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儿童吸毒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谈谈儿童吸毒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浅谈儿童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全平[1](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说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易新涛[2](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张孝祯,赵建军[3](2004)在《小儿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药源性疾病是儿童健康的一大威胁,据WHO全球有1/3 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万左右,50% 与药物有关,住院者因不合理用药导致或促成死亡者占住院 死亡的比例,据武汉、北京、长沙等地医院报告各为11%、 17%及5%,且儿童高于成年人。例如1978年美国报道的急 性药物中毒15万例,其中60%以上为5岁以下儿童,上世纪 发生的十多起全球性大规模药害事件,首当其冲的是儿童。 近年来,尽管合理用药问题已得到卫生主管部门及医生们的重 视,但仍有部分人对小儿用药重视不够,尤其是农村和一些贫

杨发祥[4](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王虹[5](1990)在《临床儿科口服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 从儿科护理角度讲,给患儿口服药困难较大。护士除严格遵守治疗原则、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外,在临床儿科口服用药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应注意掌握用药剂量与时间在给药前应计算用药的剂量,检查是否适当、有无超量或不足。目前小儿用药剂量多按体重折算,因为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的功能、形态,体内激素、酶活性、药吸收能力等都与成人不同,对

王雪琪[6](2021)在《民国药品商标设计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早在明清时期欧风东渐,西药跟随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就进入我国,但其最初只是作为传教的附带品,还谈不上与中国本土的中药抗衡。发展至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大量倾销,在医药领域西药所占比重日益提高。发展至1929年,当中药废止制度提出后,西药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剧增。在西药洪水滔天的冲击下,传统中药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在生死抉择的背景下,中药企业意识到药品宣传销售中商标设计的重要性。于是在现实性与紧迫性的双重压力下,中药的商标设计中大量将本土化的符号与西方的设计语汇进行融合,从而开辟了近代药品商标的设计思路,产生了众多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寓意鲜明、时代风格突出的优秀药品商标设计。从目前遗留的民国药品商标中,可以清楚直观地捕捉到国人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种种探索和创新精神。清末民初的药品商标倾向于传统民族风格,发展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药普及、商标法颁布,药品商标出现了对于西方设计语言的模仿和借鉴。为此,本文通过对民国药品商标图形的比较与分析,论述民国时期商标法的不完善和人们对商标保护意识的淡薄,以至于药品商标设计中出现了近似、冒用、混用等设计杂象。与此同时,归纳整理民国商标设计中对传统符号和现代符号重新塑造的过程与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民国商标设计风貌和历经的摸索历程,以此改变中国近现代平面设计中商标设计研究不足的现状,希望对当今中国药品领域的商标设计有所参考和启发。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肝胆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7](2020)在《小儿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逸雯[8](2020)在《中医学“结”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前期对中医学“结”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完善理论认识,凝炼规律,为临床“结”之病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系统综述文献检索方法,运用阐释学、文献学、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第一部分:通过阐释学,文献学的阐释、文字、音韵等研究方法,界定“结”之本义、引申义,通过对中医学“结”之概念、同义字辨析,相近概念的鉴别,初步提炼中医学“结”的内涵特点。用系统综述文献检索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观察、司外揣内、取象思维等方法,系统挖掘“结”之病机、病(证)、脉象的规律和特点。第二部分:采用系统综述文献检索方法,对《中华医典》第五版所载本草、方书中的散结方药做系统整理,初步建立方剂、本草数据库。为散结中药-方剂治疗方案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研究基础上,聚焦冠心病“热结血脉”理论假说,对其病机、病证的辨识和疾病的治疗进行实例分析。结果:1.“结”的概念界定:“结”本义“缔结”,指把线、绳之类绾合相扣成疙瘩,使不能解脱。中医学之“结”的医学内涵是人体各种物质间“相互搏结,难以分解”特性的总括。在病理状态下,作为病机、病证、脉象,重在强调“病邪相互搏结,难以分解”的特性。与医学中常见的“积”“聚”“症”“瘕”“瘰疬”“痰核”“瘿”“瘤”“郁”“滞”“痞”等概念在内涵、疾病的成因、临床表征上的辨识上存在差异。2.中医学“结”之病机的内涵与辨识规律:“结”病机是“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病因、诊断、治疗的核心要素,在临床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结”之病机指“邪”与“物”相互结聚,形成了有一定发病规律且错综复杂的多环节发病机理。“结”病机发生的内在规律可初步概括为:诸瘀血、水液等有形之物是“结”发生的基础,热、寒等病邪是“结”发生的催化剂,二者相互结聚,继而成结。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又相互结聚,往往因果夹杂,形成“因”“果”并见的循环。病位特点与邪气易于侵袭、有形之物易留存之处相关,常见在六腑、奇恒之腑等形态中空的脏器,皮肤肌腠等津液丰富且邪气易于侵袭之处。“结”之病机的辨识可初步概括为:诸邪聚积变化,皆属于结;诸病郁积闭塞,胀满疼痛,皆属于结;诸痈疮癌毒,皆属于结。3.中医学“结”之病证与辨识:从发病部位的角度对“结病”进行归纳,常见腑病、血脉病、经带胎产及疮疡病,对应现代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外科病。从病因的角度出发,结证的命名强调病邪属性,如热结证、寒结证、血结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等。结病(证)临床表现多样,病变累及全身各处,但范围局限,部位固定。临床以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部分表现为结块,视而可见、扪而可知,疾病易生痈疮肿毒之恶变。4.结脉的特点:“结脉”是一个独立的概念。结脉具有“节律不匀、脉行徐缓”的特点。结脉可辅助辨识病机,主“阴寒固结”和“气血凝滞”。在疾病的辨别上,“结而缓”为阳虚,“数而结”为阴虚,“举按有力”为郁滞,素有结脉看禀赋。若结脉歇止,少则轻,频则重,三五不调则不治。5.“结”病证的治疗方案:治疗当遵循标本缓急、治贵权变、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未病先治与既病防变的原则,常见针刺、灸法、汤液三种散结的治疗手段。汤液的治疗以祛邪散结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兼以补益。制定的散结中药-方剂治疗方案,包括方剂91首,中药284味。依据方、药的主治病证和作用部位,初步形成了针对热结证、寒结证、痰结证、水结证、乳结证、食结证、虫结证、结气的治疗方案。方剂的组方以祛邪散结思想为主,中药药性多辛、甘、苦,以活血化瘀、化痰破症为主,性多攻伐。在具体的应用上,建议结合方、药煎服规律和特性灵活运用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治疗时尚需注意用方用药的时机,提前干预可扭转病势,转危为安。治疗后期中病即止,以免攻伐太过,损伤正气。6.对冠心病“热结血脉”理论假说的认识:对冠心病“热结血脉”理论假说的“因-机-证-治”进行系统整理,“热结血脉”病机是“热结”,即“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症、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病位在“血脉”。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固定部位的疼痛;病情波动或快速进展;局部满闷、麻木、水肿;超声示有局部斑块形成。治疗注重三期辨治,具备将治疗关口前移的临床针织思想,以四妙勇安汤、犀角地黄汤为主方加减。结论:中医学之“结”是人体各种物质间“相互搏结,难以分解”特性的总括。其中,病理性“结”强调“病邪相互搏结,难以分解”,病机的内涵是“邪”与“物”相互结聚,形成了有一定发病规律且错综复杂的多环节发病机理。病证多见于病情波动期或发生痈疮恶变。“结”病证的治疗以“散结”为基本法则,基于“结”之病机复杂、病证多变且凶险的特点,“结”证治疗可分三期,祛邪散结贯穿始终,早期重“散结”,活动期需“祛邪”,后期勿忘“扶正”,依据病证的不同阶段、部位、性质,随症加减。“热结血脉”的内涵是热邪与瘀血等有形之物在血脉中郁结难解,互为因果,继发积热、生毒、结症、伤脉的不良循环过程。其主要病机是“热邪”与血脉中的“瘀血痰湿”等有形之物相互搏结,病位在“血脉”。总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散结养脉为治法,有助于临床疗效。

赵杰[9](2020)在《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保肢术已成为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的主流方式。然而使用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肱骨干恶性骨肿瘤仍然存在争议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改良的骨强度评分系统选择个性化重建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骨缺损的保关节术式策略。同时评估中药治疗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病人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0年1月到2016年12月使用保关节术式治疗的28例肱骨恶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岁(8-82岁)。使用骨强度评分系统评估肿瘤骨的强度。根据骨强度评分、病人年龄、肿瘤类型等因素使用四种不同的保关节术式重建瘤段切除后的节段性骨缺损。使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肢肢体功能。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生物重建组和非生物重建组的骨强度及术后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使用VAS评分、KPS评分评估转移癌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7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45月(15-66月),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因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亡,其余6例患者(6/7,85.7%)无瘤生存。21例骨转移瘤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5.8月(9–48月),末次随访时5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16例患者死于肿瘤进展。生物重建组与非生物重建组的平均骨强度评分分别是9.7±1.3和12.9±1.2,两组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两组术后平均肌肉骨骼肿瘤协会评分分别为26.7±1.4和26.1±1.7,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58)。非肿瘤学并发症包括1例内固定断裂、1例无菌性松动、1例桡神经损伤。中药治疗的转移癌患者在减轻术后残余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00)。结论:肱骨干原发恶性骨肿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选择酒精灭活回植的方式治疗;肱骨干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或转移瘤,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可采用原位微波灭活的方式治疗;肱骨干转移瘤骨皮质不完整,骨强度评分>10分的患者节段性假体更为合适。中药联合止痛药可以减轻转移癌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许秀文[10](2020)在《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文中认为尽管中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结构、层次都是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国家既有制度构建起来的,但社会保障的思想和措施绝不是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虽然我国古代没有“社会保障”这个语汇,但是历朝历代由国家主持、兴办,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参与的仓储备荒、赈济灾民、救济孤寡、养老育幼、施医恤病等丰富的思想和活动,都在事实上发挥着社会保障功能,其活动性质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与纷乱的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自然灾害和疫病频发,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有迫切的被救助的需求。这样的乱世让人怀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与否、即或存在作用又能发挥几何、有没有研究的必要?基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研究与其他断代相比较略显薄弱,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形成合理完善的研究体系。但翻阅史料可知,与人民希望被救助的需求相对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不仅存在,而且内容庞杂丰富,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帝王诏令中多有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纪传经文中也有若干救助、抚恤、慈善的记载,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社会救助机构、医疗机构。当然在这样的时代,政府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肯定有力所不逮的时候,适应社会需要,佛教、道教宗教组织、民间的宗族组织甚至个人广泛参与和开展慈善救助,作用凸显,成为政府保障的有益补充。中国历史上的纷争动荡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意识活跃、旧制度衰亡、新制度开创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制度措施上如果有所发展完善,就是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值得全面梳理和总结,深入挖掘和研究,对其在中国社会保障史上的地位加以明确。本文运用历史学和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研究。首先,从日常和自然灾害、战乱和疫病背景下帝王发布的诏令、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佛教与道教传播过程中的理念和活动以及宗族救助的事例中总结提炼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的社会保障思想。其次,基于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本着大体符合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分类习惯,同时参考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分类标准的思路,将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划分为五个类别,即政府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宗教慈善和民间救助,由社会保障思想及这五类活动构成魏晋南北朝多元主体社会保障研究的体系架构。再次,对政府、宗教、宗族三方社会保障供给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实践进行由个别到整体的研究,对各主体做出的社会保障活动方式、效果进行梳理、归纳和相关探讨,力求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样貌。主要包括政府主体进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社会优抚制度与实践、社会福利制度与实践,宗教组织主体进行的佛教、道教慈善实践以及宗族组织为主体进行的民间救助。政府社会救助制度与实践,按其救助情况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医疗救助三类,以灾害救助为主,分别讨论政府在每一类救助中采取了哪些常规性和应急性救助方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各种社会救助措施实施中都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政权应对以上三种情况均有一套历代承袭的制度化举措,不可避免有一些制度流于形式,但也有一些制度的确起到真正的救助作用。社会优抚制度从军功封爵、休假制度、抚恤制度三方面体现了魏晋南北朝对军人以及军人家属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和抚恤。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对于兵源的要求比较迫切,因而在优抚制度上下了更多的功夫,优抚思想与实践内容都开始变得比较丰富。这一时期兵役制度非常复杂,优抚制度也体现出等级性特点,比如兵士与将士的抚恤等级不同,北朝汉人服役性质的兵士待遇完全不能和鲜卑本民族军士相提并论。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养老尊老、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若是群体的基本保障福利以及统治阶级官僚阶层的的身份性福利。有些社会福利已经制度化,尤其是在养老和身份性福利方面,其它福利则更多地体现出随机性和随意性特征。宗教慈善即当时的佛教和道教慈善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慈善活动。佛教进入中国后,迅速顺应中国国情,入乡随俗,在意识形态上与玄学、儒学相结合,得以在社会各阶层中广泛传播,宣传其慈悲精神、因果报应思想、福田布施思想,劝导人们止恶从善、劝善化俗,通过济贫救灾、施医给药等慈善实践,为魏晋南北朝慈善思想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本土宗教道教的劝善去恶、救穷周急等慈善思想也成为我国慈善思想的渊源之一,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通过诸如医疗等救济举动展现出它的功能,发展信众,救济社会,社会效果明显。以家族、宗族为主的民间救助历史悠久,是社会救助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战乱、人民大流徙的背景凸显了宗族的重要。同宗血缘关系成为当时社会组织最理想的纽带,宗族成员间的救济、养老、助葬等慈善活动对敦亲睦族、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稳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对各项社会保障活动进行分类探讨的基础上,从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进行该时期社会保障研究的整体归纳,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情况进行说明,分析三种不同主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相互间的联系与冲突。由于动乱社会一些国家的官方社会保障缺失,客观上对民间救助提出了要求,宗族互助、宗教慈善等民间救助赈济活动便应运而生。这是该时期社会保障多元体系发展的社会原因,也是该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特征。与先秦至秦汉较单一的政府保障相比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元主体社会保障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历史的进步性。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并不像一些既有研究认为的那样作用和影响不及秦汉,远输隋唐,在这样的乱世,对社会保障的得失和影响应该辩证看待。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明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保障层次也较低,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得当运用这一体系的政权,重视民生,保障到位,救助了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起到了安抚民心、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具有竞争力并统治长久;对社会保障不予重视的政权,穷兵黩武,忽视民生,社会保障缺失,在民心向背、社会秩序得失乃至国运长短上也有明显体现,社会保障与政权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因果关系。当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保障的作用也不能够虚夸,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成效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治乱、国力盛衰、帝王贤愚、吏治好坏、经济强弱等情势无一不影响着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应该客观公正地对其进行评价。

二、浅谈儿童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儿童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3)小儿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应根据小儿的生理发育特点用药
    1.1 新生儿期
    1.2 婴儿期
    1.3 儿童期
2 应注意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3 应注意剂量和给药时间的选择
4 注意解热镇痛药的选择
5 正确使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6)民国药品商标设计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关于选题
    1.2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期刊、硕博论文类
        1.2.2 国内相关着作文献综述
    1.3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民国时期的药品市场
    2.1 本土国药
        2.1.1 国药发展历史
        2.1.2 民国国药市场
        2.1.3 知名本土品牌
    2.2 外来药品
        2.2.1 西药的发展历史
        2.2.2 西药输入中国市场
        2.2.3 知名西药品牌
    2.3 商标立法
        2.3.1 商标法的颁布
        2.3.2 法规的不平等性
        2.3.3 法规的争议性
3 民国药品商标的设计
    3.1 本土文化下的设计
        3.1.1 以中国汉字为主
        3.1.2 以中国传统图形为主
        3.1.3 中国传统风格图文结合
    3.2 .外来文化下的设计
        3.2.1 以外来文字为主
        3.2.2 以外来风格图形为主
        3.2.3 外来文化图文结合
    3.3 中外融合下的设计
        3.3.1 以中外文字结合为主
        3.3.2 以中外图形融合为主
        3.3.3 中外图文结合
4 民国药品商标设计杂象
    4.1 商标设计的近似与相似
        4.1.1 西文发音字形相似
        4.1.2 中文发音文字近似
        4.1.3 不同属性商品中文发音及字形相似
        4.1.4 药品商标图案近似
        4.1.5 同属性药品图案相似
        4.1.6 不同属性商品图案近似
    4.2 商标的冒用与混用
        4.2.1 商标的冒用
        4.2.2 商标的混用
    4.3 防伪标志出现与应用
        4.3.1 文字防伪
        4.3.2 更新注册防伪
        4.3.3 广告宣传商标防伪
        4.3.4 增加多种商标防伪
        4.3.5 注册系列商标防伪
        4.3.6 重复图案防伪
        4.3.7 版纹防伪
        4.3.8 肖像防伪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出处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中医学“结”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中医学之“结”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结”的理论研究
    1 “结”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1 “结”的本义与引申义
        1.2 中医学“结”的概念辨析
    2 中医学“结”之病机研究
        2.1 病机概述
        2.2 病机解析
        2.3 病机辨识
    3 中医学“结”之病(证)研究
        3.1 常见病(证)概述
        3.2 临床特征辨识
    4 中医学“结”之脉象研究
        4.1 脉形与脉率特点
        4.2 病机辨识
    5 讨论
第二部分 “结”的治法方药研究
    1 治则治法研究
        1.1 “结”病(证)的治疗原则
        1.2 “结”病(证)的治疗方法
    2 方剂研究
        2.1 方剂基本信息
        2.2 方剂分类
        2.3 组方特点
    3 中药研究
        3.1 中药基本信息
        3.2 用药特点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结”的现代应用
    1 热结血脉提出的背景
    2 热结血脉的理论认识和诊治
        2.1 病因病机及演变规律
        2.2 发病特点和临床表征
        2.3 治法方药和配伍特点
        2.4 预防与调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结”病证与临床表征一览
    附录2 宋及宋以前医籍中收录的91首散结经典方剂目录
    附录3 284味具有散结功效的本草目录
    附录4 查新报告
致谢
个人简介

(9)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
引言
病人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基础资料分析
    三.术前评估瘤段骨强度
    四.手术技术
        1 肱骨肿瘤切除
        2 节段性重建骨缺损
        2.1 酒精灭活回植技术
        2.2 原位微波灭活技术
        2.3 节段性假体重建
        2.4 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
    五.术后管理
    六.随访及结果评估
    七.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肿瘤学结果
    2 手术结果
    3 并发症及处理
    4 中药治疗转移癌术后疼痛疗效评价
        4.1 术后止痛效果评估
        4.2 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讨论
    1 肱骨恶性骨肿瘤
        1.1 肿瘤类型及分布
        1.2 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特点
    2 外科治疗原则
        2.1 肱骨原发恶性骨肿瘤
        2.2 肱骨转移性骨肿瘤
        2.3 改良骨强度评分系统
    3 重建技术
        3.1 体外酒精灭活回植术
        3.2 原位微波热消融技术
        3.3 节段性肱骨干假体
        3.4 髓内针或钢板骨水泥内固定术
    4 中医药治疗骨肿瘤
        4.1 中医古籍对骨肿瘤的认识
        4.2 中西医治疗骨癌痛
        4.3 中医药防治原发恶性骨肿瘤化疗恶心呕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干恶性骨肿瘤节段性切除重建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
        (二)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主要着力点及创新点
    五 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儒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概况
        (二)天谴灾异说
        (三)仁政思想
        (四)民本思想
        (五)宗族互助思想
    二 佛教的慈善思想
        (一)佛教的传播
        (二)慈悲精神
        (三)因果报应
        (四)福田思想
    三 道教的慈善思想
        (一)《太平经》中的慈善思想
        (二)其他经书中的慈善思想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社会救助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灾害概况
    二 灾害救助措施
        (一)下诏罪己,检讨政策
        (二)削减开支,节用救荒
        (三)整顿吏治,省刑赦罪
        (四)赈济救恤,救荒活民
        (五)蠲免赋役,减轻负担
        (六)兴修水利,防御灾害
        (七)南朝时期水灾与救助的个案考察:建康水灾记录再认识
    三 贫弱群体救助
        (一)皇帝登基、改元救助
        (二)立后、立太子救助
        (三)皇帝出巡救助
        (四)朝廷日常和重大事件救助
        (五)地方政府官员救助
        (六)其他救助
    四 疫病救助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病
        (二)颁书办学,普及医学常识
        (三)发放药物,医治疾疫
        (四)埋骨助葬,防控疾疫
        (五)隔离消毒,重视预防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优抚
    一 优抚制度古已有之
    二 脱籍封爵制度
    三 休假制度
    四 抚恤制度
        (一)三国抚恤制度
        (二)晋朝抚恤制度
        (三)南朝抚恤制度
        (四)北朝抚恤制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制度
    一 尊老恤老福利
        (一)“养老”对象的界定
        (二)大赦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三)日常诏令中的养老救济
        (四)三老五更之礼
        (五)行乡饮酒礼
        (六)存留养亲制度
        (七)版授高年制度
        (八)赐几杖制度
    二 妇女儿童福利
        (一)妇女福利
        (二)儿童福利
    三 残疾人福利
        (一)残疾人日常救助
        (二)残疾人免役制度
    四 官员致仕福利
        (一)致仕年龄
        (二)致仕福利
    五 官办福利机构
        (一)六疾馆
        (二)孤独园
        (三)别坊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慈善
    一 佛教慈善活动
        (一)佛教慈善的宣传
        (二)魏晋南朝的佛教慈善活动
        (三)北朝佛寺的慈善活动
    二 道教慈善活动
        (一)以医疗救助促进道教传播
        (二)葛洪的医疗慈善
        (三)鲍姑的医疗慈善
        (四)陶弘景的医疗慈善
        (五)其他道教慈善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慈善救助
    一 宗族慈善救助
        (一)宗族救助的基本内容
        (二)宗族安全救济
        (三)宗族贫困救济
        (四)宗族养老育幼
    二 个人慈善救助
        (一)赈灾救荒
        (二)医疗救济
        (三)施棺助葬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基本古籍
    二 学术着作
    三 学位论文
    四 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北魏汉译佛经所见“布施”词例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浅谈儿童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2]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3]小儿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张孝祯,赵建军.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06)
  •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5]临床儿科口服用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王虹. 中国农村医学, 1990(06)
  • [6]民国药品商标设计艺术研究[D]. 王雪琪.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7]小儿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肝胆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11)
  • [8]中医学“结”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逸雯.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术治疗肱骨恶性骨肿瘤:术式选择与临床应用[D]. 赵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D]. 许秀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谈谈儿童吸毒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