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海关调整企业分类评价标准

2000年海关调整企业分类评价标准

一、海关2000年调整企业分类评定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朱厢炜[1](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指出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周勍[2](2020)在《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来,中国的跨境电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贸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9年,通过中国海关验放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规模已达186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达到38.3%,连续5年年均增幅超过30%,远超过同期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跨境电商不仅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门槛,为广大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更大大提升了国际贸易的效率。为鼓励跨境电商发展,中国政府自2012年起,相继出台了大量支持和监管政策。除了国务院出台的宏观指导政策外,国务院各部门在税收、通关监管、商品检验检疫、收付汇、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切实推动了传统外贸和生产企业向互联网化转型,有效帮助了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但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是否完善?对跨境电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是否有利于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2013年来中国跨境电商经历了高速发展,但也受政策影响遭遇了急刹车。另外,在杭州等地设立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点后,跨境电商的试点范围已经遍布全国。这些试点运行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试点政策在跨境电商整体运行体系中作用如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没有被系统地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立、现状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地比较分析,总结政策体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为不断完善中国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服务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本文共分成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框架、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其中,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的是文献研究法、归纳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在研究阶段上,又分为初步研究阶段和深入研究阶段两部分。文献综述分为关于政策评估工作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开展的研究、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环境的研究,并对现有研究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是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阐述了跨境电商的基础概念、模式及特点,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积极作用以及对传统贸易的影响,列举和分析了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本章还重点介绍了跨境电商政策法规的范畴和各主要政策类型。最后,还列举了本研究相关的主要理论,包括普惠贸易理论、部分法经济学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平台理论等。第三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初步分析。研究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和中国政府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基本导向和要求,重点分析了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背景以及对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包括各类试点政策、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外贸综合服务政策等。本章还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分析,并对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作了介绍,包括国外跨境电商体系基本情况和对中国跨境电商的具体影响等。第四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重点研究了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包括传导机理和要素分析,以及样本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本章还以国务院、国务院部门和地方综合试验区三个维度,分别选取2013年-2019年16份国务院文件、2009年-2019年45份部门文件和2010年-2019年21份杭州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文件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评估跨境电商政策与行业发展“内容-功能”的匹配度分析,进而研究总结出现行政策体系的运行规律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五章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基于面向302家跨境电商企业开展的“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问卷调查”,通过搜集企业对4大类22个问题的答卷信息,系统地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经营情况、政策诉求、模式创新与政策关系、政策制订和调整与对企业创新关系。本章还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目的和动因、问卷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案具体设计,以及问卷发放和回收等研究过程等。第六章是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设计了以耦合模型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基于此,对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本章以2016年-2019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度模型分析,研究13个城市跨境电商系统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第七章是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对全文主要结论和观点进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本文总结出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和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四方面结论,以及如何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地方如何实现同跨境电商持续发展及政府如何促进跨境电商企业创新发展等三方面建议。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做出展望。本文共得出了四方面结论:首先,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一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二是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行业发展确实起到规范和促进效果。三是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上有协同,仍存在一定问题。四是部分跨境电商政策作用不明显、不清晰,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一是中国各级政府出台的跨境电商政策在传导机制上,保持的较为顺畅。二是试点政策存在缺乏长期规划的问题,容易造成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三是部门政策过于聚焦,缺少平衡性。四是试点的直接优惠政策对企业更具有吸引力,对行业发展是否有利仍有待评估。五是各部门对于跨境电商定位和理解还不统一,应提高科学化和理论化认识。再次,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一是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对政策更为关注。二是政府的监管政策和试点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的关联度更高。三是企业创新目标和创新方式都与政策呈显着相关,特别是试点政策对企业创新方式和创新目标以及路径形成效用的正向影响最为显着。四是企业对政策调整的期望值较高,希望政府根据行业和形势变化定期调整政策。最后,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一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互动分化不明显,各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协同性大致相当;但在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互动方面表现差异较大,即跨境电商与地方经济内在关联方面有很大差异。二是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程度不稳定,即各城市在研究年份这种内在联系水平波动较大,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不理想。本文的建议有三方面: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赋予跨境电商特有的政策功能,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共同解决产业发展问题,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政策经验。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跨境电商,二要正确处理政策优惠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提高和增强政策试点的效果。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是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规划,二是提高企业政策制订的参与感,三是定期调整政策,更好实现政策目标,四是企业要增进与政府的互动协同,及时向政府部门反馈对政策的需求,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本文可能是首次对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指出了跨境电商政策的结构、传导机制,对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地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本文提出,关于中国跨境电商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学界和企业对跨境电商的边界和基本定义缺乏统一认识,导致各方预期的政策目标存在错位。此外,可能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如何完善跨境电商统计的工作建议。

傅彤[3](2020)在《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随之产生的区域性矛盾也日渐凸显。针对现阶段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实施以开发区为代表的区位导向性政策(Place-based Policy)是中央政府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所采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鲜明特点。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以此为背景,本文使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开发区经济效益的评判标准,选取典型的京津冀开发区为考察对象,对京津冀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其它地区开发区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使用Python编程获取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地址经纬度坐标,使用JavaScript编程调用百度地图API接口,将开发区边界形状图完整地复现到百度地图上,准确地识别出开发区企业,并且计算出企业与开发区边界的间隔距离。在该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撑下,本研究突破了以往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的数据限制,沿着开发区生产率效应识别、机制分析、效应异质性分析的逻辑思路进行论证,并借助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探讨了以往文献少有涉及的开发区区位问题。借鉴Greenstone等(2010)的“胜者-败者”(winners and losers)思路,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识别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结果表明开发区的设立可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率,但是效应的出现需要时间的积累,开发区设立初期区内企业生产率优势并不显着。该结论强调了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对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参考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基于边界视角的回归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以乡镇下辖村庄数目作为开发区哑变量的工具变量,使用2SLS回归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出了一致的结果,并且开发区的选址没有体现出对具有经济潜力地区的偏爱。在机制分析方面,本文使用Combes等(2012)提出的“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方法识别和区分了开发区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发现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优势主要来自于集聚效应,而选择效应也会起作用,它通过淘汰低生产率企业来提高开发区企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同时,集聚效应存在异质性,高生产率企业从产业集聚中获益超过低生产率企业。此外,开发区生产率效应受到开发区特征、企业特征和开发区主导产业三类因素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问题,研究发现邻近区域企业同时受到开发区正向外溢效应和负向资源剥夺效应的影响,使得企业生产率随着远离开发区边界而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U型”分布。然而在更加广阔的区域范围,开发区正向外溢效应占主导地位,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持续而显着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开发区并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通过自身的成长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本文的选题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重要议题,虽然研究的是京津冀开发区,但是对于当下开发区建设、城市经济区位规划、企业生产率提高、区域协调发展仍然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全文紧扣中央文件的重要精神,以企业生产率为切入点,研究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以及空间外溢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协调带动作用,突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两个鲜明主题。政府应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生产环境,促使企业提高生产率。在布局规划开发区和设定开发区主导产业时,相关部门也要考虑如何培育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并且避免开发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此外,如何有效抑制开发区的负向剥夺效应,充分利用开发区的正向外溢效应,以开发区自身的经济增长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亦是政府部门应当考量的问题。本文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获得企业与开发区的相对位置和间隔距离,为传统的区位导向性政策研究带来新的分析工具,一定程度上突破以往研究中的数据限制,使得更为全面可靠的论证成为可能,所使用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处理手段以及相关的论证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其应用前景超过了本文的研究范畴。

黄旸旸[4](2019)在《进出口商品法检目录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出口商品质量关乎人的身体健康,财产安全,同时还关乎整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稳定,外贸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目前我国的进出口商品制度是以法定检验为主,抽查检验为辅。法定检验主要以原国家质检总局联合海关总署共同发布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以下简称“《法检目录》”)为依据,因此《法检目录》对保障进出口商品质量水平,促进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法检目录》存在诸多弊端,比如《法检目录》的监管对象与检验目标冲突、部分监管对象与法律法规相悖;《法检目录》的监管类别分类不合理,没有明确的合格评定程序和适应不同商品的检验方式;《法检目录》的调整机制既被动又滞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目前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无法适应服务外贸健康发展的要求。本文以《法检目录》概念界定和编制依据开篇,并回顾《法检目录》的历史沿革,总结我国现阶段《法检目录》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域外的经验,对《法检目录》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完善《法检目录》的法律建议。通过分析,并借鉴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的类似于“法检目录”的规定,本文提出了完善《法检目录》的法律建议:一是完善《法检目录》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二是建立进出口商品风险评估机制;三是合理设置《法检目录》的监管对象,将真正影响人类安全、卫生、环境的消费品、危险品及高能耗等风险较高的商品列入至《法检目录》内;四是科学调整《法检目录》的内容,将所要实施法定检验的商品与HS编码一一对应,同时根据进出口商品种类的风险分析,确定每个商品的监管条件、查验和检验的具体实施环节、实施内容、判定标准,并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作为确定合格评定方式的依据。五是完善《法检目录》的调整机制。建议在《海关法》中新增《法检目录》设立和调整的基本机制,并以部门规章形式制定《法检目录动态调整工作管理办法》,确立工作管理原则。希望通过法律和技术优化《法检目录》,使其更能适应外贸经济的发展。

孙逊[5](2019)在《我国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制度改革研究 ——以消费品安全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现行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制度形成于20世纪八十年代,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法定检验制度根据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出一系列扩大对外开贸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优化。放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的变化,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一般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法定检验,要求抓紧研究法定检验体制改革。2018年在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整体并入海关,国家新组建市场监管总局,完成了法定检验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制度改革,法定检验制度改革势在必行。通常认为法定检验制度“重微观轻宏观”、“重检验轻监管”、“重目录轻风险”,最大的问题是阻碍贸易便利化。本文认为现行法定检验制度入世以来经过一系列调整优化后,最大的问题不是贸易便利化,而是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严重缺位。其原因在于,从法定检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法定检验制度单纯定位于促进外贸发展的产业政策,目标是维护贸易秩序、促进产业发展。从消费品安全的视角看,法定检验制度在监管理念、职能定位、制度设计、制度执行层面存在不适应问题,职能定位侧重于保护产业利益而不是保护公共利益,制度设计层面忽视消费者需求,执行层面不但不是微观,而是不够微观。通过研究美国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政府管理的实际,本文认为法定检验制度需要调整监管理念,重视消费者需求,从法律法规、技术基础、制度执行三个层面实施改革,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实现监管精准化,通过大范围采信第二方、第三方检验结果调整合格评定实施主体,实现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既便利贸易又维护安全、既节约资源又监管有效,建立一个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法定检验制度。本文共分五章,绪论说明选题的意义、主要概念界定和涉及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研究法定检验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试图找出其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为分析法定检验制度存在问题和如何改革提供历史参考;第二章研究归纳法定检验制度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入世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制度改良措施和执行现状,总体上指出其职能发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从消费品安全角度,详细分析法定检验制度在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具体不足;第四章研究美国对进口消费品的安全监管做法,特别是联系我国政府管理的实际指出其可资借鉴之处和不可套用的做法,为法定检验制度改革提供有效借鉴;第五章根据历史经验和美国的成功做法,结合国情提出法定检验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目前国内对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制度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制度本身,特别缺乏制度在实际执行层面真实运行状况的研究。在法定检验制度的历史方面,缺乏对其形成和发展基本规律的总结归纳。同时对制度入世以来在执行层面一系列从欧美发达国家引进的监管理念和做法的实际效果研究不足。本文重点在上述这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从其形成和发展历史来看,法定检验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外贸发展的产业政策,首要任务是促进外贸发展,自顶层设计开始就没有重视消费者需求。本文认为在入世以来一系列针对贸易便利化实施的制度调整优化,或者说改良后,法定检验制度的主要问题并非贸易便利化,而是在国家强调拉动内需、扩大进口、提升消费的大背景下,法定检验制度对进口消费品安全的监管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法定检验制度执行层面的问题不仅不是“重微观轻宏观”,而是不够微观,不够精准。本文从新时代法定检验制度的三项基本职能分析,认为其作为一种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在保护经济安全、环境安全方面监管有效,法定检验制度不能简单取消,而是需要通过改革提升对消费品安全的监管,将保护公共利益作为其主要职能,体现作为一种政府规制措施而存在的根本意义。本文的不足主要在于:一是实证分析的不足。因为作者时间、精力、能力所限,文中实证研究相对缺乏;二是针对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尚不够系统。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笔者将对上述不足处进行修改完善。

王秀丽[6](2019)在《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文中提出器物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或传统精神的物化形态。器物不能只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物质,每件器物的身上都蕴藏着与之相连的当时的政治制度、科技水平、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等诸多内涵。陕西南部地区传统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对于梳理二十世纪二十至八十年代陕南手工业的发展起落、工匠群体的身份演化以及所属社会环境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材料和工艺的可视化复原,能够留存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遗产,弥缝即将断裂的陕南地域文化记忆,重建历史、回忆与传承之间的联系,达成“传统”与“现代”的和解。整体来看,本研究以陕南传统油纸伞为研究本体,通过田野考察、档案追踪、伞匠访谈和工艺再造等多种研究路径,致力于三大层面,即理论层面、历史层面和工艺层面的探讨与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理论层面的文化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的理论指引;历史层面的陕南油纸伞的空间分布、匠人主体、行业组织、档案记忆、报纸记忆、商标记忆等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地域维度的历史钩沉;工艺层面的材料再造、工艺复原、技术原理、工艺传承、文化记忆、工匠精神等形而下之“器”和形而上之“道”的复原与重建,旨在勾勒陕南地区传统油纸伞的生产和发展格局,复原并留存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最终形成以“理论纲领”为导引,以“历史和社会”为基础,以“工艺复原”为核心,以“传承发展”为旨归的研究脉络。具体内容按章节分述如下:第一章即绪论。此部分在呈现陕南油纸伞濒临失传、无人抢救、研究缺位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三大难题:一是“史沉”,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碎片化,并趋于消亡化;二是“工陨”,陕南油纸伞的制作工匠陆续离世,文化记忆难以留存:三是“材逝技凋”,陕南油纸伞的制作材料与手作技艺失传,工艺复原困难重重。这三大难题同时也是本研究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是研究的主体,分别从陕南油纸伞的历史追踪、社会记忆和工艺复原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其中第二章在概述油纸伞历史流变和陕南油纸伞生产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有代表性的陕南地区安康市汉阴县油纸伞业为研究个案,重点从油纸伞在此地的源起、发展和雨伞社的兴衰历程展现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油纸伞为代表的陕南手工业匠人体系、行业组织等生产、传习方式变迁。第三章借助地方档案中油纸伞的生产、销售资料及其它历史文献,对其商贸景象进行区域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手工业的盛衰升降与区域地理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休戚相关的结论,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和多元特性。第四章以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研究背景,重点从实践层面进行陕南传统油纸伞制作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可视化复原。制伞材料因工艺生发环境的变迁和工匠的离世等诸多原因,在陕南地区已难以再觅,它地寻访、多点支撑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执行上,笔者跟随伞匠学习制作技术,以获得隐性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白描图稿,通过可视化展现和解析制作工序、原理,将既往不易于流传的隐性经验知识“显性化”,为陕南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留存示范性图像“秘籍”,以挽救这项濒临失传的手工制作技艺。第五章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主要讨论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陕南油纸伞所属的地方手工业文化体系已经出现“失忆症”,导致文化链条断裂,使我们正在越来越快地跌入一个不可逆转地“死去了的过去”之中。记忆危机伴随而来的文化危机和历史危机正发生于陕南油纸伞这个个案之中,但时间和历史性的强流卷走的远不止陕南油纸伞这一例。历史见证者的经验记忆需要转化成流传后世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的续存与传承不能仅停留在“记录”层面上,也不能仅站在时间的某一历史刻度上去讨论其曾经的存在状态。探索如何使其成为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形态,才是真正的薪火相传。通过研究,笔者认为:(1)社会变迁的身影并非仅在“大处”体现,器物再小,同样能够见证社会跳动的脉搏并与其同步兴衰。陕南油纸伞的发展历史亦是一部社会的变迁史。油纸伞作为一个微观媒介,能够镜像出我国手工业生产和工匠文化的诸多历史风貌。(2)器物的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空间“适宜性”。但当此“适宜的”空间不再,器物亦将被迫下线。陕南传统油纸伞的源起是历史上移民文化“在地化”的产物,其当下濒临失传的困境亦是由不断前进的时代引发的新一轮文化变迁浪潮所致。(3)工匠是使“器”成“器”的创造者和赋“器”生命的源头。随着老工匠的离世,陕南活生生的油纸伞记忆面临消失的危险,现在和过去的脱节也将最终导致记忆的危机和文化的断层,为失去历史声音的人“树碑立传”成为当务之急。(4)现代社会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从严格的制伞规范和质量标准中体现出的精益求精、以用为上、恪守规范的工匠精神在现代浮躁的、“娱乐至死”的社会世相下显得如此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5)传统手工技艺的断流与现代转型之痛并非陕南油纸伞这一例。“滑铁卢”境遇下更应冷静思考传统手工技艺和我国文化遗产的现实出路。

刘鹏[7](2019)在《基层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以北方A海关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海关建设的必然要求。基层海关属于海关系统中的三级单位,主要工作是将政策文件落实到一线监管工作中,维护正常进出口贸易秩序,属于海关一线执法部门,工作压力和责任非常重大。近期,海关改革也迎来了历史上的巨变,例如,全国通关一体化、隶属海关功能化改造等,都对基层海关海关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基层海关公务员不仅要面临较差的工作环境,还要面临薪酬水平较低、晋升难等问题,导致很多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因此受到抑制,没有明确的工作方向和动力,并由此表现出对工作状态的抗拒,如何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使海关监管效能最优化,是当前海关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大量激励机制相关文献和采取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整理数据,发现基层海关公务员面临着物质激励不足、负激励机制缺失、工资待遇不合理、晋升渠道狭窄、考核方式不科学、培训效果不合理等问题。激励机制并未发挥好其真正作用。然后采用比较的方法,列举发达国家好的激励机制经验,从而借鉴学习。对于完善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提出建议如下:建议采用宽幅薪酬制度,与绩效工作挂钩,激发工作热情,建立薪酬调查比较机制,统筹地区津补贴,确保公务员队伍稳定性;做好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细化考核内容,丰富考核主体,完善考核方式,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完善职级晋升制度,加大基层公务员职级晋升空间,为优秀基层公务员提供更高的平台;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强化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加强培训成果转化;建立规范的奖惩制度,引导基层公务员树立正确的奖惩观念,加强奖惩标准执行的可操作性。

彭佳颖[8](2019)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生产过程、资源配置、创新激励等过程,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影响着企业经济活动。随着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中国政府逐步减少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手段,转而依靠市场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更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结合中国环境规制实践中的规制工具转变以及波特假说理论核心观点,本文基于中国企业产品层面、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城市层面的大样本数据,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量化指标反映企业竞争力,着重考察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这个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并采用规范系统的计量方法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绩效、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产业升级的影响,捕捉不同情况下对竞争力影响效应的差异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在回顾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基础之上,梳理了环境政策在中国的实践情况,界定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及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确定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企业竞争力分解为企业生产率、企业出口绩效、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及产业升级四个具体表现。从作用渠道、作用机制、差异化效应三个方面论述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第二,基于中国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及相关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通过对中国企业工业数据进行清理、匹配处理,利用LP方法计算出中国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着地促进效应;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但在实施三年内都能对企业生产率产生显着的提升作用,政策起效时间相对持久;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因企业所有制、所属行业、生产率水平的差异,而对企业生产率影响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效应。第三,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效应。通过匹配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与海关贸易数据,将企业出口额作为企业出口绩效的代理变量,并对此进行出口边际分解,用出口扩展边际、出口集约边际以及出口混合边际扩充企业出口绩效的内涵,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绩效产生显着促进作用,这种促进效应是沿着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实现的;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在企业所有制方面存在异质效应,但所属行业异质效应不显着;企业技术创新渠道是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提升企业出口额的主要路径。第四,基于中国企业-产品层面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及相关因素的面板数据,进一步考察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数量间接推断出产品质量,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显着地降低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说明在样本期间,该政策仅是促进了中国“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对外贸易增长;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但同样不存在长效作用;该政策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影响显现出差异化特点。第五,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产业技术复杂度及相关控制变量的面板数据,识别了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在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结构来构造地区制造业产业技术复杂度指标来反映城市产业升级水平,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够显着提升城市技术复杂度,并且这种产业升级促进效应存在3年左右的滞后期;该政策对产业升级促进效应存在动态性、地区异质性、技术水平异质性;随着城市技术复杂度水平的逐步提高,该政策对城市产业升级的促进效应呈现出了“U”型变化趋势。综上所述,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着的影响效应并且存在异质性。本文的研究得到了几点启示,其一,确保排放权市场交易有效运转,加快建立全国多种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二,合理利用财政工具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经济激励,确保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统一。其三,加快多种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各类环境规制工具“1+1>2”的聚势效应。

干曙婕[9](2019)在《治理视角下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世界第32位上升至2017年的27.79万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由不足1%上升到了 11.5%。伴随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物流的日趋频繁,海关和企业都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海关需要更有力地维护公平有序的进出口贸易秩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同时企业也必须诚信守法经营,规范安全运作。针对进出口业务量快速增长与监管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之间的突出矛盾,海关以企业信用管理为依托,将企业作为海关监管单元,引入风险管理和信用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加强进出口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守法便利的营商环境。然而,随着进出口业务量进一步增加和贸易环境的日益复杂,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在运行实践中也涌现出诸多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主体信用意识薄弱,诚信管理体系运行机制滞后,部门间监管信息割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尚在建设中,共享渠道不畅通等等。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明确了相关概念并提出本文的理论基础——治理理论,梳理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展历程,结合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的实践,论述治理理论在我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体现和应用。通过对不同资信企业通关行为的研究,描述和分析海关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尽可能观察与认识我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挖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先进经验,提出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协同、行政相对人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的新型治理体系,实现企业自管、海关监管和社会共管三者的有机统一,真正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集约高效、协调统一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新格局。

张格[10](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指出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海关2000年调整企业分类评定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关2000年调整企业分类评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2)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特殊性
        1.4.2 主要研究形式
        1.4.3 初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4.4 深入研究阶段开展的研究工作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政策评估的研究
        1.5.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总体研究
        1.5.3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现状的研究
        1.5.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研究
        1.5.5 关于跨境电商模式的研究
        1.5.6 关于改进国内跨境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
        1.5.7 关于现有文献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跨境电商政策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跨境电商定义
        2.1.2 跨境电商模式研究
        2.1.3 “货物与个人物品”——两类平行监管模式
        2.1.4 关于B2B与B2C的差异
        2.1.5 B2B和B2C模式三个维度比较
    2.2 跨境电商的作用和影响研究
        2.2.1 跨境电商的积极作用
        2.2.2 对传统贸易的影响
    2.3 跨境电商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
        2.3.1 行业环境问题研究
        2.3.2 跨境电商物流问题研究
    2.4 跨境电商政策法规
        2.4.1 税收政策
        2.4.2 海关监管政策
        2.4.3 国家试点政策
        2.4.4 其他政策
        2.4.5 电子商务法
    2.5 相关理论
        2.5.1 普惠贸易理论
        2.5.2 平台理论
        2.5.3 法经济学理论
        2.5.4 长尾效应理论
        2.5.5 竞争优势理论
        2.5.6 营销理论
第3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初步分析
    3.1 《电子商务法》
        3.1.1 中国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演变
        3.1.2 《电子商务法》对跨境电商的积极影响
        3.1.3 中国跨境电商法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2 关于国家对跨境电商总体政策的研究
        3.2.1 国务院的总体要求
        3.2.2 国家级政策
    3.3 关于具体政策法规的研究
        3.3.1 进口税收政策
        3.3.2 出口税收政策
        3.3.3 监管政策
        3.3.4 外贸综合服务政策
        3.3.5 各级试点政策
        3.3.6 资金支持政策
        3.3.7 其他政策
    3.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存在缺失问题的研究
        3.4.1 关于统计问题的研究
        3.4.2 关于各地各部门协同和监管标准不统一问题的研究
        3.4.3 关于企业税收征管问题的研究
    3.5 关于国外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研究
        3.5.1 关于国际规则研究
        3.5.2 关于欧美监管体系的研究
        3.5.3 关于各国规则制度的研究
        3.5.4 关于国际环境影响
    3.6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和样本研究
    4.1 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机理
        4.1.1 跨境电商政策的传导机理
        4.1.2 影响机理的要素分析
    4.2 样本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4.2.1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意义
        4.2.2 开展政策样本研究的目标
        4.2.3 研究方法:范围选取和方法设计
    4.3 跨境电商政策影响的样本分析
        4.3.1 政策样本分析
        4.3.2 关于政策“内容-功能”研究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关于问卷调查的动因和目的
        5.1.2 调查问卷的总体设计
        5.1.3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5.1.4 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
    5.2 问卷研究过程
        5.2.1 问卷的发放和搜集
        5.2.2 问卷的处理
    5.3 问卷研究分析和结果
        5.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5.3.2 被调查跨境电商企业的政策诉求
        5.3.3 企业创新模式的跨境电商政策选择
        5.3.4 跨境电商政策制定和调整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5.4 结论与建议
        5.4.1 结论
        5.4.2 建议
    5.5 研究的不足
第6章 跨境电商试点对城市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研究对象的选取和说明
        6.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6.1.2 面板数据的选取
    6.2 关于设立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现有研究
    6.3 关于综合试验区发展现状研究
        6.3.1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情况
        6.3.2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B2B和B2C模式发展情况
        6.3.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发展情况研究
    6.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模型设计
        6.4.1 基本理论
        6.4.2 研究框架设计
        6.4.3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耦合模型
        6.4.4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模型
    6.5 试点城市跨境电商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实证分析
        6.5.1 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6.5.2 试点城市层面耦合协调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建议
        6.6.1 结论
        6.6.2 建议
    6.7 研究的不足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环境的结论
        7.1.2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作用和影响机理的结论
        7.1.3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结论
        7.1.4 关于中国跨境电商政策与区域经济耦合互动的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关于完善跨境电商政策体系的建议
        7.2.2 关于地方跨境电商持续发展的建议
        7.2.3 关于政府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7.3.1 创新点
        7.3.2 不足
        7.3.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部分重点跨境电商政策
附录B 支持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
附录C 跨境电商政策与企业创新发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说
    第一节 区位导向性政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一、区位导向性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实证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理论假说
        一、开发区的生产率效应
        二、开发区生产率效应的异质性
        三、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第三章 区位导向性政策的中国模式:开发区的发展历程、类型及特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开发区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开发区类型和特征
        一、国家级开发区
        二、省级开发区
第四章 中国开发区实践的典型案例:京津冀开发区
    第一节 开发区概况
    第二节 开发区企业集中情况
    第三节 开发区行业集中情况:基于DO指数的测算结果
    第四节 开发区产业集聚情况: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
    第五节 开发区产业变动情况
        一、产业布局及其变动
        二、产业结构变动幅度
        三、产业升级
        四、产业同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节 本章附录
第五章 开发区的设立能提高区内企业生产率吗?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数据处理简介
        一、开发区边界数据
        二、企业地址经纬度坐标
    第三节 基准回归分析
        一、变量描述
        二、基准回归结果
    第四节 基于“胜者-败者”视角的双重差分分析
    第五节 基于边界视角的回归分析
    第六节 补充检验:工具变量回归
        一、工具变量的合理性检验与回归结果
        二、工具变量回归的缺陷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节 本章附录
第六章 为什么开发区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政策租、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
    第三节 关于基准回归结果的讨论
    第四节 Combes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证模型推导
    第五节 Combes方法的估计结果、稳健性检验与拓展分析
        一、基准估计结果
        二、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随时间的变动
        三、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随距离的变动
        四、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异质性的进一步探讨
    第六节 本章不足之处的讨论
第七章 开发区企业生产率优势的异质性分析
    第一节 开发区特征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一、国家级开发区与省级开发区的对比
        二、开发区类型、成立时间与交通状况
    第二节 企业特征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一、行业要素密集度和企业所有制类型
        二、企业年龄和企业产出规模
    第三节 开发区主导产业与企业生产率优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节 本章附录
第八章 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变量描述和模型设定
    第三节 周边地区带宽界定和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空间外部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机制分析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含义和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使用2011-2013年企业样本的补充研究
    A.1 京津冀开发区企业集中情况
    A.2 京津冀开发区行业集中情况
    A.3 京津冀地区企业TFP分布
    A.4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A.5 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率优势
    A.6 开发区生产率效应的机制分析
    A.7 开发区政策的空间外部性
后记
在学期间部分学术成果

(4)进出口商品法检目录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法检目录》概论
    第一节 《法检目录》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法检目录》的编制依据
    第三节 《法检目录》的构成
    第四节 《法检目录》的历史沿革
    第五节 《法检目录》的作用
        一、技术法规的载体
        二、体现执行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
        三、为国家相关法律和标准的执行提供便利
第二章 我国《法检目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法检目录》的监管对象
        一、法律法规不尽完善
        二、与检验目标冲突
    第二节 《法检目录》的监管内容
        一、监管类别分类不合理
        二、监管模式不科学
        三、监管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
    第三节 《法检目录》的调整机制
        一、调整被动
        二、调整滞后
    第四节 完善《法检目录》的必要性
        一、增强商品检验的有效性
        二、提高检验检疫监管水平
        三、减少国际贸易争议
第三章 “法检目录”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完整的技术规范体系
        一、美国
        二、欧盟
    第二节 成熟的风险评估机制
        一、欧盟
        二、日本
    第三节 科学调整监管对象
        一、美国
        二、日本
第四章 完善我国《法检目录》的法律建议
    第一节 完善《法检目录》的基本原则
        一、法定原则
        二、检验、检疫分开原则
        三、分级管理原则
        四、国际接轨原则
        五、进出口分开原则
        六、动态调整原则
    第二节 完善《法检目录》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进出口商品法律法规规范体系
        二、建立进出口商品风险评估机制
        三、合理设置《法检目录》的监管对象
        四、科学调整《法检目录》的监管内容
        五、完善《法检目录》的调整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制度改革研究 ——以消费品安全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涉及概念和理论
        一、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
        二、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
        二、国外研究成果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定检验制度形成与演进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 制度形成与演进的三个阶段
        一、1932年民国《商检法》
        二、1989年新中国《商检法》
        三、2002年《商检法》重要修订
    第二节 制度形成与演进的基本逻辑
        一、催生法定检验制度的主要矛盾
        二、公共利益从未被作为首要职能
        三、形成国内外产品分治二元结构
第二章 现行法定检验制度及职能发挥情况
    第一节 现行法定检验制度的运行情况及改良
        一、现行制度的运行情况
        二、现行制度执行层面的改良
    第二节 现行制度的主要问题—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缺位
        一、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监管比较有效
        二、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存在缺位
第三章 从消费品安全视角看法定检验的具体问题
    第一节 监管理念偏差,职能定位不准
        一、重产业利益,轻公共利益
        二、以产品为中心,而非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
        三、混淆监管责任与主体责任
    第二节 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合理
        一、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二、监管部门缺乏协同
        三、技术法规体系落后
        四、检验市场发展受限
    第三节 制度与执行脱节,法律落后于实践
        一、风险管理缺乏有效信息输入
        二、检验执行不够精准
        三、市场监管流于形式
        四、监管机制缺乏消费者参与
        五、违法惩治力度偏轻偏软
第四章 美国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的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
        一、法律法规
        二、分类监管
        三、市场准入
        四、口岸监管
        五、市场监管
        六、违法处罚
    第二节 中美两国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的比较
        一、两国具体做法的比较
        二、美国进口消费品安全监管的启示
第五章 法定检验制度改革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法律法规层面
        一、明确法定检验职能定位
        二、调整法定检验监管重点
        三、构建倾向消费者利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第二节 制度执行层面
        一、信息收集多元化
        二、产品监管精准化
        三、合格评定市场化
    第二节 监管基础层面
        一、改革标准制度,保护消费信心
        二、充分发挥消费者在监管中的作用
        三、利用并发挥好新闻媒体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体系
    五、研究思路、方法与三大难题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创新之处
第1章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匠人主体与行业组织
    1.1 陕南油纸伞的历史空间分布
        1.1.1 伞的历史流变
        1.1.2 油纸伞在陕南的历史空间分布
    1.2 汉阴油纸伞的历史源起与匠人主体
        1.2.1 源起于技艺移民
        1.2.2 生发受自然条件护佑
        1.2.3 孙氏伞匠家族记忆再现汉阴油纸伞历史
        1.2.4 民国档案中的油纸伞匠铺历史残片
    1.3 汉阴雨伞社的行业组织
        1.3.1 印章更迭见证汉阴雨伞社组织变迁
        1.3.2 汉阴雨伞社组织成员考略
        1.3.3 汉阴雨伞社砍竹运输路线暗合古商道
        1.3.4 伞社皮纸供应的地方性发展与退化
    1.4 小结:传统手工业生产与传习方式变迁
第2章 基于文献的陕南油纸伞社会记忆
    2.1 档案文献中的油纸伞记录
        2.1.1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生产规范与质量评定标准
        2.1.2 陕南地方档案: 油纸伞的产销记录
    2.2 民国广告文献中的伞业贸易及手工业变迁
        2.2.1 民国报纸广告作为镜像媒介
        2.2.2 民国报纸上的油纸伞广告样本分析
        2.2.3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贸盛况
        2.2.4 油纸伞广告镜像民国商业设计
        2.2.5 油纸伞商贸盛景中的手工业社会变迁
    2.3 近代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中的社会记忆
        2.3.1 油纸伞商标图像文献
        2.3.2 近代油纸伞商标及其竞争记忆
        2.3.3 油纸伞商标的图像语义与社会记忆
    2.4 小结: 手工业生产的不平衡与多元特性
第3章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
    3.1 传统制伞材料再造
        3.1.1 柿子油
        3.1.2 桐油
        3.1.3 头发绳
    3.2 传统制伞工艺复原
        3.2.1 备料
        3.2.2 伞骨
        3.2.3 伞键
        3.2.4 伞托
        3.2.5 组装
        3.2.6 网伞
        3.2.7 糊伞
        3.2.8 晾伞
        3.2.9 扣扎
        3.2.10 伞杆
        3.2.11 上油
        3.2.12 渡伞,成器
    3.3 传统制伞工艺原理分析
        3.3.1 自然的立场: 油纸伞中的竹骨担当
        3.3.2 科学的立场: 油纸伞结构设计
        3.3.3 地域的立场: 油纸伞制作工艺差异
    3.4 小结: 陕南油纸伞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的技术路径
第4章 陕南油纸伞文化及工艺复原的当代价值
    4.1 文化符号: 器物的逝去与再生
    4.2 记忆留存: 历史记忆的危机与转化
    4.3 实验作品: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油纸伞记忆存储的媒介
    4.4 工匠精神: “传统”与“现代”的和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陕南油纸伞工匠及家庭谱系调研表
附录二: 陕南油纸伞工匠照片
附录三: 2016-2018年田野调查进程
附录四: 工匠访谈手稿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层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以北方A海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基层海关公务员及激励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2.1 基层海关公务员界定
        2.1.1 基层海关公务员定义
        2.1.2 基层海关公务员特点
    2.2 激励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2.2.1 激励机制及作用
        2.2.2 激励机制原则
        2.2.3 激励理论
第3章 北方A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3.1 海关制度改革现状及影响
        3.1.1 海关制度改革现状
        3.1.2 海关制度改革对激励机制影响
    3.2 北方A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现状
        3.2.1 薪酬方面
        3.2.2 晋升方面
        3.2.3 考核方面
        3.2.4 其他方面
    3.3 北方A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满意度调查
        3.3.1 调查问卷设计
        3.3.2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第4章 北方A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北方A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主要问题
        4.1.1 薪酬方面
        4.1.2 晋升方面
        4.1.3 考核管理方面
        4.1.4 培训方面
        4.1.5 奖惩方面
    4.2 北方A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分类管理工作不彻底
        4.2.2 功绩制原则落实效果差
        4.2.3 官本位思想严重
第5章 借鉴国外公务员激励机制
    5.1 借鉴英国公务员激励机制
        5.1.1 分类管理制度
        5.1.2 考核制度
        5.1.3 薪酬制度
        5.1.4 其他方面
    5.2 借鉴美国公务员激励机制
        5.2.1 分类管理制度
        5.2.2 考核制度
        5.2.3 薪酬制度
        5.2.4 其他方面
第6章 完善基层海关激励机制建议
    6.1 完善我国公务员分类管理工作
    6.2 发挥好功绩制激励作用
        6.2.1 薪酬方面
        6.2.2 考核方面
    6.3 拓宽晋升渠道
        6.3.1 完善职级晋升制度
        6.3.2 完善海关专家制度
    6.4 完善其他激励制度方面
        6.4.1 培训方面
        6.4.2 奖惩方面
结论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8)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进展
    2.1 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测度
        2.1.1 环境规制的内涵和测度
        2.1.2 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和测度
    2.2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研究
        2.2.1 波特假说理论的提出
        2.2.2 波特假说理论的分歧
    2.3 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2.3.1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3.2 环境规制对生产率的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3.4 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典型事实及理论分析
    3.1 市场激励型环境政策的典型事实
        3.1.1 中国环境治理进程
        3.1.2 环境规制工具在二氧化硫排放控制中的运用
    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3.2.1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具体表现
        3.2.2 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3.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3.3.1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渠道
        3.3.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
        3.3.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差异化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生产率的研究方法
        4.2.1 计量模型设定
        4.2.2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实证检验
        4.3.1 变量数据特征事实
        4.3.2 基准模型估计
        4.3.3 平行趋势检验
        4.3.4 稳健性检验
    4.4 异质效应检验
        4.4.1 所有制差异效应检验
        4.4.2 产业间异质性效应检验
        4.4.3 生产率水平异质效应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研究方法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绩效的实证检验
        5.3.1 基准模型估计
        5.3.2 平行趋势检验
        5.3.3 稳健性检验
    5.4 异质效应检验
        5.4.1 所有制异质效应检验
        5.4.2 行业污染异质效应检验
        5.4.3 影响渠道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6.1 引言
    6.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研究方法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测算
        6.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实证检验
        6.3.1 基准模型估计
        6.3.2 平行趋势检验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异质效应检验
        6.4.1 所有制差异效应检验
        6.4.2 贸易类型异质效应检验
        6.4.3 产业间异质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的辐射影响研究
    7.1 引言
    7.2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的研究方法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城市层面产业升级水平的测度
        7.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7.3 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影响产业升级的实证检验
        7.3.1 试点区城市与非试点区城市关键变量均值对比分析
        7.3.2 基准模型估计
        7.3.3 平行趋势检验
        7.3.4 稳健性检验
        7.3.5 动态效应检验
    7.4 异质效应检验
        7.4.1 地区异质性效应检验
        7.4.2 产业升级水平的边际效应检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政策启示
    1.研究结论
    2.政策启示
    3.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9)治理视角下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我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现状
    (一) 建立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二) 我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三) 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现状
二、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对企业通关行为的影响
    (一) 海关企业信用管理的特点
    (二) 失信企业的通关行为
    (三) 企业对海关企业信用管理的感受度
三、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困境与成因
    (一) 海关企业信用管理的困境
    (二) 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困境的成因
四、境外海关企业信用管理的经验和启示
    (一) 境外海关企业信用管理经验
    (二) 对我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
五、加强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权责明晰立法先行
    (二) 奖惩分明精准施策
    (三) 动静结合智慧运行
    (四) 内外联动协同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10)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小结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小结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小结
结语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四、海关2000年调整企业分类评定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中国跨境电商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基于国内视角[D]. 周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区位导向性政策与企业生产率 ——基于京津冀开发区的研究[D]. 傅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4]进出口商品法检目录法律问题研究[D]. 黄旸旸. 厦门大学, 2019(02)
  • [5]我国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制度改革研究 ——以消费品安全为视角[D]. 孙逊. 南京大学, 2019(07)
  • [6]陕南油纸伞历史文化与传统制作工艺复原研究[D]. 王秀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基层海关公务员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以北方A海关为例[D]. 刘鹏.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8]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彭佳颖. 湖南大学, 2019(07)
  • [9]治理视角下的海关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研究[D]. 干曙婕.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2000年海关调整企业分类评价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