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农业保护

浅谈新时期农业保护

一、浅议新时期的农业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邓伟[1](2020)在《韶关市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发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的愿景。这是继“美丽中国”这一概念后,再次强调“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和奋斗方向。我国农村面积地域辽阔,要能全面完成“美丽中国”的任务,侧重点在农村,只有实现了乡村的美丽,方有全国范围的美丽,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韶关市曲江区位于粤北中部,近年来,农村建设发展受地理区位、资源环境、辐射带动等多因素影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无序、人居环境亟需改善等国家、省、市重点关注的问题普遍存在,这对曲江农村建设,乃至曲江农村区域发展造成了较多不良影响。因此开展曲江美丽乡村建设,对盘活农村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富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之间差距、推动曲江区农村区域发展,实现曲江本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曲江区农村发展的实际建设情况出发,通过文献归纳、人员访谈、调查问卷、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曲江区农村发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同时结合柏树下村、西约村两个典型乡村建设实际,对当前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农村产业与基础设施薄弱、乡村风貌特色缺乏、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建设资金筹集困难、管理水平和基层组织的稳定性差等。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国外农村建设发展方面的先进做法,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对策与路径,即围绕加强农村发展要素保障,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创新,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围绕建立各部门工作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村民参与,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加强基层管理者知识培训,建立工程师和志愿者服务队下乡制度;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等,以此构建曲江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

冯迪[2](2008)在《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文中指出怎样让我国的农村“草根层”获得金融血液?怎样让亿万农民获得充分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这是我国金融改革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2003年上届政府就任伊始,曾宣布要解决两个金融难题,其一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其二即为农村金融改革。而随着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初见成效,从决策层到专家学者、再到民间,都把更多的金融关注投向了农村。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历史和现状入手,介绍了我国的三次农村金融改革的情况,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介绍了有关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尤其是近几年颇为流行的小额信贷理论,并且分析了国外农村金融的特点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金融体系和配套设施两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既能深化有关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也能对于当下的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孙少茹[3](2007)在《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基础保证。同时,农业也是一个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殊产业部门。农业的重要性和弱质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发展予以大力支持与保护。而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是各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约70%。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但是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础相当薄弱,农业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劳动生产率低,技术落后、农产品附加值小、商品率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1990年以后,我国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加入WTO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更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农业投资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1]。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作为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无疑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建国50多年来,我国政府也逐渐重视了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WTO等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措施却显得软弱无力,财政支农效益表现出较低水平。因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提出对策,能为政府制定并实施高效财政支农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提高财政农业支出使用效益。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研究的。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为了对全文结构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就各部分内容做简要概括。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国内外关于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的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构想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是本文后继研究的基础性工作。第二章:财政农业支出及效益的基本理论。本章首先论述了公共支出的相关理论,包括公共财政支出的概念、性质、意义、及其政策效应。然后阐述了公共财政支农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提出了公共财政支出急需倾向农业领域的理论观点。后来论述了公共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关理论,包括财政农业支出的要素构成和功能特征,与农业增长的关系,目标及适度规模等内容。最后论述了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相关理论包括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内涵、特征并指出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强调了财政农业支出投入运行中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统一。第三章:国外财政农业投资状况分析。本章主要阐述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状况,以便借鉴其财政支农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指导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高效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状况分析。本章主要论述了财政农业支出总体运行状况,主要包括财政农业支出的支出规模和结构,其中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用了不同的指标分别来衡量,研究参考的时间区域是从1984-2005年。第五章: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分析。本章用了定量和定型的方法分别分析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管理效益并给出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管理效益水平较低而导致的总体效益较低状况的结论,最后提出我国急需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效益水平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第六章: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对策。本章在积极借鉴发达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及成功发展农业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提高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效益,提出一些建议措施。主要有:(1)加大财政农业支出力度,确定合理支出规模(2)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确定合理性支出结构(3)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的管理和监督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1.指出了过去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弊端—“重投入、轻效益”的现象。在公共财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效益型财政支农理论。2.提出了合理性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也是提高财政农业支出使用效益的重要方面的观点,并分析了目前我国财政农业支出配置不合理而导致的效益较低的表现和具体原因,分析给出合理高效的财政农业支出结构。3.提出了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的管理与监督是提高财政支农效益的关键的关点,分析了政府相关部门在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与监督的具体措施。

石萍[4](2007)在《浅议新时期我国农业立法的改进》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农村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时期,但从我国农业立法的现状来看,存在立法滞后的问题,应当尽快建立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立法体系,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该文以目前我国农业立法现状为基础,从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总结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立法改进的必要性,并围绕农业保险、农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农村合作金融、农村社会保障等五个方面,着重论述了新时期我国农业立法的调整与改进。

陈宝峰[5](2005)在《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人们对“三农”问题关注程度的增加,农业机械化问题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农机化促进法的出台、农机购买补贴政策的实施预示着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的到来。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对山西省的农机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作者在对国内外有关农机化发展研究文献分析、及对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案例调查的基础上,逐一研究了山西省农机化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分析了新时期的基本特征,从科学发展观在农机化领域中的应有体现及农机化发展指导思想变化历程这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出了指导整个农机化发展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三农为本、注重效益、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新的农机化发展观。 其次,分析了山西省农机化的发展现状,对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山西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对山西省的农机化发展环境进行了研究。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研究了农机化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机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了农机化发展影响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山西省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山西省未来农机化发展条件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展望,具体测算了影响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相关指标未来发展水平。 第四,研究了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发展布局。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山西省2010和2020年的农机化的发展目标进行了分析预测,确定了发展目标;根据新的农机化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山西省农业机构及相应的农机化水平,提出了山西省农机化的发展重点;利用综合聚类分析方法,对山西省115个县(市)进行了农机化发展类型划分,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策略;针对山西省确定的农业发展布局,提出了相应的农机化发展对策。 第五,对农机化的公共产品属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具体测算了政府对农机化的应有支持力度,并提出了相应的支持策略。 最后,对整个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并指出了区域农机化发展问题的研究方向。

沈琼[6](2003)在《河南省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与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一国的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财政如何支持农业的发展,这是经济学界和社会实践工作中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财力有限的农业大省,河南省正面临着农业结构调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肯定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财政体制,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转变财政职能,更新农业财政支出观念,由单纯重视数量的增长,转变为既重视数量的增长,又重视质量的提高。这又要求我们全面、清晰地了解历年来河南财政对农业支出的规模和效益情况,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对河南省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与效益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在导言中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农业财政支出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的方法论;然后详细、具体地分析历年来河南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变动情况,得出农业财政支出总量虽不断增长,支出规模却在波动中不断下降、与其它省份相比河南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偏低的结论,探讨了河南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的原因,并预测未来十年河南农业财政支出总量;接着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分析河南农业财政支出效益情况,包括农业财政支出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农业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变化,农业财政支出结构效益等,并分析制约效益发挥的因素——农业财政支出资金管理不善;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公共财政框架下农业财政支出资金全过程管理模式,具体包括:农业财政支出投放体系、支农资金管理体系、支农项目管理体系、评估体系、决策体系以及监督体系等六大体系。

连华[7](2003)在《浅议新时期的农业保护》文中研究指明

高晓春[8](2002)在《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的是主题是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问题。在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加入WTO的背景下,选择此研究主题的目的在于从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支出原则出发,按照WTO规则要求,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在借鉴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今后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应采取何种增长方式,从而为政府财政更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因其天然的弱质性决定了政府财政必须予以一定的支持,这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经验,但政府财政如何对农业进行支持,则要由一国经济、农业发展水平及具体国情来决定。本文正是在分析研究了中国目前整体经济、农业发展及财政体制后,提出要进一步发挥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职能,就要从战略上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要由重投资数量、增长速度及微观管理的“粗放主导型”投资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重投资质量、投资效益和间接调控的“集约主导型”投资增长方式。 全文共分七部分,为了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就各部分内容作一简要概括。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了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采用的分析方法,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基础理论。首先阐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作用、必要性,对本文所研究的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作了内涵界定。之后,论述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相关理论,辨析了“粗放”与“集约”这对概念,提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由“粗放主导型”增长方式向“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章: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经验借鉴。通过对美国、法国、日本三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变动特征进行考察,并参考WTO《农业协议》下日本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得出如下主要借鉴与启示:1、通过投资立法约束政府对农业投资行为;2、确保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总量持续稳定增加;3、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益;4、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5、适应WTO《农业协议》要求,转变投资重心。 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就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当前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力度减弱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财政对农业投资总量的减少,而是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在战略上一直沿袭着“粗放主导型”的增长方式,投资职能范围缺乏科学规范的界定,各级政府财权事权不统一,财政投资导向功能不强,投资效益不高, 因而造成资金浪费,演化出一种“高投资—一低效益—一更高投资需求”的恶性循环。 第五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选择—一集约主导型增长。本章分 析了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由“粗放主导型”向“集约主导型”转变的必 要性,即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是中国农业发展阶段、WTO《农业协议》 及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同时提出要实现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转 变,需从投资职能、投资结构、投资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 第六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在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下的目标、原则和重点。 本章就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采用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所涉及到的几个 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这些方面包括:1、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目标:*) 直接目标:提供农业公共产品,为农业创造良好的营运环境。②间接目标:①提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有效供给,支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②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 增加农民收入;③缩小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减缓农业部门的人口向城市转移:④更 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2、投资的原则:公共 原则、财政资金导向原则、效益原则和透明原则等。3、投资的重点: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农业科教和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等。4。 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包括:增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导向功能,提高政 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界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财权和事权及培育农业综合财 源等。 第七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主要是从保障政府 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顺利实现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即完 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设立“国家农业保护基金”,建立健全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 评估和监督体系,优化农业投资的外部环境等。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1)论文以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理论和经济?

李双元[9](2001)在《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属于社会效益很大、经济比较效益低的特殊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竞争或者是在经济资源配置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综观世界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过一段农业萎缩的弯路后,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从各方面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使农业生产达到稳定发展。国家对农业进行有效调控,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其中,财政手段具有直接性和全面性。面对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即将加入WTO,青海农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当然在此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本文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分析及对策研究的。本文首先论述了农业财政投资的概念、特征及与农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国外农业财政投资(美国、法国、日本、印度四国)的一些共同规律和不同特征进行考察,总结出我国可资借鉴之处,接着对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状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据此总结出了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农业财政投资纳入WTO框架下,提出了加强农业财政投资的对策。 全文共分六部分,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是本文后继研究的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农业财政投资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农业财政投资的概念,功能特征,渗漏现象。功能特征包括:1.政策性与间接性;2.政策示范性;3.职能不可替代性。渗漏现象包括:1.结构性渗漏;2.制度性渗漏;3.自然性渗漏。然后论述了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增长的关系,即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增长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农业增长对农业财政投资起决定作用。 第三章国外农业财政投资基本经验。通过对美、法、日、印度四国的农业财政投资一些共同规律和不同特征的考察,结合我国实际,得出以下有借鉴的启示:1.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急需国家财政投资;2.农业财政投资目的因农业发展水平而有所不同;3.逐步按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财政投资的投向;4.发展农业仅靠财政投资是不够的,更多地要依靠金融资本、个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投入。 第四章青海农业财政投资运行的实证分析。本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对青海农业财政投资进行了实证分析,即1.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各项数量分析;2.青海农业财政投资规模的实证分析;3.分税制条件下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农业财政投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以及分税制条件下青海农业财政投资呈现日益弱化的态势;其次,从实证分析概括出农业财政投资运行的特征和运行存在的问题。运行特征有:运行主体一元性、运行规模短缺性、运行结构突变性、运行方式分流性、运行轨迹波动性;运行存在的问题有:1.农业财政投资预算安排减少,导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不足:2.相对农业基础设施状况而言,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小:3.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扶持不力;4.农业财政投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第五章WTO框架下加强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对策研究。本章从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入手,并将农业财政投资纳入WTO“绿箱政策”框架下,提出加强农业财政投资的对策,财政收入方面:一是加快资源开发,抓好骨干财源建设;二是加快县财政发展,为省财政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建立地方税收体系。财政支出方面:一是论述了在WTO“绿箱政策”框架下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规范和引导地方财政的支农行为;二是论述了在WTO“绿箱政策”框架下转变农业财政投资方式的对策。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有:1.对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实证而有系统地分析,总结出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特征“总量不足、结构夫衡、主体功能弱化。运行方式的分流性、运行轨迹的波动性”,具有现实性。2.将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纳入**O框架下分析,提出了转变农业财政投资方式的对策:*)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给农民购买农用投入品以补贴;*实施地区援助计划,对贫困地区农业进行扶持;K)应结合目前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环保农业。具有可操作性。

二、浅议新时期的农业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新时期的农业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韶关市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乡村
        2.1.2 美丽乡村
        2.1.3 乡村振兴战略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参与式发展理念
3 曲江区农村现状
    3.1 曲江区概括
    3.2 曲江区农村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总产值
        3.2.2 农业人口分布及人均收入
        3.2.3 人均村庄建设用地规模
        3.2.4 农村道路建设情况
        3.2.5 农村市政设施(给水、排水、电力、电信)
        3.2.6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3.2.7 乡村风貌
    3.3 曲江区农村发展成效
        3.3.1 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3.3.2 乡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取得成效
        3.3.3 乡村规划实现全域覆盖
4 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分析
    4.1 乡村建设主管部门和基层建设管理者访谈
    4.2 从问卷调查看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真实感受和意愿
        4.2.1 问卷调查
        4.2.2 问卷调查分析
    4.3 从典型案例看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
        4.3.1 马坝镇柏树下村
        4.3.2 樟市镇西约村
5 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
    5.1 农村产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5.2 农村风貌特色缺乏
    5.3 农村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用地建设指标紧缺
    5.4 建设资金筹集困难
    5.5 村镇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基层组织的稳定性低
    5.6 乡村规划本身不合理影响实施
6 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6.1 国内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6.1.1 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建设行动
        6.1.2 广州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
        6.1.3 四川省“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6.2 国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6.2.1 美国乡村建设经验
        6.2.2 德国乡村建设经验
        6.2.3 日本造村运动
7 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
    7.1 加强农村发展要素保障,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7.1.1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7.1.2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创新,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7.1.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强美丽乡村建设短板
    7.2 建立村民、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联动协调机制
        7.2.1 加强村民参与,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7.2.2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衔接
    7.3 多方并举广泛筹集开发建设资金
        7.3.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7.3.2 引导乡贤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7.4 加强农村基层建设管理能力
        7.4.1 加强基层管理者知识培训
        7.4.2 建立工程师和志愿者服务队下乡制度
    7.5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7.5.1 一村一策,编制符合乡村实际的规划
        7.5.2 避免“空对空”,编制通俗易懂的规划
        7.5.3 加强政策和村庄产业研究,编制能落地的规划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与不足
    8.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2)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第一章 我国农村金融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我国农村的三次金融改革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
第二章 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探讨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发展理论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金融发展理论
    第四节 小额信贷理论
第三章 国外农村金融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农村金融的特点
    第二节 法国农村金融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农村金融的特点
    第四节 印度农村金融的特点
    第五节 国外农村金融的经验借鉴
第四章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路径的概述
    第二节 强化农信社改革
    第三节 商业性金融机构重新进入农村市场
    第四节 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
    第五节 促进民间金融的合理、健康发展
    第六节 加快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第七节 注重立法的保障作用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3)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财政农业支出及效益基本理论
    2.1 财政农业支出的内涵及范围
    2.2 公共财政支出
        2.2.1 公共财政支出的概念与性质
        2.2.2 公共财政支出的意义
        2.2.3 公共财政支出的政策效应分析
    2.3 财政支农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2.4 财政农业支出相关理论
        2.4.1 财政农业支出的要素构成和功能特征
        2.4.2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增长的关系
        2.4.3 财政农业支出的目标与适度规模
    2.5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相关理论
        2.5.1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内涵
        2.5.2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特征
        2.5.3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第三章 国外财政农业投资状况分析
    3.1 国外财政农业投资状况分析
        3.1.1 美国对农业的财政投资
        3.1.2 日本对农业的财政投资
        3.1.3 法国对农业的财政投资
    3.2 国外财政农业投资的成功经验分析
第四章 财政农业支出总体运行状况分析
    4.1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绝对规模分析
        4.1.1 财政农业支出总量的变化
    4.2 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的相对规模
        4.2.1 财政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变化
        4.2.2 财政农业净支出率的变化
    4.3 财政农业支出波动特征及原因分析
    4.4 财政农业支出结构状况
第五章 财政农业支出效益分析
    5.1 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效益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评价结论
    5.2 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效益分析
        5.2.1 财政农业支出投放的重点和方向
        5.2.2 财政农业支出合理性结构选择分析
        5.2.3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现状和存在问题
        5.2.4 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效益评价
    5.3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效益分析
    5.4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效益评价
第六章 提高财政农业支出效益的对策
    6.1 加大财政农业支出力度,确定合理支出规模
        6.1.1 增加财政农业支出的总量,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
        6.1.2 确定合理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
        6.1.3 政府增加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的具体途径
        6.1.4 积极引导其他资金进入农业领域
    6.2 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
        6.2.1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6.2.2 加大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资力度
        6.2.3 精简农业行政机构,压缩农业事业费支出
        6.2.4 基本稳定农村生产和农村救济费用支出的比重
    6.3 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的管理和监督
        6.3.1 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管理的坚持原则
        6.3.2 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集中化
        6.3.3 实现财政投资项目管理的专业化
        6.3.4 实现财政支农投资项目评估科学化
        6.3.5 实行财政支农投资项目决策的程序化
        6.3.6 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思路
第二章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与新的农机化发展观
    2.1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
    2.2 新的农机化发展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特征分析
    3.2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机化发展环境研究
    4.1 农机化发展环境研究概述
    4.2 农机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4.3 “三农”的解决途径及农机化需求预测
    4.4 农机化发展主导因素分析
    4.5 农机化发展环境的展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目标研究
    5.1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目标研究概述
    5.2 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初步估算
    5.3 专家调查预测分析
    5.4 山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具体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重点与布局研究
    6.1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的重点
    6.2 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类型区域划分
    6.3 与山西省农业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农机化区域发展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和措施研究
    7.1 农业机械化的公共产品特性分析
    7.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适宜支持力度确定
    7.3 对政府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8.2 对山西省未来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河南省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导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农业财政支出研究状况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2. 河南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2.1 农业财政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
    2.2 农业财政支出净投入占农业财政支出比重变化的分析
    2.3 农业财政支出规模比较分析
    2.4 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
    2.5 对未来10年河南农业财政支出资金总量预测
3. 河南农业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3.1 农业财政支出资金对农业增长贡献
    3.2 农业财政支出资金弹性分析
    3.3 河南农业财政支出资金结构效益分析
    3.4 制约农业财政支出效益发挥的因素分析
4. 公共财政框架下河南农业财政支出全过程管理模式
    4.1 公共财政模式下对农业财政支出职能的再认识
    4.2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业财政支出应遵循的原则
    4.3 农业财政支出全过程管理模式构成
        4.3.1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放体系
        4.3.2 实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集中化
        4.3.3 实现农业财政支出项目管理专业化
        4.3.4 实现项目评估科学化
        4.3.5 实行农业财政支出项目决策程序化
        4.3.6 建立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英文摘要

(8)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基础理论
    §2.1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理论
        §2.1.1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内涵界定
        §2.1.2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2.1.3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职能
    §2.2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相关理论
        §2.2.1 “粗放”与“集约”概念的释义
        §2.2.2 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与理论学说
        §2.2.3 经济增长方式类型划分
    §2.3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
第三章 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情况
        §3.1.1 美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
        §3.1.2 法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
        §3.1.3 日本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
    §3.2 发达国家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变动特征
        §3.2.1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政策目标的演变
        §3.2.2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项目选择公益化
        §3.2.3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导向功能日益增强
    §3.3 WTO《农业协议》下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经验
    §3.4 主要启示与借鉴
        §3.4.1 通过投资立法,约束政府对农业投资行为
        §3.4.2 确保政府财政投资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3.4.3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效益
        §3.4.4 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3.4.5 适应WTO《农业协议》要求,转变投资重心
第四章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历史
        §4.1.1 改革开放前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
        §4.1.2 改革开放后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
    §4.2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五章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选择——集约主导型增长
    §5.1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5.1.1 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是中国农业发展阶段的要求
        §5.1.2 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是WTO《农业协议》的要求
        §5.1.3 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是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
    §5.2 转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的总体设计
        §5.2.1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职能的转变
        §5.2.2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结构的优化
        §5.2.3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方式的转变
第六章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在集约主导型增长方式下的目标、原则和重点
    §6.1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目标
    §6.2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原则
    §6.3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
        §6.3.1 政府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6.3.2 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教和技术推广体系的投资
        §6.3.3 政府财政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资
        §6.3.4 政府财政对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投资
    §6.4 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6.4.1 增强政府财政投资的导向功能
        §6.4.2 界定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财权和事权
        §6.4.3 提高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
        §6.4.4 积极培育农业综合财源
第七章 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保障措施
    §7.1 完善农业投资法律体系
        §7.1.1 明确投资主体投资责任和范围
        §7.1.2 确保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规模和增幅
    §7.2 设立“国家农业保护基金”
    §7.3 建立健全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评估和监督体系
    §7.4 优化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外部环境
        §7.4.1 适当调整现行产业投资体制
        §7.4.2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7.4.3 加快农村税费改革
        §7.4.4 促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地理环境
        §1.1.2 农业经济状况
        §1.1.3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论文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本文的思路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财政投资的基本理论
    §2.1 农业财政投资的若干理论
        §2.1.1 概念界定与总量测定
        §2.1.2 功能特征
        §2.1.3 农业财政投资渗漏现象
    §2.2 农业财政投资与农业增长的基本关系
        §2.2.1 农业财政投资对农业增长的推动作用
        §2.2.2 农业增长对农业财政投资的决定作用
第三章 国外农业财政投资基本经验
    §3.1 美国、日本、法国和印度四国对农业进行财政投资的一般情况
        §3.1.1 美国对农业的财政投资
        §3.1.2 日本对农业的财政投资
        §3.1.3 法国对农业的财政投资
        §3.1.4 印度对农业的财政投资
    §3.2 农业财政投资比较与借鉴
        §3.2.1 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农业急需国家财政投资
        §3.2.2 农业财政投资目的因农业发展水平而有所不同
        §3.2.3 逐步按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财政投资的投向
        §3.2.4 农业财政投资方式由直接投资方式向间接投资方式转变
        §3.2.5 农业财政投资与金融资本、个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
第四章 青海农业财政投资运行的实证分析
    §4.1 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各项数量分析
        §4.1.1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4.1.2 支援农业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业事业费)
        §4.1.3 科技三项费用
    §4.2 青海农业财政投资规模分析
        §4.2.1 农业财政投资规模的实证分析
        §4.2.2 农业财政投资净投入占农业财政投资支出比重变化的实证分析
        §4.2.3 目前青海农业财政投资规模的判断
        §4.2.4 稳定增加农业财政投资净投入
    §4.3 分税制条件下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实证分析
        §4.3.1 分税制后青海农业财政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4.3.2 分税制以来青海农业财政投资弱化的原因分析
    §4.4 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机制考察
    §4.5 青海农业财政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WTO框架下加强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对策
    §5.1 WTO概述
    §5.2 “绿箱政策”的具体内容
    §5.3 WTO框架下加强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对策
        §5.3.1 加快资源开发,抓好骨干财源建设
        §5.3.2 加快县财政发展,为省财政创造一个坚实的基础
        §5.3.3 加强税收征管,建立地方税收体系
        §5.3.4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规范和引导地方财政的支农行为
        §5.3.5 转变青海农业财政投资使用方式的对策。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浅议新时期的农业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韶关市曲江区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邓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2]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D]. 冯迪. 吉林大学, 2008(11)
  • [3]财政农业支出及其效益研究[D]. 孙少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4]浅议新时期我国农业立法的改进[J]. 石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 [5]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D]. 陈宝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6]河南省农业财政支出规模与效益研究[D]. 沈琼. 河南农业大学, 2003(03)
  • [7]浅议新时期的农业保护[J]. 连华.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3(01)
  • [8]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增长方式研究[D]. 高晓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9]青海农业财政投资的运行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李双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浅谈新时期农业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