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和链球菌病发病情况调查

仔猪大肠杆菌病和链球菌病发病情况调查

一、仔猪大肠杆菌病与链球菌病发病情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段玉成,王艳[1](2021)在《豫南地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文中指出为摸清豫南地区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相关预防控制措施。本文对豫南地区2020—2021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进行调研和分析,摸清疾病发生规律和发病特点,为该地区的疫病防控提供相关的参考。

陈图梅[2](2021)在《猪链球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二联多价亚单位候选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估》文中提出猪链球菌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猪主要引起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等疾病。以前,我国猪链球菌以血清型2型最为多发,近些年研究发现猪链球菌9型的感染趋势正在逐渐上升。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 PEC)血清型复杂,能够定殖和感染肠外各组织器官,导致败血症、脑膜炎、肺炎、心内膜炎等。在养猪业猪链球菌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情况严重,目前没有商品化的疫苗可以同时用于这两种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亚单位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具有对多种血清型产生交叉保护等优点,所以本研究在实验室先前的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二联多价亚单位候选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估。(1)候选蛋白分别免疫对每种菌的保护效果用猪链球菌IF-2、1022蛋白分别免疫以及混合后免疫小鼠,发现蛋白混合后的免疫组要比单个蛋白免疫组产生更高水平的抗体,这些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抗体及其亚类测定结果表明,免疫蛋白可诱导高滴度的Ig G 1和Ig G2a。用5LD50剂量的菌株攻毒小鼠,实验结果表明,IF-2和1022蛋白分别为感染SS2型猪链球菌SC19菌株的小鼠提供80%和60%的保护,而IF-2和1022蛋白则为感染SS9型猪链球菌S29菌株的小鼠提供70%和80%的保护。当将这两种蛋白质混合并用于免疫时,混合后的蛋白分别可以为SC19和S29菌株提供90%和90%的保护率。再者,尝试将大肠杆菌外膜蛋白Omp C、Omo F以及分子伴侣蛋白Groe L蛋白混合免疫小鼠,用5LD50剂量的菌株攻毒小鼠,发现其对感染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CN033菌株的小鼠提供80%的保护。且经过免疫后小鼠体内的抗体滴度有了极其显着的改变(p<0.001)。(2)候选蛋白混合免疫的保护效果将上述五种蛋白混合后免疫小鼠,观察其对猪链球菌以及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混合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免疫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应答,同时对猪链球菌SS2、SS9和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PCN033和E49菌株的感染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分别为感染致死剂量的PCN033、E49、SC19、S29菌株的小鼠提供90%、90%、90%和80%的保护。免疫组小鼠的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p<0.001)血清中干扰素(IFN)-γ,IL-2和IL-4的水平显着升高(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对照组病变程度明显高于免疫组。组织载菌量发现免疫组的组织载菌量和对照组相比显着性降低。

李萌[3](2020)在《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文中提出近年来,山东省鲁中地区饲养的莱芜黑山羊羔羊经常发生以瘫痪为主要病症的疾病。该病每年都有发生,并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给养殖场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羔羊瘫痪症的发病原因复杂,瘫痪的种类和临床表现多样,为本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为分析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发病的具体原因,制定防治措施,本研究于2019年3月至12月对山东莱芜、钢城、肥城3个地区的莱芜黑山羊养殖场的羔羊瘫痪发病、死亡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瘫痪羔羊进行了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观察,采样进行血常规、血糖和细菌性感染血清学检测,对血涂片染色镜检,此外对发病羊场的饲草料和瘫痪羔羊血清微量元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羔羊瘫痪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4周龄。发病羔羊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行走困难和瘫痪,多数出现贫血、可视粘膜苍白、体表淋巴结肿胀,个别病例伴有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瘫痪羔羊的白细胞总数均高于正常范围。瘫痪羔羊血糖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羔羊(P<0.05)。瘫痪羔羊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肠杆菌、链球菌、魏氏梭菌等混合感染情况。瘫痪羔羊血清中铁、铜、镁、硒、钙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健康羔羊存在差异,莱芜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铁、镁、硒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钢城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铁、铜、镁、硒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肥城羊场瘫痪羔羊血清中的钙含量显着低于健康羔羊(P<0.05)。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可以得出引起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的主要病因为微量元素缺乏代谢异常、低血糖引起病羊的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和抵抗力下降,继发大肠杆菌、链球菌和魏氏梭菌等细菌混合感染,导致羔羊的病情加重和死亡。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为防治羔羊瘫痪提供了以下措施:在母羊产前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补充微量元素;在母羊产前半月免疫羊快疫四联疫苗;加强羊舍、产房等环境消毒工作;加强羔羊的保育工作;对瘫痪羔羊,及时补充钙、硒、铁、镁等微量元素,补充体液和葡萄糖,同时配合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等措施进行防治。通过生产应用,这些措施对羔羊瘫痪的防治具有明显效果。

袁献宇[4](2020)在《源自家庭农场病猪的猪链球菌分子分型与毒力评价》文中指出猪链球菌病是链球菌属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马链球菌类马亚种、兰氏分群中D、E、L群链球菌以及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引起猪的疫病总称。临床表现主要为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肺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等。20世纪50~60年代猪链球菌病在我国即有出现,是养猪生产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猪链球菌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并与一些其他疾病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导致病死率的大幅提高,给养猪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农业农村部将猪链球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SS是引起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血清型众多,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一直呈动态变化,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间缺乏交互免疫力,基因型复杂多样,不同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学差异,毒力强弱也差异明显,给猪链球菌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困扰。本研究对源自某集团公司分布在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广西等五省区家庭农场中的55株SS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毒力评价,旨在探究SS血清型、毒力基因型、MLST基因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毒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该集团公司科学防控猪链球菌病提供合理依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将55株SS分离株作为受试菌株进行如下试验:(1)合成SS的35种血清型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合成SS的6个毒力基因(mrp、epf、sly、orf2、fbps、gapdh)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分型;合成SS的7个管家基因(aro A、cpn60、dpr、gki、mut S、rec A、thr A)引物,采用PCR技术对SS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并构建UPGMA系统发育树分析不同地区分离株之间的亲缘关系。(2)以昆明鼠为动物模型,对SS分离株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出致死率为100%的分离株,并采用累积法测定其LD50。结果显示:(1)55株SS分离株共有9种血清型和未定型,SS4为优势血清型,19株,占比34.5%;共有11种毒力基因型,epf-mrp-sly-gapdh+fbps+orf2+为优势毒力基因型,16株,占比29.1%,SS4的优势毒力基因型为epf+mrp+sly+gapdh+fbps+orf2+;共有21种ST型,ST94为优势ST型,21株,占比38.2%,其中11种ST型为首次发现,存在3个以上等位基因突变,多数同一ST型SS分离株只能对应一种血清型,但同一血清型分离株存在多个ST型,ST1229(江苏及河北分离株)与ST1233(山东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ST94(安徽、江苏及河北分离株)与ST108(河北及江苏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2)55株SS分离株共筛选出11株致死率为100%的分离株,分别为HBgu18-3(SS4)、HBgu18-4(SS4)、AHhuai18-10(SS4)、AHhuai18-8(SS4)、JSxu18-4(SS4)、AHfu18-1(SS7)、HBgu18-2(SS7)、AHshou18-1(SS4)、JSbin18-1(SS8)、JSxu18-10(SS4)、JSbin18-8(SS8),其LD50分别为3.39×108CFU/m L、3.54×108CFU/m L、4.57×108CFU/m L、5.01×108CFU/m L、5.17×108CFU/m L、5.37×108CFU/m L、5.62×108CFU/m L、1.0×109CFU/m L、1.67×109CFU/m L、3.0×109CFU/m L、4.47×109CFU/m L。结果表明:(1)该集团公司五省区家庭农场流行的SS血清型种类较多,不同省区流行的血清型有明显差异,SS4为优势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具有多样性,epf-mrp-sly-gapdh+fbps+orf2+为优势毒力基因型,SS4的优势毒力基因型为epf+mrp+sly+gapdh+fbps+orf2+,epf、mrp及sly为毒力差异性基因;ST型呈现多元化趋势,ST94为优势ST型,遗传变异较为明显,种内分化程度较高,ST型与血清型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性,且临近地区的分离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2)该集团公司五省区家庭农场流行的SS中共有8株强毒株,1株中等毒力菌株,2株弱毒株;其中SS4毒力最强,其次为SS7和SS8;同种血清型中ST94分离株的毒力最强;多数分离株携带的毒力基因种类越多,毒力越强。

周磊[5](2020)在《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杆菌(E.coli)是猪群中很多疾病,包括新仔猪腹泻、断奶仔猪腹泻、败血症、多发性浆膜炎、乳房炎、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 PEC)是一组不同种类的E.coli,不仅可正常定植于肠道,而且能侵入引起菌血症,并诱发败血症或局部肠道外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肺炎、心内膜炎等。近年来,规模猪场着重加强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疫病的防控,却忽视了由猪源Ex PEC引起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从而导致经济损失的日益显着。目前,关于Ex PCE的研究报道多聚焦于禽和人源上。为有效防控猪源Ex PEC对猪群健康产生的危害,开展猪源Ex PEC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解和掌握这些猪源Ex PEC的病原学特征、毒力与致病性以及对抗菌药物的感受性等意义显着,研究结果可为后续Ex PEC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本研究对象源自某集团公司养殖场的172头病猪,发病猪至少包含高热、咳喘、关节肿大、皮肤发绀、败血症、脑膜炎等临床症状中的一种。试验内容:(1)采集病猪肠道外组织接种麦康凯培养基(MAC)作细菌分离培养,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鉴定为肠外E.coli后,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确定为Ex PEC。(2)对猪源Ex PEC分离菌,依次采用5%脱纤维绵羊血和脱纤维兔血琼脂平板进行体外溶血性试验,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进行O抗原血清型鉴定,PCR技术进行系统进化群相关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相关基因和28个Ex PEC相关毒力基因检测,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22种药物敏感性试验,96孔微量板法进行生物膜(BF)形成能力测定以及累计法对部分代表菌株进行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3)应用统计软件SPSS 25.0对猪源Ex PEC分离菌系统进化群与毒力基因及BF形成与耐药性、毒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72头病猪中有33头分离出Ex PEC,分离率为19.2%,分离菌共计54株,其中19株(35.2%)分离自肺脏。(2)54株Ex PEC均呈γ溶血。分离菌中40株为O38(74.1%)、8株O127(14.9%)、O11和O93均2株(各占3.7%)、2株未定型(3.7%)。分离菌中44株为系统进化B2群(81.5%)、D群和B1群均2株(各占9.3%)。分离菌共呈现31种ST型,其中ST648和ST10均5株(各占9.3%),ST410和ST101均4株(各占7.4%)。分离菌中omp A、ibe A、fim H、tra T、foc D、pap A、iro N、iut A、iuc D、cva C、tsh、kps MTⅡ、iss和omp T基因出现的频率超过50%,其中omp A检测率为100%,其次是ibe A(96.3%),未检测到cnf1。54株Ex PEC均为多重耐药,51株耐10种以上(94.4%),呈现46种耐药谱,以PEN+AMX+AMP+CFZ+CA+CRO+STR+GEN+RAN+AMK+TE+DX+TMP+SXT的构成比最大(10.9%)。38株分离菌形成BF,成膜阳性率70.4%(38/54),其中7株(13.0%)成膜力强(3+)、3株(5.6%)成膜力中等(2+)、28株(51.9%)成膜力弱(1+)。分离菌中8株代表菌的LD50在7.9×109CFU/m L~6.3×106CFU/m L,其中AHshou18-4和AHshou18-8的LD50分别为6.3×106CFU/m L和7.9×106CFU/m L,均属于高致病性菌株。(3)分离菌BF形成与头孢氨苄耐药性呈正相关,成膜力(1+)菌与未成膜(-)菌的LD50值之间无显着差异。结果表明:Ex PEC分离率为19.2%,猪群中感染较普遍,肺脏是其主要感染部位。分离株均呈γ溶血,溶血性特征除与溶血素基因表达关联外,可能也同分离菌来自感染症的不同类型有关。分离株O抗原血清型以O38为优势,目前尚无见报道,源自不同感染症类型、不同动物、同一动物不同地区的Ex PEC优势血清型不同。分离株以B2群为主,系统进化群呈动态变化,强致病性Ex PEC有逐渐增多的趋势。omp A和ibe A为高度流行的毒力基因,猪源Ex PEC的致病与生存力越来越强。31种ST型中以ST10和ST648最多,呈现遗传多样性,且在分子上与人、禽Ex PEC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遗传背景和来源。分离株BF阳性率为70.4%,以成膜力(1+)为主,BF的成膜率和成膜力与菌株生存的多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密切相关。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耐药谱复杂多样,BF形成与对头孢氨苄的耐药性呈正相关。成膜力(1+)菌与未成膜(-)菌的LD50值之间差异不显着。

杜娟[6](2019)在《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文中认为重视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防止畜禽粪尿污染,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生态,通过我国畜禽排泄物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探究如何防治污染的有效对策。

曾宁鲁[7](2019)在《银黄可溶性粉对猪耐药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银黄可溶性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抑菌试验探究其对猪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采用生长曲线绘制、蛋白质测定、电镜观察等方法揭露其抑菌机理;再通过接种耐药链球菌于大鼠上,对采集的样本进行观察、血常规等指标的测定,探究银黄可溶性粉对耐药链球菌感染的预防作用;最后通过单独和同时添加银黄可溶性粉、黄芪多糖粉到哺乳母猪的基础日粮中,考察哺乳母猪及断奶仔猪的多项指标,以评价银黄可溶性粉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在临床分了5株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中选择对常用药物敏感和耐药的菌株各一,编码分别为05ZYH33、CZ130902,采用牛津杯法分别对筛选出的敏感菌和耐药菌以及标准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每种菌3个重复,筛选出各菌的最佳药物浓度;分别取标准菌和敏感菌MIC的0倍和1倍,以及耐药菌MIC的0倍、1/4、1/2、1倍进行生长曲线绘制试验,共8个组,每隔1.5 h利用酶标仪在600 nm处测定OD值,根据测得的OD值计算出实际菌液OD值后绘制3种菌的生长曲线,在生长曲线测定第11 h时取各菌液分别测定白蛋白(ALB)和碱性磷酸酶(AKP)的OD值,第14 h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5株临床菌分出2株链球菌,采用牛津杯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后筛选出各菌的最佳药物浓度均为800 mg/m L;测得链球菌(1)、链球菌(4)和标准菌的MIC分别为25mg/m L、25 mg/m L、12.5 mg/m L,MBC分别为50 mg/m L、25 mg/m L、12.5 mg/m L;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菌OD值均增加,药物浓度越高,对细菌生长的推迟作用越强;在链球菌(1)和标准菌中,加入药液可使ALB和AKP均增加,链球菌(4)在12.5 mg/m L药液中的ALB、AKP含量最高,在6.25 mg/m L中最低;电镜图显示,未加药的细菌菌体边界清楚,个体独立,而加药的细菌菌膜破裂,失去原有的形态,细菌间相互粘连,且链球菌(4)细胞膜破损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梯度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膜破损愈严重,在12.5 mg/m L时,链球菌(4)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由此可见,银黄可溶性粉对猪耐药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途径之一为损伤细菌的胞膜,药液最低有效浓度为12.5 mg/m L。研究银黄可溶性粉对大鼠实验室感染链球菌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本试验设空白对照组、银黄可溶性粉组以及清瘟解毒口服液组,共3组,每个组20只体重相近的SD大鼠,连续给药7 d后以滴鼻方式接种链球菌,继续给药,接种后第6d处死大鼠并进行临床症状和组织切片观察、测定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等。结果表明:各组大鼠在感染后2-3 d未见异常表现,第4 d起均出现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各组大鼠肺脏病变强度的比较中,银黄可溶性粉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而与清瘟解毒口服液组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试验组血常规指标(WBC、HCT、PLT)与对照组的差异存在显着性意义(P<0.05);各试验组血清生化指标(BUN、CREA、ALT、AST)与对照组的差异存在显着性意义(P<0.05)。由此可见,银黄可溶性粉对链球菌的感染具有良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在哺乳母猪日粮中使用银黄可溶性粉观察其对母猪生产与常见抗体的影响:本试验设A组(空白对照)、B组(银黄可溶性粉)、C组(黄芪多糖粉)、D组(银黄可溶性粉+黄芪多糖粉),共4个组,每个组20头二元杂交母猪,于分娩后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开始给药,试验期为21 d,仔猪正常饲养并于21 d时断奶。试验期间观察哺乳母猪和仔猪的日常状态,在母猪分娩后取发病母猪子宫分泌物,进行涂抹玻片并染色,以及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和血清肉汤培养基中,鉴定其病原体;试验结束后统计各组的仔猪断奶成活率、断奶窝均重和断奶个体重,同时记录母猪采食、体重变化、发情和阴道分泌物状态等情况。另外,在每组中随机选取10头母猪,于分娩后第1、11、21 d进行前腔静脉采血,利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抗体值。结果表明:母猪分娩后,胎衣排出正常,于分娩后第3 d起开始陆续排出子宫分泌物,经鉴定其中含有猪链球菌,而仔猪的生长状态良好,未发生烈性疫病;各组断奶成活率B组最低,为92.66%,C组最高,为97.93%,A、D组分别为95.03%和96.83%,断奶窝均重比较,A、B组显着低于C、D组(P<0.05),断奶个体重A组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剂量组采食情况与对照组的差异存在显着性意义(P<0.05),母猪产前产后体重损失率A组最高,为18.72%,而其余3组依次为16.83%、16.20%、16.13%,显着低于A组(P<0.05),背膘损失率也是A组最高,为1.33%,其余3组为1.29%、1.24%、1.27%,同样显着低于A组(P<0.05),各组母猪断奶7d内发情天数比较,A、B组显着高于C、D组(P<0.05),发情率A组最低,为70%,C组最高,为100%,B、D组均为90%;各试验组CSFV抗体指数在第1、2次检测时的差异并不显着(P>0.05),但到第3次检测时各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PRRSV抗体指数检测结果显示C组在第2、3次检测时均显着高于A组(P<0.05)。由此可见,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单独添加银黄可溶性粉、黄芪多糖粉或同时添加两种药物,均可降低母猪生殖道感染链球菌病造成子宫内膜炎的几率,并且能够增强哺乳母猪的生产性能,提高仔猪的断奶重;另外,同时添加银黄可溶性粉和黄芪多糖粉,能够明显提高哺乳母猪血清中CSFV和PRRSV的抗体水平,初步证实在母猪哺乳期间于基础日粮中添加银黄可溶性粉,是一种安全、有效、无抗的保健方式,能够改善母猪的身体健康状况并增强其生产性能。银黄可溶性粉对猪耐药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破坏其胞膜是发挥抑制作用的途径之一,对猪链球菌的感染具有良好的防治功效,以及能够改善哺乳母猪的链球菌感染导致子宫内膜炎症情况及猪瘟、蓝耳抗体水平。

王娟[8](2019)在《小规模养猪常见细菌性疾病防治》文中研究说明近年,生猪养殖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在广大基层地区中,小规模养殖模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到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难以到位的影响,小规模养猪场疫病高发,多种疫病常混合感染,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分析了小规模养猪户常见疾病发生原因,然后论述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曾凡记[9](2019)在《猪六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治要点》文中研究指明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猪大肠杆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副嗜血杆菌病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的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链球菌病由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猪支原体肺炎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猪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养猪户需了解以上六种疾病的示病特征,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陈宏达[10](2018)在《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常发疫病病原的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安徽省是养猪大省、全国十个生猪主产省之一,也是传统的生猪调出区。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的不断发展,健康养殖已成为养猪企业最关注的问题。疫病是影响生猪健康养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养猪业整体生产效率,而且还关系到猪肉食品的安全。疫病的日趋复杂,给养猪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和掌握安徽省猪群中主要疫病的流行现状和流行趋势,从而为养猪企业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调查应用PCR技术结合细菌分离鉴定法,对2017年临床受检样品进行主要病毒性病原和细菌性病原的检测,同时将20082016年安徽省临床受检样品的检测结果一并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在20082017年2929份病料样品中,病原的总阳性检出率为68.25%;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2,PCV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es,PEDV)、猪链球菌(S.suis,SS)、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猪瘟病毒(Classical awine fever virus,CSF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V)、猪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E.rhusiopathiae)、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esuis,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Pm)的阳性检出率依次为85.65%、46.03%、44.07%、28.14%、27.42%、17.16%、14.11%、8.90%、4.74%、4.67%、1.96%;病原的总混合感染率为31.22%(624/1999),其中二重感染占79.17%(494/624);三重感染占19.23%(120/624);四重感染占1.60%(10/624);以二重感染为主,且以“PCV2+PRRSV”为主要感染模式占10.26%(64/624)。20082017年病原及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E.Rhusiopathiae自2012年开始出现,混合感染程度加重,至2017年四重感染阳性检出率最高(6.35%)。PRRSV、PRV、PCV2、SS、HPS、Pm的阳性检出率无季节性差异;CSFV在夏季阳性检出率最高(26.45%);PEDV在春、秋、冬季阳性检出率均最高(48.49%、43.05%、49.38%);E.Rhusiopathiae在夏、秋季阳性检出率均最高(9.23%、6.3%)。致病性E.coli、PRV、PCV2分别在腹泻、神经症状、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最高,依次为85.65%、46.09%、67.04%;PCV2、PRRSV、SS,PCV2、PRRSV、CSFV分别在呼吸系统症状,高热症状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均最高,依次为41.50%、36.81%、32.12%,45.56%、40.75%、35.04%;PCV2、SS在繁殖障碍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均最高(46.33%、34.32%)。结果表明: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中普遍存在着致病性E.coli、PCV2、PEDV、SS、PRRSV、PRV的感染,“PCV2+PRRSV”是主要的感染模式,疫病流行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病原的混合感染程度加重。PRRSV、PEDV、PCV2、SS一直是危害猪群的主要病原,猪丹毒重新抬头。PRRS、PR、PCVD是一年四季均需重点防控的疫病,冬季是PED、夏季是CSF和猪丹毒的主要防控季节。腹泻、呼吸道疾病、繁殖障碍分别是危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种猪的主要问题,而高热症状类疾病、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对保育猪、育肥猪的危害也不容忽视,PCV2是重要的感染病原,易导致SS的继发或混合感染。

二、仔猪大肠杆菌病与链球菌病发病情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仔猪大肠杆菌病与链球菌病发病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豫南地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1 猪病
    1.2 禽病
    1.3 牛羊病
    1.4 犬病
2 免疫抗体监测情况分析
    2.1 整体免疫抗体
    2.2 口蹄疫免疫抗体
    2.3 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
    2.4 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免疫抗体
3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分析
    3.1 猪病
    3.2 禽病
    3.3牛羊病
4 防控建议
    4.1 加强猪病防控
    4.2加强禽病防控
    4.3 加强牛羊病防控
    4.4 加大宣传引导
    4.5 加强监测预警
    4.6 完善疫情报告机制

(2)猪链球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二联多价亚单位候选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1 文献综述
    1.1 猪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1.1.1 前言
        1.1.2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1.1.3 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
        1.1.4 猪链球菌的毒力相关因子
        1.1.5 猪链球菌致病机理
        1.1.6 猪链球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2.1 前言
        1.2.2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1.2.3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1.2.4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相关因子
        1.2.5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致病机制
        1.2.6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研究进展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3.1.3 培养基和缓冲液
        3.1.4 琼脂糖凝胶电脉缓冲液
        3.1.5 蛋白表达和提取相关试剂
        3.1.6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相关试剂
        3.1.7 ELISA相关试剂
        3.1.8 主要仪器
        3.1.9 试验动物
        3.1.10 引物
    3.2 试验方法
        3.2.1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3.2.2 动物免疫试验
        3.2.3 免疫后小鼠体内抗体检测
        3.2.4 免疫后小鼠体内细胞因子的测定
        3.2.5 组织载菌量试验
        3.2.6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3.2.7 免疫小鼠攻毒后组织病理学变化
4 结果与分析
    4.1 猪链球菌候选亚单位疫苗实验结果与分析
        4.1.1 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4.1.2 免疫小鼠后血清中抗体滴度的检测
        4.1.3 免疫小鼠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4.1.4 细菌在小鼠体内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4.1.5 小鼠攻毒保护试验
        4.1.6 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4.1.7 小鼠攻毒后组织病理学变化
    4.2 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候选亚单位疫苗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4.2.2 免疫小鼠后血清中抗体滴度的检测
        4.2.3 免疫小鼠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4.2.4 细菌在小鼠体内LD_(50)的测定
        4.2.5 小鼠的攻毒保护试验
    4.3 猪链球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二联亚单位疫苗实验结果分析
        4.3.1 免疫小鼠后血清中抗体滴度的检测
        4.3.2 免疫小鼠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4.3.3 细菌在小鼠体内LD_(50)的测定
        4.3.4 小鼠的攻毒保护试验
        4.3.5 小鼠攻毒后组织载菌量变化
        4.3.6 小鼠攻毒后组织病理学变化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3)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羔羊瘫痪症的概述
        1.1.1 羔羊瘫痪发生原因
    1.2 引起羔羊瘫痪症的常见疾病
        1.2.1 遗传性疾病
        1.2.2 神经性疾病
        1.2.3 中毒性疾病
        1.2.4 营养代谢性疾病
        1.2.5 寄生虫感染性疾病
        1.2.6 细菌感染性疾病
    1.3 微量元素代谢病引起的瘫痪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2.1.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调查发生流行情况
        2.2.2 临床症状观察
        2.2.3 病理解剖观察
        2.2.4 实验室检测
        2.2.5 饲草微量元素检测
        2.2.6 血清微量元素检测
        2.2.7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发生流行情况
    3.2 临床症状表现
    3.3 病理剖检变化
    3.4 实验室分析
        3.4.1 血常规分析
        3.4.2 血涂片分析
        3.4.3 血糖分析
        3.4.4 血清学分析
    3.5 饲草微量元素分析
    3.6 血清微量元素分析
4 防治
    4.1 防治措施
        4.1.1 治疗原则
        4.1.2 治疗方案
        4.1.3 预防措施
    4.2 防治效果
5 讨论
    5.1 微量元素代谢缺乏引起羔羊瘫痪
    5.2 继发细菌性疾病加重病情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介

(4)源自家庭农场病猪的猪链球菌分子分型与毒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和符号表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受试菌株
        2.1.2 试验动物
        2.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2.1.4 主要培养基及试验溶液配制
        2.1.4.1 TSA-YE培养基
        2.1.4.2 TSB-YE培养基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55株SS分离株的血清分型
        2.2.1.1 DNA的提取
        2.2.1.2 PCR引物的合成
        2.2.1.3 PCR扩增
        2.2.1.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2 55株SS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型
        2.2.2.1 DNA的提取
        2.2.2.2 PCR引物的合成
        2.2.2.3 PCR扩增
        2.2.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3 55株SS分离株的MLST分型
        2.2.3.1 菌株DNA的提取
        2.2.3.2 PCR引物的合成
        2.2.3.3 PCR扩增
        2.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3.5 MLST分析
        2.2.4 55株SS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55株SS分离株的血清分型结果
    3.2 55株SS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分型结果
    3.3 55株SS分离株的MLST分型结果
    3.4 55株SS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4 讨论
    4.1 SS分离株的分子分型
    4.2 SS分离株的毒力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5)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列表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质控菌株
        2.1.3 大肠杆菌O抗原单因子标准血清
        2.1.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2.1.5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2.1.6 药敏纸片
        2.1.7 试验动物
        2.1.8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猪源ExPEC的分离鉴定
        2.2.2 猪源ExPEC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猪源ExPEC分离鉴定结果
        3.1.1 细菌分离与肠外E.coli鉴定
        3.1.2 肠外E.coli的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3.2 猪源ExPEC的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3.2.1 ExPEC的溶血性检测结果
        3.2.2 ExPEC的 O抗原血清型鉴定结果
        3.2.3 ExPEC的系统进化群鉴定结果
        3.2.4 ExPEC的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3.2.5 ExPEC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2.6 ExPEC的 LD_(50) 测定结果
        3.2.7 ExPEC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结果
        3.2.8 ExPEC的药敏试验结果
    3.3 猪源ExPEC系统进化群与毒力基因的相关性
    3.4 猪源ExPEC生物膜形成与耐药性、毒力的相关性
        3.4.1 BF形成与耐药性的相关性
        3.4.2 BF形成与毒力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猪源ExPEC的分离鉴定与流行现状
    4.2 猪源ExPEC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4.2.1 溶血性
        4.2.2 O抗原血清型
        4.2.3 系统进化群、毒力基因和多位点序列分型
        4.2.4 生物膜形成与毒力和耐药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6)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排泄物污染现状
    1.1 我国畜禽排泄物总量概况
    1.2 畜禽排泄物污染环境的原因
2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危害分析
    2.1 对水体的危害
    2.2 对土壤的危害
    2.3 对大气的危害
    2.4 传播人畜共患病
3 畜禽排泄物污染的防治对策
    3.1 加强行政执法,通过政策法规控制污染
    3.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3 科学调配饲料,降低污染
    3.4 规范各种药物、添加剂及消毒剂的使用
    3.5 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
4 结论

(7)银黄可溶性粉对猪耐药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一览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银黄可溶性粉
        1.1 银黄可溶性粉的性质及其研究现状
        1.2 银黄可溶性粉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1.3 银黄可溶性粉的临床应用
    2 猪链球菌
        2.1 猪链球菌概述
        2.2 病原特征
        2.3 流行病学
        2.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3 中药及其成分防治猪链球菌的研究进展
    4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银黄可溶性粉对猪耐药链球菌的抑制作用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细菌及药品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猪耐药性链球菌的筛选
        1.4 银黄可溶性粉牛津杯药物预试验
        1.5 银黄可溶性粉牛津杯药物正式试验
        1.6 各菌MIC测定
        1.7 各菌MBC测定
        1.8 生长曲线绘制
        1.9 ALB、AKP测定
        1.10 电镜观察
    2 试验结果
        2.1 银黄可溶性粉牛津杯法预试验
        2.2 银黄可溶性粉牛津杯法正式试验
        2.3 MIC测定
        2.4 MBC测定
        2.5 生长曲线绘制
        2.6 ALB、AKP测定
        2.7 电镜观察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银黄可溶性粉对大鼠人工感染猪链球菌的预防效果观察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分组及给药
        1.3 感染试验动物
        1.4 检测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临床症状
        2.2 病理组织学检查
        2.3 病原分离鉴定
        2.4 血常规指标检测
        2.5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银黄可溶性粉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和抗体水平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分组与给药
        1.3 饲养管理
        1.4 检测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母猪及仔猪日常情况
        2.2 试验动物生产成绩
        2.3 试验动物CSFV和 PRRSV抗体情况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规模养猪常见细菌性疾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猪大肠杆菌病
    1.1 发病原因
    1.2 防治措施
2 猪链球菌病
    2.1 发病原因
    2.2 防治措施
3 猪副伤寒
    3.1 发病原因
    3.2 防治措施
4 结束语

(9)猪六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治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仔猪副伤寒
    1.1 临床表现和剖检变化
    1.2 防治措施
2 猪大肠杆菌病
    2.1 流行病学
        2.1.1 仔猪黄、白痢
        2.1.2 仔猪水肿病
    2.2 防治措施
3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3.1 剖检变化
    3.2 防治措施
4 猪副嗜血杆菌病
    4.1 临床表现
    4.2 防治措施
5 猪链球菌病
    5.1 剖检变化
    5.2 防治措施
        5.2.1 免疫接种
        5.2.2 加强消毒
        5.2.3 药物预防及治疗
6 猪支原体肺炎
    6.1 临床表现
    6.2 防治措施
        6.2.1 加强饲养管理
        6.2.2 免疫接种
        6.2.3 药物预防和治疗

(10)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常发疫病病原的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2008 ~2017年临床受检样品
        1.1.2 主要仪器
        1.1.3 培养基、试剂盒及主要试剂
        1.1.4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1.1.5 PCR、RT-PCR引物
        1.1.6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2.1 病毒检测
        1.2.2 E.rhusiopathiae、SS、HPS、Pm的分离鉴定
        1.2.3 E.coli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
        1.2.4 统计数据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被检样品中病原检测结果
    2.2 不同年份病原检测结果
        2.2.1 不同年份PRRSV检测结果
        2.2.2 不同年份CSFV检测结果
        2.2.3 不同年份TGEV、PEDV检测结果
        2.2.4 不同年份PRV检测结果
        2.2.5 不同年份PCV2检测结果
        2.2.6 不同年份E.Rhusiopathiae、SS、HPS、Pm、致病性E.coli检测结果
        2.2.7 不同年份病原阳性率检测结果
        2.2.8 不同年份病原混合感染模式的检测结果
    2.3 不同季节的病原检测结果
    2.4 不同症状下病原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被检样品中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3.2 不同年份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3.3 不同季节的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3.4 不同症状下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仔猪大肠杆菌病与链球菌病发病情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豫南地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J]. 段玉成,王艳. 兽医导刊, 2021(15)
  • [2]猪链球菌-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二联多价亚单位候选疫苗免疫保护效果的评估[D]. 陈图梅.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3]莱芜黑山羊羔羊瘫痪症病因分析和防治措施[D]. 李萌.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源自家庭农场病猪的猪链球菌分子分型与毒力评价[D]. 袁献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5]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周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畜禽养殖业排泄物的污染及防治对策[J]. 杜娟. 现代畜牧科技, 2019(12)
  • [7]银黄可溶性粉对猪耐药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及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 曾宁鲁.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8]小规模养猪常见细菌性疾病防治[J]. 王娟.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19(16)
  • [9]猪六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治要点[J]. 曾凡记. 现代畜牧科技, 2019(06)
  • [10]2008~2017年安徽省猪群常发疫病病原的检测与分析[D]. 陈宏达.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仔猪大肠杆菌病和链球菌病发病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