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距离垂直扩散参数的一种估计方法

中距离垂直扩散参数的一种估计方法

一、中距离垂直扩散参数的一个估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延月宏[1](2021)在《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机动化的迅速发展,以慢行交通为主的历史街区难以负荷大量的交通需求,快慢行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普遍较低,且受风貌保护影响街区不易通过增加交通供给解决交通问题,导致居民日常出行感受及品质不佳。因此本文为重视人们精神需求,将历史街区出行者的幸福感引入交通方式选择模型中,分析出行行为选择机理并为优化历史街区交通空间及交通组织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以出行特性、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出行幸福感包括认知评判和情绪感受两个维度及出行偏好设计调查问卷,利用RP和SP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历史街区出行群体单次出行特征的有效样本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基础统计分析。其次,在结构方程模型和非集计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构建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整合模型。最后,结合实际调查数据建立SEM-Logit整合模型,对历史街区出行群体交通方式选择过程、出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量化不同出行方式的出行幸福感,并预测不同选择结果,同时提出了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的引导政策及交通管理措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Logit模型相比,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模型更贴合实际历史街区出行者交通方式选择,验证了包括认知评判和情绪感受的出行幸福感潜变量对出行者的出行行为确实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并得出不同交通方式在出行幸福感上的具体差异性。综上,研究有助于相关部门了解历史街区不同出行群体的出行行为及出行幸福感,为进一步推动城市与历史街区的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高超[2](2021)在《基于气象与空气质量双向耦合模式的中国东部气溶胶反馈效应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颗粒物通过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和气溶胶-云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地球大气的能量平衡并导致气象要素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生消过程,形成气象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双向反馈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治理与管控措施,空气质量环境有所改善,但目前在中国东部地区以细颗粒物和臭氧为主的复合型污染问题却日益凸显。过去几年间,省级和部分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已经部署了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但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在一些极度重污染条件下仍存在预报准确度较低的情况,从而影响政府部门提出和实施及时有效的空气污染防控措施。根据先验认知和理论分析,启用气象-空气质量之间的双向反馈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因此,亟需回答空气质量模式中启用气象-化学双向耦合能否有效提高我国区域尺度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同时还需进一步明确气溶胶反馈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对气象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可以达到何种程度。本文基于三个开源并被广泛应用的双向耦合模式(WRF-CMAQ、WRF-Chem和WRF-CHIMERE)对2017年中国东部地区常规的气象和空气质量要素进行了模拟与评估研究;定量化分析了启用气溶胶反馈效应对不同气象和空气质量要素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开展了气溶胶反馈效应在三种不同典型污染事件中的应用研究。主要结论为:(1)三个双向耦合模式均能再现2017年中国东部地区气象和空气质量,且WRF-CMAQ整体模拟效果最优;(2)空气质量模式是否启用气象-化学双向耦合对双向耦合模式模拟准确度的影响取决于模拟时段、区域、气象和空气质量变量;(3)气溶胶反馈效应整体上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地表短波辐射、温度、水汽混合比、风速、边界层高度和O3浓度减小而相对湿度、PM2.5浓度增大,但在垂直方向上导致低空温度、水汽混合比、风速和O3浓度增大而相对湿度、PM2.5浓度减小;(4)WRF-CMAQ启用气溶胶-辐射相互作用后对典型污染事件(冬季重霾、春季沙尘和夏季臭氧)的模拟效果最好,且其开启GSI数据同化后进一步提高了冬季重霾污染的模拟性能。本研究能够为双向耦合模式在中国东部地区空气污染预报预警的业务化应用、模拟与评估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综上所述,在未来区域尺度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相关工作中,特别是为了有效提高重霾污染期间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准确度,建议优先考虑地面实测资料同化,最后如果计算资源条件准许,升级预报预警系统至双向耦合模式并启用气溶胶反馈效应。

杨尧[3](2020)在《HIAF放射性次级束分离线(HFRS)辐射防护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放射性次级束装置是用于产生、分离、纯化和研究放射性核束的装置,利用放射性核束可以开展物理、材料、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正在运行、建造或计划建造的放射性核束装置。HFRS是HIAF装置上基于In-flight方法产生放射性核束的装置,典型238U束能量可达800 MeV/u,流强3×10111 pps。它由预分离器和主分离器组成,初级束在预分离器中轰击薄靶得到次级束,并进行初步分离,随后传输到主分离器中进一步的分离和纯化。此外,还可以在主分离器中安装次级靶,开展二次反应的研究。它的另一种运行模式为普通传输线模式,即将BRing中的主束直接传输到SRing中。HFRS可加速的粒子种类多,能量及流强高,且运行模式多样、束损分布广。其产生的次级辐射场瞬时剂量率可达1012μSv/h量级,高活化部件(初级靶、Beam dump)表面剂量率可达106μSv/h量级,这对装置的屏蔽设计、设备保护及部件维修等提出了挑战。论文首先从中子能谱、屏蔽计算及活化分析几个方面对比了蒙卡模拟、实验数据以及经验公式的结果,表明了FLUKA程序在中高能重离子加速器中防护计算的适用性。接着从HFRS运行模式出发,结合束流、产生靶参数及剂量率控制目标,分别完成了预分离器和主分离器的屏蔽设计。前者采用局部屏蔽(铁)与整体屏蔽(普通混凝土)+回填砂土结合的方案,后者采用整体屏蔽+回填砂土的方案。同时根据辐射源项结果,提出了设备保护方案,为束诊设备及抗辐射磁铁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另外,采用FLUKA程序和ANSYS程序结合的方法,初步完成了HFRS束流垃圾桶的设计,为未来涉及高功率装置的束流垃圾桶的设计和优化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最后,研究了加速器部件、空气、环境介质等的感生放射性水平,提出并解决了高活化部件维修转运问题,完成了工作人员和公众辐射剂量评价和环境影响分析。论文中分析比较了不同价态离子在蒙卡程序磁场模型中的输运,以及对辐射源项分布的影响,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相比较于普通加速器装置,放射性次级束装置的防护设计更为复杂,国内鲜有报道。本工作的完成推动了HIAF项目的顺利开展,为HFRS的辐射防护设计和建设项目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源头基础和依据,文中的研究方法、结果等也可为同类型装置提供重要参考。

程穆阳[4](2020)在《高斯模型在中小城市多点源大气扩散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社会的经济和工业都在迅速发展,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某些城市以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企业,部分地区大气、土壤、水质等的污染程度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大气污染是城市发展中最为直接且不可避免的。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就要对大气的质量作出科学的评价,这就需要因地适宜的选取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在适合的地区利用相匹配的大气扩散模型,可以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做出合理的预测,更能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绥化市作为典型的东北中小型城市,其城区与城郊的工业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均使用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冬季也有大量的燃煤、燃生物质锅炉分布在市区内,用于采暖及热水的提供,并且城郊秸秆焚烧也对城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针对该城市进行污染物扩散模拟模型的应用研究对治理该类城市的大气污染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以2017年研究区内所有燃煤、燃生物质锅炉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象,该对象主要包含工业锅炉和冬季取暖锅炉,以特定时间段存在的的秸秆焚烧源为次级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象。选用《环境空气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文件中对其浓度值进行分级规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作为扩散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大量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的对比,并且辅以研究区本身特性以及运算量的大小,研究选取了高斯点源扩散模型,并且对模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模型模拟多时段多类多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到绥化市市区内两个大气监测点的浓度,将模拟值与大气监测点的实际检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且为了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尝试与GIS软件相结合,对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区域性模拟和分析。研究证明:○1 SO2与NO2在多次模拟计算中,模拟值与检测值相关性较好,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78以上,证明了修正后的高斯扩散模型可用来模拟该类城市的SO2、NO2的扩散研究;○2 PM2.5的模拟值与检测值相关性一般,其相关系数小于0.76,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类城市中PM2.5的扩散模拟不适用于高斯扩散模型;○3高斯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大气稳定度的敏感度高于地形因素;○4从总体角度看,模型模拟精度偏低,其污染物浓度分布趋势与真实趋势大致相同,但具体数据偏差较大,该模型更适用于区域污染物浓度的差异性分布及扩散趋势的应用研究。○5绥化市市区内PM2.5的污染级别最高,SO2污染级别最低,建议该市对于大气环境的治理重心放在PM2.5上。

于潇萌[5](2020)在《不同风场条件下非球形粒子扩散变化特征及衰减特性的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磁波在大气传输过程中的衰减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扩散的大气污染物会对周边的电磁波传输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目前关于这种影响已有的研究多局限于激光探测雷达的点测量,而对于其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比较稀少。本文使用MP-PIC方法对点源排放的颗粒污染物的扩散进行模拟,在获取颗粒污染物数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后,进一步分析粒子形态、入射波长、粒子旋转轴方向、入射电磁波偏振方向、轴比变化等不同参数对于电磁波衰减造成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低风速下(2m/s)衰减系数影响区域分裂,且同一平面内垂直方向上影响范围大于水平方向上的影响半径;风速达到5m/s时,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影响半径大致相同;风速达到10m/s时分裂情况消失,水平方向影响半径大于垂直方向上的影响半径。此外,低风速条件下衰减系数影响区域分布不均匀,在2m/s与5m/s风速条件下存在多个高值区域,而10m/s风速条件下衰减系数的分布相对均匀。(2)衰减系数的数值变化与排放速率及风速成正比。衰减系数随排放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3)新型材料粒子的散射能力在入射波波长为5cm时最小,在2cm时最大;吸收能力在入射电磁波波长2cm时最差,在波长为10cm时最好。同等条件下,入射波波长为2cm时的污染物衰减系数最大,入射波波长为10cm时衰减系数最小。(4)扁椭球粒子群的衰减系数大于长椭球粒子群的衰减系数,且扁椭球粒子群的衰减系数随着轴比的增大而增大,长椭球粒子群的衰减系数随着轴比的增大而减小。(5)入射波偏振方向与粒子旋转轴取向对衰减系数均存在一定的影响。

吴思远[6](2020)在《海洋表面核事故气溶胶扩散模型及干沉积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事故发生之后在早期必须准确获取事故源项,为事故后果评价提供科学支撑,以进行合理的应急行动,保证公众生命健康。而放射性核素的大气扩散模型准确性是影响源项估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提出的扩散模型多以核素在陆地下垫面扩散为基准,由于大气扩散模型会受到扩散物质、沉积类型、下垫面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物理假设与实际大气扩散情况仍有较大的差距,可能会导致其他情况下源项反演的结果至少有1个数量级的误差。尤其是海岛或海洋平台核电站普遍面临海洋下垫面,发生事故后,从安全壳和烟囱泄漏出的核素气溶胶会经过海洋扩散到陆地。海洋下垫面是在不断运动的,海浪会主动捕获气溶胶,导致了其沉积速度与陆地情况有较大的区别,进而增大扩散模型的误差。所以需要根据气溶胶在海表面沉积速率对扩散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扩散模型和反演模型的准确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针对气溶胶在海表面的扩散和沉积展开理论和实验研究。考虑到海表面对气溶胶的捕获作用,根据气溶胶在海表面扩散情况下的沉积速率模型,对高斯烟羽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一种海表面气溶胶分布的“高斯-汇”耦合模型。研究表明该模型随着下风向方向距离增加而产生的变化趋势与原始的模型相似,都遵循高斯烟羽模型的基本形式:浓度峰值是原始模型的1/3左右,且浓度上升和下降的速度也较缓。在海面附近,修正之后的模型的气溶胶浓度远小于原始模型的浓度。为验证本文提出的“高斯-汇”耦合模型,需要进行环境风洞实验。本文在上海交大多风扇风洞基础上,建立多风扇控制风洞控制算法以提高风洞模拟大气流场的准确性。考虑到风洞边界对流场的影响和相邻风扇生成流场之间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对风速廓线快速、准确的拟合和预测的方法。实验发现,本方法将风速拟合速度提高到分钟级,且将预测的和在风洞中实际测量得到风速廓线的相对平均误差减小到7%,可以大幅提高实验精度。为测量在风洞流场中运动的烟团浓度,本文提出高速相机追踪拍摄装置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由于高速相机画幅较小,实验气溶胶烟团移动速度较快,容易运动到画幅之外,实验中难以捕捉其扩散情况,本文结合相关滤波跟踪与目标检测算法,移动高速相机对烟团进行实时跟踪,采用计算机模拟和实体实验验证其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重合率得分阈值为0.6时,跟踪的成功率是0.7,能使被跟踪烟团的主体始终处于相机画幅之内,满足高速采集图像的要求。最后,在改进过的风洞控制方法及测量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大气扩散实验,对在本文中提出的“高斯-汇”模型进行原理性,验证其可行性。对固体表面扩散、平静水面扩散和波浪水面扩散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表明,气溶胶在模拟海表面沉积的速率高于其在陆地下垫面的沉积的速率,而且其扩散模型与本文提出的修正模型一致,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杨泽涛[7](2019)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区域环境风险涉及的因素多、范围广、内容复杂,与单一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相比较,区域环境风险更侧重关注区域产业布局、功能区划、环境风险受体等大尺度的环境风险因素。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工作,能够系统、科学的识别区域环境风险类型及重点管控区域,针对不同的区域风险特征及风险等级情况,提出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措施,对建立区域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相关学者对区域环境风险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环境风险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确立了不同等级的环境风险区域,提出了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措施,采用清远市作为实例验证,结合清远市的分区特征,制定清远市分区环境管理对策,最终建立清远市区域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总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区域环境风险是由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控制机制、环境风险受体组成的系统,层次分析法是大型区域环境风险评价较为合适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提出了区域环境风险分级标准,划分了“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三个区域。(2)采用下层行政区边界分区是区域环境较为合适的划分方法,分区管理适合开展大型区域环境风险管理,结合区域的经济特点、产业布局、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等特点,提出了区域的环境分区管理机制。(3)清远市2016年2018年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87.77亿元,共562家工业企业,共64家重点风险管控企业,共15个市级、县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危险废物产生总量为25505.03吨,共有41个尾矿库,共有20家主要污水处理厂。(4)通过开展清远市案例验证,清远市划分为“低风险区(M<40)、中风险区(40≤M<50)、高风险区(M≥50)”。高风险区为清城区(56.709)、英德市(59.986);中风险区为清新区(46.587)、连州市(49.219)、佛冈县(40.635)、阳山县(47.574);低风险区为连山县(36.565)、连南县(35.469)。(5)采用开展水、大气环境污染扩散模拟,如氰化钠经过排沟渠进入北江后,在企业纳污口处下游98km处,氰化钠浓度最大值达到3.09 mg/L,超三类水质标准,会产生跨界污染,影响到下游清城区的范围。大气环境风险物质在发生泄漏扩散情况下,通常可能影响到企业周边半径3-4公里范围(以液氨泄漏为例),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跨界环境污染的风险。(6)根据清远市环境风险源、环境风险受体敏感性与脆弱性等特征,具体描述清远市环境风险单元的分区特征,针对性制定环境分区管理措施,建立了清远市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

梁珊[8](2019)在《典型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特征与排放因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国建设工程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建筑施工扬尘已成为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目前施工扬尘相关研究少有报道,尤其在实测量化扬尘排放和排放因子本地化方面十分匮乏。本文对排放因子研究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上海市不同施工阶段典型工地扬尘的粒径分布、化学组分、本地化排放因子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以期为排放因子与排放清单的构建、当地扬尘源防治对策的制定等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改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典型土方开挖、地基建设、主体结构建筑工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暴露高度浓度剖面法实测扬尘排放量的原理,对排放因子研究方法进行优化;按照优化方法的实测方案,对工地四周水平和垂直分布的824个点位开展1520日的TSP连续在线监测并同步观测风速风向;采集施工扬尘源样品并通过再悬浮模拟排放过程,使用宽范围粒径谱仪分别测定施工扬尘和施工环境大气在10nm10μm的粒径分布;测定施工扬尘TSP、PM10、PM2.5再悬浮样品中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含量,并开展富集因子分析与生态、健康风险评价;基于实测数据和优化的排放因子研究方法,探讨不同阶段TSP、PM10、PM2.5排放因子及相应化学成分排放特征。本研究表明:(1)考虑到一定高度下整个施工空间的扬尘排放及其变化,通过在工地四周开展水平与垂直方向上的颗粒物连续监测并同步观测实时风速风向,对暴露高度浓度剖面法实测量化扬尘排放的过程与相应实测方案进行优化,并结合本地化粒度乘数和施工活动水平构建本地化排放因子,实现了排放因子研究方法的优化。(2)不同阶段施工扬尘TSP净浓度为:土方开挖((172.30±77.67)μg/m3)>主体结构((47.84±19.63)μg/m3)>地基建设((37.91±18.93)μg/m3);垂直方向上净浓度随高度增加存在下降趋势。施工扬尘数粒径分布呈现单峰形式,PM10中超细颗粒物(粒径小于100nm)数浓度平均占比为(93.84±1.19)%;施工环境大气颗粒物中爱根核模态占比最大((60.87±9.26)%),且施工扬尘对现场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存在一定影响。(3)施工扬尘TSP、PM10、PM2.5成分谱中含量高于1%的组分呈现Ca>Ca2+>OC>Fe>Al>NO3-;各类组分占比表现为金属地壳元素(19.70122.455%)>水溶性离子(8.69012.710%)>碳组分(3.9824.467%)>重金属(0.1560.161%)>其他微量元素(0.0910.125%),分别以Ca、Ca2+、OC、Mn、Ti贡献最大;离子含量表现为PM2.5>PM10>TSP。施工阶段对成分谱存在影响,地基建设EC(0.3510.651%)和主体结构Ca(17.69219.312%)、Ca2+(8.7799.961%)、OC(4.7645.162%)含量高于其他阶段。PM10、PM2.5中,Ca富集因子最大,Zn、As、Pb均显着富集,重金属总潜在生态风险较弱并以主体结构PM2.5的危害程度最大。非致癌风险值中As最高,致癌风险值呈现Cr>As>Co>Ni,重金属对施工人员存在非致癌风险(PM2.5>PM10),但无致癌风险。(4)土方、主体、地基阶段施工扬尘排放因子依次减小,其中TSP本地化排放因子分别为1.75×10-2、3.99×10-3、2.53×10-33 g/(m2.h),PM10本地化排放因子分别为1.41×10-2、3.13×10-3、2.19×10-3g/(m2.h),PM2.5本地化排放因子分别为7.34×10-3、1.64×10-3、1.10×10-3g/(m2.h);同阶段同颗粒物的金属地壳元素排放强度最大,各类化学物质排放强度呈现同颗粒物中土方>主体>地基、同阶段下TSP>PM10>PM2.5的规律。

李佳[9](2018)在《蒙自主城区近地面流场与污染物扩散的风洞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加剧,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区域的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蒙自属于云贵高原山地城市,其复杂的地形、较低的大气压和丰富的下垫面状况给研究城市空气污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采用环境风洞来研究高原山地城市的近地层流场与污染物扩散规律,获取风廓线指数及大气扩散参数等,以便准确预报空气污染,进而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奠定基础。本文以高原山地城市(云南省蒙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earth、Global Mapper、百度地图等软件并结合实地调查,制作蒙自区域1:3000地物模型,再结合蒙自市近地面气象数据和探空数据,拟合得出蒙自市气象站处风廓线指数,根据拟合风廓线指数进行风洞流场调试实验,通过尖劈-粗糙元-风栏组合装置做到流场相似。随后进行了风洞示踪扩散实验,选取了乙烯为示踪剂,实验前先测定了乙烯的标准曲线,结合乙烯标线可以得到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各测点位置浓度值,再结合示踪气体排放稀释比例可换算出各测点的实际浓度值,获得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规律,根据空间浓度分布规律计算出了蒙自区域的水平扩散方程和铅直扩散方程。结果表明,地形的复杂使得近地层的流场紊流强度增加,对污染物的扩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扩散参数增大,另外,由于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烟羽的分布呈现偏态分布。

王国龙[10](2018)在《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源强反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石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给国民带来了极大的能源和经济利润,然而石化企业在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却也严重的危害了环境,属于重大的污染源,而储罐更是石化企业中最常用的生产装置和最主要的无组织排放源之一,石化企业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的源强核算、定量研究,对于保护环境不受污染、营造良好的大气生活环境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对于石化企业排放量核查、控制石化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确定卫生防护距离、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免受侵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于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实现了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开发,充分利用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扩散模式反推法的优势,将遥感FTIR技术与扩散模式反推法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基于高斯扩散模型的源强反演方法,并通过模拟实验与示踪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的研究,最终在石化罐区实现实际应用。研究表明:主导风向波动、风速、大气稳定度、监测距离、监测时间等都是影响源强反演模型准确预测的重要灵敏度参数;针对20万立罐区,对监测时段受体点和背景点的VOCs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不仅在浓度上,在污染物化学成分上亦存在明显差异,并以扣除了背景浓度的受体浓度VOCs作为20万立罐区所在的贡献,获得了20万立罐区VOCs排放成分谱图;通过源强反演模型对6组实验进行源强反演,确定20万立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约为12.80 t/y,将《石化企业VOCs污染源排查工作指南》中储罐无组织排放VOCs核算结果与源强反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源强反演核算结果较高,这可能与工作指南核算方法应用于我国的不适用性,以及源强反演现场监测在晴朗的白天进行,未考虑夜晚的低温状况等有关。

二、中距离垂直扩散参数的一个估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距离垂直扩散参数的一个估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诸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及概念综述
    2.1 历史街区概述
        2.1.1 历史街区的定义
        2.1.2 历史街区交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3 历史街区的交通形态与城市其他区域的差异性
    2.2 交通出行与幸福感的理论分析
        2.2.1 效用与主观幸福感
        2.2.2 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2.2.3 出行与主观幸福感
    2.3 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选择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历史街区出行幸福感问卷调查及特征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方法
        3.1.2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3.1.3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说明
        3.1.4 调查样本量确定
        3.1.5 调查区域概况
        3.1.6 调查实施
    3.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3.2.1 出行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
        3.2.2 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交叉统计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历史街区交通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模型
    4.1 构建模型的背景
    4.2 出行幸福感结构方程模型
        4.2.1 模型的结构
        4.2.2 模型的实施步骤
        4.2.3 模型的应用软件及路径图
    4.3 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模型
        4.3.1 SEM-Logit整合模型的构建
        4.3.2 SEM-Logit的模型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湘子庙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应用研究
    5.1 出行幸福感的SEM模型参数估计
        5.1.1 模型构建
        5.1.2 模型信度分析
        5.1.3 模型收敛效度的验证
        5.1.4 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
    5.2 建立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SEM-Logit模型
        5.2.1 特征变量的选取以及选择肢的赋值
        5.2.2 多项Logit模型参数估计
        5.2.3 标定结果检验及分担率预测
    5.3 结果分析
    5.4 对策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 前往粉巷、德福巷、顺城巷等街区时不同交通方式的出行幸福感调查问卷

(2)基于气象与空气质量双向耦合模式的中国东部气溶胶反馈效应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象-空气质量双向耦合模式的发展历史
        1.2.2 气象-空气质量双向耦合模式比较与评估的回顾
        1.2.3 气象-空气质量双向耦合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方法和数据
    2.1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预处理方法
        2.1.1 人为源排放清单的处理方法
        2.1.2 生物质燃烧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2.1.3 生物源排放的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2.1.4 沙尘和海盐排放处理方法
    2.2 数值模式介绍与配置
        2.2.1 WRF-CMAQ模式
        2.2.2 WRF-Chem模式
        2.2.3 WRF-CHIMERE模式
        2.2.4 模式配置
    2.3 地面观测和卫星资料
        2.3.1 地面观测数据
        2.3.2 卫星观测数据
    2.4 模式评估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不同双向耦合模式的中国东部地区气象和空气质量模拟与评估
    3.1 2017年中国东部地区气象与空气质量状况简介
    3.2 气溶胶反馈效应的敏感性试验模拟组合设置
    3.3 多耦合模式的模拟结果与评估
        3.3.1 气象要素模拟结果与评估
        3.3.2 空气质量模拟结果与评估
    3.4 模拟结果与卫星资料比较
        3.4.1 AOD对比
        3.4.2 CO、NO_2和SO_2柱浓度对比
        3.4.3 云特性
    3.5 模式计算效率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溶胶反馈对中国东部地区气象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4.1 气溶胶反馈对气象的影响
        4.1.1 地面短波辐射
        4.1.2 温度
        4.1.3 水汽混合比
        4.1.4 相对湿度
        4.1.5 风速
        4.1.6 边界层高度
        4.1.7 云特性和降水
    4.2 气溶胶反馈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2.1 PM_(2.5)浓度
        4.2.2 臭氧浓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启用气溶胶反馈的典型污染案例研究
    5.1 冬季雾霾事件
        5.1.1 案例研究背景介绍
        5.1.2 颗粒物浓度模拟结果与评估
    5.2 沙尘事件
        5.2.1 案例研究背景介绍
        5.2.2 模拟结果及验证
    5.3 夏季臭氧污染事件
        5.3.1 研究背景介绍与案例选择
        5.3.2 臭氧浓度模拟结果与评估
    5.4 气溶胶资料同化与气溶胶反馈对冬季雾霾事件评估的影响
        5.4.1 资料同化技术介绍
        5.4.2 情景设置及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HIAF放射性次级束分离线(HFRS)辐射防护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放射性次级束的应用
    1.2 放射性次级束的产生与加速
        1.2.1 在线同位素分离法(ISOL)
        1.2.2 飞行中分离方法(In-flight)
    1.3 国内外次级束装置的防护设计
        1.3.1 GSI-FRS& Super FRS
        1.3.2 RIKEN-RIBF Big RIPS
        1.3.3 MSU-FRIB ARIS
        1.3.4 CERN-ISOLDE
        1.3.5 小结
    1.4 课题内容
        1.4.1 HIAF-HFRS介绍
        1.4.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3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2章 加速器辐射源项分析
    2.1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1.1 电磁相互作用
        2.1.2 核相互作用
    2.2 瞬时辐射场
        2.2.1 基本规律
        2.2.2 屏蔽材料
    2.3 感生放射性
        2.3.1 基本规律
        2.3.2 加速器部件
        2.3.3 混凝土
        2.3.4 冷却水
        2.3.5 空气
        2.3.6 环境介质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的选择及验证
    3.1 中子能谱对比
        3.1.1 计算模型
        3.1.2 结果及讨论
    3.2 屏蔽计算
        3.2.1 经验公式
        3.2.2 蒙卡方法
        3.2.3 结果对比
    3.3 感生放射性计算
        3.3.1 经验公式
        3.3.2 蒙卡方法
        3.3.3 结果对比
    3.4 RIBLL1测量与模拟对比
        3.4.1 实验设置
        3.4.2 FLUKA计算
        3.4.3 结果及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HFRS屏蔽计算及设计
    4.1 概述
        4.1.1 运行模式介绍
        4.1.2 剂量控制目标
        4.1.3 源项计算
    4.2 设备保护
        4.2.1 磁铁线圈
        4.2.2 其他部件
    4.3 Beam dump的设计
        4.3.1 材料的选择
        4.3.2 结构设计
        4.3.3 热力学计算
    4.4 HFRS的屏蔽计算
        4.4.1 磁场方法
        4.4.2 预分离器
        4.4.3 主分离器
        4.4.4 高能外靶终端
    4.5 中子天空反照
    4.6 小结
第5章 HFRS感生放射性计算及分析
    5.1 加速器部件
        5.1.1 剩余剂量率分布
        5.1.2 部件的感生放射性
        5.1.3 部件转运及维修方案
    5.2 冷却水
        5.2.1 感生放射性结果
        5.2.2 处理与处置方案
    5.3 隧道空气
        5.3.1 感生放射性结果
        5.3.2 工作人员受照分析
        5.3.3 公众受照分析
        5.3.4 有害气体的产生
    5.4 环境介质
        5.4.1 土壤
        5.4.2 地下水
        5.4.3 花岗岩
    5.5 高能外靶终端
        5.5.1 感生放射性结果
        5.5.2 局部屏蔽体设计
    5.6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Moyer模型输入文件
附录B HFRS输入文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高斯模型在中小城市多点源大气扩散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常用大气扩散模型
        2.1.1 高斯模型
        2.1.2 CALPUFF模型
        2.1.3 AERMOD模型
        2.1.4 ADMS模型
    2.2 模型选取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研究区废气排放环境分析
        3.2.1 研究区废气排放企业分析
        3.2.2 研究区秸秆焚烧条件分析
        3.2.3 研究区气象条件分析
第四章 高斯扩散模型及参数修正
    4.1 稳态下点源高斯扩散模型
    4.2 高架点源修正
        4.2.1 稳态下的高架点源模型
        4.2.2 气场稳态下污染物浓度分布
        4.2.3 非稳态气场下污染物浓度分布
    4.3 地形因素修正
    4.4 大气稳定度划分
    4.5 多类参数修正
        4.5.1 烟气抬升高度
        4.5.2 横向、垂直扩散参数
    4.6 秸秆焚烧源
第五章 模拟结果分析
    5.1 模拟结果
        5.1.1 模拟数值分析
        5.1.2 区域模拟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精度验证误差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不同风场条件下非球形粒子扩散变化特征及衰减特性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污染扩散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1.2.2 气溶胶对电磁波衰减特性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模型验证
    2.1 研究方法
    2.2 计算软件介绍
    2.3 MP-PIC模型
        2.3.1 模型基本原理
        2.3.2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第三章 大气污染扩散数值模拟
    3.1 模式基本参数设置
        3.1.1 计算域基本设置
        3.1.2 边界条件设置
        3.1.3 特殊参数的选取
    3.2 风速变化对污染扩散造成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非球形粒子群衰减特性
    4.1 粒子群衰减特性理论基础
        4.1.1 球形粒子群衰减特性
        4.1.2 非球形粒子群衰减特性
    4.2 不同参数对衰减系数的影响
        4.2.1 污染物浓度分布对衰减系数的影响
        4.2.2 电磁波波长变化对衰减系数的影响
        4.2.3 粒子形态变化对衰减系数的影响
        4.2.4 粒子旋转轴方向对衰减系数的影响
        4.2.5 偏振方向对衰减系数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总结
    5.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海洋表面核事故气溶胶扩散模型及干沉积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溶胶海表面扩散与沉积研究现状
        1.2.2 核事故气溶胶大气扩散实验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表面高斯烟羽模型的研究与修正
    2.1 高斯烟羽模型基本原理
    2.2 模型修正方法
    2.3 海表面大气扩散模型数值分析
        2.3.1 参数选取
        2.3.2 修正模型与原始模型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风扇主动控制风洞实验平台建立
    3.1 多风扇主动控制风洞实验系统
        3.1.1 多风扇主动控制风洞
        3.1.2 大气风洞模拟实验相似方法
        3.1.3 测量设备和方法
        3.1.4 实验方法
    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多风扇风速拟合算法
        3.2.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搭建
        3.2.2 多项非线性拟合
        3.2.3 损失函数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训练结果评价
        3.3.2 测试结果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洞中气溶胶实时跟踪测量研究
    4.1 高速相机实时跟踪实验系统
        4.1.1 实验系统
        4.1.2 控制系统
    4.2 基于相关滤波算法和YOLO算法的控制算法
        4.2.1 Staple相关滤波算法
        4.2.2 YOLO算法标记目标及实验
        4.2.3 控制方案
    4.3 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分析和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风洞实验的海域大气扩散模型的验证
    5.1 风洞模拟实验
        5.1.1 海洋表面大气扩散
        5.1.2 陆地表面大气扩散
    5.2 粒子图像处理方法
    5.3 “高斯-汇”模型验证分析
        5.3.1 气溶胶浓度分布
        5.3.2 气溶胶扩散系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相关概念
        1.2.2 环境风险评估
        1.2.3 区域环境风险评估
        1.2.4 区域环境风险管理
    1.3 区域环境风险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思路
第二章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层次分析法
    2.1 区域环境风险识别与系统研究
    2.2 区域环境风险评价方法分析
    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环境风险评价体系研究
        2.3.1 层次分析法步骤
        2.3.2 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
        2.3.3 指标因素权重计算
        2.3.4 评分标准
        2.3.5 评价分级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3.1 区域环境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3.2 环境风险管理方法的相关研究
    3.3 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对策
    3.4 区域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远市实例验证
    4.1 清远市总体概况
        4.1.1 清远市工业经济概况
        4.1.2 清远市工业企业概况
        4.1.3 清远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概况
        4.1.4 清远市危险废物产生与处置概况
        4.1.5 清远市尾矿库概况
        4.1.6 清远市污水处理厂概况
    4.2 清远市各县(市、区)区域特征
        4.2.1 清城区
        4.2.2 清新区
        4.2.3 英德市
        4.2.4 连州市
        4.2.5 佛冈县
        4.2.6 阳山县
        4.2.7 连南县
        4.2.8 连山县
    4.3 清远市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4.4 环境风险扩散模拟验证研究
        4.4.1 水环境风险扩散模拟
        4.4.2 大气环境风险扩散模拟
    4.5 环境风险分区管理措施
        4.5.1 高风险区
        4.5.2 中风险区
        4.5.3 低风险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典型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特征与排放因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颗粒物污染
        1.1.2 建筑施工扬尘概述
    1.2 施工扬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扬尘监测与污染特征
        1.2.2 扬尘排放量与排放因子
        1.2.3 扬尘化学组分与健康风险
        1.2.4 扬尘粒径分布特征
        1.2.5 防控措施与控尘效率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研究技术路线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采样与实验
    2.1 建筑工地的选取
    2.2 再悬浮采样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建筑施工尘的采集与再悬浮采样
        2.2.3 质量控制
    2.3 粒径分布测试
        2.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2 施工扬尘粒径分布测试
        2.3.3 施工环境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测试
        2.3.4 质量控制
    2.4 再悬浮样品化学组分分析
        2.4.1 金属元素分析
        2.4.2 水溶性离子分析
        2.4.3 有机碳/元素碳分析
        2.4.4 质量控制
第三章 建筑施工扬尘排放量与排放因子研究方法的优化
    3.1 暴露高度浓度剖面法的优化
        3.1.1 实测原理
        3.1.2 实测计算
    3.2 现场实测方案的优化
    3.3 本地化排放因子的构建
    3.4 本研究的现场实测方案
        3.4.1 监测设备
        3.4.2 监测方案
        3.4.3 质量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施工扬尘污染特征
    4.1 工地TSP的水平分布
    4.2 工地垂直与水平点位TSP相关性分析
    4.3 施工扬尘净浓度
        4.3.1 不同施工阶段的净浓度
        4.3.2 净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4.3.3 净浓度24 小时变化特征
        4.3.4 风速对净浓度的影响分析
    4.4 粒径分布特征
        4.4.1 施工扬尘粒径分布
        4.4.2 施工扬尘与施工环境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施工扬尘化学组分特征与健康风险
    5.1 施工扬尘化学成分谱
        5.1.1 金属元素
        5.1.2 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
        5.1.3 各类组分累积占比分析
    5.2 不同施工阶段成分谱特征
    5.3 富集因子分析
    5.4 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与健康风险评价
        5.4.1 潜在生态风险
        5.4.2 健康风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施工扬尘本地化排放因子与排放特征
    6.1 不同施工阶段的扬尘排放量与本地化排放因子
        6.1.1 本地化粒度乘数
        6.1.2 排放量和本地化排放因子
    6.2 不同研究方法的排放因子对比
    6.3 不同地区排放因子对比
    6.4 施工扬尘化学成分本地化排放特征
        6.4.1 不同化学物质的排放特征
        6.4.2 不同施工阶段不同颗粒物化学物质的排放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7.1 总结
    7.2 施工扬尘防治方法建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蒙自主城区近地面流场与污染物扩散的风洞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大气污染概述
        1.2.2 山地城市及近地层风场
        1.2.3 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1.3 大气污染物扩散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状况
    2.2 气候气象条件分析
第三章 风洞实验装置简介
    3.1 低速直流吸入式边界层风洞
    3.2 环境风洞模拟实验原理
        3.2.1 量纲分析
        3.2.2 相似准则
        3.2.3 边界层风洞下部边界条件
第四章 环境风洞实验
    4.1 蒙自区域地物模型
    4.2 风洞流场调试
        4.2.1 风洞中大气边界层风场模拟
        4.2.2 风廓线拟合
        4.2.3 流场调试
第五章 风洞示踪扩散实验
    5.1 风洞示踪排放源参数
    5.2 示踪实验及结果分析
        5.2.1 实验仪器与分析方法
        5.2.2 示踪结果分析
    5.3 示踪实验误差分析
        5.3.1 本底干扰
        5.3.2 取样器误差
        5.3.3 示踪剂释放装置
        5.3.4 进样分析误差
    5.4 中性条件下扩散参数计算
第六章 基于AERMOD模型的模拟
    6.1 模型预测参数的确定
        6.1.1 气象预处理参数
        6.1.2 地形数据分析
        6.1.3 地表参数设置
        6.1.4 污染源参数
    6.2 基于环境风洞实验的AERMOD模拟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10)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源强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1.3 石化企业VOCS核算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基本内容及关键问题
第二章 基于遥感FTIR扩散模式反推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因素
        2.1.1 内在因素-泄漏源
        2.1.2 外在因素
    2.2 常见的大气扩散模型的选择
    2.3 面源模式计算方法分析
    2.4 计算模型相关系数的确定方法
    2.5 大气扩散模型修正方法
    2.6 小结
第三章 石化罐区源强反演模拟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
        3.1.1 模拟污染源构建
        3.1.2 监测仪器
        3.1.3 现场监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剔除大风向波动数
        3.2.2 风速的影响
        3.2.3 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3.2.4 监测距离的影响
        3.2.5 背景值的重要性
        3.2.6 数据采集周期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石化罐区VOCS源强反演技术现场应用
    4.1 现场简介
    4.2 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现场数据分析
        4.3.2 20 万立罐区VOCs排放源强反演
        4.3.3 经验公式法计算罐区排放VOCs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中距离垂直扩散参数的一个估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幸福感的历史街区出行方式选择研究[D]. 延月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气象与空气质量双向耦合模式的中国东部气溶胶反馈效应模拟研究[D]. 高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
  • [3]HIAF放射性次级束分离线(HFRS)辐射防护关键问题研究[D]. 杨尧.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4]高斯模型在中小城市多点源大气扩散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D]. 程穆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不同风场条件下非球形粒子扩散变化特征及衰减特性的模拟研究[D]. 于潇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海洋表面核事故气溶胶扩散模型及干沉积实验研究[D]. 吴思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管理研究[D]. 杨泽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典型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污染特征与排放因子方法研究[D]. 梁珊.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蒙自主城区近地面流场与污染物扩散的风洞模拟研究[D]. 李佳.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10]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源强反演研究[D]. 王国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  ;  ;  ;  ;  

中距离垂直扩散参数的一种估计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