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到细节的全面保护

从整体到细节的全面保护

一、整体到细节全方位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井泽林[1](2021)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报靶机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工业设计是越来越备受全球重视的学科之一,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在专用型仪器设备上,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过去掌握着技术和设计的前沿思维,因此在这一类型的市场上如鱼得水。我国的专用型仪器设备在设计研发上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巨大,近年来虽然技术支持上的差距迅速缩小,但在整体的设计上仍有欠缺和发展空间。整体外观造型的结构设计合理性不足,设备的宜人性和舒适性缺乏,人机界面中操纵器的排布没有一套规范高效的设计方法,导致仪器设备的操作效率和准确性都有欠缺。本课题通过对人机工程学分析研究,为专用型仪器设备的整体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法,推动专用仪器设备的设计进步。本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专用仪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从人机工程学角度对专用仪器设备的设计要素、原则等进行了梳理归纳。调查人机工程学的文献资料,以课题的研究方向为目的分析了市场现有同类型仪器的设计现状。通过和操作人员、专家的访谈调查得出了报靶设备的设计指标。最后总结映射出设计要素。包括人机尺寸,外观语义倾向和造型结构,人机界面、材质和色彩等,最后提出设计方案,在物理样机完成之后做了评价探讨,对外观造型和人机界面着手优化改良,借助启发式算法理论运用和人机界面结合设计,得出优化后的改良产品。本文将相关理论知识贯穿到文章设计研究的每个环节,探讨了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要素,以军用报靶机的课题设计为例做了设计实践,构建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专用仪器设计思路,促进了人机工程学和工业设计上的学科交叉应用发展。

苏静[2](2021)在《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一页。地处西北偏僻之隅的秦人,不断奋斗东进而逐步统一中国,开启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纪元。近几十年来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呈现出序列化、体系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依然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其遗产价值的释放。本文以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方法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类似的文化遗产概念,分析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集群特征,将其称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并基于其历史、考古研究的系列成果,运用文化遗产“关联性”概念,揭示其集群空间格局与整体关联机制。其次,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维度,凝炼其整体价值内涵,并以此架构其价值体系。再次,针对其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运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其整体关联性和整体价值研究,在阐释整体价值目标下,初步建构其保护和展示体系。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首先揭示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遗址片区-遗址整体”层级构成及其“功能性关联”、“文化性关联”和“历史性关联”机制。其次,凝炼出其“见证统一国家创立过程”、“形成古代国家发展完整实物链”、“反映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秦文化核心”四项整体价值内涵。再次,初步建构了以“建立遗址体系信息库和管理平台”、“构建保护规划体系”为保护程序,遗址体系的“价值体系认知方法”、“完整性认知及评估方法”、“保护区划划定方法”为保护方法,“遗址点纳入制度”、“保护总体规划制度”、“联合管理制度”等为保护制度,并以“精准补充、注重关联和勘察环景”考古研究建议、“国-省-市/县”分级保护、“特区-分区-园区”分类保护、整体立法保护为保护建议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最后,建构了以“制度之始”、“国家之成”、“民族之基”为阐释主题,以“点-面-线”多层主题叙事结构为阐释框架,并以“建立阐释与展示总体规划制度、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融媒体平台”为整体连贯强化措施的整体性展示体系。本文研究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针对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建立了其整体保护策略集成框架,构建了其多层级主题叙事型阐释框架,实现了秦崛起及统一历史进程的完整阐释。同时,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遗址类型及地区,以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

李美欣[3](2021)在《电力系统职业装的需求分析与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装作为各类团体组织和企业形象的体现已被广泛使用。企业和团体组织对于职业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装应在其标志性、实用性、艺术性、统一性、防护性、科学性等方面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来满足各行各业对于职业装的需求。电力系统职业装作为电力系统行业的形象标志,对电力企业的整体形象规范和保护员工人身安全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力系统行业内岗位众多、工种复杂、工作环境各不相同导致目前电力系统职业装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电力系统职业装的功能性、美观性、舒适性已不能满足电力员工的工作需要。因此,对已有电力系统职业装进行创新设计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提升电力行业的企业形象并保护电力职工的生命安全。对电力系统行业内职业装的基本情况了解后,从电力系统职业装的发展与现状入手收集图文资料,展开对电力系统单位的实地考察和对员工的直面访谈与问卷调查,将电力系统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进行深度剖析。经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对电力系统内部各岗位工种、各工种的工作环境、各岗位的员工着装情况有了直观的认识。将电力系统内各岗位职业装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出已有电力系统职业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员工对电力系统职业装的需求和已有职业装的缺点,提出各岗位职业装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职业装的色彩、面料、款式、配饰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设计,为后续的电力系统职业装创新发展找到了较完善的创新设计思路。最后阐述电力系统职业装的创新设计对于电力行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对电力系统职业装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文章对电力系统职业装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和了解,通过电力系统职业装的理论研究对电力系统职业装的未来发展和设计思路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希望可以为电力系统职业装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杨丽丽[4](2020)在《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们常常遭遇糟糕体验、憧憬幸福体验。幸福体验是个体生命的身体感知和心灵认知共同谱写的美好结晶,它可以被创造、转换、传递,并以行为和情感的方式外显或内隐于体验者的身心记忆之中。体验设计概念的出现,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转换升级到“以体验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和方法论中。体验设计运用一种系统性策略与方法优化人的身心体验;意在设计语境下编制一张以理性为经度、非理性为纬度的动态协同网络,以连接人与世界、身与心、思想与行动、统一性与多样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人们在体验活动中的常常将功用、效率之上的审美情趣、积极情绪、社交连接和价值意义作为驱动力,有限理性地感知、认知并采取行动。因此,人性中的有限理性需求特质令导向幸福体验的设计策略成为研究重点。幸福体验设计涉及体验情境、体验媒介投射到体验者的身心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表征的综合。人们对于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的美好诉求,既包含了人格中本我层面对感官享乐的欲求,也包含了自我层面对功用和效率的需求,同时也蕴含超我层面对情绪情感、社会关系和价值意义的追求。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对感知愉悦、自主参与、亲密关系、成就和意义之幸福体验的渴望,也是其体验的终极目的。幸福体验设计是设计师和品牌(组织)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因此如何令体验者达至幸福体验成为了体验设计研究的重点。这为体验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启发:从追求功能、效率为导向的工具理性思维与方法转换为关注幸福感、故事性和价值意义的体验思维与方法。幸福体验设计是运用系统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对体验者的幸福体验进行创造、转换和维度拓展的过程。本文聚焦体验现象中人的纯粹体验及其特征,探索如下问题:如何达成体验设计中理性与感性相平衡的价值观?如何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解构和重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开启幸福体验导向的设计思维与策略?如何为差异化的体验者,在其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行为序列之中,激发其积极情绪,构建更为亲密友好的关系,使其获得在价值意义层面上更具真、善、美的生命体验?如何构建幸福体验媒介化、情境化和故事化的创新设计方法?如何通过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触发人们获得通往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体验旅程?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基于体验过程中体验者的有限理性特质,本文系统性地探讨了处于不确定体验情形中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等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视角,构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愿景;并从体验者的身心维度,探索如何在产品、空间、服务、系统和品牌形象中融入“以幸福体验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赋能策略和新范式。基于人性的有限理性特质和对于幸福体验的本质追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分别从理智和情感,目标和路径,用户和组织多个视角,在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层面和形而下的体验设计实践基础上,通过诗性直观和理智直观,探寻并还原有限理性行为人幸福体验的本质,提出了“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这为体验者开启了诗意化栖居,审美化生活、工作和娱乐的幸福体验模式,为设计师和品牌(组织)提供了可操作的幸福体验设计思维参考。体验者、设计师和品牌(组织)可以依据“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和“五模式—六通道”关联模型,对特定主题的体验过程和体验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莫比乌斯环的无限循环结构可以形象地隐喻“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各个体验环节间会相互关联、相互转换、相互融合的关系。当体验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环节间处于协同状态时,体验者的身心层面会获得五维幸福体验:审美化感知体验、沉浸式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谐的关系体验和有意义的认知体验。利用莫比乌斯环结构来隐喻幸福体验设计中五步循环间的关系,其最大的意义就是象征着体验设计时的整体性协同思维和系统性方法运作。不断变化的时空情境和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体验设计面临着应对不同体验个体和体验群体在体验旅程中不确定性、偶然性和差异性需求的重重挑战。从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中的“满意解”原则出发,在应对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体验情形时,基于不同体验者间存在的有限理性程度的异质性,提出了基于“偏好—动机”的I-E-P-M用户分类模型;并从统一性和差异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辩证视角,提出了“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以应对体验旅程中充满多样性、差异化和新颖性的幸福体验需求,令不同的体验者可以获得与其动机和偏好相契合的体验“满意解”。基于体验全旅程和全渠道,聚焦关键体验触点和体验渠道,分析体验者的身心体验状态;秉持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原则,确保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幸福体验设计不仅仅是在设计一个个体验瞬间,更在促成个性化体验故事的诞生。体验者的主观幸福感可借由富有叙事性的体验媒介和体验情境来实现和增强。本文提出了“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在“直观”典型性体验现象、还原出一般性的体验本质和规律之后,再借由隐喻设计,从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维度赋予体验本质更为多样和开放的可能性,以创造情境化的体验媒介、体验情境及理想体验现象,旨在增强体验的沉浸感、主题性和体验者的自主性,在对体验者进行幸福体验赋能的同时,与体验者的生命叙事形成积极的共生关系,在传播品牌(组织)自身故事的同时,塑造体验者的有意义的生命故事。幸福体验设计的实施需要兼顾体验者的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体验动机由审美动机、功用动机、娱乐动机、社交动机和意义动机组成;体验能力由感知能力、行动能力、共情能力、协同能力和认知能力构成。有意义和难忘的幸福体验产生于体验者的动机和能力相适应时,体验者的体验行为才会被触发,才会在特定的体验动机驱动下,以体验情境为剧场,以体验媒介为道具,主动参与并上演个性化的体验剧情,积极创造幸福体验故事,获得幸福体验设计赋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品牌(组织)和设计师可通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创造性地触发、激励和增强体验动机,弥补、转换和提高体验能力;令体验者成功跨越幸福体验线,处于幸福体验赋能区,实现幸福体验赋能。对应于体验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层面的需求,通往幸福体验的道路分别有着三条路径:一个通向有趣的目标,一个通向有用的目标,一个则通向有意义的目标。品牌(组织)和设计师通过对体验者的体验心理与目标特征的解读,利用“动机+能力+赋能”的体验设计新范式,针对“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五个环节进行创新设计,以增加体验者“审美体验”和“心流体验”的发生概率和强度。本文贯穿对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形而下层面的设计案例解析,围绕产品设计、公共图书馆设计和互动装置设计具体展开理论论述。笔者十多年来在产品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和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的真切体会和心得成为本文研究成果的重要基础;并将本研究的体验设计思维、策略和新范式应用到了设计创新和设计教学中,验证了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综上所述,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可以深入到体验设计实践的本真状态。由于体验者的“有限理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体验情形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动态性”,体验设计思维不是固定的“体验蓝图”,而是拓展体验行为的“可变性模式”。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体验设计是在充分考虑到体验者的理性与非理性体验状态,而在特定时空情境和文化语境脉络中实现问题解决的动态连续过程。设计师和品牌(组织)为体验者提供的体验设计规划应预留出一定的开放性空间,在充分考虑体验者在体验中具体的“感知唤醒—行为触发—情绪激活—关系构建—认知塑造”情形的基础上,让体验者能够根据其体验动机和体验能力采取动态的、灵活的行动,创造性地构建个性化的幸福体验故事,在独立或共生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赋能。本文从有限理性的视角进行体验设计维度及其关系的细分,为体验设计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设计方法与思路。期待本文能为创造拥有幸福感的体验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安琦[5](2020)在《差异化混粮混糠设备造型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智能制造的战略布局下,如何顺应市场以提升竞争力已成为酿造业企业在实现转型升级的首要问题。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保持优势,由功能至上原则转变为对其品牌形象的关注。本文聚焦酿造行业,对酿造装备调研分析归纳其共性问题即:产品辨识度低、同质化显现严重;品牌形象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以行业背景、产品现有问题以及企业的切实需求为基础,酿造企业形成品牌差异化的竞争格局为目标,从品牌形象构建层面入手,由表及里对差异化设计进行破解分析,基于品牌创新—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的研究思路,站在工业设计的视角,首先对企业差异化设计系统进行梳理,提出差异化设计方法;其次在已成熟的装备品牌中寻求酿造企业品牌差异化可借鉴的内容,从视觉层面探讨了装备品牌形成差异化的主要特征,并落实到产品差异化上,提取出产品差异化的设计语言,总结归纳装备产品差异化设计的构建原则;最后以校企合作项目混粮混糠设备的造型设计为实例,提出品牌差异化下的产品差异化设计流程,利用形状文法对品牌的特征造型语言进行推导创新,实现混粮混糠设备的创新设计,得出的品牌特征造型语言适用于同企业的其他产品。通过本设计研究提出的差异化设计方法及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的产品设计实践中;对形成品牌差异化及产品差异化的特征要素提取,有利于品牌差异化的实施,从而提升品牌的识别度,使同品牌的产品形象与企业形象统一。同时,混粮混糠设备的差异化造型设计实践也为酿造设备的设计提供了设计思路。

李浩平[6](2020)在《基于VR的油田钻井工程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近些年,虚拟现实技术在油田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该技术进行可视化油田钻井工程仿真系统的开发已成为主要趋势。本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地油田钻井工程作业的可视化仿真,开发并实现了基于VR的虚拟钻井工程仿真系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石油行业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应用中的优劣势;然后确定采用3ds Max软件来构建钻井工程场景的仿真模型,借助Photo Shop(PS)软件进行贴图处理;再分别利用Substance Painter(SP)软件和Vray渲染器进行材质渲染处理;在Unity 3D平台进行虚拟钻井工程仿真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借助HTC Vive硬件设备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沉浸式交互。(1)借助3ds Max软件构建了钻井工程场景的三维仿真模型,并借助PS、SP和Vray等工具进行了贴图、渲染等优化处理,使仿真模型更加逼真。在Unity项目中制作了井场环境模型,并导入仿真模型;添加了碰撞体、动画及流体效果,可以真实还原钻井工程的实地场景。(2)利用UGUI设计了系统交互界面,设计并实现了钻井现场的漫游系统、起升系统及旋转系统的交互界面;特别针对循环系统的钻井液的流动特性,使用Obi Fluid流体插件实现流体动画的逼真再现;并利用C#语言编写了各个功能模块的代码,实现了各个交互界面的控制,整合资源并生成仿真系统。(3)借助SteamVR插件实现了Unity 3D软件与HTC Vive硬件设备的配合,在项目中实现对头显、手柄控制器及定位器等设备的检测和控制,软硬件结合构建出逼真的场景可视化效果,实现沉浸式的虚拟钻井工程仿真系统的交互控制。本系统的开发充分发挥了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特点,能为井控人员营造一种安全且逼真的交互环境,为有效的技能学习和培训提供了保障,从而有助于提高培训效率和节省培训成本。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邱峥[8](2020)在《面向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的共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微型芯片、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物联网技术从最初的概念构想逐渐发展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产业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壮大。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可在分布式网络中保证信息安全可靠、可追溯,因此使用区块链技术为物联网提供安全保护,保证信息存储安全、交易可靠、通信安全等成为物联网及区块链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物联网海量终端、设备资源受限、交易实时性高等特点,传统的区块链共识机制不适用于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场景。考虑两大经典共识机制:1)工作量证明机制(Proof-of-Work,简称PoW)资源消耗大、共识效率低且没有准入条件,不满足物联网设备资源受限、交易数据量大且实时性要求高、准入身份安全要求高等要求;2)实用拜占庭容错机制(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简称 PBFT)中共识权利集中于少数节点、共识性能随共识节点数增加而快速下降,不适用于物联网要求公平透明的应用场景,且不能实现在多节点参与情况下的高性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角色划分的区块链与物联网深层融合的整体架构设计(Role based Blockchain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简称 BlockIoT)以及面向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场景的基于双重投票验证的共识机制(Dual Vote Confirmation based Consensus,简称 DVCC)。在融合框架设计中,针对物联网设备资源受限问题,本文根据物联网不同层设备的资源和需求不同,赋予其不同的区块链节点角色。在共识机制设计中,首先,针对共识安全和公平性问题,提出了多维信用评分机制、双重验证机制、分类随机选举机制和基于信用评分的激励机制;其次,针对性能提升问题,提出了投票机制,使共识具有较短的延迟且避免了大量能源消耗。最后,本文针对共识机制的安全性、共识延迟以及吞吐量性能做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DVCC共识机制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场景中,适应物联网海量终端、设备资源受限、交易实时性高、公平性要求高等特点。相比于PoW机制,DVCC具有能耗小、效率高的优势;相比于PBFT机制,DVCC在保证共识安全和公平的前提下,可实现多节点参与的低时延、高吞吐性能。

覃志凝[9](2020)在《珠海乡村风貌导控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快速城镇化带来珠三角地区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乡村风貌受到极大的冲击,乡村出现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建筑风貌杂乱无章、地域特色严重缺失等问题。近年来,许多地区积极探索乡村风貌管控策略,包括在乡村规划中增加风貌管控章节、编制乡村风貌设计导则以及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中增加风貌管理的相关内容等。但是,管控措施缺乏系统的技术规范支撑、规划设计内容缺少控制指导策略、规划设计成果难以落地实施、自上而下的管控与自下而上的治理难以有效衔接等问题的暴露,表明乡村风貌管控仍处于摸索阶段。而相较于传统农业社会的乡村,新时代的乡村不再是单纯的内生社会体系,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以传统的“村规民约”作为乡村风貌秩序构建的约束力已经远远不够甚至已经丧失。因此,通过建立适宜新时代乡村特征的公共政策和行政管理手段,对乡村风貌进行有效的“自上而下”的政府管控,对于现代乡村的发展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当然,相较于城市风貌管控,无论是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虽然可以适当借鉴,但却必须有适应不同地方乡村地域和文化特征的“乡村味”,同时还必须与新时代的新型村规民约实现协同联动。本论文正是基于上述分析,以地域文化特征相对鲜明的珠海为例,探究乡村风貌导控体系的构建。在理论分析层面,从导控目标、导控原则、导控主体、导控对象和导控手段五个方面识别乡村风貌自身特征,探讨区别于城市风貌的乡村风貌导控重点。并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分析乡村风貌导控方法的模型,明确乡村风貌导控要素推导的方法,探究乡村风貌规划设计系统和乡村风貌建设管理系统的导控思路,以及乡村风貌导控的成果形式,探索从规划编制、规划审查审批、规划建设许可以及建设管理全过程中乡村风貌导控的操作思路,搭建完善的乡村风貌导控逻辑框架。最后,从珠海乡村风貌现状和问题出发,推导珠海乡村风貌导控要素、划分珠海乡村特色风貌片区和区域的导控级别、构建作为技术支撑的珠海乡村风貌规划技术系统和作为落地保障的珠海乡村风貌建设管理系统,提出符合珠海乡村发展建设实情的具体导控建议。并以期为珠三角乃至全国相似地区乡村风貌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刘慧鸿[10](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二、整体到细节全方位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整体到细节全方位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报靶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人机工程学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设计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
2 人机工程学概述及其在仪器中的设计原则
    2.1 人机工程学概念及定义
    2.2 人机工程学的产品与理论体系
        2.2.1 工业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
        2.2.2 人机工程学理论体系
    2.3 专用仪器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2.4 专用仪器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分析
        2.4.1 人机界面的编码原则
        2.4.2 人机界面的相合性原则
        2.4.3 人机界面的视觉特征原则
        2.4.4 人机设计的重要性原则
        2.4.5 人机设计的频率性原则
        2.4.6 人机设计的功能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3 报靶机的功能需求与调研分析
    3.1 报靶机的设计背景
    3.2 报靶机的功能需求确定
        3.2.1 人机需求分析
        3.2.2 功能指标的设计映射
    3.3 同类仪器的造型设计分析
        3.3.1 专用仪器设备的分类
        3.3.2 专用型仪器设备的外观造型分析
    3.4 同类仪器的人机界面设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报靶机的设计与人机工效评价
    4.1 设计内容分析
    4.2 报靶机内部布置设计
    4.3 报靶机关键尺寸设计
        4.3.1 内部重要部件尺寸
        4.3.2 外观造型尺寸确定
    4.4 草图
        4.4.1 报靶机外观造型的设计草图
        4.4.2 报靶机外把手设计草图
        4.4.3 报靶机补光灯设计
        4.4.4 人机界面排布设计
    4.5 三维模型和渲染
        4.5.1 报靶机的调节机构设计要点
        4.5.2 色彩分析与渲染
    4.6 物理样机制作实现
    4.7 基于人机工效的设计评价
        4.7.1 评价方法
        4.7.2 工效评价的内容
        4.7.3 评价对象与评价设备
        4.7.4 实验评价的过程与结果
        4.7.5 基于人机工效的设计评价结论
    4.8 本章小结
5 报靶机造型的优化改良
    5.1 第一代报靶机的设计问题分析
        5.1.1 外观造型设计问题分析
        5.1.2 人机界面设计问题分析
    5.2 报靶机的人机界面结合优化设计
        5.2.1 界面排布设计计算
        5.2.2 基于最优操作距离与人机工程学的人机界面的结合优化设计
    5.3 报靶机优化改良的设计要素分析
        5.3.1 形态的影响因素与选择
        5.3.2 材质的影响因素与选择
        5.3.3 色彩的影响因素与选择
    5.4 报靶机优化设计实践过程与结果
        5.4.1 优化的草图方案
        5.4.2 三维建模和效果图
        5.4.3 最终方案优化设计的具体解析
        5.4.4 配色方案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的历史
        1.1.2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1.2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保存、保护、展示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保存、保护与展示现状
        1.2.3 研究对象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
        1.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历史研究
        1.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
        1.4.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研究
        1.4.5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体系及相关研究
        1.4.6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1.5.2 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法
        1.5.3 问题史学方法
        1.5.4 类比、归纳和演绎研究法
        1.5.5 研究框架
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构成研究
    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概念的提出
        2.1.1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
        2.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概念
    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组成型遗址与关联型遗址
        2.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都邑
        2.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秦公、王、帝陵
        2.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离宫别馆与苑囿
        2.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祭祀处所
        2.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关联型遗址——道路
    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关联机制
        2.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关联机制
        2.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关联机制
        2.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
    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空间格局
    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环景(Setting)
        2.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环景
        2.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片区的环景
        2.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环景
    2.6 本章小结
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研究
    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认知
        3.1.1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价值类型及定义
        3.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逻辑
    3.2 相关价值研究综述
        3.2.1 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
        3.2.2 秦统一的历史观照
        3.2.3 相关秦文化遗址的价值研究
    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价值
        3.3.1 历史价值:秦崛起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大一统制度、统一国家的创立过程
        3.3.2 科学、艺术价值:古代中国国家形成的完整经历——形成了古代中国国家形态发展的完整实物链
        3.3.3 文化价值: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映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3.3.4 社会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秦文化核心
    3.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价值
        3.4.1 西垂片区的价值分析
        3.4.2 雍城片区的价值分析
        3.4.3 咸阳片区的价值分析
    3.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价值
        3.5.1 大堡子山遗址的价值分析
        3.5.2 雍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3 咸阳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4 秦始皇陵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认识
    4.1 文化遗产“完整性(Integrity)”的概念发展
        4.1.1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发展脉络
        4.1.2 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衡量标准
        4.1.3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定义层面
        4.1.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完整性”讨论
    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4.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级
        4.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面
        4.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评估框架
    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评估
        4.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完整性评估
        4.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整体层级的完整性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建构
    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及缺失
        5.1.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存现状
        5.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护管理现状
        5.1.3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缺失
    5.2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的保护经验
        5.2.1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的保护方略
        5.2.2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保护方略
        5.2.3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s)的保护方略
        5.2.4 系列遗产、文化线路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方式的异同
    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构成逻辑
    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程序
        5.4.1 建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信息库和管理平台
        5.4.2 构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护规划体系
    5.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方法
        5.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的认知方法
        5.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和评估方法
        5.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
    5.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制度
        5.6.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遗址点纳入制度
        5.6.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总体规划制度
        5.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联合管理制度
    5.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建议
        5.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考古研究建议
        5.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级保护建议
        5.7.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类保护建议
        5.7.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整体立法保护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建构
    6.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6.1.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定义与辨析
        6.1.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原则
        6.1.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内容
    6.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方法
        6.2.1 文化遗产阐释规划的编制
        6.2.2 文化遗产主题阐释框架的构建
        6.2.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法、方式的其他探索
    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展示利用现状及缺失
        6.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现状
        6.3.2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利用的缺失
    6.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组成内容
    6.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框架
        6.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主题
        6.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垂直建构(主题/价值—分解)
        6.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水平建构(主题—叙事线索)
        6.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遗址展示点的甄选
    6.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叙事结构
        6.6.1 整体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2 片区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3 单点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展示方式
        6.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节点展示方式
        6.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展示方式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论文中相关评估及综述表录
致谢

(3)电力系统职业装的需求分析与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电力系统行业与电力系统职业装
    2.1 职业装概述
        2.1.1 职业装的起源
        2.1.2 职业装的发展
    2.2 电力系统行业概述
        2.2.1 电力系统行业构成
        2.2.2 电力系统行业特点
    2.3 电力系统职业装发展概述
        2.3.1 电力系统职业装发展演变
        2.3.2 电力系统职业装发展现状
        2.3.3 电力系统职业装特点
    2.4 电力系统职业装种类
        2.4.1 职业制服
        2.4.2 职业工装
        2.4.3 职业防护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力系统职业装设计中的需求分析
    3.1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调研分析
        3.1.1 调研目的与内容
        3.1.2 调研主要对象与方法
        3.1.3 调研结果分析
    3.2 电力系统内员工职业装穿着现状
        3.2.1 电力系统各部门职业装穿着情况列表
        3.2.2 电力系统各部门职业装穿着特点分析
    3.3 电力系统职业装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缺乏设计美学意识
        3.3.2 功能性设计薄弱
        3.3.3 色彩款式单一
        3.3.4 耐劳耐用性能差
        3.3.5 配饰设计缺乏完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创新设计研究
    4.1 电力系统职业装设计原则
        4.1.1 以人为本原则
        4.1.2 审美时尚原则
        4.1.3 系统性原则
        4.1.4 科技实用原则
        4.1.5 针对性原则
    4.2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色彩设计
        4.2.1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色彩设计现状分析
        4.2.2 电力系统职业装色彩设计改进建议
        4.2.3 电力系统职业装色彩的功能性创新设计
        4.2.4 电力系统职业装色彩的审美性创新设计
    4.3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材料设计
        4.3.1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常用材料分析
        4.3.2 电力系统职业装面料选择建议
        4.3.3 舒适型面料在电力系统职业装中创新运用
        4.3.4 功能型面料在电力系统职业装中创新运用
    4.4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款式造型设计
        4.4.1 电力系统职业装品类现状分析
        4.4.2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款式功能性创新设计
        4.4.3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款式审美性创新设计
    4.5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配饰设计
        4.5.1 电力系统职业装配饰品类现状分析
        4.5.2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配饰创新设计
    4.6 电力系统职业装创新设计方案
        4.6.1 夏季电力系统职业装设计
        4.6.2 春秋季电力系统职业装设计
        4.6.3 秋冬季电力系统职业装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系统职业装创新设计的意义及展望
    5.1 职业装创新设计对于电力系统行业的意义
        5.1.1 提高电力行业凝聚力
        5.1.2 树立电力行业企业形象
    5.2 职业装创新设计对于电力系统职工的意义
        5.2.1 提升电力员工形象
        5.2.2 保障电力员工人身安全
        5.2.3 树立电力员工职业精神
        5.2.4 规范电力员工日常行为
    5.3 电力系统职业装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5.3.1 少数民族图案色彩融合
        5.3.2 高科技与环保结合
        5.3.3 时尚性与功能性兼容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从用户体验设计到体验设计研究
        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关注人的身心体验
        四、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七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八节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有限理性及体验设计理论
    第一节 体验经济背景下的设计现状
    第二节 体验概念解析
        一、西方视角下的纯粹体验
        二、东方视角下的体验哲学
        三、设计语境下的体验属性
    第三节 关于有限理性
        一、解读有限理性理论
        二、解读理性与非理性
        三、解读有限理性行为人
    第四节 有限理性与体验关系
        一、有限理性的体验者
        二、传情达意的体验媒介
        三、体验者与体验媒介之间的动态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愿景
    第二节 解构有限理性行为人的幸福体验
        一、幸福的多元性特征分析
        二、解构幸福秘诀:HYGGE
        三、解读幸福“五元论”模型:PERMA
    第三节 重构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一、直观幸福体验现象
        二、五步循环幸福体验设计模式
        三、“莫比乌斯环”型关系
        四、体验感受器与体验通道
        五、“模式—通道”关联模型解析
    第四节 五维幸福体验与案例分析
        一、五维幸福体验解析
        二、五维幸福体验案例解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一节 幸福体验设计驱动下的赋能策略
        一、应对不确定性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二、以Oodi图书馆为例谈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三、A-T-A-C-S幸福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第二节 秉承差异化体验设计赋能策略
        一、聚焦有限理性的体验设计赋能对象
        二、基于同一性的类体验设计赋能
        三、基于差异性的群体体验设计赋能
        四、基于叙事性的个体体验设计赋能
    第三节 体验设计赋能策略的特性
        一、多维体验的协同性
        二、跨渠道体验的相关性
        三、身心体验的平衡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创新方法
    第一节 创造情境化的幸福体验故事
        一、幸福体验故事的构成要素
        二、幸福体验故事的动态情境
    第二节 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
        一、“悬置—隐喻”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方法
        二、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路径
        三、情境化幸福体验创新设计案例解析
    第三节 “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
        一、福格行为模型的启示
        二、“动机+能力+赋能”体验设计新范式解读
        三、幸福体验赋能的驱动力
        四、增强体验能力的幸福体验设计赋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体验设计实践
    第一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实践原则
        一、聚焦于关键体验维度的创新性
        二、维持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平衡性
        三、避免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的矛盾性
        四、塑造感知体验与认知体验协同性
        五、基于体验信息的预期和评价
    第二节 有限理性视角下体验设计案例解析
        一、从感知体验到认知体验的创新设计实践
        二、提供“满意解”的差异化体验设计实践
    第三节 感知信息与认知信息相适应的品牌LOGO设计实践
        一、优视佳品牌形象设计案例
        二、宁波大学图书馆与信息中心LOGO设计案例
        三、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LOGO设计案例
    第四节 “形式追随体验”的产品设计实践
        一、电动洗眼器体验设计案例
        二、眼保健操仪体验设计案例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附录 Ⅱ:热敷眼保健操仪对小学生视力干预的效果报告

(5)差异化混粮混糠设备造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行业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课题拟解决的问题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差异化设计与认知的实践意义
        1.4.2 差异化设计与企业竞争力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实践与研究系统图
    1.7 论文创新点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差异化设计理论系统及方法
    2.1 差异化设计理论
        2.1.1 差异化
        2.1.2 差异化设计理论范围
    2.2 企业差异化设计系统
        2.2.1 企业品牌与差异化
        2.2.2 企业产品形象与差异化
        2.2.3 企业文化与差异化
        2.2.4 差异化设计实践
        2.2.5 小结
    2.3 差异化设计方法
        2.3.1 原点提取法
        2.3.2 语义提取法
        2.3.3 功能提取法
        2.3.4 人机系统提取法
    2.4 差异化设计理论在酿造设备造型设计中的重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备品牌差异化与产品差异化表现形式
    3.1 装备品牌选取
        3.1.1 德玛吉(DMG)差异化特征表现形式
        3.1.2 通快(TRUMPF)差异化特征表现形式
        3.1.3 品牌差异化特征比对
    3.2 装备产品差异化表现形式
        3.2.1 .点
        3.2.1.1 螺丝
        3.2.1.2 铰链
        3.2.1.3 警示灯
        3.2.1.4 LOGO及型号
        3.2.2 线
        3.2.2.1 装饰线
        3.2.2.2 把手
        3.2.3 面
        3.2.3.1 操作面板
        3.2.3.2 观察窗
        3.2.3.3 风孔
    3.3 装备产品差异化设计语言提取
        3.3.1 装备差异化设计显性语言
        3.3.1.1 形态语言
        3.3.1.2 材质语言
        3.3.1.3 色彩语言
        3.3.2 装备差异化设计隐性语言
        3.3.2.1 操作者行为语言
        3.3.2.2 环境语言
        3.3.2.3 企业语言
    3.4 装备差异化设计原则
        3.4.1 形态结构关联原则
        3.4.2 美学情感关联原则
        3.4.3 设计三化关联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差异化品牌元素定位设计
    4.1 品牌差异化下的产品差异化设计流程
    4.2 设计项目简介
    4.3 目标产品定位
        4.3.1 酿造工艺流程定位
        4.3.2 目标产品解构
        4.3.2.1 核心产品层
        4.3.2.2 形式产品层
        4.3.2.3 附加产品层
        4.3.3 目标产品的人机环境定位
        4.3.4 目标产品设计需求定位
    4.4 差异化品牌造型语言设计
        4.4.1 形状文法与品牌造型语言设计
        4.4.2 形状文法推演规则
        4.4.3 差异化品牌造型特征语言推导
        4.4.3.1 混粮混糠设备形态提取
        4.4.3.2 企业文化梳理
        4.4.3.3 混粮混糠设备造型设计约束
        4.4.3.4 基础造型语言推导
        4.4.3.5 特征部件造型设计
        4.4.3.6 品牌LOGO形式规范
        4.4.3.7 品牌特征色彩确立
        4.4.3.8 品牌特征字体确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差异化混粮混糠设备设计实践
    5.1 混粮混糠设备模块划分
    5.2 混粮混糠设备设计瓶颈
    5.3 混粮混糠设备造型差异化设计的实现
        5.3.1 初步方案展示
        5.3.1.1 方案一
        5.3.1.2 方案二
        5.3.1.3 方案三
        5.3.1.4 方案四
        5.3.1.5 方案五
        5.3.2 最终方案选取
    5.4 方案整体设计
        5.4.1 混粮混糠模块
        5.4.1.1 上糟仓、静置料斗设计
        5.4.1.2 撒糠机、拌粮输送机设计
        5.4.1.3 粮粉仓设计
        5.4.2 人机协同模块
        5.4.3 自动补粮模块
    5.5 方案细节设计
        5.5.1 孔
        5.5.2 视窗
        5.5.3 铭牌
        5.5.4 最终方案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一 混粮混糠设备工程图
致谢

(6)基于VR的油田钻井工程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VR技术在油田钻井工程虚拟仿真中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关键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油田钻井工程相关知识
    2.1 引言
    2.2 钻井系统组成
    2.3 主要钻井设备
        2.3.1 提升系统设备
        2.3.2 旋转钻进系统设备
        2.3.3 循环系统设备
    2.4 石油钻井工程
        2.4.1 钻井现场布置与设备安装
        2.4.2 钻进工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钻井工程的场景构建及优化
    3.1 虚拟井场三维建模工具的选择
        3.1.1 相关三维建模技术软件的分析
        3.1.2 虚拟井场模型构建过程
    3.2 虚拟钻井工程仿真模型的构建
        3.2.1 构建钻头模型
        3.2.2 构建钻柱模型
        3.2.3 构建井架模型
        3.2.4 构建绞车模型
        3.2.5 构建钻井泵及净化设备模型
        3.2.6 构建MCC房及柴油发电机组模型
        3.2.7 构建钻机底座及其他井场仿真模型
        3.2.8 虚拟钻井工程仿真模型的集成
    3.3 虚拟钻井设备模型的优化处理
        3.3.1 模型的优化方式
        3.3.2 模型优化处理的细节分析
        3.3.3 模型的渲染处理
    3.4 虚拟钻井工程仿真模型的整合和导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钻井工程井场虚拟场景的构建
    4.1 Unity3D引擎
    4.2 虚拟井场环境的创建
    4.3 基于Unity3D的虚拟钻井场景的设计
        4.3.1 场景的渲染制作
        4.3.2 预设体制作
        4.3.3 碰撞体制作
        4.3.4 动画效果制作
        4.3.5 流体效果制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钻井工程仿真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模块设计
    5.2 系统交互界面的整体布局
        5.2.1 GUI界面设计原则
        5.2.2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5.2.3 系统场景切换的实现
    5.3 用户登录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4 加载界面和主菜单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4.1 加载界面
        5.4.2 主菜单界面
    5.5 仿真系统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5.6 虚拟钻井工程仿真操作交互的实现
        5.6.1 漫游系统设计
        5.6.2 起升系统操作演示的设计与实现
        5.6.3 旋转系统操作演示的设计与实现
        5.6.4 循环系统操作演示的设计与实现
    5.7 基于HTC Vive的交互系统的实现
        5.7.1 HTC Vive部分的实现
        5.7.2 交互系统的实现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学术成果

(8)面向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的共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研究现状
        1.2.2 区块链共识机制研究现状
        1.2.3 面向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场景的共识机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区块链与物联网技术综述
    2.1 区块链技术
        2.1.1 区块链关键技术
        2.1.2 区块链技术架构
        2.1.3 区块链经典共识机制
    2.2 物联网简介
        2.2.1 物联网概念来源及定义
        2.2.2 物联网体系架构
    2.3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架构
        2.3.1 浅层融合
        2.3.2 深层融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架构设计
    3.1 融合架构设计思想
        3.1.1 现有融合架构分析
        3.1.2 设计原则
        3.1.3 设计思路
    3.2 融合架构设计方案
    3.3 融合架构合理性分析
    3.4 融合架构应用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面向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的共识机制设计
    4.1 现有共识机制分析
        4.1.1 PoW不足
        4.1.2 PBFT不足
    4.2 共识机制设计
        4.2.1 设计原则
        4.2.2 设计思路
        4.2.3 整体流程
    4.3 具体机制
        4.3.1 多维信用评分
        4.3.2 共识过程
        4.3.3 选举过程
        4.3.4 激励机制
        4.3.5 举报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识机制性能仿真分析
    5.1 仿真系统设计
        5.1.1 系统结构设计
        5.1.2 系统模块设计
        5.1.3 仿真环境
    5.2 性能分析与仿真结果
        5.2.1 安全性
        5.2.2 共识时延
        5.2.3 吞吐量
    5.3 其他性能分析
        5.3.1 公平性
        5.3.2 最终性
        5.3.3 可靠性
        5.3.4 与物联网契合的其他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珠海乡村风貌导控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应重视乡村风貌整体导控
        1.1.2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提升珠三角区域乡村风貌价值
        1.1.3 珠海进入城乡等值发展阶段对乡村风貌管理提出新要求
    1.2 选题来源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概念界定
        1.5.1 乡村风貌
        1.5.2 导控
        1.5.3 乡村风貌导控
    1.6 研究方法
        1.6.1 比较分析法
        1.6.2 现场踏勘法
        1.6.3 访谈问卷法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乡村风貌管理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系统论
        2.1.2 控制论
        2.1.3 设计控制论
    2.2 乡村风貌研究综述
        2.2.1 乡村风貌研究进展
        2.2.2 乡村风貌内涵研究
    2.3 乡村风貌管控方法研究
        2.3.1 乡村风貌规划及相关规划研究
        2.3.2 乡村设计导则研究
        2.3.3 乡村风貌建设管理研究
        2.3.4 国外乡村风貌管理实践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风貌导控思路探究
    3.1 乡村风貌导控的必要性分析
        3.1.1 自上而下管控乡村风貌的必要性
        3.1.2 设计语言转换为管理语言的必要性
        3.1.3 管理语言转化为治理语言的必要性
        3.1.4 乡村风貌导控是趋势转变下的必然选择
    3.2 乡村风貌导控特征识别
        3.2.1 导控目标:凸显乡村美的价值
        3.2.2 导控原则:村民需求与多主体利益的共生
        3.2.3 导控主体:多维主体共同导控
        3.2.4 导控对象:开放式景观系统
        3.2.5 导控手段:可持续的弹性控制
    3.3 系统论视角下的乡村风貌导控思路探究
        3.3.1 乡村风貌导控要素推导
        3.3.2 乡村风貌导控体系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海乡村风貌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珠海乡村风貌特征总结
    4.2 珠海乡村风貌现状问题分析
        4.2.1 山水景观人工痕迹明显
        4.2.2 田园环境失去生态特征
        4.2.3 村居建筑风格杂乱无序
        4.2.4 村居公共空间缺少活化
        4.2.5 村居路网格局逐渐破碎
    4.3 珠海乡村风貌问题成因分析
        4.3.1 乡村风貌管理缺少系统的技术规范支撑
        4.3.2 乡村规划体系中乡村风貌内容不成系统
        4.3.3 乡村风貌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管控抓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海乡村风貌导控体系构建
    5.1 珠海乡村风貌导控目标
    5.2 珠海乡村风貌导控要素推导
        5.2.1 珠海乡村风貌导控要素推导方法
        5.2.2 珠海乡村风貌主导要素
        5.2.3 珠海乡村风貌导控要素系统建构
    5.3 珠海乡村风貌导控要素控制方法
        5.3.1 山要素导控方式
        5.3.2 水要素导控方式
        5.3.3 田要素导控方式
        5.3.4 筑要素导控方式
        5.3.5 路要素导控方式
        5.3.6 点要素导控方式
    5.4 珠海乡村特色风貌片区导控策略
        5.4.1 珠海乡村风貌片区划分
        5.4.2 珠海乡村特色风貌片区
        5.4.3 珠海特色风貌村居
    5.5 珠海乡村风貌规划编制
        5.5.1 纵向控制:宏观、中观、微观风貌规划形成层级递进式导控
        5.5.2 横向协调:“评估—修正”机制确保风貌规划得到有效监督
    5.6 珠海乡村风貌建设管理
        5.6.1 政策保障:制定控制性与激励性政策
        5.6.2 管理机制:探索“上下结合”的管理方法
        5.6.3 技术支撑:完善技术规范和人员培养机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珠海乡村风貌访谈提纲
附录2 :珠海乡村风貌访谈记录
附录3 :珠海乡村风貌村民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10)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整体到细节全方位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报靶机设计研究[D]. 井泽林.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D]. 苏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电力系统职业装的需求分析与创新设计研究[D]. 李美欣.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4]基于有限理性视角的体验设计研究[D]. 杨丽丽. 江南大学, 2020(04)
  • [5]差异化混粮混糠设备造型设计[D]. 安琦.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6]基于VR的油田钻井工程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实现[D]. 李浩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面向区块链与物联网融合的共识机制研究[D]. 邱峥.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9]珠海乡村风貌导控体系研究[D]. 覃志凝.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从整体到细节的全面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