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土特产市场前景看好

六大土特产市场前景看好

一、六种土特产品市场前景诱人(论文文献综述)

魏垚[1](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全球旅游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这支“生力军”也异军突起,在旅游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但由于几百年来农村发展的滞后性,人才及资源的缺乏,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显然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近几年,大数据、物联网、移动4G、5G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农村互联网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最近几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村”成为了推进农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福利的又一大“助推器”。贵州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明朝开国大臣刘伯温老先生曾经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几百年来,贵州也正是因为“万重山”阻碍了其发展的速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万重山”的阻隔,贵州开始迅速的崛起,贵州旅游迎来了黄金时代,十万余个村庄成为了等待开发的旅游“富矿”。本文主要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对贵阳市花溪区X镇旅游品牌进行推广。作者充分利用营销学相关理论知识,多次到X镇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根据品牌的七个层次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对X镇的旅游资源现状、旅游品牌营销推广现状以及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了解了该镇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了该镇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此基础上,对X镇进行产业转型思考,将该镇过去发展的产业与目前热门的互联网+、乡村旅游品牌塑造等结合,对其进行市场细分、品牌定位及形象塑造,同时,探究该镇品牌推广的有效策略,从而解决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产业转型困难、品牌形象定位不准确、品牌推广手段落后单一等问题,为该镇今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使该镇更好更快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王海兰[2](2016)在《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谈到分工起因时写道,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是无法完成的,而是通过契约、交易和购买中获得。人生来就有一种将一件物品转移并与另一件物品进行交换的癖好,并且,这种令人愉悦的行为习惯仅仅出自于人的本性而别无其他解释。如果一种劳动要求有超出平常的熟练程度和技巧,那么,人们出于对这种才能的尊重,自然对具有这种才能的人所生产的产品给予高于所耗时间应得的价值,这种才能需要长期的沉淀才能形成,给予其产品较高的价值只不过是对于这种才能所必须花费时间与劳动者以合理的报酬。正是基于这样的启发,在研究国际货物贸易时,锁定了土特产品这一民间常见但在统计体系中无明确分类的产品。文章将从概念的定义、分类、贸易行为的历程和发展入手,以文献梳理、实证分析、调查研究、理论探讨的方法,研究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目的是通过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带动土特产品的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为中国经济发展及产业调整寻求更多的途径。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共包括: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安排,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与难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整理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并概述了土特产品国际贸易的形式;第四部分对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动态分析,同时对主要土特产品出口额进行了预测;第五部分对中国外贸结构的变迁进行了描述和统计分析,虽然,初级产品在中国总出口中所占比重快速下降,但是,主要土特产品的出口相对稳定、规模逐渐增长。第六部分为土特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测算了主要土特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计量估算了土特产品出口对出口贸易的带动效应:第七部分详细地分析了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第八部分对中国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通过研究取得的基本结论: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土特产的研究进行的文献梳理,概括分析了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理论基础。优势理论为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依据;要素禀赋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必备条件;现代新生产要素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新理念;当代新贸易理论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创新理论则为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途径;而市场竞争理论才是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对策指导。通过对文献的借鉴和分析,确立了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分析了土特产品的界定、土特产品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描述了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形式,以“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为样本,构建一个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为一体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体系框架”,使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形成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庞大产业链”,形成区域产业,进而拉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本研究选取了40年的数据标本,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分析了土特产品生产和贸易的动态变化,研究结论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逐步升华,人类本身对包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人文色彩的产品的需求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建国初期,土特产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从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初级产品出口占出口比重的下降,土特产品占总出口比重也在下降,但相对初级产品的下降速度要缓慢,且相对稳定。通过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结构分析发现,随着经济结构变动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丰富,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相对于其他类别初级产品在总出口份额中快速下降,主要土特产品出口在总的初级产品出口中比重却相对稳定。特别是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土特产品出口(大蒜、苹果等)快速攀升,逐步成为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的重要部分。数据表明,中国土特产品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土特产品产值排序与土特产品数量、地理标志数量等往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参数进行估计时,利用卡尔曼滤波检验可以得到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出口总额影响效应的曲线图。结论表明,在1964-2004年间土特产品出口对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效应比较稳定,基本在0.8264~0.8564之间小幅波动;2004-2011年间,尤其是2008年之后,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效应波动幅度加大。总的来说,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中国出口总额的边际乘数效应在0.7373~0.9620之间波动。这表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增量每增加1亿美元,则带动中国出口总额增量增加0.7373~40.9629亿美元。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中国出口总额边际乘数效应会缓慢上升。

沈星[3](2013)在《土特产包装设计的情感体验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当人们经过了基本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的时期后,满足精神生活成为21世纪的必然方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旅游,旅游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人们每到一个新地方,总是要带点土特产回去,或是送亲友,或是留着作为纪念。土特产的包装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它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更传递了土特产原产地的信息与文化,是原产地独有的名片。本文对土特产包装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得出在目前国内土特产市场上,有特色的和能打动消费者的土特产包装是少之又少这样的结论。土特产包装普遍存在同一化严重、地方符号的简单复制和挪用、没有关联性、过度包装、没有系统化包装等这样的问题。在对土特产包装的消费趋势的分析预测中,得出消费者追求土特产包装的差异化,更加注重体验的过程和情感的满足。本课题旨在研究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情感体验策略,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理论与土特产包装设计相结合,从情感体验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出发,总结出以下三种策略模型:感官刺激、效能拓展、情境营造。感官刺激策略的目的在于运用形色及通感的刺激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可以适度强化视觉刺激、提升材料的感官体验、以通感设计丰富感官体验;效能拓展策略目的是提高土特产包装的功能价值与消费者产生互动,可以在土特产包装中融入多功能的设计、行为交互和信息交互;情境营造策略旨在引起消费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可以在土特产包装中融入趣味性、利用体验唤醒情感记忆、立足文化拓展体验内涵、注重情境在土特产包装中的演绎、关注绿色回应理性诉求。在设计土特产包装时,设计师可以运用其中一种策略或几种策略,这要因地制宜的根据具体的土特产具体的分析出适合的策略。从为土特产行业注入一些能够产生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动力角度来看,或者从推广地方性特色产品方面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土特产包装设计中情感体验策略的研究与探索,有助于设计师在土特产包装设计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人的情感,让消费者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满足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姜秀杰[4](2011)在《生鲜调理鸡肉辐射及辅助保鲜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鲜调理鸡肉因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已成为调理肉制品消费的主要品种之一,并逐渐成为消费流行。但因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极易污染微生物,导致货架期缩短,严重制约了生鲜调理肉制品的快速发展,并且目前有关生鲜调理鸡肉辐照保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开展生鲜调理鸡肉辐照及辅助保鲜效果的研究,延长产品货架期,提高产品安全性,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生鲜调理鸡肉初始污染状况及不同辐照剂量、抗氧化剂、包装形式对生鲜调理鸡肉杀菌效果和贮藏效果的影响,确定生鲜调理鸡肉辐照及辅助保鲜的最佳工艺。目的为形成生鲜调理鸡肉保鲜工艺标准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根据国家标准方法对生鲜调理鸡肉中细菌菌落总数、霉菌及酵母菌、大肠菌群的污染初始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鲜调理鸡肉污染初始状况较严重,其中细菌是主要的优势菌。2.采用不同剂量(0、1、2、3、4、5kGy)对生鲜调理鸡肉进行辐照处理,研究辐照对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杀灭效果,及辐照对生鲜调理鸡肉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可以有效控制细菌及大肠菌群的数量。其中细菌总数的D10值为1.37kGy;D值为4.90kGy;大肠菌群的D10值为1.34kGy,D值为2.00kGy。所以5kGy辐照调理鸡肉可以有效杀灭需氧型菌和大肠菌群,提高产品卫生安全性。在4℃条件下贮藏,经5kGy辐照的生鲜调理鸡肉在第21天时,菌落总数仍未超过鲜肉卫生标准,但是辐照对理化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加速脂肪氧化导致TBA值增加,色泽变黄。3.采用单因素实验对TBHQ、BHT、茶多酚、迷迭香、VE、VC六种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效果进行筛选,进而选出效果较好的抗氧化剂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复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六中抗氧化剂对抑制脂肪氧化均有一定效果,其中TBHQ、茶多酚、BHT效果较好,迷迭香、VE次之,VC最差。茶多酚、VC、VE三者复配时,抗氧化效果贡献大小为:茶多酚>VE>VC;茶多酚与VE之间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茶多酚与VC、VC与VE之间也具有交互作用,但不显着(P>0.05)。当茶多酚、VE、VC以0.026%、0.020%、0.028%添加后,即使经5kGy辐照处理,在4℃贮藏21天时,TBA值仍未超过脂肪酸败指标。4.为改善辐照生鲜调理鸡肉的品质,研究了普通包装、真空包装、气调包装对辐照生鲜调理鸡肉在4℃下贮藏期间的菌落总数、TBA值、TVB-N值及色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种包装对辐照生鲜调理鸡肉品质的影响效果依次为:真空包装>无氧包装>低氧包装>高氧包装>普通包装>对照组。经过真空包装的辐照样品在4℃下贮存21d后,色泽仍保持鲜红色。5.为确定保鲜工艺,对辐照剂量、包装形式、贮藏时间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进行工艺优化研究,并对产品的营养指标和感官接受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确定了辐照剂量3.5kGy+抗氧化剂(VE0.020%、Vc0.028%、茶多酚0.026%)+真空包装可延长生鲜调理鸡肉26天的最佳保鲜工艺。并且pH值为6.05、TBA值为0.265mg/kg、TVB-N值为14.48mg/100g、a*值为3.60均符合鲜肉质量要求,同时辐照保鲜组与对照组之间各项营养指标没有显着差异,感官接受性良好。

马治鸾[5](2010)在《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在早期为民间自发组织,但当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经济效应时,政府极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加强政府政策导向来激励乡村旅游发展,这从国家旅游主题年“98华夏城乡游”、“中国百姓生活游”(2004年);“乡村旅游年”(2006年)、“和谐城乡游”(2007年)可见一斑。时至今日,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已经取得飞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和产品。成都市是我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也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由于成都是我国城乡统筹试点城市之一,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等资源自由流转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再加之,成都在2009年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目标,这为乡村旅游发展又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会,因此成都乡村旅游发展前途广阔。与北京民俗文化旅游模式、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模式、黄山景区边缘模式、江南古镇开发模式和华西村新村旅游模式不同,成都农家乐模式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充分展示了川西坝子特有田园风光、民习风情和古老的巴蜀文化,具有浓郁的农耕“川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实用理性的文化观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都乡村旅游逐渐形成了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社型、乡村酒店型、乡村景区型和古镇旅游六种特色类型,培育出了三圣花乡、农科村、成都国际桃花节等国内着名乡村旅游品牌。成都乡村旅游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这不仅与成都依托川渝城市群、辐射关中城市群和成都周边省会城市、吸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具有广阔客源市场空间有关,更重要的是成都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成都位于川西平原,乡村地文景观丰富,地貌景观从平原到高山、极高山齐备,地质结构复杂,相对海拔高差极大,河网水系发达,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以大熊猫、银杏为代表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根据笔者对国内北京、上海等十二个城市地文景观比较分析和评价,成都乡村旅游地文景观开发潜力仅次于杭州列居全国第二;成都还具有乡村旅游开发极为优越的气候资源条件,笔者通过国内12个城市年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年均高温、年均降雪、降雨量、年日照时数、无霜期、年均雾日等主要气候指标分析对比和定量评价,成都乡村旅游气候资源仅次于昆明,位居全国第二;除此之外,成都还具有独特而丰富的餐饮旅游资源,如川菜、成都小吃、四川火锅、川茶文化、川酒文化和川西民俗文化资源,这些优越的资源条件为成都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成都乡村旅游发达不仅有其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市场条件,而且成都农业发达,商贸繁荣,人民殷实富足,安居乐业,自古休闲成风,这滋养了成都人喜好游乐的独特心理,使其成为国内外着名的“休闲之都”。当然,成都乡村旅游还是一个稚嫩的产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人均花费偏低、产品结构单一、旅游流时间分异不均衡、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市场营销渠道狭窄、品牌不突出、规模经济与农家乐分散经营存在矛盾、城乡一体化与景观保护之间存在矛盾等。但是,成都乡村旅游是新兴的朝阳产业,只要在发展中充分挖掘其独特的地文景观和地域文化特色,按照本文提出的“123456”战略优化其空间结构,依据本文对成都乡村旅游地貌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调整和优化时间-空间、空间-类型、时间-类型等产品结构组合,重点打造成都双流东山民俗文化旅游、郫县农科村—温江万春镇体验式农家乐旅游、三圣花乡休闲购物旅游、龙泉花果山观光休闲旅游、龙门山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成都古镇旅游六大品牌,并根据乡村旅游特点,创新营销方式,成都乡村旅游就一定能够不断优化和具有地域特色。成都乡村旅游要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应当打破资源产权一家一户个体所有制结构对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瓶颈,充分利用城乡统筹中在农村建立产权交易中心的有效形式,鼓励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资源产权可自由流转;成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巨大,乡村旅游这种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都低的产业,如果政府加以正确引导,正好可以为民间资本谋求很好的投资机会;要努力推进乡村旅游区域集中,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发挥乡村旅游的规模经济效应;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乡村旅游公共投资,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收益和就业的乘数效应;要通过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健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机构、完善乡村旅游景观保护设施设备、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等措施,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确保永续利用;除开这些措施以外,还要总结发扬成都和四川在应对汶川地震等旅游危机中形成的经验,建立旅游危机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旅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杨秀珍[6](2010)在《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民俗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正在被作为旅游资源深层次地开发。民俗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潮流之一。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三大支柱。民俗风情旅游凭借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受到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与青睐,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和亮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文化生态的破坏,民俗文化舞台化、庸俗化现象严重,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急功近利等,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民俗风情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为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民俗风情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张家界是全国土家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土家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0%以上,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本文基于民俗学、旅游资源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对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存在问题、开发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未来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可持续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论文共由八章组成,按组织结构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章为绪论,阐明研究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的重难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阐述了当前国内外民俗风情旅游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对民俗及民俗风情旅游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并阐明相关的基础理论。第四、五、六、七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本部分分析了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和张家界民俗风情旅游需求,指出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模式和提升其开发水平的主要途径。第八章为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发展进行展望。

王晓平[7](2010)在《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民间音乐边缘生存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本文以汉族地区极富特色的陕南地区民间音乐为研究个案,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该地区民间音乐与文化区域、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区域文化形成。陕南民间音乐是该地特有的生活方式,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生成,既是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历史传统作用的结果,更是地区间人类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必然。区域音乐是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各种试图从新角度解释中国传统音乐的努力,都不应该过分追求宏大叙事风格的、表面上的系统化,而是要尽量通过区域的、个案的、具体的音乐事象研究表达出对中国音乐整体的理解和认识。

王蔚[8](2010)在《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逐渐缩短,闲暇时间越来越长,人们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向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转变,这些都为国民休闲提供了现实可能性。我国已经出现了全民休闲的端倪,将逐渐步入一个全民休闲的全新时代。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消费习惯的转变,我国的旅游发展正从观光旅游独树一帜的状态向观光、休闲、度假多种形式并存的趋势转变。休闲旅游将成为引领休闲时代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山东省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但是目前山东省的旅游文化经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进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诸多不合理因素,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休闲旅游产业开发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正确把握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成为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任务。这也是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所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拉动我国内需,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国民休闲旅游计划”,并将其作为扩大国民休闲旅游权利和推进人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以此扩大旅游消费的规模和比重。《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中的发展目标包括生活质量的提升计划、拉动内需的促进计划、休闲产业的发展计划、抗御金融危机的救市计划等。在当前经济发展以及旅游发展的关键形势下,山东省如何实现旅游资源的创新发展,如何实现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如何满足国际国内休闲市场的需要,促进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并最终实现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了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设计以及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为制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旅游发展的趋势与山东省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注重将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预测相结合,注重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结合。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正文共七章,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中主要指出本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的研究方法等,结语对本文的相关研究做了概括性总结,并指明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景以及应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正文四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第一章从国内外关于休闲、休闲产业和休闲旅游的相关研究入手,在分析国内外休闲的发展历史、现状、休闲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意义以及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围绕休闲的衍生产业的发展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这三者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理论界定。尤其是对休闲旅游的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认为休闲旅游,就是旅游者借助一定的休闲资源或设施,在其定居地以外的某地进行的游览、逗留、学习、体验和娱乐,以实现休闲目的的旅游消费活动。休闲旅游更注重旅游者的自由性和自我实现意义,是一种集观光、度假、体验、娱乐、运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代表着旅游产业发展的较高阶段。第二章在分析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选取了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资源品级、政府支持、产品支撑以及体系建设等)对其成功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本部分旨在为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借鉴。第二部分即第三章,主要是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的整体分析,以期在全面、深入的基础上确定今后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营销策略等。首先,对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况、分布以及特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的三大优势,即具有发展休闲旅游的组合优势、具备休闲旅游发展的品级优势、强化了休闲旅游发展的区位优势和互补优势。其次,从休闲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市场两方面总结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概况。最后,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成绩肯定和问题诊断,成绩主要包含某些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开始向休闲功能倾斜,有的已经完成向休闲设施的转化,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场所)由主要为当地居民服务转变为服务于当地居民和国内外旅游者双重功能的旅游设施,城市近郊及农村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表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休闲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滞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高,旅游产业链缺失,休闲娱乐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低,高端娱乐企业集团数量少,发展慢以及缺乏世界级的休闲娱乐产品等。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含四、五、六三章。第四章对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明确了其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势、区位及交通优势、经济基础优势、市场及品牌形象发展优势等)、劣势(休闲产品档次较低、设施更新迟滞、社区参与度较低、城乡休闲旅游的整体氛围较弱等)、机遇(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高级别赛事的推动、山东建设旅游强省的机遇、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机遇等)和威胁(国际上成熟休闲旅游产品的竞争威胁、国内以及周边地区的竞争,使客源分流、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威胁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一体化”、“两特”、“三高”、“四统筹”的发展战略,旨在从宏观方面为山东省休闲旅游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第五章则从山东省休闲旅游的空间布局入手,构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的产品体系,指出主要包含休闲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休闲体验旅游产品、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和专项休闲旅游产品五大类;同时从城市和乡村两个方面进行了休闲旅游产品开发的详细论述,例如结合城市休闲和休闲城市建设从中央游憩区和环城游憩带两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结合案例确立了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特别指出了乡村休闲风貌与休闲氛围营造的价值和手段。本章主要目的在于从具体操作层面为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设计提供路径参考。第六章结合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分析提出了国际、国内市场定位和主要的营销策略,指出其营销策略主要包含根据目标市场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战略和促销策略;由“被动促销”转向“主动营销”,通过主动出击赢得市场;扩大山东省休闲旅游的知名度范围以及构建无障碍旅游营销网络等几个方面,旨在为今后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市场拓展提供发展思路。第四部分即第七章,主要是在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结合山东省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机遇和要求,提出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即包含经济扶持政策、社会促进政策、科技支撑政策和环境优化政策等内容在内的政策保障体系,并对各项政策的具体内容实施进行了详细论证。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山东省休闲旅游的跨越和突围都有赖于完备的政策保障;同时指出,随着山东省休闲旅游的深化发展,还应该针对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修改,在维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拓宽政策实施的渠道,保障政策的顺畅推行。本部分是山东省休闲旅游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政策保障研究,是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和资源分类。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休闲旅游进行重新界定,同时,在休闲旅游资源分类上突破了传统的分类方法,把休闲形式与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梳理分类,具有方法上的创新意义。二是以新的资源观分析休闲旅游资源的存量,即老祖宗留下来的天赋资源不再表现为旅游开发的主导性资源,无形的休闲旅游文化创意资源(资本)在旅游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这一思想,同时体现了创意文化产业的核心。并用新的资源观对休闲旅游的现代化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路径,同时为现实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可供参考的产品模式。三是本项研究抓住山东省发展休闲旅游过程中碰到的关键性问题,从城市和乡村两个角度、结合休闲旅游产品的功能分类,提出了构建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的体系设想,并尝试做出了体系设计,具有实践创新意义。在旅游发展的新阶段——休闲旅游成为趋势的关键时刻,将这些理论纳入进来,既是对现阶段山东旅游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现实规划,又可以为山东省或其他相似地区的旅游决策者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思路。四是将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放入山东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探讨,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与山东旅游强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相结合,提出了保障休闲旅游可持续和跨越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本文认为,在本项研究的基础上,应继续深化研究的空间主要表现在:1.休闲旅游“全天候”发展的模式、类型以及消弭“淡旺季”差异的策略。2.如何做好休闲旅游产品与创新、创意的结合,加速传统产品的换代升级和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如何充分发挥休闲旅游在山东加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3.针对不同的市场细分进行有针对性地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实现区域的竞争与合作。并继续探索休闲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等。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三大市场游客总量将达到30亿人次,人均会出游两次。休闲旅游将成为国民重要的生活习惯,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陈贵松[9](2010)在《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森林公园量大而不质优,和谐公园建设势在必行。本文综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分析公共产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善治理论等理论基础,剖析森林公园特性、森林公园治理的演变和“国有国营”治理模式等现实问题,实证分析对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类和诉求的实际情况,梳理森林公园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体系、治理机制以及配套政策与措施的构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森林公园需要发挥保护、科学研究、教育以及旅游开发等功能以满足人们需要;森林公园既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观光游憩产品,也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旅游开发配套产品,完全可以吸纳社会力量来提供;森林公园有众多利益相关者,在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阶段,同一利益相关者可能变换扮演核心利益相关者、战略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以及潜在利益相关者等角色类型,森林公园经营管理者要准确判断利益相关者的变化及其影响;森林公园传统的“国有国营”治理模式存在缺陷,以组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公司为切入点,创新森林公园治理结构,有利于吸引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为了保证治理效率,森林公园共同治理主体主要是政府、投资商、游客、员工和社区居民等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有各自的诉求,他们之间既有矛盾冲突,也有合作基础;由内部参与型治理机制、市场交易型治理机制和社会督促型治理机制组成的森林公园共同治理机制有益于实现森林公园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本文首次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森林公园经营管理问题,改变过去“就林业谈森林公园”的窄视野,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森林公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体系。本研究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借鉴利益相关者分类的最新研究成果,创新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和分类方法,提出森林公园治理结构的创新,并构建了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体系和相应的机制。

路军慧[10](2009)在《温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传统的山水观光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民风民俗,渴望在嘈杂的都市外寻找一片净土,乡村旅游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兴起。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旅游”和“大农业”的互相渗透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温州经济发达,民营经济活跃,人民生活水平高,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温州的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温州拥有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如楠溪江的古村落、泰顺的廊桥等和优美的环境、丰富的物产和多彩的民俗,温州市民经济基础雄厚、休闲娱乐需求旺盛等。为了更好地取长补短,发展温州乡村旅游业,本文对国内外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吸收其他学者已有成果,结合温州本地特点,从资源供给和客源需求两方面分析温州乡村旅游市场,提出温州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规划不足、规模偏小、缺乏特色、营销不利、基础落后和生态环境破坏倾向等六个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还进一步结合体验经济的理论,从体验的角度分析温州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指出温州乡村旅游在体验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和温州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结合不够紧密、产品雷同等。通过深入剖析温州乡村旅游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温州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为例分析该村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变化和可借鉴之处,最后论文提出温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一是凸显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的主导、引导和指导功能,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从统一规划、加强基础配套、培养优秀旅游人才和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入手;二是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从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种类和开发有温州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等方面入手;三是实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宣传,营销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建议采取体验式营销方式宣传温州乡村旅游产品。

二、六种土特产品市场前景诱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种土特产品市场前景诱人(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乡村旅游研究
        1.3.2 旅游品牌推广研究
        1.3.3 “互联网+”旅游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品牌推广理论
    2.2 旅游营销理论
    2.3 STP营销理论
3 “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的现状及问卷调查分析
    3.1 X镇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3.1.1 X镇概况
        3.1.2 X镇发展旅游的原因分析
    3.2 X镇旅游品牌推广现状分析
    3.3 “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的问卷调查分析
        3.3.1 问卷调查设计
        3.3.2 X镇旅游品牌推广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4 “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存在的问题
    4.1 目标市场不清晰,品牌定位不明确
    4.2 品牌特色不突出,缺乏品牌形象设计
    4.3 互联网运用手段落后,信息技术含量低
    4.4 线上线下融合性差,无旅游中间商介入
    4.5 政府精力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5 “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改进策略研究
    5.1 X镇旅游品牌推广STP战略
        5.1.1 X镇旅游市场细分
        5.1.2 X镇旅游目标市场选择
        5.1.3 X镇旅游市场定位
    5.2 对X镇进行旅游品牌推广形象设计
        5.2.1 旅游品牌推广理念形象设计
        5.2.2 旅游品牌推广行为形象设计
        5.2.3 旅游品牌推广视觉形象设计
    5.3 打开思路,将互联网与X镇深度融合进行推广
        5.3.1 打造“互联网+X镇”运营管理模式
        5.3.2 利用互联网改善服务设施,助力旅游品牌推广
        5.3.3 WiFi覆盖,推动WiFi商业运行推广模式
    5.4 创新X镇旅游品牌推广方式
        5.4.1 传统媒体整合推广方式
        5.4.2 新媒体大力推广方式
    5.5 政府主导,多方联合推广
        5.5.1 政府指导,科学规划
        5.5.2 加强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5.5.3 多方联动,与旅游中间商紧密合作
        5.5.4 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调查问卷
致谢

(2)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梳理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优势理论
    2.2 要素禀赋理论
    2.3 现代新生产要素理论
    2.4 当代新贸易理论
    2.5 创新理论
    2.6 市场竞争理论
    2.7 理论总结及在论文中运用
第3章 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
    3.1 土特产品定义和分类
        3.1.1 土特产品的含义
        3.1.2 土特产品的分类
    3.2 对外贸易中土特产品的价值构成
        3.2.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3.2.2 在价值工程中的产品价值
        3.2.3 在营销过程中的产品价值
        3.2.4 经济学原理中的价值构成
        3.2.5 土特产品价值构成模型
    3.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形式
        3.3.1 土特产品的贸易与货物贸易
        3.3.2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服务贸易
        3.3.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文化贸易
        3.3.4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知识产权
第4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分析
    4.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回顾
        4.1.1 出口主导产品时期
        4.1.2 缓慢发展期
        4.1.3 总量持续增长期
    4.2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动态趋势分析
        4.2.1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状况
        4.2.2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4.2.3 主要土特产品对外贸易趋势分析
    4.3 主要土特产品出口的动态变化与预测
        4.3.1 ARMA模型
        4.3.2 主要土特产品出口额的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5.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部结构
        5.1.1 土特产品的结构的含义及其分类
        5.1.2 土特产品的品种分布
        5.1.3 土特产品的区域分布
    5.2 土特产品在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的地位变化
        5.2.1 土特产品总体出口概况分析
        5.2.2 主要出口产品情况分析
    5.3 土特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结构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经济效应分析
    6.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
        6.1.1 土特产品出口的产出效应
        6.1.2 土特产品出口就业效应
        6.1.3 土特产品出口的分配效应
    6.2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的出口增长贡献率测度
        6.2.1 贡献率和拉动率的内涵与估算方法
        6.2.2 土特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率估算
    6.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
        6.3.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影响出口贸易效应的时变性检验
        6.3.2 变参数模型的状态空间构建
        6.3.3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对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7.1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7.1.1 对土特产品的价值内涵认知有待深化
        7.1.2 土特产品的经济地位不突出
        7.1.3 公共物品的特性阻碍土特产经济的发展
        7.1.4 产业化程度低,发展滞后
        7.1.5 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困难
        7.1.6 缺乏品牌意识和产品质量管理
        7.1.7 缺乏国际竞争力,出口不振
    7.2 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
        7.2.1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7.2.2 制度不健全,掣肘了土特产品产业发展的外推力
        7.2.3 技术创新不足,制约了土特产品生产占据产业链条高端
        7.2.4 价值链条短,且缺乏鞣性,产业内聚力弱
        7.2.5 品牌维护、营销理念落后,难以保证需求的稳定性和扩张性
        7.2.6 物流、信息流的约束,增加了土特产品的流通成本
第8章 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对策探讨
    8.1 构建土特产品的贸易体系
    8.2 增加土特产品行业的要素投入
        8.2.1 加大土特产品的资本要素投入
        8.2.2 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8.2.3 重视土特产品的科技要素投入
    8.3 土特产产品营销策略
        8.3.1 根据土特产品自身的特点寻求贸易途径
        8.3.2 以“品牌+质量+服务+价格”策略开拓和创新土特产品的营销模式
        8.3.3 重构产业供应链,突破物流、信息流的刚性约束
        8.3.4 加强产业间协作,实现集群式发展
        8.3.5 建立权威的土特产品对外贸易信息发布系统
    8.4 发展土特产贸易的有效途径
        8.4.1 根据土特产品自身的特点寻求贸易途径
        8.4.2 加大技术含量增加土特产品贸易的生命力
        8.4.3 加大土特产品的资本要素投入,提升其竞争力
        8.4.4 由文化贸易带动土特产商品贸易
        8.4.5 利用地理标志冲破贸易壁垒
        8.4.6 打造土特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使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土特产包装设计的情感体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诉求
        1.1.3 给土特产包装赋予情感色彩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课题研究方法
        1.3.2 课题研究思路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土特产与土特产包装
    2.1 土特产
        2.1.1 土特产的概念
        2.1.2 土特产市场分析
        2.1.2.1 旅游纪念品市场
        2.1.2.2 节日礼品市场
        2.1.2.3 国外出口市场
        2.1.2.4 电子平台和邮政平台市场
    2.2 土特产包装
        2.2.1 土特产包装设计
        2.2.2 土特产包装现状的分析
        2.2.2.1 同一化严重
        2.2.2.2 地方符号的简单复制和挪用
        2.2.2.3 没有关联性
        2.2.2.4 过度包装
        2.2.2.5 缺乏设计管理,没有系统化包装
        2.2.2.6 优良的土特产包装设计
    2.3 国外土特产包装设计的基本状况
        2.3.1 美国土特产包装基本状况
        2.3.2 芬兰土特产包装基本状况
        2.3.3 日本土特产包装基本状况
        2.3.4 韩国土特产包装基本状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特产包装视觉传达的特殊性与土特产商品的消费需求
    3.1 土特产包装的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3.1.1 土特产包装市场调查的必要性
        3.1.2 土特产包装的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3.1.2.1 抽样消费者基本情况分析
        3.1.2.2 土特产包装设计相关调查分析
        3.1.2.3 情感化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3.2 土特产包装的消费需求趋势
        3.2.1 消费者追求土特产包装的差异化
        3.2.2 消费者注重体验的过程
        3.2.3 消费者渴望情感的满足
    3.3 土特产包装视觉传达的特殊性
        3.3.1 包装的视觉传达
        3.3.2 土特产包装视觉传达的特殊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情感体验与土特产包装设计
    4.1 基于情感体验的土特产包装设计的理论基础
        4.1.1 体验理论
        4.1.2 有情感的体验设计
        4.1.3 基于情感体验的土特产包装设计
    4.2 情感体验的三个层次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4.2.1 本能层次的情感体验
        4.2.2 行为层次的情感体验
        4.2.3 反思层次的情感体验
        4.2.4 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3 情感体验因素在土特产包装中的作用和意义
        4.3.1 吸引感官认知
        4.3.2 激发情感共鸣
        4.3.3 承载文化理念
        4.3.4 促进市场消费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情感体验策略探索
    5.1 感官刺激
        5.1.1 适度强化视觉刺激
        5.1.2 提升材料的感官体验
        5.1.3 以通感设计丰富感官体验
    5.2 效能拓展
        5.2.1 在土特产包装中融入多功能设计
        5.2.2 在土特产包装中融入信息交互
        5.2.3 在土特产包装中融入行为交互
    5.3 情境营造
        5.3.1 在土特产包装中融入趣味性
        5.3.2 利用体验唤醒情感记忆
        5.3.3 立足文化拓展体验内涵
        5.3.4 注重情境在土特产包装中的演绎
        5.3.5 关注绿色回应理性诉求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附录二: 关于土特产包装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 图片及图表来源

(4)生鲜调理鸡肉辐射及辅助保鲜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食品辐照技术的概述
    1.3 辐照技术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1.4 调理肉保鲜现状的概述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鲜调理鸡肉污染初始状况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鲜调理鸡肉辐照杀菌剂量的研究
    3.1 引言
    3.2 辐照生鲜调理鸡肉对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杀灭效果的研究
    3.3 辐照处理对生鲜调理鸡肉贮藏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氧化剂对控制辐照生鲜调理鸡肉脂肪氧化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包装形式对辐照生鲜调理鸡肉保鲜效果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鲜调理鸡肉辐照及辅助保鲜工艺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试验方法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乡村旅游起源与发展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过程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中的几点认识和创新性
    1.7 本文的实践意义
    1.8 文章的逻辑结构
第2章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2.1 发展概况
        2.1.1 乡村旅游起源
        2.1.2 发展速度及现有规模
        2.1.3 主要资源
        2.1.4 总体特征
    2.2 国内几种乡村旅游模式比较分析
        2.2.1 成都农家乐模式
        2.2.2 成都农家乐模式与国内几种主要乡村旅游模式比较
    2.3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人均花费偏低
        2.3.2 产品结构单一
        2.3.3 旅游流时间分异不均衡
        2.3.4 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
        2.3.5 市场营销渠道狭窄
        2.3.6 品牌不突出
        2.3.7 规模经济与农家乐分散经营的矛盾
        2.3.8 城乡一体化与景观保护的矛盾
第3章 乡村旅游资源形成的地质学背景
    3.1 盆地旅游资源概述
    3.2 区域构造景观
        3.2.1 龙门山褶皱景观带
        3.2.2 龙泉山褶皱景观带
        3.2.3 龙门山前陆盆地景观带
    3.3 地层土壤景观
    3.4 地貌水文及气候景观
    3.5 地文景观特色
第4章 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域优势
    4.1 地文景观评价
        4.1.1 地形地貌等景观评价模式探讨
        4.1.2 气候资源评价模式探讨
    4.2 特色人文资源
        4.2.1 餐饮旅游资源
        4.2.2 川西民俗
    4.3 成都休闲历史及新的城市定位
        4.3.1 休闲历史
        4.3.2 现代田园城市
    4.4 市场空间及特征
        4.4.1 客源市场空间
        4.4.2 成都市民乡村旅游需求特征
    4.5 交通区位
        4.5.1 现状
        4.5.2 规划
第5章 基于地文景观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5.1 产业定位
        5.1.1 产业现状
        5.1.2 产业发展条件
        5.1.3 产业发展前景
    5.2 特色定位
        5.2.1 特色定位层次架构
        5.2.2 成都乡村旅游特色定位
    5.3 优化空间结构
        5.3.1 大城市周边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一般规律
        5.3.2 空间结构优化方案
    5.4 优化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5.4.1 产品开发资源适宜性评价
        5.4.2 产品结构优化组合方案
    5.5 培育核心竞争力
        5.5.1 乡村旅游地竞争力要素组合
        5.5.2 培育六大乡村旅游品牌
    5.6 创新营销方式
第6章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6.1 鼓励资源产权自由流转
    6.2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
        6.2.1 成都民间资本投资取向调查
        6.2.2 乡村旅游进入壁垒和退出成本
        6.2.3 劳动力成本优势
    6.3 培育产业集群
    6.4 政府公共投资的乘数效应
    6.5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
    6.6 汶川地震后危机管理策略
        6.6.1 旅游危机
        6.6.2 近几年成都遭遇的旅游危机及其影响
        6.6.3 应对“5.12”地震危机管理的主要措施
        6.6.4 建立旅游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结论与启示
    主要结论
    几点启发
    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
        1.6.1 论创新
        1.6.2 应用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从旅游经营者的视角切入民俗风情旅游的研究
        2.1.1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2.1.2 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的研究
        2.1.3 民俗风情旅游商品的研究
        2.1.4 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2.2 从旅游者的角度切入民俗风情旅游的研究
    2.3 从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切入民俗风情旅游的研究
    2.4 基本评价
3. 相关概念及理论
    3.1 相关概念
        3.1.1 民俗
        3.1.2 民俗风情旅游
    3.2 相关理论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生命周期理论
        3.2.3 旅游人类学理论
        3.2.4 体验经济理论
4. 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1 研究区概况
    4.2 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条件及其评价
        4.2.1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多姿多彩
        4.2.2 区位条件好
        4.2.3 资源类型组合好
        4.2.4 当地旅游开发已步入较成熟的阶段
        4.2.5 当地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
    4.3 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3.1 开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创新
        4.3.2 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内容单一
        4.3.3 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混乱,市场欠规范
        4.3.4 市场拓展不力,缺乏效益
5. 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的市场需求调查
    5.1 样本基本情况
        5.1.1 样本特征
        5.1.2 样本信度检验
    5.2 调查结果分析
6. 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
    6.1 开发原则
        6.1.1 多样性原则
        6.1.2 保持"原汁原味"的民间性原则
        6.1.3 感受"入乡随俗"的参与性原则
        6.1.4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6.1.5 特色原则
        6.1.6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相结合原则
    6.2 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模式
        6.2.1 主要模式概述
        6.2.2 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选择
7. 提升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水平的主要途径
    7.1 加强对土家族民俗风情文化的保护
        7.1.1 明确重点保护区域
        7.1.2 明确重点保护对象
        7.1.3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7.2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拓展市场
        7.2.1 确立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宣传
        7.2.2 创新宣传方式
        7.2.3 发展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电子商务、加强网络建设
    7.3 构建多元化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体系
        7.3.1 土家族观光旅游产品开发
        7.3.2 土家族民俗活动旅游产品开发
        7.3.3 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商品开发
    7.4 合理定价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7.5 注重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人才的培养
8. 结束语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相关概念
    二、 国内区域音乐研究述评(2000~2009)
    三、 陕南民间音乐研究的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陕南民间音乐主要类型
    第一节 风俗型民间音乐
        一、民歌类
        二、舞蹈小戏类
    第二节 劳动型民间音乐
        一、号子类
        二、田歌类
    第三节 祭祀型民间音乐
        一、民歌类
        二、舞蹈小戏类
    第四节 娱乐型民间音乐
        一、歌舞类
        二、曲艺类
        三、戏曲类
第二章 文化区域中的陕南民间音乐
    第一节 民间歌曲及其文化阐释
        一、民歌类型与分布
        二、民歌内容与演唱风格
        三、紫阳民歌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陕南花鼓及其流派
        一、花鼓戏渊源及特征
        二、陕南花鼓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宗教音乐的民间遗存—洋县“经乐班”调查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二、民间乐人及传承关系
    第四节 秦腔与巴楚戏曲
        一、秦腔名称辨析
        二、梆子腔的空间流播
        三、南路秦腔与川楚文化的交融
第三章 陕南民间音乐文化构成
    第一节 汉调二黄的策源与扩散
        一、策源的乡土依据
        二、传播的载体与渠道
        三、影响与流变
        四、汉调二簧与京剧之关系
    第二节 陕南区域文化形成的社会因素
        一、人口迁移
        二、行政、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
        三、战乱影响
    第三节 文化趋同—区域文化的酝酿与生成
        一、陕南政区的历史变迁
        二、区域文化的求同存异
    第四节 陕南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一、历时、共时叠加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二、边界、边缘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三、文化阻隔和涵化与区域文化性格识别
第四章 陕南民间音乐与区域文化生态
    第一节 陕南民间音乐生活形态
    第二节 地缘文明与陕南民间音乐
        一、傩仪式的民间表演
        二、傩仪式与戏剧
    第三节 历史记忆与陕南文化认同
        一、历史记忆中的陕南民间音乐
        二、陕南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认同
        三、陕南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认同价值
    第四节 陕南民间音乐的当代价值
        一、陕南民间风俗的文化生态透视
        二、陕南民间音乐传承的主体变化
结论
    一、民间音乐边缘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二、区域音乐文化理论及其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1 田野调查图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一览表
附录3 作者简介
后记

(8)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本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基本框架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概念界定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休闲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休闲产业的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休闲旅游的研究
    第四节 休闲、休闲产业、休闲旅游的概念界定
第二章 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及国内外发展经验
    第一节 西方休闲旅游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我国休闲旅游的发展
    第三节 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国内外休闲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第三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资源概况、分布及特点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概况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评价
第四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SWOT分析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总体目标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第五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空间布局与产品设计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产品体系
    第三节 山东省城市休闲旅游产品设计
    第四节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设计
第六章 山东省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分析
    第二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定位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第七章 旅游经济强省建设与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
    第一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强省建设
    第三节 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结语
    一、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景
    二、本文的创新点
    三、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须深化研究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时代背景
        1.1.2 理论研究的局限
        1.1.3 实践运作的反思
        1.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
        1.3.1 国内外旅游利益相关者研究
        1.3.2 国外国家公园治理实践
        1.3.3 国内森林公园治理相关研究
        1.3.4 研究与实践小结与启示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假设
        1.4.4 研究的内容框架与技术路线
2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基础
    2.1 公共产品理论
        2.1.1 公共产品理论沿革
        2.1.2 公共产品的判定与特征
        2.1.3 公共产品的提供
        2.1.4 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特性与供给
    2.2 委托代理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
        2.2.2 委托代理关系
        2.2.3 代理问题的解决机制
        2.2.4 森林公园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破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旅游业的研究与发展
    2.4 善治理论
        2.4.1 善治的理解
        2.4.2 善治理论的缘起
        2.4.3 构成善治的要素
        2.4.4 善治理论与景区治理
3 森林公园治理及其缺陷
    3.1 森林公园特性分析
        3.1.1 森林公园多重角色
        3.1.2 森林公园多功能
        3.1.3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系统
    3.2 森林公园治理的历史演变
        3.2.1 公益性管理阶段
        3.2.2 企业化管理阶段
        3.2.3 市场化突破阶段
    3.3 森林公园传统治理模式的缺陷
        3.3.1 森林公园传统治理模式简述
        3.3.2 森林公园传统治理模式的问题
        3.3.3 森林公园传统治理模式的负面效应
    3.4 森林公园治理模式改进思路
        3.4.1 森林公园委托代理制度的重塑与规范
        3.4.2 森林公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4.3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参与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识别与分类
    4.1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界定
        4.1.1 利益相关者界定的不同视野
        4.1.2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4.2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4.2.1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初步罗列
        4.2.2 专家对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筛选
        4.2.3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图谱
    4.3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分类
        4.3.1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分类标准的选择
        4.3.2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的分类
    4.4本章小结
5 森林公园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关系分析
    5.1 森林公园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
        5.1.1 调研思路与方案
        5.1.2 政府利益诉求
        5.1.3 游客利益诉求
        5.1.4 投资商利益诉求
        5.1.5 经营管理者利益诉求
        5.1.6 一般员工利益诉求
        5.1.7 社区居民利益诉求
    5.2 森林公园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5.2.1 政府与投资商的关系分析
        5.2.2 游客与投资商的关系分析
        5.2.3 投资商与员工的关系分析
        5.2.4 投资商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分析
    5.3 森林公园与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5.3.1 政府与森林公园的关系分析
        5.3.2 游客与森林公园的关系
        5.3.3 投资商与森林公园的关系
        5.3.4 员工与森林公园的关系分析
        5.3.5 社区居民与森林公园的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创新与机制设计
    6.1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必要性
        6.1.1 从事旅游开发活动的本质要求
        6.1.2 降低代理和交易成本的内在需求
        6.1.3 创造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的需要
        6.1.4 贯彻落实民主制度的有效手段
        6.1.5 路径依赖的现实选择
    6.2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原则
        6.2.1 主体突出原则
        6.2.2 内外治理原则
        6.2.3 收益均衡原则
        6.2.4 利益兼顾原则
        6.2.5 路径依赖原则
        6.2.6 动态调整原则
    6.3 森林公园治理结构创新
        6.3.1 森林公园治理结构创新背景
        6.3.2 森林公园治理结构的创新
    6.4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体系
        6.4.1 内部参与型治理
        6.4.2 市场交易型治理
        6.4.3 社会督促型治理
    6.5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构建
        6.5.1 内部参与型治理机制的构建
        6.5.2 市场交易型治理机制的构建
        6.5.3 社会督促型治理机制的构建
    6.6 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实现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6.6.1 政府转换职能
        6.6.2 构建规范与有序市场体系
        6.6.3 森林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建设
        6.6.4 森林公园规划的设计与实施
        6.6.5 旅游开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6.6.6 和谐社区的构建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温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研究区域的选择和研究重点
    1.2 研究目标
    1.3 论文基本框架
2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2.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2.1.2 乡村旅游的特点
    2.2 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
        2.2.2 国内乡村旅游的研究
        2.2.3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2.3 乡村旅游与体验经济
        2.3.1 体验经济的概念
        2.3.2 体验经济的产生
        2.3.3 体验经济的发展
        2.3.4 体验经济的特点
        2.3.5 体验经济与旅游
        2.3.6 体验经济与乡村旅游
        2.3.7 乡村旅游的体验本质
3 温州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3.1 温州乡村旅游总体状况
    3.2 温州乡村旅游资源分析
        3.2.1 文化资源独特
        3.2.2 自然环境和谐
        3.2.3 物产丰富
        3.2.4 民俗节庆活动多彩
    3.3 温州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3.3.1 温州旅游业总体状况
        3.3.2 温州乡村旅游客源现状
        3.3.3 温州乡村旅游客源认知及分析
    3.4 温州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4 温州乡村旅游的结构与特征
    4.1 自发经营,缺乏整体规划指导
        4.1.1 乡村旅游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
        4.1.2 政府重视度不够,引导乏力
        4.1.3 空间格局不合理,分布散乱
    4.2 单户经营,尚未形成规模
        4.2.1 资金不足、规模不大
        4.2.2 经营理念狭窄、服务水平不高
    4.3 缺乏特色,体验性不强
        4.3.1 产品缺乏温州特色
        4.3.2 产品体验性不强
    4.4 竞争激烈,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4.4.1 竞争激烈
        4.4.2 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4.5 基础配套滞后
        4.5.1 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4.5.2 卫生安全状况甚忧
    4.6 生态环境破坏倾向
5 永嘉县鹤盛乡罗川村岭上自然村乡村旅游的案例分析
    5.1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5.1.1 旅游区位及交通条件
        5.1.2 旅游资源条件
        5.1.3 客源市场
        5.1.4 基础设施条件
        5.1.5 提高意识、合理规划
    5.2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2.1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
        5.2.2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5.2.3 岭上村发展乡村旅游前后对比
    5.3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的举措
        5.3.1 永嘉县政府扶持
        5.3.2 定位明确,突出当地特色
        5.3.3 深挖传统文化,乡村体验活动丰富
        5.3.4 注重卫生和基础配套
    5.4 岭上村乡村旅游发展不足之处
        5.4.1 古老人文景观因受制于经济而缺乏维修
        5.4.2 乡村特色商品因交通不便不能充分开发经营
        5.4.3 "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资源因缺乏经营而难以深化
        5.4.4 客源市场有限
    5.5 岭上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5.5.1 政府持续性的引导和指导
        5.5.2 不断完善产品类型
        5.5.3 开发新兴市场,弥补乡村旅游季节性
        5.5.4 多种营销方式组合,推介旅游产品
6 温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6.1 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
        6.1.1 政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
        6.1.2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
        6.1.3 培养优秀旅游管理人才
        6.1.4 扶持旅游商品开发
    6.2 完善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6.2.1 完善温州乡村旅游产品结构
        6.2.2 开发温州特色的旅游产品
    6.3 实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
        6.3.1 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6.3.2 开发促进保护
    6.4 加大宣传,营销乡村旅游产品
        6.4.1 采取体验式营销方式
        6.4.2 温州乡村旅游体验式营销的策略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六种土特产品市场前景诱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X镇旅游品牌推广策略研究[D]. 魏垚.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5)
  • [2]中国土特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研究[D]. 王海兰. 辽宁大学, 2016(02)
  • [3]土特产包装设计的情感体验策略[D]. 沈星. 江南大学, 2013(S1)
  • [4]生鲜调理鸡肉辐射及辅助保鲜工艺的研究[D]. 姜秀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1(09)
  • [5]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 马治鸾.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5)
  • [6]张家界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研究[D]. 杨秀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 [7]陕南民间音乐区域文化特质考察[D]. 王晓平.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1)
  • [8]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 王蔚. 山东大学, 2010(10)
  • [9]森林公园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研究[D]. 陈贵松.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10]温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 路军慧.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六大土特产市场前景看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