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神经对大鼠肝糖代谢和肝纤维化的影响(摘要)

自主神经对大鼠肝糖代谢和肝纤维化的影响(摘要)

一、植物性神经对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李睿智[1](2021)在《过量摄入不同膳食脂肪对脂肪酸体内分布及脂质稳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膳食脂肪是人体获得营养及能量的来源之一,能够调节体内能量稳态。但是不同类型的油脂对健康影响机制却不清楚。本文研究了长期过量摄入棕榈油、猪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及亚麻籽油后,大鼠肝脏、腹部脂肪(肠周脂、睾周脂及肾周脂)、脾脏、大脑、骨骼肌、心脏等八种器官内脂肪酸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利用脂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究了不同膳食脂肪对机体脂稳态失衡的作用机制,为阐明长期摄入不同膳食脂肪对生物代谢以及营养健康的影响提供了基础认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大鼠脏器中脂肪酸组成受膳食脂肪的影响。通过气相分析肝脏等8种脏器中的脂肪酸组成,发现膳食脂肪中的优势脂肪酸显着提高了大鼠脏器(尤其是肝脏及三种腹部脂肪)中对应脂肪酸及其衍生脂肪酸的含量,且两者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膳食棕榈油(POG)显着提升了脏器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及亚油酸含量;摄入猪油(LOG)显着提高了体内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及亚油酸含量;而摄入菜籽油(COG)显着增加了器官内油酸含量;膳食葵花籽油(SOG)则会显着提高脏器油酸、γ-亚麻酸、DGLA、ARA及亚油酸含量;摄入亚麻籽油(LSOG)会导致器官α-亚麻酸、EPA及DHA含量出现显着升高。同时,脂代谢主要器官对外源性脂肪酸变化较为敏感,而非脂代谢主要器官如脾脏中与膳食脂肪中优势脂肪酸对应的脂肪酸含量虽显着提高,但时间上要晚于脂代谢主要器官。此外,作为肝-脂肪轴,肝脏及腹部脂肪与周边器官脂肪酸的关联较为显着,说明二者在全身的脂肪酸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2)进一步探讨了过量摄入不同膳食脂肪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基于UPLCMS/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发现不同膳食脂肪对大鼠肝脏的代谢影响有差异,但各高脂组中差异代谢物均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各高脂组肝脏均有独特的代谢物,且这些代谢物均与肝脏脂肪变性、氧化应激、炎症乃至肝脏病变有关,同时也反映了肝脏的适应性调控。POG组,LOG组,COG组,SOG组及LSOG组分别具有特异性代谢物9,3,4,3和4个。这其中包括有抗氧化作用的谷胱甘肽(POG)、脯氨酸(SOG)丰度最终出现下调;反映肝毒性及代谢紊乱的LPC丰度最终出现上调,如POG组中的Lyso PC(0:0/18:0)等,以及SOG组中的Lyso PC(18:0/0:0);表明肝脏内氧化水平上升的脂类代谢物最终丰度上调,如LOG组的8(R)-HPODE,COG组的Cholesta-4,6-dien-3-one、15H-11,12-EETA,LSOG组的9,10-Ep OME;反映肝脏脂质积累乃至NALFD发展的脂类代谢物丰度最终出现上调,如POG组8(R)-HPETE,LOG组的S1P,LSOG组的3-羟基丁酸等。说明不同膳食脂肪过量摄入均影响了肝脏正常代谢以及脂稳态。(3)考察了过量摄入膳食脂肪对腹部脂肪组织脂质组的影响。利用基于UPLCMS/MS的脂质组学以及机器学习方法,结果发现腹部脂肪中脂质组成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实验的中前期,且差异脂质中相对丰度下调的居多,但含有与膳食脂肪中优势脂肪酸对应脂肪酰基链的DG含量都有所上升,如POG组腹部脂肪中含有C16脂肪酰基链的DG。随机森林回归及偏相关分析发现,含有类似脂肪酰基链的脂质间存在关联,如POG组睾周脂中的TG 54:6;1O与TG 56:8,COG组睾周脂中TG 52:2和DG 32:0,LSOG组睾周脂的DG 36:6与TG54:9。说明腹部脂肪的脂质组成出现动态调整以适应过量膳食脂肪的摄入。此外,还发现不同部位的腹部脂肪脂质组成有差别,例如肠周脂及睾周脂的差异脂质大多是长链TG,而肾周脂的差异脂质含有脂肪酸。这可能与这些脂肪组织所处的位置有关。(4)通过表征肝脏及腹部脂肪组织中SCD等9种脂代谢基因的表达,及其与脏器脂肪酸、差异物质的关联,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膳食脂肪影响脂稳态的机制。结果表明,一些脂代谢基因如SCD,PPARs等出现了适应性表达,它们大多在实验初期呈现被促进的趋势。三种腹部脂肪中的瘦素及脂联素表达均被显着促进,而肝脏Adipo R2表达受抑制。膳食脂肪中SFA含量高的组中,脏器中衍生脂肪酸如棕榈油酸水平与SCD表达呈显着正相关。膳食脂肪中UFA含量高的组中,脏器中优势脂肪酸含量与脂肪因子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如COG组的油酸及LSOG组的α-亚麻酸。肝脏中Adipo R2的表达与肌酸、谷胱甘肽等丰度呈负相关。腹部脂肪中的DG尤其是含有C18:3脂肪酰基链的DG水平与LPL及脂联素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而TG水平与之呈显着负相关。这些数据意味着不同膳食脂肪通过抑制Adipo R2的表达对脂肪组织-肝轴参与的脂稳态调控进行影响。生物体在原本的脂稳态受到挑战时,会自发的调整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满足对新膳食脂肪的需求。但长期过量摄入膳食脂肪引起肝脏内脂质蓄积、氧化水平升高,导致脂联素受体受到抑制,继而导致脂联素发挥不了应用的作用,引起一些脂代谢基因被抑制,破坏了脂代谢平衡。而这与膳食脂肪酸的饱和度无关,与摄入膳食脂肪的量有关。此外,还发现不同部位的腹部脂肪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有差异,如POG组中ACC1的表达在肠周脂中变化较小,而在睾周脂中它始终被显着抑制,在肾周脂中它的相对表达量却呈现随时间增长而显着降低的趋势,这说明不同部位的腹部脂肪在脂代谢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可能与它们的位置有关。

李文飞[2](2021)在《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讨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文中研究表明“方证相关”理论不仅是方剂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逻辑基础,方证相关的科学问题是方与证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方证相关中的“方随证设,因证而效”的逻辑决定了研究中医的方或证有必要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肝郁证是中医最常见的证候之一,柴胡疏肝散是中医治疗肝郁证的代表性方剂,目前对肝郁证的现代内涵和柴胡疏肝散的药理作用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有关肝郁证与疏肝解郁方之间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仍不清楚。本文试图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在了解柴胡疏肝散所含化学成分和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运用所涉病种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查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论文共包括文献综述、临床调查和生物学分析三个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围绕近年来关于方证相关的研究概况,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用和药理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正文研究一为柴胡疏肝散主治现代疾病的文献调查;研究二为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的探查。研究一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主治疾病的调查方法:利用文献检索研究法,以“柴胡疏肝散”为关键词检索CNKI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到2020年12月的所有文献,对柴胡疏肝散临床运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确定其主治的主要病种。结果:本次研究共检索到3608条结果,其中涉及该方治疗的有明确的现代疾病诊断且基于中医辨证用方的临床文献共1163篇。经分析发现,柴胡疏肝散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科共98种疾病,涉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对病种频次的分析显示,主要疾病共有18种,多为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排名前10位的是慢性胃炎、抑郁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结论:柴胡疏肝散主治的现代疾病范围较广,涉及多个系统多种疾病,其中较常运用的有包括慢性胃炎在内的消化系统疾病、抑郁症、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5种疾病,可被视为柴胡疏肝散主治的主要病种。这5种疾病虽然病理及表现各有不同,但中医辨证选方以柴胡疏肝散一方治疗多种病证的现象,反映了中医“异病同治”,即“同证同治”的经验特色,同时提示该方主治的各种不同疾病可能拥有与肝郁证相关的共同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二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探查方法:(1)选择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运用涉及的5个主要病种,即慢性胃炎、抑郁症、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应用生物信息分析手段,通过检索多种疾病基因靶点数据库,构建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网络。(2)调查柴胡疏肝散复方化学组成,利用复方网络药理学分析技术,获得该方的分子作用网络。(3)进一步对该方主治的疾病生物学网络和该方作用的药理学网络进行拟合分析,对二者交集部分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4)通过构建柴胡疏肝散成分—肝郁证靶点网络,对其进行拓扑分析,探查柴胡疏肝散—肝郁证关联的效应物质基础,并用分子模拟对接的方法予以模拟验证。结果:(1)慢性胃炎、抑郁症、乳腺增生、乙型肝炎、心绞痛的疾病基因靶点分别为1144、3902、4478、7696、1418个;5个主要病种共同的基因靶点340个;其共同的病生理机制均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应答、抗病毒、抗感染、氧化应激、肿瘤转移、DNA损伤、细胞凋亡、衰老、内分泌抵抗、血液循环、腺体发育、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机制;与Th17细胞分化,IL12、CAMs、5-HT、蛋氨酸合成,花生四烯酸合成代谢、过氧化氢代谢、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生长因子受体结合及对激酶、转移酶、蛋白质激酶、Akt活性调节,MAPK活性和级联调节,磷酸酶、激酶结合等相关;共同的通路涉及ERK1和ERK2级联、AGEs-RAGE、HIF-1、PI3K、PI3K-Akt、ErbB、fox0、NF-κB、泌乳素、T 细胞受体、NOD样受体、BNDF、Ras、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和癌症中的通路,与病毒感染和癌变最多关联。(2)柴胡疏肝散方中共含有256种活性成分,对应靶点有242个;药理作用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细胞凋亡、血管发育、DNA复制、激酶结合、脂肪代谢、神经元凋亡和胰岛素、雌激素等激素分泌,腺苷酸环化酶调节的G蛋白偶联、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转录因子结合、蛋白质激酶活性调节,细胞周期、细胞迁移调节,对机械刺激、辐射、药物的反应,肌肉细胞、上皮细胞增殖,腺体发育,肽基-丝氨酸的磷酸化、RNA聚合酶Ⅱ对pri-miRNA转录的调节、miRNA对参与基因沉默的miRNA的产生的调节、癌症中的转录错误调控、癌症中的MicroRNAs,对糖皮质激素、类固醇激素的反应,白细胞分化,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等生物学功能和过程相关,涉及钙离子、cAMP、fox0、VEGF、NF-κB、细胞内类固醇激素受体、泌乳素、甲状腺激素、Rap1、PI3K-Akt、AGEs-RAGE、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及癌症中的通路等通路,与血液循环、认知、衰老、脂肪代谢、血管发育、内分泌、免疫等生理过程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HTLV-I感染、Epstein-Barr病毒感染、麻疹、弓形虫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等肿瘤相关。(3)该方作用靶点中涉及以上5种疾病的靶点分别有127、216、228、256、172个,共同交集的靶点有96个,涉及STAT3、JUN、TP53等30个关键基因。共同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对化学刺激、脂多糖、辐射、药物、肽、创伤、氧含量、活性氧代谢过程、白细胞分化抗原、生长因子等细胞外刺激的反应,对细胞凋亡和离子运输的正向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的调节,上皮细胞增殖、蛋白质分解、铂类药物耐药性、癌症中的转录错误等生物学过程;相关通路主要涉及癌症中的通路,AGEs-RAGE、IL-17、MAPK、NF-κB、VEGF、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与病毒及免疫性疾病、癌症和肝脏病变密切相关。(4)柴胡疏肝散关键活性成分有22种,主要来自于方中柴胡、香附、甘草3味,其中最为关键的活性成分是槲皮素、木犀草素、葛根素、氯化矮牵牛素4种,源于方中柴胡、香附两味,尤以柴胡为主,基本与方剂学对该方君臣佐使的定位相吻合。4种成分作用的关键靶点有8个,依次为PTGS2、AR、NOS2、GSK3B、PPARG、HSP90AA1、MAPK14、PTGS1。分子模拟对接显示这4种关键成分与其作用的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较好,其作用靶点涉及的生物学机制与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内涵相符。结论:1.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包括:1)炎症反应,涉及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病理生理学环节,其中白介素(包括IL-6、IL-2、IL-1β、IL-4、IL-10)和VEGFA为关键因子,涉及IL-17、NF-κB、VEGF、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的调控。2)细胞凋亡,涉及AKT1、TP53、BCL2等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及MAPK、NF-κB及凋亡信号通路。3)内分泌调节,涉及前列素、泌乳素、AR等激素和受体的合成与释放,PTGS2、AR、PTGS1为关键靶点。4)氧化应激,涉及对NOS2、HSP90AA1的调节,AGEs-RAGE信号通路为其关键通路。5)免疫调节,涉及Th17细胞分化、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过程,以IL-17信号通路为关键通路。6)对神经系统的调节,涉及神经元凋亡、5-HT合成等过程,BNDF信号通路为关键通路。7)肿瘤发生及其耐药性机制,涉及癌症中的蛋白多糖作用、癌症中的转录错误调控、铂类药物耐药性等生物学过程,STAT3、JUN、FOS、MYC、TP53 等癌症基因,癌症中的通路、MAPK、NF-κB、VEGF信号通路可能为关键通路。2.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相关的物质基础:来自于柴胡、香附、甘草3味中药的22种关键成分可能是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相关的物质基础,最为关键的活性成分是槲皮素、木犀草苷、葛根素、氯化矮牵牛素4种;涉及关键作用靶点 8 个,依次为 PTGS2、AR、NOS2、GSK3B、PPARG、HSP90AA1、MAPK14、PTGS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4种关键成分与其各自对应的关键作用靶点间结合活性较好,所对接的靶点及其通路与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内涵的主体相符,提示其作为成分配方的表征意义。本研究为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内涵,特别是为已经了解到的肝郁证和柴胡疏肝散的作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层面的理解,同时也为该方临床进一步拓展运用于免疫失调及癌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生物学依据,为以中医证候为主治的基于分子组合的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朱钥红[3](2021)在《不同BMI人群口服高脂负荷对血清瘦素的影响》文中提出

孙伯菊[4](2021)在《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成份干预肥胖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积雪草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草药。据报道积雪草对肥胖有积极作用,并且尚未有人从下丘脑-交感神经-BAT轴的角度阐明积雪草抑制体重增加的具体机制。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基于转录组学技术评估了积雪草对肥胖糖尿病小鼠下丘脑-交感神经-BA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积雪草的主要三萜成份-羟基积雪草苷的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6周龄SPF级雄性db/db小鼠16只,待动物适应一周后,测随机血糖,将随机血糖>11.1 mmol/L的小鼠随机抽取8只为模型组(db/db group),8只为积雪草组(db/db+C group),10只正常组(db/m group)雄性小鼠选择野生型db/db小鼠。所有小鼠均正常饲料饮食,它们可以随时自由摄食水,仅在实验过程中才取出食物。正常组给予小鼠去离子水灌胃,积雪草组小鼠的灌胃剂量为100mg/kg/day,每周灌胃6天,每天测定体重。干预6周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用异氟烷将小鼠麻醉后,通过腹主动脉取血处死所有小鼠,并迅速分离小鼠的肝脏,棕色脂肪组织,附睾脂肪,称重,计算相应的脏器重量指数。快速收集小鼠的下丘脑组织,放入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以备后续分析。分离后的血清检测血清中的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酸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对肝脏进行油红O染色和HE染色,对棕色脂肪组织进行HE染色。通过转录组学技术分析db/db小鼠各组之间的下丘脑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索积雪草抑制db/db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机制。2.16只体重为35~40g的雄性KKay/TaJcl雄性糖尿病肥胖小鼠适应性喂一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羟基积雪草苷组8只,其中模型组每日以去离子水灌胃,羟基积雪草苷组以40mg/kg/天的剂量灌胃,持续干预8周后结束。在第8周结束时,对所有小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然后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BIA)(ImpediVET,ImprdiMed Ltd.,布里斯班,澳大利亚)测量每只小鼠的体重指数(BMI)。用异氟烷麻醉小鼠,并通过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小鼠,随即分离小鼠组织(附睾脂肪,肠系膜脂肪,褐色脂肪,腹部脂肪,脑,心脏等)并称重,将其置于RNALaterTM溶液中,保存于在-80℃下进行下一步分析。分离后的血清检测血清中的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酸酯(TG),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水平。结果:1.6周干预实验结果显示:与db/db组相比,积雪草水提物可以有效降低db/db小鼠的体重,降低小鼠棕色脂肪组织、肝脏和附睾脂肪组织的重量,明显降低总胆固醇水平,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也具有积极意义,对肝脏功能无明显损伤作用。小鼠的脂肪组织形态结果表明积雪草对db/db小鼠的附睾脂肪和肠系膜脂肪无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有效改善小鼠的棕色脂肪组织形态。上述结果说明积雪草对db/db小鼠的脂肪代谢具有积极意义,可能是通过影响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起作用,对糖代谢无明显积极影响。2.积雪草可以显着促进db/db+C组小鼠棕色脂肪特异性功能基因和线粒体标记基因(如UCP-1,Cidea,Cox8b,Cox7a和PPARα)的表达,并且脂肪酸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显着高于db/db组。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db/db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和TH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db/m组,但是在积雪草干预6周后,db/db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和TH的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转录组学结果显示积雪草干预6周后,db/db组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的转录组结果发生了明显变化。与db/db组小鼠相比,db/db+C组小鼠的差异基因中上调111个,下调431个。这些差异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调节代谢相关功能。这些结果表明积雪草抑制db/db小鼠体重增加的机制可能和增加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相关,并且可能是通过激活代谢相关信号传导途径进而促进棕色脂肪组织功能增加的途径。3.下丘脑组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积雪草干预6周后,与db/db组小鼠相比,下丘脑组织中有131个转录因子上调,有51个转录因子下调。并且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均与代谢性疾病的生物学过程相关。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下丘脑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内分泌和代谢系统疾病信号通路,脂质代谢信号通路和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等生物过程中富集,差异基因的气泡图结果显示,它们主要富集分布于多巴胺能突触的代谢途径。这些结果表明积雪草对下丘脑中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具有明显影响,可能是通过影响下丘脑中激素相关信号传递途径起作用的,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研究。4.下丘脑和棕色脂肪组织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影响下丘脑组织中与激素相关的信号通路,棕色脂肪组织中的KEGG信号通路的功能富集分析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影响棕色脂肪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下丘脑组织中P-AMPK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也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抑制下丘脑中P-AMPK的表达。这些结果反映了积雪草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中激素相关信号通路,抑制下丘脑中P-AMPK的表达,进而影响棕色脂肪组织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对db/db小鼠的体重产生影响。5.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肝脏无明显负担,病理染色结果显示积雪草可以有效改善db/db小鼠肝脏的脂质沉积,抑制小鼠的肝脏形态损伤,对肝脏的脂质代谢紊乱的调节具有积极影响。PCR结果显示积雪草可以显着促进db/db小鼠肝脏中MCAD和PPARα转录因子的表达。因此,这也表明积雪草可能是通过影响肝脏的脂肪酸氧化,改善肝脏的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对db/db小鼠肝脏具有保护作用。6.羟基积雪草苷可以显着促进肠系膜脂肪中SIRT1,P-AMPK和P-ACC的表达(P<0.05),可以激活附睾脂肪中的SIRT1-AMPK-HSL信号传导途径,显着增强以下三个转录因子在附睾脂肪(PGC-1α,PPARα和CPT-1a)中的表达。并且,我们发现羟基积雪草苷可以显着促进棕色脂肪组织以及肠系膜脂肪组织中UCP-1的表达并对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Cidea,Cox7a和Cox8b)。结论:1.积雪草水提物对抑制db/db小鼠的体重增长具有积极作用,LC-MS结果显示主要作用成份可能是其中的三萜成份。2.积雪草水提物可以显着促进db/db小鼠棕色脂肪特异性功能基因和线粒体标记基因(如UCP-1,Cidea,Cox8b,Cox7a和PPARα)的表达,并且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积雪草水提物可以显着促进db/db小鼠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和TH蛋白的表达,转录组学结果提示可能是通过激活下丘脑中激素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激活交感神经活性,促进棕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而起作用。3.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肝脏没有明显负担,并且可以有效改善db/db小鼠肝脏的脂质沉积,修复小鼠的肝脏形态损伤,PCR结果显示积雪草可能是通过促进肝脏脂肪酸氧化从而对肝脏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4.羟基积雪草苷对KKay小鼠具有明显的抑制体重增加的作用,具体的作用机制与积雪草水提物类似,都可以明显激活棕色脂肪组织功能,可能是积雪草的有效作用成份之一。

朱安娜[5](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显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显效成分和作用机制。方法:(1)通过TCMSP数据库及查阅文献搜集整理麻黄附子细辛汤化学成分及相关潜在靶点信息,对未搜集到靶点的成分应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补充,综合得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数据集;(2)于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得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关靶点,整理得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关的疾病靶点数据集;(3)利用Cytoscape软件展示中药、化学成分和疾病靶点间的关系,构建“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化学成分-靶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生物网络,通过Cyto NCA拓扑分析,得到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显效成分及相关靶点;(4)应用Le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的可靠性;(5)利用DAVID、Metascape数据库,分别对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作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相关靶点的生物网络进行分析,预测得到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199个显效成分,包括芦丁、去甲乌药碱、β-细辛醚等;(2)由拓扑分析得到网络中木犀草素、准葛尔乌头碱、山奈酚等10个关键化学成分及ADRB2、SCN5A、AR等10个核心靶点;(3)经分子对接证实了除外KCNH2的9个核心靶点与关键化学成分都具有较强结合活性,佐证了关键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可靠性;(4)通过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推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SSS的作用机制可能为:(1)调节细胞因子活性,抑制甚逆转心肌纤维化,改善SSS发生的病理基础;(2)调节细胞对炎性刺激、缺氧、老化的反应,保护心肌细胞,减轻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的功能单位损伤;(3)调控蛋白质活力和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反应,诱导质膜受体表达,增强窦房结细胞“钙钟”“膜钟”活性,扩张血管,促进窦房结细胞电生理活动正常,改善心律失常和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症状;(4)影响可能导致SSS发生的相关疾病,限制多疾病对SSS发生的诱导、加重。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分子对接验证,初步预测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显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分子生物学层面的理论支持,为其治疗SSS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复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定量的参考信息。

谭璐嫔[6](2021)在《二甲双胍对高尿酸诱导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肝细胞内脂质异常沉积、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高尿酸血症(HUA)可以诱导NAFLD的发生发展,其中肝脏线粒体氧化应激是重要的参与机制。二甲双胍被证实可以改善合并NAFLD的2型糖尿病患者肝功能及相关代谢紊乱,在NAFLD中起到保护作用。然而,二甲双胍能否通过抑制肝脏线粒体氧化应激改善高尿酸诱导的NAFLD,目前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二甲双胍能否通过抑制肝脏线粒体氧化应激改善高尿酸诱导的NAFLD,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雄性SD大鼠予以高果糖饮食(HFD)喂养4周,构建高尿酸大鼠模型。成模后予以二甲双胍灌胃干预8周。实验过程中计量大鼠摄食量,称量大鼠体重,实验结束时称重肝脏、计算肝脏指数,检测大鼠血清尿酸、血脂、肝酶、丙二醛(MDA)水平、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肝脏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线粒体活性氧水平、MDA水平、黄嘌呤氧化酶(XO)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qRT-PCR法检测肝脏脂质合成基因及肝脏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OX4)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单磷酸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p-AMPK蛋白及肝脏线粒体NOX4蛋白水平。体外实验:以二甲双胍干预高尿酸作用的HepG2细胞,部分细胞予以AMPK抑制剂或NOX4抑制剂预处理。48小时后,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滴分布,检测细胞TG含量,检测线粒体ROS、MDA含量和XO、GSH-Px活性,qRT-PCR法检测细胞脂质合成基因及线粒体NOX4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AMPK、p-AMPK及线粒体NOX4的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线粒体内NOX4分布。结果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干预后,高尿酸大鼠体重减轻,血脂、肝酶水平降低,肝脏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氧化应激减轻,脂质合成基因表达减少,肝脏脂质沉积减少。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高尿酸作用下,HepG2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增强,脂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内脂质沉积增加。二甲双胍可部分逆转高尿酸诱导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及细胞内脂质沉积。分子机制方面,二甲双胍可激活高尿酸大鼠肝脏或高尿酸环境下培养的HepG2细胞AMPK磷酸化,抑制线粒体NOX4的mRNA及蛋白表达,改善线粒体氧化应激。结论二甲双胍可以改善高尿酸诱导的脂肪肝,其机制与激活AMPK/NOX4信号通路、改善线粒体氧化应激有关。

李荣[7](2020)在《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子宫炎症,常对人和动物的生殖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奶牛子宫内膜炎(endometritis)是奶牛产后的常见疾病之一,是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细菌被认为是子宫内膜炎发生的最重要因素,细菌刺激子宫时,大量中性粒细胞可能浸润子宫。脂多糖(LPS)是细菌的主要成分,可以诱导炎症细胞的活化。LPS激活TLR4信号通路,随后导致NF-?B的激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导致子宫内膜损伤。正常情况下,少量的炎症可以帮助宿主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对于子宫内膜炎的防治目前主要还是采用抗生素的治疗,但是耐药性以及副作用一直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因此,探索和筛选天然的、副作用小的候选药物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中药对炎症性疾病如子宫内膜炎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通过对鱼腥草、柏芩等研究发现均有良好的抗炎效果。虎杖苷是从虎杖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多酚类物质,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子宫内膜炎的药物。本研究旨在探讨虎杖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通过阴道注射LPS建立小鼠子宫内膜炎模型。收集各组子宫组织,分析组织病理学改变、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NF-κB和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程度。组织学分析表明,对照组小鼠形态正常。LPS组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内膜上皮充血水肿等严重病理改变。由脂多糖引起的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被虎杖苷明显减弱。与对照组相比,LPS治疗组子宫组织MPO活性明显升高。此外,虎杖苷治疗可显着降低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小鼠的MPO活性。炎症细胞因子在炎症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PS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均较对照组显着升高,而虎杖素治疗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着降低。此外,LPS组NF-κB p65和IκBα的磷酸化明显增强。虎杖苷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LPS诱导的NF-κB p65和IκBα的磷酸化。虎杖苷能增强Nrf2和HO-1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虎杖苷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B信号通路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有助于减轻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这为人和动物子宫内膜炎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朱昊如[8](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认为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胡巧巧[9](2020)在《基于蛋白组学的COPD大鼠经穴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变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疾病状态下,大鼠“肺俞”出现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增高的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OPD模型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N组),造模时间为29天,模型组用改良的自制烟熏箱内熏烟联合气道注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造成COPD模型,正常对照组在造模期间普通饲养,两组均不给予任何治疗干预。分别在造模前和造模后测定每组大鼠背部“肺俞”、“肺俞旁开点”的皮肤血流灌注量,造模后取两组大鼠“肺俞”及“肺俞旁开点”的皮肤,提取总蛋白,用串联质谱标签法(Tandem mass tag,TMT)进行蛋白组学检测,将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GO、KEGG、Clustering、复杂网络分析。结果1、模型复制:采用改良的造模方法,大鼠COPD模型复制成功。2、血流灌注量结果:造模前两组所有监测点组间比较、各组组内经穴与旁开非经穴相比,血流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模型组(C组)两侧“肺俞”血流值较造模前均升高(P<0.01),且显着高于旁开对照点(P<0.01)和正常对照组的“肺俞”(P<0.01);正常组(N组)两侧“肺俞”血流值较之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肺俞”与右“肺俞旁开点”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3、COPD疾病状态下,“肺俞”与“肺俞旁开点”皮肤比较组(CF vs.CP组)、病理和生理状态下“肺俞”皮肤比较组(CF vs.NF组)检测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均富集到HIF-1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钙信号通路,而轴突指导通路是CF vs.NF组特异性的富集信号通路。4、CF vs.CP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所参与的生物学进程以肌肉系统过程与肌肉收缩为主,发挥的分子功能多集中在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转移酶活性、结构分子活性,细胞组分富集于超分子纤维;CF vs.NF组的差异表达蛋白所参与的生物学进程以系统过程、肌肉系统过程为主,发挥的分子功能多集中在细胞骨架蛋白结合、结构分子活性、肌动蛋白结合,细胞组分富集于超分子纤维和超分子聚合物。5、CF vs.CP组的差异蛋白主要表达于前列腺与心脏,CF vs.NF组多表达于前列腺与食管。6、CF vs.CP组、CF vs.NF组筛选出的显着差异蛋白均有Tnnc2、Atp2a1、Pgam2、Ryr1、Pygm、Eno3、Gapdh、Aldoa、Pfkm、Ldha、Ppp3cb、Camk2b、Pgm1、Phka1、Mtor、Phkg1、Phkb、Slc25a4和Acacb;而Tnnc1、Fbp2、Pgk1、Aldoc和Nfkb1是CF vs.CP组的特异性显着差异蛋白;Cfl2、Ptk2、Hmox1、Rac2、L1cam、Gnai1、Aldh3a1、Adh7、Plxna4a、Eif4e2和Sema3f是CF vs.NF组的特异性显着差异蛋白。结论1、COPD疾病状态下,大鼠“肺俞”穴区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出现特异性增高。2、COPD疾病状态下,“肺俞”穴区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增高与HIF-1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与钙信号通路等通路的激活有关。

王云威[10](2020)在《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珍贵中药铁皮石斛为主要材料,采用腹腔注射化学药物(四氧嘧啶和链脲佐菌素)方法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探究其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旨在研发出以铁皮石斛为主要材料来辅助治疗糖尿病的营养保健品。铁皮石斛多糖(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s,DOP)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内降糖作用研究结果:(1)模型组小鼠灌胃第4周其空腹血糖值为28.4±3.56(mmol/L),而粗粉和细粉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12.93±2.13(mmol/L)和12.68±2.31(mmol/L),表明DOP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P<0.05)。(2)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性分别为14.66±2.64(mIU/L)和18.32±1.58,而细粉组为17.13±1.33(mIU/L)和12.13±2.35,表明DOP能够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和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性(HMOA-IR)。(3)经DOP治疗组小鼠的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6.9366和0.9236,而模型小鼠Shannon和Simpson指数分别为5.9333和0.9678。表明DOP可以提高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模型组中小鼠肠道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约为5%,经DOP治疗后,小鼠肠道内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丰度约为30%;另外,经DOP治疗后艾克曼氏菌(Akkermansia)由模型组内的无增加到约为4%,表明DOP可以增加小鼠肠道有益菌丰度。铁皮石斛复方剂(Dendrobium candidum compound,DOC)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内降糖作用研究结果:(1)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27.11±543(mmol/L),而DOC高剂量组小鼠空腹血糖值为13.12±5.01(mmol/L),表明DOC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P<0.05)。(2)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小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抵抗性分别为13.58±2.46(mIU/L)和18.85±1.35,而高剂量组为21.49±2.13(mIU/L)和10.42±2.35,表明DOC能够显着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和降低其胰岛素抵抗性(HMOA-IR)。(3)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Glut-2,Gck,Pklr,在模型组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下调,分别是正常组的0.42±0.06倍、0.31±0.04倍和0.28±0.03倍;与模型组相比,经过DOC治疗后小鼠肝脏中Glut-2、Pklr和Gck的表达量得到上调,铁皮石斛复方剂高剂量组达到正常组的0.81±0.06倍、0.83±0.05倍和0.76±0.11倍;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中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2型糖尿病小鼠的Pdx1和Ins1的表达量均极显着下调,分别是正常组的0.48±0.04倍和0.42±0.02倍(P<0.01),经DOC治疗后,铁皮石斛复方剂高剂量组达到正常值的0.79±0.11倍和0.87±0.15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胰腺组织中Bcl2表达量显着下降,是正常组的0.60±0.03倍(P<0.05),而Caspase 3基因在模型组中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是正常组的1.42±0.11倍(P<0.05),经DOC治疗后该基因的表达量有所下调,是正常组的1.11±0.11倍,与正常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

二、植物性神经对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性神经对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过量摄入不同膳食脂肪对脂肪酸体内分布及脂质稳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质稳态及其影响因素
    1.2 膳食脂肪与脂稳态的关系
        1.2.1 饱和脂肪酸与脂稳态
        1.2.2 单不饱和脂肪酸与脂稳态
        1.2.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脂稳态
        1.2.4 体内器官脂肪酸组成与脂稳态
    1.3 肝脏、脂肪组织与脂质稳态
        1.3.1 肝脏在脂稳态中的作用
        1.3.2 脂肪组织在脂稳态中的作用
        1.3.3 肝-脂肪组织轴参与调控脂稳态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膳食脂肪长期摄入对大鼠体内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及样品采集
        2.3.2 肝指数及腹腔脂肪指数及食物功效比的计算
        2.3.3 饲料及大鼠组织器官中脂肪酸提取
        2.3.4 脂肪酸组成分析
        2.3.5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饲料中脂肪酸组成
        2.4.2 SD大鼠基础体征情况
        2.4.3 不同膳食脂肪对SD大鼠组织器官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脏器中脂肪酸与膳食脂肪酸之间的关系研究
        2.4.5 肝脏及腹部脂肪中的脂肪酸与其他器官脂肪酸的关联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膳食脂肪长期摄入对大鼠肝脏代谢物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样本收集及处理
        3.3.2 肝脏代谢物提取
        3.3.3 LC-MS/MS检测代谢物组成
        3.3.4 非靶向代谢组学数据处理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肝脏重量及肝指数
        3.4.2 肝脏代谢物的PLS-DA分析
        3.4.3 肝脏代谢物的差异分析
        3.4.4 肝脏代谢物的通路及富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膳食脂肪长期摄入对大鼠腹部脂肪中脂质组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1.1 主要试剂与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样本收集及处理
        4.3.2 腹部脂肪组织脂质提取
        4.3.3 LC-MS检测脂质组成
        4.3.4 非靶向脂质组学数据处理
        4.3.5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腹部脂肪重量及腹部脂肪指数
        4.4.2 腹部脂肪中差异脂质的分析
        4.4.3 腹部脂肪的差异脂质的随机森林分析
        4.4.4 腹部脂肪中差异脂质的偏相关分析及偏相关网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摄入不同膳食脂肪对肝-脂肪组织轴调控脂稳态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样本收集
        5.3.2 RNA提取与纯化
        5.3.3 RNA逆转录
        5.3.4 引物设计
        5.3.5 RT-qPCR定量扩增
        5.3.6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膳食脂肪对大鼠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4.2 十一种脂肪酸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5.4.3 肝脏及腹部脂肪中差异物质与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
        5.4.4 不同膳食脂肪与脂肪组织-肝轴调控脂稳态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讨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证相关的研究概况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
        1.1 对特定方剂临床应用规律的探查
        1.2 对类方的探查
        1.3 基于病证结合角度对方证关联的探查
        2 方证相关的临床探查
        2.1 一证多方
        2.2 一方多证
        3 方证相关的实验研究
        3.1 以方探证
        3.2 方证对应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1 网络药理学的概念
        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2.1 方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2.1.1 单味药的研究
        2.1.2 药对的研究
        2.1.3 复方的研究
        2.2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
        2.3 中药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2.4 中医证实质的研究
        2.5 方证相关的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运用与药理研究
        1 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
        1.1 内科疾病
        1.1.1 消化系统疾病
        1.1.2 呼吸系统疾病
        1.1.3 循环系统疾病
        1.1.4 内分泌系统疾病
        1.1.5 神经系统疾病
        1.1.6 泌尿系统疾病
        1.1.7 运动系统疾病
        1.2 妇科疾病
        1.3 儿科疾病
        1.4 心理疾病
        1.5 皮肤科疾病
        2 柴胡疏肝散的药理研究
        2.1 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2.1.1 对神经递质及受体的影响
        2.1.2 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2.1.3 对基因及相关蛋白的影响
        2.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性腺轴调节作用
        2.2.1 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2.2.2 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
        2.2.3 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2.3 胃肠调节作用
        2.4 糖脂代谢调节作用
        2.5 免疫调节作用
        2.6 抗氧化作用
        2.7 抗纤维化作用
        2.8 抗抑郁作用
        2.9 抗肿瘤作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背景
    立论依据
    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研究一 柴胡疏肝散现代临床主治疾病的调查
    1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信息提取与规范
        2.3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探查
    1 数据库及软件
        1.1 疾病基因数据库
        1.2 网络药理学相关数据库及软件
        1.3 GO和KEGG富集分析工具
        1.4 数据可视化工具
        1.5 分子对接工具
        1.6 其他数据库及软件
    2 研究方法
        2.1 柴胡疏肝散主治的5个主要病种的生物学网络
        2.1.1 5个主要病种的基因靶点获取
        2.1.2 5个主要病种共有靶点及其生物学网络构建
        2.1.3 5个主要病种共有靶点的生物学网络拓扑分析
        2.1.4 5个主要病种的Hub基因的生物学富集分析
        (1) GO功能富集分析
        (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可视化
        2.2 柴胡疏肝散的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2.2.1 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筛选
        2.2.2 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的获取
        2.2.3 柴胡疏肝散作用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2.2.4 柴胡疏肝散作用靶点的PPI网络拓扑分析
        2.2.5 柴胡疏肝散作用的Hub基因的生物学富集分析
        2.3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2.3.1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共同靶点筛选
        2.3.2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靶点的生物学富集分析
        2.4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复方物质基础探查
        2.4.1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2.4.2 柴胡疏肝散方-病证关联的成分—靶点网络的拓扑分析
        2.5 基于方证关联的分子对接验证
    3 结果
        3.1 柴胡疏肝散主治的5个主要病种的生物学网络
        3.1.1 5个主要病种各自的基因靶点
        3.1.2 5个主要病种共同的基因靶点
        3.1.3 共同基因靶点PPI网络及其拓扑分析信息
        3.2 柴胡疏肝散网络药理学研究
        3.2.1 柴胡疏肝散的活性成分
        3.2.2 柴胡疏肝散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
        3.2.3 柴胡疏肝散作用靶点PPI网络及其拓扑分析信息
        3.3 柴胡疏肝散与其所主5个主要病种的生物关联性
        3.3.1 柴胡疏肝散与5个主要病种的共同靶点
        3.3.2 柴胡疏肝散与5个主要病种的共同靶点的PPI网络
        3.3.3 共同靶点的PPI网络中的Hub基因及其生物信息
        3.3.4 柴胡疏肝散与5个主要病种的共同靶点及其生物学富集
        3.4 柴胡疏肝散—肝郁证关联的效应物质基础
        3.4.1 柴胡疏肝散成分—肝郁证关联的靶点网络及其生物学信息
        3.5 基于方证关联的方剂关键成分与其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基于异病同证的肝郁证生物学内涵及其解读
        4.1.1 肝郁证与炎症、免疫、细胞凋亡及肿瘤
        4.1.2 肝郁证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4.2 柴胡疏肝散作用的生物学网络及其特点
        4.2.1 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4.2.2 其他作用
        4.3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4.3.1 方-证关联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分子基础
        4.3.2 方药网络药理与病证生物学内涵的比较
        4.4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效应物质基础
        4.4.1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关键活性成分
        4.4.2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关键靶点
        4.4.3 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成分-靶点分子对接验证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2 研究结果及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3.1 创新点
        3.2 局限性
致谢
个人简历

(4)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成份干预肥胖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类成份的治疗潜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下丘脑-交感神经-棕色脂肪轴在脂肪代谢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下丘脑中AMPK水平影响肥胖症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积雪草水提物的LC-MS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棕色脂肪功能及转录组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下丘脑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五 db/db小鼠棕色脂肪和下丘脑组织转录组学的联合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六 积雪草水提物对db/db小鼠肝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实验七 羟基积雪草苷对KKay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显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综述
    1.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研究现状
        1.1.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
        1.1.2 SSS的分型与临床表现
        1.1.3 SSS的西医治疗
        1.1.4 SSS的中医学研究现状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研究现状
        1.2.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1.2.2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SSS治疗中的应用
    1.3 网络药理学简介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1.3.2 网络药理学常用数据库及研究方法
        1.3.3 网络药理学与中医药研究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显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2.1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2.1.1 流程图
        2.1.2 数据收集
        2.1.3 网络构建与分析
        2.1.4 分子对接验证
        2.1.5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构建麻黄附子细辛汤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数据集
        2.2.2 构建SSS相关的疾病靶点数据集
        2.2.3 麻黄附子细辛汤化学成分潜在靶点与SSS相关靶点的交集基因
        2.2.4 麻黄附子细辛汤-化学成分-靶点-SSS网络及显效成分
        2.2.5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SSS的关键化学成分和核心靶点
        2.2.6 分子对接结果
        2.2.7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2.3 分析与结论
        2.3.1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SSS的显效成分分析
        2.3.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SSS的关键成分和核心靶点分析
        2.3.3 靶点通路注释分析
        2.3.4 结论
        2.3.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二甲双胍对高尿酸诱导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二甲双胍对高尿酸大鼠脂肪肝的影响及机制
    1.1 前言
    1.2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1.2.1 实验试剂
        1.2.2 实验仪器
        1.2.3 溶液配制
    1.3 实验方法
        1.3.1 实验动物饲养及模型建立
        1.3.2 摄食量和体重测量
        1.3.3 大鼠血清获取及肝组织取材
        1.3.4 大鼠尿酸水平测定
        1.3.5 大鼠血脂、血清肝酶水平测定
        1.3.6 肝组织TG含量检测
        1.3.7 肝组织H&E染色
        1.3.8 肝组织油红O染色
        1.3.9 大鼠血清清除羟自由基能力测定
        1.3.10 大鼠血清MDA测定
        1.3.11 大鼠肝脏线粒体提取
        1.3.12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1.3.13 线粒体ROS含量检测
        1.3.14 线粒体MDA含量检测
        1.3.15 线粒体XO活性检测
        1.3.16 线粒体GSH-Px活性检测
        1.3.17 肝组织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及线粒体NOX4 mRNA检测
        1.3.18 肝组织AMPK、p-AMPK蛋白及线粒体NOX4蛋白检测
    1.4 统计分析
    1.5 结果
        1.5.1 二甲双胍对高尿酸大鼠体重、血清肝酶、血脂、尿酸水平的影响
        1.5.2 二甲双胍减少高尿酸大鼠肝脏脂质沉积
        1.5.3 二甲双胍减轻高尿酸大鼠血清氧化应激
        1.5.4 二甲双胍减轻高尿酸大鼠肝脏线粒体氧化应激
        1.5.5 二甲双胍对高尿酸大鼠肝脏AMPK/NOX4信号通路的影响
    1.6 结论
第二章 二甲双胍对高尿酸作用下HepG2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及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HepG2细胞培养及分组
        2.3.2 HepG2细胞线粒体提取
        2.3.3 HepG2细胞油红O染色
        2.3.4 HepG2细胞TG含量检测
        2.3.5 HepG2细胞线粒体ROS含量检测
        2.3.6 HepG2细胞线粒体MDA含量检测
        2.3.7 HepG2细胞线粒体XO活性检测
        2.3.8 HepG2细胞线粒体GSH-Px活性检测
        2.3.9 HepG2细胞脂质合成相关基因及线粒体NOX4 mRNA检测
        2.3.10 HepG2细胞AMPK、p-AMPK蛋白及线粒体NOX4蛋白检测
        2.3.11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线粒体内NOX4分布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2.5.1 二甲双胍减少高尿酸作用下HepG2细胞脂质沉积
        2.5.2 二甲双胍减轻高尿酸作用下HepG2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
        2.5.3 二甲双胍对高尿酸作用下HepG2细胞AMPK/NOX4信号通路的影响
    2.6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文结论
综述 尿酸参与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概述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1.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1.1.1.1 细菌感染
        1.1.1.2 真菌感染
        1.1.1.3 寄生虫
        1.1.2 营养因素
        1.1.3 激素调节
        1.1.4 其他因素
        1.2 奶牛子宫的防御机能
        1.2.1 子宫功能性防御屏障
        1.2.2 子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1.2.2.1 嗜中性粒细胞(PMN)
        1.2.2.2 肥大细胞(MC)
        1.2.2.3 自然杀伤(NK)细胞
        1.2.3 子宫特异性免疫屏障
        1.2.3.1 淋巴细胞
        1.2.3.2 免疫球蛋白
    第2章 虎杖苷的研究进展
        2.1 抗氧化应激
        2.2 抗纤维化
        2.3 抗血管炎症
        2.4 其他作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材料
        1.2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来源与分组
        1.4 溶液配制
        1.5 动物造模及给药方案
        1.6 组织学分析
        1.7 MPO测定
        1.8 ELISA
        1.9 Western blot分析
        1.10 统计分析
    第2章 实验结果
        2.1 虎杖苷对LPS诱导的小鼠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2.2 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子宫内膜炎时MPO活性的影响
        2.3 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模型小鼠子宫促炎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2.4 虎杖苷对大鼠子宫内膜炎NF-κB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2.5 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子宫内膜炎Nrf2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第三篇 讨论
    3.1 虎杖苷对LPS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
    3.2 虎杖那对LPS诱导小鼠子宫内膜炎的机制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前言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数据库及软件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蛋白组学的COPD大鼠经穴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变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改良的COPD大鼠模型的复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动物及分组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流程图
        3.2 COPD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存活率
        4.2 体重
        4.3 肺组织病理切片
        4.4 肺泡灌洗液炎性因子含量
    5 小结
实验二 COPD大鼠背部“经穴”微循环灌注量变化特征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动物及分组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流程图
        3.2 COPD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方法
        3.3 血流值监测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模型评价
        4.2 大鼠背部经穴与非经穴的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COPD病理状态下经穴局部皮肤的蛋白组学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2 主要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分析软件
    3 实验动物及分组
    4 实验方法
        4.1 实验流程图
        4.2 COPD大鼠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方法
        4.3 血流值监测方法
        4.4 皮肤组织取材方法
        4.5 数据处理方法
        4.6 串联质谱标签法(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
        4.7 GO(Gene Ontology)功能注释方法
        4.8 KEGG通路注释方法
        4.9 GO注释与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方法
        4.10 蛋白质聚类分析(Clustering)方法
        4.11 蛋白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模型评价及血流值监测结果
        5.2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筛选结果分析
        5.3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GO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5.4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KEGG通路注释及富集分析
        5.5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聚类分析
        5.6 COPD大鼠经穴与非经穴皮肤组织差异蛋白质复杂网络分析
        5.7 关键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筛选分析
    6 小结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钙离子与腧穴特异性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的介绍
        1.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认识及治疗方法
        1.1.2.1 糖尿病的病因
        1.1.2.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干预治疗
        1.1.3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2 型糖尿病建模方法研究进展
        1.2.1 模型动物
        1.2.2 模型分类
    1.3 铁皮石斛的研究概况
    1.4 铁皮石斛复方制剂研究进展
    1.5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1.6 实验目的,意义及研究思路
        1.6.1 实验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铁皮石斛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铁皮石斛多糖的制备
        2.2.2 实验动物建模与分组
        2.2.3 小鼠日常生话的观察与记录
        2.2.4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2.2.5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2.2.6 小鼠抗氧化酶活水平测定
        2.2.7 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2.2.8 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小鼠的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变化
        2.3.2 小鼠空腹血糖与糖耐量变化
        2.3.3 小鼠血清学分析
        2.3.4 小鼠胰岛素含量及其抵抗性分析
        2.3.5 铁皮石斛多糖对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酶活水平的影响
        2.3.6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铁皮石斛复方剂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动物
        3.1.2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3 试验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铁皮石斛复方制剂多糖的制备
        3.2.2 实验动物分组建模
        3.2.3 小鼠日常生长状态观察
        3.2.4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3.2.5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6 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性酶活测定
        3.2.7 小鼠肝脏和胰腺病理观察
        3.2.8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3.2.9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2.10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小鼠体重变化
        3.3.2 小鼠空腹血糖值及糖耐量测定
        3.3.3 小鼠血清指标
        3.3.4 铁皮石斛复方剂对小鼠肝脏和胰腺抗氧化酶活水平的影响
        3.3.5 小鼠肝脏和胰腺病理观察
        3.3.6 小鼠肠道菌群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试验结论
    4.2 展望
    4.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四、植物性神经对大鼠肝脏葡萄糖代谢和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过量摄入不同膳食脂肪对脂肪酸体内分布及脂质稳态的影响[D]. 李睿智. 江南大学, 2021
  • [2]运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探讨柴胡疏肝散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内涵[D]. 李文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不同BMI人群口服高脂负荷对血清瘦素的影响[D]. 朱钥红.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积雪草及其主要三萜成份干预肥胖小鼠体重增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伯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显效成分和作用机制[D]. 朱安娜. 河北大学, 2021(11)
  • [6]二甲双胍对高尿酸诱导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谭璐嫔.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7]虎杖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子宫内膜炎的保护作用[D]. 李荣. 吉林大学, 2020(01)
  • [8]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蛋白组学的COPD大鼠经穴血流灌注量特异性变化的机制研究[D]. 胡巧巧.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铁皮石斛多糖及复方剂对糖尿病小鼠降糖研究[D]. 王云威.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自主神经对大鼠肝糖代谢和肝纤维化的影响(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