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网站数量分布研究

上市公司网站数量分布研究

一、上市公司网站数量分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良荣[1](2021)在《互联网对中国企业进口的影响 ——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要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对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强国建设。2018年,中央发布的《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应当在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以此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究了互联网应用对企业进口的影响。本文以2001年到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两大微观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匹配得到了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倾向得分匹配,以及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计算平均处理效应这三种计量方法,从进口增长的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两个角度,考察了互联网的应用对中国企业进口的影响。通过计量分析,本文发现,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显示,互联网的应用显着提高了我国企业的进口。使用了互联网的企业的年平均进口额增长了23%,使用了互联网的企业从事进口贸易的概率提高了1.9%。为了克服回归中可能存在样本自我选择偏误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了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匹配之后的双重差分法进行进一步检验。互联网对我国企业进口的促进效应依然显着,使用了互联网的企业相较于没有使用互联网的企业,其平均进口额增长了约25%,其从事进口的概率提高了约2.1%。为了验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一是改变匹配比例,二是更换倾向得分匹配的匹配方法,三是以使用电子邮件作为企业是否使用互联网的指标,分别进行回归。稳健性检验的结果显示,上述三项稳健性检验中,回归结果均与基准回归保持了相同的符号与显着性,且回归系数差别不大。说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是稳健的,进一步证明了互联网促进了企业进口这一基本结论。为了探究互联网对企业进口产生的异质性作用,本文将企业按照所在地域的不同、所有权性质的不同以及营业规模的不同,进行了分类回归。本文发现东部和中部使用了互联网的企业,其进口有了显着提高,而西部的企业回归系数不显着;不论何种所有权性质的企业,互联网的使用均显着提高了三类企业的进口,但外资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国有企业受影响最小;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模的企业均会因互联网使用而扩大进口,但互联网的影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

龚光伟[2](2021)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高速粗放型增长向平稳高质量增长的转折期,但物流发展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传统的物流业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互联网具有通用目的技术、网络效应、边际报酬递增的特性,既能直接运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效率,也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资本替代效应等促进各领域的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其中,与物流业的联系尤为紧密,这无疑给物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基于互联网发展的视角,探究互联网在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互联网网络效应在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的体现。本文基于网络效应理论、外部性理论、要素流动理论、创新理论,分析了互联网对物流业TFP的影响机制,并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已有研究,从互联网设备、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普及三个角度界定了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概念,给出了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定义。本文首先对我国互联网和物流业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得知我国物流业面临着需求下行和降成本的压力、互联网高速发展但形成了垄断,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上显着的相关性。其次,本文使用DEA-Sequential-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17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除西藏外)的物流业TFP进行了测算及分析。接着,本文基于互联网发展的定义选取移动电话和电脑指数、在线政府指数和互联网普及三个指标衡量互联网发展水平,并考察了诸如对市场化程度、外开放、产业结构水平、教育投入、基础设施水平等控制变量,使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发展对物流业TFP的作用,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促进了技术效率拉动型的物流业TFP的增长。最后,本文基于分析认为互联网对物流业TFP的作用具有区间效应,并以网民人口比例作为门槛变量构造面板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门槛效应,并且越过门槛值后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可能的原因是互联网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以及网络效应对技术创新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建议:第一,构建物流业网络化管理平台,推进互联网与物流业融合发展;第二,强化互联网行业反垄断,发挥互联网公共产品功能;第三,加快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动态路由规划;第四,加强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营造充分竞争市场环境。

徐小明[3](2021)在《H公司基于谷歌搜索引擎营销的网站优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搜索引擎不仅是互联网用户用来搜索信息、获取资源的渠道,更是企业重要的数字营销渠道之一。谷歌作为全球市场份额第一的搜索引擎,在获取互联网用户成本越来越高的市场竞争中,谷歌搜索引擎营销是国内出海企业给网站做海外营销推广时必不可少的数字营销策略之一。H公司通过建立的网站向全球用户销售创意设计图片素材,因此H公司采用了谷歌搜索引擎优化作为其主要的获取目标用户的营销策略之一。本文以H公司的网站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对H公司现有的搜索引擎营销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网站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对H公司和网站的现状、行业竞争趋势和竞争对手进行了介绍。本文以搜索引擎营销理论和谷歌搜索引擎优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把谷歌和百度两个搜索引擎进行了多维度比较;然后研究了影响网站在谷歌搜索引擎上排名的主要因素以及学者们的研究中对于谷歌搜索引擎优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基于上述研究理论基础和框架,本文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了H公司目前存在的流量下降和营业收入下降的问题及其原因。基于详细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公司在进行网站优化时需要注重关键词优化管理、提升网页质量和收录率管理、提升用户使用网站体验、提升外部链接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对于网站流量的维护管理,从而使得网站的流量和营业收入获得持续稳定的增长。本文最后将优化后的方案与之前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新方案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以及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合理的定量预估。本研究对于切实解决H公司网站目前面临的流量下降和营业收入下降问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使用谷歌搜索引擎优化策略获取免费的互联网用户的企业也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数字营销中的搜索引擎营销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刘红兵[4](2020)在《W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外部环境变化下,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问题选对经营战略、制定可行的经营战略规划并保障战略实施,这是广大中小型科技公司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W公司当前经营困难和今后发展瓶颈,作为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PEST分析、市场及行业环境分析、竞争环境等外部环境分析得出机会和威胁,在阐述经营现状及经营问题之后,通过内部资源、公司能力、核心专长等内部环境分析得出优势和劣势。以SWOT矩阵方式呈现备选策略,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QSPM)从备选策略中选出可选策略,并在多个可选策略中再分析和比较,最终选中合适W公司的三个经营策略,基于三个经营策略确定了战略定位,并对战略目标提出具体的规划。最后本文针对经营战略规划阐明了实施保障措施。通过本论文分析,W公司明确经营战略定位是“从产品和单一服务经营方式向客户导向型经营方式转变,凭借定制服务模块化核心优势在企业运用领域获得发展,以小程序业务为突破口创建新业务持续创新体系赢得未来更大发展”,此战略包括―多类定制服务模块化策略‖、―客户导向型经营策略‖、―新业务经营策略‖三个策略组合,包括信息系统建设、技术布局、客户分类和终生价值管理、顾客满意度管理,小程序发展、产品创新体系建设等分步任务。W公司是一家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互联网服务公司,它遇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过程,同样适合广大企业。

于长钺[5](2020)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它具有创新性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等特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突破口,紧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历史性交汇期,加快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构建全球竞争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何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特征出发,深入探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机理、剖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尚需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从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出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为抓手,通过评价,得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影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梳理并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以产业发展理论、经济演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扎根理论为基础,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掌握了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二,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演进机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基本特征、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不同方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第三,构建了一种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基于扎根理论,采用质性分析软件MAXQDA,对从CNKI数据库中检索出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钻取、试探性质性分析和理论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包含60项指标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初始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最大信息系数MIC与欧氏距离相结合的K-means聚类算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的方法,该算法充分利用MIC能够较好处理高维数据的优点,以及欧氏距离能够准确定位聚类中心的特点,从两个方面对K-means算法进行了改进,一是聚类中心点选取,提出了以欧氏距离均值为中心的临时聚类中心选择方法,每次聚类时,选择与该临时中心欧氏距离最远的点作为新的聚类中心;二是聚类原则,采用MIC值代替欧氏距离值。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迭代次数、聚类正确率方面具有优势。通过该算法,探索建立了由40项指标组成的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沿用21项指标,新增19项指标;分别采用熵权法、时点权重法计算出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并从全国、区域、省域、具体指标四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相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政府出台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呈上升趋势发展。(2)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3)区域排名变化整体变化不大。(4)要大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带动性、渗透性和融合性作用。第四,构建并验证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理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通过关联矩阵结构分析和选择性编码,找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作为因变量,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分位数回归模型,从实证角度,量化分析了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水平、金融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开放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较单一维度下传统线性回归、固定效应回归等模型,提高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的有效性、稳定性。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地域,各因素的作用水平各不相同。从横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是产业起步的关键,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深入发展,这些生产要素所能发挥的作用接近极限,而人力资本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则呈上升趋势。从纵向来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成长期,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比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期,人力资本水平的因素逐渐凸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熟期,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最重要推动要素。从地域来看,在东部发达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着促进作用,且作用力日益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是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减弱。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开放水平只有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时,才会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成长期也会有正向促进作用;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基础设施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也发挥着正向促进作用。第五,提出了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方法,并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本文利用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数据和计算得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在数据平稳性检验、最优滞后阶数计算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构建了适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动态面板GMM估计、脉冲响应函数、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检验二者相互冲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存在动态均衡关系,两者相互促进,但两者的促进关系是非对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效应,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则是短期效应;(2)两者的贡献度不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大,而经济增长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贡献度比较小。第六,依据产业集群理论,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为因子,实证分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鉴于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尚待深入且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应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考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依性,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本文基于2011-2017年我国29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由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控制变量组成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空间依赖性,两者之间依存性和集聚性现象明显。(2)从模型的对比效果发现,考虑空间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要优于普通面板模型。由此得出,在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地区时,应该充分考虑空间因素,优先考虑周边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进而形成空间联动效应。第七,提出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依据所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等对策及建议。总体而言,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弥补了当前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在实践方面,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郑曼[6](2020)在《W公司CDN服务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内容分发网络(CDN)作为缓解互联网网络拥塞、提高互联网业务响应速度、改善用户业务体验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视频应用、电子商务及网络游戏的爆发式增长,CDN行业驶入高速发展轨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5G商用后,全社会对流量的消耗将暴增,未来几年国内对CDN服务的需求将有巨幅提升。2016年12月12日,我国CDN产业正式进入了牌照时代、随着CDN市场的兴起及在国家大力支持和发展CDN服务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或即将加入到CDN市场竞争中;电信运营商利用管道优势大举进入;出于商业应用、网络性能以及成本开销等多方因素的考虑,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计算服务商开始积极自建CDN服务;原先很多传统CDN服务商的客户开始加入CDN市场转变为竞争者,使得W公司在内的传统CDN服务商经营情况受到较大影响。W公司是一家专业CDN服务商,提供CDN、云计算及云安全等丰富的产品及服务。在未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环境剧烈变化、企业自身绩效下滑的状态下,W公司应该适时的做出反应,制定合适的竞争战略。本文以W公司作为案例,应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逻辑分析法以及波特五力模型、PEST分析、SWOT分析等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宏观环境、企业内外部趋势以及整体的行业环境入手,为W公司的CDN服务在云计算、5G商用背景下,如何运用“边缘计算”等服务获得竞争优势进行整体的战略规划分析;通过对其与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比较分析,发挥其在技术积累、部署规模和客户资源上等方面的优势,针对其较互联网企业薄弱的方面,通过加强与云服务的结合,发挥自身网络带宽、节点资源等优势,提升传统业务加速的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制定差异化的竞争战略。本文案例企业W公司具有行业代表性,针对W公司制定的企业战略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CDN为市场上的同类型企业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和管理思路。

陈泽林[7](2020)在《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数字资产报表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总产值达到了31.3万亿元,2019年我国互联网产业百强企业产值更是达到了2.75万亿元,网民规模超过了8亿人。然而,由于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差异性、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模式的不适用、我国融资体系的不成熟、传统融资途径不适用等多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国互联网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不利于互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融资方式来看,由于债务融资的高门槛,我国互联网企业以股权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但无论是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企业都需提供给新股东或投资方真实、全面的企业信息。鉴于传统价值评估模式不适用于互联网产业,引起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影响融资,研究适用于互联网产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现有对互联网产业融资困境的研究,从数字资产报表的角度入手,结合平衡计分卡理论,以德勤所发布“第四张财报”作为本文的基础价值评估体系起点,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将企业创新能力指标融入“第四张报表”内,构建出了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用以解决投资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基于“第四张报表”的基本框架,构建了以用户为核心,涵盖用户、产品、渠道三个维度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体系。其次,在模型的使用上,对突变技术模型存在的主观因素造成实验结果误差和忽略指标权重这两个问题进行改进,并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所建立的评价体系进行有效性检验。通过分析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1)基于“第四张”财报所建立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体系能有效地反映样本企业在互联网产业中真实的排名情况,且操作简单、实用性强;(2)对突变级数模型赋权方法进行改进后,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各企业的真实状况;(3)投资机构应重视互联网企业的非财务数据,融资门槛的设置应更具针对性;(4)从排名结果看,360、新华网、携程这三家企业位于前三位,但新华网的排名与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排名差距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网2019年日均独立访问用户激增,投资者可以关注新华网的经营状况,审慎地进行投资。本文还对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互联网产业融资困境等内容进行了总结阐述。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为投资者、经营者与市场管理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明[8](2020)在《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百度、阿里和腾讯等公司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到后来滴滴、美团点评等更新的网络服务模式层出不穷,互联网几乎已经遍布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腾讯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阿里巴巴在纳斯达克上市,这些互联网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股价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还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新三板挂牌上市。同时互联网企业定增、并购、重组案例也层出不穷,但是有关互联网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发展却比较缓慢,已经跟不上互联网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速度。无论是投资还是并购互联网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合理的估价已经成了投资者所面对的难题,因此,对互联网企业建立一个适合的价值评估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且迫在眉睫。由于互联网企业具有有别于传统企业的独特性,目前的价值评估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当下互联网行业企业众多,规模不一,经营模式也是各种各样,但是他们都属于高新技术范畴,技术更新较快,有形资产占比较少,但无形资产尤其是未入账的无形资产却是占了企业整体资产的大部分,例如其高能力的研发人员、客户、已有的超前研发技术等。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内部争得一席之地,企业往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本,但可能收入并不稳定,这也导致其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其中凸显的问题就是,传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大都没有将那些重要的无形资产纳入价值评估之中,继续用其对互联网企业进行评估可能并不合适。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论文包含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两大部分,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分析了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进行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的必要性,同时总结了前人关于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观点以及目前研究的成果。然后总结了互联网企业的特点,用户对互联网企业的贡献和重要性,以及目前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所存在的难点。同时引入了较新的用户价值法,由于用户价值法将用户这一对互联网企业价值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纳入了企业价值评估之中,该方法与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相比有其优越之处。但目前用户价值法对整个企业采用统一的用户贡献价值,实际上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业务分部贡献价值是不同的,采用单位活跃用户收入来衡量单位用户贡献值更加能代表用户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因此本文在用户价值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分部用户价值法。在案例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分部用户价值法、贴现现金流量法、市盈率法和市盈率相对增长比率(PEG)对其进行估值,同时将四种方法的估值额与其市值相比较,得出了分部用户价值法在评估互联网企业价值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并主要分析了采用分部用户价值法的估值价值与企业市场价值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同时将四种方法的估值额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存在的差异原因。虽然分部用户价值法尚存在一定的缺陷,仍然需要改进,但运用其对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更为合理,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分部用户价值法还可以为投资者进行互联网企业股票买卖和并购重组定价提供参考。有助于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用户价值,制定更适合的经营战略和决策,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曹南风[9](2020)在《互联网对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正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不仅要实现快速发展,更要做到高质量发展。同时互联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其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高度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互联网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也可以让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可以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对于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其影响机制也不同。从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及互联网带来的外部性等方面出发,分析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从行业角度出发,分析互联网对于不同行业作用效果的异质性特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2012-2018年文化产业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采样,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对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分别从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文化服务业三个行业去探讨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提升了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主要通过技术效率的提升来提升生产率。具体来看互联网对于文化产业及其三个不同行业的技术效率都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这与互联网本身的性质息息相关,互联网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更高,这是文化产业及其异质性分析的共性。而不同点在于互联网对于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规模效率有着更显着的影响,而对于文化服务业技术效率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规模效率影响就没有那么显着了,同时互联网最特殊的地方是对文化制造业技术进步反而有着抑制作用。

刘佳颖[10](2019)在《基于用户价值的初创互联网企业估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由于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了一大批初创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在初创阶段会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为满足企业投融资阶段的合理定价,企业价值评估成为融资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初创互联网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现有的传统估值方法在这类企业的价值评估中存在缺陷,并不能满足合理估值定价的需求,因此积极探讨和研究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方法具有必要性。在对初创互联网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第一步需要找到其核心价值驱动因素,即价值源泉。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互联网企业已经转变为以用户为导向的企业,所以用户就是互联网企业价值的核心驱动力。早期用户的积累决定着初创互联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文从用户价值的角度来探究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评估。我国市场上常用的基于用户价值的估值方法包括梅特卡夫定律估值模型和国泰君安提出的互联网企业估值模型,都是从用户价值的角度对互联网企业的价值进行测算,然而这两种估值方法的缺陷是均认为互联网企业的价值会随着用户数的无限增长而增长,因此会存在企业价值被高估的问题。本文以客户终身价值模型为原始估值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改进和确定,以此得出更加适合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模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基于用户价值对初创互联网企业进行估值?本文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特色是:目前关于初创互联网公司估值的研究很少,并且大多数提出的评估方法也是由传统估值方法改进而来,这些改进后的估值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适用性,但是由于初创互联网企业核心价值驱动因素是用户资源,所以这些改进后的估值方法也必然存在局限性。再者,国内外理论界中基于用户价值的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从用户价值的角度对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用户价值的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模型。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首先,梳理现有的有关传统企业估值方法、互联网企业估值方法以及初创互联网企业估值方法的研究成果;其次,对初创互联网企业的特性、价值来源、价值评估难点以及传统估值方法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再次,在客户终身价值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用户价值估值模型的构建,从模型改进及模型参数确定两方面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导入案例,论证此估值模型的适用性。本文的研究价值:研究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问题,能够探寻出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价值来源,以便研究合理的估值定价方法,不仅能够为企业融资的定价环节提供合理的参考,还能为企业今后的并购、上市环节提供估值定价的理论依据。

二、上市公司网站数量分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网站数量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对中国企业进口的影响 ——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互联网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1.1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2.2 互联网发展与国际贸易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2.3 总体评价
第3章 互联网发展下我国进口的特征事实描述
    3.1 我国互联网应用的发展状况
    3.2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3.3 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状况
    3.4 小结
第4章 互联网对中国企业进口影响的机制分析
    4.1 贸易固定成本——信息搜寻成本
    4.2 贸易可变成本——交易成本
    4.3 小结
第5章 互联网对中国企业进口二元边际的影响
    5.1 回归策略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3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5.4 回归分析
        5.4.1 基准回归分析
        5.4.2 倾向得分匹配
        5.4.3 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
    5.5 稳健性检验与异质性分析
        5.5.1 稳健性检验
        5.5.2 异质性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互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进展
        二、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物流业
        二、互联网发展
    第二节 基本理论
        一、网络效应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要素流动理论
        四、创新理论
第三章 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机制
    第二节 技术溢出机制
    第三节 协同机制
    第四节 创新机制
    第五节 规模报酬递增机制
    第六节 互联网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影响路径
第四章 我国物流业及互联网发展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一节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社会物流需求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二、物流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三、物流降本增效压力依然较大
        四、物流运输效率较低
    第二节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普惠互联网高速发展
        二、互联网市场结构
    第三节 物流业与互联网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析
    第一节 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一、测算方法
        二、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三、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
        四、数据描述性统计及有效性检验
    第二节 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分析
        一、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总体特征
        二、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分析
        三、投入产出及效率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说明
        三、数据来源、相关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四、模型检验及实证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门槛模型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门槛效应检验
        四、门槛效应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不足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H公司基于谷歌搜索引擎营销的网站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理论基础
        1.3.1 搜索引擎营销理论
        1.3.2 谷歌搜索引擎优化理论
    1.4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H公司网站搜索引擎营销现状及行业竞争分析
    2.1 公司概况
        2.1.1 公司简介及组织架构
        2.1.2 公司商业模式及经营业绩
    2.2 公司网站概况
        2.2.1 网站结构
        2.2.2 网站流量来源
        2.2.3 网站关键词定位
        2.2.4 网站用户画像
    2.3 行业竞争分析
        2.3.1 视觉数字素材行业发展趋势
        2.3.2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2.4 公司现有搜索引擎营销策略选择
        2.4.1 搜索引擎优化和搜索引擎广告策略对比
        2.4.2 公司搜索引擎营销现有方案及不足之处
第3章 H公司网站搜索引擎营销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H公司网站流量及营收下降问题总体分析
        3.1.1 H公司网站流量下降问题
        3.1.2 H公司网站流量下降对营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3.2 H公司网站流量下降问题原因分析
        3.2.1 关键词少及排名低
        3.2.2 网页收录率低
        3.2.3 用户体验不满意
        3.2.4 网站外部链接获取及社交媒体运营效果差
        3.2.5 谷歌算法变动频繁影响网站流量
第4章 H公司网站搜索引擎营销优化方案
    4.1 关键词优化管理方案
        4.1.1 挖掘用户搜索的长尾关键词
        4.1.2 优化网站核心关键词
        4.1.3 用户搜索关键词管理方案设计
    4.2 收录率提升优化方案设计
        4.2.1 网页差异化方案优化
        4.2.2 丰富搜索结果少的搜索页内容
        4.2.3 网页质量管理流程优化
    4.3 用户网站使用体验改进方案设计
        4.3.1 网页布局及标题优化
        4.3.2 提升用户打开网站速度
        4.3.3 用户体验管理流程优化
    4.4 网站外部链接及社交媒体运营方案优化
        4.4.1 激励用户分享网站
        4.4.2 获取高质量外部网站推荐链接
        4.4.3 社交媒体运营推广方案优化
    4.5 网站流量维护管理优化
        4.5.1 谷歌排名算法变动跟踪管理
        4.5.2 搜索引擎营销的分析和评估优化
    4.6 优化前后方案对比
    4.7 H公司网站搜索引擎营销优化方案实施效果预估
        4.7.1 H公司搜索引擎营销目标
        4.7.2 H公司网站搜索引擎营销优化方案实施计划
        4.7.3 H公司网站流量和营业收入增长预估
第5章 H公司网站优化方案实施保障和风险控制
    5.1 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5.1.1 技术保障
        5.1.2 沟通保障
        5.1.3 人力保障
        5.1.4 法律保障
    5.2 优化方案实施中的风险控制
        5.2.1 版权风险
        5.2.2 技术风险
        5.2.3 财务风险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结论的管理学意义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4)W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企业战略及经营战略
        1.2.2 战略分析工具
        1.2.3 服务管理和项目管理
        1.2.4 企业互联网服务
        1.2.5 其他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2.1 PEST分析
        2.1.1 政策法规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市场及行业环境分析
        2.2.1 W公司所在市场及业务关系
        2.2.2 国内网站行业环境变化
        2.2.3 小程序和网络推广服务行业环境变化
        2.2.4 市场预测
    2.3 竞争环境分析
        2.3.1 行业内竞争
        2.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2.3.3 供应商的威胁
        2.3.4 替代品的威胁
        2.3.5 购买者的威胁
        2.3.6 竞争综述
    2.4 威胁和机会
        2.4.1 威胁
        2.4.2 机会
    2.5 小节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3.1 当前经营情况与经营问题
        3.1.1 公司介绍
        3.1.2 当前经营情况
        3.1.3 当前经营问题
    3.2 内部资源分析
        3.2.1 客户资源
        3.2.2 技术资源
        3.2.3 口碑和品牌资源
        3.2.4 人力资源
    3.3 公司能力分析
        3.3.1 生产交付能力
        3.3.2 销售能力
        3.3.3 市场推广能力
        3.3.4 技术研发能力
    3.4 核心专长
    3.5 优势与劣势
        3.5.1 优势
        3.5.2 劣势
    3.6 小节
第四章 经营战略选择与制定
    4.1 经营战略选择
        4.1.1 SWOT矩阵列表
        4.1.3 排除SO战略
        4.1.4 排除WT战略
        4.1.5 选择ST战略
        4.1.6 选择WO战略
    4.2 公司愿景与战略定位
        4.2.1 愿景与使命
        4.2.2 战略定位
    4.3 经营战略目标与规划
        4.3.1 多类定制服务模块化策略规划
        4.3.2 客户导向型经营策略规划
        4.3.3 新业务经营策略规划
        4.3.4 战略规划时间安排及实施要求
    4.4 小节
第五章 经营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组织保障措施
        5.1.1 公司整体组织
        5.1.2 分公司
        5.1.3 客户服务部门
        5.1.4 创新中心
    5.2 薪酬绩效保障措施
        5.2.1 建立奖金体系
        5.2.2 建立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绩效
        5.2.3 建立顾客终生价值绩效考评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信息产业
        2.1.2 新一代信息技术
        2.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1.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经济演化理论
        2.2.3 技术创新理论
        2.2.4 扎根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信息技术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2.3.3 信息技术产业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第三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演进机理
    3.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形成的基本条件
    3.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2.1 外部环境要求
        3.2.2 产业覆盖面
        3.2.3 产业联动效应
        3.2.4 共性标准建设
    3.3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3.1 产业规模
        3.3.2 出口规模
        3.3.3 产业布局
        3.3.4 产业结构
        3.3.5 固定资产
        3.3.6 知识产权
    3.4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1 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必要性
        3.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3.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演化视角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分析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1 信息技术产业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4.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方法研究思路
    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基于扎根理论的评价指标初始集构建
        4.2.3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4.2.4 评价指标说明
        4.2.5 数据来源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权重计算方法
        4.3.2 权重计算步骤
        4.3.3 权重结果分析
    4.4 产业发展指数
        4.4.1 静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4.2 动态视角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指数
    4.5 研究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5.1 基于扎根理论的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5.1.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2 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
    5.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3.1 检验假设
        5.3.2 统计描述
        5.3.3 模型构建
        5.3.4 总体结果
        5.3.5 分位数回归结论
        5.3.6 不同区域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6.1 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现状
    6.2 基于PVAR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经济增长动态效应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6.2.3 数据平稳性检验
        6.2.4 最优滞后阶数
        6.2.5 GMM估计
        6.2.6 稳定性检验
        6.2.7 脉冲响应函数
        6.2.8 预测误差的方差分解
        6.2.9 实证结论
    6.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分析
        6.3.1 基准分析
        6.3.2 空间自相关检验
        6.3.3 模型构建
        6.3.4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6.3.5 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6.3.6 基于权重的模型计算结果分析方法
        6.3.7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7.1 大力支持和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7.2 积极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
    7.3 因地因时施策,统一协调发展
    7.4 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得的专利目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研究

(6)W公司CDN服务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CDN服务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2.1 CDN服务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CDN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1.2.3 国内CDN服务发展状况分析
    1.3 文献综述
        1.3.1 战略管理概述
        1.3.2 CDN服务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战略分析的工具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W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W公司CDN服务行业环境分析
        2.2.1 潜在进入者分析
        2.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
        2.2.3 客户的议价能力分析
        2.2.4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2.2.5 行业内竞争对手分析
        2.2.6 主要竞争对手的成功因素分析
    2.3 CDN服务顾客需求环境特征分析
        2.3.1 个性化需求增多
        2.3.2 服务安全性需求突出
        2.3.3 对加速效果的需求
        2.3.4 对兼容性的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W公司CDN服务概况
        3.1.1 W公司概况
        3.1.2 W公司CDN业务内容
        3.1.3 W公司组织架构图
    3.2 W公司CDN服务内部环境分析
        3.2.1 资源分析
        3.2.2 技术能力分析
        3.2.3 核心竞争力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W公司CDN服务竞争战略选择
    4.1 SWOT分析
        4.1.1 CDN服务优势
        4.1.2 CDN服务劣势
        4.1.3 CDN服务机会
        4.1.4 CDN服务威胁
    4.2 CDN服务SWOT矩阵分析
    4.3 竞争战略选择和方案
        4.3.1 战略目标
        4.3.2 战略选择
        4.3.3 战略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W公司CDN服务竞争战略实施
    5.1 构筑新的CDN服务的商业模式
        5.1.1 产品层次分析
        5.1.2 CDN服务建设规划
        5.1.3 同行业产品差异化策略
        5.1.4 CDN服务类型延伸策略
    5.2 加快技术发展迎合市场需求
        5.2.1 边缘计算节点部署
        5.2.2 MEC技术的引进与运用
        5.2.3 社区云项目节点的布局
    5.3 海外市场竞争策略
    5.4 内部孵化创新项目鼓励员工创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W公司CDN服务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实施组织架构的调整
        6.1.1 战略与组织架构同步
        6.1.2 实施后的组织架构
    6.2 营销策略
        6.2.1 营销团队建设
        6.2.2 营销策略选择
    6.3 人力资源措施
        6.3.1 团队和人才优势
        6.3.2 服务营销型人才的培养
        6.3.3 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与战略紧密结合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数字资产报表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4.1 文章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互联网产业发展概述
    §2.1 互联网产业的定义与特点
        §2.1.1 互联网产业的定义
        §2.1.2 互联网产业的特点
    §2.2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2.2.2 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2.2.3 互联网产业的分类
    §2.3 互联网产业融资发展状况
第三章 互联网产业融资困境与价值评估模式
    §3.1 互联网产业融资困境分析
    §3.2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相关理论
        §3.2.1 信息供给理论
        §3.2.2 平衡记分卡
    §3.3 现有的互联网产业价值评估模式
    §3.4 第四张财务报表及其内涵
        §3.4.1 第四张财务报表
        §3.4.2 第四张报表下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分析
第四章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构建
    §4.1 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4.1.1 指标的筛选原则
        §4.1.2 指标选取依据
    §4.2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4.2.1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分析
        §4.2.2 突变级数法计算方法
        §4.2.3 指标赋权方法的选择
        §4.2.4 熵权法的原理和步骤
        §4.2.5 突变级数模型的改进
        §4.2.6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
第五章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基于熵权法的赋权过程
    §5.3 基于改进后的突变级数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赋权结果分析
        §5.4.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5 实证结果可信度检验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市场管理部门建议
    §6.3 对互联网产业投资者的建议
    §6.4 对于互联网企业经营者的意见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企业原始数据
附录Ⅱ 企业标准化数据
附录Ⅲ 原始突变级数法秩相关分析结果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8)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采取的研究方案及案例选取
        1.4.1 理论研究
        1.4.2 实证研究
        1.4.3 案例选取
    1.5 成果和创新点
        1.5.1 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企业价值评估的常用方法概述
    2.1 成本法概述
    2.2 收益法概述
    2.3 市场法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互联网企业特征和分析
    3.1 互联网企业的定义
    3.2 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之处
        3.2.1 盈利阶段不同
        3.2.2 企业风险高
        3.2.3 依靠权益融资
        3.2.4 规模效应明显
        3.2.5 轻资产化
        3.2.6 服务模式多样
    3.3 互联网企业用户特性
        3.3.1 用户群体大
        3.3.2 用户不稳定
    3.4 评估难点
        3.4.1 可比公司难找
        3.4.2 生命周期不完整
        3.4.3 预测增长困难
        3.4.4 需要动态调整估值方法
        3.4.5 需对业务分别进行估值
        3.4.6 软性指标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4.1 用户价值
        4.1.1 用户的定义及分类
        4.1.2 用户价值的定义
        4.1.3 用户价值对企业价值的贡献
    4.2 用户价值估值模型
    4.3 分部用户价值法模型
        4.3.1 分部估值法模型
        4.3.2 分部用户价值模型的特点
        4.3.3 分部用户价值估值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3.4 模型的设计不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企业介绍
    5.2 企业状况分析
        5.2.1 腾讯2014-2018基本财务状况
        5.2.2 财务指标分析
        5.2.3 优势和威胁
    5.3 市盈率法和PEG
    5.4 贴现现金流量法
        5.4.1 现金流量预测
        5.4.2 Beta测算
        5.4.3 可持续增长率测算
        5.4.4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5.5 分部用户价值法
    5.6 比较分析
        5.6.1 与市场价值比较
        5.6.2 四种方法综合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互联网对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2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影响研究
        1.2.3 互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关键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关键技术路线图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互联网的外部性与网络效应
        2.1.2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
        2.1.3 互联网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
    2.2 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
        2.2.1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效率的影响机制
        2.2.2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规模效率的影响机制
        2.2.3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 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发展现状
    3.1 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及指标
        3.1.1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3.1.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选取
    3.2 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
    3.3 文化产业不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
        3.3.1 文化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发展现状
        3.3.2 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发展现状
        3.3.3 文化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发展现状
第四章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构建
        4.1.1 变量设定
        4.1.2 计量模型构建
    4.2 Hausman检验
    4.3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异质性分析
        4.4.1 互联网对文化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4.4.2 互联网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4.4.3 互联网对文化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
    4.5 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用户价值的初创互联网企业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不足
    1.3 研究思路与本文特色
    1.4 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
2 文献回顾
    2.1 国内外传统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现状
    2.3 概括性评论
3 初创互联网企业估值的理论基础
    3.1 初创互联网企业的定义及特征
    3.2 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价值来源分析
    3.3 初创互联网企业的估值难点分析
    3.4 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局限性分析
    3.5 现有的基于用户的估值方法
4 基于用户价值的估值模型构建
    4.1 构建估值模型的理论基础
    4.2 用户价值估值模型构建
        4.2.1 客户终身价值模型及其缺陷性
        4.2.2 用户价值估值模型改进
        4.2.3 估值模型适用性分析
5 案例应用—以作业帮为例
    5.1 案例介绍
        5.1.1 公司背景介绍
        5.1.2 行业背景介绍
        5.1.3 案例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5.2 改进估值模型的应用
    5.3 作业帮企业价值的计算
6 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上市公司网站数量分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对中国企业进口的影响 ——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D]. 于良荣.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中国互联网发展对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龚光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H公司基于谷歌搜索引擎营销的网站优化方案研究[D]. 徐小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4]W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刘红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长钺.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6]W公司CDN服务的竞争战略研究[D]. 郑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数字资产报表视角[D]. 陈泽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8]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D]. 张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互联网对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研究[D]. 曹南风.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10]基于用户价值的初创互联网企业估值研究[D]. 刘佳颖.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上市公司网站数量分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