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内部”的竞争

手机“内部”的竞争

一、手机“内”的争夺(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欣[1](2021)在《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西安市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西安市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职能、人口结构以及居民生活模式也向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原先单位大院式或就近生活工作的模式已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跨越街道、行政区甚至行政边界的生活方式。伴随频繁的远距离通勤而来的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困扰全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有效的识别西安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对西安市城市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大体有两类研究思路,分别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又分为利用传统调查数据和利用大数据两类。传统的调查数据或者问卷调查方式耗时巨大且样本量较少,数据为静态数据;而大数据的样本量大,可以大规模记录人口活动的时空特征,体现职住在空间上的移动。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相对更能准确的描绘城市职住空间关系的特征。本文将采用手机信令数据对西安市的职住空间平衡度进行分析,共采用了三种方法:第一,利用职住通勤距离评价,分别分析街道作为就业地时的通勤距离和街道作为居住地时的通勤距离,提取异常点,进而确定职住不匹配的地区;第二,利用就业居住人数,采用“职住比”指标分析西安市职住数量的分布特征;第三,利用各街道的本地就业居住人数,采用“职住平衡指数”分析西安市各街道职住自足性的分布特征。综合三种分析方法,共同识别出西安市职住不匹配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分别分析了西安市的就业中心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混合度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平衡的影响机制,从城市规划视角对职住不匹配的地区提出优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西安市职住平衡特征为:总体平衡,局部失衡。职住平衡地区为城墙内城市中心地区;就业功能不匹配的地区主要位于城市三环附近以及城市边缘的部分地区;居住功能不匹配的地区位于南三环附近的街道,主要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段;需要增加就业功能同时改善居住条件的地区主要是汉城街道和狄寨两个街道。(2)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为:单中心体系,扇形分区。一级就业中心为钟楼、高新和小寨,二级就业中心为南稍门、南门、解放路以及吉祥村。就业中心均集中在城市中心以及城南,距离较近,分布不均衡,城各个方向三环附近均存在明显缺少就业中心的地区。各就业中心的势力范围以自身为中心向外扇形辐射,由于距离过近,之间争夺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混合度整体呈内高外低、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就业中心密集的地区土地利用混合度基本较高,反之混合度基本较低。(4)城市空间结构对职住平衡的影响机制:就业中心体系对职住平衡影响较大,就业中心密集区功能属性偏就业,反之则偏居住,由于就业中心的单中心特征,因此就业中心密集地区和缺乏就业中心的地区二者的职住不平衡现象最严重。以居住属性为主的街道,提高土地利用混合度,能够有效的降低通勤距离、提高职住平衡度;以就业属性为主的街道,提高用地混合度效果不大,但适当分散就业岗位,能够有效地降低通勤距离、提高职住平衡度。

王冰[2](2020)在《基于UTAUT的用户接受音乐APP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智能移动终端在现今移动信息时代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同时随着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渐渐的由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开始转变,网络娱乐类产业为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以内容品质为突破口,追求卓越。这对娱乐产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在线音乐产业这块红海中占据一席之地,对各音乐APP而言是不易的,目前随着整个音乐市场的高度集中化,用户渐渐趋于饱和,与此同时,音乐类APP行业内具有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并且伴有用户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款具备互动性属性的产品,如何和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用户,最关键的就是发现用户的需求并最大程度的去迎合他们。因此了解用户的需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之所以选择QQ音乐作为个案研究,一是因为其本身有着庞大用户基数,二是因为QQ音乐作为腾讯旗下的音乐APP受到了众多产业链的保护与影响,因此QQ音乐的发展更具有代表性,对其的研究具有意义。本文以整合型技术接受和使用为核心理论,通过加入感知风险作为控制变量进行调控,构建用户接受音乐APP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QQ音乐的用户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研究,以研究假设为前提,检验测量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用户的使用意愿以及便利条件将直接正向影响着用户使用音乐APP的行为,用户的努力期望、社群影响和绩效期望将间接正向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同时用户受感知风险的影响将负向作用于用户的使用行为。并围绕着用户在使用QQ音乐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音乐类APP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些新的理念,同时也为同类型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李超[3](2020)在《多屏时代ESPN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催生了新的看体育的方式。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发生改变,注意力从单一的电视屏幕向手机、电脑等多屏分散。为了应对媒介生态的变革,全球体育电视巨头ESPN根据市场环境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其改革举措对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体育电视转型具有借鉴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梳理了ESPN的发展历程,特别是ESPN从单屏走向多屏的媒介进化历程,同时分析了ESPN为支持媒介多屏布局而采取的版权策略。在此基础上,研究重点聚焦近三年来ESPN的运营现状及其面对的受众特点和竞争环境,分析了ESPN在多屏时代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论文审视了全球体育电视格局及对我国体育电视的启示。研究发现,ESPN从早期电视时代拓展多频道的内容发展策略,到互联网时代顺应媒介生态多元化特点,推动内容的多屏分发,始终保持着积极求变的发展战略,体现了体育电视在媒介技术迭代更新中对传播规律的遵循,一是顺应媒介进化规律,融入多屏竞争生态;二是把握分众传播的趋势,精准有效触达受众;三是优化版权资源配置,构筑传媒竞争壁垒。ESPN的发展战略对多屏时代我国体育电视发展的启示是,要坚持内容为王,积极有效地利用新兴技术,大力拓展多元合作方式,不断强化战略意识。

黄丽娟[4](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廖可昕[5](2020)在《碎片化传播研究》文中提出碎片化是理解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通过对社会以及个体社会行为的观察,收集大量文献,对碎片化传播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以及表现进行梳理,总结出碎片化传播在话语表达、媒介渠道、时空场景、信息内容和思维方式多个方面的表现。研究认为造成这种碎片化传播的原因来自于媒介技术的变革、大众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在观察中发现,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缺少对碎片化在认知行为和思维观念部分的影响感知,缺乏一种批判看待碎片化的思维。在这种媒介使用的氛围下,人们对媒介产生了高度的依赖,出现异化,对个体的身心都产生了影响,从而在媒体和社会层面均产生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区隔感逐渐消失。因此,我们应该号召大众回归理性,培养个体应对碎片化的能力,优化整合媒体资源,提高社会治理碎片化的能力,共同应对碎片化问题。

王梓萌[6](2020)在《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动因、路径与效果研究 ——以美团点评和小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社会在发展,企业融资方式也在随着时代进步,在传统的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基础上,很多混合型融资工具跃上了资本市场,如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这种新型融资工具,其条款设计更加灵活,不仅能够满足投融资双方的需求,也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对许多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其发展往往有较大的经营风险,常常出现“资本厮杀”的现象,因此企业早期的融资压力较大。同时,创业初期企业利润水平较低,内源融资难以支撑企业发展,债务融资又会加大财务风险,普通股融资也会导致控制权的分散,因而一些公司在上市前会选择股权债权结合的手段进行融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就能够同时发挥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者的优势,帮助面临融资困境的企业满足融资需求,克服传统融资方式的不足。那么在该融资工具可行的前提下,实际融资过程中,企业具体的融资动因及应用路径是如何安排的呢?又将会为企业带来怎样的融资效果呢?为了探究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作为企业融资方式的动因、应用路径及效果,本文结合理论分析,采用案例研究法,以美团点评和小米集团为研究对象进行双案例分析,通过两家公司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中的异同对该融资工具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对企业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发行动因、应用路径以及在前两者驱动下产生的融资效果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发行动因主要有实现融资需求、保证控制权集中,以及获取投资者支持。二是具体的应用路径主要是从条款设计实现融资开始,并进行投资者的筛选与合作,最终通过企业上市实现优先股转普通股结束。三是该融资方式能够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从而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另外,企业通过双层股权架构上市后可以避免控制权分散现象的发生。四是相比较简单的筹集资金、使用资金行为,当企业从投资方筛选时就重视投资者与自身业务的关联度,并且加强与投资者的合作,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则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成长能力和盈利能力等财务指标。本文选取的美团点评和小米均具有相似的融资困境,融资工具的运用过程中存在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因此导致了融资效果上的异同。通过案例分析,本文阐述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作为企业主要融资方式的完整过程研究,以对现有文献在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方面的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同时给采用此类融资工具的企业和投资者一些借鉴经验。

刘瑾慧子[7](2020)在《移动端口争夺时代“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研究》文中指出移动端口竞争时代,各地方党报开发新闻客户端口,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增强党报的传播力,传达党和政府的决策。2014年6月,昆明市委机关报《昆明日报》开办客户端“掌上春城”,其新闻生产通过主流化、本地化、圈层化等新闻生产理念创新生产模式,形成了最好用、最快捷、最便民的“滇字一号”掌媒—“掌上春城”客户端。首先,分析“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理念,“掌上春城”是聚焦“新闻+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本地服务”的移动新闻客户端,集产品理念、圈层化理念、社交理念于一体,为老百姓提供综合性的生活服务。同时,侧重对“掌上春城”新闻内容生产现状分析,据此勾勒出“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特征。探究了“掌上春城”实践中的新闻生产流程再造、中央厨房式的生产模式以及新闻生产风格。通过分析“掌上春城”的新闻来源、版块设计以探讨其新闻生产模式,从微观方面探讨移动端口时代“掌上春城”对用户产生的影响,从宏观方面分析“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社会效果,结合议程设置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及场景理论等相关知识,对“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进行了理论探讨。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掌上春城”新闻内容实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Python软件获取相关数据,对新闻生产进行研究设计,使用复合周时间抽样法抽取样本之后进行编码、类目建构,根据新闻发布时间、新闻展现形式、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报道版块以及报道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得出“掌上春城”新闻内容上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对“掌上春城”内容生产的真正危机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前面两章的研究结果探讨“掌上春城”新闻生产问题及优化对策。通过对“掌上春城”新闻生产实践的考察,发现了“掌上春城”客户端用户黏度低,圈层化发展乏力;生活化导向存在不足,本地化建设滞后;客户端定位泛化,新闻内容高度重合;智能技术带给新闻编辑室的冲击导致新闻编辑室场景缺失与生态无序;编辑室角色转变缓慢,技术使用率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优化对策。提升用户粘度,建立圈层化社交;深耕新闻生产的生活化导向,实施本土化发展战略;客户端定位本土化,新闻内容垂直化发展;新闻编辑室的场景再造与生态调适;新闻编辑室角色调整与技术驱动。结语部分,鉴于“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具有动态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对“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跟踪观察时间不够长,对“掌上春城”研究的全面性尚存在不足,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对“掌上春城”这样的新型主流媒体进行更深入的全面探讨。

王晓宇[8](2020)在《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其席卷之势给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巨大冲击,致使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媒介生态与传播格局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媒体曾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逐渐瓦解。电视作为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一种媒体形态,在新的技术环境、社会环境下,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网络视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对传统电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进行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渗透,使两者间愈渐频繁的互动发展,电视媒体不再一枝独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面对冲击,结合国家战略要求、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发展形式,传统媒体不得不借力新媒体,整个传媒业呈现媒体融合的趋势。近年来,媒体融合更是作为国家战略不断推进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中国特色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已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新生态势在必行。作为当下电视荧屏中占据主流地位的节目类别,电视综艺节目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能否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互联网思维破除僵局,尽快掌握媒介融合的技巧,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的特点不断丰富自己,实现传统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创新节目形态,减少受众流失,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完成自身转型,实现电视综艺生态平衡长远发展,成为最为紧迫的命题。随着互联网不断升级换代,媒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或是一个沟通的渠道,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连接的平台,开始将人类社会引入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圈中,使得任何一种媒介问题的解决,依靠单一的媒体都解决不了,需要从一个更大范围的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去审视和关照,因此,把综艺节目搁置于当前的媒介融合的大生态的背景下,研究综艺节目的创新问题是本文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基于此,本文会侧重于使用媒介生态学的理论,对融媒背景下的电视生态的变革、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现状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扫描与归纳,由此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建构问题,以期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电视综艺节目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并建立电视综艺节目媒介生态建构的理论体系。具体而言,本文聚焦融媒时代电视综艺节目的媒介生态建构研究,主要以媒介融合、媒介生态、媒介平台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观看、整理、研究分析大量综艺节目的基础上对融媒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析,从“原生态”、“内生态”和“外生态”三方面对融媒时代下电视综艺节目进行媒介生态建构研究,提出具体建构策略,帮助电视综艺节目健康发展。该选题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和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对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进行研究。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的背景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并论述选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方面的重要意义;其次,就选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主要从媒介融合、融媒时代电视的发展、媒介生态、综艺节目的发展等四个方面,对国际、国内相关着作、文献及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最后,交代本文写作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对文中相关概念,主要是融媒、电视综艺和媒介生态做了简要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廓清其定义和特点,并对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如媒介融合理论、媒介生态理论、媒介平台理论等进行理论梳理铺垫,这些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研究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变革,从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入手,如何突破困境,要从生态的角度去探讨。对于当下电视生态的变革通过电视发展的三度空间、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交织下的电视生态和电视产品的创新路径三方面阐述,最后将电视传播生态变革的动因归结于技术革新、政策推动、市场开放、文化融合、受众需求几方面因素。第三章通过内容形态、传播形态、制作方式和节目类型四个维度分别对电视综艺的发展历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内容形态上从晚会表演到真人秀、传播形态上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制作方式上从科组长制到工作室制、节目类型上从节目综艺到产品综艺,并对各阶段综艺节目进行历史分期,纵向与横向梳理相结合,便于厘清综艺节目的发展状况和变迁变革。第四章着重研究电视综艺媒介生态的现状与媒介生态危机。将电视综艺节目置于一个宏观、动态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中,从外部生态环境和生态位及生态关系方面系统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生存与成长的背景,探析电视综艺的生存现状和生长态势,并分析电视综艺节目在当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媒介生态危机。第五章探究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问题,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章节。结合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作为建构基础,分别从组织机构变革驱动的电视综艺“原生态”建构、内容为中心的产制理念推动的电视综艺“内生态”建构和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模式为基础的“外生态”建构三方面阐述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策略。最后结语部分聚焦于对本文的总结和电视综艺的未来发展的展望。本文通过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研究,以融媒时代为背景,以媒介生态学为视点审视电视综艺节目的生态现状、影响因素,探究优良综艺节目生态的建构策略,从而寻找电视综艺节目再平衡的出路与转机,以期指导传播实践,促进电视综艺节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谢芳[9](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正在高速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商业银行面临着宏观经济转型和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冲击,曾经主要依靠的盈利方法和以存贷款为主的业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处于时代浪潮冲击之下的H市农业银行在外部营商环境和内部行业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的转型发展,改变中介地位弱化、客户流失严重,利润空间紧缩的现状,力求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谋求一席之地。本文在总结了战略管理理论、战略转型理论、互联网金融发展理论、商业银行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形式,着眼于对H市农业银行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和行业分析。在对江苏省以及H市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做分析时,重点比较了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业发展情况。内部环境分析涉及H市农业银行背景介绍、经营理念和经营现状,并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新进展,结合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对H市农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环境进行分析。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对H市农业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面临的行业竞争情况做了详细分析,再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H市农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明确H市农业银行在发展中遇到的存贷款业务、县域业务、数字化转型、经营转型、风控管理困难等瓶颈,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总结出H市农业银行转型制度模式、改革组织管理、创新业务产品、优化渠道模式、提升技术水平和改进风控模式六个方面的战略转型新路径,以及推进贷款业务全渠道投放、推进存款业务高质速增长、推进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重点推进ETC业务营销、多手段稳固业务经营绩效和强化各类风险管防控体制的战略转型新策略以供相关决策参考。本文最后归纳总结了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

黄莉[10](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产生的一种情感依附与心理归属,是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对政治体系产生的强烈信仰,在行动上更加规范与自律,以使自身政治行为与所信仰的政治体系要求之间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政治认同无论是对社会成员还是政治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群体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基础,也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后继力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稳固,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是否光明。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对维系和增强我国的政治认同以及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与深水区,国际国内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凸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各种新媒体异军突起,一方面凸显了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渠道与途径,使得公民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政治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使之趋于复杂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社会上思想最为活跃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网民群体最易受到新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及其环境的影响,其政治认同状况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简言之,作为网民重要群体的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这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新媒体作用。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新媒体在治国理政、定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景象,积极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我们应当以立德树人原则为基础,利用新媒体化解负效应、善用新媒体传播好声音、巧用新媒体凝聚新共识,找到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正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出合格人才。本文从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入手,将大学生政治认同划分为政治价值认同、政治实体认同、政治工具认同和政治效能认同四个具体维度,并从上述四维度出发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四维度上表现出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概括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与双重变化。从总体状况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谓认可与质疑交织。这种现状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它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政治认同出现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双重变化。从积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态度从消极型转向积极型,认同类型从潜藏型转向主动选择型;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出现了明显的虚假认同趋势,且政治信仰弱化加剧,政治认同状态更具暂时性与易变性。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放大、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非有效引导,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变化等,都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并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大致对应,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分别是:其一,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其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其三,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其四,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其五,正确对待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其六,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手机“内”的争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内”的争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西安市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2.1 职住关系相关研究
        2.1.1 国外相关研究
        2.1.2 国内相关研究
    2.2 职住平衡相关研究
        2.2.1 职住平衡概念
        2.2.2 国外对于职住平衡理念的实践
        2.2.3 国内相关研究
        2.2.4 职住平衡的测度方法
    2.3 职住平衡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的城市空间相关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
    3.1 西安市概况
        3.1.1 西安市城市区位
        3.1.2 西安市行政区划
        3.1.3 西安市城市历史演变
        3.1.4 西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2 手机信令数据的预处理
        3.2.1 手机信令数据特征
        3.2.2 本文手机信令数据说明
        3.2.3 手机信令数据预处理
        3.2.4 居住地与工作地识别
    3.3 研究范围的确定
        3.3.1 研究范围识别方法的依据
        3.3.2 研究范围确定的方法
        3.3.3 中心城区就业居住活动影响范围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西安市就业中心识别
    4.1 西安市就业中心识别
        4.1.1 就业中心识别理论依据
        4.1.2 就业中心识别方法
    4.2 西安市就业中心势力范围识别
        4.2.1 就业中心势力范围识别
        4.2.2 缺少就业中心的地区识别
        4.2.3 西安市就业中心空间特征
    4.3 就业中心空间分布与相关规划对比
        4.3.1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4.3.2 西安市商圈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职住空间关系测度与分析
    5.1 西安市职住平衡测度方法
        5.1.1 传统职住平衡测度方法
        5.1.2 基于职住空间联系的职住平衡测度方法
    5.2 基于职住空间联系距离的西安市各街道职住匹配评价
        5.2.1 职住空间联系距离的特征
        5.2.2 职住匹配评价
    5.3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各街道职住平衡度测量
        5.3.1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各街道职住人口识别
        5.3.2 职住平衡度测量方法
        5.3.3 西安市各街道职住平衡度分布特点
    5.4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各街道职住自足性测量
        5.4.1 职住自足性测量方法
        5.4.2 西安市各街道职住自足性分布特点
    5.5 测度结论对比
        5.5.1 三种测度方法结果对比
        5.5.2 对比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职住空间关系影响机制研究
    6.1 职住空间关系影响因素提取
    6.2 城市就业中心体系对职住空间关系的影响机制
    6.3 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职住空间关系的影响机制
        6.3.1 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职住空间关系影响研究现状
        6.3.2 土地利用混合度测度方法
        6.3.3 土地利用混合度测度结果
        6.3.4 土地利用混合度与通勤距离相关性分析
        6.3.5 土地利用混合度对职住平衡的影响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西安市职住关系研究结论
    7.2 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7.3 本研究的特点
    7.4 不足与展望
        7.4.1 研究不足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社会实践
附录一 各街道统计详细结果
附录二 图录
附录三 表录
致谢

(2)基于UTAUT的用户接受音乐APP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现实意义
        1.2.3 理论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2 音乐类APP的概况
    2.1 音乐类APP的界定
        2.1.1 音乐类APP概念
        2.1.2 音乐类APP分类
    2.2 音乐类APP的发展概况
        2.2.1 发展历程
        2.2.2 发展规模
    2.3 音乐类APP的产品现状
        2.3.1 产品定位
        2.3.2 界面设计
        2.3.3 内容生产
        2.3.4 盈利模式
        2.3.5 功能特色
3 测量模型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3.1 调查方法
        3.1.1 问卷调查
        3.1.2 问卷设计
        3.1.3 模型的构建
    3.2 调查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信度和效度分析
    3.4 模型验证与假设检验
4 QQ音乐用户现状描述
    4.1 已满足的用户需求
        4.1.1 对碎片化音乐享受的满足
        4.1.2 对音乐社交的满足
        4.1.3 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4.2 未满足的用户需求
        4.2.1 对音乐版权资源需求的不满足
        4.2.2 对优化社交服务的不满足
        4.2.3 对产品设计的不满足
5 研究的启示
    5.1 创造便利条件,寻求转型契机
    5.2 打造社群环境,提升用户粘性
    5.3 加强绩效期望,培养用户习惯
    5.4 提升努力期望,搭建反馈平台
6 结语
致谢
附录1 QQ音乐用户使用情况调查
附录2
参考文献

(3)多屏时代ESPN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电视研究
    2.2 ESPN研究
    2.3 电视媒介融合研究
    2.4 媒介进化理论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ESPN的发展历程
        4.1.1 ESPN的发轫
        4.1.2 ESPN的开拓
    4.2 ESPN媒介发展的路径探析
        4.2.1 从单屏走向多屏:ESPN的媒介进化之道
        4.2.2 从小众走向多屏:ESPN的版权拓展之路
        4.2.3 ESPN的经营现状
    4.3 多屏时代的媒介生态与ESPN发展战略
        4.3.1 受众的媒介使用
        4.3.1.1 受众媒介使用时间
        4.3.1.2 受众媒介使用习惯
        4.3.1.3 受众媒介使用需求
        4.3.1.4 多媒介受众人群结构
        4.3.2 ESPN的主要竞争对手
        4.3.2.1 传统电视网
        4.3.2.2 体育联盟
        4.3.2.3 流媒体平台
        4.3.3 ESPN的多屏发展战略
        4.3.3.1 移动优先与跨平台合作的媒介战略
        4.3.3.2 多屏互补与多屏互动的内容战略
        4.3.3.3 头部内容与小众内容多屏分发的版权战略
    4.4 全球体育电视变局下的ESPN及中国启示
        4.4.1 全球体育电视的多屏生态
        4.4.2 ESPN的全球化策略
        4.4.3 ESPN对我国体育电视的启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4)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5)碎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碎片化是理解个体行为的重要方式
        2.碎片化是理解媒体运行的重要概念
        3.碎片化是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理论来源
        1.社会区隔理论
        2.媒介依赖理论
        3.异化理论
    (五)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法
        2.文献分析法
    (六)创新之处
        1.视角创新
        2.理论创新
    (七)存在不足
一、碎片化传播的概念界定及流变
    (一)碎片化传播的涵义
    (二)碎片化传播的特征
        1.去中心化
        2.与连续性相关
        3.强调社交化
    (三)碎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
        1.载体受限情形下的碎片化
        2.阅读时间受限下的碎片化
        3.传播速度倒逼下的碎片化
二、碎片化传播的表现
    (一)话语表达碎片化
    (二)媒介渠道碎片化
    (三)时空场景碎片化
    (四)信息内容碎片化
    (五)思维方式碎片化
三、碎片化传播的生成原因
    (一)媒介技术层面:媒介过剩
        1.传播载体迷你化
        2.传播载体智能化
        3.传播载体高速化
    (二)思想观念层面:信息过载
        1.传媒边界意识模糊不清
        2.新闻专业主义面临挑战
        3.传播观念转向人际传播
    (三)社会结构层面:权力转移
        1.社会权力争夺
        2.社会阶层流动
        3.社会区隔消失
四、碎片化传播的影响
    (一)对个体的影响
        1.接收方面:产生虚假的信息获得感和学习虚幻感
        2.表达方面:网络表达碎片化,出现理解障碍
        3.认知方面:对事物缺乏系统认识,影响个人的认知效率
        4.行动方面:导致人的异化,人的行动力下降
        5.关系方面:人对媒介产生过度依赖
        6.情感方面:个人情绪容易被操控,引发网络暴力
        7.态度方面:盲目乐观,缺乏批判意识
    (二)对媒体的影响
        1.内容生产:内容质量无法保障,新闻价值缺失
        2.内容分发:渠道增多,专业媒体权威性下降
        3.内容呈现:“后真相新闻”泛滥
    (三)对社会的影响
        1.人际交往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意识模糊
        2.社会治理上:加剧信息权力争夺,形成信息孤岛
        3.舆论引导上:社会舆论多变,难以控制
五、碎片化传播的应对策略
    (一)个体角度
        1.培养全局意识
        2.保持理性判断
        3.树立批判思维
    (二)媒体角度
        1.做好人才培养
        2.打造优质品牌
        3.推动融合发展
    (三)社会角度
        1.落实法律制度
        2.提高治理能力
        3.加强精神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论着
    (二)学术期刊
        1.中文期刊
        2.英文期刊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6)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动因、路径与效果研究 ——以美团点评和小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优先股相关研究
        2.1.1 优先股发行动因相关研究
        2.1.2 优先股发行效果相关研究
    2.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相关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3.1 概念界定
        3.1.1 优先股
        3.1.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
    3.2 理论基础
    3.3 理论分析
        3.3.1 优序融资理论与实现融资需求
        3.3.2 信号传递理论与拓宽融资渠道
        3.3.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获取专业支持
        3.3.4 融资控制理论与保护控制权集中
    3.4 理论框架
第4章 案例介绍
    4.1 案例选取原因
    4.2 案例融资简介
        4.2.1 公司简介
        4.2.2 融资历程及特点
    4.3 案例融资困境
        4.3.1 轻资产模式债务融资难
        4.3.2 权益融资稀释控制权
第5章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动因及路径分析
    5.1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发行动因分析
        5.1.1 融资与控制权集中需求
        5.1.2 获取专业支持实现协同效应
    5.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应用路径分析
        5.2.1 条款设计实现融资
        5.2.2 投资者筛选与合作
        5.2.3 港股上市实现退出
第6章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效果分析
    6.1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效果定性分析
        6.1.1 保持企业控制权集中
        6.1.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6.2 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效果定量分析
        6.2.1 偿债能力分析
        6.2.2 成长能力分析
        6.2.3 盈利能力分析
    6.3 融资效果分析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启示
    7.1 绪论
    7.2 启示
        7.2.1 公司层面
        7.2.2 投资者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移动端口争夺时代“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第四节 采取的研究方法
        一、论文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之处
    第五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二章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理念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理念分析
        一、产品理念
        二、圈层化理念
        三、社交理念
        四、“新闻+服务”理念
    第二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现状分析
        一、融媒中心新闻生产流程再造
        二、全媒体中心“中央厨房”生产模式
        三、“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风格
第三章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目标媒体的选定
        二、时间范围的选定
        三、样本选择与抽样方法
        四、类目建构
        五、信度检验
    第二节 “掌上春城”移动客户端新闻内容分析
        一、发布时间分析——明确“掌上春城”新闻生产发布规律
        二、新闻展现形式——概览“掌上春城”新闻生产形式建构
        三、新闻来源——探析“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话语取向
        四、报道主题——聚焦“掌上春城”新闻报道的关注视点
        五、报道版块——反映“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价值选择
        六、报道区域——凸显“掌上春城”新闻生产报道涵盖范围
第四章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问题及优化对策分析
    第一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问题分析
        一、用户黏度低,圈层化发展乏力
        二、生活化导向不足,本地化建设滞后
        三、客户端定位泛化,新闻内容高度重合
        四、新闻编辑室场景缺失与生态无序
        五、编辑室角色转变缓慢,技术使用率低
    第二节 “掌上春城”新闻生产的优化对策分析
        一、提升用户黏度,建立圈层化社交
        二、坚持生活化导向,实施本地化战略
        三、客户端定位本土化,新闻内容垂直化发展
        四、新闻编辑室的场景再造与生态调适
        五、新闻编辑角色调整与技术驱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深度访谈大纲
附录 B 调查问卷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8)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
        (二)融媒时代电视的发展相关研究
        (三)媒介生态的相关研究
        (四)综艺节目的发展相关研究
    三、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融媒
        二、电视综艺
        三、媒介生态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媒介融合理论
        二、媒介生态理论
        三、媒介平台理论
第二章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变革
    第一节 融媒时代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
        一、电视媒体地位与电视传播功能削弱
        二、电视受众流失严重
        三、电视专业人才外流
        四、电视广告收入下滑
        五、融合发展停留表面,缺乏具体路径
    第二节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的现状
        一、移动、社交、智媒——电视发展的三度空间
        二、竞合共生——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交织下的电视生态
        三、形态与价值迭变——成为电视生态的常态
    第三节 融媒时代电视生态变革的动因
        一、技术赋能媒体
        二、制度政策支持
        三、市场环境推动
        四、文化相融共生
        五、受众需求变化
第三章 电视综艺的发展与衍变
    第一节 从晚会表演到真人秀
        一、萌芽期(1980 年—1995 年)
        二、发展期(1996 年—2002 年)
        三、成长期(2003 年—2009 年)
        四、高速发展期(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
        一、起步期(2007 年—2013 年)
        二、成长期(2014 年—2015 年)
        三、黄金期(2016 年至今)
    第三节 从科组长制到工作室制
        一、科组长制度
        二、制片人制度
        三、独立制片人制度
        四、产品经理人制度
        五、工作室制度
    第四节 从节目综艺到产品综艺
        一、节目综艺:娱乐为主,电视综艺商业模式探索
        二、产品综艺:网综爆发,综艺节目产品属性深化
第四章 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电视综艺的外部生态环境
        一、政治生态环境:政策调控不断,引导电视综艺发展的走向
        二、经济生态环境:经济稳中有增,推动电视综艺市场化转型
        三、文化生态环境:消费文化兴起,创造电视综艺节目新形态
        四、技术生态环境: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促进电视综艺融合创新
    第二节 电视综艺的生态位及生态关系
        一、基本生态位:媒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
        二、现实生态位:电视综艺节目自身的进化改良
        三、种间关系:竞争排斥和互利共生
        四、种内关系:掠夺性竞争促进多样化探索
    第三节 电视综艺面临的媒介生态危机
        一、外部生态下向市场妥协,“重娱乐化”变异
        二、内容原创力缺乏,导致产能过剩与市场萎缩
        三、媒介“生态位”高度重叠,节目同质化加剧
        四、节目明星的天价成本,导致产值结构不合理
        五、品牌意识薄弱,生态关系下生存竞争力较差
第五章 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策略
    第一节 媒介生态的建构基础——互联网思维
        一、互联网思维
        二、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电视媒体的典型特征
        三、“互联网+电视综艺”的化学反应
    第二节 组织机构变革驱动电视综艺“原生态”建构
        一、媒介常规——建立扁平化架构和一体化运作机制
        二、媒介生态位——建立市场区隔,实现错位竞争
        三、价值导向——传播变现与商业变现的选择
    第三节 内容为中心的产制理念推动电视综艺“内生态”建构
        一、基于需求、功能、价值的产制行为
        二、以互动为核心的产制形态变革
        三、“用户为王”的节目形式创新
    第四节 以合作共赢的产业链模式为基础的“外生态”建构
        一、传播渠道再转型——传播渠道立体化与传播模式融合化
        二、台网联动新格局——合作、动态、非零和的媒体博弈
        三、产业流程再塑造——垂直产业结构,打通全媒体产业链条
        四、商业模式再创新——整合营销延伸价值链,重构综艺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战略转型理论
        2.1.3 核心能力理论
        2.1.4 核心能力的特征
    2.2 国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与理论综述
        2.2.1 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2.2.2 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
    2.3 国内外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2.3.1 国外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2.3.2 国内商业银行转型理论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市农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及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内部环境分析
        3.1.1 H市农业银行的背景介绍
        3.1.2 H市农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3.1.3 H市农业银行经营现状
    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外部环境分析
        3.2.1 互联网金融技术革新及我国的发展现状
        3.2.2 PEST分析
        3.2.3 五力模型下的行业竞争分析
    3.3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江苏省银行业发展现状
        3.3.2 H市银行业发展现状
        3.3.3 H市四大国有银行发展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原因分析及SWOT分析
    4.1 H市农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战略转型的原因分析
        4.1.1 H市农业银行外部原因分析
        4.1.2 H市农业银行内部原因分析
    4.2 H市农业银行受互联网金融影响战略转型的SWOT分析
        4.2.1 农业银行拥有的优势分析
        4.2.2 农业银行存在的劣势分析
        4.2.3 农业银行具备的机遇分析
        4.2.4 农业银行面临的威胁分析
        4.2.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转型选择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H市农业银行的发展路径选择
    5.1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背景
    5.2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方向
    5.3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思路
    5.4 H市农业银行的战略转型路径
        5.4.1 转型制度模式
        5.4.2 改革组织管理
        5.4.3 创新业务产品
        5.4.4 优化渠道模式
        5.4.5 提升技术水平
        5.4.6 改进风控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下H市农业银行的转型应对策略
    6.1 推进贷款业务全渠道投放
        6.1.1 积极推进普惠金融
        6.1.2 积极推进县域发展
        6.1.3 积极建设重大项目
        6.1.4 积极提升个人消费
    6.2 推进存款业务高质速增长
        6.2.1 以量价平衡优存
        6.2.2 以扩户提质引存
        6.2.3 以公私联动增存
        6.2.4 以流量经营稳存
    6.3 推进金融业务数字化转型
        6.3.1 加快惠农系列品牌建设
        6.3.2 加快推进移动金融发展
        6.3.3 加快线上融资业务发展
        6.3.4 加快智慧场景平台建设
        6.3.5 加快推进银客链接系统
    6.4 重点推进ETC业务营销
        6.4.1 重视新兴ETC营销
        6.4.2 抢抓ETC发展机遇
        6.4.3 切实加强业务督导
    6.5 多手段稳固业务经营绩效
        6.5.1 巩固传统业务
        6.5.2 发力新兴业务
        6.5.3 加大成本管控
        6.5.4 加快干部培养
        6.5.5 完善内部考核
    6.6 强化各类风险管防控体制
        6.6.1 强化信用风险防控
        6.6.2 强化案件风险防控
        6.6.3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6.6.4 强化内外权益管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㈠理论意义
        ㈡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㈠国外研究现状
        ㈡国内研究现状
        ㈢研究成果评析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重、难点
        ㈠可能的创新点
        ㈡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六、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一节 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及其社会功能
        二、新媒体环境
        三、我国新媒体与网民的发展
        四、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媒体的重视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认同概述
        一、政治认同及其具体维度
        二、大学生与政治认同
        三、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新媒体是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状况说明
        一、问卷编制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维度分析
        一、政治价值认同方面:坚定与迷茫共存
        二、政治实体认同方面:忠诚与困惑同在
        三、政治工具认同方面:肯定与否定交织
        四、政治效能认同方面:认可与质疑相随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情况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双重变化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化不良影响经由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全球化引发主权观讨论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全球化引发价值观冲突破坏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全球化引发制度比较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二节 社会转型问题被新媒体环境放大降低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经济转型引发的社会问题被新媒体放大减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政治建设问题借助新媒体凸显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思想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剧烈碰撞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社会转型引发的不公经由新媒体放大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三节 新媒体自身固有特点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巨大
        一、去中心化传播特点降低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权威认同
        二、碎片化阅读方式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综合判断能力
        三、传播多样化带来的反向信息滋生销蚀大学生的理性政治认同
        四、新媒体话语差异消解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感性认同
    第四节 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非有效引导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不小
        一、“两个舆论场”冲突阻碍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削弱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官方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弱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变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下降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显着
        二、社会教育多样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突出
        三、学校教育更加开放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家庭教育非理性现象凸显弱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四章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我国应对媒体变化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一、我国在不同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考察
        二、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
        三、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教训
    第二节 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教训
        一、发达国家重视利用新媒体促进民众政治认同的经验
        二、部分国家忽视媒体作用导致民众政治认同降低的教训
        三、国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民众政治认同经验教训所涵盖的启示
    第三节 国内外应对媒体变化影响政治认同的规律探寻
        一、建立利益认同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根本前提
        二、加强国家引领是增强政治认同的有效手段
第五章 新媒体环境下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以“四个自信”引领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道路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价值导向
        二、新媒体环境下坚持理论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行动指南
        三、新媒体环境下坚持制度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根本保障
        四、新媒体环境下坚持文化自信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思想支撑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以消解全球化不良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努力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的认同度
        二、新媒体环境下注重在实践中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体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深化改革为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创造条件
        一、深化经济发展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物质与利益基础
        二、加强政治建设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保障
        三、弘扬主流文化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精神指引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有效手段
    第四节 高度重视并正确管控新媒体
        一、加强新媒体伦理道德建设形成自我约束
        二、加强与优化新媒体行业法律规范化管理
        三、提升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中的思想舆论引导能力
        四、努力实现新媒体舆论传播与意识形态工作的结合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正确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利用新媒体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提高舆论引导力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有效引导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增强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宣传方式的吸引力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
    第六节 改善新媒体下的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提升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改善新媒体下社会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三、改善新媒体下学校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改善新媒体下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四、手机“内”的争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大数据的西安市中心城区职住空间关系研究[D]. 谢雨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2]基于UTAUT的用户接受音乐APP的影响因素研究[D]. 王冰.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多屏时代ESPN发展战略研究[D]. 李超.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5]碎片化传播研究[D]. 廖可昕.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融资动因、路径与效果研究 ——以美团点评和小米为例[D]. 王梓萌. 山东大学, 2020(10)
  • [7]移动端口争夺时代“掌上春城”的新闻生产研究[D]. 刘瑾慧子.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8]融媒时代电视综艺的媒介生态建构[D]. 王晓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互联网金融背景下H市农业银行战略转型路径与策略研究[D]. 谢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黄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手机“内部”的竞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