/切分、增补、还原、替代、阐释这6种具体的方法,总体可以划分为以意义为主和以形式为主的两类策略。在这两类策略及6种方法基础上归纳出的维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在维译时的各种障碍,并为其它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提供了参考的可能。

陈子珺[6](2021)在《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言外之意”听力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言外之意”听力教学为中心,以实习学校中级、高级班语言生为调查对象,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法,分析统计出《发展汉语》中高级听力教材中涉及“言外之意”的语料,将“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分为规约性表达和非规约性表达两大类,其中又细分为八种具体的表达手段。根据对表达手段的分类,发现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言外之意”的非规约性表达上。根据统计结果,采用教学实践法,设计了针对“言外之意”的课堂教学。根据表达手段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练习法、启发法、讨论法和提问法。最后将2019年秋学期学期初和学期末的听力测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理解“言外之意”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实践有所成效。通过对“言外之意”的分类研究、教学实践和测试结果偏误分析,发现含有“言外之意”的听力语料很常见,且形式多样,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值得引起重视。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重视对词句中“言外之意”的讲授,并且针对“言外之意”不同的表达方式需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不可一概而论,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理解话语中的真实含义。

徐盛桓,华鸿燕[7](2020)在《直陈式含意和会话式含义——量子思维与语言研究之三》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量子革命深刻影响着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的理论视野,量子理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语言观。文章用量子理论的非定域性来阐释会话式含义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直陈式含意和会话式含义的异同。尽管会话式含义和直陈式含意都是蕴含的产物,但是会话式含义发生在问答结构QUESTIONA-ANSWERB中,是会话双方共同建构的,体现了问与答的不连续性。究其实质,会话式含义是话语主体头脑里量子纠缠的结果。

赵王伶[8](2020)在《抑制类流行语探究 ——以“虽然我A,但是我B啊”为例》文中认为有些构式从语表形式看是转折句,但构式中前后填充的内容并不表转折,甚至毫不相干,但它既然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就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网络用语多为现代汉语传统成分的变形,其发展演变多遵循一定的规律,常常是从某一个广泛被人们认知的语言结构框架演变而来,如本文的研究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是由现代汉语典型转折句式“虽然...但是...”发展变化而来,总的语表框架大体相似,但语义内涵却有质的差别。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当一种语言体系原有的结构意义无法满足发展中的交际需要时,人们往往就会利用原有结构的相似性,发现新的语言概念。通过探究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我A,但是我B啊”是在汉语转折关联系统压制下完成的语言成分变形,两者有同也有异,两者并存并没有违反语言的经济原则,反而把新的活力注入现代汉语之中,使之丰富社会语言。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A,但是我B啊”是在交际双方会话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语言成分变形,特殊会话含义研究能帮助听话者更好地把握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对于日常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发挥极大的作用。同时,会话总是离不开主观动因,主观化推动语义演变,同时语义演变又反作用于主观化。主观化的推动因素是听话者结合会话和语境进行的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推动语用意义的演变。主观化的机制包括语义的重新调整及结构的重新分析[1]。本文主要以构式压制视角考察“虽然我A,但是我B啊”压制的类型和机制,从语表、语用和语义内容上对抑制类流行语压制力进行分析,并发现原有的转折系统与该流行语中的转折系统压制力不同,特殊会话含义理论和主观化是其有力的支撑。

杨春莲,梅晓娟[9](2019)在《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人物对话翻译策略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阿Q正传》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出自文学大家鲁迅之笔,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被翻译成多种外语。一直以来,对《阿Q正传》英译本的研究吸引了翻译界的不断关注,研究角度丰富多样,但是就其中人物对话的翻译研究很少。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阿Q正传》为例,从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出发,探讨其中人物对话的具体翻译策略,以期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启发。

彭露露[10](2019)在《语用学视角下的法庭调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逻辑是与如何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并以此做到成功交际有关的理论,由此关于言语交际的逻辑理论则可以被认为是语用理论在进行言语交际之时的逻辑适用。该适用研究着言语交际的参与人如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合理清晰的使用话语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诉求,从而成功实现各自的意图。法庭调解是法律实践活动中关于言语行为的逻辑交往,是调解的各方当事人在基于案件事实的背景之下对自己的诉求及情感进行的表达,由此可以认为法庭调解的研究离不开对于调解话语行为的研究。但根据法庭调解现状来看,合理且具有逻辑性的言语行为并未普遍存在,更多的情况是双方当事人无法准确或理性的使用言语行为来表达诉求。同时,由于司法实践并未对学科的交叉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使得在法庭调解活动中,调解法官以及其他法律工作者无法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当事人的言语行为做到正确引导。由此,就目前的法庭调解的实践现状而言,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对此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语用理论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含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对法庭调解的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成为了语用学的开端,该理论是以说话就是在做事、言即为行这一思想为基础,将言语行为进行阐释与分类。它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的语言与行为完全分离的局面,并以此引起许多学者们对研究言语行为的重视。该理论后由其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所继承和完善,并且塞尔还基于这些理论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至此语用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之后,美国哲学家格莱斯又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以此更加深层次的为语用理论的规范建立提供了基础以及框架。之所以能够将以上理论适用于法庭调解的研究之中,是因为法庭调解的言语行为都将以行事行为作为起始点,而这就是属于语用理论的系列相关特征。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将法庭调解本来复杂且生活化的言语行为结构表示得更加清晰易懂,使得隐涵话语的推导能在此基础上得到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分析中得出一定的结论,由此以期能够为法庭调解的不断发展作出些许贡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法庭调解制度。首先,对调解制度的起源及发展进行概述,并进一步阐述法庭调解制度。从法庭调解的优势、功能及原则三个方面来分析法庭调解制度对现今社会定纷止争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法庭调解制度的原则;其次,将法庭话语分别解构为宏观结构及微观结构,明晰了法庭调解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的话语行为及不同的话论构成,由此可知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法庭调解的重要性;最后,分析了法庭调解的语用学特征,由此可见将语用学适用于法庭调解实践的合理性所在。第二部分,主要先介绍了语用学由古至今,由西方到东方的发展。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到20世界50年代之后言语行为理论及会话含义理论的提出;从我国先秦时期先哲们对语言问题的真知灼见,到现代语用学家因展开跨学科的研究而给我国语用学的发展不断带来了新灵感,语用学也由此发展成为一门可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独立学科。接着再进一步介绍了语用学的理论框架,通过对该理论框架的描述,从而对语用理论有了更整体的理解,为下文的研究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最后再阐述了从语用学角度研究法庭调解的意义。法庭调解以言语交际构成,但目前的司法实践中,言语行为大多混乱且缺乏逻辑思维,对于言语中所包含的隐涵意义也无法准确推理,由此不利于提高调解效率,也不利于法庭调解的长远发展。因此通过语用学的角度来对法庭调解的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即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并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法庭调解之中,分析法庭调解的各种行为。首先,该部分先阐释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其次阐述了其学生塞尔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之上进行完善和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及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并分析其对以言行事行为进行的分类;最后试图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在该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法庭调解言语进行综合分析适用,以此使得法庭调解的言语互动更为明晰。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会话含义理论,并将会话含义理论适用于法庭调解实践之中。首先,该部分将对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分类进行概述;其次分析会话含义理论中所蕴含的推导原则,包括合作原则、一般隐涵的推导和特殊隐涵的推导;最后亦试图通过对语料的综合研究,在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法庭调解言语进行分析适用,以期可以由此带来相关对法庭调解实践的启示。

二、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因果蕴涵理论的应用:以含义研究为例——语言学科理论创新探究之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格莱斯会话含义研究
    2.1 含义研究对建立语用学科的贡献
    2.2 格氏学派推理机制的不足
    2.3 逻辑研究发展背景下看含义研究
3. 因果蕴涵与语言运用
4. 因果蕴含与会话含义的推导机制
5. 结语
    (1)在语言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力争从跟跑者、并跑者成为领跑者。
    (2)在语言研究中开展跨学科研究,我们要做身体力行者和大力的宣传者。
附文
    八三自述
        一
        二
        三
        四
        参考文献

(2)莎剧《驯悍记》中译本对会话隐涵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引言
    1.1 会话隐涵理论对莎剧汉译研究的必要性
    1.2 会话隐涵理论与莎剧汉译研究
    1.3 用会话隐涵隐涵理论研究莎剧汉译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理解、识别与翻译
    2.1 会话隐涵的理解
    2.2 会话隐涵的识别
        2.2.1 言语行为理论下会话隐涵的识别
        2.2.2 会话隐涵理论下会话隐涵的识别
        2.2.3 其它语用学理论下会话隐涵的识别
    2.3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翻译
        2.3.1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翻译原则
        2.3.2 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翻译策略
    2.4 莎剧中带会话隐涵表达式的汉译
第3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会话隐涵理论
    3.2 《驯悍记》中可直译的带会话隐涵表达式
    3.3 《驯悍记》中不可直译的带会话隐涵表达式
    3.4 剧本、版本及译本的选择
第4章 《驯悍记》中不可直译表达式的汉译策略
    4.1 《驯悍记》中文化特定隐喻的汉译
    4.2 《驯悍记》中谚语的汉译
    4.3 《驯悍记》中反讽的汉译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意蕴
参引文献

(3)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深化对语文科文本教学解读的认识
        1.1.2 践行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课程理念
        1.1.3 为文本教学解读提供新的解读策略
    1.2 文献综述
        1.2.1 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的研究综述
        1.2.2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教学解读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文学文本中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的解读策略
        1.4.2 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 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概述
    2.1 格莱斯“合作原则”概念界定
        2.1.1 “合作原则”概念
        2.1.2 “合作原则”的遵守
        2.1.3 “合作原则”的违反
    2.2 合作与对话理论
        2.2.1 对话与言语行为理论
        2.2.2 对话与三位一体理论
        2.2.3 对话与合作原则理论
    2.3 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特征
        2.3.1 “合作原则”的有意识性
        2.3.2 “合作原则”的可推导性
    2.4 格莱斯“合作原则”与文本解读
        2.4.1 格莱斯合作原则与文学挂钩
        2.4.2 体现文本解读的现象创新
        2.4.3 揭示文本解读的本质内涵
        2.4.4 突出文本解读的技术建构
3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现象分析
    3.1 特殊词汇——词汇预设中违反“合作原则”
        3.1.1 以动词预设为例
        3.1.2 以副词预设为例
        3.1.3 以介词预设为例
        3.1.4 以连词预设为例
    3.2 特殊句式——句类转换下违反“合作原则”
        3.2.1 疑问句的意义转换
        3.2.2 否定句的意义转换
        3.2.3 祈使句的意义转换
    3.3 特殊语段——段落突现中违反“合作原则”
        3.3.1 人物对话语段
        3.3.2 叙述语言语段
        3.3.3 修辞突现语段
4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学文本中的语用效果
    4.1 话语的色彩效果
        4.1.1 感情色彩效果
        4.1.2 形象色彩效果
        4.1.3 语体色彩效果
    4.2 话语的“语旨合作”效果
        4.2.1 违反质的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2.2 违反量的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2.3 违反方式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2.4 违反关系准则实现语旨合作效果
    4.3 话语的修辞与审美效果
        4.3.1 比喻与审美
        4.3.2 双关与审美
        4.3.3 反语与审美
        4.3.4 夸张与审美
        4.3.5 婉曲与审美
5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策略探析
    5.1 语义解读策略
        5.1.1 从质的角度——探究“说什么”
        5.1.2 从量的角度——探究“说多少”
        5.1.3 从方式的角度——探究“如何说”
        5.1.4 从关系的角度——探究“为什么说”
    5.2 语境解读策略
        5.2.1 上下文语境——违反“质的准则”排歧义
        5.2.2 语体语境——违反“量的准则”显意义
        5.2.3 文化语境——违反“关系准则”去隐蔽
        5.2.4 背景语境——违反“方式准则”明意图
    5.3 意图解读策略
        5.3.1 读者会意,与文本阐释——故意违反“质、量的准则”
        5.3.2 作者原意,与作者对话——故意违反“方式准则”
        5.3.3 文本意图,与文本对话——故意违反“关系准则”
6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实践
    6.1 “为了教学”的解读策略探讨
        6.1.1 出发点与落脚点:“从解读中学习”
        6.1.2 着眼点与着力点:“学习解读”
    6.2 格莱斯“合作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6.2.1 《雷雨》教学解读思路
        6.2.2 《雷雨》课堂教学实践
    6.3 格莱斯“合作原则”文本教学解读运用的反思
        6.3.1 违反“合作原则”教学解读的成效
        6.3.2 违反“合作原则”教学解读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白鹿原》中的特殊会话含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1.国外会话含义研究现状
        2.国内会话含义研究现状
        3.《白鹿原》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法
        2.定量分析法
        3.对比分析法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应用价值
    (五)语料来源
一、会话含义理论概述
    (一)什么是会话含义
    (二)合作原则
    (三)会话含义的分类
        1.一般会话含义
        2.特殊会话含义
二、《白鹿原》中的特殊会话含义研究
    (一)违反质准则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1.虚假言辞
        2.证据短缺
    (二)违反量准则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1.信息不足
        2.信息过量
    (三)违反关系准则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四)违反方式准则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1.利用晦涩词语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2.利用一语双关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3.利用啰嗦冗长的话语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4.利用条理不清的话语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三、《白鹿原》中特殊会话含义的特征
    (一)可取消性
    (二)可推导性
    (三)非规约性
    (四)通俗性
四、《白鹿原》人物对话中特殊会话含义的效用分析
    (一)塑造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
    (二)细化张弛有度的故事情节
    (三)凸显作品的悲剧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解读
    第一节 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一、国外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二、国内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第二节 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
        一、合作原则的语用学渊源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
    第三节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观
        一、违反原则话语解析的语用观
        二、语用翻译观的实例应用
    小结
第二章 《红楼梦》中违反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量多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量少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中违反质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为使对方上当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不便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维护礼貌原则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中违反关系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转移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为表达不满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为终止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中违反方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寓意言谈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笼统模糊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言外之意”听力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综述
        1.3.1 “言外之意”理论研究
        1.3.2 “言外之意”教学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发展汉语》“言外之意”表达手段的分类和统计
    2.1 《发展汉语》中“言外之意”的规约性表达
        2.1.1 熟语
        2.1.2 有语用含义的词语和句式
    2.2 《发展汉语》中“言外之意”的非规约性表达
        2.2.1 修辞
        2.2.2 会话策略
    2.3 《发展汉语》中“言外之意”语料的统计和总结
第3章 “言外之意”的教学方法和实践
    3.1 “言外之意”的教学方法
    3.2 “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
        3.2.1 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
        3.2.2 非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
第4章 “言外之意”的偏误分析和教学总结
    4.1 偏误分析
        4.1.1 第一次测试偏误分析
        4.1.2 第二次测试偏误分析
    4.2 教学总结
        4.2.1 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总结
        4.2.2 非规约性“言外之意”的教学实践总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7)直陈式含意和会话式含义——量子思维与语言研究之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古代的蕴含表达
三、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一)会话式含义
    (二)格莱斯等学者对含义研究的贡献
    (三)“格莱斯剃刀”原理
四、会话式含义与量子理论
    (一)会话式含义作为非定域性现象
    (二)会话式含义的三元组结构体
    (三)会话式含义常规关联的实现
        1. 在肯定和否定中二取其一
        2. 推导出一个事实
五、直陈式含意常规关联的实现
六、结语

(8)抑制类流行语探究 ——以“虽然我A,但是我B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对象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 研究价值和论证思路
        1.4.1 研究价值
        1.4.2 论证思路
第二章 “虽然我A,但是我B啊”构式分析
    2.1 “虽然我A,但是我B啊”构件分析
        2.1.1 “虽然我A,但是我B啊”构成条件
        2.1.2 变体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与常规转折关系“虽然A,但是B”的对比分析
    2.2 变体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语表构式特征
    2.3 “虽然我A,但是我B啊”特殊语义关系
        2.3.1 “我”语义具有特殊性
        2.3.2 “啊”语义具有特殊性
    2.4 变体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中A、B的内部结构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虽然我A,但是我B啊”构式考察
    3.1 “虽然A,但是B”本体研究
        3.1.1 让步关联词“虽然”历时研究
        3.1.2 转折连词“但是”
    3.2 “虽然我A,但是我B啊”构式的构式义
    3.3 “虽然我A,但是我B啊”构式压制分析
        3.3.1 “虽然我A,但是我B啊”压制的类型
    3.4 小结
第四章 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语用价值
    4.1 构式“虽然我A,但是我B啊”的语用重心
    4.2 “虽然我A,但是我B啊”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价值
    4.3 “虽然我A,但是我B啊”主观化机制作用下的成效
    4.4 会话含义视角下“虽然我A,但是我B啊”的作用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抑制类流行语转换及对现代汉语关联系统的双重影响
    5.1 变体构式中“但是”一般不与并列转折“而”及递进转折“且”相互变换
    5.2 变体构式中“虽然”一般不与“即使”互换
    5.3 轻转复句与“虽然我A,但是我B啊”的异同
    5.4 限制类转折与“虽然我A,但是我B啊”的异同
    5.5 抑制类流行语对社会语言的双重影响
    5.6 小结
结语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9)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人物对话翻译策略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三、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阿Q正传》人物对话翻译策略分析
    (一) 人物对话翻译策略分析概况(见表1)
    (二) 人物对话翻译策略分析
        1 拆句意译法
        2 正说反译法
        3 转换翻译法
        4 变词翻译法
        5 增词翻译法
四、对人物对话翻译的启示

(10)语用学视角下的法庭调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法庭调解及其话语特征
    (一)法庭调解概述
    (二)法庭调解话语结构
    (三)法庭调解的语用特征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及功能
    (一)语用学的发展
    (二)语用学的理论框架
    (三)从语用学角度研究法庭调解的意义
三、言语行为理论之于法庭调解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体系及内容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法庭调解中的综合应用
四、会话含义理论之于法庭调解
    (一)会话含义理论及其推导原则
    (二)会话含义理论在法庭调解之中的综合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因果蕴涵理论的应用:以含义研究为例——语言学科理论创新探究之四[J]. 徐盛桓,刘倩. 当代外语研究, 2021(03)
  • [2]莎剧《驯悍记》中译本对会话隐涵的处理研究[D]. 贾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3]格莱斯合作原则理论在文本教学解读中的应用研究[D]. 李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白鹿原》中的特殊会话含义研究[D]. 郭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D]. 王梦莉. 喀什大学, 2021(07)
  • [6]中高级水平留学生“言外之意”听力教学实践研究[D]. 陈子珺.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7]直陈式含意和会话式含义——量子思维与语言研究之三[J]. 徐盛桓,华鸿燕.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0(04)
  • [8]抑制类流行语探究 ——以“虽然我A,但是我B啊”为例[D]. 赵王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人物对话翻译策略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译《阿Q正传》为例[J]. 杨春莲,梅晓娟.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0)
  • [10]语用学视角下的法庭调解研究[D]. 彭露露.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论新优雅会话含意理论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