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决重叠伏安峰的新方法

一种解决重叠伏安峰的新方法

一、A New Method to Resolve Overlapped Voltammetric Peaks(论文文献综述)

吴廉晖[1](2021)在《低原子序数元素EDXRF重峰分解方法及解析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EDXRF)技术拥有多元素无损检测、快速便携、安全可靠等优势,在矿山采选冶、地质勘探、合金分析检测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应用。其中,X荧光光谱的重叠峰分解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重点研究关于低分离度重叠峰分离的解谱方法,探讨使用MCNP软件模拟了谱峰数据,并用解谱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制作了一套基于MATLAB GUI平台的关于能量色散X荧光数据的人机交互系统。现做出主要工作如下:(1)由于重叠峰的存在,对能量色散X荧光谱的定性定量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一直是处理谱线的难点与热点。通过对传统的导数法以及对样条小波的特点分析,结合其特点,提出一种四阶导结合三样条小波的分解重叠峰的新方法,并在模拟实验中使用了分离度达0.33的低分离度重叠峰进行验证,可以达到分解目的,随后采用仿真实验验证其方法可行性,使用了K元素数据,结果表明可以有效的分解重叠峰并且峰位误差在1%以为,最后使用该方法分解实测数据,达到了预期效果,并且峰位误差在0.5%之内。(2)探测器具有昂贵的造价以及使用便携度等限制,限制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首先使用例子阐述粒子在MCNP软件中的运动轨迹等相关情况,并分别介绍了气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以及半导体探测器,分别论述了其特点,然后通过对比这三种探测器的特点,选择了使用SI-PIN探测器来进行MCNP软件建模,对比了未加高斯展宽以及加入了高斯展宽的数据,最后使用了上述所提新解谱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达到了理想效果。(3)由于在解谱过程中涉及多种数学工具以及方法,结合MATLAB GUI平台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关于处理能量色散X荧光数据的人机交互界面,由数据处理窗口以及结果显示窗口组成,数据处理窗口包含数据载入、谱线去噪、本底扣除、寻峰、重叠峰分解五个功能按钮,并对相应功能按钮进行编写,结果显示模块为显示峰位以及峰边界,最后使用实际数据检测该界面的运行情况。综上所述,经过研究所提出的四阶导及三样条小波分解重叠峰方法能够有效的分解低分离度重叠峰,提高解谱精度;并且采用MCNP软件模拟能量色散X荧光数据进行解谱的方法具备一定可行性;最后所设计的人机交互系统使用实测数据测试可以正常运行,达到正常使用目的。

孙甲[2](2021)在《明胶包覆及氧化石墨烯协同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荧光检测多巴胺》文中研究指明多巴胺(DA)是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在多种认知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亨廷顿氏病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均与DA水平异常密切相关,监测个体中DA含量的波动对于及早发现与神经退行性应激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一方面,血液和尿液等生物环境中DA的含量非常低;另一方面,生物流体中的许多共存物质,例如抗坏血酸,尿酸和肾上腺素等,可能对DA的检测造成干扰。因此,发展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DA的方法意义重大。金属增强荧光(MEF)源于荧光团与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SPR)的近场相互作用。银纳米粒子(AgNPs)具有较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是实现MEF的理想衬底材料。荧光团与金属纳米粒子之间的距离是影响MEF作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纳米粒子进行包覆修饰或者引入间隔试剂来控制其距离均能够实现较大的荧光增强效应。稀土发光离子如Tb(Ⅲ)、Eu(Ⅲ)等具有显着的特点,它们的发射光谱谱窄、具有微秒级的荧光寿命以及较大的Stokes斯托克斯位移。DA具有邻苯二酚结构,可以与稀土发光离子如Tb(Ⅲ)发生配位作用,构建稀土荧光探针。明胶携带多种化学基团、对金属表面具有高亲和力,适合作为AgNPs的包覆剂来改善其性能。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具有刚性平面,水溶性好,化学官能团丰富,其表面的羟基和羧基可与Tb(Ⅲ)进行配位。本论文旨在研究明胶(gel)包覆银纳米粒子(AgNPs@gel)及GO协同AgNPs对Tb(Ⅲ)-DA配合物的荧光增强作用,以提高DA的检测灵敏度。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绪论,概述了 DA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金属增强荧光作用的原理及银纳米粒子表面增强荧光的应用、稀土荧光敏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GO用于多巴胺检测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第二章基于AgNPs@gel对Tb(Ⅲ)发光的MEF效应构建了 一种复合荧光探针,实现DA的高灵敏和选择性检测。我们调控了银纳米粒子(AgNPs)与明胶的质量比,并依据其荧光增强作用进行了筛选,研究发现当AgNPs与gel质量比为0.08时,AgNPs@gel对Tb(Ⅲ)-DA配合物具有最大荧光增强效应。AgNPs@gel作为MEF的基底材料,明胶作为Tb(Ⅲ)-DA配合物与AgNPs之间的桥连物质,可使得荧光团与基底之间的距离适当,促进MEF效应,显着增强了Tb(Ⅲ)发光强度。另外,明胶的包覆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AgNPs的聚集作用,而且明胶含有丰富的化学官能团如羟基和羧基等,又可以与Tb(Ⅲ)产生配位相互作用,取代其周围的部分水分子,降低非辐射衰减率,减少非辐射跃迁,进一步促进荧光增强作用,提高了DA检测灵敏度。研究表明,该复合探针对DA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多种氨基酸和无机盐对DA的测定基本不产生干扰,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量子化学计算和荧光寿命等方法研究了体系荧光增强机理,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共振光散射光谱和TEM等手段探究了 AgNPs@gel、Tb(Ⅲ)和D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第三章在AgNPs增强Tb(Ⅲ)荧光作用基础上引入GO,通过GO与AgNPs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Tb(Ⅲ)发光,从而实现对多巴胺的高灵敏检测。AgNPs作为MEF基底材料,GO对Tb(Ⅲ)-DA-AgNPs起到固定化作用,GO表面的羟基和羧基参与了与Tb(Ⅲ)的配位,取代部分溶剂水分子,降低非辐射衰减率,促进能量转移。另外,AgNPs吸附于GO表面,其LSPR吸收峰峰带展宽,可以增加与Tb(Ⅲ)的光谱重叠面积,提高了体系的发光效率。另外,GO能提供了刚性平面,限制了分子的自由运动,MEF效应得到更大程度的增加,导致体系荧光的进一步增强。该方法能够检测亚纳摩级浓度水平的多巴胺,其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好。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TEM、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 Tb(Ⅲ)、DA、AgNPs和GO的相互作用机制。本体系开发了利用GO增强荧光的新方法,为构建荧光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会萍[3](2021)在《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检测DNA羟甲基化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的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5-羟甲基胞嘧啶(5-hydroxymethylcytosine,5-hmC)是5-甲基胞嘧啶(5-methylcytosine,5-mC)的氧化产物,是继5-mC被称为“第五种碱基”之后的“第六种碱基”。研究表明,5-hmC是DNA主动去甲基化过程中重要的中间体,在细胞分化和基因表达调控等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5-hmC含量的变化与人体多种疾病相关,例如,神经性系统疾病(抑郁症)、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5-hmC含量明显降低。因此,5-hmC有可能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建立准确、快速和灵敏的DNA羟甲基化及相关转移酶活性的检测方法,已成为阐明正常和病理基因表达现象重要机制的工具,能为癌症、遗传性疾病等诊断与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成为当前分析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电化学发光分析法(ECL)是分析化学方法中极少有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分析及环境分析等领域。本论文研究工作基于核酸酶和抗体分别对DNA序列特定位点的特异性识别,结合纳米材料信号放大和核酸信号放大策略,发展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DNA羟甲基化检测的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SC)资助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周宏才教授课题组进行联合培养,开展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衍生碳基金属氧化物及其应用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工作。全文共分为六章,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限制性内切酶识别DNA羟甲基化及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利用纳米金(AuNPs)/Nafion膜修饰玻碳电极(GCE)制备了AuNPs/Nafion/GCE修饰电极,然后将钌-三(2,2′-联吡啶)二六氟磷酸盐(Ru(bpy)32+)静电吸附到AuNPs/Nafion/GCE表面,随后将二茂铁标记的羟甲基化双链DNA自组装到AuNPs表面,二茂铁对Ru(bpy)32+电化学发光信号起到高效淬灭作用。T4噬菌体β-葡萄糖转移酶(T4β-glycosyltransferase,β-GT)在葡萄糖供体尿核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lu)存在的情况下,将5-羟甲基胞嘧啶糖基化生成β-葡萄糖基-5-羟甲基胞嘧啶(β-glucosyl-5-hydroxymethylcytosine,5-ghmC),而生成的β-葡萄糖基-5-羟甲基胞嘧啶可对目标DNA序列起到保护作用,使目标DNA序列避免被Msp I限制性酶剪切,从而使标记有淬灭物质二茂铁的DNA序列保持在电极表面,使得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被淬灭;没有β-GT存在的情况下,Msp I在羟甲基化序列3’-GGChm/C-5’位点处发生剪切,使二茂铁随着切断的DNA远离电极表面,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得到恢复。ECL强度与糖基转移酶浓度在0.1-180U·m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 U·m L-1。该方法实现了5-羟甲基胞嘧啶与5-甲基胞嘧啶的区分以及β-GT活性检测。2.基于甲基转移酶特异性识别与纳米材料信号放大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论文第二章建立了β-GT活性检测新方法,该方法也可有效区分5-hmC与5-mC。本章研究工作中,针对5-hmC含量低的问题,建立一种灵敏检测5-hmC DNA的分析新方法。首先,在电极表面修饰还原性二硫化钼(r Mo S2)与聚丙烯酸(PAA)复合物,然后将双链DNA组装到修饰电极表面,再通过甲基转移酶M.Hha I将β-巯基乙胺结合到带有5-hmC位点的DNA链上,随后利用改性后二氧化硅包覆钌联吡啶纳米复合物上的氰基与M.Hha I处理过的DNA结合,将电化学发光物质结合到电极表面,施加电压,产生一个增强的电化学发光响应信号。在优化实验条件下,电化学发光强度与5-羟甲基胞嘧啶DNA链(5-hmC DNA)浓度在5.0×10-14 M-1.0×10-11 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2×10-14 M。3.基于葡糖基转移酶与多功能电化学发光信号物质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本研究工作中,重点制备了多功能电化学发光物质(N-(phthalhydrazide-4-yl)-thiophen-2-amino-5-boronic acid,PTAB),以实现羟甲基化DNA含量的快速、灵敏检测。PTAB含有三个模块:发光物质模块(异鲁米诺部分)、桥连模块(硼酸部分)和自组装模块(噻吩部分)。在β-GT和UDP-Glu存在的情况下,将目标检测物质5-hmC-dsDNA上的5-羟甲基胞嘧啶糖基化生成5-ghmC,再通过带硼酸基团的ECL信号物质PTAB和5-ghmC的顺式二醇生成硼酸酯共价键,每个羟甲基胞嘧啶位点处可添加一个发光物质PTAB,最后将标记PTAB的5-hmC-dsDNA巯基自组装到金电极表面,施加电压后产生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该传感方法可对5-hmC-dsDNA进行特异性识别与检测,电化学发光强度与5-hmC-dsDNA含量(质量百分比浓度)在0.0090%-0.576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058%。由于合成的ECL信号物质含有硼酸基团,该生物传感方法可望用于含有1,2-或1,3-二醇官能团物质的检测。4.基于磁性纳米复合物和DNA纳米机器的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结合纳米材料信号放大和核酸信号放大创建了检测5-hmC-dsDNA的新策略,该策略可降低电极表面DNA组装产生空间位阻效应的影响,实现了5-hmC-dsDNA含量的高灵敏度检测。首先,将5-hmC-dsDNA静电吸附在带有正电荷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四氧化三铁/二硫化钼(PDDA/Fe3O4/Mo S2)表面,制备了5-hmC-dsDNA/PDDA/Fe3O4/Mo S2。然后,将DNA walker探针、Ru(bpy)32+标记的DNA(Ru-S1)和5-hmC抗体依次固定到具有较大表面积的金纳米(AuNPs)表面,制备了DNA纳米机器。再利用DNA纳米机器上的5-hmC抗体与5-hmC-dsDNA/PDDA/Fe3O4/Mo S2表面的5-hmC位点特异性相互作用,得到Ab@walker&Ru-S1/Au/5-hmC-dsDNA/PDDA/Fe3O4/Mo S2。磁性分离后,当DNA walker探针与Ru-S1配对时,形成的Nb.Bv CI切刻内切核酸酶识别位点,在Nb.Bv CI的剪切作用下,剪切Ru-S1,产生带有Ru(bpy)32+标记的DNA小片段(Ru-S1′),同时释放DNA walker探针,释放的DNA walker探针与金纳米表面上由近到远的下一个Ru-S1继续配对,形成新的Nb.Bv CI识别位点,继续引发剪切反应,最终将少量的目标5-hmC-dsDNA转化得到大量的Ru-S1′。最后,通过静电作用将Ru-S1′吸附到聚乙烯亚胺(PEI)/GCE修饰电极表面,产生强的ECL信号。该生物传感方法的检出限为0.0024%。5.以ZIF-67为钴前驱体和牺牲模板,引入碳纳米管并且协同过渡金属铜锰纳米粒子,经过高温煅烧生成了具有交联结构的Cu-Mn/ZIF-67/CNTs-600纳米复合材料,该制备方法可防止粒子团聚,促进电解液离子的运输,有利于提高电极材料的导电性、电容容量和循环稳定性。以Cu-Mn/ZIF-67/CNTs-600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测试了其在三电极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此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2 A·g-1时,比电容可达1040 F·g-1。

钟艺红[4](2019)在《基于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当前癌症早期筛查和临床疾病诊断需要同时检测多种疾病标志物。基于抗体阵列的多组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由于能够实现高灵敏度、高通量、宽线性范围、实时、原位及在体的检测,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当前化学发光多组分免疫分析法存在需要标记、分离及多次洗涤步骤,操作繁琐,试剂消耗量大,耗时等问题。无标记免疫分析无需预先标记,也无需分离步骤,有效地避免了抗原或抗体因标记、分离及多次洗涤过程而导致活性降低等问题,具有试剂消耗量少,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势。相较于化学发光分析体系中常用的天然酶,有着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纳米材料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制备简便,性质稳定,可调控性等优势。因此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多种新型纳米酶传感阵列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CLI-MIA)新策略和新方法。基于纳米酶传感阵列的CLI-MIA策略集成了纳米酶的低成本、稳定性和可调控性,化学发光测定的高灵敏度,免疫分析的高特异性以及抗体阵列基于的电感耦合CCD成像高检测通量等优势。本论文合成了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笼、中空双金属纳米球、多孔双金属核壳纳米材料和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纳米八面体材料,探究其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应用于构建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传感器阵列,实现了无标记、高通量、高灵敏、低消耗、可靠和快速的多肿瘤标志物检测。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本研究提出了基于3D Cu(OH)2超笼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新策略,旨在实现同时检测多肿瘤标志物。通过低能耗的绿色合成程序,由1DCu(OH)2纳米带自组装形成的3D Cu(OH)2超笼具有优良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将分散在壳聚糖中的3D Cu(OH)2超笼捕获到环氧官能化微孔阵列中制成纳米酶传感界面。生物功能化复合物具有较大的反应表面积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基于链霉亲和素对生物素化抗体的高度选择性识别,从而使得多种抗体能够被有效地固定在纳米酶传感阵列中。与相应的抗原在线温育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会阻碍化学发光底物向3D Cu(OH)2超笼纳米酶传感界面的扩散通道,最终导致CLI信号的降低。通过收集阵列中的每个传感微孔的CLI信号,从而实现多组分定量检测。以AFP,CEA,CA125为模型联合标志物组,CLI免疫传感阵列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 0.0010-100 ng/mL(AFP),0.0010-75 ng/mL(CEA),0.0010-200 U/mL(CA125),检测限低至 0.16pg/mL(AFP),0.20pg/mL(CEA),1.7×10-4U/mL(CA 125)。本工作提出的基于3D Cu(OH)2超笼纳米酶的无标记CLI-MIA新策略,具有高通量、超灵敏、低消耗等优势,为癌症大规模癌症筛查与联合准确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平台。(2)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孔PtAg双金属纳米酶的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用于在无标记的模式下同时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具有优良的灵敏度、超高的检测通量及可接受的稳定性。本工作制备的PtAg纳米颗粒(PtAgNPs)为多孔核壳纳米八面体结构,具有本征的过氧化物酶以及氧化酶双功能酶活性,并且能够维持长时间的催化活性。这种无标记多元测定可以通过简单的策略轻松实现。首先将多孔PtAgNPs包埋于环氧硅烷化传感阵列的微孔中制成纳米酶传感界面。然后用链霉亲和素功能化PtAgNPs捕获多组分生物素化抗体。当温育上相对应的抗原后,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会阻碍多孔PtAgNPs纳米酶对化学发光底物的催化反应。通过电感耦合CCD照相机积分收集阵列中不同区域的化学发光亮度,从而实现了同时检测CA 125,CEA和AFP。基于多孔PtAg双金属纳米酶的无标记 CLI-MIA 方法在 0.0010-80 U/mL(CA 125)、0.0010-75 ng/mL(CEA)和0.0010-80ng/mL(AFP)的浓度范围内显示出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1.3×10-4U/mL(CA 125)、0.10 pg/mL(CEA)和0.13 pg/mL(AFP)。无标记CLI-MIA阵列具备良好的实际样品的检测能力,并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特异性。(3)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中空PdNi纳米球(PdNi hNPs)的无标记化学发光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CLI-MIA)新方法,实现了对乳腺癌的联合肿瘤标志物组的同时检测。PdNi hNPs具有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双酶活性。利用PdNi hNPs的优良过氧化物酶活性,将PdNi hNPs包埋于环氧基硅烷化微孔阵列中制成纳米酶传感阵列。然后通过链霉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固定多种生物素化抗体,利用牛血清蛋白封闭未反应活性位点后,在相应位点温育上多种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会阻碍PdNi hNPs纳米酶对化学发光底物的催化作用,导致化学发光信号值下降。通过电感耦合CCD照相机积分收集不同区域的发光亮度,实现了对多肿瘤标志物的无标记、高通量、快速的检测。从微孔区域积分收集的化学发光成像亮度值与肿瘤标志物浓度的对数值作图,可得到对多种标志物检测的工作曲线。基于 PdNi hNPs 纳米酶传感阵列的 CLI-MIA 策略在 0.0050-75 ng/mL,0.0010-100 U/mL和0.0010-240 U/mL范围内实现了对CEA,CA 125,CA 15-3同时检测,并能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本工作提出的无标记CLI-MIA可简便地用于癌症早期筛查与临床诊断,具备很好的临床应用潜力。(4)本研究以Cu-BTC为前驱体合成了 Cu/CuO/Cu2O纳米八面体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衍生物,首次探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应用于构建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实现对多肿瘤标志物的无标记、超灵敏、高通量检测。基于纳米酶的无标记多元测定可通过简单的制作过程实现。首先,将壳聚糖分散的Cu/CuO/Cu2O纳米酶包埋于环氧基硅烷化微孔阵列中制成纳米酶传感阵列。然后通过链霉亲和素将多种生物素化抗体专一性固定于微孔传感阵列。当温育相对应的抗原后,形成的抗体-抗原复合物会阻碍化学发光底物向Cu/CuO/Cu20纳米酶传感界面的扩散通道,最终导致CLI信号的减少。通过收集阵列中每个感应微孔的发光亮度,从而实现高通量、超灵敏、低消耗的多种疾病标志物的同时检测。以CEA,CA 125,CA 19-9为模型联合标志物组,该化学发光成像免疫传感阵列的检测线性范围分别为0.0010-75 ng/mL(CEA)、0.0010-500 U/mL(CA 125)和 0.0010-240 U/mL(CA 19-9),检测限低至 0.25 pg/mL(CEA)、2.0×10-4U/mL(CA 125)和1.4×10-4 U/mL(CA 19-9)。该基于MOFs衍生物纳米酶的无标记免疫传感阵列可靠,灵敏,简便,通量高,为发展多元生物传感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平台。

李良芳[5](2017)在《槲皮素与芦丁电化学分离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槲皮素和芦丁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丰富的天然黄酮类抗氧化剂,其中芦丁是槲皮素的芸香糖苷,两者通常共存于许多植物中。文献中已有对两者进行同时电化学检测的报道,但由于两者氧化峰的重叠而遇到困难。本文内容包括两部分,分别通过改进常规电化学方法和采用全新的双极电化学方法对槲皮素和芦丁进行电化学分离检测。将石墨片电极进行预氧化活化处理,对槲皮素和芦丁的电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伏安研究,了解其反应机理,并为优化电化学分离检测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改变支持电解质浓度,以增强槲皮素和芦丁在电极上的吸附及电氧化信号。对天然抗氧化剂的电化学研究,本身也有助于理解其抗氧化活性及相关的药理作用机制。以电化学预处理的石墨片为工作电极,对槲皮素的多步氧化反应进行了伏安扫描测试,得到了 4个阳极峰和6个反向阴极峰,电流峰的数目多于文献报道;考察了电势扫描范围、电解液pH值、富集时间、扫描速率、槲皮素浓度等对各伏安电流峰的影响;提出了槲皮素第1和第3阳极峰的连串氧化反应机理,使对槲皮素这一重要的天然黄酮化合物的氧化代谢机理的认识深化了一步。结果表明经氧化预处理的石墨片电极的性能优于未经过氧化预处理的石墨片电极。再用石墨片电极对芦丁的多步氧化反应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得到了芦丁的两个增强的氧化峰。增大支持电解质浓度,也达到了增强槲皮素和芦丁的电氧化信号的目的。但两者的电氧化峰的重叠问题未得到改善。基于上述,尝试运用双极电化学原理设计全新的薄层微流控双极电化学电解池,旨在利用微通道中溶液中存在的梯度电势差,对槲皮素和芦丁进行分离检测。根据测试结果,对双极电化学微通道流动反应池的结构进行了持续改进,逐步解决了双极池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技术问题。将该方法应用于多组分电化学分离检测的思路具有很强的探索性,目前尚未能达到最终的目标,但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了经验和信心。

王福顺[6](2015)在《水体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及自动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生命之源,是极其重要的地球资源,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血脉,它的安全健康决定着全人类的发展与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我国水污染事件频发,其中水体重金属污染占相当大的比例,受害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在蒙受巨大损失的同时长期饱受病痛的折磨。可以说,我国的水污染程度不比雾霾轻,甚至已成为癌症村的主因。当前环境保护中对水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而开展工作的前提就是对水体进行科学精确的检测,所以开展适合实际需求的水体重金属快速精确检测与自动分析方法研究,为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估和治理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对水资源重金属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水资源短缺的我国来讲,意义尤为重大。本文在对现有的重金属检测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电化学方法所具有的仪器经济实用、在线检测较易实现的特点,围绕水体重金属的快速精确检测系统与自动分析方法展开研究,设计了一款性能稳定、操控简单的重金属电化学自动检测系统,可实现锑(Sb)、铅(Pb)、锌(Zn)、砷(As)等元素的在线监测,结合上位机系统,构建了一个适合现场的、低成本、高效的重金属快速监测平台。本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涉及电化学、智能检测与控制、数据处理与分析等领域,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⑴以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为理论基础,开发了基于三电极传感体系的重金属检测系统。系统以性能优异的MSP430F5438为主控MCU,采用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分别完成了电源、主控、水样处理、电化学检测、通讯和键盘显示模块的设计工作,其中水样处理模块采用多通换向阀加定量泵系统简化了复杂管路控制系统,提高了稳定性;重点对电化学检测模块的激励源电路、恒电位仪电路、I/V转换电路、微信号调理和检测电路进行设计;此外,系统健康检查和变误差自动补偿两个功能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检测效率和野外工作的稳定性。⑵为在复杂噪声环境下分离出完整的微弱有用信号,采用软滤波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离散数据的大误差剔除和平滑处理。采用差分法滤除粗大误差后,分别对五点三次平滑、小波去噪、自适应平滑方法进行了分析,通过更新误差因子方法对自适应算法进行改进,经实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算法精度高、抗干扰强、收敛性好。⑶为得到更科学正确的评价结果,对现有离散数据进行数学逼近,得到最接近源数据的数学描述,为科学评价提供可靠依据,经过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选择8阶拟合数学模型可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多组分混合液的溶出数据曲线的逼近,通过分段拟合方法进行处理,即利用极大值法进行分段,然后对每一个分段区间的数据进行独立的拟合处理,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和效率。对于由本底成分及其他因素所造成漂移进行校正,通过校正实验与分析结果显示:切线法辨识灵敏度高,算法易于实现,是一种可实现自动识别与分析的优化算法。⑷对于分析化学中重叠峰问题,在现有检测设备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运用数学理论,对获取的重叠峰数据进行数学分析,把仪器未能完全分离的峰形进行数学分解,这种方法对系统硬件要求相对宽松。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模型的重金属溶出非线性伏安曲线重叠峰解析算法,并针对溶出伏安法分析重金属的具体应用特点,对算法进行了优化调整,经仿真计算及实测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⑸作为一款自动检测系统,需要自动分析出样本中重金属的种类和浓度。系统在自动分析中,用溶出峰位来定性,而对于定量依据:,文中通过实验分析得出峰高H与浓度的回归性要优于峰面积S,又考虑到计算量因素,故采用峰高H作为检测元素浓度的定量依据。⑹为了检验整个系统性能,选择锑(Sb)、铅(Pb)、锌(Zn)、砷(As)四种重金属元素为研究对象。在本检测系统下,通过富集时间与峰电流的关系实验、溶出扫描速度与峰电流的关系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综合分析得到本检测系统下各研究对象的最佳溶出参数。在最佳参数设置条件下,近一步研究Sb Pb Zn As浓度与峰电流的线性关系并进行回归分析,各元素的标准线性方程如下:;;最低检测限(ppb)分别为:0.5;1;1;5。用已知浓度的Zn和Pb样本对整个水体重金属检测系统进行检验,通过多组检测浓度与实际浓度的对比分析,得出Zn的平均误差率4.15%,Pb的平均误差率为3.88%,均达到了实际检测的精度要求且系统稳定性良好。

吴若昕[7](2014)在《平移修正迭代法及“学习模式”精确定量色谱重叠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是目前分析化学的热点和难点之一。色谱作为最常用的工具,通常与质谱、红外等仪器组合使用形成不同的分离手段。然而尽管随着仪器的不断发展,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定量结果,但待分析的组分也越来越复杂,只依赖改善柱效和优化分离条件难以实现完全分离,出现重叠峰的现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结构或性质类似的多组分系统,它们的分配平衡过程相似,分配行为导致谱图经常重叠且峰形相似。因此对重叠峰现象从结果上解析和准确定量是色谱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传统的垂线法和切线法实现色谱定量存在明显缺陷,这鼓励人们寻找新的重叠峰解析方法。随着化学计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重叠峰解析的领域。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包括多元校正方法、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人工神经网络等。研究表明,这些算法都可以对重叠峰进行有效的解析,但都存在计算过程复杂、引入过多人为假设、易产生错误等缺点。本文介绍了一种解析与精确定量重叠色谱峰的新方法,即平移修正迭代法。该方法分别经过模拟色谱峰和实验得到的真实农药样品造成的重叠峰的检验,结果在比较宽的范围内的重叠峰均得到很好的解析结果。与其他三种在解析重叠峰中目前常用的模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对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迭代速度快、收敛性好、准确性和可靠性高等特点。本文还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改进方法,即“学习模式”,改进后的方法扩大了重叠峰的适用范围,提高了精确性。该方法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从结果分析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将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解析重叠峰的新方法。

马永钧[8](2012)在《含铕、钕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的电催化与分析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博士学位论文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了两种含配位稀土离子甘氨酸合铕(Eu(Ⅲ)(Gly)x)和邻苯二甲酸合钕(Nd(Ⅲ)(o-phth)x)成份的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此类修饰电极的电催化行为、并探讨了其在分析应用方面的特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了铕-铁-铬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铂电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固体表面荧光等技术对修饰物的材料性质进行了表征。用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该聚合物修饰铂电极上Ru(bpy)32+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发现在0.40mol/L的硝酸钾电解质溶液中,Ru(bpy)32+在这种无机聚合物修饰铂电极上呈现出稳定、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伏安特性,用方波伏安法测得其催化氧化峰电流与Ru(bpy)32+浓度在0.001-1.0m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催化氧化效率提高至裸铂电极的3.5倍左右。同时发现,该修饰电极上发光探针分子Ru(bpy)32+的ECL总发光强度也相应得到提高。据此,提出了一个可以合理解释修饰电极表面上Ru(bpy)32+电致化学发光现象的新机理模型。作为分析应用可能性探索,发现当此修饰电极作为柱端电致化学发光-毛细管电泳联用分析仪的检测工作电极时,可使CE-ECL法检测探针物质三丙胺(TrPA)和三乙胺(TEA)样品的分析灵敏度提高约1个数量级。2、用电沉积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钕-铁-钼酸根金属杂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修饰铂电极(Nd(Ⅲ)(o-phth)x-Fe-MoO42-/Pt),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FT-Raman)、X-ray粉末衍射(XRD)等技术对修饰物的材料性质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此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和对CO等毒性中间体的耐受能力。采用弱酸性介质,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法(CA)研究发现,乙醇在此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反应有5个明显的伏安峰存在。伏安法实验数据分析表明,阴极化扫描过程中乙醇的反扫氧化峰具有扩散控制的动力学特征,其成因可能源于乙醇经一步协同脱氢形成乙醛的反应。在此基础上推断乙醇在该修饰电极上可能遵循不同的脱氢机理,提出了一个可合理解释乙醇电催化氧化反应的脱氢机理新模型。3、以两步电化学沉积法成功制备了新型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Pt-particle/Nd(Ⅲ)(o-phth)x-Fe-MoO42-/Pt),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法(CA)研究了甲醇在该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的伏安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基底上,由于铂微粒的分散均匀度好、铂的担载量适中,该复合修饰铂电极对甲醇有高效的电催化氧化作用。在弱酸性条件下,对0.25mol/L甲醇而言,其阳极化扫描过程中甲醇催化氧化峰的最高电流密度可达到120mA/cm2。此外,根据伏安实验数据分析,对涉及甲醇氧化反应四个相关伏安峰的性质分别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以此为据,推断甲醇在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的脱氢过程符合PtOH中间体促进下的多步单电子转移机理模型。

王凡凡[9](2011)在《水环境体系中信号严重重叠的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测定与辨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正交信号校正(OSC)、直接正交信号校正(DOSC)、小波包变换(WPT)及偏最小二乘法(PLS)的算法原理研制了名为POSCWPTPLS及PDOSCWPTPLS的程序,该法利用DOSC或OSC有效去除与浓度无关的结构噪音,又利用WPT改善了除噪和特征信息的提取能力,从而提高了PLS的预测能力。将此两种程序分别与紫外分光光度法、微分脉冲伏安法及荧光分析法相结合,用于同时测定不经预处理信号严重重叠的多组分污染物混合体系。并将三种化学计量学方法(OSC-WPT-PLS或DOSC-WPT-PLS、WPT-PLS、PLS)进行比较。本文共对四组多组分污染物体系进行了研究。(1)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铝-铁-铜重金属污染物体系。三种金属离子的总相对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3.57%,4.87%,4.91%。(2)采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2,5-二硝基酚、间硝基酚及对硝基酚酚类有机污染物体系。采用三种化学计量学法测定的总相对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3.76%,7.39%及7.89%。(3)采用荧光分析法测定萘、1-萘酚和2-萘酚多组分体系。三种化合物的总相对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3.31%,5.87%及6.71%。并将该法用于自来水以及两种废水的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收率分别为97.4-102.0%,97.6-100.7%和91.8-104.6%。(4)采用荧光分析法测定萘、菲、蒽多环芳烃多组分体系。三种方法的总相对预测标准偏差分别为2.67%,7.11%及8.25%。将该法用于自来水以及两种废水的分析,回收率分别为94.6-107.2%,85.2~112.3%和86.4~106.6%。试验结果表明,OSC-WPT-PLS及DOSC-WPT-PLS际水样的测定中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张云[10](2010)在《基于功能化纳米颗粒和仿生材料的生化分析新方法》文中认为利用免疫分析技术对复杂基质中的目标分析物进行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是现代生物化学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极具吸引力的热点课题之一。特别是,在临床医学免疫诊断中,检测病人样品中的痕量疾病标志物对实现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病因的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免疫分析方法已有许多报道,但这些方法大多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通量低、仪器昂贵、试剂和样品耗费量大、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的专业技能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发一些快速、高通量、低成本且易于临床推广和现场应用的免疫分析新方法是一件很有价值的工作。此外,由于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制造简单、价格低廉等诸多特点,它们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酶生物分子固定化技术一直是制约这类微型分析装置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瓶颈”。针对当前免疫分析方法和酶生物分子固定化平台构建中存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本论文创新性地应用荷叶和贻贝仿生膜,并结合使用功能化生物纳米颗粒,发展了一系列单/多组分免疫检测新方法以及基于新型生物分子固定化平台设计的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对目标物的高灵敏测定。主要内容如下:(1)探寻有效的途径用于降低昂贵的试剂和珍贵的生物样品的用量,将有助于降低具有诸多优点的悬浮免疫分析的检测成本,使其更易于推广应用。在第2章中,首次将荷叶仿生超疏水表面引入悬浮免疫分析平台的设计。以聚碳酸酯为模型聚合物,通过选择合适的溶剂和非溶剂,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溶剂诱导相分离的超疏水表面制备新方法。结果表明,新方法可于室温下在多种材料基底表面上快速制备同时具有高的水的接触角(约为160°)和低的水的滑动角(小于5°)的超疏水聚碳酸酯膜。该膜还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和机械稳定性。随后,在普通检测试管(即10 mL离心管)内壁表面上修饰聚碳酸酯膜,首次制备了一种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悬浮免疫分析平台(superhydrophobic surface-based suspension immunoassay platform, SSBSIP)。进而利用该新平台,以人免疫球蛋白G(IgG)为模型分析物,发展了一种基于金增强纳米金标记信号放大的磁悬浮比色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SSBSIP在轻微机械振荡条件下即可实现悬浊反应溶液(如免疫磁探针与样品)的最大限度的均匀混合,形成具有较高抗原-抗体结合效率和较快免疫反应动力学的“循环流动反应体系”。基于SSBSIP的新方法仅需较小的试剂和样品用量(如单步免疫反应中仅需10μL),可实现对人IgG的快速(如单步免疫反应仅需20 min)、高灵敏的比色检测,检测下限约为25 ng/mL。此外,SSBSIP还具有自清洁能力,可反复使用。(2)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性传染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疫区人民的身体健康,成为世界上亟待解决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在第3章中,应用开发的SSBSIP新平台,结合铜增强纳米金标记信号放大策略,成功发展了一种磁电化学金属免疫分析新方法,用于定量检测感染兔血清中的日本血吸虫抗体。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协同使用牛血清白蛋白-正常兔血清双重封闭试剂和免疫磁分离以将非特异性吸附影响降至最低,本方法可实现对浓度范围在2 ng/mL 15μg/mL的血吸虫抗体的特异检测,检测下限约为1.3 ng/mL。与最近报道的其他血吸虫抗体检测方法相比,新方法在试剂和样品用量、单步免疫反应时间、检测下限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用于实际样本分析时,该方法不仅能很好地鉴定血吸虫感染血清的感染程度,而且可获得与经典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基本一致的结果,表明其可望用于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生化诊断。(3)多组分免疫分析法,由于具有分析通量高、试剂和样品消耗少、分析成本低等突出优点,近年来成为免疫分析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在第4章中,采用电化学沉积手段将廉价的铅笔石墨上的石墨颗粒修饰上具有微米结构的金层,制备了由金修饰石墨颗粒构成的微电极阵列,进而将其应用于基于电化学阻抗图谱的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在单分析物实验中,通过结合基于纳米金的信号放大策略,使用该微电极阵列的阻抗免疫传感器可实现对浓度范围在0.05 100 ng/mL的人IgG模型分析物的高灵敏检测,检测下限约为36 pg/mL。与使用普通金电极的情况相比,该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约高出三个数量级。此外,所引入的电位控制单分子层功能膜组装(脱附)技术,可有效减少传感器制备时间,并实现传感界面的快速再生。多组分实验证明,同时使用多个微电极阵列平台可实现一个样品溶液中多种蛋白质的近同时电化学阻抗检测。(4)基于硝酸纤维素膜的免疫金(-金或银)染色法具有诸多优点,特别适于低收入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中的传染病筛查以及蛋白质等生化物质的即时检测和现场分析。但绝大多数的现有方法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极低的硝酸纤维素膜利用率、不宜进行多组分同时分析和难以有效抑制“咖啡环效应”(导致所得环状印迹不利于进行后续的准确定量分析)等。在第5章中,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实验通过将硝酸纤维素膜阵列组装于超疏水聚碳酸酯功能表面,开发了一种水溶液扩散局域化平台(aqueous solution diffusion-localized platform, ASDLP),并将之用于发展基于免疫金-金染色的高灵敏的多组分同时比色检测新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聚碳酸酯膜具有优异的“排斥水(溶液)”的性质,试剂和样品溶液的扩散被局限于亲水硝酸纤维素膜表面,因而从根本上赋予了基于ASDLP的免疫金-金染色法各种优点,包括硝酸纤维素膜具有100%的利用率、可用于多组分的同时比色检测、可通过有效地抑制“咖啡环效应”获得具有均匀形貌的印迹结果以利于后续的准确定量分析、非检测区域(即白色的聚碳酸酯膜)表现出较低的背景颜色信号、以及ASDLP可反复使用等。(5)在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的制备中,关键步骤之一就是采用合适的固定化技术把大量的酶生物分子稳定地固定到换能器表面,并使其能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在第6章中,合成了具有微/纳阶层结构的花簇状氧化锌颗粒,进而结合使用壳聚糖和纳米金以构建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固定化平台,发展了一种新的无电子媒介体H2O2生物传感器。花簇状氧化锌颗粒可为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固定提供较大的表面积。壳聚糖和带正电的氧化锌颗粒,可分别通过物理包埋作用和静电吸附,将大量的标记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负电性的纳米金组装到电极表面。此外,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的纳米金不仅可以提高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负载量,而且可以很好地保持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生物活性,并有效促进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氧化锌颗粒和纳米金的协同作用,发展的酶传感器实现了对H2O2的快速、灵敏的直接电化学检测,线性检测范围是1.5μM 45 mM,检测下限约为0.7μM。(6)基于聚合物包埋的酶生物分子固定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目前广泛使用的各种聚合物材料(如壳聚糖)通常与基底电极的结合力较弱,容易导致固定的酶生物分子在洗涤和检测过程中泄露。在第7章中,首次以贻贝仿生的高粘性聚多巴胺膜为功能基底膜并协同使用纳米金,构建了一种具有高稳健性能的酶生物分子固定化新平台。进而以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为例,发展了一种新的电化学酶传感器用于H2O2的测定。结果表明,借助高生物亲和性的聚多巴胺膜对基底电极的高粘附力以及纳米金的“电子通道”作用,不仅可以实现对酶分子在电极表面的高活性、高稳定性的固定化,而且能促进酶活性中心和电极表面间的电子传递。与使用壳聚糖/纳米金的酶传感器比较,所发展的聚多巴胺膜/纳米金酶传感器具有明显增强的H2O2检测性能,线性检测范围为0.4μM 45 mM,检测下限约为0.37μM。此外,该H2O2传感器具有优良的检测与存贮稳定性以及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二、A New Method to Resolve Overlapped Voltammetric Peak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Method to Resolve Overlapped Voltammetric Peaks(论文提纲范文)

(1)低原子序数元素EDXRF重峰分解方法及解析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小波变换应用发展
        1.2.2 X荧光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1.4 课题来源
2 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及MCNP相关理论
    2.1 X荧光探测器基本原理
        2.1.1 特征X射线产生机制
        2.1.2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仪器工作原理
    2.2 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2.2.1 定性分析
        2.2.2 定量分析
    2.3 蒙特卡罗原理
        2.3.1 蒙特卡罗方法
        2.3.2 蒙特卡罗方法解题步骤及其特点
        2.3.3 蒙特卡罗模拟粒子运输
3 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重叠峰分解
    3.1 小波变换
        3.1.1 短时傅里叶变换
        3.1.2 小波变换
        3.1.3 快速小波变换
    3.2 重叠峰谱峰的数学模型构建
    3.3 小波变换与导数处理重叠峰
        3.3.1 导数与样条小波法
    3.4 仿真实验与实测数据分析
        3.4.1 仿真实验分析
        3.4.2 实测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MCNP模拟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的重叠峰分解
    4.1 几种探测器的选择
    4.2 SI-PIN探测器的MCNP设计与结果
        4.2.1 SI-PIN探测器的MCNP模型
    4.3 样条小波变换与导数处理MCNP模拟数据
        4.3.1 高斯展宽
        4.3.2 分解MCNP模拟数据能量色散X荧光重叠峰
    4.4 本章小结
5 能量色散X荧光MATLAB GUI设计
    5.1 MATLAB的 GUI介绍
    5.2 能量色散X射线数据处理人机交互设计
        5.2.1 谱线去噪功能
        5.2.2 本底扣除功能
        5.2.3 峰位识别功能
        5.2.4 重叠峰分解功能
    5.3 MCNP数据载入及人机交互系统实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未来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明胶包覆及氧化石墨烯协同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荧光检测多巴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巴胺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2.1 电化学法
        1.2.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法
        1.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2.4 拉曼光谱法
        1.2.5 化学发光法
        1.2.6 液相色谱法
        1.2.7 荧光光谱法
    1.3 金属增强荧光作用概述
        1.3.1 金属增强荧光作用原理及影响因素
        1.3.2 核壳纳米粒子的金属增强荧光作用
    1.4 稀土荧光敏化方法
        1.4.1 配体和协配体
        1.4.2 表面活性剂
        1.4.3 稀土共发光离子
        1.4.4 金属纳米粒子
    1.5 氧化石墨烯在多巴胺分析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明胶包覆银纳米粒子增强Tb(Ⅲ)荧光测定多巴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明胶包覆纳米粒子的合成
        2.2.4 实验方法
        2.2.5 血清样品的预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粒子的表征与筛选
        2.3.2 荧光光谱
        2.3.3 实验条件优化
        2.3.4 选择性和抗干扰
        2.3.5 分析应用
    2.4 机理探讨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与银纳米粒子协同增强Tb(Ⅲ)发光检测多巴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银纳米粒子的合成
        3.2.4 实验方法
        3.2.5 血清样品的预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银纳米粒子的表征
        3.3.2 GO的表征
        3.3.3 荧光光谱
        3.3.4 最佳实验条件优化
        3.3.5 体系选择性和抗干扰性
        3.3.6 分析应用
    3.4 机理探讨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检测DNA羟甲基化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的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概述
    1.2 电化学发光基本反应机理
    1.3 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的应用
    1.4 DNA羟甲基化及其研究进展
    1.5 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限制性内切酶识别DNA羟甲基化及葡糖基转移酶活性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甲基转移酶特异性识别与纳米材料信号放大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葡糖基转移酶与多功能电化学发光信号物质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磁性纳米复合物和DNA纳米机器的DNA羟甲基化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衍生碳基金属氧化物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免疫分析
        1.1.1 抗原
        1.1.2 抗体
        1.1.3 免疫分析法
        1.1.4 免疫分析法的分类
        1.1.5 免疫传感器
        1.1.6 免疫传感器的应用
        1.1.7 生物素-亲和素免疫分析系统
    1.2 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及多组分免疫分析
        1.2.1 肿瘤标志物概述
        1.2.2 多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研究背景
        1.2.3 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研究进展
        1.2.4 多组分免疫分析
        1.2.5 多探针标记多组分免疫分析
        1.2.6 空间分辨多组分免疫分析
        1.2.6.1 基于阵列法的多组分免疫分析
        1.2.6.2 载体的选择与活化
    1.3 化学发光及化学发光成像
        1.3.1 化学发光概述
        1.3.2 化学发光的基本类型
        1.3.3 化学发光分析
        1.3.4 化学发光常用体系
        1.3.4.1 鲁米诺体系
        1.3.4.2 光泽精和吖啶酯
        1.3.4.3 过氧化草酸酯类
    1.4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4.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概述
        1.4.2 化学发光成像免疫分析
        1.4.3 传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1.4.4 发展无标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4.5 酶的固定化方法
    1.5 纳米材料
        1.5.1 纳米酶
        1.5.2 过氧化物酶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工作
    1.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3D Cu(OH)_2超笼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材料
        2.2.2 仪器
        2.2.3 3D Cu(OH)_2SCs的制备
        2.2.4 CLI-MIA传感器阵列的构建
        2.2.5 CLI-MIA的分析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3D Cu(OH)_2 SCs的表征
        2.3.2 3D Cu(OH)_2 SCs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表征
        2.3.3 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特征
        2.3.4 温育时间的优化
        2.3.5 无标记CLI-MIA的分析性能和临床样品检测
        2.3.6 无标记CLI-MIA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2.3.7 无标记CLI-MIA的特异性研究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多孔PtAg双金属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用于同时检测多肿瘤标志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仪器
        3.2.3 多孔PtAgNPs的制备
        3.2.4 CLI-MIA传感器阵列的制备
        3.2.5 CLI-MIA的分析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孔PtAgNPs的表征
        3.3.2 多孔PtAgNPs的双酶活性
        3.3.3 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特征
        3.3.4 CLI-MIA温育时间的优化
        3.3.5 无标记CLI-MIA的分析性能及实际样本检测
        3.3.6 无标记CLI-MIA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3.3.7 无标记CLI-MIA特异性研究
    3.4 结论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中空PdNi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免疫分析法检测多肿瘤标志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材料
        4.2.2 仪器
        4.2.3 PdNi hNPs的制备
        4.2.4 CLI-MIA传感阵列的制备
        4.2.5 CLI-MIA的分析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dNi hNPs的表征
        4.3.2 PdNi hNPs的双酶活性
        4.3.3 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特征
        4.3.4 无标记CLI-MIA的分析性能及实际样本检测
        4.3.5 无标记CLI-MIA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4.3.6 无标记CLI-MIA特异性研究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Cu/CuO/Cu_2O八面体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检测多肿瘤标志物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仪器
        5.2.3 Cu/CuO/Cu_2O纳米八面体的制备
        5.2.4 CLI-MIA传感阵列的制备
        5.2.5 CLI-MIA的分析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u/CuO/Cu_2O纳米八面体的表征
        5.3.2 Cu/CuO/Cu_2O纳米八面体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5.3.3 化学发光动力学特征
        5.3.4 免疫传感器的表征
        5.3.5 无标记CLI-MIA的分析性能及实际样本检测
        5.3.6 无标记CLI-MIA的重现性及稳定性
        5.3.7 无标记CLI-MIA的特异性研究
    5.4 结论
    5.5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

(5)槲皮素与芦丁电化学分离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化学分离检测方法综述
    1.2 槲皮素和芦丁
        1.2.1 黄酮类物质简介
        1.2.2 槲皮素和芦丁的药理功能
        1.2.3 槲皮素和芦丁的电氧化机理研究
    1.3 双极电化学简介
        1.3.1 双极电化学的发展
        1.3.2 双极电化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1.3.3 双极电化学方法的应用
    1.4 本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4.1 选题目的
        1.4.2 选题意义
        1.4.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预氧化石墨片电极上槲皮素和芦丁的电化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溶液配制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氧化石墨片电极的性能表征
        2.3.2 槲皮素在预氧化石墨片电极上的电化学伏安特征
        2.3.3 芦丁在预氧化石墨片电极上的电化学伏安特征
        2.3.4 电解液盐浓度对槲皮素和芦丁吸附作用的影响
        2.3.5 槲皮素和芦丁混合液的电化学分离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通道双极电化学流动电解池的设计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溶液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碳糊电极的制备、处理与活化
    3.3 微通道流动双极电极电化学池的设计与制作
        3.3.1 设计思路
        3.3.2 双极电极电化学池的结构与制作
        3.3.3 双极电极电化学池的预测试
    3.4 微通道流动双极电极电化学池的改进
        3.4.1 电极材料的选择
        3.4.2 池体材料的选择
        3.4.3 池体结构的调整
        3.4.4 问题及思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水体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及自动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水体重金属检测方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2 水质重金属检测的电化学方法研究
    2.1 电化学基本理论
    2.2 溶出伏安法
    2.3 定性与定量方法
    2.4 三电极体系
    2.5 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
    2.6 溶出伏安法测重金属存在的问题
    2.7 本章小结
3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及软件流程
    3.1 总体设计
    3.2 水样处理模块设计
    3.3 电源模块设计
        3.3.1 电源模块结构
        3.3.2 电源模块性能测试
    3.4 电化学检测模块
        3.4.1 恒电位器设计
        3.4.2 小微电流信号检测电路
    3.5 主控模块设计
        3.5.1 主控系统
        3.5.2 外围扩展
    3.6 系统软件设计
        3.6.1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
        3.6.2 电化学检测流程
        3.6.3 系统自检功能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检测系统的微信号去噪研究
    4.1 误差的产生及分类
        4.1.1 电化学过程产生的噪声
        4.1.2 检测电路本身产生的误差
        4.1.3 外界环境噪声
    4.2 大误差去除方法
        4.2.1 移动平均法
        4.2.2 分位数法
        4.2.3 差分法
    4.3 细噪声的滤除方法研究
        4.3.1 五点三次平滑
        4.3.2 小波滤波
        4.3.3 自适应LMS滤波
        4.3.4 变步长LMS滤波算法与改进
        4.3.5 改进算法的性能分析
    4.4 滤波实验对比与应用
    4.5 本章小结
5 溶出峰峰形确定方法研究
    5.1 函数逼近方法
    5.2 插值与拟合方法的分析与应用
        5.2.1 三次样条插值分析
        5.2.2 最小二乘拟合分析
        5.2.3 插值与拟合的实验分析
    5.3 混合溶液中多峰形分段拟合
        5.3.1 极大值法进行分段
        5.3.2 分段拟合结果分析
    5.4 溶出峰基线校正
        5.4.1 切线法的原理与实现
        5.4.2 校正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溶出重叠峰分离与智能分析方法研究
    6.1 重叠峰分析方法综述
    6.2 基于非线性曲线拟合的重叠峰分解
        6.2.1 伏安峰数学模型建立
        6.2.2 曲线拟合重叠峰解析算法
    6.3 重叠峰解析的仿真分析
        6.3.1 模拟信号构建
        6.3.2 分峰仿真结果与分析
    6.4 重叠峰解析算法优化与实践
        6.4.1 基于峰位邻域的溶出重叠峰分区解析方法
        6.4.2 重叠峰解析算法实践分析
    6.5 自动分析研究
    6.6 实验研究与误差分析
        6.6.1 实验仪器设备
        6.6.2 试剂制备
        6.6.3 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6.6.4 溶出参数实验
        6.6.5 溶出电流与浓度的关系分析
        6.6.6 浓度检测结果与误差分析
        6.6.7 实验结论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7.1.1 主要工作
        7.1.2 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录

(7)平移修正迭代法及“学习模式”精确定量色谱重叠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的重叠峰解析方法
    1.3 化学计量学解析色谱重叠峰
        1.3.1 化学计量学的产生和发展
        1.3.2 基于化学计量学的重叠峰解析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思想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平移修正迭代法的理论基础和数学证明
    2.1 塔板理论/重叠峰求解模型
        2.1.1 假设条件
    2.2 平移修正迭代法的理论基础
    2.3 数学证明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移修正迭代法的解析过程
    3.1 评价标准(参数)
    3.2 无谷点的重叠峰的分类与评价
        3.2.1 无谷点重叠峰的分类
        3.2.2 无谷点的解析方法
    3.3 平移修正迭代法的计算结果
        3.3.1 对称与对称
        3.3.2 伸舌与伸舌
        3.3.3 拖尾与拖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学习模式”解析过程与实验
    4.1“学习模式”的提出
    4.2“学习模式”的实验
        4.2.1 气相色谱条件
        4.2.2 试剂
    4.3 不同梯度浓度与峰形关系探究
        4.3.1 不同浓度伸舌峰
        4.3.2 不同浓度拖尾峰
        4.3.3 浓度-峰形回归曲线分析
        4.3.4 显着性检验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第一组结果
        4.4.2 第二组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含铕、钕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的电催化与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化合物的发展历史与研究进展
    1.2.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
    1.3.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及其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方法
    1.4.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化学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质
    1.5. 含镧系稀土金属杂多核氰桥配位化合物(Ln-PBAs)修饰电极
    1.6. 金属多核氰桥配位聚合物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应用
        1.6.1. 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6.1.1. 金属阳离子的识别检测
        1.6.1.2. 化学传感器
        1.6.1.3. 复合型化学修饰电极
        1.6.2. 类普鲁士蓝修饰电极在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1.6.2.1. 基于三联毗啶钌电致化学发光现象的分析技术
        1.6.2.2. 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电极在CE-ECL联用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1.6.3. 类普鲁士蓝在电化学能源技术中的应用
    1.7.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铕-铁-铬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铂电极对三联吡啶合钌(Ⅱ)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及分析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铕-铁-铬酸根类普鲁士蓝修饰铂电极的制备方法
        2.2.3. 铕-铁-铬酸根修饰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修饰铂电极上三联吡啶合钌的电催化行为
        2.3.2. 支持电解质酸度与组成对修饰电极上Ru(bpy)_3~(2+)电催化的影响
        2.3.3. CV扫速对修饰电极上Ru(bpy)_3~(2+)伏安行为的影响
        2.3.4. 修饰电极上不同浓度区间内Ru(bpy)_3~(2+)的电催化行为
        2.3.5. CV扫速对修饰电极上三联吡啶合钌ECL行为的影响
        2.3.6. CV扫描边界对修饰电极上三联吡啶合钌ECL行为的影响
        2.3.7. 修饰铂检测电极在CE-ECL技术中的应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弱酸性介质中乙醇在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铂电极的制备
        3.2.4. 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铂电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修饰铂电极上乙醇电催化性能的活化
        3.3.2. 支持电解质中H~+和SO_4~(2-)浓度对乙醇电催化行为的影响
        3.3.3. 不同浓度乙醇在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3.3.4. CV扫速对修饰铂电极上乙醇电催化伏安图的影响
        3.3.5. 温度对修饰铂电极上乙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3.3.6. 稳态电解条件下乙醇在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3.3.7. 乙醇氧化伏安峰的本质与乙醇氧化机理分析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化学修饰修饰铂电极对甲醇的高效电催化氧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铂微粒/钕-铁-钼酸根类普鲁士蓝复合修饰铂电极的制备
        4.2.4. 复合修饰电极的形貌特征与镀铂实验条件的优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支持电解质对甲醇电催化氧化伏安行为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甲醇在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
        4.3.3. 阳极扫描边界对甲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3.4. CV扫速对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甲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3.5. 温度对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甲醇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3.6. 稳态电解条件下甲醇在复合修饰铂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4.4.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水环境体系中信号严重重叠的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测定与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污染物的一般性质、发展现状
        1.1.1 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危害及在水环境中的存在现状
        1.1.2 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1.1.2.1 酚类有机污染物
        1.1.2.2 多环芳烃(PAHs)有机污染物
    1.2 测定方法简介
        1.2.1 紫外-分光光度法
        1.2.2 阳极溶出伏安法
        1.2.3 荧光分析法
    1.3 化学计量学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化学计量学方法原理
    2.1 直接正交信号校正(DOSC)
    2.2 小波包变换(WPT)
    2.3 经典偏最小二乘法(PLS)
    2.4 DOSC-WPT-PLS(或OSC-WPT-PLS)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化学计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Al-Fe-Cu混合物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讨论
        3.3.1 吸收光谱曲线
        3.3.2 测定条件的最佳化
        3.3.2.1 pH对吸光强度的影响
        3.3.2.2 缓冲溶液用量对吸光强度的影响
        3.3.2.3 增敏剂CTMAB用量对吸光强度的影响
        3.3.2.4 显色剂用量对吸光强度的影响
        3.3.3 DOSC-WPT-PLS方法
        3.3.4 DOSC-WPT-PLS、WPT-PLS和PLS方法的比较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化学计量学-电化学法同时测定伏安峰严重重叠的有机污染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讨论
        4.3.1 微分脉冲伏安图
        4.3.2 测定条件的最佳化
        4.3.2.1 pH对峰电势及峰电流的影响
        4.3.2.2 仪器参数对伏安峰的影响
        4.3.3 OSC-WPT-PLS方法
        4.3.4 OSC-WPT-PLS、WPT-PLS和PLS方法的比较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化学计量学-荧光分析法同时测定萘、1-萘酚和2-萘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光谱图
        5.3.2 测定条件的最佳化
        5.3.3 OSC-WPT-PLS法
        5.3.4 三种方法(OSC-WPT-PLS、WPT-PLS和PLS)的比较
        5.3.5 水样的分析
        5.3.6 干扰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智能信息技术-荧光分析法同时分辨萘、菲、蒽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荧光光谱图
        6.3.2 测定条件的最佳化
        6.3.2.1 激发波长和扫描范围的选定
        6.3.2.2 实验条件的选择
        6.3.3 DOSC-WPT-PLS法
        6.3.4 三种方法(DOSC-WPT-PLS、WP-PLS和PLS)的比较
        6.3.5 水样的分析
        6.3.6 干扰实验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基于功能化纳米颗粒和仿生材料的生化分析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免疫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2 一些重要的纳米颗粒及其免疫分析应用
        1.2.1 纳米金颗粒
        1.2.2 磁性纳米颗粒
        1.2.3 量子点纳米颗粒
        1.2.4 核壳荧光纳米颗粒
    1.3 几种仿生材料及其免疫分析应用
        1.3.1 脂质体
        1.3.2 仿生金纳米通道
        1.3.3 荷叶仿生超疏水膜
    1.4 多组分免疫分析法
        1.4.1 空间分辨模式
        1.4.2 多标记物模式
    1.5 免疫分析的发展趋势
        1.5.1 自动化和即时检验免疫分析
        1.5.2 免疫分析与其它分析技术联用
    1.6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
        1.6.1 电化学酶生物传感器及其分类
        1.6.2 纳米材料增强的生物分子固定化方法
        1.6.3 贻贝仿生聚多巴胺膜
    1.7 本研究论文的构想
第2章 基于荷叶仿生超疏水聚碳酸酯膜的悬浮免疫分析平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超疏水PC 膜和SSBSIP 的制备
        2.2.3 CA 和SA 的测量
        2.2.4 抗腐蚀性和机械稳定性考察
        2.2.5 磁纳米颗粒标记抗体的制备
        2.2.6 纳米金和纳米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2.2.7 免疫分析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非溶剂诱导相分离的超疏水PC 膜的制备与表征
        2.3.2 PC 膜制备条件的优化
        2.3.3 各种材料基底表面上制备超疏水PC 膜
        2.3.4 抗腐蚀性和机械稳定性研究
        2.3.5 基于SSBSIP 的磁悬浮比色免疫分析
        2.3.6 免疫分析条件的优化
        2.3.7 人IgG 的比色检测
    2.4 小结
第3章 磁电化学金属免疫分析法用于日本血吸虫抗体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SjAg 修饰磁微球的制备
        3.2.3 纳米金和纳米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3.2.4 免疫分析流程
        3.2.5 电化学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SSBSIP 的磁电化学金属免疫分析法
        3.3.2 不同平台间的分析性能比较
        3.3.3 主要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SjAb 的检测
        3.3.5 实际样品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金修饰石墨颗粒微电极阵列的多组分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技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纳米金和纳米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4.2.3 MEA 的制备
        4.2.4 单分析物阻抗免疫分析流程
        4.2.5 多组分同时阻抗免疫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金修饰石墨颗粒 MEA 的制备与表征
        4.3.2 基于纳米金信号放大的阻抗免疫分析
        4.3.3 不同传感平台间的分析性能比较
        4.3.4 人IgG 的检测
        4.3.5 MEA 的再生
        4.3.6 多组分的近同时阻抗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超疏水表面上组装硝酸纤维素膜阵列用于多组分免疫金染色法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ASDLP 的制备
        5.2.3 纳米金和纳米金标记抗体的制备
        5.2.4 单分析物的免疫金-金染色分析
        5.2.5 多组分的同时比色检测
        5.2.6 定量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基于超疏水表面的水溶液扩散局域化平台
        5.3.2 免疫金-金染色分析
        5.3.3 不同平台间的分析性能比较
        5.3.4 人IgG 的检测
        5.3.5 多组分的同时检测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花簇状氧化锌颗粒和纳米金固定酶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氧化锌颗粒的制备
        6.2.3 氧化锌/壳聚糖悬浊液的制备
        6.2.4 纳米金和纳米金标记HRP 的制备
        6.2.5 酶传感器的制备
        6.2.6 电化学测量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酶生物分子固定化平台的构建
        6.3.2 不同酶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特征比较
        6.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6.3.4 H_20_2 的检测
        6.3.5 氧化锌/壳聚糖/AuNP-HRP 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6.4 小结
第7章 基于贻贝仿生聚多巴胺膜和纳米金的酶生物分子固定化平台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与试剂
        7.2.2 酶传感器的制备
        7.2.3 电化学测量
    7.3 结果与讨论
        7.3.1 酶生物分子固定化平台的构建
        7.3.2 主要实验条件的优化
        7.3.3 不同酶传感器对H_20_2 的检测性能比较
        7.3.4 不同酶传感器的稳定性比较
        7.3.5 聚多巴胺/纳米金/HRP 传感器的重现性、回收率和选择性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A New Method to Resolve Overlapped Voltammetric Peaks(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原子序数元素EDXRF重峰分解方法及解析系统设计[D]. 吴廉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明胶包覆及氧化石墨烯协同银纳米粒子增强铽离子荧光检测多巴胺[D]. 孙甲. 山东大学, 2021(09)
  • [3]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检测DNA羟甲基化与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的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D]. 孙会萍. 西北大学, 2021(10)
  • [4]基于纳米酶的无标记化学发光成像多组分免疫分析新方法[D]. 钟艺红. 扬州大学, 2019(02)
  • [5]槲皮素与芦丁电化学分离检测的研究[D]. 李良芳.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2)
  • [6]水体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及自动分析方法研究[D]. 王福顺.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7]平移修正迭代法及“学习模式”精确定量色谱重叠峰[D]. 吴若昕. 天津大学, 2014(03)
  • [8]含铕、钕金属杂多核氰桥混配聚合物化学修饰铂电极的电催化与分析应用[D]. 马永钧. 兰州大学, 2012(09)
  • [9]水环境体系中信号严重重叠的多种环境污染物的测定与辨识[D]. 王凡凡. 内蒙古大学, 2011(11)
  • [10]基于功能化纳米颗粒和仿生材料的生化分析新方法[D]. 张云. 湖南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一种解决重叠伏安峰的新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