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恶英的“恶”在哪里?

二恶英的“恶”在哪里?

一、二恶英“恶”在哪儿?(论文文献综述)

陈振坤[1](2020)在《再生铝行业二恶英影响及污染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杂铝熔炼是资源再生利用的重要方式。近年来,福建省再生铝行业发展迅速,再生铝熔炼过程中易产生二恶英等污染物,对环境污染较大,研究再生铝二恶英污染影响及其控制,对于保护"清新福建"非常重要。该文研究了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再生铝二恶英影响预测情况,提出福建省内再生铝行业二恶英影响的控制对策,以及减少二恶英产生量和排放量的措施。

涂朋艳[2](2019)在《南昌市垃圾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时代的进步体现在对物质的需求上,现如今,人民的物质需求越来越丰富,商品的种类也是层出不穷。生活的丰富多彩化,带来的是垃圾产量的庞大化,垃圾已经在缩小我们生活的空间。由此可见,垃圾治理的重要性。眼下,“蓝天”成为各省级政府关注的焦点,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当前,我国人口庞大,资源占有率却相对靠后,如何使垃圾无害化处理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便成为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我国生态环境的一项数据显示,截止当前,已经有许多的城市面临这个窘境,甚至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合适的场所用来堆放垃圾;但是还有许多城市生活垃圾不分类,并且不按规定投放,导致混装混运,最终混合处理。本文主要以南昌垃圾处理厂为研究主体,对南昌市垃圾治理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总结。在协同治理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从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方式、垃圾厂空间布局等方面分析南昌垃圾治理面临的困境,发现当前南昌垃圾治理面临民众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垃圾处理厂布局的不科学、缺乏科学的垃圾处理方式等多个问题。根据目前南昌垃圾治理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及国内浙江金华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性对策。以政府为主体,并充分发挥社会、企业以及居民的力量,竭力寻求适合南昌市垃圾治理现状的理想模式。纵观全文,论文主要分为7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相关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还分析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2章则是介绍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垃圾分类、垃圾处理及公共治理、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第3章是对南昌较大型的垃圾处理厂的清运量及其处理方式进行分析,在实地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南昌垃圾处理厂的总体情况与具体表现进行阐述。第4章结合上述现状对南昌垃圾治理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影响包括对附近居民、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第5章是国内外垃圾治理的经验借鉴第6章根据困境提出南昌垃圾治理的对策。第7章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展望。

阮国忠(NGUYEN QUOC TRUNG)[3](2018)在《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运动规律的认识使人类促进历史的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史学已经达到一门科学的水平。在总结历史、史学理论与现代科学的成就相结合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使人能够认识到历史客观真理,促使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牢固的理论基础。自从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已为人类发展,尤其是革命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研究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整个形成与发展过程后可以认识到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民族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作用。本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研究马克思前各史学派的历史研究观点,分析、评价并指出其局限。另外,提出并肯定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史学已有彻底解决历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的牢固基础。第二章,研究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过程,包括三个重要问题:第一,自从诞生,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已经积极参与革命斗争过程。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已对越南社会实践作出详细分析,从此提出导致封建式和资产民主式爱国斗争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强力反对落后、过时、反动的历史观点以维护历史客观真理、建立人民群众世界观的正确认识。第二,在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过程的基础上,提出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特点。第三,厘清胡志明主席的重要地位,他已精心研究、运用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到越南,对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作出重大贡献。第三章,论文概括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1945年到1954年、1954年到1975年以及1975年至今的三个阶段。在该章,论文也研究越南南部史学(西贡政权史学),并将其视为基础来评价、肯定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正确性和正统性。第四章,论文主要厘清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越南民族解放革命事业的胜利之重要作用,这也是本论文最重要的一章。在越南民族解放革命事业中有三个最重要的胜利,即为1945年八月革命、抗法殖民战争以及抗美救国战争。厘清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宣传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作用,宣传并肯定战争的正义性,以此建立信念呼吁人民参加斗争取独立;另外,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已总结并吸取每一场战争的经验,将其视为下一场革命的基础,这些经验对整个民族解放革命和目前新社会的建设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该章,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还对越南改革之路的成功做出巨大贡献。第五章,论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虽然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地位,但历史学本身也有局限和错误。历史学家已认识、克服并坚定要对史学进行改革以满足国家新时期的要求。第二,研究目前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状况。论文涉及到目前历史科学的成就、局限和问题。第三,作为一门先锋科学,为了在新阶段继续发挥作为引导人民群众认识的作用,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首先要深化并创新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反对歪曲历史、反动破坏革命观点的斗争打下牢固基础。总之,论文已提出并解决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厘清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越南整个革命事业和每一场战争的胜利之重要作用。第二,民族革命过程的经验总结是越南目前和未来革命的无价之宝。

刘小军[4](2017)在《上海殡葬设施选址中公众邻避情绪影响因素及化解策略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上海年死亡人口大幅增加,而现有殡葬设施尤其殡仪设施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尽早规划进行殡葬设施选址建设。然而,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自我矛盾的态度正逐渐呈现,即原则上赞成政府建设殡葬设施,但该设施的选址不能与自家“后院”毗邻。因此,殡葬设施在选址过程中受到民众的抵制不可避免,产生了日益突出的邻避效应,这已成为殡葬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目前,我国对邻避效应的研究理论还比较有限,尤其对于殡葬设施的邻避效应理论研究尚属空白;近年来,上海市殡葬设施原址改扩建或迁址重建工程推进迟缓,陷入了政府与民众的博弈囚徒困境中。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伸向殡葬设施邻避问题,开展上海殡葬设施选址中公众邻避情绪影响因素分析及化解策略研究,力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促进殡葬设施选址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在研究思路上,论文提取了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风险感知、认知观念、民众参与和信任建立四个影响因子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定量分析个人特征、社会背景和四个影响因子与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单因素相关性,并对居民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进行回归分析。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1.假设验证结果。性别、文化程度、居民收入水平、居住房屋类别、信任建立因子、风险感知因子、认知观念因子、民众参与因子与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影响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假设得到证实。距离状况与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影响之间也有相关性,但由于相关性方向与假设不一致,未得到证实。年龄、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12岁以下小孩、政治面貌、职业状况、户口状况、与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影响之间相关性不大,假设未得到证实。2.回归分析结论。认知观念、信任建立、民众参与、距离、户籍与居民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成正向关系,即居民对殡葬设施的认知水平越高、思想观念越开明,对政府、专家以及媒体的信任度越高,参与行为越多,居民居住地与现有殡葬设施距离越近,具有上海户口的人,就越有可能接受殡葬设施选址;居民的风险感知与接受度成负向关系,即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的风险感知越大,就越有可能不容易接受它,而居民的政治面貌对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影响系数不大,不作进一步分析。综上所述,为解决上海殡葬设施选址中的邻避问题,论文提出了化解策略:多措并举,转观念、提认知;开放理性,构建基于信任的风险沟通机制;拓宽渠道,创制完整的民众参与性制度工具。

张莉[5](2013)在《“后末日”时代的杀手二恶英》文中研究指明2012走了,一个以灾难和焦虑为标志的年份,渲染着末日情怀的文艺腔,h0ld着所有的希望,就这样走了。说好的末日呢?从诺查丹玛斯到麻原,还有牛顿,都预言过世界末日,而今天我们还不是好好地存活在地球上。你问:"说好的末日呢?"谁知道?说好的末日呢?2012年12月21日,人类的文明并没有划上句号,比起六十亿人浩浩荡荡赴死,或许很多人将这个不曾来临的末日夜晚变成一个庆祝劫后余生的大PARTY。但比起未知的天灾,人类把自己折腾到末日的威胁却更真切。无毒不成餐,毒奶粉、地沟油…..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戏言,化学并不是一门遥不可及的专业学科,国人早在历次的食品信用危机中普及了化学

徐迎春[6](2012)在《环境传播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环境传播的研究兴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大学校园增设了环境传播学科与课程。二十一世纪初,国际上有关“环境与传播”的年会定期举办,有关环境传播的学术期刊陆续发刊。至今,环境传播的研究领域已扩展至“环境话语与修辞”、“媒介与环境新闻”、“环境决策中的公众参与”、“社会营销与环境倡议运动”、“环境合作与矛盾解决”“环境风险传播”、“大众文化与绿色市场中的自然表征”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的环境传播已经起步,所涉及领域多限于大众传媒的环境新闻报道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政府努力不懈地始终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除1984年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外,基于环境保护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话语也先后出现在国家发展纲要以及各种高级别的国际会议、国家领导峰会和环境论坛中。环境传播课题在中国的发展与研究,不仅对于保护与改善环境本身十分必要,而且对于探讨国家的环境责任以及提升国家形象也意义重大。因而,将中国环境传播研究目前较单一的环境新闻研究领域扩展至其它多分支领域,这对国家发展及环境传播领域的理论完善都极具学术价值。本论文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国内外资料搜集与实践总结、剖析;思考的路径;结论与研究价值的可靠性论证。文章在对国内外有关环境传播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与评析了环境传播的概念演变;环境传播的社会和文化建构立场、方法及框架;环境传播中的修辞策略;环境政治;新旧媒体的环境传播;以及环境风险传播等几大热点研究领域。之后,本论文将环境传播与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相结合,创新地提出二者影响与互动机制,并对环境传播运作机制中各要素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分别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对环境传播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将实证与实质性研究方法相融合,基于文化批判与社会建构的立场,剖析了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环境NGO及政府部门的环境传播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影响,其中包括从大众传媒的环境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来反思其绿色公共性;提出网络新媒体进行环境传播的门户、搜索及聚众式传播方式,以及从“绿色”新闻、“绿色”议题向“绿色”公众培育的传播态势;网络传播的“绿色”话语与主流大众传媒的话语同构;环境NGO的传播运作机制与媒体策略,以及环境NGO的话语形式与种类对公民“绿色”身份的建构、对绿色公共领域的影响;政府的环境传播机制、特点及“绿色”话语实践等。这些也都是本文与国内以往环境传播类研究相比的创新之处。笔者在研究中注重多元全面的分析方法,不仅运用了大量案例分析,比如从环境风险的建构视角考察了厦门、广东番禺的集体“散步”事件,网络绿色公共领域形成与发展中的三大事件—“怒江建坝之争”、“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南京法桐保卫战”;还运用了话语分析方法,如对环境NGO主办的“地球熄灯一小时”行动的官方宣传文本与气候变化的话语实践进行详细解读;从政府的绿色语言与行动出发,考察分析了政府环境传播中“节能减排”话语的整个建构过程。同时,笔者为保证结论与研究价值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分别针对普通公民、报纸环境新闻报道的条线记者、环境NGO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搜集了丰富的一手资料。由于环境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较集中于国外的理论文献,因而笔者查阅的英文原版书籍及期刊较多,结合这些丰富的二手英文原版资料,本论文在国内外关于环境传播的资料搜集上比较多样与全面。此外,笔者曾经在浙江电视台从事三年的电视记者工作,对环境新闻报道有切身实践,之后又在国际环境NGO—世界自然基金会从事了两年的环境传播工作,此间不仅搜集了国内外大量环境NGO的相关资料,而且组建了长江中下游环境新闻条线记者的报道网络,与国内环境记者保持了较多联系与互动,这些都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实践来源。本论文不仅将环境传播的概念与研究方法较详细地引入国内,既弥补了国内在环境传播研究领域的不足,又丰富了世界环境传播的中国内容,而且在环境传播与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研究方面提出了以上诸多创新点,这些都为学者今后在环境传播各分支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板。

陈锐[7](2011)在《以可持续创新理念推进POPs治理》文中指出虽然现代工业造成了很多污染问题,但工业生产和绿色生活之间的矛盾并非根源性的不可调节的矛盾。以削减POPs为突破口,以可持续创新理念为技术支撑,以强化环境保护政策与宏观产业发展政策的联系为政策支持,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的结合,在明确政府、企业、公众责任的基础上,构建全要素全过程的污染治理,是实现工业生产和绿色生活平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吕晓蕾[8](2010)在《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之争》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紧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急剧增加,垃圾围城形势严峻。本文针对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争论为出发点,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垃圾分类回收经验和焚烧发电厂的运营现状,探讨采用垃圾焚烧方式处理垃圾的必备条件。同时本文从公共政策的角度,考察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博弈,以到达有效解决我国垃圾问题和维护公众利益的纳什均衡,实现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

石成长[9](2010)在《2009健康杀手大盘点》文中提出2009年所发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例,但仔细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事件其实是一回事,即由环境污染导致的伤害。几十年来为发展牺牲环境的恶果,正在越来越猛烈地显现出来。如果你不喝牛奶,还能侥幸躲过三聚氰胺,但无论你生活在哪儿,你都躲不过无孔不入的有毒空气、受污染的水和土壤。

孙秀艳,马小宁,顾玉清,李文[10](2009)在《垃圾围京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产垃圾1.84万吨,但垃圾设施总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4吨,实际日处理量只有1.74万吨,设施超负荷率达67%,现有垃圾处理设施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 北京的垃圾处理形势到底如何,怎样解决垃圾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在北京进行了调查。 ①垃圾也能成危

二、二恶英“恶”在哪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恶英“恶”在哪儿?(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铝行业二恶英影响及污染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铝行业发展现状
2 再生铝行业工艺及污染分析
    2.1 现行再生铝主要生产工艺
    2.2 再生铝行业污染物分析
3 福建省不同地形再生铝二恶英影响预测情况
    3.1 福建省地理类型
    3.2 对不同地理类型二恶英影响的预测
    3.3 福建省再生铝行业区域控制
4 减少二恶英污染的控制措施
    4.1 二恶英的生成机理
    4.2 二恶英的污染防治措施
5 结论

(2)南昌市垃圾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
2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空间布局
        2.1.2 循环利用
        2.1.3 垃圾治理
    2.2 基础理论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3 南昌垃圾治理现状分析
    3.1 垃圾的来源
    3.2 南昌垃圾清运量的分析
    3.3 南昌垃圾收集方式
    3.4 南昌垃圾处理厂的分布
    3.5 南昌垃圾处理厂的处理方式
    3.6 城市垃圾的危害
4 南昌市垃圾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分析
    4.1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4.2 缺乏科学的垃圾处理方式
    4.3 垃圾处理厂的空间布局不合理
    4.4 缺乏配套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5 国内外垃圾治理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德国垃圾处理模式的经验借鉴
    5.2 国内——浙江金华垃圾分类的经验借鉴
6 完善南昌市垃圾治理的具体对策
    6.1 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减量意识和分类能力
    6.2 大力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6.3 合理规划垃圾处理厂的布局
    6.4 建立垃圾分类运行机制
    6.5 提高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南昌市垃圾治理的积极性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特色
第一章 关于史学理论的问题
    第一节 史学理论对历史科学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前的史学理论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章 越南史学与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
    第一节 越南独立封建时期的史学特点
    第二节 法国殖民侵略和统治越南时期的史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越南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越南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历史研究工作的影响
        三、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
    第四节 胡志明史学方法论及其史识
        一、通过社会认识确定历史研究对象
        二、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原则
        三、从过去吸取经验并预测未来的发展
        四、关于研究中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之间的关系的处理
第三章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 1945年至1954年的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二节 1954年-1975年的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越南北方的史学
        二、越南南方的史学(1954年-1975年)
    第三节 1975年至今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越南革命的作用
    第一节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与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
        一、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宣传和肯定越南无产革命之路的准确性
        二、与落伍史学观点和反动观点斗争,保护真实历史,宣传爱国精神
        三、总结1945年八月革命的胜利经验,并作为革命道路计划的前提
    第二节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粉碎法国殖民者重回侵略的作用
        一、为新政权的教育而组织改正、编辑历史教材
        二、宣传正义和肯定抵抗法国殖民侵略的正确道路
        三、开展对越南民族历史研究,建立对民族历史的共同认识
        四、总结抗战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节 抗美救国、解放南部、统一国家中的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坚定党、人民和军人解放南部并统一国家的决心
        二、宣传并肯定抗美救国战争的正义性
        三、为规划革命道路做出贡献
        四、系统、深入地研究越南民族发展历史,斗争、批判南部错误、反动观点
        五、总结并吸取经验
    第四节 探寻国家改革之路
        一、强力推动历史研究工作,培养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有助于寻求国家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第五章 开放与汇入: 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发展
    第一节 总结并提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改革的原则
    第二节 目前越南史学的状况
        一、越南史学在开放与汇入过程中的成就
        二、目前越南史学的一些局限
        三、当代越南史学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保护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斗争运动
        一、研究和发展唯物史观,促进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二、核实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及斗争方法
        三、史学在国际融入时期的事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上海殡葬设施选址中公众邻避情绪影响因素及化解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研究方案与假设
第三章 公众对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现状分析
    一、样本特征
    二、信效度分析
    三、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风险感知的状况分析
    四、居民对殡葬设施选址认知观念的状况分析
    五、居民在殡葬设施选址中民众参与的状况分析
    六、居民在殡葬设施选址中信任建立的状况分析
第四章 公众在殡葬设施选址中邻避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体特征与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二、社会背景与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三、信任建立因子与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四、风险感知因子与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五、认知观念因子与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六、民众参与因子与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相关分析
    七、居民殡葬设施选址接受度的回归分析
第五章 殡葬设施选址中公众邻避情绪化解策略探析
    一、多措并举,转观念、提认知
    二、开放理性,构建基于信任的风险沟通机制
    三、拓宽渠道,创制完整的民众参与性制度工具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环境传播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环境传播的社会和文化建构:立场、方法、框架
        1.2.2 环境传播中的修辞策略:隐喻(metaphor)和视觉图像(visualimage)
        1.2.3 环境政治:"以言行事"的符号、话语和权力关系
        1.2.4 媒体的环境传播:新闻运作的框架分析及相关理论
        1.2.5 环境风险传播:一种建构绿色公共领域的方法
    1.3 研究方法
2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 环境传播的概念及演变
    2.2 绿色公共领域的界定及其中国语境
        2.2.1 对绿色公共领域的理解:基本特征、构成要素及相关界定
        2.2.2 中国当代绿色公共领域的类型考察
    2.3 环境保护运动与环境传播的公共建构
3 中外绿色符号的公共建构
    3.1 "红色"与"绿色":中国社会的"环境"符号解读
        3.1.1 中国古代社会的绿色萌芽与哲学思考
        3.1.2 中国当代社会的环境理念与绿色发展轨迹
    3.2 "生态"与"正义":国际社会的绿色符号建构
        3.2.1 "回归自然"的环保运动:从"荒野"到"自然景观(资源)"的话语
        3.2.2 生态保护运动:"生态系统"中心与"人类"中心的生态学话语
        3.2.3 环境正义运动:环境与种族平等的话语
    3.3 环境"风险"的话语公共建构案例:以厦门、广州番禺的集体"散步"事件为个案
        3.3.1 环境"风险"的话语公共建构
        3.3.2 环境"风险"的社会建构与权力关系
4 媒体关于"绿色"的表征及对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
    4.1 中国传统媒体的环境新闻传播机制与反思
        4.1.1 中外传统媒体的环境新闻传播概况
        4.1.2 传统媒体的环境新闻传播机制研究
        4.1.2.1 对环境新闻的传播流程考察
        4.1.2.2 环境新闻报道与媒体表征的框架建构
        4.1.3 传统媒体环境传播的公共性思考
    4.2 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传播机制与绿色公共领域的形成
        4.2.1 网络媒体的环境传播机制考察
        4.2.2 网络绿色公共领域的形成与发展
    4.3 环境传播中新旧媒体的同构与公共影响
5 环境非政府组织(NGO)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推动
    5.1 环境NGO的传播机制与媒体策略
    5.2 环境NGO的话语生产及其对绿色公共领域的影响
        5.2.1 另类媒体对绿色公共领域的推动
        5.2.2 环境倡议运动与"绿色"身份认同
    5.3 环境NGO的绿色文化与政治
6 中国政府的环境传播对绿色公共领域的影响
    6.1 中国政府的环境传播机制考察
    6.2 政府的绿色话语与绿色目标—以"节能减排"的话语为例
        6.2.1 "节能减排"的绿色语言与绿色目标
        6.2.2 "节能减排"的绿色行动与绿色目标
    6.3 政府环境传播中的"绿色"目标与公共认同危机
结语: 绿色关系网——环境传播与绿色公共领域的未来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公民环境问卷内容及人口分布情况
    附录2: 环境新闻记者调查问卷
    附录3: 环境新闻记者深度访谈大纲
    附录4: 对环境NGO负责人或传播官员的深度访谈大纲
读博期间学术成果

(9)2009健康杀手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杀手1:“二恶英”
杀手2:血铅
杀手3:甲型H1N1流感
杀手4:过量碘盐
杀手5:肺癌
杀手6:乙肝
杀手7:糖尿病
杀手8:高血压
杀手9:抑郁症
杀手10:职业病

四、二恶英“恶”在哪儿?(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铝行业二恶英影响及污染控制研究[J]. 陈振坤. 海峡科学, 2020(03)
  • [2]南昌市垃圾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D]. 涂朋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越南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研究[D]. 阮国忠(NGUYEN QUOC TRUNG).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4]上海殡葬设施选址中公众邻避情绪影响因素及化解策略探析[D]. 刘小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5]“后末日”时代的杀手二恶英[J]. 张莉. 中国食品, 2013(04)
  • [6]环境传播对中国绿色公共领域的建构与影响研究[D]. 徐迎春. 浙江大学, 2012(07)
  • [7]以可持续创新理念推进POPs治理[J]. 陈锐. 绿叶, 2011(10)
  • [8]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之争[A]. 吕晓蕾.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2010
  • [9]2009健康杀手大盘点[J]. 石成长. 人人健康, 2010(01)
  • [10]垃圾围京城[N]. 孙秀艳,马小宁,顾玉清,李文. 人民日报, 2009

标签:;  ;  ;  ;  ;  

二恶英的“恶”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